一、协议分析仪在网络安全上的应用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塔拉[1](2020)在《基于蓝牙5.0技术的智能灯泡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逐渐趋于成熟,使得智慧楼宇、智能家居等新概念开始地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随着互联网+、智能技术的发展,以LED作为主要光源的智能照明系统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地增加,市场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智能照明系统在智慧楼宇、智能家居中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它拥有良好的节能效果、充分满足个性化需求、减少管理维护成本等诸多优点,越来越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目前,LED球泡灯已经成为智能照明市场最主要的增长领域。作为LED灯具的心脏,驱动电源部分是LED照明中的核心,想要提升照明系统效率,就必须具备高效驱动的电源。目前市面上的LED驱动电源质量良莠不齐,不少产品的效率低下,安全性和可靠性得不到保障。因此对LED驱动电源进行改进,实现高效、安全、可靠的LED的通用照明是很有必要的。本文设计了基于国产蓝牙5.0芯片的智能灯泡。通过分析LED及其驱动电路的发展现状与工作原理,驱动电路的设计采用了原边方案,此方案不仅拥有隔离反激电路的优点,而且其架构简单,恒流精度高,所以非常适用于像LED球泡灯驱动电源这类要求小体积和低成本的应用场景。与此同时,针对要求安全隔离、低成本、高效率的场合,对元器件参数进行数学推导,对LED驱动电路进行了优化改进,设计并实现了采用原边方案的反激式LED串连驱动电源。驱动电源系统硬件电路由输入保护电路模块、输入整流滤波模块、DC/DC转换电路模块、蓝牙控制及PWM调光电路模块四个部分组成。该电源的输入电压85-265V AC,具有低噪声,耐高温高湿环境,系统稳定的优点。经过测试得到该驱动电源的输出电压25V,输出电流最大280m A,最高电源转换效率84%,满足了设计的需求。在智能照明的应用场景中,整体设备的全连接以及操作的简便性是很关键的,所以设备的互联与控制方案尤为重要。本文在LED驱动电路的基础上,还加入了以国产蓝牙5.0芯片为核心的无线传输控制模块,通过此模块以及设计的嵌入式程序实现了移动终端与LED灯泡的互联互通,实现了无线调光控制,并将蓝牙设备工作时的功耗控制到了40m W以下。同时,本文结合蓝牙5.0的优势设计出一种用于物联网的基于低功耗蓝牙的Mesh组网方案。因为蓝牙Mesh通信协议解决了多对多通信问题,可以使蓝牙设备的控制范围进一步扩展,有助于推广蓝牙协议在智能照明中的应用。实现基于低功耗蓝牙技术的Mesh组网可以降低设备部署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陈垚臻[2](2020)在《振动台电源监控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产品可靠性要求的提高,振动试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振动台作为可靠性测试的重要设备,对其进行状态监控是保证测试正常进行的必要手段。目前,大多数振动台电源监控系统采用PLC控制箱作为监控单元,设备成本高、功耗大、集成度低、人机交互性偏差;另外,对于数据的管理依赖PC机实现。针对以上不足,本文采用基于ARM平台的嵌入式Linux系统,在Qt系统软件开发环境下,设计了一种既能实现对振动台电源运行数据实时监测和管理,又能够对其运行进行控制的监控系统软件,来满足工业现场应用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开发远程监控软件,实现远程监控功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国内外振动台监控系统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需求,给出基于ARM的振动台电源监控系统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设计监控系统软件整体架构,并对本地与远程监控软件界面和通用功能进行设计实现。其次,根据设计方案开发本地监控软件。本地监控软件设计时采用模块化的思想,分别对各模块进行功能设计、软件编程和综合优化。数据通信模块主要通过对GPIO与CAN通信的开发完成对数据的传输;数据处理模块利用多线程数据处理方法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利用卡尔曼滤波算法与校准方法解决数据采集过程中的噪声干扰与准确性问题;数据存储过程中,利用数据压缩方法解决数据存储量大的问题;最后通过内核的裁剪优化本地监控软件的运行环境。再次,在本地监控软件的基础上完成远程监控软件设计与实现。远程监控软件设计主要完成远程监控模块的开发、应用层协议的制定与实现、文件系统数据的同步。其中采用TCP、UDP通信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数据传输效率;使用多端口通信机制实现不同类型数据的分类传输。最后,在实验室环境下搭建测试平台,对监控系统进行通信功能测试和软件主要功能测试,并在现场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监控系统界面显示良好,通信功能正常,运行稳定,能够实现对电源的运行控制、数据监视与管理、远程监控的功能,已达到最初的设计要求。本文运用内核配置与裁剪、数据交互与存储、多线程应用、数字滤波等技术,结合Qt可视化系统软件开发,实现振动台电源的监控系统。本设计有效提高了监控系统的集成度、人机交互性,提升了振动台电源监控的数字化水平,满足实际工程的应用需求。
张永泽[3](2020)在《一种高速FC交换机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光纤通道(Fiber Channel,FC)交换机是存储区域网络和航空电子系统网络的核心设备,其关键技术包括:数据排队结构、交换结构和调度算法。存储区域网络中的数据流量十分庞大,传统的Internet协议无法满足快速传输大量数据的要求,而FC协议具有低延时、高速率、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能够支持海量数据传输。航空电子系统网络对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带宽和可靠性要求非常高,FC协议可以满足航电网络的使用需求。FC交换机以FC协议为基础,FC交换机直接决定了存储区域网络和航空电子系统网络的性能,本文将围绕FC交换机的三个关键技术展开研究。本文以国内某研究所横向课题为背景,深入研究了数据排队结构、交换结构和调度算法对FC交换机的时延、吞吐率、公平性、带宽利用率等性能的影响。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现有的VOQ数据排队结构和iSLIP调度算法进行了改进,基于单片FPGA设计和实现了一种高性能、大容量的48口FC交换机。经过功能仿真和实验验证,该交换机功能正常,性能与常规交换机相比有一定提升,为后续实现交换机的专用集成电路(ASIC)提供了技术基础。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研究FC协议的分层结构、数据帧格式、流量控制策略、协议服务类型以及拓扑结构,为设计FC交换机提供理论基础。(2)研究FC交换机常用的交换结构,为本文交换机选择一种成熟稳定的交换结构,如Crossbar结构。(3)深入研究输入排队、输出排队、联合输入-输出排队和虚拟输出排队(VOQ)等目前常用数据排队结构的工作原理以及优缺点,针对使用最广泛的VOQ结构存在缓存利用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共享缓存的VOQ结构。实验结果表明该结构可以显着提高交换机中的缓存利用率。(4)深入研究PIM调度算法、RRM调度算法和iSLIP调度算法的迭代匹配过程和每种算法的性能优劣,针对iSLIP算法因指针同步造成交换机带宽利用率降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关联指针的iSLIP调度算法。实验结果表明,吞吐率大于93%时,本文算法的带宽利用率明显高于常规iSLIP算法。(5)基于本文提出的数据排队结构和调度算法设计一款48口交换机,并使用Modelsim软件进行功能仿真。功能仿真完成后使用FPGA和嵌入式处理器进行硬件平台搭建,并使用JDSU Xgig协议分析仪对本文的交换机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仿真与试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48口FC交换机功能正常,在相同硬件成本的前提下,吞吐率、时延、带宽利用率等性能优于常规交换机。
高天铸[4](2019)在《IPv6过渡技术及其在智能家居网络方面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智能化网络需求的不断提高,将无线传感网络与Internet融合逐渐成为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热点研究问题。当前所使用的IPv4地址空间有限,还无法满足无线传感网络大规模的地址需求。IPv6具有128位地址,庞大的地址空间为传感设备实现与Internet网络层的统一提供了可能。由于IPv6的一些性质并不适用于无线传感网络,所以IETF提出6LoWPAN来实现IPv6在无线传感网络中的使用,这项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推进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由时代背景及6LoWPAN的发展前景来看,在智能家居网络中,6LoWPAN技术也具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智能家居网络系统不仅要实现家居设备的互通互联,还应该实现与外部Internet的互通,提出一种智能家居网关设计方案,为两种网络之间的通信搭建“桥梁”,对网关结构及软硬件设计需求进行详细阐述,提出6LoWPAN与Internet的接入方案,在网关中集成多个通信模块,实现了多种方式的Internet接入,使智能家居网关可以适应不同网络环境下的通信需求。当前Internet中大多网络设备依然使用IPv4作为网络层协议,针对6LoWPAN无法直接与IPv4网络通信的问题,需要在智能家居网中实现一种数据转换机制,通过网络地址端口映射及协议转换,使数据包可以在网关中转换成适合在目标网络中传输的格式,实现了基于6LoWPAN的智能家居网络与Internet的端到端的互通。智能家居网络中设备众多,多种数据流的重叠将极易导致网关内数据包的冲突甚至网关的崩溃,提出一种数据流量控制机制应用于智能家居网关中,将数据流按照业务类别进行分类并设置不同的优先级及限制带宽,保证了智能家居网关对带宽资源的合理分配。搭建测试平台,对智能家居网关内的数据转换机制、数据流量控制机制及网关性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智能家居网关实现了基于6LoWPAN的智能家居网络与IPv4网络的互连互通,能够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稳定运行。
万光耀[5](2018)在《一种应用于物联网的低功耗蓝牙Mesh组网方案设计》文中认为近几年物联网产业成长迅速,它广泛的应用于智能家居和智能楼宇等领域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接入物联网中的设备种类和数量正不断增多。当前应用较多的物联网实现技术主要是ZigBee技术和WiFi技术。虽然ZigBee技术有着低功耗,方便组网的优点,但是由于目前ZigBee技术的设备支持率不高,在完成基于ZigBee的组网之后,还需要专门考虑控制端设备的制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组网的成本。WiFi技术在移动智能设备端的普及,一定程度上推动了WiFi组网的发展。然而,相比于ZigBee技术,WiFi技术在增大了通信距离的同时提高了设备的功耗,也违背了创建节能环保型社会的理念。如何在保证物联网功能的前提下降低组网成本和网络功耗,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本文以目前主流的低功耗蓝牙技术为研究对象,结合Mesh组网的优势设计出一种可用于物联网的基于低功耗蓝牙的Mesh组网方案。相比于ZigBee技术和WiFi技术,低功耗蓝牙技术的支持率较高。另外,不断发展的低功耗蓝牙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设备的功耗。实现基于低功耗蓝牙技术的无线Mesh组网可以在减少组网成本的同时降低网络的整体功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设计出一套详细的组网通信报文。根据传统的无线通信协议以及低功耗蓝牙特有的通信协议,设计出控制端和设备端都能解析的报文,实现了控制端、设备端之间的“语言”共通。2.设计出一种新型的组网方式。所设计的组网方式可以免去用户需要在所有待组网设备附近逐一组网的不便,借助于广播中继功能,用户可以方便的完成网络的组建,且实现网络的自我管理与自我维护。3.提出一种新型的分组控制方式。使用组别和组内序号相结合的方式作为设备的组内地址,每个设备可以具备多个不同的组内地址存在于多个不同的小组中。另外,不同于传统的分组方式,本方案中提出的分组方式不仅可以实现整组控制,还可以实现在小组中对单一设备的控制。4.分别设计出基于本文协议的Android控制端和低功耗蓝牙设备端的相应软件。使用Keil MDK ARM uVision IDE进行设备端的软件开发,并通过ULINK2进行设备端的代码仿真调试。使用Android Studio软件进行Android手机控制端对应的APP开发。所设计的功能主要有设备扫描、网络控制、分组操作等。通过结合手机控制端和设备端的软硬件联合调试,并利用SmartRF Packet Sniffer软件进行抓包分析,最终得出本文所设计的组网方案可以借助于用户的智能手机等移动端智能设备进行网络控制。相比于ZigBee需要专门的控制端设计,低功耗蓝牙组网降低了传统组网的成本,同时与WiFi组网的高功耗相比,低功耗蓝牙组网将设备功耗降低到30mW左右,实现功耗的降低。
胡燕京[6](2017)在《网络协议异常行为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掌握网络协议的行为关乎网络空间安全的基础,是实施安全防护和攻防对抗的重要技术前提。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深入发展,网络协议的行为日益复杂多变,特别是各式各样的异常行为混迹于协议的正常行为之中,善恶难辨,使得传统的协议逆向工程和安全防护手段难以应对。协议行为分析是一种通过分析协议消息(报文)的数据特征及协议程序的指令序列特征来掌握协议行为规律的逆向分析技术。由于协议异常行为种类繁多,隐蔽性强且潜伏期长,往往不对目标主机或网络进行明显地破坏,只在短时间内秘密窃取重要信息,或完成攻击任务后立即恢复正常行为。目前对协议行为的认识和研究不足,对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之间的界限还难以划清,对隐匿、隐藏和隐形攻击等异常行为难以感知、识别和挖掘,协议的异常行为对网络空间安全造成的威胁更加严峻。因此,研究网络协议异常行为分析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针对传统逆向分析技术的不足,本文围绕协议异常行为分析展开,对协议的隐匿、隐藏和隐形攻击等典型异常行为进行了分析,致力于研究新的协议异常行为感知和挖掘方法,评估协议的运行安全性,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协议异常行为难以区分的问题,研究了协议的不同行为在指令级的特征,提出了基因指令的概念和指令标记问题。所有的协议程序指令,无论平台和指令集如何,大致都可划分为3类基因指令,即函数调用相关指令,可标记为F指令;数据处理相关指令,记为D指令;条件跳转相关指令,记为C指令。协议的不同行为表现在相应的指令序列上也各不相同,即所有的协议行为都可以表示成3类基因指令的排列组合。对标记后的行为指令序列实施指令聚类分析,即可将协议的异常行为指令序列暴露出来,从而自动挖掘出协议潜在的异常行为。该方法能以较高的准确度挖掘未知协议的异常行为,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2.针对协议的隐匿行为潜伏期长且难以暴露等问题,提出了动态污点分析和指令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案,先通过动态污点分析捕获协议的公开行为指令序列,并推断出协议消息的大致结构;再利用自主设计的指令聚类算法感知并挖掘出潜在的隐匿行为指令序列,同时挖掘出能触发隐匿行为的条件;根据挖掘出的隐匿行为触发条件,结合已经推断出的协议消息的大致结构,利用自主设计的敏感消息生成算法自动生成能触发协议隐匿行为的新消息;最后,利用敏感消息触发隐匿行为的执行,观察、取证和分析隐匿行为的具体内容。该方法既能将隐匿行为快速区分出来,又能准确掌握隐匿行为指令序列,分析其具体功能,这就为有针对性的防御和反制准备了第一手充足的资料。3.基于以上两个研究工作,自主研发了协议行为自动分析平台HiddenDisc原型系统。HiddenDisc构建在TEMU虚拟平台之上,设计了用户自定义扩展接口,能够根据应用场景的需要,编程扩展功能。目前已经实现了动态污点分析和指令记录、指令序列聚类挖掘以及敏感消息自动生成三个功能。利用该工具对1297个协议样本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和比较研究表明,无论在效率还是准确性方面,该分析平台对未知协议的隐匿、隐藏以及隐形攻击等异常行为的分析效果都比较理想。4.根据协议行为在指令级的特点,提出了行为距离的概念。根据协议行为指令序列中3类基因指令的分布、频率和数量特征计算出未知行为和已知行为之间的特征距离,也即未知行为相对于已知行为的偏离程度,据此判断异常行为及其特性。针对协议的运行安全难以衡量的问题,提出了协议运行安全性评估准则。本文研究发现协议包含的异常行为越多,异常行为偏离正常行为的距离越大,则潜在的安全威胁和危害越大,即使一次运行并不表现出来,但协议的运行安全已经受到严重威胁。本文将异常行为与公开行为之间的特征距离作为协议运行安全性的一个评估准则。异常行为与公开行为的距离越近,则认为协议运行越安全;相反,异常行为与公开行为之间偏离越大,则协议的运行越不安全。大量实例研究和比较研究表明,协议的异常行为在基因指令的分布上和公开行为有显着的区别,根据行为距离来评估协议的运行安全性是可信和可靠的。
郭利生[7](2014)在《网络专线物理隔离验证测试方法的分析》文中认为通过对某电厂生产用网络专线与办公网是否物理隔离的安全测试举例,旨在论述一种针对网络专线的安全测试方法,以验证当这一专线不在用户可控范围内时的安全性是否能得到保障。
岳子丰,韩宁,衣卓[8](2013)在《LPA协议分析仪在LonWorks控制网络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针对LonWorks控制网络安全问题,利用LPA协议分析仪对其进行诊断分析,通过捕获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包,实时监测网络运行状况,从本质上发掘网络中的故障,进而提出解决方案。根据具体的工程案例,解析了LPA协议分析仪的可靠性与高效性,为网络工程师与系统集成技术人员提供了网络故障在线分析手段。
郭凯[9](2013)在《基于WinPcap的数据包捕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的迅速普及,网络已日益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同时,网络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安全性是指网络上的信息不被泄露、更改和破坏;可靠性是指网络系统能够连续、可靠地运行,网络服务不被中断。网络数据包捕获、监听与分析技术是网络安全维护的一个基础技术,同时也是网络入侵的核心手段。所以研究有关数据包捕获、监听和分析技术对保证网络的健康、安全、可靠地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网络数据包的捕获和分析技术,并基于WinPcap技术开发了一个数据包捕获系统,实现了网络数据包的捕获与分析。首先,分析总结了网络数据安全的相关现状、理论及技术,并着重研究了网络数据包捕获和分析的有关基本实现机理、方法和手段,以及当前正在应用的网络分析系统。其次,研究了伯克利(Berkeley)数据包过滤器(BPF)用于数据包捕获、过滤的原理和优势,以及WinPcap网络数据捕获函数库的工作机理和内部架构。最后,在具体分析了网络数据包捕获和分析软件的层次结构的基础上,利用软件工程和面向对象的分析技术,通过调用WinPcap来捕获和分析数据包,给出了具体的软件设计与实现方法,并通过VC++编程实现了基于WinPcap的网络数据包捕获和分析系统。由于其技术的开放性,目前以WinPcap(LibPcap)为代表的网络数据包的捕获和分析系统的研究还在不断发展之中。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对这个应用最广泛的系统进行跟进性的研究,不但有利于对其本身的完善,还为持续发展和变化的网络安全问题提供了最新的解决方案。
赵世光[10](2013)在《TD-SCDMA终端协议分析仪PS域数据传输与FTP测试的实现》文中指出TD-SCDMA是我国主导提出的3G移动通信标准,随着TD-SCDMA市场不断扩大,对终端芯片的规范化测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课题基于TD-SCDMA终端协议分析仪,完成了测试仪表对终端进行实际FTP测试的解决方案。通过对此项功能的调研分析、总体设计、功能实现和测试验证,本课题达到了预期的功能目标。此项功能可以为终端的应用层数据吞吐量测试提供一个稳定的测试环境,避免了现网测试中分组数据在核心网传输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干扰。目前,本课题研究成果已成功投入商用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的技术背景及选题的意义,阐述了TD-SCDMA网络的技术要点及终端协议分析仪的软件架构。其次,将本课题分为PS域数据传输功能模块和FTP测试功能模块,并分别对两个模块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和流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再次,本文对两个模块的设计和实现方案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PS域数据传输模块的框架设计和各个子模块的实现及FTP测试例流程的设计和实现,并最终形成了完整的FTP测试解决方案。最后,对全文的工作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目前工作的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的完善方案。
二、协议分析仪在网络安全上的应用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协议分析仪在网络安全上的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蓝牙5.0技术的智能灯泡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反激式电路与蓝牙5.0技术 |
2.1 反激式开关电源技术 |
2.1.1 反激式变换器 |
2.1.2 原边反馈技术 |
2.2 蓝牙5.0与Mesh技术 |
2.2.1 蓝牙5.0标准新特性 |
2.2.2 蓝牙Mesh网络概念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ED驱动电路及整体设计方案 |
3.1 系统指标与总体框架 |
3.2 反激式开关电源设计 |
3.2.1 输入保护电路 |
3.2.2 输入整流滤波电路 |
3.2.3 主控芯片及外围电路 |
3.2.4 变压器设计 |
3.2.5 RCD吸收电路 |
3.3 蓝牙控制调光电路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及蓝牙组网方案设计 |
4.1 组网协议设计 |
4.1.1 通信报文说明 |
4.1.2 状态切换及组网过程 |
4.2 整体控制方案实现 |
4.2.1 硬件实现 |
4.2.2 设备端软件实现 |
4.2.3 控制端软件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样机调试及结果分析 |
5.1 样机实物图 |
5.2 测试设备 |
5.3 系统电路性能测试与分析 |
5.3.1 驱动电路性能分析 |
5.3.2 驱动电路输出电压分析 |
5.3.3 开关MOS漏源电压分析 |
5.3.4 调光功能测试 |
5.3.5 系统电路的热测试 |
5.4 软件方案功能验证 |
5.4.1 通信距离与接收灵敏度测试 |
5.4.2 功耗测试 |
5.4.3 广播数据包验证 |
5.4.4 中继功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振动台电源监控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关键技术概述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振动台电源监控软件总体设计 |
2.1 振动台电源监控系统概述 |
2.2 振动台电源监控软件运行环境设计 |
2.2.1 硬件平台设计 |
2.2.2 软件平台设计 |
2.3 振动台电源监控软件整体功能设计 |
2.4 显示界面设计与通用功能的实现 |
2.4.1 界面设计准则与总体结构 |
2.4.2 主界面设计 |
2.4.3 分柜信息界面设计 |
2.4.4 状态记录界面设计 |
2.4.5 设置选择界面设计 |
2.4.6 主柜开关量界面设计 |
2.4.7 辅助功能的实现 |
2.5 本章小结 |
3 振动台电源本地监控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3.1 本地监控软件设计方案 |
3.2 主控内部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3.2.1 内核中GPIO模块的开发 |
3.2.2 GPIO驱动程序的开发 |
3.2.3 接口控制策略 |
3.2.4 数据收发的实现 |
3.3 基于CAN总线的大量数据传输管理机制 |
3.3.1 CAN应用层通信协议的制定 |
3.3.2 数据最佳传输周期的计算 |
3.3.3 主/模控CAN通信的实现 |
3.4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3.4.1 基于多线程的数据处理方法 |
3.4.2 卡尔曼滤波算法的应用 |
3.4.3 校准功能设计 |
3.5 数据存储与压缩功能设计 |
3.5.1 数据存储功能设计 |
3.5.2 数据压缩功能设计 |
3.6 功放流程的实现 |
3.7 本地监控软件运行环境的完善与优化 |
3.7.1 根文件系统配置 |
3.7.2 内核的裁剪 |
3.8 本章小结 |
4 振动台电源远程监控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4.1 远程监控软件设计方案 |
4.2 网络通信模块设计 |
4.2.1 基于TCP/IP协议的通信模块设计 |
4.2.2 多端口通信的设计与实现 |
4.3 远程监控模块设计 |
4.3.1 应用层传输协议的制定 |
4.3.2 远程监控功能的实现 |
4.4 文件系统数据的同步 |
4.5 本章小结 |
5 整体功能测试与试验验证 |
5.1 监控系统测试平台的搭建 |
5.2 通信功能测试 |
5.2.1 GPIO通信功能测试 |
5.2.2 CAN通信功能测试 |
5.2.3 网络通信功能测试 |
5.3 监控软件功能测试 |
5.3.1 本地监控软件功能测试 |
5.3.2 远程监控软件功能测试 |
5.4 监控系统性能及稳定性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一种高速FC交换机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二章 光纤通道协议概述 |
2.1 FC协议分层结构 |
2.2 FC协议数据帧格式 |
2.3 FC协议流量控制策略 |
2.4 FC协议服务类型 |
2.5 FC协议拓扑结构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FC交换机的结构与调度算法研究 |
3.1 FC交换机的结构 |
3.1.1 Crossbar交换结构 |
3.1.2 输入排队交换结构 |
3.1.3 输出排队交换结构 |
3.1.4 输入-输出联合排队交换结构 |
3.1.5 输入-交叉点联合排队交换结构 |
3.2 FC交换机的调度算法研究 |
3.2.1 交换机调度算法的数学模型 |
3.2.2 PIM调度算法 |
3.2.3 RRM调度算法 |
3.2.4 iSLIP调度算法 |
3.3 一种基于共享缓存的VOQ结构 |
3.4 一种改进的iSLIP调度算法 |
3.4.1 基于关联指针的iSLIP调度算法 |
3.4.2 指针关联算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FC交换机的设计与实现 |
4.1 FC交换机硬件平台设计 |
4.2 FC交换机功能模块设计 |
4.2.1 端口控制模块设计 |
4.2.1.1 发送控制器 |
4.2.1.2 接收控制器 |
4.2.1.3 端口链路控制器 |
4.2.1.4 流量控制模块 |
4.2.2 数据帧发送与接收模块设计 |
4.2.3 路由查表模块设计 |
4.2.4 共享缓存管理模块设计 |
4.2.5 调度模块设计 |
4.2.5.1 指针关联模块 |
4.2.5.2 请求状态机 |
4.2.5.3 授权状态机 |
4.2.5.4 接受状态机 |
4.2.6 速率切换模块设计 |
4.2.7 监控模块设计 |
4.2.7.1 输入输出监控 |
4.2.7.2 消息监控 |
4.3 PC端管理软件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FC交换机的功能仿真与实验验证 |
5.1 系统功能仿真 |
5.1.1 端口控制模块仿真 |
5.1.2 路由查表模块仿真 |
5.1.3 调度模块仿真 |
5.1.4 监控模块仿真 |
5.1.5 单播与组播功能仿真 |
5.1.6 系统整体功能仿真 |
5.2 系统整体实现 |
5.2.1 FC交换机硬件平台实现 |
5.2.2 PC端管理软件实现 |
5.3 系统实验验证 |
5.3.1 功能测试 |
5.3.1.1 单播与路由重构功能测试 |
5.3.1.2 组播功能测试 |
5.3.1.3 速率切换功能测试 |
5.3.1.4 监控功能测试 |
5.3.1.5 时间同步功能测试 |
5.3.2 性能测试与分析 |
5.3.2.1 缓存利用率性能 |
5.3.2.2 带宽利用率性能 |
5.3.2.3 吞吐率与时延性能 |
5.3.2.4 实验结果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研期间参加课题及发表论文 |
(4)IPv6过渡技术及其在智能家居网络方面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
2 理论与相关技术 |
2.1 6 LoWPAN技术及其在智能家居网络方面的应用 |
2.1.1 报文分片与重组 |
2.1.2 技术优势 |
2.2 IPv6 过渡技术 |
2.2.1 隧道技术 |
2.2.2 双协议栈技术 |
2.2.3 转换技术 |
3 网关整体设计 |
3.1 智能家居网关整体结构 |
3.2 6 LoWPAN传感网接入网关 |
3.2.1 6 LoWPAN接入模块软硬件设计 |
3.2.2 传感网络的实现 |
3.3 网关接入IPv4 网络设计 |
3.4 智能家居网关服务器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数据转换机制设计 |
4.1 数据转换机制总体架构设计 |
4.2 IPv4 数据格式 |
4.3 地址转换设计 |
4.3.1 地址映射整体设计 |
4.3.2 地址信息库设计及实现 |
4.3.3 地址端口池的设计实现 |
4.4 协议转换模块设计 |
4.4.1 IP协议转换 |
4.4.2 ICMP协议转换 |
4.4.3 传输层协议转换 |
4.4.4 校验和更新算法 |
4.5 本章小结 |
5 数据流量控制机制设计 |
5.1 整体设计 |
5.2 流量识别模块 |
5.2.1 Linux流量识别技术 |
5.2.2 流量识别模块详细设计 |
5.3 流量控制模块 |
5.3.1 Linux内核流量控制基本结构 |
5.3.2 流量控制模块详细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智能家居网络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1.1 软硬件测试工具 |
6.1.2 测试系统结构 |
6.2 地址转换及连通性测试 |
6.2.1 WiFi模块接入IPv4 网络地址转换过程及连通性 |
6.2.2 4 G模块接入IPv4 网络地址转换过程及连通性 |
6.2.3 以太网模块接入IPv4 网络地址转换过程及连通性 |
6.3 协议转换测试 |
6.3.1 IP协议及UDP协议转换功能测试 |
6.3.2 ICMP协议转换功能测试 |
6.4 网关处理性能及稳定性测试 |
6.4.1 处理时延测试 |
6.4.2 丢包率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5)一种应用于物联网的低功耗蓝牙Mesh组网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无线Mesh网络 |
2.1 无线Mesh网络概念及结构 |
2.1.1 无线Mesh网络概念 |
2.1.2 无线Mesh网络结构分类 |
2.1.3 无线Mesh网络特点 |
2.2 常用路由方式 |
2.2.1 路由协议分类 |
2.2.2 Mesh网络路由协议 |
2.3 常用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
2.3.1 BLE组网技术 |
2.3.2 ZigBee组网技术 |
2.3.3 WiFi组网技术 |
2.3.4 其它无线通信技术 |
2.3.5 对比说明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BLE无线Mesh组网协议设计 |
3.1 通信报文设计 |
3.1.1 BLE通信报文 |
3.1.2 自定义报文结构设计 |
3.1.3 通信数据组成 |
3.2 状态切换及组网过程 |
3.2.1 设备工作状态切换 |
3.2.2 无线Mesh组网过程 |
3.3 控制指令设计 |
3.3.1 分组控制研究 |
3.3.2 分组控制设计原理 |
3.3.3 具体分组控制指令设计 |
3.3.4 删除指令设计 |
3.4 数据处理流程设计 |
3.4.1 移动控制端数据处理流程 |
3.4.2 BLE设备端数据处理流程 |
3.5 其它相关设计 |
3.5.1 Mesh网络的路由选择 |
3.5.2 降低功耗相关 |
3.5.3 网络安全相关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组网方案实现 |
4.1 硬件实现 |
4.1.1 设备端硬件设计 |
4.1.2 蓝牙协议分析仪说明 |
4.1.3 控制端硬件选择 |
4.2 设备端软件开发 |
4.2.1 软件开发平台简介 |
4.2.2 设备端软件结构设计 |
4.2.3 BLE协议栈配置 |
4.2.4 设备端代码运行流程及实现 |
4.3 控制端软件开发 |
4.3.1 Android客户端开发平台简介 |
4.3.2 Android客户端软件结构设计 |
4.3.3 Android客户端运行流程及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组网方案功能验证及性能分析 |
5.1 BLE Mesh网络整体功能验证 |
5.1.1 广播数据包格式验证 |
5.1.2 组网过程验证 |
5.1.3 设备控制验证 |
5.2 BLE Mesh网络性能测试 |
5.2.1 功耗测试 |
5.2.2 路由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网络协议异常行为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协议逆向分析 |
1.2.2 协议行为分析 |
1.3 本文结构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网络协议异常行为研究 |
2.1 引言 |
2.2 协议异常行为的产生原因及种类 |
2.2.1 主体设计的协议异常行为 |
2.2.2 客体利用的协议异常行为 |
2.3 协议异常行为对网络空间安全的威胁 |
2.3.1 主体设计的协议异常行为对网络空间安全的威胁 |
2.3.2 客体利用的协议异常行为对网络空间安全的威胁 |
2.4 协议异常行为的逆向分析方法研究 |
2.4.1 基于协议消息的异常行为分析 |
2.4.2 基于指令序列的异常行为分析 |
2.4.3 基于机器学习的异常行为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指令聚类挖掘网络协议的隐匿行为 |
3.1 引言 |
3.2 相关研究工作 |
3.3 协议隐匿行为分析方案 |
3.3.1 协议隐匿行为分析步骤 |
3.3.2 网络协议隐匿行为的混合技术分析 |
3.4 实验和评估 |
3.4.1 实验方案 |
3.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4.3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感知挖掘网络协议的隐形攻击行为 |
4.1 引言 |
4.2 隐形攻击行为感知挖掘方案设计 |
4.3 聚类感知方案实施 |
4.3.1 行为指令序列的抽取 |
4.3.2 聚类感知挖掘算法的实现 |
4.4 实验及分析 |
4.4.1 实验结果 |
4.4.2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动静结合指令分析挖掘协议的隐藏行为 |
5.1 引言 |
5.2 基本问题描述 |
5.2.1 协议隐藏行为的描述 |
5.2.2 协议隐藏行为挖掘方案 |
5.3 协议隐藏行为挖掘和分析 |
5.3.1 动态污点分析获取协议的公开行为 |
5.3.2 隐藏行为的挖掘和推断 |
5.3.3 协议隐藏行为挖掘算法 |
5.4 协议隐藏行为的分析和利用 |
5.4.1 隐藏行为的触发和分析 |
5.4.2 隐藏行为的利用 |
5.5 实验及分析 |
5.5.1 实验平台的搭建 |
5.5.2 隐藏行为分析实例 |
5.5.3 隐藏行为的利用实例 |
5.5.4 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取得的成果 |
6.2 未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网络专线物理隔离验证测试方法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
2 解决问题的思路 |
3 验证过程 |
3.1 网络拓扑检测 |
3.1.1 使用工具 |
3.1.2 原理 |
3.1.3 网络测试仪检测过程 |
3.1.4 MAC地址扫描器检测过程 |
3.1.5 Ping测试检测过程 |
3.1.6 结论 |
3.2 网络协议分析 |
3.2.1 使用工具 |
3.2.2 原理 |
3.2.3 检测过程 |
3.2.4 检测结果 |
3.3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 (IDS) 测试 |
3.3.1 使用工具 |
3.3.2 原理 |
3.3.3 检测过程 |
4 综述 |
(8)LPA协议分析仪在LonWorks控制网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LPA协议分析仪 |
2 网络协议分析步骤 |
2.1 网络数据采集 |
2.2 数据包解码分析 |
2.3 数据包统计分析 |
3 LonWorks网络协议解析 |
4 LonWorks网络故障解决方案 |
5 LPA工程案例应用 |
6结束语 |
(9)基于WinPcap的数据包捕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网络数据包捕获系统研究现状分析 |
1.2.2 网络测试分析系统分析 |
1.3 本文工作 |
1.4 论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 |
2.1 数据包捕获 |
2.1.1 网络数据包捕获机制 |
2.1.2 数据包捕获的常用方法 |
2.1.3 数据包过滤与分解 |
2.1.4 网络协议分析 |
2.2 网络数据包捕获原理 |
2.2.1 网卡的工作模式 |
2.2.2 共享环境下的网络数据包捕获 |
2.2.3 交换环境下的网络数据包捕获 |
2.3 网络开发工具 |
2.3.1 网络开发函数库 |
2.4 Libpcap 函数库 |
2.4.1 Libpcap 概述 |
2.4.2 Libpcap 的功能 |
2.4.3 Libpcap 功能结构及主要函数 |
2.5 WinPcap 介绍 |
2.5.1 WinPcap 和 Libpcap |
2.5.2 WinPcap 的功能和应用 |
2.6 WinPcap 的组成架构与相关功能 |
2.6.1 网络驱动程序接口规范(NDIS) |
2.6.2 BPF 研究 |
2.6.3 WinPcap 的各功能模块 |
2.6.4 WinPcap 和 Windows 网络 |
2.7 WinPcap 的关键数据结构和主要功能函数 |
2.7.1 WinPcap 的数据结构 |
2.7.2 WinPcap 主要函数及相关功能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需求分析 |
3.1 问题的定位、价值与意义 |
3.2 可行性分析 |
3.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4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
3.5 开发平台选择 |
3.5.1 WinPcap 与网络数据包捕获 |
3.5.2 MFC 及其调用 |
3.5.3 系统的开发平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总体设计 |
4.2 获取本地网络驱动器列表 |
4.3 获取网络驱动器高级信息 |
4.4 绑定网卡准备捕获数据包 |
4.5 编译和设置过滤规则 |
4.6 捕获数据包 |
4.7 数据包解析(协议解析) |
4.7.1 不同协议帧的数据结构 |
4.7.2 数据包协议分析 |
4.8 界面设计 |
4.9 建立的主要类及其调用流程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实现的基本设计 |
5.1.1 网络数据包捕获与分析系统的开发环境 |
5.1.2 网络数据包捕获与分析系统的编码与测试 |
5.1.3 WinPcap 的使用方法 |
5.2 网络数据包捕获软件的详细设计与编码 |
5.3 系统测试基本设计 |
5.4 系统功能测试 |
5.5 系统性能测试 |
5.5.1 性能测试 |
5.5.2 压力测试 |
5.5.3 稳定性测试 |
5.5.4 负载能力测试 |
5.6 系统性能改进与调整的方法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TD-SCDMA终端协议分析仪PS域数据传输与FTP测试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选题的技术背景 |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
1.2 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 |
1.3 论文的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TD-SCDMA网络及终端协议分析仪系统概述 |
2.1 TD-SCDMA网络概述 |
2.1.1 TD-SCDMA通信系统网络结构 |
2.1.2 TD-SCDMA接入网协议栈概述 |
2.1.3 TD-SCDMA网络数据传输流程 |
2.2 TD-SCDMA终端协议分析仪系统概述 |
2.2.1 功能概述 |
2.2.2 TD-SCDMA终端协议分析仪软件架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S域数据传输与FTP测试的研究与分析 |
3.1 测试需求分析和功能概述 |
3.2 TD-SCDMA终端协议分析仪PS域数据传输过程分析 |
3.2.1 数据传输过程分析 |
3.2.2 IP数据报格式分析 |
3.2.3 以太网MAC帧结构分析 |
3.2.4 网卡IP数据报收发控制功能的分析 |
3.3 TD-SCDMA终端协议分析仪FTP测试的分析 |
3.3.1 使用FTP测试作为PS域业务测试的原因 |
3.3.2 PDP功能和参数分析 |
3.3.3 PDP上下文激活流程和去激活流程 |
3.3.4 多PDP上下文方案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S域数据传输功能与FTP测试的实现 |
4.1 TD-SCDMA终端协议分析仪PS域数据传输功能的实现 |
4.1.1 PS域数据传输功能概述 |
4.1.2 PS域数据传输功能总体设计 |
4.1.3 网卡IP数据报收发控制功能的实现 |
4.1.4 初始化子模块 |
4.1.5 上行数据传输子模块 |
4.1.6 下行数据传输子模块 |
4.2 TD-SCDMA终端协议分析仪FTP测试的实现 |
4.2.1 数据业务传输FTP测试例分析 |
4.2.2 数据业务传输FTP测试例实现 |
4.2.3 FTP测试功能的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S域数据传输与FTP测试的验证 |
5.1 TD-SCDMA终端协议分析仪PS域数据传输功能的分析与验证 |
5.1.1 上行数据传输模块单元测试 |
5.1.2 下行数据传输模块单元测试 |
5.1.3 PS域数据传输功能的整体验证与分析 |
5.2 多PRIMARY PDP上下文支持功能的分析与验证 |
5.3 TD-SCDMA终端协议分析仪FTP测试的分析与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协议分析仪在网络安全上的应用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蓝牙5.0技术的智能灯泡的设计与实现[D]. 塔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2]振动台电源监控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陈垚臻.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一种高速FC交换机的关键技术研究[D]. 张永泽.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4]IPv6过渡技术及其在智能家居网络方面的应用研究[D]. 高天铸.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19(06)
- [5]一种应用于物联网的低功耗蓝牙Mesh组网方案设计[D]. 万光耀.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2)
- [6]网络协议异常行为分析研究[D]. 胡燕京.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12)
- [7]网络专线物理隔离验证测试方法的分析[J]. 郭利生. 山西电子技术, 2014(06)
- [8]LPA协议分析仪在LonWorks控制网络中的应用[J]. 岳子丰,韩宁,衣卓.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2013(02)
- [9]基于WinPcap的数据包捕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郭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02)
- [10]TD-SCDMA终端协议分析仪PS域数据传输与FTP测试的实现[D]. 赵世光. 北京邮电大学,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