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川不宜大规模种植油橄榄(论文文献综述)
唐强[1](2020)在《汉中市油用牡丹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陕西是人工栽植牡丹的中心区地之一,具有悠久的牡丹栽培史,随着油用牡丹产业的兴盛,陕西将发展以油用牡丹为重要内容的木本油料产业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汉中市位于陕西南部,据史料记载是牡丹最早的人工栽植地。自2014年开始,汉中市抓住国家大力支持油用牡丹产业发展的重大利好,利用汉中良好的自然条件优势和区位优势,广泛宣传动员、积极流转土地、引导企业参与、配套基础设施、财税金融支持,大力发展油用牡丹产业,有力推动了油用牡丹产业增产增效。但随着油用牡丹产业的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系列突出的问题,严重影响制约了包括油用牡丹产业在内的汉中市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汉中市如期精准脱贫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汉中油用牡丹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如何面对问题,有的放矢的提出破解之道已成为当前汉中市走好绿色发展之路的关键一役。论文从油用牡丹产业发展的背景入手,对油用牡丹产业的发展历史、产业现状、经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汉中市油用牡丹产业发展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比较分析法进行解剖,并开展了SWOT分析,介绍了汉中市油用牡丹产业在自然资源、土地空间、技术支持方面的优势,也指出了其在种植标准不高、种植规模不大、牡丹品牌不亮、劳动力不足等方面的劣势,分析了在当前政策和市场环境下油用牡丹产业发展的机遇,也点明了群众认可度不高、收益时间长、同质化竞争等方面存在的挑战,综合性指出了汉中市油用牡丹产业存在的市场认知不够、资金投入缺乏、产业化程度低、引导作用不强、基础支撑不强的问题,提炼出了把握机遇突破瓶颈、合理布局夯实基础、加大研发延伸链条、规范种植提升品质、塑造品牌扩大影响等5方面重点突破口,提出了加大政策支持、建立长效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平台建设等4方面保障措施,及时补短强弱,在合理控制种植规模的基础上,实现汉中市油用牡丹产业高质量发展。
张若麟[2](2020)在《橄榄的丝路旅行及其审美意义的生成》文中研究说明“一带一路”大语境下的“丝路审美文化”可以从多元视角进行探究,研究沿“丝绸之路”而来的外来物种的实际是进行一个物种从异国到中国的“物的传记”研究。橄榄,原产于小亚细亚半岛地区,后沿丝路进入中国,同时在中国本土也有种植的一种特殊植物。橄榄离开原产地传入希腊后,在希腊神话中成为典型的植物崇拜对象,《圣经》又赋予了橄榄传统的宗教意义。在地中海一带和沿丝绸之路的传播过程中这种植物又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文化含义,在进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语境中的橄榄文化“碰撞”“交流”后,熔铸生成了全新的文化含义和社会生命。经过历史变迁,今天中国语境中的橄榄普遍指向的审美含义早已发生变化,经过审美意义的重组扬弃,传统意义上橄榄的文化意象被遮蔽,基于对“西方”文化更快的接纳与吸收而保留下了“西方”色彩浓厚的橄榄意象。本文选取橄榄这种较为特殊的物质作为丝路“多元系统”中的个体进行的“物的传记”式的书写,将橄榄作为“文化意象”进行探索,力图梳理完成橄榄在交流过程中被赋予的全部审美含义,并尝试分析这种审美意义发生变异、文化意象重新生成的原因,进而深耕这种意象的传播与变迁背后的内涵,并试图为今后丝绸之路上物种的跨文化研究尤其是物种文化意象的交流衍变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可参照方法论。
龚思敏[3](2019)在《湖南省山茶油行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茶油为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取自山茶科山茶属油茶树的种籽。目前我国油茶林面积已达近450万公顷,山茶油年产量55万吨,山茶油总产值近700亿元。2017年湖南省山茶油总产值305亿元,常宁市、邵阳市等6县被授予“全国油茶之乡”荣誉,山茶油行业近10年来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正逐步发展成为湖南农村的富民产业。但与橄榄油的市场发展相对比,山茶油行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显得相当落后,山茶油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以湖南为例,研究山茶油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山茶油行业发展对策,对于保障我国食用油安全,保障优质食用油在市场的供给、居民能消费到优质可信的食用油,特别是对于边远山区的脱贫致富,发展农村经济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系统梳理相关文献,走访了湖南省山茶油行业有关单位,包括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对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并直接对消费者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并在行业发展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湖南省山茶油行业的资源、研发、加工、以及市场发展现状,包括市场价格、市场销售情况和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并纳入到优势与劣势分析框架中,在与可比对象橄榄油的市场发展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了山茶油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研究发现,山茶油作为我国特有食用油品种,其行业发展对于保障我国的食用油安全和发展边远地区的农村经济具有重大意义;山茶油行业发展的基础较好,有较好的消费者认可及国家政策支持的基础;山茶油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一是山茶油成本导致的市场价格过高,二是消费者对市场上的山茶油产品不信任,不信任又主要是因为山茶油曾发生苯并芘超标事件,山茶油生产企业对其市场上销售的产品操作不规范,特别是山茶油加工方式、产品成分和含量的不同,导致消费者对山茶油失去信任,山茶油行业发展遇到与蜂蜜市场类似的问题。针对山茶油行业发展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解决市场信任及降低山茶油成本的建议,包括加强研发、提高单位产量和总产量、提高产品质量、制定山茶油市场标准、建立山茶油市场准入制度及市场监督制度等。
吴良[4](2019)在《环境因素对野生构树繁殖与分布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外源激素等环境因素对野生构树繁殖和分布的影响。以野生构树种子、叶片和茎段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用温度和光照实验对野生构树种子萌发进行了基础实验,随后采用不同种类和浓度的外源激素对构树种子进行浸种实验,通过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等指标判断对构树种子萌发的影响;更进一步的以种子萌发的无菌苗和室外采集的构树叶作为外植体,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进行二因素随机区组实验,探究不同种类和浓度的外源激素对构树愈伤组织产生、分化增殖、生根的影响。构树的繁殖研究为构树种植推广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合理的适生区域是构树种植的前提,做到适地适树才能更好的推广构树。研究采用Maxent模型预测构树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分布区,合理划分构树适宜种植区,以期为构树种植推广提供参考,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温度是影响构树种子萌发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构树种子是光中性种子,光照对构树种子萌发影响不大,但是光照影响构树幼苗生长。(2)不同外源激素对构树种子萌发的影响不同,细胞分裂素6-BA和赤霉素GA3促进构树种子萌发,生长素NAA则抑制构树种子萌发,其中赤霉素1600 mg/L浸种处理发芽率为72.4%,是最佳的浸种浓度。运用优选法,采用70%乙醇+0.1%HgCl2灭菌6min,1600 mg/L GA3浸种24 h,30℃温度,16h/d光照的培养条件,能够有效建立构树种子科学播种,促进萌发的技术体系。(3)构树组培快繁体系建立过程中,不同培养阶段不同种类的激素起主导作用。NAA在构树叶片外植体愈伤组织产生中占主导地位,构树茎段外植体愈伤组织直径大小和增殖分化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6-BA,主导构树不定芽生根的主要激素是NAA,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浓度配比的激素组合能够有效建立构树组培快繁体系。(4)采用Maxent生态位模型结合ArcGis技术对构树在国内的潜在适生分布区域进行模拟预测,数据精度为0.935,预测结果极准确,获得了较好的预测结果。构树适生区域面积为307.104万kmm2,适生区域占国土面积比例为31.99%,高适生区和极高适生区面积为178.752万km2,占比为18.62%。长江流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黄河流域部分地区为高适生区域。降雨和温度是影响构树潜在分布的气象要素。研究结果可为构树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稳定的苗木来源,为构树种质资源保存、繁育和良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也能够促进完善构树林业产业体系,为构树种植推广提供参考。
韩锐[5](2017)在《基于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水平的武都主栽油橄榄果实品质研究》文中提出油橄榄(Olea europaea L.)发源于欧洲地中海地区,是木犀榄属的常绿油料类经济树种,其人类驯化栽培历史已达数千年。油橄榄果实经物理压榨得到橄榄油,油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素有―黄金体液‖之称,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食品保健和美容等领域。随着上世纪六十年代油橄榄在我国的大规模引种栽培,中国的油橄榄产业不断发展,但是我国的油橄榄产业的起步较晚,有关油橄榄果实和橄榄油品质的系统性研究工作还相对缺乏。本论文以我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区和最大种植基地——"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的佛奥(Frantoio,FO)、莱星(Leccino,LX)、鄂植8号(Ezhi 8,EZ)、皮削利(Picholine,PXL)和科拉蒂(Coratina,KLD)等5个良种油橄榄栽培品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和统计学手段,系统研究不同生长成熟期武都主栽油橄榄果实品质的动态变化规律、不同种植区武都主栽油橄榄果实品质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武都主栽单品种初榨橄榄油品质的年度比较,以期获得油橄榄果实关键品质形成的基础数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成熟期5种主栽油橄榄果实品质的动态变化规律果实的色泽由深绿色逐渐转变为紫红色或紫黑色;鲜果单重呈上升趋势,在10月5日到11月15日之间果实单重上升幅度最大;果实的横、纵径在成熟期间呈上升趋势,在8月15日到10月5日之间果实的横、纵径上升较大。果实成熟期间总酚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10月5日达到最大值;总黄酮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再趋于平稳,10月5日测得最小值;多酚氧化酶活性大小先上升后下降再趋于平稳,9月15日测得活性最大;总糖含量先降低后略有上升;油脂含量先快速增加,后趋于平稳,部分品种的油脂含量达到最高值后略有下降;含水率在果实成熟期间变化不大。分析发现,果实中总酚含量和总黄酮含量之间呈负相关;多酚氧化酶活性与总酚含量之间呈正相关,与总黄酮含量之间呈负相关;油脂含量和总酚、总糖含量之间呈负相关。油酸、棕榈酸、亚油酸、棕榈油酸和花生酸,除油酸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外,其余脂肪酸含量的变化在不同品种之间有差异;角鲨烯在果实的成熟期呈降低趋势。(2)不同种植区5种主栽油橄榄果实品质的比较研究5个种植园区的土壤pH>8.0,呈碱性;速效磷、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在砸子坡种植园最高,其余四个园子中含量差异不明显;钙离子和镁离子在上堠子种植园中含量较高,其余四个园子中含量差异不明显;钾离子在五个种植园中的含量差异不明显。油橄榄果实的鲜果质量在1.526.20g之间,鲜果含水率在41.6954.54%之间,其中皮削利鲜果质量最大、含水率最高;莱星鲜果单重最小;佛奥鲜果含水率最低。科拉蒂果实中总酚、总黄酮、总糖含量最高;佛奥果实中油脂含量最高,总糖和总酚含量最低;鄂植果实中总黄酮含量最低;其它品种果实的总酚、总黄酮、总糖和油脂含量居中。鄂植和莱星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最高,佛奥居中,科拉蒂和皮削利果实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最低。对不同种植园5种主栽品种油橄榄果实品质的比较研究发现,同一品种的油橄榄果实在不同种植园的品质同时存在差异性和相似性,相似性主要取决于品种本身的特性,而差异性可能主要来源于种植园的环境生态、水肥管理等因素及成熟度的差异。(3)2013-2015年期间5个品种初榨橄榄油品质的比较分析三年间5个品种的初榨橄榄油澄清透明,色泽为黄绿色,口感清香,略有苦味。酸值、过氧化值均符合国家标准。其中鄂植油品的酸值最小,佛奥油品的酸值最大;鄂植油品的过氧化值最大,科拉蒂油品的过氧化值最小。初榨橄榄油总黄酮含量高于总酚含量,其中科拉蒂初榨橄榄油的总酚含量和总黄酮含量均为最高,鄂植初榨橄榄油中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均为最低,与果实品质对比分析得出的结果相近。初榨橄榄油中主要的脂肪酸包括: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花生酸等,此外还检测出少量角鲨烯,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80%左右,单不饱和脂肪酸在74%以上,综合品质达到国标GB 23347-2009对初榨橄榄油的质量要求,其中,科拉蒂初榨橄榄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对初榨橄榄油的品质分析研究发现,初榨橄榄油的的品质主要取决于油橄榄果实本身的品质,此外,还受到气候因子、采摘时间、加工和储藏条件,以及种植园区水肥管理方面的影响。
王兰英,宋祥兰,谢再成,李小青,刘晓红,刘作梅[6](2016)在《油橄榄引种栽植及幼林管护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橄榄是世界名贵的木本油料兼果用树种,越来越被人们高度重视。根据赣南的自然条件较适宜油橄榄生长,赣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于2009年、2014年分别从甘肃、四川引种油橄榄优良品种进行栽植,通过对油橄榄的栽培试验,总结出引种、栽植及幼林管护的技术要点,为油橄榄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靳丹娅[7](2014)在《云南食用木本油料市场开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日益突出的能源短缺问题迫使人们寻求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途径,木本油料植物作为能源开发意义重大。文章分析了国内外木本油料植物开发利用的现状,结合云南木本油料市场现状,从资源、种植和加工、供给、销售、产品和流通、市场建设、市场开拓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为云南木本油料的发展提供参考。
樊赢洋[8](2013)在《会理县油橄榄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如何增效,农村如何稳定,农民如何增收一直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关注重点。农业结构调整是对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发展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会理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发展特色农业是会理县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油橄榄是名、特、优经济林,是高投入、高产出集约化经营的林业产业,发展油橄榄将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从而推进会理县农业生产化进程;又可实现林业产业升级,促进会理林业“两大”体系的构建形成。研究会理县油橄榄的产业发展问题,对于会理县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油橄榄生长受温度、水分、光照、海拔、地形、土壤等因素的影响。会理县位于油橄榄一级适生区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具有较好的自然生态条件。通过对会理县油橄榄气候适宜性分析,结合油橄榄生态适宜条件,对会理县油橄榄立地条件进行分析。选择海拔高度、坡度、坡向、水源保证、道路通达性共5个因素作为油橄榄种植适宜区分布的主要指标,根据油橄榄适宜分析控制性指标,利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立会理县油橄榄生态适宜区评价模型,结合会理县土地利用类型,分析会理县油橄榄种植适宜区域,其空间分布特点为:(1)会理县适宜油橄榄种植的区域较广,共计130.91万亩,其中非耕地88.54万亩。主要分布在区域的西南部以及东部,且集中度较高。(2)结合土地利用类型,会理县油橄榄种植的适宜区主要集中在林地、草地、果园,适宜区内林地(包含有林地)占地面积34.9万亩,草地占地44万亩,果园占地6万亩。(3))结合行政区划来看,油橄榄适宜区较为广泛的分布在南阁乡、通安镇、海潮乡、河口乡、爱民乡、富乐乡、树堡乡、彰冠乡、关河乡、新发乡、黎溪镇、绿水乡。(4)适宜区受地形条件影响,南坡分布较多、北坡分布较少,且坡度相对平缓。会理县具有50多年的油橄榄种植历史,其油橄榄产业发展经历了引种试验阶段、推广种植阶段、衰退阶段和复苏阶段。从产业发展优势来看,会理县是我国油橄榄种植的最佳适宜区之一,具有发展油橄榄产业的充足的土地资源,同时油橄榄产业符合节水农业发展的方向。但与此同时,会理县油橄榄产业也面临着政策缺少经费、支持力度不够,良种覆盖率低、生产布局不合理,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缺乏技术人员等问题。当前油橄榄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油橄榄产业也符合全省经济发展规划和建设“生态凉山”、“生态会理”战略部署,会理县油橄榄产业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但转变农户传统种植习惯所面临的较大转换成本也将对会理县油橄榄产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挑战。加快会理县油橄榄产业发展,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整合各类资金;二要加快良种基地和标准园的建设;三要“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四要壮大龙头企业,建立协会组织,发展专合组织;五要促进土地、金融等机制的创新;六要健全科技,农技,信息,病虫害防治等配套体系;七要加强组织领导与保障。
程子彰[9](2013)在《西昌引种油橄榄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橄榄作为世界着名的四大木本食用油料经济树种之一,其果实中不但油脂含量高,而且单不饱和脂肪酸、多酚、黄酮等生物活性物质含量丰富,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在我国油橄榄种植起步较晚,且产量不高、大小年明显,使得我国每年需从国外大量进口橄榄油,对外依存度极高。而目前国内对油橄榄的研究较少,缺乏系统性。本研究对西昌引种油橄榄的花、叶、果的形态学特性、果实生长成熟过程中的品质特性以及生理生化等生物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建立了一套油橄榄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对油橄榄优质、高产品种的选育,指导油橄榄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本研究,主要得到如下结果:1.西昌引种油橄榄的花期集中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不同品种开花时长均在10~15d之间,并于开花后7d左右达到盛花期。其中,豆果、哥朗米扎、北庆米扎的花期较早(起始于3月中旬),而白橄榄、中山24、张林、科新佛奥的花期较晚(起始于4月初)。油橄榄花为两性花,常出现雌蕊发育不全现象,但研究发现切姆拉尔雄蕊发育异常,为雄性败育。在油橄榄花期结束后约30d中,坐果率迅速降低,之后随着果实成熟坐果率缓慢降低。2.引种油橄榄果实发育周期较地中海原产地缩短约30d,但生长过程中果实生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分为:快速生长和成熟两个阶段。其中快速生长阶段从花期结束开始到第130d左右(9月初)结束,包括40~70d(6~7月)及100~130d(8~9月)两个快速生长期。该时期果实快速长大、增重,油脂被大量合成,因此该阶段应注重增加果实养份。花期结束后第130~160d(9~10月)为油橄榄果成熟阶段,期间果实生长速度急剧降低,当果实完全成熟后,果实逐渐萎缩、变小并掉落。同时,随着果实长大,果实颜色也发生了系列变化:墨绿色→绿色→黄绿色→紫红色→紫黑色。3.随着油橄榄果实的长大,果实、果核、肉核比均逐渐增大,并于160d左右达到最大,分别为1.00~8.03 g、0.16~0.80g、3.21~12.48。其中,中山24、美佳伦、皮瓜尔、贝拉特果实较大(>5.00 g),而豆果、克罗莱卡、张林果实较小(<2.00 g);中山24、鄂植8、科拉蒂、贝拉特、阿斯果核较大(>0.65 g),豆果、配多灵、克罗莱卡、张林、坦彩果核较小(<0.30 g);云台、皮瓜尔、贝拉特、坦彩、卡拉马达果实的肉核比较大(>9.00),而张林果实的肉核比最小(<4.00)。4.随着油橄榄果实的长大,果型指数、核型指数逐渐增大,并于160d左右达到最大,分别为0.62~0.93,0.39~0.65。而不同油橄榄品种叶型指数在0.15~0.3之间。叶型、果型、核型指数虽在不同油橄榄品种之间变异较大,但种内变异较小,因此可作为油橄榄品种鉴别的重要形态学标记。5.形态学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油橄榄果实形状、大小与果核形状、大小和叶片形状、大小之间有显着相关性。表明,控制果实形状、大小的基因与果核形状、大小和叶片形状、大小的基因可能连锁在一起。6.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分析表明,西昌引种油橄榄嫩叶中POD种类丰富,共10种。其中第1、2、8三种条带出现频率较高,可能与油橄榄的强抗旱能力有关。形态学、POD同工酶标记综合聚类分析表明,25种油橄榄可明显聚为4类。7.随着果实的长大,含水率、含油率逐渐增大,并于160d左右(果实成熟时)达到最大;还原性糖、总酚含量在花期结束后70d左右达到最大,之后随着果实长大迅速降低;叶绿素含量则随着果实的长大逐渐降低;而整个过程中蛋白质含量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在油橄榄鲜果油脂中,棕榈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硬脂酸的含量随着果实的长大逐渐增大,并在160d左右达到最大;油脂中棕榈酸的含量则是随着果实的长大逐渐降低;而油酸、二十碳烯酸、花生酸、角鲨烯含量变化不大。不同时期油橄榄果品质研究结果表明,在花期结束后的130d左右(9月初)油橄榄果实品质最好,为西昌油橄榄果的最佳采摘时间。8.最佳采摘时期,引种油橄榄果实中含水率、含油率、总酚含量、还原糖含量、蛋白质含量分别为61.69~74.30%、5.88~21.19%、3.21~7.31 g/kg、4.64~11.39%、 10.92~16.37 g/kg。该时期,鲜果油脂中油酸含量最高(占70.99%),其次是棕榈酸(14.86%)、亚油酸(7.33%)、硬脂酸(3.10%)、亚麻酸(1.49%)、棕榈油酸(1.25%)、花生酸(0.36%)、角鲨烯(0.30%)、二十碳烯酸(0.27%)。其中ω6/ω3比例为0.21,与人乳的0.25极其接近。9.根据统计学原理初步建立了一套油橄榄品质评价体系,结果表明:科拉蒂、贝拉特、佛奥、克罗莱卡、皮瓜尔果实产量高、品质好,既可作油用又可作餐桌用,适合推广种植;而张林、北庆米扎、卡林、莱星、阿斯、小苹果果实产量低、品质差,尚不适合西昌推广种植。
周廷玲,廖健霖[10](2013)在《会理县油橄榄发展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指出了油橄榄是世界着名的木本油料树种,也是林业生物质能源树种,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从油橄榄的生物学特性和会理县的引种栽培情况等方面分析了在会理县发展油橄榄的优势、油橄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二、四川不宜大规模种植油橄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不宜大规模种植油橄榄(论文提纲范文)
(1)汉中市油用牡丹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 |
1.1 油用牡丹产业发展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1 国外文献综述 |
1.4.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二章 油用牡丹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
2.1 国外牡丹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
2.1.1 国外牡丹产业发展历程 |
2.1.2 国外牡丹产业发展现状 |
2.1.3 小结 |
2.2 国内油用牡丹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
2.2.1 国内油用牡丹产业发展历程 |
2.2.2 国内油用牡丹产业发展现状 |
第三章 汉中油用牡丹产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
3.1 汉中市油用牡丹产业发展历史 |
3.1.1 汉中概况 |
3.1.2 油用牡丹产业在汉中发展历史 |
3.2 汉中市油用牡丹产业发展现状 |
3.2.1 油用牡丹种植现状 |
3.2.2 油用牡丹加工现状 |
3.2.3 油用牡丹产业发展模式现状 |
第四章 汉中市油用牡丹产业SW0T分析 |
4.1 SWOT分析应用 |
4.1.1 汉中油用牡丹产业发展优势 |
4.1.2 汉中油用牡丹产业发展劣势 |
4.1.3 汉中油用牡丹产业发展机遇 |
4.1.4 汉中油用牡丹产业发展受到的挑战分析 |
4.2 汉中市油用牡丹产业SW0T对策分析 |
第五章 汉中市油用牡丹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策略 |
5.1 汉中市油用牡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5.1.1 建设成本较高,资金投入缺乏 |
5.1.2 市场认知不够,发展积极性受阻 |
5.1.3 产业化程度低,带动作用不强 |
5.1.4 政策支持不够,引导作用不强 |
5.1.5 技术能力薄弱,基础支撑不强 |
5.2 汉中市油用牡丹产业发展应坚持的几项原则 |
5.2.1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
5.2.2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 |
5.2.3 坚持技术创新、质量优先的原则 |
5.3 汉中市油用牡丹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
5.3.1 把握当前机遇,提速壮大产业 |
5.3.2 合理规划布局,夯实发展基础 |
5.3.3 加快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条 |
5.3.4 规范生产种植,提升产品品质 |
5.3.5 加强品牌塑造,扩大对外影响 |
5.4 汉中市油用牡丹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
5.4.1 加大政策扶持 |
5.4.2 建立长效机制 |
5.4.3 强化科技支撑 |
5.4.4 加强平台建设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橄榄的丝路旅行及其审美意义的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从植物到审美意象:橄榄在西方文明中的呈现 |
第一节 橄榄与古希腊文明 |
一、作为一种作物的橄榄——橄榄的起源及其在古希腊的传播 |
二、作为宗教的橄榄——橄榄崇拜文化的形成 |
三、千古圣树——神话中的橄榄 |
第二节 橄榄与世界文明 |
一、橄榄在地中海周边其他地区的传播 |
二、橄榄与希伯来文明 |
三、古罗马、古埃及以及波斯帝国中的橄榄 |
四、丰富的审美意象——西方文学艺术中的橄榄 |
第二章 从西方到东方:橄榄在中国文化中审美意义的生成 |
第一节 作为一种植物的橄榄——我国橄榄的引入 |
第二节 文化交换中生成的审美意象 |
一、中国古代文艺中的橄榄 |
二、中国现当代文艺中的橄榄 |
三、雕刻文化产业中的橄榄 |
第三章 从形成到再生:橄榄审美意义的流动与变异 |
第一节 从植物到文化意象的发展动因 |
第二节 审美文化发生变异背后的推力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图表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湖南省山茶油行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文献综述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可能的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可能的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 |
1.4.1 访问调查法 |
1.4.2 比较分析法 |
1.4.3 定性、定量分析法 |
2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行业发展的选择理论 |
2.1.1 行业发展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 |
2.1.2 山茶油行业的选择理论 |
2.2 行业发展的结构优化理论 |
2.2.1 行业发展结构优化理论的基本概念 |
2.2.2 山茶油行业的结构优化理论 |
2.3 行业发展的可持续理论 |
2.3.1 行业发展可持续理论的基本概念 |
2.3.2 山茶油行业的可持续理论 |
2.4 行业发展的需求理论 |
2.4.1 行业发展需求理论的基本概念 |
2.4.2 山茶油行业的需求理论 |
3 湖南省山茶油行业现状分析 |
3.1 生产情况 |
3.1.1 林地资源 |
3.1.2 科技服务 |
3.1.3 加工技术 |
3.2 市场情况 |
3.2.1 山茶油产品定价分析 |
3.2.2 消费者行为分析 |
3.3 湖南省山茶油行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
3.3.1 湖南省山茶油行业发展的优势 |
3.3.2 湖南省山茶油行业发展的劣势 |
4 橄榄油行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
4.1 橄榄油行业发展概况 |
4.2 橄榄油行业与山茶油行业的对比 |
4.2.1 提取方面 |
4.2.2 市场方面 |
4.2.3 功效方面 |
4.2.4 定价方面 |
4.3 可供山茶油行业借鉴的经验 |
4.3.1 降低成本、规范价格 |
4.3.2 丰富产品、定位准确 |
4.3.3 构建信任、保障售后 |
5 湖南省山茶油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5.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1 消费者对山茶油行业的信任问题 |
5.1.2 山茶油行业成本过高资金保障问题 |
5.1.3 山茶油行业配套性政策不完善问题 |
5.1.4 山茶油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问题 |
5.2 湖南省山茶油行业发展对策 |
5.2.1 重建消费者的信任 |
5.2.2 提高山茶油行业的经济效益 |
5.2.3 完善山茶油行业的相关政策 |
5.2.4 提升山茶油行业的创新能力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致谢 |
(4)环境因素对野生构树繁殖与分布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构树的生物学特性 |
1.2 构树的开发利用 |
1.2.1 构树的经济价值 |
1.2.2 构树的生态环境价值 |
1.3 构树繁殖研究现状 |
1.4 环境因素对植物种子繁殖的影响 |
1.4.1 温度对植物种子繁殖的影响 |
1.4.2 光照对植物种子繁殖的影响 |
1.5 激素对植物种子繁殖的影响 |
1.5.1 细胞分裂素在种子萌发中的作用 |
1.5.2 赤霉素在种子萌发中的作用 |
1.5.3 生长素在种子萌发中的作用 |
1.6 激素在植物组培体系建立过程中的作用 |
1.7 外界环境因素对植物适生分布的影响 |
1.8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
1.9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温度、光照时间、外源激素与构树种子萌发的关系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构树种子萌发实验 |
2.2.3 测定指标 |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灭菌剂与构树种子萌发 |
2.3.2 温度与构树种子萌发 |
2.3.3 光照时间与构树种子萌发 |
2.3.4 外源激素与构树种子萌发 |
2.4 讨论 |
3 外源激素与野生构树组培体系建立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优选野生构树外植体灭菌条件 |
3.2.2 野生构树无菌苗 |
3.2.3 外源激素与叶片分化增殖 |
3.2.4 外源激素与带芽茎段分化增殖 |
3.2.5 生根培养 |
3.2.6 炼苗移栽 |
3.2.7 观测指标 |
3.2.8 培养条件 |
3.2.9 数据统计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野生构树外植体灭菌方案 |
3.3.2 不同种类、浓度激素与构树叶片外植体初代培养 |
3.3.3 不同种类和浓度激素对茎段分化增殖的影响 |
3.3.4 生根培养 |
3.3.5 炼苗移栽 |
3.4 讨论 |
3.4.1 激素对叶片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3.4.2 激素对构树不定芽分化增殖的影响 |
3.4.3 激素对构树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
3.4.4 炼苗及移栽管理 |
4 外界环境与野生构树适生分布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构树地理分布数据 |
4.2.2 软件、环境数据 |
4.2.3 研究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模型适用性分析 |
4.3.2 构树的潜在地理适生区 |
4.3.3 构树的潜在适生分布区与环境变量的关系 |
4.4 结论与讨论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缩略语 |
附录2 构树种子萌发情况 |
附录3 构树实生苗和组培苗生长情况 |
附录4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5)基于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水平的武都主栽油橄榄果实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油橄榄与橄榄油概述 |
1.1.1 世界油橄榄栽培历史及现状 |
1.1.2 我国油橄榄栽培历史及现状 |
1.2 油橄榄果实性状及品质研究进展 |
1.2.1 果实生物学性状 |
1.2.2 影响果实品质的因素 |
1.2.3 果实组成 |
1.3 橄榄油的化学组成及生理功能 |
1.3.1 化学组成 |
1.3.2 生理功能 |
1.4 本论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章 不同生长成熟期武都主栽油橄榄果实品质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试剂与设备 |
2.2.3 实验方法 |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果形与外观品质的动态变化 |
2.3.2 果实水分与果肉含量的动态变化 |
2.3.3 果实油脂含量和脂肪酸成分的动态变化 |
2.3.4 果实和叶片总糖含量的动态变化 |
2.3.5 果实总酚含量与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
2.3.6 果实总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同种植园区武都主栽油橄榄果实品质的比较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试剂与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种植园区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3.3.2 不同种植园区主栽油橄榄果实果形参数的差异性分析 |
3.3.3 不同种植园区主栽油橄榄果实单重与水分含量的差异性分析 |
3.3.4 不同种植园区主栽油橄榄果实总糖和油脂含量差异性分析 |
3.3.5 不同种植园区主栽油橄榄果实总酚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差异性分析 |
3.3.6 不同种植园区主栽油橄榄果实总黄酮含量的差异性分析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武都主栽单品种初榨橄榄油品质的比较分析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试剂与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年度主栽单品种初榨橄榄油的外观品质和风味差异性分析 |
4.3.2 不同年度主栽单品种初榨橄榄油理化性质的差异性分析 |
4.3.3 不同年度主栽单品种初榨橄榄油脂肪酸组成的差异性分析 |
4.3.4 不同年度主栽单品种初榨橄榄油总多酚含量的差异性分析 |
4.3.5 不同年度主栽单品种初榨橄榄油总黄酮含量的差异性分析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油橄榄引种栽植及幼林管护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油橄榄引种 |
1.1 品种选择 |
1.2 授粉树配置 |
2 油橄榄栽植 |
2.1 栽植地选择与规划 |
2.1.1 高标准选地。 |
2.1.2 严格规划。 |
2.2 整地 |
2.2.1 整地时间。 |
2.2.2 整地前林地清理。 |
2.2.3 整地方式。 |
2.3 挖穴、施基肥与复穴 |
2.3.1 挖穴。 |
2.3.2施基肥与复穴。 |
2.4 定植 |
2.4.1 定植时间。 |
2.4.2 定植苗标准。 |
2.4.3 定植方式。 |
2.4.4 定植方法。 |
3 油橄榄幼林管护 |
3.1 护林 |
3.2 土壤管理与水土保持 |
3.2.1 土壤管理。 |
3.2.2 水土保持。 |
3.3 排灌与覆盖 |
3.3.1 排灌。 |
3.3.2 覆盖。 |
3.4 间作与施肥 |
3.4.1 间作。 |
3.4.2 施肥。 |
3.5 补植与修剪 |
3.5.1 补植。 |
3.5.2 修剪。 |
3.6 防治病虫害 |
3.6.1 油橄榄病害。 |
3.6.2 油橄榄虫害。 |
(7)云南食用木本油料市场开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外食用木本油料市场的现状 |
1.1基本情况 |
1.2供给情况 |
1.3需求情况 |
2云南木本油料市场现状 |
2.1资源情况 |
2.2种植和加工能力 |
2.3供给情况 |
2.4销售情况 |
2.5产品和流通 |
2.6市场建设 |
3市场开拓存在的问题 |
4小结 |
(8)会理县油橄榄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4 本文可能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 |
2 油橄榄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2.1 世界油橄榄产业现状 |
2.1.1 世界油橄榄产业发展现状 |
2.1.2 世界橄榄油产业现状 |
2.2 中国油橄榄产业现状 |
2.2.1 中国油橄榄种植现状 |
2.2.2 中国橄榄油进口市场现状 |
2.3 会理县油橄榄发展历史与现状 |
3 会理县基本条件与油橄榄适生性分析 |
3.1 会理县基本条件 |
3.1.1 地理区位 |
3.1.2 自然资源禀赋 |
3.1.3 社会经济概况 |
3.1.4 产业基础配套设施 |
3.2 会理县油橄榄产业适生性分析 |
3.2.1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
3.2.2 油橄榄适生条件 |
3.2.3 会理县油橄榄气候适宜性分析 |
3.2.4 会理县油橄榄适生区评价指标 |
4 会理县油橄榄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
4.1 SWOT分析范式 |
4.2 基于SWOT分析范式的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
4.2.1 优势分析 |
4.2.2 劣势分析 |
4.2.3 机遇分析 |
4.2.4 威胁分析 |
4.2.5 小结 |
5 会理油橄榄产业发展建议 |
5.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5.1.1 制定产业促进政策 |
5.1.2 加大支农资金的倾斜 |
5.1.3 制定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 |
5.2 加快油橄榄品种园和良种基地建设 |
5.2.1 标准化种植高产示范园建设 |
5.2.2 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
5.3 延伸油橄榄产业链 |
5.3.1 提升会理油橄榄深加工水平 |
5.3.2 拓展油橄榄生态旅游 |
5.4 培育壮大经营主体 |
5.4.1 壮大油橄榄产业化龙头企业 |
5.4.2 建立油橄榄协会组织 |
5.4.3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
5.5 促进机制创新 |
5.5.1 创新土地经营机制 |
5.5.2 健全投融资机制 |
5.5.3 风险防范机制 |
5.6 健全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
5.6.1 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
5.6.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
5.6.3 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 |
5.7 加强组织保障 |
5.7.1 成立专门组织机构 |
5.7.2 明确工作职责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西昌引种油橄榄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 油橄榄 |
1.1 油橄榄的起源与分布 |
1.2 我国油橄榄的引种与分布 |
1.3 油橄榄的经济价值 |
1.4 世界油橄榄产销概况 |
2 油橄榄形态学特性 |
2.1 油橄榄根 |
2.2 油橄榄茎 |
2.3 油橄榄叶 |
2.4 油橄榄花 |
2.5 油橄榄果 |
3 油橄榄的品质特性 |
3.1 油脂 |
3.1.1 脂肪酸的合成 |
3.1.2 甘油三酯的形成 |
3.2 多酚类 |
3.3 甾类 |
3.4 维生素类 |
3.5 糖类 |
3.6 蛋白质 |
3.7 微量元素 |
3.8 其他化学组分 |
4 油橄榄的种质资源特性 |
4.1 形态学标记 |
4.2 细胞学标记 |
4.3 生化标记 |
4.4 分子标记 |
4.5 油橄榄基因组学特性 |
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油橄榄形态学特性 |
1 材料 |
1.1 共试材料及取样方法 |
1.2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油橄榄叶型指数、叶片大小的测定 |
2.2 油橄榄花形态观察及花期调查 |
2.3 油橄榄果型指数、核型指数、果实体积、果核体积及肉核比测定 |
2.4 油橄榄坐果率的测定 |
2.5 形态学形状相关性分析 |
2.6 聚类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油橄榄叶 |
3.1.1 油橄榄叶面积的测定 |
3.1.2 油橄榄叶型指数的测定 |
3.2 油橄榄花 |
3.2.1 油橄榄花序 |
3.2.2 花的形态 |
3.2.3 完全花比例 |
3.2.4 花期 |
3.3 油橄榄果 |
3.3.1 油橄榄果实体积及果型指数的测定 |
3.3.2 油橄榄果体积及核型指数的测定 |
3.3.3 油橄榄果重、核重及肉核比的测定 |
3.3.4 油橄榄的坐果率 |
3.4 形态学性状相关性分析 |
3.5 形态学标记聚类分析 |
3.5.1 形态学标记分析 |
3.5.2 形态学标记聚类分析 |
4 小结 |
第三章 油橄榄的品质特性 |
1 材料 |
1.1 油橄榄果 |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1.2.1 主要仪器 |
1.2.2 主要试剂 |
2 方法 |
2.1 含水率的测定 |
2.2 含油率的测定 |
2.3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
2.3.1 油脂的提取 |
2.3.2 脂肪酸组成测定 |
2.4 多酚含量的测定 |
2.4.1 样品的制备 |
2.4.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4.3 样品的测定 |
2.5 还原性糖含量的测定 |
2.5.1 样品的制备 |
2.5.2 样品的测定 |
2.6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2.6.1 样品的制备 |
2.6.2 样品的测定 |
2.7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7.1 叶绿素的提取 |
2.7.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油橄榄果实生长过程中含水率的变化 |
3.2 油橄榄果实生长过程中含油率的变化 |
3.3 油橄榄果实生长过程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
3.3.1 油橄榄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鲜果油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
3.3.2 油橄榄鲜果油脂中脂肪酸的组成 |
3.4 油橄榄果实生长过程中多酚含量的变化 |
3.5 油橄榄果实生长过程中还原性糖含量的变化 |
3.6 油橄榄果实生长过程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3.7 油橄榄果实生长过程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3.8 油橄榄果实生长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
4 小结 |
第四章 油橄榄同工酶谱分析 |
1 材料 |
1.1 供试材料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2.1 主要试剂 |
1.2.2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POD的提取 |
2.2 POD电泳 |
2.3 染色观察 |
2.4 聚类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POD同工酶谱分析 |
3.2 同工酶标记聚类分析 |
3.3 综合聚类分析 |
4 小结 |
第五章 油橄榄品种的评价 |
1 材料 |
2 方法 |
2.1 油脂品质的评价 |
2.2 果实品质的评价 |
2.3 品种的综合评价 |
3 结果及讨论 |
3.1 油脂品质的评价 |
3.2 果实品质的评价 |
3.3 油橄榄品种的综合评价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会理县油橄榄发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油橄榄产业发展的良好前景 |
3 会理县具有发展油橄榄的独特优势 |
4 会理县栽培油橄榄的历史及现状 |
4.1 引种栽培历史 |
4.2 引种品种分析 |
4.3 近年开展集约化经营情况 |
4.3.1 前期造林情况 |
4.3.2 前三年的管理情况 |
4.3.3 集约化经营辐射情况 |
5 存在的问题 |
5.1 适合本地栽培的良种匮乏 |
5.2 造林规划设计不合理, 栽培不尽科学 |
5.3 缺乏市场营销体制 |
5.4 科技含量低 |
5.5 缺乏扶持经费 |
6 油橄榄产业发展的建议 |
6.1 建设基地, 培育良种 |
6.2 科学规划, 稳步推进 |
6.3 创新体制, 带动发展 |
6.4 依靠科技, 促进发展 |
6.5 多方筹资, 推动发展 |
6.5.1 争取政策扶持, 拓宽资金渠道 |
6.5.2 发展林下经济, 提高经济效益 |
7 结语 |
四、四川不宜大规模种植油橄榄(论文参考文献)
- [1]汉中市油用牡丹产业发展研究[D]. 唐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2]橄榄的丝路旅行及其审美意义的生成[D]. 张若麟. 兰州大学, 2020(01)
- [3]湖南省山茶油行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龚思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4]环境因素对野生构树繁殖与分布的影响研究[D]. 吴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5]基于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水平的武都主栽油橄榄果实品质研究[D]. 韩锐.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7)
- [6]油橄榄引种栽植及幼林管护技术[J]. 王兰英,宋祥兰,谢再成,李小青,刘晓红,刘作梅. 南方林业科学, 2016(06)
- [7]云南食用木本油料市场开拓研究[J]. 靳丹娅. 林业经济, 2014(04)
- [8]会理县油橄榄产业发展研究[D]. 樊赢洋.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3)
- [9]西昌引种油橄榄生物学特性研究[D]. 程子彰.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8)
- [10]会理县油橄榄发展探讨[J]. 周廷玲,廖健霖. 绿色科技,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