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蒋国庆,柏斗胜,钱建军,金圣杰,张弛,周保换[1](2021)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保留迷走神经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疗效》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保留迷走神经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2—5月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收治的1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脾功能亢进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4例, 女6例;中位年龄为55岁, 年龄范围为43~64岁。病人均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保留迷走神经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观察指标:手术施行情况、自体血回输、中转开腹、同种异体输血、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随访情况。采用电话、门诊方式进行随访, 了解有无消化道再出血、胃潴留。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7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 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 10例病人均成功施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保留迷走神经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术中均采用自体血回输技术, 无中转开腹, 均未行同种异体输血。病人手术时间为(180±14)min、术中出血量为(111±28)mL、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为(1.5±0.5)d、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2.5±0.7)d。10例病人术后轻度胰液漏1例, 肺炎1例, 门静脉主干血栓2例, 脾静脉血栓3例, 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10例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为(8.9±0.9)d, 均顺利康复出院, 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人。10例病人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3个月(1~4个月), 随访期间无消化道再出血、胃潴留发生。结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保留迷走神经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脾功能亢进安全、可行。
陈韵壕,马靖,刘清波,王卫东[2](2021)在《腹腔镜脾切除联合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脏体积及肝储备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联合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前后肝功能及肝脏体积(liver volume,LV)的变化。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9年8月我院腹腔镜脾切除联合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31例,观察患者术前后LV、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肝动脉血流、门静脉血流、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indocyanine green retention rate at 15 min,ICGR15)和吲哚菁绿最大清除率(indocyanine green maximum removal rate,ICGRmax)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前和术后第3、6个月LV分别为(844.47±80.25)、(1010.07±92.08)、(1050.91±98.79) 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695,P=0.000),其中术后第3、6个月LV明显大于术前(均P=0.000),术后第6个月LV显着大于术后第3个月(P=0.016)。术前和术后第3、6个月ALT中位数分别为80(13~235)、29(11~71)、26(11~73)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894,P=0.000),其中术后第3、6个月ALT明显低于术前(均P=0.000)。术前和术后第3、6个月ICGR15分别为(24.12±7.37)%、(18.31±4.59)%、(17.50±4.11)%,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642,P=0.000),其中术后第3、6个月ICGR15明显低于术前(均P=0.000)。术前和术后第3、6个月ICGRmax分别为(1.48±0.18)、(1.60±0.14)、(1.62±0.15) mg·kg-1·min-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353,P=0.000),其中术后第3、6个月ICGRmax明显高于术前(均P=0.000)。术前和术后第3、6个月肝动脉血流分别为(186.76±21.59)、(352.66±18.58)、(357.27±25.72) ml/min,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9.171,P=0.000),术后第3、6个月明显高于术前(均P=0.000)。术前和术后第3、6个月门静脉血流分别为(1870.80±244.21)、(1205.37±212.68)、(1183.05±225.80) ml/min,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0.020,P=0.000),其中术后第3、6个月明显低于术前(均P=0.000)。术前后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脾切除联合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可改善肝脏供血,促进肝脏再生,改善患者肝脏功能。
张占国,张万广,陈孝平[3](2021)在《重视外科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一直被认为是复杂、多样的, 随着理念与技术的革新, 其治疗模式已经从单一学科诊疗模式过渡到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在多学科诊疗模式下,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并不是即将消失的治疗方式, 而是多学科诊疗模式下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之一, 并且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外科医生应该在新的理念影响下, 发展个体化、规范化、微创化的治疗方法, 把握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适应证, 掌握针对不同人群的个体化手术方式, 最大程度优化外科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方法。因此, 重新审视外科治疗在门静脉高压症诊疗中的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冉念东[4](2021)在《脾切断流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免疫功能及肝纤维化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脾切断流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T)患者免疫功能及肝纤维化的影响,为PHT的个体化治疗以及预防术后免疫相关的并发症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恩施州中心医院肝胆胰脾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30例PH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收集患者脾切断流术前1天、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时的CD4+细胞频率、CD8+细胞频率、CD4+/CD8+比值、IgG、IgA、IgM、C3、C4等免疫相关指标;层粘连蛋白(LN)、III型前胶原肽(PIIINP)、Ⅳ型胶原(C-IV)、透明质酸酶(HA)、肝脏瞬时弹性成像肝硬度测量值(LSM)等肝纤维化相关指标;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血常规及肝功能指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上述指标在手术前后的变化。结果:(1)PHT患者在脾切断流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时外周血CD4+细胞频率、CD4+/CD8+比值较术前1天轻度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T患者在脾切断流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时外周血CD8+细胞频率较术前1天轻度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T患者在脾切断流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时血清C3、IgG水平较术前1天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HT患者在脾切断流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时的血清PIIINP及LN水平较术前1天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T患者在脾切断流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时的LSM、血清C-IV水平较术前1天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HT患者在脾切断流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时的外周血WBC、PLT及Hb水平均较术前1天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PHT患者在脾切断流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时的血清TBIL及IBIL水平较术前1天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脾切断流术对PHT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无明显改善,体液免疫功能增强。(2)脾切断流术可以改善PHT患者的肝功能,延缓肝纤维化进展。(3)脾切断流术能够提高PHT患者的外周血WBC、PLT及Hb水平。
王智勇,孟兴凯,王万祥,任建军,王茂春,陈一博,张俊晶[5](2021)在《食管胃底吻合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食管胃底吻合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5年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8例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食管胃底吻合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研究组)42例,单纯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组(对照组)66例。两组患者均有脾大或脾功能亢进,术中常规切除脾脏。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7±41) min比(143±27) min,t=2.81,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7,P<0.05)。研究组术后1、3、5年再出血率分别为2%、5%、10%,对照组术后1、3、5年再出血率分别为15%、21%、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9、4.27、4.31,均P<0.05)。结论食管胃底吻合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断流更彻底、再出血率低,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丁闯,陈焰,张明,孔令永[6](2021)在《ERAS下腹腔镜脾切除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的效果》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下腹腔镜脾切除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PD)治疗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在围术期采取快速康复外科干预措施分为对照组(n=36)与ERAS组(n=32)。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前和术后1个月PT、ET-1、Ang-Ⅱ、PVF水平变化。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ERAS组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引流管拔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 ERAS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2组患者ET-1、Ang-Ⅱ、PVF、PT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 <0.05),且ERAS组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下腹腔镜脾切除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安全可行,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恢复。
陈韵壕[7](2021)在《腹腔镜脾切除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分析腹腔镜脾切除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硬化患者影响,对手术疗效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选择2015年01月至2020年06月间我院行腹腔镜脾切除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42例,选取同期接受内镜治疗的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WBC、PLT、PT、TBIL、ALT、AST、ALB、肝脏体积、MELD评分、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程度,有无再出血等,收集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围手术期并发症、手术前后门静脉内径及流速、门静脉系统血栓。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资料,采用t检验对手术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子行单因素检验,筛选出有差异的因子后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外科手术或内镜治疗。手术组患者手术时间305.47±84.16 min,出血量205.24±233.86ml。42例患者未出现手术相关重大并发症,术后住院13.21±4.88天出院。治疗后外科组WBC及PLT比术前升高(F=51.401、37.357,P<0.001),且治疗后外科组各时间点WBC及PLT均比内镜组高(t=9.816、13.723、9.399 和 8.046、11.598、13.409,P均<0.001);治疗后外科组肝脏体积较术前增大(F=87.035,P<0.001),且治疗后各时间点均比内镜组高(t=8.034、9.571,P均<0.001);治疗前后外科组和内镜组的ALB无明显变化(F=1.933、1.743,P均>0.05),但治疗后各时间点外科组的ALB均比内镜组高(t=2.968、5.480、5.493,P均<0.001);治疗前后外科组和内镜组的TBIL及ALT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F=11.426、13.755和34.954、15.181,P均<0.001),但各时间点两组患者之间TBIL仅治疗后第5天有显着差异(t=3.304,P<0.05),而ALT则是治疗后各时间点外科组均比内镜组低(t=4.178、10.658、13.219,P均<0.001);治疗后外科组的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均得到显着缓解(χ2=25.987和16.921,P均<0.001),而内镜组均无明显缓解(χ2=5.126和5.116,P均>0.05),其中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在治疗后第三个月外科组显着较内镜组缓解(χ2=6.924,P<0.05),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在治疗后第六个月外科组显着较内镜组缓解(χ2=9.364,P<0.05);治疗后六个月内手术组的再出血率显着低于内镜组(χ2=4.086,P<0.05);治疗后两组各时间点PT、MELD、AST于术前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各时间点两组之间PT、MELD、AST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影响因子,单因素分析发现血栓组与无血栓组的术前门静脉内径、术前门静脉流速、术后WBC、术后门静脉流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Child-Pugh分级、手术耗时、术中出血、术前WBC、术前术后PLT、PT、术后门静脉内径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门静脉内径及流速是术后发生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影响因素(OR=4.966、0.285,P<0.05)。结论腹腔镜脾切除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安全可行的,与内镜相比,不仅可以治疗脾功能亢进,还能促进肝脏功能恢复,缓解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降低再出血率,但术后可出现门静脉系统血栓,术前门静脉内径及流速是其影响因素,需要进行检测。
唐朝辉[8](2021)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文中指出目的:基于105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围手术期各项指标,分析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portal vein system thrombosis,PVS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关预测模型,探讨各危险因素的临床意义,为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外二科完成的105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将相关资料分为一般资料、术前资料、手术资料、术后资料。使用Excel2007进行整理,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率表示。两组计量资料比较服从正态分布的使用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使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预测模型建立采用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进入模型标准P<0.05,排除标准P>0.10;模型回归效果采用似然比检验。不同指标对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的预测效果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以P<0.05判定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将105例患者围术期资料做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及ROC预测结果如下:(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4.044,P<0.001)、性别(χ2=7.214,P=0.007)、糖尿病(χ2=12.999,P<0.001)、高脂血症(χ2=7.232,P=0.007)、术前Child分级(χ2=15.750,P<0.001)、术前白蛋白(t=5.256,P<0.001)、术前凝血酶原时间(t=2.259,P=0.027)、AFP(Z=2.479,P=0.013)、门静脉直径(t=4.608,P<0.001)、术前胆碱酯酶(Z=3.064,P=0.002)、手术时间(Z=4.874,P<0.001)、术中输血(χ2=10.769,P=0.001)、脾脏重量(Z=2.240,P=0.025)和术后血小板(Z=2.653,P=0.008)对门静脉血栓的发生有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进一步进行多因素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AFP)和门静脉直径为影响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AFP水平越高,发生术后门静脉血栓的风险越高,OR:2.141,95%CI:1.098~4.175,P=0.013;术前门静脉直径越大,发生术后门静脉血栓的风险越高,OR:599.244,95%CI:11.644~30839.245,P<0.001。(3)独立危险因素对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的预测效果显示术前AFP,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43。当术前AFP≥5.36预测为会发生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时,此时预测的灵敏度为42.86%,特异度为84.13%,约登指数为0.270;门静脉直径,AUC为0.736。当门静脉直径≥1.75cm预测为会发生术后门静脉血栓时,此时预测的灵敏度为54.76%,特异度为90.48%,约登指数为0.452。(4)将回归模型采用ROC曲线分析评价预测效果,结果显示AUC为0.920,当模型计算的P值≥0.614预测为会发生门静脉血栓时,此时的预测灵敏度为76.19%,特异度为96.38%,约登指数为0.730。结论:(1)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脂血症、术前Child分级、术前白蛋白、术前凝血酶原时间、AFP、门静脉直径、术前胆碱酯酶、手术时间、术中输血、脾脏重量和术后血小板对门静脉血栓的发生有影响。(2)术前AFP和门静脉直径为影响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熊豪,汪斌,丁佑铭[9](2021)在《OSED与LSED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比开腹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OSED)与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ED)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接受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研究组采用LSED,对照组行OSED。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情况、手术前后肝功能、血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长、术后首次进食时间、腹腔引流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天、第5天两组患者ALT、AST及TBiL水平较术前上升(P<0.05),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AST和TBI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研究组ALT、AST及TBi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天、第7天两组患者WBC、PLT及CRP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上升(P<0.05),研究组术后WBC及CRP上升幅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比较,腹腔镜手术虽然增加了手术时间,但切口更小、术后恢复更快、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对肝功能和免疫功能影响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张玉青[10](2021)在《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TPV)是指门静脉主干及/或分支局部或完全阻塞后,机体为缓解门静脉高压在受阻部位逐渐代偿形成诸多侧支血管,因形态似海绵样而得名。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是一种罕见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患儿大多在1-6岁出现反复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威胁生命。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Rex分流术是近年来治疗儿童CTPV并且不增加肝脏损伤的治愈性术式。但目前因CTPV血管走行紊乱易出血和血管吻合技术难度大使得该术式应用受到限制。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能否行Rex分流术以及术后疗效的判断,影像学检查起着决定性作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S)由于无创、便捷、无辐射等特点,成为小儿CTPV诊断及Rex分流术前诊断与评估、术后疗效评估的首选检查方法。随着CT重建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技术(multi-detector row CT portography,MDCTP)越来越多地应用在Rex分流术前评估、术后疗效评估中。而关于CDUS与MDCTP在Rex分流术前、术后的评估研究文献报道极少,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对比研究尚无报道。经典Rex分流术通过在门静脉左支与肠系膜上静脉间建立旁路,恢复肝内门静脉血流灌注,减轻增高的门静脉及内脏床压力。改良Rex转位术简化了手术流程,将开放扩张的肝外门静脉属支(如脾静脉)与门静脉左支直接吻合。少数患儿Rex隐窝小或门静脉左支发育不良,外科将肝圆韧带扩张成再通的脐静脉代替门静脉左支。本中心自2010年以来,应用传统Rex分流术(经典Rex分流术和改良Rex转位术)及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治疗儿童CTPV,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术后部分病例出现了复发。本研究通过分析Rex分流术多种术式治疗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前、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资料,研究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Rex分流术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传统Rex分流术不同术式和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的手术效果,以期为临床诊断、影像检查方法选择及术式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第一部分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诊断及Rex分流术术前影像评估目的从影像学角度探讨CTPV的发病机制,分析侧支循环形成特点,观察儿童CTPV的影像特征。比较CDUS和MDCTP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术前诊断CTPV的优势、不足及评估Rex分流术实施条件的诊断能力。方法选取山东大学第二医院2010年3月-2019年3月因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行手术治疗(Rex及脾肾分流术)且病历及影像资料完整的48例患儿。回顾性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及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MDCTP)影像资料,对CTPV进行影像学分型,观察各型病变受累范围、合并症及侧支血管形成情况,分析病变的蔓延路线及发病机制。观察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特征,同时对Rex分流术的实施条件进行术前影像评估。以术中门静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手术实施条件(门静脉左支、肠系膜上静脉通畅性及门静脉左右支连续性)的诊断能力。结果1.门静脉病变位置:根据病变累及门静脉主干及分支的位置,将CTPV病变分为三型。Ⅰ型为门静脉主干型(13/48例,27.1%),Ⅱ型为门静脉主干及左和/或右支型,此型也属混合型(29/48例,60.4%),Ⅲ型为门静脉左和右支型(6/48例,12.5%),病变局限于左右肝内门静脉及少数节段分支。本组病例以Ⅱ型混合型居多(60.4%),而Ⅱ、Ⅲ型35例左右支病变中,又以右支起始部(97.1%)及左支横部、矢状部(100%)所占比例最高。48例CTPV患儿18例合并先天畸形(37.5%),Ⅱ型先天畸形合并率最高(48.3%),肝胆畸形及心脏畸形合并率(17.2%、13.8%)均高于Ⅰ型及Ⅲ型。2.侧支血管部位:48例CTPV病例侧支血管中食管胃底静脉丛检出率最高(100%),其次是胆囊周围静脉(50%)、肠道及腹膜后静脉丛(39.6%)。食管胃底静脉丛检出率在3型中均为100%,Ⅱ型胆囊周围静脉、肠道及腹膜后静脉丛、其它侧支血管及自发性脾肾分流检出率(62.1%、44.8%、20.7%、20.7%)均高于Ⅰ型及Ⅲ型。Ⅱ型胃左静脉(LGV)管径测值明显高于Ⅰ型及Ⅲ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及Ⅲ型管径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235)。3.CDUS及MDCTP主要表现:CDUS主要影像特征为门静脉结构失常,管壁不均匀增厚、回声增强,管径纤细。走行区周围可见不规则成团的蜂窝样管网状回声,内见红蓝相间流速缓慢的彩色血流信号。MDCTP主要影像特征为门静脉系统正常结构消失,走行区代之以杂乱迂曲的管网状或窦隙样血管团。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狭窄或闭塞,可见胃底食管周围、胆囊旁及腹膜后等部位的侧支循环及自发形成的脾肾分流。CDUS及MDCTP对脾静脉的检出率均为100%,但CDUS对肠系膜上静脉及胃左静脉的检出率仅为64.6%、12.5%,明显低于MDCTP(100%、100%)。CDUS对侧支血管食管胃底静脉丛、胆囊周围静脉、肠道及腹膜后静脉丛、直肠静脉丛及自发性脾肾分流检出率分别为72.9%、70.8%、10.5%、0%、28.6%,而MDCTP对上述侧支血管的检出率几乎是100%。4.CDUS和MDCTP显示主要血管的通畅性及连续性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显示LPV通畅性的成功率分别是75%(36/48)、79.2%(38/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7)。在判断SMV通畅性方面,MDCTP能够100%做出明确诊断,而CDUS可以对SMV开放状态做出肯定诊断的比率仅64.6%(31/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判断LPV与RPV连续性方面,CDUS和MDCTP能够做出明确诊断的成功率分别为12.5%(6/48)、41.7%(2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MDCTP预测LPV、SMV通畅性及LPV与RPV连续性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95、0.98及0.89高于CDUS 的0.89、0.90及0.80。结论1.大部分CTPV病变是从门静脉主干开始出现,逐渐向肝内分支延伸,病变主要蔓延路线为门静脉主干到左支横部及矢状部或者到右支起始部。儿童CTPV最可能的病因是先天性门静脉发育畸形。2.食管胃底静脉丛是儿童CTPV最常见的门体侧支。Ⅱ型病变侧支血管检出率最高,胃左静脉扩张最明显,因而门静脉高压症状最严重,较其他两型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更高。3.对于CTPV的诊断,CDUS可以方便地观察病变及肝内外门静脉分支的血流状态,而MDCTP-MIP、MPR及VR图像可以立体直观显示病变范围及血管周围毗邻关系,能够提供门静脉、肝内外分支及所有侧支血管的详细解剖信息。4.综合灵敏度与特异度,MDCTP在预测LPV、SMV通畅性及LPV与RPV连续性方面优于CDUS,对Rex分流术实施条件的诊断能力高于CDUS,术前评估应优先选择MDCTP。第二部分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后CDUS及MDCTP影像评估目的探讨与预后相关的影像指标,分析Rex分流术后影像特征及CDUS和MDCTP两种影像技术在Rex分流术术后评估中的优势及不足。应用CDUS对比评估经典Rex分流术及改良Rex转位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3月至2019年3月47例Rex分流术治疗儿童CTPV手术前后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临床资料包括患儿有无呕血、黑便等门静脉高压相关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小板计数)及消化道内镜检查结果(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及分级)。影像资料包括旁路血管及门静脉左支通畅性、管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肝脏、脾脏径线等。以术后6个月为研究时间,根据旁路血管的通畅性将患儿分为旁路血管通畅组(A组)和旁路血管血栓组(B组),同时观察旁路血管通畅组旁路血管管径的变化,分析旁路血管通畅性及旁路血管管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观察术后CDUS和MDCTP影像特征,比较CDUS及MDCTP对旁路血管通畅性的显示成功率及诊断结果的一致性。采用CDUS全面评估Rex分流术后相关血管管径、脏器径线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分析变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比较经典Rex分流术(RB)和改良Rex转位术(RT)两种术式的手术效果。结果1.实施Rex分流术的47例CTPV患儿中,42例旁路血管通畅,胃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较旁路血管血栓组患儿明显改善(P<0.001),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0.001)。旁路血管血栓组患儿血小板计数较术前无显着变化(P>0.05)。2.42例旁路血管通畅患儿中,24例(57.1%)术后6个月内旁路血管管径逐渐增大。增大组胃食管静脉曲张减轻等级、血小板升高水平及门静脉压力降低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增大组(P<0.05)。术后6个月管径明显大于非增大组(P=0.038),但血流速度无显着差异(P=0.613)。术后6个月旁路血管管径为0.59±0.09cm,血流速度为13.79±2.74cm/s,采用Kendall’s tau-b相关分析评价旁路血管管径与流速的关系,结果显示Kendall’ s tau-b=0.272,P=0.013,两者相关性不显着。3.CDUS主要影像特征:旁路血管通畅,管腔内血流信号充盈良好,血流为入肝方向,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与术前相反,朝向门静脉右支。旁路血管血栓形成,管腔内充满低回声,血流信号充盈缺损,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与术前一致,背向门静脉右支。MDCTP主要影像特征:旁路血管通畅,管腔内对比剂充填良好;旁路血管血栓形成,管腔内低密度条索状物充填,对比剂充盈缺损。另可见门静脉主干、左右支及脾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或分支细小血栓形成,血栓部位管腔内可见低密度条形或片状充盈缺损。4.CDUS对旁路血管通畅性显示成功率为95.7%明显高于MDCTP的80.9%(P=0.025)。对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进行配对卡方检验和Kappa一致性分析,配对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1.000>0.05,提示两种方法诊断阳性率一致,Kappa=0.843,P<0.001,说明两种方法诊断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5.术后6个月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较术前或术中增大明显(P<0.05),肝脏、脾脏余径线及吻合口测值无明显变化(P>0.05)。旁路血管通畅组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增大水平明显高于血栓组(P<0.05),而旁路血管血栓组术中旁路血管管径明显大于通畅组(P<0.05)。6.两组患者在旁路血管血栓、旁路血管管径增大的发生率及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增大水平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但RB组门静脉左支及旁路血管管径增大水平均高于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旁路血管的通畅性与手术前后血小板计数及胃食管静脉曲张变化程度相一致,旁路血管通畅性是决定预后的重要指标。2.除了旁路血管通畅性,管径变化也会影响预后,术后6个月内旁路血管管径逐渐增大是预后良好的相关指标。旁路血管管径与血流速度相关性较弱,旁路血管血流速度变化与预后的关系分析意义不大。3.CDUS可以方便地监测包括旁路血管在内的门静脉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术后逆转是旁路血管通畅的重要特征性表现。而MDCTP能更全面清楚地显示细小血栓累及部位。4.CDUS对旁路血管通畅性显示成功率明显高于MDCTP,但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阳性率及诊断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对旁路血管通畅性的评估应优先选择CDUS。5.Rex分流术手术效果较早的体现在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的增大上,血栓形成后肝脏径线及相关血管管径不再增大。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增大水平可以间接反映手术效果,预后越好相关径线增大水平越高。但管径大的自体血管不一定是最佳的手术旁路选择。6.经典Rex分流术是本中心预后最理想的手术方式,并且改良Rex转位术也是治疗小儿CTPV有效的替代方法。第三部分CDUS在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目的探讨CDUS在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并且通过与传统Rex分流术对照,评估新型分流术的手术效果。方法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15例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UV组)患儿为观察组,脐静脉为旁路入口。2010年3月至2019年3月32例传统Rex分流术(LPV组)患儿为对照组,门静脉左支为旁路入口。手术前、后分别应用CDUS对UV组患儿的相关血管及脏器进行全面检查,与LPV组对比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手术前后分别测量肝脏、脾脏各个径线值(肝右叶斜径、肝左叶前后径和上下径、脾脏厚径和最大长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与吻合口管径并计算其大小变化,观察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以及吻合口的血流状态。收集患儿上消化道内镜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对再出血发生率、胃食管静脉曲张缓解等级、血小板升高水平及门静脉压力降低水平的变化进行两组间对比分析。结果1.UV组术后7天旁路血管通畅率60%,明显低于LPV组通畅率87.5%(P=0.032)。短期抗凝治疗后,UV组术后6月总通畅率为86.7%,与LPV组总通畅率90.6%对比无显着差异(P=0.642)。根据术中UV管径与术后7天旁路血管血栓形成情况绘制的ROC曲线图显示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4,最佳界值cut-off值为>7.5。2.UV组与LPV组旁路血管及SMV吻合口管径无显着差异(P>0.05)。但UV组LPV/UV吻合口测值明显大于LPV组(P<0.001),两组间LPV/UV吻合口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UV组门静脉左支管径、肝左叶上下径及肝右叶斜径增大水平高于LPV组(P<0.05),但旁路血管、吻合口管径及肝脏、脾脏余径线变化无显着差异(P>0.05)。3.UV组胃食管静脉曲张缓解等级及血小板升高水平均明显高于LPV组(P=0.027,P=0.049),但两组间再出血发生率及门静脉压力降低水平的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1.UV组术后7天比LPV组旁路血管更容易发生血栓,但抗凝治疗复通效果优于LPV组,两组术后6个月总通畅率差异不明显。UV组术中脐静脉管径超过7.5mm,易发生早期旁路血管血栓。2.UV组比LPV组入肝血流增多,UV组门静脉左支管径增大更明显,肝内血流灌注的增加促进了肝脏的生长,导致肝脏径线(肝右叶斜径与肝左叶上下径)的增大比LPV组更显着。3.UV组对门静脉高压症状的改善优于LPV组,与门静脉左支管径及肝脏径线的变化相一致。再通脐静脉是改进的有价值的旁路入口,CDUS是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的重要检查手段,为临床提供有效参考。全文结论1.儿童CTPV病变多同时累及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部分合并先天畸形。MDCTP预测手术实施条件LPV、SMV通畅性及LPV与RPV连续性方面均优于CDUS,且能够提供门静脉主要属支和所有侧支血管的解剖信息并加以分型,Rex分流术术前评估应优先选择MDCTP。2.旁路血管通畅性是决定患儿预后的重要指标,CDUS对旁路血管通畅性显示成功率明显高于MDCTP,可以监测门静脉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术后逆转是旁路血管通畅的重要特征,Rex分流术术后评估应优先选择CDUS。经典Rex分流术是本中心预后最理想的传统Rex术式。3.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术中脐静脉管径超过7.5mm,易发生早期旁路血管血栓。但总通畅率与传统Rex分流术无显着差异,远端吻合口管径更大,临床转归优于传统Rex分流术。再通脐静脉作为Rex分流术新的旁路入口是改进的有价值的手术。CDUS是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的重要检查手段。
二、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腹腔镜脾切除联合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脏体积及肝储备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手术方法 |
1.2.2 LV测量 |
1.2.3 肝脏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测量 |
1.2.4 ICGR15、ICGRmax检测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脾切断流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免疫功能及肝纤维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门静脉高压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及获奖 |
致谢 |
(6)ERAS下腹腔镜脾切除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围术期处理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围术期数据比较 |
2.2 患者并发症比较 |
2.3 患者ET-1、Ang-Ⅱ、PVF、PT水平比较 |
3 讨论 |
(7)腹腔镜脾切除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材料 |
2.2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腹腔镜脾切除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手术结果 |
3.2 腹腔镜脾切除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组与纤维内镜组治疗前后随访各指标的比较 |
3.3 腹腔镜脾切除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随访期间门静脉血栓发生事件及危险因素 |
第四章 讨论 |
4.1 腹腔镜脾切除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
4.2 腹腔镜脾切除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纤维内镜对肝硬化患者疗效对比 |
4.3 腹腔镜脾切除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发生及影响因素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致谢 |
(8)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定义及发生率 |
2.1.1 门静脉血栓定义 |
2.1.2 门静脉血栓发生率 |
2.2 门静脉系统血栓诊断 |
2.3 门静脉血栓形成机制 |
2.3.1 血流动力学改变 |
2.3.2 术后高凝状态 |
2.3.3 手术因素 |
2.4 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预防 |
2.4.1 肝素 |
2.4.2 华法林 |
2.4.3 阿司匹林 |
2.4.4 利伐沙班 |
2.4.5 达比加群酯 |
2.4.6 阿哌沙班 |
2.5 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治疗 |
2.5.1 非手术治疗 |
2.5.2 介入治疗 |
2.5.3 手术治疗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3.3 观察指标 |
3.4 手术方法 |
3.5 术后抗凝处理 |
3.6 围手术期管理 |
3.7 统计学处理 |
第4章 结果 |
4.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4.2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对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 |
4.3 研究对象术前资料对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 |
4.4 研究对象手术资料对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 |
4.5 研究对象术后资料对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 |
4.6 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4.7 相关指标对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的预测效果分析 |
4.8 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预测模型分析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专业研究成果 |
致谢 |
(9)OSED与LSED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纳入、排除标准: |
3.术前准备和方法: |
4.观察指标: |
5.统计学方法: |
结 果 |
1.手术相关指标: |
2.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
3.肝功能情况比较: |
4.血细胞及炎症指标比较: |
讨 论 |
(10)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先进性与创新性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诊断及Rex分流术术前影像评估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后CDUS及MDCTP影像评估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CDUS在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未来研究方向:胎儿门静脉畸形的超声诊断 |
附图 |
综述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文章 |
四、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保留迷走神经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疗效[J]. 蒋国庆,柏斗胜,钱建军,金圣杰,张弛,周保换.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1(12)
- [2]腹腔镜脾切除联合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脏体积及肝储备功能的影响[J]. 陈韵壕,马靖,刘清波,王卫东.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21(11)
- [3]重视外科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作用[J]. 张占国,张万广,陈孝平.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1(09)
- [4]脾切断流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免疫功能及肝纤维化的影响[D]. 冉念东.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5]食管胃底吻合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分析[J]. 王智勇,孟兴凯,王万祥,任建军,王茂春,陈一博,张俊晶.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21(05)
- [6]ERAS下腹腔镜脾切除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的效果[J]. 丁闯,陈焰,张明,孔令永.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1(05)
- [7]腹腔镜脾切除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D]. 陈韵壕.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8]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D]. 唐朝辉. 吉林大学, 2021(01)
- [9]OSED与LSED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分析[J]. 熊豪,汪斌,丁佑铭. 医学研究杂志, 2021(04)
- [10]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D]. 张玉青. 山东大学, 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