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代八足散文

论明代八足散文

一、明代八股文文体述论(论文文献综述)

鹿晓燕[1](2021)在《形式美学视角下的八股文研究》文中指出八股文是中国文化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它存在的500余年和废除后的100余年里,与其一直相伴的是优劣、功过、存废的巨大争议。而经义化的内容取向,程式化的写作方式,单一化的选才路径尤其为后人诟病。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事物的产生和消亡都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八股文自然也不例外。无论把它作为遗迹供后人凭吊,汲取教训;还是作为遗产供后人继承,取其精华,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八股文进行客观、全面、科学、辩证、历史地考察。八股文的盛极一时有其历史必然性,它对中国政治、文化确实有极大的负面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继承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训练逻辑思维、培养写作能力、推动文体融合等方面还是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极尽汉语言文字一切可能性的美质、美形建构方面,至今仍有重要价值。论文试图建立一个套叠式结构:由“争议”引出“定义”,由定义引出“演进逻辑”(动因),由“演进逻辑”分化出“审美阈值”,进而再分化为“审美内涵”和“审美价值”,最后细化为“韵律”、“结构”、“修辞”三个维度,进而推演出“八股文在形式美学方面具有独特价值”的结论。如图:韵律审美内涵争议→定义→演进逻辑→审美阈值一 结构→结论审美价值修辞分述如次:“导论”从八股文的巨大争议切入,对“育才兴国”还是“毁才误国”、“禁锢思想”还是“开阔眼界”和“集诗文之大成”还是“僵死如木乃伊”三大焦点争议作概要介绍。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和如此对立的争议呢,主要源自八股文的区别性特征,于是引出八股文的科学定义来。本文在八股文性质定义、发生定义和功用定义的基础上,对八股文做了全面的描述,即描述性定义:八股文是明清两代选拔尊儒合用人才而创制的科举考试专用文体。明高祖朱元璋参考宋、元考试的命题方式,因题目均取自于《四书》,故又称作四书文;因要求考生阐释经书中的义理,故又称经义;因要求考生“代圣贤立言”(也有解释为奉诏敷陈经义),故又称作制义;因八股文因时而变(也有解释为与古文相对),故又称作时文;因明成化后渐成定式,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组成,而主体部分则是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和束二股共八个具有对比排偶形式的语段,故又称作八股文或八比文;或因八股文的文学表现方式,故又称作制艺、时艺。正因为有如上特征,所以第一章首先讨论了八股文存在与发展的逻辑动因:它虽积弊甚巨,但不失为“不良之良法”,在维护统治、统一思想方面无可替代;它虽不涉实用,但不失为“无用之大用”,在弘扬儒家文化、培养官员素质、训练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方面功不可没;它虽文体驳杂,但不失为“破体之合体”,在整合历代文体技法,兼容各体之长方面多有可取之处,其中包括这一章的第二部分“八股文的审美阈值”:其最大值就是它对汉语言文字诗性功能的张扬,其最小值就是在语言规矩和文体规矩之内的自由发挥,所谓严肃的游戏或戴着脚镣跳舞。第二章分析了八股文形式的发展及其审美内涵,侧重从八股文审美特征的形成厘析八股文体式的发展历程。起承转合与排偶等八股文体式的要素逐渐凸显的过程,也是八股文美学特征逐步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八股文体式演变出各种变格,具有了不同的美学取向;八股文自身蕴含着各种文学性的因子,其与古典文学、古代艺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都丰富了八股文的审美内涵。第三章从声音层面探讨了八股文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所蕴含的音乐性,涉及八股文中几种重要的节奏形式如音顿律,平仄律,声韵律,分析了平仄调配,音顿与停延的运用,头韵和韵脚的运用与八股文音乐性之间的关联,以及八股文中的语气词所带来的轻重交错的节奏感,从而发掘出八股文文本在语言单位的各个层次上所体现出的音乐美。第四章从八股文的体式方面探讨了八股文的结构艺术。八股文结构上的起承转合带来一种固定的行文节奏;骈散结合的体式体现出寓多样于统一的和谐;排偶的平衡与对称充分利用了汉语的优势,配合了汉民族的审美心理;长短句式、肯定句与否定句等对立因素的交错使用,构成了独特的参差美。第五章探讨了八股文的修辞问题。八股文的表达,需要作者在很短的时间内,表现出自己对经典理解的深度、学术功力的深厚以及驾驭文字的才能,因此需要很高的修辞技巧。一方面,八股文作品总是会充分利用各种修辞技术,特别是一些汉语中形式感很强的修辞格,如顶针、对偶、复叠、错综等等,去制造独特的审美效果;另一方面,代言体的形式使得八股文的写作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想象性成分的加入,为作者文学才情的发挥提供空间;而戏剧化的修辞又使八股文与戏剧、小说等民间艺术形式发生了互喻。浩瀚深厚的文化底蕴,经典传统的文体融合,赋予八股文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从形式美学角度研究八股文,可以揭示它得以流传五百年,至今还不断引起人们关注的深层次原因。

武凤梅[2](2020)在《明代文章学视域下的《金瓶梅》评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瓶梅》作为我国第一部文人自创的白话小说,具有极大的开拓性,在中国小说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来是小说界研究的一大焦点,伴随着小说问世而来的,是《金瓶梅》评点的诞生,无名氏、张竹坡、文龙的评点使《金瓶梅》熠熠生辉。这些小说评点既显示了小说评论和研究的新发展,也与由宋代发展至明代的文章学的文论系统关系密切。因此,从明代文章学的视域下来窥探《金瓶梅》评点的文学价值就尤为重要,明代文章学研究古文与时文的写作技法、探寻写作规律、文学观念、时代背景等文体问题,是明代文学发展的一个思想系统,《金瓶梅》的小说评点在诸多方面都深受这一文章思想系统的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明代八股文作法起承转合对《金瓶梅》评点在叙事结构、人物设置、情节设计技法上的影响;《金瓶梅》评点笔法、叙事法、结构法上对明代古文、时文评点文法的借鉴与转化;《金瓶梅》评点在文论、文体、鉴赏阅读模式方面对明代文章观的汲取纳用。本研究以新的视野和方法重审小说评点,使得研究成果已经很丰富的《金瓶梅》评点研究获得了一种新的阐释系统,走出了就评点研究评点,就小说研究小说的研究格局,对推动《金瓶梅》和小说研究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宋娜娜[3](2020)在《明清时期雄安科举考试研究》文中提出明清时期稳定的政权、统一的思想和发达的教育,为雄安科举考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尊经崇儒的指导思想直接调控着科举考试的方向和价值,兴教化民的建国方略促使雄安县学、书院、社学和义学大规模重修与新建。这些教育以科举考试为目的组织教学,完全为科举服务,成为科举的附庸。同时,程朱理学与雄安地域思想相互融合,共同影响着雄安士子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心态。明清科举考试形成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的四级考试程式。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雄安士子依次参加由所在地知县主持的县试、保定府知府主持的府试和学政主持的院试,通过者取得“秀才”功名。然后进入官学学习,参加岁试和科试,录取者获得参加乡试的资格。之后他们前往顺天府参加乡试,获得“举人”功名,接着参加会试和殿试,取得“进士”功名。同时,明清时期雄安科举考试也取得较为不错的业绩。通过对雄安三县及第士子的时空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发现明清雄安科举举业一直居保定府中流,成绩平稳,但是雄安三县却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安新荣登榜首,雄县位于中流,容城居末流。雄安也产生较多的科举家族,有侯瓒家族、孙奇逢家族和陈德荣家族等。他们将家族文化与科举文化相结合,产生强大的科举力量,代表着当地的科举实力。进士群体是雄安科举举业的荣光,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创造不凡的成就,是雄安业绩谱上的重要一笔。科举考试在雄安发挥许多正向作用。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选拔国家官吏人才和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选拔”功能随之带来雄安社会阶层上下流动或平行流动,并促进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士绅阶层。科举考试又与雄安文化相结合,培育出了慷慨悲歌、正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和朴厚务实、救济时艰的学术风格。读史以明鉴,对明清雄安科举考试进行研究有利于扩充雄安新区历史文化资源,提高新区建设对人才的重视,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

李梦杨[4](2020)在《庄元臣写作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庄元臣的一生大致经历了明嘉靖、隆庆和万历时期,这三个时期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在文化方面,都有着不同于其他时期的鲜明特色。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庄元臣在继承前人写作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写作实践,提出了许多既反映当时写作文风和特点,又体现个人特色的写作理论。庄元臣的写作理论集中体现在《论学须知》《行文须知》以及《文诀》三部作品中。这三部作品表面上虽无联系,但是深入研究,不难发现:无论是论述古文写作还是时文写作,都可以从中找到一定的共同之处,这些对研究文章写作理论起到丰富和完善的作用。第一,庄元臣写作理论肯定意在文章写作中的主要作用。一方面,庄元臣将意比作大将,强调古文写作中立意要追求高、婉。同时,他指出立意谋篇全局、结构全篇的功用。另一方面,庄元臣将意比作木材,强调其在时文写作中衍发题意的重要性。第二,庄元臣写作理论强调起承转合在文章写作中的重要性。时文中的格如建造屋室的间架,需要在熔炼和拨炼中调整文章框架,做到文意收放、虚实契合有度。时文中的调如建造屋室的隔断,通过裁炼和倒炼来保证文章表达恰到好处。同时,起承转合的结构方法也被庄元臣无形中运用到了古文写作的章法中,并通过多种上乘章法进行详细论述。第三,庄元臣写作理论讲求文章写作中对语言的锤炼。古文写作中,庄元臣将句子比作士兵,追求炼字的精、确,又将字比作盔甲,要求炼字要亮、健。而在时文写作中,他将词比作建造屋室用到的彩绘装饰,注重其对整体的修饰作用。第四,庄元臣写作理论追求文章能够达到平淡、精神、圆融的审美标准。其中,平淡要求文章写作时要自然、真实,反对华丽,旨在无意、无为中立言;精神要求在平淡的基础上体现文章写作不同于他人的神奇之处;圆融则是在做好文章起承转合中达到圆转无痕表达文意的目的。第五,庄元臣写作理论重视文随见识增长的写作主体素养,并且提出积识养气、文德统一的具体要求,使得自身的主观条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文章写作。

莫琼[5](2019)在《明代韩愈古文接受研究 ——以明代古文选本为视角》文中指出明代韩学研究相对宋、清两代来说稍显暗淡。从理论上而言,明代韩学上承宋元,下启清代,是整个韩学史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对于这一段韩学的研究,可打通千余年来的韩学史,使整个韩学史的内容更加完整、面貌更加清晰。明人对于韩愈古文的接受情况是整个明代韩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依托于明代韩集文献以及明代古文选本等原始资料。选本批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选本的研究,可以勾勒出一段批评史甚至是接受史。因此,本文即以明代古文选本为中心,研究明人对于韩愈古文的接受情况。本文分为上、下编,一共七章。上编主要从明代科举文化、明代出版业、明末文人结社、“唐宋八大家”在明代的生成等四个方面思考,结合明代古文选本对韩愈古文的选评,研究明人对于韩愈及其古文在这四种历史场域中的接受情况。下编主要对明代古文选本选评韩文的情况进行考论。考论以明代古文选本为中心,为相关的选本撰写叙录,并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选本进行考论,揭示选本选评韩愈古文的情况。上编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研究明代科举文化与韩愈古文接受的关系。第一节研究明代地方学官制度与韩愈古文的流播。韩愈古文是明代举子的必读物之一,因此,许多古文选本以及韩愈文集即得以这种方式进入学校的藏书楼中。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地方学官,在编刻古文选本时,往往将韩愈古文乃至所谓“唐宋八大家”的古文选入其中,随着官员的迁移,韩愈古文在下层知识分子之中的流传广度也随之扩大。因此,地方学官制度对于韩愈古文乃至唐宋古文文脉的传承上具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二节研究明代科举考试衡文的标准与韩愈古文的选评。在明代古文选本中,有一定数量的选本是专门为科举考试而编辑的。在具体的阅卷过程中,文有法度、开阖抑扬的答卷,更受阅卷官的青睐,韩愈的文风十分符合这样的标准。通过考察可以发现,《原道》等29篇韩愈古文普遍地被明人认为适合作为科举考试的范文。这29篇韩文,是明人以选本的形式选择出来的韩愈古文的经典篇目,因此,在延续韩文的经典化上,明代古文选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二章主要以上海图书馆藏十卷本《唐文归》为中心,考察明代出版业与韩愈古文的选评的关系。明代中后期出版业以及图书市场的发达,伪托名人出书射利的情况也随之出现。在明代古文选本评点的领域,钟惺是被托名最多的文人之一,伪托钟惺之名的“文归”系列文章选本也成为了明末书籍市场颇受欢迎的出版物。因此,若要确切评价一些选本所选评的韩文之价值,首要之务,是厘清这些选本的真伪,题名钟惺的《唐文归》是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本章第一节,是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再考证上图所藏十卷本《唐文归》为伪托钟惺之作,并认为伪托者为明末南京的书坊集贤堂。第二节研究此本《唐文归》对所选十四篇韩愈古文评点的价值,认为这些评语的质量大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书商这一群体,属于日本学者大木康所认为的识字阶层的中间阶层,以《唐文归》为媒介,可以推知韩文在此中间阶层的接受情况。作为商品的古文选本在明末出版的驱动下流播开来,韩愈古文也以此为载体得到传播。第三章主要以浙江图书馆藏朱东观等人所编的《唐文归》为例,研究明末文人结社与韩愈古文的选评的关系。明代文人结社与文学的关系密切。藉由研究朱东观及其社中人一起选评的《唐文归》等文章选本,可以以文社这一公共空间为中心,探究明末的文人是如何评价韩愈与阅读韩文的。本章第一节主要对明末杭州朱东观等人结社的情况进行考述,认为此文社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并与明末杭州另一个着名的文社——登楼社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个文社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的文学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即由“尽心秦汉以上书”到纵观唐宋以下文。第二节以此文社所编《唐文归》为中心,研究此社对于韩愈及其古文的接受情况,认为其在选评韩文时,选入了一些较为“冷门”的篇目,这些篇目大都反映了中唐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他们正是透过对这些篇目的选评,表达出了对于明末各种社会危机的隐忧。此外,借由考察韩文对于先秦两汉文的继承及其对唐宋以下文的影响,该社实际上构建了一个从先秦两汉到唐宋八家文的古文统绪。第四章主要研究“唐宋八大家”在明代的生成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析韩愈古文在这个古文范畴之内的接受情况。明初的宋濂、王袆、刘基等人,构建了由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王安石等八家之文组成的文统。从永乐至正德年间,这个文统观一直为台阁文臣所遵循。在成化至正德间,一个反对唐宋文传统的力量也正在形成,严重恶化了唐宋文在主流文坛的生存环境。唐宋文的传统与明代科举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可以说是间接地在制度上保障了唐宋文的生存空间。在重新将韩愈等唐宋八家嵌入古文统绪,使得韩愈重新成为这个文统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的过程中,“唐宋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初刻于万历七年之前,社会上流行着“七大家”、“四大家”、“六大家”等称号,在这些组合之中,韩、柳、欧、大苏四大家是最为稳定的。随着同类选本数量的快速增长,“唐宋八大家”的称号在崇祯年间正式形成了。下编以隆庆为断限,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考论明洪武至隆庆期间明代古文选本选评韩愈古文的情况。明中期以前,由于出版业尚未兴盛,加之文献保存的困难,故而留存至今的古文选本数量并不多。从本文所掌握的明代古文选本所选韩愈古文的情况而言,这一时期的古文选本主要用于科举考试,韩愈古文颇受这些选本的青睐,往往在必选之列。从嘉靖年间开始,选本的选择即以先秦两汉古文与唐宋古文为主,而唐宋古文又重在所谓“唐宋八家”文。受主流文坛流派之间的古文典范之争的影响,古文选本亦开始掺入了“派系”的因素。林希元借编选《古文类抄》之契机,对复古派“文必秦汉”的取法倾向有所反思,将唐宋古文重新纳入到取法范围之内。第二章主要考论万历期间古文选本选评韩文的情况。这一时期的古文选本,比较突出的特点在于:第一,随着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的问世,“唐宋八大家”类选本的数量有所增加,“唐宋派”的文脉在万历文坛得以延续;第二,出现了钱谷《韩文评林》、王锡爵《王荆石先生批评韩文》、郭正域《评选韩昌黎文》等专门选评韩文的选本,这表明明人对于韩愈的研究正趋专门化;第三,出现了“自娱”性质的古文选本,如钱士鳌《共赏编》;第四,贾三近《滑耀编》、邹迪光《文府滑稽》等选本,特表韩文“以文为戏”的一面,亦属这一时期韩愈古文接受的特点之一。此外,本章还对郭正域《评选韩昌黎文》一书作个案研究。第三章主要考论天启至崇祯期间明代古文选本选评韩愈古文的情况。这一时期古文选本的主要特点在于:第一,随着明末出版兴盛期的到来,书籍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伪托名人的古文选本;第二,明末文人在结社之时,编刻了一些古文选本。韩文得以入选这些选本,为研究韩文在不同的文本空间内的接受情况提供了依据。孙慎行《精选八大家文钞》等“八大家”类选本的产生,使得韩愈以及唐宋古文的文脉在明末得到延续。

刘亮[6](2018)在《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我国高考命题变革为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不仅对古今中外的“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历史进行了重点考察,还对命题方式变革下的命题内容变迁进行了阐述,也对高考命题的部分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若将绪论和结论包括在内,本研究共分为8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一章考察了从隋唐至明清的一千余年间的科举考试命题制度的变革历程,重点分析了犹如现代高考的科举考试在命题方式、考试科目、试题难度上的发展脉络。第二章梳理了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和命题内容的变革,以国、公立大学招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为主线,审视了不同命题方式下的考试科目及试卷设置形式的演变,以及命题技术、题型、命题立意等方面的变化。第三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沿革情形,主要内容包括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本世纪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第四章探究了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境外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的变革情况,并重点考察了美国的SAT和ACT、日本的大学入学中心考试、台湾的大学联考等统一命题考试的科目和内容的变革。第五章展示了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现状,不仅包括分省命题和全国统一命题两种方式的实施情况,还包括与命题内容相关的科目、考纲、试卷、试题等的设置情况。第六章阐发了高考命题涉及的部分理论问题,运用有关的学科理论视角重点探讨了高考命题的高效性、公平性和科学性等基本原则。通过以上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得到几项关于我国高考命题变革的主要结论:一、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受到考试文化传统、国家结构形式、考试发展规律、高校办学要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二、高考命题从不分类的统一命题方式发展到分类命题方式符合世界范围内高校招考命题变革的一般趋势;三、统一高考与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机制符合当代世界范围内通行的“统一命题考试+高校自主命题考核”的招生模式;四、不同的高校招考命题方式所对应的考试内容各有侧重点;五、实行不同命题方式的高校招生考试都能引发中学的应试教育现象。

安娜[7](2017)在《明代时文阅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代是科举制度发展成熟的朝代,也是科目取士的鼎盛时期。时文又称制义、经义、制艺、八股文,作为科目取士的首场考试文体,是科举制度中最为重要的选士文体。明代科举制度赋予时文阅读不可替代的政治特殊性和社会地位,凡欲仕进则必读时文,时文成为明代大多数士子自幼便开始背诵研习的文体,少则数年多则数十年,终其一生沉浸场屋的士子也不在少数。士子若想写得一手好时文则需要熟读四书五经,代圣人之语气、以经典之义理来阐释经典之蕴含。无论是阅读范围还是写作立场,时文都无疑是儒家经典于个人之理解和阐发。然而就是这样无论是内容还是视角都如此贴近经典的文体,却备受诟病。如顾炎武所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将时文之弊与焚书坑儒之害等同而视未免有些言重了。时文作为一种文体形式,实则与诗歌、古文、散文并无区别,都是一种文体表现形式,有着相对固定的写作方法和范式,唯一不同的是时文因科举制度赋予其特殊的政治属性而与明代社会政治制度、出版经济发展、文学流派、士风嬗变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正如郭绍虞评价时文说:“我们假设于一个时代取其代表的文学……那么于明无宁取时文……明代文人,殆无不与时文发生关系。明代文学或文学批评,殆也无不直接、间接受着时文的影响。”以往史学界和文学界对于时文的研究大多侧重于文体形式发展演变或功过是非等方面的探讨,但也多为带着先入为主的时文无益的观念来审视时文,而并未给予时文一个客观公正的看待。本文将西方阅读史理论引入明代时文研究之中,探求时文阅读在明代发展的总体状况及其与科举制度、出版文化、文学流派、文学形式、文风士习等方面产生的内在关联。那么,首先什么是阅读史呢?阅读史是研究人与阅读之间关系的历史,研究过去人阅读实践的历史,研究如何阅读文本。阅读的人群由少数发展到多数,阅读人群的扩大与社会经济发展、历史变革、科学技术改革、文化政策等息息相关。阅读史中所谓的阅读不完全等同于读书,阅读的对象远比读书的对象来得丰富。阅读针对的是文本,文本并不只表现为纸制形式,它可以包括文字、图像、口语、碑铭、图片、印刷、音乐等表现形式,乃至于电影、电视节目等声像资料,也可以是存储在计算机内的电子信息。阅读史是新文化史研究领域中较为受欢迎的实践史学。在众多的阅读史研究理论中,笔者以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on)提出的“交流循环”理论为切入点,着重探寻明代时文阅读的作者、读者、出版商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明代时文阅读与社会制度、文化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纵观明代科举士子时文阅读发展历程,根据呈现的不同特点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明初萌芽期、明中期的发展期、明末的鼎盛期。明初国体方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恢复阶段,取士采用多途并进的方式,科目取士在明初并未形成垄断局面,政府更加注重培养士子的综合素质,力图选拔综合性人才进入国家官僚体系。明初的时文出也主要以官方刊刻的《乡试录》、《会试录》以及《进士登科录》为主。坊刻和私刻尚未形成规模化发展。明代中期,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已然成为最主要的做官途径。如顾炎武言:“入仕之途虽不限出身,然非进士一科不能跻于贵显,于是宦游子弟攘臂而就功名。”时文的政治属性日渐突出,时文阅读群体不断扩大,阅读场所也不断增加,书院、文社都成为士子研习时文的重要地点。不仅如此,明代文学流派也与时文阅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明代时文大家都是各文学流派的领军人物,如前七子派的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廷相、徐祯卿、边贡、王九思。唐宋派的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茅坤。后七子派的李攀龙、王世贞、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等,都是明代时文大家。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创作实践力求将时文写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经过他们不懈的努力,明代中期的时文备受赞誉,如方苞云:“至正嘉作者,始能以古文为时文,融液经史,使题之义蕴隐显曲畅,为明文之盛。”纪昀亦言:“逮于正嘉,号为极盛。”时文阅读由明初的少数阅读发展到了有组织、有规模、有条规规范的群体阅读。明代中期出版行业的繁荣发展也为时文阅读需求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明代时文阅读活动中的读者、作者、出版商之间角色自由切换也成为显着的特点。时文阅读历经明清两代,其影响也深入到明清的代表文学——戏曲、小说之中。明清戏曲、小说在创作形式和题材内容方面都深受时文阅读的影响,文人亦会将自己的时文研习经历、理想抱负、真实感受融入到戏曲、小说的创作之中。时文阅读的捷第功用无疑是成功的,晚明科举教育基本呈现“以制义攻制义”的阅读模式,尤其是时文阅读群体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时文阅读也被披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复社的影响力深入官僚阶层,不仅操选民间时文刊本的价值取向,甚至通过荐举等方式提前拟定中式名单。然而晚明科举之弊的严重程度实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时文阅读的发展,科场作弊、士风日下都在客观上说明士子逐渐趋向脱离时文阅读而直接进入仕途,当然这也与当时时文阅读话语权下移到民间有着重要关联。

王刚[8](2017)在《明代科举制度下的戏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举拔官制度成为有明一代统治集权攫取人才的一套有效途径,在科举制度蔚然成风的时代里,众多士子对功名的渴求早已潜滋暗长且与历代世人汲求功名的心理并无轩轾。明代成熟的科举制度体系不仅对社会上的世道人心有着价值导引的作用,而且对文学艺术特征的营建影响深远,尤其是对明代戏曲的繁盛与成熟。尽管在明代在后期多政治之良窳,然而戏曲却显示着它博兴的生机并位居要津。可以说中国戏曲史上的第二个黄金发展阶段诞生在明朝是有科举多方开拓之功的,这也正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明代科举于戏曲的开拓之功表现有三:其一,明代国家科举教育培养出了不少学识能力较高的文化人,其中部分人走上了政坛或文坛,而随着他们染指戏曲日夥,也就使得明代戏曲文本的创作者多硕学名儒,由于这些带有政治身份与地位的学人从事戏曲创作,一方面抬高了戏曲作为末道小技的地位使得戏曲有发展的外部空间;另一方面对戏曲自身品位与格调的提高、提炼其精华并完善艺术形式与内容、完成艺术的精美化任务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其二,科举文化制度虽然箝制了部分主观思想的表达,但客观来说,戏曲创作者的创作水准和能力却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这对戏曲文体包括代人立言、以时文为曲等戏曲表达艺术的形成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同时戏曲创作者文化水平的提高也带出了关于戏曲地位的抬升问题、戏曲文本的雅化精致化问题,因为毕竟有出身于科举的文坛与政坛领域在带领戏曲创作者们从事着戏曲的创作。其三,明代戏曲创作者皆出身于科举制度之下,他们已久经科场八股的训练,由此习惯的八股创作思维转而投影于戏曲创作之时,其创作思维与八股创作思维就并非是方枘圆凿,也并非暗室无灯,无成法可宗,当然也不排除戏曲创作对八股创作的泥实之风。不过明代戏曲尽管如此,还是向戏曲的旧说提出了呵问并突破了一些戏曲观念上的变革,如戏曲说理的蕃植、自我心理需求的表达与孝贤传统观念的变革。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定性与定量研究和文史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科举制度下的戏曲情况进行论证研究,从而得出结论。

曹雪[9](2017)在《方苞《钦定四书文》研究》文中认为《钦定四书文》作为官修时文选本,自编选颁行后影响深远,是清朝科举考试不可或缺的一部文献,而且是唯一一部入选《四库全书》的八股文总集,此书对理解清代传统社会的思想、教育和清代科举制度,文化政策以及文风建设具有巨大的文献价值。在《钦定四书文》中,方苞对每位作家的制义进行精当地评点,完整地反映出其四书文观念和时文理论,对四书文史和四书文批评理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学价值。论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论《钦定四书文》的选评动机。《钦定四书文》作为唯一一部官修的时文选本,其编撰动机是值得探究的问题。第二章论《钦定四书文》的编选特点。笔者总结出该书有三大编选特点:第一就是以程朱理学为宗的醇正的思想体系,第二推崇高品位的“境界”八股文,第三突显归有光的文统地位。第三章论《钦定四书文》的评点特色。通过对《钦定四书文》选录的各时期作家的制义进行具体分析,了解各时期的制义风格特色,体会官方所标示的清真雅正标准的内涵。第四章重点分析方苞的时文理论。笔者通过《钦定四书文》的评选总结出其时文理论主要有三大点:文道合一,以古文“义法”为时文,清真古雅。结语部分论方苞评选《钦定四书文》的影响。笔者主要阐述《钦定四书文》对考据派八股文兴起的影响和对桐城派形成的影响,以及在八股文史和八股文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

江丹[10](2017)在《乾嘉时期的八股文批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乾嘉时期的八股文批评为研究对象,将乾嘉时期学者关于八股文批评的零散论述进行整理、归纳、提炼,使之体系化,试图在理论层面建构起乾嘉时期的八股批评体系,包括八股文体论、八股创作论和八股文法论。乾嘉时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盛极而衰的时期,也是清代学术发展的鼎盛期,有“乾嘉学术”之称,乾嘉时期皇帝制定了明确的以实学为导向的科举政策,无论是从社会、政治还是学术层面来看,乾嘉时期的八股文批评都与时代关系密切,乾嘉时期学术的兴盛必然也影响到当时的八股批评观念,故本文第一章专门介绍乾嘉时期八股文批评的时代背景,第一节介绍乾嘉时期由乾隆帝倡导的崇尚实学的文化政策。正因为有乾隆帝崇尚学术的文化政策,才有乾嘉时期的学术繁荣,故第二节介绍乾嘉时期的学术盛况,包括乾嘉汉学的兴盛及其原因、乾嘉汉学训诂以求义理和实事求是的治学特点、乾嘉汉学的弊病和阮元等学者基于对汉学弊病的认识所做的调和汉宋的努力。第三节介绍乾嘉时期的科考政策,从明到清,八股取士制度沿用了数百年,早已弊病丛生,乾隆时就再次发生了八股存废之争,但在找不到更好取士制度的情况下,八股取士不可贸然废止,所以要革其弊,而除八股之弊的关键在兴实学,以学问救八股之弊,所以,乾隆帝屡颁圣谕,制定了一系列与文化政策相一致的科举政策,强调八股取士要取实学之士,通过厘正文体、规范科考出题、严查舞弊来约束学风士习始终保持在正轨上,保障八股取士制度的有效性。在介绍清楚乾嘉时期八股文批评的时代背景之后,本文第二章对乾嘉时期的八股文批评概况作了简要介绍。由于皇帝的提倡与重视,也由于学者自觉的学术选择,学界对学问的重视远远胜过对八股文章的重视,此外,学者的职业化也使得人们对八股文的重视不如明代,这种种原因都使得八股文在学界边缘化,所以,乾嘉时期少有专门的八股批评家和八股批评着作。当时的八股文批评群体中很大一部分人的身份首先是学问家,另一类群体是专门以授八股为业的时文家、当时的八股名家以及着有八股文批评理论着作的部分学者,统称时文批评家。因为八股文不受重视,当时的八股文批评文献也较零散,多以书信、制义文集序跋、单篇文论的形式存在,成体系的八股批评专着较少,选本方面,官选本《钦定四书文》和私选本如高嵣的《明文钞》《国朝文钞》明显在选文宗旨以及批评观念都不同,官选本旨在“为后学之津梁、制科之标准”,而私选本旨在授人以作文之道。乾嘉时学者的批评观念主要集中在创作与鉴赏两方面,创作上重学问根基、重义理阐发,倡导“以古文为时文”,考据入八股成为一时的创作风尚。鉴赏上,“清真雅正”是官方乃至批评家个人一致的衡文标准,它对文章的理、法、辞、气都有要求。第三章到第五章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三章介绍乾嘉时期学者的八股文体论,主要分三节,第一节介绍关于八股文起源的五种不同见解、关于八股文体在内容和格式两方面定型的认识,第二节介绍关于八股文体特征的三种认识:认为八股文功令严格,对内容和格式两方面都有明文要求;认为八股文是命题作文,因题制文,义制于题;认为八股文是代圣贤立言,作文要入口气。第三节介绍乾嘉时学者对八股文体的评价,有学者对八股文体持论较高,认为八股文文兼众体之长,具备多种文体要素,有较强的表达功能,而且八股文具有较高的文章学的价值。也有学者对八股文体评价不高,认为八股文体卑下。第四章介绍乾嘉时学者的四种主要的八股创作观:第一,认为作文当以经史为根柢,无论是汉学一派还是宋学一派,无论是古文家还是时文家,都不约而同地强调这一点,这与当时崇尚实学的学术风气是密切相关的。第二,认为作文要以理为本,而理必已出,所谓文贵自树立也。只有学问根基深,文章才能自抒己见,自铸伟词。第三,强调创作上时文要学习古文,而被乾嘉时古文家和时文家一致推崇的唐宋八家古文的写作也正是以经史学问为根基,强调作八股文要学古文,与强调作八股文当根柢经史学问是一脉相通的。关于如何学习古文,学问家、桐城派古文家和时文家三派的观点同中有异。第四,考据入八股的创作观念深入人心,形成风气,这与乾嘉时考据学的盛行有关,关于考据入八股创作观念的形成、具体表现、其长与弊,学者多有论述。第五章介绍乾嘉时学者的八股文法论,包括读书之法、作文训练之法、不同题体八股文的作法、八股文的具体作法。

二、明代八股文文体述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明代八股文文体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1)形式美学视角下的八股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争议巨大的八股文
    第二节 八股文的研究综述
        一 明清时期的八股文批评
        二 现代的八股文研究
    第三节 定义八股文
        一 性质定义
        二 发生定义
        三 功用定义
        四 描述性定义
第一章 八股文的演进逻辑与审美阈值
    第一节 八股文的演进逻辑
        一 不良之良法
        二 “无用”之大用
        三 破体之合体
    第二节 八股文的审美阈值
        一 最大值:极尽汉语诗性的一切可能性
        二 最小值:规矩的自由与严肃的游戏
第二章 八股文形式的发展及其审美内涵
    第一节 八股文的初创与定型
        一 八股文的雏形:结构初现,尚不完善
        二 八股文的发展:排偶优化,八股形成
        三 八股文的定型:对偶与八股成为主流
    第二节 八股文的风格化变体
        一 “以古文为时文”
        二 绮语浮华
        三 “清真雅正”
    第三节 八股文的文学性与审美价值
        一 八股文的文学性
        二 八股文与文学的互动
        三 八股文与艺术的互喻
第三章 八股文文本的声律维度
    第一节 汉语的音乐特质
    第二节 音高与音长:八股文的节奏感
        一 平仄调配构成的节奏感
        二 音顿与停延构成的节奏感
    第三节 重复与间隔:八股文的音乐性
        一 头韵给八股文带来的音乐性
        二 韵脚带给八股文的音乐性
        三 复音为八股文带来的音乐性
    第四节 虚词与气息:八股文的韵律美
        一 虚词在构成汉语音乐性时的独特作用
        二 八股文中的虚词与音乐性的关系
第四章 八股文的结构维度
    第一节 八股文体式的高度融合
        一 破题立义,以义贯通
        二 起承转合,自然缜密
    第二节 八股文体式的错综变化
        一 糅一体之多质
        二 寓多样于统一
    第三节 八股文体式中的排偶
        一 排偶的美学原理
        二 排偶构成的均衡感知
第五章 八股文文本的修辞维度
    第一节 修辞学视野中的八股文
    第二节 八股文中的高频辞格及其美学效果
        一 顶真、回文、排比和肯否对称的均衡体现
        二 设问与复叠的焦点设置
        三 长短句与不同语气的多样统一
    第三节 八股文的戏剧化修辞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明代文章学视域下的《金瓶梅》评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明代文章学着作述略
        (二)明代文章学研究
        (三)《金瓶梅》评点研究
    三、本文研究思路
第一章 明代文章学与明清白话小说之关系
    第一节 明代文章学兴盛的历史契机
        一、对宋元文章学的借鉴与传承
        二、明代八股文选才制度是明代文话兴盛的动因
        三、明代文人对文章文法与文章观念的重视
    第二节 明清白话小说理论与明代文章学的关系
        一、明清白话小说理论文章化
        二、明清白话小说评点文章化
    第三节 明代文章学与《金瓶梅》评点的关系
第二章 明代八股文作法与《金瓶梅》的评点技法
    第一节 《金瓶梅》评点构思的八股文法
        一、照应法
        二、草蛇灰线和伏脉法
    第二节 《金瓶梅》评点人物的八股文法
        一、多笔法字法突显人物
        二、抑扬褒贬法塑造人物
        三、主宾掩映法侧画人物
        四、影写法刻画人物
    第三节 《金瓶梅》评点情节的八股文法
        一、遥对章法和曲折
        二、脱卸法
第三章 《金瓶梅》评点所见明代文章文法举隅
    第一节 笔法 句法 字法
        一、文笔变幻多样
        二、句法整饬活泼
        三、字法凝练含蓄
    第二节 叙事法
        一、叙事细腻
        二、巧用道具
        三、史传文法
    第三节 结构法
        一、间架结构
        二、作引和起结
        三、构思立意
第四章 明代文章学与《金瓶梅》评点
    第一节 《金瓶梅》评点巧纳明代文论观
        一、文气论
        二、文情论
        (一)情理
        (二)情景
        三、立意论
        四、尚奇论
    第二节 《金瓶梅》评点巧借明代文章鉴赏论
        一、文章论
        二、主观感悟论
    第三节 《金瓶梅》评点对李贽小说评点文法论的继承
        一、“化工肖物”说
        二、“趣为第一”说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明清时期雄安科举考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选题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雄安新区
        1.2.2 科举考试
    1.3 文献综述
        1.3.1 有关科举研究的文献
        1.3.2 有关雄安研究的文献
        1.3.3 有关明清科举考试的专题性文献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数理统计法
    1.6 创新点与难点
        1.6.1 创新点
        1.6.2 难点
第二章 明清时期雄安科举考试的社会环境
    2.1 政治环境
        2.1.1 尊经崇儒的指导思想
        2.1.2 兴教化民的建国方略
    2.2 社会意识环境
        2.2.1 官方主流思想文化
        2.2.2 雄安地域思想文化
    2.3 教育环境
        2.3.1 府州县学
        2.3.2 书院
        2.3.3 社学和义学
第三章 明清时期雄安科举考试的程式
    3.1 童试
        3.1.1 县试、府试
        3.1.2 院试
    3.2 乡试
    3.3 会试、殿试
        3.3.1 会试
        3.3.2 殿试
第四章 明清时期雄安科举考试业绩
    4.1 雄安士子科举及第状况
        4.1.1 明朝
        4.1.2 清朝
        4.1.3 雄安三县科举及第差异的缘由
    4.2 雄安科举家族
        4.2.1 一心为民的侯瓒家族
        4.2.2 重视儒业的孙奇逢家族
        4.2.3 宦海沉浮的陈德荣家族
    4.3 雄安进士
        4.3.1 直言进谏之臣
        4.3.2 忠直刚烈之臣
        4.3.3 纂修志书
        4.3.4 钻研学术
第五章 明清时期雄安科举考试的社会作用及现实启示
    5.1 选拔优秀人才
        5.1.1 选拔各级官宦人才
        5.1.2 选拔各行各业人才
    5.2 促进地方社会流动,变革地方社会结构
        5.2.1 促进地方社会流动
        5.2.2 变革地方社会结构
    5.3 培植优秀文化
        5.3.1 慷慨悲歌的民族气节
        5.3.2 朴厚务实的学术风格
    5.4 明清雄安科举考试的现实启示
        5.4.1 挖掘科举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传承
        5.4.2 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加快新区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庄元臣写作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来源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分析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以意为主的写作观念
    2.1 意如大将,贵在高、婉
    2.2 意如木材,贵在衍发题意
第3章 起承转合的写作结构
    3.1 格如间架,“非熔不操纵,非拨不虚实”
    3.2 调如隔断,“非裁不脱,非倒不婉”
第4章 辞达而已的写作语言
    4.1 句如士卒,贵在亮、健
    4.2 字如盔甲,贵在精、确
第5章 “平淡精神圆融”的写作审美标准
    5.1 平淡追求“无意立言之言”
    5.2 精神讲求“易简中求神奇”
    5.3 圆融旨在“动吾天机而不知所以然”
第6章 “文随识长”的写作主体素养
    6.1 积识养气
    6.2 文德统一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5)明代韩愈古文接受研究 ——以明代古文选本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对于明代韩愈接受史的研究
        (二)对于明代古文选本选评韩文的研究
    三、选题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方法
        (一)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上编
    第一章 明代科举文化与韩愈古文的接受
        第一节 明代地方学官制度与韩愈古文的流播
        第二节 明代科举考试衡文的标准与韩愈古文的诵习与选评
    第二章 明代出版业与韩愈古文的选评——以上海图书馆藏十卷本《唐文归》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上海图书馆藏十卷本《唐文归》的真伪问题再证
        第二节 上图藏十卷本《唐文归》的韩文评点析论
    第三章 明末文人结社与韩愈古文的选评——以朱东观《唐文归》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明末钱塘朱东观结社考述
        第二节 因史观人,因人观文:朱东观《唐文归》与韩愈古文的选评
    第四章 明代“唐宋八大家”阐释语境中的韩愈——兼及“八大家”概念的形成问题
        第一节 洪武至正德时期韩愈古文的接受语境
        第二节 嘉靖至万历时期“唐宋八大家”概念的形成
        第三节 天启至崇祯时期“唐宋八大家”概念的巩固与发展
下编
    第一章 明洪武至隆庆时期古文选本选评韩文考论
        第一节 洪武至隆庆时期古文选本选评韩文考述
        第二节 林希元《新刊正续古文类抄》选评韩文研究
    第二章 明万历时期古文选本选评韩文考论
        第一节 万历时期古文选本选评韩文考述
        第二节 郭正域《评选韩昌黎文》选评韩文研究
    第三章 明天启至崇祯时期古文选本选评韩文考论
        第一节 天启至崇祯时期古文选本选评韩文考述
        第二节 孙慎行《孙宗伯精选唐宋八大家文钞》选评韩文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第一章 科举考试命题的演进
    第一节 隋唐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第二节 宋代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第三节 明清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演变
    第一节 大学自主招考命题阶段
    第二节 国家统一招考命题阶段
    第三节 多种招考命题方式并存阶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沿革
    第一节 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
    第二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
    第三节 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境外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一节 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二节 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三节 台湾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考命题改革的现实考察
    第一节 高考分省命题方式的实施情况
    第二节 高考全国统一命题方式的实施现状
    第三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设置情况——以科目、考纲、试卷、试题为视角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考命题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高考命题效率问题的理论探讨
    第二节 高考命题公平性的理论探讨
    第三节 高考命题科学性的理论探讨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明代时文阅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阅读史研究背景
    二、明代时文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视角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明代时文阅读发展演变
    第一节 从经典到试录程文:明前期时文阅读的萌发
    第二节 “非举业不览”:明中后期时文阅读的普及化与群体化
        一、时文阅读的普及化
        二、时文阅读的群体化
    第三节 科举竞争与商业出版:明代时文阅读的时代需求与文本基础
        一、日趋激烈的科举竞争
        二、拟题之风的盛行
        三、时文的商业出版
        四、时文的私刻出版
第二章 明代时文阅读中的作者、读者与出版者
    第一节 阅读的作家
        一、为应试而写作
        二、书坊与科举士子的双向需求
        三、为指导子弟研习时文而写作
    第二节 书写的读者
        一、以仕进为目的的阅读
        二、时文序撰写之风的盛行
    第三节 重要的推动者——出版商
第三章 明代时文群体阅读
    第一节 学校与时文阅读
    第二节 书院与时文阅读
        一、书院科举职能的承接
        二、书院时文阅读活动的特点
    第三节 文社与时文阅读
        一、松散的结社与时文阅读
        二、时文阅读的规模化发展
第四章 时文阅读与明代文学流派
    第一节 前七子派时文创作实践活动
        一、前七子派时文复古创作的政治背景
        二、前七子派时文复古的文学背景
        三、前七子派时文创作实践
    第二节 唐宋派的时文创作主张与实践
        一、对“时文载道”的肯定及“文道合一”的倡导
        二、取法唐宋上溯史汉六经
        三、对时文创作过程中“法”的探索
        四、对时文与圣学同一性的认同
    第三节 后七子派时文创作实践
        一、后七子派时文复古运动的政治环境
        二、后七子派时文创作倡导
第五章 时文阅读对明清戏曲、小说的影响
    第一节 时文阅读对戏曲的影响
        一、以“代言”为切入点发挥戏曲的儒教功用
        二、以戏曲之“形”行议论说理之“实”
        三、时文写作布局与戏曲创作的互文
        四、“填词”与“曲调”的离散
        五、时文阅读与戏曲的交互影响
        六、讽喻现实——时文与戏曲的融通
    第二节 时文阅读对明清小说的影响
        一、骈偶对应模式对小说的影响
        二、“破题”之法对小说的影响
        三、以经历入写作——时文阅读对明清小说题材的丰富
第六章 时文阅读与晚明社会
    第一节 时文阅读与晚明科举
        一、时文阅读与科举之弊
        二、时文阅读与文题嬗变
    第二节 时文阅读与晚明出版
        一、晚明出版管理的失效
        二、时文阅读话语权的下移
    第三节 时文阅读与晚明士风
        一、时文阅读选择与士风
        二、时文阅读功能的弱化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明代科举制度下的戏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概述
    第二节 明代科举制度下的戏曲研究现状
    第三节 框架设计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选题目的
第一章 明代科举出身的戏曲文本创作者身份研究
    第一节 科举出身的戏曲文本创作者身份研究
    第二节 科举制下的明杂剧作家地域分布研究
    第三节 科举制下的明传奇作家地域分布研究
第二章 明代非科举出身的戏曲文本创作者身份研究
    第一节 有关戏曲的明初十六子之非科举身份研究
    第二节 非科举出身的明代戏曲创作者身份研究
第三章 明代科举制度下的戏曲文体特征
    第一节 科举八股与戏曲的“代言”问题
    第二节 以时文为曲
第四章 明代科举制度下的戏曲创作思维
    第一节 明代戏曲作品对科举的反映
    第二节 戏曲作品的说理倾向
    第三节 戏曲作品的情理观与自我需求
    第四节 戏曲作品中孝贤观念的变革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方苞《钦定四书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钦定四书文》选评动机
    第一节 长治久安,教化人心
    第二节 正学者之趋向,定趋向之指归
    第三节 立主司之绳尺,君士之矩矱
第二章 《钦定四书文》选编探究
    第一节 《钦定四书文》选编所反映的思想体系
    第二节 《钦定四书文》选编所反映的四书文品位
    第三节 《钦定四书文》选编所反映的四书文文统
第三章 《钦定四书文》评点析论
    第一节 化治四书文评析论
    第二节 正嘉四书文评析论
    第三节 隆万四书文评析论
    第四节 启祯四书文评析论
    第五节 清初四书文评析论
第四章 《钦定四书文》选评与方苞时文理论
    第一节 文道合一
    第二节 以古文“义法”为时文
    第三节 清真古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10)乾嘉时期的八股文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八股文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一章 乾嘉八股文批评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乾嘉时期的文化政策
        一、崇尚实学
        二、开设四库馆
    第二节 乾嘉时期的学术盛况
        一、乾嘉汉学的兴盛及其原因
        二、乾嘉汉学的治学特点
        三、乾嘉汉学的弊病
        四、调和汉宋
    第三节 乾嘉时期的科考政策
        一、乾嘉时期的八股存废之争
        二、选实学之士
        三、厘正文体
        四、规范科考出题
        五、调和汉宋
第二章 乾嘉时期八股文批评的概况
    第一节 主要的批评家群体及其批评立场
        一、学问家群体
        二、时文批评家群体
    第二节 主要的批评文献
        一、往来书信
        二、制义文集序、跋
        三、文章及专着
        四、选本
    第三节 主要的批评观念
        一、主要的创作观念
        二、主要的衡文标准:“清真雅正”
第三章 八股文体论
    第一节 八股文的起源与定型
        一、八股文的起源
        二、八股文的定型
    第二节 八股文体特征论
        一、功令严格
        二、因题制文
        三、代圣贤立言
    第三节 八股文体尊卑论
        一、推尊八股文体
        二、卑视八股文体
第四章 八股创作观
    第一节 作文当根柢经史
        一、学品关乎人品
        二、学问与文章,华实并进
        三、经史为义理之本
    第二节 作文当以义理为追求
        一、“理”:八股创作的宗旨
        二、“理”的表现:言有物,皆心得
    第三节 时文要学古文
        一、章学诚:时文学古文要学其心,得其本
        二、桐城派:以古文为时文
        三、时文家:作时文当取效古文
    第四节 考据入八股的创作观念
        一、考据入八股创作观念的形成
        二、考据入八股释例
        三、考据入股的弊病
第五章 八股文法论
    第一节 论读书之法
        一、章学诚:读书要博约兼备,勤作笔记
        二、高嵣:读书要定计划,有取舍
        三、王元启:读书要以学为指导
        四、姚澍:读书要入窍
    第二节 作文训练之法
        一、要循序渐进地训练
        二、作文要勤作多改
        三、作文要洗心养气
    第三节 论不同题体八股文的作法
        一、王元启论不同题体
        二、高嵣论不同题体
        三、李元春论单题作法
    第四节 论八股文的具体作法
        一、审题
        二、命意
        三、布局
        四、通篇
        五、论行文妙诀
        六、运笔
        七、修辞
结语
    一、乾嘉时期的八股文批评的特点
    二、乾嘉时期的八股文批评的理论贡献
    三、乾嘉时期的八股文批评的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珞咖有吾师

四、明代八股文文体述论(论文参考文献)

  • [1]形式美学视角下的八股文研究[D]. 鹿晓燕. 山东大学, 2021(11)
  • [2]明代文章学视域下的《金瓶梅》评点研究[D]. 武凤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明清时期雄安科举考试研究[D]. 宋娜娜. 河北大学, 2020(08)
  • [4]庄元臣写作理论研究[D]. 李梦杨.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2)
  • [5]明代韩愈古文接受研究 ——以明代古文选本为视角[D]. 莫琼. 西北大学, 2019(01)
  • [6]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D]. 刘亮. 厦门大学, 2018(07)
  • [7]明代时文阅读研究[D]. 安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6)
  • [8]明代科举制度下的戏曲研究[D]. 王刚.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3)
  • [9]方苞《钦定四书文》研究[D]. 曹雪.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4)
  • [10]乾嘉时期的八股文批评研究[D]. 江丹.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论明代八足散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