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芥酸油菜利用与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杜卓霖,郭亮,鲁少平[1](2021)在《甘蓝型油菜皖油12种子中含芥酸甘油三酯的空间分布》文中研究指明油菜是重要工业原料芥酸(C22:1)的来源作物,从空间分布的角度解析油菜种子中芥酸积累的机制,为高芥酸油菜育种提供新方法。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成像技术,以芥酸含量为26%的甘蓝型油菜皖油12为材料,分析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 TAG)在种子的外子叶、内子叶及胚轴中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C58、C60和C62类型的TAG主要富集在种子的子叶(包括外子叶和内子叶),而C原子数小于58的TAG则主要富集在胚轴中(除TAG-54:2、TAG-54:3和TAG-56:2~TAG-56:5无分布差异)。分析开花后38 d种子外子叶、内子叶及胚轴中基因FAE1(fatty acid elongase 1)的表达量,发现FAE1在外子叶和内子叶中的表达量分别是胚轴中的约10倍和20倍。结果表明,种子不同部位FAE1表达量的差异是影响含芥酸TAG在种子中分布的主要因素。
杜卓霖[2](2020)在《利用生物技术改良油菜种子芥酸、油酸和α-亚麻酸组成》文中研究表明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但近年来,由于生产成本的迅速增加以及与进口油料产品之间的竞争加剧,油菜的种植效益下滑,油菜产业陷入了发展瓶颈。种子中油脂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TAG),由甘油骨架和脂肪酸链两部分组成,脂肪酸是其中可变的部分,脂肪酸的组成直接决定了油脂的理化性质以及相应的用途。通过对特定基因的遗传调控,精准改良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以满足不同工业领域和食品加工方式对油脂的不同需求,有助于提高油菜的综合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脂肪酸延伸酶1(FATTY ACID ELONGASE 1,FAE1)、脂肪酸去饱和酶2(FATTY ACID DESATURASE 2,FAD2)和脂肪酸去饱和酶3(FATTY ACID DESATURASE 3,FAD3)是调控油脂脂肪酸组成的3个关键酶,本研究以4个不同遗传背景的油菜种质作为受体材料,利用CRISPR-Cas9技术和种子特异性过表达技术对上述3个酶的编码基因表达进行调控,同时结合传统育种技术,从而实现降低高芥酸(C22:1)菜籽油中的芥酸含量、进一步提高高芥酸菜籽油中的芥酸含量、提高双低菜籽油中的油酸(C18:1)含量以及提高菜籽油中的α-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ALA,C18:3)含量这4个主要研究目标。本研究通过在高含油量高芥酸含量的种质中敲除Bn FAE1获得了芥酸含量为零但含油量无显着降低的株系;通过在双低油菜品种中双11中过表达来自高α-亚麻酸作物亚麻荠的FAD2和FAD3使菜籽油中的α-亚麻酸含量上升到了30%,将过表达系杂交后筛选到多个α-亚麻酸含量高于33%的杂交系;在高含油量高芥酸种质和中双11中分别敲除Bn FAD2,预期可以分别提高芥酸含量和油酸含量,但在T0代种子中未观察到相应表型,有待在T1株系中的进一步研究。油菜脂肪酸改良由来已久,本研究从四个不同角度入手,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对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综合改良,同时探讨特定脂质代谢关键基因的表达变化是否会对含油量产生影响。研究成果将为油菜脂肪酸改良提供育种材料和理论支撑,对于拓展菜籽油的应用范围、提高菜籽油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朱丽萍[3](2019)在《不同品种和水平的菜籽饼粕及全脂菜籽对蛋鸡生产性能和鸡蛋品质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不同油菜品种的芥酸、芥子碱和硫甙等含量不同,影响其加工副产物菜籽饼粕的营养价值。本文通过3个试验在蛋鸡饲粮中加入不同品种和水平的菜籽饼粕,研究其对蛋鸡生产性能、鸡蛋质量的影响及鸡蛋中硫甙代谢产物等残留情况,通过考察其对蛋鸡机体健康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产生影响的机理,为不同硫甙和芥酸水平的全脂菜籽及其副产物菜籽饼粕在蛋鸡上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撑。试验一菜籽粕抗营养因子硫甙代谢产物在鸡蛋中的沉积和消除情况试验所用的菜籽粕为低硫甙、低芥酸菜籽粕(硫甙:15.61μmol/g,芥酸:8.4%),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共设6个等能等氮的处理组,饲粮中菜籽粕的含量分别为0、5.88、11.76、17.64、23.52和29.40%,饲粮5-VOT(5-乙烯基-1,3-恶唑烷-2-硫酮)含量分别为:0、23.55、68.71、83.16、88.49和94.25mg/kg,饲粮SCN-(硫氰酸根离子)含量分别为:3.83、10.76、17.71、27.56、38.7、49.85mg/kg。试验期为16周,其中残留试验期12周,消除试验期4周。结果表明:1)对全期而言,蛋鸡饲粮中双低菜籽粕达到11.76%以上显着降低了日采食量和平均蛋重(P<0.01),达到17.64%以上显着降低了日产蛋率和饲料转换效率(P<0.01)。达到17.64%以上显着降低了DM和NEAA消化率(P<0.01),达到29.4%以上显着降低了AME、CP和EAA消化率(P<0.01),达到11.76%以上显着增大了EE消化率(P<0.01)。换喂对照组饲粮4周后,各组间的日产蛋率、平均蛋重、日采食量和料蛋比无显着差异(P=0.052,P=0.46,P=0.40,P=0.17)。对鸡蛋品质而言,29.4%菜籽粕显着增大了4wk的蛋壳强度(P<0.05),17.64%菜籽粕显着降低了4wk的蛋白高度(P<0.01),29.4%菜籽粕显着降低了12wk的鸡蛋哈夫单位(P<0.01);消除4周后,各处理组间的常规蛋品质无显着差异(P>0.05)。2)29.4%菜籽粕显着增大了血清T3含量(P<0.001),达到23.52%以上显着增大了T4含量(P<0.001),达到17.64%以上显着增大血清BUN(P<0.001),菜籽粕可线性增大12周肾脏指数(P=0.04),达到11.76%以上显着增大了甲状腺指数(P<0.001)。经过4周的消除期后,血清中的T3和BUN随着残留期菜籽粕水平的增加依然呈线性增大的现象(P=0.01,P<0.01),各处理组间的肝脏、肾脏和甲状腺的相对指数无显着差异(P>0.05)。3)首次用HPLC建立了鸡蛋中5-VOT的测定方法,外标法测定5-VOT浓度y(ng/mL)与峰面积x(MAU×S)的线性回归方程式为y=12.183x-39.383(R2=1.000),在6.3-63800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好,回收率在81.28%-103.28%之间,RSD在0.75%-5.17%之间,仪器精密度的RSD为0.82%,方法重复性的RSD为2.19%。SCN-的定量检测用外标法,SCN-浓度y(mg/L)与峰面积x(μs×min)的线性回归方程y=8.0462x+0.0049(R2=0.9999),回收率在89.03-99.59%间,RSD在0.0035-1.741%之间,仪器精密度的RSD为0.81%,方法的重复性的RSD为1.9%。5-VOT仅出现在添加了菜籽粕的饲粮和鸡蛋中,SCN-在对照组的饲粮中也能检测到,但对照组的鸡蛋中检测不到SCN-的存在,饲粮中的5-VOT、SCN-随着菜籽粕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加;在残留期,鸡蛋中的5-VOT沉积量(Y,ng/g)随着菜籽粕的含量(X2,μg/d.bird)增加和时间(X1,week)的增加而线性增大,方程为Y=54.94×X1+0.51×X2-430.34(P<0.01,R2=0.80);鸡蛋中SCN-的沉积量(Y,mg/kg)与SCN-的摄入时间(X1,week)以及菜籽粕的摄入量(X2,g/d.bird)有显着的相关性,方程为Y=0.095×X1+0.302×X2-0.4211(P<0.01,R2=0.70;消除4周后,各个处理组的鸡蛋中均检测不到SCN-和5-VOT。结论:基于生产性能,菜籽粕饲喂蛋鸡12周,建议低硫甙、低芥酸菜籽粕使用量不宜超过11.76%;鸡蛋中硫甙代谢产物5-VOT和SCN-随着摄入量和摄入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从鸡蛋安全考虑,蛋鸡配合饲粮中恶唑烷硫酮的限量应低于59.98mg/kg风干物质,且饲喂时间不能超过4周;换喂对照组饲粮4周,鸡蛋中5-VOT和SCN-残留可以消除,但蛋鸡甲状腺和肾脏功能尚未恢复。试验二饲粮中不同芥酸和硫甙含量的菜籽饼品种对蛋鸡生产性能、机体健康、鸡蛋安全的影响本试验比较研究芥酸和硫甙含量不同的4种菜籽饼品种及水平对蛋鸡生产性能、机体健康和鸡蛋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双低、中硫甙和芥酸、中高硫甙和芥酸、双高类型的4种菜籽(德油6号DY6、绵邦油1号MB1、德油5号DY5、西禾油3号XH3),经统一螺旋热榨制得相应的菜籽饼(rapeseed cake,RSC),采用2×4+1因子设计,共设9个处理,包括对照组(0%菜籽饼)、7%和14%的4个品种的菜籽饼品种。试验期12周,恢复期4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14%MB1和XH3菜籽饼显着降低了9-12wk的日产蛋率(P<0.001),所有菜籽饼组显着降低了1-8wk和9-12wk的平均蛋重(P<0.05),14%MB1和XH3品种显着降低了1-8wk和9-12wk的产蛋量(P<0.01)。与对照组相比,7%和14%菜籽饼显着降低了1-8wk的采食量(P<0.01),但9-12wk差异不显着(P=0.95),菜籽饼对1-8wk的FCR无显着的影响(P=0.95),但14%MB1和XH3品种显着降低了9-12wk的饲料转化效率(P=0.001);四个品种之间生产性能差异不显着(P>0.05)。换对照组饲粮喂4周后,各组的生产性能与对照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2)与对照组相比,7%MB1和DY5菜籽饼显着降低AME,7%DY5、14%MB1和14%DY5显着降低了干物质利用率(P<0.01),但7%和14%DY6菜籽饼显着增大了EE(粗脂肪)的消化率(P<0.01);14%菜籽饼组的代谢能显着高于7%菜籽饼组(P=0.01),粗脂肪消化率:MB1=DY5<XH3<DY6,XH3菜籽饼组比DY6组的蛋白质消化率高6.25%,XH3组的代谢能比DY6组高1.79%。与对照组相比,14%DY5和XH3品种显着降低了十二指肠的VH(绒毛高度)(P<0.01),所有菜籽饼组都显着降低了CD(隐窝深度)(P<0.01),14%XH3品种显着降低了V/C(绒隐比)(P<0.01)。不同品种间比较,VH:DY6>DY5=MB1=XH3菜籽饼组(P<0.01),且品种与水平有显着的交互作用(P<0.01);CD:XH3>DY5=MB1=XH3菜籽饼组(P<0.01),V/C:XH3<MB1=DY5<DY6(P<0.01),且品种和水平对绒隐比有显着的交互作用(P=0.002)。与对照组相比,所有菜籽饼组显着降低了空肠的VH和CD(P<0.001),不同品种间,空肠VH表现为:DY6>MB1>DY5>XH3(P<0.01);CD表现为:XH3>DY5/DY6,且DY6组显着高于MB1(P<0.01);V/C表现为:DY6/MB1>DY5>XH3(P<0.01)。3)与对照组相比,菜籽饼显着降低了血清中的LDL-C、显着增大了UREA的含量(P=0.02,P=0.02),14%菜籽饼组血清中ALT和TC显着高于7%菜籽饼组(P=0.002,P=0.035)。不同品种间比较,XH3组血清中的尿素显着高于DY6组(P=0.047)。与对照组相比,菜籽饼显着降低了血清中的E2含量(P<0.001),不同品种间比较,XH3、MB1、DY5组血清中E2含量显着低于DY6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14%XH3菜籽饼血清中TMAO约是对照组的4倍。14%菜籽饼组肾脏指数显着高于7%菜籽饼组(P=0.0007),但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4)与对照组相比,菜籽饼显着增大了肝脏中油红O的光密度值、TC和LDL-C的含量(P<0.001,P=0.03,P=0.03),显着降低了肝脏中TBA的含量(P<0.001);14%菜籽饼组肝脏中LDL-C的含量显着高于7%组(P=0.04),而7%菜籽饼组肝脏中TBA的含量显着高于14%组(P<0.001)。不同品种间比较,DY5菜籽饼组肝脏油红O光密度值显着高于MB1和XH3组(P=0.02),XH3组肝脏的TBA含量显着低于DY6、DY5、MB1组(P<0.001)。与对照组相比,菜籽饼显着下调了肝脏中LXR-α的表达(P<0.001);7%菜籽饼组SREBP1基因表达显着低于14%菜籽饼组(P=0.01)。不同品种间比较,MB1组肝脏中LXR-α基因表达显着低于DY5组(P=0.03),XH3组肝脏中CYP7A1基因表达显着低于DY6组(P=0.05)。5)与对照组相比,14%XH3组的肝脏细胞的凋亡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和7%XH3组(P<0.01),菜籽饼显着降低了肝脏中FMO3、cas-9、StAR基因的表达(P<0.001,P=0.02,P=0.02),显着上调了肝脏中GhR基因的表达(P<0.001),14%菜籽饼组IL-6和Bcl-2的表达量显着低于7%组(P=0.01,P<0.001)。不同品种间比较,XH3和DY5组GhR表达量显着低于DY6和MB1组(P<0.001);与对照组相比,菜籽饼显着下调了卵巢中Bcl-2和IGF-1R基因的表达(P=0.02,P<0.001),显着上调了FshR基因的表达(P<0.001),DY6组的IGF-1R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DY5、MB1和XH3组(P<0.001),且品种和水平有显着的交互作用(P=0.02)。6)与对照组相比,14%XH3品种显着降低了2wk、4wk、8wk鸡蛋的蛋白高度(P<0.001),所有菜籽饼组都显着增大了2wk和4wk的蛋黄比色(P<0.001),但6wk和8wk只有14%菜籽饼显着增大了蛋黄比色(P<0.001)。不同品种间比较,DY6组8wk的蛋白高度显着高于XH3组(P=0.012);在6wk和8wk,DY6组蛋黄比色显着高于其余三组(P<0.01),并且在8wk时品种和水平对蛋黄比色有显着的交互作用(P<0.01),表现为7%水平下,四个品种间的蛋黄比色无显着差异,但14%水平下DY6组蛋黄比色显着高于其余三组。与对照组相比,14%XH3菜籽饼显着降低了2wk和4wk的哈夫单位(P<0.05),不同品种间比较,DY6组在6wk和8wk的哈夫单位显着高于XH3组(P<0.05)。换喂对照组饲粮4周后,各组间的蛋品质差异不显着(P>0.05),四个品种之间蛋品质差异不显着(P>0.05)。7)与对照组相比,菜籽饼显着降低了蛋黄中SFA的比例(P=0.01),显着提高了PUFA的比例(P=0.04),其中?-6 PUFA的含量显着增大(P=0.04);14%菜籽饼组UFA、PUFA、?-6 PUFA和?-3 PUFA的比例显着高于7%菜籽饼组(P<0.05)。不同品种间比较,XH3组C18:1n9t和C22:1n9(芥酸)的含量显着高于DY6和MB1组(P=0.048,P=0.008)。14%菜籽饼组蛋黄中His的含量显着高于7%组(P=0.04),不同品种间比较,DY5组His的含量显着高于XH3组(P=0.04),且品种和水平间有显着的交互作用(P=0.013),DY5组Arg的含量显着低于DY6、MB1和XH3(P=0.001),且品种和水平间有显着的交互作用,表现为7%水平下四个品种间差异不显着,14%水平下DY5组显着低于其余三组。DY6和XH3组的蛋清中的Thr显着高于MB1(P=0.05),XH3和DY5组的蛋清Arg显着高于MB1(P=0.04)。与对照组相比,菜籽饼显着降低了蛋黄中的抗氧化物质SOD含量(P=0.02),且7%高于14%菜籽饼(P<0.001),DY6组的蛋白凝胶强度显着高于DY5组(P=0.01)。8)对照组的鸡蛋中未检测出5-VOT和SCN-,14%菜籽饼组的5-VOT和SCN-显着高于7%组(P<0.001)。不同品种间比较,鸡蛋中5-VOT和SCN-的含量随着菜籽饼中硫甙水平的增大而增加,表现为XH3>DY5>MB1>DY6(P<0.001),并且品种和水平对鸡蛋粉中5-VOT的沉积有显着的交互作用(P<0.001),表现为7%水平下XH3组显着高于DY5组和MB1组,而这两组又显着高于DY6组,而在14%水平下鸡蛋中5-VOT含量XH3>DY5>MB1>DY6组。消除4周后,鸡蛋粉中未能检测到5-VOT和SCN-。与对照组相比,菜籽饼显着降低了肝脏中FMO3酶活性(P=0.03),显着增加了蛋黄中TMA的沉积(P<0.001);不同品种间比较,XH3组蛋黄的TMA含量显着高于DY5和MB1组,DY5和MB1又显着高于DY6组。9)根据β多样性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菜籽饼组的盲肠微生物彼此分离(P=0.01),在门水平上,菜籽饼组的蓝藻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Saccharibacteria)有显着高于对照组的趋势(P=0.08,P=0.07),(Ignavibacteriae)、弯绿菌门(Chloroflexi)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属上的差异菌群共有11个。鸡蛋中5-VOT的沉积量与软壁菌门、疣微菌门显着负相关(P=0.04),SCN-与拟杆菌门、软壁菌门显着负相关(P=0.04)。Gls、SCN-、sinapine和EA共同对差异微生物的贡献率达59%,Gls、SCN-、sinapine单独对微生物差异菌落的贡献率为33.16%,EA单独对微生物差异菌落的贡献率为7.84%。综上可得,与对照组相比,饲粮加入14%的高硫甙、高芥酸品种菜籽饼XH3或MB1会降低产蛋率和产蛋量,4种菜籽饼均降低蛋鸡采食量和蛋重,但4个品种菜籽饼间的ADFI、产蛋率、产蛋量、蛋重和FCR无显着差异,生产性能的降低与饲粮养分利用率降低及抗营养因子导致的肠道形态改变、脏器损伤、卵泡发育抑制、盲肠菌群结构改变有关;双低DY6品种的鸡蛋常规品质和加工特性优于DY5、MB1和XH3品种;饲粮中的芥子碱导致的血清TMAO增大可能是诱导肝脏胆固醇沉积的重要原因;鸡蛋中5-VOT的沉积量与盲肠软壁菌门和疣微菌门呈显着负相关,SCN-与盲肠拟杆菌门和软壁菌门显着负相关。基于5-VOT指标,蛋鸡摄入含7%的DY6菜籽饼饲粮8周内所产的鸡蛋无安全隐患,饲喂7%MB1、DY5和XH3以及14%的4个品种菜籽饼8周产的鸡蛋超标;基于SCN-指标,饲喂7%和14%的DY6、MB1、DY5、XH3菜籽饼8周产的鸡蛋中SCN-的含量未超过食品限量规定。试验三不同品种全脂菜籽对蛋鸡生产性能、机体健康、鸡蛋安全的影响本试验研究了不同品种全脂菜籽对蛋鸡生产性能、机体健康、鸡蛋安全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共设5个等能等氮的处理组,包括对照组(0%菜籽)和4个不同硫甙、芥酸水平的菜籽品种。试验期12周,消除期4周。结果表明:1)11.5%全脂菜籽显着降低了1-8wk和9-12wk的采食量、日产蛋率、蛋重、产蛋量和饲料转换效率(P<0.01);XH3组1-8wk的日产蛋率显着低于DY6组(P<0.01),XH3和DY5组1-8wk的产蛋量显着低于DY6组(P<0.001)。换喂对照组饲粮4周后,全脂菜籽组的采食量、产蛋率、蛋重、产蛋量、饲料转换效率仍然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的菜籽品种间无显着差异(P>0.05)。2)全脂菜籽显着降低了饲粮AME、DM、CP和EE的消化率(P<0.05),不同品种间比较,DY5组和MB1组的EE利用率显着低于DY6组、DY5组又显着低于XH3组。与对照组相比,饲喂全脂菜籽显着降低了十二指肠的VH、IWT(肠壁厚度)、V/C(P<0.01),显着增大了CD(P=0.03),且XH3组的CD高于DY6。与对照组相比,菜籽显着降低了空肠的VH、CD和V/C(P<0.05),不同品种间比较,XH3组空肠的V/C显着高于MB1和DY6组。3)与对照组相比,全脂菜籽组显着降低了血清中LDL-C的含量(P=0.001),不同品种间比较MB1和XH3组的LDL-C含量显着低于DY6组;与对照组相比,全脂菜籽显着降低了血清中E2的含量(P<0.001),全脂菜籽显着增加了血清中TMAO的含量(P=0.01),不同品种间比较,XH3和DY5组显着低于MB1和DY6组。与对照组相比,全脂菜籽显着增大肝脏LDL-C含量、降低TBA含量(P<0.0001),且XH3品种TBA显着低于DY6品种,全脂菜籽显着上调了SREBP2的基因表达量(P=0.03),且XH3、DY5组的SREBP1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DY6组(P=0.01)。4)与对照组相比,XH3和MB1全脂菜籽品种显着降低了腹脂的相对重量和大黄卵泡的数量(P=0.008),甲状腺指数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7),品种上,XH3组甲状腺指数显着高于MB1和DY6组,DY5组的肾脏指数显着高于DY6组(P=0.03),XH3组的腹脂指数比MB1组大14.89%,DY5组的腹脂指数比DY6组大25.40%。饲喂菜籽增大了肝脏细胞的凋亡(P=0.0034),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全脂菜籽显着降低了肝脏中FMO3、cas-9、Bcl-2、ER2、StAR、IGF-1R的相对表达量(P<0.01)。与对照组相比,全脂菜籽组卵巢中Bcl-2的表达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FshR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且XH3组的FshR基因表达显着高于MB1组,IGF-1R的表达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1),对照组是菜籽组的19倍。5)与对照组相比,MB1、DY5、XH3品种全脂菜籽4wk蛋壳的L*显着低于对照组,且DY6品种4wk蛋壳L*显着高于XH3品种(P=0.02),XH3品种8wk蛋壳L*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XH3品种8wk蛋壳a*显着高于对照组和MB1和DY5品种(P<0.001)。XH3品种2wk蛋白高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2),MB1、DY5、XH3品种4wk的蛋白高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1),XH3品种6wk蛋白高度显着低于DY6品种(P=0.01),DY5品种8wk蛋白高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2wk和4wk的蛋黄比色显着低于4个菜籽品种组(P<0.0001),但6wk时对照组蛋黄比色仅低于XH3品种(P<0.001),在8周时各处理组间蛋黄比色无显着差异(P=0.12);对于哈夫单位,4wk时MB1品种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6wk时XH3品种显着低于DY6品种(P=0.02),8wk时对照组和MB1品种显着高于DY5品种(P=0.02)。与对照组相比,全脂菜籽显着降低了蛋黄中SFA的含量(P<0.001),显着增加了UFA的含量(P<0.001),UFA中主要是MUFA的含量显着增加(P<0.001),XH3组和DY5组的C20:1n9显着高于MB1组,XH3组C22:1n9的含量显着高于MB1和DY6组。停喂4周后,各处理组间的常规蛋品质无显着差异(P>0.05)。6)8周时,对照组鸡蛋未检测到5-VOT和SCN-沉积,全脂菜籽组鸡蛋中5-VOT和SCN-沉积量分别为,DY6:469.21ng/g、8.3mg/kg,MB1:467.85ng/g、9.2mg/kg,DY5:1252.1ng/g、10.33mg/kg,XH3:3210.93ng/g、11mg/kg。与对照组相比,全脂菜籽有显着降低肝脏FMO3酶活的趋势(P=0.088),四个菜籽组的肝脏FMO3活性无显着差异,全脂菜籽组蛋黄中TMA的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01),不同全脂菜籽品种蛋黄TMA的含量无显着的差异。消除4周后,DY6全脂菜籽组重复1的鸡蛋检测出13.56ng/g的5-VOT,DY5和XH3重复8和7检测出含4.87、7.39ng/g的5-VOT,而SCN-在各组中未检测出。7)根据β多样性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菜籽组的盲肠微生物彼此分离(P=0.001),添加菜籽显着增大了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P=0.02),显着降低了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软壁菌门(Tenericutes)、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螺旋体门(Spirochaetes)、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P<0.05),属上的差异菌群有19个。Gls、SCN-、sinapine和EA共同对差异微生物的贡献率达25.04%,Gls、SCN-、sinapine单独对微生物差异菌落的贡献率为48.46%,EA单独对微生物差异菌落的贡献率为26.50%。由此可见,11.5%全脂菜籽对蛋鸡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且高硫甙和芥酸水平的菜籽品种上述性能都低于低硫甙、低芥酸菜籽品种,表明饲粮中芥酸含量的增加增大了硫甙对蛋鸡的消极影响。饲喂11.5%DY6、DY5、MB1和XH3全脂菜籽8周时5-VOT的沉积存在安全隐患,而11.5%DY6和MB1菜籽组的SCN-沉积未超过限量标准,4周消除期对饲喂11.5%全脂菜籽的蛋鸡而言不足以恢复生产性能和消除鸡蛋中毒素的沉积。总体结论:以蛋鸡生产性能为标识,低硫甙、低芥酸(硫甙:15.61μmol/g,芥酸:8.4%)在蛋鸡饲粮中用量不宜超过11.76%(恶唑烷硫酮:119.95mg/kg);蛋鸡采食含菜籽饼粕的饲粮后,鸡蛋中检测硫甙代谢产物5-VOT和SCN-,且随着菜籽饼粕摄入量和摄入时间的增加而增大,鸡蛋中5-VOT的沉积量与盲肠软壁菌门、疣微菌门显着负相关,SCN-与盲肠拟杆菌门、软壁菌门显着负相关;从鸡蛋安全考虑,蛋鸡配合饲粮中恶唑烷硫酮的限量应低于59.98mg/kg风干物质(低于以蛋鸡健康为标识的限量,500mg/kg),且饲喂时间不能超过4周。基于5-VOT指标,蛋鸡摄入含7%的DY6菜籽饼饲粮8周内所产的鸡蛋无安全隐患,饲喂7%MB1、DY5和XH3以及14%的4个品种菜籽饼、11.5%的4个品种全脂菜籽8周产的鸡蛋超标。停喂4周后,鸡蛋中5-VOT和SCN-可以消除,但饲喂全脂菜籽的鸡蛋中5-VOT和SCN-未完全消除,且摄入菜籽饼的蛋鸡甲状腺和肾脏的功能不能恢复,摄入菜籽的蛋鸡生产性能未恢复。蛋鸡摄入含全脂菜籽或菜籽饼的饲粮增加肝脏TC的沉积,可能的原因是:第一芥子碱通过增加血清中TMAO进而抑制LXR-α的表达量,最终抑制肝脏胆固醇转化为TBA;第二,芥酸提高了SREBP1/2的表达,能增加肝脏中胆固醇在肝脏中的合成。
王志伟,张自阳,林丽婷,张金文,刘明久,乔岩[4](2019)在《Artificial miRNA调控甘蓝型油菜芥酸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芥酸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主要来源是甘蓝型油菜种子,为调节甘蓝型油菜种子内芥酸含量,针对甘蓝型油菜芥酸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基因Bnfad2设计特异性amiRNA,并构建种子特异表达载体,转化高芥酸甘蓝型油菜品种MY15和低芥酸甘蓝型油菜品种LEA01,并对转化植株T0种子脂肪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转化的高芥酸甘蓝型油菜芥酸的增加最高达到5.12%,最低2.11%;而转化的低芥酸品种,最高仅为0.45%,最低只有0.16%,而且所有转化低芥酸材料的芥酸含量都小于1%;同时转化种子内油酸的含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最低为4.99%,最高达到了10.71%,亚油酸降低的幅度十分明显,最大降幅达到17%。表明amiRNA技术可以通过影响脂肪酸合成过程中特定基因的表达,有效改变种子内脂肪酸的组成,从而改变其营养结构,提高营养价值,进一步提高油菜种子的附加值。本研究为运用amiRNA技术调节油菜脂肪酸组成和改变其营养结构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刘家伟[5](2018)在《高油酸菜籽油及其配方油的煎炸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24℃棕榈油、精炼大豆油、高油酸菜籽油和高芥酸菜籽油为煎炸油,土豆条为煎炸物,在180℃下进行连续18h的高温煎炸实验,通过对不同煎炸时间所取煎炸油样卫生指标的检测,研究了高油酸菜籽油在土豆煎炸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及煎炸稳定性,比较了常用煎炸油与高油酸植物油的煎炸性能。结果表明:经过18h的连续煎炸,高油酸菜籽油的酸价由0.07mg/g增加至0.31mg/g,过氧化值由1.69mmol/kg增加至7.17mmol/kg,极性组分由7.0%增加至30.0%,极性组分超过27%限量的时间为16h。煎炸土豆的平均含油率为4.3%,对照GB7102.1-2003《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卫生标准》,高油酸菜籽油连续煎炸18h后酸价仍符合≤5mg/g的限量。大豆油、棕榈油、高芥酸菜籽油的酸价分别由煎炸前的0.45mg/g、0.33mg/g、0.14mg/g增加至1.00mg/g、1.60mg/g、2.01mg/g;极性组分含量分别由煎炸前的1.0%、8.0%、5.5%增加至30.0%、32.5%、31.5%;过氧化值分别由煎炸前的2.60mmol/kg、0.80mmol/kg、1.22mmol/kg增加至2.40mmol/kg、3.10mmol/kg、3.66mmol/kg。相对于大豆油、棕榈油,高油酸菜籽油煎炸土豆的感官效果更好且含油率低。高油酸植物油具有优于传统植物油的煎炸稳定性,煎炸稳定性依次为:高油酸菜籽油>棕榈油>高芥酸菜籽油>大豆油。用高油酸菜籽油在相同煎炸条件下,对淀粉基食材(土豆条)、肉类食材(鸡柳)、高水分含量食材(豆腐)3种煎炸代表性食材进行煎炸试验来研究高油酸菜籽油对不同食材的煎炸性能。结果表明:高油酸菜籽油在对土豆连续煎炸18h的煎炸过程中,煎炸油的总极性组分、酸值、过氧化值和碘值变化分别由煎炸前的7.0%、0.07mg/g、1.69mmol/kg、110.75g/100g变化至32.5%、0.31mg/g、7.17mmol/kg、103.29g/100g,各指标之间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大于0.88;高油酸菜籽油在对鸡柳连续煎炸18h的煎炸过程中,煎炸油的总极性组分、酸值、过氧化值和碘值变化分别由煎炸前的7.0%、0.07mg/g、1.69mmol/kg、110.75g/100g变化至30%、0.28mg/g、6.50mmol/kg、104.88g/100g,各指标之间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大于0.83;高油酸菜籽油在对豆腐连续煎炸18h的煎炸过程中,煎炸油的总极性组分、酸值、过氧化值和碘值变化分别由煎炸前的7.0%、0.07mg/g、1.69mmol/kg、110.75g/100g变化至18%、0.25mg/g、5.16mmol/kg、108.77g/100g各指标之间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大于0.7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油酸菜籽油对豆腐的煎炸稳定性较鸡柳和土豆好,可以推断出高油酸菜籽油对高水分含量食材的煎炸稳定性更好。煎炸过程中脂肪酸组成会发生变化,与未煎炸高油酸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相比,煎炸后3种食材高油酸菜籽油样的总饱和脂肪酸(SFA:C16:0、C18:0、C20:0)和总单不饱和脂肪酸(MMUFA:C18:1)的百分含量均相对增多,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C18:2、C18:3)易发生氧化裂解反应和异构化反应,百分含量均相对减少。在深度煎炸后,煎炸油中饱和酸(C16:0)增加,多不饱和酸下降,其中C18:2降低较多。总反式脂肪酸的百分含量相对增多。高油酸菜籽油在对土豆的煎炸过程中煎炸油的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呈显着相关性(P<0.05),高油酸菜籽油在对鸡柳的煎炸中煎炸油的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呈显着相关性(P<0.05),高油酸菜籽油在对豆腐煎炸过程中煎炸油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呈显着相关性(P<0.05),煎炸不同食材对煎炸油品质有不同的影响。根据不同油脂的煎炸特性和脂肪酸组成及最终产品的质量要求,以高油酸菜籽油为主,并添加精炼棉籽油、24℃棕榈油等,获得油酸含量高于45%、亚麻酸含量低于4%、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于30%的油品。这种煎炸油的理化指标均符合食用植物油标准,且煎炸稳定性好,脂肪酸组成更加合理,风味更佳,保留了较为丰富的内源性有益成分,同时危害物含量得到了很好控制,有效降低耗油量。通过方程运算和预实验得到以精炼高油酸菜籽油为基油的煎炸专用油最佳配方的范围为高油酸菜籽油:24℃棕榈油:棉籽油=50%-64%:0%-36%:0%-24%。研究开发以精炼高油酸菜籽油为基油的煎炸专用油,设计合理的煎炸油配方,为煎炸用油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选择和思路。
杨永,刘和平[6](2016)在《高芥酸油菜育苗移栽标准化栽培技术》文中指出介绍了高芥酸油菜育苗移栽标准化栽培技术,包括布局、选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采收等方面内容,以为标准化栽培提供参考。
汤天泽[7](2016)在《工业专用特高芥酸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的遗传、杂种优势、分子标记及关键基因克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芥酸是芸苔属(Brassica)植物种子油脂中特有的一种长碳链脂肪酸,作为食用油,其不易被人体消化利用,但作为工业原料,在油田化学、石油化工、日用化学、医药化工等行业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高芥酸油菜是当今世界上工业芥酸的最重要来源。本研究以3个特高芥酸品系(种)、2个高芥品系(种)、2个中芥品系(种)、2个低芥品系(种),围绕特高芥酸含量性状展开相关的遗传研究。(1)以工业专用特高芥酸、特低油酸甘蓝型油菜新材料703AB-4和低芥酸、高油酸油菜品种中双11为亲本,配制6个遗传世代,采用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特高芥酸含量和油酸含量的遗传模型,采用F2群体分析芥酸与其它主要脂肪酸含量的相关性;(2)以9个芥酸含量和遗传背景不同的甘蓝型油菜品系(种)为材料,采用完全双列杂交遗传设计,配制获得72个正反交杂交组合和9个自交系亲本后代,在四川成都、绵阳和宜宾三个不同的生态地区进行随机区组试验鉴定,分析芥酸含量的杂种优势表现、配合力及环境效应;(3)通过特高芥酸含量材料703AB-4与低芥酸材料中双11杂交获得F2分离群体,并进行SSR分子标记,筛选能区分芥酸含量的分子标记,以应用于高芥酸辅助选择育种;(4)利用特高芥酸含量材料703AB-4、中芥酸含量材料L155及低芥酸含量材料中双11,进行芥酸合成途径中两个关键调控基因FAE1和FAD2的克隆分析,以分析703AB-4特高芥酸含量的分子遗传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特高芥酸的最适遗传模型为E-0,即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以主基因效应为主。B1、B2和F2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高达94.3%、98.5%和98.2%,多基因效应较弱,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较大,达13.21,均为正效应且相等,累计加性效应值高达26.42。油酸的最适遗传模型为E-1,即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B2和F2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分别为98.00%和95.53%,而B1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则较低,为73.71%,说明油酸含量的遗传主要受两对主基因控制,存在多基因效应。2.芥酸与其他主要脂肪酸相关性分析表明,油菜芥酸含量与油酸含量、亚油酸含量之间存在极显着的负相关,但油酸含量变化较大,平均达55个百分点,亚油酸含量变化总量不到10个百分点;芥酸含量与亚麻酸含量关系不显着;芥酸含量与花生烯酸含量关系较复杂,芥酸含量在15以下为正相关,之后为负相关,平均变化约15个百分点。芥酸升高到50%后,继续升高时,主要是以降低花生烯酸含量的库来实现的。3.多数杂交组合芥酸含量都显示出明显的中亲优势,只有少数组合表现出超亲优势,且两亲本间芥酸含量差异越大,其中亲优势越强,超亲优势只表现在特高芥亲本之间,说明高芥酸杂种优势主要以中亲优势为主。环境对亲本及杂交组合的芥酸含量均有影响,但亲本受环境的影响小于杂交组合。芥酸含量杂种优势在不同环境下表现的趋势是一致的,均以中亲优势为主。不同试验点芥酸含量杂种优势的表现存在差异,但出现杂种优势的组合具有一致性,宜宾点更易获得具有芥酸含量杂种优势的组合。不同亲本在提高芥酸含量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在选育高芥酸材料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亲本的差异,同时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4.杂交组合芥酸含量主要由一般配合力决定,在高芥酸油菜组合选配中,要获得高芥酸含量的杂交组合,首先要选芥酸含量高、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同时考虑反交效应。本研究通过配合力稳定性分析表明,油菜芥酸含量主要受基因遗传控制,但环境因素对油菜芥酸含量有一定的影响。杂交组合芥酸受母性影响,母性效应为正极显着的亲本,其正反交芥酸含量存在显着差异。仅在特定组合间表现的非母性效应,对组合芥酸含量的影响非常大。5.获得2个与芥酸含量紧密连锁的SSR分子标记,CB10364和BRMS-017,单株基因型同时为CB10364-a和BRMS-017-a的芥酸含量>57%,其分离比率经χ2检验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能较可靠地将群体中特高芥酸单株区分出来。6.低芥材料中双11、中芥材料L155具有两个FAE1基因拷贝,分别位于甘蓝型油菜A8和C3染色体上,特高芥材料703AB-4只有一个FAE1基因拷贝,但均只有一个拷贝可完整编码氨基酸序列。低芥FAE1-1.1、中芥FAE1-2.1和特高芥FAE1-3编码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在第282位氨基酸位点,低芥FAE1-1.1为F(苯丙氨酸),中芥与特高芥均为S(丝氨酸)。在第286、323、395和406位氨基酸位点,特高芥酸含量材料703AB-4的FAE1-3分别编码R(精氨酸)、T(苏氨酸)、K(赖氨酸)和G(甘氨酸),而低芥与中芥基因则均依次编码G(甘氨酸)、Ⅰ(异亮氨酸)、R(精氨酸)和A(丙氨酸)。7.低芥中双11与中芥材料L155均存在4条不同的FAD2基因拷贝,而特高芥酸材料703AB-4存在3条FAD2基因拷贝。同源分析表明,FAD2-1. 1、FAD2-2.1、FAD2-3.1为一类,编码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FAD2-1.2, FAD2-2.2、FAD2-3.2为一类,编码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FAD2-1.3、FAD2-2.3为一类,但提前出现终止密码;FAD2-1.4、FAD2-2.4、FAD2-3.3为一类,编码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9.91%,仅在20位氨基酸位点,中芥酸材料2号材料出现差异,为T苏氨酸,而低芥酸材料(1号材料)和高芥酸材料(3号材料)均为N天冬氨酸,也即低芥酸材料和特高芥酸材料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
石江华,郎春秀,王伏林,吴学龙,陈锦清,吴关庭[8](2016)在《工业用高油高芥酸转基因油菜株系的获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芥酸在工业上具有诸多用途,目前主要从菜籽油中制取,提高芥酸含量和含油量是工业专用高芥酸油菜育种的两个重要目标。本研究在甘蓝型油菜高油品种CY2中籽粒特异正向表达拟南芥At FAE1基因,增强脂肪酸延伸酶的活性,获得了两个高油高芥酸转基因株系,其芥酸含量由CY2的43%提高到了60%左右,含油量超过了50%,稍高于CY2。这一研究表明,极长链脂肪酸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FAE1表达的上调不仅能显着促进芥酸合成,而且对提高含油量也有一定作用。田间观察和考种结果显示,两个株系的主要农艺性状与CY2相仿,未发生显着变化。该转基因油菜的产业化开发将有助于降低企业的原材料和芥酸产品的生产成本。
陈涛[9](2015)在《绵阳市工业高芥酸油菜产业基地发展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绵阳市选育的高芥酸油菜品种、原料精深加工工艺流程、适宜自然气候条件等优势,发展工业高芥酸油菜产业基地。绵阳工业高芥酸油菜种植面积逐年有所上升,但部分地方油菜芥酸含量低于48%工业标准,加之收购无序状况等问题依然存在。为提升产业潜力,对绵阳市近年来高芥酸种植现状进行深入调研,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结合自身气候、品种选育和精深加工优势,对绵阳市高芥酸油菜产业发展提出了发展措施和建议。
淮东欣[10](2015)在《调控超长链脂肪酸合成关键基因对植物种子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文中认为超长链脂肪酸(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s,VLCFAs)是指碳原子数目超过18的脂肪酸。这类脂肪酸是真核生物必需的组成成分,其碳链的长度、不饱和程度以及头部结构的极性,为超长链脂肪酸的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在生物体中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除此之外,超长链脂肪酸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工业、医疗、保健等领域具有不同的应用价值。植物油作为清洁能源成为了超长链脂肪酸生产的主要原料,提高植物种子中超长链脂肪酸的含量也成为了重要的育种目标。本研究通过调控植物中超长链脂肪酸合成途径上的关键基因,来影响其种子中的脂肪酸组成,为提高植物种子中超长链脂肪酸的含量提供参考依据。我们以芥酸和神经酸为例,针对其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开展了研究,得到了以下结果:1.从甘蓝型油菜基因组中克隆得到了FAE1基因在A、C基因组中相对应的拷贝Bna A.FAE1和Bna C.FAE1。序列比对发现这两个拷贝的DNA序列之间存在21个多态性位点,但只有5个造成了氨基酸位点的差异。将克隆得到的Bna A.FAE1和Bna C.FAE1在亚麻荠种子中特异表达,发现异源表达Bna A.FAE1的种子中C22:1含量比异源表达Bna C.FAE1的种子中含量高,而异源表达Bna C.FAE1的种子中C22:0的含量比异源表达Bna A.FAE1的种子高,说明Bna A.FAE1对单不饱和脂肪酸的亲和力可能比Bna C.FAE1高,而Bna C.FAE1对饱和脂肪酸的亲和力可能比Bna A.FAE1高。但在拟南芥fad2/fae1双突变体和酵母细胞中表达这两个基因时时,没有观察到类似的现象。对甘蓝型油菜祖先种白菜型油菜和甘蓝种子脂肪酸组成的分析,也没有观察到类似的差异。2.利用油酸含量高且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的甘蓝型油菜与高芥酸油菜杂交,将突变的FAD2和FAD3基因导入高芥酸油菜的基因组中,培育芥酸含量高且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的油菜。为了避免向高芥酸油菜中导入突变的FAE1基因,我们开发了Bn FAE1基因的共显性标记,并结合本实验室已开发的Bn FAD2和Bn FAD3的分子标记,在F2群体中筛选得到了2株芥酸含量高且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的油菜单株。通过对其后代连续观察和芥酸测定,确认我们得到了C18:2含量低于10%,亚麻酸含量低于5%,芥酸含量高于40%的高芥酸、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甘蓝型油菜,并验证了这3个分子标记的准确性。3.我们在甘蓝型油菜种子中超表达Bn FAE1基因,可以将芥酸的含量由47%提高到了60%。在甘蓝型油菜种子中反义抑制Bn FAD2基因的表达,可将亚油酸的含量从12%降低到了7-8%,并且提高了油酸和芥酸的含量。将Bn FAE1超表达油菜株系与反义抑制Bn FAD2表达油菜株系杂交,在其F2单株中获得了芥酸含量超过Bn FAE1超表达油菜亲本的单株,芥酸含量最高达到63%。在甘蓝型油菜中表达来自酵母的LPAAT基因SLC1和SLC1-1,以及甘蓝的Bo LPAT基因,都不能在甘油骨架的sn-2位添加芥酸。在甘蓝型油菜种子中共表达来自荷包蛋花的Ld LPAAT和Bna A.FAE1可以显着提高油菜种子中芥酸的含量。将Ld LPAAT和Bna A.FAE1以及Bn LPAAT的RNAi抑制表达盒结构在油菜种子中共表达,同样可以提高种子中芥酸含量。4.我们调查了脂肪酸碳链酶中KCR、HCD和ECR与KCS相结合对超长链脂肪酸生产的作用。我们将银扇草中能够生成神经酸的La KCS在亚麻荠种子中表达,可以在亚麻荠种子中合成其原本没有的神经酸,最高含量可以达到12%。将La KCS与拟南芥中的At KCR、At HCD和At ECR中的每个基因分别组合,构建3个种子特异双基因共表达载体,转化亚麻荠,发现其种子中神经酸的含量并没有得到进一步地提高。将La KCS和At KCR以及At HCD一起在亚麻荠种子中共表达,仍然不能进一步提高神经酸的含量。对发育种子脂肪酸含量的动态观察表明,三基因共表达植株中神经酸的含量在种子发育早期比La KCS单基因表达植株种子中的神经酸含量高。以上结果表明,根据超长链脂肪酸合成途径上关键基因的特点,通过对其表达的调控,可以提高超长链脂肪酸的含量。本研究为高含量超长链脂肪酸的育种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高芥酸油菜利用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芥酸油菜利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甘蓝型油菜皖油12种子中含芥酸甘油三酯的空间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种子不同部位的分离 |
1.2.2 脂肪酸的提取和检测 |
1.2.3 MALDI-MSI材料的制备 |
1.2.4 ESI-MS/MS分析 |
1.2.5 RNA提取与real-time PCR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成熟种子不同部位含油量和脂肪酸组成 |
2.2 种子中不同种类TAG的空间分布 |
2.3 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和TAG含量的动态变化 |
2.4 FAE1基因在种子不同部位的表达 |
3 讨论与结论 |
(2)利用生物技术改良油菜种子芥酸、油酸和α-亚麻酸组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前言 |
1.1 问题的由来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油菜产业发展概况 |
1.2.2 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
1.2.3 脂肪酸改良育种 |
1.2.3.1 低芥酸育种及研究进展 |
1.2.3.2 高芥酸育种及研究进展 |
1.2.3.3 高油酸育种及研究进展 |
1.2.3.4 高α-亚麻酸育种及研究进展 |
1.2.4 CRISPR-Cas9 技术及在作物中的应用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菌株及载体 |
2.2 技术路线 |
2.3 实验方法 |
2.3.1 目的基因序列查找和基因克隆引物设计 |
2.3.2 发育中种子RNA抽提 |
2.3.3 RT-PCR制备cDNA |
2.3.4 目的基因克隆 |
2.3.5 种子特异性表达载体构建 |
2.3.6 CRISPR-Cas9 载体构建 |
2.3.7 油菜遗传转化 |
2.3.8 CTAB法抽提植物基因组DNA |
2.3.9 qRT-PCR检测基因表达量 |
2.3.10 CRISPR材料的鉴定 |
2.3.11 脂质提取和分析 |
2.3.12 数据分析与制图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载体构建 |
3.1.1 CRISPR靶点设计及其在野生型材料中的测序 |
3.1.2 CsFAD2和CsFAD3 的克隆 |
3.2 油菜遗传转化 |
3.3 CsFAD2和CsFAD3 在转基因油菜发育种子中的表达分析 |
3.4 CsFAD2和CsFAD3 的基因聚合 |
3.5 转基因种子中的脂肪酸组成和含油量分析 |
3.5.1 利用CRISPR-Cas9 敲除BnFAE1 降低油菜种子中的芥酸含量 |
3.5.2 利用CRISPR-Cas9 敲除BnFAD2 提高油菜种子中的芥酸含量 |
3.5.3 利用CRISPR-Cas9 敲除BnFAD2 提高油菜种子中的油酸含量 |
3.5.4 过表达CsFAD2或CsFAD3 提高油菜种子中的α-亚麻酸含量 |
3.5.5 聚合CsFAD2和CsFAD3 提高油菜种子中的α-亚麻酸含量 |
3.6 筛选无外源DNA的单株 |
4 讨论 |
4.1 敲除BnFAE1对油菜脂肪酸组成和含油量的影响 |
4.2 敲除BnFAD2对油菜脂肪酸组成和含油量的影响 |
4.3 过表达CsFAD2/CsFAD3 对油菜脂肪酸组成和含油量的影响 |
4.4 创新与不足 |
4.5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不同品种和水平的菜籽饼粕及全脂菜籽对蛋鸡生产性能和鸡蛋品质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油菜及菜籽饼粕的产量与品种 |
1.1 全脂菜籽及其饼粕的产量 |
1.2 全脂菜籽的品种 |
2.菜籽及菜籽饼粕的营养组成与抗营养因子 |
2.1 不同来源的全脂菜籽及其饼粕的营养组成 |
2.1.1 全脂菜籽的营养组成 |
2.1.2 菜籽饼粕的营养组成 |
2.2 主要抗营养因子及毒性 |
2.2.1 硫甙 |
2.2.2 芥酸 |
2.2.3 多酚 |
2.2.4 其他(植酸和纤维) |
3.菜籽及饼粕对蛋鸡生产性能及鸡蛋品质的影响 |
3.1 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对蛋鸡生产性能、机体健康影响的可能机理 |
3.2.1 蛋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 |
3.2.2 细胞凋亡 |
3.2.3 卵巢和卵泡发育 |
3.3 对鸡蛋品质的影响 |
3.3.1 鸡蛋常规蛋品质 |
3.3.2 鸡蛋营养组成及风味评价 |
3.3.3 鸡蛋抗氧化物质和抗氧化性能 |
4.菜籽及饼粕中天然植物毒素的限量 |
4.1 硫甙代谢产物在动物饲料中的限量 |
4.2 硫甙代谢产物在食品中的残留情况与限量 |
5.有待解决的问题 |
6.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6.1 本研究的目的 |
6.2 本研究的意义 |
7.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内容 |
试验一、菜籽粕抗营养因子硫甙代谢产物在鸡蛋中的沉积和消除情况 |
引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动物 |
1.3 试验饲粮 |
1.4 饲养管理 |
1.5 样品采集和指标测定 |
1.5.1 生产性能 |
1.5.2 养分表观利用率 |
1.5.3 血清样品采集 |
1.5.4 组织器官指数和切片 |
1.5.5 蛋品质 |
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 菜籽粕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 菜籽粕对饲粮养分表观利用率的影响 |
2.3 菜籽粕对蛋鸡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4 菜籽粕对蛋鸡脏器指数的影响 |
2.5 菜籽粕对鸡蛋蛋品质的影响 |
2.5.1 菜籽粕对常规蛋品质的影响 |
2.5.2 菜籽粕对鸡蛋安全的影响 |
3.讨论 |
3.1 残留期 |
3.1.1 不同水平的菜籽粕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1.2 不同水平的菜籽粕对鸡蛋品质的影响 |
3.1.3 不同水平的菜籽粕对机体健康的影响 |
3.1.4 不同水平的菜籽粕对鸡蛋安全的影响 |
3.2 换喂对照组饲粮对机体健康和鸡蛋安全的影响 |
4.小结 |
试验二、饲粮中不同芥酸和硫甙含量的菜籽饼品种对蛋鸡生产性能、机体健康和鸡蛋安全的影响 |
引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动物 |
1.3 试验饲粮 |
1.4 饲养管理 |
1.5 样品采集和指标测定 |
1.5.1 原料和试验饲粮 |
1.5.2 生产性能 |
1.5.3 养分表观利用率 |
1.5.4 血清生化指标 |
1.5.5 小肠肠道形态 |
1.5.6 器官指数和各级卵泡数量 |
1.5.7 肝脏油红O染色及脂质含量 |
1.5.8 肝脏FMO_3酶活性检测 |
1.5.9 肝脏细胞凋亡 |
1.5.10 肝脏和卵巢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
1.5.11 盲肠食糜微生物16s rRNA高通量测序 |
1.5.12 蛋品质 |
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 原料和饲粮的营养组成和抗营养因子含量 |
2.2 菜籽饼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2.3 菜籽饼对养分表观利用率的影响 |
2.4 菜籽饼对小肠肠道形态的影响 |
2.5 菜籽饼对蛋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6 菜籽饼对器官指数和卵泡数量的影响 |
2.7 菜籽饼对蛋鸡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 |
2.8 肝脏细胞凋亡及肝脏和卵巢细胞增殖与凋亡相关基因表达 |
2.9 菜籽饼对蛋品质的影响 |
2.9.1 蛋壳质量 |
2.9.2 鸡蛋内部品质 |
2.9.3 菜籽饼对鸡蛋组分、抗氧化物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9.4 蛋清加工特性 |
2.9.5 鸡蛋安全 |
2.10 盲肠微生物结构与相关性分析 |
2.10.1 盲肠微生物结构的比较 |
2.10.2 盲肠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
2.11 换喂对照组饲粮4 周的生产性能和蛋品质 |
3.讨论 |
3.1 菜籽饼对生产性能、养分利用率及肠道形态的影响 |
3.2 菜籽饼对蛋鸡机体健康血液指标、脏器指数、肝脏和卵泡发育与凋亡的影响 |
3.3 菜籽饼对蛋鸡血清、肝脏脂代谢的影响 |
3.4 菜籽饼对鸡蛋品质的影响 |
3.4.1 菜籽饼对常规蛋品质的影响 |
3.4.2 菜籽饼对蛋清氨基酸、蛋黄脂肪酸组成及抗氧化、加工特性的影响 |
3.4.3 菜籽饼对鸡蛋安全的影响 |
3.5 菜籽饼对盲肠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
4.小结 |
试验三、不同品种全脂菜籽对蛋鸡生产性能、机体健康、鸡蛋安全的影响 |
引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动物 |
1.3 试验饲粮 |
1.4 试验动物和饲养管理 |
1.5 样品采集和指标测定 |
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 原料和饲粮的营养组成和抗营养因子含量 |
2.2 全脂菜籽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2.3 全脂菜籽对饲粮养分表观利用率的影响 |
2.4 全脂菜籽对小肠形态的影响 |
2.5 全脂菜籽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6 全脂菜籽对器官指数和卵泡数量的影响 |
2.7 全脂菜籽对肝脏脂代谢的影响 |
2.8 全脂菜籽对肝脏和卵巢细胞凋亡的影响 |
2.9 全脂菜籽对鸡蛋品质的影响 |
2.9.1 蛋壳质量 |
2.9.2 鸡蛋内部品质 |
2.9.3 抗氧化物质及能力指标 |
2.9.4 加工特性 |
2.9.5 鸡蛋安全 |
2.10 全脂菜籽对盲肠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
2.11 换喂对照组饲粮4 周后的生产性能和蛋品质 |
3.讨论 |
3.1 全脂菜籽对生产性能、养分利用率及肠道形态的影响 |
3.2 全脂菜籽对蛋鸡机体健康血液指标、脏器指数、肝脏和卵泡发育与凋亡的影响 |
3.3 全脂菜籽对蛋鸡血清和肝脏脂代谢的影响 |
3.4 全脂菜籽对鸡蛋品质的影响 |
3.4.1 全脂菜籽对常规蛋品质的影响 |
3.4.2 全脂菜籽对蛋清氨基酸、蛋黄脂肪酸组成及抗氧化、加工特性的影响 |
3.4.3 全脂菜籽对鸡蛋安全的影响 |
3.5 全脂菜籽对盲肠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
3.6 消除期生产性能和蛋品质 |
4.小结 |
第三章 总体讨论、结论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1.总体讨论 |
2.主要结论 |
3.创新点 |
4.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Artificial miRNA调控甘蓝型油菜芥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人工miRNA片段的克隆 |
1.2.2 表达载体pCENND的构建 |
1.2.3 转化阳性株鉴定及种子脂肪酸含量分析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amiRNA片段的克隆 |
2.2 表达载体的酶切验证 |
2.3 阳性植株的鉴定 |
2.4 转化植株fad2基因表达和脂肪酸组成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5)高油酸菜籽油及其配方油的煎炸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菜籽的概述 |
1.1.2 菜籽油的概述 |
1.1.3 煎炸油的概述 |
1.1.4 配方试验设计与主成分分析法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煎炸油研究现状 |
1.2.2 高油酸型煎炸油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3.1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高油酸菜籽油煎炸性能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植物油理化指标的测定 |
2.2.2 植物油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
2.2.3 植物油中维生素E含量的测定 |
2.2.4 植物油中3,4-苯并芘含量的测定 |
2.2.5 几种植物油煎炸性能的评价 |
2.2.6 高油酸菜籽油和高芥酸菜籽油煎炸性能的研究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用于煎炸的植物油的理化指标分析 |
2.3.2 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 |
2.3.3 高油酸菜籽油中维生素E的含量分析 |
2.3.4 高油酸菜籽油中苯并芘的检测分析 |
2.3.5 高油酸菜籽油煎炸过程中色泽和苯并芘含量的变化 |
2.3.6 比较常用煎炸油与高油酸植物油的煎炸性能 |
2.3.7 比较高油酸菜籽油和高芥酸菜籽油的煎炸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2.4.1 煎炸油 |
2.4.2 高油酸菜籽油的煎炸性能 |
第3章 高油酸菜籽油对不同炸物的煎炸性能 |
3.1 实验材料 |
3.1.1 主要原料及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煎炸油相关法规 |
3.2.2 植物油基本指标的测定 |
3.2.3 试验方法 |
3.2.4 数据处理 |
3.2.5 不同食材对高油酸菜籽油感官品质及质量指标的影响 |
3.2.6 油炸食品感官效果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煎炸油样卫生指标、质量指标和特征指标的变化 |
3.3.2 高油酸菜籽油对不同食材煎炸过程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3.4.1 3种食材煎炸试验结果 |
3.4.2 煎炸过程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
第4章 配方油的研制 |
4.1 实验材料 |
4.1.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植物油基本指标的测定 |
4.2.2 配方实验设计 |
4.2.3 主成分分析 |
4.2.4 配方油的煎炸性能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配方实验设计结果 |
4.3.2 配方油的理化指标 |
4.3.3 配方油的煎炸性能 |
4.3.4 主成分分析 |
4.3.5 聚类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6)高芥酸油菜育苗移栽标准化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合理布局 |
2 选择良种 |
3 育苗 |
3.1 选择苗床 |
3.2 适时播种 |
3.3 苗床管理 |
4 移栽 |
4.1 大田整地 |
4.2 大田移栽 |
5 田间管理 |
5.1 查苗补苗 |
5.2 及时追肥 |
5.3 综合防治病虫害 |
5.4 清沟排渍 |
6 收获 |
(7)工业专用特高芥酸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的遗传、杂种优势、分子标记及关键基因克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芥酸的研究概况 |
1.1 芥酸的物理化学特性及生产原料 |
1.2 芥酸主要衍生物 |
1.2.1 芥酸主要非裂解衍生物 |
1.2.2 芥酸的主要裂解衍生物 |
2. 芥酸及其衍生物的主要用途 |
3. 油菜芥酸含量的遗传 |
4. 芥酸的生物合成 |
5. 芥酸合成关键基因 |
5.1 脂肪酸碳链延长基因FAE1 |
5.2 脂肪酸去饱和基因FAD2 |
6. 油菜分子标记应用研究 |
6.1 分子标记技术的类型 |
6.2 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的基因(QTL)定位 |
7. 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杂种优势利用 |
7.1 甘蓝型油菜的杂种优势表现 |
7.2 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杂种优势利用的进展 |
8. 高芥酸油菜育种与产业化概况 |
8.1 高芥酸油菜品种选育进展 |
8.2 高芥酸油菜产业化发展概况 |
9.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工业专用特高芥酸甘蓝型油菜芥酸和油酸含量的遗传模型及芥酸与其它主要脂肪酸的相关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脂肪酸含量测定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六个遗传世代芥酸和油酸含量变异分布 |
2.2 特高芥酸含量的遗传模型分析 |
2.3 油酸含量的遗传模型分析 |
2.4 芥酸与其它主要脂肪酸含量的相关分析 |
3 讨论 |
3.1 特高芥酸含量的遗传模型 |
3.2 油酸含量的遗传模型 |
3.3 芥酸与其它主要脂肪酸含量的相关性 |
4. 小结 |
第三章 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的杂种优势及其环境效应 |
1. 材料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方法 |
1.2.1 田间试验设计 |
1.2.2 芥酸含量测定 |
1.2.3 统计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不同环境下各亲本及杂交组合芥酸含量的的差异分析 |
2.2 油菜芥酸含量的杂种优势分析 |
2.3 杂交组合与亲本间芥酸含量及中亲值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芥酸含量的杂种优势 |
3.2 不同环境对芥酸含量及杂种优势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四章 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的配合力及其环境效应 |
1. 材料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方法 |
1.2.1 田间小区试验 |
1.2.2 芥酸含量测定 |
1.2.3 统计分析 |
1.2.4 配合力稳定性参数的估算 |
2 结果分析 |
2.1 配合力方差分析 |
2.2 一般配合力分析 |
2.3 特殊配合力分析 |
2.4 反交效应分析 |
2.5 配合力稳定性分析 |
3. 讨论 |
3.1 芥酸含量配合力与环境 |
3.2 杂交组合芥酸含量的反交效应 |
3.3 高芥酸含量杂交组合的亲本选配 |
4. 小结 |
第五章 甘蓝型油菜特高芥酸含量的SSR分子标记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田间试验 |
1.2.2 芥酸含量测定 |
1.2.3 基因组D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1.2.4 构建高芥酸和低芥酸集团DNA池 |
1.2.5 SSR扩增、检测 |
1.2.6 PCR扩增产物的的检测 |
1.2.7 标记的筛选 |
1.2.8 数据统计与带型的统计 |
2 结果分析 |
2.1 不同世代群体的芥酸含量分析 |
2.2 芥酸含量的遗传特点分析 |
2.3 SSR标记分析 |
2.3.1 引物筛选 |
2.3.2 F_2群体单株的SSR分析 |
3. 讨论 |
3.1 特高芥酸分子标记与芥酸含量基因 |
3.2 分子标记与高芥酸油菜育种 |
4. 小结 |
第六章 特高芥酸甘蓝型油菜FAE1基因克隆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植物DNA提取 |
1.2.2 引物设计 |
1.2.3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 |
1.2.4 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1.2.5 PCR产物回收与纯化 |
1.2.6 PCR扩增产物的转化与鉴定 |
1.2.7 序列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DNA提取结果 |
2.2 FAE1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
2.2.1 FAE1基因核酸序列比对 |
2.2.2 FAE1编码氨基酸序列比对 |
3. 讨论 |
3.1 FAE1基因在甘蓝型油菜中的拷贝数 |
3.2 FAE1氨基酸位点变异与芥酸含量 |
4. 小结 |
第七章 特高芥酸含量甘蓝型油菜FAD2基因的克隆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引物设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FAD2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
2.2 FAD2基因核酸序列比对 |
2.3 FAD2氨基酸序列比对 |
3. 讨论 |
3.1 甘蓝型油菜FAD2基因个拷贝数目 |
3.2 不同材料间同一FAD2拷贝完整氨基酸比较 |
3.3 FAD2与芥酸含量 |
4. 小结 |
第八章 品种选育 |
1. 亲本创制 |
1.1 不育系9AB-2选育 |
1.2 绵恢99-206培育 |
2. 杂交组合选配 |
3. 组合区域试验结果 |
第九章 全文小结 |
1. 主要研究结论 |
2. 主要创新点 |
3. 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文及主要获奖目录 |
(8)工业用高油高芥酸转基因油菜株系的获得(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
1.1 转基因株系选育及分子鉴定 |
1.2 转基因株系脂肪酸组分分析 |
1.3 转基因株系含油量测定 |
1.4 转基因株系主要农艺性状考察 |
2 讨论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2.1 表达载体构建 |
3.2.2 油菜遗传转化 |
3.2.3 PCR检测 |
3.2.4 Southern杂交分析 |
3.2.5 RT-PCR分析 |
3.2.6 脂肪酸组分分析 |
3.2.7 含油量测定 |
3.2.8 农艺性状考察 |
3.2.9 数据统计分析 |
作者贡献 |
(9)绵阳市工业高芥酸油菜产业基地发展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高芥酸油菜产业发展现状 |
1.1高芥酸油菜品种选育历程 |
1.2高芥酸油菜产业化历程 |
1.3高芥酸油菜示范推广历程 |
1.4高芥酸油菜示范推广效果 |
2高芥酸油菜产业发展优势 |
2.1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 |
2.2有强大的科技支撑 |
2.4有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作依托 |
3主要措施 |
3.1强化高产高效创建 |
3.2强化实用技术推广 |
3.3强化技术培训指导 |
4存在主要问题 |
4.1多种品种插花种植 |
4.2缺乏利益连接机制 |
5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
5.1基地建设实行“三个统一” |
5.2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
(10)调控超长链脂肪酸合成关键基因对植物种子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1 超长链脂肪酸的生物学功能及应用 |
1.1 超长链脂肪酸的生物学功能 |
1.2 超长链脂肪酸的应用 |
1.2.1 芥酸的应用价值 |
1.2.2 神经酸的应用价值 |
2 超长链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
2.1 脂肪酸碳链延长酶 |
2.1.1 KCS基因的研究进展 |
2.1.2 KCR基因的研究进展 |
2.1.3 HCD基因的研究进展 |
2.1.4 ECR基因的研究进展 |
2.2 三酰甘油的合成 |
2.2.1 三酰甘油的生物合成 |
2.2.2 LPAAT基因的研究进展 |
3 多基因聚合技术 |
4 高超长链脂肪酸作物的育种进展 |
4.1 高芥酸育种进展 |
4.1.1 过表达FAE1 提高芥酸含量 |
4.1.2 引入对芥酸具有亲和力的LPAAT |
4.1.3 抑制FAD2 基因的表达为芥酸的合成提供足够的底物 |
4.2 高神经酸育种进展 |
5 新兴的油料作物——亚麻荠 |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一章 甘蓝型油菜BnaA.FAE1 与BnaC.FAE1 的克隆及其底物特异性的研究 |
引言 |
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载体和菌株 |
2.1.3 酶类 |
2.1.4 生化试剂与耗材 |
2.1.5 引物合成与测序分析 |
2.1.6 软件与数据分析 |
2.1.7 实验仪器 |
2.1.8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亚麻荠的生长条件 |
2.2.2 拟南芥的生长条件 |
2.2.3 植物种子总RNA提取及反转录c DNA |
2.2.4 植物总DNA提取 |
2.2.5 甘蓝型油菜基因BnaA.FAE1 和BnaC.FAE1 的克隆与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6 亚麻荠的转化及阳性种子的筛选 |
2.2.7 拟南芥的转化及阳性种子的筛选 |
2.2.8 酵母的转化 |
2.2.9 脂肪酸组成的气相色谱分析 |
2.2.10 Acyl-CoAs的液相-质谱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甘蓝型油菜BnaA.FAE1 与BnaC.FAE1 的克隆及其序列差异性分析 |
3.2 BnaA.FAE1 与BnaC.FAE1 在亚麻荠种子中特异表达对种子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3 BnaA.FAE1 与BnaC.FAE1 转基因的亚麻荠发育的种子中的Acyl-CoAs组成分析 |
3.4 将BnaA.FAE1 与BnaC.FAE1 在拟南芥fad2/fae1 双突变体中特异表达对其种子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5 将BnaA.FAE1 与BnaC.FAE1 在酵母中异源表达对其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6 对白菜型油菜以及甘蓝种子中的脂肪酸组成的分析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甘蓝型油菜BnFAE1 分子标记开发以及高芥酸、低多不饱和脂肪酸甘蓝型油菜的创建 |
引言 |
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载体和菌株 |
2.1.3 酶类 |
2.1.4 生化试剂与耗材 |
2.1.5 引物合成与测序分析 |
2.1.6 软件与数据分析 |
2.1.7 实验仪器 |
2.1.8 主要试剂的配置 |
2.2 实验方法 |
2.2.1 甘蓝型油菜的田间种植及杂交组合 |
2.2.2 高油酸甘蓝型油菜BnFAE1 基因的克隆 |
2.2.3 等位基因特异引物设计及PCR扩增 |
2.2.4 脂肪酸组成的气相色谱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高油酸甘蓝型油菜亲本中BnFAE1 基因的克隆及突变位点分析 |
3.2 甘蓝型油菜BnFAE1 的分子标记开发 |
3.3 高芥酸/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菜单株筛选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调控几个芥酸合成关键基因对油菜种子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引言 |
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载体和菌株 |
2.1.3 酶类 |
2.1.4 生化试剂与耗材 |
2.1.5 引物合成与测序分析 |
2.1.6 软件与数据分析 |
2.1.7 实验仪器 |
2.1.8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甘蓝型油菜的生长条件 |
2.2.2 亚麻荠的生长条件 |
2.2.3 基因克隆与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4 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转化 |
2.2.5 转基因植株的PCR阳性鉴定 |
2.2.6 亚麻荠的转化及阳性种子的筛选 |
2.2.7 转基因植株的Southern分析 |
2.2.8 转基因植株的表达分析 |
2.2.9 种子中脂肪酸组成分析 |
2.2.10 三酰甘油中甘油骨架sn-2 位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在甘蓝型油菜种子中特异超表达BnFAE1 对其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2 在甘蓝型油菜种子中特异抑制BnFAD2 的表达对其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3 将BnFAE1 超表达株系与BnFAD2 反义抑制株系杂交对其后代种子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4 在甘蓝型油菜中表达酵母SLC1 和SLC1-1 以及甘蓝BoLPAAT对其种子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5 在甘蓝型油菜种子中共表达LdLPAAT、BnaA.FAE1 以及RNAi抑制BnLPAAT的表达对其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共表达脂肪酸碳链延长酶复合体不同成员基因对超长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引言 |
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载体和菌株 |
2.1.3 酶类 |
2.1.4 生化试剂与耗材 |
2.1.5 引物合成与测序分析 |
2.1.6 软件与数据分析 |
2.1.7 实验仪器 |
2.1.8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亚麻荠的生长条件 |
2.2.2 基因克隆与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3 亚麻荠的转化及阳性种子的筛选 |
2.2.4 转基因植株的表达分析 |
2.2.5 种子中脂肪酸组成分析 |
2.2.6 Acyl-CoAs的液相-质谱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脂肪酸碳链延长酶基因的各种组合的载体转化亚麻荠 |
3.2 在亚麻荠种子中仅异源表达LaKCS对其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3 在亚麻荠种子中At KCR、At HCD和At ECR中任意一个基因与LaKCS共表达对其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4 在亚麻荠种子中共表达LaKCS、At KCR和At HCD对其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5 各转基因亚麻荠株系中Acyl-CoA的分析 |
3.6 各转基因亚麻荠株系发育种子中脂肪酸含量的动态观察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作者简介和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高芥酸油菜利用与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蓝型油菜皖油12种子中含芥酸甘油三酯的空间分布[J]. 杜卓霖,郭亮,鲁少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1(02)
- [2]利用生物技术改良油菜种子芥酸、油酸和α-亚麻酸组成[D]. 杜卓霖.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3]不同品种和水平的菜籽饼粕及全脂菜籽对蛋鸡生产性能和鸡蛋品质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朱丽萍. 四川农业大学, 2019
- [4]Artificial miRNA调控甘蓝型油菜芥酸的研究[J]. 王志伟,张自阳,林丽婷,张金文,刘明久,乔岩. 核农学报, 2019(01)
- [5]高油酸菜籽油及其配方油的煎炸性能研究[D]. 刘家伟. 武汉轻工大学, 2018(01)
- [6]高芥酸油菜育苗移栽标准化栽培技术[J]. 杨永,刘和平. 现代农业科技, 2016(14)
- [7]工业专用特高芥酸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的遗传、杂种优势、分子标记及关键基因克隆分析[D]. 汤天泽. 四川农业大学, 2016(03)
- [8]工业用高油高芥酸转基因油菜株系的获得[J]. 石江华,郎春秀,王伏林,吴学龙,陈锦清,吴关庭. 分子植物育种, 2016(03)
- [9]绵阳市工业高芥酸油菜产业基地发展思考[J]. 陈涛. 农业科技通讯, 2015(10)
- [10]调控超长链脂肪酸合成关键基因对植物种子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D]. 淮东欣. 华中农业大学, 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