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语境下的公文图像表征分析

情景语境下的公文图像表征分析

一、解析情景语境中公文语用的形象表征(论文文献综述)

陈辉[1](2021)在《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话语合法化策略:语类分析视角》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成为一个主导世界格局并具有话语霸权的国家。国情咨文演说代表了美国政府的政治议程,本文探讨了其话语策略,旨在揭示美国政治话语策略的合法化本质以及隐藏在合法化话语中的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作为重要的政治话语,国情咨文演说的政治本质和交际意图是使美国政府的政治议程合法化,以获得国会议员和公众的认可和支持。然而,迄今为止,很少有学者对国情咨文演说的话语合法化策略1进行过系统研究。而且,关于政治话语合法化策略的现有研究主要是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展开,在研究视角、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深度方面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本文将悉尼学派的语类分析视角运用于国情咨文演说的合法化策略研究中,提出了四个各有侧重但又相互关联的研究问题:1)作为政府工作报告,国情咨文演说关注的优先事项是什么?优先事项的历年变化折射出哪些政策变迁轨迹?2)演说者如何在独白式语篇中与受众进行对话以获得期待的对话空间和协商空间?3)为了实现既定的交际意图,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由哪些部分组成并具有哪些突出特征?4)国情咨文演说作为政治话语语类,其语类特征具有哪些合法化功能?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与传统的话语合法化策略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前三个问题从语类分析视角全面分析了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特征,为回答第四个问题提供了实证依据;第四个问题以语类分析为主导视角探讨了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及其表现形式,并结合批评话语分析视角识别了传统的合法化策略(van Leeuwen,2007;2008)在文本中的实现方式和作用。本文选择了 1989年至2020年期间五届政府的国情咨文演说作为分析语料。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本文运用相关的理论框架对语料进行标注和编码,对语料文本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演说者阐述的优先事项、与受众互动表现出的对话性以及演说语篇呈现的高度规约化的语类结构这三个维度对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旨在探究隐藏在这些语类特征背后的话语合法化功能和策略。首先,本文通过语料库分析软件PowerConc提取了在分析语料库中能凸显话题特征的前50个主题词,归纳了美国五届政府共同关注的十类优先事项:国土安全、经济、社会保障、教育、家庭、就业、科技、犯罪、能源和价值观。上述议题体现了美国历届政府在优先事项上的延续性。然后,以同样的方式提取主题词,本文将在每届政府的语料文本中能凸显话题特征的前10个主题词,分别和在分析语料库中能凸显话题特征的前10个主题词进行比较。分析语料库中的这10个主题词涵盖了就业、家庭、社会保障、教育、国土安全(反恐)和经济六类优先事项,是五届政府共同关注的优先事项。结果显示,除开克林顿政府,其他四届政府都有除了这六类优先事项之外特别重视的工作事项,体现了这四届不同政府在优先事项上的时代性。具体表现为,乔治·布什政府重视推行“自由”价值观和打击毒品犯罪;乔治·沃克·布什政府同样强调“自由”价值观的重要性;奥巴马政府视能源问题为影响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因素;特朗普政府将打击毒品犯罪、推行移民新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妇女地位列为其政治议程中的重要事项。其次,基于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框架,本文探究了演说者运用不同的介入方式和介入资源在独白式语篇中和受众进行互动并为自己赢得协商空间的对话过程。国情咨文演说的对话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二个对话模式,即对话性压缩和对话性扩展;二个主要介入方式,即“否认”和“接纳”;三个核心话题,即“计划”、“问题”和“处事风格/价值观”;二个关键因素,即话语主体责任和对话空间。随后,基于Martin(1992)提出的“语类图式结构”概念,本文在宏观和微观层面还原了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即由一系列可识别的五个“阶段”组成:问候^序曲^政府工作报告^宣言^致谢,其中阶段3“政府工作报告”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12个核心“步骤”组成:社会问题、优先事项、新政策、成就、民族自豪感、团结、挑战、价值观、政府责任、嘉宾、故事、国际担当2。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在整体上呈现出规律性、灵活性和递归性。最后,基于前三个研究问题的发现,本文解构了演说者运用一系列话语合法化策略来证明其政治议程的合法性的过程。结果显示,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特征本身就具有合法化功能,包括优先事项的意识形态本质、构建理想受众以及高度规约化的语类结构所蕴涵的传统的合法化策略(包括“授权”、“合理化”、“道德评价”、“叙事化”和“情感诉求”)。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传统的合法化策略(van Leeuwen,2007;2008)作为更具体的方式来辅助和提升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其中“道德评价”、“授权”和“情感诉求”成为贯穿演说始终的主要话语合法化策略。本文是针对政治话语合法化策略进行的一次具有创新性的探索。本文剖析了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并将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与传统的话语合法化策略联系起来,还扩展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van Leeuwen(2007;2008)的分析框架,增添了属于“授权”类别的“机构权威”和“宗教权威”子类别、属于“神话虚构”3类别的“叙事故事”子类别和独立的“情感诉求”类别。另外,本文以语类分析视角为主导视角,并结合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原创性地构建了一个专门用于分析政治话语合法化策略的研究路径,弥补了传统的话语合法化策略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深度上的不足。

黎珊宇[2](2021)在《基于语境理论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愈加重视,文言经典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占比也越来越高。然而,高中文言文教学长期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如言文不一、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等。任何言语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言语环境,文言文的学习也与具体的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本文基于语境理论对高中文言文教学进行探究,以期为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提供一些思路。全文由绪论、主体和结语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研究缘起、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梳理国内外语境理论研究成果以从中获得启示,为本研究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分析关于语境理论与文言文教学相结合的研究现状。主体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对语境理论进行概述,在国内外学者语境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高中文言文及其教学的特点阐释语境、语境教学的定义以及语境教学与情境教学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并论述语境的分类和功能。第二部分分析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引入语境理论的价值。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文言文特点的要求两方面分析结合语境理论进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必要性,并从教学发展、学生发展及教师发展三个层面阐述语境理论的引入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意义。第三部分为本论文的实践探索部分,是笔者对同一篇课文进行的两次不同教学实践。首先展示《陈情表》常规教学的过程,并自我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目标功利,学生学习兴趣不佳;教学内容肤浅,文本解读浅表化;教学过程固化,学生主体性失落。为改进不足,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笔者尝试基于语境理论重新设计教学并进行教学实践,由此验证结合语境理论进行高中文言文教学是可行且卓有成效的。第四部分在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语境理论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结合名师教学案例以及教材中文言课文进行实例说明,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语部分总结全文观点,并诚恳指出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耿芳[3](2021)在《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学界对语气的研究存在概念界定模糊、功能取向不明显、研究不系统等问题,从而语气对比领域也缺乏较为完善的研究。有鉴于此,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以功能为出发点,明确语气概念,在此基础上,对汉日语气系统进行对比,旨在达到以下三个研究目的:揭示汉日语气类别及其体现形式的异同;揭示汉日语气语势及其体现形式的异同;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异同。本研究的语气系统包含语气类别系统与语气语势系统,关注人际社会沟通与个人意志、情感在语言层面的体现,人际社会沟通由语气类别系统体现,个人意志与情感由语气语势系统体现。研究依托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汉日语气类别一致式、语气类别隐喻式、语气语势的精密度,句法、词汇等语言体现形式,语场、语旨、语式等语境特点进行描述、例证、对比,且由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维度出发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异同。研究发现如下:汉日语气一致式精密度基本一致,功能类别均包含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陈述语气中内含五类感叹语气,分别是对事物的感叹、对事物性质的感叹、对事物数量的感叹、对情形性质的感叹、对情形数量的感叹。汉日疑问语气均包含寻求正反及寻求新信息两类;日语中寻求正反选择类语气仅在级阶小句中出现。汉日祈使语气均包含命令、要求、支配、希愿、建议、提供、祝愿七类。语言体现形式方面,汉日语气一致式呈现出在语序调整、程式化表达、疑问词、语气词使用等方面的共性;包含基本语序、成分重叠、结构顺序、疑问词提示特征、语气词性别特征、词法变化等方面的差异性。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的精密度较为一致,均有陈述语气疑问型隐喻、陈述语气反义型隐喻、疑问语气陈述型隐喻、疑问语气祈使型隐喻、祈使语气陈述型隐喻、祈使语气疑问型隐喻六类。语言体现形式方面,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具有程式化表达、“否定”成分非常规使用、语气词高频使用、句法与词汇共现关联等共性;呈现出句式结构、程式化表达适用性、语气副词、词法变位、句法与词汇共现特点等差异。语境特点方面,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在话轮潜势、口语特征、隐喻义与上下文依赖关联、体现形式与上下文依赖关联、权势关系与句法特征互动等方面表现出共性;具备会话双方权势关系多样性、权势关系与体现形式关联、上下文依赖程度、语体倾向性、隐喻义与语式关联、隐喻义多功能性等差异。汉日语气语势在功能系统精密度上程度一致,内在语势均包含确实、料悟、能力、必然、或然、允许、意愿、义务八类;外在语势均含程度、速度两类,其中程度语势包括高、中、低三个水平,速度语势包含急、平、缓三个水平。体现形式手段方面,汉日语气语势呈现出对成分重复、隐喻式表达、不完整表达、投射结构、骂詈语、填充词等手段使用的共性。此外,由于外在语势关注语言的物理特征,本文对其语音手段进行简要分析并发现,汉日外在语势语音手段在音量与情绪对应、元音发声变化等方面存在共性;日语还可使用卷舌、促音、非常规浊化等手段体现外在语势,其中促音、非常规浊化也可在文字书写系统中体现。从语序类型与形态类型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汉日语气系统的语气构成均不依赖语序,呈现出相似的问答模式;在前置语语言典型性、词汇性与词法性、句法成分与形式对应关系、句法顺序与规则侧重等方面展现出差异。从思维维度关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汉日民族对人际关系呈现出相似的理解模式,展现出务实性与情感性、整体性与群体性、直觉性与规约性三组对照思维差异。从社会文化观察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中日社会在社会交往中均强调互动协商,中日社会宗族性架构与集团性架构的差异影响汉日民族思维,从而使其在语言类型、语气系统上呈现出差异。总的来说,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汉日语气系统进行描述、例证,基于理论框架对语气的语言体现形式及语境特点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通过语言体现形式对比发掘汉日语言在语气表达上的异同,通过语境特点描写明确语气的互动属性,并最终从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维度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丰富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气的研究,回应了学界语气研究存在的问题。

骆秋君[4](2021)在《“数+形+量”构式的语用功能研究》文中认为“数+量”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规的组合,在中间插入形容词就构成“数+形+量”。本文以“数+形+量”为研究对象,以构式语法理论、主观量理论为基础,语言的三大元功能为框架,对该结构的语义进行分析描写,在此基础上观察其在篇章中、在人际交往中最显着的语用功能:衔接功能和主观评价功能。全文共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梳理了“数+形+量”在语义、语法、语用方面的研究成果,整理出目前学界关于“数+形+量”的研究情况:语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语法方面的认识较为一致;语用方面的研究零星地散见在语义、语法研究中,处于空白阶段。因此,本文主要从语用角度出发,观察书面语料中“数+形+量”的语用功能。第二章对“数+形+量”的局部构件和整体构式的语义进行描写。主要得出三点认识:第一,“数+形+量”中数词、形容词、量词的[+量]义是该构式成立的语义基础。第二,“数+形+量”是表达说话人对客观量的主观评述的一个构式,构式内部还有不同结构形式上的变体,可分为典型构式和非典型构式。第三,构件义与构式义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的互动关系,即构件义制约着构式义的浮现,构式义决定了构件的语义准入条件。第三章考察了“数+形+量”在不同类型的篇章中的分布和在篇章中的功能表现。考察结果是:第一,就语体而言,“数+形+量”构式倾向于出现在政论语体、文学语体、新闻语体中,科技语体中用得较少;就语气类型而言,“数+形+量”构式倾向于出现在陈述语气中,疑问、祈使、感叹语气中用得较少。这样的分布特点与“数+形+量”的主观评述义相适应,并为该构式的主观评价功能提供了相应的篇章语境。第二,该构式灵活地分布在篇章的不同语言单位中,通过省略、指称、重复词汇等手段,将句子、段落衔接成具有解说、顺承、评说、因果、并列等语义关系的复句、句群和篇章。第四章分析了“数+形+量”在人际交往中主观评价功能的表现,并主要从认知角度解释了其成因。本文认为:第一,该构式的主观评价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通过语表手段和语境手段可以表达不同程度的主观大量和主观小量;(2)表达说话人不同视角下的期待量;(3)依赖语境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第二,该构式主观评价的成因主要有四点:(1)各构件的量义、主观义、评价义为构式提供了语义基础;(2)经济原则的竞争优势使构式得以发展,为主观评价的表达提供空间;(3)形容词的特写前景化带入了说话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4)认知处理难度的增加也使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更容易带入。第五章为结语。对本文得出的结论进行了归纳概括,同时说明了本文的一些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地方。

张佳奇[5](2021)在《互联网语境下的群域话语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全面考察依托于技术媒介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中的群体话语交互状况,论证群域话语概念,尝试建构群域话语分析框架,揭示互联网时代人际交流的一些新特征,探索分析群域话语与以往个人交谈、公众性交流不同的特点和话语篇章的组织规律,探究立场建构与话语协商的句法及语用特征。全文共分八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交代本文的选题缘起及研究的主要问题,从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两个方面概括选题研究的价值及意义;梳理了网络语言研究、当代话语分析理论、互动社会语言学理论的相关研究现状,并就本文的理论背景及依据进行了交代;论述社会符号学理论和功能语篇分析的基本观点及理论主张,梳理主要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阐释本文的理论架构和研究方法;最后,对文中的语料来源及标注符号进行说明。第二章“新媒体群域类型与群域话语的功能层次”,本章基于网络群体交流的研究对象及社会网络关系的分布情况,建立“群域”概念,并就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群域话语的生成过程中,计算机网络媒介不只是信息传递的渠道和载体,其本身的技术导航及功能设置对信息交互模式的引导和人际互动方式有重要的影响。新媒体群域中的话语交互由情景语境的触发产生,群域情景语境和话语意义之间存在一个属于话语参与者的“认知中介”,情景语境的虚拟和现实融合程度与“话语基调”中成员间的“相熟度”共变,并决定“个体化”的允准程度,决定“供用特征”的潜在语义是否被触发。虚拟性明显则个体化允准程度高,倾向于显示易于辨识的个人风格。现实性明显则个体化允准程度低,话语组织受现实身份的制约,更倾向遵守现实语境的交际语用规则。本章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当代话语分析理论尝试提出群域系统功能分析框架,揭示依托于技术媒介的群体话语交互情况,并提出其在语法、语用维度可探索的空间。第三章“群域话语的话轮及序列”,本章主要讨论了群域话语的基本单位“话轮”以及话语组织单位“序列”的概念界定及类型特点,并将群域话轮、序列与传统口语交际进行差异对比。本章将“群域话轮”定义为:包括多模态符号和媒介功能形式的上传一次所显示的内容。将“群域话轮”分为文本话轮、多模态话轮和界面功能话轮。结合群域交际中存在的一些独立的、可描述的普遍话语行为惯例作重点观察,将依照惯例进行组构的话语行为过程视为“序列”,并对“问答”“追补”“修补”“重复”四种主要话语行为序列进行语料观察和论述,从而探究群域话轮和序列特点。群域话轮特点体现在四个方面:模态种类及模态组合的复杂表义情况;话轮呈现出不完整的会话结构;话轮很多情景中为非自然序列;在句法选择上,有明显的场景适应性。口语交际与群域交际中的话轮在性质、范畴和句法特征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传统交际和群域交际中序列的差异主要则体现在序列的“邻接性”关系方面。第四章“群域话语的语篇型式及特征”,本章吸收功能语篇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探究群域话语分析系统“表达层”的语篇型式,对三种主要群域话语类型的篇章进行考察和描写,并进一步概括其篇章结构的影响因素。我们立足于描写和解释篇章的生成过程,借鉴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及方法,将话语文本的考察与主体的社会行为结合起来,探索群域交际中的网络结构特征,观察话语如何参与和改变社会行为、活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群域话语模式的语篇规律。基于议程设置蕴含媒介预设的元功能的认识,本章吸收“Ge M模型”对三种群域的议程设置进行建模。这种“元认知”提供了一种语义上的衔接结构,这一“衔接结构”在群体交际中是公众在篇章层面理解、认同的基础,是语篇内部元素之间建立语义关系的参考和连贯的规则。研究表明:即时通信类群是“关系衔接”篇章,以人际为基础展开语篇的互动。信息交互类群为“话题衔接”篇章,呈现子话题分层现象。视频直播类群为“内容衔接”篇章,随着内容的推进,相应的评价话语产生,在语义层面发生篇章衔接。第五章“群域话语的立场建构与人际互动”,着眼于不同类型群域话语系统内部,考察具体语篇中立场构建和交际互动的若干语义、语用现象。重点对新闻事件涉及的群域评价中各方立场建构、意见协商所采用的语言手段进行探讨。重点吸收互动语言学范式的相关理论对群域立场建构和人际互动问题进行探究。我们结合典型个案从动态视角对群域中互动语篇中的立场表达情况进行观察研讨,主要着眼于典型的微博新闻“评论区域”、微信朋友圈、群体互动的留言区三个重点交互场景开展研究。本章概括了群域信息发布话语立场表达的主要句法、语用策略,总结了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发布的语用规则及人际语用功能。具体来看,朋友圈中的“认同”是在复杂的线上交互中通过建构增加或强化“自我属性”的动态过程,网络平台为个人自我构建社会认同提供重要语境条件。本章由观察“否定”和“肯定”的情感立场表达策略,进一步探究留言区群体交互的立场类型及语用效果。第六章“群域话语的修辞伦理和语用规约”,本章基于修辞学和语用学的关联,探讨修辞伦理和语用原则的关系如何。本章就群域话语交际中的修辞伦理问题进行类型概括,并探讨相应类型的生成动因与监管的伦理对策,进一步提出与群域交际相适应的“伦理规范”,为下一步网络群域话语语情研究提供新的视角。第七章“群域话语研究的理论意义及现实应用”,本章从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两个方面具体探讨群域话语研究的价值。理论意义方面,主要从新媒体话语的系统构建、多模态修辞学及网络语用学理论的系统构建、“网络民族志”的理论探索三大方面讨论研究的理论意义。现实应用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为舆情管控与语情引导提供预测和监督方法;有利于推进网络多模态语料库的构建;有利于推进社会化网络服务的建设。第八章“结论”,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结论并陈述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主要结论包括:群域话语功能分析框架的提出;“相熟度”与情景语境的共变关系;群域话轮的界定及与传统话轮的差异问题;群域语篇型式的概括;群域立场表达的句法、语用策略问题;修辞伦理和语用规约的协同标准;对比了群域话语与以往个人交谈、公众性交流不同的特征和话语篇章的组织规律。在后续研究中将进一步深化对相关理论的研究,扩展语料观察的规模。进一步关注新兴话语形式和范畴的对应规律、主要语篇型式在群域中的句法功能表现,深入探究“个体化”如何在群体中“汇流”“演化”等问题。

袁昊[6](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文中认为政治文献外译在我国对外宣传政治主张、讲好中国故事中承担着特殊重要的使命,其译文质量直接影响国家外宣工作的效果,关乎能否向国际社会准确传达中国声音。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以下简称“中国特色政治语汇”)集中反映新时期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执政以来提出的中国特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治国理念,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的汉语文化特点,在我国当代政治话语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这些语汇是政治文献翻译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课题研究现状考察发现,国内外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成果不多,基于语料库分析和受众理解度调查的研究成果更为少见。本文以目的—顺应理论为指导,以中共十九大报告、2016-2020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2卷)汉语原文和俄语译文为语料,研究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的相关问题。课题研究既可以总结经验,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又可以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和分析问题,促进其翻译质量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依据目的—顺应理论,本文确立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翻译要以准确传播中国声音为最高目的原则,努力达到语言顺应和语境顺应的目标。论文研究以自建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为基础,考察译文特征和翻译规律,为翻译策略和方法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力争避免译文分析的主观性。按照接受美学理论,把受众理解度和接受度作为译文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项,在纽马克翻译批评的五方面内容和四个视角、黄忠廉提出的“两个三角”译评体系框架内,对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通过语料库分析法考察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语言特征及翻译手段的应用情况发现,译文较好地再现了原文信息,具有明显的书面语色彩;翻译手段统计发现,四字格和谚俗语形式的中国特色政治语汇偏用直译法;缩略语形式的语汇翻译偏用阐释法;隐喻形式的语汇翻译常使用意译和替代法;经典名句形式的语汇翻译会综合运用不同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考察俄语受众对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的理解和接受情况表明,译文受众理解度和接受度普遍较高。受众理解度较低的是用直译法翻译的富含民族文化信息的语汇译文,经代偿法翻译后理解度升高。对译文目的—顺应情况分析进一步证实,尽管直译在一些情况下是忠实于原文的译法,但由于汉语和俄语分属不同语系,具有自身的异质性,多数情况下更适宜综合运用包括显化、简化、范化在内的代偿式方法,以实现双向的语言顺应和语境顺应。本文的译文评价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展开。语言层面的译文分析发现翻译问题多由母语干扰引起;文化层面的译文分析发现翻译问题多因中俄文化图式差异造成,在翻译策略上偏重了语言形式对等,在方法上主要采用了直译法。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在顺应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同时,如何使译文顺应源语文化和政治目的需要的问题,提出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翻译要充分认识其政治性和特殊性,正确把握传播与接受、顺应源语与顺应目的语的关系,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手段和技巧,努力使译文达到双向顺应的目标。最后,在对全文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总结提炼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模式构想。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实现了以下几方面创新:第一,综合运用语料库翻译学、目的—顺应理论、受众接受理论和翻译质量评价理论的优势,形成了较合理的理论框架;第二,运用语料库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获取译文语言特征和翻译规律的第一手资料。以定量研究为主,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一定程度避免了论证过程中的主观臆断;第三,遵循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翻译原则,从语言顺应、语境顺应、受众理解、语言内评价和语言外评价多个视角和维度观察和评价译文,较全面总结了相关俄译的成功经验,客观分析了典型性问题,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翻译模式构想。该研究丰富了政治文献俄译研究成果,为相关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参考。

翁洁[7](2020)在《中国官方话语翻译研究 ——基于白皮书及演讲语篇分析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和平发展与世界安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外交关系等密切相关,其和平负责,亲仁善邻,和谐包容,公开、透明的国家形象正处于不断累积和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以政府白皮书为例,通过政府白皮书正面阐述中国的政策立场成为中国公众外交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中国政府白皮书围绕中国被世界特别是美国所歪曲或误读的核心问题,从不同侧面进行连续性的解释和说明。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活跃于世界政治舞台。中国倡导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博得世界一切爱好和平人们的赞赏。中国官方话语翻译研究可基于对语篇的分析展开,系统功能语法评价手段是一种十分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及如何实现这些社会功能的研究方法。系统功能语言学重视语境因素对语言使用和语言意义的影响,将其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两个层面。前者代表人们在日常社会活动中的一种抽象化形式,后者是前者现实化的表现,是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事件中支配语义选择的因素。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韩礼德(M.A.K.Halliday)和哈桑(Ruqaiya Hasan)把情景语境与语言特征有机地联系起来,提出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由语场(field)、语式(mode)和语旨(tenor)组成。芒迪(Jeremy Munday)强调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对于分析交际中的语言十分有效,因此对于分析翻译行为也同样有很大的作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其优势在于将词汇语法特征与不同的话语功能和意义联系在一起,比如概念功能主要考察与主题相关的词汇、及物性结构等;而人际功能则对形容词、代词等进行评价;语篇功能主要关注衔接和主题结构。这三大功能分别与不同的意义概念相对并且有一个详细的分析模型。本文试图从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和话语研究等角度,基于对白皮书及演讲话语的分析,试图探索在国际语境中建构和翻译中国官方话语,传递和平之声与文明力量的有效方法。官方话语具体包含政府文献(如中国国家战略文件等)、国家领导人和外交官员等的讲话。官方话语的翻译是外宣翻译的一种,外宣翻译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受众对象的交际活动。官方话语的翻译是跨国家、跨语言、跨文化的传播活动。官方话语研究的对象可以是口头形式,如领导人演讲等;也可以是书面文本形式,如政府文件(白皮书等)、政党的宣言等;有些口头话语经过整理、报道后以书面文本形式呈现,这些统称为官方话语。本文选择了围绕中国和平发展与世界安全,中国和平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和平发展与全球资源环境,中国和平发展与中国外交关系,中国和平发展与文化等相关的中国国防白皮书以及中国领导人在达沃斯论坛、国际博览会及世界文明大会等发表的演讲及其英译文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本文试图解决以下问题:1.中国官方话语中含有哪些包含“和平”、“和谐”等主题的话语?中华文化“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可以也应该为世界其他国家和人民所采纳,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和谐共处。2.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在国际语境中,中国话语如何建构?翻译在其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翻译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翻译工作者应为促进中外平等沟通与合作,开展文明交流与对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3.中国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如何通过翻译有效传递?如何通过翻译破解西方对于中国话语的误解,在和平竞争中积极沟通?中国整体利益与西方普世价值的相遇与深度的对话,离不开翻译。不同的文化符号建构不同的世界,传达不同的含义。语言将人文精神融入了语言,并且体现在语言系统和语言表达之中。语言的人文精神对于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系统中的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语言的人文精神包含着人类的精神世界,道德品质和世界观等。本文探求如何通过中国话语及其译文建构身份,让中国话语被人记住,使翻译话语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翻译要力求清楚、有力地解释中国,通过翻译可以提出中国概念,传递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翻译使中国与世界交融,为语言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贡献力量。本文研究发现:语篇有目的性、选择性和连贯性等特点。从目的性看,通过话语研究和翻译,帮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促进跨文化关系发展,促进文化共同繁荣。例如,在翻译的过程中,体味“言不尽意”、“和谐”等中国话语特点的运用及其在翻译中的体现;在话语和翻译研究过程中,关注话语主体,语言内容,话语目的和效果,关注未来话语的建构,如“不断”、“始终”、“坚决”等表达行为延续的词和“将要”、“必须”等未来去向的情态词的使用。从选择性看,官方话语的翻译有着确定的时空定位,翻译的过程体现了译者主体性。无论中文英文翻译,都同样应该体现中国性,表述是手段,最终是彰显中国独立的立场和主张(中国的精神),让对方切实认真地从中国的视角认识中国。为此目标,我们应该有明确的话语原则和策略,通过便于理解的形式,展现中国(文化)的特殊的概念、内涵、价值观等等,尤其是那些胸怀世界的、和平友善的成分。从连贯性看,话语体系创建过程存在着由“意合”到“形合”的转变,通过对话语标记语等方面进行探索,探寻话语连接手段。中国话语译者要体现主体性,使东方话语具备与西方话语同等的地位,承担同等的责任,通过东方话语行使权力,建立身份,确立文化关系。翻译话语承担着重要责任,体现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思维。

张荆欣[8](2019)在《《河西走廊》解说词语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语言研究的不断发展,语篇层面的研究日渐丰富,语篇研究的角度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语篇分析的范围既包括语篇结构与社会语境的关系,又包括社会心理表征,把认知和社会结合起来,建立语言与社会文化语境之间的联系;语篇分析的对象涵盖了口语和书面语形式的社会生活中的各类话语,具体内容涉及评价、元话语、语类、身份建构与传播、话语的社会语境、语言与权势的关系等语篇研究领域,对纪录片解说词的全方位研究逐渐拉开序幕。本文以“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主题的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的解说词为文本,在语篇研究的框架下,从分析解说词语篇的交际结构入手,对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进行系统分析,阐释解说词语篇交际主体如何在特定的语境之下,以交际意图为核心,实现其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让世界深入了解多姿多彩的中国、文明进步的中国这一重要使命;同时,通过分析语篇在语言层面展现出的语音、词汇、句法等各个层面的修辞特征,进一步分析该解说词如何通过语言手段营造出强大的规训力量,用以阐释该主题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塑造中国形象,扩大中国影响。对纪录片解说词的语篇语言学思考是对《河西走廊》及相关主题纪录片研究的一次尝试,本研究主要关注纪录片想要表达的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具体包括以下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研究的绪论。本章介绍了选题依据、纪录片语料来源、研究对象、研究综述、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等。综述部分主要包括国内外语篇研究概况和纪录片解说词研究概况两部分,语篇研究概况部分介绍了语篇语言学的历史发展情况、语篇研究的角度及方法,以及语篇研究的现状。通过对纪录片解说词特别是对《河西走廊》解说词研究的综述,了解到对该纪录片甚至是这一领域的语言学研究尤其是语篇语言学研究相对较弱,对于解说词篇章要素及篇章结构的语篇分析体现本文的研究价值。第二部分为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语篇的交际结构研究。本章首先界定解说词语篇的故事化叙述属性,然后对其交际结构进行分析。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言语交际行为研究的社会功能角度。言语交际中发话者总是带着某种交际意图,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同时实施三种言语行为,除话语本身的字面意义外,言语表达的,即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才是言语行为研究中关注的重点。在言语交际的双向过程中,交际意图是言语行为的核心,也是言语交际产生的依据。交际意图、交际主体、交际语境三个因素构成了语篇的交际结构。本章从纪录片的题材与传播意向、创作主体意向的表达等方面分析了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语篇交际结构,解说词言语交际特征及类型。第三部分为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语篇与语境研究。语境分析是语篇分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发话者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对语境的运用和操纵来达到其交际意图,语境可以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前者直接作用于语篇的生成,而文化语境则间接地影响语篇的建构。语篇的情景语境涵盖多种场景,既可以指具体的上下文、也可以是语言使用的场景等,它往往存在于语篇内部。文化语境是语篇赖以生存的大语境,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文化也制约着语言的生成与发展。本章结合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语篇的语境特征因素,根据语篇中时空语境的分布特征对情景语境加以分析,探讨情景语境及文化语境对语篇生成的促进作用。对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的具体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发话者选择性地利用语境来引导受话者理解发话者的语用意图,还为接下来语篇分析打下基础。第四部分为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语篇语言策略研究。由于纪录片和观众之间是单向性的会话关系,纪录片解说词根本意图是解释画面内容并向观众传达信息,但是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者即发话者并不能从观众即受话者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从而随时修改、改变策略,因此,这就需要发话者在创作解说词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语言手段,选取恰当的策略来实现其意图,主要采取修辞策略完成传递信息解释画面的意图,采用主观化表达策略强化“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这一主观化意图。本章结合具体例句,从语篇的修辞策略及语篇话语权力表达两个方面分析解说词语篇使用的语言策略。第五部分为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研究。仅仅依靠话语间关系来衡量语篇是否连贯是有局限性的,语篇的连贯与语篇言语行为的实现、语篇的形成模式、话语发出者的目的、计划和意图紧密相关。首先对现有的涉及“衔接与连贯”的分析与研究加以概括总结,结合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语篇的形式与语篇交际结构,归纳出适合该纪录片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解的理论方法,通过具体示例对解说词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表达加以描述和分析,重点在于呈现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语篇由非语言手段形成的衔接与连贯表达。第六部分为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语篇篇章推进结构研究。连贯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之一,对语篇连贯性及语篇完整性的考察还可以从语篇的功能角度入手。对语篇谋篇功能的探讨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谋篇功能的实现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有关语篇的主位结构及信息结构的探讨对语篇的谋篇功能有重要的解释作用。语篇主位结构中的主位及述位两个部分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关联的,对主位-述位的表达,以及对主位推进模式的阐述关注的是话语表达的内容与意义,也就是“信息”,而不是形式,对语篇层次结构中句间语义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信息结构中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的分布情况以及两种信息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章从《河西走廊》解说词语篇中主位推进结构和信息结构两方面探讨解说词语篇中篇章推进结构对语篇连贯性和完整性的促进作用。第七部分为纪录片《河西走廊》篇章叙事研究。随着纪录片产业的不断发展,国内外纪录片的艺术创作逐渐走上了“故事化”的发展道路。故事化的表达方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纪录片《河西走廊》播出三年多的时间里,豆瓣评分不降反升。这样一部大气恢弘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其成功之处离不开解说词故事化的叙事表达。作为纪录片语言的载体之一,解说词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章从该纪录片《河西走廊》的创作结构、编码特征、叙事语言等方面分析其故事化叙事的成功之处。最后一部分为本文的结论。通过对《河西走廊》语篇交际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语篇中,交际主体如何在语境的作用之下完成故事化的讲述,实现其弘扬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的交际意图。

孙峻华[9](2019)在《基于文本质量的公文写作要素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文是统治阶级展现其意志、维护其利益的工具,公文的工具作用的有效发挥,有赖于公文文本的质量,而公文文本的质量则与公文写作活动密切相关。公文写作是一项发文主体们为完成机关工作目标与任务,通过撰写公文来实现政令与意图的通达而进行的行为活动,这个活动表现为一定的行为过程,整个活动实质是大大小小的主体们围绕着社会实践而进行的思维活动,是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分析、结论,并最终在尊重实践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主体对社会实践的能动改造,使整个社会达到良性、有序、和谐、高效的国家与社会的治理目标。公文写作质量的高与低决定着最后的精神产品——公文文本的质量,公文文本质量的优劣则与社会管理者的目标能否实现、社会是否良性运行都密切相关,因此对公文写作活动本身的监控与评价,对其中涉及到的诸要素的分析及通过构建相关模式来体现对要素的要求是本文写作的动机,其最终的目的都是确保公文写作活动有一个高质量的文本的产生。公文写作质量控制问题的提出,即结合公文实践中出现的诸种不如人意的问题,针对公文写作活动中涉及到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对每一个因素从实践与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具体的写作角度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要求与措施,最后再予以整合,使公文文本的出世便具有高质量,以利于官方政令的下达与执行,以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本文分为九章,内容简要如下:第一章为绪论,其中论及本文选题的背景、国内外公文写作研究的状况、研究的内容、方法、思路、意义及目的。第二章对文本中所涉及相关概念,公文、公文写作、公文文本质量、公文写作涉及的相关要素及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界定与论述。第三章为当前公文实践领域内的问题及与公文写作间的关系,首先对公文实践进行调查研究,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对政府公文网络式跟踪调查,从网上来了解公文的基本状况;二是走访式加问卷式调查,前后两次以机关单位中从事公文写作的文秘人员为对象进行公文相关内容的问卷调查,同时与之进行关于公文活动的交流,取得第一手数据;三是参考政府机关自己对公文的调查,如2013年国土资源部组织文秘从业人员、高校专家等对国土资源部下属单位的公文进行的评估。从正反两方面观察与分析公文在实践中的效果,在肯定其作用的同时重点分析公文在实践中的不足,归纳、总结诸如“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问题、“红头文件”问题、“朝令夕改”问题、公文过度解读问题、公文文风不良问题、“有法不依、有令不行”等写作实践及运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从公文写作角度分析公文实践中诸问题产生的原因,分别从公文写作的语境角度、公文写作的系统论角度、公文写作中矛盾论的角度、公文写作主客体统一论角度、公文写作相关规律角度等来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第五章为原因分析与写作要素分析与控制的过渡章节,论及公文写作要素控制的原则及相关框架,为下文论证打好基础。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分析影响公文写作活动的诸要素,具体分析诸要素在公文写作中的作用及要求,并将诸要素与整个公文写作活动的质量高低联系起来,与公文在现实中诸种问题产生联系起来,目的即把好公文写作的关,使其活动产生的成果——文本是满足要求的成品,以避免其在实践中的问题的产生。这些要素包括了写作主体(三个主体)、收文主体、公文所揭示客体、以及文本客体(包括文种、格式、主旨、材料、结构、语言、文风),当然还包括了诸如语境这样对公文写作有重要影响的要素。重点放在分析构成公文写作诸要素的特点要求,如何协调与控制使整个公文写作高效,从而保证所产生公文文本的高质量。第九章对论文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论文的基本观点、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以及对未来公文写作问题的研究展望。

牟佳[10](2019)在《视频自媒体话语的顺应性研究 ——以papi酱的视频语料为例》文中指出步入新媒体时代后,视频自媒体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其中以papi酱为代表的搞笑吐槽类视频自媒体,凭借着形象生动的动作表演和犀利搞笑的语言表达,深受大众喜爱。细究之下,这实际是互联网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与社会、文化、认知等要素息息相关的言语现象。文章以“papi酱的周一放送”(55条)、“papi酱突然更新的放送”(7条)、“不定期更新的日常”(8条)以及引载量较高的部分视频(35条)作为研究对象,从语言顺应的角度对视频自媒体papi酱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探究,并尝试总结搞笑吐槽类视频自媒体的话语顺应策略。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提出论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概述语言顺应理论和视频自媒体的研究现状,对视频自媒体的定义和分类、papi酱视频语料的归属进行说明,最后对语料特征和研究方法做一阐释。第二章和第三章从语言顺应论的角度对papi酱的视频语料进行分析和探究,旨在厘清papi酱视频语料中语境因素的顺应情况,以及她在语言结构层面所选用的话语顺应策略,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研究发现Papi酱善于调用语境或语言结构层面的各类顺应因素,力求达到话语表达的最佳效果,进而吸引更多视频受众。第四章对搞笑吐槽类视频自媒体的话语顺应策略进行探究。具体选取与papi酱同类型同数量的其他视频自媒体语料,类比两者在话题类型、表演性、顺应国家政策、与受众的交互性、押韵情况和不礼貌言语使用情况等方面的异同,初步总结搞笑吐槽类视频自媒体的话语顺应策略。第五章结语。对全文的总体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指出论文的不足,并提出对论文今后发展的思考。

二、解析情景语境中公文语用的形象表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析情景语境中公文语用的形象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话语合法化策略:语类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理论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1.1 国情咨文演说与媒体议程
        2.1.1.2 国情咨文演说与公众议程
        2.1.1.3 国情咨文演说与国会议程
        2.1.1.4 国情咨文演说与语言修辞
        2.1.1.5 国情咨文演说与其他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对本研究的启示
    2.2 话语合法化策略的文献综述
        2.2.1 合法化的内涵
        2.2.2 话语合法化策略研究概述
        2.2.3 van Leeuwen的合法化策略的具体应用
        2.2.3.1 政治话语
        2.2.3.2 媒体话语
        2.2.4 对本研究的启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话语合法化策略研究的理论脉络
    3.1 语类分析的理论脉络
        3.1.1 “语类”概念的来源与发展
        3.1.2 “语类”概念的界定
        3.1.3 语类分析的三大学派
        3.1.3.1 专门用途英语学派
        3.1.3.2 北美新修辞学派
        3.1.3.3 澳大利亚悉尼学派
        3.1.4 语类分析的理论基础
        3.1.4.1 语类与语境
        3.1.4.2 语域与语言元功能
        3.1.4.3 语域的三个语境变量
    3.2 van Leeuwen的合法化策略体系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研究问题的提出
    4.2 语料库研究方法
        4.2.1 语料库研究方法的优势
        4.2.2 语料库多功能分析软件的选取
    4.3 专用语料库的建立
        4.3.1 语料文本规模的标准
        4.3.2 语料的基本介绍
        4.3.3 语料来源的时限范围
        4.3.4 语料文本的清理
        4.3.5 专用语料文本的基本信息
    4.4 语料标注的方法与步骤
    4.5 语料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优先事项
    5.1 主题词的意义和提取方法
    5.2 国情咨文演说的主题词分析
    5.3 国情咨文演说优先事项的延续性
        5.3.1 国土安全
        5.3.1.1 乔治·布什政府
        5.3.1.2 克林顿政府
        5.3.1.3 乔治·沃克·布什政府
        5.3.1.4 奥巴马政府
        5.3.1.5 特朗普政府
        5.3.2 经济发展
        5.3.2.1 乔治·布什政府
        5.3.2.2 克林顿政府
        5.3.2.3 乔治·沃克·布什政府
        5.3.2.4 奥巴马政府
        5.3.2.5 特朗普政府
    5.4 国情咨文演说优先事项的时代性
        5.4.1 乔治·布什政府
        5.4.1.1 推行自由价值观
        5.4.1.2 打击毒品犯罪
        5.4.2 乔治·沃克·布什政府
        5.4.3 奥巴马政府
        5.4.4 特朗普政府
        5.4.4.1 打击毒品犯罪
        5.4.4.2 推行移民新政
        5.4.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5.4.4.4 提高妇女地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对话性
    6.1 语篇的对话性特征
    6.2 评价理论的适用性
    6.3 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
        6.3.1 自言
        6.3.2 借言
        6.3.2.1 对话性压缩
        6.3.2.2 对话性扩展
    6.4 国情咨文演说的对话性
        6.4.1 语料的标注
        6.4.2 国情咨文演说的介入资源
        6.4.3 国情咨文演说的对话性特征
        6.4.3.1 二个对话模式: 对话性压缩和对话性扩展
        6.4.3.2 二个主要介入方式: 否认和接纳
        6.4.3.3 三个核心话题: 计划、问题和处事风格/价值观
        6.4.3.4 二个关键因素: 话语主体责任和对话空间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
    7.1 语类结构的表现形式
    7.2 国情咨文演说的话语模式
    7.3 国情咨文演说的分析单位
    7.4 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
        7.4.1 开始部分
        7.4.2 主体部分
        7.4.3 结束部分
    7.5 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结构的特征
        7.5.1 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结构的突出特征
        7.5.2 国情咨文演说作为混合型语类的特征
        7.5.3 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结构的原型公式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合法化策略
    8.1 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
        8.1.1 优先事项的合法化功能: 意识形态本质
        8.1.2 介入方式的合法化功能: 理想受众的构建
        8.1.3 语类结构的合法化功能: 授权、合理化、道德评价、叙事化、情感诉求
    8.2 国情咨文演说的三大合法化策略: 道德评价、授权、情感诉求
        8.2.1 道德评价
        8.2.2 授权
        8.2.3 情感诉求
    8.3 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与仪式化机构话语的特征
    8.4 政治话语合法化策略的研究路径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
    9.1 研究发现概述
    9.2 研究意义
        9.2.1 理论意义
        9.2.2 现实意义
    9.3 研究贡献
    9.4 研究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SOUA分析语料库的基本信息
附录2 主要术语英汉对照表
附录3 SOUA分析语料库和语料库子库核心主题词的统计情况
附录4 对话性压缩和对话性扩展的语言表现形式
附录5 总统用于问候的称呼语使用情况(1989年—2020年)
附录6 “序曲”阶段构成要素的语言表现形式实例和总体分布情况
附录7 主体部分的构成情况
附录8 “宣言”阶段构成要素的语言表现形式实例和总体分布情况
附录9 众议院长廊嘉宾的背景信息

(2)基于语境理论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1.语境理论研究
        2.语境教学研究
        3.语境理论与文言文教学相结合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
        3.案例分析法
一、语境理论概述
    (一)语境相关概念界定
        1.语境
        2.语境教学
        3.语境教学与情境教学的区别与联系
    (二)语境的分类
        1.上下文语境
        2.情景语境
        3.社会文化语境
        4.虚拟语境
        5.认知语境
    (三)语境的功能
        1.制约功能
        2.生成功能
        3.解释功能
        4.判断功能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引入语境理论的价值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引入语境理论的必要性
        1.落实语文课标理念的必然要求
        2.遵循文言文特点的内在要求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引入语境理论的意义
        1.有利于深入解读文言文本
        2.有利于提高学生言语能力
        3.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动机
        4.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三、基于语境理论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实践
    (一)《陈情表》常规教学实践
        1.教学过程
        2.教学反思
    (二)《陈情表》基于语境理论的教学实践
        1.《陈情表》基于语境理论的教学设计
        2.《陈情表》基于语境理论的教学实践分析
        3.教学反思
四、基于语境理论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一)依托上下文语境,开展随机进入式教学
        1.随文释义,依据上下文推断语义
        2.因言解文,结合上下文细读文本
        3.立足整体,回归文本的整体语境
    (二)善用情景语境,深化文本理解的层次
        1.还原创作情景,把握作者写作意图
        2.分析文内情景,精细文章内容理解
        3.创设课堂情景,开展课堂交际活动
    (三)把握社会文化语境,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1.借助文本的社会历史背景,深化文本解读
        2.训释文化词语,丰富学生的文化常识
        3.挖掘文化因素,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4.引入学生所处的社会背景,促进多元解读
    (四)创设虚拟语境,构建真实鲜活的文言环境
        1.虚拟想象
        2.虚拟动作
        3.联系生活
    (五)运用认知语境,激活学生的认知背景
        1.补充引导性材料,创设先行组织者
        2.根据具体需要,适时激活认知材料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陈情表》教学设计
附录2 基于语境理论的《陈情表》教学设计
致谢

(3)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视角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4 研究对象与语料选取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意义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汉语语气研究
        2.2.1 汉语语气研究历史溯源
        2.2.2 汉语语气类别一致式研究回顾
        2.2.3 汉语语气类别隐喻式研究回顾
    2.3 日语语气研究
        2.3.1 日语语气研究历史溯源
        2.3.2 日语语气类别一致式研究回顾
        2.3.3 日语语气类别隐喻式研究回顾
    2.4 汉日语气对比研究
    2.5 系统功能视角下的语气研究
        2.5.1 人际功能研究
        2.5.2 人际隐喻研究
        2.5.3 汉语语气研究
        2.5.4 日语语气研究
        2.5.5 语气对比研究
    2.6 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引言
    3.2 系统功能语言学核心概念
        3.2.1 系统
        3.2.2 功能
        3.2.3 精密度
        3.2.4 盖然率
        3.2.5 体现
        3.2.6 例示
        3.2.7 语境
    3.3 语气系统
        3.3.1 语气类别系统
        3.3.2 语气语势系统
    3.4 小结
第四章 汉日语气类别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1 引言
    4.2 陈述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2.1 精密度对比
        4.2.2 句法手段对比
        4.2.3 词汇手段对比
    4.3 感叹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3.1 精密度对比
        4.3.2 句法手段对比
        4.3.3 词汇手段对比
    4.4 疑问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4.1 精密度对比
        4.4.2 句法手段对比
        4.4.3 词汇手段对比
    4.5 祈使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5.1 精密度对比
        4.5.2 句法手段对比
        4.5.3 词汇手段对比
    4.6 小结
第五章 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1 引言
    5.2 陈述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2.1 精密度对比
        5.2.2 句法手段对比
        5.2.3 词汇手段对比
        5.2.4 语言形式共现手段对比
        5.2.5 语场特点对比
        5.2.6 语旨特点对比
        5.2.7 语式特点对比
        5.2.8 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2.9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3 疑问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3.1 精密度对比
        5.3.2 句法手段对比
        5.3.3 词汇手段对比
        5.3.4 语场特点对比
        5.3.5 语旨特点对比
        5.3.6 语式特点对比
        5.3.7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4 祈使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4.1 精密度对比
        5.4.2 句法手段对比
        5.4.3 词汇手段对比
        5.4.4 语言形式共现手段对比
        5.4.5 语场特点对比
        5.4.6 语旨特点对比
        5.4.7 语式特点对比
        5.4.8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5 小结
第六章 汉日语气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6.1 引言
    6.2 内在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6.2.1 精密度对比
        6.2.2 句法手段对比
        6.2.3 词汇手段对比
    6.3 外在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6.3.1 精密度对比
        6.3.2 句法手段对比
        6.3.3 词汇手段对比
        6.3.4 语音手段对比
    6.4 结语
第七章 从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和差异
    7.1 引言
    7.2 汉日语气系统共性与差异总结
        7.2.1 汉日语气系统共性
        7.2.2 汉日语气系统差异
    7.3 从语言类型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7.3.1 从语序类型看共性
        7.3.2 从语序类型看差异
        7.3.3 从形态类型看差异
    7.4 从思维维度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7.4.1 从思维维度看共性
        7.4.2 从思维维度看差异
    7.5 从社会文化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7.5.1 从社会文化看共性
        7.5.2 从社会文化看差异
    7.6 小结
第八章 总结
    8.1 研究发现及创新
    8.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汉、日汉对照人名术语表
    附录2 莱比锡标注符号说明
    附录3 文中语料

(4)“数+形+量”构式的语用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数+形+量”的语义研究
        1.2.2 “数+形+量”的语法研究
        1.2.3 “数+形+量”的语用研究
    1.3 研究对象和语料来源
        1.3.1 研究对象
        1.3.2 语料来源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2 “数+形+量”的构件义和构式义
    2.1 构件的语义特点
        2.1.1 数词的语义
        2.1.2 形容词的语义
        2.1.3 量词的语义
    2.2 “数+形+量”构式的语义
        2.2.1 典型构式的指称义
        2.2.2 非典型构式的陈述义
    2.3 构件与构式的语义互动
        2.3.1 构件义对构式义的制约
        2.3.2 构式义对构件义的制约
3 “数+形+量”构式的篇章分布与衔接功能
    3.1 “数+形+量”构式的篇章分布
        3.1.1 语体适用分布
        3.1.2 语气适用分布
    3.2 “数+形+量”构式的篇章衔接情况
        3.2.1 衔接的语言单位
        3.2.2 与被衔接成分的位置关系
        3.2.3 衔接手段
        3.2.4 衔接形成的语义关系
4 “数+形+量”构式的主观评价功能及其成因
    4.1 构式的主观评价功能
        4.1.1 表达主观量
        4.1.2 表达说话人的期待量
        4.1.3 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
    4.2 主观评价的成因
        4.2.1 构件提供语义基础
        4.2.2 象似原则与经济原则的竞争
        4.2.3 形容词的前景化
        4.2.4 认知处理难度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数+形+量”中同形量词的不同用法一览表
致谢

(5)互联网语境下的群域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选题缘起
        (二)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本文研究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
        (二)应用价值
    三、相关研究现状
        (一)网络语言研究
        (二)当代话语分析研究
        (三)互动社会语言学研究
    四、本文的理论背景及依据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及主要观点
        (二)功能语篇分析基本观点及理论主张
    五、本文的理论取向和研究方法
        (一)理论取向
        (二)研究方法
    六、语料来源及符号说明
第二章 新媒体群域类型与群域话语的功能层次
    一、“新媒体群域”的概念及类型特征
        (一)“新媒体群域”释义
        (二)以媒介划分的群域交际类型
    二、新媒体群域话语系统功能分析
        (一)群域话语系统的语境层
        (二)群域话语系统的内容层
        (三)群域话语系统的表达层
        (四)群域话语分析的系统功能框架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群域话语的话轮及序列
    一、“群域话轮”的界定及类型
        (一)学界相关分析
        (二)“群域话轮”的含义
        (三)“群域话轮”的类型及特点
    二、群域交际中的序列
        (一)序列的类型
        (二)序列的特征
    三、与传统话轮、序列的异同
        (一)话轮上的异同
        (二)序列上的异同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群域话语的语篇型式及特征
    一、什么是群域语篇型式
    二、群域语篇的“议程设置”模型
        (一)群域版式结构建模
        (二)群域媒介“议程设置”与文本意义的关联
    三、互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群域语篇型式探究
        (一)在线社会网络研究的基本观点与方法
        (二)群域语篇型式的研究设计
    四、群域语篇型式的主要特征
        (一)“度值”与语篇结构序列
        (二)个体选择与语篇集群行为的趋同和趋异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群域话语的立场建构与人际互动
    一、“立场表达”的相关研究
    二、群域立场表达的常用手段及功能
        (一)人际隐喻
        (二)即时转喻
        (三)指称与互文
        (四)元话语与话语标记
        (五)语气与情态表达
    三、群域立场表达的主要媒介场景及策略、语用取效
        (一)群域新闻发布话语立场表达的句法、语用策略
        (二)微信朋友圈的发布者身份与立场建构策略
        (三)留言区群体交互的立场类型及语用效果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群域话语的修辞伦理及语用规约
    一、修辞伦理研究的理论发展
    二、群域话语违背修辞伦理的常见问题
    三、修辞伦理问题的成因与伦理对策
        (一)修辞问题的成因
        (二)伦理对策
    四、群域交际修辞的语用规约
    五、本章小结
第七章 群域话语研究理论的多领域发展及应用
    一、理论的多领域发展
    二、现实应用
        (一)有利于网络多模态语料库研究的深入
        (二)有利于社会化网络服务的系统构建,推进国家话语生态建设
        (三)为舆情管控与语情引导提供理论支持和观察视角
    三、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一、主要结论
        (一)提出新媒体群域话语的系统功能框架
        (二)探究了“相熟度”与情景语境的共变关系
        (三)界定了“群域话轮”的概念
        (四)概括了媒介议程设置的模式及功能
        (五)归纳了群域立场表达常用的句法、语用策略
        (六)探索了修辞伦理和语用规约的协同标准
        (七)对比了群域话语与以往个人交谈、公众性交流不同的特征和话语篇章的组织规律
    二、不足与期待
附录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依据
    0.2 课题综述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价值和创新点
    0.5 论文结构
第一章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目的—顺应理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1.1 目的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1.2 顺应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2 语料库翻译学理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2.1 语料库翻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1.2.2 基于语料库的政治语汇俄译研究
    1.3 翻译质量评价理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3.1 接受美学理论
        1.3.2 纽马克的翻译批评观点
        1.3.3 黄忠廉“两个三角”译评体系
    1.4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概念界定与俄译基本原则
        1.4.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概念界定
        1.4.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基本原则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建设及译文语言特征
    2.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建设
        2.1.1 语料库的类型及语料选择
        2.1.2 语料库的构成和规模
        2.1.3 语料的预处理
    2.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词汇和句法特征
        2.2.1 类符/形符比(TTR)(词汇特征)
        2.2.2 形动词和副动词(词汇特征)
        2.2.3 平均句长(句法特征)
    2.3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1 四字格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2 缩略语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3 隐喻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4 谚俗语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5 经典名句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受众理解度调查
    3.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问卷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选词标准
    3.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问卷设计与实施
        3.2.1 问卷设计
        3.2.2 问卷实施
    3.3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问卷结果与分析
        3.3.1 问卷调查结果
        3.3.2 调查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目的—顺应视角下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成效分析
    4.1 基于显化的目的顺应
        4.1.1 显化现象分布与统计
        4.1.2 四字格译文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3 缩略语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4 隐喻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5 谚俗语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6 经典名句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2 基于简化的目的顺应
        4.2.1 四字格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简化翻译分析
        4.2.2 隐喻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简化翻译分析
        4.2.3 经典名句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简化翻译分析
    4.3 基于范化的目的顺应
        4.3.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中的副动词
        4.3.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中的形动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部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争议译文分析与评价
    5.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质量评价空间及评价视角
        5.1.1 翻译质量评价空间
        5.1.2 翻译质量评价视角
    5.2 部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语言层面俄译质量评价
        5.2.1 词汇层面翻译质量评价
        5.2.2 语法层面翻译质量评价
        5.2.3 修辞层面翻译质量评价
    5.3 部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文化层面俄译质量评价
        5.3.1 文化图示缺省
        5.3.2 文化图示冲突
        5.3.3 文化特色显现
    本章小结
结语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结果和结论
    二、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模式构想
    三、课题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Автореферат
附录一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
附录二 译语受众理解度调查问卷
附录三 译语受众理解度调查结果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7)中国官方话语翻译研究 ——基于白皮书及演讲语篇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翻译与话语建构
        1.1.2 翻译与对外传播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视角
        1.4.1 翻译研究的功能视角
        1.4.2 话语研究视角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
    2.2 话语研究
    2.3 官方话语翻译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
    3.1 功能与翻译
        3.1.1 徽观翻译功能
        3.1.2 宏观翻译功能
    3.2 语篇的衔接、连贯与话语标记语
        3.2.1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3.2.2 话语标记语
        3.2.3 汉语的逻辑结构标记
    3.3 主述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官方话语的建构及其语境
    4.1 官方话语的特点与翻译中语境的重构
    4.2 文化语境与未来话语的建构
    4.3 官方话语的建构
        4.3.1 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
        4.3.2 国防话语的建构及其语境——以中国国防白皮书为例
        4.3.3 中美国防白皮书对比及其语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官方话语翻译的功能途径与语篇分析
    5.1 官方话语翻译的情景语境: 语场的体现
        5.1.1 “和平”的声音
        5.1.2 “文明”的力量
        5.1.3 中国的声音
    5.2 官方话语翻译中情态动词的选用及其国际语境
    5.3 官方话语翻译的情景语境: 语旨的体现——国防白皮书翻译中所塑造的中国形象
        5.3.1 形容词所塑造的中国形象
        5.3.2 副词所塑造的中国形象
    5.4 官方话语翻译的情景语境: 语式的体现与语场的体现
        5.4.1 翻译中主位和动词的选用
        5.4.2 翻译中话语标记语的使用
    5.5 演讲话语中“是”及其英译
        5.5.1 “是”及其英译
        5.5.2 “是”与表身份等名词
        5.5.3 “是”的变体与英译
        5.5.4 “是”的短语与英译
        5.5.5 “是”与长主语
        5.5.6 句子层面
        5.5.7 篇章层面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官方话语翻译与话语研究
    6.1 话语研究
        6.1.1 翻译与话语
        6.1.2 中国话语研究
    6.2 国际话语语境与中国话语特点
    6.3 中国话语特点的体现与翻译
        6.3.1 注重审美的特点与英译
        6.3.2 辩证统一的特点与英译
        6.3.3 平衡和谐的特点与英译
        6.3.4 变化发展的特点与英译
        6.3.5 言不尽意的特点与英译
    6.4 词语特点
    6.5 译者话语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7.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8)《河西走廊》解说词语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s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纪录片还是记录片?
        1.1.2 中国纪录片发展概况
        1.1.3 纪录片《河西走廊》简介
    1.2 研究对象
    1.3 国内外语篇研究概况
        1.3.1 国外语篇研究
        1.3.2 国内语篇研究
        1.3.3 纪录片解说词研究现状
        1.3.4 《河西走廊》解说词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
        1.4.1 学术价值
        1.4.2 应用价值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河西走廊》解说词语篇的交际结构
    2.1 《河西走廊》解说词语篇属性
    2.2 言语行为与交际结构
    2.3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语篇的交际结构
        2.3.1 纪录片题材与传播意向
        2.3.2 纪录片创作主体意向的表达
    2.4 《河西走廊》解说词语篇的意图性
        2.4.1 《河西走廊》解说词语篇的视角
        2.4.2 《河西走廊》解说词语篇的意图性与交际
    2.5 《河西走廊》解说词语篇的交际行为结构
        2.5.1 交际主体
        2.5.2 交际意向
        2.5.3 交际特征及类型
    2.6 小结
第3章 《河西走廊》解说词语篇与语境
    3.1 语境研究概况
        3.1.1 语境的界定
        3.1.2 语境的分类
        3.1.3 语境的功能
        3.1.4 语境与语篇的关系
    3.2 情景语境
        3.2.1 交际参与者
        3.2.2 时空语境
    3.3 社会文化语境
    3.4 小结
第4章 《河西走廊》解说词语篇语言策略
    4.1 修辞策略
        4.1.1 语音修辞策略
        4.1.2 词汇修辞策略
        4.1.3 句式选择策略
        4.1.4 语法变化策略
        4.1.5 辞格选用策略
    4.2 解说词话语权利表达策略
        4.2.1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转述
        4.2.2 助词“着”、“了”的大量使用
        4.2.3 主观性话语的运用
    4.3 小结
第5章 《河西走廊》解说词语篇衔接与连贯
    5.1 衔接与连贯
        5.1.1 有关“衔接”
        5.1.2 有关“连贯”
    5.2 衔接与连贯
        5.2.1 国内外学者对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关系的研究
        5.2.2 本文对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关系的理解
    5.3 《河西走廊》解说词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
        5.3.1 《河西走廊》解说词语篇的衔接手段
        5.3.2 《河西走廊》解说词语篇的连贯效果
    5.4 小结
第6章 《河西走廊》解说词语篇篇章推进结构
    6.1 主位与述位
    6.2 主位推进模式
    6.3 《河西走廊》解说词语篇中主位及主述推进模式
        6.3.1 《河西走廊》解说词语篇中的主位
        6.3.2 主位推进和主位推进模式
    6.4 《河西走廊》解说词语篇信息结构
    6.5 小结
第7章 《河西走廊》篇章叙事研究
    7.1 《河西走廊》解说词语篇的编码结构
        7.1.1 《河西走廊》解说词中的三幕式结构
        7.1.2 《河西走廊》解说词中的有机整体性表达
    7.2 纪录片《河西走廊》的编码特征
        7.2.1 悬念式开头的运用
        7.2.2 《河西走廊》中的情景再现
    7.3 纪录片《河西走廊》的叙事语言
        7.3.1 镜头语言
        7.3.2 解说词与空镜头的衔接
    7.4 小结
第8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文本质量的公文写作要素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1 国内研究述评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公文
        2.1.2 公文写作
        2.1.3 公文写作要素
        2.1.4 公文文本质量
    2.2 理论基础
    2.3 小结
第3章 公文实践中的问题与公文文本质量的关系
    3.1 公文实践状况调查
        3.1.1 调查方案
        3.1.2 调查实施
        3.1.3 调查结论
    3.2 从公文质量角度看公文实践中的问题
        3.2.1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3.2.2 “朝令夕改”
        3.2.3 “有法不依、有令不行”
        3.2.4 文件过度解读
        3.2.5 “红头文件
        3.2.6 公文文风不良
    3.3 小结
第4章 从公文写作角度看公文实践中诸多问题产生原因
    4.1 从公文写作系统论看当代公文问题产生之原因
        4.1.1 从文本系统角度看公文写作实践问题
        4.1.2 从发文系统角度看公文实践中问题存在之原因
    4.2 从公文写作主客体统一论看当代公文问题产生之原因
        4.2.1 在公文写作语用活动中主客体的对立表现
        4.2.2 主客体对立的解决之道即主客体的统一
    4.3 从公文写作矛盾论看当代公文问题产生之原因
        4.3.1 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4.3.2 主体与客体的矛盾
    4.4 从公文写作语境论看当代公文问题产生之原因
        4.4.1 忽视社会大环境造成的语用失误
        4.4.2 忽视情景语境导致语用失误
        4.4.3 忽视篇内语境导致语用失误
        4.4.4 忽视话语范围导致语用失误
    4.5 从公文写作规律论看公文问题产生之原因
        4.5.1 从定向性规律看
        4.5.2 从转化性规律看
        4.5.3 从实践性规律看
        4.5.4 从创新性规律看
        4.5.5 从历时性与共时性规律看
        4.5.6 从对立统一规律看
    4.6 小结
第5章 公文写作要素控制的原则与框架
    5.1 公文写作要素控制的原则
    5.2 公文写作要素控制的框架
    5.3 小结
第6章 公文写作的主体要素分析及控制
    6.1 写作主体
        6.1.1 “大主体”(发文机关)
        6.1.2 “中主体”(领导或领导群体)
        6.1.3 “小主体”(文秘写作人员)
    6.2 收文主体
        6.2.1 收文主体的特点
        6.2.2 收文主体的公文写作理念
        6.2.3 收文主体在公文写作中的控制措施
    6.3 小结
第7章 公文写作的客体要素分析及控制
    7.1 揭示客体
        7.1.1 公文所揭示的客体的作用
        7.1.2 作为文本所揭示的客体的条件
        7.1.3 作为文本已揭示对象的控制
    7.2 公文文本客体
        7.2.1 公文文种
        7.2.2 公文格式
        7.2.3 公文主旨
        7.2.4 公文材料
        7.2.5 公文结构
        7.2.6 公文语言
        7.2.7公文文风
    7.3 小结
第8章 公文写作的语境要素分析及控制
    8.1 语境概述
    8.2 公文写作语境的类别
    8.3 语境对公文写作的制约
    8.4 公文语境失误的控制措施
        8.4.1 篇内语境语用失误之对策
        8.4.2 情景语境语用失误对策
        8.4.3 话语范围导致语用失误之对策
        8.4.4 忽视社会大环境造成的语用失误之对策
    8.5 小结
第9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9.1 研究贡献与创新点
        9.1.1 主要观点
        9.1.2 创新之处
        9.1.3 本文的不足之处
    9.2 研究展望
附录: 公文写作调查问卷
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10)视频自媒体话语的顺应性研究 ——以papi酱的视频语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语言顺应论的相关研究
        1.2.2 视频自媒体的相关研究
    1.3 语料概况
        1.3.1 语料来源
        1.3.2 语料特征
    1.4 研究方法
        1.4.1 统计描述法
        1.4.2 类比分析法
2 papi酱视频的语境因素顺应
    2.1 交际语境的顺应
        2.1.1 积极迎合时空因素
        2.1.2 遵从国家政策的监管
        2.1.3 满足交际双方的情感需求
        2.1.4 提升与受众的交互性
    2.2 语言语境的顺应
        2.2.1 善用词语的多义性
        2.2.2 巧妙创设逻辑对立
3 papi酱视频的语言结构选择顺应
    3.1 副语言成分的顺应
        3.1.1 有声副语言的顺应
        3.1.2 非声副语言的顺应
    3.2 语言成分的顺应
        3.2.1 网络词汇的选用
        3.2.2 对比、反问和排比的选用
        3.2.3 预设的选用
        3.2.4 语码转换的选用
4 从papi酱的视频看同类视频自媒体的话语顺应策略
    4.1 papi酱与楼夹摩的视频类比
        4.1.1 视频特征的类比
        4.1.2 语境顺应的类比
        4.1.3 语言结构顺应的类比
    4.2 搞笑吐槽类视频自媒体话语的顺应策略
        4.2.1 遵守国家语言文字政策
        4.2.2 缩短与视频受众交际距离
        4.2.3 迎合视频受众心理需求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解析情景语境中公文语用的形象表征(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话语合法化策略:语类分析视角[D]. 陈辉.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基于语境理论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D]. 黎珊宇.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3]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D]. 耿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4]“数+形+量”构式的语用功能研究[D]. 骆秋君.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互联网语境下的群域话语研究[D]. 张佳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6]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D]. 袁昊.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1(08)
  • [7]中国官方话语翻译研究 ——基于白皮书及演讲语篇分析视角[D]. 翁洁.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
  • [8]《河西走廊》解说词语篇研究[D]. 张荆欣. 吉林大学, 2019(10)
  • [9]基于文本质量的公文写作要素与控制研究[D]. 孙峻华. 南京大学, 2019(08)
  • [10]视频自媒体话语的顺应性研究 ——以papi酱的视频语料为例[D]. 牟佳.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情景语境下的公文图像表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