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V5系列车用空调压缩机前后盖生产扩能的技术经济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王城松[1](2017)在《基于修正Shapley值法的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创新收益分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单一企业间的相互竞争已经转变成所在供应链间的竞争。供应链协同创新是一种新的供应链合作模式,可以使成员企业创新资源优势互补、创新风险共担,有效地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的增加。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自身实力有限,创新资源与大型企业相比处于劣势,不得不借助外部资源形成中小企业供应链。但是在利益分配时往往会涉及利益冲突,核心企业具有绝对的议价能力,中小企业在利益分配几乎没有话语权,这势必会导致一些收益分配不合理的情况出现,影响供应链协同创新的效果。Shapley值法可用来解决供应链收益分配问题,但考虑到中小企业供应链的特殊性,因此本文基于Shapley值法修正,寻求一种科学合理的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创新利益分配方法。本文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中小企业的定义及其发展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探讨供应链协同创新的内涵与特点,整理出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创新的概念;接着针对中小企业供应链利益分配内涵、特点和基本原则进行详细分析,系统总结出影响中小企业供应链利益分配存在的四个因素—创新资源贡献率、创新执行度、风险因素以及创新补贴,并以此建立Shapley值法修正模型,利用综合影响因子对Shapley分配值进行相应的改进,以及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和层次分析法分别确定模型参数;最后以具体算例数据验证修正模型,逐步计算出各成员企业修正前后的Shapley分配值,并根据算例结果给出相关管理建议和研究结论。本文结合中小企业供应链具体特点,归纳总结出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创新收益分配的四个影响因素,基于Shapley值法构建修正后的分配模型。在求解上下游企业合作的实际算例中,利用给出的四个影响因素量化公式计算各企业综合影响因子,得出最后的修正Shapley值,并得出更合理的分配方案会激发中小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本文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对中小企业供应链收益分配的研究空白,力求为供应链协同创新利益分配工作做出一些贡献,找到更适用于实际情况的利益分配方案。
李乐乐[2](2012)在《河南汽车产业集群发展与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车产业是河南省的主导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发展初期,河南汽车产业基础薄弱,竞争力低下,发展速度缓慢。2005年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目前产业整体实力已经达到了全国中等水平。汽车产业的产业链长,是典型的适合通过形式发展的产业。本文首先整理了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的相关理论知识,然后以河南汽车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分析集群的发展现状和形成机制,根据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河南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做出预测。本文的核心内容是计算河南汽车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观察其在全国30个汽车产业集群中的排名。为了实现该目标,本文首先使用劳动力和工业总产值两个指标,用LQ系数法计算产业集群的集中程度,得出河南汽车产业集群的劳动力集中指数排名全国第17,总产值集中指数排名全国第18,均位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集聚效果不太明显。其次,使用AHP层次分析法,选取18个具体指标从集群规模、集群效益、对外贸易和发展环境四个层面对河南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得出结论,河南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在全国排名第14位。同时,根据计算各指标的具体排名找出河南汽车产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河南汽车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由于新能源汽车在汽车产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将河南新能源汽车作为单独的一部分进行研究,分析了河南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如何利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河南汽车产业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最后,本文指出了提升河南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六个对策和建议,分别是扩大集群规模、提高省内汽车和零部件制造企业的配套率、推行集群化发展模式、完善人才培育机制、工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
刘体斌[3](2011)在《服务转型与三网融合下家电企业运营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发创新能力,使得整个家电行业的外部不确定性风险持续增大。加之近年来受铜、钢及主要原材料大幅涨价的影响,家电行业利润持续下滑,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都陷入了困境,家电业面临重要转折。与此同时,全球“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服务所创造的价值已经超过产品制造所创造的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讲,服务转型不仅聚合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规模化精益制造实力以及品牌营销力等各种资源和力量,而且成为集中体现和展示行业综合实力的最佳载体。而三网融合则承载着整个家电业实施制造优势战略升级的重任,成为提升家电品牌价值的利器。在这种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服务转型下制造业运营管理问题。但以服务转型为背景的家电运营管理研究并未受到足够重视,考虑三网融合下家电企业市场策略研究成果非常零散且不系统。所以,通过分析家电企业服务增值机会与服务业务模式,研究服务转型与三网融合下家电运营管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围绕服务转型与三网融合这一背景,从收益管理与市场策略角度研究了服务转型与三网融合下家电运营管理问题。论文首先研究了服务转型下彩电产品价值递减规律和服务转型下家电产品易逝性特征。基于收益管理提出了微利时代家电市场营销策略,并基于收益管理考虑无形变质与订单式生产模式研究了家电产品最优生产决策问题;针对三网融合主体企业之间利益冲突,研究了三网融合下主体企业利益分配机制;基于双向进入非对称性成本研究了三网融合下主体企业双向进入策略。最后,基于古诺模型研究了三网融合下n个服务提供商之间内容资源最优配置方法,运用Stackelberg模型对三网融合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之间内容资源垂直配置进行了研究。引入松弛变量,应用库恩-塔克条件对三网融合多个服务提供商之间内容资源合理分配进行了研究。
石安雄[4](2007)在《机械制造企业竞争情报网络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竞争情报是上世纪80年代在国际上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企业信息业务,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情报研究。竞争情报的出现,是国家、企业和市场竞争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信息情报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的重要体现。竞争情报带有对抗性,要求在对方不协助,甚至是反对的情况下,去了解、分析对手,目的是最终战胜竞争对手。在21世纪经济竞争时代,我国摩托车工业面临的经济、商业和技术环境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建设集团和我国其它摩托车企业一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压力,为了赢得竞争,进一步促进建设集团的发展,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在企业信息化平台基础上的竞争情报系统,为建设集团竞争战略服务已成为建设集团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建设集团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首先从竞争情报和竞争情报系统理论知识研究出发,详细介绍了竞争情报的概念,阐述了竞争情报的收集方法和获取竞争情报的多种途径,总结了竞争情报的国内外发展历程。结合机械制造企业的特点,通过对竞争情报的需求分析,得出机械制造企业竞争情报的需求内容,按照建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构建步骤、评价标准、设立概况及构建普遍模式,结合建设集团竞争情报的现状,建立了建设集团的竞争情报系统,为建设集团的战略规划、人力资源、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生产管理和财务管理提供有力的信息情报支撑,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赵菊明,程晓鸣[5](2004)在《V5系列车用空调压缩机前后盖生产扩能的技术经济评价》文中提出在V5系列车用空调压缩机前后盖生产系统扩能方案选择中,阐述按照生产系统的扩能要求,如何应用技术经济分析原理方法,对生产系统的扩能设备方案进行选型,并进行其技术经济的分析、比较、估算,进而进行扩能方案的决策。
魏东[6](2002)在《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换热与膨胀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课题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No.59876028)和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No.D0200105)的资助,同时也是天津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TD211-95-0106)的支持项目。本文以自然工质CO2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索与解决CO2跨临界循环系统研究中所面临的传热和膨胀功回收问题,使其在节能和环保两方面获得双重收益,为二氧化碳向实用化迈进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概括起来讲,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二氧化碳跨临界水—水热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通过对带回热器的CO2跨临界热泵循环进行的热力学分析,得出了系统的内部参数对循环效率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并计算了热泵工况下最优压力的存在范围和最高COP的大小。在此基础上,对CO2跨临界热泵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并得出了循环性能随系统内、外部参数的变化规律和特性。通过与理论计算结果的对比,认为系统的循环效率偏低,并分别从热力学和传热学角度分析了效率偏低的原因,由此提出了提高系统循环性能的途径:一是研制膨胀机以回收膨胀功,二是优化换热器,以提高换热性能。(二)超临界流体换热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利用MBWR状态方程计算得出了二氧化碳的热物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其比热、密度、粘度和导热系数在临界点附近都发生剧烈的变化。为此,作者重新定义了二氧化碳的临界区范围,并提出了超临界流体换热的处理原则。在此基础上,研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换热实验台,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在管内被水冷却时的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二氧化碳循环放热过程的特性和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该条件下,CO2的换热系数都大于常物性的计算结果,即都是有利于换热的,其增强程度在25%~300%范围内。在通常的热泵工况下,其浮力的作用是可以忽略的。此外,作者从“变物性”的观点分析了放热过程的机理,并对气体冷却器的优化设计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最后,总结出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换热的实验关联式,经误差分析,该关联式能很好地表达含润滑油的超临界CO2在气体冷却器中的换热规律。(三)二氧化碳膨胀机的理论研究与样机的研制通过对二氧化碳跨临界系统理论循环的热力学分析,得出了系统各个部件的有效能损失情况和膨胀功所占的比例。结果表明,循环中节流阀的不可逆损失最大,如果用膨胀机代替节流阀,理论制冷系数可提高82%。然后,从非平衡态热力学的角度出发,对膨胀机内部工质膨胀过程的机理进行了研究,认为超临界流
二、V5系列车用空调压缩机前后盖生产扩能的技术经济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5系列车用空调压缩机前后盖生产扩能的技术经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修正Shapley值法的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创新收益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中小企业供应链 |
2.1.1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
2.1.2 中小企业内涵 |
2.1.3 中小企业供应链概念 |
2.2 协同创新 |
2.2.1 协同创新理论 |
2.2.2 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创新 |
2.3 Shapley值法简介 |
2.4 文献综述 |
2.4.1 产品定价法 |
2.4.2 Shapley值法 |
2.4.3 博弈论方法 |
第3章 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创新收益分配影响因素分析 |
3.1 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创新收益分配的相关问题 |
3.1.1 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创新收益分配内涵 |
3.1.2 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创新收益分配特点 |
3.1.3 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创新收益分配原则 |
3.2 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创新收益分配的影响因素 |
3.2.1 创新资源贡献率 |
3.2.2 创新执行度 |
3.2.3 风险因素 |
3.2.4 创新补贴 |
3.3 重要参数的确定方法 |
3.3.1 层次分析法 |
3.3.2 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4章 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创新收益分配的Shapley修正模型构建 |
4.1 修正Shapley值法 |
4.1.1 修正Shapley模型的构建 |
4.1.2 用于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创新收益分配的可行性分析 |
4.2 各模型参数的计算 |
4.3 算例研究 |
4.3.1 数据来源 |
4.3.2 修正前后Shapley值的计算 |
4.3.3 结果分析 |
4.4 管理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河南汽车产业集群发展与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2 汽车产业集群与竞争力相关理论综述 |
2.1 汽车产业及其特点 |
2.2 汽车产业集群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分析 |
2.2.1 汽车产业集群的涵义及特征 |
2.2.2 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分析 |
2.3 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特征及评价方法 |
2.3.1 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特征 |
2.3.2 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
3 河南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
3.1 汽车产业现状及其在河南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3.2 河南汽车产业集群空间布局分析 |
3.2.1 河南汽车企业的空间分布 |
3.2.2 河南重点培育汽车企业的空间分布 |
3.2.3 河南主要汽车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 |
3.3 河南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规模经济不明显 |
3.3.2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
3.3.3 产品结构不合理 |
3.3.4 企业空间布局分散 |
4 河南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
4.1 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现状及河南的作用 |
4.2 基于 LQ 系数法的河南汽车产业集群集中度计算 |
4.2.1 LQ 系数方法原理 |
4.2.2 实证研究 |
4.3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河南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
4.3.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4.3.2 确定 AHP 指标体系的权重 |
4.3.3 数据处理和竞争力指数计算 |
4.4 计算结果综合分析评价 |
4.4.1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
4.4.2 市场空间潜力巨大 |
4.4.3 劳动生产率低下 |
4.4.4 整车产品市场占有率低 |
4.4.5 人才培养力度不够 |
5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与河南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 |
5.1 河南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优势和挑战 |
5.1.1 河南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优势 |
5.1.2 河南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5.2 新能源汽车产业对河南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 |
5.2.1 完善了河南汽车产业集群的研发平台 |
5.2.2 提升了河南汽车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
5.2.3 缩小了与发达汽车产业集群的差距 |
6 提高河南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6.1 建立健全汽车产业集群配套服务体系 |
6.1.1 构建现代化的物流运输网络 |
6.1.2 形成及时准确的信息获取渠道 |
6.1.3 完善集群金融服务体系 |
6.1.4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
6.2 横向补充、纵向延伸,优化汽车产业链条 |
6.2.1 对产业链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补充和强化 |
6.2.2 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发展 |
6.3 强化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 |
6.3.1 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先进企业落户河南 |
6.3.2 兼并收购,实现集群规模经济 |
6.3.3 适时建立海外研发中心 |
6.4 提高省内汽车和零部件制造企业之间配套率 |
6.4.1 整车厂商下包零部件项目 |
6.4.2 整车厂商参股零部件企业 |
6.5 强化信息化建设对河南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作用 |
6.6 加快重大建设项目进度,扩大产业规模,形成规模效益 |
6.7 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力度 |
6.7.1 以科技专项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 |
6.7.2 政府牵头,建立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 |
6.8 加速汽车产业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
6.8.1 以重点项目建设为依托,培养和引进并举促进人才队伍壮大 |
6.8.2 强化与科研教育机构的合作,建立人才培养梯度机制 |
6.8.3 健全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发挥人才资源最大效用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服务转型与三网融合下家电企业运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1.2.1 对服务转型下制造业运营管理理论与实践价值的研究 |
1.2.2 对服务转型下家电企业市场渠道变革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
1.2.3 对易逝性产品收益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
1.2.4 有关三网融合业务和产业链以及商业模式的研究 |
1.3 论文研究关键问题和研究目标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服务转型下家电产品的易逝性特征及其收益管理研究 |
2.1 引言 |
2.2 服务转型下家电产品的易逝性特征研究 |
2.2.1 产品的易逝性特征及易逝性产品 |
2.2.2 服务转型下彩电价值递减分析 |
2.2.3 服务转型下家电产品的易逝性研究 |
2.3 服务转型下家电产品收益管理研究 |
2.3.1 确定性需求下家电产品收益管理研究 |
2.3.2 需求不确定条件下家电产品收益管理研究 |
2.4 基于收益管理的家电产品的生产决策研究 |
2.4.1 考虑订单式生产模式的家电产品生产决策研究 |
2.4.2 考虑无形变质与订单式生产模式的家电产品生产决策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收益管理的家电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
3.1 引言 |
3.2 家电需求价格弹性与收益管理相关性分析 |
3.3 基于收益管理的家电市场价格决策研究 |
3.4 算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网融合下主体企业市场策略研究 |
4.1 引言 |
4.2 三网融合下主体企业利益分配机制研究 |
4.2.1 基于不完全合作博弈的三网融合主体企业经济分析 |
4.2.2 三网融合主体企业利益分配方法研究 |
4.3 三网融合主体企业双向进入策略研究 |
4.3.1 三网融合下双向阶段性进入策略研究 |
4.3.2 三网融合下n 个运营商双向进入策略研究 |
4.4 三网融合下内容资源合理配置策略研究 |
4.4.1 三网融合下服务提供商内容资源配置研究 |
4.4.2 三网融合下服务提供商内容资源配置的Stackelberg 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服务转型与三网融合下长虹运营管理研究 |
5.1 引言 |
5.2 服务转型下长虹发展机遇与面临挑战 |
5.3 从“三坐标”到“三转型”的长虹服务转型哲学 |
5.4 基于智能“生态树”的长虹三网融合一体化集成策略研究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前景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情况 |
(4)机械制造企业竞争情报网络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竞争情报概述 |
1.1.1 竞争情报的内涵 |
1.1.2 竞争情报的功能 |
1.1.3 竞争情报系统的实施过程 |
1.2 竞争情报国内外发展 |
1.2.1 国外竞争情报的发展 |
1.2.2 国内竞争情报的发展 |
1.2.3 未来竞争情报产业发展趋势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 |
1.4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5 论文研究的思路及主要内容 |
2 竞争情报理论研究 |
2.1 竞争情报系统理论 |
2.1.1 竞争情报系统的内涵 |
2.1.2 竞争情报系统的基本组成 |
2.2 竞争情报理论基础分析 |
2.2.1 竞争情报的构成 |
2.2.2 竞争情报的获取 |
2.2.3 竞争情报分析 |
2.2.4 企业应如何实施企业竞争情报战略 |
3 机械制造企业竞争情报需求分析 |
3.1 机械制造企业竞争情报需求原因分析 |
3.1.1 机械制造企业获取竞争情报的必要性分析 |
3.1.2 机械制造业竞争情报特点分析 |
3.2 机械制造企业竞争情报的需求分类 |
3.2.1 竞争环境信息需求 |
3.2.2 竞争对手信息需求 |
3.2.3 竞争策略信息需求 |
3.3 机械制造企业竞争情报需求的调查分析 |
3.3.1 竞争情报需求调查的对象 |
3.3.2 机械制造企业竞争情报需求调查的内容 |
3.3.3 竞争情报需求调查的方法 |
4 机械制造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构建 |
4.1 机械制造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建立的基本步骤 |
4.2 机械制造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评价 |
4.2.1 机械制造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评价的指标 |
4.2.2 机械制造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评价方法 |
4.2.3 机械制造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效益评价和组织实施的程序 |
4.3 机械制造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建立 |
4.3.1 机械制造企业情报部门的设置 |
4.3.2 机械制造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构建 |
5 建设集团竞争情报系统现状分析 |
5.1 建设集团概况 |
5.2 建设集团竞争情报发展历史 |
5.3 竞争情报部门总体分布概况 |
5.3.1 集团办公室信息管理部门分析 |
5.3.2 销售公司信息管理部门分析 |
5.3.3 技术中心信息管理部门分析 |
5.4 建设集团竞争情报系统的优缺点分析 |
6 建设集团竞争情报系统建设 |
6.1 竞争情报建立的原则 |
6.2 竞争情报系统的基本架构 |
6.3 竞争情报系统的职能 |
6.4 竞争情报网络系统的建立 |
6.5 竞争情报系统预期效果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V5系列车用空调压缩机前后盖生产扩能的技术经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扩能设备方案比较及选型 |
1.1 V5系列前后盖生产系统工序-设备流程 |
1.2 设备选型方案 |
1.3 方案比较及选择决策 |
2 企业经济评估 |
3 投资方案效益估算 |
3.1 概略估算 |
3.2 详细计算 |
4 结语 |
(6)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换热与膨胀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自然工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 CO_2 制冷工质的历史回顾与研究现状 |
§1-3 二氧化碳制冷剂的综合评价 |
§1-4 研究内容、意义和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二氧化碳跨临界热泵循环的研究 |
§2-1 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特点 |
§2-2 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理论分析 |
§2-3 二氧化碳跨临界水—水热泵循环的实验研究 |
§2-4 提高CO_2 跨临界循环COP 的途径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超临界二氧化碳对流换热的理论研究 |
§3-1 文献综述 |
§3-2 临界区二氧化碳热物性的变化规律 |
§3-3 超临界流体换热的处理原则 |
§3-4 超临界流体换热的理论分析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超临界二氧化碳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 |
§4-1 实验系统与装置 |
§4-2 实验研究内容、方法和注意事项 |
§4-3 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二氧化碳跨临界系统膨胀机的理论研究 |
§5-1 研究膨胀机的意义 |
§5-2 膨胀过程机理研究 |
§5-3 不同形式膨胀机的热力分析与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二氧化碳转子式膨胀机样机的研制 |
§6-1 国外二氧化碳膨胀机的研究 |
§6-2 选取转子式膨胀机的原因 |
§6-3 转子式膨胀机的热力计算和动力计算 |
§6-4 膨胀机的结构设计 |
§6-5 膨胀机性能实验研究 |
§6-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之处 |
§7-1 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7-3 今后工作的建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奖励 |
致谢 |
四、V5系列车用空调压缩机前后盖生产扩能的技术经济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修正Shapley值法的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创新收益分配研究[D]. 王城松. 湖南大学, 2017(07)
- [2]河南汽车产业集群发展与竞争力研究[D]. 李乐乐.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2(06)
- [3]服务转型与三网融合下家电企业运营管理研究[D]. 刘体斌.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7)
- [4]机械制造企业竞争情报网络系统研究与应用[D]. 石安雄. 重庆大学, 2007(06)
- [5]V5系列车用空调压缩机前后盖生产扩能的技术经济评价[J]. 赵菊明,程晓鸣.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4(S1)
- [6]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换热与膨胀机理的研究[D]. 魏东. 天津大学,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