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联合国——世纪门槛好难迈(论文文献综述)
高柏[1](2021)在《对等开放:中国迈向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文中研究表明在本刊上一期刊登的《走出萨缪尔森陷阱》一文中,高柏分析了近几年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贸易关系日趋紧张的根源——仅从比较优势角度理解国际贸易,因此忽视了自身经济的崛起给国际贸易秩序和国际贸易利益分配带来的巨变,更没有看到这一变化对各国国内政治和对外政策的影响。在本文中,高柏接续上篇文章的讨论,试图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本文梳理了战后欧洲各国及欧洲与美国之间,通过对等降低关税、对等削减贸易投资壁垒以及发展产业内贸易,避免重大贸易冲突的历史经验;而上世纪末的美日贸易战之所以爆发,正是因为双方之间缺乏上述贸易利益分配机制,导致双边贸易关系走向失衡。本文认为,为避免中美贸易冲突继续恶化,在即将展开的"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对等原则,按照发达国家的高标准对等削减贸易投资壁垒,与发达国家发展产业内贸易,为中国经济打造可持续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同时为国内的深化改革提供充分的动力和有利条件。
孙胜韬,陈建韶,张苗苗,肖劲松,王叙黄,彭先飞,孟晓东,朱光栋,田程[2](2020)在《第三部分 语言知识与语言表达》文中指出
吴寄南[3](2020)在《日本“大国梦”的虚与实——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国家政治转型的经验与教训》文中研究指明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坐稳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之位后,一直渴望提高自身的政治影响,意图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与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作用。近40年来,日本在探索和推进国家政治转型进程中采取了一些颇为独到的做法,如通过持续的政策争辩凝聚朝野共识,审慎处理与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关系,发挥对外投资和援助等经济筹码的作用,增强文化领域的传播力和吸引力,在军事领域逐步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以及推进强化中央集权和提高决策效率的改革等,支撑着日本不断追求其"大国梦"。日本国家政治转型是内外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其自身认知的偏差和行为能力的缺陷,日本没有解决好国家定位问题,导致其难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性作用,距离其"大国梦"的实现越来越远。
高樟[4](2020)在《工商银行沈阳分行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截至2019年底,中国有实质经营的中小企业有4800余万家。中小型企业税收占国家财政收入的50%,超过六成以上的GDP由中小企业创造,同时这部分企业还创造了65%的国家专利和70%的技术创新,另外超过80%的新产品研发也是中小企业完成的,中小企业还创造的81%的城市就业岗位。尽管中小企业的发展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重要,但高昂的融资成本和苛刻的融资条件依旧阻碍中小企业成长和快速发展,作为具有企业发展的血液之称的营运资金,获取方式和渠道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我国近年来金融业发展迅速,直接和间接融资渠道丰富,但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获取融资最重要也是最容易的渠道只有商业银行。资金问题已成为限制中小企业发展和成长的最大障碍。我国发展中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存在内部管理风险能力薄弱、财务管理和运营管理过于简单、为发展选择轻资本运营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对于银行传统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贸易融资审查模型审核要点相悖,很难获取相应融资。中小企业占我们企业总数的95%以上,相对大企业却只获得不到20%的信贷资源。早在2008年,我国就提出扶植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工商银行作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2009年就推出了中小企业融资方案。在十多年的金融服务中,工商银行根据信贷业务中实际出现的问题,一直进行着信贷政策和策略的调整。由于国家政策管控、国际形势变化、违法骗贷犯罪猖獗等多重原因,工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研究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策略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增长和发展、推进金融市场有序创新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研究旨在以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分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服务的中小企业的融资理论及现状进行综述,分析了影响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描述工商银行沈阳分行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的现状,并通过SWOT分析法、数据分析法等方法对工商银行沈阳分行内外部环境进行了细致分析,并指出社会环境问题、工商银行沈阳分行的问题以及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再次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首先制定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的发展战略,明确方向;其次从优化产品体系、完善贷款业务的内部管理机制,实施信贷营销组合模式、实施综合风险管理四个方面积极完善商业银行的信贷服务体系;最后从资金、人员、风险这三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以推动工商银行沈阳分行的发展,并为其他商业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中提供可供参考的借鉴。
朱文华[5](2020)在《义务教育阶段彝族女童辍学问题研究 ——以凉山彝族自治州M县女童H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女童是未来的妇女和母亲,她们孕育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关注和研究彝族女童教育现状,对于有效提高女童受教育率和受教育程度,进而带动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深远意义。本研究选取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聚居地区,女童辍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彝族女童H作为研究对象,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来解读彝族传统文化、彝风彝俗、家庭、学校、社会等,以生态系统理论、贫困文化、Vincent Tinto学生辍学三个相关理论,彝族女童辍学相关研究成果,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研究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为主,具体以文献法、访谈法,辅之以观察法等,对义务教育阶段女童H辍学的主要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导致女童辍学是一个综合因素所造成的,一是生长环境艰苦束缚彝族女童就学;二是传统观念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女童就学阻力大;三是语言文化差异性对女童学习的影响;四是彝族地区学校课程设置的影响;五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缺乏适应性;六是自我认知能力不足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感到迷茫。通过以上研究问题,并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对策建议。重视和关注彝族地区的女童教育,优化教育环境,使彝族地区义务教育更加均衡,女童教育更加健康和谐发展。
朱青青[6](2020)在《中国高校学生的国际组织实习经历:现实情境与发展困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强,国际组织日益成为各国之间展现实力、争夺话语权的博弈平台。中国尽管在国际事务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仍面临在重要国际组织中的任职人员数量不足、职级偏低、话语影响力弱的严峻挑战。近年来,在各项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中国高校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的人数不断增加,但能留任以及愿意留任者偏少。尽管学界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输送的困境有所讨论,但鲜有研究从国际组织实习生的实习经历出发,剖析高校学生在国际组织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困境。本研究梳理了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发展历程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输送的政策,对23名赴国际组织实习的高校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对2名高校教授和3名国际组织官员进行非正式访谈。同时,采用案例分析法,对A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班进行个案分析,探究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成效。本研究从微观、中观和宏观视角层层切入,揭示实习生在国际组织实习过程中面临的角色困境、组织融入困境和平台支持困境,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实习生的角色困境表现为实习生对自我角色的认知、身份转换与冲突之间的矛盾以及个体在实习过程中的角色认同感构建不强。高校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面临学生角色、国际实习生角色以及家庭子女角色等多重角色扮演的冲突,需要应对实习与学业、就业的矛盾,传统文化观念差异的冲突以及职场角色转换的困难。面临学业、实习、就业冲突时,高校在学制学分、延迟毕业、就业安排等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定和完善的保障应对措施。在与传统文化观念交锋时,社会整体对海外实习和全球就业的认知仍较保守,存在一定偏见和误区。而在实习过程中呈现的岗位胜任力不足,在团队中处于边缘化地位,都导致实习生自我角色认同不高,形成角色困境。第二,实习生的组织融入困境表现为对组织文化特征的不适应、组织发展前景不乐观以及组织内部沟通模式差异导致的组织认同感不强。从实习生对国际组织的文化特征和发展前景评价以及个体的行为表现来看,实习生较难适应国际组织官僚主义、竞争主义、个人主义的文化氛围;习惯委婉表达的低语境交流模式,不适应组织内部直接沟通的高语境交流模式,沟通交流存在隔阂;对组织发展前景持观望态度;职业发展路径艰难,不利于个体晋升发展,缺乏职业吸引力。第三,实习生平台支持困境表现为实习渠道匮乏、实习人才资源缺乏统合,组织关系网络松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实习生岗位胜任力方面仍存在不足。政府作为主要输送管理平台,其负责的国际组织实习项目流程复杂,培训针对性不足,后期缺乏管理反馈。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建设平台,存在课程设置宽泛、教师专业实践性不足、应对特殊情况的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形成实习生实习中的平台支持困境。形成实习生发展困境的深层要素是能力(国际组织岗位胜任力)、文化(文化理念)与平台支持(政府高校培养输送)。因此,为推动高校学生国际组织实习持续发展,需着力提升能力、平台与文化三者的相互作用。岗位胜任力的提升需要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平台支持发挥作用需要完善和健全外部保障机制,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持需要文化包容和观念的扭转,这对应对实习生国际组织实习困境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陈志峰[7](2020)在《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文中提出据推测,我国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数量超过1000万,其中儿童超过200万。广州是自闭症谱系障碍干预最前沿的城市之一,也作为广东省内自闭症谱系障碍诊断和治疗资源聚集地。因此,本研究以广州市为例,了解和分析患者家庭的生存状态,审视贯穿生命周期的社会支持体系如何满足资源需求。同时,在我国,广州亦是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前沿发展阵地,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投入位居前列。由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社会工作介入服务在社会支持体系中如何改善患者家庭生存状态。“生存”上,资源发展不及群体规模增长带来的供需矛盾可能进一步激化;“状态”上,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患者家庭要面临精神、认知、经济、就业和双老困境,这些困境共同反映了基本生活保障和发展性上的现实需求。回应这些现实需求,广州市患者家庭各生命周期阶段基本上都有相应的正式社会支持,本文列举了公立医院、康复训练机构、学校教育支持体系、就业支持体系、“双老”家庭支持体系、家长组织等九类。朋辈、亲友、邻里和志愿者等较亲近患者家庭的非正式支持作为正式社会支持的重要补充。患者家庭的社会支持体系总体来说,资源虽种类丰富,但仍十分有限;资源在各生命周期阶段分布不均,并且不同阶段的支持体系间互动与转介是不顺畅的;政策补助主要通过正式社会支持实现。社会支持视角下患者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服务是可行且必要的。为患者家庭提供社会工作介入服务的主要是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本文沿着从发现症状到老去的生命周期时间轴以及从微观服务到政策倡导归纳现有的社会工作介入服务板块,也体现了社会支持网络的运用。从服务成效可总结出社会工作介入服务对患者家庭生存状态的改善。目前服务存在着“社工不懂自闭症谱系障碍”“‘非社会工作’专业从业人员不懂社工”“服务微弱、松散而不成体系”等问题。美国在社会工作介入患者家庭的跨学科、跨系统和全年龄段服务理念值得借鉴。本文最后结合发展型社会政策理念,回到社会支持体系框架,讨论福利输送过程中如何优化对于处在各生命周期阶段的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服务。
池莉[8](2019)在《大树小虫》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1.俞思语俞思语足月出生。分娩之前医院找了熟人,不料还是呛到羊水吸入胎粪,出生时没了呼吸,窒息十分钟,住进重症监护室。都以为她不行了,傍晚她却有了自主呼吸。次日又发烧、呕吐、四肢僵硬、哭声拉直,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从那时起直至今天,俞思语支气管与肺,都相当脆弱,只要伤风感冒,必久咳不愈,有时还会咯血,粉红色带泡沫痰那种,多年查无因,中西医皆难治愈,对空气要求高,易气短,常需深呼吸。
徐小妮[9](2019)在《“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的建构与验证》文中认为21世纪以来,提升早期儿童教育质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关注的焦点。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尤其是教师对幼儿的研究与支持能力。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是一项综合性专业能力,它指教师借助科学的行为观察分析技术,深入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供适宜的教育支持。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目前,欧美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的培养,他们不仅在教师教育中设置了专门的课程内容,还依据教师的专业水平为他们提供了分层次的培训课程。我国幼儿园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相关的教育培训也很少。因此,针对我国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的分层培训研究工作意义重大。本研究围绕幼儿园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的发展,建构并验证适合本能力发展的职后分层培训课程框架。即本研究包括两大研究内容:一.建构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职后分层培训课程框架。即,为什么以及如何以能力为导向、以模块为主要形式建构本研究职后培训课程框架?二.验证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职后分层培训课程框架的合理性。即,从培训课程框架生成初级水平教师培训课程内容并检验培训课程内容实施的有效性。具体研究思路:首先,借助文献法、理论分析法和基于工作坊研讨的经验总结法,建构适合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四个水平)的职后培训课程框架。然后,生成初级水平教师职后培训课程内容并验证课程内容的有效性。研究者以“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上初级水平的教师为例(选取我国某市两所幼儿园的16位教师),调研他们在“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发展上的现状及培训需求,结合本研究建构的培训课程框架,生成初级水平教师的“幼儿研究与支持”职后培训课程内容,并将此课程内容实施,在行动研究中分析16位初级水平教师在“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上的发展,由此验证“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分层职后培训课程框架的合理性。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法、理论分析法、经验总结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等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首先,建构“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分层培训课程框架。通过文献法,研究者确定了本研究建构的职后培训课程框架应以能力本位模块形式进行。借助理论分析法,研究者从各相关知识领域出发,归纳、抽象、演绎、建构了培训课程框架。然后,研究者组建了一支由学前教育专家和一线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坊,通过经验总结对本框架进行二次建构和完善。建构的培训课程框架如下:本研究培训课程以“培养完整儿童”、“发展儿童终身学习能力”、“提升幼儿教育质量”为核心依据,将课程理念定位在“支持教师的可持续专业发展,培养会观察,擅分析,巧运用,乐反思的幼儿园教师”。然后,依据课程理念制定了课程目标和内容。课程内容包括四大领域、十大模块。四大领域分别是幼儿行为观察、幼儿学习研究、幼儿发展评价、个体差异研究。四大领域又衍生出十大模块:水平(一):行为观察的理念及基本技术、幼儿学习的基本特点、儿童发展的基本年龄特点、个体差异的概念及表现;水平(二):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学习品质的梳理及行为引导、理解发展的路径;水平(三):学习过程的观察评价及支持、发展的交互作用;水平(四):观察分析的反思能力提升。即,随着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的提升,培训课程内容逐步整合,呈现出“卧三角”架构,这是由本研究培训课程的理念、学习结果的进阶性(SOLO分类评价理论)、知识的整合性(变构学习模型)决定的。本研究培训课程主要采取案例工作坊形式实施,课程评估以质性形式为主,结合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实施与评估形式主要基于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成人学习特点。其次,验证“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的合理性。考虑到本研究培训课程的特点,研究者综合了培训课程框架与初级水平教师参培需求生成了初级水平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职后培训课程内容,实施培训课程,评估教师们在“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上的变化,从而分析培训课程框架的合理性。1.依据建构的“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生成培训课程内容。由于时间精力有限,研究者只选取了“幼儿研究与支持”初级水平(即水平一)课程模块生成培训课程内容。首先,研究者调研了初级水平教师的培训需求,为细化初级水平教师培训课程内容,以及验证培训课程内容的有效性做准备。依据目的性原则,研究者选取我国某市两所幼儿园,借助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评估工具,筛选出16位初级水平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取一对一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在“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上的发展特点及培训需求。结果表明,初级水平教师在“幼儿研究与支持”上呈现以下特点:幼儿观察以“看护”为主要目的,观察内容单一、随意,观察记录方法以拍照为主。在观察分析上,主要是对幼儿行为的二次主观描述、总结,意识不到将观察分析结果与自身教育行为联系起来,更无法据此提供适宜的教育支持。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们对幼儿学习的认知存在误区,不清楚幼儿的学习的特点,过度强调教师教学的重要性。此外,教师们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了解甚少,在工作中不会运用,也不了解幼儿个体差异的表现,难以做到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其次,生成“幼儿研究与支持”初级水平教师培训课程内容。基于本研究培训课程框架和初级水平教师能力现状,研究者生成了初级水平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职后培训课程内容,共十八个专题:模块一的专题为:(1)观察为何;(2)如何观察;(3)观察什么(角色游戏);(4)观察什么(结构游戏);(5)观察记录与分析。模块二的专题为:(1)幼儿学习的内涵;(2)幼儿学习的方式;(3)幼儿学习的情境;(4)我看到的幼儿学习;(5)教师的角色。模块三的专题为:(1)3-4岁幼儿心理发展图;(2)4-5岁幼儿心理发展图;(3)5-6岁幼儿心理发展图;(4)我看到的幼儿年龄特点。模块四的专题为:(1)感受多彩的幼儿;(2)幼儿个体间差异;(3)幼儿个体内差异;(4)发展适宜性教育。专题内容环环相扣,逐步深入。依据培训课程框架生成课程内容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对课程框架有深入的理解,对参培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和需求有准确把握,以及较高水平的“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2.实施并评估“幼儿研究与支持”初级水平教师培训课程的有效性。研究者与16位初级水平教师开展了为期九个月的行动研究。培训以案例工作坊为主的形式展开。培训后,两所幼儿园参培教师的“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发生了很大变化。研究者依据评估要素,结合深度访谈、教师文案、观察记录、幼儿现场活动分析、园长评估等多种来源资料分析发现:培训后教师们开始正确认识幼儿行为观察的价值,能够依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科学的观察,并尝试依据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综合多种发展因素,对幼儿观察记录进行初步分析。他们对幼儿的学习方式、学习情境、学习特点有了正确认知,能够更多地在游戏生活中发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教师们开始意识到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与优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有意识地去理解和运用。此外,对幼儿的个体差异表现、影响因素、教师角色有了新的认识。部分教师表现出对高水平培训课程内容的需求。教师们在发现儿童的过程中提升了专业反思能力,体验到职业幸福感,促进了可持续专业发展。最后,研究者认为,本研究建构的“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具备合理性:四大领域的设置、初级水平教师的四大模块安排,以及逐步整合的课程模块架构符合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的发展需求。研究者以模块、专题的形式设置培训课程内容,采取案例工作坊为主的形式实施培训有利于激发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动力,培训课程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在研究反思中,研究者指出,参培教师在“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提升上存在园所差异和个体差异,这与园所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教师专业发展观以及教师的专业、学历、工作经验、个性特征等因素相关。本研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提出并验证了“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后续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生成更高水平的培训课程内容,验证培训课程框架后三个水平的模块。此外,还可以加强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发展特点、职前教育、培训师培训等相关研究。
李俏丽[10](2019)在《知行合一 成己成人 ——人文学科人才培养方式研究》文中指出重申人文教育不仅是面对当下人文教育的困境,传统人文智慧的复兴既是为中华民族筑魂,也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逻辑起点。本文从中华传统智慧的角度探索适合人文学科人才培养的理论模型以及方式路径。知行合一具有双重内涵,在认知层面,知行合一意味着口念心行;在实践层面,知行合一体现在理念与行动的统一;这两者是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的。促进学生成己是教育的本心,向着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是教师的生命本质,知行合一是教师成就学生成己的现实之源,通过教师的“教行合一”和学生的“学行合一”营造生命体验性的教学课堂,促成师生生命的卓越。人文学科迥异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以灵明知觉的人心为关涉对象,以可经验的生活世界为研究内容,以人的终身成长为其根本指向,以价值性、精神性、经典性等为其知识特性。为此,人文学科人才培养在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和时代发展下应以“以文化人”为圆心,以师生双主体的“行”为半径。秉持有效性和经济性原则,依据人文学科人才培养的应然特征,本研究通过问卷法、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等对S大学文学院作了案例分析,发现目前S大学的人文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从学生个案看,“知之不深,行之尚浅”和“有知识没精神”;从人文教师个案看,人文教师在政治经济体制和价值相对主义的裹挟下,教育理想平庸化,关注学生的“道问学”远胜于“尊德性”,过分强调客观环境呈现大学老师小学生心态。当下大学的人文教育需要“返本归心”,重在践履。因此,大学人文教育应以通识教育作为开展的大前提,以文史哲贯通培养的人文实验班作为超越,以中国传统经典作为主要课程,以感悟和体证作为人文教学的本体功夫,在围绕知情意实施多元开放的学业考核评价的同时,“生活即教育”,注重校园人文氛围的营造,以此真正实现以文化人的文化使命。
二、联合国——世纪门槛好难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联合国——世纪门槛好难迈(论文提纲范文)
(1)对等开放:中国迈向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以邻为壑,还是对等开放? |
战后格局:独善其身,还是多边联盟? |
欧洲经济共同体:深度整合,还是维持主权国家市场? |
对等问题2.0:非关税壁垒问题的登场 |
日美贸易战的根源:缺乏对等和产业内贸易 |
对等原则对发展中国家的豁免与多哈回合的僵局 |
中美贸易冲突的根源:贸易投资壁垒与产业内贸易 |
讨论 |
(2)第三部分 语言知识与语言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七、基础考点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重点突破 |
(一)信息提取 |
(二)语段补写 |
(三)语病修改 |
(四)表达效果 |
九、考点覆盖 |
(一)图文转换 |
(二)推断与得体 |
十、作文训练 |
(一)审题训练 |
(二)作文实战 |
第三部分语言知识与语言表达 |
七、基础考点 |
八、重点突破 |
九、考点覆盖 |
十、作文训练 |
(3)日本“大国梦”的虚与实——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国家政治转型的经验与教训(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本的国家政治转型与“大国梦” |
(一)日本国家政治转型的“酝酿期” |
(二)日本国家政治转型的“发力期” |
(三)日本国家政治转型的“拼搏期” |
(四)日本国家政治转型的“收获期” |
二日本的“大国梦”并不仅仅是梦呓 |
三支撑日本“大国梦”的因素 |
(一)通过持续的政策争辩凝聚朝野共识,让日本国家发展战略渐趋清晰 |
(二)审慎处理与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关系,确保日本国家转型有序推进 |
(三)发挥对外投资和援助等经济筹码的作用,提高对外话语权和规则主导权 |
(四)增强文化领域的传播力和吸引力,提高日本在大国博弈中的地位 |
(五)在军事领域用“切香肠”方式突破和平宪法对日本派兵出国的限制 |
(六)进行一系列旨在强化中央集权和提高决策效率的改革 |
四日本距离实现“大国梦”还有多远 |
(一)日本国家政治转型中的教训 |
1. 未能与时俱进地确定国家长远的发展目标 |
2. 未能摆脱对美国过于依赖的思维惯性 |
3. 未能同亚洲邻国实现真正的历史和解 |
(二)日本国家政治转型的趋势展望 |
结语 |
(4)工商银行沈阳分行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概述 |
2.1 中小企业信贷相关理论 |
2.1.1 信贷理论 |
2.1.2 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
2.1.3 信贷配给理论 |
2.1.4 融资次序理论 |
2.2 营销相关理论 |
2.2.1 4Ps营销理论 |
2.2.2 4Cs营销理论 |
2.2.3 STP营销理论 |
2.3 中小企业信贷概述 |
2.3.1 中小企业概述 |
2.3.2 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特点 |
2.3.3 中小企业信贷营销影响因素 |
第3章 工商银行沈阳分行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现状 |
3.1 工商银行沈阳分行概况 |
3.2 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状况 |
3.2.1 中小企业客户分布状况 |
3.2.2 中小企业信贷额度状况 |
3.2.3 中小企业贷款类型状况 |
3.3 现行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策略 |
3.3.1 信贷政策 |
3.3.2 信贷营销策略 |
3.3.3 信贷营销策略的运行情况 |
3.4 现行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策略运行状况的调查分析 |
3.5 工商银行沈阳分行中小企业信贷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5.1 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3.5.2 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策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章 工商银行沈阳分行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策略制定内外部环境分析 |
4.1 外部环境分析 |
4.1.1 宏观政策分析 |
4.1.2 监管环境分析 |
4.1.3 业务需求分析 |
4.1.4 行业状况分析 |
4.2 内部环境分析 |
4.2.1 运营平台分析 |
4.2.2 经营模式分析 |
4.2.3 品牌建设分析 |
4.2.4 产品定价分析 |
4.2.5 人力资源分析 |
4.3 SWOT矩阵 |
第5章 工商银行沈阳分行中小企业贷款营销策略制定 |
5.1 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营销理念设计 |
5.1.1 提升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营销理念 |
5.1.2 信贷业务营销原则 |
5.2 市场定位策略 |
5.2.1 市场细分 |
5.2.2 目标市场选择 |
5.2.3 市场定位 |
5.3 信贷营销组合策略 |
5.3.1 产品策略 |
5.3.2 价格策略 |
5.3.3 分销渠道策略 |
5.3.4 促销策略 |
第6章 工商银行沈阳分行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
6.1 资金保障 |
6.2 人力保障 |
6.2.1 完善聘用机制 |
6.2.2 培养专业人才 |
6.2.3 完善激励约束体系 |
6.3 风险保障 |
6.3.1 加强贷款贷前调查 |
6.3.2 加强贷款审查 |
6.3.3 从严放款核准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工商银行沈阳分行2018年大中型客户贷款情况一览表 |
附录2 工商银行沈阳分行市场调查问卷 |
(5)义务教育阶段彝族女童辍学问题研究 ——以凉山彝族自治州M县女童H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女童辍学问题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
2.民族地区女童辍学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
3.本人对彝族女童辍学现象有着较多的关注与思考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彝族女童 |
2.辍学 |
(四)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3.对相关研究的述评 |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
1.生态系统理论 |
2.文化贫困理论 |
3.Vincent Tinto学生辍学理论 |
(六)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个案研究法 |
3.访谈法 |
4.观察法 |
二、情境描述与分析 |
(一)路遇阿老表 |
(二)窘迫的家境 |
(三)苦苦支撑的家庭生活 |
(四)阿妈的月亮女儿(美丽的姑娘) |
(五)阿达果阿觉(彝语即爸爸不在了) |
(六)辛勤打工的姐姐 |
(七)金钱比读书重要 |
(八)远离的学校(老师和同学) |
(九)上课有点听不懂(听不懂老师授课) |
(十)零光蛋嘛则(彝语即考 0 分) |
(十一)不喜欢说话 |
(十二)性格内向的女孩 |
(十三)课堂总爱睡觉 |
三、研究结论分析 |
(一)生长环境艰苦束缚彝族女童就学 |
(二)传统观念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女童就学阻力大 |
(三)语言文化差异性对女童学习的影响 |
(四)彝族地区学校课程设置的影响 |
(五)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缺乏适应性 |
(六)自我认知能力不足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感到迷茫 |
四、应对民族地区女童辍学问题的对策建议 |
(一)采取措施,积极抓好女童教育,提高彝族妇女文化素质 |
(二)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提升彝族女童入学率 |
(三)加强彝族地区双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
(四)攻克语言障碍持续深化民族地区教育改革促进彝区教育事业发展 |
(五)加强校本开发课程,以多种形式办学促进民族教育多元化发展 |
(六)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态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中国高校学生的国际组织实习经历:现实情境与发展困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
一、研究问题 |
二、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 |
一、理论基础 |
二、分析框架 |
三、研究方法和过程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高校学生海外实习研究 |
二、国际组织人才素质及胜任力研究 |
三、学界对国内外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对比研究 |
四、文献述评 |
第二章 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及其人才培养输送政策分析 |
第一节 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发展历程 |
一、被排挤在外:1949 年-1971年 |
二、重新合作:1971 年-1978年 |
三、全面学习:1978 年-2000年 |
四、深入发展:2000 年-至今 |
第二节 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输送的政策分析 |
一、完善相关政策发展 |
二、推进信息平台建设 |
第三章 实习生的角色适应:冲突、调适及建构 |
第一节 角色冲突中的自我对话和内在调适 |
一、时间空间冲突:耽误学业、错过就业的风险 |
二、行为模式冲突:职场新人的文化适应和融入 |
三、家庭观念冲突:对“安土重迁”观念的挑战 |
第二节 角色认同中的自我反思建构 |
一、角色定位:关注自我还是关注国际? |
二、角色胜任:岗位能力具备还是欠缺? |
三、角色地位:团队的核心成员还是边缘化的局外人? |
第四章 实习生的组织融入:多元文化适应和职业发展前瞻 |
第一节 多元融合的组织文化特征 |
一、“官僚主义”:按章办事,效率低下,等级分明 |
二、“尊重分享”:开放包容,分享合作 |
三、“丛林法则”:信息获取和资源竞争 |
四、“利益互惠”: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理念的碰撞 |
第二节 组织中的沟通差异和文化安全感构建 |
一、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交流模式 |
二、“抱团”习惯下的文化安全感构建 |
第三节 组织发展前景及岗位发展潜力 |
一、组织发展前景:资金短缺,人员紧缩 |
二、岗位发展潜力:艰难的职业发展路径 |
第五章 实习生的平台支持:政府输送与高校培养 |
第一节 政府平台的输送及管理分析 |
一、政府输送国际组织人才现状及反思 |
二、政府管理国际组织人才现状及反思 |
第二节 高校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的模式及个案分析 |
一、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现状及模式分析 |
二、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班个案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和建议 |
一、岗位胜任力提升: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及创新 |
二、平台支持加强:外部保障机制完善和健全 |
三、文化环境创建:文化包容和观念扭转 |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一、本文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国际组织实习生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初始编码形成过程——以S9的部分访谈资料分析为例 |
附录三 伦理审查说明 |
后记 |
(7)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文献述评 |
1、关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研究 |
2、关于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家庭社会支持的研究 |
3、关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群体社会政策的研究 |
4、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
5、现有研究的简单评论 |
(五)研究方法 |
1、田野调研方法 |
2、文献分析方法 |
(六)研究思路与行文框架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自闭症谱系障碍 |
2、心智障碍 |
3、生存状态 |
(二)理论基础 |
1、社会支持与社会支持网络 |
2、社会政策与发展型社会政策 |
3、理论在本研究的运用 |
(三)本章小结 |
三、广州市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家庭的现状分析 |
(一)广州市自闭症谱系障碍群体现状概述 |
(二)广州市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家庭所面临的困境 |
1、精神困境 |
2、认知困境 |
3、经济困境 |
4、就业困境 |
5、双老困境 |
(三)本章小结 |
四、广州市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家庭的社会支持体系现状分析 |
(一)正式社会支持 |
1、公立医院 |
2、康复训练机构 |
3、学校教育支持体系 |
4、就业支持体系 |
5、“双老家庭”支持体系 |
6、家长组织 |
7、基金会 |
8、广州市少年宫 |
9、媒体 |
(二)非正式社会支持 |
1、朋辈 |
2、亲友 |
3、邻里 |
4、志愿者 |
(三)本章小结 |
五、广州市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服务现状与成效分析 |
(一)社会工作介入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1、必要性 |
2、可行性 |
(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
1、提供康复训练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
2、社工服务站项目 |
(三)社会工作介入服务的基本现状 |
1、介入服务提供现状 |
2、总结当前的角色定位 |
(四)社会工作介入服务的成效与改善患者家庭生存状态 |
1、提供就近方便的直接服务解急时难 |
2、直接服务助患者适应所在安置环境 |
3、在服务对象系统中改善康复环境 |
4、介入目标系统中营造关爱和接纳环境 |
5、在托养环境中满足发展性需求 |
(五)社会工作介入服务存在的问题 |
1、社工不懂自闭症谱系障碍 |
2、自闭症谱系障碍领域“非社会工作”专业从业人员不懂社工 |
3、社会工作介入服务微弱、松散而不成体系 |
(六)本章小结 |
六、社会工作介入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家庭的美国经验分析 |
(一)跨学科合作模式 |
(二)社会工作介入概述 |
(三)社会工作介入服务 |
1、学前教育 |
2、中小学教育 |
3、过渡年龄段后 |
(四)对中国的启示 |
(五)本章小结 |
七、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家庭社会工作介入服务的完善建议 |
(一)设立专项服务项目,从试点开始 |
(二)对提供康复训练服务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相关认证与管理 |
1、机构层面 |
2、师资方面 |
(三)社会工作介入服务与学校教育体系的衔接 |
(四)社会工作介入服务与就业支持体系的衔接 |
(五)社会工作介入服务与安置养护支持体系的衔接 |
(六)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社会融合宣传教育 |
(七)发展型社会政策倡导 |
(八)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大树小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 |
1.俞思语 |
2.钟鑫涛 |
3.钟欣婷 |
4.格瑞丝 |
5.钟永胜 |
6.高红 |
7.俞亚洲任菲菲 |
8.俞爷爷俞奶奶 |
第二章故事只是男女主角2015年度实施造人计划始末 |
1.2015年1月没怀上 |
2.2015年2月没怀上 |
3.2015年3月没怀上 |
4.2015年4月没怀上 |
5.2015年5月没怀上 |
6.2015年6月没怀上 |
7.2015年7月没怀上 |
8.2015年8月没怀上 |
9.2015年9月没怀上 |
10.2015年10月没怀上 |
11.2015年11月没怀上 |
12.2015年12月真相大白 |
(9)“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的建构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关注早期儿童教育质量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
(二)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 |
(三)我国亟需开展“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研究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课程框架与建构 |
(一)课程框架的概念 |
(二)课程框架的形式 |
(三)能力本位课程框架的模块化建构 |
二.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 |
(一)教师可持续专业发展理念 |
(二)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的现状 |
(三)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与分层培训 |
三.“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 |
(一)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概念界定 |
(二)发达国家“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特点 |
(三)我国“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现状 |
四.文献评析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内容 |
(一)研究一:建构“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 |
(二)研究二:验证“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一)研究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效度 |
(一)描述型效度 |
(二)解释型效度 |
(三)评价型效度 |
(四)反思型效度 |
(五)实践型效度 |
四.研究伦理 |
第四章 建构“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 |
一.课程理念与目标 |
(一)课程理念与目标 |
(二)理论依据与论证 |
二.课程内容与架构 |
(一)课程内容与架构 |
(二)理论依据与论证 |
三.课程形式与评估 |
(一)课程形式与评估 |
(二)理论依据与论证 |
第五章 验证“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1.生成教师培训课程内容 |
一.参培教师需求分析 |
(一)访谈设计 |
(二)访谈分析 |
(三)参培教师需求分析 |
二.“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内容及其生成 |
(一)模块一:幼儿行为观察的理念与基本技术 |
(二)模块二:幼儿学习的基本特点 |
(三)模块三:幼儿发展的基本年龄特点 |
(四)模块四:幼儿个体差异的概念及表现 |
第六章 验证“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2.实施并评估教师培训课程 |
一.“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的实施 |
(一)研究园所概况 |
(二)培训课程的实施过程 |
二.“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评估方案 |
(一)评估要素 |
(二)评估方法 |
三.“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评估结果 |
(一)过程性评估 |
(二)结果性评估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一)影响因素 |
(二)研究创新 |
(三)研究局限 |
三.研究展望 |
附录 |
附录1 参培教师培训需求访谈提纲 |
附录2 参培教师培训效果访谈提纲 |
附录3 幼儿行为观察记录表 |
附录4 教师活动观察记录表 |
附录5 INTASC新手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标准 |
附录6 工作坊研讨目标与活动流程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10)知行合一 成己成人 ——人文学科人才培养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和述评 |
(一)有关知行合一思想的相关研究概况 |
(二)关于人文学科的相关研究概况 |
(三)研究述评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阅读法 |
(二)实证调查法 |
(三)教育叙事法 |
六、核心概念界定 |
(一)人文学科 |
(二)知行合一 |
第一章 知行合一:成己成人与教学之道 |
第一节 知行合一说的涵韵 |
第二节 知行合一说的特点 |
一、共时性 |
(一)同时发动 |
(二)永远共存 |
二、相互作用性 |
(一)知行互促 |
(二)知行互释 |
三、动态性 |
(一)真知必能行 |
(二)知行互动永不停歇 |
第三节 知行合一说的教育意蕴 |
一、实现成己成人教育之魂 |
二、彰显生命体验性教学之魅 |
三、突出师生双主体性之义 |
第二章 人文学科的特征及其与知行合一的关系 |
第一节 人文学科的人学本质 |
一、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人心 |
(一)作为客观对象的人 |
(二)作为主体性的人 |
(三)心之灵明知觉 |
二、人文学科的研究内容:生活世界 |
(一)“挑水砍柴即是妙道”:以生活实践为“理” |
(二)“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以具体生活情境为据 |
(三)“田野工作法”:以回到生活事实本身为法 |
三、人文学科的归旨:终身成长 |
第二节 人文知识的特性 |
一、价值性 |
(一)个体独特性 |
(二)评价的而非纯描述的 |
(三)人文认知结论的相对有效性 |
二、精神性 |
(一)不可替代 |
(二)不可转让 |
(三)不可停歇 |
三、经典性 |
(一)内容的永恒性 |
(二)时间的久远性 |
第三节 人文学科人才培养的根本特征:以“以文化人”为圆心,以“行”为半径 |
第三章 个案研究:S大学文学院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和分析 |
第一节 文学院学生个案分析:七个维度解读 |
一、选择人文专业的原因 |
(一)发自内心喜爱人文知识 |
(二)高考分数不够,被动调剂或者退而求其次 |
(三)创业的内在驱动 |
(四)国学班知识视野广 |
二、对课程设置的看法 |
(一)通识性课程过多,精深度不够 |
(二)课程内容重复度高,系统性不足 |
(三)局限于课堂教学,不注重人文的感悟特质 |
(四)传统文化课程与现代学术训练有冲突 |
(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十分合理 |
三、对人文课堂教学的感受 |
(一)文本解剖式教学,失去诗性育人精神 |
(二)做笔记是课堂的关键 |
(三)去生活化,就文本分析文本,无感 |
(四)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是老师不负责任的表现 |
(五)结合生活故事分析让学生更有代入感 |
四、对人文教师的评价 |
(一)更多是知识传授,做人的教育鲜涉及 |
(二)流派性与同质性兼具,且教学风格难以更新 |
(三)教行合一的教师更让学生尊重,并感染学生 |
五、人文知识对学生的影响 |
(一)精神滋养浅 |
(二)促使理性地看待问题 |
(三)专业技能获得少 |
(四)学历证明仅此而已 |
六、对人文文本的学习方法 |
(一)概念推理和纯粹记忆的比例高 |
(二)身心融进文本进行体悟的少 |
七、对本专业培养的满意度 |
(一)水课多,获得感低 |
(二)与预期有相当的距离 |
(三)很满意,没什么抱怨的 |
八、问题与讨论 |
(一)知之不深,行之尚浅 |
(二)知识对象化,未触动学生心灵 |
第二节 人文教师个案分析:五个维度解读 |
一、对大学人文教师的身份认知 |
二、对本专业学习目的的看法 |
三、对大学人文学科人才培养“化人”功能的理解 |
四、对人文教学的感受 |
五、对教学生态环境的感知 |
(一)科研考核权重大,教学地位被淡化 |
(二)教学过程行政化,教学独立被干预 |
六、问题与讨论 |
(一)偏重学生道问学,少留意尊德性问题 |
(二)过分强调外部环境,呈现大学老师小学生心态 |
第四章 关于知行合一的人文学科人才培养方式讨论 |
第一节 基本开展形式 |
一、通识教育:人人都要上 |
二、建立人文实验班:文史哲贯通培养 |
第二节 核心课程设置:以中国经典为主 |
一、坚持少而精原则 |
二、设立以诚为体的会读课程 |
三、依据最近发展区原理,构建金字塔式的课程体系 |
第三节 人文教学过程:凸显感悟体证 |
一、隐喻性课堂教学:注重切己体察 |
(一)由唯概念思维走向“象”思维 |
(二)摆脱满堂灌,预留对话反思闲暇 |
二、小班讨论课:以学生准备为主 |
(一)以问题为导向 |
(二)以深刻的学术阅读为前提 |
(三)创设讨论的心理准备 |
(四)上交读书报告并给予反馈 |
三、行走式的现场教学:亲寻文化之源 |
(一)边看书,边走书中路 |
(二)在现场中直接认知 |
(三)事上磨与成长自己 |
第四节 校园氛围营造:发挥生活即教育功能 |
一、因材施评:加快人文教师考核评价的转型 |
(一)时间维度 |
(二)内容维度 |
二、“教师即课程”:挖掘人文默会知识价值 |
(一)现代师徒式导师制 |
(二)寓教育于生活的现代书院 |
三、“做中学”:师生合力同创课余文化活动 |
第五节 学业考核:以多元性和开放性为主 |
一、考核内容:知情意并重 |
二、实施操作 |
(一)实行全过程评价 |
(二)提升试题的开放性空间 |
(三)超越标准化的试卷考试,多样考核并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关于S大学文学院学生的访谈提纲 |
二、关于人文教师的访谈提纲 |
三、访谈人物 |
四、关于人文教学的课堂观察提纲 |
五、关于S大学文学院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联合国——世纪门槛好难迈(论文参考文献)
- [1]对等开放:中国迈向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J]. 高柏. 文化纵横, 2021(01)
- [2]第三部分 语言知识与语言表达[J]. 孙胜韬,陈建韶,张苗苗,肖劲松,王叙黄,彭先飞,孟晓东,朱光栋,田程. 语文月刊, 2020(12)
- [3]日本“大国梦”的虚与实——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国家政治转型的经验与教训[J]. 吴寄南. 日本文论, 2020(01)
- [4]工商银行沈阳分行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策略研究[D]. 高樟.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3)
- [5]义务教育阶段彝族女童辍学问题研究 ——以凉山彝族自治州M县女童H为个案[D]. 朱文华.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中国高校学生的国际组织实习经历:现实情境与发展困境[D]. 朱青青.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7]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D]. 陈志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3)
- [8]大树小虫[J]. 池莉.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9(06)
- [9]“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的建构与验证[D]. 徐小妮.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10]知行合一 成己成人 ——人文学科人才培养方式研究[D]. 李俏丽. 深圳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