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刺五加叶皂甙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小板形态的影响及其机理的初步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汪戎锦[1](2021)在《基于代谢组学的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作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危害着全世界人类的健康,并以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凝结的血栓或栓子阻塞在脑动脉中使大脑供血受限从而引起氧气和营养的供应不足。刺五加叶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因其化学成分以及药效作用与刺五加根相似,被广泛用于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等疾病的治疗。本实验室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筛选并制备了刺五加叶的主要活性组分,并采用药效学研究证明了刺五加叶具有抗氧化、抑制细胞损伤以及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作用。然而,刺五加叶的化学成分复杂,在体内作用于多个靶点,致使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整体作用机制研究尚不够深入,目前缺乏系统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刺五加叶的开发及应用。代谢组学作为一种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能够对内源性小分子的整体变化进行系统分析,逐渐成为揭示病机复杂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多成分、多靶点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强有力工具。因此,本研究围绕脂质异常、神经损伤以及菌群失调等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病理环节,采用基于质谱技术的多样本(血清、粪便、尿液、脑组织)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对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阐明其科学内涵。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清脂质组学及其神经保护作用研究首先对刺五加叶的主要活性组分进行基于UPLC方法的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刺五加叶的主要活性组分含有有机酸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和糖苷。其次,建立大鼠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模型,并给予刺五加叶治疗四周。由于脂质异常、神经损伤、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是缺血性脑卒中发作的四个主要方面,本文围绕以上四个方面展开了研究。首先,采用基于UPLC-Q-TOF/MS的脂质组学方法,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大鼠血清脂质的代谢紊乱,以及刺五加叶的调节作用。利用UPLC-Q-TOF/MS采集刺五加叶给药四周后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血清样本的脂质代谢轮廓,结合Progenesis QI软件进行包括多元统计学分析、潜在脂质标记物鉴定以及通路分析在内的数据处理。共鉴定出27种脂质组学生物标记物,包括PC,PE,SM和TG类脂质,分布在各种脂质代谢途径中,包括甘油磷脂、亚油酸、α-亚麻酸、甘油脂、鞘脂和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结果表明,刺五加叶能够调节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脂质代谢紊乱。其次,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的神经损伤过程,采用UPLC-TQ/MS对大鼠脑组织及血清中10种神经递质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缺血性脑卒中能够导致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等兴奋性氨基酸的过度释放,产生神经毒性,还能够增加γ-氨基丁酸(GABA)、五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以及牛磺酸(Tau)的含量,并降低抑制性神经递质甘氨酸(Gly)以及神经炎症调节剂乙酰胆碱(Ach)的含量。而给予刺五加叶治疗后,能够使以上神经递质在脑组织和血清中的水平均向正常水平调节,说明其能够通过调节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神经递质含量发挥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最后,通过MDA和SOD的定量分析,检测缺血性脑卒中后氧化应激程度,通过TNF-α,IL-6和IL-10的定量分析,检测炎症反应程度。结果表明,刺五加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机体的氧化应激和炎症损伤,从而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对机体的损伤。从调节脂质代谢紊乱、神经损伤、氧化应激反应以及炎症反应等方面揭示了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2.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粪便代谢组学研究及其对微生物-肠-脑轴的影响微生物-肠-脑轴双向通讯系统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及预后相互关联,这种关联作用近年来逐渐引起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本文采用基于UPLC-Q-TOF/MS的粪便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结合基于UPLC-TQ/MS的粪便胆汁酸靶向代谢组学方法,以及16S r RNA粪便菌群测序,研究了刺五加叶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微生物-肠-脑轴的平衡作用。首先,利用UPLC-Q-TOF/MS采集刺五加叶治疗四周后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粪便样本的代谢轮廓,结合多元统计学分析筛选具有显着差异的潜在生物标记物,并进行通路分析,共鉴定出40个潜在的差异性生物标记物,主要涉及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途径、胆汁酸的生物合成途径、鞘脂代谢通路等。以上生物标记物的含量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具有显着的变化,而刺五加叶可以调节其含量以恢复正常状态。其次,基于UPLC-TQ/MS的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13种胆汁酸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大鼠粪便胆汁酸发生代谢紊乱,刺五加叶能够调节多种胆汁酸的含量,使其更加趋近于正常水平。最后,16S r RNA菌群测序结果表明,缺血性脑卒中可导致大鼠肠道内病原体富集,益生菌水平大幅降低,而刺五加叶能够使缺血性脑卒中大鼠体内病原体含量降低,同时增加益生菌水平。上述结果揭示了刺五加叶具有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微生物-肠-脑轴的调节作用,为阐明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3.刺五加叶通过对益生菌的调节作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验证选择能够被刺五加叶调节的益生菌给药缺血性脑卒中大鼠,验证给药刺五加叶后,益生菌水平的升高是发挥其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培养罗伊氏乳酸杆菌以及丁酸梭菌并制备菌液,分别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大鼠以上两种菌液。经四周给药后,检测大鼠粪便的菌群组成。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益生菌给药后的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粪便中菌群组成与含量产生较大变化,并与对照组大鼠粪便菌群组成更为相似。其次,采用基于UPLC-TQ/MS的定量方法检测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经益生菌给药后,脑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给予两种益生菌后,具有神经毒性的神经递质含量降低,而具有神经调节作用的神经递质含量显着升高,更加趋近于健康大鼠。最后,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和脑组织中多种炎症因子IL-1β、IL-6、IL-10、TNF-α的含量和脑组织中MDA、SOD、COX-2、MAO的含量。结果表明,当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大鼠体内IL-1β、IL-6、TNF-α、MDA、COX-2和MAO含量显着升高,而IL-10和SOD含量显着降低。给予两种益生菌后,缺血性脑卒中大鼠体内以上指标的含量均能够被调节至正常水平,推测两种益生菌均能够通过减轻炎症及氧化应激损伤,对机体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本研究验证了刺五加叶能够通过影响微生物-肠-脑轴的代谢,增加体内益生菌丰度,调节卒中引起的神经损伤、炎症反应以及氧化应激损伤,从而起到对机体的保护作用。4.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尿液样本能够准确、灵敏地反映机体的代谢变化,为代谢组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生物样本。采用基于UPLC-Q-TOF/MS的非靶向尿液代谢组学方法对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并验证。采用UPLC-Q-TOF/MS采集大鼠尿液样本的代谢轮廓,结合Progenesis QI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筛选并鉴定潜在生物标记物,构建基因-酶-生物标记物代谢网络。本研究共筛选出42种在缺血性脑卒中疾病进程中具有显着变化的潜在生物标记物,经刺五加叶治疗后,38种生物标记物的含量变化能够被显着调节,涉及体内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途径、色氨酸代谢通路、酪氨酸代谢通路和嘧啶代谢途径等多种代谢途径的调节作用。最后,选择3种与以上通路相关的关键酶COX-2,NOS和MAO作为刺五加叶治疗的靶点酶,进行定量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大鼠经刺五加叶治疗后血清和脑组织中三种酶的含量与假手术组大鼠相似,证明了刺五加叶可以通过调节以上三种酶的含量发挥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本实验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并为刺五加叶的潜在治疗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5.基于高效同位素标记衍生化的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尿液代谢组学研究高效化学同位素标记(CIL)衍生化结合液质联用(LC-MS)的代谢组学方法是使用靶向特定官能团的试剂标记生物样本,使所有具有相同官能团的代谢物生成相应的衍生代谢物,在提高总体代谢组学覆盖率的同时,将同位素引入标记代谢物中,使重同位素试剂衍生的代谢产物作为轻同位素试剂衍生代谢物产物的内标,从而提高代谢产物的定性及定量精度。本研究采用基于CIL LC-MS的刺五加叶治疗大鼠缺血性脑卒中的尿液代谢组学方法,分别对胺/酚类亚代谢组和羧酸类亚代谢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刺五加叶能够通过体内多种通路调节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的代谢紊乱,与传统尿液代谢组学研究结果相比,CIL LC-MS法筛选出了更多潜在生物标记物,并覆盖更多体内代谢通路,得到了覆盖率更广、定量更精准的代谢组学结果。同时,在每条通路中匹配到更多的具有显着差异的代谢产物,明确通路中上游化合物及下游产物的显着变化及机制,使针对各通路的研究更加全面。最终,从神经保护、调节能量代谢、抑制炎症损伤、拮抗氧化应激的角度对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系统阐述。进而为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更加全面的科学依据。综上所述,本论文采用基于大鼠血清、粪便、尿液以及脑组织多种生物样本的代谢组学方法,进行刺五加叶治疗大鼠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将尿液和粪便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与血清脂质、脑组织神经递质以及粪便胆汁酸的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相结合,明确刺五加叶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体内多种代谢通路的调节作用,对脂质紊乱的调节作用,以及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其次,通过对大鼠粪便的菌群分析和验证实验,阐述刺五加叶可能通过调节微生物-肠-脑轴双向通讯系统发挥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作用,推测刺五加叶增加肠道益生菌含量是其发挥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并采用基于高效同位素标记结合LC-MS的代谢组学方法,对体内胺/酚类亚代谢组及羧酸类亚代谢组进行全面分析,从神经保护、调节能量代谢、抑制炎症损伤、拮抗氧化应激的角度系统阐述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结合先进的分析技术手段,探讨中药的作用机制,为阐明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中药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路线。
黎作华[2](2020)在《刺五加提取物对伪狂犬病毒和猪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动物实验,系统地研究刺五加提取物的抗PRV活性以及抗病毒机理。(1)研究刺五加提取物在PK-15细胞上对猪伪狂犬病毒(PRV)增殖的抑制作用。用PRV感染PK-15细胞,分别进行不同浓度梯度(1.5 mg/m L、1 mg/m L、0.75 mg/m L、0.5 mg/m L、0.25 mg/m L)和不同作用时间(3 h、2 h、1 h、0 h)的刺五加提取物体外抗PRV感染PK-15细胞的实验,结果显示:1)刺五加提取物对PK-15细胞的最高安全剂量范围为1.5 mg/m L-2.0 mg/m L;2)刺五加提取物对PRV具有显着抑制作用,当刺五加提取物的浓度为1mg/m L时,刺五加提取物的抗病毒作用显着,且没有显着的细胞毒性。3)在PRV感染PK-15细胞3 h后,添加1 mg/m L的刺五加提取物对PRV的抑制作用较强。综上所述,刺五加提取物在体外对PRV增殖有显着的抑制作用。(2)为了进一步研究刺五加提取物在动物体内抑制PRV增殖的效果,本研究选取40只雌性ICR小鼠随机分为4个实验组(I、Ⅱ、III和IV),10只/组。I组为空白对照组(饲喂普通饲料,不感染),Ⅱ组攻毒对照组(饲喂普通饲料,感染),III组为给药对照组(饲喂添加刺五加提取物饲料,不感染),IV组为实验组(饲喂添加刺五加提取物饲料,感染),结果显示:1)感染前按4 mg/g连续给药5天,能显着抑制PRV在腹股沟淋巴结、肺脏组织中的增殖(P<0.05);2)病理切片结果表明,刺五加提取物能减轻PRV造成的脑组织和肺组织的病理损伤;3)细胞因子检测显示,在脑组织中,不用药感染组和用药感染组在MCP-1、MIP-1α、IL1-β、IL1-α上有显着差异(P<0.05),肺组织中用药组所有被检测的炎性因子表达均较未用药组显着上调(P<0.05);其中MCP-1,MIP-1,G-CSF是单核细胞聚集,成熟的重要细胞因子,是促进非特异性免疫激活的关键;IL1-α、IL1-β和IL2是促进Th1型细胞免疫的重要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表达上调说明刺五加提取物饲喂的小鼠对PRV感染表现出更快速有效的免疫反应。以上结果表明刺五加提取物能够显着提升小鼠的免疫机能,抑制PRV在小鼠体内的定殖和致病。另取10只雌性ICR小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饲喂添加刺五加饲料)和对照组(饲喂普通饲料),连续饲喂10天后,用q PCR Array对脾脏中80个与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52个基因的转录水平在加药组与未加药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7个基因加药组显着高于未加药组,21个基因的转录水平加药组显着低于未加药组。(3)为了研究刺五加提取物对仔猪生长性能和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将3头母猪同日分娩的36头仔猪(每头母猪12头)进行分组。每头母猪的12头仔猪分为4分组,分别饲喂0 g/头、2 g/头、4 g/头、6 g/头刺五加提取物日粮;3头母猪代表3个平行重复。实验开始前和实验结束后分别对仔猪进行称重测定生长指标,采血检测血液指标和细胞因子。实验结果表明:1)日粮中添加2 g/头和4 g/头刺五加提取物能够显着增加仔猪的生长速度,提高饲料利用率(P<0.05);2)外周血分类计数表明,日粮中添加2 g/头、4 g/头和6 g/头能够显着提高仔猪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数量(P<0.05);3)细胞因子ELISA检测表,日粮中添加6g/头的刺五加提取物能够显着增加仔猪血清中IFN-γ的含量(P<0.05)。每组选取一只仔猪,共12只仔猪,屠宰取脾脏,提取总组织RNA后,对其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并用q RT-PCR对测序结果进行验证。并通过Western Blot对免疫相关通路的蛋白表达水平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组内转录本相关性良好(R2>0.8);2)通过q RT-PCR证实了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准确性;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与转录组数据中基因相对转录水平总体一致,即相比对照组(0 g),实验组(2、4、6 g)中NF-κB1转录和表达轻微上调,TBX21和ZAP70转录和表达显着上调。综上,本研究对刺五加提取物在体内外抗PRV感染的作用和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刺五加提取物对PRV在细胞、小鼠的增殖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对仔猪的生长性能及与免疫相关因子上调。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挖掘刺五加提取物抗病毒机理及临床防控PRV提供了实验依据。
王淳,刘丽梅,宋志前,董运茁,杜智勇,宁张弛,刘元艳,刘振丽[3](2015)在《心血管疾病常用中药注射液及相关中药有效组分研究概况》文中指出查阅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Pub Med等数据库(截至2014年9月1日)以及相关参考书目,对目前治疗心血管疾病最常用中药注射液及相关中药有效组分相关文献进行汇总。心血管疾病最常用中药注射液有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15种注射液,3个处方源于经典方剂,其他源于临床或科研处方;处方组成药味均较少,单味占到60%,最多为3味药;主要针对心血瘀阻证;多具有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抗血栓形成、抗氧化、扩张冠脉等药理作用。涉及最多的中药是丹参、红参、红花,有效组分类型主要有黄酮、皂苷、醌类等,为有效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依据。
郑婧,张贵君[4](2015)在《刺五加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刺五加(Cortex Acanthopanacis senticosi radix et rhizome seu caulis)是五加科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Rupr.et Maxim.)Harms的干燥根和根茎或茎。该文对刺五加药用部位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进行小结与展望,确定刺五加今后的研究方向应放在化学成分的深入系统研究、弄清刺五加传统疗效的药效物质基础和建立刺五加质量标准等方面,为刺五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黄晓飞[5](2014)在《绞股蓝复方降糖、降脂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高脂血症是一种以血浆中脂质成分异常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综合病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它也是引起脂肪肝、糖尿病、肥胖症、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糖尿病是由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紊乱综合征。糖尿病在全球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慢性病。目前在临床上,这两种疾病的治疗均以西药为主,虽然西药疗效确切,但作用途径单一,有的具有严重的不良反应,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疾病的发展和缓解疾病的并发症。中医药理论在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多途径和多靶点的优势发挥广泛作用,疗效稳定,毒性和不良反应小,作用温和持久。本课题旨在通过对绞股蓝复方及其两味君药绞股蓝和苦丁茶降糖降脂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检测动物模型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清指标的变化,确定其有效活性部位;并通过对氧化活性检测、胆固醇代谢和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其降糖调脂作用的可能机制,为开发出具有确切调脂降糖疗效的复方绞股蓝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雄性昆明小鼠,用不同的造模方法,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和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绞股蓝水提、醇沉提取并经大孔树脂分离得到三个组分,苦丁茶水提、醇沉提取并经硅胶柱层析得到七个组分;不同组分的绞股蓝和苦丁茶及绞股蓝复方分别作用于高脂血症和糖尿病动物模型,观察小鼠体重及饮水量变化,并通过血液各项生化指标的测量来分析各组分发挥的降糖调脂作用;通过肝脏病理切片观察了不同药物组分作用后肝脏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通过RT-PCR的方法检测肝脏中与脂代谢相关基因载脂蛋白AI(ApoAI)、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α1)、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r)及固醇调控元件结合转录因子2(Srebf2)mRNA的相对表达量和糖代谢相关基因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酶(G6pc)、葡萄糖激酶(Gck)和胰岛素受体(Insr)mRNA的相对表达量来推断绞股蓝、苦丁茶及复方降糖调脂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①与模型组比较,绞股蓝总提物和组分3均能降低糖尿病小鼠的GLU,NEFA,TC,TG和MDA值,升高糖尿病小鼠的血清SOD值,缓解糖尿病小鼠“三多一少”的症状,确定绞股蓝组分3为降血糖的有效部位。②与模型组对比,苦丁茶组分1和组分2能显着降低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的血脂代谢指标TC和TG,显着降低心脏收缩压,对心率没有影响;病理学研究表明,经过组分1和组分2治疗后的两组高脂血症动物模型肝脏内脂肪沉积样变性和水肿样变性减少;此外,ApoAI和Cyp7α1基因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而Hmgcr和Srebf2基因mRNA的表达下调;研究确定了苦丁茶组分1和组分2是降脂作用的的有效部位。③与模型组对比,苦丁茶组分1和组分2能显着降低糖尿病小鼠动物模型的血糖和血脂水平,有效改善OGTT,但体重、心率和脏器系数没有明显的改变;病理学研究表明,经过组分1和组分2治疗后的两组糖尿病动物模型肝脏内脂肪沉积样变性和水肿样变性减少;此外,Gck和Insr基因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而G6pc基因mRNA的表达下调;研究确定了苦丁茶组分1和组分2是降糖作用的的有效部位。④与高脂模型组相比较,复方给药组小鼠血清TC、TG含量显着降低,HDL-C含量显着升高,小鼠肝脏病变情况较高脂模型组显着好转;同时小鼠肝脏中Cyp7α1和ApoAI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上调,Srebf2及Hmgcr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着下调。结论:本研究通过对绞股蓝和苦丁茶两味植物药主要有效成分降糖、降脂作用的实验研究,找到了能够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值,改善糖尿病小鼠的症状,并可调节其血脂代谢的绞股蓝组分,证实了绞股蓝治疗糖尿病的药效,并找到了主要药效部位;证实了苦丁茶活性成分能够有效降低TC、TG,调节脂质代谢,减轻肝脏脂肪病变,有效缓解高脂血症;证实了苦丁茶活性成分能够有效发挥胰岛素增敏剂的作用,有效降低小鼠空腹血糖,改善OGTT,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增加肝脏的抗氧化状态,缓解糖尿病引起的主动脉和肝脏病变;证实了绞股蓝软胶囊能够有效降低小鼠模型的TC、TG、LDL,升高HDL,改善肝脏脂肪病变;探讨了以绞股蓝和苦丁茶为主要成分的复方药降糖、降脂的作用机制,有效证明了中药复方能够通过多作用靶点,治疗高脂血症,为阐明绞股蓝等调脂降糖中药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为进一步开发新型调脂降糖药物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在药物作用机制方面,通过对苦丁茶活性成分和绞股蓝复方降脂作用的研究,发现其作用机制与促进小鼠肝脏中Cyp7α1和ApoAI基因表达,抑制Srebf2、Hmgcr基因表达有关,并因此基因表达的上调和下调,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促进胆固醇分解等作用达到调节脂质代谢的作用;证实苦丁茶活性成分和绞股蓝活性成分能够通过上调Insr,缓解胰岛素抵抗;通过上调G6pc和下调Gck,影响糖酵解和糖异生,影响体内葡萄糖代谢,有效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通过机制的研究,为下一步深入研究绞股蓝及其复方降糖的机制和信号传导通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王知斌,郭江涛,姜海,杨炳友,匡海学[6](2013)在《刺五加叶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刺五加叶含有三萜皂苷、黄酮和香豆素等活性成分,具有保护心脑血管、抗肿瘤、降血糖、抗疲劳、抗应激等作用。为进一步开发刺五加叶,扩大药用资源,从刺五加叶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两个方面对刺五加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叶静[7](2013)在《包尔胡特提取物对高脂血症大鼠调脂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包尔胡特枝、叶及果实的化学成分与总黄酮含量及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初步研究;通过建立大鼠高脂血症模型探讨包尔胡特果实提取物对高脂血症大鼠调脂及抗氧化作用。方法:采用植物化学成分系统与专项预试法对包尔胡特枝、叶及果实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采取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枝、叶及果实中总黄酮含量并结合清除DPPH、·OH及O2-·法评价其抗氧化活性;建立大鼠高脂血症模型,阳性对照组以187.5mg/kg给予脂必妥,包尔胡特果实提取物小、中、大剂量组以75,150,300mg/kg给药,给药4周后,测定血清与肝组织中相关指标,并观察肝与主动脉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包尔胡特枝系统预试中糖类、鞣质、皂苷、醌类、香豆素内酯类、有机酸、黄酮类、酚类及油脂为阳性,专项预试中蒽醌类为阳性;叶系统预试中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糖类、鞣质、有机酸、黄酮类及酚类为阳性;果实系统预试中糖类、鞣质、醌类、有机酸、黄酮类及酚类为阳性,专项预试中蒽醌类为阳性。包尔胡特枝、叶及果实中总黄酮含量为1.10%,2.42%,11.41%;对清除DPPH、·OH及O2-·的活性大小为果实>叶>枝。包尔胡特果实提取物对大鼠高脂血症调脂及抗氧化作用: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C、TG、LDL-C、ALT、AST、MDA及NO升高(P<0.01),HDL-C、T-SOD、GSH-PX、HL、LPL及LA降低(P<0.01),肝与主动脉组织脂肪变性;给药后,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TC、TG、LDL-C、ALT、AST、MDA及NO降低(P<0.05),HDL-C、T-SOD、GSH-PX、HL、LPL及LA升高(P<0.05),肝及主动脉组织病理改变好转。结论:包尔胡特枝含有糖类、鞣质、皂苷、醌类、香豆素内酯类、有机酸、黄酮类、酚类及油脂等;叶含有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糖类、鞣质、有机酸、黄酮类及酚类等;果实含有糖类、鞣质、醌类、有机酸、黄酮类及酚类等。包尔胡特总黄酮含量与体外抗氧化活性大小为果实>叶>枝。包尔胡特果实提取物对高脂血症大鼠具有调节血脂,增强抗氧化能力的作用。
徐春玲[8](2012)在《刺五加叶活性成分研究及其产品开发》文中提出刺五加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Rupr.et Maxim.)Harms)的干燥根及根茎,其茎、叶也可作药用。研究显示刺五加叶具有益气健脾、补肾安神、坚筋骨、强志意等功效,因此将刺五加叶作为药材深入研究和开发对高效利用药用刺五加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后对刺五加叶的活性成分及产品开发进行进一步研究,主要从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抗氧化活性、保肝护肝药理作用、产品开发及其产品质量考察进行实验,具体内容如下:本研究采用50%乙醇溶液浸泡一夜,超声提取三次,每次30min,频率100Hz,温度为30℃对刺五加叶进行提取,合并滤液(出去滤渣),浓缩至无醇味,将所得浓缩液上D101大孔树脂,依次用水、10%、30%、50%、95%乙醇进行洗脱并收集洗脱液,选择10%、30%部分进行硅胶反复柱层析,分离得到4个单体化合物,通过对质谱和理化数据的解析,同时结合参考文献,鉴定其单体化合物分别为紫丁香苷,刺五加苷E,金丝桃苷,p-谷甾醇。采用DPPH法、ABTS法、铁离子还原法及福林酚法对不同浓度下刺五加叶各部分分别进行抗氧化活性、还原性及总酚含量测定,实验证明其抗氧化能力、还原能力及总酚的含量大小依次为:30%部分、10%部分、总提液、50%部分(通过大孔树脂所得乙醇提取物)。同时,采用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评价刺五加叶水煎液的保肝护肝药理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刺五加叶水煎液三个剂量处理组均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MDA含量及ALT活性具有降低性作用。同时,高剂量处理组、中剂量处理组小鼠MDA含量与阳性对照组差异不显着,高剂量处理组的ALT活性与正常组差异不显着。因此,本实验表明刺五加叶水煎液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本论文对刺五加叶抗氧化活性及其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MDA含量及ALT活性同时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刺五加叶的抗氧化活性与其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MDA含量及ALT活性密切相关。因此,将刺五加叶开发为保肝护肝作用的药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并为其深入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本研究与企业联合开发“长白山人”牌五加叶球型茶,并对其质量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其活性成分含量大小依次为黄酮、总多糖、总皂苷、绿原酸、金丝桃苷。可以为刺五加叶茶高效利用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创新点:首次应用体外抗氧化方法与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刺五加叶的药理活性。同时,采用多种体外抗氧化方法对不同浓度下刺五加叶的不同部分进行抗氧化沽性、还原能力测定,开研究具总酚含量。对刺五加叶茶质量进行考察,为其质量标准建立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凯赛尔·阿不都克热木[9](2012)在《鹰嘴豆总皂苷的调脂降糖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考察药食植物鹰嘴豆提取物、鹰嘴豆总皂苷(TSCAⅠ和TSCAⅡ)对采用实验法制备2型糖尿病(T2DM)大鼠体内血脂和血糖的影响,从血脂、糖代谢、组织病理变化、抗氧化及基因水平等方面探讨其抗2型糖尿病的可能作用机制和靶点。方法:通过连续给予SD大鼠4w高脂饲料合并联合注射浓度为45mg·Kg-1的链脲佐菌素(STZ)溶液复制2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模型复制后,设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1二甲双胍组(0.25g·Kg-1)、阳性药2血脂康组(0.14g.Kg-1)、鹰嘴豆提取物A配方低(0.7g·Kg-1)、中(1.4g·Kg-1)、高(2.8g·Kg-1)三个剂量组以及鹰嘴豆提取物B配方低(0.8g·Kg-1)、中(1.6g·Kg-1)、高(3.2g·Kg-1)三个剂量组,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给药4w后,观察大鼠体重变化、肝脏指数、空腹血糖(FPG)水平、血清胰岛素(FIns)水平、血清胆固醇(TC)水平、甘油三酯(TG)水平、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的改变,并通过公式计算得到肝脏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同时观测各组大鼠肝脏、肾脏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鹰嘴豆提取物经分离纯化后,得到鹰嘴豆总皂苷(TSCA Ⅰ和TSCAⅡ)。采用建立的2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大鼠模型,设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0.1g.Kg-1)、TSCAⅠ低(0.1g·Kg-1)、高(0.3g·Kg-1)两个剂量组和和TSCAⅡ低(0.1g·Kg-1)、高(0.3g·Kg-1)两个剂量组,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给药4w后,观察大鼠体重变化,通过检测大鼠FPG和FIns水平,以及TC、TG、HDL-C和LDL-C水平的变化,通过公式计算得到胰岛素抵抗指数(IRI)改变,测定血清游离脂肪酸(FFA)、白介素-6(IL-6)、肌/肝糖原(MG/HG)、骨骼肌中己糖激酶(HK)活性的变化,同时观察胰腺的病理改变;测定血清中肌酐(Scr)、尿素氮(BUN)、血管紧张素Ⅱ(ATⅡ)、内皮素-1(ET-1)的含量,血浆中血栓素B(TXB2)和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的含量,考察TSCA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通过总过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总一氧化氮酶(TNOS)活性的检测,考察TSCA抗氧化活性;最后检测PPAR-γ基因转录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鹰嘴豆提取物配方A、配方B各剂量组都能够降低实验性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肝脏指数。同时均能够降低模型大鼠血清中得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但各剂量组影响血清胰岛素水平较小。鹰嘴豆提取物配方A各剂量组均能降低模型大鼠胆固醇水平,低、中剂量组能降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鹰嘴豆提取物配方B各剂量组均能够降低模型大鼠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低、中剂量组能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的水平。而鹰嘴豆提取物的两个配方比较,除甘油三酯水平略有差异,二者在调节血脂降低血糖方面的作用,基本上无显着性差异。病理学检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鹰嘴豆提取物配方A、配方B各剂量组全都能够有效地改善和治愈实验性2型糖尿病模型建立对模型大鼠肝脏、肾脏等器官所造成的损害。鹰嘴豆总皂苷各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FPG、TC、TG、LDL-C、FInss、IRI、 FFA水平及IL-6含量下降,HDL-C/TC、BUN、Scr、MG和HG含量以及HK的活性升高(P<0.05,P<0.01),对2型糖尿病造模所致的胰岛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且TSCA Ⅱ的降糖作用优于TSCA Ⅰ:鹰嘴豆总皂苷能够降低糖尿病大鼠,血浆中TXB2和6-Keto-PGF1α等血管活性物质,对肾血管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抗氧化指标的结果表明TSCA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的抗氧化能力;此外TSCA能够升高2型糖尿病大鼠PPAR-γ基因转录水平。结论:鹰嘴豆提取物及总皂苷有较好的降低血糖、调节血脂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胰岛素抵抗,同时提高外周组织利用糖的能力、修复胰岛和肾血管,增强抗氧化能力以及提高PPAR-γ基因转录水平。
陆珞[10](2011)在《刺五加叶与无梗五加叶生药学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Rupr.et Maxim.)Harms与无梗五加Acanthopanax sessiliflorus(Rupr.et Maxim.)Seem均为五加科(Araliaceae)植物,在中国东北部资源丰富,刺五加与无梗五加全身是宝,其根、茎、叶均可药用,因采集根、茎造成了植物资源的缺乏,因此对叶的开发和利用已是当今的一种趋势。刺五加叶与无梗五加叶在形态上没有明显差异,在收购刺五加叶时发现混入大量无梗五加叶,易将二者混用。本课题来源于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长白山重要珍稀药用植物仿生栽培及保护研究》课题任务编号:2005BA741C。为了资源的优化利用,本文在文献综述研究的基础上从植物叶形态、显微鉴别、化学成分含量及抗氧化作用等方面来比较两个同属不同种的植物,为两种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以金丝桃苷为指标进行工艺优化,为今后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本研究采用了形态鉴别与显微鉴定的方法对刺五加叶与无梗五加叶的形态与内部组织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刺五加叶为掌状复叶,小叶常5;无梗五加叶为三出复叶或掌状复叶,小叶3~5。(2)刺五加叶下表皮密生黄褐色绒毛;无梗五加叶下表皮沿叶脉疏生刺毛。(3)刺五加叶叶缘具刺;无梗五加叶叶缘无刺。(4)叶片表面观相似,气孔都为不定式;刺五加叶的上表皮细胞略大于无梗五加叶的上表皮细胞。(5)刺五加叶横切面可见非腺毛,草酸钙簇晶在栅栏组织、海绵组织中都有分布;中脉维管束微心形。无梗五加叶横切面无非腺毛,草酸钙簇晶主要在海绵组织中;中脉维管束呈半球形。(6)刺五加与无梗五加叶粉末特征相似,主要区别是刺五加粉末可见大量非腺毛。这对于区分两种五加叶有重要意义,也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刺五加属药材奠定了基础。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不同采收期刺五加叶与无梗五加叶中金丝桃苷、紫丁香苷和绿原酸的含量,采用SPSS16.0软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期刺五加叶中的金丝桃苷含量高于无梗五加叶;不同采收期刺五加叶中绿原酸含量低于无梗五加叶;不同采收期刺五加叶与无梗五加叶中紫丁香苷含量差异不显着。本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比较不同采收期刺五加叶与无梗五加叶中总黄酮及总多糖含量,采用SPSS16.0软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期刺五加叶黄酮含量大于无梗五加叶;不同采收期刺五加叶与无梗五加叶中多糖含量差异较小,总体来说,无梗五加叶中多糖含量比刺五加叶中多糖含量较高。本研究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比较不同采收期刺五加叶与无梗五加叶中微量元素的含量,采用SPSS16.0软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叶的整个生长周期内无梗五加叶中铁、锰的含量始终明显高于刺五加叶,锌的含量从6月5日开始高于刺五加叶,说明无梗五加叶用于做食品可使人们从中获得更多的微量元素,起到营养与保健的作用。本研究采用DPPH法、羟自由基法比较刺五加叶与无梗五加叶75%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刺五加叶与无梗五加叶75%乙醇提取物均有清除DPPH、羟自由基的能力,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刺五加叶与无梗五加叶75%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随之增强,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刺五加叶75%乙醇提取物抗氧化作用强于无梗五加叶。这可能与刺五加叶中黄酮含量高于无梗五加叶黄酮含量有关。本研究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对刺五加叶与无梗五加叶中金丝桃苷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以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溶媒比为自变量,金丝桃苷提取率为因变量,通过对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完全二次响应曲面的回归拟合,用岭嵴分析和效应面法选取较佳工艺,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刺五加叶中金丝桃苷最佳提取工艺为:60%乙醇30倍量超声提取三次,每次60min。无梗五加叶中金丝桃苷最佳提取条件为70%乙醇23倍量超声87min。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金丝桃苷的提取工艺,方法简便,精度更高。综上所述,刺五加叶与无梗五加叶的形态、组织结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抗氧化作用等方面都有所差异,并且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显着,所以不能将二者混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的金丝桃苷提取工艺,方法简便,精度更高,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依据。本文创新点1.本研究首次对刺五加叶与无梗五加叶形态特征、组织特征、粉末特征进行比较,为今后从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区分两个物种提供了理论依据。2.本研究在无梗五加叶化学成分研究的基础上以金丝桃苷为指标进行了提取工艺的优化,为今后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刺五加叶皂甙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小板形态的影响及其机理的初步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刺五加叶皂甙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小板形态的影响及其机理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代谢组学的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缺血性脑卒中 |
1.1.1 缺血性脑卒中概述 |
1.1.2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及主要病理环节 |
1.1.3 缺血性脑卒中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
1.1.4 缺血性脑卒中常用药物 |
1.2 刺五加叶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1.2.1 刺五加叶概述 |
1.2.2 刺五加叶主要化学成分 |
1.2.3 刺五加叶主要药理作用 |
1.3 代谢组学 |
1.3.1 代谢组学概述 |
1.3.2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
1.3.3 脂质组学研究方法 |
1.3.4 代谢组学在缺血性脑卒中研究中的应用 |
1.3.5 基于高效同位素标记衍生化的代谢组学研究 |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清脂质组学及其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药品、试剂及仪器 |
2.1.2 刺五加叶主要活性组分的制备及成分分析 |
2.1.3 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建立 |
2.1.4 样品采集及处理 |
2.1.5 组织病理学检查 |
2.1.6 血清脂质代谢轮廓采集 |
2.1.7 数据分析 |
2.1.8 基于UPLC-TQ/MS的神经递质定量分析 |
2.1.9 基于UPLC-TQ/MS的神经递质定量分析方法学考察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刺五加叶主要活性组分成分分析 |
2.2.2 组织病理学检查 |
2.2.3 血清脂质组学代谢轮廓分析 |
2.2.4 血清脂质组学潜在的生物标记物鉴定 |
2.2.5 血清脂质组学通路分析 |
2.2.6 神经递质定量研究 |
2.2.7 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研究 |
2.3 小结 |
第3 章 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粪便代谢组学研究及其对微生物-肠-脑轴的影响 |
3.1 实验部分 |
3.1.1 药品、试剂及仪器 |
3.1.2 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建立 |
3.1.3 样品采集及处理 |
3.1.4 粪便代谢轮廓采集 |
3.1.5 数据分析 |
3.1.6 基于UPLC-TQ/MS的大鼠粪便胆汁酸定量分析 |
3.1.7 粪便菌群的16S r RNA测序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粪便非靶向代谢组学代谢轮廓分析 |
3.2.2 粪便非靶向代谢组学潜在的生物标记物鉴定 |
3.2.3 粪便非靶向代谢组学通路分析 |
3.2.4 基于靶向代谢组学的大鼠粪便胆汁酸的定量研究 |
3.2.5 刺五加叶对大鼠粪便菌群组成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4章 刺五加叶通过对益生菌的调节作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验证 |
4.1 实验部分 |
4.1.1 药品、试剂及仪器 |
4.1.2 菌群培养及菌液制备 |
4.1.3 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建立 |
4.1.4 样品采集及处理 |
4.1.5 粪便菌群的16S r RNA测序 |
4.1.6 大鼠脑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含量测定 |
4.1.7 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等生化指标检测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益生菌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粪便菌群组成的影响 |
4.2.2 益生菌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组织中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 |
4.2.3 益生菌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组织及血清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5章 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
5.1 实验部分 |
5.1.1 药品、试剂及仪器 |
5.1.2 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建立 |
5.1.3 样品采集及处理 |
5.1.4 尿液代谢轮廓采集 |
5.1.5 数据分析 |
5.1.6 ELISA法对通路分析进行验证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尿液非靶向代谢组学代谢轮廓分析 |
5.2.2 尿液非靶向代谢组学潜在的生物标记物鉴定 |
5.2.3 尿液非靶向代谢组学通路分析 |
5.2.4 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对体内代谢通路的影响验证 |
5.3 小结 |
第6章 基于高效同位素标记衍生化的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
6.1 实验部分 |
6.1.1 药品、试剂及仪器 |
6.1.2 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建立 |
6.1.3 样品采集及处理 |
6.1.4 尿液样本同位素标记衍生化 |
6.1.5 尿液代谢轮廓采集 |
6.1.6 数据分析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尿液高效同位素标记衍生化代谢组学代谢轮廓分析 |
6.2.2 尿液高效同位素标记衍生化代谢组学潜在的生物标记物鉴定 |
6.2.3 尿液高效同位素标记衍生化代谢组学结果的科学解释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本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刺五加提取物对伪狂犬病毒和猪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刺五加 |
1.1.1 刺五加研究进展 |
1.1.2 刺五加的主要活性成分 |
1.1.3 刺五加的药理作用 |
1.1.3.1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 |
1.1.3.2 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
1.1.3.3 抗肿瘤作用 |
1.1.3.4 降血糖作用 |
1.1.3.5 抗疲劳作用 |
1.1.3.6 抗紫外辐射作用 |
1.1.3.7 抗炎作用 |
1.1.3.8 免疫调节作用 |
1.1.4 刺五加在畜牧上的应用 |
1.2 伪狂犬病 |
1.2.1 病原 |
1.2.2 流行病学 |
1.2.3 发病机理 |
1.2.4 PRV的流行状况 |
1.2.5 PRV的免疫反应 |
1.2.5.1 天然免疫 |
1.2.5.2 体液免疫 |
1.2.5.3 细胞免疫 |
1.2.6 PRV的防控 |
1.2.6.1 疫苗免疫 |
1.2.6.2 药物防控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2.1 刺五加提取物对PRV在PK-15 细胞上增殖的影响 |
1.3.2.2 PRV对小鼠体内PRV病毒增殖的影响 |
1.3.2.3 刺五加提取物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及抗病毒机理研究 |
第二章 刺五加提取物体外抑制PRV增殖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和病毒 |
2.1.2 药品来源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PK-15 细胞的培养 |
2.2.2 PRV的毒价测定 |
2.2.3 刺五加提取物对PK-15 细胞的毒性实验 |
2.2.4 ASE在体外抑制病毒增殖的效率 |
2.2.4.1 病毒核酸的提取 |
2.2.4.2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
2.2.4.3 不同剂量刺五加提取物对PRV增殖的影响 |
2.2.4.4 不同时间添加刺五加提取物对PRV增殖的影响 |
2.3 统计分析 |
2.4 结果 |
2.4.1 PRV毒价测定 |
2.4.2 刺五加提取物对PK-15 细胞的毒性 |
2.4.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2.4.4 不同剂量刺五加提取物对PRV增殖的影响 |
2.4.5 不同时间添加刺五加提取物对PRV增殖的影响 |
2.5 讨论 |
第三章 刺五加提取物对人工感染PRV小鼠致病性的影响及机制分析 |
3.1 实验材料 |
3.1.1 毒株 |
3.1.2 药品来源 |
3.1.3 主要试剂 |
3.1.4 主要仪器设备 |
3.1.5 实验动物 |
3.2 实验方法 |
3.2.1 小鼠日粮的制备 |
3.2.2 PRV病毒处理 |
3.2.3 刺五加提取物最佳饲喂剂量的确定 |
3.2.4 刺五加提取物最佳饲喂时间的确定 |
3.2.5 刺五加提取物对PRV感染小鼠的影响 |
3.2.5.1 实验设计及样品采集 |
3.2.5.2 刺五加提取物对PPV感染小鼠病毒拷贝数的影响 |
3.2.5.3 小鼠肺脏、脑组织病理组织学观察 |
3.2.5.4 qRT-PCR检测小鼠感染PRV后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 |
3.2.6 刺五加提取物对小鼠感染相关因子的影响 |
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4 结果 |
3.4.1 刺五加提取物最佳饲喂剂量的确定 |
3.4.2 刺五加提取物最佳饲喂时间的确定 |
3.4.3 刺五加提取物对PRV感染小鼠的影响 |
3.4.3.1 刺五加提取物对PRV感染小鼠病毒拷贝数的影响 |
3.4.3.2 刺五加提取物对PRV感染小鼠组织病理损伤及抗原分布的影响 |
3.4.4 刺五加提取物对组织炎性因子m RNA表达量的影响 |
3.4.5 qPCR Array |
3.4.5.1 qPCR Array对脾脏基因表达分析 |
3.4.5.2 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ELISA检测验证 |
3.5 讨论 |
第四章 刺五加提取物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及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 |
4.1 实验材料ta |
4.1.1 药物来源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4.1.4 实验动物与日粮 |
4.2 方法 |
4.2.1 饲养管理 |
4.2.2 样品采集及处理 |
4.2.2.1 抗凝血与非抗凝血的采集 |
4.2.2.2 脾脏采集 |
4.2.3 刺五加提取物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4.2.3.1 仔猪生产性能测定 |
4.2.3.2 外周血细胞分类计数的测定 |
4.2.3.3 细胞因子 |
4.2.4 刺五加提取物对仔猪免疫调控机理的研究 |
4.2.4.1 转录组测序 |
4.2.4.2 qRT-PCR检测 |
4.2.4.3 Western Blot检测 |
4.3 统计分析 |
4.4 结果 |
4.4.1 刺五加提取物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4.4.1.1 不同剂量刺五加提取物对仔猪生产性能的仔猪影响 |
4.4.1.2 不同剂量刺五加提取物对仔猪外周血细胞分类计数的影响 |
4.4.1.3 不同剂量刺五加提取物对仔猪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
4.4.2 刺五加提取物对猪免疫调控机理的研究 |
4.4.2.1 转录组测序 |
4.4.2.2 转录组数据的热图聚类分析 |
4.4.2.4 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 |
4.4.2.5 免疫相关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
4.4.2.6 qRT-PCR验证转录组测序 |
4.4.2.7 Western Blot |
4.5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创新点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5.1 全文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刺五加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刺五加的化学成分研究 |
1.1 苷类成分 |
1.2 黄酮类成分 |
1.3 多糖 |
1.4 木脂素类 |
1.5 微量元素及氨基酸 |
2.药理作用 |
2.1 皂苷类成分的药理作用 |
2.1.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
2.1.2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 |
2.1.3 对糖代谢的影响 |
2.1.4 抗肿瘤作用 |
2.1.4 抗疲劳作用 |
2.2 多糖类成分的药理作用 |
2.2.1 抗肿瘤作用 |
2.2.2 对免疫功能的影晌 |
2.3 其他成分的作用 |
(5)绞股蓝复方降糖、降脂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1. 相关文献研究 |
1.1 高脂血症的研究现状 |
1.2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
1.3 绞股蓝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1.4 绞股蓝降脂作用及机制研究 |
1.5 绞股蓝降糖作用及机制研究 |
2. 绞股蓝不同组分降血糖活性的实验研究 |
2.1 药材、仪器与试剂 |
2.2 方法 |
2.3 结果分析 |
2.4 讨论 |
3. 苦丁茶主要成分降血脂作用实验研究 |
3.1 仪器设备与材料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分析 |
3.4 讨论 |
4. 苦丁茶主要成分降糖作用的实验研究 |
4.1 设备与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分析 |
4.4 讨论 |
5. 复方绞股蓝软胶囊降血脂作用的实验研究 |
5.1 仪器设备与材料试剂 |
5.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分析 |
5.4 讨论 |
6. 胰岛 INS-1 细胞高糖高脂致氧化损伤的研究 |
6.1 高糖高脂对胰岛 INS-1 细胞活性的影响 |
6.2 高糖高脂致氧化损伤对胰岛 INS-1 细胞内 ROS 含量的影响 |
6.3 高糖高脂致氧化损伤对胰岛 INS-1 细胞形态的影响 |
6.4 高糖高脂对胰岛 INS-1 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 |
6.5 高糖高脂对胰岛 INS-1 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6.6 高糖高脂对胰岛 INS-1 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6.7 高糖高脂对胰岛 INS-1 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后细胞 Caspase-3、Caspase-9 活性的影响 |
7. 展望 |
7.1 有关凋亡与自噬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分析 |
7.2 下一步研究工作打算 |
8. 结语 |
8.1 主要创新点 |
8.2 主要研究成果 |
8.3 下一步研究工作打算 |
参考文献 |
附 录 |
致 谢 |
(6)刺五加叶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刺五加叶的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
1.1 三萜及苷类化合物 |
1.2 黄酮类化合物 |
1.3 其他 |
2 刺五加叶药理作用研究 |
2.1 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
2.2 抗癌作用 |
2.3 对糖尿病的作用 |
2.4 抗疲劳作用 |
2.5 抗应激作用 |
2.6 抗炎、抗菌作用 |
2.7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3 小结 |
(7)包尔胡特提取物对高脂血症大鼠调脂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 |
1 包尔胡特枝、叶及果实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实验结果与结果分析 |
1.5 讨论 |
2 包尔胡特枝、叶及果实总黄酮含量测定与体外抗氧化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质量控制 |
2.4 实验结果与结果分析 |
2.5 讨论 |
3 包尔胡特果实提取物对高脂血症大鼠调脂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质量控制 |
3.4 统计方法 |
3.5 实验结果与结果分析 |
3.6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8)刺五加叶活性成分研究及其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刺五加研究概况 |
1.1 生长环境的影响 |
1.2 刺五加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3 刺五加药理作用研究状况 |
1.4 臭氧水对刺五加叶的保鲜作用 |
1.5 刺五加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1.6 开发应用 |
第二章 刺五加叶化学成分研究 |
2.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3 化合物结构鉴定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刺五加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3.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刺五加叶保肝护肝药理作用的研究 |
4.1 刺五加叶保肝护肝药理作用的研究 |
4.2 实验动物、药品及试剂、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4 结果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刺五加叶的产品开发 |
5.1 实验材料、仪器设备 |
5.2 刺五加叶球型茶的产品研制 |
5.3 刺五加叶球型茶中金丝桃苷含量的测定 |
5.4 刺五加叶球型茶中绿原酸含量的测定 |
5.5 刺五加叶球型茶中总皂苷含量的测定 |
5.6 刺五加叶球型茶中黄酮、多糖含量的测定 |
5.7 结果 |
5.8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9)鹰嘴豆总皂苷的调脂降糖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鹰嘴豆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的影响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鹰嘴豆总皂苷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的影响 |
实验研究一 鹰嘴豆总皂苷制备工艺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研究二 鹰嘴豆总皂苷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代谢的影响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鹰嘴豆总皂苷调脂降糖作用机制的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高脂血症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鹰嘴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申请专利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10)刺五加叶与无梗五加叶生药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刺五加叶与无梗五加叶研究概况 |
1.1 刺五加叶与无梗五加叶外观性状研究状况比较 |
1.2 刺五加叶与无梗五加叶化学成分研究进展的比较 |
1.3 刺五加叶与无梗五加叶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的比较 |
1.4 刺五加叶与无梗五加叶临床应用比较 |
第二章 刺五加叶与无梗五加叶形态鉴定及显微鉴别比较研究 |
2.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2.2 刺五加与无梗五加叶形态鉴定 |
2.3 刺五加叶与无梗五加叶片组织结构鉴别 |
2.4 刺五加与无梗五加叶粉末鉴别 |
2.5 小结 |
第三章 刺五加叶与无梗五加叶的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
3.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3.2 HPLC法测定不同采收期刺五加叶与无梗五加叶中紫丁香苷含量比较 |
3.3 HPLC法测定不同采收期刺五加叶与无梗五加叶中金丝桃苷含量比较 |
3.4 HPLC法测定不同采收期刺五加叶与无梗五加叶中绿原酸含量比较 |
3.5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采收期刺五加叶与无梗五加叶总黄酮含量比较 |
3.6 蒽酮—硫酸比色法测定测定不同采收期刺五加叶与无梗五加叶总多糖含量比较 |
3.7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不同采收期刺五加与无梗五加叶微量元素含量比较 |
第四章 刺五加叶与无梗五加叶抗氧化作用比较研究 |
4.1 DPPH法比较刺五加叶与无梗五加叶抗氧化作用 |
4.2 OH自由基法比较刺五加叶与无梗五加叶抗氧化作用 |
第五章 刺五加叶与无梗五加叶中金丝桃苷提取工艺优选 |
5.1 刺五加叶中金丝桃苷提取工艺优选 |
5.2 无梗五加叶中金丝桃苷提取工艺优选 |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 |
6.1 外观性状比较及显微鉴定 |
6.2 成分含量分析结果 |
6.3 抗氧化能力分析结果 |
6.4 提取工艺优选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刺五加叶皂甙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小板形态的影响及其机理的初步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代谢组学的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研究[D]. 汪戎锦. 吉林大学, 2021(01)
- [2]刺五加提取物对伪狂犬病毒和猪免疫功能的影响[D]. 黎作华. 湖南农业大学, 2020(01)
- [3]心血管疾病常用中药注射液及相关中药有效组分研究概况[J]. 王淳,刘丽梅,宋志前,董运茁,杜智勇,宁张弛,刘元艳,刘振丽. 中草药, 2015(15)
- [4]刺五加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A]. 郑婧,张贵君. 第四届中国中药商品学术大会暨中药鉴定学科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研讨会论文集, 2015
- [5]绞股蓝复方降糖、降脂作用的实验研究[D]. 黄晓飞.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12)
- [6]刺五加叶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J]. 王知斌,郭江涛,姜海,杨炳友,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3(03)
- [7]包尔胡特提取物对高脂血症大鼠调脂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D]. 叶静.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8]刺五加叶活性成分研究及其产品开发[D]. 徐春玲. 吉林农业大学, 2012(05)
- [9]鹰嘴豆总皂苷的调脂降糖作用及机制研究[D]. 凯赛尔·阿不都克热木.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1)
- [10]刺五加叶与无梗五加叶生药学比较研究[D]. 陆珞. 吉林农业大学,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