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是我的翅膀

苦难是我的翅膀

一、磨难是我奋飞的翅膀(论文文献综述)

李桦,姚国建[1](2020)在《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诗歌的艺术嬗变》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的安徽诗歌,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大众文化的影响,其发展势头和先锋性都没有80年代那样强劲和突出,但安徽诗人自觉抵制各种外在的纷争或诱惑,坚守独立自主的写作立场,保持心灵的定力和对诗艺的执着探索,通过调整写作策略,将写作重心转向"个人化写作",写作方式突出"叙事性",实现了对80年代诗歌表达方式的新突破。进入21世纪,安徽诗人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和超越前人的艺术魄力,不断进行新的写作实验,如在诗歌意象创造上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创新组合、在诗歌叙事上转向日常化、在诗歌语言上追求口语化等,使安徽诗歌艺术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创了安徽诗歌各呈异彩、多元发展的新格局。

郑怡[2](2019)在《文学英语在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学在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中凸显出以下三个主要问题:英语类文学作品阅读体量大,阅读难度大;可供选用的多模态教学资源较少;学生用英语参与讨论难度大。通过进行篇章选读、恰当加入短篇作品、充分利用多形式信息化教学资源等手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一线教学解决方案。

王卓[3](2017)在《乔治·赫伯特玄学诗歌的巴罗克风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7世纪英国玄学诗歌属于巴罗克文学范畴,是英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英国玄学诗歌的思想内涵、艺术风格的研究对于丰富英国巴罗克文学、促进英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乔治·赫伯特是英国玄学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以宗教抒情诗歌的创作而着称。在巴罗克文化语境下考察赫伯特的艺术风格和诗学思想有助于全面、多维度理解赫伯特的诗歌内涵与独特艺术魅力,对整个英国巴罗克文化的把握也具有重要作用。

郑怡[4](2016)在《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图像化记忆研究》文中提出学界对玄学派诗歌的研究主要围绕其主题和表现手法展开。对于主题,学界发现玄学诗的主题包括世俗和宗教题材两方面,但他们的研究多从题材本身的特点出发,如多恩的作品显示出世俗和宗教并存的复杂性、马维尔的诗歌凸显“及时行乐”的特征、赫伯特和克拉肖的诗歌则蕴含了明显的宗教情感。也有研究者将该派的作品置于16、17世纪的历史语境中,认为仅仅是当时的文化造就了其诗歌主题的两面性。还有学者是将作品与诗人的个人经历相联系,认为诗人的生平经历为其作品打上了世俗或宗教的烙印。少数学者探讨过赫伯特诗歌的记忆问题,但也只是讨论他的诗歌能加强人们对当代宗教的记忆和情感。同样,学界目前对玄学派诗歌技法的理解大多采用约翰逊博士对奇喻颇显负面的评价:喜弄才智,音律不雅;生拉活扯、牵强附会等。近来的研究也发现,奇喻包含了一个图像构建过程,因此玄学诗的创作手法带有视觉化特征。虽然学界关注了玄学派诗歌的图像化问题,但他们或是研究仅仅作为技巧的手法,讨论“奇喻”、“寓意画(Emblem)”和“具像诗”的特点,但对玄学诗人们采用的变形叙事手法,却未予关注。此外,有些学者喜用“寓意画”一词作为玄学诗所用种种修辞手法的统称。此种研究方向忽视了Emblem本身最显着的特征,而用来概括包括奇喻在内的不同修辞手段,显得有些笼统。实际上,社会历史与人类文明虽是呈线性结构向前发展,但发展的多是物质文明的形态。在历史的垂直断层面上,人类社会形态、结构甚至文化内涵总是显现出惊人相似的一面。由此角度思考,玄学诗与过往文化之间有无联系?如果有,二者呈现出一种怎样的联系?且玄学诗又为何会呈现出此种怀旧性?此外,玄学诗人使用的种种修辞手法都涉及图像建构过程。具有图像特征的修辞手法和记忆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再者,玄学派诗人包括了具有不同信仰的诗人,其所属教派对图像持有迥异的宗教政治立场。那么,这些持不同信仰的诗人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采用具有图像构建的创作手法?基于前人的研究和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本文将玄学诗主题置于前人还未曾关注的文化记忆的背景下解读,以记忆理论和图像学理论为支撑,认为古希腊享乐主义记忆与中世纪神秘主义宗教记忆造就了玄学诗的世俗性与宗教性。其原因是由于文化的传承、诗人们与古希腊文化或中世纪文化的接触以及诗人本身的际遇和性格等因素。因此玄学诗对过往文化进行了记忆建构。在古希腊社会,有提倡肉欲享乐和精神享乐的宗教神学、现世哲学和与此相应的社会表现,同样,玄学诗人多恩和马维尔等有对肉欲享乐和精神享乐的描写;在中世纪,有基督教神秘主义神学理论下信徒冥想基督、与之婚配和为爱献身等神秘体验,同样,在玄学派中,赫伯特和克拉肖有与此类似的宗教经历的摹写。而玄学诗人使用种种带有图像特征的修辞手法则与其主题的记忆徽征有着直接且显着的联系:图像化的手法是为记忆服务的,因为图像历来与记忆传统有着深厚的渊源,且图像是唤醒和加深记忆的最佳方式。诗人们之所以用图像来建构记忆则与17世纪的历史语境密不可分。因而,玄学诗、图像与记忆三者是紧密相连的:玄学诗人使用种种在当时具有“陌生化”作用的图像手法书写怀旧主题,有着唤起或加强自我对传统文化记忆的诗学效果。目的在于通过对过往文化的追忆,表达诗人面对时代变革时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留恋,对当时随社会转型而来的诸多不适保持的一份清醒与距离。因此,本文阐发的是在英国17世纪玄学诗的研究上学界目前还未曾关注的玄学诗的记忆传统性问题。论文除引言和结语部分外共分四章。引言主要做选题缘起、理论支撑、文献综述和论文主要内容的介绍。论文第一章主要探讨玄学诗图像化记忆的呈现手法。记忆主要通过奇喻、寓意画、变形叙事和具像诗四种具有不同特点的方式呈现。奇喻是玄学诗人“巧智(wit)”的语言呈现方式,它将不相关的概念或物体的相似点糅合在一起,因而往往含有悖论性的张力。所以含有奇喻的图像叙述手法表现为画面的悖论感或张力感。玄学诗人们或通过意象的悖论性、或是形式与内容的反衬、抑或采用“突降”的修辞手法来呈现奇喻含有的悖论或张力的图像效果。寓意画则是以图配文,有着非常明显的图像元素并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图像叙述功能:一是图画本身。以其“显性”的意象、光线、色彩、空间比例能让读者通过感官捕捉诗歌意蕴;二是诗文中所蕴含的“隐性图画”,诗歌中的意象,类似构图的色彩、光线明暗等可将诗人静态而抽象的内心活动类比化呈现以加强读者的感官感受。而变形叙事则是吸取了巴罗克文化之风,将“元意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变幻,或将整个诗歌画面进行写意式的涂绘,从而使诗歌背离了古典主义的写实原则而有了现代主义印象派画风之感。具像诗可算作最经典的视觉诗。诗歌通过文字的排列组合而具有了极强的图画效应。且具像诗主要是以形状传递视觉效果,而形状的观视感,即图像的大小和体积都是靠最基本的单位——线条来体现的:线条长短体现大小,线条的摆放位置则构建图形、体积和事物的空间层次。在有些诗歌中,便有此种具像元素的存在。此四种修辞手法并不局限于某一个诗人的使用,某一位诗人也不仅仅依靠一种表现手段,而是依据诗歌特征而有的放矢地使用。论文第二章主要探讨玄学诗与古希腊享乐主义文化记忆。玄学诗中对世俗生活的肯定,对及时行乐的倡导和对人伦情爱的追求无不显示出借16世纪文艺复兴而重生的古希腊享乐主义记忆。古希腊社会享乐主义盛行。他们的神学、哲学及以此产生的生活方式无不体现出这一价值观:古希腊人按人本需求塑造了神,因此,神便是人的化身,有着逍遥人生之欲;此外,居勒尼学派和伊壁鸠鲁派提出了“快乐主义”哲学以鼓励世人莫负光阴及时行乐。在这样的价值观的观照下,古希腊人的享乐思想得到了肯定、褒扬与升华。因此,古希腊人追求享乐。此种文化通过文字、书籍等记忆的载体流传到16、17世纪。文艺复兴对它们的宣扬,使得此种记忆被“唤醒”。玄学诗人中主要以多恩和马维尔为代表的两人,由于对此记忆的接触和个人的人生际遇及性格因素等,使得他们对此进行了建构。皈依国教前的多恩多创作爱情诗,其中不乏有大胆的情爱描写,以鼓励世人享受人世之乐。且喜爱中古经院辩证的他多用具有视觉特征的“玄学奇喻”穿插诗行之中。另一位诗人马维尔也从天文、地理、科学等新发现汲取奇特的意象并常采用变形叙事的手法来表现诗歌的主题,这在他几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中均有体现。论文第三章主要探讨玄学诗与中世纪神秘主义文化记忆。玄学诗人皆为宗教诗人,虽信仰不同,但他们都虔诚地敬奉上帝,因此强烈的宗教情感是他们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宗教情感的流淌表现出诗歌对紧接古希腊罗马文明之后中世纪浓厚的基督教神秘主义文化的追忆。除经院哲学外,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最显着的特点便是宗教神秘主义。神秘主义通常是指个人用肉体和心灵去探知上帝和寻求天国之路的一种身心双重体验模式。冥想基督、与之婚配和为爱献身是中世纪神秘主义者无不企盼的超验状态。为了达到这一精神境界,他们多用身体的种种感知,甚至以死殉道的方式来完成。中世纪厚重的宗教文化在文艺复兴时期并未退出历史舞台。玄学派中以赫伯特和克拉肖为代表的诗人同样由于对此记忆的接触和个人的人生际遇及性格因素等,在诗中对中世纪神秘主义文化进行记忆建构。在他们的作品中,同样有对冥想基督、与之婚配和为爱献身等中世纪神秘主义主题的描写。且作为对文字的图像感非常敏感的一位诗人,赫伯特主要运用“具像诗”的手段表现宗教记忆。而克拉肖作为英国首屈一指的巴罗克诗人,更将巴罗克文化繁复华丽的意象和风格带入诗歌之中,并用“寓意画”的形式展示出以感官体验为主的巴罗克宗教沉思情感、狂喜情感和献身情感。论文第四章主要探讨玄学诗图像化记忆的生成语境。其图像化的写作手段主要基于下列四个因素的影响。首先,斯图亚特王朝对于视觉艺术品的喜爱极大地推动了当时英伦小岛视觉艺术的发展:上至王公贵胄、下至一夜暴富的社会投机者对绘画作品的争相收购以及宫廷资助人对于门下文人骚客的资助对英国视觉文化的兴盛起了推波助澜之功。此外,它还受到17世纪席卷欧洲的巴罗克文化视觉处理手法的影响:玄学诗所独有的奇喻品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巴罗克基于类比呈现的悖论手法;巴罗克对用团、块处理的涂绘方式和对富于变幻风格的青睐使得玄学诗人使用了类似的变形叙述的修辞表达;而巴罗克视觉概念中对色彩的偏好则使得玄学诗人喜爱用反差强烈的对比性色彩烘托主题。再者,英国国教对视觉艺术的发展也持点头默许之态:伊丽莎白一世为保政局稳定采取了温和的宗教改革措施,并未完全革除天主教的元素,且其引入的具有去图像观的加尔文新教教义对人们教堂之外的生活指涉较少,因此视觉艺术与普通人的生活也并未完全隔离。最后,加之玄学诗人对视觉文化的接触,他们作品的表现手法自然呈现出视觉化的特征。结语部分指出:玄学诗人生活的17世纪英国,各种新技术、新思潮的出现冲击着维持了欧洲长达千年的旧有秩序与传统,也给人们的认知和生活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和改变,再加之宗教纷争、王位更迭、天灾人祸等种种因素,整个英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向现代性转型的时期。复杂而充满矛盾的世界总是让人难免对旧有稳定而单一的生活图景产生追忆、怀念之情。因此玄学诗人们用诗笔书写了过往记忆。且在手法的选取上,他们运用了奇喻等在当时比较新颖而独特的修辞手法。这些对主题的表现起到前景化作用的图像叙述手段有着唤起和加强自我对传统文化记忆的诗学效果。而通过唤起对传统文化的记忆,表达了诗人面对时代变革时对传统文化关注、留恋、追寻的一面及对当时随社会转型而来的诸多不适保持的一份清醒与距离。

张敏[5](2016)在《人物声音与自我书写 ——赫伯特《圣殿》的现代宗教情感研究》文中提出自我一直是西方哲学关注的焦点。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自我一直处于边沿的位置。索福克里斯笔下的俄狄浦斯王的命运告诉我们无论个人多么智力超群,他终究难逃阿波罗的神谕之网;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机智、英勇,先后反抗了专横残暴的克罗诺斯、宙斯,然而他的这种反抗并非为了个人,而是为了民主集体的利益奉献个人;苏格拉底希望通过内心的善与良心实现对内在自我的关注,但最终被迫饮鸩死亡。种种文学事实与历史事实都告诉我们,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当自我与命运对抗时总是以个人的悲剧告终;为了集体利益可以忽视、甚至牺牲个人,因为自我关注总是与古希腊、罗马时期集体主义价值观相悖。这种集体大于个人的价值观也是基督教所奉行的。基督教践踏基督徒的骄傲与自负,泯灭基督徒的个性,要求基督徒无私地为教会和上帝服务。总的来说,古希腊、罗马文化与基督教文化都奉行集体主义,认为集体比个人重要,整体比部分重要。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人们开始从传统、习俗与教会的枷锁中摆脱出来,无畏地向前发现自我、实现自我。这种增强的自我意识在文艺复兴时期各个领域均有表现:在宗教方面,宗教改革家提出的所有信徒都是牧师的这一教义使得信徒相信个人救赎与自我密切相关,这促使了该时期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我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在文学方面出现了以探讨自我为中心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许多文人撰写的日记、回忆录、信件、游记等自传性作品以及随笔;在绘画方面,肖像,尤其是自画像变得颇受欢迎;在哲学方面,笛卡尔所提出的“我思,故我在”的观点强调自我意识是人能够确定的,自我是了解其他一切事物的根源。对自我的关注在该时期人文主义中得以体现:人文主义者也不再将人视为上帝面前谦卑的罪人,而是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力量和伟大,开始以作为人、作为万物之灵长、作为自然之主、作为世界之奇迹而感到快乐。该时期的许多文学作品也体现出了这种人文主义思想,提倡个性解放,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享受者以及自我命运的掌控者,要求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情感。这样的思想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与福斯塔夫、马洛的浮士德与帖木儿以及米德尔顿与罗利笔下的德福洛斯和比阿特丽斯等人物中均有体现。然而这些人物的悲剧又告诉我们,虽然该时期对个人极为关注,但是在集体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文艺复兴时期真正的个人主义形成还有待时日。正是基于这种情况,该时期个人对自我的关注通常是采取较为隐蔽的形式。赫伯特便是通过以冥想诗集《圣殿》为屏障,以隐蔽地形式实现了自我关注。冥想诗歌的特点是冥想者将个人投射在精神舞台上,借着神的在场来了解自我。生活在自我意识觉醒、但是集体文化仍占主导地位的文化语境之下的冥想诗人赫伯特通过建构发出不同声音的说话者为切入点,将发出不同声音的说话者与赫伯特的自我联系,实现了对自我的关注,完成了自我书写。正是通过将自我融入了宗教情感的方式,赫伯特表达了其现代宗教情感。引言部分首先着重阐述了论文选题缘起,与论文选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以及对研究现状的评述,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特色,并对论文中使用的核心概念进行了介绍;接着详细介绍了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与研究重点;最后介绍了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并说明了论文的创新点。第一章着重分析了《圣殿》中基督徒这一人物。基督徒分别对疾病的身体、碌碌无为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抱怨,并扬言反叛;随后基督徒对人类以及个人的罪进行了忏悔,并乞求上帝的恩典与救赎;最后基督徒的声音变成了歌颂上帝的赞美之声。不同的声音相互关联,形成了巴赫金所说的杂语,并且使得诗集中的基督徒变成了一个戏剧化的人物。巴罗克冥想诗歌最为重要、本质的过程便是自我的投射、戏剧化的部分与冥想者思想之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文本中的基督徒这一人物可以说是赫伯特自我投射与戏剧化的部分与作为冥想者的赫伯特进行交流互动的结果。结合赫伯特的个人经历可见赫伯特将个人对现象世界的重要体验融入发出不同声音的基督徒这一人物之中,借由诗集中的基督徒实现了对自我体验的密切审视,完成自我内在维度书写。这个过程便是赫伯特的自我认知过程,他将这种认知过程融入到了宗教情感之中,表达了不同于传统宗教诗歌所表达的现代宗教情感。除了内在维度自我之外,自我还包括了外在维度之社会的、顺从的自我。外在维度自我的感知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也与具体的社会语境之下个人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责任相关。第二章着重分析了赫伯特在《圣殿》中建构的牧师,这体现了赫伯特对外在维度自我关注。牧师这一人物通过说教、告诫之声对隐含读者灌输了基督教基本教义与美德;此外,牧师发出了对宗教崇拜礼仪的讨论之声以及对教会,尤其是英国国家教会的担忧之声。个人无法脱离社会语境,人的“自我”是嵌在社会与文化里的理性个体。发出不同声音的牧师表现出了作为乡村牧师的赫伯特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该人物投射出了在宗教改革大环境之下赫伯特作为英国国家教会代言人的宗教立场,体现了赫伯特的民族意识。艺术与审美密不可分:艺术通过审美创造和审美体验来实现人的生命价值追求和精神需要。赫伯特在其创作的《圣殿》这一艺术作品中建构的戏剧人物对诗歌创作、音乐以及寓意画视觉艺术进行了探讨。与元小说相同,《圣殿》成为了一个“元艺术”作品。通过分析赫伯特在《圣殿》中建构的艺术家人物对诗歌创作、音乐的讨论,以及该艺术家通过叙述而展现的寓意画(emblems),第三章将着重证明诗集中的艺术家所反映出来的艺术观点与作为赫伯特的艺术观点契合:上帝是一切艺术的来源、与一切艺术形式密切相关。通过这样的艺术观,赫伯特的宗教审美思想也得以体现。文艺复兴时期,尤其是巴罗克时期文人从现象世界转向了对内在世界的关注,内在体验、自我意识与自我追求是他们关注的焦点,赫伯特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赫伯特通过在《圣殿》中建构人物所发出的不同声音完成了自我书写。《圣殿》的基督徒、牧师以及艺术家所发出的声音就如同巴赫金所说的复调或杂语,这些声音使三个戏剧人物所传递的观点构成了对话性,这种对话性将每个人物的意识结合成为一个更为高级的整体,这个结合的整体一方面是赫伯特自我的体现,另一方面则是传递了赫伯特融入了自我的宗教情感。《圣殿》所传递的宗教情感有异于中世纪时期文学作品传递的宗教情感——它对自我的关注程度更深,且关注的形式更为多样化。这种宗教情感与文艺复兴时期对自我的重视以及十七世纪个人主义的萌芽具有密切关系,可以称为赫伯特的现代宗教情感。

周娜娜[6](2016)在《诗歌中多模态的属性研究——从常规到逆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其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中标点和古中文中的句读、排版中的行文格式和图画都呈现出两种属性——显性和隐性的常规性表征。这两种属性在实现文本所需求的情景化和意义化的过程中,通常会表现出显性强隐性弱的同性特质。然而在特殊语境下,模态的属性表征也会出现隐性逆袭、显性相对示弱的情况。这种多样化表征在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的研究中具有不同的归因,这也是本文的研究中重点。同时,“图画”这一特殊模态在经历了历史和文化的变迁后,其显性属性的外延得到了拓展,具有了接近或者完全表意的显性属性。

周娜娜[7](2016)在《诗歌中多模态的属性研究——从常规到逆袭》文中研究说明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其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中标点和古中文中的句读、排版中的行文格式和图画都呈现出两种属性——显性和隐性的常规性表征。这两种属性在实现文本所需求的情景化和意义化的过程中,通常会表现出显性强隐性弱的同性特质。然而在特殊语境下,模态的属性表征也会出现隐性逆袭、显性相对示弱的情况。这种多样化表征在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的研究中具有不同的归因,这也是本文的研究中重点。同时,"图画"这一特殊模态在经历了历史和文化的变迁后,其显性属性的外延得到了拓展,具有了接近或者完全表意的显性属性。

王卓[8](2014)在《乔治·赫伯特宗教抒情诗歌的复活模式解读》文中研究指明复活即死而复生,复活模式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占主导地位的诗歌创作模式。着名玄学派宗教诗人乔治·赫伯特在其宗教抒情诗歌创作中采用了植物象征和动物象征这两种形式来表达"复活"这一永恒的基督教主题。通过沉思各级造物,采用动植物意象来表现复活模式,赫伯特热情地赞颂了上帝之爱的伟大,表达了对上帝虔诚的宗教情感和感恩之心。

陈娟[9](2014)在《论零翻译的性质与应用 ——以《Vogue服饰与美容》和《计算机研究与发展》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翻译作为一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活动和社会活动,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其中必然会有很多因素的制约。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集中体现了该民族的思想,而语言是传达思想的工具,翻译又是沟通两种不同民族语言的桥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各国跨文化交际日益加深,语言不再是孤立单一的存在,语言间也在相互交流融合,翻译也会相应地与时俱进并促进语言的交流。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外来词汇出现,诸如DIY, CPU, MV,朋克,卡拉OK之类的外来词汇层出不穷,这类词汇在翻译领域就属于零翻译词汇。零翻译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但这一概念自提出之后就备受争议。何为零翻译?对于零翻译的严格、确切定义与分类,说法各不一。在界限未明的情况下,有不少文章在探讨零翻译的应用时都将其归为不译,还有的将零翻译与音译作为并列的两个翻译策略,对于零翻译的概念本身就混淆不清。零翻译与不译、省译、借用又有什么区别?外译中中的零翻译的广泛应用是否会影响汉语的纯洁性,是否是语言殖民的一种手段?这些都是零翻译备受争议的关键点。针对零翻译现象概念不清,容易与其它一些术语混淆,本文将其与省译、不译、不可译、借用、伪翻译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对零翻译进行细分和梳理。实际上,零翻译现象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在中国的翻译史上就有其存在的痕迹,直到文化交流频繁的新世纪才得以确立。针对称零翻译为语言殖民之论,本文以汉语中的英语零翻译现象为研究现象,选取了时尚和计算机两个领域中影响因子较大的期刊杂志为研究对象,对其中零翻译的应用进行数据统计,以说明零翻译不会危及汉语的主体地位。此外,本文还探讨了零翻译的应用前提以及理论依据,论证了零翻译是一种新型的逆向型的翻译策略,与语言殖民是完全不同的性质的。

邱富清[10](2013)在《深入学生心灵 优化作文评改》文中研究说明初中作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作文中主动表现自己,把自己的生活与情感真诚地倾诉在作文之中,通过教师有的放矢的批改,把"做人"与"作文"贯通和统一起来,以适应自身生存、享受和主动发展的需要,并反过来提高自己"做人"质量。本文结合作文批改教学实践,探讨了作文促进做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问题。

二、磨难是我奋飞的翅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磨难是我奋飞的翅膀(论文提纲范文)

(1)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诗歌的艺术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坚守中调整诗歌的写作方式
    (一)写作重心转向“个人化写作”
    (二)写作方式突出“叙事性”
二、在探索中追求诗歌的多元发展
    (一)诗歌意象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创新组合
    (二)诗歌叙事转向日常化
    (三)诗歌语言追求口语化

(2)文学英语在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文学英语在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中凸显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1 阅读体量大、阅读难度高及其对策
    2.2 多模态教学资源较少及应对方法
    2.3 学生用英语讨论难度大及解决方案
3 结束语

(3)乔治·赫伯特玄学诗歌的巴罗克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巴罗克研究综述
二、乔治·赫伯特研究现状及动态
三、视觉化的巴罗克图景
四、戏剧化的巴罗克色彩
五、结语

(4)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图像化记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评述
    第四节 论文内容与结构
第一章 图像化记忆的呈现手法
    第一节 奇喻
    第二节 寓意画
    第三节 变形叙事
    第四节 具像诗
    小结
第二章 玄学诗与古希腊享乐主义记忆
    第一节 古希腊享乐主义记忆与玄学诗时代
    第二节 多恩的奇喻书写与享乐主义
    第三节 马维尔的变形叙事与情爱话语
    小结
第三章 玄学诗与中世纪神秘主义记忆
    第一节 中世纪神秘主义记忆与玄学诗时代
    第二节 赫伯特的具像诗与宗教神秘主义
    第三节 克拉肖的寓意画与巴罗克宗教情感
    小结
第四章 图像化记忆的生成语境
    第一节 斯图亚特王朝对视觉艺术的支持
    第二节 欧洲巴罗克视觉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 英国国教对视觉艺术的默许之态
    第四节 玄学诗人与视觉艺术的接触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人物声音与自我书写 ——赫伯特《圣殿》的现代宗教情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起、研究现状与评述
    第二节 论文研究方法与重点
    第三节 论文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第一章 基督徒之声:内在维度自我与宗教情感
    第一节 抱怨、反叛之声与历经磨难之赫伯特的自我书写
    第二节 忏悔之声与通过自我否定实现的自我审视
    第三节 赞美之声与情感平复的赫伯特之写照
第二章 牧师之声:神职人员之自我意识写照
    第一节 说教、告诫之声与新教神职人员之自我写照
    第二节 崇拜礼仪讨论之声与英国国家教会代言人
    第三节 讨论教会之声与宗教忧虑
第三章 艺术讨论之声:赫伯特的宗教审美意识
    第一节 宗教诗人之声与赫伯特的诗歌创作意识
    第二节 音乐艺术讨论之声与音乐艺术思想的投射
    第三节 视觉艺术建构之声与宗教视觉审美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插图
后记

(7)诗歌中多模态的属性研究——从常规到逆袭(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诗歌中语言模态的显性和隐性属性
    2.1 语言模态的显性和隐性属性
    2.2 语言模态常规属性的逆袭
3 非语言模态的显性和隐性属性
    3.1 各类型标点符号 (古中文中的句读) 显性和隐性表征
    3.2 排版 (3) 的显性和隐性表征
    3.3 图画的显性和隐性属性
4 结论

(8)乔治·赫伯特宗教抒情诗歌的复活模式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植物象征
二、动物象征
三、结语

(9)论零翻译的性质与应用 ——以《Vogue服饰与美容》和《计算机研究与发展》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Table of Contents
List of Table, Figure and Illustration
Acknowledgement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Purpose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Previous Studies on Zero Translation: Different Views and Definitions
    2.2 Discussi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Significance
Chapter Three Strategy of Zero Translation
    3.1 Translation Categories Revisited
    3.2 Reference to Related Terms
        3.2.1 Omission
        3.2.2 Non-translation
        3.2.3 Untranslatability
        3.2.4 Borrowing
        3.2.5 Pseudotranslation
    3.3 Classification of Zero Translation
        3.3.1 Transference
        3.3.2 Transliteration
        3.3.3 Structure of Zero Translation
    3.4 History Backup of Zero Translation
        3.4.1 Evidence of Zero Translation in Ancient Times
        3.4.2 Evidence of Zero Translation in Late Qing Dynasty
        3.4.3 Evidence of Zero Translation after the May 4thMovement
Chapter Four A Case Study of Vogue: Fashion&Beauty and Journal of Comput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1 Vogue: Fashion&Beauty
    4.2 Journal of Comput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hapter Five Reasons for Zero Translation
    5.1 Premise of Application
        5.1.1 Scope of Readers
        5.1.2 Mutual Respect
    5.2 Theoretic Support of Zero Translation
        5.2.1 Functional Equivalence
        5.2.2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5.2.3 Zero Translation as Language Contact
        5.2.4 Sociolinguistic Reasons
    5.3 Zero Translation, Language Colonization and Linguistic Imperialism
Chapter Six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10)深入学生心灵 优化作文评改(论文提纲范文)

一、打开心窗放手写, 宣泄心理解郁闷
二、和风细雨多交流, 对症下药解烦忧
三、坚持原则勤反馈, 师生永远是朋友

四、磨难是我奋飞的翅膀(论文参考文献)

  • [1]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诗歌的艺术嬗变[J]. 李桦,姚国建. 安康学院学报, 2020(01)
  • [2]文学英语在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郑怡. 海外英语, 2019(17)
  • [3]乔治·赫伯特玄学诗歌的巴罗克风格研究[J]. 王卓.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 [4]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图像化记忆研究[D]. 郑怡. 西南大学, 2016(04)
  • [5]人物声音与自我书写 ——赫伯特《圣殿》的现代宗教情感研究[D]. 张敏. 西南大学, 2016(12)
  • [6]诗歌中多模态的属性研究——从常规到逆袭[J]. 周娜娜. 语言学研究, 2016(01)
  • [7]诗歌中多模态的属性研究——从常规到逆袭[J]. 周娜娜. 语言学研究, 2016(01)
  • [8]乔治·赫伯特宗教抒情诗歌的复活模式解读[J]. 王卓.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4(06)
  • [9]论零翻译的性质与应用 ——以《Vogue服饰与美容》和《计算机研究与发展》为个案[D]. 陈娟. 苏州大学, 2014(11)
  • [10]深入学生心灵 优化作文评改[J]. 邱富清. 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 2013(03)

标签:;  ;  ;  ;  ;  

苦难是我的翅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