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肝和胃饮治疗慢性胃炎经验

柔肝和胃饮治疗慢性胃炎经验

一、柔肝和胃饮治疗慢性胃炎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李钰[1](2021)在《刘渡舟教授调肝法及方药运用的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刘渡舟教授是中医伤寒大家,将毕生精力投入到经方理论和临床运用的研究中。刘老临床治病擅长使用柴胡剂,在肝胆病的辨治上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王庆国教授和张雪亮教授是同一时期拜读于刘老门下的弟子,二人传承了刘老调肝法学术思想的精髓,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临证诊疗经验。基于文献研究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系统地总结刘老和两位弟子调肝法的学术思想,挖掘临床调肝治肝的组方规律,探讨各自的调肝遣方用药特点。通过研究可以量化地分析调肝的组方用药规律,总结名老中医刘渡舟教授调肝的宝贵学术经验,为临床医师调肝治肝提供值得借鉴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对师徒之间的学术传承研究,和两位弟子之间的学术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中医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在师徒传承过程中的规律和痕迹。通过探索在相同的学术传承挖掘环境中弟子对于师承的发展和创新可以获得对中医学术传承方式和中医学子培养模式的反思与启发。研究方法在刘渡舟教授和两位弟子的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中,主要是对于文献资料的研究。收集整理刘老和弟子关于调肝治肝的学术着作、文章、访谈,以及学生、其他弟子发表报道刘老及两位弟子调肝理论和临床经验的期刊文章,对其中能反应调肝法学术思想的内容进行整理、评价、研究。在对刘渡舟教授两位弟子的调肝方药组方规律研究中,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两位弟子在2018年1月——2021年1月时间段内的门诊病例,按照筛选标准提取调肝处方,形成数据库。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纳入数据库中的调肝方进行用药规律和组方特点的发掘,提取基本方,分析用药频次。基于关联规则、熵聚类分析等方法,发现方剂的组方规律和高频数的药物组合,并发掘新方。将文献研究和数据挖掘获得的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分别将刘老与两位弟子的调肝法进行对比,发现传承痕迹和师承发展变化;对两位弟子的组方用药规律数据进行横向比较,观察同一师承环境下学术传承的相同点与差异性,结合学术经历、工作环境等背景对结果进行讨论研究。研究成果刘渡舟教授对于调肝治肝论着颇丰,对于肝病的辨证分型,以气和血作为基本纲领,重视肝郁的病机,使用调肝方药时重视疏泄。刘老擅长使用经方柴胡剂,如大、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在柴胡汤类方基础上创制了针对肝经湿热内盛的柴胡解毒汤和血瘀气滞的柴胡活络汤等诸多治肝新方,并依据病邪轻重和病机演变灵活创制了衍生方。王庆国教授十分重视肝藏血主疏泄的理论,善用经方调肝尤其是柴胡汤类方,临床将经方加减变化或合方应用都得心应手,总结出具有调理气机、软坚散结功效的调肝经验药对。张雪亮教授提出“少阳病机重于郁”的看法,重视对患者的情志调节,调肝擅长使用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化肝煎等方剂,不拘经方时方,灵活化裁。在王庆国教授调肝方药组方规律研究中,收录调肝处方201首,高频使用药物有柴胡、黄芩、白芍、炙甘草、法半夏;在方剂的组方规律分析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药对有“黄芩,柴胡”、“柴胡,白芍”、“柴胡,炙甘草”、“法半夏,柴胡”、“黄芩,炙甘草”,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最高的是“黄芩,桂枝→柴胡”,置信度为1;在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数据分析中,当设置药物组合之间的相关度为4、惩罚度为2时,演化出含有两味药的药物组合202个,三味药的药物组合23个;在这些核心药物组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进行分析,提取到含有3-4味药物的核心组合7个;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中,得到全新的独立处方8个。在张雪亮教授调肝方药组方规律研究中,收录调肝处方204首,高频使用药物有柴胡、陈皮、白芍、郁金、浙贝母;在方剂的组方规律分析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药对有“陈皮,白芍”、“陈皮,柴胡”、“白芍,柴胡”、“黄芩,柴胡”、“合欢皮,远志”,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最高的是“远志,茯神→合欢皮”,置信度为0.981;在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数据分析中,当设置药物之间的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4时,演化出含有两味药的药物组合122个,三味药的药物组合49个,四味药的药物组合28个,五味药的药物组合1个以及六味药的药物组合1个;在核心组合提取的基础上,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提取组合得到3-4味药物的核心组合8个;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中,得出8个新处方。对刘渡舟教授的两位弟子学术传承的对比研究表明,二人共同传承了刘老“气机论”学术思想,重视肝脏主疏泄的生理功能,以“气机郁滞”作为肝之为病的主要病机,调肝多以和解为法,善用经方尤其是柴胡汤类方;二人的调肝法学术经验中也有刘老“方证相对论”和“古今接轨论”的学术思想的传承痕迹。两位弟子在临诊时应用调肝法治疗疾病的种类不同,王庆国教授门诊的肝病患者占比较多,且患者群体偏于中老年;张雪亮教授门诊上使用调肝法则多是针对结节类疾病和胆囊息肉以及杂病,患者年龄分布比较分散。两位弟子的师承经历不尽相同,王庆国教授的跟师时间长达二十年,作为刘老的学术传承研究负责人,在学术思想传承上更加深入和全面;张雪亮教授的跟师时间相对较短,在后续工作过程中另有师承,但与刘老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学术往来。基于师承时间的差异和工作环境带来的影响,王庆国教授在调肝方药的使用上更加重视对于经方尤其是柴胡剂的使用,在方药选择上更注重补益气血;张雪亮教授则经方与时方灵活遣用,所选用的药物则更偏重于疏泄。结论及意义“主疏泄”和“主藏血”是肝脏的重要生理功能,“肝气郁滞”是肝之为病的基本病机,肝郁日久容易化火、生湿、瘀血等。刘渡舟教授调治肝病辨证分型以气血为纲,重视肝郁的病机,使用调肝方药重视疏泄。刘老临床调肝治肝承伤寒之学,上溯岐黄,下逮诸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调肝学术思想。王庆国教授和张雪亮教授在传承刘老调肝学术思想上有相似之处,亦有各自独具特色的创新与发挥。相同的学术传承环境可以影响中医弟子的中医辨证思维和临床诊疗理法方药的运用,后天的自学经历、工作环境、临诊经验积累都会对中医师的诊疗思维和学术思想产生影响。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对师徒之间的纵向学术传承进行了比较,也对同一时期相同传承环境下的同门弟子进行了横向比较。通过师承的差异得到启发,不仅要重视中医传承工作中学院教育的关键作用,也要认识到继续教育、工作平台和自身经验积累对于中医学子成长的重要性。

吴爱虹[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总结李灿东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李灿东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辨治思路及用药规律,以传承名家经验,丰富临证思路。方法:收集2017年09月至2021年01月期间由李灿东教授亲自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胃炎患者200例,将所得病例资料的基本信息、用药信息输入Excel,形成医案数据表,并进行预处理和规范。通过中医健康状态识别系统得出病例中≥70分的证素。对患者的基本信息、症状、证素、药物分类、性味归经等信息进行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合李灿东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总结出李灿东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结果:1.一般状况:本研究200例慢性胃炎病案中,女性有120人,占比60%,男性有80人,占比40%。患者年龄以30~69岁居多,共占比85.5%。2.症状统计:200例慢性胃炎患者主要消化道症状为胃脘疼痛、胃脘胀满、嗳气、反酸、烧心,主要伴随症状有寐差、口渴、口苦、倦怠乏力、急躁易怒等。3.证素统计:频数分析显示总病位证素前三为胃(70.0%)、肝(49.0%)、脾(36.5%);总实性证素前三为气滞(71.5%)、热(52.0%)、湿(45.0%);总虚性证素前三为阴虚(49.0%)、阳虚(40.5%)、气虚(39.5%)。4.用药规律:李灿东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首诊处方中,剔除调和诸药的甘草,共使用中药119味,使用频数1703次,使用频数大于或等于20次的药物共有24味,总占比79.33%,其为治疗慢性胃炎的常用药物。常用药中按药物功效可分为10类,其中补虚药使用频率最高,约占高频药物的25.98%;其次是理气药,约占17.25%;再次是消食药,约占13.69%;第四是清热药,约占13.18%,此四类药物是李灿东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核心药物类别。统计得出,高频药物药性中以温(微温)性药物最多,约占47.22%;寒(微寒)性药物约占25.91%;平性药约占19.32%,温、寒、平性药物占绝大多数。药味中辛味药使用频次最多,约占53.37%;苦味药次之,约占44.41%;再次为甘味药,约占39.82%。总体用药以辛苦调脾胃之气机升降,甘缓补脾胃之虚为本为主要特点。药物归经频率大于或等于10%的为脾经、胃经、肺经、肝经、心经、胆经、大肠经、小肠经、肾经。5.主要核心方药组合:(1)黄芩、大枣、半夏、黄连、干姜、党参、炙甘草、佛手;(2)白术、防风、白芍、陈皮;(3)白芍、柴胡、枳实、甘草;(4)紫苏梗、香附、陈皮、茯苓、神曲。6.治疗慢性胃炎的主要药对有黄连+吴茱萸、延胡索+川楝子、五灵脂+蒲黄。结论:1.慢性胃炎的主要发病年龄为30~69岁。2.慢性胃炎主要病位证素为胃、肝、脾;主要实性证素为气滞、热、湿;主要虚性证素为阴虚、阳虚、气虚。3.李灿东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的病性为本虚标实,基本病机为“肝胃气滞,胃失和降”,处方用药药性多温、寒、平,药味多辛、苦、甘,多运用半夏泻心汤、痛泻要方、四逆散、香苏散等方剂治疗。对伴有血瘀表现的患者,临证喜加用五灵脂、蒲黄、川楝子、延胡索等中药活血化瘀。4.数据挖掘结果反映出李灿东教授在临证治疗慢性胃炎过程中注重“五辨”思想,治疗慢性胃炎全程重视固护正气,注重调畅气机。

徐文强[3](2021)在《何晓晖教授用经方、创新方治疗胃脘痛的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何晓晖教授是全国第三、四、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西省首批名中医,江西省首批国医名师。精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脾胃论》等经典着作,且博采百家,兼容并蓄,从中汲取丰富的学术营养。从事中医工作50年,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治疗经验,尤为擅长治疗脾胃病,形成了独特的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该研究全面系统地探析、总结何晓晖教授治疗胃脘痛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冀传承其学术经验,并发扬光大。方法:1.文献研究法。收集并查阅胃脘痛有关的古代医籍资料及现代文献资料,其中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经典着作为主体,系统整理相关方剂和条文,探讨以张仲景为代表的古代医家对胃脘痛的病因病机认识,及其治则、治法、方药和配伍加减规律。借鉴历代脾胃病医家、当代脾胃大家、国医大师及旴江名医运用经方治疗胃脘痛的学术经验,为本研究奠定良好的文献学基础。2.着作读研法。何老师主编学术着作15部,发表学术论文逾百篇,学验俱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脾胃病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通过系统学习何老师《何晓晖诊治脾胃病》《脾胃病临证新识新探新方》《辨证论治概要》《中医150证候辨证论治辑要》等着作和相关学术论文,深入学习、体会、熟悉何老师的脾胃病理论和经验,探索其学术渊源及用方用药规律和经验。3.经验总结法。跟随老师专家门诊二年半,收集脾胃病治疗病案五千余份。通过临床跟诊,患者随访、病案整理,筛选导师2018-2021年临床诊治的胃脘痛中较完整的医案,并进行回顾性研究,提炼老师临床脾胃病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诊疗经验,总结老师用经方、创新方治疗胃脘痛的学术思想和组方用药规律。结果:何晓晖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经验可以从用经方与创新方两个方面来总结。何晓晖教授用经方的学术思想:(1)何晓晖教授通过研读《伤寒论》、《金匮要略》,将其中治疗胃脘痛的相关方剂依据方剂的药物组成和功用主治,将分为七大类,即半夏类方、柴胡类方、桂枝类方、大黄类方、黄连类方、附子类方、其它类方。(2)何晓晖教授临证运用经方之际,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圆通活变,师古不泥,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注重继承、整体思辨,即完完整整继承张仲景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从脾胃的生理病理出发,将胃肠看作一个整体,提出辨病、辨证、辨体、辨时等四辨一体的辨证方法;二是重在活用,与时俱进,在药物上合方化裁、病证结合,用量上轻重不一、灵活多变,用法上以衡为法、以胃为本;三是贵在创新,传承发扬,创制出诸多治疗脾胃病的新方,形成了个人独具一格的学术特色。何晓晖教授创新方的学术思想:(1)何晓晖教授临床治疗脾胃病用方特色可以分为以下七个方面。一为明理明法、精选主方;二为以衡为法、周密组方;三为博采众方、取长补短;四为善用经方、变化灵巧;五为推陈出新、创制新方;六为深入洞彻、拓展运用;七为衷中参西,重视验方。(2)何晓晖教授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主要分为以下九个方面,并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验方。如治疗寒热错杂型胃脘痛的和中调胃汤;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温中调胃汤;胃火炽盛型胃脘痛的清中调胃汤;胃阴不足型胃脘痛的润中调胃汤;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疏肝调胃汤;胆胃不和型胃脘痛的降逆调胃汤;脾胃湿热型胃脘痛的清化调胃汤;胃络瘀阻型胃脘痛的逐瘀调胃汤;久治不愈型胃脘痛的六和汤,治疗效果显着。结论:何晓晖教授临床辨治胃脘痛之际,认为当下胃脘痛的发生以内伤多见,乃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病性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机多寒热虚实互有兼夹。具体运用上,以“衡法”为指导思想,用方之际,师遵仲景,喜用经方,然师古不泥,从胃肠一体的生理特点出发,形成了“四辨一体”的独特诊疗模式,并提倡经方活用,在药物加减、剂量运用、方药配伍上,做到病证相统,汤证一体。同时积极结合自身多年临床诊治经验,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组方创方上,形成了自身显着的七大鲜明特色,并以此创制出治疗胃脘痛的九个经验方,疗效显着,重复性好,大大拓展了临床治疗胃脘痛的思路。本研究系统地总结了何晓晖教授用经方,创新方治疗胃脘痛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进一步丰富治疗胃脘痛理论依据和治疗方案。

王效红[4](2021)在《基于临床医案的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辨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公开发表的文献及南京中医药大学馆藏图书为载体,收集整理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医案,采用数据挖掘、名中医访谈等形式,对医家运用中医药疗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学术经验及学术观点进行研究,总结医家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证经验,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学术参考。方法:1.收集2000年至2020年文献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医家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医案以及南京中医药大学馆藏图书中医家治疗本病的医案,根据病案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标准的医案资料并进行整理清洗,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包括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形式对症状、病机、治法、方药进行挖掘,归纳总结医家治疗本病的共性经验。2.采用名中医访谈形式对金实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证经验进行访谈,详尽记录金实教授从病名、症状、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对本病的认识。3.对数据挖掘的医家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机、治法、方药与金实教授治疗本病的临证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完善中医治疗本病的临床经验。结果:数据挖掘结果:1.一般情况:本次研究共纳入患者191例,其中男性患者88例,女性患者103例,总共365诊次,男性164诊次,女性201诊次,比例为1.23:1。年龄方面,40-49岁比例最高(32.98%),其次,大部分患者年龄在30-69岁之间,30-39岁(27.23%)、50-59岁(19.37%)、60-69岁(14.14%),共涉及179诊次,占总诊次94%。2.临床表现:数据挖掘显示所纳入365诊次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例中,清洗后共出现254种症状表述,出现频率在15%以上的症状分别是:口苦(44.93%)、胃脘痞满(33.15%)、纳差(32.05%)、嗳气(31.23%)、泛酸(30.96%)、口干(26.85%)、夜寐欠安(22.47%)、大便干结(20.27%)、便溏(19.18%)。症状集内关联发现,口苦、口干、嗳气、泛酸最易互相关联出现。常见舌象描述共31种,舌质红出现频率最高(36.44%),舌质淡红亦比较常见(20.27%),舌苔以苔薄黄最常见,占18.36%,腻苔比较常见,共占比25.75%。脉象描述共12种,弦脉最常见,占54.25%,其他常见脉象为细脉、滑脉、数脉,分别占33.97%,15.89%,12.05%。3.病机分布:数据挖掘结果显示BRG常见病机共28种,最常见的为肝胃不和,占23.01%。除此之外,频率大于5%的病机有5项,分别为胃失和降(16.44%)、脾胃虚弱(9.04%)、肝胃郁热(7.95%)、胆胃不和(6.58%)、肝胆郁热(5.21%),以上病机共占比63.02%。病位在肝(53.43%)、胃(90.42%)、胆(20.01%)、脾(18.35%)。病理因素有气滞(54.52%)、郁热(25.77%)、气虚(18.35%)、湿热(10.14%)、阴虚(9.32%)。4.治法分布:数据挖掘结果显示BRG常用治法共30种。频率在27%以上、频次在100次以上的治法有四种,分别为和胃(72.6%)、疏肝(50.14%)、降逆(34.52%)、健脾(27.67%)。频率在5%以上,频次在20次以上的治法有清热(24.66%)、利胆(18.90%)、养阴(8.49%)、化痰(7.67%)、益气(7.40%)、清肝(7.12%)、清胆(6.58%)、活血(6.03%)、化湿(5.75%)等。5.药物分布:药物种类共涉及252种,其中半夏频率最高,占比62.47%。频次在100次以上,频率在25%以上者有10种,分别为甘草(56.99%)、柴胡(53.70%)、白芍(50.68%)、黄连(44.66%)、白术(43.56%)、陈皮(40.55%)、枳壳(38.90%)、黄芩(36.99%)、茯苓(36.44%)、延胡索(28.22%)。药物之间半夏与陈皮高关联、柴胡与半夏高关联、半夏与白术高关联。6.核心药物组合:(1)仙鹤草、半夏、太子参、白术;(2)半夏、延胡索、柴胡、白芍;(3)枳壳、柴胡、浙贝母、海螵蛸、白及、白术、白芍、黄芩。金实教授访谈结果:1.一般情况: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病人群以女性居多,男性略低于女性。发病年龄以中青年居多。2.临床表现:最常见的症状是呃逆、烧心、泛酸、嗳气、胃痛、胃胀等,舌象以红舌居多,多为薄黄苔、薄腻苔,脉象多以弦脉为主。3.病机分布:基本病机为肝胃失和,胃失和降。分虚实两端,实证以气滞、郁热、痰湿、痰热、瘀血为主,虚证包括脾胃气虚、脾胃阴虚、气阴两虚。病位主要在肝、胃,涉及脾。4.治法分布:基本治法是调肝和胃。实证分别采用疏肝解郁、清热、和中、化痰、化湿、化瘀等法,虚证治当健脾益气和胃、养阴和胃、益气养阴。5.核心药物组合:苏梗、黄连、厚朴、乌贼骨、甘草。结论:1.一般情况: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患者。2.临床表现:胆汁反流性胃炎常见口苦、泛酸、嗳气、胃痛、胃脘痞满等症状。舌质红为主,苔薄黄或薄腻,脉象多为弦脉。3.主要病机:肝胃不和、胃失和降、脾胃虚弱、肝胃郁热。4.主要治法:和胃法、疏肝法、健脾法、清热法。5.药物组合:(1)仙鹤草、半夏、太子参、白术;(2)半夏、延胡索、柴胡、白芍;(3)枳壳、柴胡、浙贝母、海螵蛸、白及、白术、白芍、黄芩(4)苏梗、黄连、厚朴、乌贼骨、甘草。

许玉晶[5](2021)在《和解枢机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寒热错杂型)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和解枢机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寒热错杂型)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中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寒热错杂型)提供新思路、新方案。方法:收集符合胆汁反流性胃炎(寒热错杂型)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5例(脱落3例)、对照组35例(脱落2例),分别给予和解枢机中药方、莫沙必利+雷贝拉唑+铝碳酸镁治疗,8周为总疗程。根据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胃镜、病理组织学变化及不良反应,综合评价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疗程结束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80%,对照组为72.70%。经卡方检验,试验组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优势明显(P<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分别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总积分,两组皆可对“寒热错杂证”中医证候有一定改善(P<0.001)。治疗结束后,两组总积分的组间比较说明试验组改善“寒热错杂证”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01)。(3)中医证候单项积分:分别对比治疗前后两组单项积分,两组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医各项症状(P<0.05)。试验组改善口干口苦、呕恶吐酸、大便溏薄、肠鸣这四项最能反映“寒热错杂”特点的症状,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改善胃脘胀痛、纳呆、嘈杂这三项症状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4)胆汁反流疗效:试验组改善胆汁反流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5)胃黏膜相炎症程度疗效:试验组改善胃黏膜相炎症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6)病理改善:试验组在改善慢性炎症、肠化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萎缩、异型增生这三方面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对慢性炎症、萎缩、肠化、异型增生这四方面无明显改善(P>0.05)。(7)安全性:观察期间两组受试者各项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且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和解枢机法治疗寒热错杂型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疗效确切,具有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胆汁反流,减轻胃黏膜炎症、改善肠化等功效,安全可靠。

姚国召[6](2020)在《李志红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证用药研究》文中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为消化科常见病和疑难病,其中伴发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者属于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目前西医治疗有一定局限性,中医中药治疗CAG有一定优势;李志红主任医师诊疗CAG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为CAG的常见病因包括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素体虚弱等;诊疗CAG要注重舌象,以扶正为要、从肝论治、辨病用药、既病防变、处方精炼为其特点。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对李志红主任医师运用中医中药治疗CAG的临证用药进行分析处理,总结治疗CAG的用药特点和用药规律;为其学术思想、用药经验传承积累循证医学证据。方法采集李志红主任医师诊疗CAG的门诊病例信息,整理纳入病例的基本资料、诊断、中医证型、方药,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作为统计分析工具,将原始资料、处方文本转化为可分析的电子数据,从证型、中药、方剂多角度对这些电子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包括用药频数统计,中药关联、聚类及复杂网络分析等;探讨治疗CAG的常用药物、药对、自拟方用药及常用方剂的加减应用;结合跟师学习体会,对治疗CAG用药及临证诊疗经验进行总结。结果本次研究纳入患者128人,男性72人、女性56人。采集病例处方600张,其中属PLGC的用药处方404张,占比为67.33%。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如下:1.中医证型频次和所占百分比从高到低分别为:脾胃湿热证(188、31.33%)、肝胃郁热(181、30.17%)、肝胃气滞证(89、14.83%)、肝胃阴虚证(62、10.33%)、气阴两虚证(47、7.83%)、脾胃虚弱证(18、3.00%)、肝郁脾虚证(15、2.50%)。2.通过中药频次分析,频次及所占百分比从高到低的前20味中药统计如下:白花蛇舌草(542,90.33%)、太子参(530,88.33%)、百合(470,78.33%)、紫苏梗(426,71.00%)、蛇莓(426,71.00%)、薏苡仁(402,67.00%)、蒲公英(373,62.17%)、乌药(346,57.67%)、莪术(340,56.67%)、牵牛子(274,45.67%)、海螵蛸(265,44.17%)、石斛(256,42.67%)、青蒿(251,41.83%)、浙贝母(247,41.17%)、连翘(238,39.67%)、柴胡(205,34.17%)、丹参(201,33.50%)、三七粉(189,31.50%)、松花粉(169,28.00%)、白芍(154,25.67%)。通过中药复杂网络分析发现:上述药物中的太子参、白花蛇舌草、百合、紫苏梗、蛇莓、薏苡仁、蒲公英、乌药、海螵蛸、青蒿、石斛及牵牛子共12味药为治疗CAG高频药物;而核心中药包括太子参、白花蛇舌草、百合、紫苏梗、蛇莓、薏苡仁6味药。3.通过中药关联分析得到高频药对(频次>300次)如下:太子参-白花蛇舌草、百合-白花蛇舌草、百合-太子参、白花蛇舌草-蛇莓、白花蛇舌草-紫苏梗、太子参-蛇莓、白花蛇舌草-薏苡仁、太子参-紫苏梗、薏苡仁-太子参、紫苏梗-薏苡仁、紫苏梗-百合、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蛇莓-紫苏梗、百合-乌药、百合-蛇莓、蛇莓-薏苡仁、薏苡仁-百合、蒲公英-太子参、莪术-太子参、莪术-白花蛇舌草、乌药-太子参、乌药-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紫苏梗、蒲公英-百合。4.通过中药聚类分析获得6个中药核心群,分别是:(1)太子参、白花蛇舌草、苏梗、薏苡仁、蛇莓;(2)百合、乌药;(3)连翘、蒲公英、海螵蛸、浙贝母、牵牛子;(4)柴胡、莪术、石斛、三七粉;(5)丹参、松花粉、白芍;(6)青蒿。5.治疗CAG选用自拟方或常用方组合加减统计如下:(1)自拟方:频次在前15味中药频次和所占百分比统计如下:白花蛇舌草(328、97.04%)、紫苏梗(321、94.97%)、薏苡仁(309、91.42%)、太子参(306、90.53%)、百合(289、85.50%)、蛇莓(283、83.73%)、蒲公英(247、73.08%)、莪术(199、58.88%)、青蒿(178、52.66%)、连翘(173、51.18%)、牵牛子(170、50.30%)、石斛(157、46.45%)、柴胡(141、41.72%)、丹参(118、34.91%)、三七粉(107、31.66%)等。(2)常用方:理气消胀方、四逆散、香苏散、化肝煎、蒿芩清胆汤、黄芩滑石汤、逍遥散、参苓白术散、一贯煎及生脉散、乌贝散及百合乌药汤等单方加减或合方治疗。同时也多在选用常用方时依据病情加入白花蛇舌草、紫苏梗、太子参、蛇莓、薏苡仁及百合等高频、核心药物。结论1.本研究中CAG属PLGC的用药处方频次占比为67.33%,中医证型主要以脾胃湿热、肝胃郁热及肝胃气滞为多,而肝胃阴虚、气阴两虚、脾胃虚弱、肝郁脾虚相对较少。2.治疗CAG的核心中药有太子参、白花蛇舌草、百合、紫苏梗、蛇莓、薏苡仁等6味药;加蒲公英、乌药、海螵蛸、青蒿、石斛及牵牛子共12味药形成高频药物;高频药物加莪术、浙贝母、连翘、柴胡、丹参、三七粉、松花粉、白芍则为频次前20味的常用中药。3.频次前20味的常用中药通过不同组合形成常用的24组药对及6个核心群,可根据个体病情选用。4.自拟方多由常用的白花蛇舌草、紫苏梗、薏苡仁、太子参、百合、蛇莓、蒲公英、莪术、青蒿、连翘、牵牛子、石斛、柴胡、丹参、三七粉等高频药物或核心群药物加减而成。5.常用方剂有理气消胀方、四逆散、香苏散、化肝煎、蒿芩清胆汤、黄芩滑石汤、逍遥散、参苓白术散、一贯煎、生脉散、乌贝散及百合乌药汤等,常为上述单方加减或合方治疗。

黄妍妍[7](2020)在《基于现代医案探讨越鞠丸证治规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越鞠丸是着名滋阴派医学家朱丹溪所创,由川芎、香附、苍术、栀子、神曲五味药物组成。主治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脘腹胀痛,饮食不消,嗳腐吞酸诸证。功用行气解郁。《丹溪心法》中对越鞠丸的论述比较精炼,此方作为丹溪名方,经历了古今临床验证。本文通过研究越鞠丸文献资料,归纳其方证本质,阐述其应用规律,为临床使用本方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文献资料,按其性质不同分为方剂、方论类、药理研究类、临床医案类、临床观察类文献,再分别采用不同方法对越鞠丸方证进行探讨。1)利用文义解读对方剂、方论类文献逐句分析,了解朱丹溪所处历史背景,归结出越鞠丸创立的历史渊源,及本方的方义;分析本方与其相关方证的鉴别;总结出古代名医对本方的理解和运用;2)通过分析收集到的近现代临床医案和观察类文献数据,总结越鞠丸主治疾病谱和临床运用的合方情况。研究现代临床医案类文献,通过运用频次统计、黄金分割法、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法与技术路线,揭示出越鞠丸的方证规律。结果:1.基本病机:气机不畅,气血失和;2.功效:行气解郁;3.疾病谱:统计发现越鞠丸证病因繁多,临床表现涉及多个系统,以消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妇科疾病为多;4.核心脉症:纳呆、烦躁、情志抑郁、失眠、腹胀、胸闷、口味异常、腹痛、倦怠乏力、胁胀、脘痞、红舌或青紫舌、黄腻苔或白腻苔、脉以弦为主,或兼滑或兼细或兼数;5.一般情况:(1)年龄:发病年龄以25岁‐55岁年龄段居多,占78.17%。(2)性别:男女比例为1:2.11,女性患者居多;(3)证型以气郁化火和气滞血瘀兼化火为主,病位以肝(胆)脾(胃)为主;(4)病因:以情志内伤最多,占62.14%;(5)病程:以1-3年最多,占25.12%;6.原方药物使用频次显示香附使用频次最多,川芎次之。原方每味药物的使用平均剂量相差甚微,皆在10克左右,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不到3克;7.常随证加用补虚类(补气类最多)、清热类、行气类药物;从单味药物看,甘草76、柴胡66、半夏54、茯苓42、白芍40、当归38、郁金37、枳壳35、陈皮32、木香32、厚朴30、黄连29、山楂28、延胡索26、酸枣仁25、白术25、丹参24、赤芍22、大黄20、砂仁20等为越鞠丸加味使用频次相对多的药物;8.聚类分析显示核心药物药量会随着其核心脉症而发生变化,本文对主要类群第3类群和第2类群进行了分析,两者的核心脉症都是气机失常、气血失和所导致的全身症状,只是稍有微小变化,故两个类群的药物剂量有相应的细微变化;9.关联规则分析表明,越鞠丸核心脉症和核心药物关联置信度皆超过61.8%,可推断核心脉症与核心药物间具有关联性;10.合方情况:甘麦大枣汤的使用频次最多。结论:本研究选取科学的方法对越鞠丸证治规律进行探讨,进而深入了解本方方证。由于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气血失和导致六郁产生,是越鞠丸的基本病机,常见的临床使用指征是纳呆、烦躁、情志抑郁、失眠、腹胀、胸闷、口味异常、腹痛、倦怠乏力、胁胀、脘痞、红舌或青紫舌、黄腻苔或白腻苔、弦脉或兼滑或兼细或兼数,故临证多个系统的疾病凡是符合此病机和临床使用指征皆可用本方化裁治之。

孙政炎[8](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对夏军权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规律总结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收集夏军权教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例,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夏军权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归纳夏军权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学术思想。方法:1.收集夏军权教授在2017年10月-2019年4月期间诊治的符合标准的22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病例,记录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中医症状评分,评价中药治疗CAG的中医症状疗效。2.将228例CAG患者的基本信息、初诊的证型和方药录入数据库,使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合导师临床诊疗经验,总结出夏军权治疗CAG的用药规律和学术思想。结果:1.中医症状疗效评价:本次研究总计纳入228例符合要求的CAG患者,使用中药治疗3个月后总有效率为93.86%。2.一般情况:228例患者中男性为100例(43.86%),女性128例(56.14%);年龄主要分布在41至70岁之间,占总诊疗人数的87.28%。3.频数分析:证型分布主要分为4种:脾胃虚弱证(25.56%)、寒热错杂证(22.37%)、肝郁脾虚证(18.42%)、气阴两虚证(14.91%);228例患者共计228首处方,使用药物使用总频次为3736次,总计142种不同中药,使用频次大于30次的药物有39种,占总药次的80.59%,其中前十种依次为:炒白芍、郁金、仙鹤草、炙甘草、党参、蒲公英、苏梗、白花蛇舌草、葛根、丹参。39味高频药物按功效可分为12大类,依次为补虚药(25.19%)、解表药(9.66%)、活血化瘀药(8.43%)、清热药(7.60%)、消食药(6.53%)、利水渗湿药(5.33%)、止血药(4.95%)、理气药(4.10%)、安神药(3.67%)、化痰止咳平喘药(2.30%)、化湿药(1.93%)、平肝息风药(0.91%)。4.聚类分析:39味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得出4种聚类组合:第一类:炒谷芽、炒麦芽、石斛、太子参、蒲公英、丹参、合欢花、茯神、桂枝、黄芪;第二类:瓜蒌皮、半夏、黄连、苍术、佩兰、陈皮、姜黄、白蒺藜、浙贝母、乌药、百合、生甘草、北沙参、莱菔子;第三类:六神曲、山药、柴胡、炒白术、木香、炒薏苡仁、茯苓;第四类:炒白芍、郁金、炙甘草、党参、白花蛇舌草、苏梗、仙鹤草、葛根。5.关联规则分析:运用Apriori算法对39味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支持度最小为40%,置信度最小为80%,得到8条两药关联规则,15条三药关联规则,1条四药关联规则。结论:1.夏军权教授运用中药治疗CAG中医症状疗效显着,中药治疗CAG值得临床上推行使用。2.夏军权教授认为脾胃虚弱为CAG病理基础,治疗上以补虚(益气、养阴、健脾、柔肝)为基本大法,注重疏肝理气。3.夏军权教授治疗CAG基础用药:脾胃虚弱证:炒白术、炒薏苡仁、茯苓、山药、柴胡、木香;寒热错杂证:黄连、半夏、瓜蒌皮、苍术、佩兰、乌药、百合、生甘草、北沙参;气阴两虚证:太子参、石斛,茯神、合欢花、炒谷芽、炒麦芽;肝郁脾虚证:炒白芍、党参、仙鹤草、郁金、炙甘草。4.通过将数据挖掘结果与导师访谈及抄方体会结合,总结出夏军权教授学术思想为益气健脾,兼顾胃阴;平衡阴阳,寒热兼顾;肝脾同治,土木兼顾;调节情绪,身心兼顾。

独思静[9](2019)在《基于古代文献关于痞的论述总结周斌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和疑难病,作为一种癌前疾病,日益引起关注。现代医学对该病治疗以根除幽门螺杆菌和对症治疗为主,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中医药在CAG病因病机和治疗等方面的认识较为成熟,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及检查手段,临床取得良好疗效。CAG中医病名为“胃痞”,“胃痞”病名提示胃脘痞满是本病主症,又可概括其“中焦痞塞不通”为基本病机,并指出病位在胃。自先秦至明清,中医古代文献对于痞论述充分,历代医家经过长期临证和思考,系统总结了痞的相关病名、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对临床治疗胃痞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周斌教授长期从事CAG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和胃镜检查,在继承古代医家关于痞的学术思想基础上,对CAG病因病机和治疗等方面又有独到见解,在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甚至逆转胃黏膜病变方面效果显着。研究目的本研究拟梳理古代文献关于痞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周斌教授治疗CAG经验,以期溯源痞的学术源流,传承导师治疗CAG经验,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CAG提供思路。研究内容本次研究包括文献综述、古代文献整理和导师经验总结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回顾总结CAG现代医学和中医药研究概况。CAG现代医学概况内容包括流行病学、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等方面内容;中医药研究概况包括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等方面内容。第二部分为检索、整理并总结古代文献关于痞的论述,以朝代顺序总结相关病名、病因病机和治疗,重点讨论部分医着中代表性和创新性观点,并纵向梳理痞之学术发展规律。第三部分为整理总结导师运用中医药治疗CAG经验,主要包括病因病机认识、治法、用药方面的内容。研究方法使用《中华医典》(第5版),以“痞”为关键字检索,形成原始文献资料库,分类整理文献,并按朝代顺序总结关于痞的病名、病因病机和治疗的认识。在前期文献基础上,结合门诊跟诊和导师交流等学习,学习并分析导师对于CAG中医病因病机和治疗的思路,总结导师治疗CAG经验。结果检索得到关于痞的古代文献6475条,重点讨论《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20部医着中关于痞的论述。1古代文献中关于“痞”的论述1.1相关病名:否、否隔、否满、痞、心下痞、痞气、胸痞。1.2病因病机与治疗:先秦两汉时期:《内经》强调本病与寒湿关系密切;《伤寒论》提出病名“心下痞”,认为本病为不当下而误下所致,或邪热、痰饮等阻隔心下而病,强调辨证论治。晋隋唐时期:《诸病源候论》认为基本病机是“血气壅塞不通”,治疗以导引;《肘后备急方》和《千金方》载有少量治痞方剂。宋金元时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了着名治痞方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记载部分实用小方剂;刘完素认为病机为“不通泰”,治疗多用健脾温中化湿之法;张从正认为病因病机为感受寒邪、湿邪,或酒食所伤,气滞食积在中,治疗主张用攻邪法;李杲认为本病是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劳役过度或情志内伤致脾胃虚弱,升降失常,治疗以健脾运胃、理气消积为主;朱震亨认为基本病机为阴伏阳蓄、气血不运,治疗以祛湿,强调据体质分型论治。明清时期:《玉机微义》强调“伤寒杂病痞皆血证”;《景岳全书》将痞分为虚寒之痞、饮食偶伤致痞、实滞之痞、外邪之痞,治疗分别分证予温补、消食、理气、祛湿、散寒、疏肝、健脾等;《临证指南医案》总结其病因病机主要为肺气不降,或痰阻、热郁、气滞于中,或中阳不运三个方面,治疗强调通降肺胃之气、清养胃阴,并提出“久病入络”学说;《类证治裁》伤寒之痞和杂病之痞明确区分。纵向梳理历代医家之学术观点,可发现以下规律:病因认识多元化、病位层次精准化、病位脏腑相关化。2周斌教授治疗CAG经验2.1病因病机本病病因以饮食不节、情志不调和禀赋不足为主。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后期呈脾肾两虚;CAG的形成是动态过程,由气入血是其发展规律;“胃内症瘕”是CAG镜下直观征象,胃络瘀阻是关键病理环节。2.2临证旨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重视舌脉;重视微观辨证。3.2治疗健脾益肾——培元固本;疏肝利胆——调和枢机;行气化痰、祛瘀通络——平消症瘕;调饮食、畅情志——生活调摄。结论基于古代文献关于痞的论述总结周斌教授治疗CAG经验,对溯源痞的学术源流和运用中医药治疗CAG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刘素贤[10](2019)在《柏树纲教授以“相反相成”法配伍辨治慢性糜烂性胃炎学术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说明慢性糜烂性胃炎(Chronic Erosive Gastritis,CEG)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胃部疾病,超过半数的慢性胃炎为糜烂性胃炎,且有极高的癌变倾向。目前,诊断糜烂性胃炎需结合胃镜检查及胃黏膜病理检查。西医治疗CEG多从改善消化道症状入手,通过抗幽门螺杆菌(Hp)感染、保护胃黏膜、促进胃动力等缓解临床症状,具有见效快但易复发的特点。本病在中医学中,属于“痞满”、“胃脘痛”等范畴,根据从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对相关病症的记载到近代医家对本病的详尽分述,中医药疗法对本病疗效确切,可有效防治本病的进一步传变。“相反相成”配伍法是指将性味、功能、作用趋向相反的药物组合配伍治疗错综复杂的证候,达到相反相成效果的中药配伍方法。中医以相反相成法治疗本病源远流长,早在《伤寒论》中即有呈现,张仲景以半夏泻心汤治疗本病,方中采用寒热并用的方法;《金匮要略》以枳术汤治疗本病,方中消补兼施并以消为主;张元素《医贯》所载枳术丸消补同用,以补为主;李玉奇教授“以痈论治”理论及周学文教授“毒热”学说均采用清补兼用法。柏师融汇古今各家学术思想,根据脾胃生理病理特点、CEG发病机制、发病特点,结合三十余年临床经验,提出了治疗CEG(中医痞证)的系列观点。认为脾胃生理特点主要在“平衡”,即阴阳平衡、寒热平衡、燥湿平衡及升降平衡。而CEG病机关键在于“失衡”,即阴阳失衡、寒热失衡、燥湿失衡及升降失衡。在对CEG病机深入认识基础上,老师将哲学“维度”的概念引入中医,从四个维度整体分析本病病机,认为本病临床症候特征为虚实兼夹、寒热并见、润燥失宜、升降失司。临床上,辨证宜重视整体辨证,从四个维度(虚实变化、寒热分布、津液运输与气机紊乱)及八个要素(虚、实、寒、热、润、燥、升、降)全面、系统、精准的评估脾胃病因病机症候状况,此谓之“和胃八纲”。《温病条辨·致病法论》载:“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疗CEG的关键在于平衡,平衡四维八纲的关系,以“相反相成”法实现脾胃平衡,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正平和的哲理和艺术。古有《易经·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今以相反相成配伍法治疗CEG之要点有一个核心:平衡;两个趋向:正与反;四个维度:虚实变化、寒热分布、津液运输与气机紊乱;八个要素:虚、实、寒、热、润、燥、升、降。针对CEG临床症候及治疗CEG核心要点,并融汇消补兼施、温清互用、润燥并进、升清降浊诸法于一方,老师拟定“八味和胃饮”用治本病:白术与鸡内金、干姜与栀子、陈皮与玉竹、黄芪与紫苏梗。其中白术与鸡内金消补同用;干姜与栀子寒热并用;陈皮与玉竹润燥互用;黄芪与紫苏梗升降相因。文章末尾典型病例举隅,体现柏师如何将这种配伍方法运用于临床及根据上述四对病机变化调整用药的具体模式。

二、柔肝和胃饮治疗慢性胃炎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柔肝和胃饮治疗慢性胃炎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刘渡舟教授调肝法及方药运用的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中医药调肝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刘渡舟教授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文献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广义调肝法
        2.2 肝病证治专论
    第三节 讨论
        1 辨证分型以气血为纲
        2 阐述病机以肝郁为要
        3 遣方用药以疏泄为重
第二章 刘渡舟教授弟子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王庆国教授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
        1 重视“肝藏血主疏泄”的藏象理论
        2 善用经方调肝
        2.1 常用柴胡汤类方
        2.2 妙用经方合方
        3 调肝经验药对
    第三节 张雪亮教授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
        1 提出“少阳病机重于郁”
        1.1 气郁阳气不通达
        1.2 气郁化火
        1.3 气郁湿滞
        1.4 气郁痰凝
        1.5 气郁血瘀
        2 重视调节情志
        3 调肝经验方药
第三章 刘渡舟教授弟子调肝方药的组方规律研究
    第一节 概述
        1 基本资料
        1.1 数据处理软件介绍
        1.2 处方来源
        2 研究方法
        2.1 提取数据源
        2.2 药频分析
        2.3 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分析
        2.4 基于熵聚类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王庆国教授调肝方药的组方规律研究
        1 基本资料
        1.1 处方来源
        1.2 处方筛选
        1.3 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2 研究结果
        2.1 用药频次
        2.2 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分析
        2.3 基于熵聚类的数据分析
        3 讨论
        3.1 调肝方中的高频药物
        3.2 调肝方中的高频药对和药物组合
        3.3 新方分析
    第三节 张雪亮教授调肝方药的组方规律研究
        1 基本资料
        1.1 处方来源
        1.2 处方筛选
        1.3 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2 研究结果
        2.1 用药频次
        2.2 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分析
        2.3 熵聚类的数据分析
        3 讨论
        3.1 调肝方中的高频药物
        3.2 调肝方中的高频药对和药物组合
        3.3 新方分析
第四章 刘渡舟教授弟子学术传承的对比研究
    第一节 调肝法学术传承的相似之处
        1 “气机论”的传承
        1.1调肝以和解为法
        1.2 善用柴胡汤类方
        1.3 常用的调肝药物
        2 “方证相对论”的传承
        3 “古今接轨论”的传承
    第二节 调肝法学术传承的不同之处
        1 调肝法针对的优势病种不同
        2 师承经历和工作环境的影响
        3 调肝方药的性味功效有差别
        3.1 王庆国教授更重视补益
        3.2 张雪亮教授更重视疏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数据挖掘总结李灿东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医案数据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医案筛选
        2.2 医案数据预处理
        2.3 信息录入和数据库建立
    3.统计学分析
        3.1 频数分析
        3.2 关联规则分析
        3.3 聚类分析
研究结果
    1.患者基本信息统计
        1.1 患者性别分布
        1.2 患者年龄分布
    2.症状分布
        2.1 高频症状频数分析
        2.2 高频症状关联规则分析
        2.3 舌象分布
        2.4 脉象分布
    3.慢性胃炎患者证素类型分布
        3.1 总体证素分布
        3.2 总体证素关联规则分布
        3.3 不同性别慢性胃炎患者证素分布
        3.4 不同年龄慢性胃炎患者证素分布
    4.用药分布
        4.1 高频药物类别分布
        4.2 高频药物药性分布
        4.3 高频药物药味分布
        4.4 高频药物归经分析
        4.5 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4.6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5.主要症状与高频用药间的关联规则分析
讨论
    1.李灿东教授治疗慢性胃炎高频用药分析
        1.1 高频药物类别结果分析
        1.2 高频药物药性结果分析
        1.3 高频药物药味结果分析
        1.4 高频药物归经结果分析
        1.5 常用药对
        1.6 核心方药
    2.李灿东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学术思想
        2.1 辨病
        2.2 辨证
        2.3 辨症
        2.4 辨人
        2.5 辨机
    3.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何晓晖教授用经方、创新方治疗胃脘痛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经方治疗胃脘痛的研究概况
    1 胃脘痛、经方的概念
        1.1 胃脘痛的概念
        1.2 经方的概念
    2 《内经》对胃脘痛的论述
    3 《伤寒论》、《金匮要略》对胃脘痛治疗的概述
    4 古今医家运用经方治疗胃脘痛的概况
        4.1 古代名医运用经方治疗胃脘痛
        4.2 旴江名医运用经方治疗胃脘痛
        4.3 当代国医大师运用经方治疗胃脘痛
    5 经方治疗胃脘痛的现代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何晓晖教授用经方的学术经验
    1 何晓晖教授对治疗胃脘痛的经方探究
        1.1 半夏类方
        1.2 柴胡类方
        1.3 桂枝类方
        1.4 大黄类方
        1.5 附子类方
        1.6 黄连类方
        1.7 其它类方
    2 何晓晖教授用经方的学术特色
        2.1 首在继承,整体思辨
        2.2 重在活用,与时俱进
        2.3 贵在创新,传承发扬
第二部分 何晓晖教授创新方的学术经验
    1 何晓晖教授治疗脾胃病用方特色
        1.1 明理明法,精选主方
        1.2 以衡为法,周密组方
        1.3 博采众方,取长补短
        1.4 善用经方,变化灵巧
        1.5 推陈出新,创制新方
        1.6 深入洞彻,拓展运用
        1.7 衷中参西,重视验方
    2 何晓晖教授治疗胃脘痛九方及其组方思想探析
        2.1 和中调胃汤——寒热虚实错杂型胃脘痛
        2.2 温中调胃汤——脾胃虚寒型胃脘痛
        2.3 清中调胃汤——胃火炽盛型胃脘痛
        2.4 润中调胃汤——胃阴不足型胃脘痛
        2.5 疏肝调胃汤——肝胃不和型胃脘痛
        2.6 降逆调胃汤——胆胃不和型胃脘痛
        2.7 清化调胃汤——脾胃湿热型胃脘痛
        2.8 逐瘀调胃汤——胃络瘀阻型胃脘痛
        2.9 六和汤——久治不愈之胃脘痛
第三部分 学习老师用方治疗胃脘痛的初步实践体会与小结
    1 初步实践
        1.1 病案一
        1.2 病案二
    2 心得体会
        2.1 对于四诊的体会
        2.2 辨病与辨证的体会
        2.3 对于“调胃九方”临床运用体会
        2.4 对于用药方面的体会
        2.5 预后调护的体会
    3 小结
        3.1 胃脘痛的病因病机认识
        3.2 衡法在胃脘痛中的运用
        3.3 何晓晖教授用经方治疗胃脘痛的特色
        3.4 何晓晖教授创新方治疗胃脘痛的特色
        3.5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4)基于临床医案的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辨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
        1.3 病机
        1.4 辨证分型
        1.5 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2.1 概念及流行病学
        2.2 发病原因
        2.3 发病机制
        2.4 诊断标准
        2.5 治疗
    3. 小结
第二部 分医案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资料来源
        1.2 文献筛查
    2. 研究方法
        2.1 医案信息采集
        2.2 医案数据预处理
        2.3 数据清洗
        2.4 医案数据挖掘平台
    3. 研究结果
        3.1 医案基本信息
        3.2 频数分析数据结果
        3.3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3.4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第三部分 医案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1. 一般情况
    2. 临床表现
        2.1 症状分析
        2.2 舌象分析
        2.3 脉象分析
        2.4 小结
    3. 病机探讨
    4. 治法分析
    5. 用药规律
        5.1 频数统计
        5.2 集内关联
        5.3 集外关联
        5.4 聚类规则
    6. 小结
第四部分 金实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访谈研究
    1. 访谈研究背景
    2. 访谈研究设计
    3. 访谈研究实施
    4. 资料转录与分析
    5. 学术经验探讨
        5.1 金实教授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症状病名认识
        5.2 金实教授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病机治法认识
        5.3 金实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遣方用药经验
        5.4 附医案医话一则
第五部分 结语
    1. 研究小结
    2. 问题与不足
    3. 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2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3 中英文对照表
    附表4 纳入文献附表
    附表5 纳入图书附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和解枢机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寒热错杂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研究进展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1.4 中医药治疗胆胆汁反流性胃炎
    2 胆汁反流性胃炎西医研究进展
        2.1 病因研究现状
        2.2 发病机制研究
        2.3 诊断方法研究
        2.4 西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脱落和中止标准
        1.6 分组
        1.7 治疗方法
        1.8 疗程
        1.9 观察指标
        1.10 疗效评定标准
        1.11 安全性评价
        1.12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基线比较
        2.2 疗效比较
        2.3 安全性分析
    3 讨论
        3.1 导师对寒热错杂型BRG认识
        3.2 立方依据
        3.3 方药分析
        3.4 方药配伍
        3.5 单药分析
        3.6 方药疗效探讨
        3.7 不足与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李志红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证用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西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现状
        1. 流行病学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
        4. 诊断
        5. 治疗
        6. 预后和转归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现状
        1. 历史沿革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
        4. 中医治疗
        5. 导师经验
        6.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处方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1.4 疗效判定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采集
        2.2 质量控制与核查
        2.3 数据提取及处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
        3.2 证型分布
        3.3 各证型方药分布
        3.4 整体方药分析
    4. 讨论
        4.1 导师对CAG的认识
        4.2 导师诊疗特点
        4.3 导师用药分析
        4.4 导师组方特点
    5. 验案举隅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现代医案探讨越鞠丸证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越鞠丸方证基本认识
    1 组成与用法
    2 使用注意事项
    3 功效与主治
        3.1 功效
        3.2 主治
    4 病机与治则
    5 药物分析
    6 配伍意义
    7 越鞠丸相关方证鉴别
        7.1 小柴胡汤方证
        7.2 四逆散方证
        7.3 逍遥散方证
        7.4 柴胡疏肝散方证
    8 古代医家对越鞠丸的理解和运用
        8.1 名医名家对越鞠丸的理解
        8.2 古代医家对越鞠丸运用的概述
第二章 现代临床医案统计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频次统计
        2.2 黄金分割法
        2.3 聚类分析
        2.4 关联规则
    3 技术路线
        3.1 资料来源
        3.2 资料收集标准
        3.3 文献检索整理流程图
        3.4 数据标化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越鞠丸核心脉症
        4.3 越鞠丸原方药物与加味药物
        4.4 原方药物用量与脉症的关系
        4.5 核心脉症与核心药物间关联规则
        4.6 越鞠丸合方情况
    5 分析与讨论
        5.1 一般情况
        5.2 核心脉症
        5.3 原方药物与加味药物
        5.4 原方药物用量与脉症的关系
        5.5 核心脉症与核心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
        5.6 越鞠丸的合方情况
第三章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越鞠丸临床运用与药理作用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基于数据挖掘对夏军权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规律总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中医对CAG研究
        1.1 病名研究
        1.2 病因病机研究
        1.3 辨证分型研究
        1.4 证型与胃黏膜形态、病理相关性研究
        1.5 CAG的中医治疗研究
        1.5.1 名医家治疗思想
        1.5.2 中药汤剂治疗
        1.5.3 其他治疗方法
    二、西医治疗研究
    三、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处方经验研究中的应用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研究部分
    一、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病例标准
    二、研究方法
        2.1 数据预处理
        2.2 中医症状疗效评价方法
        2.3 数据挖掘方法
    三、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中医症状疗效评价结果
        3.3 数据挖掘结果
        3.3.1 频数分析结果
        3.3.2 聚类分析结果
        3.3.3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一、一般情况讨论
    二、中医症状疗效评价讨论
    三、数据挖掘讨论
        3.1 频数分析讨论
        3.2 聚类分析讨论
        3.3 关联规则分析讨论
    四. 夏军权教授治疗CAG主要学术思想
第四部分 总结
    研究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9)基于古代文献关于痞的论述总结周斌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部分 慢性萎缩性胃炎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 流行病学
        2 病因
        3 病理
        4 临床表现
        5 辅助检查
        6 诊断
        7 治疗
        8 小结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研究概况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
        4 治疗
        5 小结
前言
第二部分 古代文献关于“痞”的论述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相关病名记载
        3.2 相关病因病机和治疗的论述
        3.2.1 先秦两汉时期关于痞的论述
        3.2.1.1 《黄帝内经》中关于痞的论述
        3.2.1.2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关于痞的论述
        3.2.2 晋隋唐时期关于痞的论述
        3.2.2.1 《肘后备急方》中关于痞的论述
        3.2.2.2 《诸病源候论》中关于痞的论述
        3.2.2.3 《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关于痞的论述
        3.2.3 宋金元时期关于痞的论述
        3.2.3.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关于痞的论述
        3.2.3.2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关于痞的论述
        3.2.3.3 刘完素对于痞的论述
        3.2.3.4 张从正对于痞的论述
        3.2.3.5 李杲对于痞的论述
        3.2.3.6 朱震亨对于痞的论述
        3.2.4 明清时期关于痞的论述
        3.2.4.1 《玉机微义》中关于痞的论述
        3.2.4.2 《景岳全书》中关于痞的论述
        3.2.4.3 《临证指南医案》中关于痞的论述
        3.2.4.4 《类证治裁》中关于痞的论述
    4 结论
        4.1 病因认识多元化
        4.2 病位层次精准化
        4.3 病位脏腑相关化
第三部分 周斌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1 病因
        1.1 饮食不节
        1.2 情志失调
        1.3 禀赋不足
    2 病机
        2.1 脾胃虚弱为CAG发病之本,后期常呈脾肾两虚
        2.2 CAG的形成是动态过程,由气入血是其发展规律
        2.3 “胃内症瘕”是CAG镜下直观征象,胃络瘀阻是关键病理环节
    3 临证旨要
        3.1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3.2 重视舌脉
        3.3 重视微观辨证
    4 治疗
        4.1 健脾益肾——培元固本
        4.2 疏肝利胆——调和枢机
        4.3 行气化痰,祛瘀通络——平消症瘕
        4.4 调饮食,畅情志——生活调摄
    5 周斌教授经验方既往疗效观察结果
    6 验案举隅
    7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柏树纲教授以“相反相成”法配伍辨治慢性糜烂性胃炎学术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1.1 历代医家对本病病机的认识
    1.2 历代中医治疗本病的用药配伍模式
2 柏师治疗 CEG 的学术经验
    2.1 柏师对 CEG 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柏师以相反相成法配伍治疗 CEG
3 辨证施治
    3.1 八味和胃饮
    3.2 以虚损为主
    3.3 以实滞为主
4 医案举隅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四、柔肝和胃饮治疗慢性胃炎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刘渡舟教授调肝法及方药运用的传承研究[D]. 李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数据挖掘总结李灿东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D]. 吴爱虹.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何晓晖教授用经方、创新方治疗胃脘痛的经验研究[D]. 徐文强.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临床医案的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辨治规律研究[D]. 王效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和解枢机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寒热错杂型)临床疗效观察[D]. 许玉晶.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李志红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证用药研究[D]. 姚国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基于现代医案探讨越鞠丸证治规律[D]. 黄妍妍.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基于数据挖掘对夏军权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规律总结研究[D]. 孙政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基于古代文献关于痞的论述总结周斌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D]. 独思静.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10]柏树纲教授以“相反相成”法配伍辨治慢性糜烂性胃炎学术经验总结[D]. 刘素贤.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柔肝和胃饮治疗慢性胃炎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