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布置一个适合自己的卧室(论文文献综述)
王奥奇[1](2021)在《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上世纪80-90年代建设的大批量住宅,凭借着自身区位优势,居住率居高不下,然而这些住宅虽然尚未到使用年限,但其需求与现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室内改造愈发普遍,数量日益增长。除了传统的住户自发改造外,政府和企业主导下的批量改造逐渐成为改造的热点,自“十一五”开始,我国就就开始制定相关政策推动既有住区建筑更新,试点改造工程、研究项目也不断推行,此外,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资本利益吸引下的商业改造也不断增加。随着改造的不断深入,政府和企业主导下的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的数量不断上升。然而,由于室内改造是多专业协同工作,复杂程度较高,涉及大量墙体结构、管线设备等安全性相关的改造内容,专业性较强。由于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缺乏统一的规范指导以及评估标准,而现有住宅规范标准也无法适用于既有改造住宅,因此导致改造标准不一,改造后效果良莠不齐。故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借此提出适应于我国的、针对批量改造下的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以此引导住宅室内批量改造朝着高品质方向发展。首先,通过国内外成熟的建筑评估标准对比,通过分析其体系构成、评价内容、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归纳总结出六条评价建立要点,包括评价建立的必要性、评价建立依据、指标项来源、指标分级、评分方法及评价结果相关的内容,提出改造后评价需从改造模式入手,结合改造对象特征来建立。故此,后文通过图纸规范调研、入户调研、案例调研,分别了解既有住区建筑的设计特征、居住需求以及改造手段,并在此基础上,梳理需求以及设计影响下的改造内容、改造部位,总结出我国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下主要的改造模式为(1)居住空间改扩建、(2)建筑设备更新改造、(3)物理环境提升、(4)无障碍改造四类,以此作为本文评价体系建立的依据。在明确了评价建立原则和方法后,从评价内容出发,对国内外评估体系中室内相关的评价内容进行梳理,并进行频度统计,归纳总结出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的雏形。随后,将评价体系与改造模式进行关联性分析,筛选出与我国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相关的评估项,并根据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特点,对指标体系进行适应性调整,最终确定以A功能空间、B墙体结构、C管线设备、D物理环境、E无障碍为一级指标,共3个层级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参考国内现有住宅规范、评估标准,结合既有住区建筑室内特征,确定指标评分细则。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项的权重值,并确定评分方法,随后基于Excel平台,采用visual basic语言进行开发,建立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辅助工具,并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试评价,论证评价工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本文是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方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与低碳改造的基础理论与优化方法”(51638003)展开的科学研究。立足于批量改造下室内改造的后评估理论研究,研究一方面完善了我国既有住区建筑改造评估理论,另一方面也为规范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行为以及相关决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王凯[2](2021)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老旧住宅楼提升改造设计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我国的城市发展由“粗放型”向“存量优化”的模式转变,2019年,国务院正式将“老旧小区改造”列为国家政策,住宅楼的提升改造也逐渐成为建筑学学科关注的新焦点。但在政府主导的老旧住宅楼改造过程中,往往缺少合理科学的指导,改造方式往往呈现出表面、同质、不可持续化,破坏了原有场所的记忆和文化。在此背景下,如何科学的改造老旧小区,是一个急待研究的问题。首先,本文在对国内外老旧住宅楼更新改造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西安市不同年代建成的老旧住宅楼和改造现状进行大量的调研,明晰了西安市老旧住宅楼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老旧小区改造”实施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其次,以笔者实际参与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老旧住宅楼改造的实际工程为例,分析各阶段的工作内容与成果。通过实地调研、居民访谈、图表分析等方法对其住宅单体、室外环境、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居住人群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制定老旧住宅楼改造提升的原则和目标;分别从户内空间改造(厨卫空间、起居空间、阳台空间的改造)、公共空间改造(增设电梯、公共楼梯间改造、安装门禁)以及建筑外围护结构改造(节能改造设计、建筑外立面整治、外立面形象设计)三个层面,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老旧住宅楼进行提升改造设计和施工,并总结其相应的提升改造策略。最后,论文归纳和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期望能够对今后老旧住宅楼改造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甄浩[3](2021)在《建国后拉萨藏族乡土民居建筑演进研究》文中认为拉萨位于西藏高原的中部,是一座拥有上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城,是我国多元文化发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独特的自然地理、宗教文化环境,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居样貌和独特民居建筑空间。自西藏和平解放至今,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及国家政策的不断颁布,可以发现当地乡土民居建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例如:民居的建筑空间布局趋向集中,细部构造做法更加现代化,空间的功能变的单一,新建民居的室内热环境也发生了改变,等等。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试图通过总结拉萨藏族乡土民居建筑演变规律以及演变背后的因素,对藏族民居建筑研究的理论进行扩充,为研究藏族民居建筑提供资料,为地域创作实践提供思路。首先,本文采用田野调查和查阅文献的方法,梳理了拉萨自然人文环境、拉萨农村基本情况以及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并汇总了拉萨历史民居以及新建民居的基础资料。之后,本文运用了建筑类型学、社会行为学和环境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研究并分析了拉萨乡土民居建筑的演变规律及其原因。通过运用建筑类型学理论,从总体布局与体量、房屋格局与布置、功能特征、材料构造与结构、室内外装饰和室内热环境六个方面总结了不同时段拉萨乡土民居建筑空间的特点和变化规律。通过运用社会行为学理论,从群体性模仿行为的视角分析拉萨乡土民居建筑演变背后的原因。通过运用环境心理学的方法,从室内物理环境变化和室外空间变化的角度分析当地居民的室内外活动变化。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在拉萨乡土民居建筑的演变过程中,部分特征得以保留,部分特征发生变化,而其中发生的变化较为明显。1、院落空间和建筑体块变的单一;2、建筑体量变高变大;3、室内核心空间发生了偏离;4、家具布置变的宽松;5、院落空间的功能多样性降低,室内空间的功能专一性加强;6、建筑材料、细部构造和结构趋向现代化;7、室内外装饰的位置、色彩和图案发生变化;8、新建民居的室内空气温度降低、空气湿度提高。通过分析其演变背后的动力机制发现:经济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是民居建筑演变的前提条件,当地人民的生活需求是民居建筑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文化习俗观念是民居保留部分特征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拉萨藏族乡土民居建筑演变的研究,发现了其演变过程中出现的文化遗失现象和盲目模仿现象。针对目前拉萨民居演变特征及因素,在今后的民居发展过程中,应结合当地居民的现实空间需求,通过合理采用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特征元素,为居民提供既满足生理需求又满足心理需求的民居建筑方案,为发扬地域建筑文化和传承我国多元民族文化特征做努力。
杨树[4](2021)在《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设计研究 ——以西安L社区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国内的老年人口数量越来越大,所占比重越来越高,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日益增大,多样的养老方式和养老服务设施百花齐放。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作为养老类型的建筑,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实践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以及相关人群的调研总结设施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从建筑的角度对问题进行解决。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国内的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的现状的调研。首先从国内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的发展环境,发展状况以及优势与挑战三个方面分析了国内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在我国的发展背景。之后对国内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案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对国内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的嵌入方式进行了研究。之后对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的服务人群老年人以及相关人群社区居民对设施的态度与需求进行了调查总结。最后结合以上内容提出了国内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在国内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以上一部分提出的国内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中心,对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的设计方法展开理论研究,希望通过设计的方法手段来解决问题。对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设计方法的研究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区位规划,总平面设计,功能设计,室内环境设计以及室外活动区设计。为问题的解决及之后的实践奠定了基础。最后,本文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来,将之前所探讨的围绕国内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实践问题所研究的设计方法加以运用,从区位规划,建筑设计,室外活动区等多个方面对L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设计进行了实践研究,并在实践中运用了一些为解决问题而提出的设计方法,对问题进行了回应。
刘畅[5](2021)在《银川地区移民新村民居绿色更新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十二五期间,宁夏中南部生态环境脆弱的山区人民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建设了大量的现代新民居建筑。移民不仅仅涉及居住地的变迁,也有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生活习惯的调整等诸多适应问题。面对短时间内的快速规划与建设,移民新村民居并未关注传统民居中地域文化的应用,生态技术也未得到有效的应用。在乡村振兴与大力推广绿色生态民居的新形势下,曾经的新民居在功能、环境等方面已经难以满足使用需求,在这些背景下,为了避免民居自发性更新产生更多的民居问题,所以,亟需对现有移民新村民居展开研究,探究新村民居未来发展的新模式,使建筑有更高质量的发展。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多元文化的西部地域绿色建筑模式与技术体系”专项课题三“西北荒漠区绿色建筑模式与技术体系”的支撑下[1],本论文以移民新村民居绿色更新设计为目的,首先对银川地区移民的传统民居进行研究,以其绿色营建模式为关注点,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并总结整理传统民居营建模式;其次对银川周边地区的移民新村民居进行调研,整理其基本的建筑资料并进行初步的分析;再次,从地域文化、村落规划以及建筑单体层面对移民新村民居进行生态性能的研究,并以绿色性能模拟软件为辅助研究工具,发掘和总结移民新村民居现有营建策略;最后,结合当地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以及前文分析,对移民新村民居提出绿色更新设计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解读当地生态示范新村案例,研究其对传统民居的应用与创新,以期得出适合银川地区移民新村绿色更新改造的优解,为当地新村民居的更新提供参考,也为以后移民新村的建设提供理论的支持。
刘静[6](2021)在《陕南安康民居演进机制及更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陕南安康地区的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运用分析比较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民居建筑的测绘成果和调查信息的总结分析,主要对陕西省南部安康地区的民居建筑的演进机制做出系统性的论述。研究拟着重从建筑空间,建筑外环境,建筑聚落三个层次的研究,结合新时期住户对居住条件的实际需求和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情况,初步探索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民居建筑的更新策略,致力于为建设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提供理论依据和设计参考。在追溯其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对历史民居建筑原型和现代民居建筑样本进行历时性研究,从中归纳出陕南安康地区的民居建筑空间模式,进而挖掘其空间变迁演进机制与存在的现实问题,初步明晰陕南安康地区民居建筑因处在时代变革背景下而发生的空间变迁所隐藏的内生原因和线索。基于对时间跨度上连续的几个典型民居建筑案例的的剖析,提出解决居民在家庭结构的小型化、生活需求的多元化和家庭产业的复合化下的现实情况下,如何提升空间居住的品质和质量,改善民居建筑所处村落的人居环境,这也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新型农村社区是地域文化多样性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广大农村地区居民赖以生存和生活的主要场所,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结果和质量。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使村容村貌发生了显着变化,农村地区居住质量显着改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经济模式的转变也促使村民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重视生活习惯和居住需求,传承地域建筑文化,满足群众的基本生产和生活需求,才能更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通过分析和研究,提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传统民居建筑的适应性设计原则和建筑功能需求设计要点。在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空间环境和居住空间的现实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为改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提升村落的人居环境,为地域民居建筑的研究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借鉴。
史航[7](2021)在《吉林市老年公寓室内空间适居性设计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阶段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空巢家庭数量逐渐增多。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公始转变,以家庭养老为主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老年人逐渐丰富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因此养老方式向以社会和家庭养老共存的方向发展。老年公寓是一个能满足健康活动的老年人社会集居的居所,它越来越受到社会老年群体的关注。本文通过中析老年人活动特点及生理、心理需求,从适居角度对老年公寓室内空间展公设计,给老年人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公寓生活空间。论文紧密结合当今老年人居住环境的现状,调查老年人的各种居住需求,总结出其对生活空间的特殊性需求。结合环境心理学、人体工程学、无障碍设计以及老年学等理论,提出了老年公寓室内空间适居性的设计理念。秉着舒适、安全、便捷的原则,再结合吉林市的地域文化,从空间、光影、色彩、软装等方面出发为老人提供更为适合养老的环境,同时能够极大程度地解决老龄化问题中“空巢老人”的问题,缓解社会压力。论文共中为三个层次,第一,对现如今老年人居住现状进行调查中析,提出本文的创新点以及研究范围,以老年人的社会现状为切入点,引入老年公寓这种养老模式;第二,根据吉林市地域文化特征,以及老年人生理、心理以及行为习惯的各种特征,深入剖析出吉林市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让养老模式变得有活力;第三,剖析出影响老年公寓室内空间环境的元素,探析适居性设计的原则和策略,对室内空间进行优化设计,并对吉林市老年公寓室内空间适居性设计进行实践探索。最后,本论文希望着眼于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和构建全面的、系统的老年公寓室内空间适居性设计,并对老年公寓适居性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总结出研究老年公寓居住环境的必要性和进行适居性设计的紧迫性,从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徐云龙[8](2021)在《靖边县阳光村小住宅设计及其光热性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农村住宅建设量大、地域面广,但由于受到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一直处于粗犷型设计建造阶段,能耗高、热舒适度低[1]。靖边气候寒冷,冬季时间长,农村供暖能耗较高的问题突出,因此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采取合理的设计策略,在提高农村住宅室内舒适性的基础上,降低采暖能耗,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对农村住宅的室内光热环境的研究还处在发展中阶段,对太阳资源较丰富地区农村住宅的研究更加缺乏,本研究可以丰富对太阳资源较丰富地区农村住宅光热性能优化的理论研究。本文针对靖边县农村住房的存在的问题,对住宅的热环境,自然光环境和冬季采暖能耗进行了系统的调研。调研分为两个层次:问卷调查和现场测试。通过问卷调查整理并分析农村房屋的基本情况、采暖的能耗、自然光环境的舒适度和热环境的舒适度。通过选取典型的住宅进行实地测试获取农村住宅室内的天然采光照度及温度等物理参数。对农村住宅的热环境和天然采光进行分析,发现靖边县农村住宅普遍存在热舒适度低、采暖能耗高、热工性能较差等问题。因此本文中的靖边县农村住宅的光热性能优化非常具有实际意义。论文基于笔者参与的实际项目——靖边县阳光村小住宅设计,对靖边县农村住宅的光热环境舒适度及采暖能耗的优化进行了探索。本文研究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对项目用地进行实地的调研考察,对项目周边环境展开合理分析和梳理。明确了此次住宅项目的设计难点,进行了方案的多种可行性的探索。第二部分对建筑布局模式进行单目标优化,探索不同属性的功能体块在何种布局形式下,能最大程度的在冬季利用太阳辐射,改善室内的光热环境舒适度。第三部分是在之前选取的布局模式基础上,选取合适的窗户及遮阳构件的参数和变量的控制,以及优化目标的设定,最终完成此住宅建筑的光热性能优化。通过以上过程对靖边县农村住宅热环境、天然采光环境及采暖能耗的优化模拟,对比优化前后的结果,可以明显看出住宅在各性能的差异,从而验证了设计策略的有效性。研究验证了基于光热性能及能耗的考虑下,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地区农村住宅性能优化的的可行性,提出了基于光热性能及采暖能耗的单目标和多目标优化方法与流程,可以辅助设计师在方案设计阶段对采取被动式设计手段进行定量化性能模拟与优化,创造节能且舒适的农村住宅。
赵蕴[9](2021)在《住宅卫浴空间定制家具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国民的住房改善需求不断释放,两孩家庭、三代之家以及90、95后这些有着不同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的购房人群涌现市场,消费者对于住宅居住舒适度、功能性、个性化达到前所未有的关注高度。定制家具不仅可以提供个性化设计,而且满足多种功能需求,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而卫浴空间作为住宅中不可或缺的功能空间,其定制家具设计的好坏也将直接影响住户在这一空间的使用效率和使用体验。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日常使用需求,特围绕住宅卫浴空间展开定制家具设计研究。本文首先总结了住宅卫浴空间及卫浴家具的发展演变历程,对住宅卫浴空间及定制家具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归纳了住宅卫浴空间定制家具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问卷调研和入户调研,对住宅卫浴空间及卫浴家具的使用现状进行调研,并总结出住宅卫浴空间及卫浴家具的使用痛点,确定了住户对卫浴家具的具体需求,包括收纳储物、更衣换衣、除菌消毒、照明、装饰、智能化等方面的需求。其次,从卫浴空间、人体工程学、物品收纳这三方面,深入分析影响住宅卫浴空间定制家具设计的要素。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方法,结合人体工程学尺寸和物品收纳尺寸分析,对住宅卫浴空间定制家具进行模块划分和尺寸设置,并提出模块组合方式。最后选择三户不同结构的家庭:三口之家、两孩家庭、三代之家,根据实际的住宅户型,并结合用户的基本信息、需求,利用划分好的功能模块完成住宅卫浴空间定制家具设计方案。论文对卫浴空间在住宅户型中所处的位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可为户型中卫浴空间的合理规划提供一定建设性的意见。同时文中所划分的卫浴空间定制家具模块,可为消费者和定制家具设计师提供设计依据和参考。
黄文倩[10](2021)在《江门市来苏村传统民居的适老性改造研究》文中认为当今处在21世纪,老龄化加剧将是整个地球村都要面临的巨大挑战,我国正在逐步进入老年社会,因此对我国住宅进行适老性建设有一定的必要性。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政策深入民心,关于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正在逐步推进,人们开始逐渐重视所处的生活环境。研究乡土建筑的适老性改造需要做到理论结合实践,这不仅在理论层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且在实例改造设计中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本文以江门市来苏村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在经过学习老年住宅案例和分析老年人相关特征的基础上,对老年人的养老住宅空间需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全面了解老年住宅空间需满足无障碍、安全和适用等需求。通过对来苏村传统民居调研及分析,从居室功能空间、无障碍环境、能源与基础设施这三大方面总结出来苏村传统民居适老性改造的困境。面对来苏村传统民居适老性水平较低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功能布局,进行格局调整;注重细节设计,提升无障碍性;家用设施完善,提升生活品质的适老性改造建议。文章重点在于对来苏村传统民居适老性改造的探索。基于以上的分析提出传统民居的适老性改造原则,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来苏村传统民居空间的适老性设计,涵盖门厅、起居室、餐厅、卧室、厨房和卫生间。此外对来苏村传统民居进行无障碍改造。本人参与导师的课题组,在团队的努力下共同发明创造出自动式门槛、轮椅坡道和轮椅升降辅助装置等专利,实际性地解决来苏村传统民居内无障碍通行的问题。同时对来苏村传统民居的居住环境进行改善以提升其适老性水平,其中涉及到的改善其风环境、热环境和光环境。结合以上内容对来苏村传统民居的适老性改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希望为类似的适老性改造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思考。
二、布置一个适合自己的卧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布置一个适合自己的卧室(论文提纲范文)
(1)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存量时代下既有住区建筑的现状 |
1.1.2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的品质提升需求及改造现状 |
1.1.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发展趋势 |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范围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框架 |
2 国内外住宅评价标准对比研究 |
2.1 国外典型评估体系概述 |
2.1.1 国外典型住宅综合性能评估体系 |
2.1.2 国外典型绿色评估体系 |
2.1.3 国外典型使用后评估体系 |
2.2 国内典型评估体系及理论研究 |
2.2.1 相关评估标准 |
2.2.2 相关理论实践研究 |
2.3 比较分析与总结 |
2.3.1 评价体系比较分析 |
2.3.2 评价内容比较分析 |
2.3.3 评价过程比较分析 |
2.3.4 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
2.4 启示与局限 |
2.5 本章小结 |
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调研及改造模式总结 |
3.1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影响因素 |
3.1.1 居住模式的转变 |
3.1.2 设计建造影响 |
3.1.3 使用过程影响 |
3.2 既有住区建筑图纸规范调研 |
3.2.1 住宅相关设计规范梳理 |
3.2.2 既有住区建筑设计图纸调研分析 |
3.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入户调研 |
3.3.1 既有住区建筑居住现状调研 |
3.3.2 既有住区建筑改造现状调研 |
3.3.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入户调研总结 |
3.4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案例调研 |
3.4.1 国内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案例 |
3.4.2 国外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案例 |
3.4.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总结 |
3.5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模式总结 |
3.5.1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活动统计分析 |
3.5.2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模式总结 |
3.6 本章小结 |
4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评价建立原则与方法 |
4.1.1 评价构建技术路线 |
4.1.2 评价建立原则 |
4.1.3 评价构建方法 |
4.2 评价体系指标项的筛选 |
4.2.1 国内外评价内容对照分析 |
4.2.2 指标项的分类和提取 |
4.2.3 指标项的筛选 |
4.3 评价体系指标项的适应性调整 |
4.3.1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特征 |
4.3.2 评价体系指标项的整合 |
4.4 评估体系细则及阐述 |
4.4.1 功能空间 |
4.4.2 墙体结构 |
4.4.3 管线设备 |
4.4.4 物理环境 |
4.4.5 无障碍 |
4.5 本章小结 |
5 指标权重确定及辅助评价工具 |
5.1 指标权重确定 |
5.1.1 权重确定方法 |
5.1.2 确定指标权重 |
5.2 综合评分计算 |
5.3 辅助评价工具 |
5.3.1 评价软件的程序设计 |
5.3.2 评价软件的程序实现 |
5.4 评价使用流程 |
5.5 评价体系及辅助工具应用 |
5.5.1 案例介绍 |
5.5.2 评价过程及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自发改造内容详述 |
附录B 批量改造内容详述 |
附录C 室内改造效果评价指标权重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老旧住宅楼提升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背景 |
1.1.2 政策背景 |
1.1.3 城市发展背景 |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
1.2.1 概念解析 |
1.2.2 研究对象 |
1.2.3 研究范围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2 西安市老旧小区现状及改造现状研究 |
2.1 西安市住宅的建设和发展历程 |
2.1.1 西安市城市发展概况 |
2.1.2 西安市城市住宅建设概况 |
2.1.3 居民生活方式的变迁 |
2.2 西安市老旧小区现状调研及特点分析 |
2.2.1 调研目的 |
2.2.2 调研对象的选择 |
2.2.3 1949-1978 年老旧小区现状调研 |
2.2.4 1979-1989 年老旧小区现状调研 |
2.2.5 1990-2000 年老旧小区现状调研 |
2.2.6 西安市老旧小区特点分析 |
2.3 西安市老旧小区改造现状调研 |
2.3.1 西安市老旧小区改造政策 |
2.3.2 西安老旧小区改造现状 |
2.3.3 西安老旧小区改造问题总结 |
2.4 小结 |
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老旧住宅楼现状 |
3.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及其社区发展概况 |
3.1.1 社区概况 |
3.1.2 社区居民概况 |
3.2 住宅楼概况 |
3.2.1 住宅建设年代 |
3.2.2 住宅楼类型 |
3.2.3 住宅楼层数 |
3.2.4 住宅楼结构 |
3.2.5 住宅楼户型 |
3.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家属楼调研及分析 |
3.3.1 户型现状 |
3.3.2 外立面现状 |
3.3.3 屋顶现状 |
3.3.4 公共空间现状 |
3.3.5 室外环境现状 |
3.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访谈调研及分析 |
3.4.1 被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 |
3.4.2 居民改造意愿 |
3.4.3 户内使用问题 |
3.4.4 改造意向调查 |
3.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家属楼主要存在的问题 |
3.5.1 功能适应性层面 |
3.5.2 住宅便利性层面 |
3.5.3 住宅物理性能层面 |
3.5.4 安全层面 |
3.5.5 公共服务设施层面 |
3.5.6 住宅楼改造可能出现的问题 |
3.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改造设计工作机制 |
3.6.1 角色定位 |
3.6.2 社区建筑师在改造中的作用 |
3.7 小结 |
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老旧住宅楼户内空间改造 |
4.1 户内空间的改造原则 |
4.1.1 改善户型布局 |
4.1.2 挖掘原有空间潜力 |
4.1.3 满足住户需求 |
4.2 户内空间改造案例分析 |
4.3 户内空间改造设计 |
4.3.1 厨卫空间的改造 |
4.3.2 起居空间的改造 |
4.3.3 阳台空间的改造 |
4.4 户内空间改造的策略总结 |
4.4.1 厨卫空间改造策略 |
4.4.2 起居空间的改造策略 |
4.4.3 阳台空间改造策略 |
4.5 小结 |
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老旧住宅楼公共空间改造 |
5.1 公共空间改造原则 |
5.1.1 改善公共空间整体环境 |
5.1.2 满足无障碍使用要求 |
5.1.3 增强公共空间安全性 |
5.2 公共空间改造案例分析 |
5.3 公共空间改造设计 |
5.3.1 加建电梯 |
5.3.2 公共楼梯间改造设计 |
5.3.3 安装门禁系统 |
5.4 公共空间改造的策略总结 |
5.4.1 根据住宅特点,加建电梯 |
5.4.2 综合性改造公共楼梯间 |
5.4.3 更换及补充设施设备 |
5.4.4 制定公共空间管理制度 |
5.5 小结 |
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老旧住宅楼外围护结构改造 |
6.1 住宅楼外围护改造的原则 |
6.1.1 提高居住舒适性,节能减排 |
6.1.2 提升外立面形象 |
6.1.3 延续小区历史文脉 |
6.2 住宅外围护结构改造案例分析 |
6.3 住宅外围护结构改造设计 |
6.3.1 节能保温改造 |
6.3.2 住宅外立面整治 |
6.3.3 外立面形象设计 |
6.4 住宅楼外围护改造的策略总结 |
6.4.1 延续场所历史文脉 |
6.4.2 实现住宅的可持续发展 |
6.4.3 改造应适宜且经济 |
6.4.4 考虑居民实际需求 |
6.4.5 结合城市形象与小区特色 |
6.4.6 制定外立面管理机制 |
6.5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对本文研究内容的总结 |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图录 |
表录 |
参考文献 |
(3)建国后拉萨藏族乡土民居建筑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调研范围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目标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目标 |
2 拉萨乡土民居建筑发展背景 |
2.1 拉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
2.1.1 地理环境 |
2.1.2 气候环境 |
2.1.3 人文环境 |
2.1.4 社会经济 |
2.2 拉萨农村情况介绍 |
2.2.1 拉萨村庄基本概况 |
2.2.2 拉萨农村经济发展 |
2.3 相关政策与法规 |
2.3.1 国家政策 |
2.3.2 地方政策 |
2.4 现状调查研究概述 |
2.4.1 调研情况概述 |
2.4.2 调查内容 |
2.4.3 调查方法 |
2.4.4 调研成果 |
2.5 拉萨乡土民居建筑发展阶段研究 |
2.5.1 拉萨乡土民居建筑划分时段依据 |
2.5.2 20世纪50-90年代拉萨乡土民居建筑 |
2.5.3 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初拉萨乡土民居建筑 |
2.5.4 2000年初至今拉萨乡土民居建筑 |
3 20世纪50-90年代拉萨乡土民居建筑 |
3.1 总体布局与建筑体量 |
3.1.1 总体布局 |
3.1.2 建筑体量 |
3.2 空间格局与室内布置 |
3.2.1 空间格局 |
3.2.2 室内家具布置 |
3.3 功能特征 |
3.3.1 外部空间功能特征 |
3.3.2 内部空间功能特征 |
3.4 细部构造与结构形式 |
3.4.1 建筑细部构造 |
3.4.2 建筑结构形式 |
3.5 装饰图案与色彩 |
3.5.1 室外装饰 |
3.5.2 室内装饰 |
3.6 室内热环境 |
3.6.1 测试信息 |
3.6.2 测试数据及室内空气温湿度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初拉萨乡土民居建筑 |
4.1 总体布局与建筑体量 |
4.1.1 总体布局 |
4.1.2 建筑体量 |
4.2 空间格局与室内布置 |
4.2.1 空间格局 |
4.2.2 室内家具布置 |
4.3 功能特征 |
4.3.1 外部空间功能特征 |
4.3.2 内部空间功能特征 |
4.4 细部构造与结构形式 |
4.4.1 建筑细部构造 |
4.4.2 建筑结构形式 |
4.5 装饰图案与色彩 |
4.5.1 室外装饰 |
4.5.2 室内装饰 |
4.6 室内热环境 |
4.6.1 测试信息 |
4.6.2 测试数据及室内空气温湿度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2000年初至今拉萨乡土民居建筑 |
5.1 总体布局与建筑体量 |
5.1.1 总体布局 |
5.1.2 建筑体量 |
5.2 空间格局与室内布置 |
5.2.1 空间格局 |
5.2.2 室内家具布置 |
5.3 功能特征 |
5.3.1 外部空间功能特征 |
5.3.2 内部空间功能特征 |
5.4 细部构造与结构形式 |
5.4.1 建筑细部构造 |
5.4.2 建筑结构形式 |
5.5 装饰图案与色彩 |
5.5.1 室外装饰 |
5.5.2 室内装饰 |
5.6 室内热环境 |
5.6.1 测试信息 |
5.6.2 测试数据及室内空气温湿度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拉萨乡土民居建筑演变规律及动力机制 |
6.1 总体布局与建筑体量的演变 |
6.1.1 空间趋向单一 |
6.1.2 体块趋向整体 |
6.1.3 体量趋向变大 |
6.2 空间格局与室内布置的演变 |
6.2.1 格局趋向集中 |
6.2.2 家具变多变大 |
6.3 室内外功能特征的演变 |
6.3.1 庭院功能多样性降低 |
6.3.2 室内功能专一性加强 |
6.4 主体材料、细部构造与结构形式的演变 |
6.4.1 材料更替 |
6.4.2 构造做法改变 |
6.4.3 结构转变 |
6.5 装饰图案与色彩的演变 |
6.5.1 室外装饰位置改变 |
6.5.2 室内装饰色彩和图案变多 |
6.6 室内热环境的演变 |
6.6.1 案例平面 |
6.6.2 新建民居室内空气温度降低 |
6.6.3 新建民居室内空气湿度提升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未尽工作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拉萨民居调查问卷 |
致谢 |
(4)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设计研究 ——以西安L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人口老龄化现状 |
1.1.2 国内养老模式现状 |
1.1.3 课题来源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论文研究框架 |
2.国内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现状调研 |
2.1 国内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发展 |
2.1.1 国内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发展环境 |
2.1.2 国内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发展状况 |
2.1.3 国内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的优势与挑战 |
2.2 国内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案例研究 |
2.2.1 康隆西城长者屋 |
2.2.2 荣华康源长者屋 |
2.2.3 万科智汇坊 |
2.2.4 爱照护长者照护之家 |
2.2.5 上海星堡中环养老社区 |
2.2.6 案例总结 |
2.3 国内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的嵌入方式 |
2.3.1 将建筑功能嵌入到社区当中 |
2.3.2 将养老服务嵌入到社区当中 |
2.3.3 将设施嵌入到社区文化当中 |
2.4 国内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相关人群调研 |
2.4.1 社区居民调研 |
2.4.2 老年人调研 |
2.5 国内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2.5.1 设施难以“嵌入”到社区当中 |
2.5.2 忽略了老年人的需求 |
2.5.3 室内环境缺少个性化 |
2.5.4 邻避效应 |
2.6 本章小结 |
3.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设计方法研究 |
3.1 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的区位规划研究 |
3.1.1 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位置与周边社区的位置关系 |
3.1.2 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与周边资源的关系 |
3.2 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的总平面设计研究 |
3.2.1 建筑出入口布置 |
3.2.2 交通流线 |
3.3 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功能组合设计研究 |
3.3.1 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的平面布局 |
3.3.2 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功能组合布局 |
3.3.3 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平面功能布局 |
3.4 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单个功能设计研究 |
3.4.1 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交通空间设计 |
3.4.2 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老年人居室设计 |
3.4.3 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公共浴室设计 |
3.4.4 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餐厅设计 |
3.4.5 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护理站设计 |
3.5 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室内环境设计 |
3.5.1 材质与颜色 |
3.5.2 适老化设计 |
3.5.3 个性化设计 |
3.6 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室外活动区设计 |
3.6.1 室外活动区分类 |
3.6.2 室外活动区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L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实践研究 |
4.1 L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区位 |
4.1.1 设施简介 |
4.1.2 设施周边资源 |
4.1.3 设施与社区的位置关系 |
4.2 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建筑设计 |
4.2.1 设施设计策略 |
4.2.2 总平面设计 |
4.2.3 平面功能设计 |
4.2.4 单个功能及组团设计 |
4.2.5 设施流线 |
4.2.6 建筑立面 |
4.3 L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室内空间意向 |
4.4 L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室外活动场地及其优化 |
4.4.1 室外活动场地 |
4.4.2 室外活动场地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5.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社区居民对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的态度和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2 老年人对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的态度与需求调查问卷 |
致谢 |
(5)银川地区移民新村民居绿色更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农村发展与小康社会 |
1.1.2 生态移民工程 |
1.1.3 新村民居发展现状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1.6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1.7 研究框架 |
2 银川地区地域与民居发展现状 |
2.1 银川地区地域 |
2.1.1 地理环境 |
2.1.2 气候要点 |
2.1.3 社会文化 |
2.2 银川地区移民新村住宅发展演变 |
2.2.1 夯土结构民居 |
2.2.2 土坯结构民居 |
2.2.3 砖木结构民居 |
2.2.4 砖混结构民居 |
2.3 传统民居特征 |
2.3.1 村落规划营建 |
2.3.2 民居空间特征 |
2.3.3 民居营建的绿色经验 |
2.4 本章小结 |
3 银川地区移民新村民居实态调研及初步分析 |
3.1 银川地区移民新村民居实态调研 |
3.1.1 调研范围 |
3.1.2 调研村落概况 |
3.2 新村民居营建特征 |
3.2.1 空间布局 |
3.2.2 单体尺寸 |
3.2.3 院落类型及比例 |
3.3 室内热环境实测 |
3.3.1 测试方案 |
3.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4 现状问题分析 |
3.4.1 功能空间不足 |
3.4.2 院落环境 |
3.4.3 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差 |
3.4.4 供暖方式单一 |
3.5 本章小结 |
4 银川地区移民新村民居生态性能研究 |
4.1 移民新村民居地域文化要素 |
4.1.1 中心空间与庭院 |
4.1.2 建筑体系与结构 |
4.1.3 屋顶形式与遮蔽 |
4.1.4 外部空间与环境 |
4.2 建筑气候要素 |
4.2.1 当地焓湿图 |
4.2.2 建筑最佳朝向 |
4.3 选址规划层面生态经验分析 |
4.3.1 村落选址 |
4.3.2 形态格局 |
4.3.3 规划设计 |
4.4 建筑单体层面生态经验分析 |
4.4.1 保温与隔热 |
4.4.2 日照与遮阳 |
4.4.3 防风与通风 |
4.4.4 微气候调节 |
4.5 本章小结 |
5 银川地区移民新村民居绿色更新策略及案例应用评析 |
5.1 建筑更新标准及原则 |
5.1.1 绿色更新设计相关指标梳理 |
5.1.2 绿色更新设计的基本原则 |
5.2 民居更新策略研究 |
5.2.1 移民新村民居基础模型提取 |
5.2.2 功能空间优化 |
5.2.3 院落完善 |
5.2.4 围护结构性能提升 |
5.2.5 太阳能利用 |
5.2.6 更新设计方案 |
5.3 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碱富桥村 |
5.3.1 新村概况 |
5.3.2 传统文化营建模式的应用 |
5.3.3 生态经验的应用与创新 |
5.4 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海陶南村 |
5.4.1 新村概况 |
5.4.2 传统营建模式的应用 |
5.4.3 生态经验的创新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的结论 |
6.1.1 移民新村营建模式 |
6.1.2 移民新村更新模式 |
6.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图录 |
表录 |
附录1 热环境实测图 |
致谢 |
(6)陕南安康民居演进机制及更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框架 |
1.7 相关概念阐释 |
1.8 本章小结 |
2 安康民居建筑的建筑文化背景 |
2.1 民居建筑的地理环境要素 |
2.2 民居建筑的建筑文化要素 |
2.2.1 汉水文化与地域建筑 |
2.2.2 民居建筑源流及演进 |
2.3 民居建筑的原型归纳 |
2.3.1 建筑风格类型 |
2.3.2 具体特征简介 |
2.4 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 |
2.4.1 移民与文化 |
2.4.2 社会体系 |
2.4.3 民俗文化 |
2.4.4 宗教信仰 |
2.5 本章小结 |
3 研究案列的选取及研究分析 |
3.1 调查内容和方法 |
3.1.1 调查方法及特点 |
3.1.2 调查的基本假设 |
3.1.3 调查研究的过程 |
3.2 基本情况 |
3.2.1 调查对象所属村落的基本情况 |
3.2.2 建筑面积与类型 |
3.3 功能空间与居住行为 |
3.3.1 堂屋与起居 |
3.3.2 卧室与休憩 |
3.3.3 卫生间与生理卫生 |
3.3.4 厨房与炊事活动 |
3.3.5 储物间与储藏活动 |
3.3.6 前后院和院坝 |
3.4 功能空间的组合方式 |
3.4.1 模式一(一字式) |
3.4.2 模式二(前店后院式) |
3.4.3 模式三(合院式) |
3.5 本章小结 |
4 各层级空间要素特征与居住者行为需求分析 |
4.1 空间使用及空间布局的需求 |
4.1.1 空间使用的需求 |
4.1.2 村镇民居建筑的特殊使用需求 |
4.1.3 村镇民居建筑空间使用的具体建筑指标 |
4.2 空间布局和功能空间(客卧储) |
4.2.1 堂屋(堂屋兼客厅) |
4.2.2 主次卧室 |
4.2.3 卫生间 |
4.2.4 厨房与餐厅 |
4.2.5 储物间 |
4.3 建筑附属空间和行为活动(前后院院坝) |
4.4 街巷空间与重要空间节点 |
4.4.1 街道空间与村民行为 |
4.4.2 节点空间与村民行为 |
4.5 村落布局与村民行为 |
4.5.1 空间可达性分析 |
4.5.2 空间可理解度分析 |
4.6 村落空间特征与村民行为关系 |
4.7 本章小结 |
5 设计研究分析和更新策略 |
5.1 户型布局影响因素 |
5.1.1 家庭结构因素 |
5.1.2 家庭产业因素 |
5.1.3 家庭生活方式因素 |
5.2 演进机制因素 |
5.2.1 家庭结构小型化 |
5.2.2 家庭产业复合化 |
5.2.3 功能需求多元化 |
5.3 建议户型组合 |
5.4 建筑外环境 |
5.4.1 村落道路系统 |
5.4.2 村落公共设施系统 |
5.5 村落发展趋势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12户现代民居建筑基本情况表 |
附录B 6户历史民居建筑原型情况表 |
附录C 入户调查表 |
附录D 民居调查网络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吉林市老年公寓室内空间适居性设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目的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 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关于老年公寓适居性设计的相关概述 |
2.1 我国目前养老模式分析 |
2.1.1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 |
2.1.2 社会机构养老模式 |
2.1.3 社区养老模式 |
2.2 老年公寓概述 |
2.2.1 老年公寓的定义 |
2.2.2 老年公寓的特点 |
2.3 老年公寓空间设计的核心要素——适居性 |
2.3.1 适居性定义 |
2.3.2 适居性设计的需求要点 |
2.3.3 适居性设计在老年公寓空间设计的主导思想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吉林市地域特征及老年人需求 |
3.1 老年人特征及需求 |
3.1.1 老年人心理特征及需求 |
3.1.2 老年人生理特征及需求 |
3.1.3 老年人行为特征及需求 |
3.2 吉林市地域环境特征 |
3.2.1 吉林市自然环境分析 |
3.2.2 吉林市人文环境分析 |
3.2.3 吉林市城市结构与经济 |
3.3 吉林市地域特征对老年人的影响 |
3.3.1 吉林市自然环境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 |
3.3.2 吉林市人文环境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老年公寓室内空间适居性设计策略 |
4.1 遵循适居性的原则 |
4.1.1 无障碍原则 |
4.1.2 安全性原则 |
4.1.3 舒适原则 |
4.1.4 满足情感需求原则 |
4.2 安排合理的功能空间布局 |
4.2.1 划分满足居住者需求的空间功能分区 |
4.2.2 控制合理空间尺度 |
4.2.3 整体空间组合 |
4.3 营造家庭感的住居空间设计 |
4.3.1 家庭生活模式塑造 |
4.3.2 家庭化居住户型单元设置 |
4.3.3 弱化机构特征的装饰陈设设计 |
4.4 促进交往的公共活动空间设计 |
4.4.1 交往空间私密性设计 |
4.4.2 复合空间的诱导设计 |
4.4.3 边缘空间的活化设计 |
4.4.4 设置多样性功能空间 |
4.5 满足辅助与安全的交通空间设计策略 |
4.5.1 水平回游流线设计 |
4.5.2 安全措施与空间尺度设计 |
4.6 空间环境的适居性设计策略 |
4.6.1 物理环境的适宜性 |
4.6.2 自然植物在室内空间的配置 |
4.6.3 色彩与材质的合理运用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吉林市老年公寓室内空间适居性设计实践与应用 |
5.1 吉林市养老机构基本概况调研分析 |
5.1.1 蟠桃园老年公寓整体调研分析 |
5.1.2 老年公寓硬件设施水平 |
5.1.3 老年公寓室内居住环境 |
5.2 实践项目概况 |
5.2.1 区位分析 |
5.2.2 目标群体定位 |
5.2.3 空间整体布局形式分析 |
5.3 功能空间节点设计应用 |
5.3.1 卧室 |
5.3.2 卫生间 |
5.3.3 休闲空间 |
5.3.4 交通空间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老年公寓空间设计的前景与展望 |
6.1 老年公寓空间设计前景 |
6.1.1 与地域文化相融合 |
6.1.2 引入智能化技术,智能家居产品创新 |
6.1.3 实现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 |
6.2 老年公寓空间设计的展望 |
6.2.1 政府养老政策支撑依据更加完善 |
6.2.2 建立良好的尊老的社会风气 |
6.2.3 建设新型养老服务体系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8)靖边县阳光村小住宅设计及其光热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2 靖边县农村住宅现状调研 |
2.1 调研概述 |
2.1.1 调研对象 |
2.1.2 调研方法 |
2.1.3 调查问卷的内容 |
2.1.4 实地测试的内容 |
2.2 调研问卷结果分析 |
2.2.1 住宅的基本情况 |
2.2.2 农村能源的适用情况 |
2.2.3 靖边县农村住宅保暖方式 |
2.3 实地测试结果分析 |
2.3.1 测试对象 |
2.3.2 住户信息 |
2.3.3 仪器的分布 |
2.3.4 测试时间 |
2.3.5 天然采光测试结果分析 |
2.3.6 温度测试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靖边县阳光村农村住宅方案设计比较研究 |
3.1 项目概况 |
3.1.1 项目背景 |
3.1.2 设计要求 |
3.1.3 功能空间与居住行为分析 |
3.2 住宅方案初步设计 |
3.2.1 设计原则 |
3.2.2 项目方案的初步设计 |
3.2.3 方案一 |
3.2.4 方案二 |
3.2.5 方案三 |
3.3 项目方案比较 |
3.3.1 住宅平面 |
3.3.2 室内空间比较 |
3.3.3 交通 |
3.3.4 庭院空间的比较 |
3.3.5 屋顶 |
3.3.6 入口 |
3.3.7 方案的选取 |
3.4 本章小结 |
4 建筑布局模拟分析及住宅方案深化 |
4.1 性能模拟软件适用性分析 |
4.1.1 研究背景 |
4.1.2 建模软件 |
4.1.3 性能模拟平台 |
4.1.4 性能模拟软件 |
4.2 优化算法理论 |
4.2.1 单目标优化算法 |
4.2.2 多目标优化算法 |
4.3 建筑布局模拟 |
4.3.1 参数化模型的生成 |
4.3.2 气象数据的选择 |
4.3.3 单目标优化 |
4.3.4 单目标优化结果分析 |
4.4 方案深化 |
4.4.1 方案深化的原则 |
4.4.2 室内空间的优化 |
4.4.3 庭院的深化 |
4.4.4 建筑立面的深化 |
4.5 本章小结 |
5 农村住宅光热性能优化实践 |
5.1 多目标优化模型建构 |
5.1.1 模型拆分可行性研究 |
5.1.2 住宅单元模型的建构 |
5.1.3 住宅窗的模型建构 |
5.1.4 材质的赋予 |
5.2 性能优化目标的选取 |
5.2.1 光环境的性能目标 |
5.2.2 热环境的性能目标 |
5.2.3 能耗性能目标的选取 |
5.3 标准模型的变化趋势 |
5.3.1 南向窗户的变化趋势 |
5.3.2 东向窗户的变化趋势 |
5.3.3 北向窗户的变化趋势 |
5.3.4 西向窗户的变化趋势 |
5.4 住宅单元空间解集的选取 |
5.4.1 单元空间时间表设置 |
5.4.2 多目标模拟结果的提取 |
5.4.3 设计方案选择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6.1 总结 |
6.2 研究存在的不足 |
6.3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表目录 |
图目录 |
致谢 |
调查问卷 |
附录 工程技术图纸 |
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9)住宅卫浴空间定制家具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总结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住宅卫浴空间研究 |
2.1 住宅卫浴空间发展演变历程 |
2.1.1 野外如厕沐浴阶段 |
2.1.2 古代民居中浴厕分离阶段 |
2.1.3 居住标注限制下的浴厕合用阶段 |
2.1.4 卫浴空间入户阶段 |
2.1.5 住宅商品化后卫浴空间全面发展阶段 |
2.2 住宅卫浴空间分析 |
2.2.1 卫浴空间在住宅中的位置 |
2.2.2 住宅卫浴空间的形状 |
2.2.3 住宅卫浴空间的面积 |
2.2.4 住宅卫浴空间的环境 |
2.2.5 住宅卫浴空间的使用需求 |
2.3 住宅卫浴空间使用现状调研 |
2.3.1 调研方法、流程 |
2.3.2 调研结果分析 |
2.3.3 住宅卫浴空间使用痛点和需求总结 |
2.4 本章小结 |
3 住宅卫浴家具研究 |
3.1 卫浴家具的定义 |
3.2 住宅卫浴家具发展演变历程 |
3.2.1 古代盥洗类家具 |
3.2.2 成品卫浴家具 |
3.2.3 定制卫浴家具 |
3.3 定制卫浴家具的特点 |
3.4 住宅卫浴家具使用现状调研 |
3.4.1 调研方法、流程 |
3.4.2 调研结果分析 |
3.4.3 卫浴家具使用痛点与需求总结 |
3.5 本章小结 |
4 住宅卫浴空间定制家具模块设计研究 |
4.1 卫浴空间要素分析 |
4.1.1 功能布局对卫浴家具的影响 |
4.1.2 卫浴空间给排水对卫浴家具的影响 |
4.2 人体工程学分析 |
4.2.1 人体行为动作分析 |
4.2.2 卫浴家具尺寸分析 |
4.3 物品收纳要素分析 |
4.3.1 物品的收纳区域和收纳形式分析 |
4.3.2 物品的收纳尺寸分析 |
4.4 住宅卫浴空间定制家具模块划分 |
4.4.1 收纳模块 |
4.4.2 盥洗模块 |
4.4.3 特殊模块 |
4.4.4 辅助设施模块 |
4.4.5 智能模块 |
4.4.6 装饰模块 |
4.5 住宅卫浴空间定制家具模块组合方式 |
4.6 本章小结 |
5 住宅卫浴空间定制家具设计方案 |
5.1 设计方案一——为三口之家设计 |
5.1.1 户型与功能布局 |
5.1.2 用户信息 |
5.1.3 设计方案 |
5.2 设计方案二——为两孩家庭设计 |
5.2.1 户型与功能布局 |
5.2.2 用户信息 |
5.2.3 设计方案 |
5.3 设计方案三——为三代之家设计 |
5.3.1 户型与功能布局 |
5.3.2 用户信息 |
5.3.3 设计方案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不足 |
6.1 总结 |
6.2 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住宅卫浴空间定制家具调研问卷 |
附录B 住宅卫浴空间入户调研问卷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10)江门市来苏村传统民居的适老性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
1.1.2 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 |
1.1.3 养老模式的选择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对象与方法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2 研究对象 |
1.4.3 研究内容 |
1.4.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2 老年人养老住宅空间的需求分析 |
2.1 老年住宅案例分析 |
2.1.1 江门市幸福养老院案例调研 |
2.1.2 赤崎日间照料中心案例 |
2.1.3 墨尔本港温特林厄姆老年公寓案例 |
2.2 老年人相关特征分析 |
2.2.1 老年人生理需求及改造建议 |
2.2.2 老年人心理需求及改造建议 |
2.2.3 老年人行为特征及居住需求 |
2.3 相关规范要求 |
2.4 本章小结 |
3 来苏村传统民居现状及适老性改造困境 |
3.1 来苏村及传统民居的总体情况 |
3.2 来苏村传统民居的调研分析 |
3.2.1 居室的功能空间现状分析 |
3.2.2 居室内无障碍环境分析 |
3.2.3 能源与基础设施情况分析 |
3.3 来苏村传统民居存在的问题总结 |
3.3.1 来苏村传统民居的居室功能空间存在的不足 |
3.3.2 来苏村传统民居内无障碍环境存在的不足 |
3.3.3 来苏村传统民居内相关能源与基础设施情况存在的不足 |
3.4 来苏村传统民居的适老性改造建议 |
3.4.1 完善功能布局,进行格局调整 |
3.4.2 注重细节设计,提升无障碍性 |
3.4.3 家用设施完善,提升生活品质 |
3.5 本章小结 |
4 来苏村传统民居的适老性改造探索 |
4.1 传统民居的适老性改造原则 |
4.2 传统民居的功能空间适老性 |
4.2.1 门厅 |
4.2.2 起居室 |
4.2.3 餐厅 |
4.2.4 卧室 |
4.2.5 厨房 |
4.2.6 卫生间 |
4.3 传统民居的无障碍改造 |
4.3.1 无障碍出入口 |
4.3.2 轮椅坡道 |
4.3.3 轮椅升降辅助装置 |
4.3.4 扶手 |
4.4 传统民居的居住环境提升 |
4.4.1 被动式生态建筑经验对传统民居的环境影响 |
4.4.2 居住空间环境提升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研究总结 |
创新点 |
研究不足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问卷调查内容 |
附录B 问卷调查情况(节选) |
附录C 访谈记录(部分) |
附录D 调研照片(部分)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布置一个适合自己的卧室(论文参考文献)
- [1]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王奥奇.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老旧住宅楼提升改造设计研究[D]. 王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建国后拉萨藏族乡土民居建筑演进研究[D]. 甄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设计研究 ——以西安L社区为例[D]. 杨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银川地区移民新村民居绿色更新设计研究[D]. 刘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6]陕南安康民居演进机制及更新策略研究[D]. 刘静.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7]吉林市老年公寓室内空间适居性设计应用研究[D]. 史航. 东北电力大学, 2021(10)
- [8]靖边县阳光村小住宅设计及其光热性能优化研究[D]. 徐云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9]住宅卫浴空间定制家具设计研究[D]. 赵蕴.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10]江门市来苏村传统民居的适老性改造研究[D]. 黄文倩. 五邑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