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铜的示波极谱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杨正良,黄孝沣[1](2014)在《极谱仪应用的最新进展》文中认为主要从极谱仪的应用论述了极谱分析法的最新技术,综述了极谱分析法在各个领域应用情况,极谱仪的设备费用要求、灵敏度、操作等方面的优越性,在很多中、小型的检测机构、科研单位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已成为测量微量元素的常用分析仪器,它能测量纯金属中的杂质,检测有机物、无机物中金属类微量元素和非金属微量元素的含量。
李一峻,常子栋,何锡文[2](2007)在《电化学分析的进展及应用》文中提出本文对2005年1月~2007年3月间我国电化学分析的发展进行了评述。文章按照电化学分析的不同领域分为极谱与伏安法,微电极、超微电极和修饰电极,离子选择性电极与传感器,示波分析法,电泳及色谱电化学,光谱电化学、电致发光法,石英晶体微天平,化学计量学方法,其他分析方法和仪器装置及实验技术等几部分。引用文献561篇。
孙莉[3](2006)在《示波极谱法测定硒、镍、镉的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量元素的含量与人体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简便、快速、灵敏、干扰少的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方法在环境科学、药品、食品及临床分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探讨了硒与谷胱甘肽、镍与丁二酮肟、镉与碘化钾产生的络合吸附波的电化学性质,并应用到实际样品的测定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内容如下:1、用示波极谱法研究了硒(Ⅳ)与谷胱甘肽(GSH)形成的络合物在汞电极上的伏安行为。试验发现在碱性溶液中,Se(Ⅳ)与GSH在-940mV(vs.SCE)处形成一个灵敏的催化波, Se(Ⅳ)浓度在4.0×10-7~8.0×10-6mol/L的范围内,峰电流与Se(Ⅳ)浓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0×10-7mol/L,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优化了试验条件,估算了Se(Ⅳ)与GSH的络合比约为1:6,用汞柱高、静止时间、扫描速率等实验研究了该极谱波的性质,证明了该波为络合吸附波。建立的方法成功地用于测定了生物样品中的微量硒,简便、快速、灵敏,结果准确。2、用示波极谱法研究了镍(Ⅱ)与丁二酮肟(DMG)形成的络合物在汞电极上的伏安行为。试验发现在Na2B4O7介质中,镍(Ⅱ)在DMG的存在下,于-1060 mV(vs.SCE)产生一个灵敏的导数极谱波,峰电流与镍(Ⅱ)的浓度在8.0×10-8~2.0×10-6 mol/L的范围内线性相关,检出限为8.0×10-8 mol/L,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 %。优化了试验条件,用等摩尔连续变化法求得镍(Ⅱ)与DMG的络合比为1:2,用循环伏安法、静止时间、扫描速率等实验研究了该极谱波的性质,证明了该波为不可逆的络合吸附波,并推测了电极反应过程。建立的方法成功地用于测定原油样品中的微量镍,简便、快速、灵敏,结果准确。3、建立了样品中微量镉的示波极谱测定方法。试验发现在4%醋酸介质中,碘化钾-酒石酸钾-抗坏血酸底液中,Cd2+与I-形成络合离子,在于-650 mV(vs.SCE)产生一个灵敏的催化波,峰电流与镉(Ⅱ)的浓度在4.0×10-8~3.0×10-6mol/L的范围线性相关,检出限为3.4×10-8 mol/L,相对标准偏差为3.9%。优化了试验条件,用静止时间、扫描速率等实验研究了该极谱波的性质,
秦淑琪[4](2005)在《电镀溶液及电镀污水监测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综述 论文对电镀液及电镀污水监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发展现状和特点进行了简要回顾,总结了电镀液及电镀污水的各种监测方法及其利弊,针对目前电镀液及电镀污水监测领域所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的问题,对未来的发展做了展望。 第二部分:交流示波极谱滴定法监测电镀液中相关成分的含量 交流示波极谱法是利用交流示波极谱图的突然变化指示滴定终点的容量分析方法,曾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药品检测等领域,取得了成功,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但在电镀液监测中的应用较少。电镀工艺过程监控及污水处理监控中的溶液浓度为动态浓度,快速、推确地分析出电镀溶液浓度,对提高电镀产品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污水快速、准确地分析,以达到零排放,简化电镀厂污染源监测和环境监测的环节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将交流示波极谱滴定成功应用于电镀工艺过程监测及污水处理监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电镀液成分复杂,在电镀过程中各成分含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镀层质量的优劣。电镀污水中含有较多有毒物质,一直是环境检测的重要检测项目,不经及时检测、处理而排放,直接严重地危害环境及人类的生存。本论文提出采用交流示波极谱滴定法分析电镀液及电镀污水,借助示波图中切口的出现或消失检测终点,方法灵敏,不需要加入指示剂、不需进行沉淀分离,有色溶液及沉淀均不干扰测定,可省略分离步骤,简化测定程序;试样量少(相当于指示剂法的(1/10~1/100);灵敏度及准确度高。研究了交流示波极谱滴定法分析镀铬、镀锌、镀铜、镀铜锡镍、合金电镀等电镀溶液及其污水的方法。 第三部分:萃取分光光度法监测光亮镀镍液 建立了萃取分光光度法监测光亮镀镍溶液中钴的含量新方法。光亮镀镍电解液的主要成分为硫酸镍、电解质、添加剂及光亮剂,其中添加适量的钴盐对改善电镀产品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因此钴含量的准确测定对光亮镀镍质量的保证十分重要。本研究用硫氰酸铵—乙酸丁酯萃耳义测定钴,Co2+与NH4SCN在中性或酸性溶液中反应,生成蓝色的[Co(SCN)4]2-配阴离子,用盐酸酸化,生成的H2[Co(SCN)4]易被乙酸丁酯萃取。方法准确、可靠。 第四部分:萃取分光光度法监测镀铬污水 建立了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镀铬污水中微量铬的新方法。采用离子交换法分离镀铬污水中Cr3+离子,在硝酸介质中Cr3+离子被H2O2氧化为蓝色的过铬酸(H2CrO6),然后被戊
李启隆,胡劲波[5](2003)在《电化学分析的发展及应用》文中提出评述了从2001年1月~2002年12月间我国电化学分析发展的概况。内容分极谱与伏安法,微电极、超微电极和修饰电极,离子选择性电极与传感器,示波分析法,电泳及色谱电化学,光谱电化学、电致发光,扫描电化学显微镜及石英晶体微天平,化学计量学方法,电位分析及其它和仪器装置及实验技术等。引用文献591篇。评述了从 2 0 0 1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间我国电化学分析发展的概况。内容分极谱与伏安法 ,微电极、超微电极和修饰电极 ,离子选择性电极与传感器 ,示波分析法 ,电泳及色谱电化学 ,光谱电化学、电致发光 ,扫描电化学显微镜及石英晶体微天平 ,化学计量学方法 ,电位分析及其它和仪器装置及实验技术等。引用文献 5 91篇
王伟[6](2002)在《示波沉淀滴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示波滴定法是利用示波器显示的(dE)/(dt)-E曲线示波图中切口出现、消失或突然变化来指示终点的滴定分析方法。由于不用外加指示剂,克服了很多指示剂变色不敏锐和受试液颜色或沉淀物影响的缺点。经典的沉淀滴定法只有佛尔哈德法、莫尔法和法扬司法等几种,示波技术的发展是很多类沉淀反应用于滴定分析,形成了示波沉淀滴定法,广泛的应用于药物、化工、地质、冶金和环境监测分析,扩充了滴定分析的适用范围,丰富了常量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示波沉淀滴定法。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文献综述,并将测定各物质的方法按滴定介质、滴定方法、电极、终点指示方法、滴定步骤提要等项列表汇总。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四苯硼钠法应用最为广泛。四苯硼钠在示波图上有敏锐的切口,四苯硼钠本身又能与大量的有机物和部分一价无机离子形成沉淀,且溶度积很小,既是沉淀剂又是滴定剂。基于这些特点,本文试验了用四苯硼钠法直接或间接测定一些物质的示波沉淀滴定的新方法。 本文报告了铵盐的示波滴定,适用于不同类型铵盐的测定,经典的蒸馏法、甲醛法不能测定的弱酸根铵盐,四苯硼钠示波沉淀滴定法简单易行,为农用碳酸氢铵氮含量测定提供了新方法。因为蛋白质中的氮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无机铵离子,同时研究了相关有机物中的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四苯硼钠与季铵盐形成较完全的沉淀,报告了用四苯硼钠直接滴定表面活性剂而测定其含量的新方法,与繁琐的两相滴定法相比较,新方法显然是省、快、简、准。进行了有机硫化物示波滴定的研究,四种类型的有机硫化物能与Ag+发生定量沉淀反应,试验了用四苯硼钠沉淀Ag+,间接测定多类有机硫化物含量的示波滴定新方法,应用于脱毛剂、冷烫卷发水中巯基乙酸含量的测量结果准确。还报告了银合金中银和铜含量的示波滴定,利用四苯硼钠与一价铜离子、银离子的定量沉淀为基础,提供合适的掩蔽和解蔽方法,分别测定银和铜的含量。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创新,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方法都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改变了这类物质常量分析方法的旧面貌。
何英,秦淑琪[7](2001)在《电镀溶液分析及电镀污水处理监控的示波极谱滴定法(下)》文中认为示波滴定的创新之处在于以示波图形的突变来确定滴定终点,具有准、快、简、省的特点,在电镀及环保监测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莫金垣,谢天尧[8](1999)在《电化学分析》文中认为本文是《分析试验室》定期评述中电化学分析第六篇评述文章。它评述了从1997年1月至1998年10月期间我国电化学分析的进展。内容分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两大部分。前者包括电化学分析理论研究、电分析化学中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后者包括极谱与伏安法,络合吸附波与催化波,线性扫描伏安法,示差脉冲伏安法,吸附溶出分析法,示波分析法,微电极、超微电极与化学修饰电极,离子选择电极与各类传感器,光谱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法和液/液界面电化学分析,电化学检测/电泳、色谱技术,电化学免疫法,电位分析法及其它等。共引用文献483篇。
刘锋,毕树平,都思丹[9](1998)在《示波分析新进展》文中认为对1990年以来示波分析新技术的发展进行了评论;对示波分析在环境监测、药物分析以及治金分析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进行了阐述.
吴晓刚,周享春,汪福意,陆光汉[10](1998)在《极谱分析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叙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极谱分析在环境分析研究工作中的进展。内容包括概述,无机物及有机物的分析。共引用文献117篇。
二、铜的示波极谱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铜的示波极谱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极谱仪应用的最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极谱仪在环保方面的最新进展 |
2 极谱仪在医药方面的最新进展 |
3 极谱仪在食品方面应用的最新进展 |
4 极谱仪在工艺方面应用的最新进展 |
5 结语 |
(3)示波极谱法测定硒、镍、镉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硒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1.1.1 前言 |
1.1.2 近年来的研究概况 |
1.2 镍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1.2.1 前言 |
1.2.2 近年来的研究概况 |
1.3 镉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1.3.1 前言 |
1.3.2 近年来的研究概况 |
1.4 极谱分析法简介 |
1.4.1 前言 |
1.4.2 极谱分析法的原理 |
1.4.3 极谱分析法的特点 |
1.4.4 示波极谱法 |
1.4.5 络合吸附波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示波极谱法测定硒的研究及应用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主要试剂 |
2.2.2 催化机理 |
2.2.3 实验步骤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Se-GSH 配合物的催化极谱图 |
2.3.2 标准曲线绘制 |
2.3.3 NaOH 浓度对峰电流的影响 |
2.3.4 KCl 浓度对峰电流的影响 |
2.3.5 GSH:Se( Ⅳ)(摩尔比)对峰电流的影响 |
2.3.6 原点电位对峰电流的影响 |
2.3.7 汞柱高对峰电流的影响 |
2.3.8 扫描速率对峰电流的影响 |
2.3.9 静止时间对峰电流的影响 |
2.3.10 除氧的影响 |
2.3.11 稳定性实验 |
2.3.12 共存离子对极谱波的影响 |
2.4 生物样品中硒含量的测定 |
2.4.1 样品的消解 |
2.4.2 样品的测定 |
第三章 示波极谱法测定镍的研究及应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主要试剂 |
3.2.2 试验步骤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Ni(Ⅱ)的示波极谱图 |
3.3.2 标准工作曲线绘制 |
3.3.3 Na2B_4O_7浓度对峰电流的影响 |
3.3.4 DMG 浓度对峰电流的影响 |
3.3.5 配合物组成的确定 |
3.3.6 原点电位对峰电流的影响 |
3.3.7 除氧的影响 |
3.3.8 稳定性实验 |
3.3.9 共存离子对极谱波的影响 |
3.3.10 扫描速率对峰电流和峰电位的影响 |
3.3.11 静止时间对峰电流的影响 |
3.3.12 循环伏安图 |
3.3.13 电极反应机理讨论 |
3.4 原油样品中镍含量的测定 |
3.4.1 原油样品的消解 |
3.4.2 样品的测定 |
第四章 示波极谱法测定镉的研究及应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主要试剂 |
4.2.2 试验步骤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Cd(Ⅱ) 的极谱图 |
4.3.2 标准工作曲线绘制 |
4.3.3 底液条件的选择 |
4.3.4 稳定性实验 |
4.3.5 共存离子对极谱波的影响 |
4.3.6 原点电位对峰电流的影响 |
4.3.7 静止时间对峰电流的影响 |
4.3.8 扫描速率对峰电流和峰电位的影响 |
4.4 发样中镉含量的测定 |
4.4.1 发样的预处理 |
4.4.2 发样的消解 |
4.4.3 发样的测定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4)电镀溶液及电镀污水监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电镀液及电镀污水监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 我国电镀液及电镀污水监测及处理的发展过程 |
1.3 电镀液及电镀污水的体系和分类 |
1.3.1 电镀溶液的体系 |
1.3.2 电镀液的基本类型 |
1.3.3 电镀液及电镀污水造成的污染类型 |
1.4 电镀液及电镀污水监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特征 |
1.4.1 电镀液及电镀污水监测的方法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交流示波极谱法监测电镀液中相关成分的含量 |
2.1 交流示波极谱原理 |
2.1.1 交流示波极谱的用途和交流示波极谱滴定的特点 |
2.1.2 交流示波极谱滴定的发展 |
2.1.3 交流示波极谱滴定的仪器装置 |
2.2 交流示波极谱法监测电镀电解液中相关成分的含量 |
2.2.1 交流示波极谱滴定法测定镀铬电解液中铬酐和Cr(Ⅲ)离子 |
2.2.2 汞膜电极交流示波极谱滴定法同时测定酸性镀锌电解液中的锌铝 |
2.2.3 镀铜锡合金溶液中铜、锡和正磷酸盐、焦磷酸盐的连续测定 |
2.2.4 交流示波极谱滴定法测定铜-锡-镍合金镀液中的铜、锡、镍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光亮镀镍电镀液中钻的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 |
3.1 实验部分 |
3.1.1 仪器与主要试剂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吸收光谱 |
3.2.2 加入物 NH_4SCN的含量对吸光度值的影响 |
3.2.3 实验条件 |
3.2.4 工作曲线的绘制 |
3.2.5 共存离子的影响 |
3.2.6 分析结果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镀铬污水中微量铬的过铬酸-戊醇体系萃取分光光度测定法 |
4.1 实验部分 |
4.1.1 仪器与试剂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吸收光谱 |
4.2.2 工作条件 |
4.2.3 工作曲线绘制 |
4.2.4 共存离子的影响 |
4.2.5 试样分析结果及回收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示波沉淀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示波极谱简介 |
1.2 示波极谱的用途及特点 |
1.3 示波极谱滴定的发展历史 |
1.4 示波滴定法综述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二章 铵盐含量的示波滴定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样品分析 |
2.5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三章 表面活性剂含量的示波滴定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样品分析 |
第四章 含硫有机化合物的示波滴定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样品分析 |
第五章 银合金中银和铜含量的示波滴定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3 结果与讨论 |
5.4 样品分析 |
主要结论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铜的示波极谱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极谱仪应用的最新进展[J]. 杨正良,黄孝沣. 广州化工, 2014(11)
- [2]电化学分析的进展及应用[J]. 李一峻,常子栋,何锡文. 分析试验室, 2007(10)
- [3]示波极谱法测定硒、镍、镉的研究及应用[D]. 孙莉. 南京工业大学, 2006(05)
- [4]电镀溶液及电镀污水监测的研究[D]. 秦淑琪. 西北师范大学, 2005(04)
- [5]电化学分析的发展及应用[J]. 李启隆,胡劲波. 分析试验室, 2003(06)
- [6]示波沉淀滴定研究[D]. 王伟. 南京工业大学, 2002(01)
- [7]电镀溶液分析及电镀污水处理监控的示波极谱滴定法(下)[J]. 何英,秦淑琪. 甘肃高师学报, 2001(02)
- [8]电化学分析[J]. 莫金垣,谢天尧. 分析试验室, 1999(01)
- [9]示波分析新进展[J]. 刘锋,毕树平,都思丹.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04)
- [10]极谱分析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J]. 吴晓刚,周享春,汪福意,陆光汉. 环境科学与技术, 19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