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沙肉丝瓜早熟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汪李平[1](2022)在《长江流域塑料大棚丝瓜栽培技术(下)》文中研究表明4高效模式4.1大棚春大白菜—丝瓜—秋冬青蒜高效栽培模式该模式由江苏如皋市当地老菜农探索出来并沿用多年,春大白菜1月上中旬播种育苗,2月上中旬双棚保温栽植,4月下旬5月上旬采收,上市早,价格高,效益好,一般每667 m2春大白菜产量4 500 kg,产值9 000元,纯收入6 200元;
帅正彬,郭江洪,杨斌,陈征昊[2](2017)在《丝瓜新品种蓉杂丝瓜2号的选育》文中提出蓉杂丝瓜2号是以JS14-5为母本,CD6-3为父本配制而成的肉丝瓜一代杂种。主蔓始瓜节位为第610节,果实棒形,纵径2531cm,横径34cm,单果质量200300g。一般每667m2产量为25004000kg。田间对病毒病和枯萎病的抗性强于对照长沙肉丝瓜。适合四川省及长江流域早春大棚和春季露地栽培。
戴澈,刘根新,许园园,刘哲,娄丽娜,苏小俊[3](2016)在《丝瓜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丝瓜营养价值极高,具有重要的保健作用和药用价值,是我国栽培食用的主要蔬菜之一,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由于我国丝瓜遗传育种的研究起步晚且进展缓慢,为了提高我国的丝瓜育种水平,在对全国丝瓜种质资源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内丝瓜种质资源收集利用现状、丝瓜新品种选育以及丝瓜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丝瓜育种遗传特性,分析了目前丝瓜育种上存在的问题,建议用传统的育种方法与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现代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方法进行育种技术改良、创造新的种质,并对今后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王安乐,邬成,邓稳桥[4](2013)在《丝瓜主要经济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遗传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利用长沙市蔬菜科学研究所选育的6个优质高代丝瓜自交系(S-04-18、S-05-6、S-02-6、S-02-48、S-03-8、S-03-98),按照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遗传交配设计组配15个杂交组合,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田间鉴定,分析杂交组合和亲本的第一雌花节位、结果率及总产量等12项主要性状的杂种优势、配合力及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方差和特殊配合力(SCA)方差均达显着水平(P<0.05);前期产量和小区总产量GCA效应值均为正,其中S6、S5和S4亲本综合性状较好,小区总产量SCA表现为正效应的前5位组合为:S3×S6、S5×S6、S3×S4、S5×S4、S2×S6,有4个属于长沙肉丝瓜×外地引种模式;果径、果长、结果数、单果重、第一雌花节位和单株雌花数h2N均大于50%,说明这些性状遗传以加性作用为主,可在早代进行选择,而前期叶片数、前期株高、节间长度、前期产量和小区总产量等性状h2N均小于50%,需后代进行选择。
姜俊,胡应北,赵红星,徐德富[5](2012)在《丝瓜新品种——驻丝瓜9号》文中研究指明从地方品种上蔡巨型1号长条肉丝瓜中选出优良自交系15,从外引丝瓜资源雅绿13号中选出自交系13,杂交配制成一代杂种驻丝瓜9号。该品种生长势强,较抗丝瓜霜霉病和白粉病;早熟,第一雌花节位8~9节,比对照品种长沙肉丝瓜早5~6d采收;瓜条棒形,匀直,表皮青绿色,果肉脆嫩,味甜;果长40~42cm,果粗5~6cm,单果质量约450g,生长期全程带花。露地栽培每667m2产量3000kg左右,比长沙肉丝瓜增产20%以上。己在河南、湖北、安徽等地推广种植。
四川省种子站[6](2012)在《2011年通过审定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四)》文中研究表明马铃薯新品种一、川芋802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2.品种来源以引进筛选出的国际马铃薯中心(CIP)高抗晚疫病、高抗退化、配合力强的材料387415.32作母本,390357.4作父本杂交,1990年进行实生苗培育。经多年筛选,2002~2005年进行品比实验,2006~2008年参加并通过省区试,2009年通过大区生产试验并进行示范,同时进行田间技术鉴定。
陈铣,花秀凤[7](2011)在《农福丝瓜801选育初报》文中提出以多代自交纯化后的丝瓜材料S5为父本和福州肉丝瓜优良自交系S2为母本,杂交选育出丝瓜新组合农福丝瓜801。2007~2008年两年品比试验,该品种表现为生长势强,果短筒形,果长30 cm左右,果径6.5 cm左右,果色翠绿,果皮粗糙,果肉刀口不褐变,烹饪后也无明显褐变,果肉致密硬度大,风味佳,抗病性强,产量高。
高柱,王小玲,严毅,王碧琴,余发新,范淑英[8](2010)在《几个丝瓜品种设施栽培比较试验》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7个丝瓜品种的栽培比较试验,对植物学性状、丰产性、早熟性、果实外观商品性、抗病性等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所有品种第1雌花节位低于8.0,主蔓长度均较常规品种短,具有较早成熟性,其中N011、C010、H005早熟性好于CK;产量、雌花节位等相关性分析结果,支持了第1雌花节位与雌花数的变化呈负相关理论;仅H005出现裂果,栽培管理中前期要注意增温、保温,其余参试品种抗低温能力较强;X015、S006、C010、H005抗霜霉病能力没有其余品种强;N011的667 m2产量最高达4 369.9 kg,综合性状明显优于其它品种,可以在江西南昌地区进行推广种植。
林奕韩,陈捷凯,林爱惜[9](2010)在《丝瓜新品种双丰1号肉丝瓜的选育》文中研究说明双丰1号肉丝瓜是以自交系枕头瓜为母本、自交系长沙肉丝瓜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一代杂种。该品种生长势强,早熟,播种至初收春播约60d、秋播约40d;瓜短圆柱形、匀称,长约25cm、横径约6cm,单瓜重约450g;皮色翠绿,肉质嫩、味甜;田间表现耐寒性、耐热性、耐涝性强,高抗疫病和枯萎病;产量高,一般每667m2产量达2500kg。已在广东、海南、福建、湖南等地推广种植12000hm2。
苏小俊[10](2009)在《普通丝瓜种质资源评价体系及主要农艺性状遗传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丝瓜种质资源是丝瓜新品种选育、遗传理论研究、生物技术研究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已收集到丝瓜种质资源500余份,其中普通丝瓜[Luffa cylindrica (Linn.) Roem.]462份,有棱丝瓜[Luffa acutangula (Linn.) Roxb.]40多份。收集的种质资源数量较多、类型也较丰富,但对收集的种质资源研究较少,缺乏一套科学规范的种质资源鉴定和评价体系,以致影响到种质资源的整理、品种选育和相互引种等工作的开展。丝瓜种质主要农艺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起步晚,研究成果少而不系统,不但影响了丝瓜优异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制约了新品种的育种进程。本研究基于课题组前期收集的丝瓜种质资源,通过对普通丝瓜种质主要农艺性状及其变异情况、种质间亲缘关系等的研究,以期建立普通丝瓜种质鉴定、评价体系;同时利用在主要农艺性状方面有梯度差异的普通丝瓜的高代自交系配制相应的杂交组合,以各自杂交组合的P1、P2、F1、B1、B2和F26个世代为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离分析其遗传规律。期望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为普通丝瓜优异种质资源的利用及遗传育种奠定基础。具体如下:1.普通丝瓜主要农艺性状的调查和统计分析对102份普通丝瓜种质的长势、叶色、叶形、裂叶度、雌(雄)花的花色、叶横径、叶纵径、叶柄长、茎粗、分枝数、第1雌花节位、雄花花冠直径、雌花花冠直径及商品瓜的瓜皮色、瓜面手感、瓜皮皱缩、瓜面的茸毛疏密、凸(凹)纹条数、凸瘤多寡、凹纹色、凸纹色、瓜长、瓜粗、瓜形指数、平均单瓜重和瓜形等性状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8个性状能初步反映出普通丝瓜种质主要农艺性状的特性,各性状可细分成3级(或5级、或6级)。各性状不同级别分布频次的差异可反映出种质资源基因型的丰富程度,提出的分级标准可为普通丝瓜种质的鉴定提供了较为客观的评价标准,与之配套的参照品种能客观地反映环境造成的差异。2.普通丝瓜主要农艺性状变异情况分析及相关性研究对102份普通丝瓜种质的11个性状(瓜长、雄花花冠直径、雌花花冠直径、瓜长、瓜径、单瓜重、叶横径、叶纵径、叶柄长、茎粗、瓜形指数和分枝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这些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变异情况。结果表明:瓜形指数和分枝数变异系数大,叶横径和叶纵径变异系数小。瓜长与叶柄长显着正相关,与瓜径显着负相关;瓜径与与分枝数显着正相关;单瓜重与瓜长、瓜径极显着正相关,且与叶柄长显着正相关。3.普通丝瓜种质熟性的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及相关性分析研究了102份普通丝瓜种质的♂1~♂3(第1-3雄花蕾节位)、♀1~♂3(第1-3雌花蕾节位)、♂1天数(从出苗到开放第1朵雄花的天数)、♀1天数(从出苗到开放第1朵雌花的天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3之间及♂1~♂3之间均达极显着正相关;♂1~♂3和♂1天数间、♀1~♂3和♀1天数间均达极显着正相关。研究认为,可以以第1雌花蕾节位的高、低作为普通丝瓜熟性迟、早的评价标准,本研究提出普通丝瓜熟性迟早(南京地区春季)的评价指标:早熟材料的♀1≤7.6节,中熟材料的♀1是7.7节~12.9节,晚熟材料的♀1≥13.0节。4.普通丝瓜种质性型分化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对78份普通丝瓜种质30节内的雌花蕾、雄花蕾着生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了无性节、纯雄节、纯雌节和双性节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普通丝瓜的性型分化比较复杂。无性节一般分布在起始5节内,少量品种在高节位还有零星分布;双性节中雌花蕾和雄花蕾有11种组合方式,以多雄+单雌节最常见;雄花蕾分布在纯雄节和双性节之中,雄花蕾在纯雄节中存在6种表现形式;早熟材料的有雄节数(包括纯雄节和双性节)为24.1节,中熟材料的有雄节数为23.6节,晚熟材料的有雄节数为21.3节,且熟性越早有雄节数越多;雌花蕾在纯雌节中有4种表现形式,以单雌形式存在最普遍;早熟材料的有雌节数(包括纯雌节和双性节)为23节,中熟材料的有雌节数为18.7节,晚熟材料的有雌节数为13.5节;无性节、纯雄节、纯雌节和双性节的节数与品种来源地、果形、植株长势和叶色均未表现出相关性。5.丝瓜种质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利用ISSR标记对来源于不同地区的丝瓜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从8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强、重复性好的9条引物,对43份丝瓜种质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扩增出60条谱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6.67条带,其中多态性带47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78.3%。丝瓜种质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37-0.98之间,暗示了丝瓜栽培种内的遗传基础相对狭窄。利用UPGMA聚类分析,发现43个丝瓜种质划分为6个类群,类群的划分与形态学性状较吻合,而且与地理来源也有较高的相关性。6.普通丝瓜种质第1雌花节位的遗传规律研究选用第1雌花节位有差异的普通丝瓜品种的高代自交系配制L1xL2(‘五叶香丝瓜’ב短圆筒丝瓜’)、L2xL3(‘短圆筒丝瓜’ב蛇形丝瓜’)和L3×L4(‘蛇形丝瓜’ב长沙肉丝瓜’)3套组合,通过调查3套组合各自的P1、P2、F1、B1、B2和F2植株的第1雌花节位,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离分析了第1雌花节位遗传规律。结果表明:L1×L2第1雌花节位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L2×L3的遗传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L3×L4的遗传符合2对加性主基因+加-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L1×L2组合的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6.13%、51.29%和68.27%,L2×L3组合的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82.02%、64.87%和65.62%,L3×L4组合的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54.45%、61.88%和58.91%;L1×L2组合B1、B2和F2群体的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23.43%、48.69%和31.73%,L2×L3组合B1、B2和F2群体的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4.27%、55.40%和34.38%,L3×L4组合B1、B2和F2群体的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45.1%、38.02%和40.71%。以上结果表明,普通丝瓜第1雌花节位是由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早熟性(较低的第1雌花节位)难以通过杂种优势来实现;第1雌花节位遗传不稳定,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但定向选择会有较好的效果。7.普通丝瓜种质果实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普通丝瓜品种‘50-5’(‘黑籽短圆筒’)×’20-4’(、‘桂林水瓜’)杂交组合6个世代群体5个果实性状(瓜柄长、瓜长、瓜径、瓜形指数和单瓜重)进行了联合分析,结果表明:‘50-5’×’20-4’组合果实的瓜柄长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8.49%、70.53%和82.07%,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1.5%、29.47%和17.92%。瓜长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8.85%、84.55%和81.68%,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1.15%、15.44%和18.32%。瓜径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5.23%、73.06%和73.82%,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4.62%、26.94%和26.13%。瓜形指数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5.23%、62.8%和78.89%,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4.76%、37.19%和21.11%。单瓜重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70.71%、85.35%和89.64%,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29.29%、14.64%和10.36%。以上结果分析表明,瓜柄长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较小,宜采用个体选择法(基因型选择法),在分离晚代进行选择;瓜长、瓜径、瓜形指数和单瓜重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较大,宜采取混合选择法(表型选择法),在分离早代进行选择。5个果实性状的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均较高,故在育种过程中要尽量采取措施以减少环境影响。
二、长沙肉丝瓜早熟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沙肉丝瓜早熟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长江流域塑料大棚丝瓜栽培技术(下)(论文提纲范文)
4 高效模式 |
4.1 大棚春大白菜—丝瓜—秋冬青蒜高效栽培模式 |
4.2 大棚春番茄—夏丝瓜、蕹菜—秋莴笋高效栽培模式 |
4.3 大棚毛豆—丝瓜—秋延辣椒—芫荽高效栽培模式 |
4.4 大棚丝瓜—苋菜—生姜高效套作栽培模式 |
4.5 大棚丝瓜周年一大茬长季节高效栽培模式 |
4.6 大棚一年双茬丝瓜高效栽培模式 |
5 大棚丝瓜栽培 |
5.1 品种选择 |
5.2 播种育苗 |
5.3 整地施肥 |
5.4 合理密植 |
5.5 大棚管理 |
5.6 植株调整 |
5.7 肥水管理 |
5.8 适时采收 |
5.9 病虫害防治 |
(2)丝瓜新品种蓉杂丝瓜2号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过程 |
2 选育结果 |
2.1 丰产性 |
2.1.1 品种比较试验 |
2.1.2区域试验 |
2.1.3 生产试验 |
2.2 早熟性 |
2.3 抗病性 |
3 品种特征特性 |
4 栽培技术要点 |
(3)丝瓜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丝瓜种质资源研究和利用 |
1.1 丝瓜的起源与分类 |
1.2 我国丝瓜种质资源收集和利用 |
1.3 丝瓜品种选育研究现状 |
2 丝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
2.1 丝瓜主栽品种的发展规律 |
2.2 丝瓜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
2.3 丝瓜杂种优势利用与遗传特性研究 |
3 存在的问题 |
4 展望 |
(4)丝瓜主要经济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遗传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性状调查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主要经济性状方差及配合力方差分析 |
2.2 主要经济性状GCA效应分析 |
2.3 主要经济性状SCA效应分析 |
2.4 各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
3 讨论 |
(5)丝瓜新品种——驻丝瓜9号(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过程 |
2 品种特征特性 |
2.1 早熟性 |
2.2 丰产性 |
3 栽培技术要点 |
3.1 适时播种 |
3.2 育苗及苗床管理 |
3.3 整地定植 |
3.4 定植后管理 |
3.5 引蔓疏叶 |
3.6 及时理瓜 |
3.7 肥水管理 |
3.8 病虫害防治 |
3.9 适时采收 |
(6)2011年通过审定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四)(论文提纲范文)
一、川芋802 |
1.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2. 品种来源 |
3. 特征特性 |
4. 产量表现 |
5. 栽培要点 |
6. 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在四川省中低海拔地区的中浅山及平坝丘陵区排透水性好的地方种植。 |
二、川凉薯6号 |
1. 选育单位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农业科学研究所高山作物研究站、四川省通江县明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2. 品种来源 |
3. 特征特性 |
4. 产量表现2008~2009年两年参 |
5. 栽培要点 |
6. 适宜种植地区川西南山区, 盆周山区, 盆地丘陵区, 川西平原区种植。 |
三、南豆21 |
1. 选育单位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院。 |
2. 品种来源以南豆5号作母本, 德阳六月黄作父本进行杂交, 经系统选育而成。 |
3. 特征特性 |
4. 产量表现 |
5. 栽培要点 |
6. 适宜种植地区四川省平坝、丘 |
四、贡豆21 |
1. 选育单位四川省自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
2. 品种来源 |
3. 特征特性 |
4. 产量表现 |
5. 栽培要点 |
6. 适宜种植地区四川省平坝、丘陵及低山区。 |
五、成豆15 |
1.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2. 品种来源以浙春3号作母本, 开育10号作父本杂交, 经系统选育而成。 |
3. 特征特性 |
4. 产量表现 |
5. 栽培要点 |
6. 适宜种植地区四川省平坝、丘陵及低山区。 |
(7)农福丝瓜801选育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过程 |
2 选育结果 |
2.1 早熟性 |
2.2 丰产性 |
2.3 品质 |
2.4 适应性 |
3 栽培技术 |
(8)几个丝瓜品种设施栽培比较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栽培管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品种植物学性状比较 |
2.2 各品种商品性比较 |
2.3 各品种丰产性比较 |
2.4 各品种抗病性比较 |
3 结论与讨论 |
(9)丝瓜新品种双丰1号肉丝瓜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过程 |
2 选育结果 |
2.1 产量 |
2.1.1 品比试验 |
2.1.2 区域试验 |
2.1.3 生产示范 |
2.2 抗逆性 |
2.3 商品性 |
2.4 主要农艺性状 |
3 栽培技术要点 |
(10)普通丝瓜种质资源评价体系及主要农艺性状遗传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引言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丝瓜种质资源的研究 |
第一节 丝瓜的起源、栽培历史与价值 |
摘要 |
Abstract |
1 丝瓜的起源及在我国的栽培历史 |
2 丝瓜的价值 |
2.1 丝瓜的食用价值 |
2.2 丝瓜的工业价值 |
2.3 丝瓜的药用价值 |
3 丝瓜在植物保护上的作用 |
4 丝瓜在嫁接上的应用 |
5 展望 |
第二节 丝瓜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摘要 |
Abstract |
1 丝瓜种质资源研究和利用概况 |
1.1 丝瓜种质资源及其研究利用状况 |
1.2 我国丝瓜种质收集和利用现状 |
1.3 丝瓜品种选育研究概况 |
2 丝瓜属种间杂交研究概况 |
2.1 丝瓜属种间杂交研究现状 |
2.2 丝瓜种间杂交育种的相关基础研究 |
3 丝瓜系统学研究 |
4 展望 |
第三节 瓜类作物性别分化的研究进展 |
摘要 |
Abstract |
1 高等植物性别分化的研究进展 |
1.1 高等植物的性别分化 |
1.2 高等植物性别分化的研究现状 |
2 瓜类作物性别分化的研究进展 |
2.1 瓜类作物性别分化的特点 |
2.2 生长调节物质对瓜类作物性别分化的影响 |
2.3 光照和温度等对丝瓜性别分化的影响 |
3 展望 |
第二章 丝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
第一节 丝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
摘要 |
Abstract |
1 主栽品种的更新换代 |
2 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
3 杂种优势与遗传特性的研究进展 |
4 展望 |
第二节 瓜类作物遗传特性的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三节 植物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方法 |
摘要 |
Abstract |
1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研究方法 |
2 二个纯系亲本杂种分离世代分离分析方法 |
3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体系分离分析方法的应用 |
下篇 研究报告 |
第三章 普通丝瓜种质资源评价体系研究 |
第一节 普通丝瓜主要农艺性状的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普通丝瓜植株长势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和参照品种 |
2.2 叶色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和参照品种 |
2.3 叶形和裂叶度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和参照品种 |
2.4 雌(雄)花色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和参照品种 |
2.5 瓜皮色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和参照品种 |
2.6 瓜面手感、瓜皮皱缩和瓜面茸毛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和参照品种 |
2.7 凸(凹)纹条数、凸瘤多寡、凹纹色和凸纹色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和参照品种 |
2.8 叶横径、叶纵径、叶柄长、茎粗及分枝数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评价指标和参照品种 |
2.9 第1雌花节位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评价指标和参照品种 |
2.10 雄、雌花直径的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评价指标和参照品种 |
2.11 瓜长、瓜粗、瓜形指数和单瓜重的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评价指标和参照品种 |
2.12 瓜形(果形)的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评价指标和参照品种 |
3 讨论 |
第二节 普通丝瓜部分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瓜长等11个农艺性状的变异情况的统计分析 |
2.2 瓜长等11个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普通丝瓜性状间的相关性与目标性状的选择策略 |
3.2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关性 |
3.3 普通丝瓜瓜条的商品性(匀称性或瓜形指数) |
第三节 普通丝瓜熟性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分析 |
2.1 性状的变异研究及统计分析 |
2.2 熟性性状间的相关性统计分析 |
2.3 熟性早、迟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 |
3 讨论 |
3.1 普通丝瓜熟性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 |
3.2 普通丝瓜的节成性 |
3.3 普通丝瓜的开花习性与雄花开放早晚的评价方法 |
3.4 早熟、优异普通丝瓜种质的标准 |
第四章 普通丝瓜性别分化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无性节的分布规律 |
2.2 双性节的表现形式 |
2.3 有雄节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
2.4 有雌节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
3 讨论 |
3.1 普通丝瓜的节成性 |
3.2 普通丝瓜的雌、雄花分化 |
3.3 播期对普通丝瓜的性别分化的影响 |
3.4 普通丝瓜特异种质的评价 |
第五章 丝瓜种质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43份丝瓜种质总DNA扩增产物的多态性分析 |
2.2 依据ISSR标记的43份丝瓜种质的聚类分析 |
3 讨论 |
第六章 普通丝瓜第1雌花节位的遗传特性研究 |
摘要 |
Absract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材 |
1.2 第1雌花节位调查 |
1.3 植物数量性状混合遗传模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普通丝瓜第1雌花节位的次数分布特征 |
2.2 普通丝瓜第1雌花节位遗传特性 |
3 讨论 |
3.1 环境对普通丝瓜第1雌花节位遗传的影响 |
3.2 普通丝瓜早熟品种的育种策略 |
3.3 植物数量性状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 |
第七章 普通丝瓜果实性状的遗传特性研究 |
摘要 |
Absract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处理间差异显着性分析 |
2.2 亲本及遗传世代平均值的遗传分析 |
2.3 植物数量性状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 |
3 讨论 |
3.1 普通丝瓜的果实性状与育种选择 |
3.2 环境效应对普通丝瓜育种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本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长沙肉丝瓜早熟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江流域塑料大棚丝瓜栽培技术(下)[J]. 汪李平. 长江蔬菜, 2022
- [2]丝瓜新品种蓉杂丝瓜2号的选育[J]. 帅正彬,郭江洪,杨斌,陈征昊. 中国蔬菜, 2017(04)
- [3]丝瓜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 戴澈,刘根新,许园园,刘哲,娄丽娜,苏小俊.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10)
- [4]丝瓜主要经济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遗传效应分析[J]. 王安乐,邬成,邓稳桥. 湖南农业科学, 2013(15)
- [5]丝瓜新品种——驻丝瓜9号[J]. 姜俊,胡应北,赵红星,徐德富. 蔬菜, 2012(01)
- [6]2011年通过审定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四)[J]. 四川省种子站. 四川农业科技, 2012(01)
- [7]农福丝瓜801选育初报[J]. 陈铣,花秀凤. 福建农业科技, 2011(02)
- [8]几个丝瓜品种设施栽培比较试验[J]. 高柱,王小玲,严毅,王碧琴,余发新,范淑英. 北方园艺, 2010(15)
- [9]丝瓜新品种双丰1号肉丝瓜的选育[J]. 林奕韩,陈捷凯,林爱惜. 广东农业科学, 2010(07)
- [10]普通丝瓜种质资源评价体系及主要农艺性状遗传规律研究[D]. 苏小俊.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