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网融合的内涵与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国闻[1](2020)在《三网融合背景下SD广电网络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信息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三网融合也进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国务院常务会议在2010年1月13日决定加快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在网络上实现互联互通,业务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形成无缝覆盖。三网融合是促进构建以高速多媒体为基础的一个平台,具备网络资源共享、费用低、维护方便、适应性强等优点,同时可以有效的避免低水平的基础网络重复建设。在推进三网融合的过程中,新型媒体开始慢慢凸显,像互联网OTT、移动电视、IPTV等层出不穷,与传统的广播电视之间在竞争用户方面愈演愈烈,对传统广播电视地位、作用影响严重,给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带来极大的冲击,原有用户流失严重。在三网融合下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SD广电网络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探索和发挥自身优势,迎接三网融合趋势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公司急需解决的难题。SD广电网络公司是2010年底挂牌成立,整合了全省16个地市有线电视网,是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中最早实现有线电视网完全整合的省份。公司要发挥整合优势,加快数字电视产业结构升级和经营业务创新,让三网融合带来的福利走进寻常百姓家庭。由于整合前后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急需解决,所以SD广电网络公司必须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体制,制定三网融合背景下科学合理的竞争战略,大力推进公司制度的改革和创新,让用户享受更便捷服务和更实惠的产品,增强用户的粘连度,树立起公司的品牌文化,保证公司走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论文以现代化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为指导,首先通过对国外三网融合发展历程对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的影响进行分析,探索我国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行业的发展前景之路;其次认真研究了SD广电网络公司现在面临的主要竞争对手、运用PEST模型和SWOT模型对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将来的竞争趋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威胁,找到自身真正拥有的优势和劣势;最后结合SD广电网络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制定了实施差异化战略是最适合的竞争战略,并提出合理的实施策略以及科学的保障措施,以保障公司有效实施竞争战略。本文得出的结论可供其他省份的广电网络公司参考,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潘雾旻[2](2020)在《互联网形势下四川广电网络公司业务转型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所处的生产经营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提出“互联网+”概念,加速推动互联网产业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引发了大部分行业的变革,“巨变”逐渐成为企业业务经营环境的代名词,业务绩效成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了业务转型道路,这其中就包括广电行业。基于此,本文选取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广电”)作为研究对象,在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知识和方法,遵循“业务转型动因——业务转型战略——业务转型保障”的研究逻辑探讨四川广电在互联网新形势下的业务转型发展战略,对业务转型的内涵及特征、四川广电业务转型的动因、四川广电如何实施业务转型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其研究意义一方面是为宏观经济转型和中观产业转型提供重要理论借鉴,另一方面将为其他同行业公司寻求业务转型路径提供借鉴。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部分,梳理战略管理、业务转型、核心竞争力相关理论,结合宏观经济转型和中观产业转型分析微观企业转型的顶层理论框架,奠定全文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对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并给出了业务转型的动因总结。在外部环境方面,采用PEST分析法对四川广电所处的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环境进行全面解读,并借助波特五力模型从供应商、购买者、潜在竞争者、替代品、行业内竞争者五个角度分析了公司目前的竞争环境;在内部环境外面,系统分析了公司宏观战略、综合现状、业务趋势和业务组合模式。最后综合内外部环境分析结果,采用SWOT分析法归纳并总结了四川广电的业务转型动因。第三部分,根据前文业务转型动因制定出具体的业务转型发展战略,首先明确四川广电业务转型的核心思路和基本原则;其次根据内外部环境分析结果,采用判别矩阵的方法筛选出企业核心基础能力,包括2个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和19个三级指标;第四部分,从制度、组织、人才三个角度提出业务转型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确保四川广电业务转型战略顺利落实。
王晓宇[3](2020)在《融媒时代电视综艺的媒介生态建构》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不断涌现,其席卷之势给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巨大冲击,致使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媒介生态与传播格局随之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媒体曾经形成的核心竞争力逐渐瓦解。电视作为现代社会至关重要的一种媒体形态,在新的技术环境、社会环境下,正面临多方面的挑战,网络视频、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对传统电视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媒体对传统媒体进行的多层面、多角度的渗透,使两者间愈渐频繁的互动发展,电视媒体不再一枝独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面对冲击,结合国家战略要求、技术进步以及行业发展形式,传统媒体不得不借力新媒体,整个传媒业呈现媒体融合的趋势。近年来,媒体融合更是作为国家战略不断推进深化,媒体融合发展推动形成全媒体传播体系,打造中国特色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已上升到国家治理体系的高度,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新生态势在必行。作为当下电视荧屏中占据主流地位的节目类别,电视综艺节目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更是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能否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借助互联网思维破除僵局,尽快掌握媒介融合的技巧,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利用新媒体的特点不断丰富自己,实现传统电视节目与新媒体平台的融合,创新节目形态,减少受众流失,加强自身品牌建设,完成自身转型,实现电视综艺生态平衡长远发展,成为最为紧迫的命题。随着互联网不断升级换代,媒介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或是一个沟通的渠道,它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连接的平台,开始将人类社会引入一个相互联系的生态圈中,使得任何一种媒介问题的解决,依靠单一的媒体都解决不了,需要从一个更大范围的媒介生态学的角度去审视和关照,因此,把综艺节目搁置于当前的媒介融合的大生态的背景下,研究综艺节目的创新问题是本文所要面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也基于此,本文会侧重于使用媒介生态学的理论,对融媒背景下的电视生态的变革、电视综艺节目的媒介生态现状进行一个全景式的扫描与归纳,由此分析电视综艺节目的媒介生态建构问题,以期探索出一条可行的电视综艺节目融合创新发展路径,并建立电视综艺节目媒介生态建构的理论体系。具体而言,本文聚焦融媒时代电视综艺节目的媒介生态建构研究,主要以媒介融合、媒介生态、媒介平台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传播学、艺术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采用跨学科的研究视角,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观看、整理、研究分析大量综艺节目的基础上对融媒时代下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路径进行深入探析,从“原生态”、“内生态”和“外生态”三方面对融媒时代下电视综艺节目进行媒介生态建构研究,提出具体建构策略,帮助电视综艺节目健康发展。该选题对电视综艺节目的研究和创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将分为五个章节对融媒时代电视综艺的媒介生态建构进行研究。绪论部分,首先对选题的背景进行详细的分析阐述,并论述选题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方面的重要意义;其次,就选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主要从媒介融合、融媒时代电视的发展、媒介生态、综艺节目的发展等四个方面,对国际、国内相关着作、文献及理论进行梳理和介绍;最后,交代本文写作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对文中相关概念,主要是融媒、电视综艺和媒介生态做了简要的界定,在此基础上廓清其定义和特点,并对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如媒介融合理论、媒介生态理论、媒介平台理论等进行理论梳理铺垫,这些理论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主要研究融媒时代电视生态的变革,从电视媒体面临的困境入手,如何突破困境,要从生态的角度去探讨。对于当下电视生态的变革通过电视发展的三度空间、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交织下的电视生态和电视产品的创新路径三方面阐述,最后将电视传播生态变革的动因归结于技术革新、政策推动、市场开放、文化融合、受众需求几方面因素。第三章通过内容形态、传播形态、制作方式和节目类型四个维度分别对电视综艺的发展历史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内容形态上从晚会表演到真人秀、传播形态上从电视综艺到网络综艺、制作方式上从科组长制到工作室制、节目类型上从节目综艺到产品综艺,并对各阶段综艺节目进行历史分期,纵向与横向梳理相结合,便于厘清综艺节目的发展状况和变迁变革。第四章着重研究电视综艺媒介生态的现状与媒介生态危机。将电视综艺节目置于一个宏观、动态的媒介生态环境之中,从外部生态环境和生态位及生态关系方面系统分析电视综艺节目生存与成长的背景,探析电视综艺的生存现状和生长态势,并分析电视综艺节目在当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媒介生态危机。第五章探究融媒时代电视综艺的媒介生态建构问题,这是本文重点论述的章节。结合用户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等互联网思维作为建构基础,分别从组织机构变革驱动的电视综艺“原生态”建构、内容为中心的产制理念推动的电视综艺“内生态”建构和以合作共赢的产业链模式为基础的“外生态”建构三方面阐述电视综艺的媒介生态建构策略。最后结语部分聚焦于对本文的总结和电视综艺的未来发展的展望。本文通过对电视综艺节目的研究,以融媒时代为背景,以媒介生态学为视点审视电视综艺节目的生态现状、影响因素,探究优良综艺节目生态的建构策略,从而寻找电视综艺节目再平衡的出路与转机,以期指导传播实践,促进电视综艺节目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刘奕[4](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曾维新[5](2019)在《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新兴产业,并日益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大部分国家对该产业采取扶持政策。目前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以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新闻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型业态已初具规模,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及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众多涉及该产业的重要政策,从明确该产业的重要地位到文化产业统计范围变化以及各种财政、税收、金融扶持补助政策不一而足。这些财税金融扶持政策提供的各种政府资源最终落实到企业层面都归入了政府补助范畴。然而对于政府是否应当介入和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尚存争议,有关网络文化产业的相关扶持政策情况如何,因扶持政策形成的巨额补助是如何落实到网络文化企业层面,补助是否实现了政府部门既定目标,这些问题都亟待深入探讨。因此研究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政府补助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发现:一是当前国内外对网络文化产业并无权威统一的界定,众多学者或部门将其称之为数字创意产业、数字文化产业、数字内容产业、互联网文化产业等;二是现有对政府补助的研究大都聚焦于战略新兴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等,鲜有以网络文化产业为对象的研究;三是对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研究主要以定性为主,较少以定量方法来研究政府补助的绩效;四是在考察政府补助对企业的影响时,大都只考察总体补助的作用,较少考察不同类型补助的效果差异,且对政府补助类型的研究仍有细化的空间。基于此,本文依据“要不要-怎么样-行不行”的逻辑,聚焦中国网络文化产业,研究其政府补助问题。“要不要”是解决政府是否有必要对网络文化产业进行补助,这就需要对网络文化产业的特性及在中国国情下的现实必要性开展研究。“怎么样”是解决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现状如何,这就需要梳理中国现有的关于网络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和研究当前中国网络文化企业获取政府补助所呈现的总体特征和内容特征。“行不行”则要解决政府补助是否有效,即绩效评价问题,这就需要验证政府补助(包括总体补助和不同细分类型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的经营绩效、创新和社会责任方面是否起到积极作用。最终目的在于为政府通过补助扶持网络文化产业提供依据,并帮助其更好的制定和修正补助政策,实现补助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网络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本文的研究工作可概括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政府通过补助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本文采用归纳演绎法在明确和完善网络文化产业概念及系统研究网络文化产业各种特性的基础上,先是从市场失灵、产业竞争力理论和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出发论述政府扶持该产业的理论依据;然后在介绍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发展现状及其原因之后,从中国经济转轨及文化体制改革角度探讨政府通过补助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必要性。同时尝试明确政府在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应扮演的角色。第二部分全面剖析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现状。一是依据重要政策出台或技术进步的关键节点将中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并详细梳理各阶段的政府政策,总结政策演进情况以及特点和问题。二是依据筛选的179家网络文化上市公司(其中核心领域132家,相关领域47家)年报中披露的政府补助金额数据剖析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特征,包括总体政府补助和不同类型补助(财政拨款、政府奖励和税收优惠)在所有制、细分行业和区域等方面呈现出的分布特征;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和LSD多重比较法(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ce)验证所有制性质、细分行业和区域因素是否是影响网络文化企业获取政府补助的因素。三是对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内容结构进行分析。基于补助的目的和具体指向性,将样本企业补助明细科目归类整理分为七大内容板块,通过统计分析揭示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内容结构特征。第三部分检验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有效性。本文搭建了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有效性的综合评价框架,利用179家网络文化样本企业2013-2017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政府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经营绩效(财务绩效和市场价值)、创新和增加就业三方面的影响。不仅考察总体政府补助,还考察财政拨款、政府奖励和税收优惠三种细分类型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的影响。在整个实证研究中还考虑了所有制因素和细分行业因素对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各种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调节作用。此外还检验了研发投入在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创新之间是否起到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可归纳为:第一,网络文化产业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进的动态概念。通过梳理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及学者繁杂众多的概念中可知,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内容产业到数字文化产业、数字创意产业、数字内容产业再到互联网文化产业、网络文化产业,这些概念的出现是文化产业和不同时段的技术融合发展产生的必然结果。随着科技进步,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网络文化产业的定义还会不断演进。第二,中国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理论依据和现实需求。网络文化产业具有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三重属性,同时表现出强大的产业融合和技术关联性等特征,这些特征让其具备了其他产业没有的优势。市场失灵理论(外部性、公共产品、信号传递理论)、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为政府介入网络文化产业提供了理论基石。同时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缓解中小科技型网络文化企业融资困境的现实情况也需政府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本文还明确政府的角色应定位为公共网络文化产品的监管者和提供者,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者和调控者,网络文化市场秩序的建设者和维护者。第三,中国网络文化产业补助政策不断完善但仍需优化。我国网络文化产业从萌芽发展至今可划分为六个阶段,管理和补助扶持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并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现有补助政策呈现出规制监管的专门性和政府补助的一般性,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网络化转型补助政策多过扶持新兴网络文化产业补助政策等特征。同时补助政策也存在不够具体,相对被动和滞后需求等问题。虽然我国已形成了包含财政资金、专项基金、税收减免、政府采购、贷款贴息、保费补贴、项目补贴和政府奖励等在内的多种手段的综合补助政策体系,但尚未建立对各种政策和措施的效果和绩效进行评价的机制。第四,中国网络文化产业补助具有普惠性并且特征复杂。我国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2013-2017年政府补助覆盖率在95%以上,说明补助对于网络文化上市公司是“普惠”政策,而非“特惠”政策。财政拨款是我国网络文化上市公司政府补助最主要的形式,其次为税收优惠;政府奖励呈现出“奖励名目较多,奖励金额不高”的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网络文化企业、相关领域企业和东部地区的网络文化企业相较于非国有、核心领域和中西部地区的网络文化企业在获取补助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法研究发现,网络文化企业在获取政府补助上存在显着的所有制和细分行业差异,而地区差异并没有统计上的显着性。第五,技术创新类补助是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主要内容。中国政府对网络文化产业的补助大部分都投向了技术和创新方面,这符合网络文化产业与技术高度关联的特征。其次为产业专项补助和项目专项补助,投融资补助、涉外补助、人才和就业补助、无形资产补助四块内容的政府补助金额占比较少。第六,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在网络文化企业经营绩效方面,政府补助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对企业市场价值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对企业财务绩效并无显着影响;在网络文化企业创新和社会责任(就业)方面,政府补助均有积极正向促进作用;(2)不同类型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的影响存在差异,财政拨款对网络文化企业的市场价值、创新和增加就业方面均有显着正向促进作用,税收优惠对其网络文化企业的市场价值和增加就业方面均有显着正向促进作用,政府奖励对网络文化企业创新有负向影响;(3)所有制因素并没有对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的经营绩效、创新和就业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4)细分行业是影响政府补助和网络文化企业创新、就业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以生产网络文化设备为主的相关领域相较于以网络内容生产为主的核心领域而言,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和增加就业的影响更加显着;(5)研发投入(RD)在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创新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政府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创新的正向促进作用有6.63%是通过企业研发投入来实现的。鉴于以上主要发现和研究结论,本文就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提出如下优化建议:一是要建立专门的网络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补助体系;二是明确财政拨款、政府奖励和税收优惠三类补助各自的特征和效果,依据政策既定目标选择合适的补助类型,确保补助发挥最佳效用;三是破除“所有制惯性”,坚持“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立”原则,给予国有和民营网络文化企业平等市场地位,公平合理分配补助资源。四是关注网络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差异,鉴于核心领域企业是网络文化产业的主体最能体现该产业特性,补助可适当向核心领域企业倾斜;五是建立科学有效的网络文化产业补助绩效评价机制,以提高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利用效率。
张洪涛[6](2018)在《三网融合新形势下广电网络的运营模式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三网融合概念提出后各方对其都有分析研究,随着我国三网融合进程的不断深入,尤其是2016年年初国务院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下发了 1号特急文:《关于在全国范围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工作深入开展的通知》,我国三网融合开始进入全国范围深入开展的新阶段。在新阶段中,电信网和互联网的电视用户数量飞速上涨,广电网络也在积极拓展宽带业务,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络都有相互进入对方业务领域的标志性事件,可以说我国三网融合从概念提出至今开始进入全面融合竞争的新形势。本文将对我国现阶段三网融合全面融合竞争的新形势下广电网络的运营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对我国广电网络后续的产业发展有参考价值。本文首先对运营模式以及三网融合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说明,接着对我国三网融合的进程以及出现的新情况进行研究,说明我国三网融合已迎来全面融合竞争的新形势。其次,对我国广电网络发展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问题,说明我国广电网络面临的困境,指出我国广电网络亟需转变运营模式。最后,通过对国外广电网络的运营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对我国广电网络进行SWOT战略分析,最终提出我国广电网络在三网融合新形势下的运营模式优化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对我国广电网络的长远发展有参考价值。
甘丹[7](2018)在《三网融合趋势下的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发展战略研究 ——以深圳TWSX为例》文中认为放眼世界,以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社会日益成熟,“三网融合(电信,有线电视和互联网的融合)”已经成为数字与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和三网融合的快速发展,收视群体的活力增强,大众的收视不再以有线电视为唯一选择。年轻群体休闲都开始转移到在移动终端上,人们愿意运用很多方式获得休闲乐趣和放松,如手机和平板电脑。而IPTV,OTT电视,互联网视频,手机视频等传统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多样化也越来越明显。目前,IPTV和国家互联网电视已经对有线电视运营商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的数字电视已经成为房间电视的“霸主”,作为有线电视,有着巨大的市场竞争,但目前看起来似乎还没有准备好迎接这一重大挑战。本文以三网融合的竞争全面推进和深圳TWSX及有线电视行业应对电信运营商与新型媒体挑战的客观情形为背景,基于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使用pest模型和swot工具,分析TWSX公司的发展环境与战略,梳理公司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形成TWSX公司未来发展的整体战略及参考建议。本文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结合深圳TWSX的实际情况,运用PEST分析法,对深圳TWSX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指出三网融合整合国内有线电视运营与电信的资源,有线电视运营受到强替代品的冲击,用户流失严重的形式;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深圳TWSX内部优势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制定出深圳TWSX的战略类型和战拖措施,提出公司应集中优势的多元经营。着重打造互联网+广电融合型产品,集中提升新媒体核心竞争力;重视内容,开展互联网视频多元业务与应用;整合渠道,开拓与电信合作空间;开放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在激烈的市场的竞争中,公司的运营服务部门应提供人力资源、组织架构、资本运作与财务、技术、市场营销、文化保障。公司继续保持和増强竞争力,开创TWSX公司转型发展的新起点。
杨琦[8](2018)在《融合发展中广电媒体改革路径选择研究 ——从台网分离到网台合一的因果辨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电视行业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随着经营市场化、产业集团化程度的提高,电视台网关系几经分合。2015年起,传统电视与新兴媒体在终端争夺、平台打造、生态圈建设上都竞相发力,媒介生态开始呈现天平倾斜的态势。而在此时,全国不少省份台网分离中的存量分红往往不兑现,本意制播分离,专业化与规模化运行,共享发展红利,只是事与愿违,又异化成对内容生产一线实体的资源掠夺。传统媒体的内部分化与阵营划分,逐渐形成马太效应,同时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倒逼媒体融合的时代转型。面对如此严峻之形势,有必要反省之前全国广电传输网络资源与传媒内容生产机构的分合得失,汲取曾经大力推行的台网分离这一改革动机与效果出现重大反差的深刻教训,从而借助媒体融合之机,推动网台资源一体化整合,实现反哺基层媒体,广电平台化大发展。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三网融合推进广电台网分离改革的进程,以及国外发达国家广播电视产业与电信业、互联网业之间融合实践的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对广电媒体转型发展的宏观环境进行概述,包括:第一,梳理广电媒体改革发展中的相关概念。第二,对上世纪末顶层提出三网合一后十余年的曲折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在传统主流媒体需要转型升级的重大当口,有必要引入哲学相关理论,厘清迷思,因此,第二章是对我国近二十年来台网之间的分合关系进行辩证分析:第一,阐释我国广电发展战略转型的内在逻辑;第二,明辨台网关系出现的变化是必然的,且是过程性的,变,是结果导向的趋势,不变是政策战略转型的坚守。当中,广电媒体台网关系的分分合合也体现了互为因果的哲学思维逻辑;正是由于最初各地起点低且围城割据的台网合一,才导致了资源的极大浪费,造成在三网融合中广电系统因分治欠规模化的行业劣势,于是这一结果成为广电媒体实施台网分离而重组系统大网的原因。但2010年后正式台网分离的结果则是事与愿违,最终引发了现今广电融媒发展后对于台网关系重新考量的因素,也自然成为点燃平台化媒体需要有新型台网关系转型发展的导火索。案例引入广电系统融媒发展下的华数模式,对其平台媒体化的融合发展路径进行了梳理,从广电网络平台自身依托内容的战略发展角度进行反证立论。至此,全文的落脚点,归结到传媒融合发展的关键处——即抓“两化”,平台媒体化到媒体平台化,而为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未来提供必要的思路与镜鉴。
曾原[9](2017)在《融合模式下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规制研究》文中提出论文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为研究对象,从政府管理的视角,进行融合模式下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规制研究。论文分析了文化融合的落实,政府文化规制的新情况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实现等三方面问题,以文化创意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双重属性为基本事实,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为目标,从规制的角度,探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并发挥双重作用,实现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最优或次优配置。论文主要内容包括核心判断、基本思路、实务分析、结论建议四部分。论文明确提出,文化创意产业规制不是简单孤立的经济性规制或社会性规制,也不能简单提成“第三种规制”。论文将“文化创意产业规制是融合型规制”作为核心判断提出,是规制经济学针对文化创意产业需解决综合性的问题。同时提出,从融合型规制思路出发,应调整文化事业与产业功能分割的管理思维,采取文化事业与产业的融合管理方式。基于中国国家层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和上海市层面的《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目录(2013)》进行比较,论文提出针对文化创意服务业分层管理的思路,将10个大类28个中类依据意识形态属性的强弱和产业属性的高低进行二维坐标系分类定位。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分类施策。论文引入拉丰—梯若尔规制激励理论模型,考虑效率水平、努力程度等信息不对称因素的现实存在,无需增减模型现有变量,以一定的制度安排建立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实行激励性规制应用的探索。对应于二维坐标系形成的9个区域,论文具体分析了澎湃新闻、第一财经、奔驰文化中心、巨人网络、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等9个具有代表性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机构及其业务类型,突出业务类型的融合性和政府规制方式的实证性研究。最后,论文提出应构建基于融合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激励性规制模式。加强治理互动,在坚持“文化例外”的同时,以激励性规制实现双效统一。通过资源统合,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政府文化管理水平。进行分类施策,文化创意产业政府规制应体现放管结合,贴合文化创意产业自身规律。
蒋兰兰[10](2017)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北京歌华有线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文中研究表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启动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工作,至今已经20多年,现今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有线电视网。由于掌握着新闻命脉,我国有线电视企业具有特殊的政治属性,为此在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初期,国内有线电视企业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国家行政的干预,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在高层业务领域逐步融合,即所谓的“三网融合”,彻底给有线电视网络企业引入了外来竞争,对其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垄断地位也逐渐消失。为此,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如何应对,使自身的竞争实力进一步提高,成为有线电视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北京有线电视网络企业,更是市场竞争的前沿阵地和主要战场。2010年,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有线电视企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包括运用模式、内容和观念等等。北京歌华有线公司在这场历史性革命中脱颖而出,但是如何实现自身转型,紧紧抓住三网融合试点单位的机遇,真正发挥三网融合的示范作用,开创一条与我国实际相符的有线电视数字化、产业化特色道路呢?这个项目对歌华有线的发展至关重要,该项目能否取得突破,关系到北京有线电视未来的发展情况的好坏。本文对国内外有线电视和三网融合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分析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有线电视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首先对国际上三网融合较早国家的经验和特点进行分析和借鉴,并与我国和北京市歌华有线电视发展现状相结合,把公司战略管理理论和具体实践当作基础。然后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北京歌华有线公司应该顾全大局,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利用SWOT的办法对业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明确发展战略定位,提出了最佳的战略选择方案,以及采取品牌战略、竞争战略和企业联盟战略作为北京市有线电视三网融合下发展战略的建议。
二、三网融合的内涵与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网融合的内涵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三网融合背景下SD广电网络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有关三网融合的研究 |
1.2.2 企业竞争战略方面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 研究方法工具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概念 |
2.1 竞争战略理论 |
2.2 PEST分析模型 |
2.3 SWOT分析模型理论 |
2.4 三网融合的内涵与意义 |
第3章 SD广电网络公司发展现状分析 |
3.1 SD广电网络公司现有规模 |
3.2 三网融合对SD广电网络公司发展的影响 |
3.3 SD广电网络公司现有竞争战略 |
3.4 SD广电网络公司现阶段发展分析 |
第4章 SD广电网络公司的环境分析 |
4.1 国内外三网融合对有线电视发展的影响 |
4.2 SD广电网络公司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4.2.1 电信运营商的分析 |
4.2.2 互联网电视的分析 |
4.2.3 跨界竞争者 |
4.3 SD广电网络公司行业宏观环境分析——PEST模型 |
4.3.1 政治环境 |
4.3.2 经济环境 |
4.3.3 社会环境 |
4.3.4 技术环境 |
4.4 SD广电网络公司发展的SWOT分析 |
第5章 SD广电网络公司竞争战略的制定与保障 |
5.1 SD广电网络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及目标 |
5.2 适合于SD广电网络公司的竞争战略制定 |
5.3 公司竞争战略的实施策略 |
5.3.1 以内容为王,加强相关业务创新 |
5.3.2 结合技术创新,升级网络设施 |
5.3.3 以用户为中心建立客服系统,创新市场营销模式 |
第6章 SD广电网络公司的竞争战略保障措施 |
6.1 人力资源保障 |
6.2 技术支撑保障 |
6.3 财务保障 |
6.4 市场运营保障 |
6.5 企业文化保障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2)互联网形势下四川广电网络公司业务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的、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主要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战略管理 |
2.1.2 企业业务转型 |
2.1.3 动态环境 |
2.2 理论基础 |
2.2.1 竞争战略理论 |
2.2.2 核心能力理论 |
2.2.3 业务转型理论 |
2.2.4 第二曲线理论 |
第三章 四川广电网络公司业务转型的外部环境分析 |
3.1 业务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层面的业务转型 |
3.1.2 经济层面的业务转型 |
3.1.3 社会层面的业务转型 |
3.1.4 技术层面的业务转型 |
3.2 广电业务竞争环境分析 |
3.2.1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
3.2.2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
3.2.3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
3.2.4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
3.2.5 行业内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
第四章 四川广电网络公司业务转型的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宏观战略分析 |
4.1.1 宏观战略定位及目标 |
4.1.2 公司业务品牌战略 |
4.2 公司业务内部环境分析 |
4.2.1 综合现状分析 |
4.2.2 业务趋势分析 |
4.2.3 业务组合矩阵 |
4.3 业务转型动因总结 |
第五章 四川广电网络公司业务转型的战略制定 |
5.1 核心思路和原则 |
5.1.1 核心思路 |
5.1.2 原则 |
5.2 基础能力 |
5.2.1 建立企业基础能力指标体系 |
5.2.2 筛选企业核心基础能力指标 |
5.3 战略制定 |
5.3.1 目标定位 |
5.3.2 环境决策 |
5.3.3 战略选择 |
5.3.4 转型途径 |
第六章 四川广电网络公司业务转型的实施保障 |
6.1 制度保障: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
6.1.1 统一高层领导思想 |
6.1.2 加强沟通协调反馈 |
6.1.3 建立绩效考核体系 |
6.2 组织保障:完善省市县三级组织结构 |
6.2.1 建立省级战略管理中心 |
6.2.2 建立市级统一调配中心 |
6.2.3 建立县区级一线运营中心 |
6.3 人才保障:优化人才队伍建设 |
6.3.1 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
6.3.2 改善人才的管理和培训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中数据来源一览 |
(3)融媒时代电视综艺的媒介生态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一)媒介融合的相关研究 |
(二)融媒时代电视的发展相关研究 |
(三)媒介生态的相关研究 |
(四)综艺节目的发展相关研究 |
三、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方法 |
(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融媒 |
二、电视综艺 |
三、媒介生态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媒介融合理论 |
二、媒介生态理论 |
三、媒介平台理论 |
第二章 融媒时代电视生态的变革 |
第一节 融媒时代电视媒体面临的困境 |
一、电视媒体地位与电视传播功能削弱 |
二、电视受众流失严重 |
三、电视专业人才外流 |
四、电视广告收入下滑 |
五、融合发展停留表面,缺乏具体路径 |
第二节 融媒时代电视生态的现状 |
一、移动、社交、智媒——电视发展的三度空间 |
二、竞合共生——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交织下的电视生态 |
三、形态与价值迭变——成为电视生态的常态 |
第三节 融媒时代电视生态变革的动因 |
一、技术赋能媒体 |
二、制度政策支持 |
三、市场环境推动 |
四、文化相融共生 |
五、受众需求变化 |
第三章 电视综艺的发展与衍变 |
第一节 从晚会表演到真人秀 |
一、萌芽期(1980 年—1995 年) |
二、发展期(1996 年—2002 年) |
三、成长期(2003 年—2009 年) |
四、高速发展期(2010 年至今) |
第二节 从电视综艺到网络综艺 |
一、起步期(2007 年—2013 年) |
二、成长期(2014 年—2015 年) |
三、黄金期(2016 年至今) |
第三节 从科组长制到工作室制 |
一、科组长制度 |
二、制片人制度 |
三、独立制片人制度 |
四、产品经理人制度 |
五、工作室制度 |
第四节 从节目综艺到产品综艺 |
一、节目综艺:娱乐为主,电视综艺商业模式探索 |
二、产品综艺:网综爆发,综艺节目产品属性深化 |
第四章 电视综艺的媒介生态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电视综艺的外部生态环境 |
一、政治生态环境:政策调控不断,引导电视综艺发展的走向 |
二、经济生态环境:经济稳中有增,推动电视综艺市场化转型 |
三、文化生态环境:消费文化兴起,创造电视综艺节目新形态 |
四、技术生态环境: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促进电视综艺融合创新 |
第二节 电视综艺的生态位及生态关系 |
一、基本生态位:媒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物种” |
二、现实生态位:电视综艺节目自身的进化改良 |
三、种间关系:竞争排斥和互利共生 |
四、种内关系:掠夺性竞争促进多样化探索 |
第三节 电视综艺面临的媒介生态危机 |
一、外部生态下向市场妥协,“重娱乐化”变异 |
二、内容原创力缺乏,导致产能过剩与市场萎缩 |
三、媒介“生态位”高度重叠,节目同质化加剧 |
四、节目明星的天价成本,导致产值结构不合理 |
五、品牌意识薄弱,生态关系下生存竞争力较差 |
第五章 融媒时代电视综艺的媒介生态建构策略 |
第一节 媒介生态的建构基础——互联网思维 |
一、互联网思维 |
二、互联网思维影响下电视媒体的典型特征 |
三、“互联网+电视综艺”的化学反应 |
第二节 组织机构变革驱动电视综艺“原生态”建构 |
一、媒介常规——建立扁平化架构和一体化运作机制 |
二、媒介生态位——建立市场区隔,实现错位竞争 |
三、价值导向——传播变现与商业变现的选择 |
第三节 内容为中心的产制理念推动电视综艺“内生态”建构 |
一、基于需求、功能、价值的产制行为 |
二、以互动为核心的产制形态变革 |
三、“用户为王”的节目形式创新 |
第四节 以合作共赢的产业链模式为基础的“外生态”建构 |
一、传播渠道再转型——传播渠道立体化与传播模式融合化 |
二、台网联动新格局——合作、动态、非零和的媒体博弈 |
三、产业流程再塑造——垂直产业结构,打通全媒体产业链条 |
四、商业模式再创新——整合营销延伸价值链,重构综艺生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5)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三、论文结构和创新 |
四、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政府补助研究综述 |
一、政府补助界定及类型 |
二、政府补助的动机研究—政府宏观角度 |
三、政府补助的影响研究—企业微观角度 |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研究综述 |
一、网络文化产业的界定和分类 |
二、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及评价 |
三、网络文化产业政策研究 |
四、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及国际经验 |
第三节 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研究综述 |
一、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的作用和角色 |
二、网络文化产业的财税金融补助政策 |
三、政府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的影响 |
文献述评 |
第二章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必要性分析 |
第一节 网络文化产业的特性 |
一、网络文化产业的“三重属性” |
二、网络文化产业的经济特征 |
三、网络文化产业的产业特征 |
第二节 政府补助网络文化产业的理论依据 |
一、市场失灵理论 |
二、产业竞争力理论 |
三、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
第三节 政府补助网络文化产业的现实依据 |
一、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简析 |
二、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因 |
三、中国政府补助网络文化产业的现实考虑 |
第四节 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定位 |
一、网络文化产业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
二、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演进历程及政策梳理 |
第一节 网络文化产业孕育期(2000 年以前) |
一、发展演进情况 |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初步发展期(2001-2004 年) |
一、发展演进情况 |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
第三节 网络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期(2005-2008 年) |
一、发展演进情况 |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
第四节 网络文化产业全面发展期(2009-2012 年) |
一、发展演进情况 |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
第五节 步入移动互联网时期(2013-2015 年) |
一、发展演进情况 |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
第六节 成为战略新兴产业新时期(2016 年至今) |
一、发展演进情况 |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特征 |
第一节 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筛选与政府补助总体情况 |
一、样本公司筛选和数据来源 |
二、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总体情况 |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总体政府补助特征 |
一、总体政府补助的所有制分布特征 |
二、总体政府补助的实际控制人分布特征 |
三、总体政府补助的细分行业分布特征 |
四、总体政府补助的区域分布特征 |
第三节 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不同类型政府补助特征 |
一、不同类型补助的所有制分布特征 |
二、不同类型补助的细分行业分布特征 |
三、不同类型补助的区域分布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内容结构分析 |
第一节 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内容分类 |
一、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补助明细科目情况 |
二、网络文化上市公司补助内容分类 |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内容结构特征 |
一、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补助内容结构总体分析 |
二、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政府补助内容结构分析 |
三、不同细分行业的政府补助内容结构分析 |
四、不同区域的政府补助内容结构分析 |
第三节 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内容结构交互分析 |
一、区域与细分行业政府补助内容结构交互分析 |
二、区域与所有制性质政府补助内容结构交互分析 |
三、所有制性质与细分行业政府补助内容结构交互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有效性验证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经营绩效 |
二、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创新 |
三、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社会责任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和数据来源 |
二、变量选取和度量 |
三、模型设计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经营绩效 |
二、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创新 |
三、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社会责任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一节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一、网络文化产业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进的动态概念 |
二、中国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存在理论依据和现实需求 |
三、中国网络文化产业补助政策不断完善但仍需优化 |
四、中国网络文化产业补助具有普惠性并且特征复杂 |
五、技术创新类补助是网络文化产业补助的主要内容 |
六、补助有益于企业提升市值及促进创新和增加就业 |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补助优化建议 |
一、建立专门的网络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补助体系 |
二、明确各类补助的特征和效果确保发挥最佳效用 |
三、破除所有制惯性确保市场主体可公平获得补助 |
四、关注产业内部结构差异可适当向核心领域倾斜 |
五、建立科学有效的网络文化产业补助绩效评价机制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 A:《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 |
附录 B:中国网络文化及相关产业上市公司名单 |
致谢 |
(6)三网融合新形势下广电网络的运营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三网融合下广电网络业务发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三网融合新形势下广电网络的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三网融合理论基础 |
2.1.1 三网融合的基本概念 |
2.1.2 三网融合的内涵和本质 |
2.1.3 国内三网融合的研究现状 |
2.1.4 国外三网融合的研究现状 |
2.2 运营模式理论基础 |
2.2.1 运营模式的基本概念 |
2.2.2 运营模式的分类 |
2.3 广电网络概述 |
2.3.1 广电网络的涵义 |
2.3.2 广电网络的业务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三网融合进程研究 |
3.1 我国三网融合的发展历程 |
3.2 我国三网融合的发展模式 |
3.2.1 我国三网融合的监管模式 |
3.2.2 我国三网融合的业务融合模式 |
3.2.3 我国三网融合的网络融合模式 |
3.3 我国IPTV/OTT发展状况 |
3.3.1 IPTV与OTT的比较 |
3.3.2 我国IPTV发展状况 |
3.3.3 我国OTT发展状况 |
3.4 我国三网融合迎来新形势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广电网络发展现状分析 |
4.1 我国广电网络的发展现状 |
4.1.1 我国广电网络发展现状 |
4.1.2 数字化整体转换基本完成 |
4.1.3 高清数字电视用户快速增长 |
4.1.4 IP化、智能化趋势明显 |
4.2 我国广电网络亟需优化运营模式 |
4.2.1 有线电视用户大量流失 |
4.2.2 收入结构过于单一 |
4.2.3 网络分散缺乏统筹 |
4.2.4 市场营销能力薄弱 |
4.2.5 网络改造陷入困境 |
4.2.6 宽带业务任重道远 |
4.2.7 台网分离内容优势减弱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广电网络的运营模式研究 |
5.1 康卡斯特的运营模式分析 |
5.2 我国广电网络的SWOT分析 |
5.2.1 广电网络竞争优势 |
5.2.2 广电网络竞争劣势 |
5.2.3 广电网络外部机遇 |
5.2.4 广电网络外部威胁 |
5.2.5 广电网络的SWOT战略分析 |
5.3 三网融合新形势下广电网络运营模式优化建议 |
5.3.1 全力保用户防流失 |
5.3.2 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 |
5.3.3 加快全国广电网络整合 |
5.3.4 构建内容为王的竞争优势 |
5.3.5 大力发展宽带数据业务 |
5.3.6 用互联网思维拓展增值业务 |
5.3.7 构建广电无线双向网 |
5.3.8 进军物联网市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三网融合趋势下的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发展战略研究 ——以深圳TWSX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1.2.1 三网融合与有线电视收视及传统业务 |
1.2.2 三网融合与有线电视的增值业务 |
1.2.3 三网融合与有线电视的资本运作 |
1.2.4 三网融合与有线电视运营商转型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 研究方法工具 |
1.4.1 PEST分析模型 |
1.4.2 SWOT分析 |
第2章 三网融合的内涵及其对我国有线电视运营的影响 |
2.1 三网融合的内涵与作用 |
2.1.1 三网融合的概念及趋势 |
2.1.2 三网融合产业链及其可拓展的业务 |
2.2 国外三网融合对有线电视发展的影响 |
2.3 三网融合对国内有线电视运营的影响 |
2.3.1 三网融合整合国内有线电视运营与电信的资源 |
2.3.2 有线电视运营受到强替代品的冲击,用户流失严重 |
2.3.3 三网融合趋势中上市有线电视运营商的新反应 |
第3章 深圳TWSX公司及其三网融合下的战略分析 |
3.1 深圳TWSX公司简介 |
3.1.1 深圳TWSX发展历程 |
3.1.2 深圳TWSX开展的主要业务 |
3.1.3 深圳TWSX收入比例构成 |
3.2 深圳TWSX宏观环境分析——PEST模型 |
3.2.1 政治环境要素分析 |
3.2.2 经济要素分析 |
3.2.3 社会和文化因素分析 |
3.2.4 科技要素分析 |
3.3 三网融合下深圳TWSX发展的SWOT分析 |
3.3.1 TWSX优势分析 |
3.3.2 TWSX劣势分析 |
3.3.3 TWSX机会分析 |
3.3.4 TWSX威胁分析 |
3.3.5 四种战略对策 |
第4章 三网融合下深圳TWSX的战略实施与保障 |
4.1 公司的发展目标 |
4.1.1 公司的发展愿景 |
4.1.2 公司的发展思路 |
4.2 公司战略的实施策略 |
4.2.1 加速打造互联网+广电融合型产品,集中提升新媒体核心竞争力 |
4.2.2 重视内容,开展互联网视频多元业务与应用 |
4.2.3 整合渠道,开拓与电信合作空间 |
4.2.4 开放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 |
4.3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 |
4.3.1 人力资源保障 |
4.3.2 组织架构保障 |
4.3.3 资本运作与财务保障 |
4.3.4 技术保障 |
4.3.5 市场营销保障 |
4.3.6 文化保障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融合发展中广电媒体改革路径选择研究 ——从台网分离到网台合一的因果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评述 |
三、思路框架与方法运用 |
四、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
第一章 广电媒体转型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厘定 |
一、“三网合一”与“三网融合” |
二、“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 |
三、“台网分离”与“网台合一” |
第二节 我国广电网台关系发展历程回顾 |
一、相关行业妥协的三网融合 |
二、广播电视割爱的台网分离 |
三、顶层设计推动的融合发展 |
四、广电媒体网台合一的不解情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台网分离”到“网台合一”的因果辨析 |
第一节 我国广电发展战略转型内在逻辑 |
一、三网融合倒逼台网分离 |
二、媒介生态要求媒体融合 |
三、集团化要求一体化平台 |
四、公平正义要求网台合一 |
第二节 战略转型的哲学思考:合与分、变化与不变 |
一、变,是必然,是合与分的显性联系 |
二、变,是过程性的,是具备发展时空相关性的 |
三、变与不变是结果导向的创新 |
第三节 网台分合的因果关系:因与果、起点与终点 |
一、台网关系背后的媒体运营能力 |
二、“分离”与“合一”互为因果 |
三、制播关系和台网关系的交互佐证 |
四、媒体转型的闭环运作系统 |
第四节 改革实践的衡定标准:是与非、效率与公平 |
一、人事、网台权利的公平性 |
二、保障社会效益化的盈利分配 |
三、确保网台合一可行的整体转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案例分析:平台媒体化的“华数模式” |
第一节 华数集团历史沿革 |
一、华数跨界融合史前期(1999-2002) |
二、数字化拓展与网络整合期(2003-2008) |
三、NGB时代的平台化过渡期(2009-2013) |
四、平台媒体化全产业链布局期(2014至今) |
第二节 华数传媒集团跨界融合发展现状 |
一、跨区域融合网络平台构建 |
二、全业务平台媒体化体系布局 |
三、多元化盈利模式资本整合 |
第三节 华数传媒集团融合跨界发展战略启示 |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基于因果辨析与案例论证综合得出:网台合一的必要性 |
二、构建新型网台关系:平台媒体化到媒体平台化 |
三、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融合模式下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从概念到实践:文化融合该如何落到实处 |
1.1.2 从有界到跨界:政府文化规制新情况该如何协同应对 |
1.1.3 从宏观到微观:文化体制改革大目标该如何微观呈现 |
1.2 概念释义 |
1.2.1 文化融合 |
1.2.2 文化创意产业 |
1.2.3 政府规制 |
1.2.4 激励性规制 |
1.3 文献综述 |
1.3.1 从规制到文化(创意)产业规制的研究 |
1.3.2 从融合到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研究 |
1.3.3 文化产业规制与产业融合并存的研究 |
1.3.4 对相关领域研究的简要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
1.4.1 逻辑假设:基于分类思想的激励性规制分析框架 |
1.4.2 主要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创新点 |
2 文化创意产业规制核心判断 |
2.1 文化创意产业规制是融合型规制 |
2.1.1 传统规制分类对文化创意产业解释乏力 |
2.1.2 融合型规制提供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视角 |
2.2 文化事业与产业可以实行融合管理 |
2.2.1 概念并行与操作分离的现实 |
2.2.2 推动文化事业与产业融合是管理变革的必然 |
3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规制基本思路 |
3.1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
3.1.1 产业分类的统计变迁 |
3.1.2 上海与其他国内外城市产业发展简要比较 |
3.1.3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
3.1.4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特征 |
3.2 针对文化创意服务业分层管理的思路 |
3.2.1 基于双重属性确定文化创意服务业相应定位 |
3.2.2 针对不同区域进行分类施策 |
3.3 激励性规制在文化创意领域的应用 |
3.3.1 激励性规制工具原理简析 |
3.3.2 激励性规制的设计过程 |
3.3.3 激励性规制工具在文化创意产业适用性分析及应用探索 |
4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规制实务分析 |
4.1 新闻媒体的融合与规制:以澎湃新闻为例 |
4.1.1 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的上海整体探索 |
4.1.2 澎湃新闻的融合性实践 |
4.1.3 新闻类新媒体的政府规制方式研究 |
4.2 财经媒体的融合与规制:以第一财经为例 |
4.2.1 全媒体发展的第一财经 |
4.2.2 三个维度的融合性发展策略 |
4.2.3 财经媒体发展策略研究 |
4.3 演出服务的融合与规制:以奔驰文化中心为例 |
4.3.1 成为国内演出市场标杆的奔驰文化中心 |
4.3.2 商业模式下的文化与体育融合发展之路 |
4.3.3 市场引领下的院团与剧场同向发展思路 |
4.4 互联网信息服务的融合与规制:以巨人网络为例 |
4.4.1 创新行业发展模式的巨人网络 |
4.4.2 在行业共性规律中探索个性化业务融合 |
4.4.3 审批规制下的网络游戏公司发展思路研究 |
4.5 咨询服务的融合与规制:以上图情报所图情业务为例 |
4.5.1 从上图情报所看文化事业单位的优势与挑战 |
4.5.2 图书信息情报资源融合的实践 |
4.5.3 进一步发挥文化事业单位活力的规制研究 |
4.6 文化设施服务的融合与规制:以一大会址改造为例 |
4.6.1 政府财力保障红色资源进一步发展 |
4.6.2 一大会址改造中的展陈内容与技术融合 |
4.7 文化艺术培训服务的融合与规制:以“VIP陪练”为例 |
4.7.1 “互联网+”推动音乐教育新模式 |
4.7.2 “VIP陪练”做互联网音乐教育探索者 |
4.8 群众文化服务的融合与规制:以上海市民文化节为例 |
4.8.1 市民文化节的举办形成城市文化繁荣新面貌 |
4.8.2 用融合发展的举措促进社会多方参与 |
4.8.3 用整合资源的做法让市民成为城市文化的主人 |
4.8.4 用集合媒介的思路进行活动项目的推广传播 |
4.9 广电传输服务的融合与规制:以SMG三网融合IPTV业务为例 |
4.9.1 “三网融合”政策推动下的IPTV技术发展前景 |
4.9.2 上海广播电视台实践IPTV业务 |
4.9.3 用技术手段规制IPTV内容安全 |
5 结论:构建基于融合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激励性规制模式 |
5.1 治理互动,激励性规制有利于实现双效统一 |
5.1.1 双效统一明确了文化创意产业规制的基本遵循 |
5.1.2 政府治理推动双效统一实践深化发展 |
5.1.3 文化创意产业规制应体现放管结合 |
5.2 资源统合,提高政府文化管理水平 |
5.2.1 融合型规制首先需要提升政府文化管理水平 |
5.2.2 文化事业与产业管理整合即为强化政府资源统合能力 |
5.3 分类施策,贴合文化创意产业自身规律 |
5.3.1 分类管理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
5.3.2 两个维度持续深化融合发展 |
致谢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参考文献 |
引文注释 |
(10)三网融合背景下北京歌华有线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理论及研究基础 |
2.1 企业战略概述 |
2.1.1 企业战略的特点 |
2.1.2 企业战略内外部环境构成要素分析 |
2.2 企业战略理论 |
2.2.1 竞争战略理论 |
2.2.2 动态能力理论 |
2.2.3 资源基础理论 |
2.3 三网融合概述 |
2.3.1 三网融合界定 |
2.3.2 三网融合产生的原动力 |
2.3.3 三网融合发展历程及趋势 |
2.4 三网融合研究的理论综述 |
2.4.1 从三网融合的方式分析 |
2.4.2 从三网融合的战略意义上分析 |
2.4.3 从三网融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 |
2.4.4 从三网融合的推进措施分析 |
2.4.5 研究述评 |
第3章 北京歌华有线公司发展的环境分析 |
3.1 国内有线电视行业背景分析 |
3.1.1 国内有线电视的发展进程及趋势 |
3.1.2 有线电视行业的发展战略 |
3.2 歌华有线公司发展进程 |
3.2.1 歌华有线公司发展历史 |
3.2.2 歌华有线公司发展现状 |
3.3 歌华有线公司市场环境分析 |
3.3.1 宏观环境分析 |
3.3.2 行业环境分析 |
3.4 歌华有线公司内部环境SWOT分析 |
3.4.1 优势(S) |
3.4.2 劣势(W) |
3.4.3 机会(O) |
3.4.4 威胁(T) |
3.5 公司SWOT矩阵分析 |
3.6 公司战略确定 |
第4章 歌华有线公司的战略实施策略和保障 |
4.1 公司愿景及战略目标 |
4.2 公司战略实施策略 |
4.2.1 品牌发展策略 |
4.2.2 市场竞争策略 |
4.2.3 企业联盟策略 |
4.3 公司发展策略实施保障 |
4.3.1 提升团队战斗力加强人才保障 |
4.3.2 增强企业服务能力提供服务保障 |
4.3.3 提升发展引领力提供科技创新保障 |
4.3.4 推进三网融合新业务宣传提供宣传保障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三网融合的内涵与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网融合背景下SD广电网络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国闻.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2]互联网形势下四川广电网络公司业务转型发展研究[D]. 潘雾旻.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3]融媒时代电视综艺的媒介生态建构[D]. 王晓宇. 山东师范大学, 2020(10)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5]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研究[D]. 曾维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6]三网融合新形势下广电网络的运营模式优化研究[D]. 张洪涛. 北京邮电大学, 2018(10)
- [7]三网融合趋势下的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发展战略研究 ——以深圳TWSX为例[D]. 甘丹.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 [8]融合发展中广电媒体改革路径选择研究 ——从台网分离到网台合一的因果辨析[D]. 杨琦.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9]融合模式下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规制研究[D]. 曾原.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5)
- [10]三网融合背景下北京歌华有线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D]. 蒋兰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