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动临沂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动临沂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一、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进临沂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汪娟[1](2013)在《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抉择。城市作为国家或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处于最为重要的地位。构建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对于促进现代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建设创新性国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城市都在积极进行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探索。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湖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沙市一直重视创新发展,近年来更是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大战略决策。技术创新体系是城市创新体系的主要构成,在长沙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战略中处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那么,如何来定位长沙市的技术创新体系,从哪些方面来构建城市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推进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如何有效运作和管理城市技术创新体系?这些问题是长沙市在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亟待解决根本性问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对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一方面将为长沙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另一方面也将充实、拓展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本文在对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进行理论分析和现状考察的基础上,从推进动力、运行机制和支撑体系三个层次,深入地探讨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揭示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特质、构成及其运行规律,解决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由什么构成、如何去推进、怎样去运作、如何有效治理等重要问题。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是城市技术创新相关主体、要素、条件及其运行机制的综合系统,主要由技术创新的主体系统和功能系统构成,主体系统由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构成;功能系统包括科技知识创新系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扩散系统,科技价值实现系统等。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是长沙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实现长沙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条件,是提升长沙城市竞争力,发挥长沙区域经济增长极作用的重要保障。构建和完善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和可行的,长沙市已经在经济基础、人力资源、政策环境、文化观念等方面奠定了良好基础,为长沙市推进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目前,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处于初步阶段,长沙市技术创新活动取得了重要成绩,也存在着明显问题。如科技人员、科技经费投入冗余,科技创新效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技术创新过程不连续,重大和原始科技创新稀少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长沙市科技创新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依靠一定的动力机制来推进的。本文探讨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动力机制,认为市场需求和竞争的是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拉动力,科技发展内在需求是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推动力,城市发展和竞争是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促进力,企业发展与竞争是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自动力,政府政策导向为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提供掌控力。目前,国内外推进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模式主要有市场主导、政府主导和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三种基本模式,基于对三种模式特点和适应性的分析,依据对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条件和环境分析,为了体现出长沙市的特点,我们认为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推进模式应该选择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模式,这一推进模式可以具体应该表述为:市场主导、政府扶引、企业主体、协同推进。长沙市技术创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是靠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中间服务机构等相关主体来推进的,本文分别对这些主体的行为和其激励机制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博弈论分析了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在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中的行为选择,揭示了在什么条件下政府相关部门会选择积极推进城市技术活动的策略,并从政绩考核机制、晋升激励机制、物质和精神激励以及监督约束机制和反向激励等四方面,提出了激励政府相关部门推进技术创新行为的对策建议。其次,分析了企业投入技术创新活动的博弈策略,提出了加大企业创新投入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建议;再次,分析了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行为选择,提出了有效激励科研组织和人员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体制机制安排。构建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需要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一方面,文章探讨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组织模式,基于对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面临的任务、条件和环境的分析,提出适合长沙市技术创新系统构建的组织模式是“官产学研金”合作方式,并深入阐明了五者之间的具体合作方式和机制。另一方面,全面分析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运作和实现机制。不仅探讨了科技知识的投入产出机制,提出了提高长沙市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的对策建议;而且分析了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阐明了有效促进科技成果价值实现的途径和条件;同时也考察了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机制,提出了扩大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的方式和措施。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分析,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从技术创新体系内部结构入手,研究了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动态反馈系统,并对其进行系统仿真模拟研究,深刻揭示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系统运行特征和规律。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健全相应的支撑系统。文章主要从人才支撑、平台建设、市场机制、政府支持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人才是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最重要的资源和支撑因素,文章在研究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等基础上,提出了健全长沙市科技人才体系的政策建议。平台作为科技创新和集群创新的基地,在现代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在对长沙市现有科技园区、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进行考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平台功能,促进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市场是技术创新的原动力,文章分析了长沙市的科技市场发展状况及其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健全长沙市科技市场体系的思路和措施。政府的政策和行为是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制约因素,本文从政府的引导机制、扶持机制、服务机制、管理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健全长沙市政府支撑体系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对长沙市这一特定对象的技术创新体系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对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分散内容进行了综合集成,并且对研究较缺乏的领域进行了拓展性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具有创新性的见解和政策建议;在研究过程中,对先进研究方法进行了综合性、创新性应用等。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主要有:本文对于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研究主要从长沙市创新系统的现实状态、推进机制、运行机制以及支撑体系四个层面来进行,在技术创新体系构建过程中还有其他的一些问题有待研究,如可以对城市化、产业集聚中的竞争对城市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而且本文主要是利用长沙市的数据资料进行相应的分析,没有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其他区域进行对比分析,以后可以沿着这个方向做进一步研究。

黄伟[2](2012)在《提升山东省临沂市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文中提出临沂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的重要城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与水平、层次的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些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内国外竞争环境纷繁复杂,并时时刻刻处在动态变化之中,这都对临沂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和鲁南经济带规划中的主要城市,能否拥有强大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潜力和前景,是能否在世界经济潮流对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取胜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在这样的形势下,研究临沂的城市竞争力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因此,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了解临沂市城市竞争力的现状、水平,总结竞争力发展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机遇和挑战,从而为提升竞争力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策略。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综合评价法,在借鉴国内外学者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且选取10个对比城市。通过收集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对临沂提升城市竞争力进行SWOT分析,并以国家及临沂市十二五规划为指导思想,提出提升临沂城市竞争力的具体对策。

郴州市人民政府[3](2012)在《郴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郴州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及有关专项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郴政发[2011]2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部门管理机构、直属事业单位,中省驻郴各单位:《郴州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及有关专项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五日郴州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

华晨[4](2011)在《浦东新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到了关键时期,转型、生态、低碳、民生等是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主要关键词,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方向。本文在对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探讨的基础上,从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区域创新能力的系统评价两个方面对浦东新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研究。在基本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时通过与深圳的比较研究进行梳理,在区域创新能力的系统评价时结合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前后情况,通过对原始创新能力、创新转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服务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及产业集群六大要素构成的区区域创新体系评价指标,对浦东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从总体上看,浦东新区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借助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契机,浦东区域创新能力又有了极大的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创新人才高度集聚,创新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初步形成,创新机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但是,在科技中小企业融资、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中介服务机构、开发区土地空间限制等方面仍存在很多瓶颈制约,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深化推进“聚焦张江”战略,加强创新企业的引进和培育、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能级、完善自主创新体制建设、健全科技创新体制建设、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强自主创新人才高地建设、推进知识产权工作、努力营造创新文化环境等方面提出完善和发展浦东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对策。

刘嘉[5](2009)在《上海市科技创新管理的研究》文中认为科技创新管理是科学技术活动的组织体系和运行制度的总称,高效合理的科技创新管理是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和城市需要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上海市科技创新管理正在处在不断改革和完善的阶段。在此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问题,必将会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产生影响。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如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今后发展的关键。上海市要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必须要不断改革和创新,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本论文以此为背景,首先对科技创新管理的基础理论进行归纳和梳理,通过对科技创新管理相关概念的分析,提出科技创新管理的系统结构,同时简要地分析了科技创新管理的需求与功能;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对典型国外和国内可比城市科技创新管理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由此分析总结出国内外科技创新管理的发展趋势,为上海市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提供借鉴;通过有关调研数据和资料,主要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从组织体系和运行制度两个方面对上海市科技创新管理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找出上海市科技创新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与上海市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科技创新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张国平[6](2009)在《我国县域科技创新研究 ——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文中认为创新自古以来就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个民族发展不竭的动力。随着人类发展主要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方式的转变,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上升,地位日益重要。小至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其科技创新活跃的程度以及创新能力的高低不仅成为衡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且成为衡量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科技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其整体水平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有些科研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科技创新还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异,与城市相比,县域科技创新总体上呈现出基础薄弱、人才匮乏、创新能力不足等特征,创新环境亟待进一步优化。这种现状与人口和国土面积占绝大部分的县域经济社会极不相称,也使城乡差别呈现出加速扩大的趋势。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源头在哪里,根基何在?本文认为关键是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在整个社会越来越重视和关注科技创新的形势和社会氛围下,如何通过加强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和增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是当今条件下,加快我国县域发展的重要课题。县域科技创新体系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县域科技创新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一起构成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建设县域科技创新体系,不仅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迫切需要,更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推动我国县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经济发展难点在县域,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于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目前把科技创新与县域经济社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还较少见,对科技创新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和企业创新能力方面。对县域经济的研究侧重于县域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条件下的产业特色的培育和优势产业塑造。虽然目前有关科技创新和县域经济的研究都非常热,尤其是对科技创新的研究,但专门探讨县域科技创新问题的研究文献非常罕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县域经济普遍不发达,以及县域层面的科技创新研究缺乏资料和数据的支撑,抑或对影响我国县域科技创新的因素很难进行独立分析,甚至于认为研究县域科技创新的条件还不成熟,为时过早。本文在县域经济的视野下,探讨科技创新发展问题,试图构建县域科技创新理论,以揭示科技创新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发展趋势,这在目前科技创新研究中有一定的新意。从县域层面把科技创新与县域经济结合研究是作者的一项大胆探索。之所以选择常熟市作为个案研究的重点,主要原因是:常熟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县域地区之一,科技创新具备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在全国发达的县域经济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经济发达的县域科技创新的经验和规律,对其他县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本文研究的总体思路是:首先对与本文主题相关的科技创新理论进行梳理、贯通和评价,分析县域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和一般模式。然后,以常熟市为重点研究对象,分别从科技创新战略的形成,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科技创新能力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和考察评价,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常熟市科技创新体系及其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加快常熟区域经济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策略选择。全文遵循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的分析思路,采用典型调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纵向回顾与横向对照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全文共分九章,简述如下:第1章绪论。县域科技创新问题的提出,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本文的内容、结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2章科技创新的理论与基本概念。主要介绍目前国外、国内有关科技创新的主要理论、发展现状,并作一定的评述。第3章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与功能。分析和讨论了政府干预科技创新的依据,发达国家政府构建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体系中的经验,我国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与功能定位。第4章县域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与模式选择。阐述了县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县域科技创新的特点,分析县域经济科技创新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制约因素,县域科技创新的模式及其选择。第5章常熟市科技创新战略的形成。分析了常熟的经济地理特征、区位特色、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常熟科技创新战略的形成和发展。第6章科技创新与常熟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论述了科技创新对常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以及常熟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影响;讨论了科技创新与常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对科技进步在常熟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进行了测度。第7章常熟科技创新能力的考察与评价。提出了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其构成,并应用主成份和因子分析方法,对常熟市科技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还结合常熟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调研,提示了常熟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和现状。第8章常熟市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面临的挑战。主要阐述了目前在科技投入、科技创新的环境建设、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吸引外资、企业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第9章常熟市加强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在分析了常熟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常熟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与设想,常熟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常熟市要把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构建科技创新型城市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引领和支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选择。在发展路径上要加强自主创新,不断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在创新方式上要以开发重大产品和培育新兴产业为目标,坚持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研发相结合,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集成和突破;在创新体制上要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重点,全面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在发展部署上要坚持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人才培养并重,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在资源配置上要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有效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

刘俊杰[7](2009)在《大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环境评价及SD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器。高新技术企业具有不同于传统企业的成长模式和发展特点。高新技术企业在开展创新的过程中必须由外界引进新的创新要素,这表明企业创新行为与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创新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近年来,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迅速发展,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产品和技术的更新换代呈现出加速趋势以及企业外部环境愈加动荡和不确定性,导致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遇到了诸多难题。本文首先基于自主创新理论、创新环境理论将影响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要素系统地划分为外部环境(政策法律环境、市场环境、资源环境、社会服务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和内部环境(创新投入环境和创新管理环境)。通过对大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和创新环境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分析,讨论了企业自主创新与创新环境之间的关系。而后,对两类要素在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明确了每个环境要素的作用方向,并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本文确定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系统的目标、特点;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系统进行“结构-功能”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系统的运行机理;系统地剖析了政策与法律环境、市场环境、资源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社会服务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外部环境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得出了大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系统的因果关系图,提出了大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系统的系统动力学(SD)模型。本文通过对模型的仿真模拟预测了系统中各变量的发展趋势,又通过参数变化探寻环境因子的变化对大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模拟得出的结果可以为政府建设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环境提供合理指导及有力依据。最后,本文在比较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系统动力学仿真的结论的基础上,确定了完善大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环境的相关对策,提出了以政府采购、市场机制、知识产权、创新基金管理机制、风险投资等外部环境以及吸引人才、科研投入、创新文化等内部环境来作为大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

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宜昌市科学技术局、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联合课题组,李光[8](2006)在《宜昌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研究(20062010)》文中研究指明分析了宜昌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义、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规划了宜昌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原则、目标及重点任务,提出了宜昌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吴显国,李俊渠,郭华,董经纬,聂辰席[9](2005)在《河北崛起:动力在科教 潜力在科教 后劲在科教》文中指出$F编者的话$E $T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走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全局出发,创新性地提出:河北要崛起,动力在科教,潜力在科教,后劲在科教。只有大力发展科技,才能实现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做大做

王永康[10](2002)在《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实现新的战略转移——学习江泽民同志《论科学技术》一书的体会》文中提出 科教兴国已经成为我国人民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在宁波就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之即,突破口应选在那里?宁波市委、市政府反复学习领会江泽民同志《论科学技术》中强调的“三个基本问题”,把握生产力发展规律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趋势,及时提出要以强烈的紧迫感抢抓机遇,选准突破口。1995年我市召开全市科技工作大会以后,提出“科教兴市”发展战略。在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中,要求努力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新技术产业是第一经济增长点、人才作为经

二、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进临沂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进临沂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体系的理论综述
    1.2.2 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体系实证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
2.1 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界定与构成
    2.1.1 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界定
    2.1.2 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
2.2 构建和完善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必要性
    2.2.1 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与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
    2.2.2 长沙技术创新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实证分析
2.3 构建和完善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2.3.1 构建和完善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经济基础
    2.3.2 构建和完善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人力资源基础
    2.3.3 构建和完善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政策制度环境
    2.3.4 构建和完善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创新文化环境 第3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现状的考察和分析
3.1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的过程
3.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现状的评估
    3.2.1 研究方法的选择
    3.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3.2.3 数据来源说明
    3.2.4 长沙等省会城市技术创新效率的实证分析
3.3 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DEA-Tobit“两阶段法”
    3.3.2 技术创新体系创新效率影响因素指标设计
    3.3.3 数据来源与统计描述
    3.3.4 技术创新体系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分析
    3.3.5 研究结论 第4章 国内外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考察
4.1 国外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
    4.1.1 美国——企业主体型
    4.1.2 英国——知识带动型
    4.1.3 日本——技术引进型
    4.1.4 印度——政府推动型
4.2 国内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
    4.2.1 北京市经验
    4.2.2 上海市经验
    4.2.3 大连市经验
    4.2.4 深圳市经验
4.3 国内外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4.3.1 国外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4.3.2 国内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第5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动力机制研究
5.1 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动力
    5.1.1 市场需求和竞争的拉动力
    5.1.2 科技发展内在需求的推动力
    5.1.3 城市发展和竞争的促进力
    5.1.4 企业发展与竞争的自动力
    5.1.5 政府政策导向的掌控力
5.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推进模式选择
    5.2.1 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推进的基本模式
    5.2.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推进模式的选择 第6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激励机制构建
6.1 长沙市政府推进技术创新行为及其激励机制
    6.1.1 推进创新行为现状分析
    6.1.2 政府在技术创新体系中职能的明确界定
    6.1.3 促使政府推进技术创新的博弈分析
    6.1.4 政府促进技术创新的激励约束机制设计
6.2 长沙市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及其激励机制
    6.2.1 创新行为现状分析
    6.2.2 促进企业选择技术创新行为的激励机制构建
6.3 长沙市科研机构技术创新行为及其激励机制
    6.3.1 创新行为现状分析
    6.3.2 促进科研机构积极投入技术创新的条件
    6.3.3 促进创新的激励机制构建
6.4 长沙市中介机构服务和支持技术创新行为及其激励机制
    6.4.1 技术创新中介服务现状分析
    6.4.2 促进中介机构服务创新行为的激励机制 第7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组织模式的选择研究
7.1 技术创新基本组织模式比较分析
    7.1.1 “产学研”合作模式
    7.1.2 “官产学研”合作模式
    7.1.3 “官产学研金”合作模式
7.2 长沙市技术创新组织模式的选择
    7.2.1 产学研结合的必要性
    7.2.2 官与产学研结合的必要性
    7.2.3 金与产学研结合的必要性
7.3 长沙市技术创新系统“官产学研金”的具体合作方式
    7.3.1 产学研合作方式
    7.3.2 官与产学研结合方式
    7.3.3 金与产学研的结合方式 第8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运作和实现机制
8.1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 R&D 投入产出机制
    8.1.1 R&D 投入产出现状
    8.1.2 R&D 活动的投入产出机制
    8.1.3 完善 R&D 投入产出机制的政策建议
8.2 长沙市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
    8.2.1 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现状
    8.2.2 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8.2.3 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
    8.2.4 完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的政策建议
8.3 长沙市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机制
    8.3.1 技术创新成果推广的现状
    8.3.2 技术创新成果推广存在的问题
    8.3.3 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机制
    8.3.4 完善技术创新成果推广机制的政策建议 第9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系统运行及仿真分析
9.1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的基本模型
    9.1.1 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结构分析
    9.1.2 创新系统运行机制的因果关系分析
9.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运行的反馈机制
9.3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的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9.3.1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系统动力学模型相关变量与流图
    9.3.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涉及的主要公式
    9.3.3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运行机制仿真实证研究 第10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人才支撑体系构建
10.1 长沙市技术创新人才现状分析
    10.1.1 技术创新人才的界定
    10.1.2 长沙市技术创新人才总量及结构分布
    10.1.3 长沙市技术创新人才现状存在的问题
10.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人才培育机制的构建
    10.2.1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人才培育目标及人才需求预测
    10.2.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人才培育机制:政府引导下的“高研 -中介 - 企业”三位一体模式
10.3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人才引进机制的构建
    10.3.1 长沙市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的原则及需求主体
    10.3.2 长沙市技术创新人才引进体系构建
10.4 长沙市创新人才的优化配置和使用
    10.4.1 创新人才的优化配置和使用原则
    10.4.2 区域人才优化配置机制理论分析
    10.4.3 长沙市创新技术人才的科学配置模式探讨 第11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集群平台构建
11.1 城市技术创新的空间平台及集群机制的理论分析
    11.1.1 推进城市技术创新必须构建必要的空间平台
    11.1.2 城市技术创新空间平台及其主要类型
    11.1.3 城市技术创新空间平台的集群创新功能和作用
11.2 长沙市技术创新空间平台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1.2.1 长沙市技术创新空间平台建设的现状
    11.2.2 评价结果判定标准
    11.2.3 长沙市技术创新空间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11.3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空间集群平台运行机制的优化
    11.3.1 长沙市技术创新的科技空间平台运行机制优化
    11.3.2 长沙市技术创新的产业空间平台运行机制优化
11.4 长沙市科技集群平台和产业集群平台协同发展机制
    11.4.1 科技空间集群平台与产业空间集群平台之间的互动关系
    11.4.2 科技空间集群平台与产业空间集群平台两者协同发展的路径 . 第12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市场机制建设
12.1 推进技术创新的技术市场建设研究
    12.1.1 我国技术市场建设的现状分析
    12.1.2 长沙技术市场的构建
12.2 推进技术创新的人才市场建设研究
    12.2.1 人才市场分析
    12.2.2 长沙人才市场建设的现状分析
    12.2.3 长沙人才市场的完善
12.3 推进技术创新的金融市场建设研究
    12.3.1 技术创新的金融市场分析
    12.3.2 长沙技术创新的金融市场运行现状分析
    12.3.3 长沙技术创新的金融市场的构建和运行 第13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政府支撑体制构建
13.1 城市技术创新体系中政府的角色定位
13.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政府引导机制
    13.2.1 战略规划
    13.2.2 政策导向
    13.2.3 宣传引导
13.3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政府扶持机制
    13.3.1 财政扶持
    13.3.2 税收扶持
    13.3.3 公共投资
13.4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政府服务机制
    13.4.1 人才机制服务
    13.4.2 创新环境建设
13.5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政府管理机制
    13.5.1 完善长沙市技术创新的法规体系建设
    13.5.2 知识产权保护
    13.5.3 信用管理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2)提升山东省临沂市城市竞争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经济全球化背景
        1.1.2 城市转型背景
        1.1.3 信息技术发展背景
    1.2 城市竞争力理论述评
        1.2.1 城市竞争力概念界定
        1.2.2 国外城市竞争力理论
        1.2.3 国内城市竞争力理论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临沂市城市竞争力评价分析
    2.1 改革开放以来临沂市城市竞争力发展的历史考察
        2.1.1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2.1.2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2.1.3 外向经济迅速发展
        2.1.4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2.1.5 民生质量大幅改善
        2.1.6 社会事业蓬勃进步
    2.2 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确立
        2.2.1 构建原则
        2.2.2 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2.2.3 对比城市的选取
        2.2.4 计量方法解释
    2.3 临沂城市竞争力评价
        2.3.1 基础资源评价
        2.3.2 金融环境评价
        2.3.3 活力指标评价
        2.3.4 科技实力评价
        2.3.5 生态环境评价
        2.3.6 市民素质评价
        2.3.7 对外开放评价
        2.3.8 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
    2.4 城市竞争力差异的原因分析
        2.4.1 区域经济带动城市
        2.4.2 经营品牌放活城市
        2.4.3 对外开放激活城市
        2.4.4 生态建设优化城市
第三章 临沂市城市竞争力提升的SWOT分析
    3.1 临沂城市竞争力优势分析
        3.1.1 区位优势
        3.1.2 资源优势
        3.1.3 物流优势
        3.1.4 生态优势
    3.2 临沂城市竞争力劣势分析
        3.2.1 城市化水平低
        3.2.2 国际化程度低
        3.2.3 科创能力低下
    3.3 临沂城市竞争力发展机遇
        3.3.1 新一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
        3.3.2 我国加入WTO的实现
        3.3.3 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3.3.4 山东省鲁南经济带开发战略
    3.4 临沂城市竞争力发展挑战
        3.4.1 城际周边竞争激烈
        3.4.2 与发达城市相比差距大
        3.4.3 经济一体化扩张
第四章 提升临沂城市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4.1 提升临沂城市竞争力的目标定位
    4.2 提升临沂城市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4.2.1 城市化战略
        4.2.2 商贸促动战略
        4.2.3 科教兴市战略
        4.2.4 经济国际化战略
    4.3 提升临沂城市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4.3.1 加快结构调整脚步
        4.3.2 加快信息建设步伐
        4.3.3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3.4 大力振兴国民教育
        4.3.5 加快城市城镇化进程
        4.3.6 继续推进对外开放
        4.3.7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4.3.8 构筑现代市场体系
        4.3.9 打造城市亮丽名片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4)浦东新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2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2.1 区域创新体系的起源
    2.2 区域创新体系的定义
    2.3 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2.4 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
3 浦东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和功能
    3.1 发展目标和功能
    3.2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
    3.3 创新资本支撑系统
    3.4 创新人才培育系统
    3.5 公共创新服务系统
    3.6 政府创新推进系统
4 浦东新区区域创新能力的系统评价
    4.1 综改之前的浦东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4.2 综改至今浦东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4.3 综改的主要成果
5 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实践与成果
    5.1 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
    5.2 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5.3 强化政府引导机制
6 完善和发展浦东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对策
    6.1 国内外典型区域创新体系研究
    6.2 浦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瓶颈
    6.3 浦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
7 总结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上海市科技创新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政府科技创新管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上海市科技创新管理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政府科技创新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政府科技创新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
    第一节 政府科技创新管理基础理论
        一、公共治理理论
        二、科技创新管理理论
        三、公共科技管理
        四、公共科技管理制度设计
    第二节 政府科技创新管理的系统结构
        一、科技创新管理分析
        二、科技创新管理的需求与功能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的成功经验和借鉴
    第一节 国内外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案例
        一、欧盟——开展跨行政区技术创新(案例1)
        二、美国——多元分散型科技管理体制(案例2)
        三、英国——分散型管理(案例3)
        四、韩国——政府主导型科技管理体制(案例4)
        五、台湾——科技创新管理结构(案例5)
        六、纽约——严密的创新管理网络(案例6)
        七、伦敦——中小企业核心(案例7)
        八、江苏——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的组织与运作特点(案例8)
        九、深圳——自主创新型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案例9)
        十、芬兰国家创新体系中连接基础研究与生产研究的“应用研究系统”(案例
    第二节 国内外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案例分析借鉴
        一、科技创新宏观管理方面
        二、组织体系方面
        三、运作机制方面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科技创新管理的现状和特点
    第一节 上海市科技创新管理的现状和特点
        一、组织体系建设
        二、运作机制现状和特点
    第二节 上海科技创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体系方面
        二、运作机制方面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促进上海市科技创新管理改革创新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促进组织体系改革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宏观管理,强化组织领导
        二、完善宏观管理体制
        三、打造多元化科技创新平台,强化科技创新支持能力
        四、健全评估体系,建立评估机构
        五、面向市场,努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第二节 促进运作机制改革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完善政策环境
        二、创新官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深化科技创新组织形式
        三、选择重点,加快关键领域科技创新
        四、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创新积极性
        五、建立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机制
        六、加强人才高地的建设
第六章 结论
    一、创新点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上海科教兴市领导小组
附录2 上海市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最新举措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我国县域科技创新研究 ——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和意义
    1.2 论文的总体思路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县域科技创新的理论
    2.1 技术创新理论
    2.2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
    2.3 我国县域科技创新研究综述
    2.4 几个基本概念
    2.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与功能
    3.1 政府干预科技创新的依据
    3.2 发达国家政府构建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体系中的经验
    3.3 我国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与功能定位
    3.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县域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与模式选择
    4.1 县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4.2 县域科技创新的特点
    4.3 县域科技创新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制约因素
    4.4 县域科技创新的模式选择
    4.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常熟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战略的形成
    5.1 常熟的经济地理特征
    5.2 常熟的区位特色
    5.3 常熟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5.4 常熟科技创新战略的形成和发展
    5.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6章 科技创新与常熟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
    6.1 科技创新在常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6.2 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影响
    6.3 科技创新与常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6.4 科技进步对常熟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
    6.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7章 常熟科技创新能力的考察与评价
    7.1 科技创新能力的涵义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7.2 常熟与苏州其它县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对比分析
    7.3 常熟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评价
    7.4 常熟市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基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调查
    7.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8章 常熟市科技创新政策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8.1 存在的主要问题
    8.2 面临的挑战
    8.3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9章 加快科技创新,促进常熟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
    9.1 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
    9.2 科技创新的主要目标
    9.3 科技创新的发展重点
    9.4 对策与措施
    9.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附录
    企业调查问卷
后记

(7)大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环境评价及SD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背景
        1.1.2 论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论文研究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
        1.3.1 论文研究总体思路
        1.3.2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1.4 论文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论文相关理论综述
    2.1 创新及自主创新理论
        2.1.1 创新的概念及特征
        2.1.2 技术创新理论与制度创新理论
        2.1.3 技术创新过程理论
        2.1.4 自主创新的涵义及特点
    2.2 高新技术理论
        2.2.1 高新技术企业的概念
        2.2.2 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
        2.2.3 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
    2.3 系统动力学理论
        2.3.1 系统的含义
        2.3.2 系统动力学的含义
        2.3.3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及环境建设现状分析
    3.1 大庆高新技术企业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
        3.1.1 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历史沿革
        3.1.2 大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现状
    3.2 大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现状
        3.2.1 大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现状
        3.2.2 大庆高新技术企业各领域自主创新现状
    3.3 大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环境建设现状
        3.3.1 科技体制建设现状
        3.3.2 科技人才政策建设现状
        3.3.3 科技投入方面现状
        3.3.4 民营科技企业的管理和环境建设现状
        3.3.5 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现状
        3.3.6 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3.3.7 科教兴市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现状
    3.4 大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创新环境对大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分析
    4.1 创新环境的界定与分类
    4.2 外部环境对大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
        4.2.1 法律政策环境
        4.2.2 市场环境
        4.2.3 资源环境
        4.2.4 服务环境
        4.2.5 社会文化环境
    4.3 内部环境对大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
        4.3.1 创新投入环境
        4.3.2 创新管理环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环境评价研究
    5.1 大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环境评价指标选择的基本原则
        5.1.2 指标的选择和指标体系的构建
    5.2 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组成及优点
        5.2.1 层次分析法简介
        5.2.2 模糊综合评价
        5.2.3 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优点
    5.3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研究
        5.3.1 大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环境评价模型的构建步骤
        5.3.2 数据来源及初步分析
        5.3.3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自主创新环境要素的权重
        5.3.4 构建模糊评判矩阵及综合模糊评价
        5.3.5 评价结果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SD的大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环境与系统关系模型及仿真
    6.1 大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系统目标的确定
        6.1.1 研发企业核心技术以打造技术优势
        6.1.2 迅速生产创新产品以稳固市场地位
        6.1.3 开拓市场份额以获得创新收益
    6.2 大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环境与系统关系模型的构成
        6.2.1 模型结构
        6.2.2 模型特征
    6.3 大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环境与系统的因果关系分析
        6.3.1 系统边界的确定
        6.3.2 系统因果关系图
        6.3.3 模型主要因果关系分析
    6.4 大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环境与系统模型仿真
        6.4.1 系统动力学的应用步骤与Vensim软件
        6.4.2 系统模型主要决策变量设计
        6.4.3 系统模型构建
        6.4.4 模型结构分析与方程设计
        6.4.5 系统模型有效性检验
        6.4.6 系统模型仿真及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大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环境建设的对策研究
    7.1 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环境要素分析中两种结论的比较
    7.2 大庆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外环境的对策
        7.2.1 加大政府采购力度
        7.2.2 引导并规范市场机制
        7.2.3 逐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7.2.4 健全各种创新基金投入的管理机制
        7.2.5 加快风险投资的发展
    7.3 大庆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内环境的对策
        7.3.1 积极建设和发展大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环境
        7.3.2 强化大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管理环境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8)宜昌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研究(20062010)(论文提纲范文)

1 宜昌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宜昌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性选择
    1.2 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宜昌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坚实基础
    1.3 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强化宜昌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保证
    1.4 建设区域创科技新体系是推动宜昌市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
    1.5 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宜昌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
2 宜昌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2.1 宜昌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有利条件
    2.2 宜昌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制约因素
3 宜昌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及原则
    3.1 宜昌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3.2 宜昌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3.3 宜昌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3.4 宜昌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4 宜昌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及重点任务
    4.1 宜昌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
        4.1.1 总体目标
        (1)激活“一个主体”。
        (2)形成“一条沿江科技创新产业带”。
        (3)实现“三个对接”。
        (4)完善“六个体系”。
        (5)构建“七大产业技术创新链”。
        4.1.2 具体目标
        (1)研究开发能力目标。
        (2)科技人才目标。
        (3)科技体制改革目标。
        (4)科技投入保障目标。
        (5)科技创新能力目标。
        (6)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
    4.2 宜昌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4.2.1 构建“七大产业技术创新链”
        (1)电力产业技术创新链。
        (2)化工产业技术创新链。
        (3)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链。
        (4)机械电子产业技术创新链。
        (5)纺织产业技术创新链。
        (6)建材产业技术创新链。
        (7)农业产业技术创新链。
        4.2.2 构建“沿江科技创新产业带”
5 加快宜昌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5.1 发挥政府协调作用,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科技创新推动体系
        5.1.1 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1)加强组织领导。
        (2)建立服务型政府。
        (2)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3)建设学习型城市。
        5.1.2 制定科技发展规划
         (1)制定科技创新规划。
        (3)确立科技政策作为宜昌市公共政策的基础地位,制定有利于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
        (4)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5)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5.1.3 营造科技创新环境
        (1)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2)建设创新人才队伍。
        (3)培育创新文化,创造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5.1.4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5.2 激活企业创新潜能,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5.2.1 积极培育市场主体
        (1)发展壮大民营科技企业。
        (2)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3)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按照新型工业化规划着力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
        (4)
        5.2.2 大力提高企业研发能力
        (1)建立由企业牵头实施国家和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的机制。
        (2)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根据宜昌市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重点,选择一些技术创新条件较好、有市场前景的重点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进入企业以及政府适当投入等形式,重点建设一批具有省内、国内先进水平的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
        (3)制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鼓励政策。
        (4)加强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
        (5)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6)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
        (7)实施专利和技术标准战略,全力打造精品名牌。
        5.2.3 努力建设科技创新基地
        (1)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进程。
        (2)促进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
        (3)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4)使产业集群成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5.3 依托行业技术龙头,构建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支撑的知识创新体系
        (1)依托三峡大学的科技创新优势。
        (2)积极建立并完善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长效合作机制。
        (3)建立和完善宜昌市“虚拟研究开发平台”。
        (4)深化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加强创新源头建设。
    5.4 集聚整合社会资本,构建以多层次投入为保障的科技融资体系
        (1)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为手段,大幅度提高政府的科技投入。
        (2)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3)强化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健全创业资本市场。
        (4)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技术创新融资渠道。
    5.5 强化社会科技意识,构建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科技传播体系
        (1)制定“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2)加快城市信息化进程。
        (3)加快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进程。
        (4)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
    5.6 坚持市场规范导向,构建以社会化为特征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1)发挥科技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鼓励合法的社会组织开展科技中介服务。
        (2)培育和健全技术交易市场。
        (3)积极推动科技咨询服务业发展。
        (4)加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力度。
        (5)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大力发展农村科技中介机构。

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进临沂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 汪娟. 湖南大学, 2013(09)
  • [2]提升山东省临沂市城市竞争力的研究[D]. 黄伟. 中南大学, 2012(02)
  • [3]郴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郴州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及有关专项规划的通知[J]. 郴州市人民政府. 郴州政报, 2012(01)
  • [4]浦东新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 华晨. 复旦大学, 2011(04)
  • [5]上海市科技创新管理的研究[D]. 刘嘉. 上海交通大学, 2009(S2)
  • [6]我国县域科技创新研究 ——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D]. 张国平. 复旦大学, 2009(12)
  • [7]大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环境评价及SD分析[D]. 刘俊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02)
  • [8]宜昌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研究(20062010)[J]. 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宜昌市科学技术局、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联合课题组,李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04)
  • [9]河北崛起:动力在科教 潜力在科教 后劲在科教[N]. 吴显国,李俊渠,郭华,董经纬,聂辰席. 科技日报, 2005
  • [10]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实现新的战略转移——学习江泽民同志《论科学技术》一书的体会[J]. 王永康. 中国城市经济, 2002(10)

标签:;  ;  ;  ;  ;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动临沂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