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凯西莱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并脂肪肝36例(论文文献综述)
庄灿皇[1](2016)在《基于近二十年文献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方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肝纤维化是一个病理生理过程,是指由各种病因如病毒性肝炎、酒精肝、脂肪肝、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所导致肝内结缔组织的异常增生。任何肝脏损伤在肝脏修复愈合的过程中都有肝纤维化的过程,纤维化的过程长期持续就会发展成肝硬化。鉴于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前期阶段,且这一阶段存在可逆性,按照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此阶段阻断病情向肝硬化发展的治疗干预极为重要。如果在这一时间段内未及时的对肝纤维化进行治疗,就很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失代偿期肝硬化,表现出各种终末期肝病并发症,引致临床的衰竭死亡。中医药治疗肝病具有丰富的经验,近年众多文献报道已显示出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具有独特的优势。如何对这些丰富的资料进行整理挖掘,总结出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近二十年来的肝纤维化中医药治疗数据筛选分析,明确目前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辨治疗现状,并重点对其中的主要方药数据进行分类分析,研究评估其临床应用的现状及疗效水平,筛选出具有较好借鉴价值的古方经方及效验方,临床疗效确实尤其是证据确凿的方药及中成药,以期为临床规范性应用及进一步开发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全面收集近二十年中国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华医典、中国知网等)所有包括中医诊断治疗肝纤维化临床研究文献142篇,在检索条件中设定1999年-2015年12月、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总结文献中肝纤维化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抗肝纤维化中药的疗效和机制,并依据相关学科原则,对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及分析评价。确定最常用的方剂、药物和证候及推荐级别最高中成药,并结合各方药的研究与观察,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类肝纤维化疾病提供依据,进一步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成果:1.肝纤维化应划分为中医内科辨治的“积聚”或“积证”范围。2.肝纤维化的发病原因在于机体正气不足,湿热疫毒入侵,瘀血阻络,呈现本虚标实,虚实共存。后期出现肝气郁滞、肝病传脾及肝肾阴亏。3.中药抗肝纤维化化的机制在于有效抑制了胶原网状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沉积;对Ⅰ、Ⅲ、Ⅳ型胶原与层粘连蛋白的表达起到抑制作用;溶解吸收已经形成的纤维。4.肝纤维化的治疗分辨证论治、复方治疗、单味药及单体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常用的治法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利湿通络、疏肝健脾、调肝补肾等。应攻补兼施,活血化瘀,扶正(益气养血或补益肝肾)固本。5.对142篇符合纳入标准的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文献统计结果为:(1)证候统计:具体证候种类中常见证型11种,其中淤血互结证、肝郁脾虚证、湿热瘀阻证、肝肾阴虚证和肝气郁结证出现频率最多(分别为26.54%、21.54%、14.04%、12.88%和8.27%),可列为中医治疗肝纤维化的辨证分型标准。(2)方剂分析:收集了86种方剂,达1683次频次,依据功效统计结果显示:活血化瘀剂、补益剂、理气剂、和解剂、祛痰剂出现频率最高(分别为26.2%、19.2%、13.4%、9.8%和7.5%);依据方剂的出现频率,推荐各型的首选方依次为:淤血互结证-血府逐瘀汤、肝郁脾虚证-四逆散、湿热瘀阻证-茵陈蒿汤、肝肾阴虚证-六味地黄丸和肝气郁结-小柴胡汤证。(3)药物分析频率: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二十类药物分别为:三七(105次)、龟甲(105次)、生地黄(106次)、麻子仁(107次)、郁金(110次)、桃仁(114次)、赤芍(115次)、大黄(116次)、白术(117次)、枳实(118次)、黄芪(119次)黄芩(120次)、当归(120次)、白芍(122次)、川芎(123次)、甘草(124次)、鳖甲(134次)、丹参(137次)、茵陈(142次)、柴胡(156次)。因此在肝纤维化临床药物应用方面,活血化瘀药物首选丹参、川芎、白芍、当归、赤芍、桃仁、郁金、三七;理气药首选柴胡、枳实、郁金、麻子仁;益气健脾药物首选甘草、黄芪、生白术;清利湿热药物首选茵陈、黄芩、大黄;滋养肝肾药物首选鳖甲、生地、龟甲。(4)证候要素分析:对病位因素(10个)及病因病机要素(13个)分析显示,以肝、肾、脾、经络和血分为主。病因为风、痰、瘀血、阴虚、血和气等。(5)疗效分析:对763例患者的研究显示,65.88±18.55)%的患者显示有效,(24.12±7.12)%的患者显示无效,中医治疗肝纤维化具有显着疗效。(6)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5篇文献,进行中医用药种类、归经及药性规律分析结果显示①药物归经集中在胃、脾、心、肝经,达到66.41%的累积出现频率。②中药性味使用情况:97味肝纤维化常用中药中,平、温、寒为主的药味占96.95%的累积频率;以辛、苦、甘为主的药味占据80.35%的累积出现频率。③常用中药使用情况:止血药、解表药、泻下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和补虚药6类药为肝纤维化化常用中药,占据72.19%的累积频率。6.根据对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相关文献的梳理与研究,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及规律为:(1)古方:血府逐瘀汤、大黄蛰虫丸、补阳还五汤(2)有效验方:扶正化瘀胶囊(为目前研究级别最高的抗肝纤维化药物)、复方鳖甲软肝片、安络化纤丸(3)自拟方:①理气活血化瘀类方:A.疏肝理脾,活血化瘀类包括保肝复功丸、抗纤汤;B.舒肝健脾,清热散瘀类包括肝爽颗粒、慢肝合剂;C.疏肝健脾,活血祛湿类包括清肝活血方;D.疏肝理脾,活血化瘀,化痰解毒类包括柔肝化瘀颗粒、疏肝化脂胶囊。②软坚活血化瘀类方:肝病5号胶囊。③益气活血化瘀类方:A.活血益气、软坚散瘀类包括益气化淤方、益气软肝汤B.柔肝活血、补气渗湿类包括柔肝灵颗粒、三草护肝胶囊和复方金三莪。C.补气养阴、活血化瘀、散结去积类包括芪棱汤。D.肝脉柔合剂。E.清肝利湿、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类包括八味护肝胶囊及肝络欣丸。④补肾养阴类方A.滋肾柔肝,软坚散结类柔肝方、复肝片、软肝一号及丹芪抗纤汤B.滋养肝肾、清热解结类包括补肾解毒方和复方木鸡冲剂C.补肾助阳、清热解毒利湿、疏肝活血、健脾温胃类包括肝炎二号方和肝纤一号方。D.温补肾阳、清肝利胆、安神开胃、理气健脾类保肝丸。E.补肾活血、清热解毒利湿、健脾疏肝类包括乙肝泰胶囊F.益肝,健脾,补肾,活血化瘀,清热化湿,化痰解毒类如壮肝逐瘀煎。(4)单味中药及其有效组分冬虫夏草及百令胶囊;扯根菜及肝苏颗粒;水飞蓟宾;三七;苦参素及苦参碱注射液;丹参及丹参注射液;甘草及复方甘草甜素;荔枝核。(5)中西药联用阿德福韦脂联合复方丹参、苦参碱和拉米夫定、小柴胡汤联合凯西莱、肝纤方联合拉米夫定、双甲五灵胶囊联合拉米夫定。结论:本文通过数据挖掘与文献研读方法,对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进行了系统总结,整理出运用中医药对肝纤维化进行治疗时所遵循的辨证证施治原则,提出了临床治疗肝纤维化的中医证型标准(瘀血互结证、肝郁脾虚证、湿热瘀阻证、肝肾阴虚证和肝气郁结证),并总结出相应的首选处方(分别为血府逐瘀汤、四逆散、茵陈蒿汤、六味地黄丸和小柴胡汤证)。同时对治疗肝纤维化的常用有效中药进行梳理与分类介绍,按古方、效验方、单味药、新型成药、自拟方等类别进行了系列介绍及选择性评价。在此基础上推选出常用单味药如冬虫夏草、扯根菜、水飞蓟宾、三七、甘草等,古今效验方如血府逐瘀汤、大黄蛰虫丸、补阳还五汤等,并筛选出且重点介绍了现行三大抗纤维化的中成药为扶正化瘀胶囊、复方鳖甲软肝片、安络化纤丸,指出目前临床研究证据级别最高的是扶正化瘀胶囊。
朴永焕[2](2011)在《硫普罗宁联合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140例疗效观察》文中认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对于该病的防治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平均每年发病率为(120~140)/10万,特别以乙型肝炎为突出,现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约有1.2亿人[1]。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肥胖和脂肪肝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我院传染科自2004年
杨红[3](2008)在《《伤寒论》112方现代临床研究的循证医学评价》文中指出一立题依据《伤寒论》作为中医理论的精髓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其所载方剂,配伍严谨、主治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多方剂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效如桴鼓。循证医学时代对中医发展提出的挑战是对中医疗效提供科学证据,本论文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伤寒论》方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和评价,以期为发展循证的中医药学奠定基础。二研究目的1.通过对国内近30年有关《伤寒论》112方研究文献的计量学研究,描述《伤寒论》方现代文献研究的现状和分布;2.探寻部分经方在现代临床应用中主要涉及的疾病系统和疾病种类,并通过初步评价为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3.通过对小柴胡汤和小青龙汤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研究,获得二者临床疗效和可能存在不良反应的证据,为今后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可靠依据。本文通过以上三方面研究,力求从现代循证医学角度,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伤寒论》方,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提高疗效提供有益的证据。三研究方法1.国内近30年《伤寒论》112方研究文献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本文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检索1979年至2006年发表的有关《伤寒论》112方的研究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各方的文献发表总量、年发表量及比例进行统计,并以此为依据形成《伤寒论》112方研究文献数量表、《伤寒论》112方研究文献历年发表量百分比表、《伤寒论》112方研究文献的顺位图以及居于《伤寒论》112方顺位图前十位的经方排序。2.居顺位图前十位经方的疾病系统和疾病种类的筛选及分析依据以上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结果,根据《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简称ICD-10)》标准,对居于《伤寒论》112方顺位图前十位经方的疾病系统及病种进行筛选和分析,获得这些经方在现代临床应用中的优势领域和优势病种。3.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依据以上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结果,选取居顺位图第1位和第10位,且处于国内外研究热点的经方小柴胡汤和小青龙汤,按照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原理,鉴定纳入相关临床研究,并对这些研究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综合分析,进而获得二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今后的中医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四研究结果1.国内近30年《伤寒论》112方研究文献的计量学研究1.1近30年(1979年至2006年)CNKI数据库中收录有关《伤寒论》112方研究文献共计38,472篇,但分布不均衡,居顺位图前十位的经方文献量为18,321篇,占文献总量近50%,而居于顺位图最后12位的经方,未发现相关研究文献。1.2研究文献量居《伤寒论》112方顺位图前十位的经方依次为:小柴胡汤、桂枝汤、大承气汤、半夏泻心汤、四逆散、芍药甘草汤、当归四逆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五苓散、小青龙汤。2.居于顺位图前十位经方的疾病系统及疾病种类的鉴定与分析(见下表)3.经方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研究3.1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肝病随机对照试验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3.1.1本研究纳入38个以中文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共计4327例慢性肝病患者参加试验,包括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等,依据国际标准评价,这些RCT的文献质量普遍较低,主要体现在报告的方法学信息不足或错误。3.1.2系统评价主要结果提示:(1)在改善慢性肝病病人的肝功能方面,小柴胡汤联合抗病毒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抗病毒治疗,体现在:降低谷丙转氨酶(相对获益95%CI:WMD-22.86[-38. 38,-7.35];P=0.004)、谷草转氨酶(相对获益95%CI:WMD-22.97[-42.88,-3.07];P=0.02);总胆红素(相对获益95%CI:WMD-4.11[-7.79,-0.42];P=0.03)。(2)抗病毒效应分析提示:在HBeAg阴转方面,小柴胡汤联合抗病毒治疗与单纯使用抗病毒、非特异性治疗对比,其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在HBV-DNA阴转方面,小柴胡汤的疗效明显优于非特异性治疗;与自体LAK细胞回输治疗对比,小柴胡汤联合自体LAK细胞回输治疗在血清HBV-DNA阴转方面优于单独使用LAK细胞回输(相对获益95%CI:RR1.36[1.01,1.82],P=0.04)。(3)在降低肝纤维化标志物血清III型前胶原肽(PIIIP)、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方面,小柴胡汤联合γ干扰素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γ干扰素(PIIIP:相对获益95%CI:WMD44.28[20.49,68.07],P=0.0003;LN:相对获益95%CI:WMD35.73[23.81,47.66],P<0.00001;HA:相对获益95%CI:WMD78.31[49.48,107.13],P<0.00001)。3.1.3小柴胡汤还具有减轻抗病毒和自体LAK细胞回输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流感样、低热等不良反应的作用。3.1.4在所有已报告不良反应的研究中,均未发现小柴胡汤的严重不良反应。3.2小青龙汤治疗哮喘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3.2.1本研究共纳入26个以中文发表RCT包括2028例哮喘患者,与小柴胡汤系统评价纳入的研究相似,RCT文献的质量普遍较低,没有鉴定出高质量的RCT。3.2.2 Meta-分析结果表明:小青龙汤联合西医治疗在哮喘临床症状控制方面比单纯西医治疗更有效(RR1.50;95%CI:1.27 to 1.76, P<0.00001);小青龙汤在缓解症状方面与西医对症治疗疗效相当(RR1.24;95%CI:0.92 to 1.66, P>0.05)。在改善肺通气功能方面,提示单独使用小青龙汤和辅助西医对症治疗均有很好的疗效:FEV1(L):(WMD-0.84;95%CI:-1.03 to -0.65, P<0.00001; WMD-0.66; 95%CI -0.76 to -0.55, P<0.00001);PEF(L/S)WMD-1.56;95%CI -1.72 to -1.40, P<0.00001; WMD-1.57; 95%CI -2.08 to -1.06, P<0.00001)。另外,小青龙汤还可以降低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血清IgE水平,提示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控制哮喘患者气道炎症和高反应性来起作用的。3.2.3在4篇已报告不良反应的研究中,均未发现小青龙汤有严重副作用。结论1.国内近30年对《伤寒论》112方的文献研究呈不均衡分布,其中居《伤寒论》112方顺位图前十位的经方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包括小柴胡汤、桂枝汤、大承气汤、半夏泻心汤、四逆散、芍药甘草汤、当归四逆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五苓散、小青龙汤。2.通过对居前十位经方所涉及的疾病系统和疾病种类的筛选和分析,发现经方在临床上主要的使用情况与《伤寒论》中各经方应用所遵循的病机基本相符,但亦不乏现代研究者在继承经方的同时,在其治疗疾病范围上有所扩大。3.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肝病和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得到了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的支持,未报告严重的不良反应。然而,由于纳入的这些RCT报告的质量较低,对疗效的评价可能会夸大,目前的证据还不能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因此,本研究结果的外推性受到一定限制。建议采用设计严谨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对经方治疗特定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验证。
蒋义贵,杜清妹,林明芳[4](2003)在《凯西莱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并脂肪肝36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凯西莱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并脂肪肝的疗效。方法:采用凯西莱注射液300m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疗程4周,观察主要症状体征、肝功能、血脂、血常规、乙肝病毒指标、B超等的变化。结果:36例患者中显效16例(44.4%),有效11例(30.6%),无效9例(25%),治疗后患者ALT总有效率为77.8%,AST为44%,TBil为56%,甘油三酯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结论:凯西莱对慢性乙型肝炎并脂肪肝治疗疗效确切,临床使用安全,不良反应少,是新型代谢改善解毒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曾子芸[5](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殷晓轩[6](2011)在《辨病专方与辨证施治对酒精性肝损伤病证相合模型的疗效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别通过维肝降酶复方和辨证代表方对模拟临床病证相合肝损伤动物模型的治疗研究,探讨两类处方抗肝损伤的作用机制和优劣势,为总结肝损伤的优势治疗途径和规范用药提供实验基础与理论依据。方法: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200只,酒精灌胃造模的同时,按照肝郁脾虚和湿热内蕴造模方法制造出复合模型,分别予以中医经典代表方、辨病专方、辨病专方加减方治疗,比较各组治疗效果,从微观角度分析维肝降酶复方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优势与机理,并发现不足。结果:成功复制出肝胆湿热、肝郁脾虚型酒精性肝病病症相合大鼠模型;维肝降酶饮、维肝降酶饮加味、辨证方剂对病症相合酒精性肝病大鼠模型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p<0.05,p<0.01)。在湿热证组别里,各给药组之间,在降低肝指数、降低GGT、FFA、肝脏结构的改变等方面龙胆泻肝汤合茵陈蒿汤组有较为明显的作用;在降低TNF含量和瘦素水平方面,维肝降酶饮加龙胆草车前草组有着较好优势,而病理组织学检查中,维肝降酶饮较其他组有较好的优势;肝郁脾虚组别里,维肝降酶饮加柴胡薏仁的综合疗效由于其它组。说明了不同的治疗方法,优势各不相同。进一步证实维肝降酶饮在多组证型中,改善大鼠的一般状况、降低血清本斌甘酸氨基转移酶和谷氨基转移酶的含量、降低血清自由基含量、提高血清SOD和GSH活力、降低TNF含量和瘦素水平、减少肝组织CD14表达等等方面疗效确切,从而起到减轻肝细胞炎症,保护机体的作用。结论:通过实验研究证实,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应当遵循在辨病论治的基础上,突出辨证论治,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阶段用药与环节用药相结合、四气五味性味归经与现代药理研究相结合。同时发现,在证型较为突出的基础上,依据辨证论治,参考古籍经典方,临床有更有优势之处。
严伟民[7](2010)在《硫普罗宁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硫普罗宁(tiopronin)是一种新型的含巯基甘氨酸衍生物,化学名为N-(2-巯基丙酰基)-甘氨酸,临床上主要用于改善各类急、慢性肝炎的肝功能、脂肪肝、酒精肝、药物性肝损伤及重金属的解毒、降低放、化疗的不良反应和预防放、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等。近年,随着对硫普罗宁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临床应用也日益广泛。现将硫普罗宁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李江[8](2009)在《小柴胡汤及其药群配伍抗肝癌作用与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用现代科学研究经典名方的物质基础、配伍规律及其生物效用机制,对阐明中医药理论内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经方”具有用药精专,法度严谨,疗效卓着的特点,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因此,选择具有重要配伍意义和较高临床运用价值的经方作为研究切入点不仅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也具有技术上的可操作性及研究上的示范性。小柴胡汤配伍严谨,组合巧妙,具有扶正祛邪,和解少阳,疏肝利胆,通达表里阴阳,协调脏腑等多种功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肝病,疗效确切,间有用本方加减用于肝癌也有一定疗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对小鼠S180实体瘤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方中多数药味具有一定的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提示本方可能具有抗肝癌的作用。本课题拟以小柴胡汤可能的抗肝癌效用为切入点,采用H22和S180小鼠移植性肿瘤模型探查小柴胡汤全方的抗肿瘤效用,在此基础上依据该方的中医配伍学理,通过拆方,比较观察了全方和不同药群配伍的抑瘤效用及免疫机制;同时考察了小柴胡汤水煎法和乙醇梯度法等不同提取条件下所获部位的抑瘤效用;最后运用体外血清药理学、细胞学和免疫组化等研究技术,探讨了小柴胡汤水提物的抗肝癌作用机理。论文分为两大部分。上篇文献研究部分主要对小柴胡汤实验研究与治疗肝病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总体上看,小柴胡汤实验研究主要涉及化学、制剂、用法、药理等的研究。其中药理研究开展最多,涉及本方对肝胆、循环、胃肠、生殖和泌尿、免疫-神经-内分泌等多系统的影响,较多集中在本方的抗肿瘤、解热、抗炎、抗感染等作用方面。小柴胡汤临床运用非常广泛,其中用于肝病主要涉及急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肝癌、脂肪肝等病,以原方及其加减为主,间有配合西药以提高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下篇实验研究为论文主体,共分五个部分。研究一小柴胡汤药学研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小柴胡汤处方药材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以及小柴胡汤中指标成分柴胡皂苷a、黄芩苷、人参皂苷及甘草酸进行含量测定,以考察各药材的质量以及小柴胡汤煎剂制备工艺的合理性。结果柴胡药材中柴胡皂苷a含量为3.3351 mg/g,小柴胡汤煎剂中柴胡皂苷a的含量为0.7171mg/g,小柴胡汤中柴胡皂苷a的转移率为53.75%;黄芩药材中黄芩苷含量为10.867%,小柴胡汤煎剂中黄芩苷的含量为33.717mg/g,小柴胡汤中黄芩苷的转移率为58.61%;人参药材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e总量为0.902%、人参皂苷Rb1为0.592%,小柴胡汤中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e总量为0.278mg/g、人参皂苷Rb1为0.2069mg/g,小柴胡汤中人参皂苷Rg1、Re的转移率为9.41%,人参皂苷Rb1的转移率为10.62%;炙甘草药材中甘草酸含量为1.73%,小柴胡汤中甘草酸的含量为0.135mg/g,小柴胡汤中甘草酸的转移率为25.95%。结论拟用的实验用处方药材均符合《中国药典》2005版的规定,小柴胡汤煎剂制备中柴胡皂苷a和黄芩苷50%以上的转移率,提示其工艺合理。研究二小柴胡汤抗肝癌作用的研究方法①建立小鼠H22肝癌实体瘤模型和腹水瘤模型,分别灌服高、中、低浓度小柴胡汤煎剂(27、13.5、6.75g生药/kg),腹腔注射5-氟尿嘧啶(5-FU)(20 mg/kg)做阳性对照;实体瘤模型给药10d后检测各组的瘤重,体重,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腹水瘤模型在模型组出现死亡停止给药,观察各组的生存时间。②建立小鼠S180肉瘤实体瘤模型,灌服小柴胡汤中剂量(13.5g生药/kg),连续10天后,测定各组瘤重。结果①小柴胡汤高、中、低三个剂量组H22小鼠肝癌实体瘤明显减小,其抑瘤率分别为49.66%,48.52%,36.91%,三个剂量组均能明显延长腹水瘤小鼠的生存时间,生命延长率分别为23.59%,36.33%,26.96%,最佳给药剂量为中剂量。②小柴胡汤中剂量对小鼠肉瘤S180实体瘤的抑瘤率为36.88%。与正常组相比,荷瘤小鼠脾脏指数升高(P<0.001),胸腺指数和体重变化不大(P>0.05);与模型组比较,小柴胡汤各剂量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5-FU组胸腺指数极显着降低(P<0.001)。小柴胡汤各剂量组的小鼠体重均无明显变化,5-Fu组小鼠体重下降明显(P<0.001)。结论小柴胡汤对小鼠H22肝癌实体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延长小鼠H22肝癌腹水瘤的生存时间,以中剂量为最佳剂量,而小柴胡汤对小鼠肉瘤S180实体瘤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抑瘤作用低于H22肝癌模型,提示小柴胡汤可能主要针对肝癌产生治疗作用,符合该方临床主要用于肝系疾病。研究三小柴胡汤药群配伍与抗肝癌效用的关系方法①建立小鼠H22肝癌模型,分别灌服小柴胡汤药群配伍煎剂(柴-芩、姜-夏、参-枣-草、柴-芩+姜-夏、柴-芩+参-枣-草、姜-夏+参-枣-草,全方),共七组,腹腔注射5-FU(20 mg·kg-1)为阳性对照组;给药10d后检测各组的瘤重,体重,脾脏和胸腺指数。②小鼠H22肝癌模型分别灌服小柴胡汤及药群参-枣-草,连续给药10d,测定各组的瘤重和体重,MTT法测定各组自然杀伤细胞(NK)和T淋巴细胞增殖的活性,ELISA法测定其白细胞介素-2(IL-2)的活性。结果参-枣-草组和全方组的抑瘤率为41.55%和43.65%。与正常组相比,H22荷瘤小鼠脾脏指数显着升高(P<0.001)。与模型组比,各配伍组小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均无明显差异;5-FU组胸腺指数极显着降低(P<0.001)。小柴胡汤及各配伍组小鼠体重无明显差异;5-Fu组小鼠体重显着下降(P<0.001)。与模型组相比,小柴胡汤组小鼠NK细胞、T淋巴细胞增殖及IL-2活性均明显升高(P<0.01);参-枣-草组NK细胞和IL-2活性升高(P<0.05);5-FU组NK细胞、T淋巴细胞增殖及IL-2活性均显着降低(P<0.01)。结论小柴胡汤和方中参-枣-草配伍药群有抑制小鼠H22肝癌实体瘤生长和提高荷瘤宿主免疫功能作用,其抑瘤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荷瘤宿主免疫功能有关,而与5-氟尿嘧啶的直接抑瘤作用有所不同。结果提示该方中的扶正作用药群(人参、大枣和甘草)可能是全方抑瘤作用的核心药群。研究四小柴胡汤不同提取方法抗肝癌作用的比较方法建立小鼠H22肝癌模型,分别灌服四种不同提取方法获取的小柴胡汤提取物(13.5g生药/kg)共4组,设腹腔注射5-FU(20mg/kg)做阳性对照组。给药10d后检测各组的瘤重,体重,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结果小柴胡汤水提组、梯度乙醇组、醇水组及系统溶剂组对H22小鼠肝癌实体瘤均有不同程度地抑制作用,各组抑瘤率分别为32.35%、43.97%、31.37%和25.77%。与模型组相比,各提取组的小鼠体重均无明显差异,小鼠的脾脏指数均明显增加(P<0.01);5-Fu组胸腺指数显着降低(P<0.001),体重明显下降(P<0.001)。结论小柴胡汤采用水煎法、梯度乙醇提取法及醇水法获得的提取物对小鼠H22肝癌实体瘤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较佳的梯度乙醇提取法的抑瘤作用与传统经典的水煎法无明显差异,提示传统提取方法具有合理性。研究五小柴胡汤抗肝癌作用机理的研究方法建立小鼠H22肝癌模型,分别灌服小柴胡汤煎剂13.5 g·kg-1,设腹腔注射5-FU(20 mg·kg-1)为阳性对照组,各组连续给药10d。分别检测各组的瘤重,体重;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TNF-α和VEGF含量;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和细胞凋亡率。制备小柴胡汤含药血清,MTT法观察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H2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小柴胡汤组对小鼠H22肝癌实体瘤的抑瘤率为43.28%。与模型组比较,小柴胡汤组荷瘤小鼠血清中TNF-α的浓度明显升高(P<0.05),血清中VEGF的浓度明显降低(P<0.05);5-FU组荷瘤TNF-α浓度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5-FU组和小柴胡汤组肝癌细胞凋亡率均显着增加(P<0.01),两组的凋亡率分别为11.18%和13.03%;小柴胡汤组和5-FU组小鼠肝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均明显减少(P<0.05);与小柴胡汤组比较,5-FU组小鼠肝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也有增加,但无显着性差异。小柴胡汤各浓度梯度的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H22细胞的生长没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小柴胡汤具有一定的抑制H22小鼠肿瘤生长、抗新生血管生成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小柴胡汤抗肝癌效用可能与这些作用有关。本文在对古今小柴胡汤研究文献中发现小柴胡汤具有抗肿瘤作用及潜在的防治肝癌效用,进一步推测该方可能具有抗肝癌药理作用,并围绕方药配伍和提取工艺对其与抗肝癌作用的关系及作用机理进行了探察。本研究发现及证实小柴胡汤全方和方中参-枣-草药群具有抗肝癌作用,该方的全方配伍及其传统水提液在抗肝癌的综合效应方面仍具有优势,小柴胡汤的抗肿瘤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其整体作用条件下的免疫增强、抑制新生肿瘤血管生成及诱导肿瘤细胞坏死等作用来达到的。本研究为小柴胡汤用于肝癌的防治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为理解该方配伍及汤剂的合理性提供了一定的现代证据,为古方资源的多向开发利用提供了有价值的探索启示。
陈思暖[9](2009)在《25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保肝抗炎治疗13年回顾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及目的:慢性乙型肝炎ALT升高,是肝脏损伤或炎症的重要标志,ALT长期持续升高的后果,可能导致肝硬化和HCC发生。但是有关ALT升高治疗管理存在很大分歧,主要ALT正常值水平,仍不确定,如性别差异、BMI指数、饮食运动等,抗病毒治疗,选择什么水平ALT值开始使用,AASLD2007、US Algorithm2008、EASL2009皆有不同的标准。且对ALT<2×ULN、病毒耐药、抗病毒过程ALT难以复常、妊娠或不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等,仍需要保肝抗炎治疗,因此,抗炎保肝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仍发挥重要作用。抗炎保肝治疗的药物,主要是中药制剂,广泛运用于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具有很好的保护肝脏,复常肝功能的作用,疗效确切。但是ALT升高状态与肝硬化发生率,不同的研究差异很大,且目前我国保肝抗炎治疗肝功能异常的研究,皆为小样本,缺乏长期预后评估资料。为此我们通过对长期使用保肝抗炎治疗的25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1-13年回顾分析,观察长期保肝抗炎治疗维持ALT正常,对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52例队列研究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HbeAg(+)患者147例,HbeAg(-)105例),经过长期保肝抗炎治疗,随访1-13年,观察抗炎保肝治疗后患者肝功能、肝纤三项、HBV-DNA水平、HbeAg血清转化、肝硬化与HCC发生情况,以及抗炎保肝治疗人群肝硬化发生的多因素分析;对照组是采用未经治疗的历史队列进行比较。历史队列HbeAg(+)患者为台湾233例随访1.0-16.5年;HbeAg(-)患者为希腊195例,随访1.0-13.5年;对ALT分层研究选用韩国188例未经治疗ALT升高患者,随访2-13年。通过这些队列的比较研究,分析发生严重不良结局的发生率,HbeAg(+)患者发生肝硬化累积风险发生率,以及不同水平分级ALT与肝硬化发生的累积风险的比较。结果:抗炎保肝治疗的HBeAg(+)患者发生肝硬化失代偿发生率2.7%,年发生率0.35%/人年;对照组发生率14.6%,二组比较P=0.0002,有显着差异。治疗组2例发生HCC,对照组有15例,相比P=0.0197,治疗组有1例死于HCC,与对照组相比P值<0.05。HBeAg(-)患者肝硬化失代偿发生率6.67%,年发生率0.84%/人年,比较P=0.0001,有显着差异,治疗组发生2例HCC,对照组有7例发生HCC,相比P=0.0284。治疗组死亡3例,对照组死亡21例,相比P=0.0160,有显着差异。在对HbeAg(+)患者肝硬化累计发生率分析发现,治疗组比未治疗的对照组累积风险明显下降(P=0.001719)。在队列研究中,治疗组患者的生化学及肝纤三项、病毒学指标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有显着性差异(P<0.005)。通过多因素风险回归分析,ALT与HBV-DNA是肝硬化发生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对ALT分层的研究发现,3和4级危险因素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的差异(P<0.001)结论:长期抗炎保肝治疗能抑制肝组织炎症与促进细胞的修复,减少细胞外基质分泌的作用,进而可延缓与阻止肝硬化失代偿与肝癌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存率。主要有:1.持续的ALT升高是肝硬化与HCC发生独立因素。2.抗炎保肝明显降低代偿肝硬化与HCC的发生率,降低慢乙肝进展肝硬化的累积风险发生率。3.长期抗炎保肝治疗能抑制肝组织炎症与促进细胞的修复,减少细胞外基质分泌的作用。4.抗炎保肝治疗在慢乙肝治疗可作为抗病毒之外综合治疗方法之一。
张帆,苏淑贞,卓仲芬[10](2009)在《丹参治疗肝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二、凯西莱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并脂肪肝3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凯西莱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并脂肪肝36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近二十年文献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方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及治疗方法 |
1.1.1 肝纤维化的新概念 |
1.1.2 肝纤维化的常见病因 |
1.1.3 肝纤维化发生机理 |
1.1.4 肝纤维化的诊治 |
1.1.5 肝纤维化的治疗 |
1.2 西医对肝纤维化的认知和医治方式 |
1.2.1 概念 |
1.2.2 类型 |
1.2.3 发病机理 |
1.2.4 诊断程序 |
1.2.5 治疗方法 |
1.2.6 抗肝纤维化西药的介绍 |
1.3 中医药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1.3.1 对肝纤维化病名的探讨 |
1.3.2 对肝纤维化病机的认识 |
1.4 中医药对肝纤维化的治疗方法 |
1.4.1 中药抗肝纤维化作用的机制 |
1.4.2 辨证论治 |
1.4.3 复方治疗 |
1.4.4 单味药及单体治疗 |
1.4.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二章 文献质量评价与用药规律探讨 |
2.1 肝纤维化中医证候规律分析 |
2.1.1 资料与方法 |
2.1.2 结果 |
2.1.3 讨论 |
2.2 肝纤维化中医用药种类、归经及药性规律分析 |
2.2.1 资料与方法 |
2.2.2 结果与分析 |
2.3 肝纤维化中医药治疗典型文献用药规律分析 |
2.3.1 资料与方法 |
2.3.2 结果及讨论 |
第三章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方略及规律总结 |
3.1 古方 |
3.1.1 血府逐瘀汤 |
3.1.2 大黄蛰虫丸 |
3.1.3 补阳还五汤 |
3.2 有效验方 |
3.2.1 扶正化瘀胶囊 |
3.2.2 复方鳖甲软肝片 |
3.2.3 安络化纤丸 |
3.3 自拟方 |
3.3.1 理气活血化瘀类方 |
3.3.2 软坚活血化瘀类方 |
3.3.3 益气活血化瘀类方 |
3.3.4 补肾养阴类方 |
3.4 单味中药及其有效组分 |
3.4.1 冬虫夏草 |
3.4.2 扯根菜 |
3.4.3 水飞蓟宾 |
3.4.4 三七 |
3.4.5 苦参素 |
3.4.6 丹参 |
3.4.7 甘草 |
3.4.8 荔枝核 |
3.5 中西药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伤寒论》112方现代临床研究的循证医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部分 综述 |
1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现状? |
2 国际Cochrane协作网中医药系统评价现状 |
3 系统评价方法用于中医疗效评价的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伤寒论》方的文献研究 |
一、前言 |
二、国内近30 年《伤寒论》112 方临床研究文献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
1 文献检索 |
2 结果 |
3 述评 |
4 讨论 |
三、居《伤寒论》112 方顺位图前十位经方疾病系统、优势病种的筛选及分析 |
1. 疾病系统和优势病种的筛选方法 |
2. 前十位经方疾病系统、优势病种的筛选结果及分析 |
2.1 小柴胡汤 |
2.2 桂枝汤 |
2.3 大承气汤 |
2.4 半夏泻心汤 |
2.5 四逆散 |
2.6 芍药甘草汤 |
2.7 当归四逆汤 |
2.8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2.9 五苓散 |
2.10 小青龙汤 |
3 述评 |
4 讨论 |
参考文献及参考书目 |
附图 |
[附图2-1]《伤寒论》112 方研究文献的顺位图 |
第三部分 《伤寒论》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 |
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肝病随机对照试验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
背景 |
资料和方法 |
1 纳入研究的检索策略 |
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3 方法学质量评价 |
4 资料的提取 |
5 资料分析 |
结果 |
1 检索结果及纳入文献流程 |
2 纳入研究特征 |
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4 疗效分析 |
5 不良事件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表3-1] 小柴胡汤系统评价排除的文献及排除理由 |
[附表3-2] 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肝病RCT研究的特征 |
小青龙汤治疗哮喘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 纳入研究的检索策略 |
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3 方法学质量评价 |
4 资料的提取 |
5 资料分析 |
结果 |
1 检索结果及纳入文献流程 |
2 纳入研究特征 |
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4 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的疗效分析 |
5 不良事件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表3-2-1]排除的研究和理由 |
[附表3-2-2]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纳入研究干预措施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表 |
[附表1]《伤寒论》112 经方文献数量表 |
[附表2]《伤寒论》112 经方文献历年发表量百分比 |
(5)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
2.1.1 攻逐瘀血法 |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
2.1.1.2 抵当汤证 |
2.1.1.3 抵当丸证 |
2.1.2 泻热逐水法 |
2.1.2.1 大陷胸丸证 |
2.1.2.2 大陷胸汤证 |
2.1.3 三物白散证 |
2.1.4 十枣汤证 |
2.1.5 苦寒泻下法 |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
2.1.5.2 小承气汤证 |
2.1.5.3 大承气汤证 |
2.1.6 麻子仁丸证 |
2.1.7 蜜煎导证 |
2.1.8 变治法 |
2.1.8.1 大柴胡汤证 |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
2.1.9 急下存阴法 |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
2.2.1 攻下泻热法 |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
2.2.1.4 谷疸证证治 |
2.2.1.5 酒疸证证治 |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
2.2.2 攻下行气法 |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
2.2.3 峻下去积法 |
2.2.4 攻下逐饮法 |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
2.2.4.2 悬饮证证治 |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
2.2.5 攻下逐瘀法 |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
2.2.7 缓下润燥法 |
2.2.8 温里攻下法 |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
1.1 原文 |
1.2 主证 |
1.3 药物组成 |
1.4 煎服法 |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
1.5.2 蒸蒸发热 |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
2 小承气汤论述 |
2.1 条文 |
2.2 主证 |
2.3 药物组成 |
2.4 煎服法 |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
2.5.1 脉滑而疾 |
2.5.2 腹大满不通 |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
3 大承气汤论述 |
3.1 原文 |
3.2 主证 |
3.3 药物组成 |
3.4 煎服法 |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
3.5.1.1.3 不能食 |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
3.5.2.2 发热汗多 |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
4 三承气汤总结 |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
1 新加黄龙汤证 |
2 宣白承气汤证 |
3 导赤承气汤证 |
4 牛黄承气汤证 |
5 增液承气汤证 |
6 护胃承气汤证 |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
8 桃仁承气汤证 |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
前言 |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4 结论 |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1 系统评价概述 |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
1.3 Meta分析 |
1.4 文献综述 |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
2.1 系统评价方法 |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
3 Meta分析概述 |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
3.2 Meta分析的目的 |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
4.1 确立研究课题 |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
4.2.1 文献检索方法 |
4.2.1.1 检索词 |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
4.2.1.3 检索范围 |
4.2.2 文献检索步骤 |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
4.3.4 结果测量指标 |
4.3.5 重复发表文献 |
4.3.6 信息完整性 |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
4.4.1 随机对照研究 |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
4.4.2 观察性研究 |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6 典型医案 |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典型医案 |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参考书目 |
附篇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辨病专方与辨证施治对酒精性肝损伤病证相合模型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动物实验 |
实验一中医专方治疗湿热内蕴合并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药品 |
1.2 动物及饲养环境 |
1.3 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方法 |
2.2 主要检测指标 |
3 结果 |
3.1 造模对大鼠体重及脏器指数的影响 |
3.2 维肝降酶复方对大鼠主要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 维肝降酶复方对大鼠主要血清氧自由基相关指标的影响 |
3.4 维肝降酶复方对大鼠主要血清TNF 含量和瘦素水平的影响 |
3.5 维肝降酶复方对大鼠主要血清胆红素及总胆汁酸的影响 |
3.6 维肝降酶复方对大鼠肝组织氧自由基相关指标的影响 |
3.7 维肝降酶复方对大鼠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3.8 维肝降酶复方对大鼠肝组织免疫组织化学的影响 |
3.9 大鼠肝细胞电镜观察 |
4 小结 |
实验二 维肝降酶复方治疗肝郁脾虚型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药品 |
1.2 动物及饲养环境 |
1.3 试剂 |
1.4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方法 |
2.2 主要检测指标 |
3 结果 |
3.1 实验造模对大鼠体重的影响(X±S) |
3.2 维肝降酶复方加减对肝脏指数的影响 |
3.3 维肝降酶复方加减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4 维肝降酶复方加减对血清MDA,SOD 和GSH 的影响 |
3.5 维肝降酶复方对大鼠主要血清TNF 含量和瘦素水平的影响 |
3.6 维肝降酶复方对大鼠肝组织MDA,SOD,GSH 的影响 |
3.7 肝组织病理学 |
3.8 免疫组化 |
3.9 肝组织电镜观察 |
4 小结 |
结论 |
讨论 |
1 酒精性肝病的流行病学和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
1.1 酒精性肝病流行病学资料 |
1.2 酒精性肝病的危险因素 |
1.3 酒精性肝病的预后 |
1.4 酒精性肝损伤的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
2 现代医学对酒精性肝病相关因子的认识 |
3 酒精性肝病的中医学归属、病因病机及治法学认识 |
3.1 酒精性肝病的中医学归属 |
3.2 病因分析 |
3.3 病机及演变 |
3.4 酒精性肝病治法学认识 |
4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优与劣 |
4.1 辨证论治 |
4.2 中医辨病论治 |
4.3 中医辨病辨证 |
4.4 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
4.5 病证结合是辨病专方产生的基础 |
4.6 病证结合基础上的辨病专方论治是现代中医临床学研究的主要趋势 |
5 导师肝病用药经验体会 |
5.1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
5.2 整体宏观辨治与局部微观用药相结合 |
5.3 坚持环节用药 |
5.4 遣方用药,性味归经和现代药理研究相结合 |
5.5 中西药互参,做好搭配用药 |
5.6 肝病用药的具体方法 |
6 维肝降酶饮组方分析 |
6.1 药物组成 |
6.2 功效 |
6.3 组方立意 |
6.4 药物分析 |
7 课题中加减药物和对照处方在酒精性肝病中的应用 |
8 实验机制探讨 |
8.1 病症相合模型造模初成,亟待改善 |
8.2 维肝降酶饮对酒精性肝病的确切疗效 |
8.3 课题的深化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详细摘要 |
(7)硫普罗宁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在各种肝病中的应用 |
1.1 治疗慢性肝炎 |
1.2 治疗酒精性肝炎 |
1.3 治疗脂肪肝 |
1.4 治疗肝硬化 |
1.5 治疗儿童急性甲型肝炎 |
2 对肿瘤患者辅助治疗 |
2.1 在晚期胃癌化疗中的应用 |
2.2 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 |
2.3 在肿瘤患者放疗所致白细胞减少中的应用 |
2.4 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 |
3 在中毒抢救中的应用 |
3.1 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治疗中的应用 |
3.2 在慢性苯中毒治疗中的应用 |
3.3 在铅吸收治疗中的应用 |
3.4 在急性酒精中毒治疗中的应用 |
4 在其它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4.1 在急性胰腺炎肝损害中的应用 |
4.2 在肾移植术后肝损害中的应用 |
4.3 在药物性肝损害治疗中的应用 |
5 结语 |
(8)小柴胡汤及其药群配伍抗肝癌作用与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小柴胡汤实验研究进展 |
1 小柴胡汤药学研究进展 |
2 小柴胡汤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3 问题与思考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小柴胡汤治疗肝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小柴胡汤应用于肝系疾病的中医认识 |
2 小柴胡汤用于肝系疾病的现代临床进展 |
3 问题与思考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思路 |
实验研究 |
研究一 小柴胡汤药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 柴胡中柴胡皂苷A的含量及小柴胡汤中柴胡皂苷A的转移率 |
2 黄芩中黄芩苷的含量及小柴胡汤中黄芩苷的转移率 |
3 人参中人参皂苷的含量及小柴胡汤中人参皂苷的转移率 |
4 炙甘草中甘草酸的含量及小柴胡汤中甘草酸的转移率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小柴胡汤抗肝癌作用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 不同剂量小柴胡汤对H22肝癌小鼠实体瘤的影响 |
2 不同剂量小柴胡汤对H22肝癌小鼠体重及免疫器官的影响 |
3 不同剂量小柴胡汤对H22肝癌腹水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
4 小柴胡汤对S180小鼠实体瘤的影响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小柴胡汤药群配伍与抗肝癌效用的关系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 小柴胡汤及药群配伍对H22肝癌小鼠实体瘤的影响 |
2 小柴胡汤及药群配伍对H22肝癌小鼠体重及免疫器官的影响 |
3 小柴胡汤及方中药群参-枣-草对H22肝癌小鼠实体瘤的影响 |
4 小柴胡汤及方中药群参-枣-草组对H22肝癌小鼠体重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四 小柴胡汤不同提取方法抗肝癌作用的比较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 小柴胡汤不同提取方法对H22肝癌小鼠实体瘤的影响 |
2 小柴胡汤不同提取方法对H22肝癌小鼠体重及免疫器官的影响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五 小柴胡汤抗肝癌作用机理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 小柴胡汤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H22细胞的作用 |
2 小柴胡汤对H22肝癌小鼠实体瘤的抑瘤作用 |
3 小柴胡汤对H22肝癌小鼠血清中TNF-A和VEGF的影响 |
4 小柴胡汤对H22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
5 小柴胡汤对小鼠H22肝癌移植性肿瘤组织MVD的影响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合讨论 |
1 研究背景及总体思路 |
2 小柴胡汤抗肿瘤作用及特点分析 |
3 小柴胡汤抗肝癌作用机制的探讨 |
4 小柴胡汤方中药群配伍与抗肝癌作用的相关吐 |
5 小柴胡汤传统汤剂及其提取工艺的评价 |
6 关于课题研究中所遇问题的思索 |
7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及意义 |
8 本课题的不足处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25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保肝抗炎治疗13年回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研究 |
1.ATL水平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
2.HBV感染者ALT水平的演变过程 |
3.欧美国乙肝指南对ALT水平的管理 |
4.ALT持续升高对慢性乙型肝炎长期预后的影响的进展 |
5.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及面临的问题 |
6.抗炎保肝治疗研究进展 |
研究正文 |
第一部分 患者和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 |
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队列基线特征 |
2.治疗人群严重不良结局1-13年的随访分析 |
3.治疗人群HbeAg(+)患者肝硬化累计发生率分析 |
4.治疗人群发生肝硬化不良结局多因素分析 |
5.治疗人群队列的临床结局分析 |
6.治疗人群队列ALT水平肝硬化累计风险比 |
7.治疗人群ALT水平累积肝硬化发生的风险与历史队列的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目前对慢性乙型肝炎长期不良结局的预测多限于病毒载量与HbeAg状态 |
2.目前对ALT升高与不良结局关系研究,且研究的资料出入较大 |
3.目前抗病毒治疗肝功能异常患者能明改善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期预后,但目前存在问题 |
4.保肝抗炎对慢性乙型肝炎长期干预可以改善肝硬化与HCC长期不良预后 |
5.本研究可能存在的研究偏差 |
6.保肝抗炎治疗在今后慢性乙型肝脏炎治疗的地位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丹参治疗肝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保护肝细胞 |
1.1 抗脂质过氧化 |
1.2 钙拮抗作用 |
1.3 促肝细胞再生及修复 |
1.4 抗乙肝病毒 |
2 治疗脂肪肝 |
3 抗肝纤维化 |
4 改善肝硬化 |
5 抗肝癌 |
6 免疫调节 |
7 临床应用 |
7.1 肝炎 |
7.2 肝硬化 |
7.3 肝癌 |
8 结 语 |
四、凯西莱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并脂肪肝3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近二十年文献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方药规律研究[D]. 庄灿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2]硫普罗宁联合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140例疗效观察[J]. 朴永焕.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09)
- [3]《伤寒论》112方现代临床研究的循证医学评价[D]. 杨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4]凯西莱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并脂肪肝36例[J]. 蒋义贵,杜清妹,林明芳.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3(S1)
- [5]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D]. 曾子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6]辨病专方与辨证施治对酒精性肝损伤病证相合模型的疗效对比[D]. 殷晓轩.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12)
- [7]硫普罗宁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严伟民. 上海医药, 2010(09)
- [8]小柴胡汤及其药群配伍抗肝癌作用与机理的研究[D]. 李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 [9]25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保肝抗炎治疗13年回顾分析[D]. 陈思暖.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1)
- [10]丹参治疗肝病的相关性研究[J]. 张帆,苏淑贞,卓仲芬.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