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摩登助教”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谭智斌[1](2021)在《牛仔舞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 ——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更替,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日益兴起。在线课程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而体育舞蹈中的牛仔舞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它基于体育舞蹈的技术发展趋势和新的体育舞蹈项目的需求。它的发展提升了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认知深度与广度,为改革体育舞蹈教学提供新的方法与途径。本文将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与逻辑分析法等,对牛仔舞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建设与应用进行科学研究和分析,并以广东白云学院2019-2020学年公共体育课体育舞蹈项目的8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教学实验。目的是通过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和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对80名学生进行实验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以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调查分析,从而探讨牛仔舞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可行性。通过本次研究得出的结论:(1)根据文中对普通高校网络技术应用情况、学生拥有电子设备的情况等已具备建设在线课程的基础条件。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需要掌握技能与理论知识,还需要锻炼身体素质,在紧张的公共体育课教学进度中,详细的、多方面的、形象的视频来呈现体育技术性动作对学生学习体育项目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进行体育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基本建设刻不容缓。(2)根据对大学生基本情况分析,笔者认为他们都符合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的要求,并且调查中的大多数教师,学生和权威专家肯定与支持牛仔舞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实行。因此,认为牛仔舞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3)根据实验教学的调查发现,在学习兴趣上,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有显着提高。因此,笔者认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有明显的作用。(4)根据实验教学的调查发现,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水平上,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可以认为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明显的作用。(5)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下,实验班和对照班班进行了16周的体育舞蹈学习和训练后,实验班的技术、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均超过了对照班。因此,笔者认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能提高学生的技术和专业技能。(6)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尚未建立起详细的管理系统。因此,课堂教学机构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混乱、学生和学生无法独立学习、课堂学习和培训的综合资源不足等问题。教师应结合实际探索的基础理论和课堂教学的最终结合,并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解决问题后进行普及和市场推广,使之变得越来越完美,供大家使用。
姜丁毓[2](2019)在《新媒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以印尼八华学校为例》文中指出在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利用科技手段通过互联网传播为使用者传递信息、提供服务,在各个领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育领域里也能发现新媒体平台的身影,其交互性、即时性、自主性等特点,能有效推动教育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如今,对外汉语课堂也面临来自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利用新科技手段革新对外汉语课堂。然而笔者所实习的印尼八华国际学校一直遵循着较为传统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校的汉语教学发展。因此,笔者希望把新媒体平台引入八华学校的汉语课堂,为传统课堂增添新的活力。本文分析了目前应用范围较广、使用人数较多的对外汉语相关新媒体应用案例。研究发现目前使用范围较广的新媒体平台为微信、学习类APP以及网络直播。其优点是更适应当代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输出多样性学习内容,改变学生语言思维和行为方式。在针对新媒体在印尼八华学校汉语课堂的应用情况展开调查后,笔者根据调查结果做出了符合八华汉语课堂情况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主要利用社交类新媒体的优势,其他新媒体平台为辅助,做到了优化该校汉语教学资源,更新汉语课堂,使八华高中生更具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前人研究中对新媒体平台的分析有余,实践应用不足。本文旨在弥补前人不足,为新媒体平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设计具体教学计划,提出针对性建议,使教学更具实用性,希望印度尼西亚的汉语教学能够朝创新型教学方向发展。
赵孟洋[3](2019)在《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简称“VR”)是计算机技术和仿真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兴技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虚拟现实技术凭借其多感知性、交互性、沉浸感等特性,能模拟真实环境或事物并呈现个用户,达到沉浸效果。现今虚拟现实技术与各种领域相结合如如体育训练、历史建筑、医疗、消防、直播、虚拟教学和艺术展现等,在教学上,虚拟现实技术可为用户提供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和自然的交互方式,带来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效果。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将虚拟现实技术以辅助手段,应用于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验证过程中通过做实验,验证此方法对体育舞蹈教学有积极性作用,然后根据实验后数据统计分析,对本次实验设计和实验人员使用后感受进行论证,验证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体育舞蹈教学的效果和可行性。本论文的研究结果有以下几点:(1)当前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总体情况一般,主要存在教学场所硬件设备陈旧,场地不合理,音乐设备等硬件更替不及时;教学文件不完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较为单一等问题,目前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使用较少,虚拟现实技术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2)大多数学生对教师将虚拟现实技术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后促进复习的方式表现出期待,并认为虚拟现实技术能够自身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不会影响教师正常教学的活动。(3)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有效增加练习密度,缩短学习周期,学生能自觉花更多时间去练习,理解和掌握技术技能,并且提高学生的舞蹈技术水平、自信心和兴趣,同时降低了教师的劳动强度。
陈琦[4](2019)在《“共享经济”背景下云南省体育舞蹈资源共享及其网络平台设计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有一种力量改变了中国,那就是互联网,互联网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而在互联网浪潮之后掀起的又一个革命浪潮就是“共享经济”。共享经济是源于实践的全新经济模式。共享经济契合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我国目前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推进供给侧改革、激发社会创业、创新活力、促进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共享经济的发展规模和体量尚未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在“互联网+”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共享经济显示出了强大的发展趋势和潜力。根据体育舞蹈行业的特殊性,建立起包含“出租者”、“购用者”、第三方及其提供的网络信息平台、标的物、相关媒体、政府监督等共享方式。通过支撑性平台进行交易,平台在参与者背景审查、发布供需信息、发挥协调功能、以及降低参与者之间的交易成本方面,来改变西南地区落后、开阔西南地区的市场、带动经济的发展、挖掘市场未开化的巨大潜力。为使云南省体育舞蹈事业的整体水平提高做出重要贡献。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数理统计法和定性定量分析法,对2所云南省具有代表性的高等院校体育舞蹈专项学生、专家学者和教师进行调查研究,选取25所云南省内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机构管理者,北京市有权威性的舞蹈机构和高等院校管理者与教师获得相关的资料和数据。在“共享经济”的大背景下各大行业内引发了“共享”式浪潮。在体育舞蹈行业内也开始萌芽新型的商业模式和产业化发展新前景。体育舞蹈作为发展潜力巨大的体育项目,应当抓住新型的商业模式,加快产业化发展。“共享”理念契合国家大政方针,形成新型商业模式的同时加快了体育舞蹈产业化进程,优化云南省内体育舞蹈结构。研究将体育舞蹈资源界定在高校、市场、网络资源三个方面针对性的探讨分析,试图通过设计出符合云南省市场需要的共享式平台来优化资源配置,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调查云南省内高校、协会、培训市场(舞蹈机构)现状,得出目前云南省内体育舞蹈行业整体性、沟通性、秩序性较差的结论。基于共享式平台设计一个体育舞蹈共享平台被人们所需要。通过平台内的互补关系,能够实现各种企业、机构之间的知识、人才、信息资料的频繁交流,不断促进舞蹈知识、技术的创新、扩散、以及知识与技术利用率的提高。2、通过查阅文献,研究对平台设计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必要性、影响因素,平台设计原则、设计目标进行了深度的分析,为平台设计奠定了良好的理论性、基础性。平台遵循服务于用户群体为根本宗旨,加快云南省内体育舞蹈产业化进程为目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为原则,为能实现以上三点平台设计出了一系列功能。3、共享类平台自身带有极强的联系性、丰富的多样性、立体的多面性、行业内的复杂性、融资与管理的高风险性等各类特点。这也同时决定了体育舞蹈资源共享网络平台是一项经济效益高、对行业影响大、涉及其他类产业广的新型产业。在平台设计之初考虑到面越多,对日后真正运营该种新型商业模式有着巨大帮助。
向宗平[5](2018)在《职前英语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字技术带领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教师教学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框架(TPACK)正是对新要求的一种回应。作为教育信息技术领域内重要的理论框架之一,TPACK自2006年提出至今对教师教育领域作出了最大的贡献。然而,尽管提出这一概念框架的初衷之一在于克服“技术中心主义”,但是在研究与教学实践中技术知识、教学法知识、学科知识简单相加混合的思路仍然较为常见。此外,研究相对集中在教育信息技术领域内的现状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TPACK在学科教师教育中的价值的发挥。本研究通过考察职前英语教师关于信息化环境下英语教学的观念以及他们在学习教学的过程中的技术选择与使用实践来理解职前英语教师的TPACK。研究依托英语教学技能训练课程展开,研究参与者是一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他们在英语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中采用BOPPPS模式设计和实施微型课教学。BOPPPS代表一个课堂活动序列,包括 Bridge-in(导入)、Objective/Outcome(目标)、Pre-assessment(前测)、Participatory learning(参与式学习)、Post-assessment(后测)、Summary(总结)。研究从职前英语教师的TPACK观念、职前英语教师的TPACK实践、职前英语教师的TPACK课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资料包括访谈录音、教学设计、教学录像、同伴反馈、学习日志、教学反思等,力图全方位呈现参与研究的职前英语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教学的真实情境与过程以及他们在此过程中的TPACK表现与变化。职前英语教师TPACK观念研究采用现象描述分析法,旨在揭示职前英语教师关于信息技术、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三者之间复杂互动的看法,研究发现:职前英语教师对于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五种具有代表性的、性质不同的观念,分别为:技术挤占教学技能和知识资源、技术取代传统教具、技术与传统教和学互补、技术与传统教学融合、技术创造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组织形式,归纳为竞争、取代、补充、融合、转型。职前英语教师认为信息化环境下英语教师角色包括:知识提供者、活动组织者、学习促进者、共同学习者。他们在教学中选择技术的依据包括:技术使用是否对教师有帮助、技术使用是否对教学有帮助、技术使用是否对学习有帮助。职前英语教师TPACK实践研究包括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两个方面。采用三E框架对14节BOPPPS微型课教学设计的初稿和定稿进行技术整合层次分析。然后从这14节中选出7节采用三种不同工具对教学视频进行技术整合层次分析。Triple E侧重考察学习目标与技术使用的联系;SAMR侧重考察技术的使用是否改变了学习任务的功能;基于TPACK的技术整合课堂观察工具关注实际教学中的课程目标与技术、教学策略与技术、技术选择、教学中的技术运用、技术操作等五个维度。BOPPPS微型课教学设计分析显示,教学设计定稿中的技术整合层次普遍高于初稿。在参与(Engage)、提高(Enhance)、拓展(Extend)三个维度中,参与维度的表现优于提高和拓展两个维度,参与维度的进步也比提高和拓展维度明显。职前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从以知识传授为主逐渐向以促进学生学习为主转变。提高和拓展两个维度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受到特定教学情境因素的制约。教学实施中的技术整合分析发现,职前英语教师教学实施中技术整合层次较为理想,教学实施中技术整合层次得分总体稍低于教学设计得分。SAMR分析发现大部分BOPPPS微型课以替代层次的技术使用为主。采用基于TPACK的技术整合观察工具分析的结果显示:在课程目标与技术、教学策略与技术、技术选择、技术使用、技术操作这五个维度中,课程目标与技术维度的得分低于其它四个维度。职前英语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表现出来较高的技术整合层次除了与BOPPPS模式本身对学习目标、学生参与、评价反馈的明确要求有关之外,还与职前英语教师的学习经历尤其是进入教师教育项目以来的学习经历和他们关于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语言学习和教学的观念有关。教学实践中的技术使用效能主要取决于准备的充分程度、临场应变的能力和能否自如地使用英语组织教学的能力。职前英语教师TPACK课例研究在观念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更近距离地考察职前英语教师行动中的TPACK,选取了不同课型的BOPPPS微型课,每个课例侧重从TPACK不同的方面来分析体现在职前英语教师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行为中的英语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和技术知识三者之间真实的互动。职前英语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决定技术选择和使用,技术使用总体上对教和学有良好的支持作用。
林振昺[6](2018)在《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立体化教材开发与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是职业教育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是发达国家常用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开发和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有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职业能力。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教材模式的开发与应用提高了中职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立体化教材开发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中职专业的教学实践中起着学生成长立交桥的关键作用。现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专业教材十分有限,与中职教育教学要求相匹配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立体化教材更是十分匮乏,对教材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研究也仍几乎是空白。本论文鉴于中职专业教学的实际需求,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立体化教材开发和教材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的研究;分析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市场调研、教材设计和教学实践,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的立体化教材的开发模型。本论文主要包括五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是本文的研究基础部分。本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的现状进行探讨,对论文所依据的理论基础进行说明,并提出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第二章通过对中职双元育人教学模式的分析,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开发路径,并对立体化教材的开发内容及其开发原则等展开论述。第三章分析了全生命周期教材开发的理念与优势,并对基于工作过程的全生命周期教材开发模式与管理展开研究与实践探索,以构建满足企业需求和符合中职学生学习特点的全生命周期立体化专业教材。第四章是具体的实证研究部分。本章以《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教材为例,对基于工作过程的立体化教材开发与教学实践进行案例分析,实现了对基于工作过程的立体化教材开发模型的应用和教材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第五章是本研究的总结和展望部分,总结了本研究的成果、创新点和研究的局限性,并对研究后续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在后续研究中进行完善。
饶丹[7](2018)在《中日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化拓展了各国文化交汇互动的方式,为各国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力提供了更多的途径。教育在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事业中具备特殊作用和重要意义,而美术教育更是以其独有的形式延续了我国民族文化的DNA,并在新时代绘制宏伟蓝图。本文以中日美术教育比较研究的角度探究我国传统文化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创新为主旨。整篇论文结构设计为七个章节,章节的概要如下:序章部分结合当下全球化时代背景提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从人类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阐述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意义,以及根据本研究的目的进一步论述中日传统文化教育比较研究的价值,最后从多种视角对“传统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第一章主要论述中日两国的先行研究。首先,针对中日两国相关研究进行了量性分析与学者群统计。其次,从美术教育史研究、美术教科书研究、美术教育杂志中的教学案例研究等进行了文献的质性比较分析。接着,对中日两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发展概况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关于美学思想在中日两国美术教科书中的呈现情况,并根据我国美术教科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美学思想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第二章共分为四部分,主要论述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中日美术教育的现状研究。首先,论述了中日传统文化教育政策的演变,针对重要信息进行文化战略的分析。其次,是对中日美术课程标准的改革背景与侧重点的分析,梳理了中日美术课程标准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比较中日新旧版本的美术课程标准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变化。然后,是对中日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的量性与质性分析,分析维度包括:美术教科书的基本情况,美术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分布情况、图例与课例的容量等。最后剖析了四则不同学习领域的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日本美术教学案例,并分析了日本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和经验。第三章主要考察我国中小学生在美术课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兴趣度、多元文化观、创意理念,以及对传统文化课程隐含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并对来自多个省市的中小学美术教师进行问卷与访谈,把握了中国不同区域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背后的主客观原因,并提出应对方案。第四章主要是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美术创意课程编制的理论研究,探讨以西方现当代教育理论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罗恩菲德的美术教育观、艾斯纳的DBAE理论、“4R”课程观、课程统整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启发,并结合中日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成果提出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的美术课程的编制思路与策略。第五章主要是围绕中国水墨画、工艺美术、中国元素为主题研制的中小学创意美术教学案例,文中提供的案例大部分为笔者亲自完成,旨在检验论文提出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力、鉴赏能力、造型表现、工艺设计等视觉素养方面的有效性,为我国中小学开展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创新课程与教学提供具有参照性的指导经验。结章主要探讨向“全球共同利益”理论转变的美术教育发展趋势,顺应大数据时代教育发展的特点,积极利用新科技更好的开展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并探讨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与公共教育空间相链接,以及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基于21世纪核心素养中“人文底蕴”素养构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新体系。论文的创新之处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结合中日美术教育研究理论以及两国典型的传统文化教学实践案例,阐述如何理解西方现代与后现代教育理论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罗恩菲德的美术教育观、艾斯纳的DBAE理论、“4R”课程观等理论对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启发。第二,论文紧扣“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主旨,借鉴日本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成果与西方的教育理论研究,论述我国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中小学美术课程的编制思路,并围绕中国水墨画、工艺美术、中国元素三个主题研制了八则创意美术教学案例,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课程理论与实践创新的策略与方法。
朱昭洲[8](2017)在《三维动画在华尔兹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维动画是伴随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兴技术,现阶段的研究及其技术的应用在国内外正在趋于成熟,凭借其精确性、真实性和无限可操作性的独特优势,加上模拟真实物体的方式使其成为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三维动画技术逐渐地在各行各业的研究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建筑、规划、影视动画、可视化教学和艺术等。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教学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对三维动画在摩登舞华尔兹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当前摩登舞教学方法多以领带法、示范讲解法为主,方法较为单一,另教学场所存在硬件设施不过关,场地不合理,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同时三维动画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较少,还处于探索阶段;2.学生能够接受并对教师在课堂中使用三维动画表现出期待,相信三维动画能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会干扰教师教学的活动,并且认为比传统教学方法具有多种优势;3.实验班成绩与对照班成绩有着明显的区别,总成绩经过T检验P=0.008<0.01,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且总成绩实验班比对照班好,说明使用三维动画教学能够在华尔兹技术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4.三维动画教学可以提升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另外给学生提供了多种感官刺激,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减小了教师的劳动强度;5.三维动画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时间利用率,增加课堂学习内容和练习密度,减少学习周期,学生能够有更多的自主练习的时间,理解和掌握更多技术技能。
宋伊妮[9](2016)在《体育舞蹈选修课微课程的设计、制作与应用研究 ——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微课、慕课、可汗学院等新兴的教学方式在教育界流行起来,各门学科都相继开始探讨微课教学。全国各地不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都积极参与到微课当中,我国部分省市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微课大赛及教师培训。各门学科都在寻找与微课的结合点,体育学科也不例外。目前,中小学和高校都不断尝试开发各类体育课程并在体育教学中试图应用微课。其中体育舞蹈微课程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体育舞蹈微课方面的文献资料也比较少,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在这样的背景下我选择从设计、制作和应用实施方面探究体育舞蹈选修课微课程。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研究了以下内容:1综合文献资料中对于微课的定义,并结合体育舞蹈的课程特点,定义体育舞蹈微课程为符合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的规律,时长在8-10分钟左右,明确集中地讲解体育舞蹈课堂中重难点、易错点等知识,知识难度较低,包含完整的教学过程,应用方式多样,具有情境性、启发性、可视化等特点的系列体育舞蹈微型教学视频课程资源;2体育舞蹈选修课微课程的设计原则为学科定向原则、基础性原则、创新性和趣味性原则;实施原则为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交互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构建了体育舞蹈选修课微课程设计模型,并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设计、教学流程设计、脚本设计以及评价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3指出了体育舞蹈微微课程的具体制作步骤及应用方法;4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通过实验证实了微课在体育舞选修课中应用的可行性以及有效性,并在实验后对实验组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微课持有积极的态度。虽然本文还有不足之处,但是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让更多人参与到体育舞蹈微课的研究中来。
盘美秀[10](2015)在《大学通识课程体系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日益提高,加强通识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通识教育的理想需由通识课程来落实。由于缺乏对通识课程体系进行规划和评价,通识课程在实践中困境凸显,需要通识课程评价来促进通识课程改革。但目前关于通识课程评价的研究较为匮乏,从理论上探讨通识课程评价内容和对通识课程进行模糊评判的较多,将评价内容转化为系统的、可操作化的评价标准运用于评价实践中的研究较为少,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方能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效果。本研究将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引入到大学通识课程评价中,以为高等学校开展通识课程体系评价提供一种方法与思路。通识课程体系绩效评价通过围绕通识课程体系设置职能部门的目标,对构建通识课程体系及将其付诸实践的行为和结果测度与衡量,有助于高校了解通识课程效果和造成效果的原因并作出绩效改进,为通识课程改革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这对优化高等学校课程设置,完善通识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为什么评,设计评价方法和运用该方法对H大学通识课程体系进行绩效评价思路展开。研究根据通识课程理论及绩效评价相关理论,从通识课程设置、通识课程实施、通识课程效果等维度构建大学通识课程体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用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对H大学通识课程体系进行了绩效评价,并根据绩效分析结果提出提高大学通识课程体系绩效的对策建议。运用该方法对H大学通识课程体系进行绩效评价,能较为准确地测量出该校通识课程建设的状况,说明该方法具有科学、合理性。研究采用了文献分析法、专家咨询法进行了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权重的确定,并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H大学通识课程体系绩效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法得出该校的绩效结果并结合个别访谈法对绩效结果进行归因分析。最后,根据该校绩效分析结果和对比借鉴台湾高校的相关做法提出提高通识课程体系绩效的对策建议。
二、“摩登助教”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摩登助教”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牛仔舞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 ——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实验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牛仔舞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必要性分析 |
3.1.1 传统体育舞蹈课程教学开展现状分析 |
3.1.2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对比传统课堂的优势分析 |
3.2 牛仔舞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可行性研究分析 |
3.2.1 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支持 |
3.2.2 高校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 |
3.2.3 高校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 |
3.2.4 高校学生对学习方式的期待调查分析 |
3.2.5 专家对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的态度访谈与分析 |
3.3 牛仔舞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构架模块建设 |
3.3.1 首页区 |
3.3.2 统计区 |
3.3.3 资料区 |
3.3.4 作业区 |
3.3.5 讨论区 |
3.3.6 考核评价区 |
3.4 牛仔舞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设计 |
3.4.1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
3.4.2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重难点建设 |
3.4.3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计划建设 |
3.4.4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评价建设 |
3.4.5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建设 |
3.5 牛仔舞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应用分析 |
3.5.1 应用准备 |
3.5.2 应用控制 |
3.5.3 应用流程 |
3.6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
3.6.1 实验前后学生对牛仔舞认知程度对比分析 |
3.6.2 实验前后学生对牛仔舞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
3.6.3 实验前后学生对牛仔舞自主学习能力对比分析 |
3.6.4 实验后自主学习牛仔舞情况分析 |
3.6.5 实验后学生学习牛仔舞效果对比分析 |
3.7 实验结果讨论 |
3.7.1 实验班对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 |
3.7.2 实验班对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应用过程中的适应程度 |
3.7.3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体育舞蹈课堂现状和学习方式调查问卷》 |
附录2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实验后调查问卷》 |
附录3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调查问卷》 |
附录4 专家访谈提纲 |
(2)新媒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以印尼八华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第2章 对外汉语教学相关新媒体的应用及优势 |
2.1 对外汉语教学相关新媒体的应用与实践 |
2.1.1 微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与实践 |
2.1.2 学习类APP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
2.1.3 网络直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
2.2 对外汉语教学相关新媒体的优势 |
2.2.1 延伸教学课堂 |
2.2.2 模拟真实的情景交流 |
2.2.3 建立语言资料库 |
2.2.4 提升教学的时代性和国际性 |
第3章 印尼八华学校在汉语课堂上运用新媒体平台的情况调查 |
3.1 印度尼西亚汉语教学概况 |
3.2 印尼八华学校汉语教学概况 |
3.3 新媒体平台在印尼八华学校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
3.3.1 调查方法 |
3.3.2 调查对象 |
3.3.3 调查内容及结果 |
3.3.4 分析及建议 |
第4章 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教学设计——以《轻松学中文》第六册第四课《去北京》为例 |
4.1 教学背景 |
4.2 教学内容 |
4.3 教学目标 |
4.3.1 知识目标 |
4.3.2 技能目标 |
4.3.3 情感目标 |
4.4 教学设计 |
4.4.1 新媒体平台应用于课前准备 |
4.4.2 新媒体平台应用于课前复习 |
4.4.3 新媒体平台应用于课前导入 |
4.4.4 新媒体平台应用于新知讲解 |
4.4.5 新媒体平台应用于课后练习 |
第5章 总结与思考 |
5.1 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教学设计建议 |
5.2 新媒体平台应用于文化推广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虚拟现实技术相关研究 |
1.3.2 虚拟现实技术在舞蹈方面应用的相关研究 |
1.4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
1.4.1 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 |
1.4.2 虚拟教学概念 |
1.4.3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统计分析法 |
2.2.5 教学实验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广东省普通院校体育舞蹈教学现状与分析 |
3.1.1 广东省普通院校体育舞蹈教学常用方法和辅具 |
3.1.2 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主要存在问题 |
3.2 虚拟现实技术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
3.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3.2.2 认知理论 |
3.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2.4 模拟法则 |
3.3 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虚拟现实技术在课堂中使用的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3.3.2 预初实验 |
3.3.3 实验前基本素质分析 |
3.3.4 实验后成绩对比分析 |
3.4 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
3.4.1 应用特点 |
3.4.2 虚拟教学素材制作 |
3.4.3 体育舞蹈教学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设计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致谢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4)“共享经济”背景下云南省体育舞蹈资源共享及其网络平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选题的依据 |
1.2.1 共享经济秉承了“十三五”的发展理念 |
1.2.2 共享资源的概念是体育舞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1.2.3 共享平台是推动云南省体育舞蹈发展的重要路径 |
1.3 选题的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的目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共享经济 |
2.1.2 体育舞蹈 |
2.1.3 资源 |
2.1.4 体育舞蹈资源 |
2.1.5 平台设计的特征 |
2.2 关于体育舞蹈资源共享及网络平台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有关共享经济相关研究 |
2.2.2 国外有关资源共享研究 |
2.2.3 我国有关共享经济相关研究 |
2.2.3.1 我国体育舞蹈资源相关研究 |
2.2.3.2 共享平台设计相关研究 |
第3章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地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定量和定性分析法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云南省体育舞蹈资源使用与共享现状调查 |
4.1.1 高校体育舞蹈专业及舞蹈机构资源使用情况调查设计 |
4.1.2 高校体育舞蹈资源现状 |
4.1.3 体育舞蹈机构资源现状 |
4.2 云南省体育舞蹈资源共享网络平台设计分析 |
4.2.1 云南省体育舞蹈资源共享网络平台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
4.2.2 云南省体育舞蹈资源共享网络平台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
4.2.3 云南省体育舞蹈资源共享网络平台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 云南省体育舞蹈资源共享网络平台设计 |
4.3.1 云南省体育舞蹈资源共享网络平台设计原则 |
4.3.2 云南省体育舞蹈资源共享网络平台构建目标 |
4.3.3 “共享经济”背景下云南省体育舞蹈资源共享第三方平台模式分析 |
4.3.4 平台设计总体结构设计 |
4.3.5 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
4.3.6 平台主要业务功能设计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1:“共享经济”背景下云南省体育舞蹈资源共享及其网络平台设计研究的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 2:关于云南省体育舞蹈资源共享情况的调查问卷舞蹈培训班、健身俱乐部问卷 |
附录 3:“共享经济”背景下云南省体育舞蹈资源共享及其网络平台构建模式研究访谈提纲——高校体育舞蹈专业相关领导 |
附录 4:“共享经济”背景下云南省体育舞蹈资源共享及其网络平台构建模式研究访谈提纲——高校体育舞蹈相关学者 |
附录 5:“共享经济”背景下云南省体育舞蹈资源共享及其网络平台构建模式研究访谈提纲——体育舞蹈协会相关领导 |
附录 6:“共享经济”背景下云南省体育舞蹈资源共享及其网络平台构建模式研究访谈提纲——俱乐部相关领导、负责人 |
附录 7 学位论文《“共享经济”背景下云南省体育舞蹈资源共享及其网络平台设计研究》的问卷效度检验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职前英语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教师知识研究 |
第二节 TPACK研究 |
一、TPACK研究概貌 |
二、TPACK概念研究 |
三、TPACK测量研究 |
四、TPACK信念研究 |
五、TPACK发展研究 |
六、TPACK学科研究 |
第三节 前人研究的不足 |
第三章 职前英语教师TPACK观念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一、什么是现象描述分析法? |
二、为什么选择现象描述分析法? |
第二节 现象描述分析的实施 |
一、资料收集 |
二、资料分析 |
第三节 研究发现 |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
二、信息化环境下的英语教师角色 |
三、英语教学中技术选择的依据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职前英语教师TPACK实践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境脉 |
一、BOPPPS教学结构 |
二、教学设计 |
三、技术运用 |
第二节 职前英语教师教学设计中的TPACK |
一、分析工具 |
二、分析思路 |
三、分析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节 职前英语教师教学实施中的TPACK |
一、分析工具 |
二、分析思路 |
三、分析结果 |
四、讨论 |
第四节 BOPPPS微型课中的技术应用分析 |
一、当今的教学离不开技术 |
二、PPT:人人皆用的利器 |
三、视频还是音频? |
四、不想用别的东西去替代 |
五、鼠标突然不工作了 |
第五节 职前英语教师作为学习者 |
一、通过教学设计学习 |
二、通过同伴互动学习 |
三、通过教学反思学习 |
第六节 以学习者为中心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职前英语教师TPACK课例研究 |
第一节 Rita的语音课 |
一、教学过程和步骤 |
二、TPACK分析:红绿卡片,一目了然 |
第二节 Laurie的词汇课 |
一、过程与步骤 |
二、TPACK分析:音频、板书、图片、创造 |
第三节 Rachel的语法课 |
一、过程与步骤 |
二、TPACK分析:学科整合、巧用图片 |
第四节 Ariel的阅读课 |
一、教学过程与步骤 |
二、TPACK分析:视频、活动、目标 |
第五节 Echo的听力课 |
一、教学过程与步骤 |
二、TPACK分析:视频、图片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发现 |
第二节 创新与贡献 |
第三节 不足与建议 |
第四节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安排表 |
附录2: BOPPPS微型课同伴书面反馈表 |
附录3: Triple E评价工具 |
附录4: BOPPPS微型课教学设计 |
附录5: 基于TPACK的技术整合观察工具 |
附录6: 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作者教与学大事记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立体化教材开发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3.1 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理论 |
1.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1.3.3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理论 |
1.4 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内容 |
1.4.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工作过程的立体化教材开发范式 |
2.1 中职基于工作过程专业教学模式 |
2.1.1 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专业教学特点 |
2.1.2 “基于工作过程双元育人”教学模式 |
2.2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建构与开发路径 |
2.2.1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建构 |
2.2.2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开发路径 |
2.3 基于工作过程的立体化教材结构 |
2.3.1 立体化教材内容 |
2.3.2 立体化教材开发原则 |
2.3.3 基于工作过程立体化教材开发架构 |
第三章 全生命周期教材的开发与管理 |
3.1 全生命周期教材的开发理念 |
3.2 全生命周期教材的开发优势 |
3.3 全生命周期教材的开发管理 |
3.3.1 开发主体管理 |
3.3.2 开发过程管理 |
3.3.3 开发产品管理 |
3.4 基于工作过程立体化教材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 |
3.4.1 教材资源配置可视化管理 |
3.4.2 教材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管理 |
3.4.3 教材开发模式立体化管理 |
3.4.4 教材学习组织自主化管理 |
3.4.5 教材教学活动系统化管理 |
3.4.6 教材课程学习评价多元化管理 |
第四章 教材开发与实践案例——以《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教材为例 |
4.1 教材开发市场调研与分析 |
4.1.1 新能源汽车发展背景 |
4.1.2 新能源汽车产销情况 |
4.1.3 新能源汽车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
4.2 《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教材开发分析 |
4.2.1 校企合作框架下共育新能源汽车技术技能人才 |
4.2.2 《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教材开发内容 |
4.3 《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教材环境搭建 |
4.4 《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教材的教学实践 |
4.5 教材教师、学生使用情况调研分析 |
4.5.1 调研分析 |
4.5.2 优化建议 |
4.6 教材投稿与出版 |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成果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研究局限性 |
5.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教材使用情况调查问卷(教师使用) |
附录2: 教材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学生使用) |
附录3: 参编教材部分内容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7)中日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序章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三、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界定 |
本章小结 |
四、论文框架图 |
第一章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中日美术教育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美术教育的先行研究 |
一、中国先行研究之量性分析 |
二、中国先行研究之质性分析 |
第二节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日本美术教育的先行研究 |
一、日本先行研究之量性分析 |
二、日本先行研究之质性分析 |
三、中日先行研究异同点之比较分析 |
第三节 基于传统文化教育的中日美学研究 |
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二、日本传统美学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
三、以工艺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中日美术教育的现状研究 |
第一节 中日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与法令 |
一、从政策的实施中反映我国的文化战略 |
二、日本近代以来教育政策的实施与影响 |
第二节 中日美术课程标准中传统文化的内容分析 |
一、梳理中国美术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 |
二、梳理日本学习指导要领图画工作·美术科的相关内容 |
第三节 中日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比较研究 |
一、选取的中日中小学美术教科书的概况 |
二、中日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比较分析说明 |
三、梳理中日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 |
四、中日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中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课例比较 |
五、中日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的量性与质性比较 |
第四节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日本中小学美术课程 |
一、以传统文化核心的日本中小学美术教学案例 |
二、基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日本中小学美术课程对我国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中小学美术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整体概况说明 |
一、问卷调查的概况与目的 |
二、问卷调查的内容 |
三、学生与教师问卷调查的范围与概况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分析及结论 |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二、教师访谈问题的具体内容 |
三、问卷调查与教师访谈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美术课程编制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西方教育理论与涉及传统文化教育的美术课程理论研究 |
一、现代主义教育理论与涉及传统文化教育的美术课程研究 |
二、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与涉及传统文化教育的美术课程研究 |
第二节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美术课程编制思路 |
一、构建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美术教育理论框架背景 |
二、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美术课程编制的四要素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美术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
第一节 中国水墨画创意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
一、前言部分 |
案例一《飞天笑》 |
案例二《水墨肖像》 |
案例三《一碗江山》 |
第二节 工艺美术创意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
案例一《掌中的宇宙——陶瓷》 |
案例二《千变万化的剪纸世界》 |
案例三《妙手巧编?韵味盘扣》 |
案例四《自然根果材料的百变造型》 |
第三节 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创意绘画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
一、课程设计缘起 |
案例一《戏曲人物——刀马蛋》 |
案例二《妙趣横生的中式建筑》 |
本章小结 |
结章向“全球共同利益”理念转变的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美术教育 |
第一节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学校美术教育的愿景 |
一、向“全球共同利益”理论转变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独特力量 |
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美术教育挑战 |
三、与公共教育空间链接?共创的传统文化教育 |
四、在未来的传统文化教育中真正渗透德育目标 |
五、跨文化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的构建意义 |
六、基于21世纪核心素养中“人文底蕴”的跨学科教育 |
七、结语 |
第二节 研究总结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
一、研究成效 |
二、研究局限 |
三、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中小学美术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 |
附录2 陶瓷鉴赏学习单 |
附录3 剪纸微课程的教材以及学习单 |
附录4 中国传统纹样学习单 |
附录5 日本传统纹样学习单 |
附录6 日本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网站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科研成果 |
后记 |
(8)三维动画在华尔兹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有关三维动画技术在应用领域方面的研究 |
1.3.3 有关摩登舞教学方面的研究 |
1.3.4 有关三维动画和体育舞蹈结合方面的研究 |
1.3.5 其他方面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教学实验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三维动画在华尔兹技术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
3.1.1 教育技术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普遍性 |
3.1.2 体育教学中直观教学法的广泛性 |
3.1.3 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 |
3.1.4 摩登舞技术教学中遵循原则 |
3.2 摩登舞基本技术教学现状与分析 |
3.2.1 摩登舞技术教学中常用方法 |
3.2.2 摩登舞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 三维动画教学实验效果分析 |
3.3.1 三维动画在课堂中使用的调查问卷分析 |
3.3.2 预初实验 |
3.3.3 实验前基本素质分析 |
3.3.4 实验后成绩对比分析 |
3.4 三维动画在华尔兹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
3.4.1 三维动画在华尔兹技术教学中的运用特点 |
3.4.2 三维动画制作 |
3.4.3 华尔兹中使用三维动画的教学设计(阶段)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致谢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体育舞蹈选修课微课程的设计、制作与应用研究 ——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全球范围内微课发展迅速 |
1.1.2 高校环境适合应用微课 |
1.1.3 体育舞蹈微课程方面研究基础薄弱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对于微课的研究综述 |
2.2 我国微课的发展现状 |
2.3 我国高校对微课的研究 |
2.3.1 高校其他类课程关于微课的研究 |
2.3.2 高校体育类微课的研究 |
2.4 体育舞蹈微课相关研究 |
2.5 微课设计制作、应用方面的研究 |
2.6 微课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 |
2.7 微课概念 |
2.7.1 微课(微课程) |
2.7.2 体育舞蹈微课程 |
2.7.3 体育舞蹈微课程特点 |
2.8 微课的理论基础 |
2.8.1 认知负荷理论 |
2.8.2 建构主义理论 |
2.8.3 掌握学习理论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对比分析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实验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微课在体育舞蹈选修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 |
4.1.1 实验对象 |
4.1.2 实验方法及过程 |
4.1.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1.4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4.1.5 实验结论 |
4.2 体育舞蹈选修课微课程设计、实施原则 |
4.2.1 设计原则 |
4.2.2 实施原则 |
4.3 微课程设计模型 |
4.4 体育舞蹈选修课微课程设计 |
4.4.1 体育舞蹈选修课课程前期分析 |
4.4.2 体育舞蹈选修课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
4.4.3 体育舞蹈选修课微课程教学设计 |
4.4.4 体育舞蹈选修课微课程教学流程设计 |
4.4.5 体育舞蹈选修课微课程脚本设计 |
4.4.6 体育舞蹈选修课微课程评价设计 |
4.5 体育舞蹈微课课程制作及应用方法 |
4.5.1 体育舞蹈选修课微课课程的制作步骤 |
4.5.2 体育舞蹈选修课微课课程的制作注意事项 |
4.5.3 体育舞蹈选修课微课程应用模式 |
4.5.4 体育舞蹈选修课微课程应用注意事项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附录 4 |
附录 5 |
致谢 |
(10)大学通识课程体系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加强通识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 |
1.1.2 通识课程改革呼唤通识课程评价 |
1.1.3 通识课程体系绩效评价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6 概念界定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大学通识课程体系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2.1 大学通识课程设置理论 |
2.1.1 精义论 |
2.1.2 进步论 |
2.1.3 均衡论 |
2.1.4 融通论 |
2.1.5 本节小结 |
2.2 绩效评价理论 |
2.2.1 绩效管理理论 |
2.2.2 目标管理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学通识课程体系绩效评价方法 |
3.1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
3.2 大学通识课程体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3.2.1 科学性原则 |
3.2.2 系统性原则 |
3.2.3 导向性原则 |
3.2.4 可测量性原则 |
3.2.5 独立性原则 |
3.3 大学通识课程体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1 通识课程设置 |
3.3.2 通识课程实施 |
3.3.3 通识课程效果 |
3.4 权重的计算及结果分析 |
3.4.1 权重问卷信度检验 |
3.4.2 权重问卷效度检验 |
3.4.3 权重结果分析 |
3.5 量表设计及数据处理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H大学通识课程体系绩效评价 |
4.1 H大学通识课程设置概况 |
4.2 H大学通识课程体系绩效评价 |
4.2.1 问卷预测 |
4.2.2 问卷正式施测 |
4.2.3 本节小结 |
4.2.4 H大学通识课程体系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提高大学通识课程体系绩效的对策建议 |
5.1 加强对通识教育的宣传,提高通识课程的重视程度 |
5.2 完善通识课程设置,构建更为科学的通识课程体系 |
5.2.1 明确课程目标,加强对通识课程目标的宣传与解释工作 |
5.2.2 将通识必修与选修纳入同一体系统一设置,提高通选课学分比例 |
5.2.3 采用混合式的通识课程设置模式,构建三层次的通识课程体系 |
5.3 加强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师资管理制度 |
5.3.1 与邻近高校组成通识课程师资联盟,实现优质师资共享 |
5.3.2 对通识课程教师开展专门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
5.3.3 成立专门的通识课程教师评审委员会,规范师资管理 |
5.4 加强Mooc通识课程资源建设,逐渐推行“Mo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
5.4.1 依托Mooc平台,加强通识课程资源建设 |
5.4.2 逐渐推行“Mo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
5.4.3 全面推行通识课程助教制度 |
5.5 充分发挥通识教育组织机构作用,提高通识课程管理绩效 |
5.5.1 明晰通识教育组织机构的权、责、职 |
5.5.2 建立长效的通识课程评价机制,保障通识课程质量 |
5.5.3 加强选课平台建设,建立选课指导制度 |
5.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摩登助教”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牛仔舞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 ——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D]. 谭智斌.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2]新媒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以印尼八华学校为例[D]. 姜丁毓. 浙江科技学院, 2019(08)
- [3]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赵孟洋. 广州体育学院, 2019(09)
- [4]“共享经济”背景下云南省体育舞蹈资源共享及其网络平台设计研究[D]. 陈琦.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职前英语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研究[D]. 向宗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6]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立体化教材开发与管理研究[D]. 林振昺. 福建工程学院, 2018(12)
- [7]中日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D]. 饶丹.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8]三维动画在华尔兹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朱昭洲. 广州体育学院, 2017(02)
- [9]体育舞蹈选修课微课程的设计、制作与应用研究 ——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D]. 宋伊妮. 武汉体育学院, 2016(03)
- [10]大学通识课程体系绩效评价研究[D]. 盘美秀. 华南理工大学,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