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述中小型水电站直流系统的配置及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郭竞之[1](2021)在《某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进步,社会对电力能源供应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发电厂总装机规模也不断增加。随着电网规模的逐渐增大,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很有必要提升电网稳定性、安全性、电能质量而满足其未来发展要求,这就需要开发出高性能的发电企业监控系统。某水电站是四川东北部高压传输电网的主力电站,担负着高压传输电网调节波峰、调节频率与意外突发事故配备等重要工作任务。2001年5月投入正式运行的南瑞SSJ 3060型计算机监控系统为安全、连续、稳定发供电打下了坚实的设备基础,提高了电站的综合自动化水平。本文研究了此水电站监控系统的性能缺陷和难扩展相关问题,依据电力标准要求而对其进行重新设计。首先叙述了当前水电站监控系统的发展进步实际情况,根据水电站监控系统的真实状况以及特征,在对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需求研究的基础之上,指出了满足实际要求的设计方案。通过对计算机监控系统网络组成结构、上位机、现地控制单元、安全防护、AGC/AVC(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utomatic Voltage Control)等进行研究,结合现场的设备结构及实际生产情况,找到符合要求且安全可行的设计方案。在对系统整体结构进行设计的基础上,对硬件、软件进行了选型配置,同时对开停机流程、AVC/AGC等功能进行了研究设计,提高了生产运行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当代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是集自动智能化专业技术、电子信息化专业技术、网络专业技术、多数字媒体专业技术等多专业学科的结果。计算机监控系统通过对水电站运行设备的展开参数采集、实时监视、调节控制、操作,在节约人力成本,减轻工作人员工作压力的同时,也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与安全可靠性。
陈汉雄,李婷,李奥[2](2021)在《提升电网运行的交直流系统协调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四川西部电网建设有多回水电送出500 kV交流输电通道,大容量水电送出通道严重故障方式下电网交流系统可能出现一定的低频运行风险。为改善川西交流电网严重故障方式下系统全网暂稳水平及帮助恢复交流系统频率,提出了提升电网运行性能的交直流系统协调控制策略。该策略具体包括:4回±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利用直流功率调制功能与交流系统间实现协调控制;协调控制目标效果;不同故障点交直流协调控制模式的选择(分散/集中两种协调控制模式);直流调制功率释放转移至交流电网后,其对交流电网热稳安全与电网经济性运行的影响分析。所提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与交流电网间的协调控制策略,可作为帮助分析研究交直流混联系统电网运行状况与提升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水平举措的技术参考。
范靖[3](2020)在《水利枢纽12兆瓦光伏电站电气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在新能源中,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分布广泛、清洁无污染,开发利用获得普遍重视,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技术发展不断成熟、商业化条件快速发展。拟建水利枢纽光伏场区年平均太阳辐射强度高、辐射量大,为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可提高土地利用率。依据太阳能光伏电站电气设计规程、规范,结合光伏发电产业政策,针对东江水利枢纽实际自然条件,提出12MW光伏电站优化电气设计。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发展光伏发电技术的历史与现状。通过研究和分析光伏发电的现状,光伏电站所在区域的太阳能资源、地质条件、水文条件以及对光伏电池数学模型和最大功率跟踪进行计算,为系统技术方案设计提供基础。然后在设计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项目总体方案设计并计算发电量,根据总体方案,分析投资收益,提出逆变器和直流配电设备选型原则,选择适合本地区自然环境的光伏组件、光伏子阵,设计系统运行方式,设计适宜倾角和方位角,确定适宜光伏子阵设计方案、光伏组件间电缆连接计算、行间距和列间距等,最后设计环境监测方案和组件清洗及抗PID方案。最后,确定电气部分设计方案,根据电气一次接入系统原则,设计电气主接线、过电压保护、接地、照明等方案,电气二次设计中,确定继电保护、调度自动化、监控系统、时间同步系统、直流系统和二次交流电源系统、五防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等电位系统以及二次设备组屏布置方案;在通信设计中,根据通信需求,设计出通信方案、调度网络方案及各种业务通道方案。
杨骏[4](2019)在《三溪口水电站水电机组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了解水电站控制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基础上,结合三溪口水电站实际情况及水电站站址水文地质条件,对该水电站机组控制系进行设计。本文以水电站竖井贯流式机组通过PLC控制技术构建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为视角;通过结合水电站优化设计提升该站自动化控制为主要目的,提升水电站设备综合运行效率。本文论述了水电站机组控制系统设计的具体要求,该设计是建立在科学数据基础上的,水电站机组PLC控制系统自动化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使设备的安全系数有所提高。本文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进行了合理的机组选型,经过水文资料分析及坝址自然条件等因素基础上确定了机组选型以及各设备型号。并根据系统运行的需要,选用了主站用设备的变压器,设置两台变压器避免变压器故障对电站正常工作的影响。确立了主接线发电机——变压器组扩大单元接线型式。(2)构建了水电站的控制系统主要由主控制层与现地控制单元层实现对水电站的集中监测及控制管理。(3)实现了以PLC的通信控制模块。通过Proficy Machine Edition软件实现PLC程序以及触摸屏所呈现的动态画面数据库的共享,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重复创建数据标签的过程。(4)电站监控系统在软件选择上选择了由南瑞电气的EC2000上位机组态软件,经过分析表明符合电站监控系统的要求。通过组态软件使用可以实现水电站多视角及类型画面的控制,从而确保实时向运行人员提供相关数据信息以供决策,同时还可以实现各类数据的索引。
厍海鹏[5](2019)在《中小水电收购项目投资管理研究 ——以LFK水电收购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末,国家实行“多家办电”方针政策,降低中小水电项目投资门槛,简化项目审批手续,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开发农村中小水电项目。各级地方政府利用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大批民间资本投资开发中小水电项目。但是,民营资本成分复杂,加上中小水电项目地处偏远、环境复杂、施工建设管理难度大,在建设过程中易遇到管理、技术、资金等难题,导致项目工期延长或长时间停工甚至成为烂尾工程,严重浪费社会资源。随着资源开发利用,优质水电资源越来越少,管理好、技术强、资金足的企业通过收购重组快速获得优质水电资源,若企业若盲目收购,在收购时对收购项目投资管理不当,投资控制措施不合理,收购项目建成后无法持续运行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因此,对中小水电收购项目进行投资管理研究已刻不容缓。本文以LFK水电站收购项目为研究对象,探索中小水电收购项目投资管理在企业实际操作中的应用。首先,分析了中小水电收购项目的产生背景,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引出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其次,运用文献查阅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中小水电收购项目特点、投资管理的资产核实及收购评估方法。并结合LFK水电项目的实际情况,分析LFK水电项目收购难点、收购及投资控制措施及收购预估模型选择。最后对LFK水电收购项目进行运营效益与收购评估对比分析,总结经验,提出了提升中小水电站收购项目运行效益的有效措施,为企业在中小水电项目收购重组及项目运行管理方面进行参考借鉴。
王强[6](2019)在《利用调相机降低多馈入直流换相失败风险的动态无功配置研究》文中指出直流换相失败是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最常见的故障之一。本地直流换相失败处理不当或多馈入直流系统中各直流逆变站间交互作用较强时,单一直流的换相失败易诱发多直流同时或相继换相失败,严重时进而引起直流换流站双极闭锁,造成直流传输功率的中断。调相机借助其独特的无功输出特性,能够迅速的对直流受端交流系统提供动态的无功/电压支撑,有效降低多馈入直流换相失败风险。论文对利用调相机降低多馈入直流换相失败风险的动态无功配置方案进行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工程实际意义,具体内容如下:(1)仿真分析调相机对降低多馈入直流换相失败风险的优势所在。以2019年华东电网规划网架数据为例,仿真模拟不同故障类型及运行方式下直流换相失败特性,归纳导致本地直流换相失败及多馈入直流同时或相继换相失败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以上海多直流馈入电网为背景,分别从调相机接入直流受端交流系统后对系统网架强度、电压稳定性影响角度探究调相机对降低多馈入直流换相失败风险的效果。(2)提出一种利用调相机降低多馈入直流换相失败风险的动态无功选址方案。该方案结合多馈入交互作用因子(multi-infeed interaction factor,MIIF)、多馈入有效短路比(multi-infeed effective short circuit ratio,MESCR)、相对暂态电压跌落面积(relative transient voltage drop area,RTVDA)指标,由区域—线路—站点依次确定多馈入直流受端交流系统中的最佳动态无功补偿站点。(3)在无功补偿站点确定的情况下,提出一种降低多馈入直流换相失败风险的调相机动态无功选址方案。该方案以能够综合反映系统故障发生概率及直流换相失败严重程度的风险评价指标为基础,以既定站点调相机安装容量为变量,构建了以多馈入直流换相失败风险及调相机动态无功补偿成本之和为最低的目标函数,并基于Z-Score标准化思想求取最优解,得到既定站点利用调相机降低多馈入直流换相失败风险的最佳无功配置容量。仿真结果表明,在多馈入直流受端交流系统适当站点加装适当容量调相机进行动态无功补偿后,可在提高受端交流系统强度的同时降低多馈入直流换相失败风险并加快故障的恢复。
叶力文[7](2019)在《小型水电站自动化改造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为人类历史的进步起到关键作用。小水电的广泛开发利用,为人类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能源困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早期建设的小型水电站自动化程度不高,需要通过自动化改造提高电站效率。本文以一座小型水电站为研究对象,根据电站的水文分析计算,对电站的水力机械、电气方案及自动化系统进行改造设计。论文主要介绍了水电站自动化系统设计,按照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设计原则,对计算机监控、微机保护、直流系统、微机励磁系统进行设计。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采用全分布开放式的全厂集中监控方案,分两层控制设计,两层之间100Mbps以太网相连。发电机、主变、输电线路主要设备保护设计采用微机保护。直流系统实现全自动、手动智能充电和管理。励磁系统按照自并励系统方式进行设计,实现励磁系统的自动化控制。
林志焕[8](2016)在《水电厂发电机励磁装置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目前,我国水力发电厂的励磁方式呈现了多种控制方式,手动、半自动和自动调节方法。一些老的电站由于没有进行技术改造,仍然采用单相模拟励磁调节控制柜方式,另外一些电站则采用的是单相半控桥模拟调节。由于依靠的是人工手动调节,效率低下,整体稳定可靠性差,水力发电厂的效益也受到影响。半自动调节励磁控制柜是采用单片机基础上的,虽然可以进行远方的调节和控制,但由于早期改造,没有接入和预留通讯等功能,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的自动化调节的需要。而采用PLC控制的励磁装置由于成本等原因,正被新的微机处理器所替代。本论文基于国内励磁的发展方向,研制了一种DSP的微机励磁装置。首先介绍了我国中小型水力发电厂的开发现状及发展,对励磁系统在水力发电厂中作用和励磁控制方式的分类及说明作了分析。同时,从早期的励磁系统及调节器演化到当前励磁系统及调节器的进程进行了说明。其次诠释了励磁系统原理,主要描述了自并励励磁原理、特性、性能;简要讲解了励磁系统的静态特性、暂态响应性能以及参照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体系。对励磁控制模型进行剖析,并阐述了励磁传递函数、控制方式与策略。给出了离散的PID控制公式,介绍了采用的简化增量式PID调节方式。然后设计了 TMS320F2812为微机CPU控制器的励磁系统,在此DSP平台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微机励磁系统的开关量输入输出、模拟量输入、交流测量单元、脉冲单元、通讯单元等硬件系统设计,接着对励磁装置的软件系统流程如起励过程控制、人机界面流程、交流采样、控制计算单元、脉冲触发流程、通讯流程等进行了设计介绍。最后,在小型模拟平台上做了相关测试,验证系统设计效果。
陈自立[9](2015)在《印度尼西亚ASAHAN水电站的二次系统设计分析》文中研究指明ASAHAN NO.1水电站是印度尼西亚ASAHAN河上游河段的一个水电站,本文对ASAHAN No.1水电站的控制、保护和通信等相关设计进行详细阐述,主要着重于电站继电保护的设计内容。ASAHAN No.1水电站规划装机容量2×90MW,设计年运行小时数6600小时,年发电量11.79亿千瓦时,在印度尼西亚当地的苏门答腊岛电网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电网的稳定性提供保证。电站机组段为单元接线,主变高压侧为2回275kV出线,两进两出的接线形式设计为一倍半方式,这相比国内同等规模的电站来说比较少见。文章由6个章节组成。从当时比较复杂的筹建环境中接手电站设计,到处理遗留问题,到与各方配合解决设计问题,到最后的顺利发电投入运行,每个阶段,每个系统在论文中都一一阐述。由于电气二次设计与电气一次的相关性较大,文章也简单介绍了电气一次专业中主接线的相关设计。在实际建设中,也发现国外项目的复杂性,种种原因导致此电站的继电保护相对国内同等规模的电站来说比较复杂。整个电气二次的设计一共有11部分,除详细介绍继电保护的部分外,监控和厂用电控制这些与继电保护相关联的系统也在文章中有所提及。至2015年初,ASAHAN No.1水电站已经成功运行4年多,其中有需要改进的问题也将一并在文章中提出。
何正韡[10](2014)在《基于Modicon M340 PLC的水电站监控仿真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水电自动化程度日渐提高,计算及监控问题变的日益复杂,这就需要电站人员不断提高对机组的运行、操作的熟知程度及应变事故的能力。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开发出—套针对水电站监控的仿真系统,来实现全面、有效的培训和试验研究。以浙江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发电厂仿真实训中心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水电站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先进设计理念和亮点,以实际教学需要和预期效果为目标对浙江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发电厂仿真实训中心做专题分析。从功能需求、整体构架和组成、控制原理、控制策略和功能实现几个方面来开展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依据国内外水电站计算机监控发展的现状,分析当前水电站监控的主流技术,以工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成熟的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组态软件技术为基础,分析确定浙江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发电厂仿真实训中心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总体架构。(2)以Modicon M340PLC为控制核心,并利用Unity Pro软件平台,对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中的主控层及现地控制层进行设计。采用两套发电及控制系统来提高和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及稳定性。并设计好水力发电机组的操作流程。(3)以组态王6.53作为HMI及上位机的软件平台,对水力发电机组的操作流程画面、现地控制单元的人机接口HMI画面、上位机、服务器、学生机的组态画面进行设计和开发。依托局域网和组态王6.53软件平台实现上位机对现地单元的远程控制。(4)在普通PID的基础上,引入改进型的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策略。将之运用到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功率调节上来,提高系统功率调节的快速性、稳定性和鲁棒性。通过开展研究、试验以及调试工作,实现发电厂仿真实训中心水电站监控仿真的整体功能和电站无人值班或少人值守的运行方式。达到预期目标,最后对水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二、简述中小型水电站直流系统的配置及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述中小型水电站直流系统的配置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某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功能与需求分析 |
2.1 基本需求 |
2.1.1 现地控制级 |
2.1.2 电厂控制级 |
2.2 功能需求 |
2.2.1 系统软件需求 |
2.2.2 开发软件需求 |
2.2.3 应用软件需求 |
2.3 性能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
3.1 监控对象 |
3.2 设计原则 |
3.3 结构设计 |
3.4 设计难点及解决方案 |
3.4.1 数据采集软件的问题 |
3.4.2 主控平台与被控设备通讯软件配置参数及数据库修改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 |
4.1 上位机的硬件设计 |
4.1.1 上位机的硬件需求 |
4.1.2 上位机的硬件设计 |
4.2 现地控制单元(LCU)的硬件设计 |
4.2.1 现地控制单元(LCU)概述 |
4.2.2 现地控制单元(LCU)功能需求分析 |
4.2.3 机组LCU控制单元硬件设计与配置 |
4.2.4 公用LCU控制单元硬件设计与配置 |
4.2.5 开关站LCU控制单元硬件设计与配置 |
4.2.6 闸门LCU控制单元硬件设计与配置 |
4.3 安全防护硬件设计 |
4.3.1 主要安全风险分析 |
4.3.2 安全防护硬件设计的总体原则 |
4.3.3 分区防护 |
4.3.4 硬件设计 |
4.4 不间断电源系统(UPS)的硬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界面设计 |
5.1.1 设计原则 |
5.1.2 监控系统、触摸屏界面设计 |
5.2 系统平台 |
5.3 软件设计 |
5.3.1 监控系统的软件结构 |
5.3.2 监控软件功能模块 |
5.3.3 软件设计思想 |
5.3.4 监控系统应用软件 |
5.4 机组自动控制流程的软件设计 |
5.4.1 开机过程控制流程框图 |
5.4.2 开机过程控制PLC程序设计 |
5.4.3 正常停机过程控制流程框图 |
5.4.4 正常停机过程PLC程序设计 |
5.4.5 事故停机过程控制流程框图 |
5.4.6 事故停机过程PLC程序设计 |
5.5 机组自动发电控制(AGC)、自动电压控制(AVC)设计 |
5.5.1 自动发电控制(AGC)的设计 |
5.5.2 自动电压控制(AVC)的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评估分析 |
6.1 测试目的和计划 |
6.1.1 测试目的 |
6.1.2 测试计划 |
6.2 系统的试运行 |
6.2.1 运行监视和事件报警 |
6.2.2 顺控流程控制 |
6.2.3 机组自动发电控制(AGC) |
6.2.4 机组自动电压控制(AVC) |
6.3 系统的测试用例 |
6.4 服务器性能测试 |
6.4.1 用户的并发数据测试 |
6.4.2 服务器流量需求测试 |
6.4.3 实时性的测试 |
6.5 系统测试结果分析 |
6.6 系统优缺点分析及解决思路 |
6.6.1 系统整体优缺点及解决思路 |
6.6.2 LCU硬件回路及软件程序优缺点及解决思路 |
6.6.3 上位机软件程序优缺点及解决思路 |
6.6.4 设备布置优缺点及解决思路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水利枢纽12兆瓦光伏电站电气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光伏电站的设计条件 |
2.1 光伏电站概况 |
2.2 太阳能资源 |
2.3 惠州市太阳能资源分析 |
2.4 项目实施地地形地质及水文气象 |
2.5 光伏电池模型 |
2.5.1 光伏电池数学模型 |
2.5.2 光伏电池仿真模型 |
2.6 最大功率跟踪 |
第三章 光伏系统技术方案设计 |
3.1 光伏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2 光伏系统及发电量计算 |
3.3 光伏组件选型 |
3.3.1 光伏组件选型原则 |
3.3.2 光伏组件技术特点 |
3.3.3 光伏组件的选型 |
3.3.4 光伏组件功率选择 |
3.3.5 光伏组件选型对比 |
3.3.6 光伏组件参数 |
3.4 光伏方阵运行方式选择 |
3.4.1 运行方式选择 |
3.4.2 光伏阵列倾角选择 |
3.5 逆变器选型 |
3.5.1 主要技术要求 |
3.5.2 技术特点 |
3.5.3 主要设备选型 |
3.6 光伏方阵设计 |
3.6.1 光伏组串子方阵设计 |
3.6.2 变压器室布置方案设计 |
3.7 光伏子方阵设计 |
3.7.1 方阵接线方案设计 |
3.8 辅助技术方案 |
3.8.1 环境监测措施 |
3.8.2 组件清洗方案 |
3.8.3 光伏电站抗PID方案 |
第四章 电气设计 |
4.1 电气一次 |
4.1.1 接入系统方式说明 |
4.1.2 电气主接线 |
4.1.3 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 |
4.1.4 过电压保护 |
4.1.5 接地 |
4.1.6 照明 |
4.2 电气二次 |
4.2.1 系统继电保护 |
4.2.2 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
4.2.3 调度自动化 |
4.2.4 110kV升压站监控系统 |
4.2.5 光伏发电单元监控 |
4.2.6 时间同步系统 |
4.2.7 直流系统与二次交流电源 |
4.2.8 安全警卫、图像监视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
4.2.9 环境监测系统 |
4.2.10 等电位接地网 |
4.2.11 二次设备的组屏布置方案 |
4.3 通信设计 |
4.3.1 概述及需求分析 |
4.3.2 通信现状 |
4.3.3 通信方案 |
4.3.4 调度数据网络方案 |
4.3.5 各种业务通道方案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三溪口水电站水电机组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水电站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拟突破的难点问题和创新点 |
1.4.1 难点问题 |
1.4.2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三溪口水电站概况及机组选择方案 |
2.1 三溪口水电站基本情况 |
2.1.1 流域概况 |
2.1.2 气候及降水特性 |
2.1.3 水文基本资料 |
2.2 电站机组装机选择 |
2.2.1 电站参数 |
2.2.2 机组型式 |
2.2.3 机组台数的选择 |
2.2.4 机组参数选择 |
2.2.5 机组在各工况点的运行参数 |
2.2.6 水轮机安装高程 |
2.2.7 调节保证 |
2.2.8 调速器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三溪口水电站电气主接线设计 |
3.1 接入系统方式 |
3.2 电气主接线 |
3.2.1 短路电流计算成果 |
3.2.2 主要电气设备 |
3.3 过电压保护及接地 |
3.3.1 过电压保护 |
3.3.2 接地装置 |
3.4 自动控制 |
3.4.1 监控 |
3.4.2 励磁方式 |
3.4.3 远动 |
3.5 继电保护 |
3.6 二次接线 |
3.6.1 直流系统 |
3.6.2 同期系统 |
3.6.3 温度巡测 |
3.6.4 测量和计量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总体结构 |
4.2 功能分析 |
4.2.1 主控制层功能 |
4.2.2 现地控制单元层功能 |
4.3 硬件配置 |
4.3.1 主控制层硬件配置 |
4.3.2 现地控制单元层硬件配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PLC编程软件及编程语言 |
5.1.1 编程软件 |
5.1.2 编程语言 |
5.2 机组开停过程 |
5.2.1 开机过程 |
5.2.2 停机过程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人机界面的设计 |
6.1 组态软件简介 |
6.1.1 组态软件的特点 |
6.1.2 组态软件的功能 |
6.2 监控系统画面 |
6.2.1 用户登录 |
6.2.2 画面主索引 |
6.2.3 主接线图 |
6.2.4 机组模拟量监视 |
6.2.5 发电机控制 |
6.2.6 发电机主要信息监控 |
6.2.7 机组开机过程监控 |
6.2.8 机组停机过程监控 |
6.2.9 机组报警信号监控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之处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中小水电收购项目投资管理研究 ——以LFK水电收购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中小水电收购项目投资管理分析 |
2.1 水电项目经济构成 |
2.2 中小水电收购项目投资管理概述 |
2.2.1 项目投资管理在中小型水电站中的重要性 |
2.2.2 中小水电收购项目的特点 |
2.3 资产清查核实的过程 |
2.3.1 收集资料 |
2.3.2 现场勘察 |
2.3.3 核实流程 |
2.4 资产清查核实的方法 |
2.5 收购评估方法 |
2.6 收购评估过程 |
2.7 收购项目运营效益分析 |
3 LFK水电收购项目投资管理实例分析 |
3.1 LFK水电项目简介 |
3.1.1 工程概况 |
3.1.2 涉及收购项目双方公司的基本情况 |
3.1.3 工程建设过程 |
3.1.4 工程投资情况 |
3.1.5 收购情况 |
3.2 收购LFK水电项目存在困难 |
3.2.1 收购人员技术力量弱 |
3.2.2 收购调查技术手段有限 |
3.2.3 收购评估模型选择较难 |
3.3 LFK水电收购项目投资控制措施 |
3.3.1 LFK项目收购管理 |
3.3.2 收购调查 |
3.3.3 资产核实 |
3.4 LFK水电收购项目评估模型 |
3.4.1 重置成本模型 |
3.4.2 收益现值模型 |
3.4.3 评估结果的差异分析 |
3.5 收购合同洽谈及接管 |
4 LFK水电项目运营效益与收购评估对比分析 |
4.1 LFK水电项目运营效益对比分析的目的 |
4.2 LFK水电项目运营效益与收购评估对比分析 |
4.2.1 LFK水电项目投产后运行效益 |
4.2.2 LFK水电项目运行效益与收购评估对比分析 |
4.2.3 LFK水电项目实际完成投资与评估预算对比 |
4.3 LFK水电收购项目评估优化措施 |
4.4 LFK水电项目运营效益提升措施 |
4.5 LFK水电项目对比分析总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利用调相机降低多馈入直流换相失败风险的动态无功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多馈入直流换相失败研究现状 |
1.2.2 直流换相失败风险降低方法研究现状 |
1.2.3 调相机的发展与应用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直流换相失败机理分析 |
2.1 直流换相失败机理 |
2.1.1 直流换相失败过程及现象 |
2.1.2 直流换相失败的影响 |
2.2 多馈入直流换相失败 |
2.2.1 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 |
2.2.2 多馈入直流换相失败 |
2.3 直流换相失败案例分析 |
2.3.1 PSD-BPA仿真平台 |
2.3.2 不同故障类型下直流换相失败特性 |
2.3.3 不同运行方式下直流换相失败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调相机动态无功输出特性分析 |
3.1 调相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
3.1.1 调相机基本结构 |
3.1.2 调相机运行特性 |
3.2 调相机在直流受端作用效果分析 |
3.2.1 对受端交流系统网架结构的影响 |
3.2.2 对受端电网电压稳定性的影响 |
3.2.3 对多馈入直流换相过程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馈入直流受端系统中调相机选址方法研究 |
4.1 多馈入直流系统模型 |
4.2 多馈入直流系统中调相机无功补偿选址 |
4.2.1 多馈入有效短路比及交互作用因子与直流换相失败的关系 |
4.2.2 相对暂态电压跌落面积指标 |
4.3 多馈入直流系统中调相机选址流程 |
4.4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馈入直流受端系统中调相机定容方法研究 |
5.1 多馈入直流系统中调相机无功补偿容量优化模型 |
5.1.1 基于蒙特卡洛的故障概率及模型 |
5.1.2 基于风险理论的调相机动态无功补偿容量优化模型 |
5.2 多馈入直流系统中既定站点调相机定容步骤 |
5.3 算例分析 |
5.4 总体方案仿真验证 |
5.4.1 对交直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5.4.2 对多馈入直流换相失败风险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7)小型水电站自动化改造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主要的工作内容 |
第2章 电站水文分析计算 |
2.1 水文资料 |
2.2 径流 |
2.2.1 径流量 |
2.2.2 径流计算 |
2.3 水能计算 |
2.3.1 计算原则 |
2.3.2 水头损失计算 |
2.3.3 年发电量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力机械设计 |
3.1 水轮机组选型设计 |
3.1.1 水轮机型式分类 |
3.1.2 水轮机型式选择分析 |
3.2 调速器选择分析 |
3.2.1 调速器运行过程 |
3.3 进水主阀设计 |
3.3.1 主阀选择分析 |
3.3.2 主阀工作原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气方案设计 |
4.1 电气主接线方案设计 |
4.1.1 电气主接线基本形式 |
4.1.2 主接线方案确定 |
4.2 短路电流计算 |
4.2.1 原始数据 |
4.2.2 电抗换算 |
4.2.3 计算各点短路电流 |
4.3 过电压保护及接地 |
4.3.1 直击雷保护 |
4.3.2 过电压保护 |
4.3.3 接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自动化系统设计 |
5.1 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 |
5.1.1 监控监控系统设计原则 |
5.1.2 监控系统结构设计 |
5.2 微机保护系统方案设计 |
5.2.1 保护系统简介 |
5.2.2 保护系统功能设计 |
5.2.3 发电机主要保护功能设计 |
5.3 直流系统方案设计 |
5.3.1 直流系统简介 |
5.3.2 系统组成及配置设计 |
5.4 微机励磁系统方案设计 |
5.4.1 励磁系统简介 |
5.4.2 励磁系统设计 |
5.4.3 励磁系统的配置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水电厂发电机励磁装置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我国中小型水力发电厂的开发近况及发展 |
1.2 励磁在水电厂中作用 |
1.3 励磁系统分类及说明 |
1.4 励磁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
1.5 本课题论文的主要工作任务 |
第2章 励磁原理和控制方案设计 |
2.1 励磁原理 |
2.1.1 励磁系统基本原理 |
2.1.2 励磁系统的静态特性 |
2.1.3 励磁系统暂态响应性能 |
2.1.4 参照的国家标准和规范 |
2.2 励磁控制模型与传递函数 |
2.2.1 励磁系统的控制模型 |
2.2.2 典型励磁系统传递函数 |
2.3 励磁的控制方式与策略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励磁硬件系统原理设计 |
3.1 总体方案设计 |
3.2 系统结构框图设计 |
3.3 调节器装置CPU芯片介绍 |
3.4 开关量输入输出设计 |
3.5 模拟量输入单元设计 |
3.6 交流测量单元设计 |
3.7 脉冲单元设计 |
3.8 通讯单元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励磁装置软件流程与设计 |
4.1 CPU芯片的开发软件及设计概述 |
4.2 主程序软件流程模块 |
4.3 交流采样流程模块 |
4.4 起励过程流程图模块 |
4.5 励磁装置监测保护模块 |
4.6 控制计算单元模块 |
4.7 人机界面流程图模块 |
4.8 脉冲触发流程图模块 |
4.9 通讯流程图模块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励磁装置测试实验 |
5.1 测试实验的设备介绍 |
5.1.1 DS5022M示波器 |
5.1.2 VICTOR 89A万用表 |
5.1.3 继电保护测试仪 |
5.1.4 励磁系统实验平台 |
5.2 测试实验的数据和波形记录 |
5.2.1 通讯测试 |
5.2.2 触发双窄脉冲形成 |
5.2.3 励磁端电压测量 |
5.2.4 励磁端电压波形 |
5.2.5 运行切换 |
5.2.6 励磁调节范围 |
5.2.7 励磁参数设定 |
5.2.8 励磁故障显示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课题论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成果 |
(9)印度尼西亚ASAHAN水电站的二次系统设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世界水力发电现状 |
1.2.2 我国水力发电现状 |
1.2.3 印度尼西亚水电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ASAHAN No.1水电站的筹建环境 |
2.1 电站概况 |
2.2 电站条件 |
第3章 ASAHAN No.1水电站的电气一次设计 |
3.1 历史遗留问题 |
3.2 几个重要的方案形成 |
3.2.1 主接线方案 |
3.2.2 开关站方案 |
3.2.3 厂用电方案 |
3.3 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 |
3.3.1 发电机组 |
3.3.2 主变压器 |
3.3.3 275kV敞开式开关设备 |
3.3.4 发电机回路电压设备 |
第4章 电气二次设计 |
4.1 水电站监控系统 |
4.1.1 基本设计原则 |
4.1.2 系统结构与功能 |
4.1.3 系统安全措施 |
4.2 机组辅助设备及公用设备控制 |
4.3 继电保护系统 |
4.3.1 发电机保护 |
4.3.2 主变压器保护 |
4.3.3 短电缆保护 |
4.3.4 母线保护 |
4.3.5 短引线保护 |
4.3.6 断路器保护 |
4.3.7 线路保护 |
4.3.8 厂用变保护 |
4.4 励磁系统 |
4.5 故障录波系统 |
4.5.1 发变组故障录波 |
4.5.2 275kV系统故障录波 |
4.6 电能计费系统 |
4.7 275kV操作机构的控制 |
4.7.1 自身安全保障 |
4.7.2 外部安全保障 |
4.8 厂用电控制系统 |
4.8.1 厂用电接线形式 |
4.8.2 行方式 |
4.8.3 备自投逻辑 |
4.8.4 闭锁逻辑 |
4.9 直流系统 |
4.10 通信系统 |
4.10.1 系统通信 |
4.10.2 厂内通信 |
4.10.3 对外通信 |
4.10.4 通信电源 |
4.11 火灾报警系统 |
第5章 设计的优化与总结 |
5.1 设计的优化 |
5.1.1 监控部分 |
5.1.2 直流部分 |
5.1.3 保护部分 |
5.1.4 厂用电部分 |
5.1.5 通信部分 |
5.1.6 二次设备及接线部分 |
5.1.7 设计图纸部分 |
5.2 设计总结 |
5.2.1 招标过程 |
5.2.2 技施阶段报审 |
5.2.3 设计代表时期生活方面 |
5.2.4 建成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基于Modicon M340 PLC的水电站监控仿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水电站监控系统概况 |
1.2.1 水电站监控系统概述 |
1.2.2 水电站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2.3 水电站监控系统演变及发展趋势 |
1.2.4 小型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现状 |
1.2.5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仿真培训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背景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安排 |
第2章 水电站控制仿真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 |
2.1 系统设计原则及功能分析 |
2.1.1 设计原则 |
2.1.2 系统功能设计 |
2.2 系统总体结构及配置 |
2.2.1 中央控制区 |
2.2.2 发变电、模拟区 |
2.2.3 高压开关区 |
2.2.4 学生仿真操作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Modicon M340 PLC的LCU设计及功能分析 |
3.1 现地控制单元LCU的总体结构 |
3.2 现地控制单元LCU的功能分析 |
3.2.1 数据采集功能 |
3.2.2 数据处理功能 |
3.2.3 控制功能 |
3.2.4 调节功能 |
3.2.5 保护功能 |
3.2.6 自诊断及自恢复功能 |
3.2.7 人机接口功能 |
3.2.8 试验功能 |
3.3 现地控制单元LCU微机控制器的选择 |
3.3.1 PLC概述 |
3.3.2 Modicon M340 PLC |
3.4 现地控制单元LCU其他主要控制设备的选择 |
3.4.1 水电站微机调速系统 |
3.4.2 发电机微机励磁系统 |
3.4.3 微机保护装置 |
3.4.4 同期装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现地控制单元功能的实现 |
4.1 发电机组控制流程 |
4.1.1 开机及流程 |
4.1.2 停机及流程 |
4.2 程序设计 |
4.2.1 Unity Pro概述 |
4.2.2 PLC控制程序设计 |
4.3 机组功率调节 |
4.3.1 PID控制策略 |
4.3.2 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 |
4.3.3 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在课题中的应用 |
4.3.4 有功功率的调节 |
4.3.5 无功功率的调节 |
4.4 人机交互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组态王6.53主控层的设计与实现 |
5.1 上位机概况 |
5.1.1 上位机概述 |
5.1.2 上位机配置要求 |
5.1.3 上位机硬件配置 |
5.2 软件概述 |
5.2.1 系统软件 |
5.2.2 组态软件 |
5.2.3 组态王6.53概述 |
5.3 组态画面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调试分析与评价 |
6.1 调试分析 |
6.2 性能评价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四、简述中小型水电站直流系统的配置及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某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郭竞之.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提升电网运行的交直流系统协调控制策略研究[J]. 陈汉雄,李婷,李奥.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21(10)
- [3]水利枢纽12兆瓦光伏电站电气设计研究[D]. 范靖.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4]三溪口水电站水电机组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D]. 杨骏.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5]中小水电收购项目投资管理研究 ——以LFK水电收购项目为例[D]. 厍海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利用调相机降低多馈入直流换相失败风险的动态无功配置研究[D]. 王强.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7]小型水电站自动化改造方案研究[D]. 叶力文. 南昌大学, 2019(04)
- [8]水电厂发电机励磁装置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林志焕.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6(01)
- [9]印度尼西亚ASAHAN水电站的二次系统设计分析[D]. 陈自立. 华北电力大学, 2015(02)
- [10]基于Modicon M340 PLC的水电站监控仿真系统研究[D]. 何正韡.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