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退变大鼠颈椎间盘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钰,杨利学,谭龙旺,朱伟[1](2021)在《补肾方剂干预椎间盘退变的基础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总结补肾方剂对椎间盘髓核细胞及细胞外基质,椎间盘软骨终板,椎间盘炎症因子,以及水通道蛋白的影响,归纳补肾方剂干预椎间盘退变的基础研究进展。补肾方剂能有效减少椎间盘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延缓椎间盘内髓核细胞的凋亡,改善椎间盘软骨终板的血供,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上调水通道蛋白的表达,从而延缓椎间盘的退变过程。
李凯明[2](2021)在《补肾活血方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研究及对人髓核细胞活性与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back pain,DLBP)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多由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引起,以“腰痛”为主要临床症状,一般无神经组织受压表现。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磁共振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DLBP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目前临床治疗DLBP主要包括西药、手术等疗法。尽管具体治疗方式多种多样,短期内疗效显着,但缺乏显着特异性,且主要停留在对症治疗层面,未对产生症状的病变椎间盘本身进行干预,复发率较高。中医学认为DLBP属于“腰痛”的范畴,且在治疗此类慢性脊柱骨伤科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课题组前期通过小样本的临床观察发现,将古方青娥丸化裁而来的补肾活血方应用到DLBP的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腰椎活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但是,目前我们仍缺乏高等级的循证学临床研究,且评价指标仅限于主观指标,也未进行药物安全性评定;同时该方治疗DLBP的具体调控机制仍缺乏基础研究进一步阐释。因此,本项目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应用平行、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试验设计,进一步采用公认主观评分结合客观评价的方法,以期更加全面的评定补肾活血方治疗DLB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然后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等以观察药物对兔退变椎间盘组织结构形态及MMP-3、VEGF等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最后采用MTT、免疫荧光技术、蛋白质印迹法、β-半乳糖苷酶染色等技术观察药物对IL-1β或H2O2诱导的人髓核细胞外基质内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旨在从分子细胞水平探究补肾活血方调控椎间盘髓核细胞活性与功能延缓或抑制IDD进程的作用机制,也为下一步补肾活血中药延缓IDD的机理研究提供新思路。研究一补肾活血方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目的:评价补肾活血方治疗DLB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推广提供高等级的循证医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来自于我院脊柱骨科、骨伤综合科门诊的DLBP患者70例。应用平行、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试验设计方法,其中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以腰椎牵引为基础疗法,治疗组服用补肾活血方颗粒剂,对照组服用补肾活血方安慰剂,总疗程为3周,随访期3个月。分别于入组时,治疗后7、14、21天,及疗程结束后1个月与3个月随访,共六个时间点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与肌肉软组织张力位移、腰部压痛阈值、腰椎活动度,以及实验室检查、不良反应等指标,并记录分析相关临床试验数据。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P=0.208)、年龄(P=0.363)、病变节段(P=0.771)、病程(P=0.781)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相关结局评价指标比较结果如下:(1)VAS评分方面:①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至随访时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治疗前及治疗1周时比较,治疗组在治疗2周后及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间比较治疗2周后至随访时治疗组较对照组均有显着差异(P<0.05)。(2)ODI评分方面:①对照组患者治疗3周后至随访时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月时较治疗1周后也有明显差异(P<0.05),随访3月时较治疗1周后与2周后有显着差异(P<0.05);②治疗组患者治疗1周后较治疗前就有差异(P<0.05),治疗2周至随访时与治疗前及治疗1周时相比,时间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间比较治疗2周后至随访1月时治疗组较对照组均有显着差异(P<0.05)。(3)软组织张力位移方面:①较治疗前相比,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的张力位移均显着增加(P<0.05);②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位移增加显着(P<0.05)。(4)腰部压痛阈值方面:①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的腰部压痛阈值较治疗前均显着增加(P<0.05);②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阈值增加显着(P<0.05)。(5)腰椎活动度方面:①对照组患者治疗3周后与治疗前相比,腰椎左侧屈度数显着增加(P<0.05);②治疗组患者治疗3周后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角度较治疗前均显着增加(P<0.05)。(6)临床治疗效果方面:经补肾活血方治疗1,2,3周后总有效率分别为47.06%,61.76%,70.59%,表现出优于对照组的趋势。(7)安全性评价方面:①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一般生命体征均未出现异常;②均未发现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③实验室及心电图等检查未见异常。结论:补肾活血方对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着减轻疼痛程度、改善功能障碍,且安全性较高。研究二补肾活血方对兔退变椎间盘模型的影响目的:应用补肾活血方对实验兔椎间盘退变模型进行干预,观察补肾活血方对IDD进程的影响。方法:40只健康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连续给药8周。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等以观察药物对椎间盘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药物对MMP-3、VEGF等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并记录分析相关动物实验数据。结果:(1)HE染色:正常椎间盘组织可见大量NPCs,ECM的排列均匀。造模后纤维环疏松、紊乱,部分出现断裂,细胞数量减少,指纹样改变突出,裂隙增多。药物干预后,中、高剂量组NPCs数量较低剂量组增多,ECM排列较低剂量组及模型组也更加规则,纤维环断裂减少,其中中剂量组的髓核组织形态更接近对照组。(2)Masson染色:正常椎间盘纤维环结构完整,胶原排列有序,呈现蓝色,NPCs呈现深红色或褐色,细胞质呈现红色,髓核组织与纤维环分界清晰。造模后,纤维环内层出现裂隙,NPCs排列紊乱,细胞变性、凋亡,髓核与纤维环边界模糊,髓核组织逐渐纤维化。中药干预后,胶原纤维含量显着增多,髓核及纤维环之间裂隙减少,且中、高剂量组组织形态明显优于低剂量组。(3)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模型组MMP-3、VEGF蛋白阳性染色率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P<0.05),而中、高剂量组MMP-3、VEGF的表达较模型组均显着下调(P<0.05)。结论:补肾活血方可下调兔退变椎间盘组织中的MMP-3、VEGF表达水平,其中中剂量组的效应最显着,提示可能在IDD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研究三补肾活血方对人髓核细胞活性和细胞外基质的影响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对IL-1β和H2O2诱导的人NPCs活性、功能和ECM分解、代谢的影响。方法:通过培养人原代髓核细胞系,取传代后NPCs备用;按一定比例制备补肾活血方(BSHXF)提取液,向NPCs中加入不同浓度的BSHXF,分别于干预后24 h、48 h对细胞活性进行MTT检测;将研究共分五组,组别及干预方案分别为:①Control 组;②IL-1β组;③H2O2组;④IL-1β+BSHXF 组;⑤H2O2+BSHXF组;分别采用MTT法检测NPCs增殖情况;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Ⅱ型胶原表达情况;WB法检测Collagen Ⅱ、Aggrecan、MMP-3及ADAMTS-5等蛋白表达水平;SA-β-gal染色检测NPCs衰老情况;并记录分析相关细胞实验数据。结果:(1)BSHXF适宜浓度检测:①所有浓度的BSHXF对NPCs均无毒副作用,且5、10、50、100或200μg/ml处理48h后可显着提高NPCs的增殖率(P<0.05)。其中100μg/ml处理48h后促细胞活性和增殖作用最显着(P<0.01)。(2)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①24h细胞增殖,与Contrl组相比,其余四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1);②48h细胞增殖,与Contrl组相比,其余四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1);与IL-1β组相比,IL-1β+BSHXF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提高(P<0.05);与H2O2组相比,H2O2+BSHXF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提高(P<0.05);③72h细胞增殖,与Contrl组相比,其余四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1);与IL-1β组相比,IL-1β+BSHXF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提高(P<0.01);与H2O2组相比,H2O2+BSHXF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提高(P<0.01)。(3)Ⅱ型胶原免疫荧光检测:①与Contrl组相比,其余四组细胞中Ⅱ型胶原表达显着下调;②与IL-1β组相比,IL-1β+BSHXF组Ⅱ型胶原表达明显上调;③与H2O2组相比,H2O2+BSHXF组Ⅱ型胶原表达明显上调。(4)WB检测:CollagenⅡ、Aggrecan蛋白检测结果显示:①与Control组相比:其余四组蛋白表达量显着下调(P<0.01);②与IL-1β组相比:IL-1β+BSHXF组细胞中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1);③与H2O2组相比:H2O2+BSHXF组细胞中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1)。MMP-3蛋白检测结果显示:①与Control组相比:其余四组蛋白表达量显着上调(P<0.01);②与IL-1β组相比:IL-1β+BSHXF组细胞中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1);③与H2O2组相比:H2O2+BSHXF组细胞中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1)。ADAMTS-5蛋白检测结果显示:①与Control组相比:IL-1β组,H2O2组蛋白表达量显着上调(P<0.01),而IL-1β+BSHXF组,H2O2+BSHXF组蛋白表达量明显下调(P<0.01);②与IL-1β组相比:IL-1β+BSHXF组细胞中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1);③与H2O2组相比:H2O2+BSHXF组细胞中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1)。(5)细胞衰老情况:①与Contrl组相比,其余四组细胞衰老数量明显增多(P<0.01);②与IL-1β组相比,IL-1β+BSHXF组细胞衰老数量明显减少(P<0.05);③与H2O2组相比,H2O2+BSHXF组细胞衰老数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1)不同浓度的补肾活血方均可提高人NPCs活性,促进细胞增殖,100μg/ml浓度是一个较为适宜的实验浓度,可为后续细胞实验提供参照;(2)补肾活血方可以改善人NPCs活性与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IL-1β或H2O2刺激诱导的人NPCs衰老或凋亡,为中医药防治IDD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李涛[3](2021)在《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及对大鼠退变椎间盘Wnt通路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1.临床研究通过观察点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功能障碍、腰臀部软组织张力及痛点痛阈的改善作用,评价点穴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2.动物研究通过观察点穴手法对腰椎间盘退变模型大鼠竖脊肌、腰椎间盘组织学影响,以及对腰椎间盘内Wnt3a、β-catenin、GSK-3 β及MMP-13蛋白含量的影响,探讨点穴疗法防治腰椎间退行性变的作用机理。研究一 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8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以1:1 比例分为治疗组(点穴组)和对照组(传统手法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疗程结束)和1个月随访的时点,对两组患者ODI评分、软组织张力、痛点痛阈、VAS评分评定等方面评价治疗效果。两组入选病例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进行基线分析,然后再对两组的有效性指标、安全性指标进行比较。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描述,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数描述。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的基线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者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基线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检验,多个观察时点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每个时点各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多变量方差分析,二分类资料的重复测量采用广义估计方程进行统计分析。P<0.05将被认为差别有统计意义。安全性分析主要以描述性统计为主,包括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不良事件的具体描述。结果:1.疗程进行中,有2个病例脱落,最终86个病例进入数据统计,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2.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例的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的基线情况,各评价指标治疗前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经2周治疗,两组组内比较,ODI和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差异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周时点,ODI和VAS评分较前进一步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个月随访时点测评中,ODI及VAS评分的下降趋势减缓,与治疗结束时比较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但1个月随访时ODI及VAS评分均比治疗前要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4.对0.5kg载荷下竖脊肌、臀大肌位移值的测量显示,两处软组织位移值均呈上升趋势。两组组内比较,在治疗2周和治疗4周时点,软组织位移测量值均较治疗前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4周测量所得软组织位移值也较治疗2周时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测量竖脊肌、臀大肌压痛点阈值结果显示,两组组内比较,压痛点痛阈均呈上升趋势。治疗2周、治疗4周两个时间点所测得痛阈值均较治疗前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时点痛阈也较治疗2周时上升,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治疗2周、治疗4周、1个月随访三个时点,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0DI和VAS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在治疗2周、治疗4周两个时点,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患者竖脊肌、臀大肌软组织张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竖脊肌、臀大肌的压痛点痛阈测量结果显示,在治疗2周时点,治疗组痛点痛阈较对照组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治疗4周时两组痛阈改善无显着差异。而主体间效应对比结果进一步表明,整体上两组痛阈改善无显着差异,提示两组在痛点痛阈改善方面疗效相当。7.根据ODI评分综合评价两种疗法的临床有效率,结果显示两组临床有效率相当,无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点穴能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导致的疼痛和功能障碍,并有效降低竖脊肌、臀大肌软组织张力,提高压痛点痛阈值。点穴与传统手法整体上疗效相当,同时具有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痉挛、提高痛点痛阈的临床疗效。实验二 点穴干预大鼠退变腰椎间盘Wnt/β-caten i n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研究方法:1.造模雄性SD大鼠54只,体重220±20g,随机抽取10只大鼠为空白组,剩余44只大鼠接受前肢截除手术。术后大鼠单笼饲养72小时,然后转到正常鼠笼中适应性饲养1周。1周后,将双足大鼠移至特制可调高组合鼠笼中饲养。空白组不接受手术和造模,在正常鼠笼中饲养。总造模时间为5个月。在造模第5个月的最后1周,从接受造模的44只大鼠中随机抽4只大鼠,取材腰椎间盘进行H&E、番红固绿染色。结果显示腰椎间盘均出现了明显退行性改变,提示造模成功。2.干预措施在前肢截除手术后第6个月的第一天,将剩余40只大鼠使用随机数字表平均分为模型组、假手法组、点穴组和DKK-1组。各组根据对应干预措施开始进行干预,总干预疗程为30天。空白组和模型组不做任何处理。点穴组干预方法:将大鼠固定后,在腰阳关、第五腰椎棘突下缘,第四、第五腰椎夹脊穴(双侧)、大肠俞(双侧)、关元俞(双侧)穴位上实施模拟点穴手法,每穴5分钟,每日1次。实验人员在每次干预前均在MFF多点薄膜压力测试系统上进行训练,使点穴压力和频率保持在适当范围。假手法组干预方法:将大鼠以相同形式固定后,不施力按压,每日1次。DKK-1组干预方法:大鼠腹腔注射DKK-1(0.1 μ g/100g),每日1次。3.组织学评价采用H&E染色大鼠第二至第六腰椎节段的竖脊肌组织,采用H&E染色和番红固绿染色L4/5椎间盘。在显微镜下观察对比各组肌肉组织和腰椎间盘的组织学改变,以Boos评分评价各组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4.对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关键蛋白表达影响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RT-qPCR等方法,测量并比较腰椎间盘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关键蛋白及其mRNA表达量的变化,以评价干预方法对该通路的影响。5.统计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对各组腰椎间盘的Boos评分,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如数据属正态分布,采用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方差齐性者,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比较组间差异显着性,任意两组的比较使用Bonferroni检验分析,方差不齐时采用Tamhane’ s T2检验分析。若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描述,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cheffe法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空白组大鼠,竖脊肌肌束排列规则、有序、较紧密,肌横纹可见,胶原纤维呈均匀卷曲状,定向束状排列。与空白组相比,点穴组、模型组、假手法组、DKK-1组竖脊肌肌细胞明显增大。模型组和假手法组中,大部分大鼠的竖脊肌肌束排列显着疏松,肌横纹模糊或消失,胶原纤维结构排列明显疏散、扭曲,部分甚至出现断裂、挛缩等改变。点穴组和DKK-1组大鼠肌束排列较规则、有序、紧密,胶原纤维呈卷曲状,部分出现疏松、扭曲等改变。2.H&E染色下,空白组的纤维环和髓核结构清晰,软骨终板和髓核之间的边界清晰,大量的脊索细胞存在在髓核之中。模型组腰椎间盘高度下降,大部分纤维环和软骨终板之间发现了细微裂缝,髓核内脊索细胞大量减少。假手法组中髓核明显缩小,纤维环的层状结构紊乱,大部分出现细微裂缝。点穴组部分腰椎间盘的纤维环层状结构出现紊乱和细微裂缝,髓核内脊索细胞轻度减少。同样,在DKK-1组中,髓核皱缩,脊索细胞的数量则轻度下降,但大部分纤维环和软骨终板的结构完整,偶可见髓核和纤维环之间有小裂纹出现。以Boos评分标准评价各组腰椎间盘组织学变化,结果显示空白组、点穴组和DKK-1组大鼠腰椎间盘的Boos评分显着低于模型组和假手法组。点穴组和DKK-1组平均得分显着高于空白组。点穴组与DKK-1组之间腰椎间盘Boos评分无显着性差异。3.番红固绿染色下,模型组和假手法组中软骨终板软骨细胞增殖明显,且肥大软骨细胞显着增多。两组软骨终板番红素0染色均变浅,提示软骨终板中胶原蛋白含量降低。与模型组和假手法组相比,点穴组和DKK-1组软骨终板细胞未见明显增殖、肥大。Boos评分结果显示空白组、点穴组和DKK-1组大鼠的软骨终板平均得分显着低于模型组和假手法组。但点穴组和DKK-1组的Boos评分也显着低于空白组。点穴组与DKK-1组之间软骨终板Boos评分无显着性差异。4.免疫组织结果显示,模型组和假手法组内Wnt3a、β-catenin和MMP-13阳性显着表达。相反,模型组和假手法组中腰椎间盘内GSK-3 β呈弱阳性。点穴组和DKK-1组椎间盘中Wnt3a,β-catenin和MMP-13为弱阳性表达,但GSK-3 β则为强阳性表达。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和假手法组中Wnt3a、β-catenin和MMP-13的表达显着增加,GSK-3 β蛋白表达被抑制。点穴组和DKK-1组中Wnt3a、β-catenin和MMP-13的表达显着减少,GSK-3 β表达明显上调。但与空白组相比,点穴组和DKK-1中β-catenin和MMP-13的表达量显着增加,但GSK-3 β蛋白表达量显着减少。点穴组和DKK-1组中,以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无显着性差异。6.RT-qPCR检测显示模型组和假手法组中Wnt3a、β-catenin和MMP-13 mRNA的表达显着增加,GSK-3 β mRNA表达被显着抑制。点穴组和DKK-1组Wnt3a、β-catenin和MMP-13的表达显着减少,GSK-3 β表达明显上调。但与空白组相比,点穴组和DKK-1组MMP-13 mRNA表达量显着增加,GSK-3 β mRNA表达显着减少。结论:点穴能改善腰椎间盘退变模型大鼠的竖脊肌和腰椎间盘退变状态,抑制腰椎间盘内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这可能是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之一。
李艳丽[4](2020)在《中药延缓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历年来,众多学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证实了中药延缓椎间盘退变的可能作用机制,包括稳定椎间盘超微结构、促进蛋白聚糖与胶原的合成、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过度表达、控制炎症因子的表达、降低炎症反应、促进椎间盘细胞的增殖、抑制椎间盘细胞的凋亡等。部分研究还证实中药能够促进移植的干细胞归巢、改善椎间盘自由水分子转运、提高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表达、增加骨形成等。然而,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实验研究多是对动物或体外培养的髓核细胞进行造模,其应力条件和细胞生存环境与人体有所区别,人为造模形成退变与人体自然退变也有所区别,在造模方法上如何更好地类比人体自然退变椎间盘,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另外,此类研究多以复方为干预条件,较少研究单味中药对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对药对的配伍或不同用药对椎间盘退变影响的研究也较少,需要逐步创新和深化。中药用于临床时常因证型不同,方剂加减亦不同,对于椎间盘退变的研究可进一步细化至不同证型,探讨中药对不同证型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效果。
樊晓明[5](2020)在《基于NF-B信号通路探索针刀对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及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观察针刀松解“颈周腧穴”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大鼠颈椎间盘组织的形态学及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针刀干预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机制。方法:(1)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JOA、VAS评分、颈椎生理曲度评估临床疗效。(2)将SD大鼠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刀组,采用HE染色和Western blot分别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及相关因子IL-1β、MMP-3、NF-κBp65的表达。成果:(1)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JOA评分较治疗前提高,治疗组较对照组颈椎生理曲度明显改善。(2)针刀组大鼠颈椎间盘退变程度低于模型组;不同周龄大鼠颈椎间盘退变程度不同提示可缩短造模周期。针刀组IL-1β的表达较模型组、假手术组有明显差别,NF-κBp65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明显较少,MMP-3的表达在模型组与空白组之间。结论:(1)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型颈椎病有较好的效果,且可操作性好,规避了医疗风险。(2)针刀干预降低了颈椎间盘退变引发的NF-KB表达升高。
陈敏[6](2020)在《骨碎补总黄酮对大鼠颈椎间盘退变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骨碎补总黄酮干预SD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的作用机制并对其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SD大鼠5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两组:10只SD大鼠作为假手术组,40只SD大鼠作为模型组,通过切断SD大鼠棘上、棘间韧带以及颈部肌肉,建立动静力失衡性颈椎间盘退变大鼠模型。5个月后分别对假手术组和颈椎间盘退变大鼠模型组随机选取1只和4只SD大鼠,通过病理学方法鉴定造模成功后,再将剩余的36只颈椎间盘退变模型组SD大鼠随机分为骨碎补总黄酮低剂量组、骨碎补总黄酮中剂量组、骨碎补总黄酮高剂量组和模型组各9只。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日分别给予4ml 0.9%生理盐水灌胃;骨碎补总黄酮低剂量组、骨碎补总黄酮中剂量组、骨碎补总黄酮高剂量组分别予以5倍(62.5mg/kg)、10倍(125mg/kg)、20倍(250mg/kg)的骨碎补总黄酮试剂液灌胃,各组共喂养1个月,然后分别完整取出SD大鼠的C3-4、C4-5、C5-6、C6-C7椎间盘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测定MMP3、TNF-α蛋白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TNF-αm RNA、MMP3 m RNA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IκBα的磷酸化水平(p-IκBα)表达。结果:(1)5个月后显微镜下观察:椎间盘模型组中的髓核出现破裂,髓核细胞凋亡,并且纤维环破裂,纤维环呈曲折状,而假手术组变化不明显,提示模型组的SD大鼠椎间盘符合颈IVDD的病理学特征,证明造模成功。(2)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骨碎补总黄酮高、中、低各组m RNATNF-α和m RNA MMP3表达降低(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以低剂量骨碎补总黄酮组干预效果最佳。(3)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骨碎补总黄酮高、中、低各组蛋白MMP3表达降低(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以低剂量骨碎补总黄酮组干预效果最佳。(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骨碎补总黄酮高、中、低各组蛋白TNF-α表达降低(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以低剂量骨碎补总黄酮组干预效果最佳。(5)免疫印迹法检测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骨碎补总黄酮高、中、低各组p-IκBα表达降低(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以低剂量骨碎补总黄酮组干预效果最佳。结论:骨碎补总黄酮能够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而抑制MMP3和TNF-α的表达,对SD大鼠的椎间盘退变有干预作用,且骨碎补总黄酮最适合药物干预浓度为本实验中低剂量组的药物浓度。
孙卫强,张光志[7](2019)在《针刺对颈椎间盘退变大鼠椎间盘VEGF、PLA2和PGE2和细胞外基质胶原、代谢酶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针刺对颈椎间盘退变大鼠椎间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Lp-PLA2)、前列腺素E2(PGE2)和细胞外基质胶原、代谢酶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配到以下3组(每组25只):假手术组(切开颈部皮,然后缝合)、模型组(采用建模方法处理)和针刺治疗组(每天持续30 min,完整疗程包括14 d,两个疗程间隔2 d);通过qRT-PCR分析VEGF、PLA2和PGE2的mRNA表达水平;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测定VEGF、PLA2和PGE2蛋白的蛋白质水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Ⅰ型和Ⅱ型胶原;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含量;使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测定评估针刺治疗对颈椎间盘退变大鼠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模型组较假手术组VEGF、PLA2、PGE2 mRNA、蛋白质表达水平升高,而针刺治疗组能够降低模型组VEGF、PLA2、PGE2 mRNA、蛋白质表达水平(P<0.05);Ⅰ型胶原与椎间盘退变正相关,Ⅱ型胶原与椎间盘退变呈负相关。模型组较假手术组Ⅰ型胶原表达水平升高,Ⅱ型胶原表达水平降低,而针刺治疗组能够恢复模型组Ⅰ型和Ⅱ型胶原水平(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TNF-α、IL-1β、MMP-1、MMP-3表达水平升高,而针刺治疗组能够降低模型组TNF-α、IL-1β、MMP-1和MMP-3表达水平(P<0.05);模型组核膜被破坏,细胞核变得更致密,针刺治疗组中的细胞显示相对完整的核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中TUNEL阳性细胞的数量增加。与模型组相比,针刺治疗组中TUNEL阳性细胞的数量减少(P<0.05)。结论:针刺能够降低颈椎间盘退变大鼠椎间盘VEGF、PLA2和PGE2和细胞外基质Ⅰ型胶原和代谢酶表达,增加Ⅱ型胶原表达。
荆涛[8](2019)在《活血补肾方对大鼠退变椎间盘mTOR通路介导下自噬的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活血补肾方对大鼠退变椎间盘内mTOR信号通路介导下自噬的影响,阐明活血补肾方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雷帕霉素组、活血补肾方组、活血补肾方联合雷帕霉素组5个组别。除对照组外,其余4组均使用去前肢诱导动静力失衡法建立大鼠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建模成功后,各组按照组名分别予活血补肾方灌胃、雷帕霉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灌胃、二甲基亚砜腹腔注射进行相对应的处置。给药6周后处死大鼠,取L5/6椎间盘作为样本。所取样本分别进行HE染色、阿尔新兰-核固红染色,进行椎间盘组织形态学镜下观察;使用Western-Blot检验mTOR信号通路下游4E-BP1和p70S6K以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b的表达情况。结果:1.椎间盘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镜下椎间盘退变程度为:模型组退变最严重,对照组退变最为轻微,雷帕霉素组、活血补肾方组和活血补肾方联合雷帕霉素组三者水平类似,介于二者之间。细胞外基质中蛋白聚糖含量情况为:对照组含量最高,活血补肾方联合雷帕霉素组相较对照组略少,雷帕霉素组和活血补肾方组次之且两者差异不明显,模型组含量最低。2.mTOR信号通路下游蛋白检测显示:p70S6K表达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模型组>雷帕霉素组及活血补肾方组>活血补肾方联合雷帕霉素组。4E-BP1表达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模型组>活血补肾方组>雷帕霉素组及活血补肾方联合雷帕霉素组。活血补肾方和雷帕霉素均能对椎间盘内mTOR信号通路下游p70S6K和4E-BP1的合成起到抑制作用。自噬相关蛋白检测显示:beclin-1表达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活血补肾方联合雷帕霉素组>活血补肾方组>雷帕霉素组>模型组>对照组。lc-3b表达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活血补肾方联合雷帕霉素组>活血补肾方组>雷帕霉素组>模型组>对照组。活血补肾方及雷帕霉素均能提高模型大鼠椎间盘内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论:活血补肾方能够通过抑制椎间盘内mTOR信号通路的活化程度,减少mTOR信号通路对自噬的抑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椎间盘内的自噬水平,从而达到延缓去前肢诱导动静力失衡大鼠腰椎间盘退变的目的。
刁志君[9](2019)在《益气活血方促进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重吸收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索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基因表达谱并筛选其差异表达基因;2、探索益气活血方介导差异表达基因CCL5促进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重吸收的机制。[方法]1、收集患者破裂及非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组织,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初步筛选破裂型髓核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2、通过体外实验,培养人髓核细胞,观察破裂及非破裂型髓核细胞形态区别,利用实时q 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差异表达基因CCL5及TNF-α、IL-1β在各组髓核细胞中的表达;3、益气活血方干预后,再次检测CCL5及TNF-α、IL-1β在各组髓核细胞中的表达;4、收集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芯片结果显示,差异表达2倍以上且统计分析P<0.05的基因75条,其中56条基因表达上调,19条基因表达下调;上调基因中,THSD7A差异表达最明显,上调18倍;差异表达基因CCL5显着上调;GO分析表明多种生物学功能与差异表达基因有关,主要包括细胞迁移、细胞基质粘附、多细胞生物体内稳态等;KEGG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表达显着的基因参与的信号通路主要包括ECM-受体相互作用、血管加压素调节的水重吸收、趋化因子信号通路、氨基酸合成与代谢等信号通路。2、细胞学形态观察:镜下可见,非破裂腰椎间盘突出髓核细胞多呈多角形,散在分布,破裂型细胞则呈聚合趋势,多为长梭形,与非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细胞比较,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显示出明显的形态变性。3、基因表达:CCL5、TNF-α、IL-1β在破裂型髓核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非破裂型(P<0.05);在破裂型含药组髓核细胞中的表达显着高于无药组(P<0.05)。[结论]1、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基因表达发生了明显的变化,THSD7A可作为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的特征性差异表达基因,CCL5等基因在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中差异表达明显;2、益气活血方可能通过介导CCL5的表达促进TNF-α、IL-1β等促炎因子高表达,并共同参与炎症反应,破坏细胞外基质稳态,加速降解以促进重吸收现象。
刘汝专,张磊,潘汉升,唐晓菊,黄立,龚德飞,魏纪湖,王智群,班正涛[10](2019)在《中药复方干预椎间盘退变的实验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椎间盘退变主要与年龄相关。目前临床上主要针对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腰腿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进行治疗,而不能从根本上延缓椎间盘的退变。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中药复方可通过延缓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降低椎间盘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抑制椎间盘炎症因子的表达以及保护椎间盘软骨终板,起到干预椎间盘退变的目的,达到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效果。本文从中药复方对椎间盘髓核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影响、对椎间盘软骨终板的影响及对椎间盘炎症因子的影响3个方面,对中药复方干预椎间盘退变的实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二、退变大鼠颈椎间盘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退变大鼠颈椎间盘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方剂干预椎间盘退变的基础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补肾方剂对椎间盘退变的影响 |
2.1 补肾方剂对椎间盘髓核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
2.2 补肾方剂对椎间盘软骨终板的影响 |
2.3 补肾方剂对椎间盘炎症因子的影响 |
2.3.1 补肾方剂对IL-1的影响 |
2.3.2 补肾方剂对TNF-α的影响 |
2.4 补肾方剂对椎间盘水通道蛋白Ⅰ(AQPⅠ)与水通道蛋白Ⅲ(AQPⅢ)的影响 |
3 总结与展望 |
(2)补肾活血方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研究及对人髓核细胞活性与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综述一 椎间盘退变的分子病理学研究 |
1 正常椎间盘的解剖学结构和生物学特性 |
2 椎间盘退变的病理表现 |
3 椎间盘退变的分子病理机制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现代诊疗学研究 |
1 定义及分型 |
2 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
3 诊断 |
4 治疗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补肾活血中药防治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理研究 |
1 中医学对椎间盘退变的认识与治则 |
2 补肾活血中药防治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理 |
3 补肾活血中药对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补肾活血方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补肾活血方对兔退变椎间盘模型的影响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补肾活血方对人髓核细胞活性和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1 |
附录2 |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
(3)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及对大鼠退变椎间盘Wnt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委员会名单及评定意见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1.1.1 腰椎间盘的解剖特点 |
1.1.2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 |
1.1.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假说 |
1.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
1.2.1 卧床休息 |
1.2.2 药物治疗 |
1.2.3 物理治疗 |
1.2.4 运动疗法 |
1.2.5 手术治疗 |
1.2.6 再生疗法 |
1.3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制的认识 |
1.3.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脏腑关系 |
1.3.2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3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经络的关系 |
1.3.4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筋骨的关系 |
1.4 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
1.4.1 中药方剂 |
1.4.2 推拿手法 |
1.4.3 针刺治疗 |
1.4.4 功法锻炼 |
1.5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相关实验研究进展 |
1.5.1 正常椎间盘组织的结构和成分组成 |
1.5.2 引起椎间盘退行性变因素 |
1.5.3 椎间盘退变的评价 |
1.5.4 椎间盘退行性变相关通路研究 |
1.6 中医药对椎间盘退变相关信号通路影响实验研究进展 |
1.6.1 中药单体研究 |
1.6.2 中药复方研究 |
1.6.3 针刺 |
第二章 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1.3 对不良事件的预防和处理 |
2.1.4 合并用药 |
2.1.5 数据统计分析 |
2.2 研究统计结果及分析 |
2.2.1 基线比较 |
2.2.2 各观察结果比较 |
2.3 讨论 |
2.3.1 疗效分析 |
2.3.2 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机制探讨 |
2.3.3 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代医学机制探讨 |
2.3.4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
2.3.5 安全性评价 |
2.4 创新点与不足 |
2.4.1 创新点 |
2.4.2 不足与展望 |
2.5 结论 |
第三章 点穴干预大鼠退变腰椎间盘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饲养环境、条件和动物伦理 |
3.1.3 实验仪器 |
3.1.4 实验药物及试剂 |
3.2 造模及干预方法 |
3.2.1 IVDD模型造模方法 |
3.2.2 实验分组 |
3.2.3 干预方法 |
3.3 实验方法 |
3.3.1 样本取材 |
3.3.2 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实验步骤 |
3.3.3 H&E染色实验步骤 |
3.3.4 番红固绿染色实验步骤 |
3.3.5 组织学评价方法 |
3.3.6 免疫组化实验步骤 |
3.3.7 Western Blot实验方法 |
3.3.8 RT-qPCR实验方法 |
3.4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3.5 实验结果 |
3.5.1 H&E染色和番红固绿结果 |
3.5.2 免疫组化结果 |
3.5.3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
3.5.4 RT-qPCR检测结果 |
3.6 讨论 |
3.6.1 点穴对大鼠退行性腰椎间盘的保护作用 |
3.6.2 点穴对大鼠竖脊肌组织的影响 |
3.6.3 点穴对退变腰椎间盘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3.6.4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模型的选择 |
3.7 创新点与不足 |
3.7.1 创新点 |
3.7.2 不足与展望 |
3.8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4)中药延缓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稳定椎间盘超微结构 |
2 促进蛋白聚糖与胶原的合成 |
3 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过度表达 |
4 控制炎症因子的表达,降低炎症反应 |
5 促进椎间盘细胞增殖,抑制椎间盘细胞的凋亡 |
6 其他 |
7 小结 |
(5)基于NF-B信号通路探索针刀对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终止和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器械及药物 |
2.3 治疗方法 |
2.4 注意事项 |
3 观察指标 |
3.1 主症分级 |
3.2 疗效评价 |
4 统计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资料比较 |
5.2 各时间点的VAS评分 |
5.3 各时间点的JOA评分 |
5.4 颈椎生理曲度评定 |
5.5 疗效评定 |
6 讨论 |
6.1 传统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
6.2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
6.3 针刀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
6.4 选穴依据 |
6.5 结果分析 |
7 结论 |
实验研究 |
1 理论依据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大鼠颈椎间盘的HE染色切片 |
2.4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指标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4.1 HE染色观察各组椎间盘形态学变化 |
4.2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颈型颈椎病的针刀治疗与实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6)骨碎补总黄酮对大鼠颈椎间盘退变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主要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HE染色下椎间盘组织退变形态学鉴定 |
3.2 骨碎补总黄酮对NF-κB信号通路中p-Ik Ba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 骨碎补总黄酮对退变椎间盘中TNF-αm RNA和 MMP3 m RNA表达的影响 |
3.4 骨碎补总黄酮对退变椎间盘细胞中MMP3蛋白表达的影响 |
3.5 骨碎补总黄酮对退变椎间盘细胞中TNF-α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本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及其干预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针刺对颈椎间盘退变大鼠椎间盘VEGF、PLA2和PGE2和细胞外基质胶原、代谢酶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材料 |
1.1.1 实验大鼠 |
1.1.2 干预方法 |
1.2 方法 |
1.2.1 针灸治疗 |
1.2.2 TNF-α、白介素-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含量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 |
1.2.3 RNA分离和qPCR |
1.2.4 蛋白质印迹 |
1.2.5 I型和Ⅱ型胶原检测 |
1.2.6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生物素缺口末端标记(TUNEL)测定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TNF-α、IL-1β、MMP-1和MMP-3含量 |
2.2 通过qRT-PCR分析VEGF、PLA2和PGE2的mRNA表达水平 |
2.3 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测定VEGF、PLA2和PGE2蛋白的蛋白质水平 |
2.4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型和Ⅱ型胶原 |
2.5 TUNEL分析 |
3 讨论 |
(8)活血补肾方对大鼠退变椎间盘mTOR通路介导下自噬的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1 中医药对椎间盘退变相关信号通路影响实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2 影响椎间盘退变的相关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益气活血方促进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重吸收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筛选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差异表达基因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 研究方法 |
2.1 标本收集 |
2.2 髓核组织总RNA抽提 |
2.3 RNA质检 |
2.4 总RNA的纯化 |
2.5 荧光标记 |
2.6 标记产物纯化 |
2.7 芯片杂交 |
2.8 芯片洗涤和扫描 |
2.9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10 芯片结果验证 |
3 实验结果 |
3.1 差异表达基因 |
3.2 GO、KEGG富集分析 |
3.3 芯片验证 |
4 结论 |
5 讨论 |
第二部分 益气活血方介导CCL5促进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 研究方法 |
2.1 取材 |
2.2 含药血清制备 |
2.3 髓核细胞分组培养 |
2.4 Real Time PCR法检测目的基因 |
2.5 Western Blotting检测CCL5、TNF-α、IL-1β蛋白的表达 |
2.6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组织形态学观察 |
3.2 Real-Time qPCR检测细胞中CCL5、TNF-α、IL-1βmRNA的表达 |
3.3 Western Blotting检测CCL5、TNF-α、IL-1β蛋白表达 |
4 结论 |
5 讨论 |
全文研究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发表综述 多配体蛋白聚糖-4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在读期间参加过科研课题、发表论文、专着编写和参加会议情况 |
(10)中药复方干预椎间盘退变的实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复方对椎间盘髓核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
2 中药复方对椎间盘软骨终板的影响 |
3 中药复方对椎间盘炎症因子的影响 |
3.1 肿瘤坏死因子-α |
3.2 白细胞介素 |
4 小 结 |
四、退变大鼠颈椎间盘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方剂干预椎间盘退变的基础研究进展[J]. 孙钰,杨利学,谭龙旺,朱伟. 中医药导报, 2021(10)
- [2]补肾活血方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研究及对人髓核细胞活性与功能的影响[D]. 李凯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及对大鼠退变椎间盘Wnt通路的影响[D]. 李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中药延缓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J]. 李艳丽. 河南中医, 2020(11)
- [5]基于NF-B信号通路探索针刀对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及临床研究[D]. 樊晓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骨碎补总黄酮对大鼠颈椎间盘退变影响的实验研究[D]. 陈敏.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7]针刺对颈椎间盘退变大鼠椎间盘VEGF、PLA2和PGE2和细胞外基质胶原、代谢酶表达的影响[J]. 孙卫强,张光志.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9(17)
- [8]活血补肾方对大鼠退变椎间盘mTOR通路介导下自噬的影响的实验研究[D]. 荆涛.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益气活血方促进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重吸收的机制研究[D]. 刁志君.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中药复方干预椎间盘退变的实验研究进展[J]. 刘汝专,张磊,潘汉升,唐晓菊,黄立,龚德飞,魏纪湖,王智群,班正涛. 中医正骨,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