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线、电缆、护套(论文文献综述)
吕亮,段成,汲胜昌,饶子麒,徐明阳,林志辉[1](2022)在《电线电缆引燃机理及燃烧特性研究综述》文中提出电线电缆作为电力系统中重要的电能传输设备,其产量大、敷设面广,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然而,由于其工作环境复杂、运行条件各异,且绝缘材料易燃,火灾事故时有发生。电线与电缆在结构、尺寸、材料、用途、电压等级、负载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但致灾过程却有很多相似之处,可分为引燃、燃烧、熄灭3个阶段。电线电缆火灾除了由于自身故障而直接引发火灾外,还包括外部热源导致的故障。该文从不可靠连接、碳化路径电弧、空气电弧、外部热源、线芯过热、短路6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导致电线电缆起火的原因,简要介绍了上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引燃机理。同时对电线电缆的燃烧特性及其试验进行综述,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对于指导防火措施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刘泽群[2](2020)在《风力发电机用电缆FDEF 0.6/1kV 1×185的设计》文中指出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技术,风力发电项目是近年来众多清洁能源技术中强势崛起的项目,风力发电技术必将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在未来都将重点发展的清洁能源项目。随着近年来我国国内电缆制造技术的不断提升,已经有很多家电缆企业进行风力发电机用电线电缆的科技攻关与研发,成功生产出耐油、耐紫外线、耐低温、抗扭转的风力发电机用电缆。电力的传输离不开电线电缆的使用。风力发电机用电缆日常应用位置有机舱内部、机舱与塔架上部、塔架下部至塔底相连处等。本文提出了风力发电机用电线电缆FDEF 0.6/1kV 1×185电缆的设计方法。他主要的作用在于将风力发电机通过转子产生的电能传输至电网接口,并实现与电网并网。本设计主体以国家标准为基准,进行导体材料、无纺布材料、绝缘材料及护套材料的选择。通过材料及结构对线缆的相关产品参数进行计算,得到铜导体的直流电阻、铜导体交流电阻、乙丙橡皮的绝缘电阻、电缆的电容、电缆的电感、电缆的阻抗、电缆的载流量及短路电流的结果。引入德拜模型或者等效容性设备的损耗计算模型进行谐波电压损耗计算,结合电缆厂电缆的实际生产工艺、工艺方法及研究产品的生产的工艺流程,并且进行相关的产品试验。通过测试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由于电缆要随着发电机机头的扭转而经常承受扭转,不但需要一些型式试验的测试外,还需要经受住低温环境下的扭转耐久测试。通过进行计算和与实际生产经验相结合所设计的产品,并通过对小批量试制对得到的样品进行试验,产品的试验结果完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将样品送予需求单位,经过需求单位的一系列测试,完全达到了需求单位的性能要求,并得到了需求单位的肯定与好评。
云腾[3](2020)在《110kV高压XLPE电缆护层结构特性分析及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高压交联聚乙烯(Crosslinked polyethylene,XLPE)电缆在城市输配电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使得电缆的使用寿命及性能受到广泛关注。XLPE电缆的电、热特性是影响电缆性能的重要因素,电缆的金属护层和阻水带作为电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的特性参数与相邻的绝缘层和护套等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而目前的研究缺乏对金属护层和阻水带的相关电、热特性影响的深入研究。通过对高压XLPE电缆护层结构的电、热特性进行专门分析研究,能够为提高电缆的载流量计算精度及电缆运行寿命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在不同温度下对XLPE主绝缘材料及护层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导热系数、热膨胀系数及弹性模量进行了实际测量,获得11OkV电缆绝缘及护层材料的电、热、力学参数及其随温度变化的基本规律。根据11OkV高压XLPE电缆的结构特点,建立了电缆径向和轴向结构的物理模型,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计算了具有不同的结构参数的电缆金属护层和阻水带对电缆本体电场分布、温度分布及热应力分布特性的影响。电场分布的计算结果表明,在不考虑金属护套环流的情况下,正常运行中XLPE电缆各层结构的电场强度均不会高于介质的击穿场强;当阻水带与金属护套间有间隙时,气隙中的电场强度将大于空气的击穿场强,会发生气隙击穿。温度分布及热应力分布的计算结果表明,改变皱纹铝护套轧纹节距、轧纹深度及阻水带厚度等电缆护层结构参数会影响电缆整体导热性。通过分析对比仿真结果,提出将电缆的皱纹铝护套轧纹节距缩短至原尺寸2/3和1/2区间以及减小铝护套的轧纹深度和阻水带厚度作为优化方案以提高电缆的电、热性能,同时铝护套的厚度、气隙厚度以及XLPE电缆的其他结构尺寸保持不变的设计尺寸。最后,通过仿真计算和统计分析,并与原结构的对比,验证了优化后的护层结构温差和热应力较原护层结构减小,具有更优的电、热特性。
陈倩影[4](2020)在《废弃PVC电缆料的回收利用新技术与新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项研究选取于桂林国际电线电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生产过程所产生的PVC电缆料废弃物(w PVC)的回收利用进行研究,从w PVC自身的回收利用、筛选了w PVC与J-70型PVC电缆料(J-70PVC)的最佳回收配方以及三氧化二锑添加量对优化后的w PVC性能的影响等三个方面来展开讨论。首先,以w PVC为原料,通过密炼转矩流变仪熔融共混造粒和注射机注塑成型的方法来制备样品。对w PVC的拉伸性能、热老化性能、体积电阻率、热变形、200℃热稳定性以及FTIR和拉伸断面形貌SEM进行了分析,参照GB/T 8815-2008除介电强度和冲击脆化性能外的其他各项指标,得出w PVC可以按照JR-70、H-70、HR-70、HI-90这四种型号的电缆料来进行直接回收利用的结论。其次,通过双螺杆挤出机把不同份数的w PVC加入到未使用过的J-70PVC中混合制备w PVC/J-70PVC,再用注射机注塑成型的方法来制得标准样条。研究不同配比w PVC/J-70PVC的拉伸、热老化、体积电阻率、热变形、200℃热稳定、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等性能,并对其拉伸断面形貌及FTIR的微观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w PVC的含量越多,w PVC/J-70PVC的绝缘性能越好。同时,根据GB/T 8815-2008中J-70的各项指标来分析,本研究除介电强度和冲击脆化性能未测试外,秉承最大限度地回收w PVC的理念,应选择15w PVC/J-70PVC回收利用重新作为J-70电缆料来生产最佳,其性能达标且生产成本最低。最后,由于GB/T8815-2008对PVC电缆料的阻燃性没有明确的规定,主要是通过供需双方来协商确定。因此,本研究选用上述优化后的15w PVC/J-70PVC,并往15w PVC/J-70PVC添加不同含量的三氧化二锑阻燃剂,采用双螺杆挤出机挤出造粒并用注射机注塑成型的方法来制备样条。通过对其氧指数、拉伸性能、热老化性能、体积电阻率、热变形、200℃热稳定性、介电常数、介电损耗以及拉伸断面形貌SEM的分析,探索三氧化二锑添加量对优化后的15w PVC/J-70PVC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三氧化二锑含量为10phr以内时,其含量的越多,15w PVC/J-70PVC氧指数越大,阻燃性能越好。但随着三氧化二锑含量的增多,其绝缘性能有所减弱。同时,15w PVC/J-70PVC所有已测试的性能均满足GB/T8815-2008对J-70性能的要求。
张政[5](2020)在《低压环境下航空电缆燃烧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紧扣飞机航空电缆飞行中低压环境热安全科学问题,依托高高原航空安全实验室和民航基础技术研究基地,展开自然常压和低压环境下航空电缆燃烧特性对比实验。实验研究内容包括,不同热辐射条件下航空电缆的点燃性能,对比分析航空电缆及套层的点燃时间和热辐射温度;航空电缆的烟气性能,对比分析航空电缆及套层的烟密度及CO、CO2和O2;不同氧浓度条件下航空电缆的耐热性能,对比分析航空电缆及套层的燃烧持续时间和质量损失速率。在常压与低压两种工况下的对比实验基础上,本文分析了航空电缆及其内部套层耦合的燃烧特性,一是从航空电缆材料的点燃时间和辐射温度分析,当在500℃-600℃热辐射温度下,材料的耐热性能快速减弱,火灾危险性增加;随着外界热辐射温度逐渐增加,压力因素对点燃时间的影响减弱。护套层耐热性比绝缘层差,而整根电缆的耐热性强于护套+绝缘层,并且低压下的点燃时间大于常压;二是根据航空电缆的烟密度和气体浓度分析,常压比低压下烟密度大且时间更长;常压下整根电缆和护套+绝缘层消耗O2和产生CO2大于低压,而低压下护套层和绝缘层消耗O2和产生CO2均大于常压,常压下绝缘层和护套+绝缘层产生CO含量大于低压,而低压下护套层和整根电缆CO含量大于常压;绝缘层在常压和低压下的烟密度均大于护套层,护套+绝缘层的烟密度大于整根电缆;护套层在常压和低压下消耗O2和产生CO2均小于绝缘层,整根电缆消耗O2和产生CO2均小于护套+绝缘层,此外,CO曲线有波动现象;三是根据不同氧浓度下质量损失速率和燃烧持续时间知,常压下的质量损失速率大于低压环境,随着氧气浓度增加,常压和低压下的质量损失速率差距逐渐增大,燃烧持续时间快速下降;护套层比绝缘层的质量损失速率更快,护套+绝缘层比整根电缆的质量损失速率更快,绝缘层和整根电缆的火灾危险性分别比护套层和护套+绝缘层要小。综上,实验得出,当热辐射温度超过600℃时,航空电缆的点燃特性受压力影响变弱;在两种压力下绝缘层和护套+绝缘层的烟密度分别大于护套层和整根电缆,绝缘层和护套+绝缘层的危险性更大;当氧浓度在30%-35%时,航空电缆的耐热性快速下降。
孔译辉[6](2020)在《阻燃电缆仿真模型的构建与仿真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电线电缆的需求与要求越来越高。电线电缆引发的火灾占电气火灾总数的60%以上,高火灾比例引起了社会对阻燃电缆的研制及其燃烧性能检测问题的广泛关注,如何有效地提高阻燃电缆的阻燃性能与实现阻燃电缆燃烧性能的快速检测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电缆在火焰条件下燃烧试验的旧标准与新标准,利用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分别构建典型阻燃电缆及燃烧室仿真模型,并将模拟结果与全尺寸实验结果对比;对比分析了相同型号的电缆在两种不同标准下通过电缆燃烧试验的难易程度;对起燃温度、单位面积热释放速率、比热容、体密度、热导率等主要影响电缆燃烧性能的参数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护套初始内部温度与电缆间距尺寸对电缆燃烧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旧标准模型在炭化高度和电缆燃烧室最大温度方面吻合较好;新标准模型在热释放速率峰值方面的最大相对误差为9.85%,在炭化高度方面的最大相对误差为13.79%,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通过仿真与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与方法的可行性;新标准相对于旧标准在箱体温度、炭化高度方面通过燃烧性能检测的难度增大,但在烟密度方面易于通过检测;在护套材料属性中,起燃温度、单位面积热释放速率、比热容对成束电缆的燃烧性能影响较大,在护套材料的设计与生产中,首先应考虑起燃温度,在保证起燃温度的前提下,考虑调整材料的单位面积热释放速率与比热容来降低电缆的燃烧性能;初始内部温度对电缆燃烧及火灾发展总体趋势影响不大,成束敷设电缆的燃烧性能不随间距尺寸呈线性变化。
赵青洋[7](2020)在《导热绝缘电缆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飞快发展,电线电缆的需求量越来越多,然而电线电缆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不仅增加了电力运输的成本,也降低了电线电缆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因此制备导热绝缘电缆料对增加电线电缆的使用安全性以及降低电力运输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低密度聚乙烯(LDPE)因具有较好的电绝缘性、介电性能以及机械性能,可用于制备电缆绝缘层;硅橡胶因具有较好的耐辐射性、耐寒、耐酸碱、耐腐蚀且具有较好的耐热性,可用于制备电缆护套层。本文以硅微粉为导热填料制备了电缆绝缘层用导热绝缘低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以球形氧化铝和六方氮化硼为导热填料制备了电缆护套层用导热绝缘硅橡胶复合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主要由以下两部分内容组成:1)以硅微粉为导热填料,使用硅烷偶联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其进行改性,以聚乙烯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E-g-GMA)为相容剂,以N,N’-双-(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酰基)己二胺(1098)为抗氧化剂,以LDPE为基体通过熔融挤出的方法制备了电缆绝缘层用导热绝缘低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研究硅微粉的填充量、KH550的使用量以及PE-g-GMA的使用量对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力学性能、导热性能、绝缘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硅微粉填充量为35vol%,硅烷偶联剂使用量为硅微粉用量的0.6wt%,相容剂PE-g-GMA使用量为复合材料用量的3wt%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优,其导热性能为0.72W·m-1·K-1,拉伸强度为15.2MPa,断裂伸长率为43.82%,体积电阻率为3.63×1015Ω·cm,击穿电压为35.1KV/mm。2)通过静电自组装制备了球形氧化铝包覆六方氮化硼复合填料,以所得复合填料为导热填料,以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叔丁基)己烷为硫化剂,通过双辊混合、压板成型的方法制备了电缆护套层用导热绝缘硅橡胶复合材料,研究复合填料的填充量、碱处理时间及六方氮化硼与球形氧化铝的质量比对硅橡胶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力学性能、导热性能、绝缘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填料的填充量在47vol%,碱处理时间为12h,六方氮化硼与球形氧化铝质量比为1:1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优,其导热系数为1.614 W·m-1·K-1,拉伸强度为2.79MPa,断裂伸长率为258.61%,体积电阻率为8.05×1015Ω·cm,击穿电压为32.3 KV/mm。
申婷[8](2018)在《地铁隧道电线电缆火灾危险性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电线电缆作为我国智能化、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配套设施,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地铁里也被广泛使用,地铁隧道中每一年需敷设的电力、信号和通信电线电缆近五万千米。我国地铁环境内所用电线电缆材料大都要求低烟低卤或低烟无卤、阻燃、耐火、耐紫外光、防水、防霉、防鼠等;大部分电线电缆的绝缘层、护套层是由聚氯乙烯、聚乙烯等聚合物组成,聚合物受热后容易热解和燃烧,同时产生大量烟气、毒气,极易对人体造成致命危害。并且,由于地铁隧道深埋地下,隧道区间内一旦发生火灾,容易发生由火灾导致的二次事故,不利于开展应急救援疏散工作。所以,研究地铁环境下电线电缆火灾危险性十分必要。根据调研,聚乙烯和交联聚乙烯是地铁隧道常用的电线电缆材料。因此,本文针对聚乙烯护套、聚乙烯绝缘层和交联聚乙烯绝缘层,首先,从微观角度分析地铁隧道常用电线电缆的热解特性,用热重分析仪分析聚乙烯、交联聚乙烯的热解温度及各阶段的热解行为,探讨材料引燃难度及火灾起始阶段的表现。进而,结合锥形量热仪燃烧实验,分析聚乙烯、交联聚乙烯的着火特性、热释放速率等热危险性和烟气、毒气生成速率等非热危险性,探讨两种材料护套、绝缘层以及不同结构电线电缆的火灾危险性,并期望依托试验结果,为地铁隧道所用电线电缆提供选择依据。
欧洁[9](2018)在《多源异构数据的主题挖掘与信息推荐 ——以电线电缆行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普及,与企业相关的信息和情报大多为来源多元化,结构多样化的多源异构数据。从这些多源异构数据中科学、准确、及时地识别、追踪科技前沿,能够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基于此,该文收集了电线电缆行业内不同来源的相关数据,以LDA主题模型为研究工具进行主题抽取、主题强度分析和主题演化分析,把握电线电缆行业发展的前沿问题及其走势,为电线电缆企业了解市场行情和制定战略规划推荐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信息。该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利用LDA模型分别对国内外电线电缆行业不同来源的数据(包含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和专利)按照时间片进行主题抽取,获取与电线电缆相关的主题及词项。结果发现:在主题分类上国内外的数据类似;在内容上国内侧重基础实践,国外侧重科学研究,创新性比国内高;新闻数据抽取的主题主要包括行业检查和行业内关注的产品、技术等。其次,为了获取描述文本内容能力更强的主题,该文在主题抽取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了主题强度分析。通过分析主题强度值的总体趋势,将主题分为热门、普通和冷门主题。分析发现:国内热门主题从电线电缆的材料和实体性能逐步转为应用效果;普通主题大部分以电线电缆的性能、材料以及经验交流为主,在最近才出现了和新兴技术有关的主题;冷门主题涉及电线电缆的机械、材料、性能和所属机构等。国外,电线电缆的热门主题以阻燃性能为主;普通主题2005年以前以材料和性能为主,2005年后以电线电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为主;冷门主题与国内类似。从新闻数据的分析发现,关于行业监管方面的主题属于热门主题,电线电缆的相关技术属于普通主题。再次,主题强度分析只能突显主题的静态特征。为了进一步揭示主题的动态发展过程,本文开展了主题演化分析。研究发现:在国内,技术方法类、产品类和其他类主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机构类、材料类、性能类和会议类主题需要和其他类别的主题结合才能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在国外,产品类、技术类、性能类和其他类的主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机械类和材料类包含部分需要关注的主题,但总体参考价值不高。最后,根据主题抽取、主题强度分析和主题演化分析结果,将主题划分为“没有价值的主题”、“有价值的主题”和“具有发展前景的主题”,并结合主题所包含的具体词项进行解析,从而确定向企业推荐的信息内容。从研究结果来看,利用LDA主题模型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主题挖掘可以获取语义较清晰,文本描述能力较强的主题。其主题分析结果不仅可以反映市场行情、技术热点还能够与主题涉及的其他领域进行交联映射,形成语义知识网络。从而验证了以企业为服务对象,利用LDA主题模型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主题挖掘并进行信息推荐方法的的合理性有效性。
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10](2019)在《电线电缆及端子》文中提出
二、电线、电缆、护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线、电缆、护套(论文提纲范文)
(1)电线电缆引燃机理及燃烧特性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引燃机理 |
1.1 不可靠连接 |
1.2 碳化路径 |
1.3 空气电弧 |
1.4 外部热源 |
1.5 线芯过热 |
1.6 短路 |
2 燃烧特性 |
2.1 绝缘和护套材料的燃烧特性 |
2.2 本体燃烧特性 |
2.2.1 小规模试验 |
2.2.2 全尺寸试验 |
3 总结与展望 |
(2)风力发电机用电缆FDEF 0.6/1kV 1×185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风力发电的现状以及前景 |
1.2.1 我国风力发电的现状 |
1.2.2 世界风电的发展状况 |
1.2.3 风力发电的前景 |
1.3 论文的整体安排 |
第二章 风机电缆的结构及各材料的选择 |
2.1 橡套电缆产品的简介 |
2.2 一般风机电缆型号 |
2.2.1 风机电缆的代号 |
2.2.2 风机电缆的规格 |
2.3 电缆导体的选择 |
2.4 无纺布的选择 |
2.5 绝缘的选择 |
2.6 护套的选择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缆的参数计算 |
3.1 铜导体电阻 |
3.1.1 铜导体的直流电阻 |
3.1.2 铜导体的交流电阻 |
3.2 乙丙橡皮绝缘电阻 |
3.3 电缆的电容 |
3.4 电缆的电感 |
3.5 电缆的电抗 |
3.6 电缆的阻抗 |
3.7 电缆载流量的计算 |
3.7.1 基本条件 |
3.7.2 载流量计算 |
3.8 短路电流的计算 |
3.9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谐波对电缆的影响 |
4.1 电缆常见故障 |
4.2 电缆常见敷设方式 |
4.3 损耗计算 |
4.3.1 电压损耗计算 |
4.3.2 电流损耗计算 |
4.4 谐波损耗叠加性证明 |
4.4.1 谐波电压损耗叠加性证明 |
4.4.2 谐波电流损耗叠加性证明 |
4.5 本设计电缆工况下的热力学分析 |
4.5.1 控制方程 |
4.5.2 方程离散 |
4.5.3 计算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缆性能检测试验 |
5.1 结构尺寸的检测 |
5.2 导体直流电阻测量 |
5.2.1 试样制备 |
5.2.2 试验设备 |
5.2.3 试验程序 |
5.3 电缆绝缘电阻的测量 |
5.3.1 试样制备 |
5.3.2 试验设备 |
5.3.3 试验程序 |
5.4 交流耐压测试 |
5.4.1 试样制备 |
5.4.2 试验设备 |
5.4.3 试验程序 |
5.4.4 试验结果及评定 |
5.4.5 注意事项 |
5.5 扭转试验 |
5.5.1 试样制备 |
5.5.2 试验设备 |
5.5.3 常温下扭转测试 |
5.5.4 低温下的扭转测试 |
5.5.5 负载扭转试验测试 |
5.5.6 试验结果评定 |
5.6 实验结果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110kV高压XLPE电缆护层结构特性分析及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概况 |
1.2.1 国内外高压电力电缆的发展 |
1.2.2 国内外电力电缆护层结构特性的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110kV高压XLPE电缆材料特性参数测量 |
2.1 相对介电常数的测量 |
2.1.1 测量原理 |
2.1.2 XLPE绝缘料的相对介电常数 |
2.1.3 半导电屏蔽料的相对介电常数 |
2.1.4 阻水带的相对介电常数 |
2.2 导热系数的测量 |
2.2.1 测量原理 |
2.2.2 XLPE绝缘料的导热系数 |
2.2.3 半导电屏蔽料的导热系数 |
2.2.4 阻水带的导热系数 |
2.3 热膨胀系数的测量 |
2.3.1 测量原理 |
2.3.2 XLPE绝缘料的热膨胀系数 |
2.3.3 半导电屏蔽料的热膨胀系数 |
2.4 弹性模量的测量 |
2.4.1 测量原理 |
2.4.2 XLPE绝缘料的弹性模量 |
2.4.3 半导电屏蔽料的弹性模量 |
2.5 电缆护层材料特性参数测量结果及关联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10kV高压XLPE电缆仿真计算及结构优化设计 |
3.1 110 kV高压XLPE电缆电场、热场分布理论分析 |
3.1.1 110kV高压XLPE电缆护层的电场分布特性理论分析 |
3.1.2 110kV高压XLPE电缆护层的热场分布特性理论分析 |
3.2 110kV高压XLPE电缆仿真模型的建立 |
3.2.1 模型假设条件 |
3.2.2 仿真计算模型 |
3.3 110kV高压XLPE电缆仿真计算 |
3.3.1 110kV高压XLPE电缆护层的电场分布 |
3.3.2 11OkV高压XLPE电缆护层的热场分布 |
3.4 110kV高压XLPE电缆护层的优化设计与验证 |
3.4.1 110kV 1×400电缆的优化设计与验证 |
3.4.2 110kV 1×1200电缆的优化设计与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废弃PVC电缆料的回收利用新技术与新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电缆简介 |
§1.2.1 电缆的结构 |
§1.2.2 电缆的性能 |
§1.2.3 电缆料的种类 |
§1.2.4 电缆用塑料配合剂 |
§1.3 PVC塑料 |
§1.3.1 PVC的简介 |
§1.3.2 PVC塑料在电缆中的应用 |
§1.4 阻燃电缆 |
§1.4.1 阻燃剂的分类 |
§1.4.2 阻燃剂的阻燃作用 |
§1.4.3 阻燃电缆料的研究进展 |
§1.5 废旧塑料回收利用的研究进展 |
§1.5.1 废旧塑料的处理方法 |
§1.5.2 废旧PVC塑料回收处理研究进展 |
§1.5.3 废旧PVC电缆料回收处理现状 |
§1.6 本研究背景及主要内容 |
§1.6.1 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6.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w PVC电缆料的制备和性能测试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2.3 实验技术路线 |
§2.2.4 实验过程 |
§2.2.5 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FTIR分析 |
§2.3.2 拉伸性能分析 |
§2.3.3 热老化性能分析 |
§2.3.4 拉伸断面形貌SEM分析 |
§2.3.5 体积电阻率分析 |
§2.3.6 热变形分析 |
§2.3.7 200℃热稳定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w PVC对J-70PVC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2.3 实验技术路线 |
§3.2.4 实验过程 |
§3.2.5 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拉伸性能分析 |
§3.3.2 热老化性能分析 |
§3.3.3 拉伸断面形貌SEM分析 |
§3.3.4 体积电阻率分析 |
§3.3.5 热变形分析 |
§3.3.6 200℃热稳定性分析 |
§3.3.7 介电性能分析 |
§3.3.8 FTIR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氧化二锑对 15w PVC/J-70PVC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4.2.3 实验技术路线 |
§4.2.4 实验过程 |
§4.2.5 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氧指数分析 |
§4.3.2 拉伸性能分析 |
§4.3.3 热老化性能分析 |
§4.3.4 拉伸断面形貌SEM分析 |
§4.3.5 体积电阻率分析 |
§4.3.6 热变形分析 |
§4.3.7 200℃热稳定性分析 |
§4.3.8 介电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5)低压环境下航空电缆燃烧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缆材料点燃特性研究现状 |
1.2.2 电缆材料烟气特性研究现状 |
1.2.3 不同氧浓度下电缆材料燃烧特性研究现状 |
1.2.4 目前研究不足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实验设计与方法 |
2.1 实验设计与方法介绍 |
2.1.1 实验材料介绍 |
2.1.2 点燃特性的实验设计与方法 |
2.1.3 烟气特性的实验设计与方法 |
2.1.4 不同氧浓度下燃烧特性的实验设计与方法 |
2.2 本章小结 |
第3章 航空电缆点燃性能的实验分析 |
3.1 常压与低压环境下点燃时间对比分析 |
3.2 低压环境下航空电缆内部套层点燃时间对比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航空电缆烟气性能的实验分析 |
4.1 常压与低压环境下烟密度及气体浓度对比分析 |
4.1.1 常压与低压环境下烟密度对比分析 |
4.1.2 常压与低压环境下O_2、CO_2和CO气体浓度对比分析 |
4.2 航空电缆内部套层烟密度及气体浓度对比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不同氧浓度条件下航空电缆的燃烧性能实验分析 |
5.1 常压与低压环境下燃烧持续时间及质量损失速率分析 |
5.2 航空电缆内部套层燃烧持续时间及质量损失速率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阻燃电缆仿真模型的构建与仿真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电缆火灾的特点 |
1.1.2 电缆火灾的危害 |
1.2 研究意义 |
1.3 阻燃电缆及其仿真模拟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模拟软件和模型理论基础概述 |
2.1 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 |
2.2 数值模拟方法 |
2.3 基本方程及数值求解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燃烧室及成束阻燃电缆模型的构建 |
3.1 燃烧室模型的构建 |
3.1.1 模型简化 |
3.1.2 网格划分 |
3.1.3 传感器设置 |
3.2 成束阻燃电缆模型的构建 |
3.2.1 模型简化 |
3.2.2 材料属性与边界条件设置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旧国家标准下电缆成束燃烧仿真对比研究 |
4.1 旧标准下电缆成束燃烧数值模拟 |
4.1.1 参数与传感器设置 |
4.1.2 电缆表面温度分析 |
4.1.3 热释放速率分析 |
4.1.4 箱体温度分析 |
4.2 新标准下电缆成束燃烧数值模拟 |
4.2.1 参数与传感器设置 |
4.2.2 热释放速率分析 |
4.2.3 炭化高度分析 |
4.3 新旧标准对电缆成束燃烧试验的影响 |
4.3.1 参数与传感器设置 |
4.3.2 箱体温度分析 |
4.3.3 电缆前后表面温度分析 |
4.3.4 烟密度分析 |
4.3.5 热释放速率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阻燃电缆成束燃烧模型的影响参数研究 |
5.1 不同边界条件对电缆燃烧性能影响 |
5.1.1 护套初始内部温度 |
5.1.2 电缆间距尺寸 |
5.2 不同材料属性对电缆燃烧性能影响 |
5.2.1 体密度 |
5.2.2 热导率 |
5.2.3 比热容 |
5.2.4 单位面积热释放速率 |
5.2.5 起燃温度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 |
致谢 |
(7)导热绝缘电缆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导热绝缘复合材料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
1.1.1 导热绝缘复合材料的应用 |
1.1.2 导热绝缘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1.2 影响复合材料导热绝缘性能的因素 |
1.2.1 聚合物基体 |
1.2.2 填料种类 |
1.2.3 导热填料的填充量 |
1.2.4 导热填料的粒径 |
1.2.5 导热填料的形貌 |
1.2.6 导热填料的表面处理 |
1.3 电缆的结构及国内电缆发展现状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1.4.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1.4.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电缆绝缘层用导热绝缘低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3 实验过程 |
2.3.1 硅微粉的表面处理 |
2.3.2 不含有相容剂PE-g-GMA的低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制备 |
2.3.3 含有相容剂PE-g-GMA的低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制备 |
2.4 材料测试与表征 |
2.4.1 FTIR测试 |
2.4.2 热重分析 |
2.4.3 导热性能测试 |
2.4.4 力学性能测试 |
2.4.5 击穿电压测试 |
2.4.6 体积电阻率测试 |
2.4.7 熔融指数测试 |
2.4.8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4.9 粒度分布测试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SiO_2与mSiO_2的表征 |
2.5.2 SiO_2和mSiO_2对聚乙烯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2.5.3 硅烷偶联剂KH550的用量对低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2.5.4 相容剂PE-g-GMA添加量对低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缆护套层用导热绝缘硅橡胶复合材料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3.3 实验过程 |
3.3.1 六方氮化硼的碱处理 |
3.3.2 球形氧化铝的表面处理 |
3.3.3 复合填料的制备 |
3.3.4 硅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
3.4 实验测试与表征 |
3.4.1 FTIR测试 |
3.4.2 热重分析 |
3.4.3 导热性能测试 |
3.4.4 力学性能测试 |
3.4.5 击穿电压测试 |
3.4.6 体积电阻率测试 |
3.4.7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
3.4.8 Zeta电位测试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改性导热填料的表征 |
3.5.2 硅橡胶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
3.5.3 复合填料填充量对硅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3.5.4 h-BN碱处理时间对硅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3.5.5 h-BN与球形氧化铝的质量比对硅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8)地铁隧道电线电缆火灾危险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地铁隧道的火灾特点 |
1.1.2 电线电缆火灾危害 |
1.1.3 电线电缆对火行为测试 |
1.1.4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电缆材料火灾性能研究 |
1.2.2 地铁隧道内常用电线电缆使用现状 |
1.2.3 电缆材料火灾性能不同尺寸实验研究 |
1.2.4 锥形量热仪实验研究 |
1.2.5 地铁隧道及电缆火灾计算机模拟研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聚乙烯类电缆材料燃烧基本理论 |
2.1 引言 |
2.2 聚乙烯 |
2.2.1 聚乙烯的结构 |
2.2.2 聚乙烯的物理性能 |
2.2.3 聚乙烯的热性能 |
2.3 交联聚乙烯 |
2.3.1 交联聚乙烯的交联机理 |
2.3.2 交联聚乙烯的物理性能 |
2.3.3 交联聚乙烯的热性能 |
2.4 聚合物的燃烧过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聚乙烯类电缆微观热解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样品 |
3.2.2 实验仪器 |
3.2.3 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CONE的地铁隧道电线电缆燃烧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样品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原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热危险性 |
4.3.2 非热危险性 |
4.4 评价指标 |
4.4.1 火灾性能指数(FPI) |
4.4.2 火灾蔓延指数(FGI) |
4.4.3 放热指数(THRI_(6min)) |
4.4.4 烟气参数(SP) |
4.4.5 毒性气体生成速率指数(ToxPI6min)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论文结论与创新点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第6章 论文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多源异构数据的主题挖掘与信息推荐 ——以电线电缆行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 |
2.1 主题挖掘 |
2.2 LDA主题模型 |
2.2.1 LDA模型的相关研究 |
2.2.2 基于LDA模型的主题挖掘相关研究 |
2.2.3 基于LDA模型的主题演化相关研究 |
2.2.4 基于LDA模型信息推荐相关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与方法 |
3.1 数据 |
3.1.1 数据来源 |
3.1.2 数据预处理 |
3.2 研究方法 |
3.2.1 LDA模型主题数目的确定 |
3.2.2 LDA模型的主题挖掘过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内电线电缆行业情报的主题挖掘与分析 |
4.1 国内电线电缆行业情报的主题抽取结果 |
4.2 国内电线电缆行业情报的主题强度分析 |
4.3 国内电线电缆行业情报的主题演化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外电线电缆行业情报的主题挖掘与分析 |
5.1 国外电线电缆行业情报的主题抽取结果 |
5.2 国外电线电缆行业情报的主题强度分析 |
5.3 国外电线电缆行业情报的主题演化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电线电缆行业新闻数据的主题挖掘与分析 |
6.1 电线电缆行业新闻数据的主题抽取结果 |
6.2 电线电缆行业新闻数据的主题强度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果讨论与企业信息推荐 |
7.1 没有价值的主题 |
7.2 有价值的主题 |
7.3 具有发展前景的主题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四、电线、电缆、护套(论文参考文献)
- [1]电线电缆引燃机理及燃烧特性研究综述[J]. 吕亮,段成,汲胜昌,饶子麒,徐明阳,林志辉. 高电压技术, 2022(02)
- [2]风力发电机用电缆FDEF 0.6/1kV 1×185的设计[D]. 刘泽群. 电子科技大学, 2020
- [3]110kV高压XLPE电缆护层结构特性分析及优化设计研究[D]. 云腾. 山东大学, 2020(12)
- [4]废弃PVC电缆料的回收利用新技术与新工艺研究[D]. 陈倩影.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5]低压环境下航空电缆燃烧特性研究[D]. 张政.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20
- [6]阻燃电缆仿真模型的构建与仿真试验研究[D]. 孔译辉.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7]导热绝缘电缆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赵青洋.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8]地铁隧道电线电缆火灾危险性研究[D]. 申婷.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12)
- [9]多源异构数据的主题挖掘与信息推荐 ——以电线电缆行业为例[D]. 欧洁.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10]电线电缆及端子[J]. 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建筑与预算,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