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患者化疗的研究

早期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患者化疗的研究

一、早期宫内膜癌高危因素组病人的化学治疗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子[1](2021)在《鞣花酸通过PI3K信号通路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世界范围内,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在美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由2013年的49,560人上升至2018年的63,230人。手术是治疗早期内膜癌的主要手段,并且预后较好。但是对于处于晚期,复发或是存在转移病变的患者,治疗手段则有限,而且生存期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亦没有提高。同时,最新研究已经认识到由于患者不同的患病风险因素,不同的生理病理学,不同的组织病理学和基因组特性,针对其中不同的分子信号通路进行靶向治疗是十分重要的。这些药物抑制重要信号通路上的重要位点,从而抑制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因此,发现新的靶向药物或是联合传统的化疗药物是今后治疗晚期子宫内膜癌的一个重要方向。鞣花酸是一种多酚类化合物,是没食子酸的二聚衍生物,广泛存在于各类坚果,草莓,蓝莓,石榴中,且含量极高。目前许多研究结果显示鞣花酸表现出对化学物质诱导癌变及其他多种恶性肿瘤有较强调节作用,例如肺癌,膀胱癌,肝癌和卵巢癌。但鞣花酸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鞣花酸作用的信号通路,研究发现鞣花酸通过调节PI3K信号通路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功能的作用。本研究结果为鞣花酸抗子宫内膜癌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为研究鞣花酸的作用靶点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材料与方法:1、Drugbank,STRING数据库分析相关基因及构建互做网络将鞣花酸(Ellagic Acid)输入到Drugbank数据库中(www.drugbank.ca/),查询其可能作用的靶蛋白或基因。将上述靶蛋白或基因输入到STRING数据库(https://string-db.org)中,选择“人类”种属,并将预测精度设定为0.9,以其提高预测准确性。将靶蛋白或基因以及预测的相互作用的上下游基因全部导出,进行下一步数据分析。2、Web Gestalt,c Bio Portal数据库进一步分析Hub基因将筛选出来的相互作用的基因全部输入到Web Gestalt数据库(http://www.webgestalt.org/),通过与KEEG pathway数据比对,查找上述基因富集的信号通路。选取与肿瘤相关的信号通路,并将相关基因取交集,最后筛选出Hub基因。在c Bio Portal数据库中,输入已筛选的Hub基因,查阅其突变比率。3、细胞获取及培养子宫内膜癌细胞系KLE和AN3CA来源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细胞资源中心。两种细胞培养于37℃,5%CO2及饱和湿度的培养箱。4、鞣花酸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半抑制浓度的确定将子宫内膜癌细胞系KLE和AN3CA置入含有不同浓度梯度的鞣花酸培养液中48小时,酶标仪检查450nm波长的值。采用Graph Pad Prism 5.0描绘IC50曲线,同时根据曲线求得IC50对应的浓度值。5、细胞增殖实验Cell Counting Kit-8(CCK-8)试剂用于细胞增殖实验的测量,将KLE和AN3CA分别在96孔培养皿里培养,待细胞稳定生长后,逐孔加入0μM和20μM浓度的鞣花酸,按照0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再加入相应试剂,酶标仪测定450nm波长处的光度值。根据结果并利用前述软件描述增殖曲线,每组至少进行3次重复实验。6、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检测实验细胞周期试剂盒进行细胞周期的鉴定(南京凯基生物)。消化对照组和实验组的KLE和AN3CA细胞,收集细胞悬液,70%的预冷乙醇固定细胞,接着使用相应试剂进行染色,4℃避光反应,最后流式细胞仪测量相关数据。Annexin V-APC细胞凋亡试剂盒(南京凯基生物)用于测量对照组和实验组的KLE和AN3CA细胞的凋亡情况。消化对照组和实验组的KLE和AN3CA细胞,收集细胞悬液,Binding Buffer溶液固定细胞,接着混合Annexin V-APC及PI染料染色,最后流式细胞仪测量相关数据。7、迁移和侵袭实验根据鞣花酸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IC50值,设定0μM和20μM两种不同浓度鞣花酸作用于KLE和AN3CA,Transwell实验测定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Transwell装置中铺上Matrigel胶,用于测定内膜癌细胞的侵袭情况。两种实验至少进行3次重复。8、RNA提取、反转录及实时定量PCR对照组与实验组的KLE和AN3CA子宫内膜癌细胞,用TRIzol试剂充分混匀,裂解出全部细胞中的RNA。接着测定RNA浓度和纯度,A260/280值维持在1.9-2.0之间,则提示RNA纯度较高。Takara反转录试剂盒对提取的RNA进行反转录,Light Cycler?480 II Real-time PCR实时定量PCR仪进行反转录反应。采用2-ΔΔCT法分析数据结果。9、Western blotting检查蛋白表达蛋白提取试剂盒(凯基生物)提取鞣花酸作用后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全部蛋白。利用BCA蛋白浓度测定法测定蛋白浓度,将所测样品配平,然后进行跑胶电泳。检测PI3K,p-PI3K和MMP9蛋白的表达量变化情况。10、裸鼠体内转移成瘤实验将5周龄的雌性BALB/c裸鼠随机分成4组,其中两组为对照组,另外两组为KLE和AN3CA子宫内膜癌细胞构建的裸鼠体内肺转移模型。利用鼠尾静脉注射2×106子宫内膜癌细胞,在注射后2周,对实验组小鼠,按照体重经腹腔予以注射鞣花酸溶液,频率为1次/天,6天/周,持续注射3周。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注射。到达预定治疗时间,行PET-CT检测,测定小鼠肺部转移瘤SUV摄取值。解剖裸鼠肺部,做石蜡病理切片及HE染色,显微镜测定转移灶数量。结果:1、鞣花酸可能对PI3K信号通路起调节作用通过Drugbank,STRING数据库分析构建鞣花酸作用网络,通过Web Gestalt,c Bio Portal数据库进一步分析Hub基因可能为EGFR,AKT1,PIK3CA,PIK3CB,PIK3CD,PIK3CG,PIK3R1,PRKCA和MAP2K1。其中,PIK3CA和PIK3R1两个基因突变频率较高,分别为41%和24%,同时它们负责编码PI3K的活性亚基。因此,鞣花酸可能对PI3K信号通路起调节作用。2、鞣花酸能够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周期及促进细胞凋亡细胞增殖实验显示鞣花酸可以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1期;同时,鞣花酸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的早期和晚期凋亡。根据实验结果,鞣花酸是通过抑制细胞周期和促进细胞凋亡,从而抑制细胞增殖。3、鞣花酸能够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迁移和侵袭实验表明,鞣花酸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有明确的抑制作用。进一步检测其分子机制,鞣花酸可以抑制PIK3CA和PIK3R1两个基因在m RNA的表达水平。在蛋白水平,鞣花酸可以抑制p-PI3K的表达量,进而抑制MMP9的表达量。4、体内实验检测鞣花酸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的转移能力小鼠体内实验结果提示,用鞣花酸治疗后,小鼠肺部的转移瘤的SUV值摄取明显减少。裸鼠肺部被转移病灶行HE染色,结果提示应用鞣花酸治疗的裸鼠肺部转移灶数量明显减少。这些结果提示鞣花酸在体内可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肺转移能力。结论:1、鞣花酸能够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细胞周期,促进凋亡,抑制迁移侵袭能力。2、鞣花酸可能通过调节PI3K信号通路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功能。3、鞣花酸可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在裸鼠体内形成转移瘤。

杜娟[2](2020)在《益气温阳活血方联合TC方案治疗阳虚血瘀型卵巢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益气温阳活血方联合TC方案对阳虚血瘀型卵巢癌术后患者的中医证候、体力状况、血清CA125的影响,同时观察中药对化疗的减毒作用,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益气温阳活血方联合TC方案化疗)和对照组(单纯TC方案化疗),每组各30例。化疗采用21天方案,连续观察2个周期,中药口服从化疗第一天开始,日3次各100m1早中晚分服,连服6周。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KPS评分、肿瘤标志物CA125及血常规、肝肾功能以及恶心、呕吐等指标变化。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与50.00%;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小于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2.KPS评分:两组治疗后KPS评分比较,p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肿瘤标志物CAl2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均小于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小于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4.毒副反应及安全性指标:两组治疗后血常规三项以及恶心呕吐发生情况比较,P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谷丙转氨酶及肌酐比较上,P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益气温阳活血方可改善阳虚血瘀型卵巢癌术后化疗患者的中医证候,改善KPS体力状况,降低血清CA125水平,同时减轻化疗后骨髓抑制以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并且对肝肾功能无不良影响。

张永乐[3](2020)在《宫颈与宫体恶性肿瘤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其超分期检测的临床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或亚甲蓝示踪剂宫颈注射对宫颈与宫体恶性肿瘤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检测的可行性及其分布状态的影响;分析SLN检出结果和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评估SLN超分期检测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用浓度为1.25mg/ml的ICG或1%的亚甲蓝溶液作为示踪剂,分别于筛选出的90例宫颈与宫体恶性肿瘤患者宫颈3点和9点注射共2ml或4ml示踪剂后,在腹腔镜系统或肉眼下识别并记录SLN显影时间、分布部位,所有病例均完成广泛全子宫/全子宫+系统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再根据术后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病理结果统计切除淋巴结数目、SLN数目和SLN检出率,并分析其敏感性、阴性预测值等指标,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对49例SLN常规病理检查为阴性的病例进行病理超分期检测,包括连续切片、H&E染色及以CK、Ki-67和p16作标志物的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查。结果:SLN平均显影时间约5.2±0.9min。淋巴结清扫平均检出24.9±7.3枚淋巴结,SLN检出数平均为3.7±2.4枚。ICG组(4.6±2.3枚)平均SLN检出数目较亚甲蓝组(3.0±2.3枚)多,p<0.01,离散程度相近;2ml组(2.6±1.5枚)平均SLN检出数目较4ml组(4.8±2.7枚)少,p<0.01,但后者离散程度较大。宫颈恶性肿瘤病例淋巴结转移率为13.6%(6/44),子宫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率为4.3%(2/46)。总SLN检出率为82.9%(149/180),双侧检出率为72.2%(65/90),单侧检出率为93.3%(84/90),灵敏性为100%(8/8),特异性为92.7%(76/82),准确性为100%(82/82),假阴性率为0%(0/0),阴性预测值为100%(76/76),阳性预测值为100%(8/8)。在所有的SLN检出部位中,最常到达的区域是髂外57.0%(85/149)、闭孔20.8%(31/149)和髂内16.8%(25/149),少数到达髂总6.7%(10/149)、腹主1.3%(2/149)及骶前0.7%(1/149)。包括手术时期、手术途径、病种、高危病理因素、宫颈病例的术前宫颈操作和肿瘤直径大小在内的相关因素均不影响SLN检出结果,所有p>0.05。对49例常规H&E病理检查阴性的SLN行超分期检测结果均提示IHC染色阴性,均未发现有微转移或孤立肿瘤细胞,其检出率为0%。结论:(1)SLN活检在宫颈与宫体恶性肿瘤中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ICG荧光检测法比亚甲蓝染色法具有更高的检出率,宫颈注射2ml示踪剂获取SLN的效率优于4ml,提示合适的示踪剂剂量可以控制显影剂向下一站淋巴弥散。(2)常规病理阴性SLN行超分期检测不能提高微转移和孤立肿瘤细胞的检出率。(3)SLN的分布最常到达的区域是髂外、闭孔和髂内淋巴结。(4)SLN检出结果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吕振平[4](2020)在《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和抗凝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旨在探讨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PE)的高危因素和不同抗凝治疗方式的预后,以期指导临床诊疗工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4.01-2019.12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确诊的65例APE患者作为单纯PE组,另选取119例同期就诊于本院并且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其中59例于住院治疗期间CTPA或V/Q灌注显像确诊为PE,将该组设为恶性肿瘤合并PE组,剩余60名为单纯恶性肿瘤组。搜集PE组和恶性肿瘤合并PE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部分相关血液学指标、抗凝治疗方式,并对抗凝治疗效果和出血事件进行随访;另搜集119例恶性肿瘤患者的肿瘤相关信息,包括肿瘤的原发部位和病理类型、分期、是否有淋巴转移和远处转移以及抗癌治疗方式的差异,对以上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对恶性肿瘤组与恶性肿瘤合并PE组两组患者的既往基础疾病进行统计分析,恶性肿瘤组60例患者中,既往合并陈旧性脑梗死的有2例(3.3%),慢阻肺1例(1.7%),DVT病史者2例(3.3%);而恶性肿瘤合并PE组中分别有9例(15.3%),6例(10.2%),32例(54.2%)。P值分别为0.025、0.049、0.000,两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对恶性肿瘤合并PE组的恶性肿瘤原发部位进行统计发现,最常见的是呼吸系统(59.3%)和消化系统(16.9%)恶性肿瘤,其中呼吸系统中又以肺腺癌多见(60.0%)。3.通过对恶性肿瘤相关性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恶性肿瘤组中,近期手术(≤4w)者有3例(5.0%),化疗药物的输注方式选择IVAP的有16例(26.7%),选择PICC植入的有11例(18.3%);恶性肿瘤合并PE组中则分别为10例(16.9%),7例(11.9%)和14例(42.4%)。经卡方检验,P值分别为0.037、0.041、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恶性肿瘤合并PE组中,9例(15.2%)患者PE发生于恶性肿瘤确诊之前,在确诊是否为恶性肿瘤的住院过程中发生PE的有17例(28.8%),另外33例患者PE的发生均在确诊恶性肿瘤后的治疗过程中,最常见于确诊恶性肿瘤后的1-6个月(39.0%)。5.对患者发生PE时的临床症状进行随访发现,恶性肿瘤合并PE组中,12例(20.3%)患者发生PE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其中有10例患者恶性肿瘤和PE是同时发现的;而所有的单纯PE组患者均因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而选择就医。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单纯PE组和恶性肿瘤合并PE组患者的抗凝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7.0%和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恶性肿瘤合并PE组患者中选择连续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LMWH)抗凝治疗的有效率为85.7%,而皮下注射LMWH序贯口服利伐沙班或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有效率为78.6%,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当恶性肿瘤患者合并陈旧性脑梗死、COPD、既往DVT病史时,发生PE的风险增加。2.手术史(≤4w)后的制动、静脉输液港的植入和PICC均是导致恶性肿瘤患者发生PE的重要诱发因素。3.恶性肿瘤患者发生PE以确诊恶性肿瘤后1-6个月常见,且发生无症状性PE的概率较单纯PE患者更高。无症状PE一般是在确诊恶性肿瘤的过程中,尤其在外科手术后的制动过程中多见。4.单纯肺栓塞患者抗凝治疗有效率高于恶性肿瘤性肺栓塞患者。5.利伐沙班对于肿瘤合并PE患者的抗凝疗效与LMWH相近。

李萌[5](2020)在《ⅠB/ⅡA期宫颈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疗效》文中指出目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是早期宫颈癌的最佳治疗方案,而术后辅助治疗的选择取决于与复发相关的病理中、高危预后因素。目前标准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案是辅助放疗(Radiotherapy,RT)或放化疗(chemoradiotherapy,CRT),但放疗可致局部严重并发症。本文旨在评估IB/IIA期宫颈鳞状细胞癌术后符合sedlis标准的患者单纯进行辅助化疗(chemotherapy,C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进行手术的ⅠB/ⅡA期宫颈鳞状细胞癌术后病理符合sedlis标准的127名患者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其中62名患者术后只接受了辅助化疗,65名患者术后接受了辅助放化疗或辅助放疗。我们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5 年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5 年疾病特异性生存期(disease-specific survival,DSS),复发率和治疗相关并发症。结果:1.127例患者年龄范围为24-73岁,平均年龄为47.45岁,中位年龄为47岁。其中年龄≥45岁者77例(60.6%,77/127)。存活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0-11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5个月。2.两组患者的年龄(P=0.618)、临床分期(P=0.360)、Sedlis标准的分布情况(P=0.811)、病理分级(P=0.792)等临床病理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其中,IB1期1 例(1.6%),ⅠB2 期 28 例(22%),ⅠB3 期 61 例(48%),ⅡA1 期 6 例(4.7%),ⅡA2 期 31 例(24.4%)。3.所有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86.6%(110/127),放化疗/放疗组和化疗组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7%和85.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727)。CT组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83.9%,RT/CRT组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8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4)。最后随访时,共有19例患者死亡,CT组10例,RT/CRT组9例。在这些死亡的患者中,有两名患者存活了5年以上(每组各1例)。CT组2例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1例5年内死亡,1例术后生存5年以上死亡),1例死于肺癌。在RT/CRT组中,有一名患者自杀,另外一名患者死于哮喘并发症。所有患者的5年DSS估计为89.8%,两组的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放化疗/放疗:90.8%;化疗:87.1%;P=0.548)。4.在总体研究中,8例CT组的患者(12.9%)和7例接受RT/CRT的患者(10.8%)术后复发(P=0.787)。CRT/RT组和CT组之间的复发率及复发模式没有明显差异。化疗组的泌尿系统并发症(P=0.003)和下肢淋巴水肿(P=0.041)发生率均比放化疗/放疗组低。结论:对于符合sedlis标准的早期鳞状细胞宫颈癌患者,术后单独进行辅助化疗减少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同时,还能达到与放疗或放化疗联合相似的治疗效果。因此,早期宫颈癌术后辅助化疗有可能作为术后放疗的良好替代治疗方案之一。

马雅娜[6](2020)在《宫颈冷刀锥切术和环形电切除术在保留生育功能的早期宫颈癌中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宫颈癌是发展中国家女性中第二常见的癌症,也是发达国家中第七大常见癌症。中国的宫颈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且在45至50岁人群中的死亡率有所上升,这也说明了宫颈癌的发病逐渐呈年轻化趋势,并且约40%的早期宫颈癌患者处于生育年龄。根据2019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建议,IA1期宫颈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为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Pelvic lymphadenectomy,PELN),IA2-IB1期患者应行次广泛或广泛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目前认为早期宫颈癌(IA-IB)的患者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是相对安全的。多数学者推荐广泛子宫颈切除术,同时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或前哨淋巴结切除术,但是该术式对妊娠率及妊娠结局均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不影响肿瘤治疗效果同时,减少手术的创伤,改善妊娠结局显得尤为重要。在此,我们探讨宫颈冷刀锥形切除术(Cold knife conization,CKC)和环形电切除术(Loop electro-surgical,LEEP)对早期宫颈癌患者的治疗安全性及对妊娠的影响。研究方法使用齐鲁医院病历信息检索系统检索病例,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从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7月1日期间诊断为早期宫颈癌(IA1-IB1,按照FIGO 2018重新分期)患者的病例信息,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和手术方式分为生育组和对照组。生育组入组标准为:年龄<40岁、有生育要求且无不育的因素、病理类型为鳞状细胞癌或者腺癌、实施保留生育功能手术(CKC/LEEP±前哨淋巴结活检)且术后病理证实无淋巴结转移;对照组入组标准为:年龄<40岁、无生育要求、病理类型为鳞状细胞癌或者腺癌、在CKC/LEEP后再行根治性手术(筋膜外子宫切除术、改良广泛子宫切除术或者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或前哨淋巴结活检)且术后病理证实无淋巴结转移。通过门诊复查、电话随访及病历信息检索系统等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开始时间为首次手术确诊时间,随访截止时间为2019.09.17或患者死亡。随访内容:1.门诊复查:临床评估,肿瘤标志物(例如CA-125、CA-199、SCC),宫颈TCT涂片检查,HPV-DNA监测,阴道镜检查;2.电话随访:患者有无术后补充治疗及后续治疗,术后有无并发症,有无复发及复发时间、治疗方案及治疗结果,是否死亡、死亡原因;3.生育组患者术后有无妊娠、开始妊娠的时间、妊娠结局、分娩方式及原因、有无妊娠合并症等;4.随访频率:术后前2年随访间隔为3个月,随后3年随访间隔为6个月。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应用卡方检验分析进行两组间的比较,以P<0.05为具有显着性差异标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孕产史、术前TCT结果、术前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FIGO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淋巴间隙浸润以及生存信息等。结果生育组共入组66例患者,年龄范围21-40岁,平均年龄为32.24±4.28岁。对照组共入组44例患者,年龄范围22-40岁,平均年龄为33.18±4.50岁。生育组及对照组在年龄、FIGO分期、病理类型、淋巴脉管间隙浸润、术前TCT及术前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生育组中位随访时间23个月(3-110个月),随访中1例宫颈腺癌IB1期患者,在CKC术后38个月发现肺部及远处淋巴结转移,并于术后42个月因多发转移死亡,五年无进展生存率98.53%,五年生存率为98.53%;对照组中位随访时间35个月(3-104个月),1例IA2期宫颈鳞癌伴LVSI的患者于经腹子宫广泛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6个月时复发,给予多西他赛和顺铂静脉化疗,达到部分缓解,随访期内未再进展,五年无进展生存率97.73¥,五年生存率为100%。生育组共随访到30例患者术后尝试怀孕,16例(53.33%)共妊娠16次,其中早孕期流产8例(50%),早产1例(6.25%),足月分娩7例(43.75%),平均妊娠时间为术后14.94个月(2-33个月)。3例患者分别于术中、术后7、20个月行腹腔镜下宫颈环扎术,其中1例在环扎术前曾因宫颈机能不全导致孕中期流产,该3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均未妊娠。结论对于早期(IA2-IB1)有生育要求的宫颈癌患者,如经术前及术中充分评估无淋巴结转移,行宫颈锥形切除术/环形电切除术是安全的,且术后有较高的妊娠成功率。

杨盼盼[7](2020)在《化疗期间血清CA125及HE4降低率对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的预测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EOC)患者化疗期间血清CA125及HE4变化对预后的影响,并确定将复发间隔超过12个月的患者与复发间隔在12个月内的患者区分开的血清CA125及HE4临界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妇科确诊并接受手术和辅助化疗的复发性EOC患者,针对入组的124例病人,采用单因素回归分析确定重要的预后因素,Kaplan-Meier法评估患者OS及RFS。结果:1、第4个化疗周期后血清CA125降低率超过95.1%与复发时间相关(P<0.05),其灵敏度为54.5%,特异性为87.5%。2、第3个化疗周期后血清HE4降低率超过72.9%与复发时间相关(P<0.05),其灵敏度为63.6%,特异性为78.7%。3、血清HE4降低率用于预测EOC复发间隔的效果可能优于CA125(ROC曲线下面积0.759 Vs 0.705),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CA125联合HE4降低率用于预测EOC复发间隔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血清CA125或HE4(P<0.05)。5、第4个化疗周期后血清CA125降低率超过95.1%的患者OS和RFS明显优于降低率低于95.1%的患者(P<0.001),同样第3个化疗周期后血清HE4降低率超过72.9%的患者OS和RFS明显优于降低率低于72.9%的患者(P<0.001)。结论:1、第4个化疗周期后血清中CA125的降低率和第3个化疗周期后血清中HE4的降低率可用于EOC复发的预测并可评估患者预后,二者联合用于预测EOC 12个月内复发时,可以显着降低误诊率及漏诊率。2、根据ROC曲线得知,化疗4个周期后血清CA125降低率的最佳截断值为95.1%,化疗3个周期后血清HE4降低率的最佳截断值为72.9%。当血清CA125或HE4降低率低于此临界值时,提示EOC12个月内复发的可能性增加,应该更频繁地进行随访和更积极的复查。3、无论单独使用第3个化疗周期后血清HE4降低率或第4个化疗周期后血清CA125降低率还是联合使用二者,其阳性预测值均不能达到100%,因此对EOC在12个月内复发的预测准确性并不能达到100%,需要联合诸如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滕圆圆[8](2018)在《早期宫颈癌患者脉管癌栓阳性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患者脉管癌栓阳性的相关性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7年1月青岛市市立医院妇科中心收治的468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采用回顾性对照分析方法。所有患者的手术组织标本均行HE染色,并由2位高年资病理学专家进行病理学相关诊断。患者肿瘤分期均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年)的临床分期标准。观察指标:(1)临床因素:患者年龄、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血小板计数、术前白细胞计数、术前单核细胞计数、术前淋巴细胞计数、术前凝血酶原时间、术前鳞状细胞癌抗原水平、孕次、产次、术前人乳头瘤病毒是否感染。(2)病理学特征:肿瘤组织类型、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状态、脉管癌栓、间质浸润深度。(3)早期宫颈癌患者脉管癌栓阳性的相关因素:患者年龄、孕次、产次、淋巴结状态、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因素对脉管癌栓阳性的相关性。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的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468例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标本均经病理学确诊,脉管癌栓阳性患者102例,阳性率为21.8%,其中淋巴管癌栓51例,血管癌栓34例,淋巴血管癌栓17例。组织类型:鳞癌402例,腺癌42例,其他34例。组织分化程度:高分化171例,中分化177例,低分化120例。肿瘤组织浸润深度<1/2 343例,肿瘤组织浸润深度≥1/2125例。淋巴结转移:无淋巴结转移268例,1-3枚淋巴结转移63例,≥4枚淋巴结转移29例。肿瘤FIGO临床分期:IA1期108例,IA2期27例,IB1期177例,IB2期46例,IIA1期43例,IIA2期67例。术前未行新辅助化疗312例,术前行新辅助化疗156例。与脉管癌栓阳性相关的因素:(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鳞状上皮抗原(SCC-Ag)水平、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数目、肿瘤间质浸润深度、术前是否进行新辅助化疗与脉管癌栓阳性相关(P=0.001;P=0.004;P=0.000;P=0.000;P=0.000;P=0.000),而患者年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PT、孕次、产次、肿瘤生长类型、有无HPV感染及病理类型与脉管癌栓阳性无关(P=0.338;P=0.95;P=0.842;P=0.34;P=0.79;P=0.39;P=0.565;P=0.423;P=0.483;P=0.645;P=0.571;P=0.193);(2)二分类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间质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与早期宫颈癌患者脉管癌栓阳性密切相关(OR=12.251,3.736,95%可信区间:6.825一21.995,1.993-7.004,P=0.000)。结论:1.早期宫颈癌患者脉管癌栓阳性的相关因素有:术前SCC-Ag水平、淋巴结转移、肿瘤间质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分期、术前是否行辅助化疗。2.肿瘤间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早期宫颈癌患者脉管癌栓阳性密切相关,间质浸润越深、淋巴结转移越多,脉管癌栓阳性检出率越高。3.对于脉管癌栓阳性的宫颈癌患者,可以考虑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并且术后实行更加严密的随访。

蔡琼[9](2017)在《子宫内膜癌围手术期血栓发生的高危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和我院合作医院(菏泽市市立医院)子宫内膜癌患者围手术期发生血栓的相关高危因素,为围手术期血栓的有效预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因子宫内膜癌于我院和我院合作医院(菏泽市市立医院)行妇科手术治疗患者病例共计564例,其中术后12天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23例(发病率为4.08%),选择同期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541例,并按1:20的比例随机选择26例作为对照组,研究指标包括年龄、体重指数、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及口服激素类药物史)、肿瘤分期、术后化疗或使用止血药物、手术前后血常规、凝血功能、血脂等。分析不同的临床病理参数、手术方式、手术范围、手术时间等与子宫内膜癌围手术期血栓发生的关系。血栓的诊断通过检查患者下肢情况及多普勒超声诊断等综合判断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子宫内膜癌患者围手术期发生血栓的年龄段多集中在40-59岁,随着年龄的增长,围手术期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明显增加。血栓组体重指数显着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6.15±3.76 kg/m2与23.93±3.62 kg/m2(P=0.0408)。术前若有长期卧床史也增加了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概率。血栓组合并症(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及口服激素类药物史)的数量和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肿瘤分期对血栓形成有显着性影响(P=0.012),随着肿瘤时期的进展,血栓的发生率显着提高。血栓组术后红细胞压积值(0.32±0.065 L/L)显着低于术前(0.39±0.052 L/L);纤维蛋白原含量较对照组显着增高(分别为4.57±1.25g/L,2.73±0.81g/L)。而血栓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12±0.27mmol/L和1.46±0.31mmol/L,P=0.0002)。肿瘤晚期患者纤维蛋白原及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早期患者。手术时间越长,血栓发生的风险越高(<2h、<3h、<4h及>4h以上的患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0.92%、5.91%、10.53%和28.99%)。随着手术范围的扩大,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显着提高。术后化疗或使用止血药也显着提高了子宫内膜癌围术期血栓的发生。结论:年龄、体重指数、合并症、手术时间、手术方式、肿瘤分期及术后化疗或使用止血药物为子宫内膜癌围手术期血栓发生的高危因素。

刘璐[10](2017)在《23例子宫内膜黏液腺癌临床病理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子宫内膜黏液腺癌(MEC)是子宫内膜癌的少见组织学类型。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黏液腺癌患者发病特点及临床病理特征。并将其和混合组(子宫内膜样腺癌伴发黏液腺癌)患者分别与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比较,确定这些肿瘤之间是否存在显着的临床病理差异,从而提高对子宫内膜黏液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认识。方法:对2006年至2016年期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23例子宫内膜黏液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和2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伴发黏液腺癌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与2015年下半年收治的65例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病例进行比较。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士标准差(X 士 S)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或者Pearson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P<0.05作为差别显着性判断标准。结果:1.23例子宫内膜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1)发病率较低,约占同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约1600例)的1.44%。(2)患者发病年龄范围是30~73岁,平均发病年龄是53.78±12.49岁;(3)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排液有18例(78.26%),下腹疼痛坠胀2例(8.70%),无特殊临床表现,查体发现3例(13.04%);(4)患者合并高血压8例(34.78%),合并糖尿病1例(4.35%),合并不孕和(或)不育2(8.70%),合并其他4例(17.39%);(5)手术治疗大部分采用子宫全切、双侧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术,有13例(56.52%);(6)组织学分级 G1 级有 11 例(47.83%),G2/G3 有 12 例(52.17%);(7)手术病理分期Ⅰ期患者15例(65.22%)、Ⅱ期4例(17.39%)、Ⅲ期 3 例(13.04%)、Ⅳ期 1 例(4.35%),3 例(13.04%)盆腔转移,1 例(4.35%)淋巴结转移;(8)ER、PR均阳性患者 13 例(92.86%)ER、PR均阴性 1 例(7.14%),CEA阳性患者2例(8.70%);(9)9例(39.13%)行术后化疗,2例(8.70%)行术后放疗;(10)随访时间为5~8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7.16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0个月,随访率82.61%,无死亡及复发患者;2.子宫内膜黏液腺癌(一组)23例,混合组(二组)2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三组)65例:(1)三组患者发病年龄、绝经人数、绝经年龄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三组主要临床表现均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排液,以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不孕不育等合并症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3)三个组主要手术方式均为子宫全切、双侧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术,且三组组织学分级均以G1级为主,均无显着统计学性差异(P>0.05);(4)三组样本Ⅰ期患者居大多数,三组Ⅰ期患者无显着统计学性差异(P>0.05);一组三组在盆腔或淋巴结转移无显着统计学性差异(P>0.05);(5)三组ER、PR均阳性患者构成比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子宫内膜黏液腺癌是妇女的罕见肿瘤,发病率低,约占同时期子宫内膜癌(约 1600 例)的 1.44%;2.主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的阴道流血排液,合并症有高血压、糖尿病及不孕不育等;3.手术治疗是主要治疗方式,手术方式大部分采用子宫全切、双侧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术,手术分期主要为Ⅰ期,组织学主要为高分化,ER、PR阳性率较高,但CEA阳性率较低;4.盆腔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率较高,但倾向于较好的预后;5.在发病年龄,绝经人数,绝经年龄,合并症,主要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分期、转移、术后辅助治疗、组织学分级、以及ER、PR(+)构成比,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相比均无显着差异。

二、早期宫内膜癌高危因素组病人的化学治疗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期宫内膜癌高危因素组病人的化学治疗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鞣花酸通过PI3K信号通路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生物信息学分析鞣花酸潜在的作用靶点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Drugbank数据库查询鞣花酸作用靶点
        2.2 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
        2.3 Web Gestalt数据库分析基因富集信号通路
        2.4 c Bio Portal数据库分析Hub基因突变情况
    3 结果
        3.1 Drugbank数据库预测鞣花酸作用靶点
        3.2 STRING数据库预测靶点蛋白上下游相关蛋白互作网络
        3.3 Web Gestalt数据库信号通路分析
        3.4 Hub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突变表现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鞣花酸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作用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培养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主要耗材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测定鞣花酸对子内膜癌细胞IC_(50)值
        2.2.3 Transwell迁移及侵袭实验
        2.2.4 细胞增殖实验(CCK8 实验)
        2.2.5 细胞周期检测实验
        2.2.6 细胞凋亡检测实验
        2.2.7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鞣花酸对子宫内膜癌细胞KLE和 AN3CA的 IC_(50)值测定
        3.2 鞣花酸对子宫内膜癌细胞KLE和 AN3CA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3.3 鞣花酸对子宫内膜癌细胞KLE和 AN3CA细胞增殖的影响
        3.4 鞣花酸对子宫内膜癌细胞KLE和 AN3CA细胞周期的影响
        3.5 鞣花酸对子宫内膜癌细胞KLE和 AN3CA细胞凋亡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鞣花酸通过PI3K信号通路调节子宫内膜癌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培养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主要引物
        2.2 实验方法
        2.2.1 提取细胞RNA
        2.2.2 反转录
        2.2.3 实时定量PCR
        2.2.4 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
        2.2.5 裸鼠肺转移成瘤模型的构建和处理
    3 结果
        3.1 鞣花酸降低KLE和 AN3CA子宫内膜癌细胞中的PIK3CA和 PIK3R1 表达
        3.2 Western blot实验证明鞣花酸可以抑制PI3K信号通路的表达
        3.3 裸鼠体内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鞣花酸抗癌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子宫内膜癌中PI3K 信号通路的作用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2)益气温阳活血方联合TC方案治疗阳虚血瘀型卵巢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剔除及脱落标准
        1.2.5 分组方法
        1.2.6 一般资料比较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方法
        2.3 观察指标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中医证候积分
    2.KPS评分
    3.肿瘤标志物
    4.毒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4.1 两组患者治疗后骨髓抑制情况进行比较
        4.2 两组患者治疗后化疗毒性反应情况进行比较
讨论
    1.西医对卵巢癌的认识
        1.1 卵巢癌的病理分型
        1.2 卵巢癌的高危因素与早筛预防
        1.3 卵巢癌的西医治疗概况
        1.4 卵巢癌的疗效评价与随访
    2.中医学对卵巢癌的认识
        2.1 卵巢癌病名及病因病机
        2.2 卵巢癌辨证分型
        2.3 中医药治疗卵巢癌现状
    3.中西医结合探讨益气温阳活血法治疗恶性肿瘤
        3.1 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本质
        3.2 益气温阳活血法抗癌机制研究
    4.益气温阳活血方药探讨
        4.1 方药组成及配伍
        4.2 药理研究
    5.疗效分析及安全性评价
        5.1 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5.2 中医疗效评定
        5.3 KPS评分
        5.4 肿瘤标志物CA125
        5.5 骨髓抑制
        5.6 化疗毒性反应
        5.7 安全性评价
    6.临证体会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上皮性卵巢癌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表

(3)宫颈与宫体恶性肿瘤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其超分期检测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Ⅹ
第1章 绪论
第2章 资料、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2 研究应用设备及材料
        2.2.1 SLN术中使用器械及示踪剂
        2.2.2 病理标本H&E染色及IHC制作实验材料
    2.3 研究方法设计与实施
        2.3.1 分组
        2.3.2 实验具体方案步骤
        2.3.3 石蜡包埋与H&E染色操作流程
        2.3.3.1 石蜡包埋制作步骤
        2.3.3.2 H&E染色病理活检步骤
        2.3.4 IHC制作与判读
        2.3.4.1 IHC制作实验步骤
        2.3.4.2 IHC结果的判读标准
        2.3.5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纳入研究病例临床特征
    3.2 淋巴结检出情况及不同分组间的比较
    3.3 SLN分布情况统计
    3.4 不同因素对SLN检出情况的影响
    3.5 常规H&E染色病理和IHC检测超分期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SLN示踪剂的选择
    4.2 SLN示踪剂剂量控制
    4.3 超分期检测的临床价值
    4.4 SLN活检其他影响因素
        4.4.1 示踪剂注射方法与SLN分布规律
        4.4.2 其他影响因素
    4.5 不足与展望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1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2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和抗凝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排除标准
    1.3 资料收集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恶性肿瘤组和恶性肿瘤合并 PE 组既往病史和可能性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2.3 肿瘤合并 PE 组的肿瘤原发灶分布情况
    2.4 恶性肿瘤组和恶性肿瘤合并PE组患者的相关血液学指标比较
    2.5 恶性肿瘤相关性因素的比较
    2.6 恶性肿瘤距发生PE的时间统计
    2.7 对单纯 PE 组和恶性肿瘤合并 PE 组的比较
        2.7.1 基本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的比较
        2.7.2 血常规、凝血功能、动脉血气分析的对比
    2.8 治疗效果和出血事件比较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恶性肿瘤相关性静脉血栓栓塞症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ⅠB/ⅡA期宫颈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二、研究方法
        1、资料的收集
        2、统计指标
        3、随访方法
        4、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127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特点
        1、年龄分布和临床特征
        2、放化疗情况
    二、随访情况
        1、死亡情况
        2、复发情况
        3、治疗相关并发症
讨论
    一、Sedlis标准的应用
    二、化疗在宫颈癌中的应用
        1、宫颈癌的同步放化疗
        2、宫颈癌的新辅助化疗
        3、早期宫颈癌的术后辅助化疗
        4、转移及复发宫颈癌的化学治疗
    三、宫颈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宫颈冷刀锥切术和环形电切除术在保留生育功能的早期宫颈癌中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一、前言
二、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分组入排标准
    2.3. 随访方法
    2.4. 结果统计与分析
三、结果
    3.1. 年龄分布(见表1)
    3.2. FIGO分期(见表1)
    3.3. 术前病理情况比较(见表1)
    3.4. 高(中)危因素(见表1)
    3.5. 孕产史(见表1)
    3.6. 手术治疗(见表2、3)
    3.7. 辅助治疗(见表3)
    3.8. 生育信息(见表3)
    3.9. 生存信息(见表1)
    3.10. 生育组患者随访情况(见表3)
四、讨论
    4.1 手术指征
    4.2 早期宫颈癌的诊断
    4.3 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方式
        4.3.1 经阴宫颈广泛切除术(Vaginal radical trachelectomy,VRT)
        4.3.2 经腹宫颈广泛切除术(abdominal radical trachelectomy ART)
        4.3.3 宫颈冷刀锥形切除术(Cold knife conization,CKC)、环形电切除术(Loop electro-surgical,LEEP)和单纯宫颈切除术(Simple trachelectomy)
        4.3.4 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
        4.3.5 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
        4.3.6 宫颈环扎术(Cervical cerclage)
    4.4 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妊娠情况
五、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化疗期间血清CA125及HE4降低率对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卵巢癌的流行病学
    1.2 EOC的分型及发病相关危险因素
    1.3 EOC复发的相关风险因素
    1.4 CA125与EOC
    1.5 HE4与EOC
    1.6 CA125及HE4在EOC中的联合应用
        1.6.1 CA125及HE4在EOC筛查及诊断中的联合应用
        1.6.2 CA125及HE4在EOC预后及监测中的联合应用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资料来源和分组
        2.1.2 资料的入组标准
        2.1.3 资料的排除标准
    2.2 临床资料
        2.2.1 患者基本特征
        2.2.2 患者的治疗情况
    2.3 检测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2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3.2 血清CA125及HE4水平、降低率与复发时间的关系
    3.3 血清CA125及HE4降低率截断值
        3.3.1 血清CA125及HE4降低率截断值的确定
        3.3.2 血清CA125及HE4降低率截断值的分析
    3.4 血清CA125与HE4 降低率预测EOC12 个月内复发的灵敏度、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比较
    3.5 血清CA125及HE4 降低率截断值与OS之间的关系
        3.5.1 血清CA125降低率截断值与OS之间的关系
        3.5.2 血清HE4降低率截断值与OS之间的关系
    3.6 血清CA125及HE4 降低率截断值与RFS之间的关系
        3.6.1 血清CA125降低率截断值与RFS之间的关系
        3.6.2 血清HE4降低率截断值与RFS之间的关系
    3.7 绝经与EOC12个月内复发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4.1 化疗期间血清CA125变化与EOC复发的关系
    4.2 化疗期间血清HE4变化与EOC复发的关系
    4.3 预测EOC12 个月内复发的血清CA125及HE4 降低率的截断值
    4.4 化疗期间血清CA125及HE4 降低率对EOC复发的意义
    4.5 复发性EOC的治疗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之处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早期宫颈癌患者脉管癌栓阳性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1.1.2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2 评定标准
        1.2.3 临床病理资料收集
        1.2.4 实验方法
    1.3 实验器材与试剂
        1.3.1 试验器材
        1.3.2 试验试剂
    1.4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临床病理学特征
    2.2 脉管癌栓阳性的相关因素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子宫内膜癌围手术期血栓发生的高危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及一般资料
    2 手术方式及术后治疗
    3 诊断标准
    4 检查指标
    5 统计方法
结果
    1 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与静脉血栓发生的关系
    2 血栓组与对照组体重指数及一般情况比较
    3 血栓组与对照组合并症情况比较
    4 术前患者卧床因素对围术期血栓发生的影响
    5 子宫内膜癌肿瘤分化程度及分期对围手术期发生血栓的影响
    6 手术时间对两组患者血栓的影响
    7 子宫内膜癌手术方式对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
    8 血栓组子宫内膜癌手术前后血常规指标比较
    9 子宫内膜癌术后血栓组与对照组血液指标(包括血常规指标及血脂指标)比较
    10 子宫内膜癌分期纤维蛋白原及血浆D-二聚体含量
    11 不同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发生血栓患者血液指标的比较
    12 术后化疗与止血药的使用对血栓发生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23例子宫内膜黏液腺癌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临床资料分析
    2.2 手术病理资料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发病特点
    3.2 合并症
    3.3 临床表现
    3.4 诊断
    3.5 治疗
    3.6 手术病理分期及转移
    3.7 组织学分级与分子改变
    3.8 免疫组化
    3.9 对预后的探讨
    3.10 本文的局限性和对未来的展望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早期宫内膜癌高危因素组病人的化学治疗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鞣花酸通过PI3K信号通路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 王一子.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2]益气温阳活血方联合TC方案治疗阳虚血瘀型卵巢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观察[D]. 杜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宫颈与宫体恶性肿瘤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其超分期检测的临床价值[D]. 张永乐. 南华大学, 2020(01)
  • [4]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和抗凝治疗研究[D]. 吕振平.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ⅠB/ⅡA期宫颈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疗效[D]. 李萌. 山东大学, 2020(09)
  • [6]宫颈冷刀锥切术和环形电切除术在保留生育功能的早期宫颈癌中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分析[D]. 马雅娜. 山东大学, 2020(12)
  • [7]化疗期间血清CA125及HE4降低率对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的预测价值[D]. 杨盼盼. 兰州大学, 2020(01)
  • [8]早期宫颈癌患者脉管癌栓阳性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D]. 滕圆圆. 青岛大学, 2018(12)
  • [9]子宫内膜癌围手术期血栓发生的高危因素分析[D]. 蔡琼. 青岛大学, 2017(02)
  • [10]23例子宫内膜黏液腺癌临床病理分析[D]. 刘璐. 山东大学, 2017(09)

标签:;  ;  ;  ;  ;  

早期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患者化疗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