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脂调康胶囊治疗高脂血症多中心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潘雪[1](2021)在《中药复方精炼方干预血脂异常的临床疗效分析以及对IL-6、TNF-α、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通过利用中药复方精炼方干预脾虚痰浊血脂异常患者,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肠道菌群、IL-6(白介素-6)、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以更好探讨与评价中药复方精炼方治疗血脂异常的临床效果。材料与方法:本试验于2018年10月开始,从辽宁中医住院部以及门诊部招募受试者180人。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非血脂异常组60人、中药组60人、对照组60人。本试验是随机对照试验,依据完全随机设计多样本率比较的样本含量计算公式,计算得出每组需要样本为37例。考虑会存在脱落以及剔除人员,故将样本量定为60例。三组组别均需接受健康宣教,非血脂异常组以及对照组不予其他干预,中药组需予中药复方精炼方干预。检测受试者的疗效性指标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H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安全性指标血、尿、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以及疗效机理指标IL-6、TNF-α和肠道菌群。并为受试者进行中医证候量化计分。采用全自动分析仪检测受试者血脂水平,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粪便中的肠道菌群,用ELISE法检测IL-6、TNF-α的水平。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水平结果:经8周治疗后,中药组有效率为70.7%,对照组效率为23.6%。2.血脂水平结果:8周治疗后,中药组有效率为70.7%,对照组有效率为25.5%。3.ELISE检测结果:与非血脂异常组相比,中药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前的TNF-α、IL-6水平升高,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中药组治疗前相比,中药组治疗后TNF-α、IL-6水平下降,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4.肠道菌群检测结果:8周治疗后,中药组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丰富度增加,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变(P>0.05)。5.安全性分析结果: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中药组共有5人发生不良反应(5人胃胀,半小时后自行缓解)。服药前后受试者的血、尿、便常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肌酐、心电图均未出现异常改变。结论:1中药复方精炼方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降低TC、LDL水平,安全性较高。2中药复方精炼方能够降低IL-6、TNF-α水平,可能是其改善血脂异常,防AS的机理之一。3中药复方精炼方可以增加血脂异常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丰富度,使肠道菌群结构得到调整。也是中药复方精炼方可以治疗血脂异常理论依据的疗效机理之一。
崔雅妹[2](2020)在《艾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系统评价艾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基于评价结果,进行小样本临床试验,旨通过利用脐灸结合饮食控制疗法观察20例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血脂生化指标的改变。方案设计:Meta分析部分:计算机检索维普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Cochrane Library和Pub Med,纳入各数据库近20年来关于艾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的临床对照试验(RCT)文献并对其进行筛选及数据提取。共观察结局指标5项: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胆固醇(TC)变化水平;两组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LDL)变化水平及不良反应。使用Cochrane偏倚评估系统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使用软件Revman5.3进行Meta分析。临床试验部分:运用脐灸疗法结合饮食控制治疗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脂生化指标及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变,以量化指标更科学客观的评价疗效。本研究在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针灸康复科门诊患者中选取20例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患者,采取自身对照法对20例患者进行脐灸疗法结合饮食控制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脐灸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12周,对患者饮食控制每次治疗过程中进行指导,并定期随访,试验结果记录了患者入组时、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的血脂实验室检查的数据和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并运用SPSS24.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Meta分析部分:纳入文献14篇,共纳入患者885例,其中观察组441例,对照组444例,所纳入文献质量偏低,Meta分析结果显示:(1)有效率:艾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的有效率优于山楂降脂片;与常规针刺组、血脂康胶囊组、他汀类药物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2)中医证候积分:艾灸在改善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血脂康胶囊组。(3)TC水平的变化:艾灸组与常规针刺组、血脂康胶囊组及他汀类药物组相比改善患者血清TC水平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与山楂降脂片组比较,艾灸组能明显降低患者TC水平;(4)LDL水平的变化:艾灸组对于降低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患者的LDL水平与血脂康胶囊组及他汀类药物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与常规针刺组及山楂降脂片组相比,艾灸组能明显降低患者LDL水平且疗效显着。临床试验部分:(1)中医证候积分:经过对三个时间点(即入组时、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3个月)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各时间点的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血脂生化指标:经过对三个时间点(即入组时、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3个月)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患者血清TG、TC、HDL水平与其入组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L-C水平治疗结束时较入组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LDL-C的水平较治疗结束时及入组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由于纳入研究质量偏低,Meta分析评价结果需谨慎对待。2.通过对中医证候积分的统计分析表明,脐灸疗法结合饮食控制能有效的改善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症状。3.脐灸结合饮食控制可以降低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但是停止治疗后,治疗效果不能延续,故对血脂的长期改善未见明显效果。
韩明阳[3](2021)在《血脂康联合依折麦布对高脂血症患者内脏脂肪分布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现有证据表明脂质代谢紊乱基本病理生理机制是内脏脂肪堆积和功能异常,血脂康是临床常用调脂中成药,本研究期望证实其联合依折麦布可以减少高脂血症患者内脏脂肪堆积,从而改善相关代谢紊乱。方法:根据本试验设定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研究的对象为2020年4月-2021年3月在江苏省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门诊、高血压病研究所门诊及心内科病房治疗的高脂血症且符合痰阻血瘀证的患者。共有95例高脂血症且符合痰阻血瘀证的患者入选,进行内脏脂肪、脂质代谢指标、人体测量学指标及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分析。共纳入41名患者,进行血脂康联合依折麦布对高脂血症患者内脏分布影响的临床研究,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其中试验组18例患者,对照组23例患者,试验组采用血脂康胶囊联合依折麦布片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依折麦布片治疗,干预4周,对所有纳入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收录并整理,如性别、年龄等;对所有研究对象使用欧姆龙DUALSCAN HDS-2000进行脂肪分布的测量;对纳入研究的患者进行人体测量学指标的测量,如身高(cm)、体重(kg)、BMI(kg/m2)、腰围(cm)、臀围(cm),并对相关生化指标进行收集统计整理:血脂代谢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安全性指标:丙氨酸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γ-谷氨酰转移酶(γ-GT)、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等,并记录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变。结果: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内脏脂肪与体重、BMI、腰围、臀围、TG呈正相关(r=0.699,r=0.666,r=0.682,r=0.533,r=0.403,P<0.01),与 HDL-C 呈负相关(r=-0.394,P<0.01)。内脏脂肪与中医证候总积分、主症积分、次症积分呈负相关(r=-0.129,r=-0.167,r=-0.029,P<0.01),与胸闷症状呈负相关(r=-0.226,P<0.05)。2.试验组治疗前、后对比,体重、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C治疗前、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G、LDL-C治疗前、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治疗后比较,试验组及对照组两组内脏脂肪、腹部皮下脂肪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试验组及对照组中医证候总积分、主症积分均显着改善(P<0.01),次症积分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对比,试验组总积分、主症积分、次症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对比,诸症积分均有改善,主症胸闷、呕恶痰涎改善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次症心悸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比,诸症积分均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77%,优于对照组。结论:内脏脂肪与体重、BMI、腰围、臀围、TG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内脏脂肪与中医证候总积分、主症积分、次症积分、胸闷症状呈负相关。血脂康联合依折麦布与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对比,可能有降低高脂血症且符合痰阻血瘀证患者的内脏脂肪的趋势,并能降低患者血脂、改善患者相关症状,值得进一步研究。
柴露露[4](2019)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我国具有丰富的银杏叶资源,银杏树保有量约占全球银杏树资源的90%,是银杏叶的主产地。中国也是全球第一大银杏叶提取物生产国,2017年产量达到558.4吨,生产规模也超过1.9亿元,说明在我国银杏叶制剂的生产规模逐渐增大。银杏叶制剂进入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及纳入医保目录,说明人们对银杏叶制剂的需求量逐渐增高。目前银杏叶制剂广泛用于冠心病、中风、高脂血症、痴呆等疾病的治疗,但其在临床应用中多作为辅助用药,需要积极探索银杏叶制剂的具体目标人群。因此对银杏叶进行全背景的文献计量,分析银杏叶制剂在临床的应用及研究现状。相关研究表明银杏叶提取物具有阻断血小板活化因子与受体结合的功能,从而降低血液黏度,降低血脂,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同时银杏叶片在专家共识作为推荐治疗高脂血症的用药之一。因此选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作为本研究的研究方向。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特点及作用机制,为银杏叶制剂在临床应用上的高质量循证评价提供参考和方向。研究一银杏叶全背景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研究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银杏叶制剂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CBM、Wan Fang Data等数据库,以“银杏叶”为关键词,搜集银杏叶的研究文献,检索时间均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6月。按发表时间、文献发表类型、银杏叶制剂剂型、不良反应等对文献进行筛选和分类,分析和评价银杏叶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8932篇有关银杏叶的文献,其中3945篇文献涉及银杏叶的基础研究;3837篇文献涉及银杏叶的临床研究;994篇文献涉及银杏叶制剂的提取制备等;156篇涉及银杏叶的分布、种植、培育等。2发表的文献按其类型分为4类:期刊文章、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报纸文章等其他类型。有关银杏叶研究的年均文献量由1985年之前的1篇到1985~1998年的42篇,再增至1998~2011年的424篇,最后至2011~2018年的410篇。3 3945篇基础研究的文献中:有1004篇文献涉及细胞增殖、凋亡的实验研究;有845篇文献涉及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实验研究;有542篇文献涉及缺氧模型的实验研究;有368篇文献涉及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实验研究;有255篇文献涉及糖尿病相关模型的实验研究;有112篇文献涉及痴呆模型的实验研究;余下855篇的文献由于作用机制难以进行分类则归为其他。4 3837篇临床研究按银杏叶剂型分为注射剂1742篇、片剂1222篇、丸剂288篇、胶囊465篇、冲剂12篇、其他剂型15篇,如酊剂、膏剂等,余93篇文献则未具体描述剂型。3837篇临床研究中有1468篇关于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文献;1346篇关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文献;394篇关于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文献;159篇关于耳鼻喉科疾病的文献;142篇关于肾脏系统疾病的文献;103篇关于肺脏系统疾病的文献;72篇为其他系统疾病的文献。5临床研究的3837篇文献分布于545种期刊,期刊分布较分散,其中只刊登一篇文献的期刊有218种,占期刊总数的40%;刊登12篇以上文献的期刊有34种,占期刊总数的6%。其中华东地区作者的文献量最多;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作者的文献量最少。6本研究共纳入描述银杏叶制剂不良反应的文献有43篇,包括综述10篇。33篇文献中有30篇文献的不良反应是由于使用银杏叶注射剂造成的,其余3篇文献则未详述具体使用哪种剂型。银杏叶注射剂不良反应主要反映在皮肤及血管损害、全身性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损害、心脑血管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其中严重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心绞痛、肝损害等。银杏叶制剂与一些药物存在配伍禁忌,主要是舒血宁注射液与泮托拉唑钠注射液、前列地尔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前列腺素E1注射液、鸦胆子油乳注射液、头孢拉定等抗感染药存在配伍禁忌;金纳多与呋噻米注射液也存在配伍禁忌。研究小结:1银杏叶的研究文献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银杏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且银杏叶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文献数量基本相同,说明研究者既重视银杏叶的临床应用疗效,又重视其作用机制、药效基础及药物成分的研究;2银杏叶制剂包括多种剂型,在临床上的常用剂型是注射剂;3银杏叶制剂在临床最常用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4银杏叶注射剂在临床中的不良反应较多,主要不良反应是皮肤及血管损害和全身性损害;5银杏叶制剂中的舒血宁注射液与多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因此在临床上要减少或避免与其他注射剂配伍使用。研究二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meta分析研究目的:基于meta分析方法评价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方法: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angfang Data、CBM、VIP、CNKI等数据库,纳入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排标准对文献进行查重、筛选并进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5.3软件对血脂的各项指标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安全性分析和偏倚分析。研究结果:1纳入文献情况:纳入9篇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文献;16篇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文献。最终纳入的文献都是中文文献。纳入的文献多数未提及其分配隐藏的方法;漏斗图提示纳入的文献可能存在发表性偏倚。2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的9项研究中共有5项研究的对照药为中成药,分别是血脂康胶囊、绞股蓝总甙胶囊、脂必妥片;有4项研究的对照药为西药,分别是辛伐他汀、烟酸肌醇酯。16项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的研究的对照药均为他汀类药物。以上各项研究的I2均大于50%,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3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的临床疗效:3.1改善TC的疗效:经治疗后,在降低TC水平方面,银杏叶制剂疗效高于中成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0.77,-0.12),P=0.007<0.05];银杏叶制剂疗效不低于西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1.48,0.86),P=0.60>0.05]。3.2改善TG的疗效:经治疗后,在降低TG水平方面,银杏叶制剂疗效不低于中成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1.00,0.35),P=0.34>0.05];银杏叶制剂效果不低于西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0.34,0.13),P=0.38>0.05]。3.3改善HDL-C的疗效:经治疗后,在提高HDL-C水平方面,银杏叶制剂疗效高于中成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0.00,0.18),P=0.04<0.05];银杏叶制剂疗效高于西药组,两组比较疗效有统计学意义。[95%CI(0.03,0.26),P=0.02<0.05]。3.4改善LDL-C的疗效:经治疗后,在降低LDL-C水平方面,银杏叶制剂疗效不低于中成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0.64,0.26),P=0.41>0.05];银杏叶制剂疗效不低于西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0.52,2.02),P=0.25>0.05]。4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的疗效:4.1改善TC的疗效:经治疗后,在降低TC水平方面,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1.21,-0.53),P<0.00001]。4.2改善TG的疗效:经治疗后,在降低TG水平方面,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CI(-0.61,-0.39),P<0.00001]。4.3改善HDL-C的疗效:经治疗后,在升高HDL-C水平方面,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CI(0.23,0.43),P<0.00001]。4.4改善LDL-C的疗效:经治疗后,在降低LDL-C水平方面,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CI(-1.02,-0.55),P<0.00001]。5不同年龄段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的亚组分析结果:根据年龄分层将9项研究分为三组:分别是Ⅰ.年龄≤50岁;Ⅱ.50岁<年龄≤60岁;Ⅲ.60<年龄≤70岁,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在50岁到60岁年龄段,银杏叶制剂组降低TC水平优于对照组(血脂康胶囊、辛伐他汀片、烟酸肌醇酯、绞股蓝总甙胶囊),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0.93,-0.24),P=0.0009<0.05]。其余两个年龄段,银杏叶制剂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银杏叶制剂组降低TC水平不低于对照组。在≤50岁年龄段,银杏叶制剂降低TG水平优于对照组(血脂康胶囊、辛伐他汀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0.03,0.21),P=0.01<0.05]。其余两个年龄段,试验组降低TG水平不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6安全性结果: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的9项研究中有3篇未提及不良反应;3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3篇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组共出现3例胃肠道反应;对照组共出现10例胃肠道反应,出现2例皮疹。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的16项研究中9篇未提及不良反应;2篇未发现不良反应;5篇发现不良反应,其中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谷丙转氨酶(ALT)升高,但经停药后逐渐恢复正常。研究小结:1纳入的文献质量较低且存在偏倚,大多未具体描述其随机方法、如何分配隐藏及如何设计盲法,说明多数关于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试验在试验设计及报告规范方面存在缺陷;2在高脂血症的临床治疗中,银杏叶制剂存在单独应用和合并应用的情况,最常合并药物为他汀类药物;3通过对年龄进行分层分析,发现银杏叶制剂对≤50岁年龄段患者的TG水平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对50岁到60岁年龄段的患者,银杏叶制剂在降低TC水平方面有显着作用。银杏叶制剂合并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可提高临床疗效。研究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靶点及机制研究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分析方法,构建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生物网络,分析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靶点,探索其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筛选银杏叶有效成分并对筛选出的成分进行靶标预测。以OB>30%,DL>0.18为条件,在TCMSP数据库中筛选出银杏叶的有效活性成分,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进行活性成分的靶标预测。(2)通过UniProt、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数据库检索高脂血症的疾病靶点。(3)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银杏叶有效活性成分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靶点网络图,并通过DAVID数据库对作用靶点进行GOOntology(GO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研究结果:1银杏叶有效成分及靶点:在TCMSP数据库筛选出26个银杏叶的有效活性成分,基于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预测出26个活性成分的390个潜在靶点。2构建高脂血症疾病靶点网络图:通过String在线软件、Cytoscape软件构建高脂血症疾病靶点网络图。3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靶点分析:将银杏叶有效成分的靶点与高脂血症的靶点相互映射,得到银杏叶有效成分治疗高脂血症的18个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对18个靶点进行GO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生物学过程分析中排名前10的有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调节、信号转导、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负调节、调节脂质代谢过程、调节胆固醇体内平衡、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对药物的反应、肽基-苏氨酸磷酸化、昼夜节律、对低密度脂蛋白颗粒的反应;细胞组分分析中前10的有核、膜、核质、细胞质、质膜、受体复合物、高尔基体、微管相关复合物、纺锤体微管、ER到高尔基体运输囊泡膜;分子功能分析中排名前10的有蛋白质结合、酶结合、染色质结合、极低密度脂蛋白颗粒受体活性、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载脂蛋白结合、RNA聚合酶Ⅱ转录因子活性,配体激活的序列特异性DNA结合、核心启动子序列特异性DNA结合、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糖蛋白结合;KEGG通路分析排名靠前的有雌激素信号通路、催乳素信号通路、GnRH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弓形体病、丙型肝炎、MAPK信号通路、Ⅱ型糖尿病、卵巢类固醇生成。研究小结:本研究从网络药理学的方面阐述银杏叶通过调节脂质的代谢过程、调节体内胆固醇平衡、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等生物过程发挥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银杏叶主要通过作用 MAPT、ESR1、ABCC3、ESR2、LDLR、LRP8、VLDLR 等靶点发挥调节血脂的作用,作用靶点主要富集于雌激素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Ⅱ型糖尿病等通路,为临床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提供理论基础。结论:1文献计量学研究结果提示银杏叶制剂在临床上的常用剂型为注射剂、常用疾病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不良反应的剂型主要为银杏叶注射剂、常见不良反应为皮肤及血管损害;2基于本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银杏叶制剂与他汀类药物合用能提高其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且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对≤50岁年龄段患者的TG水平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对50岁到60岁年龄段患者的TC水平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网络药理学结果提示银杏叶主要通过MAPT、ESR1、ABCC3、ESR2、LDLR、LRP8、VLDLR等靶点调节体内胆固醇平衡、调节雌激素水平、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调节脂质代谢,纠正血脂异常。
喻姗[5](2019)在《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体质分类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中医体质分类及其临床相关性,寻找不同体质差异性代谢标志物,为从体质角度早期干预原发性血脂异常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纳入283例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进行九种体质判定,探讨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体质分布规律,分析不同体质与血脂异常类型的临床相关性;2.采用配对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60例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其中虚证体质30例,实证体质30例。采集血清样本进行生化分析和气相-色谱(GC-MS)检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偏最小二乘分析法研究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虚实体质的血清差异性代谢物和代谢途径。结果:1.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中超过10%的偏颇体质依次为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其中实证体质占多(67.84%),虚证体质较少(29.33%);虚证体质患者年龄(70.70±13.28)较实证体质患者(59.77±12.16)明显更高(p<0.05);实证体质与高甘油三酯血症呈负相关(r=-0.134),虚证体质与高甘油三酯血症呈正相关(r=0.152)。2.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虚证组与实证组可以进行有效区分,并且存在差异代谢物和差异代谢途径。通过虚实体质两组间对比,共筛选出差异潜在标志物18个,主要涉及脂类和氨基酸类物质,可能和能量代谢有关。结论:1.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中医体质类型。虚证体质患者平均年龄大于实证体质患者,虚证体质人群更倾向患高甘油三酯血症。2.原发性血脂异常虚证体质患者与实证体质患者之间存在差异性的代谢模式和代谢组学特征,差异性代谢标志物是氨基酸与脂类相关物质,差异性代谢通路与能量代谢途径有关。
陈镜洲(Tan Kia Choo)[6](2018)在《红曲复方制剂对新加坡高脂血症干预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在梳理红曲及其制剂对高脂血症的运用历史,结合新加坡食用红曲的饮食习惯,采用红曲制剂食疗方法,观察其对新加坡高脂血症患者的防治有何等帮助,研究其中五味的配合和互辅的机制,能否为新加坡社区高脂血症患者体质提供针对性的预防与调理,并能表现更具南洋区域色彩的指标。方法:综述红曲运用的历史现代文献,总结新加坡食用红曲概况,拟定食疗方红曲复方制剂,将56例受邀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受邀者多属中老年人士,年龄分布为治疗组57.75±12.04,对照组52.64±11.54。男女士各半。治疗组服用红曲复方制剂,每晚2颗。红曲复方制剂胶囊每颗380mg,包含红曲200mg、山楂40mg、荷叶20mg、五味子40mg、决明子80mg。此复方制剂经合格生化检测公司检测鉴定每颗含3.2mg的莫纳可林-K(即洛伐他汀的组成成分);对照组服用西药洛伐他汀片10mg/颗,每晚1颗。2组均治疗8周为一疗程。分别观察各组的有效率、症状积分、血脂指标变化情况,并和国内经已发表的各个红曲复方研究报告做对比,以评估本实验的疗效程度。结果:经统计分析,治疗组(红曲复方制剂)显效的患者有26例,有效的患者2例;对照组(洛伐他汀组)显效的患者有25例,有效的患者3例,没有“无效”的病例。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 00%;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疗效都有明显的改变,由此肯定了红曲复方制剂其调节血脂异常的功效。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的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C/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分别是248.11±25.05;53.43±8.57;4.72±0.95;161.61±25.44;158.21±52.28,和204.18±15.72;60.36±9.25;3.59±0.60;124.29±17.96;125.50±33.61。治疗后的血脂值是204.18±15.72;60.36±9.25;3.59±0.60;124.29±17.96;125.50±33.61,和202.36±22.87;59.18±12.98;3.63±0.91;120.71±19.61;129.46±62.46。从两组治疗前后各组内的个别血脂指标如TC、TG、LDL-C降低程度看来都没有显着的差异,显示两组均有较好疗效。血脂指标的比较,治疗后两组间TC的比较P>0.05,没有显着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TG、LDL-C的比较均为P>0.05,亦提示两组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而对HDL-C显示两组均有升高趋势,但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不明显,两组间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代表肝功能的ALT,AST指数显示对照组的ALT及AST在治疗后有升高的趋势,但仍在安全的水平;两组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唯一突出的是血糖值,在治疗组中的血糖经治疗后有较明显的下降(P<0.05),平均值(M)下降4.4%,有统计学上的差异,显示治疗组(红曲复方制剂)除了降脂,也能“小量”的降糖。临床观察期间,两组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或副作用。中医传统辨证论治以脾、肝、肾为本,以痰浊、湿阻及淤血为标,来防治高脂血症。由于新加坡的地理环境,人民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饮食质量、好逸少动,加上年长体弱,形成了具新加坡特色的“痰浊阻遏证”体质。本研究采用红曲、山楂、荷叶、决明子、五味子制剂干预高脂血症,经过8周的临床试验观察下,除了血脂的调治,在中医证候的调理上,红曲复方制剂对患者的体质有明显的改善,而且改进程度优于对照组(洛伐他汀)。本研究结果与经发表的中、西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文献作对比时,发现红曲复方制剂的降脂功能无论是在国内或国外的不同文化、生活背景、体质的族群,都有良好的表现及没有不良反应。这些医疗报告包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鲁卫星等研究的脂必泰胶囊(红曲、泽泻、白术、山楂)-300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殷梦梅等的红曲复方(红曲、山楂、荷叶、三七加减)-140例;上海同济医院崔春黎等的红曲复方(红曲、银杏、丹参)-45例:和宋愿智等的汉莲牌红曲灵芝丹参胶囊(红曲、灵芝、丹参)-51例。从临床研究结果看来,各个研究中心所使用的处方都有相当优越的表现。在数字的对比上,新加坡方面的疗效率是最低的。不过新加坡所用的红曲复方中所用的红曲含量最低(这说是红曲在当地限制为“保健食品”所能食用的每日份量),对照组(洛伐他汀)所用的分量也是最低的。结论:新加坡的高脂血症患者以中老年者居多,有些人属于事业有成,生活安逸,体型趋胖,晚上应酬多,嗜食肥甘,膏梁厚味,长久下来,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谷不化,精微无以输布,则酿成痰湿,聚于血脉,痰凝淤阻而致病。另有些人属于中产阶级,事业小成,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睡眠不定时或过少,加上年龄渐长体衰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行不畅,久而成瘀。痰浊内阻,痹阻心脉或脉络而致各种变证,如胸痹、中风等症,故高脂血症是一种本虚标实之证。红曲复方制剂中的红曲、决明子、荷叶、五味子和山楂有调理体质、护肝、健脾、补肾、清热明目、润肠通便、减肥、活血化瘀、增强免疫力等等的功能,对新加坡的中老年高脂血症病患的体质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对他们的TC、TG、HDL-C、LDL-C血脂状况也会跟着改善,也就是降低TC、TG、LDL-C作用及升高HDL-C量,达到三降一升的要求。由于红曲复方制剂中红曲的莫纳可林K含量被限制在10mg之内,列为保健食品,所以此制剂不算是药物也没有受限的售卖问题。此复方对人体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切合新加坡的地域、气候、习俗、饮食习惯,也有利于高脂血症者的接受。
王林海,卢健棋,黄舒培,庞延[7](2018)在《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血脂异常流行趋势日趋严重,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认为,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极为重要的危险因素。西药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疗效确切的调脂药,但其不良反应一直备受临床关注。祖国医学宝库中,天然他汀类中药及针灸疗法是治疗血脂异常的有效手段,应用于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从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及中医药优势发挥提供参考。
尚菊菊[8](2016)在《黄丽娟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黄丽娟教授在其近50年的医学临床及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深入学习和挖掘她的学术思想和诊疗规律,对于继承和发扬有着重要的意义。1.黄丽娟教授学术思想渊源黄丽娟教授勤于学习,为离职西学中班学员,在系统学习西医知识后,又系统学习中医四部经典等医书,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重视后天脾胃等理论都对黄教授学术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黄丽娟认真好学,广采博纳,师从王为兰、吉良晨、方和谦、孙伯扬等名老中医,吸取他们的学术观点和临证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灵活的将各家理论融会贯通,在理论上、用药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高脂血症造成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黄老师将一部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高脂血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提出高脂血症的重要病机是脾失健运,痰浊血瘀内阻,以健脾利湿化浊、活血化瘀为主要治则。2.黄丽娟教授学术思想概述2.1强调中医整体观念,重视“天人合一”《内经》整体观的理论对黄丽娟教授有深远的影响,人生存于自然界,“天人合一”,与自然界相互影响,同时人体本身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间又相互为用,相互制约。临床诊疗疾病,要重视整体观念,注意季节气候、环境因素、人体自身的因素等,坚持“三因”的用药原则。2.2五脏相关,重视脏腑辨证心肝脾肺肾五脏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五脏之间彼此协调,保证人体健康,若相生、相克、相乘、相侮规律发生混乱,则人体易出现疾病。黄丽娟教授认为,临床诊治本脏疾病的同时,注意保护相关的脏腑,才能促进疾病的好转。2.3重视后天之本-脾胃黄丽娟教授重视“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多种疾病均强调饮食不节的发病病因及脾胃损伤的病理机制,故诊疗时时刻顾护脾胃,诊治包括心血管在内的多种疾病,注重脾胃的调理。2.4气血同治,强调气的重要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气血占有重要的地位,两者之间存在“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关系,二者在生理、病理上互相影响。黄丽娟教授治疗疾病注重调理气血,并认为“气行则血行”,气血同治时注重气的重要性。2.5坚持辨证、辨病相结合黄丽娟教授中西并用,中医辨证论治的同时,重视西医的诊断。强调西医诊断的重要性,只有明确诊断,方能明确疾病发展演变及预后,从而指导用药。辨证论治则能明确疾病某一阶段的具体证候。在辨病辨证、诊疗施治时,重视西医药理对中医药的研究进展,从而辨病使用中药。3.黄丽娟教授临床经验总结3.1血浊病(高脂血症)黄丽娟教授认为血浊病的病理机制为脾虚失运、痰瘀内阻,为本虚标实,脾虚失运为本,标实为痰瘀。治法以健脾利湿化浊、活血化瘀为主,以三黄消脂片的组成方药为基本方进行加减,配合饮食、运动,取得较好的降脂效果。同时近年来有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的血浊患者,用药应对症加减。3.2胸痹心痛病(冠心病)教授秉承“阳微阴弦”是该病的基本病机,“阳微”即本虚,既有心脏本身气血阴阳的虚损,也有肺脾肝肾他脏的不足;“阴弦”即标实,为气滞、痰浊、寒凝、血瘀等影响五脏的功能所致的不通则痛。基本治则为扶正祛邪:养阴益气、温阳通经、活血化瘀、祛痰通络,注意应一并调治五脏的失衡。3.3心衰病(心力衰竭)心衰的病位在心,但常累及到其它四脏。老师认为心衰病机多为虚实夹杂,以气、阴、阳的亏虚为主、为本,病理产物痰饮血瘀为标。老师常用基本治则为温阳益气、活血利水,照顾心肺及脾胃的阴津。往往辨病与辨证相联合,辨证的同时注重心脏原发疾病的特点。3.4心悸病(心律失常)黄丽娟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心,与脾、肺、肾、肝均有着密切的关系,属于本虚标实证,其虚在阴阳气血之失调,其实与寒热、痰瘀、七情等有关。治疗多以生脉散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同时注重活血化瘀、养心安神。根据脏腑辨证,随症加减治之。治疗上要区分快速与缓慢两种类型的心律失常,辨病用药。3.5眩晕病(高血压病)本病病位在肝肾,影响及脑,与心脾关系密切,因情志、劳倦、年老、饮食等失调,致使气机升降紊乱,气血失和,风、火、郁、痰、瘀上扰清窍,病性为本虚标实。黄丽娟教授认为肾精不足、肝阳上亢、痰湿中阻、肝气郁结等证为临床常见证型,治疗注重脏腑辨证。3.6消渴病(糖尿病)消渴病是目前临床常见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是本病公认的病机。黄丽娟教授结合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临床所见,认为脾胃功能失常、瘀血内停是其目前常见的病因病机。治疗除以养阴清热外,调理脾胃、活血化瘀是其常用的治法。3.7瘿病(甲状腺疾病)黄丽娟教授认为,气滞、痰凝、血瘀是瘿病(甲状腺结节)发生的主要病理机制,治疗首要的是以调理气机为法,适当佐以活血软坚、化痰散结等法辨证施治。亚甲炎的主要病因病机是外感风热邪毒,或情志不遂导致的局部热毒壅盛,治疗以清热疏肝,消肿止痛、滋阴等为主。4.黄丽娟教授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4.1健脾利湿化浊、活血化瘀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健脾利湿化浊、活血化瘀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门诊60例脾失健运,痰浊内生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三黄消脂片主方,对照组应用血脂康胶囊,观察8周。观察患者中医证候、血脂等的改变。结果:两组患者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TG、TC水平均较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在降低LDL-C、升高HDL-C方面,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健脾利湿化浊、活血化瘀法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脂水平,对防治高脂血症疗效明显。4.2黄丽娟教授治疗高脂血症用药规律的研究通过对黄教授辨证治疗的156例高脂血症患者的三类常见中医证候进行构成比分析,结果发现: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型最为多见;其次为肝气郁结,脾虚气滞型;肝肾阴虚临床亦不少见。黄丽娟教授辨证治疗高脂血症的常用药物主要包括健脾、疏肝、行气、活血、补肾、化湿、化痰、温阳等药物,常用治法为:益气健脾、利湿祛痰、活血化瘀。所使用药物频次前十位的有:马齿苋、姜黄、虎杖、鬼箭羽、蒲黄、泽泻、佛手、郁金、石菖蒲、萆薢。在治疗甘油三酯高的患者中,所使用药物频次前十位的有:马齿苋、姜黄、荷叶、虎杖、蒲黄、茯苓、泽泻、生白术、生薏米、决明子。在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中,所使用药物频次前十位的有:荷叶、虎杖、蒲黄、鬼箭羽、黄芪、决明子、何首乌、扁豆、马齿苋、姜黄。
魏艺[9](2011)在《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质量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中医药有关高脂血症的近十年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研究,总结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研究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文献的质量,挖掘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案;探讨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文献评价方法,对科研设计和论文撰写提供一定得借鉴,从而指导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中成药、汤剂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开展,提高有关高脂血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质量、规范化和可信度。为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进一步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的开展奠定基础。材料方法本研究按照文献收集、文献筛选、数据库建立、数据录入、数据分析等步骤进行。收集并按标准筛选2000-2010年度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文期刊文献,共纳入243篇文献,从4个角度对纳入文献进行分析,包括:一般情况分析,试验设计因素分析分析,中医证型,安全性指标、不良反应、饮食控制;具体包括: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样本量的估计、随机方法的描述、伦理学论证、对照方法、干预措施、中途退出标准、基线的一致性、统计方法的正确与否、疗效评价标准、不良反应、安全性评价、中医证型、症状贡献度、卫生经济学评价、饮食控制情况等进行归纳及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分析:总共得到近十年的高脂血症中医药临床研究共243篇相关文献。发表在中央级杂志的文献23.3%,地方级杂志28.6%,专科杂志48.1%;仅有24(9.8%)项研究有资金支持,其中得到中央科研资金资助的2篇(0.82%),地方科研资金资助的22篇(9.05%),其余的研究资金资助来源不明,显示相关研究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纳入文献中使用的疾病相关关键词以“高脂血症”占90.1%最多,而干预措施相关的关键词很少用到,可见对于关键词的重视度不够;干预措施的类别以纯中医为主的文献占89.7%,中西医结合为干预措施的文献占10.3%;所有纳入文献的干预措施,仅有41篇文献描述基础研究的情况,占总数的16.8%;研究的目的以观察降血脂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为多,大约占到93.4%,还有9篇文献在观察降血脂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目的基础上又补充其他目的,可见纳入文献的研究目的较为一致;纳入的243篇文献代表的研究仅有3篇有临床分期的记录,余文献未描述;纳入文献仅3篇文献有关于伦理的描述,且较为简单,仅提及知情同意书的签署。诊断标准的种类繁多,有5.7%的研究用到了国际诊断标准,62.1%的研究用到了国家标准,还有9.4%的研究用到了国内行业标准,可见诊断标准亟待规范。纳入的243篇文献仅有82篇文献描述了纳入标准年龄高限及低限;仅有131篇文献描述了排除标准;仅7篇文献描述了退出标准,可见所纳入文献对此的关注度明显不够,尤其是退出标准。2.试验设计因素分析:所纳入文献无一篇文献对于样本量估算方法进行描述;17篇文献具体描述了随机方法;仅5篇文献对盲法进行了描述;61篇文献描述基线一致,余文献对于基线的一致性问题未描述;仅11篇文献描述了病例脱落比例,15篇文献描述了洗脱期;9篇文献描述了导入期;有201篇文献对疗效评价标准进行了详细描述,疗效评价亦存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相关文献对于卫生经济学评价的描述较欠缺,大多数文献的卫生经济学评价及统计方法仅用几句话简单描述。治疗组干预措施可谓繁多,简单归纳为中药汤剂研究47篇,包括自拟方剂、传统方剂、现代方剂,中成药研究199篇。对照组干预措施分类阳性对照192篇,安慰剂对照7篇,空白对照22篇;对照组用药约有26种,以脂必妥、血脂康、他汀为代表。3.中医证型:中医症状改善的描述不够客观,亟待进一步规范。纳入的243篇文献中,高脂血症的中医证型表述达31种之多,需要进一步规范。对于症状贡献度的描述十分欠缺。4.安全性指标、不良反应、饮食控制:176篇文献对不良反应进行了描述,其中121篇文献描述为未见明显不良反应;134篇文献对安全性评价进行了描述;有30篇文献对于试验过程中饮食的控制情况进行了描述;可见对于试验过程中饮食的控制问题重视不足。结论基于循证医学的标准,目前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质量令人担忧,急需进一步规范。在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应用不够规范,对于高脂血症中医证型及症状贡献的关注度不够。今后应该进一步使用统一的、规范的诊断标准,更加清晰的描述纳入标准。对于伦理的关注度十分不够,今后应该加强临床试验的伦理论证、成立论理委员会、与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这些过程在论文的撰写中应该给予明确的详细描述,以提高文献质量,增加试验结论的可信度。对于试验设计因素的描述,随机方法、盲法、样本量的估算方法应该予以重视,需要在文献中较详细描述,从而提高试验的可信度。对照组的用药情况不容乐观,种类繁多,需要进一步规范统一,使试验结果更加科学合理。饮食控制关注度不足,应进一步规范。总之尽管目前高脂血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数量较多,但很多研究停留在低水平重复上。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逐步完善中医药对于高脂血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并且提高论文的撰写能力等,完善中药新药临床评价方法。面对现实状况,我们理当冷静思考,借助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以心血管为示范的中药新药临床评价研究技术平台》研究,进一步规范中药新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提高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治疗,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岑依蓓[10](2011)在《银曲胶囊治疗高脂血症(脾气虚弱、痰瘀阻滞证)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降脂治疗被医药学界认为是预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并积极开发降脂药。大量研究证实,降低血脂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中药在防治高脂血症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实了许多单味中药具有明确的降脂机制。本课题采用由银杏叶与红曲组成的银曲胶囊,观察其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目的:初步评价银曲胶囊治疗高脂血症(脾气虚弱、痰瘀阻滞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以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南京市中医院)心血管科高脂血症患者32例为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例。以阳性对照双盲双模拟的试验设计方式,对照组给予血脂康胶囊(每次600mg,一日2次)口服;治疗组予银曲胶囊(540mg,一日1次,扬子江药业集团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提供)口服治疗。2组均治疗12周为一疗程。分别观察各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及血脂指标变化情况,以分析评定银曲胶囊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1例;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2例;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6%,87.5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的组内积分比较,其中主症眩晕、倦怠乏力和次症的头重如裹、胸闷、口淡的积分比较结果,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的组内积分比较,其中主症倦怠乏力和次症形体肥胖、头重如裹、胸闷、口淡的积分比较结果,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积分比较,症状中以眩晕、肢麻沉重、倦怠乏力和头重如裹的积分P值均小于0.05。最后,血脂水平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治疗后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不劣于对照组。临床观察期间,两组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银曲胶囊治疗脾气虚弱、痰瘀阻滞证型的高脂血症患者,具有调节血脂代谢与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作用,其降脂临床疗效不劣于对照组血脂康胶囊,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优于血脂康胶囊,且副作用少,安全可靠。
二、脂调康胶囊治疗高脂血症多中心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脂调康胶囊治疗高脂血症多中心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复方精炼方干预血脂异常的临床疗效分析以及对IL-6、TNF-α、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试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从炎症反应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血脂异常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艾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艾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1 研究资料与方案设计 |
1.1 纳/排标准 |
1.2 文献检索 |
1.3 资料提取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检索文献结果 |
2.2 文献特征 |
2.3 文献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2.5 不良反应 |
2.6 发表偏倚评价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脐灸治疗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对象与材料 |
1.2 诊断标椎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1.5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6 统计学处理 |
1.7 质量监控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临床疗效观察 |
3 疗效分析与探讨 |
3.1 基本资料 |
3.2 脐灸结合饮食控制对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 |
3.3 脐灸结合饮食控制对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患者血脂的影响 |
3.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典型病案 |
附录 |
附录一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
附录二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
综述一 高脂血症的中医辨证论治现况 |
1 病名沿革 |
2 病因病机 |
2.1 脾虚 |
2.2 痰浊 |
2.3 血瘀 |
2.4 痰瘀互结 |
3 辨证分型 |
3.1 分型概况 |
3.2 辨证论治 |
4 非药物疗法治疗高脂血症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艾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文献简述 |
1 艾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文献列举 |
1.1 温针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 |
1.2 隔物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 |
1.3 药艾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 |
1.4 回旋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 |
1.5 热敏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 |
2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血脂康联合依折麦布对高脂血症患者内脏脂肪分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1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病名认识 |
1.2 病因 |
1.3 病机 |
1.4 辨证论治 |
2 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
2.1 定义及流行病学特点 |
2.2 相关机制 |
2.3 临床表现及诊断 |
2.4 治疗方法 |
3 内脏脂肪的相关研究 |
3.1 定量评估内脏脂肪的临床意义 |
3.2 内脏脂肪组织分布特点及病理生理作用 |
3.3 内脏脂肪定量评估方法 |
4 试验药物的相关研究 |
4.1 血脂康主要成分、功能主治及其药理作用 |
4.2 血脂康的研究进展 |
4.3 依折麦布的研究进展 |
4.4 血脂康联合依折麦布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内脏脂肪分布与相关代谢指标及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诊断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观察指标 |
3.2 统计学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4.2 内脏脂肪分布与相关代谢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3 内脏脂肪分布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分析 |
第三部分 血脂康联合依折麦布对高脂血症患者内脏脂肪分布的影响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对象 |
4 诊断标准 |
5 纳入标准 |
6 排除标准 |
7 中止标准 |
8 病例脱落及处理 |
9 研究方案 |
9.1 试验药品及用药方案 |
9.2 内脏脂肪定量评估方法 |
10 观察与评价指标 |
10.1 观察指标 |
10.2 观察与随访节点 |
10.3 疗效评价标准 |
11 统计学分析方法 |
12 研究结果 |
12.1 病例收集和完成情况 |
12.2 一般情况比较 |
12.3 内脏脂肪、腹部皮下脂肪比较 |
12.4 人体测量学指标比较 |
12.5 血脂代谢指标比较 |
12.6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12.7 安全性评价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五部分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证候分级量化评分表 |
附录2 英文缩略表 |
附录3 |
作者简介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
2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主要机制研究 |
3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
3.1 单独使用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
3.2 合并使用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
文献综述二 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
1 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的主要机制研究 |
2 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
2.1 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
2.2 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
前言 |
研究一 银杏叶全背景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检索策略 |
2.2 纳排标准 |
2.3 建立数据库 |
3 研究结果 |
3.1 文献筛选结果及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3.2 银杏叶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
3.3 银杏叶研究文献发表类型统计 |
3.4 银杏叶基础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
3.5 银杏叶临床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
3.6 银杏叶不良反应与配伍禁忌 |
4 讨论 |
4.1 银杏叶制剂的常用剂型和常用疾病分析 |
4.2 银杏叶的药理作用分析 |
4.3 银杏叶制剂的不良反应及配伍禁忌分析 |
4.4 临床研究的期刊及作者分布分析 |
4.5 本文的局限性 |
5 小结 |
研究二 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meta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 文献检索 |
2.3 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3.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
3.4 单独使用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meta分析结果 |
3.5 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meta分析结果 |
3.6 不良反应 |
3.7 发表偏倚分析 |
4 讨论 |
4.1 纳入研究的质量分析 |
4.2 临床疗效分析 |
4.3 安全性分析 |
5 小结 |
研究三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银杏叶有效活性成分的筛选 |
2.2 银杏叶有效成分的靶点预测 |
2.3 构建高脂血症疾病靶点网络 |
2.4 网络构建 |
2.5 GO Ontology和KEGG通路 |
3 研究结果 |
3.1 银杏叶有效成分-预测靶点网络 |
3.2 与高脂血症相关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 |
3.3 银杏叶有效成分-高脂血症靶点网络构建 |
3.4 GO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 |
4 讨论 |
4.1 作用于高脂血症靶点的银杏叶有效成分分析 |
4.2 靶点功能分析 |
4.3 关键靶点分析 |
4.4 KEGG通路分析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体质分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体质分类研究 |
1 方法 |
1.1 研究设计 |
1.2 研究现场 |
1.3 受试者合格标准 |
1.3.1 原发性血脂异常诊断标准 |
1.3.2 纳入标准 |
1.3.3 排除标准 |
1.4 研究变量 |
1.4.1 原发性血脂异常临床分型 |
1.4.2 中医体质分类 |
1.4.3 中医虚实体质分类 |
1.5 数据收集及测量 |
1.5.1 一般信息 |
1.5.2 中医体质问卷 |
1.5.3 血生化指标 |
1.6 潜在偏倚 |
1.7 样本量估计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基线资料 |
2.2 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九种体质分布情况 |
2.2.1 九种体质性别分布情况 |
2.2.2 九种体质年龄分布情况 |
2.2.3 原发性血脂异常类型在九种体质中的分布情况 |
2.3 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虚实体质分布情况 |
2.3.1 虚实体质性别分布情况 |
2.3.2 虚实体质年龄分布情况 |
2.3.3 原发性血脂异常类型在虚实体质中的分布情况 |
2.4 中医体质与原发性血脂异常分类的相关性 |
2.5 小结 |
第二部分 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虚实体质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
1 方法 |
1.1 研究设计 |
1.2 研究现场 |
1.3 受试者合格标准 |
1.3.1 原发性血脂异常诊断标准 |
1.3.2 纳入标准 |
1.3.3 排除标准 |
1.4 研究变量 |
1.4.1 中医体质分类 |
1.4.2 中医虚实体质分类 |
1.5 数据收集及测量 |
1.5.1 一般信息 |
1.5.2 中医体质问卷 |
1.5.3 血生化指标 |
1.5.4 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 |
1.6 潜在偏倚 |
1.7 样本量估计 |
1.8 统计学方法 |
1.8.1 一般资料、血生化指标及体质分析 |
1.8.2 代谢组学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基线资料 |
2.2 代谢组学分析 |
2.2.1 虚证组与实证组的PCA分析比较 |
2.2.2 虚证组与实证组的PLS-DA分析比较 |
2.2.3 虚证组与实证组的OPLS-DA分析比较 |
2.2.4 虚证组与实证组差异代谢物筛选 |
2.2.5 虚证组与实证组的相关性矩阵分析 |
2.2.6 虚证组与实证组的热图分析层次聚类分析 |
2.2.7 虚证组与实证组代谢通路的比较 |
2.3 小结 |
讨论 |
1 原发性血脂异常的流行病学 |
2 中西医对原发性血脂异常的认识 |
3 原发性血脂异常的中医治疗 |
3.3.1 单味中药的应用 |
3.3.2 中药复方的应用 |
3.3.3 针灸治疗 |
4 中医体质学说与原发性血脂异常 |
5 代谢组学在原发性血脂异常中医研究中的运用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中医对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
(6)红曲复方制剂对新加坡高脂血症干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流行病学特点 |
1.1 高脂血症的产生 |
1.2 高脂血症的并发病 |
1.3 高脂血症是人类无声杀手 |
1.4 新加坡中老年人的健康隐忧 |
2 西方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研究 |
2.1 高脂血症发病情况 |
2.2 病因和发病机制 |
2.3 分型 |
2.4 高脂血症的标准定义 |
2.5 治疗与预防 |
2.6 不良反应 |
3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干预措施 |
3.1 病名 |
3.2 病因 |
3.3 病机 |
3.4 辨证分型 |
3.5 治疗方法 |
3.6 中医干预高脂血症机制的研究 |
3.6.1 中医从脏腑论治高脂血症 |
3.6.2 中医从病因病机论治高脂血症 |
3.7 现代中医药对血脂异常的治疗 |
3.7.1 单味中药治疗高脂血症机理 |
3.7.2 中药复方制剂 |
3.7.3 中成药 |
4 高脂血症者体质的研究 |
4.1 国内高脂血症者的体质 |
4.2 新加坡高脂血症者的体质 |
5 红曲及其制剂干预高脂血症概况 |
5.1 红曲的运用历史 |
5.2 红曲的传播 |
5.3 药食两用红曲在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理论的体现 |
5.3.1 色香味俱全的红曲保健食品 |
5.3.2 红曲酿制的保健药酒 |
5.4 药用红曲的发掘 |
5.4.1 药用红曲的化学成分 |
5.4.2 药用红曲的药理研究 |
5.5 国内外医药界运用红曲干预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与评估 |
5.5.1 国内医界运用红曲(单味)干预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
5.5.2 国外医界运用红曲(单味)干预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
5.5.3 国内医界运用红曲(复方)干预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
5.6 新加坡的红曲食疗与药疗产品 |
5.6.1 红曲保健食品 |
5.6.2 红曲发酵食品 |
5.6.3 红曲降脂保健品 |
5.6.4 药用红曲的萌芽与新加坡有一段渊源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新加坡高脂血症者的体质与生活状况 |
1.1 中医体质分类及其评定方法 |
1.2 新加坡高脂血症患者的体质类型 |
2 红曲复方制剂对痰湿型高脂血症干预的临床观察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红曲复方制剂的规划 |
2.1.2 病例来源 |
2.1.3 诊断标准 |
2.1.4 病例选择与分组 |
2.1.5 治疗方案 |
2.1.6 观察指标 |
2.1.7 评价标准 |
2.1.8 统计学处理方法 |
2.2 统计结果与分析 |
2.2.1 治疗前后的资料比较 |
2.2.2 治疗结果 |
2.2.3 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 高脂血症产生的背景 |
1.2 降脂西药的现状 |
2 新加坡人的痰湿体质与高脂血症 |
3 红曲复方制剂组方依据 |
4 红曲复方制剂对新加坡式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 |
5 临床结果分析 |
5.1 两组检测结果分析 |
5.2 新加坡与国内各红曲复方制剂的临床疗效对 |
6 讨论与展望 |
6.1 药用红曲的异军突起 |
6.2 高脂血症的干预工作有待改善 |
第四部分 结论 |
1 新加坡患高脂血症的中老年人的体质是以“痰湿质”居多 |
2 高脂血症的危害可以避免 |
3 红曲复方制剂对新加坡高脂血症的干预有良好的疗效 |
4 高脂血症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仍然存在 |
5 全面性的防治高脂血症及其并发病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之学术论文 |
(7)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对血脂异常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中医体质学认识 |
2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的治疗 |
2.1 单味中药 |
2.1.1红曲 |
2.1.2 山楂 |
2.1.3 决明子 |
2.1.4 何首乌 |
2.2 中药复方剂 |
2.2.1基础研究 |
2.2.2 临床研究 |
2.3 中成药 |
2.3.1 血脂康 |
2.3.2 脂必泰 |
2.3.3 松龄血脉康胶囊 |
2.4 针灸疗法 |
3 前景与展望 |
(8)黄丽娟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黄丽娟教授学术思想渊源概述 |
一、孜孜不倦、勤求古训 |
(一) 《黄帝内经》 |
(二) 《伤寒杂病论》 |
(三) 李杲《脾胃论》的影响 |
二、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
三、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
四、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黄丽娟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
一、黄丽娟教授学术思想概述 |
(一) 整体观念,重视“天人合一” |
(二) 从“五脏相关”理论出发,重视脏腑辨证 |
(三) 辨病、辨证论治 |
二、黄丽娟教授临床经验总结 |
(一) 血浊病(高脂血症) |
(二) 胸痹心痛病(冠心病) |
(三)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 |
(四) 心悸病(心律失常) |
(五) 眩晕病(高血压) |
(六) 消渴病(糖尿病) |
(七) 瘿病(甲状腺疾病) |
第三部分 血脂异常的文献综述 |
一、现代医学诊疗进展 |
二、古代文献研究 |
(一) 病名 |
(二) 病因病机 |
(三) 治疗 |
三、现代文献研究 |
(一) 病因病机 |
(二) 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 |
(三) 中药治疗血脂异常的循证医学证据 |
(四) 辨证论治的相关研究 |
四、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黄丽娟教授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
一、前言 |
二、健脾利湿化浊、活血化瘀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
三、黄丽娟教授治疗高脂血症用药规律的研究 |
四、总结 |
五、创新点 |
六、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表1 |
附表2 |
附表3 |
(9)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文献综述 |
1. 病因病机研究 |
2. 辨证分型及论治 |
3. 临床试验研究 |
4. 现代医学对于高脂血症的治疗 |
小结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文献的采集 |
1.1 纳入文献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3.1 检索词 |
1.3.2 电子检索 |
1.3.3 手工检索 |
1.3.4 其他及综合补充检索 |
1.4 文献的筛选和评价 |
1.5 技术路线图 |
1.6 文献筛选方法 |
2. 数据库设计 |
2.1 文献提取表格 |
2.2 数据录入 |
2.3 数据库的形成 |
2.4 数据分析的角度 |
2.4.1 一般情况分析 |
2.4.2 试验设计因素分析 |
2.4.3 中医证型 |
2.4.4 安全性指标、不良反应描述、饮食控制有无 |
2.5 软件的选择 |
结果分析 |
1. 一般情况分析 |
1.1 2000-2009年国内中医高脂血症随机对照试验的趋势(核心杂志) |
1.2 期刊来源及期刊级别 |
1.3 文献代表的研究资金支持分布 |
1.4 文献使用关键词的情况 |
1.5 研究的干预措施类别的情况 |
1.6 干预措施基础研究情况 |
1.7 研究的目的分类情况 |
1.8 临床研究的分期 |
1.9 临床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关注 |
1.10 既往使用的高脂血症诊断标准 |
1.11 纳入标准的年龄情况 |
1.12 西医诊断条件的使用频数 |
1.13 疾病的分型及分度 |
2. 试验分析 |
2.1 高脂血症临床研究使用导入期及洗脱期情况 |
2.2 排除标准及退出标准使用情况 |
2.3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疗程,观察点及随访情况 |
2.4 样本量问题 |
2.5 研究中心及牵头单位 |
2.6 病例总数及平均值 |
2.7 随机方法的描述 |
2.8 盲法 |
2.9 基线 |
2.10 基础治疗 |
2.11 病例脱落问题 |
2.12 统计学记录 |
2.13 卫生经济学评价 |
2.14 治疗组措施 |
2.15 对照组措施 |
2.16 疗效观察评价指标 |
3.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中医证候情况 |
3.1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
3.2 症状贡献度 |
4. 不良事件、安全性评价、饮食的关注 |
4.1 不良事件描述 |
4.2 安全性评价 |
4.3 饮食的关注 |
讨论 |
1. 高脂血症中西医病名探讨 |
2.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规范化浅析 |
3. 试验设计因素规范化探讨 |
4. 中医证型探讨 |
5. 提高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RCT试验文献质量的方法探讨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银曲胶囊治疗高脂血症(脾气虚弱、痰瘀阻滞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病名及诊断标准 |
1.1 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1.2 国外诊断标准 |
1.3 国内诊断标准 |
1.4 中医诊疗标准 |
1.5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
2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的探讨 |
2.1 从痰论治 |
2.2 从郁论治 |
2.3 从脾论治 |
2.4 从肝论治 |
2.5 从本虚标实论治 |
3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研究概况 |
3.1 辨证分型治疗 |
3.2 单味中药 |
3.3 中药复方制剂 |
3.4 针灸疗法 |
3.5 非药物疗法 |
3.6 中药治疗高脂血症作用机制的研究 |
4 现代医学治疗高脂血症研究近况 |
4.1 调脂药物的种类 |
4.2 天然植物及有效成分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2.6 治疗方案 |
2.7 观察项目 |
2.8 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评价 |
2.9 统计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有效性评价的结果 |
3.3 安全性评价的结果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高脂血症的危害 |
2 脾气虚弱痰瘀阻滞是重要病机 |
3 银杏叶与红曲研究状况 |
4 银曲胶囊的组方特点与药理作用 |
5 银曲胶囊临床疗效分析 |
6 血脂康胶囊(阳性对照药)作用分析 |
7 结语 |
8 存在不足及未来展望 |
9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脂调康胶囊治疗高脂血症多中心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复方精炼方干预血脂异常的临床疗效分析以及对IL-6、TNF-α、肠道菌群的影响[D]. 潘雪.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艾灸治疗痰浊相关型高脂血症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及临床研究[D]. 崔雅妹.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血脂康联合依折麦布对高脂血症患者内脏脂肪分布的影响[D]. 韩明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D]. 柴露露.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5]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体质分类的初步研究[D]. 喻姗.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红曲复方制剂对新加坡高脂血症干预的研究[D]. 陈镜洲(Tan Kia Choo).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7]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的研究进展[J]. 王林海,卢健棋,黄舒培,庞延.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8(01)
- [8]黄丽娟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D]. 尚菊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质量评价[D]. 魏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1(04)
- [10]银曲胶囊治疗高脂血症(脾气虚弱、痰瘀阻滞证)临床研究[D]. 岑依蓓.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