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严重闭合性腹内脏器与血管损伤为主的多发性损伤救治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杨丽萍[1](2020)在《71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手术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疗效分析。方法:于2015年8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天津三中心医院的所有脾破裂患者中选取71例外伤性脾破裂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各组患者术后一般情况、并发症情况、免疫功能以及心理情绪状况。结果:71例外伤性脾破裂手术患者包括I、Ⅱ、Ⅲ、Ⅳ各级患者,脾损伤分级中Ⅰ级13例,占总例数18.31%,Ⅱ级23例占总例数32.39%,Ⅲ级18例,占总例数25.35%,Ⅳ级17例,占总例数23.94%。71例患者中,开腹手术有四组,为脾修补术12例,脾部分切除术15例,全脾切除后自体脾移植手术11例,开腹脾切除术(Open Splenectomy,OS)23例,而腹腔镜手术仅一组,为腹腔镜下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10例。脾修补术组手术时间(140.67±38.76)min、输血量(418.36±38.92)ml、住院时间(14.47±3.68)天要显着低于其他开腹手术组水平;而脾部分切除术组手术时间(220.87±41.26)min最长,但输血量(445.47±39.42)ml、住院时间(16.32±4.12)天较其他开腹手术组无显着差异;LS组手术时间(110.45±38.45)min、输血量(400.13±36.74)ml、住院时间(12.14±2.89)天均显着低于其他开腹手术组水平;脾修补术组并发症发生率(8.33%,1/12)最低,其次为LS组(20.00%,2/10),其他开腹手术组之间并发症无显着差异;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人。术后30d,各组患者CD3+、CD4+、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较本组术后15d水平显着提高,P<0.05;而CD8+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不显着,P>0.05;脾修补术患者术后15d、术后30d CD3+、CD4+、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高于其他四组患者,P<0.05;其中脾部分切除术组术后15d、30d CD3+、CD4+、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又较全脾切除后自体脾移植手术、OS、LS组高;全脾切除后自体脾移植手术淋巴细胞水平较OS组、LS组略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S、LS两组患者术后15d、术后30d CD3+、CD4+、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不显着,P>0.05。LS组SAS评分(46.57±2.63)分、SDS评分(45.11±2.74)分显着低于开腹手术各组,P<0.05,而开腹手术各组之间评分无显着差异。脾修补术术后并发症最少,术后脾脏功能最大程度保留;脾部分切除术部分保留脾脏功能,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较非LS组水平无显着差异,利于治疗后患者免疫功能迅速恢复,但手术难度大,手术时间长;全脾切除后自体脾移植手术在快速止血同时可保留部分脾脏功能,但有可能脾量不够不能达到保留部分脾脏功能的目的;OS是公认快速止血手术方式,适合粉碎性脾破裂或者年龄较大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患者;LS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预后效果好及安全性高等特点,但对大夫要求高,术中有中转改为OS可能,且不能保留脾脏功能。结论:不同手术方式各有优势与不足,应该根据患者脾损伤类型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在抢救生命的前提下,尽量保留脾功能。
李彪[2](2016)在《腹部脏器损伤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腹部脏器损伤是外科的急腹症,多由伤情严重而复杂,致使诊断困难,处理棘手,病死率高达10%左右。早期准确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的关键。随着医学技术的进展,B超、CT等检查手段的普及为腹部脏器损伤的诊断创造了快捷而准确的条件,而腹腔穿刺简便易行,在腹部脏器损伤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正确做出临床诊断及有效的治疗,是外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因为,本文仅就腹部脏器损伤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思考略谈体会简要阐述。
崔志才,殷卓萃[3](2015)在《腹部实质脏器损伤的救治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腹部实质脏器损伤的救治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24例腹部实质脏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24例患者,保守治疗6例,手术探查118例。其中肝修补术39例,脾切除术58例,脾破裂缝合加生物蛋白胶喷涂止血3例,左肾切除2例,肾修补6例,胰腺切除8例,肠系膜修补1例,死亡1例。结论腹部实质脏器损伤早期准确诊断和及时有效治疗是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成亮[4](2014)在《湖南省骨盆创伤数据库研制与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建立湖南省骨盆创伤数据库,开展前瞻性的骨盆创伤登记工作。研究骨盆创伤患者院前和院内救治现状,分析骨盆环骨折救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掌握湖南省骨盆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湖南省骨盆创伤规范化和综合救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通过阅读大量有关骨盆创伤的文献,参考国内外大型综合性数据库的结构特点和研发经验,结合湖南省骨盆创伤救治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数据库字段内容。以PostgreSQL为平台建立骨盆创伤数据库,以Java1.6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2.成立湖南省骨盆创伤调查协作组,设计《湖南省骨盆环骨折流行病学调查表》。确定调查单位后签署相关科研合作书。进行调查员培训后开展前瞻性、多中心的(16家三级医院参与)持续一年的骨盆创伤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将数据录入湖南省骨盆创伤数据库,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第一章:湖南省骨盆创伤数据库的研制1.研制出了能够全面反映整个骨盆创伤患者救治过程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库内容与结构层次。包括了患者一般情况、受伤情况、院前急救、入院情况、院内救治、出院情况、诊断与分型、并发症、伤前分级、创伤评分及疗效评价等11个部分。2.在数据库字段内容确定后,研制了以浏览器/服务器的数据库登录形式,具备病例管理、数据导出、历史痕迹查询、进度报告、影像管理、个人资料管理等几个部分的骨盆创伤全生命周期数据库。第二章基本流行病学特征:共收到307份有效调查表。1.一般情况:男女性别比为1.40:1。年龄44.16±17.41岁,男女间各年龄段的骨盆创伤并不具备显着性差异(x2=11.74,p=0.110),农民是主要的受伤群体,占总人数的37.13%,其次为工人,占总人数的12.9%。中学及中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合计占76.88%。一年的趋势为1月、2月、11月、12月两头例数多,而中间相对较少。一天中骨盆创伤发生的时间主要集中于9点-13点段和15点-21点段。2.外伤机制:骨盆创伤发生的地点主要集中于普通公路(48.86%)、家中(20.85%)及工地(14.98%)等三个场所,合计占总人数的84.69%。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及平地跌倒是受伤排前三的原因,分别占总人数的51.47%,28.66%以及7.82%。各外伤原因在两性中的分布具有显着性差异(x2=36.50,P<0.001)。平地跌倒的患者占7.82%,年龄为62.17±15.93岁,年龄与其它外伤原因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伤者中行人最多(48.1%),骑摩托车的排第二(20.89%),机动车和简易机动车合计占19.62%。车祸原因与机动车相关的占71.2%,与摩托车相关的占13.6%。第三章院前急救:共收到307份有效调查表。1.现场呼救:本人占32.14%,目击者占26.53%,同伴占23.21%。通过手机进行呼救的占81.5%。选择120为首要呼救对象的占49.2%,亲属或朋友为33.1%,110为7.4%。得到第一目击者非专业急救的时间为26.86±38.38min。而得到第二层次急救(如救护车)所需的时间为59.48±65.43min。2.现场急救:76.3%的患者采取了肢体固定,55.3%的患者采取了保持呼吸道畅通的措施,加压包扎止血的占38.4%。65.4%的患者有救护车急救人员参与急救,44.2%的有亲朋参与,21.6%的有肇事者参与,16.9%有目击者及路人参与。3.搬运及转运方式:以担架搬运的为65.54%,平抬的占25%。伤后转运:救护车占79.21%,出租车和过往车辆分别占4.95%,私家车或简易车辆占9.57%。4.首送医院:45.9%的患者为地市级医院,30.16%的患者为县级医院,其次为12.13%的乡镇或社区地段医院。5.转院原因:因医院无能力处理的占60.6%,病人或家属要求转院的占38.8%。6.受伤到调查医院经历的时间:总体为32.92±104.56h(0.17-1296h),中位数为4h,其中60%的患者在6h内,70%的患者在10h内而80%的患者在24h内。第四章院内救治情况和预后:共收到307份有效调查表。1.生命体征:急诊室SBP为115.68±23.71mmHg(49-199mmHg),病房SBP为119.23±22.43mmHg(60-190mmHg)。急诊心率为93.61±20.61次/min(40-180次/min)。病房心率为87.78±17.95次/min(56-155次/min)。RR为20.46±2.427次/min(12-30次/min)。曾发生过休克为20.1%。2.急救措施:前三位的分别是输血(25.41%),清创缝合止血(22.48%)以及使用脱水剂(16.61%);行气管插管或切开的患者占总人数的7.17%。3.输血相关问题:输血率达43.6%,男女比例为1.9:1,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者的年龄为43.61±16.76岁(1-78岁);输血量均值为1809.64ml(1200-14320ml);因术前失血性贫血输血的占51.5%,因术中输血的占78.2%;PRBC输注的占输血人数的97.74%,FFP输注的占输血人数的48.87%;合并泌尿系统损伤、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直肠损伤的输血患者在该组合并损伤中分别占85%、75%和75%,在救治过程中如果合并以上单个或多个合并伤时,其输血的概率也越大(χ2=26.86,P<0.001)。A型骨折的输血率为24%,B型骨折输血率为44%,C型骨折输血率为55%。随着骨折分型严重程度的增加,输血率也逐渐增加(x2=44.33,P<0.001)。闭合性骨盆骨折中输血的占41%,而开放性骨盆骨折中输血的占75%,开放性骨盆骨折的患者输血率高于闭合性骨盆骨折(x2=8.55,P<0.05)4.ISS评分:ISS评分≥16的在A型骨折中占10%,B型骨折中占27.4%,C型中占95.2%。不同骨折类型之间的ISS评分具有显着性差异(x2=173.34,P<0.001),随着骨折类型的加重,ISS>16的构成比也越高(线性和线性组合x2=136.58,P<0.001)。ISS的值为16.09±9.1,曾发生过休克的患者ISS均值为21.95±9.05,无休克患者的ISS值为12.77±7.97,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t=-7.694,P<0.001)。开放性骨盆骨折ISS为23.95±9.74,闭合性骨盆骨折患者的ISS值为14.01±8.71,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895,P<0.001)。5.骨折部位:骨盆环中以耻骨(80.72%)、髂骨(43.79%)、骶骨(31.70%)为最常见的骨折发生部位。6.合并伤:排前三位的为四肢骨折或韧带损伤(56.49%)、皮下血肿(35.56%)、肋骨骨折(29.71%)。33.77%的患者首诊腹腔内有积血。尿道损伤发生率为10.1%,83.87%的通过导尿发现;膀胱损伤发生率为6.19%,36.84%的通过导尿发现,36.84%的通过膀胱逆行造影发现。直肠损伤发生率为0.97%,均通过直肠指检发现。骶丛神经损伤发生率为7.49%。女性伴有会阴损伤的占3.91%、伴有阴道损伤的占1.95%,会阴和阴道均有损伤的占1.95%。骨盆骨折合并周围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患者占总人数的7.5%。浮髋伤占患者总数的9.44%。7.治疗情况: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占66.12%,手术治疗的占33.88%。手术患者中,74.04%患者选择了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8.27%的患者选择了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术,7.69%的患者选择了骨牵引术。A型、B型和C型骨盆骨折患者选择手术治疗的分别为14.55%、36.28%和55.9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x2=36.9,P<0.001)。31.71%闭合性骨盆骨折选择了手术治疗而65.00%的开放性骨盆骨折患者选择了手术治疗。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x2=6.71,P=0.01<0.05)。受伤到针对骨盆骨折的首次手术的时间为204.78h(2-940h)即8.5天。87.4%的骨盆骨折手术由主任或副主任医师完成,12.6%的手术由主治医师完成。49.5%的患者进行了除骨盆以外的手术。8.监测环境:21.82%的骨盆骨折患者曾进过重症监护室(含ICU和NICU)。进过ICU的患者中77%的ISS≥16,与普通病房的患者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x2=41.68,P<0.001)。9.并发症:排在前两位的并发症是感染(14.98%)和休克(9.12%)。10.出院:预计有后遗症的占总数的32.6%,排在前三位的是跛行、下肢明显缩短及尿道狭窄等。自动出院的占22.14%。住院天数为34.11天。73.33%的患者出院后选择回家门诊随访,23.16%的患者则转其他医院进行康复治疗。11.费用情况:46.43%的患者治疗费用为肇事方支付,45.63%的患者为自费,公费医疗的占7.14%。治疗总费用为49123.94元。结论:1.首次在国内建立了包含院前急救的骨盆创伤全生命周期数据库。1)通过将数据录入数据库分析,证明数据库运行良好。具有内容详实科学、功能实用、界面友好、结构清晰、操作简单等特点。2)数据库极大方便了骨盆创伤数据的收集与管理,有利于骨盆创伤的流行病学分析,也为以后的临床数据库建立积累了经验。2.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1)湖南省骨盆创伤主要致病原因为普通公路的交通伤害,发病群体以青年男性的农民和农民工为主。2)湖南省骨盆创伤院前急救、院内救治和出院康复水平参差不齐且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尤其体现在第一目击者的培训不足、院前急救时间过长、几乎无商用骨盆带的使用;输血不合理,骨盆骨折合并伤比例高于国外报道;部分骨科医师对骨盆骨折分型及创伤评分不熟悉;骨盆骨折治疗方式和手术方式的选择不规范;住院费用高,住院日长;出院后患者康复锻炼大部分为回家自己完成,康复锻炼不够且不规范。
韦世州[5](2013)在《腹部外伤的诊治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45例腹部外伤的诊治总结,探讨腹部外伤的诊疗经验,提高腹部外伤的确诊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45例腹部外伤诊治情况。结果手术治愈43例,保守治愈2例,无死亡。结论正确诊断,及时处理,谨慎探查是关键。
景汇,陶平祥,孟庆利,吕建民,尚道恩[6](2012)在《闭合性腹部空腔脏器损伤21例诊治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闭合性腹部空腔脏器损伤的临床特点,指导临床诊治和提高疗效。方法对我院2007年6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21例闭合性腹部空腔脏器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治愈19例,死亡2例。结论治疗腹部空腔脏器损伤时应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手术、预防并发症可有效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
张亚州[7](2012)在《胰腺损伤诊治分析(附18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胰腺损伤(Pancreatic trauma,P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自2006年11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18例胰腺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18胰腺损伤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2例;年龄最大者48岁,年龄最小者15岁,平均年龄37.58岁;18例患者外伤史明确,其中开放性损伤3例(16.67%),闭合性损伤15例(83.33%)。3例开放性损伤均为刀刺伤;15例闭合性损伤中:车祸伤8例(53.34%),打架暴力伤3例(20.00%),坠落伤2例(13.33%),挤压伤2例(13.33%)。入院后均接受不同影像学检查,12例患者行急诊腹部超声检查,2例(16.67%)提示胰腺中断及胰周液性暗区,多数提示腹腔胀气、胰腺现实欠佳;15例患者行腹部CT检查,6例(40.00%)提示胰腺损伤并可见腹腔其他脏器损伤;2例患者行MRCP检查均提示胰管断裂;联合腹部超声和CT检查者8例,提示胰腺损伤者2例(25.00%);联合腹部超声、CT和MRCP检查者2例,该2例(100.00%)均提示胰腺损伤。按美国创伤外科学会(AAST)[1]胰腺分级:I级1例,II级6例,III级5例,IV级4例,V级2例。18例胰腺损伤患者中术前明确诊断者6例(33.33%),其中2例(11.11%)为开放性腹部损伤;余12例(66.67%)均于剖腹探查中发现,并均可见合并有腹腔其他脏器损伤。1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清除胰腺坏死组织、胰周引流术5例,胰腺修补术3例,胰尾部分切除术1例,胰尾、脾切除术1例,胰体尾、脾切除术1例,胰腺近端缝合、远端空肠Roux-en-Y吻合术4例,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2例开放性胰腺损伤因入院时腹部多脏器损伤较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依损伤控制外科理论,I期行胆囊切除、胃造瘘、空肠造瘘、胆道T管引流、胆总管断端结扎、胰腺断端清创止血引流术,II期行消化道重建。结果:17例(94.44%)治愈,1例(5.56%)死亡。17例中发生胰瘘者5例(29.41%),腹腔内出血1例(5.88%),创伤性胰腺炎1例(5.88%)。胰瘘者经充分引流、抑制胰酶分泌、加强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后痊愈;腹腔内出血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下阻塞出血点,后经输血、输液、使用止血药物后出血停止;创伤性胰腺炎经抑制胰酶分泌、加强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后康复。1例死亡者因合并腹腔多脏器损伤,入院时伴有失血性休克,经抗休克治疗同时行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但因失血性休克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胰腺损伤发病率较低,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术前联合腹部超声、CT、MRCP影像学检查对明确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胰腺损伤多于术中发现,术前未提示胰腺损伤的上腹部损伤,术中也要认真探查胰腺,尤其闭合性腹部损伤者。根据AAST分级选择合理术式,精细的术中操作及留置通畅的胰周引流是救治胰腺损伤的关键。
王传琨[8](2012)在《损伤控制性手术在肝破裂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体会》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性手术在肝破裂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自2003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27例肝破裂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4例,女性3例,年龄范围18-81岁,平均年龄47.6岁,其中肝损伤12例,车祸伤9例,高处坠落伤3例;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14例;肝脏血管瘤1例。27例均伴有失血性休克,行腹腔穿刺抽出凝血,并行上腹部CT平扫或增强扫描,提示腹腔内出血。将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一期确定性手术(C)组与损伤控制性手术(DCS)组。一期确定性手术组患者共14例,均行一期确定性手术进行抢救,其中男性13例,女性1例,年龄范围18-78岁,平均年龄45.23岁;损伤控制性手术组均按照损伤控制性手术原则进行治疗,共有患者13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2例,年龄范围21-81岁,平均年龄48.92岁。分别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与一期确定性手术对收治的27名肝破裂出血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其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一期确定性手术组抢救成功7例(50.00%),死亡7例(50.00%),损伤严重度(ISS)评分平均值43.11分,主要死亡原因为休克与术后并发症。一期确定性手术组患者共发生并发症9例,其中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5例,多脏器衰竭(MODS)3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4例,胆瘘1例。损伤控制性手术组共抢救成功12例,死亡1例(8.33%),损伤严重度(ISS)评分平均值46.73分,死亡患者死因为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损伤控制性手术组患者共发生并发症3例,其中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共2例,膈下感染者1例。与接收一期确定性手术的患者相比,接收损伤控制性手术患者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照损伤控制性手术的理念处理13例肝破裂出血患者,在围手术期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损伤严重度评分、血清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明显低于一期确定性手术治疗组,且手术方法可行,疗效确切,止血效果满意。
欧阳荣[9](2011)在《腹部闭合性损伤的外科救治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早期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2009年6月~2011年2月救治的90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0例中治愈80例,死亡10例(其中包括未经手术6例)。术后并发症发生34例,其中肺部感染12例,心律失常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4例,切口感染并裂开8例,尿路感染2例,感染性休克4例。结论快速、准确、有序根据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对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的愈后至关重要。尽早积极处理,适时、恰当的手术治疗,是提高救治成功的关键因素。
李如先,李正碧[10](2011)在《腹部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护理》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腹部严重多发性创伤的急救护理措施,认真做好手术前准备和手术后的治疗护理,进一步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选择2004年6月至2009年12月我科收治的121例腹部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121例腹部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有116例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急诊剖腹探查手术治疗,均治愈出院。死亡5例(3例入院时呼吸、心跳停止死亡;术前因伤情严重抢救无效死亡2例),抢救成功率95.9%。结论腹部严重多发性创伤的急救护理必须做到迅速、果断、准确、有效,结合伤情评估,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在确定手术治疗方案的同时,认真做好各项护理工作,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二、以严重闭合性腹内脏器与血管损伤为主的多发性损伤救治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严重闭合性腹内脏器与血管损伤为主的多发性损伤救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71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手术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手术方法 |
1.1.3 术前检查及损伤分级 |
1.1.4 术后患者并发症 |
1.1.5 免疫功能检查 |
1.1.6 心理功能评分 |
1.1.7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脾损伤分级 |
1.2.2 患者住院一般情况比较 |
1.2.3 手术各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
1.2.4 各组患者术后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
1.2.5 五组患者术后SAS、SDS评分比较 |
1.3 讨论 |
1.3.1 随着对脾脏功能的认识,外伤性脾破裂的救治理念在进步 |
1.3.2 充分评估病情,选择相应手术方式 |
1.3.3 术后并发症原因 |
1.3.4 术后免疫功能有助于评价手术治疗效果 |
1.3.5 不同手术方式术后心理状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外伤性脾破裂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分析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腹部脏器损伤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腹部脏器损伤诊断要点 |
1.1 有无内脏损伤: |
1.2 何种脏器损伤: |
1.3 是否有多发性损伤: |
2 腹部脏器损伤治疗方法 |
2.1 救治原则: |
2.2 剖腹探查: |
2.3 术后处理: |
3 讨论 |
(3)腹部实质脏器损伤的救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病例入选标准 |
1.3 诊断要点 |
1.3.1 有无内脏损伤 |
1.3.2脏器损伤类别 |
1.3.3 是否有多发性损伤 |
1.4 治疗方法 |
1.4.1 救治原则 |
1.4.2 剖腹探查 |
1.4.3 探查术后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湖南省骨盆创伤数据库研制与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缩略词简表 |
第一章 湖南省骨盆创伤数据库的研制 |
前言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第二章 湖南省16家三级医院骨盆创伤患者基本流行病学特征 |
前言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湖南省16家三级医院骨盆创伤患者院前救治过程 |
前言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湖南省16家三级医院骨盆创伤患者院内救治情况和预后 |
前言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7)胰腺损伤诊治分析(附18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 |
2.1.1 一般资料 |
2.1.2 损伤原因 |
2.1.3 辅助检查 |
2.1.4 损伤分级 |
2.1.5 合并伤情况 |
2.2 诊断 |
2.3 治疗方法 |
第3章 结果 |
第4章 讨论 |
4.1 诊断 |
4.1.1 开放性胰腺损伤诊断 |
4.1.2 闭合性胰腺损伤诊断 |
4.2 治疗 |
4.2.1 非手术治疗 |
4.2.2 手术治疗 |
4.3 术后并发症及预防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损伤控制性手术在肝破裂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以严重闭合性腹内脏器与血管损伤为主的多发性损伤救治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71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手术疗效分析[D]. 杨丽萍.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2]腹部脏器损伤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思考[J]. 李彪. 中国医药指南, 2016(24)
- [3]腹部实质脏器损伤的救治体会[J]. 崔志才,殷卓萃.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18)
- [4]湖南省骨盆创伤数据库研制与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D]. 成亮. 中南大学, 2014(02)
- [5]腹部外伤的诊治体会[J]. 韦世州. 中国卫生产业, 2013(03)
- [6]闭合性腹部空腔脏器损伤21例诊治体会[J]. 景汇,陶平祥,孟庆利,吕建民,尚道恩. 中国医药指南, 2012(26)
- [7]胰腺损伤诊治分析(附18例报告)[D]. 张亚州. 吉林大学, 2012(10)
- [8]损伤控制性手术在肝破裂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体会[D]. 王传琨. 大连医科大学, 2012(01)
- [9]腹部闭合性损伤的外科救治体会[J]. 欧阳荣. 医药论坛杂志, 2011(23)
- [10]腹部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护理[J]. 李如先,李正碧.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