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亟待解决的五个主要矛盾

西部大开发亟待解决的五个主要矛盾

一、西部大开发亟须解决五大矛盾(论文文献综述)

黄珍[1](2021)在《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形成中城乡融合发展研究》文中认为

乔涵,冯乔宇[2](2021)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文中指出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从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出发,梳理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基础,阐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在具体实践中的探索,特别是研究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重要理论创新,旨在准确把握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进而论证党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意义。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共党史理论为基础,按时序研究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理论认识和现实解决途径,对进一步正确理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形成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王韩[3](2020)在《习近平协调发展理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化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存在不协调的状况,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时代背景下,协调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协调发展理念并非无源之水,它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和合、中道的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社会有机体、唯物主义辩证法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协调发展的思想,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指南。习近平协调发展理念着眼于事物发展的整体性,针对发展中不协调的矛盾,旨在解决发展中不平衡的问题,以补齐“短板”,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协调发展的核心是协调,目标是发展,最终目的是使各经济主体的利益在发展中达到有机平衡,追求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协调发展理念具有整体性、均衡性、实践性、可持续性的基本特点。协调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成果,创新和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念。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有助于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破解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从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发展问题,要贯彻落实习近平协调发展理念。首先,通过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其次,要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之间协调互补发展。再次,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最后,通过实施军民融合的发展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

曲菁[4](2019)在《中国多民族地区文化共建共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国多民族国家共生共存的客观现状。国家认同之上的一体格局是中华民族的主流共识,各民族认同之上的多元格局是国家发展的动力要素。在中国,多民族地区既是广泛的客观存在,也是亟待发掘建设的重要区域。多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既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宝藏财富,也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促进多民族地区文化的繁荣发展既可以团结少数民族同胞、维护地区稳定发展,又有助于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共建共治共享”治理观的明确阐述,强调了社会主义国家以共同参与增进社会公平、保障人民利益的治理理念,为中国多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拓宽了思路,增添了动力。实现共建共享,应该是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维护社会公正和谐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多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放眼当今中国,一方面,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使命职责推进着多民族地区文化的一体化进程;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强烈的民族认同和世界范围内极端民族主义的分裂思想又破坏着多民族地区文化的合作共建与和平共享。在社会主义统一多民族国家现代化事业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多民族地区文化的合作发展进行更多思考。历史形成多元一体的现状既要承认文化的多样繁荣,又要维护一体中华文化的团结共进,美人之美与美美与共的民族和睦最深层次的体现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多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必须要消除民族文化偏见与民族文化歧视,在平等互助、精诚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多方共赢。本文主要侧重分析主体性身份之上的责任共建与权利共享,从内因的角度强调各民族个体的自觉性与群体的协同性,从外因的角度凸显党和政府的引导力与支持力,努力调动多民族地区各族同胞的主动参与意识,实现内部主观能动性与外部政策支撑的良性结合,以民族政治学视角发掘一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民族地区的文化共建共享之路,以期联合多民族同胞一起共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共享文化发展带来的成果,更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更好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文化政策,更好开发建设多民族地区的文化,进而实现各民族和谐发展,中华文化繁荣兴旺。就方法而言,文章主要在尊重各族同胞和谐共生现状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文化发展理论的指导,运用文献资料整理、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借助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来进行研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一切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中国所有的问题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中国多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繁荣推进也得依靠中国共产党。从对比中国共产党民族文化政策变化与中国多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兴衰的关系中,我们得出了民族文化政策制定的历史经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引领作用的具体体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趋势走向,提出共建共享的有效方案。将共建共享用于中国多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推进,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智慧的灵活运用,是对中国几千年不同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延伸,是对中国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综合考量,具有政治、历史以及现实的综合必然性。中国多民族地区的文化共建共享在现实背景下既有众多的机遇条件,又有复杂的挑战困难,需要不断扫清障碍,奋力推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卓越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在坚定“四个自信”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然成为中国多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努力的方向目标。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不动摇、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动摇,多民族地区的各族同胞才能筑牢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共建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国家的特色在于“以人为本”,几千年的古老文明讲求“以和为贵”,在历史和现实的交融中推动中国多民族地区文化的共建共享,我们还需要把握一定的原则,只有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公平正义”“平等互信”“和而不同”和“共同繁荣”,方能共建共享。总之,中国多民族地区的文化共建共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过程中必须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具体操作的现实关系,在增强多民族地区各族同胞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相互信赖、文化适应的基础上,既提出整体推进的宏观设计,又做出重点突破的微观措施,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文化政策更好地贯彻落实到多民族地区,以实现中国多民族地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集体共享。

肖翔[5](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党协调区域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作为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如何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是我们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形成了区域发展"两个大局"的重要思想。改革开放之初,在生产力基础薄弱的条件下,我国选择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推动了中国整个经济的飞跃,但同时也带来了区域差距拉大。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探索区域协调发展,制定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中部崛起"等战略及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区域之间的差距,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十八大以来,实现区域发展由不平衡向趋于平衡、不协调向日益协调转变,成为我们党在新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提出协调发展理念,建设"三大经济支撑带",加大"老、少、边、穷"地区的扶持,建设自贸区。其历史经验与启示在于:注重以市场为纽带,构建"三大经济支撑带"内生增长机制;发挥政府作用,突破落后地区发展的瓶颈;加强中央政府统筹,推动地方政府的合作;以"一带一路"为抓手,在开放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肖金成[6](2015)在《区域协调发展:下好全国一盘棋》文中指出"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我国南北西东被跌宕起伏的历史文化、巍峨浩荡的山川河流,划分成各具特色的自然与行政区域,形成参差不齐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东部沿海地区像欧洲,西部却像非洲"是一些外国游客来到我国游览之后发出的感慨。这句话有些调侃的成分,但也十分犀利地指出了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地区发展不平衡。虽然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以推进,但仍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东、中、西部发展差距

赵金亮[7](201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展是人类历史演进的永恒主题,也是各民族和社会始终追求的目标。民族发展依托于一定的时代和空间环境,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民族的科学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发展决定民族和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的稳定。综观世界各国,民族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要靠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是我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人口众多,地域广阔,边境线长,自然资源丰富,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和政府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不同时期,始终如一地从振兴中华民族的战略高度,从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探索,不断推动实践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处理民族发展问题的成功道路。在这90多年民族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其发展内容、发展目标、发展的价值标准、发展原则在不同历史阶段各有侧重。毛泽东民族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初步探索。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发展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确立的思想基础和理论起点。毛泽东民族发展理论侧重于民族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改造,把民族社会制度改造的完成作为民族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价值评价标准,引导中华各民族推翻了剥削压迫制度,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了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使各民族人民在政治上获得了自由解放,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邓小平民族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创立与形成阶段,它主要回答和指导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里,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加速推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尽快赶上先进民族的社会发展步划,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问题。邓小平首次把生产力标准引入民族工作,把民族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作为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客观标准,把发展问题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主题,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其主旨在于进一步加快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邓小平民族发展理论,为我们观察、思考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提供了一个实践基础和理论框架。江泽民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这主要体现在指导发展角度的根本转变上,它在实践中继承、发展了邓小平“两个大局”的发展战略,提出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步骤,坚持在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实践中,有重点、分步骤、有计划地先沿海后内陆的社会主义共富观,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进民族发展进程。江泽民的民族发展理论蕴含在其“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当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阶段。时代进入新世纪,胡锦涛深刻把握前几任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发展问题的基本理论,全面总结我党几十年来民族工作的成就和经验,大胆突破,勇于创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主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调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胡锦涛民族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的深化与成熟阶段。论文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的起点与基础一毛泽东民族发展理论的分析为契入点,通过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领导人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建设的不同时期的民族发展理论创新的内容做详尽叙述,探寻他们民族发展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创新的路径及其及重要特征。这种研究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历程、规律、特点、方向、内容,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从而更科学、更协调、更全面地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论文分为三个部分,共六章。第一部分即是第一章,也是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阐述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和重点内容,包括四个章节的内容,分别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民族发展理论,具体阐述以上相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重要内容、基本特征,说明这些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它们各自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为整体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作出贡献,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体系。第三部分为结论,也是最后一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创新发展作出展望,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及其目标选择。

史春燕[8](2012)在《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回顾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在我党民族工作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以调查研究、历史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等为研究方法,按照历史发展脉络,理清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历史进程,总结新疆民族工作的经验教训,进行理论思考,力图揭示其发展规律,丰富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本文共分九个部分。通过介绍新疆概况和近现代新疆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反映出新疆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他们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强烈的同根意识。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作为理论基础。革命战争年代到文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民族工作,从最初的摸索、借鉴,通过不断探索,逐步在革命斗争实践中走向成熟。20世纪30年代在一批共产党人的帮助下,新疆的经济、文化、政治有了大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宣传抗日、保障国际交通要道的畅通,新疆各族人民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支援抗战,为抗战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与三区革命力量建立联系,领导和团结新疆各族人民,积极推动了新疆的和平解放。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在新疆通过建立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权、平叛剿匪、减租反霸、农牧区社会改革、疏通民族关系、稳步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引导新疆各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时期,新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后,受到整风、反右派、大跃进、共产风等运动的严重影响,新疆民族工作走了不少弯路,以“伊塔事件”为例,说明危害之严重。文革时期我党在新疆的民族工作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民族工作,落实了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进入新世纪,新疆抓住西部大开发、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等历史性机遇,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通过历史回顾,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规律性认识和特殊经验,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继承性和发展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努力探索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的本质和规律。指出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是新疆民族工作必须考虑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建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是新疆民族工作的难点。在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全球化、“东突”三股势力、跨国民族等问题对新疆的影响,给新疆民族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通过前面的历史回顾、经验总结、理论思考,得到了一些启示,新疆民族工作必须注重: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新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新疆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结合当前学术界一些学者的观点和理论,提出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蔡丹[9](2010)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崭新概念,并对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这个讲话,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成熟以及“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形成。“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提出的时间不长,目前学界对它的研究也是刚刚展开。因此加强对“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的研究尤其是加强对其形成发展过程的研究,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方法为指导,主要采用史论结合和比较分析的方法,运用系统思维,从整体入手,尝试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整篇文章以总体布局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其基本内容涵盖总体布局思想的先期探索——初步形成——完善发展——“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最终确立等几个基本问题,其中穿插了总体布局思想的理论依据和“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的现实依据。文章主体部分共分六章。第一章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主要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社会有机体的的结构及其构成要素;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特征;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所具有的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第二章论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思想的可贵探索。主要探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进行的可贵探索及其取得的宝贵成果。毛泽东“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思想: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时间设定;“两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等。第三章论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主要探讨:“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过程。邓小平“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战略目标;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等。邓小平“三位一体”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第四章论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深化和发展。主要探讨:“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正式确立和深化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新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制定。江泽民“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江泽民“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所蕴涵的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重大战略思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第五章论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确立。主要探讨:“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党对社会建设的探索及其成就为社会建设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实践基础。“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正式确立。“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科学涵义:四位各自的基本内涵以及四位一体之间的辩证关系。第六章论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几个问题。主要探讨:关于毛泽东“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问题。关于建国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问题。“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提出的重大意义。全面推进“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要正确认识“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党的基本路线的关系;要正确处理推进“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关系;要正确认识“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是关键,围绕全面推进“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

康耀坤[10](2006)在《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是我国立法体制中一个特色鲜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自治地方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理论上,可以拓宽民族法学的研究领域,使民族法学理论研究能够植根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民族社会现实,奠定进一步研究的学术基础。在实践上,有助于认识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在我国立法体系中的相对特殊性和复杂性,有利于指导民族自治地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立法实践。在研究目的上,通过吸收借鉴学界前贤的研究成果和实地调查,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法学研究与民族学在研究方法上的结合,以促进对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研究能够走向规范化和实用化。对此文章尽可能地结合国内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运用民族学、法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较为系统地对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总结。 本文共包括八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相关概念、历史发展以及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作用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从而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第二部分是对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内容的研究。指出我国民族自治地方享有5种立法类自治权,即自治条例制定权、单行条例制定权、变通规定制定权、补充规定制定权、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上级国家机关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的自治权。第三部分是对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分析。确定正确的立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对指导和保障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工作的健康发展,提高立法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认为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应包括立法统一性原则、体现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原则、正确行使变通权原则、保障自治机关充分行使自治权的原则、民主原则和科学原则。第四、五、六、七部分是对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具体制度的探讨和研究,指出了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变通或补充规定和变通执行、停止执行自治权制度的作用和价值,以及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文章的第八部分是个案研究,通过对天祝藏族自治县、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等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实地田野调查,以第一手实践资料和本文的理论部分形成了有机的结合。

二、西部大开发亟须解决五大矛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部大开发亟须解决五大矛盾(论文提纲范文)

(2)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及其中国化是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基础
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与理论形成
    (二)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与理论发展
    (三)改革开放到党的十九大前党对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发展
    (四)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与理论创新
        第一,社会生产力水平到达新台阶。
        第二,人民需要的内涵发生了转变。
        第三,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已成为制约更高需求的最大因素。
三、中国共产党准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意义
    (一)准确确立党在不同时期的工作中心
    (二)促进我国社会发展更加平衡和充分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结合

(3)习近平协调发展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系统分析法
        三 跨学科分析法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点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点
第二章 习近平协调发展理念的现实背景和理论渊源
    第一节 习近平协调发展理念的现实背景
        一 区域发展不平衡
        二 城乡发展不平衡
        三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
        四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发展不平衡
    第二节 习近平协调发展理念的理论渊源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协调发展的理念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协调发展的理念
        三 中国共产党关于协调发展的理念
第三章 习近平协调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点
    第一节 习近平协调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一 概念解读
        二 基础和核心任务
        三 基本内涵
        四 着力点
    第二节 习近平协调发展理念的基本特点
        一 整体性
        二 均衡性
        三 实践性
        四 可持续性
第四章 习近平协调发展理念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
    第一节 习近平协调发展理念的价值取向
        一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成果
        二 创新和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念
        三 强化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第二节 习近平协调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
        一 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 全面部署城乡协调发展
        三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四 坚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中国多民族地区文化共建共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对象界定
        (一)关于民族与多民族地区的界定
        (二)关于文化的界定
        (三)关于共建共享相关问题的界定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总结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繁荣发展多民族地区文化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文化政策与多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文化政策的萌芽生长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文化政策的起步探索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文化政策的曲折失误
        四、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多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到十八大以前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文化政策和民族文化发展
        一、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文化政策的恢复发展
        二、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文化政策的丰富发展
        三、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文化政策的深入推进
        四、改革开放到十八大前多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成就
    第三节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民族文化政策和多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
        一、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丰富发展
        二、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文化政策的逐步完善
        三、十八大以来多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成就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民族文化政策的总结和中国民族文化发展走向的思考
        一、中国共产党民族文化政策调整中体现的历史经验
        二、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引领作用
        三、中国共产党指导下多民族地区的文化走向
第二章 中国多民族地区文化共建共享的必然性分析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理念的政治考量
        一、共建共享的顶层设计
        二、用共建共享思想指导多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
        三、推进多民族地区文化共建共享的辩证统一发展
    第二节 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需要
        一、文化与民族
        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核
        三、多民族国家灿烂文化的共同缔造
    第三节 各民族交融共生的现实选择
        一、不同民族在中国的交融共生
        二、多民族地区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
        三、少数民族文化特征的变化趋势
        四、不同宗教积极因素的有效利用
    第四节 多民族统一国家繁荣昌盛的价值要求
        一、实现社会稳定发展的题中之义
        二、树立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
        三、增强国家认同的必由之路
        四、维护祖国统一的精神支柱
第三章 中国多民族地区文化共建共享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 中国多民族地区文化共建共享的机遇条件
        一、历史条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族体交融与守望相助
        二、经济条件:全球化经济下的优势互补
        三、制度条件:社会主义制度对文化共建共享的有力保障
        四、政策条件:“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共同体的有效共建
        五、科技条件:科技进步对文化共建共享的技术支撑
    第二节 中国多民族地区文化共建共享面临的挑战
        一、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断衰落的现实客观难题
        二、价值观的差异造成文化共建共享的普遍信任危机
        三、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对文化共建共享的阻碍
        四、世界范围内错误思潮对国家认同带来的危机隐患
第四章 中国多民族地区文化共建共享的目标及原则
    第一节 中国多民族地区文化共建共享的目标
        一、筑牢多民族地区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二、引导多民族地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三、促进多民族地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
        四、繁荣多民族地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二节 中国多民族地区文化共建共享的原则
        一、以人民为中心
        二、公平正义
        三、平等互信
        四、和而不同
        五、共同繁荣
第五章 中国多民族地区文化共建共享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强化多民族地区文化共建共享的前提基础
        一、多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
        二、多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
        三、多民族地区的民族信任
        四、多民族地区的文化适应
    第二节 创新多民族地区文化共建共享的制度安排
        一、实事求是,强调一元主导的同时提倡多元并存
        二、勠力同心,坚持民族和谐的同时追求文化共赢
        三、统筹兼顾,调动多方主体的同时实现协同配合
        四、人民至上,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
    第三节 构建多民族地区文化共建共享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分类引领多民族地区文化发展
        二、促进民族文化现代化转型,保护繁荣中华文化多样性
        三、善用特色文化资源,共同推进多民族地区文化市场化
        四、广泛开展各类教育,培养多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人才体系
        五、加大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六、增强思想宣传力度,营造各族参与的良好社会生态
        七、深化多民族地区文化开放力度,丰富民族间文化交流共享形式
        八、强化法制监督体系,保障少数民族享受现代化文明成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改革开放以来党协调区域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两个大局”战略的提出与“第一个大局”的探索
    (一) “两个大局”战略提出的历史背景
    (二) “两个大局”思想的形成
    (三) “两个大局”的内涵分析
        1.“第一个大局”意味着东部沿海地区要率先实现经济突破
        2.“第二个大局”蕴含了丰富的区域协调发展思想
二、“第二个大局”的实践与中国共产党协调区域发展的努力
    (一) 区域发展战略转化的背景
    (二)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
    (三) 区域多轮驱动战略的形成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协调区域发展的新探索
    (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协调发展探索的背景
    (二) “三大经济支撑带”的探索
    (三) 加大“老、少、边、穷”地区的扶持
    (四) 积极探索自贸区建设
四、改革开放以来党协调区域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一) 注重以市场为纽带, 构建“三大经济支撑带”内生增长机制
    (二) 发挥政府作用, 突破落后地区发展的瓶颈
    (三) 加强中央政府统筹, 推动地方政府合作
    (四) 以“一带一路”为抓手, 在开放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6)区域协调发展:下好全国一盘棋(论文提纲范文)

一、区域发展战略在不断调整中完善
二、分类施策推动四大板块发展
    1.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加快
    2. 西部大开发完善了基础设施、改善了生态环境、缩小了同东部地区增长速度的差距
    3. 东北振兴使很多企业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许多城市焕发了活力
    4. 中部崛起战略推动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初步形成了东中西协调互动的格局
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需解决突出问题
    1. 针对目前我国区域发展领域存在的问题,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2. 请查询资料, 看看其他国家是如何开展区域协调发展的?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的研究
        1.2.2 国内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的研究
    1.3 论文研究的方法
        1.3.1 唯物主义的方法
        1.3.2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1.3.3 多学科综合创新的方法
        1.3.4 历史分析和结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4 两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1.4.1 发展与民族发展
        1.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的起点与基础-毛泽东民族发展理论
    2.1 毛泽东民族发展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2.1.2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本形成
        2.1.3 国内民族地区复杂的政治经济格局
    2.2 毛泽东民族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2.2.1 确立并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2.2 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2.2.3 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事业
        2.2.4 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2.2.5 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2.2.6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做好民族工作
    2.3 毛泽东民族发展理论的重要特征
        2.3.1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
        2.3.2 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统一
第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的创立与形成-邓小平民族发展理论
    3.1 邓小平民族发展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3.1.1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3.1.2 中国各民族发展不平衡的实际状况
    3.2 邓小平民族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3.2.1 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2.2 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2.3 解放和发展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
        3.2.4 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3.2.5 制定“两个大局”和“共同富裕“的战略发展方针
        3.2.6 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素质过硬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3.2.7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文化事业
    3.3 邓小平民族发展理论的重要特征
        3.3.1 时代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3.3.2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3.3.3 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江泽民民族发展理论
    4.1 江泽民民族发展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4.1.1 影响和谐民族关系发展的因素增多
        4.1.2 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的兴起
        4.1.3 全球化社会历史下的复杂局势
    4.2 江泽民民族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4.2.1 继续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2.2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2.3 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4.2.4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4.2.5 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4.2.6 继续推进民族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4.3 江泽民民族发展理论的重要特征
        4.3.1 时代性
        4.3.2 战略性
        4.3.3 创新性
第5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的深化与成熟-胡锦涛民族发展理论
    5.1 胡锦涛民族发展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5.1.1 境内外敌对民族势力破坏活动猖獗
        5.1.2 民族地区的人民内部矛盾突出
    5.2 胡锦涛民族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5.2.1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动摇
        5.2.2 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5.2.3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5.2.4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5.2.5 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和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
        5.2.6 推动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
        5.2.7 促进民族地区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5.3 胡锦涛民族发展理论的重要特征
        5.3.1 实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5.3.2 突出民族发展的全面性
        5.3.3 坚持民族发展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
第6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创新发展的后续展望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
        6.1.1 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地位
        6.1.2 坚持民族发展理论与民族地区实践相结合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创新发展的目标选择
        6.2.1 加强对民族发展权问题的研究
        6.2.2 加强对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问题的研究
        6.2.3 加强对构建和谐民族关系问题的研究
        6.2.4 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问题的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完成的科研项目

(8)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依据、目的、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的目标、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 研究方法
    五、 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的客观前提和基础
    一、 新疆概况
    二、 历代治理新疆的政策
第二章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
    一、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二、 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
第三章 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历史回顾
    一、 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早期民族工作
    二、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民族工作
    三、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民族工作
    四、 新疆解放初期五年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民族工作
    五、 实现民族区域自治至文革前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民族工作
    六、 文革时期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遭到严重破坏
第四章 历史跨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的巨大成就
    一、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的恢复、发展
    二、 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民族工作
第五章 历史经验:对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规律性认识
    一、 对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规律性认识
    二、 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的特殊经验
第六章 任重道远: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 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的历史性机遇
    二、 全球化对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的挑战
    三、 “东突”三股势力对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的威胁
    四、 跨国民族问题对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的影响
第七章 历史启示:关于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 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直接关系到新疆的稳定
    二、 新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是发展新疆民族文化产业的基础和动力
    三、 新疆地区生态安全是实现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着作、论文及承担课题目录
后记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现状述评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思路
    四、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基本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二、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及其构成要素
        三、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规律
        一、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二、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三、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一个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共生的过程
        四、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一个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线的过程
        五、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展开的世界历史性的过程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当代价值
第二章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思想的可贵探索
    第一节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贵探索
        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方面的探索
        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政治方面的探索
        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方面的探索
    第二节 “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思想
        一、“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
        二、关于实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时间设定”
        三、实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经济社会“两步走”发展战略
第三章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邓小平“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第三节 邓小平“三位一体”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三、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四章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深化
    第一节 “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正式确立和发展
        一、“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正式确立
        二、“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深化与发展
    第二节 江泽民“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第三节 江泽民“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蕴涵的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重大战略思想
        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科教兴国战略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西部大开发战略
第五章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确立
    第一节 “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提出的现实依据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需要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三、党对社会建设的探索及其成就为社会建设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实践基础
    第二节 “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正式确立
    第三节 “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科学涵义
        一、四位的基本内涵
        二、四位一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毛泽东“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问题
    二、关于建国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问题
    三、“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提出的重大意义
    四、全面推进“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
    第三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第四节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历史
    第五节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作用
第二章 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权研究
    第一节 对我国现行立法体制的分析
    第二节 立法权
    第三节 我国民族地方的立法权
    第四节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的地位
第三章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立法统一性原则
    第四节 体现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原则
    第五节 正确行使变通权原则
    第六节 保障自治机关充分行使自治权的原则
    第七节 民主原则
    第八节 科学原则
第四章 自治条例
    第一节 自治条例概述
    第二节 自治条例的监督机制
    第三节 关于制定自治区自治条例问题的思考
    第四节 自治条例完善问题研究
第五章 单行条例
    第一节 单行条例概述
    第二节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定程序
    第三节 单行条例完善问题研究
第六章 变通或补充规定
    第一节 变通或补充规定概述
    第二节 变通或补充规定的定位及完善
第七章 自治机关变通执行和停止执行的自治权
    第一节 变通执行和停止执行自治权的概念
    第二节 自治机关行使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自治权的程序
第八章 甘肃省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调查
    第一节 天祝藏族自治县人民法院现状调查
    第二节 临夏回族自治州民族立法调研
    第三节 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立法调研
附录一:天祝藏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基本情况调查表
附录二:参考文献
附录三:研究成果
后记

四、西部大开发亟须解决五大矛盾(论文参考文献)

  • [1]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形成中城乡融合发展研究[D]. 黄珍.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J]. 乔涵,冯乔宇. 甘肃理论学刊, 2021(03)
  • [3]习近平协调发展理念研究[D]. 王韩. 郑州大学, 2020(02)
  • [4]中国多民族地区文化共建共享研究[D]. 曲菁.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5]改革开放以来党协调区域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启示[J]. 肖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7(05)
  • [6]区域协调发展:下好全国一盘棋[J]. 肖金成. 时事报告大学生版, 2015(02)
  •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研究[D]. 赵金亮. 西南交通大学, 2012(02)
  • [8]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回顾与思考[D]. 史春燕. 苏州大学, 2012(03)
  •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D]. 蔡丹. 中共中央党校, 2010(10)
  • [10]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研究[D]. 康耀坤. 兰州大学, 2006(09)

标签:;  ;  ;  ;  ;  

西部大开发亟待解决的五个主要矛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