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煤炭产业绩效分析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帅锋[1](2021)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行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 ——以冀中能源为例》文中提出2012年以来,我国煤炭领域的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行业增速有所减缓,在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大量煤炭企业相继爆发财务危机。改革供给侧政策的颁布,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思想,总共提出了五大任务,即“去产能、消库存、去杠杆、减成本、补短板”。煤炭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支柱,为扭转煤炭行业低迷的局面,改革煤炭行业显然成为践行供给侧改革的第一要务。国有企业承担着独特的功能定位,走在改革的最前线,是决定改革成功的要素。冀中能源是一家国有大型能源企业,集合了煤炭、煤化工、煤矿装备多种业务,在国内煤炭领域中其实力居于前十。主业规模优势和资源优势是冀中能源最大的本钱,不仅掌握前沿生产技术,煤炭储存量位列世界第七,而且随着集群发展规模不断增大,产业链日益完善,对提高核心竞争力极为有利。然而与此同时,冀中能源也摆脱不了大多数企业都有的困扰,即环保风险、安全生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风险等。冀中能源面对中国经济和产业经济的整体下滑态势时,积极的响应国家供给侧改革政策,进行了供给侧改革的实践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文以冀中能源为例,在深入分析供给侧改革的政策背景和煤炭行业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冀中能源关于供给侧改革政策的实践情况,对其经营与盈利在改革前后的变化实施财务绩效评价和对比,以冀中能源的实践为例,总结供给侧改革给我们的启示,并提出合理建议。财务绩效能够对当前的战略及其带来的经济贡献客观地评价,给企业、政府、投资者等各个利益关联方的决策提供依据,还能够帮助企业基于经验和政策调整和改进战略,以实现竞争力的提高和进一步转型升级。这里综合了文献研究、案例分析、财务指标分析等多种方法做深入分析论述。基于文献研究,参考与供给侧改革、财务绩效分析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得出结论显示,对于煤炭行业来说,供给侧改革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改善供需结构,还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并且可以从转型升级方面为煤炭企业提供指导,尤其是去产能的意义对煤炭企业更是不言而喻,煤炭企业必然要走向转型升级。另外,在现有的财务分析中,较为常见且可行的方法有EVA指标分析与传统财务指标分析,根据供给侧改革政策及煤炭行业的特点,引入了要素管理相关指标和“补短板”、“去产能”、“降成本”等指标。在案例分析中,针对2011至2020年冀中能源供给侧改革策略和财务数据,基于煤炭行业构建了适用的财务指标绩效分析,从中发现冀中能源的供给侧改革政策,发挥了积极的财务绩效影响。冀中能源2015年之前,经营与盈利均处于逐年递减的局面。实施供给侧改革,扭转了冀中能源的颓败之势,去产能、减成本初见成效,盈利能力开始回升。然而,在去杠杆、补短板上冀中能源力有不足,显露出经营战略上的欠缺和资本结构的短板,不具备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因此,必须由战略制定、风险控制、政策防范、资本结构等方面出发,为煤炭行业提出今后的发展之路,认为当下阶段煤炭行业要始终坚持战略升级的发展理念,注重提高创新能力,致力于改善资本结构,制定科学完善的风险应对策略,牢牢把握政策机遇,除此之外,还对如何构建煤炭行业更有效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顾典[2](2021)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生态经济的影响研究 ——基于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视角的比较分析》文中认为目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至关重要的阶段,传统的高投入、高增长的模式作用在逐渐弱化。自2015年起中国开始倡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任务十分明确。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粗放发展方式已经较难适应今后的发展需要,一方面这种生产方式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这种生产方式再难对经济发展形成先前那么显着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状态、生态效率或者生态福利绩效的提高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也是很多学者研究的方向。他们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效率或者生态福利绩效提高的动力机制已经进行了一些比较深刻的研究,同时选择某个产业对生态效率或者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旨在进一步验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分别存在什么影响,并且比较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这两个视角进行研究时有什么异同。本文探寻产业结构与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也针对这两组对象之间的间接影响进行专门研究和定量分析。本文的重要创新点;首次提出了产业结构的绿色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绿色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绿色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本文共分八个章节,按逻辑顺序逐步展开。第一章为导论,按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包括对当前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分析,从而引出了生态发展和产业结构等有关的概念。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提高与我们强调的五大发展理念里的协调发展是统一的,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定要经历的过程;第二部分陈述了选题意义,选题正确是文章有价值的前提;第三部分、第四部分说明了该文的研究技术路线以及研究内容。导论这一章提纲挈领地讲述了本论文存在的价值,以及主体部分将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开展研究。第二章是文献综述,本章阐述了以下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产业结构对生态效率或生态福利绩效的直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福利绩效或生态效率之间的间接影响。在通常的研究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它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合在一起的整体性的概念。生态效率的概念来源于可持续发展,西方最早开始对生态效率进行研究,国内的研究发展也十分迅速。生态福利绩效源于福利的概念,诸大建首次在国内提出了生态福利绩效的概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见仁见智,总体来讲趋于更加科学与全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原本是不同的研究范畴,对它们的研究看似诞生于两个不同的阶段,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又存在内在联系。在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的提升都是我们努力追求的发展方向。为此发现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或者直接影响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间接影响并加以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所以本文在综述部分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分析,试图找到一个合理的研究方向。第三章是经典理论及相关理论分析。本章分两大部分,首先分析了产业结构、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的经典理论,然后对本文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有关理论分析。产业结构经典理论部分介绍了克拉克、库茨涅兹、霍夫曼、钱纳里等人的观点及研究成果。生态效率经典理论部分介绍了鲍尔丁、科斯坦萨等人的观点及研究成果。生态福利绩效理论部分介绍了Daly、诸大建等中外学者的观点。这些经典理论一直是经济学的闪光点,启发了许多后来的学者,为相关的经济学领域研究指明了方向。以这些经典理论为基础,计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指标就有了理论依据。而且本章后面的相关理论分析与这些经典理论一脉相承。这些理论分析针对的是解决产业结构状态与生态效率的对应关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乃至他们之间的间接影响的剖析。本章为全文的理论打下基础,从而保证文章的出发点在理论上是正确的、有意义的。第四章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状态)、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进行了测度,并且对生态经济的两个指标视角下的脱钩和收敛性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干春晖[1]倡导的泰尔指数是计算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较好的方法,而刘伟[2]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也是较好的计算方式。本文利用DEA多阶段方法对生态效率进行了测度。本人借鉴诸大建[3]的方法对生态福利绩效进行了测度。中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梯度现象,产业结构高级化东部地区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测度数据来源包括《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等。生态效率、生态福利视角下的脱钩结果不一样,但都是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破坏脱钩的衡量方法。虽然我国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但通过收敛性分析告诉我们,只要努力生态经济向更高水平迈进是可以实现的。第五章内容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生态效率对应关系的实证分析[4],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直接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在第四章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效率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二者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时排除了内生性。为了提高生态效率,在全国范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需要采取的措施不尽相同。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比较显着的差异。生态效率具有明显的一阶滞后效应,不同的地区控制变量影响的显着性存在差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存在空间影响。同时本章还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的直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生态化的内在需要和导向,所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影响生态福利绩效就不难理解。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一样,生态福利绩效也相应地处于不同的趋势。一般来讲,在工业化进程中如果生态福利绩效还没有跨过拐点,那么生态福利绩效还将继续下行。当生态福利绩效跨过了这个拐点,生态福利绩效就将重拾升势,真正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生态福利绩效的良性循环。在此章处于第五章和第七章之间,是本文主干承上启下的部分。通过stata分析,本章发现产业结构状态与生态效率有显着的对应关系,所以可以通过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适当的调整,为生态效率提升创造有利条件。本文还发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有显着的影响作用。本章内容也为第七章探索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间接影响机制奠定了基础。第六章是间接影响的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对电子信息技术、金融产业发展、清洁能源利用有促进作用,从而间接促进生态效率提高。相比较这些产业,在国内清洁能源相关的经济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几乎是空白。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作者借鉴与分析了他人选取的控制变量,发现虽然个别指标也较有代表性,但总体来看还是不够宏观与全面。所以本文尽量挑选最权威、最能涵盖清洁能源整体效果的数据,在实证后得出结论:清洁能源与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对于生态效率的提高具有显着的影响作用。清洁能源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我们可以通过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来提升影响机制的作用。本章还利用倍差法对清洁能源的影响机制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与前文分析结论一致。此外本章另外一部分是验证了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经济增长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福利绩效之间具有显着的间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整体来讲促进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耗中占比提升,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而这些间接影响效应的提升进而又促进了生态福利绩效的进一步改善[5]。同时,本章还针对清洁能源、循环经济这两种因素进行了门槛效应分析和、DID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知道,二者可以互不干扰、因地施策。第七章是国际经验分析。本章旨在从他国找到可供学习借鉴的经验,对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分析,指出他们的成功及不足之处。本文还对美国休斯顿和德国鲁尔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案例进行了深度分析,这两个案例对中国来讲极具现实意义。中国的中西部等地区正在经历痛苦的转型过程。美国和德国这两个地区的成功转型对中国现阶段的转型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第八章是本文结论的总结。本文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梳理了相关文献和理论,二是计算了生态福利绩效、生态效率、产业结构的状态指标(含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三是定量测算了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对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四是对前人没有专门研究的领域清洁能源进行了定量分析。作为政策咨询,本文认为中西部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中西部地区可以加强清洁能源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培养。在东部地区需要对落后产能进行淘汰和输出,从而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本文还呼吁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拓展循环经济,提高循环经济的规模效应,从而使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更加协调快速的优化发展。
崔嘉爽[3](2020)在《煤炭行业债转股政策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后,煤炭行业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但是随着新一轮债转股政策的开启,煤炭行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因为实施债转股政策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财务风险,优化资本结构。煤炭行业成为了新一轮债转股政策实施企业数量最多的行业。但是煤炭行业实施债转股政策并非一帆风顺,政策是否适合实施及实施效果如何,不仅会受到具体政策条例的制约,还会受到企业自身因素的限制。所以在政策实施的每个阶段,需要考虑政策对煤炭行业的影响,同时更需要评价债转股政策效果。只有明确债转股政策对煤炭行业的具体影响效果,才能更好的完善政策,帮助煤炭行业利用政策更好的发展自己。为了对新一轮债转股政策做出科学评价,评价政策是否完成了煤炭行业预期的目标。首先,本文基于当前煤炭行业债转股实施的现状,以时间为轴线,对比了政策演变与煤炭行业对政策的反馈情况,初步分析债转股政策与煤炭行业的关联。然后,本文利用比较研究法,将煤炭行业、能源行业和实施债转股的煤炭企业三者数据进行对比,观察其在政策前后财务指标变化情况,通过静态对比方式得出政策对煤炭行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假设,为后续动态模型研究作铺垫。接着,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动态分析政策与各个因素的关系,利用稳健性检验中的安慰剂分析法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检验,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出煤炭行业在政策影响下控制组与实验组的综合绩效变化情况,利用综合绩效结果,对实施政策的煤炭行业进行分批次差分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在政策的影响下,除了成长能力、营运能力不显着外,煤炭行业杠杆率水平降低了 4%,煤炭行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现金获取能力分别提升了 3%、3.3%、1.6%,得出了债转股政策对煤炭行业总体呈正面影响的结论,此外,安慰剂检验验证了方法选用的合理性;从行业综合绩效得分结果观察,实验组的综合绩效明显高于控制组的综合绩效,控制组可以带动整体综合绩效水平的提升;通过分批次差分发现,政策交互项系数在政策实施的后期才显示出显着性的特点,证实了政策的滞后性结论。依据研究结果,本文最后提出政策建议,期望政府可依据现状完善政策法规,期望企业可依据政策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
贾茜如[4](2020)在《“去产能”视角下煤炭企业碳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以中煤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广泛关注着以低污染、低能耗为基础的“低碳经济”。煤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储备,同时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我国居高不下的CO2排放量严重影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煤炭企业如果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不仅要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也要在承担相关社会责任方面更加主动的平衡好煤炭企业自身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目前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低碳发展模式成为煤炭企业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而针对煤炭企业从去产能视角开展切实可行的碳绩效评价可以综合评判去产能举措对其低碳发展的成效,从而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因此对煤炭企业开展碳绩效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在“去产能”改革的政策背景下,针对煤炭行业特征对碳绩效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去产能政策理论基础为依据,结合碳绩效及其评价的概念,从资源开采、综合利用、科技创新和内部管理四个维度出发,构建煤炭企业的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中煤能源集团概况及去产能的实践,设计了相关的碳绩效指标,并且在评价模型中一共包含了12个适合煤炭企业进行碳绩效评价的指标。选择熵权法对各指标客观赋权,TOPSIS法确定绩效评价值。最后选取中国煤炭行业的代表性企业——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为中煤能源)进行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中以中煤能源2013—2017年的财务及非财务数据为基础来对该企业的碳绩效进行评价,结果如下:第一,2015—2017年矿井水使用率以及煤矸石利用率均有大幅下降;第二,中煤能源集团2017年研发投入大幅缩减,经营业绩不佳,R&D经费比重与上期相比减少27%,缺乏较强的创新研发意识;第三,单位能耗总产值巨幅下降,2015年只有0.78万元/吨,中煤集团内部对低碳能源的配置严重缺乏效率,内部管理不足。通过深入剖析以上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虽然去产能改革政策对中煤能源的碳绩效有积极影响,但是,中煤能源的在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创新研发和内部管理等方面仍有不足。依据上述问题,本文从以下4个方面提出进一步改进意见。一是推动煤炭清洁生产,从科技驱动、绿色开发、全面提质,在产业链上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二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注重自主创新,具体举措包括健全体制机制、搭建创新平台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研发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三是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通过综合利用发电、充填采空区、井下充填开采、生产利废建材等煤矸石综合利用方式来提高矿井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煤矸石利用率;四是提高煤炭供给质量,通过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强化全流程煤质管控、加大煤质管理和检查考核力度,来优化产品结构达到提高质量的目的。
于梦琦[5](2020)在《基于煤电纵向一体化视角的GN集团合并D集团并购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在我国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煤炭、火电产业双双被列入去产能的清单。由于火电是煤炭产业最重要的下游产业,行业间往往呈现“零和博弈”的状态,煤炭价格的变动总能让一方享受红利,另一方承受业绩压力。为了化解煤电矛盾、优化资源配置,我国煤炭龙头企业GN集团向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D集团发动合并,两家企业强强联合,形成煤电一体化的大型能源集团。GN集团并购案受到政府和行业的支持,并被寄予了解决煤电矛盾的期望。但是,从资本市场反应来看,GN集团与D集团的合并并未被投资者看好。基于此,本文将对GN集团合并D集团这一案例展开研究,综合分析并购后绩效表现及成因,探究煤电纵向一体化并购如何为企业带来绩效提升?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基于纵向一体化的视角,从业务和财务角度建立并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并购前后GN集团绩效进行评估分析,并深入探究纵向一体化程度对市场势力、管理效率、成本水平、资产专用性四项绩效指标的影响,从而对以并购重组方式开展的煤电产业链整合路径提出建议与对策。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尽管GN集团与D集团合并事件引起的短期市场反应并不乐观,但从财务指标来看,经过一年的并购整合,两集团基本实现了“1+1>2”的协同效应,同时,通过本次合并,GN集团将外部市场煤电矛盾通过内部化解,业绩平滑性明显提升。从纵向一体化视角来看,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路径对相关业务指标的影响不同,通过内部整合的纵向一体化可能引起管理效率、市场势力的下降,但通过外部整合有助于提升管理效率和市场势力;无论是内部整合还是外部整合,纵向一体化均能增加企业资产专用性。在后续整合中,GN集团要注重统筹规划内外部整合路径、理性选择产业链整合区域、通过优化内部交易机制提升风险抗性、合理筹划煤电一体化项目,充分发挥煤电一体化运营的协同优势。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首先,本文创新地建立了煤电纵向一体化程度衡量指标,并从煤电纵向一体化的视角构建了并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本文深入剖析GN集团并购D集团这一典型煤电并购案例,据此提出一体化整合路径,为案例公司后续产业链整合提供决策参考依据。本文的应用价值在于,本文以交易费用理论、市场势力理论、范围经济理论为基础,结合煤电产业链特征,提出纵向并购绩效的四项影响因素,对纵向并购绩效作出更深层次的解释,丰富了现有关于并购绩效的研究。
刘敏[6](2020)在《供给侧改革下煤炭行业财务绩效分析 ——以兖州煤业为例》文中指出多年以来,我国的能源结构一直是以煤炭资源为主,石油资源则较少,天然气更是少之又少,即典型的“富煤少油贫气”。截至2018年,全球煤炭资源已探明储量为1.055万亿吨,而我国以1388亿吨,位于世界第四,占比约为13.2%;全球煤炭产量为39.2亿吨,我国以18.29亿吨位于世界第一,占比高达46.7%,由此可见我国在全球煤炭供给格局中处于主导地位。此外,煤炭能源也是我国的基础能源,煤炭行业的下游产业主要是火电、水泥、化工、钢铁产业,而这些产业都是我国国民生活的关键产业,可以说煤炭行业在我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首先对煤炭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介绍其基本特征,随后通过对煤炭行业供需平衡情况、企业亏损率、资产负债率、利润总额等情况进行分析,得出此时煤炭行业存在严重的供需不平衡、产能过剩、企业库存过量、负债率高等问题。这些情况在经济改革中尤为突出,中央将重点对其进行供给侧改革。只有认真贯彻落实供给侧改革,我国煤炭行业才能从衰败危机期,转而过渡为安全期,才能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继续发挥优势,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再分析煤炭行业在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政策中的实践情况。然后本文以煤炭行业佼佼者兖州煤业为例,首先介绍兖州煤业在供给侧改革中关于“三去一降一补”的实践,随后基于传统财务指标体系(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等各项指标),对其财务绩效进行研究,探索供给侧改革对兖州煤业财务绩效的影响。最后分析兖州煤业改革后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指导策略。
周静[7](2020)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房地产行业的财务绩效分析 ——以保利地产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传统的以需求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合时宜,在综合分析国际经济环境和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中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在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质量,改善供给结构。供给侧改革自提出以来,煤炭、钢铁、房地产等行业积极推进并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项任务,取得一定成效。房地产行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其商品兼具居住性和投资性,既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政策提出后,房地产行业成为改革的首批对象。财务绩效作为评价企业发展、行业升级、政策落实、投资合理的有效依据,是房地产企业经营状况的晴雨表,改革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很大程度体现在其财务绩效上,基于此,本文分析房地产企业在供给侧改革前后财务绩效的变化情况,以期能够发现供给侧改革对房地产企业以及整个行业的影响程度。本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研究背景,系统考量我国房地产行业落实供给侧改革政策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效果,并通过案例公司分析落实供给侧改革前后财务绩效的变化,进一步验证供给侧改革的影响。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有关供给侧和财务绩效的相关文献;其次研究房地产行业在供给侧改革实施后的成效,并以2015年作为改革临界年,对比分析15家上市房企在供给侧改革前后的财务绩效变化情况;接着选取保利地产作为案例公司,剖析该企业从2013年到2018年六年间具体的财务绩效变化趋势,总结改革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最后结合对行业和案例公司的分析,探讨房地产企业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基于问题给出提升财务绩效的对策。通过对房地产行业以及案例公司在供给侧改革前后的财务绩效对比研究,发现改革的实施对于房地产企业己经表现出积极的影响趋势,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相比于改革前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好转迹象。因此,房地产行业应该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要求,继续加快库存清理,坚持降低杠杆率,探索成本管理新方式,同时扩展多种产业,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王颖[8](2020)在《K公司战略转型的财务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若想保证自己的竞争力,必须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发展方向,进行战略转型。特别近年来随着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推行,很多传统制造型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都纷纷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很多企业通过跨行业转型的方式实现了战略转型,这种方式有利于企业快速进入新的行业,分散产业风险,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价值。基于此,本文选取了传统制造型企业在战略转型中具有代表性的K公司为研究对象,其通过跨行业并购的方式,完成了从仪器仪表单主业到“仪器仪表+职业教育”双主业的转型,再在转型过程中剥离了拖累业绩的原主业,实现了向教育业的全面转型。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并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梳理,然后明确了战略转型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再介绍了K公司战略转型概况,并分析了其转型动因。然后通过财务特征变化分析、财务指标对比分析、行业财务绩效对比分析、EVA分析以及财务绩效预测分析对K公司战略转型前后的财务绩效进行了研究。得出战略转型提升了 K公司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及股东价值创造能力,但其偿债能力有所减弱,预测其未来长期财务绩效看好。并从财务绩效的分析中,发现K公司战略转型后财务绩效存在以下问题:商誉减值风险;成本费用控制薄弱;行业竞争加剧的经营风险;内部控制风险。从而提出了解决对策:注重投后管理,线上线下协同发展;严控成本费用,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拓宽产业链并调整业绩不佳业务;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规范公司运作。最后总结了对传统制造型企业战略转型的启示:谨慎选择转型行业和并购标的;转型后注重整合工作与战略调整;注重转型后的长期财务绩效。通过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K公司战略转型在总体上对其财务绩效产生了积极影响。第二,传统制造型企业通过跨行业并购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最终达到战略转型目的的方式是可取的。第三,传统制造型企业战略转型可以通过财务绩效分析来指导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第四,跨行业转型的过程是动态的,传统制造型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须以整体目标为导向进行战略调整。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我国传统制造型企业的战略转型和发展提供借鉴参考,并可对企业的战略转型起到现实指导作用。
王敏[9](2020)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水泥行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 ——以海螺水泥为例》文中提出长期以来,水泥行业作为经济建设行业中提供基础原料的上游产业,受到劳动力、生产原料、物流成本等要素价格上涨的影响,水泥行业的生产成本和企业的财务成本持续増加。同时,受基础设施建筑业等下游产业的业务萎缩影响,导致水泥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结构性矛盾,企业经营业绩大幅度下滑等严重问题。2016年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新方向,水泥行业也被列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行业。本文选取2013-2018年15家水泥行业A股上市公司年报数据,结合供给侧改革特征及影响,并通过对以往研究文献的归纳,总结,最终选取15个与财务指标对改革前后三年水泥行业财务绩效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对比改革前后财务绩效得分得出供给侧改革对水泥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具有明显正向作用,其中盈利能力与成长能力增长最大。行业内14家企业综合财务绩效较改革前提高,这说明改革使行业内大部分企业受益。另外,改革后行业企业间的财务绩效水平差距加大,行业龙头企业综合绩效得分较其他企业增长幅度更大。此外,本文选择了水泥行业龙头企业海螺水泥集团作为案例,分析海螺水泥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的具体举措,改革前后各项财务指标的变化,并结合其他企业进行横向比较。最后总结水泥行业及海螺水泥集团供给侧改革的经验,对水泥行业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提高财务绩效水平提出了如下建议:落实去产能,保持行业盈利能力;实现成本领先策略,全方位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保持安全的资产负债率,合理利用债务杠杆;科技创新驱动,为发展能力蓄能;把握发展机遇,拓宽海外市场。
翟鑫[10](2020)在《兖州煤业跨国并购联合煤炭案例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各行业合并整合的脚步正在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寻求优质资源。2017年,全球矿业投资并购风生水起,企业矿投、资产重组事件接连不断,而中企在其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2017年一例史诗级跨国并购的案例,即以兖州煤业跨国并购力拓集团旗下联合煤炭案例为样本,研究并购给企业带来了哪些优势和不足,给企业带来了多少相关利益以及产生了哪些隐性福利等。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并购绩效的研究文献,运用并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介绍了并购双方和竞价方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此次并购动因,对整个并购事件和竞价过程进行了详细回顾,并结合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运用事件研究法分析并购前后短期内的股价变化,采用财务指标分析法探究各指标的长期财务绩效状况,并从非财务角度对此次并购活动进行补充,最后结合我国矿产行业的现状得出结论和启示。研究发现,兖州煤业在签署并购协议后市场反应不大,未对股东创造显着的超额收益率,但是起到了使累计超额收益率由负转正的效果,短期内市场对此次并购呈现积极态度;从长期绩效来看,兖州煤业尤其是其子公司兖煤澳洲各项市场指标得到了显着的改善,兖煤澳洲彻底摆脱亏损颓势,并购后母子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同时,此次并购有效的开拓了兖州煤业的海外市场,增强了在煤炭定价上的发言权,跨国并购提升了兖州煤业的竞争力,实现了战略收益。当前,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进入全面落实阶段,国有企业应该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促使各行业各企业实现良好发展态势。本文通过对兖州煤业跨国并购联合煤炭这一案例的研究,在实现并购绩效相关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同时,丰富了―一带一路‖倡议下国有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研究,希冀为我国企业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二、煤炭产业绩效分析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炭产业绩效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行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 ——以冀中能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供给侧改革相关研究 |
二、财务绩效评价相关研究 |
三、供给侧改革对财务绩效评价相关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供给侧改革 |
二、财务绩效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
二、产业协同理论 |
三、权变理论 |
四、价值管理理论 |
第三章 供给侧改革政策回顾及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分析 |
第一节 供给侧改革政策回顾 |
第二节 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分析 |
一、我国煤炭资源情况 |
二、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前发展状况 |
三、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实践效果 |
第三节 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财务绩效评价分析 |
一、煤炭行业样本公司选取 |
二、供给侧改革前后财务绩效对比分析 |
三、煤炭企业供给侧改革财务绩效评价框架设计 |
第四章 冀中能源供给侧改革案例概况 |
第一节 冀中能源概况 |
一、公司简介 |
三、公司经营情况 |
第二节 冀中能源供给侧改革实践 |
一、精细管理助力政策落地 |
二、业财整合提高核心能力 |
三、“三去一降一补”成效 |
第五章 冀中能源供给侧改革财务绩效评价分析 |
第一节 传统财务指标评价分析 |
一、偿债能力分析 |
二、营运能力分析 |
三、盈利能力分析 |
四、发展能力分析 |
第二节 非传统财务指标评价分析 |
一、扩展财务指标评价分析 |
二、要素管理相关指标评价分析 |
第三节 基于EVA的财务绩效评价分析 |
一、EVA计算 |
二、EVA指标与传统财务指标对比评价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煤炭企业供给侧改革财务绩效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煤炭企业供给侧改革建议 |
一、落实国家政策,增强成长能力 |
二、发展相关业务,提高盈利能力 |
三、狠抓降本增效,加强营运能力 |
第三节 煤炭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框架设计建议 |
一、立足行业特色,紧扣国家政策 |
二、精确时间节点,关注不同视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生态经济的影响研究 ——基于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视角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 |
二、产业结构高级化 |
三、结构主义发展理论 |
四、区域经济学的理论 |
五、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
第二节 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理论研究综述 |
一、生态效率 |
二、生态福利绩效 |
三、其他生态有关理论 |
第三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经济影响的研究综述 |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经济耦合机制的研究综述 |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经济间接影响的研究综述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公式模型构建 |
第一节 产业结构、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发展规律的理论分析 |
一、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 |
二、生态效率的发展规律 |
三、生态福利绩效的发展规律 |
第二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经济直接影响和耦合的机理分析 |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直接影响和耦合的机理分析 |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直接影响和耦合的机理分析 |
第三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经济间接影响的机理分析 |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间接影响的机理分析 |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间接影响的机理分析 |
第四节 理论模型构建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核心变量测度及生态经济指标的脱钩收敛分析 |
第一节 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一、方法的选择 |
二、测度的过程和结果 |
三、产业结构测度结果分析 |
第二节 中国生态效率 |
一、方法的选择 |
二、测度的过程和结果 |
三、测度结果分析 |
第三节 中国生态福利绩效 |
一、方法选择 |
二、测度的过程和结果 |
三、结果分析 |
第四节 脱钩分析 |
一、生态效率脱钩分析 |
二、生态福利绩效脱钩分析 |
第五节 收敛性分析 |
一、生态效率收敛性分析 |
二、生态福利绩效收敛性分析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生态经济的直接影响分析 |
第一节 耦合及解耦分析 |
一、耦合分析 |
二、解耦分析 |
第二节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
一、变量和数据说明 |
二、模型的设立 |
第三节 基本效应的实证分析 |
一、单位根检验 |
二、变量处理及实证分析 |
第四节 空间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生态经济的间接影响分析 |
第一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的间接影响分析 |
一、清洁能源的间接影响分析 |
二、第二产业比重的间接影响分析 |
三、互联网的间接影响分析 |
四、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分析 |
第二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的间接影响分析 |
一、清洁能源的间接影响分析 |
二、循环经济的间接影响分析 |
三、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分析 |
四、城镇化的间接影响分析 |
第三节 生态效率视角清洁能源的门槛效应研究及DID分析 |
一、清洁能源生态效率门槛效应研究 |
二、DID分析 |
第四节 生态福利绩效视角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的门槛效应研究及DID分析 |
一、门槛效应研究 |
二、DID分析 |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经济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
第一节 如何判断产业结构、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优劣 |
第二节 某些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分析 |
一、美国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分析 |
二、德法英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分析 |
三、日本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分析 |
第三节 国际案例分析及启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相关政策建议 |
第三节 后续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简历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3)煤炭行业债转股政策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债转股政策研究 |
1.3.2 行业绩效评价研究 |
1.3.3 债转股对煤炭行业影响研究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2 相关理论及政策现状 |
2.1 债转股政策及评价方法 |
2.1.1 债转股政策概况 |
2.1.2 债转股政策评价方法 |
2.2 债转股政策演变 |
2.2.1 中央政策演变 |
2.2.2 地方政策演变 |
2.3 债转股政策行业演变 |
2.3.1 非煤炭行业债转股政策演变 |
2.3.2 煤炭行业债转股政策演变 |
3 煤炭行业债换股前后财务绩效分析 |
3.1 债转股前后煤炭行业财务绩效变化分析 |
3.1.1 债转股前后煤炭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
3.1.2 债转股前后煤炭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
3.1.3 债转股前后煤炭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
3.1.4 债转股前后煤炭行业成长能力分析 |
3.2 债换股政策前后煤炭行业现金流分析 |
3.2.1 债换股前后煤炭行业获取现金能力分析 |
3.2.2 债换股前后煤炭行业现金流动性分析 |
3.3 假设的提出 |
4 研究设计 |
4.1 双重差分模型简介及原理 |
4.1.1 双重差分模型简介 |
4.1.2 双重差分模型的原理 |
4.2 变量的选取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虚拟变量与控制变量 |
4.3 双重差分模型的构建 |
5 基于DID模型的实证分析 |
5.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5.2 实证检验 |
5.2.1 DID模型各变量求解 |
5.2.2 DID模型安慰剂检验 |
5.2.3 煤炭行业综合绩效主成分提取 |
5.2.4 DID模型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5 DID模型分批次回归分析 |
5.3 DID模型结果分析 |
6 政策建议 |
6.1 对政府的建议 |
6.1.1 规范政策实施的审核、退出体系 |
6.1.2 继续坚持走“市场化、法制化”道路 |
6.1.3 引入信用审核体系,加强对企业后续监管 |
6.2 对企业的建议 |
6.2.1 加强企业治理结构改革,成立化解风险长效机制 |
6.2.2 制定长期目标,避免时滞性的影响 |
6.2.3 合理安排债务融资规模,理性划分债务与投资比例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去产能”视角下煤炭企业碳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以中煤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煤炭企业去产能的研究 |
1.3.2 碳绩效评价体系与方法的研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及评价方法 |
2.1 碳绩效及其评价的概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循环经济理论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4 去产能政策理论 |
2.3 评价方法 |
2.3.1 熵权法 |
2.3.2 TOPSIS法 |
第3章 中煤能源的概况及去产能的实践 |
3.1 我国煤炭行业低碳发展的现状 |
3.2 中煤能源简介 |
3.3 中煤能源去产能的实践 |
3.3.1 综合利用煤矸石、废弃物 |
3.3.2 治污减排,提供优质清洁煤炭 |
3.3.3 科学生产,优化结构以加强内部管理 |
3.3.4 颁布去产能去库存企业新规 |
3.3.5 控制煤炭产能总量 |
3.3.6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建设煤炭大基地 |
第4章 “去产能”视角下煤炭企业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4.1 指标体系设计的目标 |
4.2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4.3 指标体系的维度 |
4.4 “去产能”视角下煤炭企业碳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 |
4.4.1 资源开采 |
4.4.2 综合利用 |
4.4.3 科技创新 |
4.4.4 内部管理 |
第5章 “去产能”视角下中煤能源集团碳绩效分析 |
5.1 数据的搜集 |
5.2 基于熵权法-TOPSIS模型的中煤能源集团碳绩效评价 |
5.2.1 “熵权法-TOPSIS”的碳绩效评价模型 |
5.2.2 基于熵权法的指标权重计算 |
5.2.3 基于TOPSIS模型的碳绩效评价 |
5.3 中煤能源碳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5.3.1 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较低 |
5.3.2 缺乏较强的创新研发意识 |
5.3.3 煤炭企业内部管理不足 |
第6章 “去产能”视角下提高煤炭企业低碳绩效的对策及建议 |
6.1 煤炭的清洁化和企业绿色生产 |
6.2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并增强创新活力 |
6.3 加强矿井水、煤矸石等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
6.4 提高煤炭供给质量 |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煤能源集团原始数据 |
致谢 |
(5)基于煤电纵向一体化视角的GN集团合并D集团并购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 应用价值 |
1.4 论文结构 |
1.5 论文创新 |
2 文献回顾 |
2.1 煤电产业链整合相关研究 |
2.1.1 煤电产业链整合的动因研究 |
2.1.2 煤电产业链整合对纵向交易关系的影响 |
2.1.3 煤电产业链整合方式的研究 |
2.2 纵向一体化与并购绩效的相关研究 |
2.2.1 企业并购绩效评价方法 |
2.2.2 纵向一体化并购绩效 |
2.2.3 纵向一体化测度方法 |
2.3 煤电纵向一体化并购的相关研究 |
2.4 概括性评论 |
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3.1 煤电一体化概念 |
3.2 交易费用理论 |
3.3 市场势力理论 |
3.4 范围经济理论 |
4 GN集团合并D集团案例背景 |
4.1 收购方及其所属行业概况 |
4.1.1 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
4.1.2 GN集团情况概述 |
4.2 被收购方及其所属行业概况 |
4.2.1 电力行业发展现状 |
4.2.2 D集团情况概述 |
4.3 我国煤电一体化发展历程 |
4.4 GN集团合并D集团事件概述 |
4.4.1 GN集团合并D集团动因 |
4.4.2 GN集团合并D集团流程 |
4.4.3 GN集团并购整合情况概述 |
5 纵向一体化视角下GN集团并购绩效分析 |
5.1 案例分析思路 |
5.2 并购绩效指标体系设计 |
5.2.1 纵向一体化程度测度指标 |
5.2.2 基于纵向一体化的绩效评价指标 |
5.2.3 绩效评价体系及指标计算方法 |
5.3 纵向一体化水平测度 |
5.3.1 纵向一体化水平计算 |
5.3.2 纵向一体化水平变化趋势分析 |
5.3.3 小结 |
5.4 基于纵向一体化的绩效评价 |
5.4.1 基础财务指标 |
5.4.2 影响因素指标 |
5.4.3 小结 |
5.5 GN集团产业链整合实施路径建议 |
5.5.1 统筹规划内外部整合路径 |
5.5.2 理性选择产业链整合区域 |
5.5.3 内部合约提升抗风险能力 |
5.5.4 合理筹划煤电一体化项目 |
5.5.5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论文不足与展望 |
6.2.1 本文不足 |
6.2.2 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6)供给侧改革下煤炭行业财务绩效分析 ——以兖州煤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新供给经济理论 |
2.1.2 财务绩效相关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3 文献评述 |
3. 我国煤炭行业现状分析 |
3.1 我国煤炭产业基本特征 |
3.1.1 在全球供给格局中居于主导 |
3.1.2 煤炭是我国主体能源 |
3.1.3 生产集中度高、生产结构优化 |
3.1.4 我国煤炭产业消费和生产分布不均衡 |
3.1.5 明显周期性和季节性 |
3.2 实施供给侧改革前煤炭行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
3.2.1 煤炭需求量降低,产量剩余多 |
3.2.2 财务问题严重 |
3.3 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政策的实施情况 |
3.3.1 去产能方面 |
3.3.2 去库存方面 |
3.3.3 去杠杆方面 |
3.3.4 降成本方面 |
3.3.5 补短板方面 |
4. 兖州煤业财务绩效分析 |
4.1 兖州煤业简介 |
4.1.1 股权结构 |
4.1.2 主营业务 |
4.1.3 行业地位 |
4.2 兖州煤业关于供给侧改革政策的实践 |
4.2.1 去产能策略 |
4.2.2 去库存策略 |
4.2.3 去杠杆策略 |
4.2.4 降成本策略 |
4.2.5 补短板策略 |
4.3 基于财务指标的兖州煤业绩效分析 |
4.3.1 偿债能力分析 |
4.3.2 盈利能力分析 |
4.3.3 营运能力分析 |
4.3.4 发展能力分析 |
4.4 供给侧改革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总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供给侧改革后兖州煤业仍存在的问题 |
5.1.1 高资产负债率依然严峻 |
5.1.2 成本费用控制不合理 |
5.1.3 创新力不足 |
5.2 供给侧改革下对兖州煤业未来发展的建议 |
5.2.1 完善融资体系、优化资本结构 |
5.2.2 加强成本控制、把握政策机遇 |
5.2.3 发展清洁煤炭、加大研发投入 |
5.3 研究的不足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7)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房地产行业的财务绩效分析 ——以保利地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存在的创新点 |
1.4.2 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供给侧改革相关概念 |
2.1.1 供给侧改革的背景 |
2.1.2 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及目的 |
2.1.3 房地产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概念 |
2.2 财务绩效相关概念 |
2.2.1 财务绩效的含义 |
2.2.2 财务绩效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
2.2.3 供给侧改革的财务绩效评价含义 |
2.3 相关理论 |
2.3.1 新供给理论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4 价值管理理论 |
3 房地产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及财务绩效分析 |
3.1 房地产行业的现状及供给侧改革实践 |
3.1.1 改革前状况 |
3.1.2 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
3.1.3 供给侧改革的实践及成效 |
3.1.4 供给侧改革成效评价 |
3.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房地产行业的财务绩效分析 |
3.2.1 样本公司选取 |
3.2.2 供给侧改革前后财务绩效对比分析 |
3.2.3 供给侧改革对房地产行业财务绩效的影响评价 |
4 保利地产的供给侧改革及财务绩效分析 |
4.1 保利地产简介及供给侧改革实践 |
4.1.1 保利地产基本情况 |
4.1.2 供给侧改革的实践及成效 |
4.1.3 供给侧改革成效评价 |
4.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保利地产的财务绩效分析 |
4.2.1 财务指标的选取 |
4.2.2 供给侧改革前后财务绩效对比分析 |
4.2.3 保利地产供给侧改革前后财务绩效总体评价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房地产行业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
5.1.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房地产行业提升财务绩效的对策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K公司战略转型的财务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战略转型内涵研究 |
1.2.2 战略转型动因研究 |
1.2.3 战略转型财务绩效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战略转型 |
2.1.2 财务绩效 |
2.1.3 财务绩效分析方法 |
2.2 相关理论 |
2.2.1 权变管理理论 |
2.2.2 效率理论 |
2.2.3 协同效应理论 |
3 K公司战略转型概况及动因分析 |
3.1 K公司战略转型概况 |
3.1.1 K公司基本情况 |
3.1.2 转型第一阶段:转型“仪器仪表+职业教育”双主业 |
3.1.3 转型第二阶段:剥离制造业全面转型职业教育业 |
3.2 K公司战略转型动因分析 |
3.2.1 转型“仪器仪表+职业教育”双主业动因 |
3.2.2 全面转型职业教育业动因 |
4 K公司战略转型财务绩效分析 |
4.1 战略转型前后财务特征变化分析 |
4.1.1 资产结构分析 |
4.1.2 收入构成分析 |
4.1.3 成本费用分析 |
4.2 战略转型前后财务指标对比分析 |
4.2.1 盈利能力分析 |
4.2.2 营运能力分析 |
4.2.3 偿债能力分析 |
4.2.4 成长能力分析 |
4.3 战略转型前后行业财务绩效对比分析 |
4.3.1 与仪器仪表行业比较分析 |
4.3.2 与教育行业比较分析 |
4.4 基于EVA的战略转型财务绩效分析 |
4.4.1 EVA值的计算 |
4.4.2 EVA分析 |
4.5 财务绩效预测分析 |
4.5.1 市盈率预测 |
4.5.2 业绩预测 |
4.6 财务绩效分析小结 |
5 K公司战略转型后财务绩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5.1 K公司战略转型后财务绩效存在的问题 |
5.1.1 商誉减值风险 |
5.1.2 成本费用控制薄弱 |
5.1.3 行业竞争加剧的经营风险 |
5.1.4 内部控制风险 |
5.2 相关解决对策 |
5.2.1 注重投后管理 |
5.2.2 严控成本费用 |
5.2.3 拓宽产业链并调整业绩不佳业务 |
5.2.4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
6 K公司战略转型启示 |
6.1 谨慎选择转型行业和并购标的 |
6.2 转型后注重整合工作与战略调整 |
6.3 注重转型后的长期财务绩效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水泥行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 ——以海螺水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文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新供给主义经济学 |
2.1.2 供给侧改革相关理论 |
2.1.3 供给侧改革影响财务绩效相关理论 |
2.1.4 财务绩效评价方法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相关研究 |
2.2.2 国内相关研究 |
2.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供给侧改革前后水泥行业财务绩效的实证分析 |
3.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水泥行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
3.1.1 水泥行业供给侧改革实践 |
3.1.2 供给侧改革具体措施对水泥行业财务绩效影响 |
3.1.3 确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 |
3.2 因子分析实证过程 |
3.3 改革前后水泥行业各公共因子得分评价 |
3.4 改革前后水泥行业综合财务绩效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供给侧改革下海螺水泥财务绩效分析 |
4.1 海螺水泥集团简介 |
4.2 海螺水泥集团供给侧改革实践 |
4.2.1 “去产能”方面 |
4.2.2 “去库存”方面 |
4.2.3 “去杠杆”方面 |
4.2.4 “降成本”方面 |
4.2.5 “补短板”方面 |
4.3 海螺水泥集团供给侧改革前后财务绩效分析 |
4.3.1 海螺水泥集团改革前后盈利能力分析 |
4.3.2 海螺水泥集团改革前后营运能力分析 |
4.3.3 海螺水泥集团改革前后偿债能力分析 |
4.3.4 海螺水泥集团改革前后成长能力分析 |
4.4 海螺水泥集团供给侧改革中的经验 |
4.5 供给侧改革下对海螺水泥集团未来发展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1.1 改革后水泥行业综合财务绩效总体提升 |
5.1.2 改革后行业内企业财务绩效差距变大 |
5.1.3 改革后海螺水泥财务绩效进一步提升,行业龙头地位明显 |
5.2 提升水泥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建议 |
5.2.1 落实去产能,保持行业盈利能力 |
5.2.2 实现成本领先策略,全方位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
5.2.3 保持安全的资产负债率,合理利用债务杠杆 |
5.2.4 科技创新驱动,为发展能力蓄能 |
5.2.5 把握发展机遇,拓宽海外市场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兖州煤业跨国并购联合煤炭案例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并购概念 |
2.1.2 绩效概念 |
2.2 并购相关理论 |
2.2.1 并购协同效应理论 |
2.2.2 规模经济理论 |
2.2.3 生命周期理论 |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3章 兖州煤业并购联合煤炭案例简介 |
3.1 并购企业简介 |
3.1.1 兖州煤业公司简介 |
3.1.2 联合煤炭工业有限公司简介 |
3.1.3 竞价方嘉能可公司简介 |
3.2 并购动因分析 |
3.2.1 国家政策助力行业发展 |
3.2.2 寻求优质资源提升亚太地区话语权 |
3.2.3 改善子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
3.2.4 寻求并购协同效应 |
3.3 并购过程及并购方案 |
3.3.1 达成初始协议 |
3.3.2 在博弈中优化交易方案 |
3.3.3 转让股权共同开发 |
3.3.4 全球融资完成交割 |
第4章 兖州煤业并购联合煤炭绩效分析 |
4.1 短期绩效分析 |
4.1.1 确定事件日、窗口期和估算期 |
4.1.2 计算预期收益率 |
4.1.3 计算超额收益率和累计超额收益率 |
4.2 长期绩效分析 |
4.2.1 盈利能力分析 |
4.2.2 营运能力分析 |
4.2.3 偿债能力分析 |
4.2.4 成长能力分析 |
4.3 非财务指标绩效分析 |
4.3.1 资产质量显着提高 |
4.3.2 组织架构趋于合理 |
4.3.3 国际煤炭定价话语权逐步提升 |
4.3.4 子公司财务状况得以优化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启示 |
5.2.1 并购要符合企业战略规划 |
5.2.2 合理选择并购标的与时机 |
5.2.3 设计恰当的融资方式 |
5.2.4 并购后进行有效整合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四、煤炭产业绩效分析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行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 ——以冀中能源为例[D]. 李帅锋.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生态经济的影响研究 ——基于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视角的比较分析[D]. 顾典.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3]煤炭行业债转股政策绩效评价研究[D]. 崔嘉爽.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去产能”视角下煤炭企业碳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以中煤集团为例[D]. 贾茜如.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5]基于煤电纵向一体化视角的GN集团合并D集团并购绩效研究[D]. 于梦琦.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6]供给侧改革下煤炭行业财务绩效分析 ——以兖州煤业为例[D]. 刘敏. 苏州大学, 2020(03)
- [7]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房地产行业的财务绩效分析 ——以保利地产为例[D]. 周静. 安徽财经大学, 2020(12)
- [8]K公司战略转型的财务绩效研究[D]. 王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9]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水泥行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 ——以海螺水泥为例[D]. 王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10]兖州煤业跨国并购联合煤炭案例绩效研究[D]. 翟鑫. 青海民族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