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的功能文体分析

一首诗的功能文体分析

一、对一首诗的功能文体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锁清[1](2020)在《从功能文体学视角析《阿拉比》》文中研究说明概述《阿拉比》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介绍功能文体学的含义。从功能文体学人际功能的语气特征、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交叉使用、全文时态及情态使用等四个方面分析小说《阿拉比》,探讨《阿拉比》及《都柏林人》的主题。

陈蕊娜[2](2017)在《基于计量语言学指标的汉英文本特征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计量语言学是以真实语料为基础、用精确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结构与发展规律的语言学分支学科。近年来用于文本特征研究的计量语言学指标不断涌现,我们不仅可以使用这些指标来验证传统定性研究的某些结论,而且还可以借此发现其它研究方法难以发现或不能很好解释的文本特征规律。本文选取的是综合反映语言系统性特征的计量语言学指标,选用“汉英对比研究”语料库中代表性语体的文本特征,展开跨语体、跨语言的共时和语言类型学比较。研究语料库为兰卡斯特汉语语料库(LCMC)和弗瑞伯格-布朗美式英语语料库(Frown)。我们首先将文本特征进行量化,然后对文本特征的使用频率和分布频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寻找这些语言现象背后的数理规律,并从语言学角度解读其成因,为语言研究提供思路。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引言,首先对国内外有关文本特征的质性研究、量化研究、以及汉英对比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第二章为语料和研究方法的介绍,包括LCMC和Frown两个语料库、重要的计量语言学指标(熵、h点和主题集中度)、计量工具等。第三、四、五章是结合具体的计量语言学指标进行的实证研究,分别对汉英不同语体在句法变化性、词汇丰富性、以及主题集中程度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第六章为全文结论,总结论文的主要发现及不足,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第三章“基于‘熵’的汉英句法变化性及体标记差异考察”。熵是反映语言数学面貌的一个重要信息论参数,用以对语言的信息量进行量化描写。我们研究的“词位置相对熵”、“词性位置相对熵”和“体标记语言结构相对熵”这3个指标都具有一定揭示句法变化程度的意义。“词位置熵”和“词性位置熵”用于研究不同语体的句法差异,其最显着的特点是考虑了句中相继出现的词、词性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关联强度,这是其它研究方法都不太可能做到的。使用“词性位置相对熵”的均值作为衡量不同语体的句法灵活度可能更为可靠。统计检验表明:“词性位置相对熵”和“体标记语言结构相对熵”在汉英的不同语体之间存在差异,尤其是“叙述性Vs.说明性”语体之间差异显着。第四章“基于‘熵’的汉英不同语体词汇丰富性比较”。考察不同语体词汇丰富性的差异,实际是研究不同语体“词汇类型概率分布”存在的差异。本章把词汇丰富性放入和“词汇类型概率分布”具有关联的三个分布函数中进行考察:“型例比分布”、“型例比-熵分布”和“词汇频率概貌分布”。经研究,“型例比分布”和“型例比-熵分布”可以作为汉英不同语体的区别性参数。由于“型例比-熵分布”可以看成是洛伦兹曲线的一种,即“无标度网络洛伦兹曲线”,我们借鉴“无标度网络洛伦兹曲线”中的“?”(表示幂函数曲线的上凸程度)来比较不同语体“型例比”(TTR)的差异,是对不同语体词汇丰富性最直接地比较。词汇丰富性在汉英中皆表现为政府公文最低,小说最高,新闻间于两者之间。第五章“汉英不同语体‘主题集中度’的差异”。本章使用主题集中度(TC)、第二主题集中度(STC)和比例主题集中度(PTC)这三个指标,从语义层面上对政府公文、新闻和小说三种语体的差异进行量化比较。该方法有别于众多“内容分析”范式的一点在于:可以经由“主题词”来进一步精确量化整个文本主题集中的程度,从而为后续的统计假设检验奠定基础。我们将三种语体的三种主题集中度的数值作为特征向量,使用“围绕中心点聚类”(PAM)和“层次聚类”(HA)进行分析,发现这些特征向量大都能正确聚集到自己的语体簇。聚类结果较为理想的原因有二:第一,每一种主题集中度的数值在每一种语体中都呈现出“层级式”差异,且三种主题集中度的数值在三种语体之间也呈现出“层级式”差异;第二,三种语体“主题词”的数目和类型也存在差异。在汉英三种语体文本的h点和2h点区域中,名词占比从高到低排序皆为“政府公文>新闻>小说”,这种差异促成了政府公文、新闻和小说三种语体形成“主题密集-主题平衡-主题稀疏”的“三足鼎立”趋势,且这种格局具有跨语言的共性。

连婧杰[3](2016)在《语言学类论文中英文摘要及物性对比研究 ——以《内蒙古大学学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摘要是学术交流中很重要的媒介。一篇好的摘要可以让读者获取到该研究的主要内容,并进一步决定这篇论文是否有利用价值。近年来,摘要备受关注。然而先前的研究主要关注摘要的体裁结构和其语言特征。很少有人用及物性理论对中英文摘要进行全面的对比研究。本论文基于此研究缺口,以系统功能理论下的及物性系统为理论依据,探究中英文摘要及物性的异同。本文通过观察法收集数据,语料来源于2009年到2014年在汉语期刊《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的关于语言学论文的41篇中文摘要和41篇英文摘要。本论文结合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进行研究,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对语料中的过程进行鉴定和分类,并对中英文摘要中的过程和过程类型分别进行数据分析;其次,对中英文中各过程的特征、功能以及转化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对比研究,并讨论中英文在这三个方面有所异同的原因。经以上研究,本文总结出中英文摘要在过程以及过程类型分布上有显着的异同,而每个过程类型的功能却不尽相同。同时,研究发现中英文过程转换包含两大类,即过程的扩充跟缩减,以及不同过程类型间的转化。该论文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此研究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首先,论文中有关及物性的研究成果可以使学习者理解中英文摘要语篇的语言特征。此外,中英文过程的不同之处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充分的理解汉英两种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最后,本研究分析了中英过程间的转化,并且对这些转化进行详细划分,从而对以后的对比研究有所启示。

程思茜[4](2016)在《《风声鹤唳》的功能文体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的功能文体学,是文学文体学众多流派中最具影响力的流派之一。功能文体学主要从韩礼德提出的三个元功能角度来分析语言,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将功能文体学中的相关理论运用到文本分析中致力于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分析描述来评价和解读文本以展示女主公的个人成长之路,二是揭示文本的主题以及如何通过语言传递意义。本研究利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对林语堂的小说《风声鹤唳》进行功能文体分析。为了便于分析,笔者根据故事背景发展的三个主要城市,将小说划分成了三部分,并选取了其中对情节发展最为关键的内容进行分析。所选取的这些情节不仅全景式地展现了女主人公较为完整的个人成长,而且有助于全书的起承转合。本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笔者将及物性分析与小说中三个部分各片段情节的内容相结合,从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等六种类型的过程中见证了女主人公—梅玲(丹妮)的成长与改变,而各个人物性格的刻画与描写也在及物性过程的分析中跃然纸上。其次,通过仔细分析梅玲和其他男主人公的对话,表明人际功能中的语气和情态系统能够很好地揭示主人公之间相互的社会关系以及其中微妙的转变,同时展示了鲜明的人物个性。最后,对主旨段的主位结构分析很好地揭示了主旨,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掌握小说的发展进程和脉络。本研究结合系统功能语法的相关理论,通过对所选取章节较为全面详尽的分析,展示了女主人公的个人成长和个性蜕变之路,揭示了女主人公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个性独立的新时代女性。本研究的意义以及启示在于以下几点。一、林语堂的一些文学作品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对于其经典小说的研究更是不胜枚举。这本小说同样也不例外,但纵观所搜集到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和文献,从功能文体学或系统功能语法角度对于此小说的研究几乎为一片空白,此研究恰恰弥补了这样一个缺憾。二、此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赏析和解读,证明了功能文体学是文学作品分析行之有效的工具,有助于读者更为客观科学地朗读和理解作品。

李东齐[5](2016)在《童话和短篇小说的功能文体学研究 ——基于语言复杂性和概念元功能的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童话和短篇小说同属叙事文学且篇幅相近,但二者是不同文类的叙事:童话是主要为儿童创作的叙事而短篇小说主要以成人为目标读者。二者就可能存在功能文体方面的差异。本文从语言复杂性和概念元功能两个角度对比童话和短篇小说的功能文体特点并从多个角度解释产生各自文体特点的原因。本文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选取10篇童话和10篇短篇小说作为两个文类的代表语篇,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所有语篇进行相关标注,然后利用语料库检索工具AntConc和数据处理工具Excel和SPSS获取、处理数据,最后对比数据,对突出的数据结合实例进行解释并得出结论。研究发现,在语言复杂性方面,童话具有低词汇密度、高语法复杂度的文体特点,是更加“口语化”的、更加简单直白的叙事;而短篇小说则显示出高词汇密度、低语法复杂度的文体特征,是更加“书面语”的、更加复杂细致的叙事。在概念意义方面,二者在逻辑语义关系、及物性和环境成分选择方面体现出相似的文体特征,同时,在构建逻辑意义和经验意义的方式上也存在显着的文体差异。二者在语言复杂性和概念元功能方面的文体差异主要和读者的差异有关:作者做出不同的文体选择是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本研究丰富了功能文体学关于文体选择制约条件的探讨,指出读者需求可能是影响作者文体选择的又一制约因素,同时丰富了童话和短篇小说的文体学知识,也证明了功能文体学在揭示某一类型语篇文体特征方面的解释力和适用性。

温穗君[6](2015)在《《饮酒》及其日译文的功能文体对比》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依据,从语篇意义角度出发对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及其日译文进行功能文体对比分析。分析表明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探讨文学语言"艺术"特点的适用性及探讨中日语文学翻译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刘驭昊[7](2015)在《从韩礼德的概念元功能角度分析马克·吐温的小说语言特征 ——以《汤姆·索耶历险记》为例》文中指出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及其重要的人物,《汤姆·索耶历险记》是他的一部力作,自出版以来就广受喜爱畅销不衰。本文将以功能主义大师韩礼德的概念元功能为理论框架,以《汤姆·索耶历险记》为例,分析解读该小说的语言特点与主题。该作品完成于作者的文风较为成熟的时期,因而该小说中体现出的语言特征可以推而广之。迄今为止,对《汤姆·索耶历险记》的研究主要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出发,讨论该小说中体现的艺术手法,主题思想,语言特点与历史意义,尚无作品使用功能文体学的理论对其进行探讨。基于此,本研究将以韩礼德的概念元功能为理论基础,以《汤姆·索耶历险记》的前四章为语料,采用定量、定性以及实证的方法对《汤姆·索耶历险记》的语言特点进行研究,以归纳总结出及物过程的数量和分布上的前景化所凸显的语言特点,同时挖掘出前四章内容中所隐含的小说主题。笔者通过对前四章内容的深入分析之后发现,不同类型的及物过程的数量和分布与小说的语言特征和小说主题息息相关。小说中出现数量最多的是物质过程,物质过程与行为过程一道体现多动词多事件的特点;高频次的言语过程体现出小说的口语化特征,且对话语言简单简短,多不规则口语,这是马克吐温小说的一个显着特点;心理过程的描写在该小说中也较突出,该过程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人物在发生一系列事件之后开始反思人生一步步成长的主题。心理过程的描写与物质过程形成强烈对比,体现出小说的幽默与讽刺意味;心理过程中较多使用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有趣人物栩栩如生;关系过程与存在过程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以及相关人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共同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得小说中的故事环环相扣,衔接自然。这样一篇完整的叙事小说就可以通过及物性分析极为分明的展示出来了。总而言之,通过及物过程的分析,体现出马克·吐温的小说融幽默与讽刺于一体,极富个人机智与妙语,而又不乏深刻的洞察与见解的特点。小说的成长主题也鲜明的体现出来。本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一方面对于功能文体分析理论框架用于分析小说的主题意义是一种丰富;另一方面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探讨了《汤姆·索耶历险记》中凸显的语言特点,为马克·吐温作品的语言特征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但是由于篇幅有限,作者将仅就前四章展开分析,探索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色并从中透视小说的主题。

段春红[8](2015)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及其英译诗作的文体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极具清新自然的色彩,注重诗歌意象,选用新变的句法,其语言艺术魅力非凡,堪称现代诗中的典范。本文以文体学理论为基础,从意象与句法偏离两个角度分析了这首诗及赵彦春教授对此诗的英译作品的结构特征和情感色彩。

张冠男[9](2014)在《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As a unique feature of literature, poem brings readers music beauty, image beauty, visual beauty as well as symbolic beauty. Robert Frost is an American contemporary poet who is good at stylistic feature of poems, especially in macroscopic organization, rhetorical methods, grammatical metaphor, vocabulary, rhythmic feature, and semantic relations. Generally, sound is related to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Patterns of sound can create melodious effect in poetry, and sometimes a single vowel or consonant will make the verse or even the particular poem significant. Sometimes musical or incantatory effects are achieved through devices such as onomatopoeia, alliteration, assonance and rhythm. A stylistic analysis of Robert Frost’s famous poem"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is given, which mainly focused on its language features. Through the excellent choice of words and organization of sound, Frost makes the simplest pieces into meaningful poems with beautiful melody and brings readers refreshing sense, flatus of life, tranquility and geniality.

裴倩[10](2014)在《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的文体学分析》文中指出现代文体学兴盛于上世纪60年代。自此,诗歌和小说这两种文学形式一直是文体学研究的焦点,其中诗歌文体尤其引人注目,激发了众多文体学者的研究兴趣。而戏剧文体研究则较少得到关注,相关的研究数量也较少。虽然情景喜剧这一新的戏剧形式随着电视的普及发展起来,相关的文体研究却少之又少。前人对情景喜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字幕的翻译以及剧中言语幽默机制的阐释上。因此,对情景喜剧的文体研究十分必要。本论文的研究语料选自当前广受欢迎的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从已完整播出的六季中,每季随机抽取一集作为语料,从语音、词汇、语义、句法以及语用这五个层面分析这部剧的文体特征以及观察到的特征所达到的文体效果。本文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助分析工具Cool Edit Pro2.0,Range6.0,Microsoft Excel2010以及Microsoft Word2010对语料中出现的文体特征作了定量分析和定性的文体效果阐释。通过对《生活大爆炸》进行文体学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结果:在语音方面,这部剧整体上有两个特点,一是语速较快,二是运用了非本土发音。此外,该剧还有许多与特定情节相关的局部特征,即人物音色的改变,谐音双关、头尾韵和特殊发音的使用;在词汇方面,除常用词汇外,学术类词汇,科技类词汇,与科幻电影、游戏以及漫画相关的词汇,以及粗俗语的使用有着独特的文体功效;在语义方面,该剧运用了语义转移,语义荒谬,语义欺骗,语义模糊等手段。具体包括明喻,暗喻,悖论,矛盾,夸张,低调陈述,反语和语义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句法方面,由于该剧大量使用简单句和小句,剧中并列句,复合句和并列-复合句的文体效果得到凸显。同样,由于短句和主动句的大量使用,长句和被动句的文体效果也得到了强化;在语用方面,分析结果显示,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十分普遍,共计178处。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对质量准则的违反,占总量的53.93%。其次是对关联准则,数量准则和方式准则的违反,分别占总量的17.98%,15.17%,和12.92%。剧中人物对话的含义通过合作原则得到了很好的阐释。另外值得注意的是,Sheldon这一人物在学术词汇,长句以及被动句的使用上远远多于剧中其他人物,主人公Sheldon的科学怪胎形象由此得到了成功的刻画,令人印象深刻。通过分析和讨论,作者发现以上文体特征为该剧营造出多种艺术效果,突出了人物的性格,揭示了文体学知识在人物刻画方面的价值、意义以及发挥的积极作用。本文拓宽了文体学的研究范畴,是一次文体学分析运用的有益尝试。同时,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对文体学教学有所助益,丰富学生的文体学知识,提升语用能力。此外,还能丰富观众对演剧艺术的鉴赏视角,加深对这种艺术形式的理解,从而推动演剧艺术的发展。

二、对一首诗的功能文体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一首诗的功能文体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从功能文体学视角析《阿拉比》(论文提纲范文)

一、《阿拉比》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二、功能文体学与《阿拉比》
三、从功能文体学中人际功能视角分析《阿拉比》
    (一)语气特征
    (二)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交叉使用
    (三)全文时态
    (四)情态使用
结语

(2)基于计量语言学指标的汉英文本特征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1.1 有关语体的质性研究
        1.1.2 文本特征的量化研究
    1.2 指标及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总体结构
2 语料和方法
    2.1 研究语料库
        2.1.1 语料库基本情况介绍
        2.1.2 语料的预处理
    2.2 计量指标
        2.2.1 熵
        2.2.2 h点
        2.2.3 主题集中度
    2.3 计量工具
        2.3.1 数据获取工具
        2.3.2 数据分析工具
3 基于“熵”的汉英句法变化性及体标记差异考察
    3.1 研究语料库
    3.2 熵的计算
        3.2.1 “词位置熵”的计算
        3.2.2 体标记语言结构的熵值计算
    3.3 汉英“词位置相对熵”和“词性位置相对熵”
        3.3.1 实验结果及讨论
        3.3.2 其他学派研究不同语体句法差异的关注点
    3.4 汉英不同语体表示体标记结构的熵
        3.4.1 实验结果及讨论
        3.4.2 其他学派研究体标记的关注点
    3.5 不同语言特征的幂函数拟合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熵”的汉英不同语体词汇丰富性比较
    4.1 研究语料库
    4.2 词熵的计算
    4.3 型例比分布
    4.4 型例比-熵分布及洛伦兹曲线
        4.4.1 型例比-熵分布
        4.4.2 无标度网络的洛伦兹曲线
        4.4.3 型例比-熵分布的无标度网络属性
    4.5 词汇频率概貌分布
    4.6 词汇丰富性语体差异的讨论
        4.6.1 政府公文的词汇丰富性
        4.6.2 新闻的词汇丰富性
        4.6.3 小说的词汇丰富性
        4.6.4 二语习得领域对于词汇丰富性的研究
    4.7 本章小结
5 汉英不同语体“主题集中度”的差异
    5.1 研究语料库及不同语体的三种主题集中度
    5.2 基于主题集中度的聚类分析
        5.2.1 基于主题集中度的“围绕中心点划分聚类”
        5.2.2 基于主题集中度的“层次聚类”
    5.3 不同语体聚类结果的语言学成因探讨
        5.3.1 不同语体三种主题集中度数值存在的“层级式”差异
        5.3.2 不同语体“主题词”数目及类型的差异
        5.3.3 不同语体主题词的差异
    5.4 文本的内容分析
        5.4.1 质性的内容分析
        5.4.2 量化的内容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本文的主要发现和创新点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3)语言学类论文中英文摘要及物性对比研究 ——以《内蒙古大学学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
    1.3 Research questions
    1.4 Data and methodology
    1.5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Previous studies on transitivity
        2.1.1 Previous studies on transitivity abroad
        2.1.1.1 Previous studies on transitivity theory
        2.1.1.2 Previous studies on application of Halliday's transitivity theory
        2.1.2 Previous studies on transitivity at home
        2.1.2.1 Previous studies on transitivity theory
        2.1.2.2 Previous studies on application of Halliday's transitivity theory
        2.1.2.3 Contrastive studies on application of Halliday's transitivity theory
    2.2 Previous studies on abstracts
        2.2.1 Generic structure of abstracts
        2.2.2 Linguistic features of abstracts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The general overview of the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3.2 The three metafunctions of languages
        3.2.1 The interpersonal function
        3.2.2 The ideational function
        3.2.3 The textual function
    3.3 The transitivity system
        3.3.1 The material process
        3.3.2 The mental process
        3.3.3 The behavioural process
        3.3.4 The verbal process
        3.3.5 The relational process
        3.3.6 The existential process
Chapter 4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4.1 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abstracts
    4.2 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abstracts
    4.3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ransitivity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bstracts
        4.3.1 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process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bstracts
        4.3.2 Transitivity process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bstracts
        4.3.2.1 Expans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processes
        4.3.2.2 Shifts between different processes
    4.4 Discussion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Implications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References
Appendix

(4)《风声鹤唳》的功能文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the Study
    1.2 Significance and Necessity of the Study
    1.3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1.4 Organization of the Study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Previous Studies on Functional Stylistics
    2.2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A Leaf in the Storm and Relevant Studies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Style and Stylistics
    3.2 Functional Stylistics
        3.2.1 The Ideational Function
        3.2.1.1 Material Process
        3.2.1.2 Mental Process
        3.2.1.3 Relational Process
        3.2.1.4 Verbal Process
        3.2.1.5 Behavioral Process
        3.2.1.6 Existential Process
        3.2.2 The Interpersonal Function
        3.2.2.1 Mood System
        3.2.2.2 Modality System
        3.2.3 The Textual Function
Chapter Four A Functional Stylistic Analysis of A Leaf in the Storm
    4.1 Ideational Analysis:Transitivity System
        4.1.1 Analysis of the first part:Peiping
        4.1.2 Analysis of the second part:Shanghai
        4.1.3 Analysis of the third part:Hankow and Wuchang
    4.2 Interpersonal Analysis:Mood and Modality
        4.2.1 Interrelationship Analysis between Malin (Tanni) and Poya
        4.2.2 Interrelationship Analysis between Malin (Tanni) and Laopeng
    4.3 Textual Analysis:Thematic Structure and Cohesion
        4.3.1 Thematic Structure
        4.3.2 Cohesio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Summary of the Study
    5.2 Limitations and Further Research Perspectives
Works Cited
Publications

(5)童话和短篇小说的功能文体学研究 ——基于语言复杂性和概念元功能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Abbreviations
1. Introduction
    1.1 Fairy tales and short stories
    1.2 Functional stylistics
    1.3 The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4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study
2. Literature Review
    2.1 A review of functional stylistic studies
    2.2 A review of stylistic studies of fairy tales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Some basic concepts of SFG
    3.2 Language complexity
        3.2.1 Lexical density
        3.2.2 Grammatical intricacy
    3.3 Logical Meaning
        3.3.1 Taxis(degree of interdependency)
        3.3.2 Logico-semantic relation
    3.4 Experiential Meaning
        3.4.1 Transitivity
        3.4.2 Circumstance
4. Research Methodology
    4.1 Research questions
    4.2 Data collection
    4.3 Research methods and procedures
5. Comparison between Fairy Tales and Short Stories in terms of Language Complexity
    5.1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genres in terms of lexical density
    5.2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genres in terms of grammatical intricacy
    5.3 Difficulty of reading
    5.4 Summary
6. Comparison between Fairy tales and Short Stories in terms of IdeationalMetafunction
    6.1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genres in terms of logical meaning
    6.2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genres in terms of experiential meaning
        6.2.1 Comparison between transitivity selection
        6.2.2 Comparison between circumstances
    6.3 Summary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1 Other Data of Each Text
Appendix 2 Samples of Annotation

(6)《饮酒》及其日译文的功能文体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功能文体
3 汉、日语主位特点简述
4《饮酒》 (其五) 及其日译文功能文体对比
    4.1《饮酒》 (其五) 功能文体分析
    4.2 与日译训读文的对比
    4.3 与现代日译文的对比
5 结论

(7)从韩礼德的概念元功能角度分析马克·吐温的小说语言特征 ——以《汤姆·索耶历险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Preliminary Remarks
    1.2 Background, Goal,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Previous Reviews of Mark Twain and His Literary Works
    2.2 Literature Review of Halliday’s Functional Stylistics for Analysis ofTexts
    2.3 Achievements of Previous Studies and Research Target for This Thesis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Research Method
    3.2 Data for Analysis
    3.3 Introduction to Halliday’s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Chapter 4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in Terms ofIdeational Metafunction
    4.1 Introduction
    4.2 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Chapter 1
    4.3 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Chapter 2
    4.4 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Chapter 3
    4.5 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Chapter 4
    4.6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Realized byIdeational Metafunction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5.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y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1篇

(9)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论文提纲范文)

1 Introduction
2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Poem
    2.1 Stylistic study on the phonological level
    2.2 Stylistic study on the lexical level
        2.2.1 Nouns
        2.2.2 Pronouns
        2.2.3 Choice of words
3 Conclusion

(10)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的文体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ontents
List of Tables and Figures
Abbreviation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The Need of the Study
    1.2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1.3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4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Clarification of Terms
        2.1.1 Style
        2.1.2 Stylistics
    2.2 A Review of Related Studies
        2.2.1 Previous Studies on Stylistics
        2.2.2 Previous Studies on Sitcom
    2.3 Summar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Important Clarific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2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Study
        3.2.1 The Phonological Level
        3.2.2 The Lexical Level
        3.2.3 The Semantic Level
        3.2.4 The Syntactic Level
        3.2.5 The Pragmatic Level
Chapter Four Methodology
    4.1 The Research Questions of the Study
    4.2.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Big Bang Theory
    4.3 Data Establishment
    4.4 Data Analysis
        4.4.1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the Study
        4.4.2 The Analytical Tools
        4.4.3 The Procedure of Data Analysis
Chapter Five Results and Discussion
    5.1 The Phonological Level
        5.1.1 The General Phonological Features
        5.1.2 Local Plot-Specific Phonological Features
    5.2 The Lexical Level
        5.2.1 The Analysis of Words in BASEWRD1 and BASEWRD2
        5.2.2 The Analysis of Words in BASEWRD3
        5.2.3 The Analysis of the Not-In-The-List Words
        5.2.4 The Analysis of the Words Classified by Character
    5.3 The Semantic Level
        5.3.1 Semantic Transference
        5.3.2 Semantic Absurdity
        5.3.3 Semantic Deception
        5.3.4 Semantic Ambiguity
    5.4 The Syntactic Level
        5.4.1 Major Sentences and Minor Sentences
        5.4.2 Long Sentences and Short Sentences
        5.4.3 Active Sentences and Passive Sentences
    5.5 The Pragmatic Level
        5.5.1 Violation of Quality
        5.5.2 Violation of Quantity
        5.5.3 Violation of Manner
        5.5.4 Violation of Relation
    5.6 Summary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6.2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6.3 The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Acknowledgements
References
Appendix I
Appendix II
Appendix III
Appendix IV
Academic Achievements

四、对一首诗的功能文体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功能文体学视角析《阿拉比》[J]. 李锁清. 英语教师, 2020(20)
  • [2]基于计量语言学指标的汉英文本特征比较研究[D]. 陈蕊娜. 浙江大学, 2017(08)
  • [3]语言学类论文中英文摘要及物性对比研究 ——以《内蒙古大学学报》为例[D]. 连婧杰. 内蒙古大学, 2016(02)
  • [4]《风声鹤唳》的功能文体分析[D]. 程思茜. 安徽大学, 2016(10)
  • [5]童话和短篇小说的功能文体学研究 ——基于语言复杂性和概念元功能的对比分析[D]. 李东齐.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6)
  • [6]《饮酒》及其日译文的功能文体对比[J]. 温穗君.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5(08)
  • [7]从韩礼德的概念元功能角度分析马克·吐温的小说语言特征 ——以《汤姆·索耶历险记》为例[D]. 刘驭昊. 贵州师范大学, 2015(10)
  • [8]《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及其英译诗作的文体学分析[J]. 段春红. 语文学刊, 2015(08)
  • [9]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J]. 张冠男. 海外英语, 2014(15)
  • [10]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的文体学分析[D]. 裴倩. 兰州交通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一首诗的功能文体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