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肌康搽剂对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和影响骨细胞培养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覃博,韦葛谨,潘小清[1](2016)在《接活跌打膏对急性软组织损伤大鼠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接活跌打膏对急性软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自由落体组织损伤法建立急性软组织损伤大鼠模型,造模后,将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基质对照组、正红花油组及接活跌打膏28、7 g药材/kg剂量组5组,每组24只,分别外用基质、正红花油及接活跌打膏,共5 d,另设正常对照组。观察局部组织损伤程度,损伤组织IL-1β、PGE2、SOD、MDA等水平。建立急性血瘀大鼠模型,观察接活跌打膏活血化瘀的功能。结果:和模型组比较,急性软组织接活跌打膏28 g药材/kg剂量组在给药后第5天可显着降低急性软组织损伤大鼠的损伤症候指数,在给药后第3、5天可显着降低损伤组织的PGE2、IL-1β水平,在给药后第3、5天可显着提高急性软组织损伤大鼠损伤组织SOD活性,降低MDA水平;可显着改善急性血瘀大鼠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结论:接活跌打膏对急性软组织损伤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与影响到损伤部位的炎症因子水平,并与改善其氧化应激和活血化瘀的功能有关。
王未[2](2014)在《ZD制剂对小鼠毒性作用和炎性因子影响及损伤马模型作用初探》文中认为ZD制剂是根据有多年临床应用效果的验方研制而成,用来治疗马属动物肢蹄急性软组织损伤的复合中药制剂,结合各种赋形剂制作成的一种现代外用中药软膏剂型。本研究通过ZD制剂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和最大耐受剂量的测定以及皮肤刺激试验,检测其毒性作用;通过对小鼠和马进行软组织损伤造模并应用ZD制剂治疗,用放免法检测IL-1β、IL-6、IL-8口IL-10的动态变化,来探索ZD制剂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从而为ZD制剂治疗马属动物软组织损伤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实验结果表明:(1)本药物水提物灌服小鼠未能检测出药物的半数致死量,最大耐受量表明药物进入体内是安全的且毒性作用小。ZD制剂对小鼠的皮肤刺激试验中实验小鼠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证明该制剂外敷应用安全可靠。(2)ZD制剂对造模小鼠治疗实验中,IL-1β、IL-6和IL-8的含量在第1d均出现升高,而IL-10的含量处于较低水平;随着药物的治疗过程,IL-1p、IL-6和IL-8含量均有下降,IL-10的含量呈现增加。ZD制剂高剂量组的治疗效果最接近阳性药物。(3)本实验通过对马进行软组织损伤模型造模,损伤部位肿胀明显,一般生理指标基本不发生变化,血液中炎症相关细胞变化明显,病理切片变化明显。经ZD制剂治疗后,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IL-8和IL-10变化趋势与小鼠模型一致。
斯日古冷[3](2014)在《蒙药栀草风湿镇痛膏对急性软组织损伤大鼠的干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栀草风湿镇痛膏是导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在传统方剂的基础上适当加减成分研制的蒙药外用膏剂,由栀子、草乌、红花、秦艽等成分配伍组成,具有燥黄水、止痛、消肿、活血舒筋等功效。蒙医文献记载与现代临床实践证明,蒙医贴敷疗法对软组织损伤的疗效显着,同时具有无毒副作用、安全可靠、简便易行等优点。本实验从不同层面观测贴敷栀草风湿镇痛膏后对ASTI大鼠的影响,初步阐明了其对ASTI的作用机制。综述中试述了蒙医对软组织损伤的认识,关于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现代研究进展和栀草风湿镇痛膏成分的研究进展。实验部分为栀草风湿镇痛膏对ASTI大鼠的干预作用实验研究。研究目的本实验欲贴敷栀草风湿镇痛膏后,观测各组大鼠治疗前后相关形态学、血液流变学、炎性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变化规律,初步阐明其对ASTI的作用机制,完善贴敷栀草风湿镇痛膏现代研究实验依据,对进一步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基础。研究方法1.SD大鼠,雌雄各半,共96只,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栀草风湿镇痛膏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和扶他林软膏对照组,每组16只大鼠。造模24h后开始给药,每天1次,共7次。在造模后第4天、第8天各组软组织损伤评分后相同时相取材,在光镜下观察创伤局部组织形态及炎性细胞的浸润情况。2.选用全自动血流变快速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3.采用ELISA法检查各组大鼠损伤组织内炎性因子IL-1β、IL-6、PGE2和TNF-α的含量变化。4.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对各组大鼠损伤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1.损伤症侯指数:损伤症侯指数评分栀草风湿镇痛膏各组低于模型组。病理组织学:给药后病理形态学改变得到了显着的改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除低剂量组外均有显着差异。2.血液流变学指标:在造模后第四天,与模型组比较,栀草风湿镇痛膏高、中、低剂量组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P<0.05)。栀草风湿镇痛膏高、中、低剂量组血浆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P<0.05)。在造模后第八天,与模型组比较,栀草风湿镇痛膏高、中剂量组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低剂量组全血粘度高切、低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中切无明显差异(P>0.05)。栀草风湿镇痛膏高、中剂量组血浆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有显着性差异(P<0.01;P<0.05)。低剂量组血浆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3.IL-1β含量:在造模后第四天、第八天栀草风湿镇痛膏各组大鼠损伤组织内IL-1β含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性(P<0.05;P<0.01)。IL-6含量:在造模后第四天,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栀草风湿镇痛膏高剂量组大鼠损伤组织内IL-6含量明显降低(P<0.01),中、低剂量组无明显差异(P>0.05)。在造模后第八天,栀草风湿镇痛膏中、高剂量组大鼠损伤组织内IL-6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低剂量组无明显差异(P>0.05)。PGE2含量:在造模后第四天、第八天栀草风湿镇痛膏各组大鼠损伤组织内PGE2含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性(P<0.05,P<0.01)。TNF-α含量:在造模后第四天、第八天栀草风湿镇痛膏各组大鼠损伤组织内TNF-α含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性(P<0.01)。4.给药后大鼠损伤部位的VEGF和bFGF的平均光密度值,有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除了低剂量组VEGF光密度值外,其余组别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而各组的bFGF光密度值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栀草风湿镇痛膏能够明显减轻急性软组织损伤局部肿胀、瘀血。并显着降低损伤局部肌纤维间质及血管周围嗜中性粒细胞的浸润。2.栀草风湿镇痛膏能降低急性软组织损伤大鼠血液粘度,改善红细胞膜的功能,改善微循环,改变血液的高凝、高粘状态。3.栀草风湿镇痛膏能显着降低急性软组织损伤大鼠损伤局部组织内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PGE2、TNF-α的含量。4.栀草风湿镇痛膏能降低急性软组织损伤大鼠损伤局部组织内VEGF和bFGF的表达。5.栀草风湿镇痛膏可显着缩短软组织损伤的病程,促进损伤肌纤维的修复,对ASTI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栀草风湿镇痛膏治疗ASTI的机制与其改善微循环,改变血液的高凝、高粘状态,降低损伤局部组织内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 PGE2、TNF-α的含量的同时降低VEGF和bFGF的表达有关。
张强[4](2013)在《四制香附散对大鼠软组织急性钝挫伤血浆β-内啡肽及组织学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建立大鼠软组织急性钝挫伤模型,采用我院已故着名中医骨伤科专家郑怀贤教授的经验方四制香附散作为治疗药物,以七厘散作对比,通过中药内服,观察大鼠症候学、组织学、血浆β-内啡肽等指标,探讨四制香附散对大鼠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自制打击器,制作72只健康SD大鼠急性钝挫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24):A组:实验组(四制香附散)、B组:药物对照组(七厘散)、C组:空白对照组;再随机分为4个时相点(n=6):第1日、第3日、第6日、第10日。造模结束后1小时即按照不同组别,分别给予实验药物、等量生理盐水灌服,每日2次。在每个观察取材时相点称取相应大鼠体重;评价软组织损伤症候指数;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学表现;酶联反应(ELISA)检测血浆β-内啡肽浓度;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症候学观察:症候学指数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造模后第1日、第3日各组之间评分相当,经检验没有明显差异(P>0.05);第6日,四制香附散组、七厘散组评分均低于空白对照组,七厘散组与空白对照组经检验有显着性差异(P=0.01<0.05);第10日,四制香附散组、七厘散组仍低于空白对照组,经检验,四制香附散组与七厘散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四制香附散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25<0.05)。组织形态学观察(HE400倍):第1日,各组组织水肿、充血明显,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部分肌纤维断裂(见下图)。第3日,可见各组组织水肿、损伤肌纤维变性、坏死、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见下图)。第6日,四制香附散组和七厘散组可见少许纤维组织,空白组仍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见下图)。第10日,四制香附散组、七厘散组组织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较前明显减轻,空白组炎性细胞浸润仍较多(见下图)。从组织学情况来看,随着时间推移,各组组织水肿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呈现出炎性反应减轻的态势,其中四制香附散组、七厘散组改善更为明显。β-内啡肽结果:从各观察点来看:造模后第1日,四制香附散组、七厘散组、空白对照组各组间,以七厘散组略高且标准差较小,但经检验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第3日,四制香附散组、七厘散组、空白对照组各组之间,以七厘散组指标升高明显但标准差较大,经检验各组之间仍无明显差异(P>0.05);第6日,各组依旧以七厘散组指标居高,空白对照组最低,经检验各组之间仍无明显差异(P>0.05);第10日,四制香附散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经检验,四制香附散组与七厘散组、空白对照组均有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七厘散组对比空白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从各组的变化来看:四制香附散组在前三个观察点指标稳定,波动不大,第10日升幅较大,但经检验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七厘散组第1、第3、第6、第10日则呈现“波峰式”变化,在第3日达到最高点,第10日最低,经检验,第3日与第10日有显着性差异(P=0.041<0.05),提示七厘散的药效在第3日达到最高峰。空白对照组第1、第3、第6、第10日则反复波动,总体上呈现下落趋势,经检验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四制香附散与七厘散均能改善急性软组织钝挫伤的症候学、组织学情况、促进组织修复。2、四制香附散可以在第10日提高内啡肽水平,参与机体对疼痛的控制。3、七厘散可在第3日提高内啡肽水平,参与机体对疼痛的控制。
赵强[5](2010)在《复方紫草烫伤软膏中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含量测定及药效学研究》文中提出烧烫伤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外伤性疾病,机体受到烧烫伤后,皮肤外层防御屏障遭破坏,真皮层及肌肉组织产生炎症反应,局部微循环受到阻碍,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产生皮肤红肿。现有的西药对烧烫伤的治疗在于消炎、抗感染,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抗生素类药物,而过量服用抗生素不但使人体产生耐药性,还会杀伤人体内的一些有益菌,中药治疗烧烫伤主要采用外用形式,因此,传统中药治疗烧烫伤以其副作用小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紫草为紫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常用中药,具有活血、解毒、透疹的功效,常用于血热毒盛,疮疡,湿疹,水火烫伤的治疗。复方紫草烫伤软膏是由紫草等多味中药构成的中成药,具有活血解毒,消肿止痛,去腐生肌的功效,主要治疗烫伤等症,其具有保护创面、防止感染、促进上皮增生和修复、加速创面愈合的功效。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是紫草羟基萘醌色素类化合物的成分之一,是药典规定的紫草质量标准中的指标性成分。本实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复方紫草烫伤软膏中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的含量,并通过大鼠、家兔的软组织损伤实验,二甲苯、角叉菜炎症实验,热板、醋酸疼痛实验,微循环实验研究复方紫草烫伤软膏的主要药效作用,为本品主治烫伤提供药效实验依据。
林静吟,王剑文,曾尚广,冯小映[6](2010)在《跌打消肿贴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跌打消肿贴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1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12例采用跌打消肿贴(由黄柏、栀子、大黄、黄芩、金银花、苏木等组成)贴敷;对照组204例采用治伤软膏(由毛冬青、木、矩形叶鼠刺根、朱砂根等组成)。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24%,治愈率为51.4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2%,治愈率为75.47%,2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或非常显着性意义(P<0.05,P<0.01)。2组消除疼痛、消除肿胀、消除瘀斑、消除功能障碍等疗效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表明跌打消肿贴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优于治伤软膏。结论:跌打消肿贴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疗效显着。
师彬[7](2009)在《仙鹿活骨丸的研制及其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工作目的]研制一种创新型治疗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isis of the Femoral Head, ANFH)的新药-仙鹿活骨丸,并从细胞学角度探索其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机制。[研究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在临床经验方的基础上制成了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剂-仙鹿活骨丸,其处方提出了益肾健骨、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止痛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新思路及重用动物类药的用药方法。处方将虫类药制成破壁微粉,植物药进行有效成分提取成浓缩剂,混合制成水丸。使用维甲酸型和激素型大鼠股骨头坏死两种最新的动物模型,从细胞水平上对仙鹿活骨丸激活成骨细胞功能、减少成骨细胞凋亡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结果]仙鹿活骨丸可以有效改善维甲酸所致股骨头缺血后骨密度降低,增强股骨头和股骨窝部位的骨密度水平,在微观的组织学方面,能够改善软骨表面凹陷,降低骨细胞变性坏死度;仙鹿活骨丸还可明显改善注射醋酸强的松龙后股骨头坏死大鼠体重下降等症状,改善血流变指标,增加HOM /HOP比值,流氏细胞仪检测和电镜观察表明其可以有效改善激素引起的骨细胞坏死。对大鼠成骨细胞(OB)进行分离和培养,MTT比色实验表明仙鹿活骨丸可以提高OB的增值能力,增强ALP表达,促进OB由G0/G1期进入S期,促进OB有丝分裂,促进成骨细胞再生。基因检测提示仙鹿活骨丸可以抑制OB凋亡过程中Bcl-2表达的下降及Bax表达的上升,从而抑制OB凋亡,阻止股骨头坏死恶化。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实验结果表明仙鹿活骨丸低毒、安全,可以在临床上使用。[研究结论]仙鹿活骨丸作为一种新药,成本低、副作用小、能够长期服用。其制备工艺先进,对激素型和维甲酸型大鼠股骨头坏死有较好治疗作用,还可以有效保护成骨细胞功能,治疗股骨头坏死,值得推广和应用。
周小军[8](2009)在《改良双柏散外敷治疗膝关节急性创伤性滑膜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观察双柏胶贴的预试验情况(持粘性、皮肤刺激性、致敏性、异味性、污染衣物情况);2、观察改良双柏散治疗急性创伤性滑膜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改良双柏散治疗急性创伤性滑膜炎的机制。方法:1、预试验:选择健康临床实习医学生共55人,依据报名先后随机分组,左膝为治疗组,右膝为对照组并做自身对比观察,分别外敷改良双柏散及双柏油膏,观察两组的持粘性、皮肤刺激性、致敏性、异味性、污染衣物情况。2、临床应用:根据纳入标准选择的急性创伤性滑膜炎患者50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组,治疗组给予改良双柏散外敷患处,对照组给予双柏油膏外敷,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预试验:入选55人,51例共102膝资料完整。在持粘性能观察中两组差异非常显着(P<0.01),治疗组、对照组的平均脱落时间分别为9.56±2.02小时、4.92±1.25小时;在皮肤刺激性观察中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对照组对皮肤刺激性分度中无刺激性-轻度-中度-重度刺激所占比例分别为64%-36%-0%-0%以及24%-44%-16%-0%;在致敏性比较中两组均未观察到过敏情况的出现;在污染衣物情况比较中两组经无显着性差异(>0.05),治疗组、对照组在污染衣物情况分度中无污染-轻度-中度-重度污染所占比例分别为72%-16%-8%-4%,以及12%-32%-28%-32%;在异味性比较中两组经无显着性差异(>0.05),治疗组、对照组在异味性分度中无异味-轻度-中度-重度异味所占比例分别为16%-44%-32%-8%,以及12%-28%-28%-36%。2、临床应用:治疗急性创伤性滑膜炎,双柏油膏组在以下四项指标具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分别为疼痛、局部肿胀、皮下青紫瘀斑及总体评分;改良双柏散组在以下五项指标具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分别为疼痛、压痛、局部肿胀、皮下青紫瘀斑及总体评分。并且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中三项指标具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分别为疼痛、局部肿胀及总体评分。在治疗后的积分下降频数比较中,治疗组的积分下降频数最大的为20%~30%,对照组的为0~10%;在总体积分下降中治疗组的积分下降均值为23%±10%;对照组的积分下降均值为13%±8%。结论:预试验:在持粘性、皮肤刺激性、污染衣物情况三方面改良双柏组散优于双柏油膏组;在致敏性观察中两组均无过敏情况出现;临床应用:双柏散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抗炎等功效,双柏油膏及改良双柏散治疗急性创伤性滑膜炎均疗效显着。改良双柏散组在疼痛、局部肿胀及总体评分三方面疗效优于双柏油膏组;在症状缓解情况方面优于双柏油膏组。因此,改良双柏散是治疗急性创伤性滑膜炎的安全并且有效的方药。
徐俊昌[9](2009)在《瘦素在异位骨化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是指在正常情况下没有骨组织的软组织内形成的新生骨,它不同于高钙血症、营养不良等代谢性疾病所致的局部钙化,它形成的是成熟的板层新生骨。根据形成原因,HO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创伤后HO、神经源性HO、遗传性HO及烧伤、血友病、镰刀细胞型贫血、脊髓灰质炎、破伤风、多发硬化引起的HO,其中以创伤后HO最为常见。它常发生于肌肉骨骼创伤、关节脱位、髋、膝、肩、肘关节置换和骨折内固定等外科手术后。HO对骨科医生一直是个挑战,特别在创伤和关节置换领域,它可以导致疼痛、关节活动范围减小,甚至关节强直需要外科手术干预。然而,对HO的发病机制至今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Chalmers等提出了HO形成必需的三个条件:①成骨的前体细胞;②成骨诱导物;③允许成骨的组织环境,并认为HO的形成与否取决于局部和全身多种刺激成骨和抑制成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诸多学者认为HO的形成起源于软组织内的多潜能干细胞,在特定的成骨诱导因子作用下分化为成骨细胞。这些因子有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胰岛素样生长因长(Insulin-like growthfactor,IGF)等,此外还有一些没有确定的骨调节生物活性因子。基于对肥胖基因的研究,1994年美国Howard Hughes医学研究所首次通过ob/ob小鼠基因定位克隆发现了ob基因表达产物——瘦素(Leptin,LEP)。LEP是一个由白色脂肪组织分泌、167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分子量为16kU,作为一个骨调节因子,LEP和其受体广泛存在机体各种组织中,暗示其可能参与了多种代谢的调节。它不仅是调节摄食和能量平衡的一个细胞因子,还具有活化巨噬细胞、调节炎症反应、维持内环境稳定、促进造血和血管生成、促进胶原合成、促进细胞修复、增强免疫功能,在创伤、应激、感染及组织修复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保护机制。临床上对LEP在肥胖症、心血管疾患、Ⅱ型糖尿病、肾脏病、乳腺癌、脂肪肝、不育症、骨质疏松症和骨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较多,但LEP是否参与了HO的形成仍不清楚,对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外罕见报道。近年来,随着人工关节的广泛应用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普及,HO的发病率显着增高,其发病机制不明,缺乏理想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致残率很高,因此,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受到广泛关注,对这一课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将具有深远地意义。第一章Leptin在跟腱切断术诱导异位骨化模型大鼠骨化组织中的表达目的通过跟腱切断法建立大鼠HO模型,并初步研究其形成机制;测定模型大鼠血清LEP、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水平,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 tion poly-merasechain reaction,RT-PCR)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大鼠跟腱和周围软组织中LEP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36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2):单纯切开皮肤组(Sham)、跟腱半切组(Partial Achilles’tenotomy,PAT)、跟腱全切断组(Achilles’tenotomy,AT),于术后5、10周分别行跟腱X线和组织学检查,观察异位骨形成情况;采集术前和术后(5、10 w)的血液样品用于测定LEP和BALP;同时,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大鼠跟腱和周围软组织中LEP mRNA(5、10w)和蛋白(10w)表达情况。结果本实验通过跟腱切断法成功建立大鼠HO模型,Sham和PAT组5、10周均未发生HO;AT组:术后5周,3只大鼠X线平片可见异位骨,3只组织学检查发现有软骨形成;术后10周,6只大鼠均出现HO,这种异位骨具有骨小梁和骨髓结构,是通过软骨化骨形成。比较三组血清LEP和BALP水平,Sham组和PAT组在术前、术后5、10w 3个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T组在术后5、10 w高于其它两组和术前(P<0.05)。此外,术后血清LEP和BALP呈正相关(R=0.890,P<0.05)。Sham组跟腱组织中无LEP mRNA和蛋白表达,在PAT组有弱表达,而在AT组则有较强的表达。结论跟腱切断术能有效诱导大鼠HO,该方法简单、有效、易行,结果稳定,这种异位骨是通过软骨化骨形成;HO模型大鼠血清LEP增加,且和BALP呈正相关,且在HO跟腱分离组织中有较强的LEP和LEP mRNA的表达。基于以上这些证据,我们认为LEP可能参与了HO的形成,其机制为:促进各类细胞的增殖/分化、胶原合成、细胞外基质的矿化和血管化来诱导骨形成和成熟。第二章Leptin对rhBMP-2诱导裸鼠异位成骨效能的影响目的研究LEP对基因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诱导裸鼠异位成骨效能的影响,探讨LEP和rhBMP-2对异位成骨的联合作用,并分析其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胶原(Collagen,COL)材料作为载体,与不同的生长因子进行复合,根据复合生长因子的有无和不同分为A组:COL;B组:COL+LEP;C组:COL+rhBMP-2;D组:COL+rhBMP-2+LEP。在裸鼠(n=12)皮下分别植入这四种材料(采用自身左右配对设计,双侧腋窝、腹股沟),术后4、8周标本取材后采用放射学、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碱性磷酸活性测定(alkalinephosphatase,ALP)、组织学观察及成骨半定量分析评分等方法对各组成骨效能进行研究。结果术后4-8周,大体观察可见B、C、D组裸鼠材料植入区有半圆形包块形成,触之较韧,包块逐渐增大变硬,以D组最大;X线平片,A组裸鼠材料植入处无骨显影,B、C、D组均有显影,以D组的骨痂大而明显;术后4、8周,X线阻射值、BMD、ALP活性测定和成骨半定量分析评分,分组与时间交互效应统计值分别为F=5.637,P=0.003;F=1.835,P=0.156;F=4.447,P=0.009;F=3.386,P=0.047。同一时间点不同组间各检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一组不同时间点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除外),8w水平高于4w(P<0.05);组织学观察,A组可见部分未吸收材料,材料周围可见纤维组织增生,未见新骨形成;B、C、D组,可见部分未吸收材料和明显的骨、软骨形成,以D组新生骨组织最为成熟。结论以COL为载体复合rhBMP-2和LEP的材料具有高效骨诱导活性,LEP可明显增强rhBMP-2的骨诱导活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新血管生成和多种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该材料具有控制释放、完全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骨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第三章Leptin对hBMSCs生物学行为干预的研究目的研究LEP对体外培养的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stromalcells,hBMSCs)增殖与成骨分化的作用,筛选刺激增殖与成骨分化的最佳诱导浓度,并对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抽取健康成人骨髓,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多次消化以纯化hBMSCs,取第三代细胞用于试验。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与干细胞相关的细胞表面标志物,确定细胞类型;同时在体外对细胞进行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及脂肪细胞诱导分化,并分别以茜素红染色、阿利辛蓝染色及油红O染色进行定性鉴定。诱导增殖、成骨分化实验分为6组,待细胞贴壁后各组分别加入400 ng/ml LEP、200 ng/mlLEP、100 ng/ml LEP、50ng/ml LEP和(或)100ng/mL BMP(阳性对照)、普通培养基(Common nutrient medium,CNM,阴性对照)各2mL进行培养,于培养后第2、3、4、5、6d 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并绘制细胞增殖曲线,筛选LEP刺激增殖的最佳浓度;于培养第7d行ALP染色、21d行矿化结节茜素红染色,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染色结果;于培养后7、14、2ld,检测各组ALP活性、骨钙素(osteocalcin,OCN)水平,筛选LEP促成骨分化的最佳浓度;200ng/mLLEP、100ng/mL BMP和CNM组细胞培养7d后,采用RT-PCR方法检测成骨相关基因:核心结合因子(Core-binding factorα1,Cbfα1)、ALP、Ⅰ型胶原(CollagenⅠ,COLⅡ)、OCN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培养的第三代细胞表面抗原检测显示:表达CD105、CD166和CD29,不表达造血和内皮标志CD34、CD45和CD14。在体外分别诱导出其向成骨、成软骨和成脂肪细胞分化。各组hBMSCs细胞增殖情况,分组与时间之间存存交互效应(F=46.983,P=0.000),同一组内不同时间点间OD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除在第2d各组间O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各组间OD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MSCs细胞生长曲线显示各浓度LEP组细胞增殖较快,生长曲线呈“S”形,细胞接种经过约3d的潜伏期后进入对数生长期,在第5d进入平台期,与CNM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200ng/mL LEP组最为显着。诱导培养7d后ALP染色显示,400 ng/ml LEP组,200 ng/ml LEP组,100 ng/ml LEP组,50ng/ml LEP组和100ng/mL BMP组细胞胞浆均呈蓝色阳性着色,CNM组呈弱阳性。诱导培养21d后矿化结节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400 ng/ml LEP组,200 ng/ml LEP组,100 ng/ml LEP组,50ng/ml LEP组和100ng/mL BMP组细胞染色阳性,CNM组呈阴性。诱导培养后第7、14、21天,200ng/mL LEP组ALP表达量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培养后第7、14天,200ng/mL LEP组OCN表达量与400ng/mL、100ng/mL、50ng/mL LE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于CNM组,低于100ng/mL BMP组(P<0.05);诱导培养后第2l天,200ng/mL LEP组OCN表达量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 ng/mL LEP为最佳诱导增殖、分化浓度。200ng/ml LEP组和100ng/mL BMP组和CNM组细胞培养7d后,CNM组Cbfα1、ALP、COLⅠ、OCN mRNA均不表达,200ng/ml LEP组和100ng/mLBMP组各产物mRNA均有表达,但200ng/ml LEP组表达量低于100ng/mLBMP组。结论我们采用全骨髓培养法成功地从健康成人骨髓中分离、培养出hBMSCs,本实验成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hBMSCs分离、培养和鉴定的较简便的方法,在体外经分离传代培养后细胞成分较为单一,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功能特征;LEP可促进hBMSCs的增殖和成骨分化,以200ng/ml为最佳诱导浓度。其促hBMSCs成骨分化的机制为促进了成骨相关基因Cbfα1、ALP、COLⅠ、OCN mRNA的表达。
廖志光[10](2009)在《骨一方治疗胫腓骨干骨折早期软组织挫伤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骨一方是佛山市中医院骨科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经验方,主要用于治疗闭合创伤早期血瘀证,尤见腰以下损伤者。本文回顾分析了近10年来关于治疗骨折早期软组织挫伤的文献,并通过临床观察,报告了骨一方在治疗胫腓骨干骨折早期软组织挫伤的临床效果。目的:观察骨一方治疗胫腓骨干骨折早期肢体肿胀、淤血阻滞的治疗效果,同时研究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从而为临床应用及推广以骨一方治疗创伤骨折早期提供足够有力的临床依据,为临床新药的开发作前期准备。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对60例胫腓骨干骨折早期患者分别采用骨一方(治疗组)和云南白药(对照组)进行治疗,治疗期为1周,观察记录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伤肢周径及患者自觉症状如疼痛等),并对血液流变学进行检查,综合评价骨一方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骨一方治疗组总有效率100%,云南白药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结果显示各项观察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一方治疗能明显减轻骨折早期软组织挫伤患者伤肢疼痛症状,能较快消除肢体肿胀,且骨一方能明显降低骨折早期患者血液的高聚及高粘作用,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
二、骨肌康搽剂对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和影响骨细胞培养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肌康搽剂对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和影响骨细胞培养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接活跌打膏对急性软组织损伤大鼠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药物 |
1.2 动物 |
1.3 试剂 |
1.4 仪器 |
1.5 方法 |
1.5.1 接活跌打膏对急性软组织损伤大鼠影响 |
1.5.2 接活跌打膏对大鼠损伤征候指数的影响 |
1.5.3 接活跌打膏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的影响[10,11] |
2 结果 |
2.1 接活跌打膏对软组织损伤模型大鼠损伤症侯指数的影响 |
2.2 接活跌打膏对软组织损伤模型大鼠损伤组织IL-1β、PGE2水平的影响 |
2.3 接活跌打膏对软组织损伤模型大鼠损伤组织SOD、MDA水平的影响 |
2.4 接活跌打膏对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的影响 |
3 讨论 |
(2)ZD制剂对小鼠毒性作用和炎性因子影响及损伤马模型作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赛马常见的肢蹄软组织损伤类型 |
1.3 现代医学对软组织损伤的解释 |
1.4 中医对软组织损伤的解释 |
1.5 中药外治软组织损伤的进展 |
1.6 中医上对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办法 |
1.7 常用的软组织损伤模型造模方法 |
1.8 现代诊断法在软组织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
1.9 本研究的目的 |
2 ZD制剂的制作方法 |
2.1 膏剂的制备 |
2.2 方剂中部分成分的作用 |
3 ZD制剂对小鼠的毒性实验研究 |
3.1 半数致死量实验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实验药物及器材 |
3.1.3 实验方法 |
3.2 最大耐受量实验 |
3.2.1 实验动物 |
3.2.2 实验药物及器材 |
3.2.3 实验方法 |
3.3 皮肤刺激试验 |
3.3.1 实验动物 |
3.3.2 实验药物及器材 |
3.3.3 实验方法 |
3.3.4 检查项目 |
3.4 实验结果 |
3.4.1 半数致死量实验结果 |
3.4.2 最大耐受量实验结果 |
3.4.3 皮肤刺激试验结果 |
3.5 讨论 |
3.5.1 半数致死量实验和最大耐受量实验结果 |
3.5.2 皮肤刺激试验结果 |
3.6 小结 |
4 ZD制剂对模型小鼠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动物 |
4.1.2 药物及试剂 |
4.1.3 仪器和耗材 |
4.2 分组及给药 |
4.3 动物造模 |
4.4 实验方法 |
4.5 统计学方法 |
4.6 结果与分析 |
4.6.1 模型小鼠血清中IL-1β的含量变化 |
4.6.2 模型小鼠血清中IL-6的含量变化 |
4.6.3 模型小鼠血清中IL-8的含量变化 |
4.6.4 模型小鼠血清中IL-10的含量变化 |
4.7 讨论 |
4.7.1 细胞因子及炎性细胞因子 |
4.7.2 血清中IL-1β的变化 |
4.7.3 血清中IL-6的变化 |
4.7.4 血清中IL-8的变化 |
4.7.5 血清中IL-10的变化 |
4.7.6 炎性因子的变化趋势 |
4.8 小结 |
5 ZD制剂对模型马中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
5.1 实验动物 |
5.2 实验材料 |
5.3 动物造模 |
5.4 实验方法 |
5.5 实验结果 |
5.5.1 造模前后常规指标的检测结果 |
5.5.2 造模前后血液学指标变化 |
5.5.3 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
5.5.4 炎性因子检测结果 |
5.6 讨论 |
5.6.1 模型马的造模过程 |
5.6.2 造模前后常规指标的变化 |
5.6.3 造模前后组织形态学变化 |
5.6.4 ZD制剂对模型马炎性因子的影响 |
5.7 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蒙药栀草风湿镇痛膏对急性软组织损伤大鼠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蒙语目录 |
目录 |
蒙语摘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正文 |
参考文献 |
附件 |
(4)四制香附散对大鼠软组织急性钝挫伤血浆β-内啡肽及组织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药物 |
2.1.1 实验药物制备 |
2.1.2 对照药物 |
2.2 实验试剂与设备 |
2.2.1 主要实验试剂 |
2.2.2 主要实验设备 |
2.3 实验动物 |
3 实验方法 |
3.1 造模 |
3.2 分组 |
3.3 给药方法 |
3.4 症候学观察方法 |
3.5 组织学观察方法 |
3.5.1 石蜡切片的制作 |
3.5.2 HE染色 |
3.6 血浆β-内啡肽的检测 |
3.6.1 取血 |
3.6.2 检测操作步骤 |
3.7 数据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造模结果 |
4.2 大鼠体重情况 |
4.3 症候学结果 |
4.4 组织学观察 |
4.5 β-内啡肽结果 |
5 讨论 |
5.1 郑氏四制香附散的特点 |
5.2 对照药物的选择 |
5.3 实验动物的选择 |
5.4 造模方式的选择 |
5.5 灌胃剂量的计算 |
5.6 四制香附散对β-内啡肽的影响 |
6 结论 |
7 不足与展望 |
8 参考文献 |
9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香附的中药学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急性软组织(骨骼肌)损伤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件 |
(5)复方紫草烫伤软膏中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含量测定及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1.1 烧烫伤的定义 |
1.1.2 烧烫伤的病理生理表现 |
1.1.3 烧烫伤的发病机理 |
1.1.4 西医对烧烫伤的治疗 |
1.1.5 中医对烧烫伤的治疗 |
1.2 复方紫草烫伤膏的研究进展 |
1.2.1 紫草的研究进展 |
1.2.2 其他主要中药成分的研究进展 |
1.2.3 本研究所用复方紫草烫伤膏的质量控制 |
1.2.4 立题依据 |
第2章 复方紫草烫伤软膏中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含量测定 |
2.1 材料 |
2.1.1 器材及设备 |
2.1.2 试剂与药品 |
2.2 方法 |
2.2.1 色谱条件 |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4 考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
2.3 结果 |
2.3.1 获得高效液相色谱图 |
2.3.2 线性关系的考察 |
2.3.3 精密度考察 |
2.3.4 重现性实验 |
2.3.5 稳定性实验 |
2.3.6 加样回收率实验 |
2.3.7 样品含量测定 |
2.3.8 药材质量检查 |
2.4 讨论 |
第3章 复方紫草烫伤软膏初步药效学研究 |
第1节 复方紫草烫伤软膏对大鼠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作用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1.3 试剂与药品 |
2 方法 |
2.1 动物模型的建立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
2.4 统计学处理 |
3 试验结果 |
3.1 复方紫草烫伤软膏对大鼠软组织损伤的损伤症候指数的影响 |
3.2 复方紫草烫伤软膏对大鼠软组织损伤肿胀度的影响 |
3.3 复方紫草烫伤软膏对大鼠软组织损伤细胞因子浓度的影响 |
3.4 病理组织学观察 |
4 讨论 |
第2节 复方紫草烫伤软膏对家兔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作用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1.3 试剂与药品 |
2 方法 |
2.1 动物模型的建立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
2.4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复方紫草烫伤软膏对家兔软组织损伤的症候指数的影响 |
3.2 复方紫草烫伤软膏对家兔软组织损伤后肢周长的影响 |
3.3 复方紫草烫伤软膏对家兔软组织损伤后炎症因子测定结果 |
3.4 病理组织学观察 |
4 讨论 |
第3节 复方紫草烫伤软膏对急性炎症的作用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1.3 试剂与药品 |
2 方法 |
2.1 复方紫草烫伤软膏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
2.2 复方紫草烫伤软膏对角叉菜所致大鼠足跖炎症的作用 |
3 结果 |
3.1 复方紫草烫伤软膏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
3.2 复方紫草烫伤软膏对角叉菜所致大鼠足跖炎症的作用 |
4 讨论 |
第4节 镇痛试验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1.3 试剂与药品 |
2 方法 |
2.1 小鼠热板法 |
2.2 小鼠扭体法 |
3 结果 |
3.1 小鼠热板法 |
3.2 小鼠扭体法 |
4 讨论 |
第5节 复方紫草烫伤软膏对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1.3 试剂与药品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4章 研究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仙鹿活骨丸的研制及其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立论依据 |
1.1 概述 |
1.2 确立本课题的依据 |
1.2.1 股骨头坏死危害的严重性 |
1.2.2 股骨头坏死的病理分期和发病机制 |
1.2.3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优势 |
1.3 开展本课题的必要性 |
第二章 仙鹿活骨丸的研制及治疗股骨头坏死作用机制的研究 |
2.1 处方及方解 |
2.1.1 处方中各药物的性味归经和功效 |
2.1.2 处方中各药物来源、化学成分的现代研究简述 |
2.2 药学工艺研究 |
2.2.1 仙鹿活骨丸的制备工艺及其研究资料 |
2.3 仙鹿活骨丸的药效学评价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
2.3.1 仙鹿活骨丸治疗维甲酸造成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 |
2.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仪器 |
2.3.1.2 试验动物 |
2.3.1.3 实验方法 |
2.3.1.4 实验结果 |
2.3.1.5 小结 |
2.3.2 仙鹿活骨丸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 |
2.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仪器 |
2.3.2.2 实验方法 |
2.3.2.3 实验结果 |
2.3.2.4 小结 |
2.3 3 从保护成骨细胞角度探讨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机制 |
2.3.3.1 实验材料与试剂、仪器 |
2.3.3.2 试验动物 |
2.3.3.3 实验方法 |
2.3.3.4 试验结果 |
2.3.3.5 小结 |
2.4 仙鹿活骨丸安全性评价 |
2.4.1 仙鹿活骨丸急性毒性实验 |
2.4.1.1 实验材料 |
2.4.1.2 实验方法 |
2.4.1.3 实验结果 |
2.4.1.4 急性毒性综合评价 |
2.4.2 仙鹿活骨丸长期毒性实验 |
2.4.2.1 实验材料 |
2.4.2.2 试验方法 |
2.4.2.3 试验结果 |
2.4.2.4 长期毒性综合评价 |
第三章 讨论 |
3.1 股骨头的解剖结构 |
3.2 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表现 |
3.3 股骨头坏死的检查方法和鉴别诊断 |
3.4 现代医学对股骨头坏死的认识 |
3.4.1 股骨头坏死的发病原因 |
3.4.2 股骨头缺血坏死血液流变学改变及仙鹿活骨丸的相关治疗 |
3.4.3 股骨头缺血坏死组织病理学改变及仙鹿活骨丸的相关治疗 |
3.4.4 股骨头坏死与成骨细胞之间的关系 |
3.5 股骨头坏死模型制作 |
3.6 中医对股骨头坏死的的认识 |
3.7 仙鹿活骨丸对股骨头坏死的治疗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实验研究 |
4.1.1 仙鹿活骨丸药学工艺 |
4.1.2 仙鹿活骨丸治疗维甲酸造成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 |
4.1.3 仙鹿活骨丸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 |
4.1.4 从保护成骨细胞角度探讨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机制 |
4.1.5 仙鹿活骨丸安全性评价 |
4.2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8)改良双柏散外敷治疗膝关节急性创伤性滑膜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急性软组织损伤 |
1.1 现代医学对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研究进展 |
1.2 实验研究 |
1.3 祖国传统医学对急性筋伤的研究近况 |
1.3.1 急性伤筋的病因病机 |
1.3.2 急性伤筋的外治与渊源: |
1.4 目前急性伤筋的外治情况 |
1.4.1 传统剂型: |
1.4.2 现代剂型 |
1.5 对柏散系列剂型的应用及改进 |
1.5.1 组成与制法 |
1.5.2 应用范围 |
1.5.3 现有剂型的不足 |
1.5.4 改进方法 |
1.6 总结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急性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 |
2.1 对本病的认识 |
2.1.1 本病的病因病机 |
2.1.2 发病机理 |
2.2 中医药外治: |
2.2.1 中药膏散外敷 |
2.2.2 中药薰洗 |
2.2.3 物理疗法 |
2.2.4 手法及其他 |
2.3 问题与展望 |
第三部分 预试验 |
4.1 双柏散的改进 |
4.1.1 双柏散改进原理 |
4.1.2 双柏胶贴的配制与制作 |
4.2 研究方祛 |
4.2.1 背景 |
4.2.2 分组情况 |
4.2.3 给药方法 |
4.3 研究内容 |
4.4 观察指标 |
4.5 统计方法 |
4.6 预试验结果 |
4.6.1 病例脱落情况 |
4.6.2 持粘性能观察 |
4.6.3 皮肤刺激情况 |
4.6.4 致敏情况 |
4.6.5 污染衣物情况 |
4.6.6 异味情况 |
4.7 预试验讨论 |
4.7.1 持粘性能观察 |
4.7.2 皮肤刺激情况观察 |
4.7.3 致敏情况观察 |
4.7.4 污染衣物情况观察 |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 |
4.1 一般资料 |
4.1.1 研究目的 |
4.1.2 研究方法 |
4.2 诊断标准 |
4.2.1 |
4.2.1.1 西医诊断标准 |
4.2.1.2 辨病辨证标准 |
4.3 病例选择标准 |
4.3.1 纳入标准 |
4.3.2 排除标准 |
4.3.3 剔除标准 |
4.3.4 脱落病例 |
4.4 治疗方法 |
4.4.1 基础治疗 |
4.4.2 外敷药物治疗 |
4.5 研究内容 |
4.6 疗效评价 |
4.7 安全性评价 |
4.7.1 不良事件 |
4.7.2 不良事件严重程度的标准 |
4.7.3 不良事件与试验用药的关系 |
4.7.4 不良事件的记录与处理 |
4.8 统计方法 |
4.9 伦理原则 |
4.10 技术路线 |
4.10.1 双柏胶贴配制技术路线 |
4.10.2 持粘性观察技术路线 |
4.10.3 皮肤刺激、致敏、污染衣物观察情况技术路线 |
4.11 临床应用结果 |
4.11.1 病例脱落情况 |
4.11.2 年龄分布 |
4.11.3 性别分布(见表) |
4.11.4 均衡性分析(ITT):两组治疗前比较 |
4.11.5 双柏油膏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 |
4.11.6 改良双柏散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 |
4.11.7 两组治疗后比较 |
4.11.8 治疗满三天后的疗效评价比较 |
4.12 临床应用讨论 |
4.12.1 病例的选择及观察时间的制定 |
4.12.2 关于病例类型的选择 |
4.12.3 双柏散组方分析 |
4.12.4 双柏散作用机制分析 |
4.12.5 改良双柏散、双柏油膏的疗效分析 |
4.12.6 两组治疗后比较 |
4.12.7 疗效分析 |
4.12.8 毒副作用 |
结语 |
4.1 在预试验方面 |
4.1.1 持粘性能观察 |
4.1.2 皮肤刺激情况观察 |
4.1.3 致敏情况观察 |
4.1.4 污染衣物情况观察 |
4.2 在临床应用方面 |
4.2.1 改良双柏散、双柏油膏的疗效分析 |
4.2.2 两组治疗后比较 |
4.2.3 疗效分析 |
4.2.4 毒副作用 |
4.3 本课题尚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9)瘦素在异位骨化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Leptin在跟腱切断术诱导异位骨化模型大鼠骨化组织中的表达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Leptin对rhBMP-2诱导裸鼠异位成骨效能的影响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Leptin对hBMSCs生物学行为干预的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hBMSCs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实验二 Leptin对hBMSCs增殖与成骨分化的作用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异位骨化的研究现状 |
综述二 瘦素与骨代谢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
致谢 |
研究生毕业论文统计学审稿证明 |
(10)骨一方治疗胫腓骨干骨折早期软组织挫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临床研究 |
1.1 中药煎剂内服 |
1.1.1 活血祛瘀为主 |
1.1.2 治水 |
1.2 中成药内服 |
1.3 外用药 |
1.3.1 外用药之膏药类 |
1.3.2 外用药之熏洗类 |
1.4 内外兼治 |
1.5 静脉用药 |
2.实验研究 |
2.1 对骨折后软组织损伤修复作用的研究 |
2.2 镇痛抗炎及活血化瘀实验研究 |
2.3 血液流变学测定的实验研究 |
3.评述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病例选择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4 病例选择标准 |
1.4.1 纳入标准 |
1.4.2 排除标准 |
1.4.3 受试者中止、退出临床试验的条件 |
1.4.4 剔除的标准 |
2.临床资料 |
3.研究方法 |
4.观察指标 |
4.1 临床症状、体征观察 |
4.1.1 疼痛观察 |
4.1.2 压痛观察 |
4.1.3 肿胀观察 |
4.2 实验室检查 |
5.疗效判断标准 |
6.数据统计处理 |
7.临床研究结果 |
7.1 治疗前后两组间疼痛观察(VAS)评分的比较 |
7.2 治疗前后两组间压痛情况的比较 |
7.3 治疗前后两组间伤肢肿胀度的比较 |
7.4 治疗后两组总体疗效的比较 |
7.5 治疗第2、第7天两组间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现代医学研究 |
1.1 微循环的改变 |
1.2 炎症介质的释放 |
1.3 细胞因子的释放 |
2.传统医学理论 |
2.1 立法依据 |
2.2 治疗方案 |
3.方药分析 |
4.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骨肌康搽剂对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和影响骨细胞培养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接活跌打膏对急性软组织损伤大鼠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 覃博,韦葛谨,潘小清.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6(03)
- [2]ZD制剂对小鼠毒性作用和炎性因子影响及损伤马模型作用初探[D]. 王未.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01)
- [3]蒙药栀草风湿镇痛膏对急性软组织损伤大鼠的干预作用[D]. 斯日古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 [4]四制香附散对大鼠软组织急性钝挫伤血浆β-内啡肽及组织学的影响[D]. 张强. 成都体育学院, 2013(04)
- [5]复方紫草烫伤软膏中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含量测定及药效学研究[D]. 赵强. 吉林大学, 2010(05)
- [6]跌打消肿贴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J]. 林静吟,王剑文,曾尚广,冯小映. 新中医, 2010(04)
- [7]仙鹿活骨丸的研制及其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机制研究[D]. 师彬. 天津大学, 2009(12)
- [8]改良双柏散外敷治疗膝关节急性创伤性滑膜炎的临床研究[D]. 周小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9]瘦素在异位骨化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徐俊昌. 南方医科大学, 2009(01)
- [10]骨一方治疗胫腓骨干骨折早期软组织挫伤的临床研究[D]. 廖志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