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FJB复合绝热保温材料在水泥烘干系统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胡胜超[1](2015)在《黄磷渣制取矿渣棉试验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香溪河流域水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其水体出现了加速污染和富营养化趋势,区域内磷化工排污及磷化工渣场磷的流失是导致香溪河流域及三峡库区水质逐年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控制磷污染排放、改善库区全流域水环境质量,湖北省承担了“十二五”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三峡项目”中课题2《库区小流域磷污染综合治理及水华控制研究与示范》任务。本论文以兴发集团刘草坡化工厂黄磷渣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实验室小型矿渣棉生产设备,研究了原辅料配料配比、熔融温度、离心机转数、放料速度等因素对黄磷渣制取矿渣棉的影响,分析测试了矿渣棉的成分和结构,提出充分利用黄磷炉渣显热原位生产矿渣棉纤维的工艺构想。论文得到以下结论:(1)在研究国内工业上矿棉生产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设计并自制了实验室适用的小型化四辊离心机矿渣棉试验设备,该设备主要包括:高温节能电炉、四辊离心机、集棉室、除尘器、电控设备等五个部分。(2)黄磷渣中Al含量较低,提出利用Al含量相对较高的粉煤灰作为辅料,调节黄磷渣的酸度系数。原辅料配比试验表明,粉煤灰最佳投配比为10%,产生的矿渣棉酸度系数为1.07,平均直径5.73μm(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绝热用岩棉、矿渣棉及其制品》(GB/T11835-2007)的要求,纤维平均直径小于7μm),直径方差3.17。在相同试验条件下,配入10%粉煤灰的黄磷渣制取的矿渣棉优于钢渣制取的矿渣棉,产量高1.4倍、纤维平均直径小7.23μm、直径方差低60%。(3)熔融物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断裂成纤维,这个过程受到熔融物料粘度的影响,而粘度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试验表明,提高熔融温度、加快放料速度可以提高离心机辊头和成纤区温度,从而有利于成纤效果。粉煤灰最佳投配比条件下,试验温度从1350℃提高至1550℃,产棉量增大了17倍、平均直径减小13.22μm、直径方差降低69.4%;放料时间由90s降至30s,产棉产量增大4.8倍、平均直径减小2.39μm、直径方差降低29%。(4)熔融物是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呈线状沿圆周切线方向飞出断裂成纤维。在辊头直径固定的情况下,增加离心机转速,从而有利于成纤效果。当辊头转速由2700r/min增加至4500r/min,矿棉产量增大6.3倍、平均直径减小16.81μm、直径方差降低69.5%。(5)熔融态的黄磷渣排出时温度在1350℃左右,与黄磷渣制取矿渣棉熔融温度相接近。提出一步法矿渣棉生产工艺,充分利用熔融态黄磷渣中的显热,该工艺比物料常温加热至熔融态生产工艺可节省能耗约80.5%左右,为黄磷渣高附加值的利用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从源头上控制黄磷渣无控制堆放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具有较好的环境与经济效益。
韩姝娜[2](2015)在《泡沫混凝土保温板的改性技术及施工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泡沫混凝土作为一种利废、环保、节能、低廉且具有密度低、强度高、防水性好和保温性好的新型建筑节能材料,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认知和重视,并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轻质泡粒混凝土其具有质量轻、保温隔热好、强度高等特点,人们对其研究与应用越来越重视。本论文旨在对公司原有产品配方进行改性调整,通过改变材料配合比、外加剂的添加量来提高泡沫混凝土保温板制品的早期强度、终期防水性,有效解决泡沫混凝土保温板制品出现的回缩、开裂等。并结合企业工程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进而总结出泡沫混凝土保温板的应用技术。对于轻质泡粒混凝土,通过改变其原料的用量希望可以更好的提高其抗压强度、降低吸水率和减小其密度。实验制备了两种泡沫混凝土保温板,即泡沫混凝土保温板和泡粒混凝土保温板。以水泥为胶凝材料,加入添加剂、发泡剂等材料制备出了泡沫混凝土保温板,考察了不同材料用量对其抗压强度、吸水率、密度、导热系数的影响。以水泥为胶凝材料,加入粉煤灰、聚苯颗粒、发泡剂等添加剂,制备了轻质、高强、保温性能好的泡粒混凝土保温板,考察了水泥、粉煤灰、聚苯颗粒等原材料对泡粒混凝土强度、吸水率、密度、导热系数的影响。研究表明:确定了泡沫混凝土保温板提高早期强度的方法,即降低用水量和添加脱硫石膏。当用水量为水泥用量73%,水温控制在30℃,添加水泥用量13.3%脱硫石膏均可提高泡沫混凝土保温板的早期强度。在泡沫混凝土保温板制品表面喷洒有机硅憎水剂可以提高其憎水性且提高产品硬度。增加纤维用量,使纤维量为水泥用量的0.3%时,可提高其抗裂性,有效降低回缩率。掺入粉煤灰有助于提高轻质泡粒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当粉煤灰掺量达到15%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达到最高;掺加聚苯颗粒可降低保温板的吸水率,当聚苯颗粒含量为5.83%时,轻质泡粒混凝土保温板的吸水率达到最低;硫铝酸盐水泥占总水泥用量的25%时,可使聚苯颗粒均匀分散在浆料中,使泡粒混凝土的体积增大,降低泡粒混凝土保温板的密度。解决了泡沫混凝土保温板工程实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出了其工程应用技术方法。
宋翠欣[3](2012)在《提高太阳能集热系统集热效率及热转换成蒸汽设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能源消耗加剧,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越发严峻,节能减排和开发可再生能源成为解决问题的有利途径。国内外研究证明太阳能热的中高温利用可以实现热发电,解决目前常规能源短缺的现状。本课题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当前的能源形势以及云南省的实际情况,指出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其次介绍了国内外太阳能热利用的研究和发展状况,根据本课题的前期研究成果最终提出太阳能热利用发电的意义。课题组前期的研究表明,云南省作为以旅游发展为主的地区,在省内工业园区进行集中供电供热具有很好的经济前景和环境效益,同时利用云南省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太阳能条件,发展太阳能热电系统具有可行性,并得出以太阳能资源为主发展太阳能-轻柴油互补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课题组前期太阳能资源利用的研究中存在集热效率不高、保温及换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本课题在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解决以上问题。本课题主要针对课题组前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别进行研究,具体包括提高系统的集热效率、换热效率和保温效果,设计承压设备进行了产生蒸汽的实验,课题主要集中在研究利用太阳能中温(200℃)的阶段,为中高温的利用提供基础数据。第一,为提高系统的集热效率,在课题组原来实验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采用槽式太阳能代替太阳能灶,并得出最佳的实验条件为导热油的流速为1m3/h,水的流速为0.22m3/h;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利用设计的承压储水箱进行产生蒸汽的实验,得出在加热时间2.8h时,可以实现循环水路的压力达到0.12MPa,产生蒸汽。第二,为研究系统储热及保温效果,本课题分析了各种储热方式及储热材料,并采取显热储热的储热方式,以导热油和水分别作为储热材料进行了储热实验,得出较优的储热条件及储热方式,为后期实验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在课题组原实验系统的基础上改进保温措施以期提高系统的保温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中温条件下(200℃)导热油作为储热介质单位时间储热量为298J/s,高于水的储热效果;在中温条件下进行保温实验,采用改进后的保温措施,系统的热量损失率也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系统温度均由200℃开始降低,到温度下降到70℃时,新系统的热量损失速率为2312J/s;系统温度由70℃下降到环境温度(21℃)时,新系统的热量损失速率为876J/s。此外,进行了储热实验中保温条件的优化设计,得出在当前实验条件下环境温度对储热系统保温效果的影响最大。第三,为提高系统的换热效率,将课题组原沉浸式蛇管换热器更替为板式换热器,并通过两套实验系统的对比得出换热效率高低与集热系统的集热效果之间关系不大的结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优化了系统,得出了预期的实验效果,并为课题组的进一步推进提出了理论数据,针对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后期研究需要改进的方面和研究的方向。
王永亮[4](2011)在《无机保温材料在外墙外保温体系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市场上外墙外保温材料主要以有机保温材料为主,这些有机保温材料保温性能能够满足要求,但稳定性不足,易开裂,尤其是无法解决消防安全问题。本文首先从保温材料的材性出发比较国内外常用外保温材料关键指标,得出关键指标与保温材料性能的关系,并从整个外墙外保温体系出发,进行施工性、稳定性、安全性三性综合比较分析,选择综合性能相对优异的保温材料;其次,选择泡沫玻璃作为无机保温材料的代表,根据传热学原理计算出建筑物外墙的热阻、传热系数,热惰性等热工指标以及达到节能50%甚至65%所需的保温层厚度。另外,对泡沫玻璃外保温体系分别设计燃烧性、耐碱性和安全性相关试验;最后采用理论热工计算和实际测试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综合比较得出泡沫玻璃做外墙外保温体系要达到三步节能目标所需的保温层厚度。通过材性比较、试验设计、工程验证可知:泡沫玻璃外保温体系具有良好的耐火性、耐碱性以及和基层墙体牢固的粘结性,并且通过改造后墙体传热系数的理论计算和现场测试皆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的限值随着建设部、公安部对建筑消防安全的重视,无机保温将逐步取代有机保温成为外墙外保温市场的主导材料,并且提出,泡沫玻璃作为A级不燃材料,其耐久性、防火性能是其它有机保温材料无法比拟的,将之作为建筑物安全防火隔离带也是可行的。
邱小华[5](2008)在《玻化微珠无机建筑保温砂浆的研制》文中指出本文在传统保温砂浆的基础上,研制玻化微珠无机建筑保温砂浆。本课题通过查阅资料,分析了无机建筑保温砂浆的研究现状及研制玻化微珠无机建筑保温砂浆的理论可行性。提出了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制定了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本课题首先通过选材,确定了拟用于玻化微珠无机建筑保温砂浆的原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分析。通过正交试验,对正交试验数据进行直观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到玻化微珠无机建筑保温砂浆的性能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式及合理配比。在此基础上,对玻化微珠无机建筑保温砂浆的性能(绿色环保性、保温隔热性、力学性、耐候性)进行试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本课题研究的合理配比配制的玻化微珠无机建筑保温砂浆其性能可满足GB/T20473-2006《建筑保温砂浆》要求。本课题还利用工程实例,对玻化微珠无机建筑保温砂浆满足外墙节能要求的厚度、节能率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钢筋混凝土墙上抹30mm厚玻化微珠无机建筑保温砂浆就可达到较好的节能降耗效果,从而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李明[6](2007)在《地下蓄能时变特性及其能量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重点研究地下蓄能体内蓄能各阶段的传热传质机理,研究大规模蓄能过程中换热器在换热井中的结构特征对蓄能效果的影响,研究蓄能过程中蓄能体的温变特性,热流分布的时变特性,探讨了各种复杂条件下多热源的模型建立,并通过有限元的方式进行模拟分析。文章详细分析了关于实现高效蓄能的控制策略问题,如不同的排列方式,负荷分配模式,侧重探讨了年周期内用能不平衡状态下蓄能的控制策略;探讨了在极端条件下的蓄能过程蓄能体中发生冻融过程对蓄能体蓄能效果的影响。通过岩土蓄能实验,对地下蓄能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研究了高低温蓄能问题,周期蓄能问题,探讨了关于热屏理念在实际应用中的准确性。
巩晶晶[7](2007)在《氧漂稳定剂硅溶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是针对传统用氧漂稳定剂硅酸钠的缺陷和不足而提出,主要研究硅溶胶用作氧漂稳定剂的制备、性能及其在前处理中的应用。本课题首先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硅溶胶种类和制备工艺进行了分析与比较,最后确定选用单质硅粉溶解法工艺制备碱性硅溶胶。通过考察碱性硅溶胶制备工艺对含固量以及pH值的影响规律,得到较佳工艺:硅粉150g/L,NaOH 7g/L,氨水1g/L,反应初始温度70℃,硅粉以分次分批的方式缓慢加入,反应温度82℃,反应时间5h。产品含固量为31.0%,pH值为9,得率>81%。本课题首次将糖量仪法用于硅溶胶含固量的测定,经考察此方法是可行的。相较于称重法,糖量仪法测定硅溶胶的含固量操作快速简单,可以即时监测。本课题对氧漂稳定剂硅溶胶的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硅溶胶对双氧水的分解率无论是在室温还是在95℃下都有很好的抑制能力。在强碱介质中,与其它氧漂稳定剂相比,硅溶胶仍然有较好的抑制双氧水分解的能力。硅溶胶作为氧漂稳定剂可使织物不产生破洞,不会形成硅垢。本课题考察了硅溶胶对双氧水漂白中Fe3+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硅溶胶对空白漂液中的Fe3+稳定作用很好,Fe3+浓度达7.5mg/L时的双氧水分解率仍在10%以下。在棉织物退煮漂一浴工艺和棉针织物煮漂一浴工艺中,硅溶胶对Fe3+的抑制作用比其他氧漂稳定剂好,硬水中Ca2+的存在可使硅溶胶更好地抑制Fe3+对双氧水的催化分解,漂后织物各项性能优于其他稳定剂。本课题考察了硅溶胶在棉织物不同漂白工艺中的应用。结果表明,硅溶胶应用在棉织物退煮漂一浴浸漂工艺、退煮漂一步汽蒸法、退煮-漂两浴工艺中,可使漂液稳定,漂白后织物的各项性能均优于其它氧漂稳定剂。在棉织物冷轧堆练漂工艺中,硅溶胶对双氧水分解的稳定作用不及非硅型氧漂稳定剂197,漂后织物各项性能也没有非硅型氧漂稳定剂197处理后的好,但是总体性能比硅酸钠好,而且对处理后织物的染色没有不良影响。本课题初步探讨了硅溶胶的氧漂稳定机理,发现硅溶胶对Fe3+等重金属离子有静电吸附作用,正是这种静电吸附作用削弱了重金属离子对双氧水分解的催化作用,阻止了双氧水的均裂分解。而硅溶胶对Fe(OH)3胶体吸附作用小,不能使其完全失去对双氧水的催化分解能力。因此将硅溶胶用于碱氧一浴漂白工艺时要注意硅溶胶和氢氧化钠的加入顺序。
本刊记者团[8](2006)在《雨宴——bauma China 2006在冬雨中挥洒热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徐炳范[9](2006)在《建筑外墙保温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节能是执行国家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贯彻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目前的建筑节能水平还远低于发达国家,建筑单位面积能耗几乎是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的3倍5倍。北方寒冷地区的建筑采暖能耗已占当地全社会能耗的20%以上,且绝大部分都是采用火力发电和燃煤锅炉,给周边环境带来严重污染。所以建筑节能还是本世纪我国建筑业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建筑中,外围护结构的热损耗较大,外围护结构中墙体又占了很大份额。所以建筑墙体改革与墙体节能技术的发展是建筑节能技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发展外墙保温技术及节能材料则是建筑节能的主要实现方式。本文从分析外墙保温的形式入手,通过对长春地区常见的几种外墙保温技术的研究与分析,结合作者工作单位—东北师范大学近几年采用的几种外墙外保温的形式,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几种外墙保温技术的材料构成、施工工艺、实际效果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以上工作,共得出如下几点结论:随着建筑节能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外墙外保温技术逐渐成为建筑保温节能形式的主流。外墙外保温技术较外墙内保温技术优势明显,从科学的合理性而言,外墙外保温形式是一种先进的、有应用前景的保温节能技术从热工性能、从经济效益、从技术系统的结构、从现场施工的效率和技术控制的角度、从工程实例角度等几个方面分析几种外墙外保温
谢建忠[10](2000)在《FJB复合绝热保温材料在水泥烘干系统上的应用》文中指出
二、FJB复合绝热保温材料在水泥烘干系统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JB复合绝热保温材料在水泥烘干系统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黄磷渣制取矿渣棉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磷资源状况概述 |
1.1.1 磷资源分布 |
1.1.2 磷资源开发利用 |
1.2 黄磷渣概述 |
1.2.1 黄磷渣的来源及产生现状 |
1.2.2 黄磷渣的性质及对环境的影响 |
1.2.3 黄磷渣的综合利用现状 |
1.3 黄磷渣生产硅酸钙纤维 |
1.3.1 矿棉纤维概述 |
1.3.2 矿棉纤维的应用 |
1.3.3 矿棉生产工艺 |
1.3.4 矿棉生产设备 |
1.3.5 磷渣制取矿棉的可行性 |
1.4 研究背景、目的及内容 |
1.4.1 研究背景及任务 |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3 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准备 |
2.1 试验仪器、设备及材料 |
2.1.1 试验仪器、设备 |
2.1.2 试验材料 |
2.2 矿渣棉的制备方法 |
2.3 矿渣棉的性能检测 |
2.3.1 矿渣棉纤维平均直径测定 |
2.3.2 矿渣棉的结构测定 |
2.3.3 矿渣棉的成分分析 |
2.3.4 矿渣棉显微观察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实验室矿棉设备研制与调试 |
3.1.1 设备结构与参数 |
3.1.2 熔制调试 |
3.1.3 成纤调试 |
3.2 矿渣棉制备条件试验 |
3.2.1 原辅料配比 |
3.2.2 熔融温度 |
3.2.3 离心机转速 |
3.2.4 放料速度 |
3.2.5 矿渣棉结构分析 |
3.2.6 矿渣棉成分分析 |
3.3 工业化构想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2)泡沫混凝土保温板的改性技术及施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能源现状与建筑节能 |
1.2 建筑墙体保温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保温材料的常见种类 |
1.2.2 国外保温材料的应用现状 |
1.2.3 国内保温材料的应用现状 |
1.2.4 保温材料的发展趋势 |
1.3 泡沫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轻质泡粒混凝土的背景及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 |
1.5 泡沫混凝土的特性 |
1.6 泡沫混凝土存在的问题 |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7.1 泡沫混凝土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7.2 轻质泡粒混凝土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8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8.1 泡沫混凝土 |
1.8.2 轻质泡粒混凝土 |
1.8.3 泡沫混凝土保温板常见问题分析与研究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材料与设备 |
2.1.1 实验原材料及其基本性能 |
2.1.2 实验设备 |
2.2 化学发泡泡沫混凝土的成型机理与制备试验方法 |
2.2.1 化学发泡泡沫混凝土的成型机理 |
2.2.2 化学发泡泡沫混凝土的制备试验方法 |
2.3 轻质泡粒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
2.3.1 配比及标准 |
2.3.2 工艺 |
2.4 性能测试方法 |
第三章 泡沫混凝土保温板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设计基础配方 |
3.2 提高泡沫混凝土保温板的早期强度 |
3.2.1 用水量对泡沫混凝土保温板强度的影响 |
3.2.2 水温对泡沫混凝土保温板强度的影响 |
3.2.3 添加石膏类产品对泡沫混凝土保温板强度的影响 |
3.2.4 粉煤灰对泡沫混凝土保温板强度的影响 |
3.3 提高泡沫混凝土保温板的憎水性 |
3.3.1 添加防水剂对泡沫混凝土保温板含水率的影响 |
3.3.2 表面喷洒憎水剂 |
3.4 影响泡沫混凝土保温板回缩、开裂因素 |
3.5 技术与经济分析 |
3.5.1 技术分析 |
3.5.2 经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轻质泡粒混凝土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
4.1 水泥对轻质泡粒混凝土保温板各性能的影响 |
4.1.1 硫铝酸盐水泥含量对轻质泡粒混凝土保温板密度的影响 |
4.1.2 硫铝酸盐水泥含量对轻质泡粒混凝土保温板抗压强度的影响 |
4.1.3 硫铝酸盐水泥含量对轻质泡粒混凝土保温板吸水率的影响 |
4.1.4 硫铝酸盐水泥含量对轻质泡粒混凝土保温板导热系数的影响 |
4.2 粉煤灰对轻质泡粒混凝土保温板各性能的影响 |
4.2.1 粉煤灰对轻质泡粒混凝土保温板密度的影响 |
4.2.2 粉煤灰对轻质泡粒混凝土保温板抗压强度的影响 |
4.2.3 粉煤灰对轻质泡粒混凝土保温板吸水率的影响 |
4.2.4 粉煤灰对轻质泡粒混凝土保温板导热系数的影响 |
4.3 聚苯颗粒对轻质泡粒混凝土保温板各性能的影响 |
4.3.1 聚苯颗粒对轻质泡粒混凝土保温板密度的影响 |
4.3.2 聚苯颗粒对轻质泡粒混凝土保温板抗压强度的影响 |
4.3.3 聚苯颗粒对轻质泡粒混凝土保温板吸水率的影响 |
4.3.4 聚苯颗粒对轻质泡粒混凝土保温板导热系数的影响 |
4.4 硬脂酸钙含量对轻质泡粒混凝土保温板各性能的影响 |
4.4.1 硬脂酸钙含量对轻质泡粒混凝土保温板密度的影响 |
4.4.2 硬脂酸钙含量对轻质泡粒混凝土保温板抗压强度的影响 |
4.4.3 硬脂酸钙含量对轻质泡粒混凝土保温板吸水率的影响 |
4.4.4 硬脂酸钙含量对轻质泡粒混凝土保温板导热系数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泡沫混凝土保温板的应用技术研究 |
5.1 泡沫混凝土保温板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5.1.1 运输与存放 |
5.1.2 保温板粘贴前的基层处理 |
5.1.3 保温板的粘贴 |
5.1.4 预埋件的处理 |
5.2 泡沫混凝土保温板的应用技术 |
5.2.1 泡沫混凝土保温板材料的规定 |
5.2.2 泡沫混凝土保温板外墙外保温系统的性能要求 |
5.2.3 泡沫混凝土的性能 |
5.2.4 配套材料要求 |
5.2.5 泡沫混凝土保温板的设计与施工要求 |
5.3 泡沫混凝土保温板的实际施工应用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编写的辽宁省地方标准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3)提高太阳能集热系统集热效率及热转换成蒸汽设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 |
1.3 国内外太阳能热利用的研究及发展概况 |
1.3.1 非聚光式太阳能集热器 |
1.3.2 聚光式太阳能集热器 |
1.4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 |
1.5 前期研究成果 |
1.6 前期研究存在的问题 |
1.7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8 课题与论文的创新点 |
1.9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的研究 |
2.1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概述 |
2.2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集成 |
2.3 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性能研究 |
2.3.1 聚光器 |
2.3.2 集热管 |
2.3.3 太阳能自动跟踪 |
2.4 提高集热系统集热效率的实验模拟与研究 |
2.4.1 实验原理 |
2.4.2 实验装置 |
2.4.3 试验介质 |
2.4.4 实验步骤 |
2.4.5 实验结果 |
2.4.6 实验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储热方式及储热材料的研究 |
3.1 传热理论 |
3.2 储热方式及储热材料 |
3.2.1 显热储热 |
3.2.2 潜热储热 |
3.2.3 化学储热 |
3.2.4 实验所用储热材料 |
3.3 保温材料 |
3.3.1 材料的保温机理 |
3.3.2 保温材料的研究进展 |
3.3.3 实验所用保温材料的性能 |
3.3.4 实验保温结构的设计 |
3.4 保温实验设计 |
3.4.1 实验条件与方法 |
3.4.2 实验结果分析 |
3.4.3 储热实验中设备保温的优化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换热方式及提高换热效率的研究 |
4.1 换热理论 |
4.2 换热器的性能研究 |
4.3 提高换热效率实验研究 |
4.3.1 实验装置 |
4.3.2 实验步骤 |
4.3.3 实验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后续研究及展望 |
5.1 实验和后续研究 |
5.2 展望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 |
(4)无机保温材料在外墙外保温体系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建筑节能的概念 |
1.1.2 研究背景 |
1.1.3 我国采用节能建筑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外墙节能 |
1.2.1 外墙外保温的发展 |
1.2.2 国外墙体节能发展概况 |
1.3 国内外墙节能 |
1.3.1 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 |
1.3.2 我国建筑节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
1.3.3 我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回顾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2章 外墙外保温体系及外保温材料的材性对比 |
2.1 外墙外保温体系类型简介 |
2.2 常见外墙外保温体系的特点 |
2.2.1 外墙外保温体系的组成 |
2.2.2 几种典型外墙外保温体系的优势 |
2.2.3 几种典型外墙外保温体系的劣势 |
2.3 外墙外保温材料的应用及材性分析 |
2.3.1 外墙外保温体系的基本要求 |
2.3.2 外墙外保温材料应用及材性分析 |
2.4 阻燃试验 |
2.4.1 阻燃原理 |
2.4.2 阻燃方式 |
2.4.3 外保温阻燃效果 |
2.5 建筑防火 |
2.6 保温材料和保温体系的燃烧性能实验 |
2.6.1 国外外保温防火试验标准和方法 |
2.6.2 国内外保温防火试验标准和方法 |
2.7 有机材料的燃烧性能实验局限性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外墙外保温体系热工设计 |
3.1 环境和建筑围护结构的关联性 |
3.2 外保温系统对舒适度的影响 |
3.2.1 温度的影响 |
3.2.2 相对湿度的影响 |
3.2.3 热辐射的影响 |
3.3 墙体节能设计原理 |
3.4 墙体节能热工计算 |
3.4.1 外墙及保温体系的热工计算 |
3.4.2 泡沫玻璃外保温构造系统热工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泡沫玻璃外墙外保温体系的研究 |
4.1 泡沫玻璃的简介 |
4.1.1 泡沫玻璃的历史 |
4.1.2 泡沫玻璃的分类 |
4.2 泡沫玻璃外保温体系 |
4.2.1 泡沫玻璃制品的特点 |
4.2.2 泡沫玻璃的基本性能 |
4.2.3 泡沫玻璃及其保温体系在常温下的耐碱性 |
4.2.4 泡沫玻璃在建筑保温体系中应用的粘结方式 |
4.3 泡沫玻璃在建筑中的保温效果 |
4.4 泡沫玻璃在建筑中的安全性 |
4.4.1 泡沫玻璃粘结强度拉拔试验 |
4.4.2 泡沫玻璃抹灰体系耐火性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泡沫玻璃外保温体系在墙体节能中的应用研究 |
5.1 兰州地区气象条件概况 |
5.2 工程案例概况 |
5.3 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综合办公楼能耗测试与分析 |
5.3.1 测试内容 |
5.3.2 测试仪器 |
5.3.3 测试项目与结果 |
5.4 寒冷地区外墙外保温体系设计要点 |
5.4.1 外墙外保温材料的要求 |
5.4.2 外墙外保温系统的要求 |
5.5 泡沫玻璃外墙外保温所需材料性能指标 |
5.5.1 施工程序 |
5.5.2 施工操作过程及要点 |
5.6 外保温系统节能效果的测试方法 |
5.6.1 热流计法(现场检验方法) |
5.6.2 热箱法(护热箱法) |
5.6.3 控温箱-热流计法 |
5.6.4 护热板法 |
5.6.5 常功率平面热源法 |
5.7 泡沫玻璃外墙外保温系统节能效果的测试 |
5.7.1 测试依据 |
5.7.2 热流计法传热系数的检测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5)玻化微珠无机建筑保温砂浆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建筑节能概述 |
1.2 无机建筑保温砂浆的研究现状 |
1.2.1 传统无机建筑保温砂浆 |
1.2.2 新型无机建筑保温砂浆 |
1.3 玻化微珠无机建筑保温砂浆研制课题的提出 |
1.3.1 课题的提出 |
1.3.2 研制玻化微珠无机建筑保温砂浆的理论基础 |
1.4 研制玻化微珠无机建筑保温砂浆的现实意义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目标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研究目标 |
1.6 本课题采用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案 |
1.6.1 采用的技术路线 |
1.6.2 研究方案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原材料选用及主要物理性能测试方法 |
2.1 原材料选用 |
2.1.1 胶凝材料 |
2.1.2 轻质保温骨料 |
2.1.3 化学添加剂 |
2.1.4 增强材料(纤维) |
2.2 主要物理性能测试方法 |
2.2.1 干表观密度测试 |
2.2.2 抗压强度测试 |
2.2.3 导热系数测试 |
2.2.4 压剪粘结强度测试 |
2.2.5 抗折强度测试 |
2.2.6 吸水率的测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组成材料对玻化微珠无机建筑保温砂浆性能的影响 |
3.1 胶凝材料各组分比例对玻化微珠无机建筑保温砂浆的影响 |
3.2 骨胶比对玻化微珠无机建筑保温砂浆性能的影响 |
3.3 纤维掺量对玻化微珠无机建筑保温砂浆性能的影响 |
3.3.1 纤维对玻化微珠无机建筑保温砂浆抗裂性的影响 |
3.3.2 纤维掺量对玻化微珠无机建筑保温砂浆干表观密度、抗压强度、导热系数的影响 |
3.4 化学添加剂对玻化微珠无机建筑保温砂浆性能的影响 |
3.4.1 可再分散乳胶粉掺量对玻化微珠无机建筑保温砂浆性能的影响 |
3.4.2 甲基纤维素醚对玻化微珠无机建筑保温砂浆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玻化微珠无机建筑保温砂浆配合比设计 |
4.1 配合比设计原则 |
4.2 预期达到的目标 |
4.3 配合比设计 |
4.3.1 正交试验 |
4.3.2 试验数据分析 |
4.4 合理配比确定 |
4.4.1 合理配合比的理论计算 |
4.4.2 合理配合比的确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玻化微珠无机建筑保温砂浆性能分析 |
5.1 玻化微珠无机建筑保温砂浆的绿色环保性能 |
5.2 玻化微珠无机建筑保温砂浆的保温隔热性能 |
5.3 玻化微珠无机建筑保温砂浆的力学性能 |
5.4 玻化微珠无机建筑保温砂浆的耐候性能 |
5.4.1 玻化微珠无机建筑保温砂浆的吸水性 |
5.4.2 玻化微珠无机建筑保温砂浆的火反应性能 |
5.4.3 玻化微珠无机建筑保温砂浆的抗复杂环境破坏性能 |
5.5 玻化微珠无机建筑保温砂浆的经济性 |
5.5.1 玻化微珠无机建筑保温砂浆满足外墙节能要求的厚度计算 |
5.5.2 工程实例热工节能计算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存在问题和展望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6)地下蓄能时变特性及其能量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我国的能源环境形势 |
1.2 国内外能源对策 |
1.3 蓄能技术发展与应用 |
1.4 地下蓄能(UTES)发展现状 |
1.5 本文的工作重点 |
第二章 蓄能系统换热过程理论研究 |
2.1 地下蓄能体原始特性 |
2.2 地下换热器换热过程分析 |
2.3 地下蓄能体多孔介质特性 |
2.4 地下蓄能体冻融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岩土蓄能实验研究 |
3.1 构建蓄能实验系统必要性 |
3.2 蓄能实验系统 |
3.3 实验工况分析 |
3.4 低温冻结土壤状况热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下蓄能过程时变特性分析 |
4.1 概述 |
4.2 地下蓄能系统传热过程数值分析 |
4.3 地下蓄能系统井孔热源内特性因素分析 |
4.4 地下蓄能系统井孔外特性因素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专利 |
参与项目 |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7)氧漂稳定剂硅溶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硅溶胶简介 |
1.2 硅溶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应用 |
1.2.1 硅溶胶在其他行业的应用 |
1.2.2 硅溶胶在纺织印染行业中的应用 |
1.3 氧漂稳定剂简介 |
1.4 氧漂稳定剂的研究进展 |
1.4.1 以吸附屏蔽为主的氧漂稳定剂 |
1.4.2 以络合或螯合为主的氧漂稳定剂 |
1.4.3 吸附与络合相结合的氧漂稳定剂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药品和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药品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工艺 |
2.2.1 硅溶胶制备工艺 |
2.2.2 棉织物退煮漂一浴浸漂工艺 |
2.2.3 棉织物退煮漂一步汽蒸工艺 |
2.2.4 棉织物退煮-漂两浴浸漂工艺 |
2.2.5 棉织物冷轧堆工艺 |
2.2.6 棉针织物煮漂一浴工艺 |
2.3 测试方法 |
2.3.1 硅溶胶含固量的测定及得率的计算 |
2.3.2 稳定剂性能测试 |
2.3.3 织物性能测试 |
第三章 硅溶胶的制备 |
3.1 引言 |
3.2 硅溶胶含固量测定方法的确定 |
3.3 各种因素对硅溶胶含固量和pH 值的影响 |
3.4 正交实验 |
3.5 结论 |
第四章 硅溶胶用作氧漂稳定剂的性能初步探讨 |
4.1 前言 |
4.2 硅溶胶对双氧水分解率的影响 |
4.2.1 室温下硅溶胶对双氧水分解稳定性的影响 |
4.2.2 高温下硅溶胶对双氧水分解稳定性的影响 |
4.3 强碱介质中硅溶胶对双氧水的稳定性 |
4.4 破洞情况 |
4.5 阻垢性能 |
4.6 结论 |
第五章 硅溶胶对双氧水漂白中 Fe~(3+)的抑制作用 |
5.1 前言 |
5.2 硅溶胶对含不同浓度 Fe~(3+)漂液的稳定作用 |
5.3 棉织物退煮漂一浴工艺中硅溶胶对 Fe~(3+)的抑制作用 |
5.3.1 双氧水稳定性 |
5.3.2 织物漂白效果 |
5.4 棉针织物煮漂一浴工艺中硅溶胶对 Fe~(3+)的抑制作用 |
5.4.1 双氧水稳定性 |
5.4.2 织物漂白效果 |
5.5 结论 |
第六章 硅溶胶在棉织物漂白中的应用 |
6.1 前言 |
6.2 硅溶胶在退煮漂一浴浸漂工艺中的应用 |
6.2.1 硅溶胶用量对双氧水分解率的影响 |
6.2.2 硅溶胶用量对织物漂白效果的影响 |
6.2.3 不同氧漂稳定剂对织物漂白效果的影响 |
6.2.4 不同稳定剂对织物染色效果的影响 |
6.3 硅溶胶在退煮漂一步汽蒸法工艺中的应用 |
6.3.1 硅溶胶用量对织物漂白效果的影响 |
6.3.2 烧碱用量对织物漂白效果的影响 |
6.3.3 双氧水用量对织物漂白效果的影响 |
6.3.4 汽蒸时间对织物漂白效果的影响 |
6.3.5 不同氧漂稳定剂对织物漂白效果的影响 |
6.3.6 不同氧漂稳定剂对织物染色效果的影响 |
6.4 硅溶胶在退煮-漂两浴工艺中的应用 |
6.5 硅溶胶在冷轧堆工艺中的应用 |
6.6 结论 |
第七章 硅溶胶氧漂稳定机理初探 |
7.1 前言 |
7.2 H_2O_2的分解机理 |
7.3 硅溶胶的胶团结构 |
7.4 ζ电位法研究硅溶胶和 Fe~(3+)的相互作用 |
7.5 硅溶胶和氢氧化铁胶体的相互作用初探 |
7.5.1 硅溶胶对氢氧化铁胶体凝聚值的影响 |
7.5.2 硅溶胶的保护胶体作用 |
7.6 含铁漂浴中碱加入顺序对硅溶胶氧漂稳定性能的影响 |
7.7 结论 |
第八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
(9)建筑外墙保温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外保温技术及节能材料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
第二节 外保温技术及节能材料国内发展概况 |
第二章 外墙内保温技术及其特点 |
第一节 外墙内保温技术的发展 |
第二节 外墙内保温技术存在主要问题 |
第三章 外墙外保温技术及其特点 |
第一节 外墙外保温形式的发展现状及主要类型 |
第二节 外墙外保温体系的组成 |
第三节 外墙外保温与外墙内保温的技术比较 |
第四章 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 |
第一节 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的结构形式 |
第二节 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体系应用情况 |
第三节 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关于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体系的几点建议和技术的措施 |
第五章 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外墙外保温系统 |
第一节 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外墙外保温系统及其成套技术简介 |
第二节 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外墙外保温系统技术的应用 |
第三节 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外墙外保温系统的先进性和创新点 |
第四节 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外墙外保温系统的进步性与发展性 |
第五节 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外墙外保温系统的适用性和社会性 |
第六章 聚氨酯、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复合外墙外保温系统 |
第一节 聚氨酯、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复合外墙外保温系统简介 |
第二节 聚氨酯、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复合外墙外保温系统的应用 |
第三节 聚氨酯、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复合外墙外保温系统原材料的选择及生产工艺 |
第四节 聚氨酯、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复合外墙外保温系统性能试验及系统测试结果 |
第五节 聚氨酯、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复合外墙外保温系统的技术优势 |
第七章 当前外墙外保温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一节 当前外墙外保温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大力发展外墙外保温技术势在必行 |
结语 |
参考材料或文献来源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四、FJB复合绝热保温材料在水泥烘干系统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黄磷渣制取矿渣棉试验研究[D]. 胡胜超. 武汉工程大学, 2015(06)
- [2]泡沫混凝土保温板的改性技术及施工应用[D]. 韩姝娜. 沈阳建筑大学, 2015(04)
- [3]提高太阳能集热系统集热效率及热转换成蒸汽设备的研究[D]. 宋翠欣. 昆明理工大学, 2012(12)
- [4]无机保温材料在外墙外保温体系中的应用与研究[D]. 王永亮. 兰州理工大学, 2011(09)
- [5]玻化微珠无机建筑保温砂浆的研制[D]. 邱小华.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2)
- [6]地下蓄能时变特性及其能量特征分析[D]. 李明. 吉林大学, 2007(03)
- [7]氧漂稳定剂硅溶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巩晶晶. 江南大学, 2007(03)
- [8]雨宴——bauma China 2006在冬雨中挥洒热情[J]. 本刊记者团. 交通世界, 2006(12)
- [9]建筑外墙保温技术的应用研究[D]. 徐炳范. 吉林大学, 2006(05)
- [10]FJB复合绝热保温材料在水泥烘干系统上的应用[J]. 谢建忠. 山东建材, 2000(06)
标签:泡沫混凝土论文; 玻化微珠论文; 硅溶胶论文; 聚苯颗粒保温砂浆论文; 玻化微珠保温砂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