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论城市公交企业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刘奕[1](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朱文韬[2](2019)在《基于博弈均衡理论的公交系统优化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城市交通拥堵愈发严重。公共交通作为大容量、低排放的交通出行工具,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公交优先政策得到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可。但在推行公交优先相关的交通政策中,实际公交系统的发展形势并非良好,部分城市公交分担率的增长依旧十分缓慢,甚至出现下降的态势。虽然以往国内外对于公交优先的相关研究成果已十分丰富,但相关城市交通建设和管理者仍面对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的研究成果仍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如在推行公交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在保证出行者公交服务水平的前提下,改善市场中公交公司的经营状况,科学有效地避免市场化运营中的恶性竞争这种“共输”局面的出现,以及系统管理者如何根据不同的因素和发展需要,合理地选用优化方案来提高公交系统的整体效益。面对上述公交优先发展中公交系统所出现的问题,本文以博弈均衡作为系统分析的基础,分别针对公交系统中的微观站点、中观线路、宏观政策等方面进行建模优化。相关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在学术上丰富和完善城市公交系统规划与设计理论;另一方面可以在实践中为管理决策者优化相关公交优先政策和发展方向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概括如下:在微观公交站点优化层面,结合交通波理论,分析交叉口站点影响下的公交车辆运行轨迹。结合站点位置、信号配时、公交停靠、交叉口流量等诸多因素,在有无公交专用道两种场景下建立了考虑站点影响的公交延误计算模型,并对其进行数值仿真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对交叉口不同流量下的公交站点布设距离进行优化分析。在中观公交线路运营优化层面,面对公交企业化改革所面临的市场竞合困境问题,运用博弈相关理论,针对市场中的公交线路运力决策和公交票价决策,分别建立基于Cournot假设和基于Bertrand假设的公交线路运营博弈模型。分析所建博弈模型的演化均衡点及系统稳定性,研究计算使市场达到演化稳定的相关参数取值范围。并在博弈均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比系统中的Nash均衡和Pareto最优状态下的市场利润效益,剖析市场竞合困境本质。最后,本文提出通过构建重复博弈模型和政府规制两种方式对市场演化进行引导,使其达到系统Pareto最优。在宏观公交政策优化层面,针对包含小汽车、公交车两种主要出行方式的交通系统,在系统有无公交专用道的场景下,构建不同出行方式下的成本费用函数。并在其成本费用函数基础上,运用博弈均衡理论对系统中公交车与小汽车的出行行为进行出行者间的Nash均衡分析,深入解析系统博弈均衡状态下出行者选择行为及对应的均衡成本。其次,通过构建公交政策组合优化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用以描述并分析系统中政府、公交公司、出行者三者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在宏观层面上提供公交政策的优化方法。最后,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数值仿真的Kriging代理模型算法来求解该模型,并对模型的可行性进行算例验证,为公交优先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及主要创新成果进行总结,并对其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不足之处提出展望。
魏杰[3](2019)在《BH公交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速发展,企业所处的环境风云变幻。全球经济进人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企业处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之下,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过程之中。企业要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充分应对这些挑战,重新审视战略规划与战略选择,快速适应外部环境与内部运行法则的急剧变化,而战略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本论文以BH公交集团公司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BH公交集团在履行社会责任、完成政府赋予职能和服务好新区百姓出行的同时,要善于运用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特别是企业战略管理方面要与时俱进,要未雨绸缪,提前谋划企业发展未来。在目前公交出行方式多样化、公交出行结构转型时期,BH公交集团应适时调整或重新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依靠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自身的努力做强做优。本论文从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公交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公交出行结构调整、国家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及行业竞争环境分析等方面入手,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了企业具有的资源和能力,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运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研究分析方法对BH公交集团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全文分为四大部分六个章节,包括以下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包含第1章绪论、第2章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论文的创新点,回顾了企业发展战略相关理论和分析工具,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包含第3章BH公交集团环境分析。即对宏观环境、内部环境和行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完成了企业的SWOT分析。第三部分包含第4章BH公交集团战略定位、战略选择、战略实施和第5章保障措施。确定了企业战略目标和实施措施,主要通过线网优化、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互联网+公交建设、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人力资源规划等措施保证战略目标的达成。同时,将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建设、完善绩效考核、加强党的领导作为保障措施。第四部分包含第6章结论和建议。主要总结了在研究过程中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得到的启示,对下一步深入研究提出了建议。通过对本论文的研究,重新制定了BH公交集团的战略规划,使其更加认清企业面临的处境,对今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对其他公交企业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借鉴。另外,BH公交集团是一家公益性国有企业,也是由多家企业整合形成的企业,本论文可以对处于国企改革背景下的其他公益性国有企业的持续发展起到参考借鉴作用,对整合形成的企业尽快步入正轨具有借鉴意义。
王超[4](2019)在《湖北省H市公共交通政府监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城市公共交通出行需求趋于更加多元化。中小城市公交发展在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上有了一定进步,但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镇化进程。道路拥堵、出行难、行车难、停车难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城市公交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日益凸显,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已无法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且供需矛盾日益加大。因此,中小城市亟需进一步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体制机制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公交运营政府监管模式创新,提高公交服务质量,有效缓解供需矛盾,促进城市公共交通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公共交通出行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本文在“公交优先”和新一轮公交改革背景下,研究我国中小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及政府监管模式演变,重点结合H市城区公交改革经历的国有化、民营化和重返国有化三个历史阶段,实证分析H市公共交通政府监管模式演变历程、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总结归纳了H市三种政府监管模式:强式管制政府监管模式、弱式放松政府监管模式和多元治理政府监管模式。通过对市民、企业和监管部门等不同主体,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开展H市城区公交政府监管需求调查,综合SPSS因子分析得出政府责任、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服务安全和监督检查五个监管需求维度,且五个监管需求维度与总体满意度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群众公交监管参与度能够有效提高群众整体满意度,公交服务供给水平对满意度评价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作用,并通过政府监管产生作用。根据“满意度反映存在问题、问题背后折射监管需求、需求决定监管供给”的思路,提出构建中小城市公共交通监管模式的思路、原则和相关建议。研究得出政府监管模式的效果和监管供给因子主要通过满意度、获得感和需求评价来表现,无论哪个发展阶段采取何种监管模式,监管需求和供给因子基本相同,即包括政府责任、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服务安全和监督检查五个维度,仅是在不同阶段监管模式践行者的理解、运用和侧重不同。发展公共交通既需要引入市场竞争提高运行效率,也需要加强政府监管确保公益性发挥。政府必须是城市公交服务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理清政府和公交运营企业的责任边界,努力平衡公共交通的公益属性和营利性矛盾。从监管供给的六大原则、五个维度构造了以“多元化理念、多元化主体、多元化客体、多元化手段、多元化环节”等为监管要素,以“政府重视为前提,法律政策为关键,财政投入为保障,规划引领为依托,基础设施为重点,服务质量为载体,群众需求为基础,多元共治为核心,协同治理为支撑”等为主要内容的多元治理政府监管模式框架和建议。
刘小桃[5](2019)在《GY公交公司组织变革项目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国有企业在探索中不断前行。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关键任务,企业组织不得不根据内外发展环境进行阶段性的改革创新,这就是企业组织变革。本文将以GY市公共交通公司为例,基于项目和项目管理理论知识,对国有企业组织变革进行研究,将该公司目前发生的组织变革活动看做一个项目,深入探讨项目管理在整个组织变革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和形式,研究如何以项目管理方式进行公司组织结构变革和变革模式设计,让组织变革工作各个流程节点可视化,保证既定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是本文研究价值所在。GY公交公司组织变革项目建设属于投资大、影响因素多的实践活动。作为国有企业,组织变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事关企业自身活力释放,更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能否更好发挥。如果GY公交公司组织变革项目过程中操作不当,将会对企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GY公交公司组织变革进行项目化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国有企业组织变革项目管理研究入手,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依旧研究内容和技术线路;接着,总结和归纳了项目管理和组织变革管理相关理论,为本文研究奠实理论基础;然后,对GY公交公司组织变革项目进行了介绍,包括了公司简介、项目管理现状、组织结构形态、项目存在的问题等,对影响公司组织结构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运用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对GY公交公司组织变革进行项目管理研究,设计了GY公交公司组织变革项目管理模型,对GY公交公司组织变革管理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实践实施、过程监控和评估反馈等五个重要环节进行了项目启动、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控制和项目收尾研究分析,系统化设计组织变革工作,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有企业组织变革特点的项目管理模式,这对国有企业增强组织变革项目管理,扎实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工作,提高组织效能具有实际意义。
辛文娟[6](2016)在《居住空间分异与交流重构 ——基于对三矿居民生活区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X省S市原B区矿务局所辖的三矿居民生活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点民族志研究方法,探讨居民生活区的变迁分异和居民的交流重构问题。基于“制度-个人”这一传统的研究框架,引入空间视角,主要探讨3个问题:第一,搬迁前后三矿居民所处的空间各有什么特征?不同的空间对三矿居民的日常生活与交流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第二,在S市这个典型的煤炭资源依赖型城市,造成三矿居民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是什么?第三,三矿居民曾经在矿区大院生活了近半个世纪,他们完整地经历了“单位制”的发展、全盛与衰落过程,“单位意识”和对矿区形成的集体记忆早已深入三矿居民的心中。这种意识和集体记忆,对他们在新的居住空间中重构交流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共包括导论、正文、总结三大部分。导论部分对国内外关于单位制和城市社区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文献综述,阐明了本文的研究问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共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三矿创业年代的社会背景与历史叙事。介绍三矿建立和发展的情况、三矿矿区大院的空间布局特征及人际交往情况;第二,企业改制与空间分异。阐明国企改革与资源枯竭双重夹击下的三矿破产改制后,居民居住区不得不分批搬迁到S市的NZ、QJ、JL三个社区,进而出现了居住空间的分异现象;第三,社区物质空间的分异问题。介绍三个社区基础地理状况、基础设施、公共空间的不同,并探讨对居民的交流重构直接产生了哪些影响;第四,三个社区中居民的交往分异。重点探讨这三个社区中,目前居民各自形成了怎样的社会交流网络;第五,三个社区中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差异。总结和讨论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具体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回答了在研究伊始提出的三个问题。第一,在破产改制之前,三矿采取的是职住合一的空间安排形式。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紧密的单位共同体。破产改制带动了居住空间结构的剧变:职住合一变为职住分离,生活区从矿区大院搬迁到了城市社区。居民不得不面对城市中的“原子化生存”的状态,进而表现出身份认知的困惑与彷徨。曾经属于同一个命运共同体的三矿居民,逐渐分异为NZ、QJ、JL三个城市社区的居民,日常生活及交流情况截然不同。NZ社区的居民原有关系网络不断被破坏,在居委会的带领下开始了异常艰难的自救行动,居民产生了强烈的被遗弃之感。QJ社区的居民呈现出脱域、礼节性的城市化交往,居民基于趣缘结合在一起,没有明显的社区归属感。JL社区的居民形成了紧密的内卷化交流模式,有强烈的社区归属感。第二,研究总结了推动三矿居住区演化的动力机制,并解释了身处不同城市社区的三矿居民为什么会处于完全不同的交流现状。第三,在矿区大院中形成的单位意识和集体记忆,对三矿居民适应新的城市社区生活并重构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其影响程度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城市社区的物理空间(如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等)和社会空间(如社团发展和邻里交流等)的建设情况、居民在矿区生活时间的长短、居民的个人特征(如年龄、社会阶层)等。其次,在余论部分,本研究就其他发现做了一些总结,指出:第一,居住空间分异既可能是城市资源隔离的产物,也可能是群体主动区隔的产物;第二,空间是人的行为的结果,又会反过来强化再生产人的某种既定交流方式;第三,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带来了严重的贫困人口聚集问题,导致这些居民被隔离、排斥,进而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交流问题。最后,笔者总结了研究贡献、不足及未来展望。
王向红[7](2016)在《网运分离模式下成都公交集团的财务核算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城市地面公交作为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行业,一直受到政府重视,学界关注。城市地面公交的优先发展进程中,一直存在着公益性和经济性的协调问题。为使城市公共交通更有效地服务大众,政府监管部门在不断地调整着监管思路,大体上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公益性阶段——在保障公益性基础上,强调经济性——在一定的经济性约束条件下,强调公益性——追求经济效益——在一定的经济性约束条件下,强调公益性。当然,极端地追求公益性或经济性是不可取的。一个城市对公交的不同定位,直接影响着公交的发展。当前,在以下两个优化问题之间摇摆不定、争论不休。一是在保障公益性基础上,提高经济性;二是在一定的经济性约束条件下,提升公益性。不同的定位需要有不同体制加以保障。本论文在总结公交行业改革发展的经验基础上,提出成都公交“网运分离”管理模式,并给出相应的财务核算体系。“网运分离”模式对具有公益性的“网”主体和市场性的“运”主体进行分离,是有效协调公益化和市场化矛盾的重要选择方式。在成都公交“网运分离”管理模式下,尤其是变革了票款的收入主体,突破了城市公交公益性发展的主要障碍,但是其现有财务核算体系依旧停留在母子公司体系,跟不上管理模式变化,财务核算体系应随之进行改革调整,传统体制下的单主体模式需要进行根本地调整。本文从组织变革的角度重塑了成都公交集团财务管理架构,建立了一套适应发展、科学合理的财务核算体系,具体改革措施如下:一是成都公交集团的收入部分,包括所有的收入与利得,主要有票价收入、投资收入、补助收入和其他收入。传统模式下,子公司负责票款,母公司负责投资、补助等收入,资金分散,在“网运分离”模式下,所获收入均归集到“网”主体,统一核算支配,而“运”主体的收入则是“网”主体给予的购买服务费。这样使得原本分散的资金流汇总聚集,形成一个巨大的资金沉淀池,充足的资金流使“网”主体得以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可抵御资金链断裂、重大事故处理及赔付等风险。二是成都公交集团的成本部分,包括所有的费用和支出,传统模式下,母子公司分别核算,无法做到统一指导作用,在“网运分离”模式下,“网”主体负责向“运”主体通过市场化方式购买服务,支付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在“网”给出的服务标准下,由多个专业的“运”主体之间加强内部管理的竞争,通过市场化方式管控成本,以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三是成都公交集团的固定资产部分,针对与公交公益性和城市形象密切关联基础设施,包括场站、营运站点以及公交车辆等,传统模式下,子公司有构建权利,导致车辆五花八门,站点等层次不齐,在“网运分离”模式下,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统一由“网”主体负责,使成都公交在保障公益性的同时,发挥规模效益,实现规模化管理。四是成都公交集团的税务部分,主要变化的是增值税业务,传统模式下,母公司有广告等收入只有销项税无法抵扣,子公司有采购权利而只有进项,抵扣不了,在“网运分离”模式下,将单法律主体变为双法律主体,通过“网”主体拥有的收入产生增值税的销项税额,再加上其购车和零件等成本项目产生进项税额,利用“网”的统一纳税主体实现税额抵消,即进项税额抵扣,从而达到合理避税,减少公司不必要的损失。本文通过实践证明成都公交集团的“网运分离”管理模式的变革,配以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财务核算体系,对促进其优先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魏星[8](2016)在《北京市城市公交信息化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北京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道路交通拥堵、交通污染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不仅降低了社会大众的出行效率,同时也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城市公交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建成了一批应用水平高、效果显着的项目,为提高城市整体公共交通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应用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国家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北京市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大背景下,如何助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解决城市拥堵等问题,扩大城市出行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提升城市整体运行效率和水平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提升城市交通管理和运行水平提供了新的契机,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不断提升公交信息化在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中应用水平,促进信息化技术在公共交通管理过程中发挥整体效益和规模效应,成为很多国家和城市解决公共交通出行管理难题的必然选择。本文对近年来北京市城市公交信息化发展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等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下一步的发展建议措施,旨在推动北京市城市公交信息化发展,推进相关政策理论的研究和落实,丰富交通运输部门的管理实践。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目的以及研究的理论和背景意义,梳理分析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情况,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界定了公交信息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并对指导城市公交信息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公共产品理论、系统论、外部性理论等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对北京市公共交通发展概况,北京市推动城市公交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做法,从包括公交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公交信息化提供的综合服务、公交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公交信息化与公众出行、公交信息化的标准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介绍。第四部分对北京市城市公交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第五部分对国外及国内其它国家和城市公交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和相关实施现状进行了总结,通过学习借鉴和比较分析后总结出经验与启示,为提出北京市城市公交信息化发展的途径和建议措施奠定了基础。第六部分提出了促进北京市城市公交信息化发展的建议措施。
郭承迪[9](2016)在《公益性国企:CD公交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国有企业在经济体系中处于重要位置,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是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重点。公益性国有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承担着政府发展经济的平台和抓手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新形势下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及市场化竞争带来的挑战。目前管理学界对企业战略管理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相关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在企业实践中也得到了较好运用。但是针对公益性国有企业这一特定群体的战略管理研究还不够深入,没有形成有效的体系,特别是在国有企业改革背景下的探讨还有所欠缺。本文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以CD公交集团为研究对象,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简要回顾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归纳总结了国有企业、公益性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改革的现实情况;并对企业战略环境、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实施措施和保障措施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科学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方法,科学、系统地对目标企业战略管理进行综合分析。在战略环境分析中,运用PEST分析法对企业宏观环境和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运用迈克尔·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对行业和企业构成竞争的五种力量进行了思考,系统分析了CD公交集团外部环境情况和竞争态势,掌握了企业战略环境的各种影响因素和基本情况。研究还分析了企业的内部环境,并运用SW0T分析法,总结了企业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提出企业不同影响因素下的战略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企业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强调了社会效益属性、行业所处位置、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在企业战略定位中的重要性,明确了企业下一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论文着重阐述了企业的战略重点,分析论证了一体化、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和多元化经营作为企业战略重点的必要性,并为下一步战略实施措施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围绕制定的战略目标,论文提出了治理结构和组织架构改进、加快基础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多元化经营、智能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一系列战略实施措施;分析了战略管理的预期效益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探讨了解决可能出现问题的方法和建议。通过研究,论文基本实现了对该企业战略管理进行系统分析的目标。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对类似企业进行有效的战略管理提供一定帮助,对促进公益性国有企业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并为后续更加深入的研究打下基础。
卢宇,柳学信[10](2012)在《我国城市公交行业改革的模式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公交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研究我国公交行业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垄断行业改革的理论基础为出发点,通过对公交行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公交行业改革的国际经验、我国公交行业改革的动因的分析,提出了我国公交行业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路径选择。我国的公交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以系统化的思路进行。在进行我国公交行业改革模式设计时,必须把产权模式、治理模式、竞争模式、运营模式、价格模式和规制模式六大方面系统设计,同步配套,渐进实施,并在推进过程中注重风险防范与控制。
二、浅论城市公交企业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论城市公交企业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2)基于博弈均衡理论的公交系统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 论文组织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 |
2.1 公交站点优化 |
2.2 公交线路优化 |
2.3 公交政策优化 |
2.4 博弈论与交通系统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考虑路口上游停靠站影响的公交延误分析与站距优化 |
3.1 建模场景及变量说明 |
3.1.1 基本概念说明 |
3.1.2 场景分类与假设 |
3.2 考虑路口上游停靠站影响的公交延误模型 |
3.2.1 BL场景下的公交延误模型 |
3.2.2 NBL场景下的公交延误模型 |
3.3 模型数值分析测算 |
3.4 交叉口公交站点距离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4 寡头博弈下的公交线路运营优化与分析 |
4.1 基于Cournot假设的公交线路运营博弈模型 |
4.1.1 基本假设 |
4.1.2 博弈模型建立 |
4.1.3 博弈均衡及稳定性分析 |
4.1.4 数值分析 |
4.2 基于Bertrand假设的公交线路运营博弈模型 |
4.2.1 基本假设 |
4.2.2 博弈模型建立 |
4.2.3 博弈均衡及稳定性分析 |
4.2.4 数值分析 |
4.3 公交线路运营市场中的囚徒困境 |
4.3.1 Nash均衡 |
4.3.2 Pareto最优 |
4.4 考虑合作条件下的公交线路运营博弈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5 考虑小汽车影响下的公交政策优化模型 |
5.1 建模场景及变量说明 |
5.2 基于Nash均衡的出行者出行成本分析 |
5.2.1 BL场景 |
5.2.2 NBL场景 |
5.3 系统均衡分析 |
5.4 基于Stackelberg博弈的公交政策优化模型 |
5.4.1 系统博弈群体收益描述 |
5.4.2 公交政策优化博弈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代理模型的政策优化算例分析 |
6.1 基本思想 |
6.2 参数假定 |
6.3 基于代理模型的优化算法 |
6.3.1 基于LHS的初始训练集构建 |
6.3.2 Kriging响应面构建 |
6.3.3 加密准则 |
6.3.4 模型精度指标 |
6.4 算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创新成果 |
7.3 研究展望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3)BH公交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2 研究的思路 |
1.2.3 研究的框架 |
1.2.4 研究的方法 |
1.3 预期的成果与创新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企业战略理论概述 |
2.2 环境分析工具 |
2.2.1 PEST模型 |
2.2.2 波特五力模型 |
2.2.3 SWOT模型 |
2.3 文献综述 |
2.3.1 国外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
2.3.2 国内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综述 |
2.4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BH公交集团环境分析 |
3.1 BH公交集团基本情况 |
3.2 BH公交集团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和法律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和文化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3.3 BH公交集团行业竞争力分析 |
3.3.1 现有行业竞争 |
3.3.2 潜在进入者 |
3.3.3 供方 |
3.3.4 购买方 |
3.3.5 替代品 |
3.4 BH公交集团内部环境分析 |
3.4.1 BH公交集团资源分析 |
3.4.2 BH公交集团能力分析 |
3.5 BH公交集团SWOT分析 |
3.5.1 优势 |
3.5.2 劣势 |
3.5.3 机会 |
3.5.4 威胁 |
3.5.5 BH公交集团SWOT矩阵分析 |
第四章 BH公交集团战略选择和实施 |
4.1 BH公交集团战略定位 |
4.1.1 BH公交集团战略选择原则 |
4.1.2 BH公交集团企业愿景和使命 |
4.2 BH公交集团发展战略 |
4.3 BH公交集团发展战略目标 |
4.4 BH公交集团战略实施 |
4.4.1 公交线网和场站建设规划和实施 |
4.4.2 辅助业务板块建设规划和实施 |
4.4.3 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实施 |
4.4.4 互联网+公交建设规划和实施 |
4.4.5 “平安公交”建设规划和实施 |
4.4.6 人力资源建设规划和实施 |
第五章 BH公交集团战略保障措施 |
5.1 优化调整组织结构和职能 |
5.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5.3 完善绩效考核 |
5.4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湖北省H市公共交通政府监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可能创新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城市公共交通 |
二、政府监管模式 |
三、公交优先 |
四、中小城市 |
第二节 中小城市公共交通政府监管的理论基础 |
一、公共企业与公共产品理论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
三、政府规制理论 |
第二章 中小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现状、特征与监管模式演变 |
第一节 中小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现状 |
一、中小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现状 |
二、中小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特征 |
三、中小城市“公交优先”战略落实情况 |
第二节 中小城市公共交通政府监管模式演变 |
第三章 H市公共交通政府监管模式分析 |
第一节 H市公共交通发展概况 |
第二节 H市公共交通政府监管模式演变 |
一、强式管制政府监管模式 |
二、弱式放松政府监管模式 |
三、多元治理政府监管模式 |
四、公共交通政府监管模式改革原因分析 |
第三节 H市公共交通政府监管模式发展演变分析 |
一、强式管制政府监管模式分析 |
二、弱式放松政府监管模式分析 |
三、多元治理政府监管模式分析 |
四、公共交通政府监管模式演变特点 |
第四章 H市公共交通政府监管需求分析及评价 |
第一节 H市公共交通监管需求调查基本概况 |
一、调查准备阶段 |
二、问卷设计阶段 |
三、问卷发放阶段 |
四、问卷分析阶段 |
第二节 H市公共交通监管需求样本分析 |
一、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
二、出行方式需求信息分析 |
三、调查问卷效度和信度分析 |
四、调查主要意见及建议 |
第三节 H市公共交通政府监管需求分析 |
一、总体满意度分析 |
二、政府责任监管需求分析 |
三、服务质量监管需求分析 |
四、规划建设监管需求分析 |
五、运营管理监管需求分析 |
第四节 H市公共交通政府监管需求框架构建与评价 |
一、H市公共交通政府监管需求框架构建 |
二、H市公共交通政府监管需求评价 |
第五章 构建H市公共交通政府监管模式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构建H市公共交通政府监管模式的思路、原则和框架 |
一、构建H市公共交通政府监管模式的思路和原则 |
二、构建H市公共交通政府监管模式框架 |
第二节 构建H市公共交通政府监管模式具体建议 |
一、落实政府发展公共交通主体责任,满足政府监管需求 |
二、加强公共交通规划建设引领,满足规划建设监管需求 |
三、规范公交日常运营管理,满足运营管理监管需求 |
四、健全公共交通服务质量保障机制,满足服务安全监管需求 |
五、建立多元主体参与考核体系,满足监督检查监管需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城区公交运行监管需求调查问卷(市民篇) |
附录B 公交公司监管动机调查访谈提纲(企业篇) |
附录C 公交行业监管部门的监管情况调查访谈提纲(部门篇) |
致谢 |
(5)GY公交公司组织变革项目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项目管理分析与研究 |
1.2.2 组织变革分析与研究 |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项目管理及组织变革理论依据 |
2.1 项目管理理论 |
2.1.1 项目及项目管理 |
2.1.2 项目管理的过程 |
2.1.3 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
2.1.4 项目管理计划 |
2.1.5 项目化管理理论 |
2.2 组织变革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Y公交公司组织变革项目概况和项目化管理可行性 |
3.1 组织变革项目概述 |
3.1.1 项目背景和项目目标 |
3.1.2 项目工作程序及工作分解 |
3.1.3 项目组织 |
3.2 项目管理现状和问题分析 |
3.2.1 项目管理现状 |
3.2.2 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 项目管理在国有企业组织变革应用中的可行性分析 |
3.3.1 理论上的可行性分析 |
3.3.2 实践上的可行性分析 |
3.3.3 国有企业组织变革项目管理体系结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Y公交公司组织变革项目管理模式构建 |
4.1 GY公交公司组织变革项目的启动 |
4.1.1 组建组织变革项目管理机构 |
4.1.2 开展组织变革需求调研 |
4.2 GY公交公司组织变革项目的计划 |
4.2.1 项目人力资源计划 |
4.2.2 项目成本管理计划 |
4.2.3 项目进度管理计划 |
4.2.4 项目沟通管理计划 |
4.3 GY公交公司组织变革项目的实施 |
4.3.1 变革治理结构管理 |
4.3.2 变革人事体制管理 |
4.4 GY公交公司组织变革项目的控制 |
4.4.1 项目需求控制 |
4.4.2 项目过程控制 |
4.4.3 项目管理人员和经费控制 |
4.5 GY公交公司组织变革项目的收尾 |
4.5.1 项目收尾验收 |
4.5.2 项目综合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5.2 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居住空间分异与交流重构 ——基于对三矿居民生活区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从单位大院到城市社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背景、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
1.2.1 单位制的瓦解与城市社区建设的发轫 |
1.2.2 陌生与隔离:后单位制社会的交流障碍 |
1.2.3 资源枯竭矿区的移民:一个亟需关注的群体 |
1.2.4 研究对象 |
1.2.5 研究意义 |
1.3 文献回顾 |
1.3.1 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空间转型 |
1.3.2 当代中国城市空间研究 |
1.3.3 城市社区中的居民交流 |
1.3.4 文献不足之处 |
1.4 研究问题 |
1.5 研究方法 |
1.5.1 为什么是多点民族志 |
1.5.2 三个田野点 |
1.5.3 调查方法 |
1.5.4 时间安排与资料整理 |
1.6 研究框架和论文结构 |
2 三矿:空间形态与日常生活(1961-2000) |
2.1 创业年代的社会背景与历史叙事 |
2.1.1 三矿的建立 |
2.1.2 移民与扎根 |
2.1.3 创业 |
2.1.4 单位组织 |
2.2 作为一种空间生产的大型单位制社区 |
2.2.1 三矿空间布局 |
2.2.2 熟人社会的形成 |
2.3 封闭空间内的日常生活实践 |
2.3.1 交流:限于单位内部 |
2.3.2 广播:定时冲破平静 |
2.3.3 工会:包办文化生活 |
2.3.4 邻里:类首属关系 |
2.4 以单位认同为基础的共同体 |
3 企业重组与空间分异 |
3.1 重夹击下的三矿 |
3.1.1 外因:国企改革 |
3.1.2 内因:资源枯竭 |
3.2 重组带来的冲击 |
3.2.1 从包下来到推出去 |
3.2.2 从矿区大院到城市社区 |
3.2.3 从均质到分异 |
3.2.4 从分房子到买房子 |
3.3 居住空间的分异 |
3.3.1 NZ社区:后单位制的老旧社区 |
3.3.2 QJ社区:转变中的混居社区 |
3.3.3 JL社区:沉陷房安置社区 |
3.3.4 居住空间:从整体到分异 |
4 三个社区物理空间的分异 |
4.1 社区基础地理状况的分异 |
4.1.1 区位与规模 |
4.1.2 空间布局 |
4.2 社区基础设施对比 |
4.2.1 NZ社区:还有人管我们吗? |
4.2.2 QJ社区:这算事儿吗? |
4.2.3 JL社区:感谢党的好政策! |
4.2.4 三个社区三种需求层次 |
4.3 社区公共空间的分异 |
4.3.1 生活型公共空间的分异 |
4.3.2 休闲型公共空间中的分异 |
4.4 空间不公平与剥夺问题 |
5 三个社区交往空间的分异 |
5.1 NZ社区:艰难自救的交往 |
5.1.1 居民:能搬的都搬走了 |
5.1.2 居委会:政府和企业不会放弃我们的 |
5.2 QJ社区:脱域的城市化交往 |
5.2.1 浅层的短暂交往 |
5.2.2 老年大学里的集体生活 |
5.2.3 脱域的社团组织 |
5.3 JL社区:内卷化交流 |
5.3.1 咱以前都是矿上人 |
5.3.2 随处可见的群聚者 |
5.3.3 活跃的社团组织 |
6 三个社区居民心理归属感的分异 |
6.1 自我身份认同的分异 |
6.1.1 NZ社区:我们就是后娘养的! |
6.1.2 QJ社区:我就是城关区人 |
6.1.3 JL社区:我们都是JL人! |
6.2 群体内部的认同分异 |
6.2.1 NZ社区:我们跟他们没啥聊的 |
6.2.2 QJ社区:大家保持客气礼貌就好 |
6.2.3 JL社区:我们已经变成了一家人 |
7 总结与讨论 |
7.1 总结:回到问题 |
7.2 讨论 |
7.2.1 余论 |
7.2.2 研究贡献 |
7.2.3 局限与展望 |
附录1 访谈提纲与访谈对象 |
附录2 JL社区Q剧团成员列表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网运分离模式下成都公交集团的财务核算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研究现状与评述 |
1.3.1 公共交通网运分离模式综述 |
1.3.2 财务核算体系研究综述 |
1.4 主要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框架 |
1.4.3 研究方法 |
第2章 成都公交集团的财务核算体系现状分析 |
2.1 成都公交集团简介 |
2.1.1 城市公交行业背景介绍 |
2.1.2 成都公交集团基本情况 |
2.2 成都公交集团财务核算体系描述 |
2.2.1 成都公交集团财务部门介绍 |
2.2.2 成都公交集团财务核算体系的现状及重要性 |
2.2.3 成都公交集团的财务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章 “网运分离”模式下成都公交集团财务核算体系的构成 |
3.1 “网运分离”模式下成都公交财务核算体系的提出及构成框架 |
3.1.1 成都公交集团“网运分离”模式的选择和应用 |
3.1.2 “网运分离”模式下成都公交财务核算体系的构成框架 |
3.2 “网运分离”模式下成都公交财务核算体系的核算要求 |
3.2.1 会计前提 |
3.2.2 会计原则 |
3.2.3 核算主体 |
3.2.4 核算对象 |
3.3 “网运分离”模式下成都公交的收入核算 |
3.3.1 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
3.3.2 收入核算方法 |
3.4 “网运分离”模式下成都公交的成本核算 |
3.4.1 成本的确认 |
3.4.2 成本的计量 |
3.4.3 成本核算方法 |
3.5 “网运分离”模式下成都公交的固定资产核算 |
3.5.1 固定资产及其折旧 |
3.5.2 固定资产核算方式 |
3.6 “网运分离”模式下成都公交的税务核算 |
3.6.1 税务业务基本情况 |
3.6.2 税务核算方式 |
第4章 “网运分离”模式下成都公交集团财务核算体系的成效评析 |
4.1 “网运分离”模式下成都公交的改革成效分析 |
4.2 “网运分离”模式下成都公交的财务核算体系分析 |
4.2.1 “网运分离”模式下财务核算体系的收入分析 |
4.2.2 “网运分离”模式下财务核算体系的成本分析 |
4.2.3 “网运分离”模式下财务核算体系的固定资产分析 |
4.2.4 “网运分离”模式下财务核算体系的税务分析 |
4.3 “网运分离”模式下成都公交财务核算体系的作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研究情况 |
(8)北京市城市公交信息化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2.2.1 公共交通信息化的建设方面 |
1.2.2.2 公共交通信息化的评价方面 |
1.2.2.3 公共交通信息化的问题研究方面 |
1.2.2.4 北京公交信息化建设方面 |
1.2.3 文献评析 |
1.3 研究内容、逻辑框架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逻辑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2 城市公交信息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城市公共交通 |
2.1.2 公交信息化 |
2.1.3 智能公交 |
2.2 理论支撑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外部性理论 |
2.2.3 系统论 |
3 北京市城市公交信息化建设现状 |
3.1 北京市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概况 |
3.1.1 北京市城市公交行业发展现状 |
3.1.2 北京市公交企业概况 |
3.2 北京城市公交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
3.2.1 北京公交行业信息化建设历程 |
3.2.2 北京市公交信息化取得的主要应用成果 |
3.3 北京市城市公交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效果 |
4 北京市城市公交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1 公交信息化建设管理层面 |
4.1.1 信息化规划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
4.1.2 大众出行需求升级带来的挑战 |
4.1.3 公交信息化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
4.2 公交信息化系统应用层面 |
4.2.1 乘客动态信息服务有待完善 |
4.2.2 信息化设备设施应用的覆盖率低 |
4.3 公交信息化行业规范有待完善 |
4.4 公交信息化技术支持层面 |
4.4.1 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技术资源共享和利用范围窄 |
4.4.2 应用系统集成融合程度有待提高 |
4.5 公交信息化安全面临挑战 |
4.6 公交企业自身的不足 |
5 国内外经验借鉴 |
5.1 国外相关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建设情况 |
5.1.1 美国 |
5.1.2 欧洲 |
5.1.3 日本 |
5.1.4 韩国 |
5.2 国内相关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建设情况 |
5.2.1 上海 |
5.2.2 青岛 |
5.2.3 深圳 |
5.2.4 香港 |
5.3 经验分析 |
6 北京市城市公交信息化发展的建议措施 |
6.1 持续优化规划设计 |
6.1.1 深入落实公交优先理念 |
6.1.2 加强公交信息化发展规划研究 |
6.1.3 完善公交信息化服务的评价机制 |
6.2 提供柔性公交出行体验 |
6.2.1 更具吸引力的乘客动态信息服务 |
6.2.2 立体舒适的出行体验 |
6.2.3 打造便民生活平台 |
6.2.4 丰富多样的出行方式 |
6.2.5 优化公交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
6.3 提高公交行业信息化治理能力 |
6.3.1 精细化的行业治理水平 |
6.3.2 信息化应用成果共享 |
6.3.3 提升技术应用能力 |
6.3.4 加强行业标准编制 |
6.4 多方协同的信息化建设 |
6.4.1 与其他出行方式协同发展 |
6.4.2 促进区域公交信息化一体化 |
6.4.3 扩大互联互通领域 |
6.5 构建公交信息化安全屏障 |
6.6 建立高效集约的企业治理模式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公益性国企:CD公交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的局限性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逻辑结构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基本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基本理论 |
2.1.1 主要概念 |
2.1.2 钱德勒、波特的理论 |
2.1.3 战略管理理论的十大学派 |
2.1.4 其它战略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关于公益性国有企业的界定 |
2.2.2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与目标 |
2.2.3 关于公益性国有企业战略制定的思路 |
2.3 有研究述评 |
3 CD公交集团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因素分析 |
3.1.2 经济因素分析 |
3.1.3 社会因素分析 |
3.1.4 技术因素分析 |
3.2 行业内竞争态势分析 |
3.2.1 现有竞争者的能力 |
3.2.2 潜在竞争者的威胁 |
3.2.3 替代品的威胁 |
3.2.4 供应商议价能力 |
3.2.5 购买者议价能力 |
4 CD公交集团SWOT分析 |
4.1 企业优势(S)分析 |
4.1.1 业务优势 |
4.1.2 管理优势 |
4.2 企业劣势(W)分析 |
4.2.1 业务劣势 |
4.2.2 管理劣势 |
4.3 企业机会(O)分析 |
4.3.1 政策调整带来的机会 |
4.3.2 行业发展带来的机会 |
4.4 企业威胁(T)分析 |
4.4.1 政策调整带来的威胁 |
4.4.2 行业发展带来的威胁 |
5 CD公交集团的战略定位、目标与重点 |
5.1 企业的战略定位 |
5.1.1 社会效益是第一追求 |
5.1.2 公交营运的行业定位 |
5.1.3 企业的管理定位 |
5.2 企业的战略目标 |
5.3 总体战略的选择 |
5.3.1 一体化 |
5.3.2 市场渗透 |
5.3.3 市场开发 |
5.3.4 产品开发 |
5.3.5 多元化经营 |
6 CD公交集团战略实施措施 |
6.1 改进治理体系和组织架构 |
6.1.1 推进企业治理改革 |
6.1.2 优化组织架构设置 |
6.2 大力提升硬件水平 |
6.2.1 综合公交枢纽建设 |
6.2.2 公交专用道建设 |
6.2.3 加快车辆更新换代 |
6.3 加快产品体系建设 |
6.3.1 创新公交运营产品 |
6.3.2 加大资源开发力度 |
6.4 持续优化服务能力 |
6.4.1 优化公交服务举措 |
6.4.2 创新智能信息平台 |
6.5 突出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作用 |
6.5.1 健全人力资源机制 |
6.5.2 提升公交文化影响 |
7 结论和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7.2.1 可能出现的问题 |
7.2.2 对战略实施过程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我国城市公交行业改革的模式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公交行业的技术经济特征 |
三公交行业改革的国际经验 |
(一) 国外公交行业的发展历程 |
(二) 几个发达国家的公交管理模式比较 |
(三) 国外公交改革经验分析 |
四我国公交行业改革的动因 |
五我国公交行业改革的指导思想 |
(一) 整体规划层面 |
(二) 具体实施层面 |
六我国公交行业改革的总体思路 |
(一) 产权模式改革 |
(二) 治理模式改革 |
(三) 运营模式改革 |
(四) 竞争模式改革 |
(五) 价格模式改革 |
(六) 监管模式改革 |
七我国公交行业改革的路径选择 |
四、浅论城市公交企业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2]基于博弈均衡理论的公交系统优化分析[D]. 朱文韬. 浙江大学, 2019
- [3]BH公交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魏杰. 天津商业大学, 2019(12)
- [4]湖北省H市公共交通政府监管模式研究[D]. 王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5]GY公交公司组织变革项目管理研究[D]. 刘小桃.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6]居住空间分异与交流重构 ——基于对三矿居民生活区的考察[D]. 辛文娟. 武汉大学, 2016(01)
- [7]网运分离模式下成都公交集团的财务核算体系研究[D]. 王向红.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2)
- [8]北京市城市公交信息化发展问题研究[D]. 魏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02)
- [9]公益性国企:CD公交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郭承迪. 西南财经大学, 2016(04)
- [10]我国城市公交行业改革的模式与路径研究[J]. 卢宇,柳学信. 产业组织评论,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