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山葡萄苗木繁殖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姜世全,张俐英[1](2021)在《北方地区山葡萄丰产栽培》文中研究表明山葡萄是北方地区优质的经济树种,提高山葡萄产量和质量,一直是困扰栽培生产的瓶颈问题。重点介绍了其丰产栽培技术措施,探讨山葡萄生产科学的配套技术,为相关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何利明[2](2021)在《水曲柳杂种优势分析及抗寒优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M),作为我国东北重要的大径级用材的白蜡树属树种,应用场景广泛。针对水曲柳生产中优良种质缺乏、幼年苗木易受寒害和虫害的问题,开展了以水曲柳为母本,同属的大叶白蜡(Fraxinus americana Linn.,A)、绒毛白蜡(Fraxinus velutina Torr.,V)、小叶白蜡(Fraxinus sogdiana Bunge.,S)和水曲柳为父本的种间(MA、MV和MS)、种内(MM)杂交育种。本研究在前人种间杂交获得杂种种子与苗木的基础上,开展了 100个杂交组合涉及15个母本和17个父本的种内杂交。在系统地完成了杂交结实效果分析、杂种子一代(F1)的种子性状和苗木的多性状(寒冷适应性、生长和抗虫性)优势分析和优良多性状杂种种质的选育后,对杂种F1诸多杂种优势中影响成材的抗寒性优势形成机制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杂交结实的效果分析:通过采种和育苗获得了 24165粒种内杂交的种子和55个杂交组合的F1苗木。高压静电场处理(20 KV、间距10 cm、30 min)下种间杂交结实有了显着性提高(种子和苗木数提高了 22.4~517.5%和190.3~927.8%),并由此提出高压静电场处理花粉的促进种间杂交结实技术。2、F1的多性状杂种优势分析:杂种F1的种子性状表现出杂种优势(种间千粒重母本杂种优势(HFPs)达到10.5~14.2%)。连续多年的子代测定的结果显示,种间F1均可以在东北地区正常越冬,并表现出显着的生存率和生长杂种优势(生存率和材积最高HFPs可达35.6%和29.6%);MS的抗虫性HFPs为9.7%。表明种间杂交的育种策略在水曲柳抗性遗传改良中是可行的且效果显着。同时,通过14种曲线方程的回归分析与方程适应性检测,建立了杂种F1的树高生长和种间F1的杂种优势估计模型。3、杂种优良多性状的选育:选育了优良多性状(结实数和千粒重(良种推广中代表性繁殖性状)与苗木的适应性、生长、抗虫和抗寒)的杂种种质,并评价了其选育效果。1)结实数和千粒重选育:亲本分别超出总均值的45.6~98.8%和11.6~26.3%;34个杂交组合分别超出总均值的43.1~167.8%和11.6~26.6%。2)适应性、生长和抗虫性选育:选育了优良适应性的亲本和杂交组合,亲本生存率最高超均值27.0%(MV);25个杂交组合HFPs最高为85.2%(MV)。选育了优良生长和抗虫性的亲本、杂交组合和单株,亲本的材积遗传增益最高为16.8%(MV)、抗虫性遗传增益为2.1%(MS);25个杂交组合的材积HFPs最高为164.7%(MV)、抗虫性HFPs为43.3%(MS)和15.9%(MM)。优良通直度27个MM单株的材积最高超均值167.5%;抗虫性优良27个MM和8个MS单株的抗虫性超均值181.7%和67.1%。3)抗寒杂交组合选育:基于生存率,综合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选育了 4个优良抗寒的种内杂交组合(2×8、2×90,6×1、1×1)。从多个方面评价了高抗寒代表组合2×8的抗寒性优势,其中:3年生生存率HFPs达到了62.6%;帽儿山越冬后的3年生的典型单株无明显分枝,而对照分枝较多;嫁接无性系的新生枝以及叶片同样表现抗寒优势。4、基于DNA序列差异(核遗传)的杂种F1抗寒性杂种优势形成机制解析:从抗寒F1(2×8)与母本(2ck)间多个水平上的差异解析了种内F1的抗寒杂种优势机制:1)适应性和生长差异:2×8实生苗的适应性和生长性状上均存在显着的杂种优势(6年生生存率和材积、5年生通直度的HFPs为63.1%、66.5%和7.7%)。2)生理生化指标抗寒系数差异:2×8的渗透系统(可溶性糖HFPs为292.0%)、膜系统(相对电导率的 HFPs 为 13.7%)、ROS(Reactive oxygen species)系统(POD(过氧化物酶)活性的HFPs为155.6%)和ABA(脱落酸)含量(HFPs为67.9%)上均有显着杂种优势体现。3)基因表达差异:寒冷处理后的基因表达中,2×8的CBF(C-repeat binding factor)依赖途径(节律基因 FmLHY(LATE ELONGATED HYPOCOTYL)、FmCBF1和 FmCOR413(Cold-regulated 413)的 HFPs 为 160%、109%和 495%)、ABA 途径(FmPYR1(Pyracbactin Resistance 1)的 HFPs 为 109%)、ROS 相关基因(FmPOD(POD 合成酶基因)HFPs为155%)和6个抗寒响应WRKYs中(FmWRKY21和FmWRKY40的HFPs为289%和240%),均表现出显着杂种优势。4)抗寒转录因子DNA序列差异:2×8的FmCBF1、FmWRKY40和FmWRKY7基因的 CDS 区域内分别有一个 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T-A)、18 bp 片段缺失和58 bp片段插入;FmWRKY7基因启动子中有一个SNP(G-A)。由此,解析杂种F1抗寒杂种优势具体机制为:杂交重组了不同杂交亲本的基因资源,跟母本对照相比,在DNA重组过程中,引起了某些重要的抗寒转录因子,如FmCBF1、FmWRKY40和FmWRKY7的基因或者上游启动子的DNA序列产生了变异(如缺失,插入或点突变)。而这些变异,调节了这些在水曲柳幼苗中关键转录因子如FmCBF1、FmWRKY40和FmWRKY7等基因的转录与表达效率。同时,在“分子大开关”节律基因的共同调控下,CBF途径中关键基因(如FmCIHK、FmICE1等)、寒冷胁迫响应基因CORs(FmCOR413等基因)、ROS和ABA相关基因的高表达,进而引起了一系列生理指标(渗透系统、膜系统和ROS系统)以及内源激素(ABA等)的含量的上调来应对寒冷胁迫,从而形成抗寒性杂种优势。本研究根据水曲柳杂交结实效果提出了高压静电场处理花粉促进种间杂交高效结实技术;F1的多性状杂种优势分析确认了通过引进花粉的种间杂交育种策略在克服其他三种白蜡树属树种在东北地区难以存活的引种瓶颈、同时引进它们的优良性状来进行水曲柳遗传改良的可行性:优良多性状的水曲柳杂种种质的选育为国家和黑龙江省的大径级用材林建设提供了优良材料和选育策略;通过抗寒关键基因序列变异、基因表达和生理生化分析解析了杂种F1的抗寒机理,并在亲子代间的关键转录因子DNA序列差异上有所突破,为水曲柳抗寒性遗传改良和杂种优势机制的进一步揭示奠定基础。
王连君,韩玉珠,陈丽,陈丽飞,孙晓刚,张茂君[3](2018)在《吉林省园艺产业现状与展望》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园艺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文中从产业规模、产业布局、资源优势、取得的成果等方面对吉林省园艺产业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并针对吉林省园艺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以期推动该产业的进一步提升,发挥园艺产业在吉林省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蓝晓飞[4](2018)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桂西地区特色资源扶贫开发与民族经济融合 ——以野生葡萄开发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野生葡萄是桂西岩溶石漠化山区珍贵的特色资源,而特色资源是构成商业需求的重要因素,市场互补性强,在经济合作中具有难以替代性,发展特色资源成为该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西部欠发达地区贫困农村的发展是西部乃至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秩序逐步稳定下来,各民族交往也渐趋活跃,但由于桂西地区在地理位置上远离政治经济中心,加之受恶劣自然环境如石漠化灾害等影响,桂西山区人民一直处于贫困和半贫困状态,治理石漠化、改善生产环境与发展生产势在必行。边疆开发涉及社会发展,国家稳定需靠经济实边。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开发事业,为加快桂西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结合山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借助政府有力的臂膀,大规模推广野生葡萄特色资源的种植,由“输血式”扶贫变“造血式”扶贫,逐渐摆脱贫穷桎梏的枷锁,经济实边。80年代后,野生葡萄在桂西地区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升,机器加工水平逐步提高,野生葡萄酒亦发展成为当地远销海内外的特色产品,是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民族经济融合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过去学术界大多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且成果颇丰,而把野生葡萄作为一种特色资源放在边疆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角度和民族经济融合视域进行探讨的很少。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如何在现代化视角下探讨开发和利用特色自然资源,对边疆地区建设规划、经济繁荣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意义深远。基于此,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方志、档案、民间文献、报纸和政府文件等资料,综合传统史学方法、实证法、个案分析法,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立足目前国家扶贫战略,以桂西贫困山区野生葡萄这一特色资源为出发点,在现代化视角下对其种植、加工与销售情况进行一个历史时段的考察,从中探析政府力量、民间力量与市场力量在地方产业培育中的作用,寻求地方特色资源与民族经济融合的轨迹与规律,为当今地方产业未来的发展和民族经济的开发提供理论上的思考和实践上的探索证明,诠释民族经济融合作为历史发展重要动力的重要意义,为当前精准扶贫服务。文章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此次选题的缘由、目的及意义,基本概念界定以及当前学术界对野生葡萄特色资源扶贫与促进民族经济融合的历史现状,从而发现问题与趋向,并提出文章的创新之处及存在的困难等。第二部分简要描述野生葡萄的特色所在及新中国成立以前野生葡萄资源的开发情况,加强正反论证,为从整体上把握野生葡萄资源的历史发展进程提供依据。第三部分通过表格、图表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野生葡萄的种植情况及发生新变化的原因和特征,从中论述野生葡萄种植产业对民族经济融合的促进作用。第四部分通过个体手工加工和企业机器加工的过程,详细展现了民族经济融合的过程。第五部分通过政府力量、民间力量和市场力量透析野生葡萄酒贸易与民族经济融合之间的推力互动关系。第六部分对野生葡萄资源在桂西地区扶贫开发的积极作用、存在问题进行因素分析。第七部分对野生葡萄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对应的建议。最后总结,揭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规律。
潘年昌[5](2018)在《山葡萄栽培技术及其发展前景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对山葡萄生产与研究现状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探究了山葡萄的栽培技术及其发展前景。
潘年昌[6](2018)在《山葡萄栽培技术及其发展前景研究》文中认为山葡萄作为我国的特色种质资源,有着良好的抗寒性、抗病性与典型性等特征。近几年来,随着山葡萄新品种的不断选育,栽培管理技术的不断完善与规范,极大地带动了我国山葡萄产业的发展。本文先对山葡萄生产与研究现状进行探讨,并进一步探究山葡萄的栽培技术及其发展前景。
钱挽鹏[7](2016)在《黑龙江省村庄植物景观调查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农村建设进入战略关键期,人们越来越关注新农村景观建设,村庄植物景观研究势在必行。黑龙江省是我国农业第一大省,经过近十年的新农村建设,村庄环境得到一定改善,同时也存在脱离农村实际、忽视农民需求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探索科学可行的村庄植物景观设计方法。本论文正是基于此,从黑龙江省实际出发,综合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开展黑龙江省村庄植物景观的调查与应用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选取18个典型样本村庄进行实地调研,调查结果表明庭院集生产、社交、储藏、文化等功能于一体,有前院型、后院型、前后院式、前侧院式、后侧院式、前后侧院式6种布局形式,其中以前后院式庭院布局最为常见;道路空间兼具交通、生产、储藏、社交功能,由通村公路、主路、支路和入户路四级道路构成棋盘式、树枝式、混合式的布局;公共活动空间集观赏、社交、健身、休息、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由广场、村委会、乡村公园三类空间以集中式、协作式、分离式布局。黑龙江省村庄植物种类较单一,以杨、柳、榆、白桦等乡土树种为主;庭院空间和平原地区的植物种类较丰富;现有植物种类以草本最多,经济树种在各生活型植物中所占比例较高;道路空间以乔灌木为主,庭院空间以草本和果树为主,公共活动空间以乔木和花灌木为主;庭院空间的植物长势最佳,道路和公共活动空间的植物常出现遭受风害、冻害和砍伐的现象。2、通过对村民的访谈发现,黑龙江省村民对当前村庄植物景观较为满意,对村庄植物景观建设工作普遍支持;对植物的遮阴、降温增湿、防风的生态功能认知度较高;村民更加期望在路口以及公共空间增加绿化空间;不同空间的植物选择倾向有差异,其中庭院空间以果树和蔬菜为主,道路空间以能乘凉的乔木为主,公共空间以乔木、花灌木和花卉为主;与城市景观相比,村民更希望保持乡土风貌,尽力满足功能需求。3、立足农村实际,基于低成本农村低成本植物景观设计理论认为,低成本植物景观设计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景观评价标准,秉承低影响开发理念,满足村民的实际需求;其次应以乡土树种为主,选择经济价值高、养护节约型植物,且应以小苗为主,合理搭配树种;同时应减少维护成本,注重植物废弃物的再利用,平摊养护管理任务。4、运用群决策层次分析法,选取经济特性、景观特性、生态特性等指标,将植物的成本投入和经济产出纳入评价体系,对黑龙江省43种乔木、61种灌木、8种藤本、48种宿根花卉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榆树、榆叶梅、北五味子、黄花菜等优秀景观植物。5、选取20m×40m、前后院式布局的庭院进行植物景观设计,并引入投入产出分析法,对植物景观设计方案的设计成本、施工成本、养护管理成本及经济效益进行计算,利用Ecotect软件分析植物景观的生态效益,综合分析景观效益和社会效益,表明设计方案的先进性,论证了低成本植物景观设计理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本论文探讨了村庄植物景观设计理论,提出黑龙江省村庄植物景观设计建议,有助于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对新形势下美丽乡村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杨淑艳[8](2016)在《北方人工栽培山葡萄硬枝扦插繁殖苗木生产技术要点》文中指出山葡萄(Vitis amurensis Rupr),原产中国、前苏联和朝鲜,也称东北山葡萄,抗旱能力特别强。山葡萄浆果是酿造优质红葡萄酒的重要原料,近年来,随着松原职业技术学院生产葡萄酒的规模不断扩大,松原市种植山葡萄的面积也不段增加。所以培养出优良的山葡萄苗木至关重要,生产苗木的方法很多,本文主要介绍山葡萄硬枝扦插繁殖苗木生产技术。1山葡萄硬枝扦插繁殖苗木的特点山葡萄硬枝扦插繁殖是生产山葡萄苗木历史
崔长伟,叶秋红,李洋,刘庆,李华,王华[9](2015)在《山葡萄栽培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葡萄是中国的特色种质资源,其抗寒、抗病、典型性等特征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新品种不断选育,栽培管理技术不断规范,推广范围不断扩大,极大地促进了山葡萄产业的发展。该研究主要从技术推广、园地规划、栽培管理等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方面进行概括性总结及展望,以期为山葡萄科研工作者或生产者提供理论参考。
郝俊羽[10](2015)在《山葡萄园生产技术体系建立的研究》文中指出主要介绍了野生山葡萄园的整套生产技术体系,并详细阐述了建园关键技术、苗木繁育技术要点、栽植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和采收方法,旨在为山葡萄种植提供实用生产技术参考,促进山葡萄林下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达到带动整个行业快速发展的目的。
二、东北山葡萄苗木繁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北山葡萄苗木繁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北方地区山葡萄丰产栽培(论文提纲范文)
1 水肥管理 |
2 蔬花、蔬果、摘心 |
3 套袋 |
4 留芽 |
5 夏季修剪 |
5.1 抹芽 |
5.2 定枝 |
5.3 枝蔓 |
6 坐果率 |
7 病虫害 |
7.1 病害 |
7.2 虫害 |
(2)水曲柳杂种优势分析及抗寒优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林木杂交育种及杂种优势机理研究进展 |
1.2.1 林木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 |
1.2.2 杂种优势的机理 |
1.3 水曲柳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 |
1.3.1 白蜡树属树种简介 |
1.3.2 水曲柳育种的研究进展 |
1.3.3 水曲柳杂交育种及杂种优势机制的研究进展 |
1.4 植物抗寒研究进展 |
1.4.1 寒冷胁迫对植物生理的影响 |
1.4.2 植物抗寒途径及抗寒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
1.4.3 植物抗寒性测定和评价方法 |
1.5 本研究的思路、技术路线与目的意义 |
1.5.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2 目的意义 |
2 水曲柳杂交的结实和种子性状分析与良种选育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水曲柳杂交 |
2.1.2 水曲柳杂交的结实、种子性状和苗木数量统计 |
2.1.3 水曲柳杂交结实与千粒重优良的杂种选育 |
2.1.4 数据分析与作图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种间杂交的结实和种子性状分析与高压静电场处理花粉的影响 |
2.2.2 水曲柳种内杂交的结实与种子性状分析 |
2.2.3 基于结实和种子千粒重性状的优良亲本的选育 |
2.2.4 基于结实和种子千粒重性状的F1杂交组合选育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3 水曲柳杂种F1苗木的杂种优势分析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与设计 |
3.1.2 统计分析 |
3.1.3 数据处理与作图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杂种F1适应性的优势分析 |
3.2.2 杂种F1的生长性状优势分析 |
3.2.3 杂种F1的抗虫性优势分析 |
3.2.4 F1树高生长模型的建立及杂种优势预测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水曲柳适应性、生长和抗虫性的杂交良种选育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水曲柳杂交良种选育的材料 |
4.1.2 水曲柳杂交良种的选育方法 |
4.1.3 杂种F1的生长与抗虫性状遗传参数和优良亲本遗传增益估计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水曲柳适应性分析及良种选育 |
4.2.2 水曲柳杂种生长性状分析及良种选育 |
4.2.3 水曲柳抗虫性分析及良种选育 |
4.3 本章小结 |
5 水曲柳种内F1抗寒良种选育及优势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种内F1杂交组合的抗寒相关指标测定 |
5.1.2 种内F1的抗寒性评价和优良选育 |
5.1.3 种内抗寒F1的优势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基于生存率的F1分析和多性状综合优良抗寒杂交组合选育 |
5.2.2 种内F1抗寒性的评价和优良选育 |
5.2.3 基于实生单株生长与生存率的F1分析和优良杂交组合评价 |
5.2.4 基于F1无性系的新生枝和叶片抗寒性分析和优良杂交组合评价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 水曲柳种内抗寒F1的生长、生理优势分析 |
6.1 材料方法 |
6.1.1 F1杂交组合实生苗的适应性和生长特征调查 |
6.1.2 F1杂交组合的嫁接无性系的新生枝生长和叶片性状调查 |
6.1.3 寒冷处理下F1杂交组合的生理指标测定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适应性和生长特性优势分析 |
6.2.2 渗透系统抗寒系数的优势分析 |
6.2.3 膜系统抗寒系数的优势分析 |
6.2.4 ROS系统抗寒系数的优势分析 |
6.2.5 内源ABA含量抗寒系数的优势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水曲柳抗寒F1的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核遗传)机制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抗寒基因的筛选和基因表达检测 |
7.1.2 FmCBF1和Fm WRKYs基因与启动子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7.1.3 FmCBF1和Fm WRKYs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7.1.4 FmCBF1和Fm WRKYs基因与启动子序列的差异分析 |
7.1.5 实验试剂 |
7.1.6 数据处理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CBF依赖途径关键基因表达的优势分析 |
7.2.2 ABA途径基因的表达分析 |
7.2.3 ROS系统中POD和GSH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分析 |
7.2.4 抗寒相关转录因子WRKYs基因表达的差异分析 |
7.2.5 水曲柳WRKY7、21、26和45的克隆、全长鉴定及同源蛋白比对 |
7.2.6 水曲柳WRKY7、21、26和45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7.2.7 水曲柳WRKY7、21和CBF1基因启动子区的克隆 |
7.2.8 水曲柳CBF1和抗寒相关转录因子WRKYs表达模式分析 |
7.2.9 抗寒F1与母本间的CBF1和WRKYs基因与启动子序列差异分析 |
7.3 讨论 |
7.4 本章小结 |
创新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3)吉林省园艺产业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吉林省园艺产业发展史及现状 |
1.1 发展历程 |
1.2 产业布局更加成熟 |
1.3 吉林省园艺植物资源具有独特优势 |
1.4 吉林省园艺产业的主要成果 |
2 吉林省园艺产业存在的问题 |
2.1 面积的快增长忽略了市场需求和内部生产管理 |
2.2 生产组织分散, 缺少规模化生产企业 |
2.3 科研及技术推广缓慢 |
2.4 采后加工落后市场需求 |
2.5 绿色食品果蔬发展滞后 |
3 吉林省园艺产业发展对策 |
3.1 全面提高果蔬产品质量 |
3.2 更新观念, 调整结构, 充分利用“冷资源”开展设施园艺生产 |
3.3 适度发展观光园艺 |
3.4 增强科技力量 |
3.5 加强园艺产业化发展步伐 |
3.6 增强和改善市场功能, 建设信息网 |
(4)新中国成立以来桂西地区特色资源扶贫开发与民族经济融合 ——以野生葡萄开发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目的及意义 |
(二) 当前研究现状简述 |
(三) 基本概念界定 |
(四) 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
(五) 存在困难 |
一、桂西地区野生葡萄资源开发概述 |
(一) 野生葡萄资源的特色所在 |
1. 生长环境独特 |
2. 用途广泛 |
3. 产品少而稀,市场潜力大 |
(二) 新中国成立以前野生葡萄资源开发受限及其原因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桂西地区野生葡萄的扶贫种植与民族经济融合 |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桂西地区野生葡萄种植的新变化 |
1.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逐步提升,促进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 |
2. 品种不断更新,种植方式科学化 |
3. 集约化种植形式,多样化经营方式 |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桂西地区野生葡萄扶贫种植变化的原因 |
1. 市场力量驱动 |
2. 政府力量推动 |
(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桂西地区野生葡萄扶贫种植的特征 |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机器加工促进扶贫与民族经济融合 |
(一) 桂西地区野生葡萄的加工情况 |
1. 个体手工加工 |
2. 企业机器加工 |
(二) 桂西地区野生葡萄机器加工产业的发展,促进民族经济融合 |
1. 机器加工形成民族经济融合新业态 |
2. 野生葡萄酒厂造就民族经济融合新载体 |
3. 机器加工生产理念传播强化民族经济融合 |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野生葡萄酒贸易扶贫与民族经济融合 |
(一) 政府积极发展贸易为民族经济融合提供动力 |
1. 商业与扶贫政策的支持 |
2. 营销企业的作用 |
(二) 利润刺激加快了民族经济融合的步伐 |
(三) 日益增长的商业力量促使民族经济融合逐步深化 |
1. 经济辐射力增强 |
2. 市场网络逐步形成 |
五、历史评析 |
(一) 积极作用 |
1.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摆脱贫困的枷锁 |
2. 以点带面,改变桂西贫困山区农村种植结构 |
3. 经济实边,兴边富民,民族融合 |
(二)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1. 生产技术、设备与人才力量不足,扶贫阻力大 |
2. 管理不善,商业推动力弱,产业扶贫发展疲软 |
六、反思与建议 |
(一) 创建产业扶贫保障机制,建立大物流环境,扶优抑劣 |
(二) 科技兴农,增强产业扶贫的带动力 |
(三) 创新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扶贫 |
(四) 招商引资,招兵买马,走联合发展路子,产业扶贫注入新活力 |
(五) 渗透文化竞争力,培育民族品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考察日志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5)山葡萄栽培技术及其发展前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山葡萄生产与研究现状 |
2 山葡萄栽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2.1 盲目种植 |
2.2 苗木品种不纯, 山葡萄质量差 |
2.3 栽培技术指导与培训工作滞后 |
2.4 劣质酒的大量销售扰乱了葡萄酒市场 |
3 山葡萄栽培技术探究 |
3.1 技术推广 |
3.2 园地规划 |
3.2.1 品种的选择 |
3.2.2 苗木繁育 |
3.2.3 砧木筛选 |
3.3 山葡萄栽培管理技术 |
3.3.1 土、肥、水管理 |
3.3.2 花果管理、整形修剪以及病虫害防治 |
4 山葡萄栽培的发展前景 |
(6)山葡萄栽培技术及其发展前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山葡萄生产与研究现状 |
2 山葡萄栽培存在的问题 |
2.1 不注重自身条件盲目发展 |
2.2 苗木品种不纯, 山葡萄质量差 |
2.3栽培技术指导与培训工作滞后 |
3 山葡萄栽培技术 |
3.1 技术推广 |
3.2 园地规划 |
3.3品种的选择 |
3.4 苗木繁育 |
3.5 砧木筛选 |
3.6 土肥水管理 |
3.7 花果管理、整形修剪及病虫害防治 |
4 山葡萄栽培的发展前景 |
(7)黑龙江省村庄植物景观调查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乡村景观规划研究现状 |
1.3.2 乡村植物景观研究现状 |
1.3.3 各地新村庄植物景观模式的经验 |
1.4 概念辨析和研究内容的界定 |
1.4.1 相关概念辨析 |
1.4.2 研究内容的界定 |
1.5 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 |
1.5.1 理论基础 |
1.5.2 研究依据 |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2 黑龙江省村庄植物景观现状调查 |
2.1 黑龙江省概况 |
2.1.1 历史沿革 |
2.1.2 自然环境 |
2.1.3 人文社会环境 |
2.2 调查内容 |
2.2.1 空间属性调查 |
2.2.2 植物应用现状调查 |
2.2.3 需求性调查 |
2.3 调查方法 |
2.3.1 空间属性调查方法 |
2.3.2 植物应用现状调查方法 |
2.3.3 需求性调查方法 |
2.4 调查样地的选择 |
2.5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5.1 空间属性调查结果 |
2.5.2 植物应用现状调查结果 |
2.5.3 需求性调查结果 |
2.6 存在的主要问题 |
2.6.1 政策层面 |
2.6.2 观念层面 |
2.6.3 制度方面 |
2.7 本章小结 |
3 农村低成本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
3.1 提出的背景 |
3.2 农村低成本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内涵 |
3.2.1 前提——保证植物景观品质 |
3.2.2 过程——全生命周期 |
3.2.3 核心——平衡投入和产出 |
3.2.4 实质——成本管控 |
3.3 植物景观成本构成分析 |
3.3.1 投入分析 |
3.3.2 产出分析 |
3.4 植物景观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
3.5 农村低成本植物景观的设计原则 |
3.5.1 投入产出平衡原则 |
3.5.2 以人为本原则 |
3.5.3 低维护原则 |
3.5.4 可操作性 |
3.5.5 品质第一原则 |
3.6 农村低成本植物景观的实现途径 |
3.6.1 观念层面 |
3.6.2 实施层面 |
3.6.3 维护层面 |
3.7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村庄景观植物选择研究 |
4.1 目的和意义 |
4.2 植物选择的原则 |
4.2.1 适地适树原则 |
4.2.2 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原则 |
4.2.3 投入产出平衡原则 |
4.2.4 突出观赏性原则 |
4.3 黑龙江省村庄景观植物综合评价 |
4.3.1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4.3.2 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
4.3.3 评价体系的构建 |
4.4 评价结果和分析 |
4.4.1 乔木植物综合排序结果及分析 |
4.4.2 灌木植物综合排序结果及分析 |
4.4.3 宿根花卉综合排序结果及分析 |
4.4.4 藤本植物综合排序结果及分析 |
4.4.5 小结 |
4.5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村庄植物景观营造研究 |
5.1 黑龙江省村庄植物配置建议 |
5.1.1 道路空间植物配置建议 |
5.1.2 庭院空间植物配置建议 |
5.1.3 公共活动空间植物配置建议 |
5.2 实例论证——黑龙江省村庄典型庭院植物景观设计及成本分析 |
5.2.1 黑龙江省村庄庭院基本概况 |
5.2.2 典型庭院植物景观设计 |
5.2.3 典型庭院植物景观设计成本分析 |
5.2.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北方人工栽培山葡萄硬枝扦插繁殖苗木生产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山葡萄硬枝扦插繁殖苗木的特点 |
2 山葡萄硬枝扦插繁殖苗木的技术要点 |
2.1 枝条采集时期和方法 |
2.2 枝条剪截时期和方法 |
2.3 插条药剂处理 |
2.4 催根苗床的建造 |
2.5 扦插方法和行、株距 |
2.6 催根苗床管理 |
2.6.1前期管理 |
2.6.2中期管理 |
2.6.3后期管理 |
2.7 催根幼苗移栽 |
2.7.1苗圃地的选择 |
2.7.2移栽苗圃 |
2.7.3移植后幼苗管理 |
2.8 苗木出圃 |
(9)山葡萄栽培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栽培管理 |
1.1技术推广 |
1.2园地规划 |
1.3葡萄栽培管理技术 |
2展望 |
(10)山葡萄园生产技术体系建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形态特征 |
3 生态学特性 |
4 栽培技术 |
4.1 山葡萄园的立地选择 |
4.1.1 气候条件 |
4.1.2 土壤条件 |
4.1.3 地势条件 |
4.2 育苗技术 |
4.2.1 压条繁殖 |
4.2.2 扦插繁殖 |
4.2.3 种子繁殖 |
4.3 栽植技术 |
4.3.1 定植沟的挖掘和回填 |
4.3.2 栽培架式及密度 |
4.3.3 授粉树的配置 |
4.3.4 栽植时期 |
4.3.5 栽植方法 |
4.3.6 定植苗的管理 |
4.4 田间管理 |
4.4.1 施肥技术 |
4.4.2 中耕锄草 |
4.4.3 灌水和排水 |
4.5 整形修枝 |
4.5.1 冬季修剪 |
4.5.2 夏季修剪 |
5 采收、包装与贮藏 |
5.1 采收 |
5.2 包装 |
5.3 贮藏 |
6 病虫害防治 |
6.1 葡萄霜霉病的特征 |
6.2 防治方法 |
四、东北山葡萄苗木繁殖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北方地区山葡萄丰产栽培[J]. 姜世全,张俐英. 中国林副特产, 2021(03)
- [2]水曲柳杂种优势分析及抗寒优势机制研究[D]. 何利明.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3]吉林省园艺产业现状与展望[J]. 王连君,韩玉珠,陈丽,陈丽飞,孙晓刚,张茂君.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8(04)
- [4]新中国成立以来桂西地区特色资源扶贫开发与民族经济融合 ——以野生葡萄开发为视角[D]. 蓝晓飞. 广西师范大学, 2018(01)
- [5]山葡萄栽培技术及其发展前景探讨[J]. 潘年昌. 种子科技, 2018(02)
- [6]山葡萄栽培技术及其发展前景研究[J]. 潘年昌. 江西农业, 2018(02)
- [7]黑龙江省村庄植物景观调查与应用研究[D]. 钱挽鹏. 东北林业大学, 2016(02)
- [8]北方人工栽培山葡萄硬枝扦插繁殖苗木生产技术要点[J]. 杨淑艳.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02)
- [9]山葡萄栽培研究进展[J]. 崔长伟,叶秋红,李洋,刘庆,李华,王华. 北方园艺, 2015(18)
- [10]山葡萄园生产技术体系建立的研究[J]. 郝俊羽. 林业勘查设计,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