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关系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论公共关系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一、论公共关系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力(论文文献综述)

魏兵[1](2021)在《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西方媒介理论的学术版图中,传播政治经济学是从社会宏观层面批判性地研究西方政治与经济权力控制媒体等问题的研究思路与路径方法。从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看,电视媒体不仅是一种大众传媒,而且是经济生产与文化生产的结合体。研究电视媒体需要关注电视的产业结构、生产关系、广播电视体制和全球传播秩序等社会性与机制性问题。所以,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力主采取社会整体的宏观视野,考察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功能。整体而言,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相关概念、观点与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学术母体,着重研究电视等大众媒体的传播机制。作为一种学术研究路径,它尤其关注电视媒体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结构和市场运行过程。该研究主张,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逐利性,作为一种文化工业的电视媒体,不仅受到资本与政治等权力的制约,而且成为控制大众意识形态和实施国际文化霸权的工具,呈现出复杂而消极的文化生产局面。深入透彻地了解西方广播电视机制的理论成果,既可以掌握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分析模式,又能进一步认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广播电视体制机制的缺陷与问题,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制度性优势。本论文以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电视理论为研究对象,通过厘清其学术渊源、研究背景、主要学者、核心观点与理论,进而阐述并评析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电视媒体权力控制问题的电视理论研究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电视理论研究和电视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学术探讨和理论镜鉴的态度拓展我国电视理论研究的视角,为我国电视的管理实践、艺术创作、产业发展与对外传播汲取理论经验与发展启示。因此,本文围绕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焦点问题,分七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概述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分别就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生成语境和学者群体等展开论述,以期描摹出该领域电视理论的整体特点。第一章为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生成语境,重点探究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思想渊源、学术借鉴和西方媒介的发展背景与机制等。第二章是对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领域主要学者的概说与评述,通过梳理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在北美与欧洲两大地区集中的核心学者,阐述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领域的学者集群、学术承继、重要电视理论与观点概况、主要着作和学术地位等,进而为探讨该领域电视理论研究的核心议题与理论价值做出相应的学理性准备。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内容,即以电视媒体的政治经济权力控制问题展开三个方面的思考与研究,即经济宰制观、意识形态操控观和国际文化霸权批判观。第三章主要探究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研究起点,即经济控制下电视媒体的商品属性。通过对受众商品论、文化生产的双重意义、电视内部的隐形审查机制和资本主义商业媒体的逐利性原则等观点与理论的探讨与研究,提炼该研究领域对资本控制大众媒体的批判性观点。第四章的主要内容围绕着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就电视等大众媒体的思想控制议题提出的如“思想管理者”、“文化有限公司”、“媒体操控”、“宣传模型”等概念,或对电视文化商品公共属性的反思性观点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论述,指出该研究领域着力批判西方电视媒体的思想控制机制的研究逻辑与理论特点。第五章将视点转向该领域的国际电视媒体传播研究,通过整合该领域对电视的国际传播议题等相关观点,分别就其提出的“媒体依附论”、“文化帝国主义”和国际传播单向流动等文化霸权观点与理论展开论述与探讨。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总结性内容,即第六章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特点和第七章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对我国的启示。第六章旨在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该领域的分析框架和批判焦点等研究价值,指出问题与偏颇。第七章以谨慎而镜鉴的态度,考量并发掘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电视研究对中国的电视理论建设和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所具有的借鉴意义。本文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和交叉研究法等阐述相关论点,厘清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核心学者、研究方法、理论特点和重要议题等,探讨其对我国电视研究与产业的理论价值。

许林[2](2020)在《以史为鉴: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选择与实践创新》文中研究表明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技术革命带来生产发展,世界经济秩序面临重构;民粹主义与新冠疫情冲击欧美政治,全球化进程出现逆流。世界变局影响着中国变局,中国正处于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一是社会结构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中国成为国内市场承载不下自身生产能力的制造业大国,经济格局决定了中国必须开放开明,以求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进而增进世界对中国产品的认同;二是世界秩序从冷战后美国独大的单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转型,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针对“修昔底德陷阱”的对抗性竞争疑虑,中国突破零和博弈思维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赢理念,并躬行自明身体力行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的全球公共产品建设,中国与世界的思想文化交流与碰撞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密切与深入,做好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意义重大;三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更新换代,全球文化交流的平台呈现出网络社交媒体化倾向,以往主要建立在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上的跨文化传播理论与当下的人际、组织、大众、国际等各类传播混合一体无缝接轨的信息扩散交流实践不相适应,亟待创新开拓。如何在大变局中做好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从理念内核、组织传播、公民外交等方面较为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树立仁和善念为核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哲学世界观,学习佛教基督教等组织的成功经验,借助网络社交媒体开展文化对外“轻传播”实践创新。论文首先以史为鉴,利用文献研究法,深入剖析了中国仁和理念的进阶之程:炎黄先祖已学会了建立我者与他者之间的非战争关系,顺利实现了三个部落的融合,部落融合后又以禅让制体现出了对权力公正的正确政治追求;而夏、商、周,从部落禅让到宗法分封再到周以后秦的中央集权的建立,呈现出了从部落天下到家天下的中国政治视野里的“天下”体系的动态生成,也体现了以“中和”为目标的中国整体哲学观的初步形成;今天的中国将血脉传承里、集体无意识里自远古起就一直充盈着的仁爱万物、和待天下的善念发展成为能维系全球和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哲学信念,每个中国公民都应理解并拥有这份善念,并将这份善念作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核心理念。论文接着继续使用文献研究法从传播环境适应、传播主体设定、传播内容把关等三方面总结佛教与基督教等外国文化在中国传播的经验得失,发现外来宗教在他国的传播要获得成功:一是要弱化组织色彩,规避与当权者争夺文化领导权的嫌疑,以得到当权者的支持;二是必须主动融入当地文化,要先树精英形象、寻求社会身份认同,选用与当地精神同质、生活贴近的传播内容,以生动传播形式,进行“适应”传教;三是从文化抵触、文化顺应到文化同化,外来文化必须经过长期自觉的“本土化”过程,不断调整、变化,才可能真正融入本地文化。这对我国孔子学院类的文化对外传播组织有启发意义。论文还从现实层面,采用内容分析法,呈现了国际舆论利用中国民间舆论消解甚至黑化中国国家舆论场的引导作用的现象,并探究了其原因:信息科技的发展让普通网民借助网络社交媒体成为了对外文化传播的主力,这些网民却媒介素质堪忧并缺乏相关国际公共关系常识。论文创造性地提出文化对外“轻传播”实践方式,认为要利用好社交类平台做好文化对外传播,应将重心放在引起他者对我方文化的兴趣上,即争夺关注度上,并在此基础上获取认同度,要采用以下策略:注重关注度、彰显独特性、扩大接触面、铺陈情感律。具体操作方法是:一要善于契合他者文化心理痛点,借势名人晕轮效应,培养超级文化传播者,搭乘热点话题公关;二要政治人物形象个性化、重要人物形象生活化;三要尽一切可能扩大本文化与他者的接触面,因为这是“滚动摩擦”时代的媒介接触,要善于全平台协作传播;四要以情动人,在中国故事里附加上浓烈的感情。

张伟[3](2020)在《美国智库的舆论引导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作为根植于本土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独立、非营利性公共政策研究和倡议机构,美国智库的社会功能不仅体现在为政府决策者提供专业务实的政策分析与建议,还需要借助思想传播和公众教育等活动“启发民智”,服务公众利益。在理论上,针对美国智库舆论引导策略的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智库的社会功能,并借此洞察当代美国社会和政治运转中的相关现象;还可为今后研究不同国家、不同类型智库的舆论引导活动提供可借鉴的分析框架。在实践上,针对美国智库舆论引导策略的研究可为我们深度解读当前美国各领域对华政策提供一定的启示,同时为我国智库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建设提供借鉴。借助文献研究法、结构功能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法,在考察舆论传播一般规律和汲取社会学、政治学和新闻传播学等相关领域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构建出一套审视美国智库舆论引导策略的分析框架,借此系统地考察智库在影响舆论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作为美国公共政策舆论场中的舆论引导主体之一,智库引导公众舆论的目标包含微观目标——影响舆论客体和宏观目标——实现组织发展与社会效益两个层面。为实现上述目标,美国智库在引导公众舆论时展现出较为清晰的行为逻辑与程序规范,即“策略”。它由“势能”——能力构建和“动能”——行动实施两要素构成,能力构建是基础,行动实施是表现。其中,能力构建反映在舆论资源占有上,美国智库不仅依托各类成熟的内部机制,整合自身现有舆论资源,还巧借政府、其他社会组织甚至是个人的信息资源、公众信誉、传播渠道等,在信任资源、认知资源和注意力资源的能力构建上展现出明显的“内部塑造与外部借用相结合”的模式。行动实施是基于目标和能力的落实环节。在微观上,美国智库通过选择议题、建构议题和传播议题积极与普通公众展开议题互动,对舆论的传播过程施加影响;在宏观上,美国智库则致力于将社会精英阶层所代表和维护的主流意识形态投射到整体社会意见环境之中,影响普通公众的公共话语、主流意见、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等,更深地嵌入到国家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之中。

邵楠[4](2020)在《博世科企业新闻传播力的提升研究》文中指出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地方性上市企业在受到国家和社会高度关注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因此,在努力做业绩的同时,也需要转变以往宣传战略,谋求新的影响力提升渠道。如何扩大自身的新闻传播影响力,成为各类上市企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全国环保优秀品牌企业——博世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本文首先从传播力入手,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对品牌影响力、传播影响力和新闻传播力的概念进行厘清,尝试阐述新闻传播力在企业上的应用目的与意义,在研究对地方性企业新闻传播力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使用文献研究、定量和定性研究构建地方性企业新闻传播影响力的评估指标,接着以博世科企业为例,对其上市前后在传统媒体、新媒体、行业媒体以及国外相关媒体的新闻报道和文献期刊上学术报道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并将负面报道单独列出探讨,通过对博世科企业新闻传播力现状的详细分析和评估,提出了其提升新闻传播力的具体策略。研究发现,企业新闻传播影响力与企业自身的外宣体系建立、企业和第三方媒体的关系、以及企业新闻的叙述策略等都有较大联系。本文最后为当下地方性上市企业提升新闻传播影响力提供了策略路径。本文对于完善企业新闻传播力理论,构建地方性企业新闻传播力评估体系,认识影响企业新闻传播力的因素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帮助地方性上市企业了解自身目前的新闻传播力现状,从而有效提高企业形象或品牌的新闻传播力,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杨莹[5](2020)在《数字博物馆青少年知识传播力评估体系探研 ——基于广州市典型数字博物馆》文中研究指明数字博物馆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文物博物馆工作中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而产生的一个新概念。其中,“教育”作为数字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和主要任务而持续被关注。此外,青少年教育关系着文化的传承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数字博物馆应当将青少年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利用其资源优势、传播优势和互动优势来开展各具特色的青少年教育。本研究以此为启发,基于对广州市内典型数字博物馆的考察,试图建立一套数字博物馆青少年知识传播力评估体系,来更准确合理地评估数字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的具体表现与传播功能。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厘清了广州市内数字博物馆的发展脉络,其数字化历程是在政府政策支持、行业标准建立以及博物馆自身努力的基础之上不断发展演进的,资源与技术的极大突破也为数字化在博物馆的落地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参与式观察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而从缺乏技术标准、巩固青少年主体地位和助力知识传播三个方面重点论述了建立数字博物馆青少年评估体系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再以广州市内多家典型数字博物馆为研究对象,结合对“大众传媒传播力评估模型”、“社会组织传播力评估模型”、“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指标体系”、“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模型”的解构式剖析,提炼其中包含的与青少年知识传播相关联的指标因素,初步建立起了包括“前期评价:知识传播前”“中期评价:知识传播过程中”“后期评价:知识传播后”三个维度的传播力评估框架。重点采用了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对十五位数字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进行了访谈,对其访谈文本进行编码的基础上构建出数字博物馆青少年知识传播力评估模型,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每项指标的具体权重。该模型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指标体系。其中定性体系包含9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分别指传播前期的“传播主体:数字博物馆”“媒体平台前期宣传”;传播中期的“传播内容科学文化知识”“技术使用”“青少年参与过程”;传播后期的“后期跟进报道”“青少年受众反馈”“传播目标完成情况”和“社会影响力”。在定量体系中,有6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分别是:“传播主体:数字博物馆”“媒体平台前期宣传”“传播内容科学文化知识”“技术使用”“后期跟进报道”和“青少年受众反馈”。建立“数字博物馆青少年知识传播力评估模型”为数字博物馆在青少年观众教育、知识传播和服务上提供一套可参考的指标体系,不仅能够对当前的传播现状予以科学客观的评估,还能在此基础上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终极目的,为数字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的发展提供外部动力和体系支持。

谈东晨[6](2020)在《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公共外交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路径的选择对于理解或解释公共外交问题至关重要。公共外交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国家利益,只是在以实践为导向的中间环节上呈现多元化,这决定了研究的真正对象是中间环节的关系过程,即机制问题。相较于传统外交,公共外交的间接性导致其机制在时间和空间层面的延展,作用和合理性也因此受到质疑。为了该学科的立足和发展,学界重心应当由构建公共外交学说转向“有效公共外交”研究。这类研究是兼具政治性、过程性和工具性的机制研究,贯穿从外交理念到多元实践再到政治效果的全过程,且至少要厘清并阐明国家为何、如何开展公共外交,以及怎样实现公共外交目标这三个问题。考虑到上述要求和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特性,可以汲取后者的核心论点和逻辑,尝试探索出理解或解释公共外交的建构主义路径。通过对公共外交的政治权力论、软实力论、国际传播论和国际公关论等主流范式的梳理,回归相应的国际关系理论,可知它们的莫衷一是实际为理性主义与反思主义之间的争鸣,这反而印证了拓展建构主义理论范式的必要性。对公共外交的体系理论研究和国际规范研究构成了理论命题部分。温特贡献的体系理论被用于解释公共外交在国际社会中实现政治目标的机制,尤其是分析公共外交中的结构、施动性和文化。在当今社会性结构的观念分配中,公共外交更具建构优势;公共外交蕴含着两种施动性,它所激发的个体施动性对国家的团体施动性发挥建构作用;公共外交建构共有知识,但仍是文化负载者之间的竞争行为。另一方面,从规范演进视角出发,重点研究国际规范扩散、变动和双向社会化中公共外交的位置和角色,从而更好地理解其有效性:实现理念传播的合作性或竞争性目标、促进制度化、提升规范内化效率,还可形成话语对峙阻滞规范扩散;通过话语和社会实践,促进于己有利的规范变动;行为体在规范的巩固与变革中运用公共外交协调博弈关系,实现自我利益与规范创新的融合。为检验上述研究路径的可靠性,分别对以色列和新加坡两国的公共外交活动进行案例分析。第二次黎巴嫩战争中,以色列的公共外交活动虽然在冲突结构下争取到来自美国的支持,但脱离国际公众的广泛参与,无法有效契合欧洲文化,最终仍旧处于孤立状态。缺少强硬权势支撑的新加坡通过公共外交构建弱势小国和小国领袖形象、传播可持续发展理念、串联小国利益诉求并协调合作关系,最终助力于建构国际规范而达成政治目标。这条公共外交研究的建构主义路径,不仅在宏观分析和实证研究方面具备价值,还有助于认识中国公共外交中身份演进与问题的变化,并带来一些启示。当前中国公共外交事业仍任重而道远,与时俱进的公共外交理论将是中国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文化的行动指南。

李晶[7](2020)在《信息社会场域中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职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数字化信息社会的演进,信息社会的到来不仅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而且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与人之间乃至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然而,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又诱发了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传统的政府管理理念、治理结构和政策行为都受到了巨大冲击,使政府的各项工作面临新的环境。面对如此情境,政府网络公关得以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所谓政府网络公关,是政府为了更好地实现其管理和服务职能,将网络沟通传播方式引入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收集和传播信息,与公众进行双向互动交流,以争取公众的信任、支持与合作,从而实现政府公共关系目标,塑造与维护政府良好形象的公关理念与行为。政府网络公关不仅涉及网络信息技术,而且涉及了一种以网络媒介为手段的崭新政府治理模式,其实质为政府与公众之间借助网络媒介进行双向互动与沟通,建立一种互利互信的理想公共关系状态。我国的政府网络公关始于1999年启动的政府上网工程。2000年后开始“三网一库”工程建设,即大力推进政府办公业务网、业务资源网、政府公众信息网和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和完善,促进了政府机关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了网络化、协同化办公,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政府网络公关得以快速发展。自2011年起,各级政府机关和部门又纷纷开设政务微博,将其作为获取社情民意、公开政务信息、推行网络问政、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平台。近几年,以政务APP为代表的移动客户端快速成长起来,与政务微博一起成为政府网络公关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沟通媒介,其巨大的媒介优势和信息沟通效果,使政府网络公关展现出新的形态、新的活力。我国政府网络公关如今正朝着一个以公众为中心、政府网络公关媒介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迈进。但是,政府网络公关面对的是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公众,所涉及的事务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技术又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网络谣言、舆论压力、信息安全等问题对政府网络公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借助新兴网络媒介的优势,利用有效的公关手段,制定和实施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府网络公关策略,使其职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成为现阶段政府必须着重思考的问题。以职能为主线分析我国政府网络公关所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能够全面、清晰地了解当前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实际状况,帮助我们探寻完善政府网络公关的有效策略。政府网络公关具有政府形象塑造、公共危机治理、公共政策传播和信息服务等四项基本职能。政府网络公关的首要职能是政府形象塑造,其能够借助多元化网络公关媒介的优势,帮助政府树立沟通型、互动型、创新型等良好的政府形象。不过,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需要不断提升政府自身能力与素质,强化对公众的正确引导,加强对网络媒介的管理和应用,从而使政府网络公关的政府形象塑造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其次,公共危机治理是当代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政府网络公关的重要职能。政府网络公关在帮助政府获取准确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修复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危机治理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政府网络公关意识和专门网络公关部门的欠缺,政府与公众间出现信息沟通不畅,影响了公共危机的有效治理。通过强化政府的网络危机意识、培养公众的责任意识、完善政府网络公关系统,能够有效提升政府的公共危机治理效能。再次,政府网络公关重新定义了公共政策的传播模式,畅通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政策信息沟通渠道,有利于政策传播优化和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然而,公共政策传播的封闭性、公共政策传播反馈渠道受阻,以及公共政策传播的舆论场分离,严重阻碍了公共政策传播效果的实现。为此,应借助政府网络公关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创新公共政策传播的理念、内容和方式,实现公共政策传播的优化。最后,政府网络公关对完善政府信息服务有显着的正向效应,让政府信息服务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让政府信息服务的效能大幅提升。但是,目前仍然存在政府在线信息服务能力不足、公众对信息服务参与度不高、政府信息服务不平衡以及政府与公众沟通不深入等问题。为此,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网络公关主体的作用,通过整合政府信息资源、提升政府信息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公众的参与能力、升级政府信息服务平台、完善政府信息服务制度和创新政府信息服务模式,来让尽可能多的公众享受到优质的政府信息服务。中国已经迈进了新时代,明确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我国的政府网络公关也必须与时俱进,实现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双向-主动-引导”是未来的发现方向,其既强调了政府网络公关在主客体间信息沟通的互动性,又能明确公关态度上的主动性,还体现了公关手段上的引导性,是未来政府网络公关模式的理想状态。

刘睿[8](2019)在《议程设置视角下的基层政府形象传播研究 ——以秦淮区苜蓿园大街环境整治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基层治理日益被重视,同时,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加速融合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自身形象的传播,积极通过各种路径探索实践。但是由于媒体传播环境变化日新月异、公共话语权被重新建构等原因,基层政府形象传播的出发点和实际效果往往存在较大差距,如何突破基层有限的公共资源瓶颈,破解形象传播困境,塑造和传播良好的公共形象,是当前各基层政府面临的紧迫问题。本文在议程设置的理论视角下,基于政策议程—媒介议程—公众议程的融合,建构了基层政府形象传播的理论分析框架,将秦淮区政府在重点公共工程中的形象传播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深度访谈、对比分析等方法,探讨融媒体背景下的基层政府形象传播问题。通过对苜蓿园大街环境整治个案的分析,阐释了基层政府塑形传播和矫形传播的全过程,剖析了议程设置、把关人等理论的实践应用和指导意义。通过对核心样本的论证,系统归纳基层政府形象传播面临的接受困境、责任困境、能力困境,对其深层次原因进行探析,并结合大量实践案例予以论证。在此基础上,依据议程设置的传播规律和融媒体的传播特征,从工作理念、制度设计、正向传播、危机管理等方面,提出融媒体背景下的基层政府形象传播优化对策,引导基层政府准确把握传播规律,精准聚焦公众需求,加强形象传播的全过程管理,为基层治理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辛昕[9](2018)在《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研究 ——以阿富汗战争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美国政府重新认识到公共外交的重要作用,世界各主要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公共外交。军事公共外交是公共外交的一个分支,但对于军事公共外交的讨论还不够广泛和深入,国内外学术界和军事界关于军事公共外交的研究仍比较零星,还没有专门的着作出版。然而,在实践领域,军事公共外交却在美国近十几年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文官因为安全原因不便开展公共外交,美国国防部和军队实际承担了公共外交的任务。本文将“军事”和“公共外交”联系起来,选择美国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国际关系、传播学和公共外交类型研究的理论,构建了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模式。总体而言,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模式是国防部和军队作为主体,协调国务院等政府机构和其他行为体的工作,通过信息传播、教育与任职以及关系建立三种途径向外国军人和公众传递承载国家利益的信息,从而引起他们的态度和行为改变,最终实现美国军事、外交和安全战略目标。具体手段主要包括传播美国民主价值观、塑造美军形象与传播美军精神、发布权威信息并进行媒体管控、对外军事教育培训、港口访问、军事援助和国际灾难救援等。在开展军事公共外交过程中,美国国防部进行了内部管理和协调、与国务院等其他政府部门进行跨部门合作,以及与其他社会行为体协调,从而形成合力,共同影响外国军人和公众。在此基础上,论文讨论了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在阿富汗战争中的运用情况,并总结了在此过程中暴露的缺陷。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的三种途径都得到了运用,并根据阿富汗战争的安全环境和阿富汗民众的特点,转化为不同的手段,包括“温和的伊斯兰之声”、“指挥官应急反应项目”、“人文地形系统”和“妇女接触小组”等。虽然美国成功地进行了媒体管控和丑化塔利班行动,并获得了大部分公众对阿富汗战争的支持,但由于对受众不够了解、叙事方式不当和没有明显改善公众生活等原因,削弱了军事公共外交的实际效果。最后,论文在讨论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和其在阿富汗运用情况的基础上,归纳出美国军事公共外交在关于目标制定、途径运用和管理协调的等方面的启示,具体包括:要统筹战略和战术目标,选取适合受众的传播媒介,在教育中巧妙传播价值观,课程增加互动且一视同仁,延长部署并长期投入,以及加强军事公共外交人员培训等。本文期待此研究对我国开展军事公共外交有所借鉴和参考。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由来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内容、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重点对论文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为论文的论述奠定基础。第二章回顾了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美国军方开展军事公共外交的原因,并论述了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所依据的政策。第三章综合运用国际关系、传播学和公共外交分类理论,结合美国军事公共外交实践,构建了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模式,并重点论述了其目标、途径和管理协调过程。第四章讨论了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在阿富汗战争中的运用情况和其缺陷,并结合实际事例与数据具体分析。第五章在讨论在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及其在阿富汗战争中运用的基础上,归纳出关于目标制定、途径运用和管理协调等方面的启示。第六章为结语,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内容,并对下一步研究提出设想。研究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对我们了解军事公共外交的一般性规律和运行过程有较大的现实参考价值和实际借鉴意义。如果运用得当,军事公共外交将成为国家总体公共外交的一支重要力量。

沈艳伟[10](2018)在《公共政策传播中政府、媒体与公众互动关系研究 ——以“全面二孩”政策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公共政策的影响覆盖到社会生活中宏观与微观的各个层面,而公共政策传播又贯穿于整个公共政策过程,是政府、媒体及公众等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通过政策信息的传递、交流、共享等互动方式以实现“政策认同”的过程,因此,对公共政策传播的研究具有着重要意义。不难发现,公共政策传播强调了政府、媒体、公众等主体之间的互动性,而关于主客体互动关系的研究又是公共关系学研究重点之一,为此,本课题将在公共关系学、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等学科的基础上,以议题管理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为理论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研究公共政策传播中政府、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在系统深入阐述研究缘起及意义,全面梳理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加以评述,揭示主要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本课题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先在概述公共政策的内涵与类型之后,对本课题核心概念之一的“公共政策传播”进行了明确界定,从公共关系学的学科视野阐述了公共政策传播的公共关系价值,结合议题管理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建构了政策议程、媒体议程与公众议程互动的模型,明晰了政府、媒体、公众三者在公共政策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并通过对公共政策传播中政府、媒体、公众互动的要素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分析的思路;随后,以“全面二孩”政策作为个案展开研究,透过对“全面二孩”政策形成背景及传播过程的梳理,对该政策传播中政府、媒体、公众三者角色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政策传播中政府、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互动过程及由此互动产生的影响的全面解剖,加深了对公共政策传播中政府、媒体与公众之间互动具体情况的认识;紧接着,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以点带面,进一步分析我国公共政策传播中政府、媒体与公众之间互动的现状,辩证地阐述了公共政策传播中三者之间互动的影响因素、积极探索、现存问题及其形成原因;最后,结合公共政策传播中政府、媒体与公众之间互动的现存问题与原因,提出了完善三者之间互动的策略与建议,主要包括:增强政府的议题管理能力、提高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以及提升公众的影响力三个方面。

二、论公共关系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公共关系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力(论文提纲范文)

(1)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生成语境
    第一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学术母体: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一)劳动价值论:劳动决定商品价值
        (二)社会结构观:有机整体的社会观念
        二、理论来源:对资本主义媒介生产机制的批判意识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理论
        (二)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
    第二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学术借鉴
        一、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媒介技术批判观
        (一)传播偏向:媒介技术决定政权形式
        (二)知识垄断:特权阶层掌控文化权力
        二、英国威斯敏斯特学派的媒介产业权力观
    第三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媒介环境
        一、政治经济变革下的媒介反思
        二、西方电视发展的机制与模式
        (一)北美电视市场的商业竞争机制
        (二)欧洲电视产业的多元市场格局
第二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学者集群
    第一节 批判资本主义电视权力机制的北美学者
        一、达拉斯·斯麦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开创者
        二、赫伯特·席勒:经济权力关系控制电视文化的批判者
        三、诺姆·乔姆斯基:美国主流媒体操纵意识形态的揭露者
        四、罗伯特·麦克切斯尼:美国电视权力集中的批评者与建言人
        五、文森特·莫斯可: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分析模式的归纳者
    第二节 透视电视生产商业逻辑奥秘的欧洲学者
        一、格雷厄姆·默多克:电视经济活动与文化生产的分析者
        二、尼古拉斯·加汉姆:电视媒体文化生产系统的反思者
        三、皮埃尔·布尔迪厄:电视内部审查机制的解魅者
        四、阿曼德·马特拉:全球电视传播霸权的披露者
        五、卡尔莱·诺登斯顿:国际电视单向流动的论证者
第三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经济宰制观
    第一节 对电视受众商品属性的探索
        一、受众商品论:商业电视隐秘的生产逻辑
        (一)受众商品:观众是电视生产的商品形式
        (二)“免费午餐”: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电视节目
        (三)收视率商品:控制论意义的电视信息商品
        二、受众商品论的理论意义与学术影响
        (一)开创政治经济学受众研究路径
        (二)激发后续理论探索与多元思辨
    第二节 对电视双重生产机制的分析
        一、整合集中:电视产业的结构性特征
        (一)电视产业化的结构集中方式
        (二)电视市场化的商业发展要素
        二、意义生产:电视系统的文化价值
        (一)作为公共文化商品的电视
        (二)作为共享礼物的当代电视
    第三节 对电视内部隐性审查机制的揭示
        一、电视的符号暴力维护象征秩序
        二、商业逻辑介越电视的文化生产
    第四节 对电视逐利性原则的政治批判
        一、“富媒体、穷民主”:垄断媒体的唯利是图与政治疏离
        (一)联合媒体的反民主性
        (二)联合媒体的聚集模式
        二、“传播革命”:针对美国媒体发展危机的改革策略构想
        (一)“紧要关头”:美国媒体的转型关键
        (二)回归公共:媒体改革的理想召唤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意识形态操控观
    第一节 对私有媒体控制大众思想生产的批判
        一、“思想管理者”:商业电视操控公众思想的工具本质
        (一)大众媒体管理思想制造的迷思
        (二)电视媒体操控意识形态的力量
        (三)媒体管理者的策略化信息传播
        (四)电视媒体制造的信息中立假象
        二、“文化有限公司”:私有媒体掌握文化生产的垄断力
        (一)私有电视:文化工业的生产主体
        (二)“信息圈地”:私有媒体侵占公共空间
    第二节 对美国主流媒体思想控制机制的揭露
        一、“媒体操控”:伪民主政治的宣传工具
        (一)伪民主政治的媒体附庸
        (二)美国媒体控制大众心智
        二、“宣传模型”:媒体制造共识的话语策略
        (一)“新闻过滤器”:媒体控制信息的层层伪装
        (二)“必要的幻象”:媒体有意策划的虚假现实
    第三节 对电视文化商品公共性的反思
        一、电视商品的意识形态属性
        二、文化公共领域的电视商品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国际文化霸权观
    第一节 对国际间媒体依附关系成因的深掘
        一、依附理论:揭示国际文化霸权的政治经济机制
        二、媒体依附:经济权力驱动国际间的文化控制
        (一)垄断资本主义:国际间媒体依附的深层原因
        (二)“意识形态工业”:被控制的国家大文化产业
    第二节 对全球电视传播失衡秩序的批判
        一、世界体系理论:审视全球传播霸权结构的理论基础
        二、文化帝国主义:剖析美国主导的跨国电视传播霸权
        (一)美国跨国公司构成国际传播权力主体
        (二)电视成为现代世界体系中的文化商品
        (三)美国迪士尼公司文化霸权的商业策略
    第三节 电视全球传播的霸权表现与单向趋势
        一、影像国际市场:政治经济的不平等格局
        (一)“地球城”:电子社会的依赖性国际传播
        (二)“传播的全球化”:资本推动的全球电视市场
        (三)“生命之火”:文化殖民意味的迪士尼产品
        二、对国际电视传播单向流动趋势的调研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研究特质
    第一节 分析模式:西方媒体的政治经济维度批评
        一、电视研究的商品视角
        二、电视研究的产业剖析
        (一)传媒产业的横向集中
        (二)传媒产业的纵向整合
        (三)跨国经营与灵活合作
        三、电视研究的权力批评
    第二节 批判焦点:电视文化生产的权力钳制
        一、聚焦政治经济控制的关键要素
        二、警示权力集中的媒体垄断格局
    第三节 理论局限:夸大媒体作用的强效果传播观
        一、注重批判电视的工具性,相对忽视内容的文化蕴含
        二、注重揭示电视的商品性,相对忽视受众的能动作用
        三、注重分析传播的单向性,相对忽视民族文化自主性
第七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对中国电视理论研究的路径启发
        一、拓宽理论视野:拓宽中国电视传播理论研究的学术路径
        二、充实方法体系:提供中国电视文化产业研究的多元视角
        三、切准问题之脉:探索中国电视文化发展研究的中心议题
    第二节 对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的镜鉴意义
        一、强化电视的公益职能:以社会效益为取向,而非一味逐利
        二、提升电视文化竞争力:以优质内容为核心,而非商业逻辑
        三、增强国际文化传播力:以文化自信为底色,而非拿来主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以史为鉴: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选择与实践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跨文化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跨文化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论文框架
    1.4 研究重点与创新思考
        1.4.1 研究重点
        1.4.2 创新之处
    1.5 主要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内容分析法
第2章 先人理念:中国仁和的进阶之程
    2.1 从部落天下到家天下的融合选择
        2.1.1 炎、黄、蚩尤的“三国”融合
        2.1.2 禅让故事里的权力公正
        2.1.3 夏、商、周的整体世界观
    2.2 汉朝的均势“和”策略
        2.2.1 汉匈一家的“和”理念
        2.2.2 汉匈共处的“和”策略
        2.2.3 汉匈相争的“有利均势”战
    2.3 唐代:夷狄一体的开放格局
        2.3.1 开放包容的社会意识格局
        2.3.2 广迎宾朋的社会实体格局
        2.3.3 多元融合的灿烂文化成果
    2.4 全球变局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2.4.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提出
        2.4.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他山之石:佛教与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经验
    3.1 “理解他者的理解”:传播之环境适应
        3.1.1 方法:分寸感与“理解他者的理解”
        3.1.2 把握两国关系,规避可能风险
        3.1.3 理解传播体制,处好公共关系
    3.2 个人传经与组织布道:传播之主体设定
        3.2.1 弱化组织色彩,淡化文化领导权之争
        3.2.2 树立精英形象,寻求身份认同
    3.3 求同存异,文明互鉴:传播之内容把关
        3.3.1 精神求同,“适应”传教
        3.3.2 内容求轻,形式生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实压力:国际舆论与中国民间舆论的双重误读
    4.1 民间意识与国家理念的错位
        4.1.1 从2020新冠肺炎疫情看国际舆论对民间舆论的利用
        4.1.2 官方舆论场对“中国为世界抗疫作贡献”的舆论引导
        4.1.3 民间舆论场对“中国为世界抗疫作贡献”的意义消解
        4.1.4 常识缺乏下的错位与误读
    4.2 西方对中国的误读
        4.2.1 远方的乌托邦
        4.2.2 愚昧的中国
        4.2.3 黄祸论
        4.2.4 中国崩溃论
        4.2.5 中国威胁论
    4.3 被掩敝的国际公共关系
        4.3.1 跨文化传播研究中传受双方母国关系的缺席
        4.3.2 传播模式对传受双方母国关系模式的忽略
        4.3.3 传受双方母国关系被掩蔽的原因探究
        4.3.4 对外文化传播主体的公民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变局中的中国文化对外“轻传播”策略
    5.1 “轻传播”的概念探析
    5.2 路径选择:万物自生听的网络社交媒体
        5.2.1 技术基础:“沉浸”泛在的网络信号覆盖
        5.2.2 渠道平台:内容、服务、账号的多维信息超市
        5.2.3 范围特征:人内、人际、组织、大众、国际的组合传播
    5.3 实践创新:“轻传播”的效果四律
        5.3.1 注重关注度
        5.3.2 彰显独特性
        5.3.3 扩大接触面
        5.3.4 铺陈情感律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3)美国智库的舆论引导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
    四、研究现状
    五、研究创新
    六、研究方法
    七、研究路径与基本结构
第一章 舆论传播概述
    第一节 舆论传播的规律认知
        一、舆论的形成与传播
        二、舆论的功能
        三、舆论的引导
    第二节 舆论传播的理论解读
        一、舆论形成的社会环境——场域理论
        二、舆论传播的行为体间结构——社会分层理论
        三、舆论变化的控制因素——说服理论与议程设置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智库引导舆论的主体性、目的性和策略构成
    第一节 美国智库引导舆论的主体性
        一、舆论传播活动行为体
        二、舆论引导主体系统
        三、舆论引导主体系统中的智库
    第二节 美国智库引导舆论的目的性
        一、微观目标
        二、宏观目标
    第三节 美国智库引导舆论的策略构成
        一、蓄势阶段——能力构建
        三、发动阶段——行动实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智库舆论引导的能力构建
    第一节 舆论引导能力要素的内部塑造
        一、认知资源的内部塑造
        二、信任资源的内部塑造
        三、注意力资源的内部塑造
    第二节 舆论引导能力要素的外部借用
        一、认知资源的外部借用
        二、信任资源的外部借用
        三、注意力资源的外部借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智库舆论引导的行动实施
    第一节 影响公众议程设置
        一、选择议题
        二、建构议题
        三、传播议题
    第二节 参与意识形态传播
        一、获取意识形态传播话语权
        二、建构意识形态传播内容
        三、开展意识形态大众传播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美国智库在对华网络安全政策上的舆论引导策略
    第一节 案例背景
        一、精英认知的持续稳固
        二、公众认知的显着变化
    第二节 案例分析
        一、能力构建过程分析
        二、行动实施过程分析
    本章小结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启示建议
    三、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博世科企业新闻传播力的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新闻传播力的研究
        1.2.2 关于新闻传播力在企业传播上的应用研究
        1.2.3 企业形象与品牌塑造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地方性企业新闻传播力的评估体系
    2.1 地方性企业新闻传播力的评估指标
        2.1.1 新闻传播力度
        2.1.2 新闻传播效果
    2.2 本文对博世科企业新闻传播力的考察要点
        2.2.1 传统媒体见证企业影响力的基本盘
        2.2.2 新媒体反映企业社交化、数据化、可视化的形象展示能力
        2.2.3 行业媒体看企业在专业化领域的影响力
        2.2.4 专业期刊考察企业核心技术的影响力
第三章 博世科企业新闻传播力现状分析
    3.1 总体报道情况分析
        3.1.1 上市前(2009 年 5 月 31 日——2015 年 2 月 16 日)
        3.1.2 上市后(2015 年 2 月 17 日——2019 年 5 月 17 日)
    3.2 分类报道分析及存在问题
        3.2.1 传统媒体相关报道
        3.2.2 新媒体相关报道
        3.2.3 行业媒体相关报道
        3.2.4 英文媒体相关报道
        3.2.5 专业文献期刊分析
        3.2.6 负面报道
    3.3 总体报道小结与存在问题
第四章 提升博世科企业新闻传播力的策略
    4.1 构建全媒体外宣体系
        4.1.1 优化门户新闻网站
        4.1.2 提升“双微”平台运营能力
    4.2 多方配合综合提升影响力
        4.2.1 借助第三方媒体影响力
        4.2.2 培养专业宣传团队
    4.3 改进报道内容与报道形式
        4.3.1 创新典型报道
        4.3.2 重视标题制作与科普化传播
第五章 企业利用新闻传播提升影响力的策略
    5.1 重视新闻策划在企业宣传中的应用
        5.1.1 善于结合热点制造新闻并借势媒体进行宣传
        5.1.2 进行新闻策划时应注意遵循真实性原则
    5.2 提升企业新闻策划的内容和质量
        5.2.1 突出报道的新闻价值,提升报道新闻性
        5.2.2 以专业性进行科普化传播提升新闻品质
        5.2.3 增添新闻趣味性提高新闻吸引力和感染力
    5.3 拓宽企业新闻传播的渠道和路径
        5.3.1 利用技术手段掌握受众需求
        5.3.2 应用新媒体进行整合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数字博物馆青少年知识传播力评估体系探研 ——基于广州市典型数字博物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 研究综述
    1.4 本章小结
2 广州市内博物馆数字化历程及评估体系必要性分析
    2.1 政策支持、行业标准与个体驱动
    2.2 资源与技术的极大突破
    2.3 必要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广州市内数字博物馆青少年知识传播力评估体系初建
    3.1 评估体系构建目的、原则和步骤
    3.2 评估体系指标框架初建
    3.3 本章小结
4 二级指标考查要点及指标权重确定
    4.1 定性评估指标体系及说明
    4.2 定量评估指标体系及说明
    4.3 指标权重确定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建议与展望
    5.1 结论和创新点
    5.2 建议与反思
    5.3 下一步工作与展望
    5.4 本章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公共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公共外交研究与建构主义理论
    第二节 文献回顾:公共外交研究的范式之争
    第三节 研究安排:理论命题与案例分析
第二章 体系理论的解释路径:结构、施动性与文化
    第一节 社会性结构、观念分配与公共外交
    第二节 公共外交中的两种施动性
    第三节 公共外交:文化负载者间的竞争行为
第三章 冲突结构下的文化孤立:以色列公共外交分析
    第一节 以色列公共外交概述
    第二节 第二次黎巴嫩战争中的以色列公共外交
第四章 国际规范的理解路径:扩散、变动与双向社会化
    第一节 理念传播、规范内化和阻滞功能
    第二节 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促进规范变动
    第三节 协调博弈关系以实现规范创新
第五章 小国如何建构国际规范:新加坡公共外交分析
    第一节 小国如何建构国际规范
    第二节 新加坡的“小国”公共外交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7)信息社会场域中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政府网络公关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政府网络公关的内涵解析
        一、政府网络公关的涵义
        二、政府网络公关的基本要素
        三、政府网络公关的特征
        四、政府网络公关的比较性优势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的主要形式
        一、政府门户网站的综合公关
        二、电子邮件的针对性公关
        三、政府网络论坛的引导公关
        四、“两微一端”的“微时代”实时公关
    第三节 政府网络公关的主要职能
        一、政府形象塑造
        二、公共危机治理
        三、公共政策传播
        四、政府信息服务
    第四节 政府网络公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政府再造理论
        二、风险社会理论
        三、分众传播理论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二章 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我国政府网络公关兴起的背景
        一、信息社会的来临
        二、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信息社会我国政府网络公关面临的机遇
        一、政府网络公关基础夯实
        二、政府网络公关动力增强
        三、政府网络公关能力提升
        四、发达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
    第三节 信息社会我国政府网络公关面对的挑战
        一、信息传播方式变革,致使政府网络公关的难度加大
        二、信息传播速度提升,致使政府网络公关的反应时间减少
        三、传受角色模糊,致使政府网络公关针对性不足
        四、把关人角色弱化,致使政府网络公关信息传播失真
    第四节 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发展历程
        一、政府网络公关之萌芽:政府门户网站的建立
        二、政府网络公关之成长:“三网一库”工程”的建设
        三、政府网络公关之强化:“政务微博”的实时互动
        四、政府网络公关之新形态:新兴媒介的开发应用
第三章 政府形象塑造与政府网络公关
    第一节 信息社会对政府形象塑造的影响
        一、政府形象与政府形象塑造的内涵
        二、信息社会政府形象塑造的紧迫性
        三、信息社会政府形象塑造的新导向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塑造政府形象的实效
        一、政府网络公关在政府形象塑造中的积极作用
        二、政府网络公关在政府形象塑造中的困境
    第三节 政府网络公关塑造政府形象的策略
        一、提升政府自身素质与能力,夯实政府形象塑造的基础
        二、增进与公众的信息沟通,营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塑造环境
        三、加强对网络媒介的管理与应用,完善政府形象塑造机制
第四章 公共危机治理与政府网络公关
    第一节 信息社会公共危机治理的新趋势
        一、要求政府第一时间争夺话语权
        二、要求信息沟通公开透明
        三、要求多元主体协同参与
        四、要求重视日常危机预警和处置预案的建设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对于公共危机治理的突出作用
        一、沟通信息与引导舆论,塑造应对公共危机的良好环境
        二、动员社会力量,实现公共危机的多元共治
        三、修复与优化政府形象,提高公共危机治理效能
    第三节 政府网络公关应用于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困境
        一、政府网络公关的意识狭隘、能力欠缺
        二、缺少专门的政府网络公关部门和统一的制度规划
        三、政府网络公关的信息沟通不畅
        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不足制约政府网络公关
    第四节 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网络公关的完善
        一、提升政府的网络公关能力
        二、培养合格的“网络公民”
        三、优化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交流
第五章 公共政策传播优化与政府网络公关
    第一节 我国公共政策传播的现状
        一、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传播的内涵
        二、信息社会公共政策传播的新态势
        三、当前我国公共政策传播的现实困境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促进公共政策传播优化的机理
        一、两者的建构理论相同
        二、两者在信息传播方面的性能相同
        三、两者的价值取向高度一致
    第三节 政府网络公关促进公共政策传播优化的策略
        一、以“共治共享”理念为引领,创新政策传播思维
        二、以人性化为原则,创新政策传播内容
        三、以多元化为方向,创新政策传播方式
        四、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创新政策传播媒介与手段
第六章 政府信息服务与政府网络公关
    第一节 我国政府信息服务的现状
        一、政府信息与政府信息服务的内涵
        二、信息社会政府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三、目前我国政府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四、我国政府信息服务问题的成因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对完善政府信息服务的正向效应
        一、实现政府信息服务的价值目标
        二、创新政府信息服务的实现方式
        三、提升政府信息服务的整体效能
    第三节 基于政府网络公关考量的政府信息服务完善对策
        一、发挥政府网络公关主体的作用
        二、完善政府信息服务制度
        三、创新政府信息服务模式
        四、提高公众参与政府信息服务的能力
结语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发展趋势
    一、变单向为双向:强化政府与公众的网络互动
    二、变被动为主动:提升政府网络公关的主动性
    三、变牵制为引导:强化对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8)议程设置视角下的基层政府形象传播研究 ——以秦淮区苜蓿园大街环境整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难点
        1.4.2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政府形象
        2.1.2 政府形象传播
        2.1.3 融媒体
    2.2 理论基础
        2.2.1 议程设置理论
        2.2.2 把关人理论
    2.3 基层政府形象传播的理论分析框架
3 议程设置视角下基层政府形象传播个案分析
    3.1 苜蓿园大街环境整治项目中的政府形象传播概述
        3.1.1 苜蓿园大街环境整治项目背景
        3.1.2 项目推进中政府形象传播主要流程
    3.2 苜蓿园大街环境整治中的正向塑形传播
        3.2.1 塑形传播中的议题策划
        3.2.2 塑形传播中的内容建构
        3.2.3 塑形传播中的路径选择及传播效果
    3.3 苜蓿园大街环境整治中的反向矫形传播
        3.3.1 “道路红线之争”引发形象危机
        3.3.2 矫形传播中的政策议程
        3.3.3 矫形传播中的媒介议程
        3.3.4 矫形传播中的公众议程
    3.4 案例启示
        3.4.1 融媒体时代下议程间的互动更加紧密
        3.4.2 聚焦公众议程中的诉求表达
        3.4.3 “把关人”角色不可缺失
4 议程设置视角下基层政府形象传播困境与原因探析
    4.1 基层政府形象传播面临的困境
        4.1.1 接受困境:正向传播效果欠佳
        4.1.2 责任困境:舆论监督中的被动地位
        4.1.3 能力困境:缺乏专业力量支撑
    4.2 基层政府形象传播困境主要影响因素
        4.2.1 议程设置缺失缺位
        4.2.2 基层政府公信力下降
        4.2.3 传播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5 优化基层政府形象传播的对策建议
    5.1 充分认识和把握新闻规律
        5.1.1 提高公众的关注度
        5.1.2 扩大传播影响力
        5.1.3 增强公众的参与度
    5.2 强化基层政府传播制度设计
        5.2.1 确立服务公众的形象本位
        5.2.2 健全形象传播工作机制
        5.2.3 打造融媒体中心
    5.3 优化正向塑形传播
        5.3.1 科学策划议题
        5.3.2 重视议程设置时机
        5.3.3 创新传播平台和工具
        5.3.4 科学分析传播效果
    5.4 强化议程设置的矫形传播管理
        5.4.1 把握第一解释权
        5.4.2 发挥把关人作用
        5.4.3 提升公众参与素质
        5.4.4 发挥多议程融合作用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以议程设置视角开展基层政府形象传播具有客观必要性
        6.1.2 强化基层政府形象传播需要增强系统性
        6.1.3 基层政府形象塑形传播需要聚焦公众需求
        6.1.4 基层政府形象危机管理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9)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研究 ——以阿富汗战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由来与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公共外交
        1.2.2 军事公共外交
        1.2.3 军事公共外交与其他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公共外交概念和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军事公共外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美国在阿富汗公共外交和军事行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内容、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回顾
    2.1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发展历程
        2.1.1 一战、二战时期
        2.1.2 冷战到“9·11”之前
        2.1.3 “9·11”之后
    2.2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开展原因
        2.2.1 外界原因
        2.2.2 内部原因
    2.3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相关政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模式
    3.1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的构建
        3.1.1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3.1.2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模式构建
    3.2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目标
    3.3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途径
        3.3.1 信息传播途径
        3.3.2 教育与任职途径
        3.3.3 关系建立途径
    3.4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管理与协调
        3.4.1 国防部内部的军事公共外交管理与协调
        3.4.2 国防部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协调
        3.4.3 国防部与其他社会行为体的协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在阿富汗战争中的运用
    4.1 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目标设定
    4.2 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军事公共外交途径的运用
        4.2.1 信息传播途径的运用
        4.2.2 教育培训途径的运用
        4.2.3 关系建立途径的运用
    4.3 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管理与协调
        4.3.1 国防部内部的管理和协调
        4.3.2 国防部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协调
        4.3.3 国防部与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和非政府组织等的协调
    4.4 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缺陷
        4.4.1 信息传播途径运用的缺陷
        4.4.2 教育培训途径运用的缺陷
        4.4.3 关系建立途径运用的缺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的启示
    5.1 目标设定的启示
    5.2 途径运用的启示
        5.2.1 信息传播途径运用的启示
        5.2.2 教育和任职途径运用的启示
        5.2.3 关系建立途径运用的启示
    5.3 管理和协调的启示
        5.3.1 改善国防部内部的管理和协调
        5.3.2 改善国防部与其他机构的协调
        5.3.3 改善国防部与其他社会行为体的协调
        5.3.4 改善对军事公共外交资源的协调
        5.3.5 加强军事公共外交人员培训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公共政策传播中政府、媒体与公众互动关系研究 ——以“全面二孩”政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本文的理论基础
        一、议题管理理论
        二、议程设置理论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基于议题管理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的公共政策传播
    第一节 公共政策传播的内涵及功能
        一、公共政策的内涵与类型
        二、公共政策传播的界定
        三、公共政策传播的公共关系价值
    第二节 议题管理理论中的政策议程、媒体议程与公众议程
        一、政策议程
        二、媒体议程
        三、公众议程
    第三节 公共政策传播中政府、媒体与公众的角色定位
        一、政府的角色定位
        二、媒体的角色定位
        三、公众的角色定位
    第四节 公共政策传播中政府—媒体—公众互动的要素分析
        一、政府—媒体—公众互动的条件
        二、政府—媒体—公众互动的内容
        三、政府—媒体—公众互动的过程
        四、政府—媒体—公众互动的影响
第二章 “全面二孩”政策传播中政府、媒体与公众互动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全面二孩”政策及其传播
        一、“全面二孩”政策的形成背景
        二、“全面二孩”政策传播的过程梳理
    第二节 “全面二孩”政策传播中政府、媒体与公众的角色分析
        一、政策宣传:“全面二孩”政策传播中的政府角色
        二、议题建构:“全面二孩”政策传播中的媒体角色
        三、舆论反馈:“全面二孩”政策传播中的公众角色
    第三节 “全面二孩”政策传播中政府、媒体与公众互动的过程
        一、主导性创制:政府与媒体的互动
        二、双向性塑造:媒体与公众的互动
        三、开放性调适:政府与公众的互动
    第四节 “全面二孩”政策传播中政府、媒体与公众互动的影响
        一、从政策宣传到有效传播:政府议题管理能力的提升
        二、从议题建构到议题监控:媒体议程设置方式的拓展
        三、从舆论反馈到主体参与:公众舆论表达的积极呈现
第三章 公共政策传播中政府、媒体与公众互动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公共政策传播中政府、媒体与公众互动的影响因素
        一、政治环境:国家治理中的制度逻辑
        二、市场环境: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博弈
        三、技术变迁:全媒体传播态势下的相互角力
    第二节 公共政策传播中政府、媒体与公众互动的积极探索
        一、公众参与式决策与透明政府形象的塑造
        二、媒体专业素养的提高与多种声音的传达
        三、公众主体性及其舆论影响力的不断彰显
    第三节 公共政策传播中政府、媒体与公众互动的现存问题
        一、政策信息发布的有效性不足
        二、政策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三、政策参与群体的结构失衡
        四、政策内容与公众诉求的错位
        五、政府回应公众舆论不够及时
        六、公众政策参与能力的不足
    第四节 公共政策传播中政府、媒体与公众互动问题的归因
        一、政策制定中“科学—民主”的悖论
        二、部分公务员的媒介素养不高
        三、媒体缺乏对受众的有效分析
        四、主流媒体的政策传播力与引导力不足
        五、公众中不同群体政策素养的差异化
第四章 完善公共政策传播中政府、媒体与公众互动的对策
    第一节 增强政府在公共政策传播中的议题管理能力
        一、强化政府政策议程设置的能力
        二、政府政策信息发布渠道立体化
        三、政府对公众舆论的及时回应
        四、提升公务员的媒介素养
        五、增强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共关系意识
    第二节 提高媒体在公共政策传播中的议程设置能力
        一、增进媒体对目标受众的有效分析
        二、政策内容与传播方式贴近公众需求
        三、形成媒体议题建构的立体框架
        四、强化媒体对公众舆论的引导
        五、有效发挥媒体的政策监督功能
    第三节 提升公共政策传播中的公众影响力
        一、拓展公众表达意见和行使“同意权”的渠道
        二、提高公众的政策参与能力
        三、推动社会化媒体时代公众议程的发展
        四、发挥公众的舆论监督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论公共关系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力(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D]. 魏兵.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2]以史为鉴: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选择与实践创新[D]. 许林. 江西师范大学, 2020(06)
  • [3]美国智库的舆论引导策略研究[D]. 张伟.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4]博世科企业新闻传播力的提升研究[D]. 邵楠. 广西大学, 2020(08)
  • [5]数字博物馆青少年知识传播力评估体系探研 ——基于广州市典型数字博物馆[D]. 杨莹. 暨南大学, 2020(04)
  • [6]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公共外交研究[D]. 谈东晨.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2020(01)
  • [7]信息社会场域中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职能研究[D]. 李晶.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8]议程设置视角下的基层政府形象传播研究 ——以秦淮区苜蓿园大街环境整治为例[D]. 刘睿.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9]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研究 ——以阿富汗战争为例[D]. 辛昕.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10]公共政策传播中政府、媒体与公众互动关系研究 ——以“全面二孩”政策为例[D]. 沈艳伟.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论公共关系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