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曲防腐剂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1](2020)在《红色素产生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红色素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色素在生活中的应用已愈加广泛,其安全性也愈加受到人们的关注。合成色素由于其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在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对天然色素进行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能产生各类色素的微生物种类有很多,且不受资源、环境和空间的制约,作为一个潜在的色素资源库,在天然色素工业化生产上具有广阔的前景。本实验室在血芝的培养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一株能大量分泌红色素的菌株,命名为EFOZ-01,通过对真菌的分类、筛选、红色素的稳定性、产红色素发酵条件的优化及色素的纯化与鉴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找到一种能够作为天然色素进行开发利用的生产菌株。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从经典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分析两方面入手,对菌株进行鉴定。从形态上看,该菌株的菌丝有横隔,分生孢子梗有多个分枝,产生不对称的小梗,形状为扫帚状,分生孢子的形状为椭圆形,颜色呈蓝绿色,初步判定该菌株属于青霉属真菌。利用ITS序列分析,构建进化树,确定该菌与青霉属的同源性达到了99%,属于产紫青霉。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将其命名为产紫青霉EFOZ-01(Penicillium purpurogenum EFOZ-01)。2)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培养基内的碳源、氮源、无机盐离子及发酵培养基的接种量、发酵时间、温度、装液量和起始p H对产紫青霉EFOZ-01产红色素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产紫青霉EFOZ-01产红色素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钠,无机盐离子的添加量为K2HPO40.4 g/L,Mg SO40.2 g/L,KCl 0.3g/L,Fe SO4·7H2O 0.004 g/L,最适发酵条件为:发酵起始p H值为7.0、接种量为10%、培养时间为5 d、生长温度为28℃、摇瓶装液量为100 m L/250 m L。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择接种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和碳源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条件为:接种量8%,培养时间5 d,生长温度28℃,碳源为蔗糖。3)以产红色素菌株的发酵液为原料,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对红色素进行了粗提取,并对红色素的特征光谱曲线进行测定,确定了该红色素的特征吸收峰在510 nm处。同时研究了红色素的性质,实验表明:该色素可溶于甲醇、乙醇、正丁醇等有机溶剂,也可溶于磷酸盐缓冲液当中,极易溶于甲醇和乙醇等有机溶剂;该红色素在中性、弱酸和弱碱性环境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该红色素在避光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但在光照条件下,对该红色素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该色素具有一定的耐热性,在常温环境中,该色素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高温条件下,该红色素的损失较多;该色素对氧化剂、还原剂、多数的金属离子、防腐剂、食品添加剂和维生素的稳定性较好,其中VE对红色素具有一定的增色效果,需要注意Fe3+对红色素稳定性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4)利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液质联用(LC-MS)等分离纯化方法,对得到的色素粗提物进行分离提纯。初步确定该红色素的分子量为364.1,对比当前的天然产物数据库,并无相关的报道,有可能是一种新物质。具体结构还需要通过NMR测定。
陆方菊[2](2019)在《红曲米酒曲及米糠改善红曲酒发酵理化指标及其抗氧化活性》文中认为葡萄酒、黄酒和啤酒,被并称为世界上三大酿造酒。红曲酒是黄酒重要的分支。红曲酒中富含多酚、小分子肽、蛋白质以及氨基酸等活性物质,是我国重要的保健酒。本文主要在课题组前期的实验成果上,继续优化红曲酒的酿造条件,提高红曲酒中总酯的含量;同时,分析红曲酒特殊用曲红曲米酒曲与红曲酒多酚含量和组分以及抗氧化活性的关系,探索红曲米酒曲对红曲酒抗氧化活性成分的贡献;此外,为了提高红曲酒中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和种类,将农业上碾米副产物米糠应用到红曲酒的酿造中,研究其添加量对红曲酒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和种类的影响,并测定其不同添加量下的抗氧化活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优化红曲酒的后酵时间和后酵温度,得到最佳后酵条件。通过以总酚和总酯为指标优化后酵时间和后酵温度,可以有效提高红曲酒总酯的含量,同时红曲酒中的总酚也有所提升。后酵时间显着的影响红曲酒的总酯含量,后酵时间为第15 d时,红曲酒的总酯含量为3995.55 mg/L,达到最大值,是后酵刚刚开始即第7 d的总酯的1.63倍。而对于总酚来说,后酵时间也对其有显着影响,第15 d的红曲酒的总酚含量是第7 d的1.38倍,因此选取第15 d为最佳的后酵时间。在最佳的后酵时间下,后酵温度对红曲酒的总酯也有显着影响,温度过低不利于酯类的生成,但是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总酯增加量变缓,在25?C处,红曲酒总酯有最大值,为3920.18 mg/L,与低温下的总酯差异显着(p<0.05)。而相对应的,温度为25?C时,红曲酒的总酚含量为332.36 mg/L,发酵温度升高不利于红曲酒总酚含量的增加。因此考虑到红曲酒的风味和抗氧化性能以及成本,选取25?C为其最佳的后酵温度。(2)研究红曲米酒曲对红曲酒多酚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各酒样总酚含量随红曲米酒曲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FRAP法测定酒样的还原力结果相吻合,均随着红曲米酒曲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红曲酒的单体酚酸种类和含量随着红曲米酒曲添加量的增加有所提升,没食子酸、绿原酸、对羟基苯甲酸、芦丁、芥子酸和阿魏酸在添加量为10%中的含量分别达到5.54 mg/L、11.33mg/L、3.18 mg/L、9.14 mg/L、12.42 mg/L和4.46 mg/L,是添加量为0.0%的1.83、4.21、2.05、6.01、8.12和2.34倍,而槲皮素只有在红曲米酒曲添加量增加到一定大小的红曲酒中才能检测出。相关性分析表明,芥子酸、阿魏酸和芦丁这三种酚类物质与红曲酒的总抗氧化能力、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还原力都有较高的相关性(r>0.890,p<0.05)。(3)米糠添加提高红曲酒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米糠添加可以有效的提高红曲酒的总多酚含量,相比于空白组,米糠添加量为10%和14%的红曲酒,其总多酚含量分别为618.24 mg/L和694.00 mg/L,含量提高了29.29%和45.14%。不同抗氧化能力的测定结果都得到相似的变化趋势,即随着米糠添加量的增加,红曲酒的抗氧化能力也随之增加。其中米糠添加量对红曲酒的还原力影响最大,10%和14%添加量的红曲酒的还原力分别是空白组酒样还原力的2.66倍和3.16倍。而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都是增加2倍到1倍左右。没食子酸、绿原酸和阿魏酸是米糠添加后的红曲酒中多酚的主要成分,它们在米糠添加量为14%时的含量分别为36.28 mg/L、14.55 mg/L以及6.82mg/L,是米糠添加量为0%的红曲酒6.55倍、1.28倍以及1.53倍。对于米糠添加量为10%的时候,红曲酒中没食子酸、绿原酸和阿魏酸的含量分别为29.73 mg/L、14.10mg/L和5.67 mg/L,比14%添加量下的含量分别减少了22.03%、3.1%以及20.28%,减少量并不是很大。并且相比于空白组,有米糠添加的红曲酒中检测到了新增加的酚酸,香草酸和p-香豆酸,而且随着米糠添加量的增加,红曲酒中的香草酸和p-香豆酸随着增加。最后,对酒样进行感官评定,对于红曲酒的总体得分来说,随着米糠添加量的增加,得分也逐步提升,但当米糠添加量大于10%达到14%时,得分下降,仅为60,因此结合前面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选取最佳的米糠添加量为10%,在此米糠添加量下,红曲酒感官评定总得分为92,有最大值。本文探索了红曲酒多酚类物质含量与红曲米酒曲的关系,并通过米糠的添加提高红曲酒多酚种类从而开发新型红曲酒的同时也为提高我国农业副产物米糠的应用价值提供一个参考思路。
赵国萍,李迎秋,冯林慧,宁厚齐[3](2017)在《天然防腐剂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食品防腐剂是从生物体内提取加工而成的物质,其来源天然,或本身即为食品的组分,具有安全、高效的防腐特性。分别介绍了几种微生物来源、动物来源及植物来源的天然新型防腐剂的特性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并指出了目前天然防腐剂的应用缺陷及发展前景,为其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孙迪,张志国[4](2016)在《低硝肉制品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亚硝酸盐是一种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在肉制品加工中,亚硝酸盐具有发色、呈味及改善肉制品质构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对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有抑制作用。但亚硝酸盐性质活泼,添加过量可引起中毒,同时又能与胺类物质生成强致癌物亚硝胺。因此,亚硝酸盐替代物的研究问题亟待解决。文章总结了亚硝酸盐在肉制品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带来的安全性问题,同时介绍了低硝肉制品的研究进展,尤其是亚硝酸盐抑菌作用的研究进展,还对低硝肉制品的发展前景做了展望。
张健明,何钢,刘嵬,郭晓强,周鑫林,苟小军[5](2015)在《探究水溶性红曲色素对武昌鱼的冷藏保鲜性能》文中指出为研究水溶性红曲色素在冷藏条件下对武昌鱼品质的影响,将鲜武昌鱼清理,沥干后切碎成丁,分别用0、5、10、30 mg/m L的色素溶液浸泡30 min,装于无菌培养皿中,保鲜膜封口,立即置于(4±1)℃冰箱中保藏。以菌落总数、硫代巴比妥酸(TBA值)、p H为指标,测定武昌鱼在冷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水溶性红曲色素能抑制鱼肉微生物生长和脂肪氧化,延缓前期(僵直期)p H下降率,抑制后期(自溶和腐败期)p H上升,其中30 mg/m L色素溶液能延长鱼样二级鲜度2 d。因此,水溶性红曲色素可作为防腐剂应用到鱼类冷链流通中,提高鱼体的鲜度,减少因防腐剂引起的食用安全隐患。
李杉杉[6](2015)在《传统腌腊肉品加工新工艺及其安全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传统工艺生产出的香肠存在着风味不统一、亚硝酸盐残留量高、多环芳烃含量超标等问题,则本试验通过在传统香肠加工工艺的基础上,重新制定加工工艺,通过新香肠配方、研制出风味更加统一、品质更加安全,能满足现代消费者喜爱的低硝免熏香肠。合适的肥瘦肉比例不仅可以提高香肠的外观,还可以控制香肠的口感。在控制成本的情况下,通过感官试验、质构仪测定以及出品率等多方面确定香肠的肥瘦肉比例为2:8或者3:7较合适的。同时为解决风味不统一问题,即辣度不统一,本试验通过添加辣椒有效物质辣椒素类,通过提出精准确保香肠风味的统一。为了确定最佳配方,本文进行了单因素试验,选择了食盐、特制五香粉、红辣椒、红花椒以及复合磷酸盐五种辅料作为主要研究因素。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得出了香肠最佳配方。结果表明:测定感官评分对各因素的主次关系为:特制五香粉>红花椒>红辣椒>食盐;并确定了香肠的添加配方为:特制五香粉0.30%,红辣椒1.00%(辣椒素类物质含量为0.40%),红花椒0.50%,食盐3.00%。该配方生产出来的香肠表面颜色和内部颜色都很均匀,鲜艳;各辅料能均匀的分布香肠内,切片性好;同时口感很好,硬软适中;无异味或者酸味。在低硝条件下,即亚硝酸钠的添加量为0.04g/kg时,通过红曲红色素部分替代亚硝酸钠发色试验。结果表明,在避光包装27天时,红曲红色素添加量为0.12g/kg时,能很好的部分替代亚硝酸钠发色。在亚硝酸钠的添加量为0.04g/kg的低硝条件下,用红曲红色素替代亚硝酸钠发色和异抗坏血酸钠护色,结果表明,在透明包装27天时,红曲红色素添加量为0.12g/kg,异抗坏血酸钠添加量为0.45g/kg,能很好的部分替代亚硝酸钠发色。为了确定烟熏液和烧烤香精最佳添加配方,本文进行了单因素试验,选择了烟熏液添加方式、添加配比以及添加量和烧烤香精添加量为单因素。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得出了最佳配方。结果表明,各因素对香肠的pH的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添加量、添加比例和烧烤香精;各因素对香肠的感官指标的影响主次顺序为:添加量、烧烤香精、添加比例。并确定香肠中添加烟熏液和烧烤香精的最佳工艺为:在直接添加的情况下,烟熏液添加量为0.15%,添加比例为2:1,烧烤香精为0.25%,这样生产出的香肠闻起来具有浓郁的烟熏味,同样吃起来也有一定的烟熏,烧烤味,跟传统的烟熏香肠的风味差不多甚至高过传统香肠,同时在安全健康方面更是比传统的烟熏香味更健康。在防腐剂单因素试验中,通过测定其不同时间的菌落总数,观察菌落总数的变化,确定其添加量。在单因素试验中,综合考虑货架期和生产成本,乳酸链球菌素以0.20g/kg较好;茶多酚添加量以0.30g/kg较好;乳酸钠添加量以20.00g/kg较好。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组合设计回归方程模型,通过测定菌落总数得到最佳防腐剂配方为:乳酸链球菌素0.20g/kg,茶多酚0.30g/kg,乳酸钠20.00g/kg。在此配方下生产的香肠的菌落总数对数值为2.29lglgcfu/g。在以上工艺的基础上,按生产流程生产新型香肠,进行各指标的检测和与传统香肠各指标的对比。结果表明,式样在贮藏60天后其各指标都达到国家的要求,且远远低于各指标的最高值。即在新的加工工艺条件下,式样贮藏60天内是可行的。同时根据以上工艺,制定了低硝免熏香肠产业化生产技术规范。
蒋琼凤,陈莫林,袁志辉[7](2014)在《红曲米中红曲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以乙醇为溶剂从红曲米中提取红曲色素,并系统地研究了金属离子、空气、光、温度、pH、氧化剂、防腐剂等方面对红曲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金属离子、空气、光对红曲色素的影响相当明显,而温度、pH值、氧化剂和防腐剂的影响较小。最终获得红曲色素生产和保存的最佳外界条件。
王文岭[8](2014)在《红曲色素在速冻乳化型香肠中的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乳化型香肠,即肉糜类香肠,由于其口感嫩滑,口味香而不腻,方便快捷,营养丰富,日益成为消费者的新宠,为众人所青睐。近些年来,由于大众的饮食理念和饮食追求的变化,加上致癌物超标、添加剂超标、过期食品等食品安全问题倍增,人们越来越关心和重视食品的成分组成及营养组成。如何降低食品中防腐剂的使用量,改善食品的营养结构,同时保障产品质量,越来越成为食品行业以致整个社会的热点。红曲色素是一食用天然色素,相比合成色素,有安全、营养、天然的优点。红曲色素是由红曲米天然发酵而生产的,与其他天然色素相比,也具有众多优势,可以被用做发色剂、防腐剂、功能型添加剂等。红曲色素属于热稳定性色素,受pH的影响较小,但是对光照、金属离子影响比较大。将红曲色素应用于乳化型香肠,可以降低亚硝酸盐的使用量,但是红曲色素的色泽稳定性一直是限制它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乳化型香肠属于低温蒸煮肠,更大的保存了产品原有的风味和营养。加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低防腐剂香肠成为消费者的共同追求,但低防腐剂香肠的品质和货架期往往难以保障。在乳化型香肠生产过程中采用真空冷却、速冻技术、超高压技术等,以期作为低温低防腐剂香肠制品二次杀菌,延长产品货架期。本实验在传统的乳化型香肠工艺上进行研究,将红曲色素应用于乳化型香肠,研究主要功能添加物马铃薯淀粉、大豆蛋白、卡拉胶对红曲色素色泽稳定性和感官评分的影响,并对四个因素进行响应面工艺优化。优化结果为,红曲色素添加量为193.57ppm,马铃薯淀粉添加量为10.47%,大豆蛋白添加量为6.17%,卡拉胶添加量为1.03%,综合评分优化为0.949525。本实验采用常压0.1MPa、200MPa-800MPa压力处理真空包装的低温乳化型香肠10min,400MPa处理香肠10min、20min、30min,来研究其对香肠色泽品质及理化特性的影响。对不同方式处理的产品进行物性学指标、水分含量、水分活度、颜色、挥发性气味、pH值、脂肪氧化值、微生物总数及感官评价等指标的测定。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压力的升高和保压时间的延长,乳化型香肠中的水分含量、微生物总数显着降低(p<0.05),脂肪氧化值显着升高,亮度L*值和黄度b*值显着上升,红度a*值显着下降,咀嚼性、回复性、pH值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压力处理对挥发性气味的影响不大。保压时间的增加,挥发性气味的变化相对明显,弹性、内聚力、回复力增大,L*值和b*值增大,a*值减小。超高压处理可以改善低温乳化型香肠肉品品质,400MPa超高压处理10min,可以用做乳化型香肠肉质改善和二次杀菌。本实验研究了不同的冷却工艺、速冻工艺和解冻工艺对红曲乳化型香肠色泽的影响。冷却方式选择四种:真空冷却、鼓风冷却、水冷却、混合冷却,分别对香肠进行冷却。速冻时间分别选择25min、35min、45min,速冻温度分别选择-25℃、-30℃、-35℃。解冻方法采用常温解冻,20℃;水解冻,5℃;微波解冻,800W;超高压解冻,200MPa。测定指标为红度值、水分含量、水分活度、pH值、脂肪氧化、微生物及感官评价。以期监测冷却工艺、速冻解冻工艺中香肠色泽稳定性,为产品确定最佳工艺。结果表明,随着乳化型香肠贮藏时间的延长,不同冷却方式处理的产品红度值均呈现下降趋势。冷却方式中,真空冷却和混合冷却方式处理的产品,其红度值下降的趋势明显缓和于鼓风冷却和流水冷却。且真空冷却的产品红度值下降趋势与混合冷却产品红度值的下降趋势没有显着性差异。从护色的角度,应该优先考虑真空冷却和混合冷却。随着乳化型香肠贮藏时间的延长,各种解冻方式下的产品红度值均呈现下降趋势,但超高压解冻和微波解冻的下降趋势比自然解冻的缓和。不同解冻方式感官评分的高低顺序依次是超高压解冻、微波解冻、水解冻和自然解冻。
杨双春,邓昊,潘一[9](2013)在《微生物食品防腐剂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文中认为近年来出现的多起因化学合成防腐剂不规范添加所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对于某些常见食品添加剂引起的中毒,致病,致癌的可能性的不明确,也令人担忧。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真正天然并且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微生物防腐剂是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分离、提取的具有抑菌防腐作用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是一种安全无毒,天然高效的食品防腐剂。微生物防腐剂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了中外各国科学家投入大量精力的新兴研究课题。笔者对天然防腐剂中的微生物防腐剂的抑菌广谱、防腐机理、研究和应用进行了综述,如乳酸链球菌、纳他霉素、ε-聚赖氨酸、溶菌酶、红茶菌、红曲和纳豆菌等,以期为其他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对各种微生物防腐剂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赵文红,朱豪,梁彬霞,钱敏,白卫东,杨晓暾[10](2012)在《红曲色素TR的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红曲色素是一种天然的安全的食用色素,在食品行业应用广泛。主要研究了光照、温度、pH、金属离子(Cu2+、Ca2+、Mg2+、K+和Na+)以及食品添加剂(酸度调节剂、甜味剂、防腐剂和抗氧化剂)对红曲色素TR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曲色素TR溶液的光稳定性较差,在室外光照20h其色价保存率仅为49.9%,室内光照和避光对溶液色价影响不明显;溶液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120℃下加热1h其色价保存率为82%以上;pH在3~11范围溶液稳定性好,无沉淀产生并且色泽明亮;Fe2+影响能使溶液有少量沉淀产生,其他金属离子影响小;食品添加剂(酸度调节剂、甜味剂、防腐剂和抗氧化剂)对溶液稳定性影响小。
二、红曲防腐剂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曲防腐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红色素产生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红色素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天然色素的分类 |
1.2 主要微生物色素的研究进展 |
1.2.1 红曲色素 |
1.2.2 黑色素 |
1.2.3 β-类胡萝卜素 |
1.2.4 灵菌红素 |
1.2.5 蓝色素 |
1.3 微生物色素的提取 |
1.4 我国天然色素的局限与发展 |
1.5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产红色素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
2.1 材料与设备 |
2.1.1 实验菌株 |
2.1.2 培养基 |
2.1.3 实验试剂与药品 |
2.1.4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产红色菌株的分离与经典分类学鉴定 |
2.2.2 产红色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目标菌株的形态学特征 |
2.3.2 产红色素菌株在平板上的生长速率 |
2.3.3 产红色素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97-100] |
2.4 实验小结 |
第三章 产紫青霉产红色素发酵条件的优化 |
3.1 材料与设备 |
3.1.1 实验菌株 |
3.1.2 实验试剂和培养基 |
3.1.3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菌种的活化与制备 |
3.2.2 基础培养基的筛选 |
3.2.3 红色素产量的测定方法 |
3.2.4 营养性因素对产紫青霉EFOZ-01产红色素的影响 |
3.2.5 非营养性因素对产紫青霉EFOZ-01产红色素的影响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基础培养基的筛选 |
3.3.2 营养性因素对产紫青霉EFOZ-01产红色素的影响 |
3.3.3 非营养性因素对产紫青霉EFOZ-01产红色素的影响 |
3.4 实验小结 |
第四章 红色素的性质研究 |
4.1 材料与设备 |
4.1.1 实验菌株 |
4.1.2 实验试剂和培养基 |
4.1.3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色素粗产物的制备 |
4.2.2 红色素性质的研究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色素粗产物的制备 |
4.3.2 红色素的性质研究 |
4.4 实验小结 |
第五章 红色素的制备与结构分析 |
5.1 材料与设备 |
5.1.1 实验试剂和药品 |
5.1.2 实验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色素粗产物的制备 |
5.2.2 固相萃取法分离色素 |
5.2.3 HPLC分析 |
5.2.4 LC-MS分析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4 实验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2)红曲米酒曲及米糠改善红曲酒发酵理化指标及其抗氧化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红曲酒的简介 |
1.1.1 红曲酒的主要功能成分 |
1.1.2 红曲酒的研究现状 |
1.2 红曲米酒曲 |
1.2.1 红曲米酒曲的生理活性 |
1.2.2 红曲米酒曲的应用 |
1.3 米糠酿酒辅料的价值 |
1.3.1 米糠的功能成分 |
1.3.2 米糠的应用价值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红曲酒发酵过程中酚类成分及其理化指标的变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菌种 |
2.2.2 培养基 |
2.2.3 试剂及仪器 |
2.2.4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后酵时间对红曲酒酿造的影响 |
2.3.2 后酵温度对红曲酒酿造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红曲米酒曲添加量对红曲酒多酚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菌种 |
3.2.2 培养基 |
3.2.3 试剂及仪器 |
3.2.4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红曲米酒曲添加量对红曲酒总多酚含量的影响 |
3.3.2 红曲米酒曲添加量对红曲酒多酚成分的影响 |
3.3.3 红曲米酒曲添加量对红曲酒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3.4 红曲米酒曲添加量对红曲酒的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3.3.5 酚类化合物和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添加米糠对红曲酒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菌种 |
4.2.2 培养基 |
4.2.3 试剂及仪器 |
4.2.4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米糠添加量对红曲酒部分理化指标的影响 |
4.3.2 米糠添加量对红曲酒总酚的含量的影响 |
4.3.3 米糠添加量对红曲酒多酚化合物的影响 |
4.3.4 米糠添加量对红曲酒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3.5 米糠添加量对红曲酒的感官评定的影响 |
4.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天然防腐剂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生物源天然防腐剂 |
1.1 乳酸链球菌素 |
1.2 纳他霉素 |
1.3 红曲 |
1.4 ε-聚赖氨酸 |
2 动物源天然防腐剂 |
2.1 壳聚糖 |
2.2 溶菌酶 |
2.3 蜂胶 |
2.4 柞蚕抗菌肽 |
3 植物来源天然抗菌剂 |
3.1 香辛料 |
3.2 果胶的酶分解物 |
3.3 大豆球蛋白碱性多肽 |
4 展望 |
(4)低硝肉制品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亚硝酸盐的性质 |
2 亚硝酸盐的危害 |
2.1 慢性危害 |
2.2 急性危害 |
3 亚硝酸盐的作用 |
3.1 发色作用 |
3.2 抑菌作用 |
3.3 抗氧化作用 |
3.4 改善风味和质构作用 |
4 亚硝酸盐替代物的研究进展 |
4.1 发色剂 |
4.1.1 红曲色素 |
4.1.2 亚硝基血红蛋白素 |
4.1.3 高粱色素 |
4.2 抑菌剂 |
4.2.1 乳酸链球菌素 |
4.2.2 山梨酸钾[26] |
4.2.3 次磷酸盐 |
4.2.4 延胡索酸酯 |
4.2.5 复合防腐剂 |
4.3 其他 |
5 总结与展望 |
(5)探究水溶性红曲色素对武昌鱼的冷藏保鲜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设备 |
1.1 材料 |
1.2 主要设备 |
2 方法 |
2.1 水溶性红曲色素的制备 |
2.2 鱼肉的处理 |
2.3 指标测定 |
2.3.1 菌落总数测定 |
2.3.2 TBA值测定 |
2.3.3 p H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菌落总数 |
3.2 TBA值 |
3.3 p H值 |
4 结论与讨论 |
(6)传统腌腊肉品加工新工艺及其安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腌腊肉制品的概述 |
1.1.1 传统腌腊肉制品的分类和特性 |
1.1.2 传统腌腊肉制品加工工艺要点 |
1.2 传统腌腊肉制品存在的问题 |
1.3 目前国内外腌腊肉制品研究的方向 |
1.3.1 风味的稳定性研究 |
1.3.2 亚硝酸钠发色替代物的研究 |
1.3.3 传统烟熏替代物的研究 |
1.3.4 新型天然防腐复合剂的研究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4.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3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2 传统川式香肠工艺及优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备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检测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红辣椒的质量筛选 |
2.2.2 香肠肥瘦肉比的确定 |
2.2.4 香肠配方的确定 |
2.2.5 四川香肠工艺的优化 |
2.3 结论 |
3 香肠的低硝免熏工艺优化试验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检测方式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香肠红度值最佳范围确定 |
3.2.2 红曲红替代亚硝酸钠试验 |
3.2.3 香肠褪色机理分析 |
3.2.4 异抗坏血酸钠护色作用 |
3.2.5 烟熏液添加配方的确定 |
3.3 结论 |
4 综合保藏技术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备 |
4.1.3 试验方法 |
4.1.4 检测方法 |
4.1.5 试验药品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单一防腐剂保藏试验结果 |
4.2.2 复合防腐剂配比的响应面优化结果 |
4.2.3 香肠品质安全分析 |
4.3 结论 |
5 低硝免熏香肠产业化生产技术规范——以 100kg 肉为基准 |
5.1 基本配方 |
5.2 工艺流程 |
5.3 辅料选择 |
5.4 加工工艺及参数 |
5.4.1 原料和辅料的预处理 |
5.4.2 腌制 |
5.4.3 辅料搅拌 |
5.4.4 灌肠 |
5.4.5 烘烤 |
5.4.6 成品 |
结论 |
参考 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7)红曲米中红曲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红曲色素的提取[7] |
1.2.2 吸光度测定及色素保存率的计算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1 金属离子对红曲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2.2 空气对红曲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2.3 光照对红曲色素稳定的影响 |
2.4 温度对红曲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2.5 pH对红曲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2.6 氧化剂对红曲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2.7 还原剂对红曲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2.8 防腐剂对红曲色素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8)红曲色素在速冻乳化型香肠中的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红曲色素的研究现状 |
1.1.1 红曲色素研究概况 |
1.1.2 红曲色素性质的研究现状 |
1.1.3 对红曲色素在肉制品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1.2 乳化型香肠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超高压技术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 |
1.4 真空冷却技术的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 |
1.5 速冻技术和解冻技术的应用现状和研究 |
1.6 课题研究的依据及意义 |
1.7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红曲色素在乳化型香肠中的工艺优化 |
2.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主要材料及试剂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工艺流程 |
2.2.2 测定指标 |
2.2.3 单因素试验 |
2.2.4 响应面对乳化型香肠进行工艺优化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3.2 响应面试验结果 |
2.3.3 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三章 超高压技术对低温乳化型香肠品质影响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方法 |
3.1.4 指标测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超高压处理对乳化型香肠杀菌效果的影响 |
3.2.2 不同压强处理对香肠 pH 值的影响 |
3.2.3 不同压强处理对香肠水分含量及水分活度的影响 |
3.2.4 不同压强处理对香肠脂肪氧化值的影响 |
3.2.5 不同压强处理对香肠色泽的影响 |
3.2.6 不同压强处理对香肠质构的影响 |
3.2.7 不同压强处理对香肠挥发性气味的影响 |
3.2.8 不同压力处理时间对香肠品质的影响 |
3.2.9 超高压对感官品质的影响 |
第四章 冷却方式与速冻解冻参数对红曲色素香肠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4.1.1 主要材料及试剂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低温乳化型香肠的制作 |
4.2.2 冷却方式、速冻工艺和解冻工艺参数 |
4.2.3 水分含量的测定 |
4.2.4 乳化型香肠水分活度的测定 |
4.2.5 乳化型香肠 pH 值测定 |
4.2.6 乳化型香肠质构的测定 |
4.2.7 乳化型香肠色差测定 |
4.2.8 感官评定 |
4.2.9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冷却方式对香肠水分的影响 |
4.3.2 不同冷却方式对香肠质构的影响 |
4.3.3 不同冷却方式对香肠色泽的影响 |
4.3.4 不同冷却方式对香肠感官评分的影响 |
4.3.5 速冻温度与时间的确定 |
4.3.6 不同解冻方式对香肠红度值的影响 |
4.3.7 不同解冻方式对香肠 pH 值的影响 |
4.3.8 不同解冻方式对香肠水分含量的影响 |
4.3.9 不同解冻方式对香肠感官评分的影响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微生物食品防腐剂的研究与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微生物食品防腐剂 |
2.1 乳酸链球菌 |
2.2 纳他霉素 |
2.3 ε-聚赖氨酸 |
2.4 溶菌酶 |
2.5 红茶菌 |
2.6 红曲 |
2.7 纳豆菌 |
3 结论 |
(10)红曲色素TR的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1 光照对红曲色素TR稳定性的影响 |
2.2 温度对红曲色素TR稳定性的影响 |
2.3 p H对红曲色素TR稳定性的影响 |
2.4 金属离子对红曲色素TR稳定性的影响 |
2.5 食品添加剂对红曲色素TR稳定性的影响 |
3 结论 |
四、红曲防腐剂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红色素产生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红色素性质研究[D]. 刘洋. 湖北师范大学, 2020(02)
- [2]红曲米酒曲及米糠改善红曲酒发酵理化指标及其抗氧化活性[D]. 陆方菊.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3]天然防腐剂的应用研究进展[J]. 赵国萍,李迎秋,冯林慧,宁厚齐. 中国调味品, 2017(08)
- [4]低硝肉制品研究进展[J]. 孙迪,张志国. 中国调味品, 2016(06)
- [5]探究水溶性红曲色素对武昌鱼的冷藏保鲜性能[J]. 张健明,何钢,刘嵬,郭晓强,周鑫林,苟小军. 食品科技, 2015(06)
- [6]传统腌腊肉品加工新工艺及其安全控制研究[D]. 李杉杉. 西华大学, 2015(05)
- [7]红曲米中红曲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J]. 蒋琼凤,陈莫林,袁志辉. 中国调味品, 2014(09)
- [8]红曲色素在速冻乳化型香肠中的稳定性研究[D]. 王文岭. 天津商业大学, 2014(02)
- [9]微生物食品防腐剂的研究与应用现状[J]. 杨双春,邓昊,潘一.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3(02)
- [10]红曲色素TR的稳定性研究[J]. 赵文红,朱豪,梁彬霞,钱敏,白卫东,杨晓暾. 食品科技,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