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多维视角

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多维视角

一、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多维视角(论文文献综述)

刘雅姝[1](2021)在《多维视角的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各种利益诉求增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易发多发,对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的研究已经成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2014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习近平指出,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可见,近年来国家安全思想已上升到重要的指导地位。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各种事故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面临巨灾风险的防范问题、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社会安全类风险,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重大突发事件产生的诸多影响严重威胁我国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此背景下,重大突发事件的演变机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立足于系统理论及5W1H方法,融合演化博弈理论、知识图谱理论、事理图谱理论,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演变机理展开研究,构建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模型,在对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进行实证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1)构建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模型,基于系统理论及5W1H分析方法定义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的内涵,突破传统从单一维度研究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的局限,从系统观角度出发解读重大突发事件演变要素、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重大突发事件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主体行为要素(Who)、事件舆情信息要素(What)、事件事理要素(Why)、事件时间要素(When)、事件环境要素(Where)。系统性地从Who(谁推动、促进了事件演变)、What(事件演变的内容是什么)、Why(事件演变的原因是什么)等多维度视角研究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最终基于事件的演变机理提出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How)。(2)从重大突发事件主体行为的维度(Who)解读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解释了事件主体行为演变的问题。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了重大突发事件主体行为的演变过程,明确博弈主体是由政府为代表的决策方、以网民为代表的参与方、以媒体为代表的推动方三部分组成,对其博弈动因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构建演化博弈模型。最后对所构建的主体之间的博弈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模拟了事件发展热度、事件负面影响持续恶化、政府奖惩机制介入情景下三方主体行为的演变,得出的结论为重大突发事件应对中主体的管理策略提供现实参考依据。(3)从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信息演变维度(What)解读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解释了事件演变的内容问题。基于知识图谱理论,提出事件舆情知识图谱的构建框架模型及技术架构,进而构建事件舆情知识图谱,利用舆情知识图谱挖掘舆情知识三元组、网络传播的路径结构等内容。基于数据驱动思想,通过舆情知识的进一步提取分析得到事件舆情的话题演变、舆情知识网络结构演变等过程。所得事件舆情信息演变的分析结论有益于重大突发事件应对中的舆情治理。(4)从重大突发事件演变的事理逻辑维度(Why)解读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解释了事件演变的原因问题。基于事理图谱理论,采用事理图谱构建的相关方法,通过本体构建、事件抽取、事件关系抽取等步骤构建了面向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事理图谱及其抽象事理图谱。基于重大突发事件事理图谱挖掘重大突发事件演变过程中的事理逻辑知识,深入分析事件之间的演变规律和模式,弥补以往未能详尽阐述重大突发事件在微观层面的演变机理和运行过程的短板。基于知识驱动视角,通过事件逻辑知识演变分析、事件演变的传导路径挖掘、事件演变的动因剖析等角度揭示重大突发事件的演变逻辑与规律,进而把握重大突发事件的发展脉络,为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与治理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5)提出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How)。依据事件的演变机理得出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阐述了在突发事件情景下应如何应对的问题。基于事件演变机理的研究内容,从三个层面提出了应对策略,(1)基于事件主体行为演变的主体管理策略;(2)基于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信息演变的舆情信息治理对策;(3)基于事件主体行为演变、事件舆情信息演变、事件演变的事理逻辑三个维度的重大突发事件管控问题。理论层面上,立足于系统理论、演化博弈理论、知识图谱理论、事理图谱理论、5W1H等多种理论方法,从事件的主体演变、事件舆情信息演变以及事件演变的事理逻辑挖掘等多维视角入手,构建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模型。通过博弈论、知识图谱、事理图谱等方法剖析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阐述事件演变的本质,发现事件演变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重大突发事件演变的应对策略。基于数据驱动思想,多维度揭示重大突发事件的演变过程,基于知识驱动思想,挖掘重大突发事件演变逻辑,促进了传统研究范式转型,科学地认识重大突发事件的演变过程,可以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分析研判和预警,提高事件的总体态势感知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实践层面上,通过爬取微博、中国新闻网、世界卫生组织网站等平台上重大突发事件的相关数据,构建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和事理图谱,基于真实数据对理论推演部分进行实证分析,最终服务于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研究逻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期为相关部门进行科学研判、精准施策提供依据,极大地提升了社会治理的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促进和推动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周玲[2](2021)在《多维视角下中国城市家庭的贫困识别与致贫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贫困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大阻碍,世界各国都在为之作斗争。随着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的完成,我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但这并不意味着贫困问题就此结束。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持续推进,城市贫困问题日益凸显,城市贫困治理将成为未来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而进行贫困治理的首要步骤就是对贫困人口进行识别,仅根据现有的贫困识别标准来判别城市贫困人口并不合理。因此,从多维视角出发,构建城市贫困识别指标体系,精准判别城市贫困人口,对于解决城市贫困问题有着重大意义。本文采用2014—2018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首先,从收入、教育、健康、生活水平、就业五个维度选取了九个指标来构建贫困识别指标体系,详细介绍了多维贫困测度方法及其测算步骤,并基于A-F方法对我国城市家庭进行多维贫困测度,深入了解城市家庭总体、分地区、分指标的多维贫困状况。其次,根据多维贫困测度结果,构建二元Logit模型,从户主、家庭、地区三个层面对不同年份下的城市家庭分别进行致贫因素分析,探索多维贫困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通过研究发现:第一,在2014至2018年期间,贫困发生率最高的三个指标一直是恩格尔系数、养老保险和受教育程度,除了慢性疾病和就业状态外,其余指标的贫困发生率均有所下降;第二,随着临界值取值的增大,多维贫困发生率不断下降,多维贫困强度指数不断上升,多维贫困指数不断下降,且多维贫困程度随着时间推移不断下降;第三,区域分解显示西部地区的多维贫困程度最高,省份分解显示除北京、天津、山东、湖北和甘肃外,其余省份的多维贫困指数皆呈下降趋势,多维贫困程度一直较为严重的省份为四川、贵州、黑龙江这几个地区;第四,指标分解显示对多维贫困贡献率最高的三个指标一直是受教育程度、就业状态和人均家庭纯收入,各个指标的多维贫困指数皆呈下降趋势;第五,在2014—2018年期间,为农业户口、身体不健康、不使用网络、劳动力人口占比越低、交通通讯支出越少的家庭越容易遭受贫困。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以下建议:(1)政府层面。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城市贫困衡量标准;重点关注贫困家庭教育问题,因人施策;继续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关注西部地区贫困问题,因地施策。(2)个人层面。贫困家庭应注重教育发展,激发自身的内在动力。

董金鹏[3](2021)在《多维视角下我国相对贫困的测度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反贫困进程快速推进,处于贫困状态的农村群体持续减少。2020年,随着中国绝对贫困的彻底解决,中国扶贫事业迈向了一个更高的台阶,扶贫事业的重心将从解决绝对贫困转移到缓解相对贫困上。显然,与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相比,新时代下相对贫困治理的对象分布范围更广、贫困程度更深,致贫因素更多,这也为治理相对贫困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基于此,本文从单维与多维视角对中国的相对贫困现状进行测度,不但有利于对制定中国相对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做出有益探索,而且对中国构建长期稳定的相对贫困的解决方案有所帮助。本文依据对相对贫困和多维贫困的内涵理解,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测度了中国相对贫困现状。首先对中国贫困演变趋势和发展状态进行回顾,总结当下中国贫困标准的不足;其次利用2018年CFPS数据,对中国相对贫困标准和状况进行了科学实证分析。(1)从单一收入维度对我国相对贫困进行测度与分析。利用收入比例法,分城乡和区域(东部、中部、西部、东北)测算我国相对贫困的收入线,并对相对贫困线测算结果进行检验,同时基于测算结果,从收入维度对我国相对贫困进行测度与分析。(2)从多维度对我国相对贫困进行测度与分析。具体使用A-F双界限法,选择收入、教育、健康、生活水平等维度指标构建了多维评价体系,对中国的相对贫困状况进行测度,了解中国各地区相对贫困的广度和深度情况。基于单一收入维度,研究发现:(1)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40%制定我国的相对贫困线,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期间根据价格指数进行动态调整,更符合我国当前国情。(2)现有“全国一条线”方案已经不适合我国新时期的扶贫体系,基于中国城乡和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新时代我国相对贫困线应采取分城乡和区域(东部、中部、西部、东北)设置的方案。(3)2018年我国相对贫困率总体处于16%~19%之间,在OECD国家中处于较高水平;分城乡设置相对贫困线,则显示城镇相对贫困率要高于农村;分区域设置相对贫困线,则东部区域相对贫困率最高,东北相对贫困率最低。其次,从多维剥夺视角来说,研究发现:(1)基于多维贫困测算结果,中国居民除了在收入维度呈现剥夺情况外,在其他维度也存在较严重的剥夺情况,大约八成的居民在至少4个维度上存在剥夺的状况。(2)从维度贡献率来看,生活水平、教育和健康三个维度指标是导致我国居民多维贫困的三大主要因素。(3)从城乡贡献率来看,农村地区的贫困依然是中国贫困的重心,受到的相对剥夺程度远大于城镇居民。(4)从地区贡献率来看,西部地区居民被剥夺程度较大,值得注意的是,东北地区的多维相对贫困状况也日渐突出。

吴琼[4](2021)在《多维视角下的高校餐饮空间设计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食堂改造为例》文中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也越来越繁荣,越来越多的高校扩大了自己的招生规模,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也重视社会变革的制度,为高校食堂的扩建和发展带来了全新的需求,同时伴随时代发展水平的提升,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一直保持一个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高校学生在消费观念上有了巨大的转变,这又体现在他们对高校食堂的物质与精神追求上。原有的高校食堂由于修建年代较早,建设的标准低,在新环境下不能够满足学生正常的饮食和生活需要。因此,高校食堂应向功能多元化、复合化发展,逐渐形成融合了吃喝玩乐为一体、可以满足多种需求的功能性食堂,以打破传统的束缚。本课题主要是基于多维视角下的高校食堂设计研究,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将大连地区的高校食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分析实际案例的基础上,重点研究高校食堂在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搭建多维度理论框架,进行深入了解、调研和分析,对物理维度、生理维度、心理维度、思维维度和情感维度进行理论综述,对多维度的概念进行厘清。在相关理论背景的支撑下,针对大连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食堂现状进行改造设计研究。本论文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论文对多维视角下的高校餐饮空间室内设计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得出以下理念:一是对设计元素进行搜集和确认,二是如何把这些元素糅合到设计方案中;将大连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食堂作为切入点,尽可能地实现了就餐空间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最大化,以期推动“多维”的构建,促进传统型高校食堂的转变与发展。多维视角下作为设计理论基础,通过国内外优秀案例对高校餐饮空间的启示,以及对大连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食堂目前所面临的问题的实地考察,归纳出高校餐饮空间设计原则和策略,详细介绍多维视角下的大连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食堂改造设计方案,如功能空间、具体元素运用等。

崔叶辰[5](2021)在《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红利”的释放使我国农业在现代化道路上飞速前进,农业经济得到持续高速增长,但期间也带来了“逆生态化”的累积效应,使我国农业发展付出了诸如面源污染、土壤肥力下降、食品安全等巨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也由此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密切关注,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将农业生态问题放在农业发展的突出地位;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尽快完成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实现乡村振兴。新疆是一个农业大省,但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同时因地处偏僻、远离国家科研创新中心而使其相对缺乏科学的种田技术,农业生产多以产量为导向,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农业生产过程中不能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化肥、地膜、机械等生产要素,引发了较其他区域更为严重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在目前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耦合为主流发展趋势的情况下,提高新疆农业生态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生态效率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控制污染物排放,同时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资源,避免过度投入,如何提升生态效率目前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本文基于DEA(数据包络模型),对新疆2012~2018年14个地州市的农业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农业生态效率进行进一步分解,以确定农业生态纯技术效率和农业生态规模效应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其次对全要素生产率ML指数分析研判,并根据Zofio分解方法,进一步分解为PEC、SEC、PTC、STC四个指数;第三,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收敛性进行检验,以确定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后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基于这些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新疆农业生态效率整体呈现波动中上升的趋势,在样本研究期间内,2013、2014、2015、2018年达到农业生态效率的有效状态;新疆农业生态效率低于农业生产效率,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是非期望产出;农业投入和非期望产出冗余率较高,污染排放比碳排放造成的效率损失更多。(2)在研究期间内,新疆14个地州市的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处于较低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疆14个地州市达到农业生态效率有效状态的城市逐渐增加;新疆农业生态纯技术效率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改善的潜力较大,新疆14个地州市中,排名前7位的城市在研究期间都曾达到过农业生态纯技术效率有效状态;新疆14个地州市的农业生态规模效应处于较高水平,农业生态规模效应有效城市的变动情况与农业生态效率有效城市的情况较为一致。(3)新疆14个地州市农业生态效率损失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为农业生态纯技术效率过低影响农业生态效率水平;第二种为农业生态规模效应过低影响农业生态效率水平;第三种为农业生态纯技术效率和农业生态规模效应交叉影响农业生态效率水平。(4)各地州市的投入指标和非期望产出指标都出现了严重的冗余,南疆各项指标的冗余率普遍高于北疆。(5)新疆14个地州市的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上升状态。PEC、SEC、PTC、STC的进步和退步直接影响着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减,是农业生态效率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6)为了检验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的收敛方式,对其进行收敛性检验,结果显示,存在绝对收敛、条件收敛和俱乐部收敛。(7)从水资源角度和多维视角两个方向进行指标选择,分别研究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作用。利用面板Tobit回归,经过聚类标准误检验,选择随机效应分别对新疆和南疆、北疆的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的影响因素在各个区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李倩[6](2020)在《多维视角下康得新财务造假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资本市场的从无到有、从区域到全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资本市场不停快速的发展,在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问题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的同时,同时也推进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资本市场的稳步发展,上市公司提供的各种信息已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财务信息的方面,依靠财务报表来分析业务运营并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自资本市场建立以来,财务造假一直没有消除。由于存在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许多上市公司将通过金融造假获得相应的违法利益,这最终对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加强对公司财务造假的分析研究对于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财务造假及相关理论,认为财务造假不仅使企业以及相关中介机构会受到处罚,还影响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误导投资者的决策。其研究表明康得新主要采用了以下财务造假手段:虚增货币资金、虚构收入和未披露重大信息等。康得新虚增货币资金,其与大股东康德集团和北京银行违规签订了协议,使得康得新账户下的资金都归集到了大股东康德集团的账户。康得新还对境外用成本较低的膜冒充成本较高的膜出口,对境内联合子公司虚构往来,以此来虚构收入。康得新在近年来隐瞒重大信息,包括未及时披露及未在年度报告中披露为控股股东提供关联担保、控股股东非经营性占用资金的关联交易未在年度报告中披露和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未在年度报告中如实披露。接着分析康得新财务造假动因,从企业内部视角发现康得新财务造假主要成因为企业过度扩张、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企业股权高度集中和高层管理人员诚信道德缺失。康得新在上市后为了保持竞争力,在全国多地和世界多国建立子公司、营销中心和研发中心,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融资,而为了保持持续融资的能力,康得新管理层便采取了财务造假手段来粉饰财务报表蒙蔽投资者。同时康得新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健全和股权的高度集中给予了管理层财务造假的便利,最终促使了康德财务造假的发生。从中介机构视角发现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为康得新提供了连续6年的审计业务,审计独立性不足,同时审计人员未能尽职,执行审计程序不到位,最终事务所未能发现康得新财务造假,使得虚假财务信息对外披露。从外部监管视角发现国家有关部门监督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而且行政监督大多是事后的事,同时处罚力度不足,康得新虚增利润119.21亿元,但对于造假主要人员处罚金额最高才90万元,如此低的违法成本,容易让不少造假者产生侥幸心理。因此,为了防范财务造假行为的发生,企业可以控制企业合理发展,避免过度扩张、强化内部治理、从严加强内部控制和建立财务“区链块”方法,中介机构可以培养和提高审计人员的能力,提高审计质量,监管部门可以完善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加大处罚力度和在退市机制中引入保险机制等方法来防止财务造假行为的发生。

马雪莲[7](2020)在《多维视角下的土族婚俗变迁研究 ——以民和三川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婚俗本身作为一种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土族婚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不仅反映着土族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社会组织,更是体现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意识。2006年,以其独具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三川地区传统土族婚俗的仪式过程包括提亲、定亲、认亲、要亲、娶亲和回门六个环节。随着土族社会发展,土族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行动方式发生变革,婚俗从内容与形式上也随之变迁。三川地区土族婚俗的发展和传承,与其生存的环境密不可分。三川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悠久灿烂的人文历史和社会文化为土族婚俗提供了生存土壤和民俗语境。土族婚俗的形成和发展,结合土族先民的迁徙、重组和盛衰的历史演变脉络,发现土族婚俗的文化源头为鲜卑婚俗,逐渐形成与羌融合、与吐蕃共融后的婚姻习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受汉文化和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形成了多元而丰富的土族传统婚俗。土族婚俗的仪式过程包括提亲、定亲、认亲、要亲、娶亲和回门六个环节。土族婚姻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儿女到一定年龄时,父母便开始为其考虑婚嫁,男方家物色到合适的女方家时,便请媒人前往女方家提亲;双方家庭满意这门婚事后,男方家会选择吉日派媒人前去女方家定亲,商议聘礼;定亲之后,男女双方家庭选择吉日相互认亲,这一天,新“女婿”同父亲和媒人携带一部分聘礼,一同前往女方家拜访,认识女方家的亲戚;之后便是要亲,通常在女方家村庄举行“纳顿”会或农历双日子时,新“女婿”同母亲和媒人拜访女方家,主要希望将婚期尽早确定下来,并将剩余聘礼全部送到,如果女方家同意,男方家接下来开始准备娶亲的事宜;土族娶亲仪式通常要用三天时间,即收客、宴席和贺喜,过程繁荣而隆重;直至第四天,新娘回门仪式结束后,整个土族婚俗的仪式过程圆满结束。土族婚俗的变迁,受法律制度、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土族婚俗的各个环节不断地进行着适应性的变迁,既有扬弃又有传承,更与他文化重构,进而影响着民众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意识、审美艺术。在国家政策、法律制度等多方面的影响,土族婚俗文化在传统婚姻观念、女性社会地位、生育价值观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迁;人口的变化改变了社会组织关系,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婚俗文化传承的稳定性;经济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制约并决定着土族婚俗的产生和发展,影响着婚俗的时间结构和物质结构;教育的普及则影响着青年一代的婚姻观念和信仰观念;在文化重构中,土族婚俗文化不仅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更多内容折射着土族长期受汉文化和藏文化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不仅丰富了婚俗仪式过程的记录方式,也增加了仪式中的互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族民众的生活方式和婚姻、家庭观念。影响变迁的各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综合影响土族婚俗的变迁。土族婚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相适应,需要提升土族民众的文化自信和认同、加大传统婚俗的认知和延续、注重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培育、以及利用多媒体进行数字化保护等方面的措施。

陈陟蓝[8](2020)在《永明声律论论稿》文中研究说明“永明声律论”是齐梁时期由沈约主倡提出的一种规范的、讲究四声的声律理论。它注意到了诗歌语言组合的形式美,促使诗歌创作由自然声律向人为声律转变,诗歌创作更加关注形式。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除了关注内容外,更加注重诗歌本身的长短、对仗、四声、押韵等诗歌声律和体格,沈约等人大量“永明体”新诗的创作就是对永明声律理论践行的结果。关于永明声律论产生的原因,学界有不同的认识,本篇将从“外来说”和“本土说”两个角度入手,对学界目前提出的诸多原因进行分类对比研究,并试图评议各说的长处与不足,得出永明声律论的形成因其复杂的社会、历史、政治和文化等原因,而呈现出主客观、内外因共同影响作用的结果,而并非是某一种单一原因决定的结果。“四声和八病”作为永明声律论的核心内容,是永明声律研究的重点,作为特指汉字声调的“四声”,最早出现于齐梁年间。但人们对于汉字有声调的认识远早于齐梁以前,这一时期人们对汉字音声的认识,常以音乐的“宫商”五音为代指。如沈约、陆厥、刘勰等人在探讨语言文字的音声时,皆以“五音”为汉字音声的代称。许多学者认为“八病”并不是直接形成于齐梁时期,而是由齐梁时期的“四病”发展到隋唐时期,才逐渐形成“八病”的完整认识。而笔者发现《文镜秘府论》中有沈约等人关于“韵纽”后四病的相关论述。笔者推测,“八病”应产生于齐梁时期,因后“四病”的病犯显得并不如前“四病”的病犯那么重要和急切,才没有被记录于典籍,而后“四病”即便到了隋唐时期,也未被高度重视,这一点在《文镜秘府论》中有所记载。对永明声律论的理解和认知,并不能仅限于单纯的诗歌理论范畴,而是需要将其他学科综合考虑进来,因为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在创作的过程中就与音乐、美学、音韵、语言、语音、方言等学科紧密地相联系在一起。因此,对永明声律论的认知可以从其与其他学科关系的角度入手,尤其是音乐和美学。永明声律论不仅直接影响了律诗的形成,促使五言诗向格律诗转变,也对唐代近体诗的定型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更对宋词、元曲等文体产生了影响。永明声律论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它使自齐梁以后的诗、文、词、曲等文学体裁具有了声律的特色,也使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一直具有着形式美的特点。但是它在讲求形式、内容表达和情感抒发上的不足还是应该持以批判的态度。

胡永琴[9](2020)在《深度学习内涵的多维诠释》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知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如何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讨论重点。美国、新加坡、日本和欧盟等多个国家和组织都对信息化时代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国于2016年也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而随着研究深入,深度学习也被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成为了教育教学领域研究热点。那么,时代背景下的深度学习是什么,包含哪些方面以及如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等都成为了当下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度学习作为多学科领域下的一个复合概念,近年来,不同学者基于多样化的学习原理,对深度学习本质及内涵理解有一定的差别,同时又互为补充。事物本质只有一个,但内涵却可以多样。根据诠释学观点,对作品的理解和解释实则从某个神秘的、仍隐藏不露的点出发,对已经被形成的东西的真实的再生产或再创造,并经由这种创造再回归到对整体的认识。故,本研究从不同视角出发,对深度学习内涵进行解释,是具有一定合理性和价值性。首先,本研究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深度学习的本质及时代特征进行了探究,旨在进一步厘清深度学习本质特征,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接着,从教学论视角、教育信息科学视角以及“无意识”学习心理视角出发对深度学习的内涵和培养策略进行诠释,同时就各视角对深度学习内涵阐释的优缺进行了分析。最后,从整体视角出发,对课堂深度学习内涵的多维要素进行审视,提出课堂深度学习过程模型以及实践启示。本论文由七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文献综述以及研究设计。包括对已有研究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归纳和整理,以便在前人基础上,确定本研究起点、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是深度学习时代本质及特征的探讨。通过对深度学习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及深度学习神经生理学基础的阐述,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提炼出深度学习的本质及时代特征。深度学习是学习者为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通过后天活动而发生的一种深层变化,这种深层变化本质在于让学习变得越来越简便、高效,便于学习者进一步学习、创造、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在新时代教育发展背景下,深度学习具有创造性、互动合作性、内驱性、教育与科技融合性的特点。接下来三部分,深度学习内涵的多维诠释。由于深度学习是一个复合概念,故,对不同视角下深度学习内涵研究实则是对不同视角下的学习以及学习深度的理解和解释。本部分从现有理论研究和实践困境出发,主要对教学论、教育信息科学、“无意识”学习心理三个视角下的学习、学习深度、以及培养策略进行探究,并对每个视角下深度学习内涵理解的优缺进行了分析。教学论视角,主要从教学活动认识论和交往论出发,探讨了知识学习深度和学习关系深度;教育信息科学视角,主要从教育信息加工过程和机理出发,探讨了信息深度加工过程中高阶思维活动的特征以及培养策略;“无意识”学习心理视角,主要从学习时的内部心理结构出发,基于杜威有关“无意识”学习心理的阐释,明确了真正深度学习状态实际是一种注意力集中中心外围的“无意识”学习情感与态度的参与。第六部分,多维视角下课堂深度学习审视及实践启示。主要探究了多维视角下课堂深度学习过程以及深度学习多维内涵要素在课堂深度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对课堂实践的启示。第七部分,结语。主要包括对本研究成果和不足的总结以及后续研究展望。

孙佩锦[10](2020)在《多维视角下住区环境对健康的影响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伴随城市化发展,城市居民缺乏体力活动,新的健康问题已经逐渐转向慢性疾病。在我国,慢性病仍然是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现有研究证明有规律的体力活动对健康极有益处。建成环境可以促进体力活动,而体力活动可以降低罹患慢性病的风险,从而有助于健康。城市规划一直致力于通过规划与设计促进人们的健康与福祉。但是在中国高密度的居住环境下,环境与健康的实证研究多数集中在一线城市,针对具有特殊地理环境的非一线城市的研究较为缺乏。获取环境要素的方法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聚焦微观个体的体力活动和健康,以大连市主城区为例,通过不同的测度方法与尺度分析环境要素与体力活动和健康之间的关联,建立环境与健康的理论研究框架。研究通过构建多源数据融合的综合数据集,从多维视角分析住区环境对健康结果的影响。多维视角包含研究内容、数据特征和测量方法三个层面的含义。本文中的研究内容包括建成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次,环境要素数据包括平面维度的建成环境(通过地图数据获取的密度、土地利用、街道连接、坡度等)和自然环境(通过影像数据获取的绿色空间),垂直维度的建成环境(通过街景图像获取的天空比例、建筑围合、街道家具等)和城市设计品质(通过审计工具获取的微观环境设计品质),以及社会维度的环境特征(通过主观报告获取的感知环境和社会环境)。最后,本文的测量方法包括从平面到立面,客观测量到主观评价,不同的测量方式与测量尺度,以及多要素间的交互关系。研究首先分析建成环境、自然环境、感知和社会环境对健康结果的影响。通过不同的测量方式与测量尺度,测定社会人口学特征、建成环境、自然环境、感知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体力活动和健康结果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不同测量方法的差异,并建立多组中介效应模型探索环境要素与体力活动和健康结果之间的交互关系,以感知环境为中介变量,社会环境为调节变量。其次,研究分析垂直维度的建成环境对健康结果的影响,包括城市街道环境和城市设计品质。研究应用深度学习图像识别的方法获取的城市街景特征分析并检验其对健康结果的影响。通过审计工具获取的城市设计品质和微观环境并分析其对健康结果的影响。在本文中,环境的测量尺度包括四种不同的缓冲区半径(400米、800米、1200米、1600米)。健康结果包括体力活动(应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获取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和步行)、心理(社区归属感)和生理层面(体重指数)以及自我报告的健康状态(心理亚健康、血糖血压亚健康、心脑血管亚健康等)。研究发现,客观测量的土地利用类型、街道连接、可达性、建筑密度对体力活动有积极影响,而坡度与体重指数负相关。自然环境对步行影响的线性关系微弱。主观测量的美观和安全与体力活动正相关。在400米缓冲半径尺度下,环境对健康结果有显着影响的要素最多,但是主观和客观测量的环境之间关联性很低。其次,高密度的住区环境中设施可获得性良好有利于体力活动,但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感知和社会环境有负面影响且不利于社区归属感。在中介效应检测中,所有感知环境要素(除坡度)均通过社会环境间接影响社区归属感,社会人口特征对体力活动和健康结果均有直接效应但其调节作用微弱。此外,街道景观与健康结果没有显着关联,但标识牌与美观和社会环境之间有负向关联。城市设计品质(意向、人性化尺度、透明度)与微观步行环境对行人步行都具有显着影响。城市规划能够在促进公共健康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建成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可以影响行为和健康结果,不同的测量方法各有优势相互补充。既有住区环境还需要更新完善来提供健康效益,在传统的城市空间规划以外,设施的空间公平、绿色空间、健康导向的设计、以及社会环境营造等层面的内容同样具有实践价值。

二、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多维视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多维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1)多维视角的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研究进展
        1.2.2 国外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基于事理图谱的事件演变研究进展
        1.2.4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知识图谱理论
    2.2 事理图谱理论
    2.3 5W理论
    2.4 演化博弈理论
    2.5 自然语言处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维视角的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基本内容
    3.1 重大突发事件内涵与分类
        3.1.1 重大突发事件内涵
        3.1.2 重大突发事件分类
        3.1.3 重大突发事件特征
    3.2 重大突发事件演变的构成要素及关系
        3.2.1 事件演变的构成要素
        3.2.2 事件构成要素的关联关系
    3.3 多维视角的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
        3.3.1 演变机理内涵
        3.3.2 演变机理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大突发事件的主体行为演变
    4.1 问题描述
    4.2 事件主体的演化博弈分析
        4.2.1 博弈主体分析
        4.2.2 博弈动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4.3 假设与模型构建
        4.3.1 模型假设
        4.3.2 模型构建
        4.3.3 均衡点与稳定性分析
    4.4 模拟仿真分析
        4.4.1 重大突发事件热度影响下的主体行为演化路径
        4.4.2 负面影响持续恶化情景下主体行为演化路径
        4.4.3 政府介入采取奖惩机制情景下主体行为演化路径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信息演变
    5.1 舆情信息演变概述
        5.1.1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信息
        5.1.2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
    5.2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理论模型构建
        5.2.1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构建框架模型
        5.2.2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技术架构
    5.3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模式层构建
        5.3.1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本体构建
        5.3.2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模式层构建
    5.4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数据层构建
        5.4.1 数据源选取及采集
        5.4.2 数据预处理
    5.5 基于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的舆情演变分析
        5.5.1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的时序演变分析
        5.5.2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传播路径结构解析
        5.5.3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内容分析
        5.5.4 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评论话题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重大突发事件演变的事理逻辑
    6.1 重大突发事件的事理图谱研究范式
        6.1.1 重大突发事件事理图谱内涵
        6.1.2 重大突发事件事理图谱构建的逻辑模型
        6.1.3 重大突发事件事理图谱的事理挖掘流程
    6.2 重大突发事件事理图谱构建
        6.2.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6.2.2 事理图谱构建流程
    6.3 重大突发事件抽象事理图谱构建
        6.3.1 事件泛化
        6.3.2 公共卫生事件抽象事理图谱
        6.3.3 事件知识存储
    6.4 重大突发事件演变的事理逻辑分析
        6.4.1 因果事件提取
        6.4.2 事件的因果逻辑知识分析
        6.4.3 事件演变的传导路径挖掘
        6.4.4 事件演变的动因剖析
    6.5 重大突发事件的动态演变
        6.5.1 事件演变的动力学流图构建
        6.5.2 仿真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事件演变机理的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7.1 基于事件演变机理的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概述
        7.1.1 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时代背景
        7.1.2 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目标
        7.1.3 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特征
    7.2 基于事件演变机理的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思路及过程
        7.2.1 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思路
        7.2.2 重大突发事件应对过程
    7.3 重大突发事件主体管理策略
        7.3.1 重大突发事件的参与用户管理
        7.3.2 重大突发事件的传播平台管理
        7.3.3 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府管理
    7.4 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信息治理研究
        7.4.1 事件舆情信息治理问题的提出
        7.4.2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信息治理对策
    7.5 重大突发事件管控模型构建
        7.5.1 重大突发事件管控的重大意义
        7.5.2 重大突发事件管控面临的挑战
        7.5.3 重大突发事件的管控模型
        7.5.4 重大突发事件管控模型功能
    7.6 本章小节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多维视角下中国城市家庭的贫困识别与致贫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贫困理论的研究
        2.1.1 关于一般贫困理论的研究
        2.1.2 关于多维贫困理论的研究
        2.1.3 关于城市贫困理论的研究
    2.2 贫困测度方法的探索与应用
    2.3 城市贫困致贫因素的研究
    2.4 文献述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家庭的多维贫困识别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1.1 数据来源的选择
        3.1.2 数据预处理
    3.2 贫困识别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收入维度
        3.2.2 教育维度
        3.2.3 健康维度
        3.2.4 生活水平维度
        3.2.5 就业维度
    3.3 多维贫困测度方法
        3.3.1 多维贫困的识别
        3.3.2 多维贫困的加总
        3.3.3 加总的权重设置
        3.3.4 多维贫困的分解
    3.4 城市家庭的多维贫困测度
        3.4.1 各指标的贫困发生率状况
        3.4.2 城市家庭的多维贫困总体状况
        3.4.3 分地区的城市多维贫困状况
        3.4.4 分指标的城市多维贫困状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Logit模型的城市家庭致贫因素研究
    4.1 模型选取与构建
    4.2 变量选择与描述
    4.3 不同年份下的致贫因素分析
        4.3.1 2014 年致贫因素分析
        4.3.2 2016 年致贫因素分析
        4.3.3 2018 年致贫因素分析
    4.4 不同年份致贫因素分析结果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多维贫困识别研究结论
        5.1.2 致贫因素研究结论
    5.2 建议
        5.2.1 政府层面
        5.2.2 个人层面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多维视角下我国相对贫困的测度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相对贫困的概念
        1.2.2 相对贫困的识别标准研究
        1.2.3 相对贫困线的测算方法
        1.2.4 相对贫困的多维测度
    1.3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3.1 数据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结构框架
    1.5 研究的可能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的可能创新
        1.5.2 研究的不足
第2章 贫困相关理论与测度方法
    2.1 贫困相关理论
        2.1.1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理论
        2.1.2 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理论
    2.2 贫困测度相关方法
        2.2.1 收入比例法
        2.2.2 双界限测度方法
第3章 我国贫困现状与贫困标准演变
    3.1 我国贫困演变趋势
        3.1.1 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的转变
        3.1.2 收入贫困向多维贫困转变
    3.2 我国相对贫困特征
        3.2.1 城乡相对贫困
        3.2.2 区域相对贫困
        3.2.3 城市内部相对贫困
    3.3 我国贫困标准的演变与不足
        3.3.1 我国贫困标准的演变
        3.3.2 现有贫困标准的不足
第4章 收入视角下我国相对贫困的测度与分析
    4.1 相对贫困的测算结果
        4.1.1 全国统一设置方案
        4.1.2 分城乡设置方案
        4.1.3 分区域设置方案
    4.2 相对贫困标准测算结果检验
        4.2.1 测算结果与现有贫困标准比较
        4.2.2 测算结果与国际制定的贫困标准比较
    4.3 相对贫困标准测算结果分析
        4.3.1 全国统一设置方案
        4.3.2 分城乡设置方案
        4.3.3 分区域设置方案
第5章 多维视角下我国相对贫困的测度与分析
    5.1 指标选取及说明
        5.1.1 贫困维度与指标选取
        5.1.2 权重确定
        5.1.3 指标说明
    5.2 我国多维相对贫困测度结果
        5.2.1 单维度相对贫困估计结果
        5.2.2 多维相对贫困估计结果
        5.2.3 多维贫困指数的分解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多维视角下的高校餐饮空间设计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食堂改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高校餐饮空间相关设计理论概述
    2.1 相关理论的解释
        2.1.1 多维理论
        2.1.2 多维室内空间的概念
    2.2 高校餐饮空间的特性
    2.3 高校餐饮空间现存主要问题
    2.4 多维视角下高校餐饮空间类型
        2.4.1 物理维度
        2.4.2 生理维度
        2.4.3 心理维度
        2.4.4 思维维度
        2.4.5 情感维度
    2.5 本章小结
3 多维视角下的餐饮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3.1 国外多维视角下的餐饮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3.1.1 物理维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工业大学餐厅
        3.1.2 生理维度——首尔Hyundai Card体验馆
        3.1.3 心理维度——法国日式餐厅NOBINOBI
    3.2 国内多维视角下的餐饮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3.2.1 情感维度——北京化工大学东二食堂
        3.2.2 思维维度——杭州漫画主题体验店
        3.2.3 物理维度——福建师范大学桃李园餐厅
    3.3 本章小结
4 设计实践——大连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食堂改造
    4.1 项目背景
    4.2 设计要求
    4.3 设计理念
    4.4 前期调研
        4.4.1 问卷调查
        4.4.2 问卷分析
    4.5 基地现状与设计构思
        4.5.1 基地现状
        4.5.2 设计构思
    4.6 多维理念设计元素提取
        4.6.1 物理、生理导向下装饰陈设元素的应用
        4.6.2 心理、思维、情感导向下元素的应用
    4.7 高校餐饮空间室内环境设计原则
        4.7.1 环境自然化
        4.7.2 功能多元化
        4.7.3 装饰人性化
    4.8 高校餐饮空间的人性化功能设计
        4.8.1 主体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4.8.2 综合服务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4.8.3 商业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4.8.4 休闲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4.8.5 服务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4.9 情境意境塑造
        4.9.1 色彩与情感
        4.9.2 材料与肌理
        4.9.3 陈设与照明
    4.10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设计展板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业生态效率的评价方法研究
        1.2.2 农业生态效率的应用研究
        1.2.3 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1.2.4 收敛性分析研究
        1.2.5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目标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与说明
        2.1.1 效率
        2.1.2 生态效率
        2.1.3 农业生态效率
        2.1.4 农业生态化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经济增长理论
        2.2.2 经济收敛理论
        2.2.3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
        2.2.4 生态经济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研究的理论框架
    3.1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的内在机理分析
        3.1.1 资源稀缺约束农业生态效率
        3.1.2 环境污染约束农业生态效率
        3.1.3 经济增长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双重影响
        3.1.4 技术进步推动农业生态效率
    3.2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发展趋势理论分析
    3.3 新疆农业生态与生产效率评价理论分析
    3.4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收敛性的理论分析
    3.5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疆农业-生态发展现状
    4.1 新疆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概况
        4.1.1 新疆社会经济概况
        4.1.2 新疆自然资源禀赋
        4.1.3 新疆生态环境现况
    4.2 新疆农业投入产出概况
        4.2.1 新疆农业投入
        4.2.2 新疆农业产出
    4.3 新疆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污染概况
        4.3.1 新疆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使用强度
        4.3.2 新疆农业污染排放情况
    4.4 中国及新疆农业生态化发展概况
        4.4.1 农业生态化发展阶段分析
        4.4.2 农业生态化发展的特征与问题
        4.4.3 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政策变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综合评价
    5.1 研究方法与研究数据
        5.1.1 农业生态效率主要研究方法
        5.1.2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模型选择
        5.1.3 指标数据选择与描述统计
    5.2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测度分析
        5.2.1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测度分析
        5.2.2 新疆农业不同要素投入的损失结构分析
        5.2.3 新疆14 个地州农业生态效率测度及分解
        5.2.4 新疆14 个地州市各项效率波动分析
        5.2.5 新疆14 个地州市农业生态–生产效率对比分析
        5.2.6 新疆14 个地州市农业生态效率损失结构分析
    5.3 新疆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ML指数分析
        5.3.1 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
        5.3.2 新疆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ML指数测度及其分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1 收敛性分析方法
        6.1.1 σ收敛
        6.1.2 绝对β收敛
        6.1.3 条件β收敛
        6.1.4 俱乐部收敛
    6.2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2.1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的σ收敛
        6.2.2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的绝对β收敛
        6.2.3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的条件β收敛
        6.2.4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的俱乐部收敛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7.1 研究方法
        7.1.1 面板回归模型—Tobit回归方法
        7.1.2 数据标准化处理
        7.1.3 方差膨胀因子检验
    7.2 影响因素及变量选择
        7.2.1 水资源角度变量选择
        7.2.2 多维视角下变量选择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水资源角度结果分析
        7.3.2 多维视角下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提升农业生态效率的相关建议
        8.2.1 推广清洁生产,加强控污减排
        8.2.2 提高科技创新,强化技术推广
        8.2.3 科学治水用水,推广节水灌溉
        8.2.4 促进区域协调,加快南疆建设
        8.2.5 提高综合实力,实现全面发展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6)多维视角下康得新财务造假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2.1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动因研究
        1.2.2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段研究
        1.2.3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审计办法及防范措施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财务造假及相关理论概述
    2.1 财务造假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舞弊三角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委托代理理论
    2.3 财务造假的常见手段
        2.3.1 虚增收入
        2.3.2 虚减成本及费用
        2.3.3 虚增资产
        2.3.4 虚减负债
        2.3.5 利用关联方交易
    2.4 财务造假的危害
        2.4.1 削弱了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
        2.4.2 公司及相关中介机构受损
        2.4.3 误导投资者的决策
第三章 康得新财务造假情况简介
    3.1 康得新简介
    3.2 康得新财务造假案件经过
    3.3 康得新财务造假的手段
        3.3.1 虚增了货币资金
        3.3.2 企业存货存在异常
        3.3.3 虚构收入
        3.3.4 未在年度报告中披露重大信息
第四章 康得新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4.1 康得新财务造假成因多维视角分析
        4.1.1 企业视角下的内部问题
        4.1.2 中介机构视角下的审计责任问题
        4.1.3 外部监管视角下的审查机制问题
    4.2 康得新财务造假事件的影响
        4.2.1 对康得新公司价值的影响
        4.2.2 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
        4.2.3 对投资者的影响
第五章 多维视角下财务造假防范对策
    5.1 企业视角下强化部门职能,完善内部体系
    5.2 中介机构视角下注重人员培养和提高审计质量
    5.3 监管视角下相关法律法规和机制的完善
    5.4 投资者视角下理性选择投资企业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多维视角下的土族婚俗变迁研究 ——以民和三川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理论与方法
    四、研究目标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土族婚俗的文化语境
    第一节 自然地理语境
        一、地形地貌
        二、气候水文
        三、土壤作物
    第二节 人文历史语境
        一、历史沿革与考古文化
        二、农牧交融
        三、民族分布
        四、交通往来
    第三节 社会文化语境
        一、文化
        二、教育
        三、经济
    小结
第二章 土族婚俗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多元互融:土族婚俗的历史演进
        一、土族婚俗的文化源头
        二、吐羌融合后的婚姻状况
        三、吐谷浑与吐蕃共融后的婚姻状况
        四、汉文化影响下的土族婚俗
        五、新文化思潮影响下的土族婚俗
    第二节 当前殊相:传承至今的土族婚俗
        一、“老媒加日”:提亲
        二、“朗获务噶”:定亲
        三、“吾若踏尼”:认亲
        四、“科儿哩啦西”:要亲
        五、“阿和啦西”:娶亲
        六、回门
    第三节 适时取舍:土族婚俗的当代走向
        一、婚姻观念的转变和通婚圈的扩大
        二、婚礼仪式简化与变迁
        三、新式婚礼仪式的影响和观念的转变
        四、礼物的变迁:实物由货币代替的出现
    小结
第三章 土族婚俗文化变迁探析
    第一节 土族婚俗的结构变迁
        一、仪式结构
        二、形态结构
        三、关系结构
        四、土族婚俗中的“舅权”的变化
    第二节 土族婚俗的象征变迁
        一、实物象征
        二、行为象征
        三、言语象征
        四、颜色与方位象征
    第三节 土族婚俗的功能变迁
        一、文化传承功能
        二、社会教化功能
        三、心理调节功能
        四、经济生活功能
    小结
第四章 影响土族婚俗变迁的因素和互动机制
    第一节 影响土族婚俗变迁的因素
        一、国家层面
        二、社会因素
        三、经济因素
        四、教育因素
        五、文化因素
        六、大众媒体的影响
    第二节 互动机制
        一、影响婚俗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各影响因素对婚俗的综合影响
    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2018年行政划分的三川地区各乡镇人口情况
附录二 土族婚俗图片
致谢
个人简历

(8)永明声律论论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选题意义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永明声律论产生原因的各种说法
    第一节 外来说
        一、佛经转读说
        二、梵文悉昙说
    第二节 本土说
        一、汉语语音发展说
        二、古代乐论说
        三、传统四象说
        四、总结与反思
第二章 “四声八病”论说以及诗歌音韵的流变
    第一节 “四声”论
    第二节 “八病”说
        一、“八病”的提出年代及提出者
        二、“八病”考议
        三、刘勰“声律说”
    第三节 诗歌创作从“自然音韵”向“人为音韵”的流变
        一、“自然音韵”下的诗歌创作
        二、“人为音韵”下的诗歌创作
第三章 多维视角下的永明声律论研究
    第一节 我国传统音乐与先唐韵文之间的关系
        一、《诗经》与音乐的关系
        二、《楚辞》与音乐的关系
        三、乐府诗与音乐的关系
        四、永明体诗与音乐的关系
    第二节 永明声律论对诗歌美学的拓展
        一、永明体诗的形式美
        二、永明体诗的节奏美
        三、永明体诗的韵律美
第四章 永明声律论的影响和意义
    第一节 永明声律论对各种文体的影响
        一、永明声律论对唐诗的影响
        二、永明声律论对宋词的影响
        三、永明声律论对元曲的影响
    第二节 永明声律理论的意义
        一、积极的意义
        二、消极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深度学习内涵的多维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教育需求
        2.深度学习理论研究的现实需要
        3.课堂中浅层学习、表演学习问题急需解决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核心概念界定
        1.学习
        2.深度
        3.深度学习
    (五)文献综述
        1.文献来源情况
        2.国外深度学习的相关研究及述评
        3.国内深度学习的相关研究及述评
        4.国内外深度学习研究述评及展望
    (六)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七)研究创新点
一、深度学习的时代本质及特征
    (一)深度学习发展的时代背景
    (二)深度学习的神经生理学基础
        1.生物神经网络的复杂性
        2.生物神经网络的可塑性
        3.生物神经网络的情感特性
    (三)深度学习本质及特征
        1.深度学习本质
        2.深度学习的时代特征
二、教学论视角下深度学习内涵
    (一)教学论视角下的学习
    (二)教学论视角下学习的深度
        1.知识学习深度
        2.学习关系深度
    (三)教学论视角下深度学习培养策略
        1.知识多维价值实现策略
        2.深度学习关系建立策略
    (四)教学论视角下深度学习内涵的优缺分析
三、教育信息科学视角下深度学习内涵
    (一)教育信息科学视角下的学习
        1.信息及加工概念
        2.信息的加工过程及机理
    (二)教育信息加工视角下学习的深度:高阶思维的参与和发展
    (三)教育信息科学理论视角下深度学习培养策略
        1.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奠定高阶思维基础
        2.关注“思维障碍”,保证思维连续性
        3.重视“无意识”思维活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四)教育信息科学理论视角下深度学习内涵的优缺分析
四、“无意识”学习心理视角下深度学习内涵
    (一)“无意识”学习心理视角下的学习
        1.“意识”与“无意识”学习心理
        2.“无意识”学习心理视角下的学习
    (二)“无意识”学习心理视角下学习深度:“无意识”学习情感及态度的满足
        1.深于学习对象的直接性,即好学
        2.深于心智活动的完整性,即乐学
        3.深于学习过程的反思性,即善学
    (三)“无意识”学习心理视角下深度学习培养策略
        1.以问题导向,展开教学设计
        2.注重反省思维培养
        3.注重“无意识”心理情感满足,确保积极学习状态
        4.重视“无意识”学习心理活动开发,突破教学难点
    (四)“无意识”学习心理视角下深度学习内涵的优缺分析
五、多维视角下课堂深度学习的审视及实践启示
    (一)多维视角下课堂深度学习审视
        1.不同视角下深度学习内涵理解的关系
        2.多维视角下课堂深度学习过程
    (二)多维视角下课堂深度学习的实践启示
        1.课堂深度学习线索:核心知识内容的组织及教学
        2.课堂深度学习的基础:多元认知的参与
        3.课堂深度学习的核心:高阶思维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4.课堂深度学习的保障:创建深度学习共同体
        5.课堂深度学习的潜能条件:“无意识”学习情感、态度的关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多维视角下住区环境对健康的影响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现状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对象
        1.2.1 概念解释
        1.2.2 研究目标
        1.2.3 研究对象
    1.3 研究内容
        1.3.1 健康规划制度与实践
        1.3.2 指标构建与数据采集
        1.3.3 环境与健康的关联性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健康规划研究的思想根源
        2.1.1 公共健康与城市规划
        2.1.2 健康与规划合作挑战
    2.2 健康规划研究的理论支撑
        2.2.1 环境行为学理论
        2.2.2 社会生态学理论
        2.2.3 城市规划学理论
    2.3 相关研究综述
        2.3.1 环境与健康研究历程
        2.3.2 环境与健康的关联性
        2.3.3 环境与健康测量工具
        2.3.4 环境与健康分析方法
        2.3.5 政策实施与公共传播
        2.3.6 深度学习与城市环境
    2.4 研究总结
3 健康规划制度与实践
    3.1 健康规划制度与政策
        3.1.1 健康规划实施制度
        3.1.2 健康规划政策工具
        3.1.3 健康规划合作机制
        3.1.4 健康规划应用实践
    3.2 健康促进型城市设计
        3.2.1 设计导则类型综述
        3.2.2 国家级导则解析
        3.2.3 地方性导则解析
        3.2.4 设计导则应用实践
    3.3 健康生活社会实践
        3.3.1 设计下的积极生活
        3.3.2 积极生活项目实施
        3.3.3 积极生活行动模型
        3.3.4 积极生活社会实践
4 环境与健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
    4.1 测度方法与尺度
        4.1.1 样本选择方法
        4.1.2 测量尺度界定
        4.1.3 环境测量方法
    4.2 环境测度内容
        4.2.1 建成环境测度内容
        4.2.2 自然环境测度内容
        4.2.3 社会环境测度内容
        4.2.4 微观环境测度内容
    4.3 环境与健康指标体系构建
        4.3.1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4.3.2 指标体系构建
        4.3.3 因变量指标测量
        4.3.4 自变量指标测量
    4.4 本章小结
5 环境与健康数据采集与分析
    5.1 大连市人口与空间特征
        5.1.1 大连市空间特征
        5.1.2 体力活动设施分布
    5.2 大连市设施的空间公平
        5.2.1 空间公平指标
        5.2.2 设施的空间公平
    5.3 数据获取方法
        5.3.1 个体数据获取
        5.3.2 实证调研内容
    5.4 数据整理方法
        5.4.1 数据清洗
        5.4.2 数据检验
        5.4.3 数据变换
        5.4.4 分析方法
    5.5 健康数据分析
        5.5.1 个体差异
        5.5.2 体力活动
        5.5.3 健康结果
        5.5.4 感知评价
    5.6 本章小结
6 建成环境对健康结果的影响
    6.1 环境特征与分析方法
        6.1.1 环境特征
        6.1.2 分析方法
    6.2 建成环境对健康结果的影响
        6.2.1 不同尺度综合结果
        6.2.2 环境与结果详细分析
    6.3 自然环境对健康结果的影响
        6.3.1 绿色空间分析方法
        6.3.2 绿色空间综合结果
    6.4 感知环境与社会环境
        6.4.1 感知环境测量结果
        6.4.2 不同测度方法差异
    6.5 多要素间的交互作用
        6.5.1 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
        6.5.2 环境对结果的直接效应
        6.5.3 环境对结果的间接效应
    6.6 本章小结
7 微观环境与案例实证分析
    7.1 城市街道环境
        7.1.1 街道环境测量
        7.1.2 结果与讨论
    7.2 微观设计品质
        7.2.1 微观环境测量
        7.2.2 结果与讨论
    7.3 实证分析
        7.3.1 实证案例选取方法
        7.3.2 不同类型住区特征
        7.3.3 环境优化政策建议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1.1 大连居民健康状态
        8.1.2 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8.2 研究创新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建成环境测度工具
附录B 积极生活城市设计导则
附录C 土地利用类别图
附录D 中介效应模型综合结果
附录E 城市设计品质特征
附录F 住区环境评价量表题目
附录G 案例住区环境特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多维视角(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维视角的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及应对策略研究[D]. 刘雅姝. 吉林大学, 2021(01)
  • [2]多维视角下中国城市家庭的贫困识别与致贫因素研究[D]. 周玲.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多维视角下我国相对贫困的测度与分析[D]. 董金鹏.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4]多维视角下的高校餐饮空间设计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食堂改造为例[D]. 吴琼.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5]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研究[D]. 崔叶辰. 石河子大学, 2021(01)
  • [6]多维视角下康得新财务造假案例研究[D]. 李倩.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7]多维视角下的土族婚俗变迁研究 ——以民和三川地区为例[D]. 马雪莲.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8]永明声律论论稿[D]. 陈陟蓝.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深度学习内涵的多维诠释[D]. 胡永琴. 西南大学, 2020(01)
  • [10]多维视角下住区环境对健康的影响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D]. 孙佩锦.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多维视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