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车对催化转化器性能影响的研究

试验车对催化转化器性能影响的研究

一、试验样车对催化转化器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冬梅[1](2020)在《某轻型汽油车尾气中N2O排放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汽车排放控制领域中的热门课题,针对机动车排放是城市地区温室气体N2O主要来源的问题,论文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GB18352.6-2016《轻型汽车污染物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以下简称“国六”),以某款轻型汽油车为对象,实验研究常温下轻型汽油车尾气中N2O排放特性。首先,研究了N2O的生成机理及循环工况特征影响。通过对N2O生成特点分析,引入对催化器的结构和特性分析。分析了四种排放循环工况特征参数及对N2O排放量的关系,介绍了目前实验室进行N2O排放测试的设备、计算原理及实验流程。接着,针对某款五座多用途乘用车匹配的一款催化器,根据其物理结构特点、尺寸、孔密度建立了催化器的一维单孔道的物理模型。再根据N2O的生成机理,将N2O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添加到三元催化器系统中,完成催化器动力学建模。在WLTC循环下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并在此模型基础上开展了WLTC循环工况下冷启动控制策略、催化器空速特性、催化器状态的仿真计算,分别得出各因素对N2O排放量的影响规律。此后,选取配有仿真模型相同配方催化器的样车,通过实验研究不同冷启动策略,不同边界工况,不同催化器状态及在四种循环工况的N2O排放特性,并进行了实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然后与模型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得出N2O的排放特性。最后,本文基于通用化的N2O的催化转化的模型及实验验证对比的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轻型汽油车尾气中N2O的减排措施。

张宇[2](2020)在《基于EGR和LB的汽油机国六排放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国内汽车尾气污染物的浓度和排放影响范围主要介于0.3米-2米之间(进入人体的主要器官和呼吸通道的范围),尾气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损害非常严重。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燃烧技术能有效提高燃烧混合气的质量分数和燃油经济性,稀薄燃烧(LB)技术能使发动机中汽油和氧气的质量百分比达到1:25,从而有效提高燃烧性能。将废气再循环燃烧技术和稀薄燃烧技术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两者优势,有效减少汽油发动机发生爆燃现象的机率,达到降低氮氧化合物(NOx)、一氧化碳(CO)以及碳氢化物(HC)等不完全燃烧化合物排放浓度的目的,提高汽油发动机的燃烧质量和燃烧效率。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就是通过精确控制将稀薄燃烧技术与发动机废气再循环技术有机结合,为提升汽油发动机排放性能奠定技术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汽油机排放控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对比几种常用汽油机尾气排放控制技术的适用场合及优缺点,进而制定出了一种方法,该方法将稀薄燃烧技术与发动机废气再循环有机结合,能够合理控制不同工况下废气再循环量。建立了以DSP(数字信号处理)处理器为控制核心的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模块,依据电子传感器采集到的工况参数,准确判别并自动调节相关EGR阀的开度,实现再循环废气量的精准调节。(2)建立汽油发动机进气系统数学模型,开展空燃比优化分析。基于发动机的进气循环状态和排放量均值,建立发动机进气系统数学模型,研究进气歧管内部的压力和温度变化规律,分析进气状态的热力学特性。使用GT-Power软件对建立的汽油机进排气系统模型的结构和参数进行模拟仿真和验证,通过结果显示,模型精度整体较佳,能够充分反映汽油发动机的排放控制性能。(3)基于粒子群控制算法对常规的PID控制器进行优化和技术改进。选取节气门的开度、发动机的转速和空燃比的数值作为发动机燃烧控制的输入量,对影响发动机运行状态和性能参数的数据输入进行了合理的约束和限制。基于MATLAB软件平台对发动机的燃烧性能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汽油发动机废气排放和油耗明显下降,验证了发动机尾气净化方案的准确性、有效性、可行性。(4)采用双怠速和稳态工况(瞬态工况)法对实验样车进行了台架试验。所选用汽油发动机排量1.8L,试验样车排放检测结果显示,基于EGR和LB技术的发动机燃烧精确控制,所测排气成分中CO(ppm)、HC(ppm)、NOx(ppm)、CO2(%)均较之前明显下降,达到了国六排放标准。

郭勇[3](2020)在《基于底盘测功机的重型汽油车(国五、国六)排放测试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大气污染日益严重,我国对汽车尾气排放要求越来越严格,并推出相应法规。目前我国排放标准中的要求与国际标准基本相当甚至有些部分更严,其中轻型汽车和重型柴油车第六阶段排放标准已分别于2016年12月、2018年6月发布。但是,重型汽油车标准目前仍处于第四阶段,其以发动机台架排放测量作为型式认证的方法难以反映重型汽油车在实际使用中的排放水平;且重型汽油车排放主要集中在冷启动阶段,而现有的排放测试方法无冷启动阶段的排放测试要求。此外,零度以下温度环境对整车排放具有显着影响,而现行标准并未涉及低温冷启动排放测试。基于此,本文开展重型汽油车整车排放测试方法的研究,包括重型汽油车底盘测功机排放测试系统开发,基于底盘测功机的重型汽油车排放测试方法研究,环境温度对重型汽油车污染物排放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工况的重型汽油车污染物排放研究。本研究为重型汽油车新阶段排放标准的制修订提供依据。基于整车进行排放测试,更能反映重型汽油车实际道路行驶排放,本文首先开发并搭建了底盘测功机排放测试系统,对底盘测功机技术要求、排气污染物取样和分析方法进行了规定。提出了基于整车的排放量计算方法,将基于发动机循环功的排放计算方法转化为基于整车行驶里程的计算方法,通过底盘测功机与实际道路匀速工况下排放测试对比,以及底盘测功机排放与实际道路排放重复性测试对比分析,得出基于底盘测功机排放测试方法可真实反映实际道路排放情况,并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基于该方法,对比分析NEDC循环、FTP75循环和C-WTVC循环等不同测试循环,并根据实际道路驾驶情况进行验证,得出C-WTVC循环是目前最为合适的重型整车排放测试循环。进一步对车辆冷启动条件下排放测试进行研究,采用合理的冷热启动试验循环的占比,建立基于底盘测功机的排放测试评价体系。环境温度对重型汽油车冷启动排放影响显着,因此基于上述测试方法及评价体系,研究环境温度对重型汽油车冷启动排放的影响。对比分析常温常压、-7℃和-10℃的环境温度条件对整车CO、THC和NOx排放的影响。通过瞬态污染物排放分析,发现重型汽油车污染物的排放主要集中在冷启动阶段,且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CO和THC排放显着增加;冷启动完成后,各污染物的排放量均降低,且受环境温度的影响不大。综合整个测试过程可知,环境温度对重型汽油车CO排放影响最大,THC排放次之,NOx排放影响最小。基于增程式重型汽油货车,开展中国工况对本测试方法的适应性研究。对比分析中国工况CHTC-HT、C-WTVC工况、实际道路PEMS路谱(1800s)三种工况曲线对CO、THC和NOx污染物综合排放和瞬态排放的影响。综合排放比较可得,常温条件下,三种行驶曲线污染物排放均较低。低温条件下,各污染物排放增加,且随温度的降低进一步增加。其中,CO排放在CHTC-HT循环条件下较高,PEMS路谱条件下最低;THC排放随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且三种行驶曲线条件下差异不大。瞬态排放比较可得,常温条件下,三种曲线各污染物排放较为稳定,在低速市区阶段,存在个别峰值。其中PEMS路谱三种污染物排放略高;-7℃低温条件下的排放测试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工况CHTC-HT三种污染物排放最高;-10℃低温条件下,中国工况CHTC-HT曲线下CO和THC排放较高。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底盘测功机开发了一套能反映重型汽油车实际行驶排放的试验方法,将现有的发动机台架认证方法调整为整车排放认证方法,并建立相应的计算评价体系;同时将冷启动排放纳入整车排放评价体系,更能真实反映实际道路排放情况。基于以上测试方法开展环境温度对重型汽油车污染物排放影响研究,并进一步开展中国工况对本测试方法的适应性的研究,对重型汽油车新阶段标准标准的制修订具有重要意义。

卢俊宇[4](2020)在《基于国六标准的汽油车后处理系统及整车匹配研究》文中认为汽车行业发展所面临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随着国六排放标准和中国工况的发布,对汽车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应用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使汽车更高效地达到更加严格的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排气后处理技术被广泛运用。因此,在法规要求的测试循环工况下整车性能影响研究和面向最新国六标准的后处理技术路线整车匹配研究对新阶段的节能减排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某搭载增压直喷汽油机的轻型乘用车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GTSUITE仿真软件,建立了发动机系统和整车性能仿真模型,经过试验标定,平均误差不超过5%,满足工程精度要求。其次,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PM排放预测模型,经过神经网络构建和样本数据学习训练,得到的预测结果误差基本低于5%,模型准确有效,获得更完整、精确度较高的PM排放预测MAP。然后,利用整车性能仿真模型,研究了不同测试循环工况下整车的性能特征。针对轻型车的三种不同测试循环工况,NEDC循环工况较理想,WTLC循环工况更接近道路实际情况,中国工况更接近我国道路实际驾驶情况。最后,利用GT-SUITE软件建立TWC和GPF性能仿真模型,研究两种汽油机后处理装置的结构参数对其性能影响。将模型串联耦合,建立技术路线为TWC+GPF的后处理系统仿真模型,与发动机及整车模型进行匹配研究,结果显示后处理系统使发动机及整车动力性下降,燃油经济性变差,但污染物排放降低明显,净化过滤效果显着,且排放结果可以达到国六a标准。选取5辆针对国六标准的不同后处理技术路线车辆进行整车试验研究,各排气后处理技术路线开发的车型均有能力满足国六b标准要求,多级TWC可以有效催化净化气体污染物,GPF对颗粒物排放控制效果明显。通过以上研究表明,匹配汽油机后处理系统后会影响车辆动力性和经济性,最大扭矩减小,最大爬坡度和最高车速降低,0-100km/h加速时间增加,同时燃油消耗率和综合油耗增加,但可以有效降低尾气排放以达到限值标准。BP神经网络可以有效预测PM排放。不同测试循环工况下的整车性能表现和不同技术路线车型的整车试验,获得相应的油耗及排放规律,给面向国六标准的车型开发和后处理系统匹配标定提供参考价值。

伍杨民[5](2019)在《面向国六排放标准的轻型车排放技术路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年来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石油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汽车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着巨大压力。中国即将实施第六阶段排放标准,面对严格的排放标准,采用合适的排放控制技术路线,是解决轻型车满足未来严格法规的关键技术。因此,开展面向中国第六阶段排放标准轻型车排放技术路线的相关研究,对节能减排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等方法和形式,对面向中国第六阶段排放标准的轻型车排放技术路线进行了调研与分析,获得了目前国内外轻型汽油车和柴油车的主流排放控制技术路线。分析认为,汽油车和柴油车均需先通过机内净化技术降低机内污染物生成,在后处理上,均需使用适量的贵金属及优化的贵金属配方,汽油车可使用三元催化转化器(TWC)或者TWC与汽油机颗粒捕集器(GPF)组合的技术路线,柴油车可使用氧化催化转化器(DOC)、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PF)、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与氨气逃逸催化器(ASC)组合的技术路线,是满足第六阶段排放标准的潜在技术路线。通过对影响排放技术路线选择因素的综合分析,提出了评价指标,使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技术路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相应的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基于该数学模型,探讨性的对调研获得的几个样本车型进行了综合评价,获得了定量的评价结果,为后续综合评价系统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应用研究。通过车辆排放实验,对面向中国第六阶段排放标准的不同技术路线车型进行了试验研究,获得了不同技术路线车型在新欧洲驾驶循环(NEDC)、全球轻型车统一测试循环(WLTC)和中国轻型乘用车工况(CLTC-P)下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水平,对不同测试循环下的排放特性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获得了三种测试循环下的排放规律与差异,为满足中国第六阶段车型的开发与后处理匹配标定提供了重要价值,同时为满足未来中国工况测试循环的开发提供参考价值。

王士成[6](2019)在《国Ⅳ电喷摩托车排气系统声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内摩托车保有量的增加,消费者对摩托车NVH性能愈发关注,普遍要求有良好的驾乘舒适性。而摩托车国Ⅳ排放法规的颁布,闭环电喷系统与后处理装置的更新势必会对排气系统声学性能带来影响,如何有效提高新标准下排气系统声学性能,是本文重点研究内容。本文以某满足国Ⅳ排放标准的电喷摩托车样车为例,介绍国Ⅳ摩托车排气系统结构特点及声学特点,对样车进行声学性能试验与整车动力性能试验,得到排气尾管处排气噪声,获得对样车排气系统声学性能的初步评价。试验结果表明,样车排气噪声声压级水平较高,阶次噪声分布不均,线性度较差。根据试验结果,建立排气系统声学仿真模型及流场仿真模型。经过试验标定,仿真模型最大标定误差4%,模型准确可靠。基于仿真模型对典型共振腔-扩张腔二级串联式结构消声器进行声学性能相关规律性研究,得到腔体长度、进气内插管长度、进气内插管直径、穿孔数、穿孔孔径与尾管直径等结构参数对其声学性能与排气背压的影响规律。基于仿真研究结论,利用正交试验法对样车排气系统进行声学性能优化。将优化目标分解为常用行驶区间段065km/h上的主要噪声贡献量,根据声学试验所得结论,将优化目标定在声压级水平较高、线性度不好的1.0阶与1.5阶噪声,通过提高目标频率点处消声量,改善声压级水平,提高线性度。试验结果证明,所选优化方案保证整车功率输出,达到各阶次优化目标,完成优化开发。针对摩托车排气声品质主观舒适度进行主观评价试验,基于瞬时响度模型计算声品质客观参量响度、尖锐度、粗糙度和波动度,利用BP神经网络,以客观参量为输入,主观评价为输出,建立摩托车排气声品质舒适度评价预测模型,经过训练与检验,模型预测平均误差7.85%,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利用遗传算法对BP模型进行优化,建立基于遗传算法的GA-BP神经网络模型。经过训练与检验,GA-BP模型收敛更快,收敛速度提高一倍;预测误差更小,平均误差5.77%,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与准确度,性能优于BP模型。通过以上研究,完成国Ⅳ标准下摩托车排气系统的声学优化研究,改善排气噪声水平,达到优化目标。利用遗传算法与神经网络建立声品质评价预测模型,可作为评价摩托车排气声品质主观舒适度的一个有效手段。

赵哲[7](2018)在《城市公交车燃用生物柴油的排放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燃机所产生的污染物已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广使用来源丰富、可再生、污染小的替代燃料迫在眉睫。在车用柴油中掺混适当比例的生物柴油,可在降低污染物排放的同时直接应用在普通柴油公交车上,是理想的柴油替代燃料。其使用可以减少我国对化石资源的依赖,还可以有效减少我国大中城市的环境污染。为推行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并推广使用生物柴油,开展了试验研究。试验基于C-WTVC循环,采用MAHA重型底盘测功机与HORIBA的测试系统,对比分析了满足国IV、国V排放标准的6辆柴油公交车分别燃用国V柴油、京Ⅵ柴油和京Ⅵ柴油加入5%生物柴油的调合燃料(简称B5车用柴油)时的常规污染物普通排放特性与非常规污染物普通排放特性,以及在不同实际运行工况下的非常规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结果表明:B5车用柴油因具有较高的含氧量,还具有较高的十六烷值,可使燃料燃烧得更加充分;同时B5车用柴油还具有芳香烃含量较低和硫含量较低等有助于降低污染物排放的特性。在采用B5车用柴油后,常规污染物CO、HC与PM的排放整体上均呈降低趋势,6辆样车在3种不同耐久里程下的平均降幅分别为6.80%、10.88%与9.81%;非常规污染物1,3-C4H6、C6H6与HCHO的排放整体上均呈降低趋势,4辆样车在3种不同耐久里程下的平均降幅分别为20.53%、7.67%与14.92%,且国IV样车比国V样车的降低趋势更加明显。常规污染物NOX排放整体上却呈增大趋势,6辆样车在3种不同耐久里程下的平均增幅为6.71%,且国IV样车比国V样车的增大趋势更加明显。但车辆的PN排放是增加或是降低并不稳定,故本文尚且无法做出定论。非常规污染物NH3、SO2与C7H8的排放也整体上均呈降低趋势。燃用B5车用柴油后,NH3的平均排放在高速工况下的降低程度最明显;C7H8的平均排放在中速工况下的降低程度最明显;SO2的平均排放在怠速工况下的降低程度最明显,但在高速工况下,其平均排放却有所升高。本文研究结果对于推广使用B5车用柴油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未来关于非常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曾恩山[8](2016)在《车用催化器的老化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不断恶化的大气环境问题和日趋严格的排放法规,三元催化器技术已成为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重要举措。而三元催化器的性能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劣化,致使转化效率下降,使得汽车尾气排放增加。因此,对三元催化器的耐久性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首先,基于三元催化器的老化机理及汽车实际道路工况,本文对同一型号的两个三元催化器样件A和样件B,分别采用四阶段老化循环(GMAC-875循环)和标准台架老化循环(SBC循环)进行160小时快速老化试验,对比分析催化器老化前后的性能指标,以探讨两种老化循环对催化器的劣化强度。其次,将老化后的样件A和样件B,分别装于同一辆车进行工况法排放试验,对比分析排放结果,研究两种老化循环对三元催化器的劣化强度,并与台架快速老化试验得出的结论比对,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最后,采用与台架快速老化试验相同的催化器样件C进行16万公里耐久性试验,分析其在耐久性试验过程中的排放结果和性能表现。通过起燃温度特性试验、空燃比特性试验,对比分析分别经过160小时台架老化试验与16万公里耐久试验的催化器的性能指标,比较两者工况法排放试验结果,以考察两种老化方法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相对于样件B,样件A对CO、THC、NOx的起燃温度增加值分别高出13℃、11℃、4℃,高效窗口缩小值大0.02,装用样件A的车辆排放的THC、NMHC、NOx、CO分别高出0.004g/km、0.003g/km、0.006g/km、0.03g/km,从而证明GMAC-875循环比标准台架循环具有更高的劣化强度。2)样件A对CO、THC、NOx的起燃温度比样件C高10℃左右,样件A的空燃比高效窗口比样件C小0.02,样件A的排放值比样件C高10%左右,证明采用GMAC-875循环快速老化160小时对催化器的劣化强度稍大一些。

逯家鹏[9](2016)在《B50轿车怠速起步停车工况节油减排控制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汽车销售量的逐年增加,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汽车销售量最高的国家。从而带来中国石油消耗急剧增长,大气污染日益严重。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外政府相继出台了更加严格的汽车油耗及排放法规,各车企都在开展节油减排技术的研究。B50轿车以其稳定的质量和卓越的驾驶性能在用户中享有很好的口碑,但有部分用户反映B50轿车油耗和排放偏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提出对B50轿车进行节油减排研究。B50轿车是在产车型,因此在进行节油减排技术开发时要确保车辆更改小、成本增加少及开发周期短,进而提高B50轿车的性价比及市场竞争力。怠速起步停车技术降油耗效果显着,且整车更改小,成本增加少,因此本文选择怠速起停技术作为B50轿车节油减排的研究方向。BSG(Belt driven Starter Generator带驱动起动发电一体机)起停系统作为微混合动力技术不但能实现怠速起停功能,还能实现制动能量回收和低速扭矩辅助功能,并且起动噪声小,因此本文将BSG起停技术作为B50轿车节油减排的技术方案。BSG电机扭矩控制,发动机、自动变速箱与整车的协同控制是BSG起停系统节油减排的关键技术,本文采用数学建模、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了重点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使用Admas软件建立BSG起停系统发动机前端轮系动力学模型。对张紧器的结构及性能参数进行优化设计,确定张紧器性能及结构的最优设计参数。并应用该参数对前端轮系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证明本文设计的前端轮系可实现发动机快速稳定起动。2.根据BSG起动/发电一体机功能及性能要求对电机进行选型,建立BSG电机的数学模型。为提高BSG车辆的起动和低速扭矩性能,本文制定了BSG电机励磁电流控制策略。使用Matlab/Simulink搭建BSG电机驱动系统仿真模型,分析励磁电流控制策略对BSG电机系统的稳态性能和动态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励磁电流控制策略使得BSG电机具备了低速大转矩及快速响应等性能优点,有效提高了发动机的起动性能,保证了车辆怠速起停功能的稳定性。3.在重点考虑驾驶员安全性、驾驶舒适性和燃油经济性的基础上,制定了BSG起停系统整车控制策略,并设定相关重要参数的阈值。应用CRUISE软件对BSG起停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证明BSG起停系统可有效降低油耗。针对车辆冷起动和起步阶段排放污染物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发动机、变速箱协同控制策略。通过控制变速箱升档来增加发动机喷油量,缩短催化器起燃时间,从而降低车辆冷起动和起步阶段排放污染物。4.研制BSG起停系统关键零部件,搭建BSG起停系统样车。在转毂试验台及城市实际道路上,进行实车油耗测试。结果证明本文制定的BSG起停系统控制策略可有效降低车辆使用油耗。在台架上对车辆冷起动和起步阶段降排放控制策略开启及关闭两种状态进行排放测试,结果表明本文制定的排放控制策略可加速催化器起燃,可有效降低车辆冷起动及起步阶段排放污染物。对样车进行-25℃的低温冷起动测试,测试结果为车辆一次性点火起动成功,起动时间小于0.5s,且发动机起动稳定。证明车辆前端轮系设计合理,BSG电机起动扭矩控制策略正确有效。整车性能测试通过后,对车辆进行起停系统边界条件测试,车辆安全及功能测试。测试结果全部满足功能及性能要求,样车通过验收。本文通过在B50轿车上开发BSG起停系统并进行整车台架及道路试验,来研究B50轿车怠速起步停车工况的节油减排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开发的BSG电机、发动机及自动变速箱协同控制技术正确有效,实现B50轿车综合工况节油5%以上,排放污染物降低1020%。本文研制的BSG起停系统样车功能及性能测试满足驾驶员安全性及舒适性要求。本文研究成果为车辆节油减排提供了技术方案,对推广BSG起停系统的应用具有实际意义,为后续48V系统在轿车上的开发应用奠定了实践基础。

傅显佳[10](2013)在《应对国Ⅲ排放标准的摩托车排放控制技术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阶段,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急剧增长,机动车的有毒尾气对环境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世界各国已经逐渐意识到机动车尾气污染的危害性并开始针对机动车尾气排放量进行严格控制,从法律层面相继推出了更加严格的排放控制法规。对我国的摩托车产业来说,摩托车排放达标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摩托车产业打开国际市场,向全球化发展的瓶颈。随着“GB14722-2007:国Ⅲ排放标准”的实施,我国的排放法规及规定限值已经与国外先进的排放法规体系接轨。开发低排放、低能耗、高品质摩托车,提高排放控制技术水平、打破国外企业对排放控制技术的垄断以及突破制约我国摩托车产业发展的瓶颈,已成为摩托车行业发展的战略任务。同时,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上来说,也应该拥有排放控制的核心技术才能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有鉴于此,本文以嘉陵JH125—A摩托车为对象,深入研究制定了应对国Ⅲ排放标准的排放控制方案。通过对比国内外排放法规和排放控制技术,对当前国内主要解决国Ⅲ标准排放控制的方案进行了详细的可行性分析,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并在“成本优先”的思想指导下,得出了采用“机内净化+精调国Ⅲ化油器+气缸头二次补气+前级偏氧化性三元催化转化器+后级偏还原性三元催化转化器”的方案应对国Ⅲ排放标准。在此基础上对此方案进行了整个系统的详细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采用了多项机内净化措施降低排放有害物的生成;对化油器的流量精度、相关耐久件进行强化处理,并对其进行精确调整和匹配;摸清了研究对象的排气温度场特性并对催化器的连接方式进行了CFD分析,确定了催化器的安装位置,同时从壳体的选材、载体和催化剂的选择上仔细考虑,确定了性价比较高的三元催化转化器。通过台架试验验证了焊接催化器的排气管对功率损失和压力损失的影响。确定了二次空气补气阀的重要参数。经试验验证,本文提出的方案能使JH125—A摩托车达到国Ⅲ排放标准,并且能够通过国Ⅲ排放耐久试验考核,其得到的劣化系数(DF)能够满足摩托车企业生产一致性控制要求,可控空间较大。而且采用该方案的摩托车发动机与原机相比性能优异。经成本核算本方案成本增加在可接受范围内,且搭载此方案的车型已成功实现量产,为企业赢得了每年十多万的利润。

二、试验样车对催化转化器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验样车对催化转化器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某轻型汽油车尾气中N2O排放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排放法规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现状
        1.3.1 国内关于N_2O的排放研究
        1.3.2 国外关于N_2O的排放研究
        1.3.3 国内外关于催化器模型的研究
    1.4 课题研究方法
        1.4.1 N_2O的催化转化的仿真研究
        1.4.2 N_2O的排放特性的实验验证
    1.5 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N_2O生成机理及循环工况特征影响
    2.1 N_2O生成机理分析
    2.2 催化器结构特点及主要工作特性指标
        2.2.1 催化器结构特点
        2.2.2 催化器主要工作性能指标
    2.3 循环工况对N_2O生成的影响
        2.3.1 循环工况特征参数比较
        2.3.2 循环工况特征参数与N_2O排放量关系
    2.4 实验方案
        2.4.1 排放测试系统
        2.4.2 实验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催化器动力学建模及仿真研究
    3.1 建模工具
    3.2 催化器物理模型
    3.3 催化器化学模型
    3.4 数据监测与对比模块
    3.5 模型验证
    3.6 N_2O排放仿真结果研究
        3.6.1 车辆冷启动对N_2O的影响
        3.6.2 催化器空速特性对N_2O排放的影响
        3.6.3 催化器储氧能力对N_2O排放的影响
        3.6.4 催化器活化能对N_2O排放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研究与仿真对比分析
    4.1 冷启动策略的实验验证
    4.2 边界工况下N_2O的排放特性
    4.3 催化器状态对N_2O排放的影响
    4.4 变循环工况下的排放特性分析
        4.4.1 JC08循环工况
        4.4.2 NEDC循环工况
        4.4.3 FTP75循环工况
        4.4.4 WLTC循环工况
        4.4.5 四种工况对比
        4.4.6 实验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
    4.5 仿真结果与实验验证结果对比
        4.5.1 冷启动阶段排放趋势对比
        4.5.2 催化器空速特性对比
        4.5.3 催化器状态对比
    4.6 N_2O减排措施
    4.7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基于EGR和LB的汽油机国六排放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汽油机尾气排放研究现状
        1.2.1 发动机均质压燃技术(HCCI)
        1.2.2 稀燃汽油机技术(LB,Lean Burn)
        1.2.3 三元催化转换器
        1.2.4 混合燃料燃烧技术
        1.2.5 废气再循环(EGR)
        1.2.6 其他后处理方法
    1.3 本课题的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主要内容
第2章 废气再循环(EGR)的排放控制
    2.1 废气再循环(EGR)的控制管理方法概述
        2.1.1 EGR系统原理
        2.1.2 EGR系统分类
        2.1.3 EGR对发动机实际应用中性能的影响
        2.1.4 EGR的控制策略
    2.2 EGR技术的优越性
    2.3 EGR率的实现
    2.4 EGR系统的控制方式
    2.5 EGR阀的选择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废气再循环与稀薄燃烧(EGR+LB)的控制策略
    3.1 废气再循环气体流量模型
    3.2 进气歧管压力模型
    3.3 进气歧管温度模型
    3.4 模型仿真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式PID粒子群控制算法
    4.1 闭环EGR控制系统
    4.2 粒子群优化算法
        4.2.1 PSO算法数学描述
        4.2.2 粒子群算法基本流程
    4.3 控制模型的建立
        4.3.1 常规PID控制算法的原理及局限性
        4.3.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PID控制器
    4.4 实验验证
        4.4.1 准备工作
        4.4.2 检测操作步骤
        4.4.3 实验结果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基于底盘测功机的重型汽油车(国五、国六)排放测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概况
        1.2.1 我国汽车产销量
        1.2.2 重型汽油车产量
    1.3 重型汽油车在国外的发展概况
        1.3.1 重型汽油车在欧盟的发展
        1.3.2 重型汽油车在美国的发展
        1.3.3 重型汽油车在日本的发展
    1.4 行业发展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
        1.4.1 全国机动车保有量现状
        1.4.2 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排放现状
        1.4.3 全国汽车污染物排放现状
        1.4.4 不同排放标准的汽车污染物排放情况
        1.4.5 汽油车污染物排放情况
    1.5 环保标准实施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5.1 我国重型汽油车(机)排放标准概况
        1.5.2 国外重型汽油车(机)排放标准概况
    1.6 环境温度对排放影响及中国工况在整车测试中应用研究
        1.6.1 环境温度对污染物排放影响
        1.6.2 中国工况在整车测试中的应用
    1.7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第二章 基于底盘测功机的重型汽油车排放测试系统介绍
    2.1 底盘测功机
    2.2 全流稀释定容取样尾气分析仪
        2.2.1 全流稀释定容取样系统
        2.2.2 尾气分析系统
    2.3 排放量计算
        2.3.1 确定稀释排气体积
        2.3.2 气态污染物排放总质量
        2.3.3 NO_X湿度修正系数的计算
        2.3.4 颗粒物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底盘测功机的重型汽油车排放测试方法研究
    3.1 测试工况的选择
        3.1.1 排放测试循环比较
        3.1.2 FTP75和C-WTVC测试循环的试验验证
        3.1.3 底盘测功机整车排放与实际道路PEMS排放测试对比
        3.1.4 底盘测功机整车排放与实际道路PEMS测试重复性对比
    3.2 冷/热循环工况的选取及加权比例的确定
        3.2.1 采用冷/热启动循环
        3.2.2 冷/热循环工况验证
        3.2.3 冷/热循环工况加权比例的确定
    3.3 国五、国六排放试验验证
        3.3.1 市售重型汽油车
        3.3.2 新开发车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境温度对重型汽油车污染物排放影响研究
    4.1 试验方法
        4.1.1 试验车辆及燃料
        4.1.2 试验工况
    4.2 环境温度对瞬态污染物排放影响研究
    4.3 环境温度对综合污染物排放影响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中国工况的重型汽油车污染物排放研究
    5.1 中国工况概述
    5.2 中国工况的构建
    5.3 基于中国工况的重型汽油车底盘测功机测试方法应用
        5.3.1 车辆参数
        5.3.2 试验方案
        5.3.3 基于C-WTVC循环、CHTC-HT循环和PEMS路谱的重型汽油车排放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
        6.1.1 重型汽油车底盘测功机排放测试系统开发
        6.1.2 基于底盘测功机的重型汽油车排放测试方法研究
        6.1.3 环境温度对重型汽油车污染物排放影响研究
        6.1.4 基于中国工况的重型汽油车污染物排放研究
    6.2 全文主要创新点
    6.3 排放控制措施及建议
        6.3.1 排放控制技术
        6.3.2 主要技术路线
    6.4 减排效果分析
    6.5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基于国六标准的汽油车后处理系统及整车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发动机及整车性能仿真模型建立及验证
    2.1 GT-SUITE仿真软件介绍
    2.2 发动机性能仿真模型建立及校准
    2.3 整车性能仿真模型建立及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颗粒物排放预测模型建立
    3.1 神经网络概述
    3.2 BP神经网络模型
    3.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颗粒物排放预测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测试循环工况下整车性能研究
    4.1 法规测试工况介绍
    4.2 各测试循环工况对比分析
    4.3 不同测试工况下整车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排气后处理系统性能与匹配研究
    5.1 后处理系统建模及性能仿真
    5.2 后处理系统与发动机及整车匹配分析
    5.3 整车试验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总结
    6.2 工作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5)面向国六排放标准的轻型车排放技术路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中国轻型车排放标准及其发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面向国六排放标准的轻型车排放技术路线调研研究
    2.1 轻型车主流排放控制技术
    2.2 轻型汽油车排放技术路线调研
        2.2.1 调研基本概况
        2.2.2 汽油车调研车型分析
    2.3 轻型柴油车排放技术路线调研
        2.3.1 DOC+DPF+LNT+SCR路线
        2.3.2 DOC+DPF+SCR+ASC路线
        2.3.3 DOC+LNT+DPF路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国六排放标准的轻型车排放技术路线综合评价研究
    3.1 综合评价研究方法
    3.2 技术路线综合评价研究方法的确定
        3.2.1 层次分析评价模型的建模思路
        3.2.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模思路
    3.3 技术路线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的构建
        3.3.1 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的设计思路及步骤
        3.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3.5 评价指标权重的结果
    3.4 技术路线的综合评价
        3.4.1 综合评价的样本
        3.4.2 综合评价的因素集
        3.4.3 综合评价的权重集
        3.4.4 综合评价的评语集
        3.4.5 构建综合评价的隶属矩阵
        3.4.6 综合评价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国六排放标准的轻型车试验研究
    4.1 试验方法及系统
        4.1.1 试验基本要求与流程
        4.1.2 试验环境和设备
        4.1.3 试验工况
        4.1.4 试验样车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燃油经济性
        4.2.2 综合排放水平
    4.3 模态排放特性
        4.3.1 各循环工况下排放特性
        4.3.2 冷起动和高速段下排放特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6)国Ⅳ电喷摩托车排气系统声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摩托车排气系统声学性能及转鼓试验
    2.1 国Ⅳ摩托车排气系统结构及声学特点
    2.2 排气噪声评价指标
    2.3 排气系统声学性能测试及评价
    2.4 摩托车整车转鼓试验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摩托车排气系统性能仿真研究
    3.1 排气系统声学仿真模型及标定
    3.2 排气系统流场仿真模型
    3.3 典型结构消声器影响规律仿真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正交试验的摩托车排气系统优化研究
    4.1 优化目标的确立
    4.2 正交试验分析
    4.3 正交试验补充试验
    4.4 最优方案分析验证
    4.5 试验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摩托车排气声品质舒适度模型建立与优化
    5.1 声品质评价方法
    5.2 摩托车排气声品质舒适度主观评价试验
    5.3 BP神经网络模型
    5.4 舒适度BP神经网络评价预测模型
    5.5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7)城市公交车燃用生物柴油的排放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柴油国内外发展研究概况
        1.2.1 生物柴油国外发展概况
        1.2.2 生物柴油国内发展概况
        1.2.3 生物柴油的研究现状
    1.3 B5车用柴油概述
        1.3.1 B5车用柴油的调合方法
        1.3.2 B5车用柴油的技术要求
    1.4 课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课题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方法
    2.1 试验装置
        2.1.1 试验设备
        2.1.2 试验车辆
        2.1.3 试验燃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循环
        2.2.2 试验步骤
        2.2.3 试验主要参数确定
        2.2.4 试验其他要求及说明
第三章 常规污染物与颗粒物排放测试与分析
    3.1 常规污染物排放测试与分析
        3.1.1 氮氧化物(NO_X)排放
        3.1.2 一氧化碳(CO)排放
        3.1.3 碳氢化合物(HC)排放
    3.2 颗粒物排放测试与分析
        3.2.1 PM排放
        3.2.2 PN排放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常规污染物排放测试与分析
    4.1 普通排放测试与分析
        4.1.1 1,3-丁二烯(C_4H_6)排放
        4.1.2 苯(C_6H_6)排放
        4.1.3 甲醛(HCHO)排放
    4.2 不同工况下排放测试与分析
        4.2.1 氨气(NH_3)排放
        4.2.2 二氧化硫(SO_2)排放
        4.2.3 甲苯(C_7H_8)排放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8)车用催化器的老化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汽车污染物的生成
        1.2.1 CO的生成
        1.2.2 HC的生成
        1.2.3 NO_x的生成
    1.3 排放法规介绍
    1.4 车用催化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老化试验情况
        1.4.2 老化循环
    1.5 课题背景及意义
    1.6 本文的研究来源与内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车用催化器的结构原理及性能评价
    2.1 催化器的结构
        2.1.1 载体
        2.1.2 催化剂
        2.1.3 衬垫
        2.1.4 壳体
        2.1.5 催化器的工作原理
    2.2 催化器的性能评价指标
        2.2.1 转化效率
        2.2.2 起燃特性
        2.2.3 空燃比特性
        2.2.4 空速特性
        2.2.5 流动特性
        2.2.6 耐久性
    2.3 车用催化器的评价体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元催化转化器快速老化试验系统
    3.1 三元催化器老化机理
        3.1.1 高温失活
        3.1.2 化学中毒
        3.1.3 机械损伤
        3.1.4 结焦堵塞
    3.2 发动机台架试验系统
        3.2.1 发动机的选取
        3.2.2 测功机的选取
        3.2.3 二次空气喷射系统
        3.2.4 冷却系统
        3.2.5 玻璃纤维保温棉
        3.2.6 数据采集及控制系统
        3.2.7 温度传感器
        3.2.8 氧传感器
        3.2.9 排放气体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车用催化器的老化试验及相关性分析
    4.1 快速老化的原理
    4.2 GMAC-875循环与SBC循环的对比
    4.3 试验数据分析
        4.3.1 三元催化器样件老化前一致性检查
        4.3.2 三元催化器快速老化后的试验分析
        4.3.3 GMAC-875老化循环与SBC老化循环对比结论
    4.4 装车试验对比
        4.4.1 工况法排放试验简介
        4.4.2 工况法排放试验要求
        4.4.3 试验结果分析
    4.5 三元催化器实车老化试验分析
        4.5.1 装车试验数据分析
        4.5.2 台架快速老化与实车老化的对比分析
        4.5.3 台架快速老化与实车老化对比结论
    4.6 本章小结
总结与期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B50轿车怠速起步停车工况节油减排控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油耗及排放对汽车产业的影响
        1.1.2 车辆节油减排的措施
        1.1.3 怠速起停系统技术路线
        1.1.4 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1.2 BSG起停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BSG起停系统国外研究现状
        1.2.2 BSG起停系统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BSG起停系统发动机轮系设计及优化
    2.1 BSG系统前端轮系设计方案
        2.1.1 原车前端轮系布置方案
        2.1.2 BSG车辆前端轮系布置方案
    2.2 BSG系统前端轮系数学建模
        2.2.1 张紧器数学模型
        2.2.2 皮带接触与摩擦数学模型
        2.2.3 双面多楔带仿真模拟
    2.3 前端轮系Adams建模及优化
        2.3.1 轮系部件尺寸及性能参数
        2.3.2 BSG电机及阻力特性参数
        2.3.3 前端轮系参数优化
    2.4 优化结果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BSG电机结构原理与建模
    3.1 BSG电机结构
        3.1.1 BSG起停车辆特点
        3.1.2 BSG电机选型
        3.1.3 BSG电机基本结构
    3.2 BSG电机运行原理
        3.2.1 转子磁路分析
        3.2.2 空载感应电动势
    3.3 BSG电机机理分析
        3.3.1 BSG电机的电磁关系
        3.3.2 BSG电机的运行方程
    3.4 BSG电机数学模型
        3.4.1 坐标变换
        3.4.2 BSG电机在d-q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BSG起停系统电机控制技术研究
    4.1 BSG电机励磁电流控制策略研究
        4.1.1 低转速励磁电流控制策略
        4.1.2 中低速时励磁电流控制策略
    4.2 BSG电机驱动系统建模
        4.2.1 转速控制模块
        4.2.2 交直轴电流控制模块
        4.2.3 Park反变换模块
        4.2.4 电压空间矢量控制模块
        4.2.5 逆变器模块
        4.2.6 BSG电机本体模块
        4.2.7 励磁电流控制模块
    4.3 BSG电机驱动系统仿真分析
    4.4 BSG电机控制器硬件设计
        4.4.1 电机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4.4.2 电机控制器主控芯片
        4.4.3 电机控制器研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BSG起停系统整车控制技术研究
    5.1 BSG起停系统控制策略
        5.1.1 BSG起停系统参数及组成
        5.1.2 BSG起停节油分析
        5.1.3 整车起停控制策略
    5.2 冷起动降排放控制策略
        5.2.1 降排放原理
        5.2.2 发动机暖机状态识别策略
        5.2.3 自动变速箱换挡控制策略
    5.3 BSG起停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
        5.3.1 仿真软件简介
        5.3.2 仿真模型建立
        5.3.3 计算任务和行驶工况
        5.3.4 仿真计算及结果分析
    5.4 整车控制器硬件开发
        5.4.1 整车控制器信号列表
        5.4.2 整车控制器硬件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BSG起停系统样车研制
    6.1 BSG起停系统组成
    6.2 整车布置
    6.3 关键零部件研制
    6.4 BSG系统整车电气系统设计
    6.5 样车搭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BSG起停系统整车试验与分析
    7.1 油耗排放测试及分析
        7.1.1 转毂油耗测试及分析
        7.1.2 转毂排放测试及分析
        7.1.3 实车道路油耗测试及分析
    7.2 低温冷起动测试及分析
    7.3 BSG起停系统车辆测试及验收
        7.3.1 起停系统边界条件测试
        7.3.2 BSG车辆安全与功能测试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
    8.1 全文总结
    8.2 本文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应对国Ⅲ排放标准的摩托车排放控制技术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1.2 世界两大摩托车排放控制法规体系历程及简介
        1.2.1 欧洲法规体系历程及简介
        1.2.2 美洲法规体系历程及简介
    1.3 我国摩托车排放控制法规体系历程及简介
    1.4 全球摩托车排放测试循环(WMTC)简介
    1.5 国内外排放控制技术及研究现状
        1.5.1 摩托车机内净化的主要措施
        1.5.2 摩托车机外净化的主要措施
        1.5.3 国内外排放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6 本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和论文结构
第2章 技术方案论证及确定
    2.1 国内几种典型的应对国Ⅲ排放标准的排放控制方案简介
    2.2 技术方案论证及确定
        2.2.1 技术方案论证
        2.2.2 技术方案确定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总体方案详细设计
    3.1 发动机优化
        3.1.1 HDEI 数字式高能点火技术
        3.1.2 合理轻量化活塞组件
        3.1.3 优化传动比
        3.1.4 轴承式摇臂的运用
        3.1.5 优化点火提前角
        3.1.6 优化前后发动机对比
    3.2 化油器优化
    3.3 排气管温度场特性
    3.4 三元催化转化器的选型
        3.4.1 壳体的选择
        3.4.2 载体的选择
        3.4.3 三元催化转化器确定
    3.5 定型三元催化转化器性能试验
    3.6 三元催化转化器焊接位置和连接方式确定
    3.7 带催化转化器排气管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3.8 二次空气喷射阀的参数选择
        3.8.1 二次空气喷射阀补气量确定
        3.8.2 补气负压以及空气截止阀关闭负压的确定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耐久试验及其验证
    4.1 劣化系数(DF)的含义
    4.2 排放耐久试验
        4.2.1 耐久试验准备
        4.2.2 耐久试验过程
        4.2.3 试验结果及劣化系数计算
        4.2.4 试验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试验样车对催化转化器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某轻型汽油车尾气中N2O排放特性研究[D]. 高冬梅.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2]基于EGR和LB的汽油机国六排放控制技术研究[D]. 张宇. 安徽工程大学, 2020(04)
  • [3]基于底盘测功机的重型汽油车(国五、国六)排放测试方法研究[D]. 郭勇. 天津大学, 2020(01)
  • [4]基于国六标准的汽油车后处理系统及整车匹配研究[D]. 卢俊宇.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5]面向国六排放标准的轻型车排放技术路线研究[D]. 伍杨民.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6]国Ⅳ电喷摩托车排气系统声学性能研究[D]. 王士成.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7]城市公交车燃用生物柴油的排放特性研究[D]. 赵哲.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8]车用催化器的老化试验研究[D]. 曾恩山. 广东工业大学, 2016(10)
  • [9]B50轿车怠速起步停车工况节油减排控制技术的研究[D]. 逯家鹏. 吉林大学, 2016(08)
  • [10]应对国Ⅲ排放标准的摩托车排放控制技术方案研究[D]. 傅显佳. 清华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试验车对催化转化器性能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