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种动物养殖现状与我国的出路(论文文献综述)
李瑾[1](2020)在《东平县产业扶贫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底子薄,有相当多数人口处在贫困状态,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被提出并逐渐深入人心,全国上下展开了脱贫攻坚战,各级政府也将扶贫工作纳入重点工作之列,紧跟项目进展,各司其职,确保将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作为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产业扶贫一直被放在相当突出的位置。在国家“十三五”扶贫计划中,就明确提出发展产业扶贫要以贫团地区自然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进行深度融合发展。各省、市级政府和各级扶贫部门也深入基层对产业扶贫情况进行了摸底调研,许多地区已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适应当地发展形势、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特色优势产业,探索总结出各具特色且适应当地实际的典型经验及产业扶贫实现路径模式,极大促进了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山东省有20个扶贫工作重点县,东平县作为其中之一经济基础较差,积贫积弱较重,脱贫任务艰巨。东平县是全国的移民避险解困、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试点,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在山东省内最多,全县贫困原因复杂,原始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极大制约了脱贫攻坚取得胜利。本文以东平县产业扶贫问题研究为选题,绪论部分概述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及现状进行了综述。论文主体部分,首先对东平县贫困情况及产业扶贫现状进行了概括,梳理了东平县四种产业扶贫模式。其次通过调查问卷等结果提出并分析东平县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包括资金整合困难、基础设施薄弱、贫困户参与不足、专技人才缺乏、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然后分析了东平县产业扶贫四个典型案例并得出经验启示;最后结合问题及经验启示提出了合理化的对策建议。希望通过这些对策的提出,更深层次把握地方产业扶贫面临的新形势,探索产业扶贫工作的新途径,为东平县及与之相似地区下一阶段的产业扶贫持续性发展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助力东平县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为接下来乡村振兴做好有序衔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根基,为社会健康稳定发展贡献东平方案。
李昂[2](2020)在《基于资源环境测度的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森工城市转型是东北振兴的重要组分,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资源环境作为森工城市发展的引擎和载体,决定了城市产业、生态、社会和空间等要素的配置特征和演进方向,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是森工城市转型成功的关键。在资源型城市中,森工城市的转型步伐仍然相对滞后,尤其是集中分布在东北边缘区位的森工城市群体,普遍存在着转型方向趋同、发展格局失衡、生态修复受阻、产业结构松散和城市引力缺失等问题,极大阻碍了森工城市的可持续转型进程。究其原因,森工城市尚未形成与资源环境耦合的转型策略框架。本文立足于森林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背景与国际经验,以资源环境综合测度为切入点,以空间为语境,挖掘资源环境与森工城市的系统关联,揭示生态过程与转型过程的内在机制,辨识条件差异下的转型模式路径,并提出助力森工城市可持续转型的空间响应策略。全文围绕“理论认知—特征解析—测度综合—模式识别—空间响应”的技术路线展开研究“理论认知”——从资源环境的理论观点、测度方法研究、森工城市转型的理论构成、转型的空间效应等方面,揭示了资源环境与城市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从而构建了资源环境与城市转型的系统关联,并据此提出综合测度的方法体系和技术路线。“特征解析”——通过对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自然与生态环境、人口与城镇化水平、经济与产业发展、区位与交通联系、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梳理概况,结合多样本大数据和空间技术,获得了森工城市转型发展中“形”的特征。通过分析资源环境对空间、城市网络、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约束性特征,而这些特征正是森工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多种矛盾问题的成因。“测度综合”——基于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发展的资源环境属性,构建综合测度模型。模型以资源环境的禀赋差异为基础,对森工城市的模式差异进行测度辨识和聚类分析,并以系统机制为纽带,集成面向转型格局、生态修复、产业结构和人居环境等多种转型系统目标的空间响应测度集合。资源环境综合测度模型包含两个模块,4种模式指针,26种模式辨识指标,4种空间响应方法,56种响应因子,并具有因地制宜的模型系统开放性,从多维度、多尺度对黑龙江省森工城市的转型发展进行量化指引。“模式识别”——以森工城市资源环境丰裕度、资源产业依赖度、城市发展支撑度和区位条件优势度的测度结果为依据,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森工城市群体进行系统分类,并根据分类结果和模式指针的差异性,逆推各类森工城市转型发展的特征要素,从而提出差异性的转型模式和相应路径,并探讨了基于边界融合、非均思路和重要节点的模式化发展协调性与可变性。“空间响应”——以模式差异为依据,对黑龙江省森工城市的几种基本模式构型进行空间尺度上的测度响应,对于引力核心型城市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控国土空间,对产销基地型城市以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提升组织产业结构和空间转型,对精明收缩式森工城市明确生态安全格局的首要地位,对职能置换模式提出基于空间适宜性的城市系统更迭和空间再生。研究以资源环境和空间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支撑,面向困难时期黑龙省森工城市经济、社会、空间的转型问题,通过对资源环境和城市转型相关要素的综合测度,以资源环境内在作用机制为方法,发现森工城市转型发展的问题,提出问题导向的模式路径,并依据路径差异提供协调资源环境与城市发展的空间响应策略。希望研究可以在理论层面上,构建森工城市转型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空间框架,在实践层面上,为黑龙江省森工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科学可行的方法参考。
白法璋[3](2020)在《疫情冲击下广西特种养殖生产恢复行为探讨——以广西竹鼠养殖业为例》文中提出竹鼠养殖业是广西重点扶持的特种养殖产业,也是广西贫困地区重点扶贫产业。受市场和政策扶持的影响,竹鼠养殖业对帮助广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效果明显。疫情背景下,竹鼠养殖业陷入发展困境,部分从事竹鼠养殖的贫困户存在因疫情返贫风险。政府应加快完善特种养殖业相关政策,建立竹鼠养殖业退出补偿机制;引导建立生态高效现代农业,帮助贫困地区特种养殖业转型升级;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范围;强化因疫情返贫人口的社会保障兜底作用。通过多项举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秦天宝[4](2020)在《生物安全视角下《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订:逻辑起点、类型化方法及主要建议》文中研究说明对《野生动物保护法》进行修订是我国从生物安全视角进行源头控制的重要举措。《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争议由来已久、牵扯复杂,其修法的进路需要经历从"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的逻辑证成。在认识论维度,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逻辑起点,确立"大保护"、"大安全"的理念;在方法论维度,确立与野生动物保护问题最为契合的类型化方法,在纵向层面定位野生动物的法律边界,在横向层面分析野生动物法律调整的准确指向;回归到法律修订的实践维度,结合立法、执法不同层面的法律问题,围绕适用范围、分级体系、食用规制、其他利用途径规制及人工繁育产业的出路等不同问题,分类施策以精准提出修法建议。
农新[5](2020)在《特种养殖未来发展何去何从》文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滥食野生动物的突出问题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同时也将特种养殖业推上了风口浪尖。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释放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法治信号,同时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养殖行业也被摁下了"暂停键"
翟磊[6](2020)在《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离不开基层视角;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基层实践。基层是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根基之所在,是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活力源头之所在,也是法治国家建设的薄弱环节之所在。作为最基层一级政府,乡镇政府是国家权力和政府权威的地方代表,承担着落实国家意志,维护稳定,推动发展的重大责任。乡镇政府能否秉公用权、依法行政,直接影响法治政府建设的整体进程和法治国家建设的整体水平。本文以乡镇(街道)政府为基层法治建设的主要行动者,以基层政府权力为考察对象,立足于乡镇政府权力运行的过程,剖析我国乡镇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法治现状与法治问题,旨在构建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制度框架。本文以“山西洪洞封灶禁煤”“上海市违法群租治理”为例,提出我国乡镇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目标悖论和主体角色悖论。在价值目标层面,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存在“合法性”与“有效性”的价值冲突,合法性和有效性之间存在张力。在主体角色层面,基层政府既是推动基层法治建设的核心力量,同时稍不注意,也往往成为破坏法治建设的关键主体。本文研究重点是聚焦规范约束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力争在理论上提出实现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合法性和有效性统一的方案。在规范实证分析基础上,本文认为,基层政府权力存在执行性、非完整性和裁量性;在社会实证分析基础上,基层政府权力运行一定程度上存在滥作为、不作为与慢作为的异化现象。基层政府力异化现象背后,是权力配置失衡、权力行使公共性缺失、权力监督弱化的制度根源以及法律工具主义和行政特权观念的思想根源。聚焦以上问题,本文尝试构建基层政府权力配置、权力行使和权力监督法治化的三维制度架构,为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合法性和有效性的价值统一提供实现路径。权力配置法治化是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先决条件。为破解基层政府“职权与责任”“财权与事权”“人事权与工作任务”的权力配置失衡问题,“强镇扩权”改革试图回应基层政府的权力需求,提高乡镇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同时,“强镇扩权”改革也存在合法性质疑与有效性困境。本文认为,区县政府与乡镇基层政府权力关系重构应当着眼于结构性改革,为乡镇政府权力配置提供系统完整的法治化路径。乡镇基层政府权力配置法治化须遵循“功能适当原则”“职权法定原则”和“权责一致原则”;以推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实现基层政府权力配置法治化的关键是探索制定专门《乡镇政府组织法》。以中央立法形式对乡镇法律地位、组织机构、职权范围、区县与乡镇分权原则、区县与乡镇行政关系、区县与乡镇财权关系、乡镇政府人员编制、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集中行使行政许可权等权力配置核心条款加以明确规定,最终实现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化。权力行使法治化是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关键环节。基层乡镇政府权力行使具有非独立性、非常规性和责任主导性等现实特征,面临“运动式运行”“压力型运行”和“权责失调型运行”的法治困境。推进基层政府行政规范、行政决策与行政执法的制度建设是破解基层政府权力行使法治困境,实现基层政府权力行使法治化的关键。通过限定“红头文件”规范内容、加强程序规制、建构实施后评估机制以实现基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法治化;通过健全决策程序机制、建构跟踪评估机制、建立责任倒查机制以推进基层政府行政决策行为的法治化;通过理顺行政执法体制、优化行政执法资源、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健全执法协调联动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以实现基层政府行政执法行为的法治化。权力监督法治化是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重要保障。基层乡镇政府权力运行存在违反法律规范的“硬腐败”,以及不作为、慢作为和懒政懈怠等“软腐败”现象。实现权力监督的法治化,重点是要将权力运行的廉洁性监督与效能监督结合起来,构建权力运行协同监督制度体系。针对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廉洁性监督,通过实行“垂直管理制”“任期制”“交流制”“高配制”来完善基层纪检监察监督制度;通过扩大信息公开范围、规范信息公开流程、打造信息公开平台来完善基层政府信息公开机制;通过权责清单制度、分工制约制度、任职限制制度、重大事项申报与公开制度以加强对基层党政“一把手”的监督。针对基层权力运行效能性监督,重点是要回应绩效考核指标内容科学性与考核基础信息失真问题,以及考核过程中基层政府博弈与投机问题,通过基层绩效考核的公众参与机制、建立绩效考核的适度激励与适度问责机制、提升基层政府的法治考核权重,完善基层政府绩效考核与效能监督制度。展望我国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未来前景,本文秉持“法治现实主义”立场,主张践行基层法治建设的渐进式改革与发展之路。基层法治建设需要正视法治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张力。在推进基层法治过程中,既要旗帜鲜明批判“法治虚无主义”,也要警惕“法治浪漫主义”。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背景下,基层法治建设势在必行,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进程等不得。同时,法治也不是万能的,世界上也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层法治建设模式,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也急不得。本文认为,要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背景、秉持法治现实主义的渐进改革立场,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客观地认识和分析基层法治建设之路,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分阶段、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
李天皓[7](2019)在《长白山野猪×杜洛克猪杂交群体种质特性的初步评估》文中指出如今,野猪与家猪的杂交利用正成为养猪业的一个新兴分支,对于丰富市场、满足人们对猪肉的特色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是一个体型外貌较好、体重体尺优良、生长繁殖性能较好、肉质优良以及抗逆性强的杂交野猪。其综合效益高,但与之相关的实验数据非常缺乏。为此,本研究观察了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的体型外貌;对60头、486窝初产和456窝经产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进行生长性状和繁殖性性状测定;选取30头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测定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选取20头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测定肌内脂肪、风味物质和氨基酸;并对其抗逆性进行了科学的评价。为野杂猪今后的生产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测定结果如下:1、体型外貌: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全身被毛灰黑褐色,颈部鬃毛长;头中等大小呈楔型形,额宽、嘴脸直长,耳大小适中微向前倾;体型结构紧凑、胸宽深,背腰平直,肌肉丰满,体质健壮,四肢强健、蹄壳黑色或灰黑色;有效乳头6对以上。2、体重体尺: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的初配公猪(约7月龄)平均体重为112.12kg、体长114.81cm,初配母猪(约7月龄)平均体重为101.62kg、体长102.88cm;成年公猪(约24月龄)平均体重176.625kg、体长145.66cm,成年母猪(约24月龄)平均体重146.85kg、体长124.28cm。3、繁殖性能: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公母猪的初配时间为7-8月龄、初配体重分别是115kg和100kg;初产母猪的平均窝总产仔数9.88头、育成数9.23头、30日龄断奶窝重为54.5kg;经产母猪的平均窝总产仔数10.62头、育成数9.53头、30日龄断奶窝重为56.8kg。4、生长育肥性能: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育肥全期(20kg-100kg)平均日增重656.82g、料肉比3.69。5、胴体性状: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体重达100kg时屠宰,屠宰率75.7%,平均背膘厚37.97mm,眼肌面积39.23mm2,腿臀比29.96%,胴体瘦肉率53.18%。6、肉质性状: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肌肉pH1 6.31,肉色评分4.27,肌内脂肪含量2.77%,滴水损失1.03%,肌纤维面积3389.65cm2,肌肉剪切力6.88kg/cm2。7、肌内脂肪酸、氨基酸和风味物质: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肌肉中富含氨基酸,包括8种必需氨基酸和9种非必需氨基酸;肌肉中脂肪酸成分高达23种,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高达1.333和0.486;肌肉中含有与风味有关的挥发性物质高达237种。无PSE和DFD肉。8、抗逆性和高效性: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耐粗饲料的能力强,能降低养猪生产的粮食消耗,促进养猪产业节本增效。综上所述,野杜杂交猪(62.5%野猪血缘)体型外貌较好,体重体尺适宜,生长速度快,繁殖性能好,瘦肉率高,肉色和嫩度较好,氨基酸含量高,矿物质含量高,肌肉中富含氨基酸、脂肪酸、以及与风味有关的醛、醇、酮、烃等挥发性物质,抗逆性强,综合效益高。
孙立涓[8](2019)在《延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林下经济是以生态环境和林下资源为依托,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为主的复合型立体经济。延边国有林区(长白山森工集团)作为吉林省的重点国有林区,自2015年4月1日起停止东北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采伐后,面临着转型发展和企业改革的重大问题。发展林下经济转变为国有林区继采伐工作后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可以大大减少禁伐后延边国有林区的经济困难,符合林区转型发展的需要。同时伴随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林下经济产业作为林业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但是目前延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仍存在诸多问题,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深加工滞后、生态保护和林下资源开发不协调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延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的发展,如何妥善解决以上问题,对延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依据生态学理论、经济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梳理了延边国有林区历史发展变革的基础上,对2013-2018年延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相关数据和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延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数据的波动变化,分析了延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运用SWOT-PEST模型分析方法,指出适合延边国有林区的发展战略,并提出应合理布局林下经济产业结构,加速产业调整;增加森林景观利用开发力度;完善政策法规,增加林业主管部门支持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扩大林下经济产业规模等建议
屈平平,李涛,纪丽丽,姜八一[9](2018)在《山东地区毛皮动物养殖现状及国际皮草行业发展趋势》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山东地区毛皮动物养殖现状的调查,发现诸多影响山东毛皮动物养殖高效绿色发展的突出问题,与国际皮草行业发展趋势有较大差异,山东应加快毛皮产业转型升级,以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张磊[10](2017)在《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系统自身的演进和发展,高等教育专业设置面临着来自教育系统内外的多重挑战,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识别这些挑战并开发相应的专业设置治理体系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不同层次专业之间的关系在微观层面是与专业层次结构相关的教育系统功能表达问题。在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两分法”和现行专业目录的框架下,两个教育层次的规模对等发展和二者总体在高等教育中的绝对规模使得二者的并行发展呈现出一种双螺旋的运行模式。应用帕森斯AGIL社会系统范式分析发现,专业对接是专业层次适配的基本环节,专业层次适配是教育系统双螺旋专业发展模式中的结构要求,这种双螺旋的效率是实现教育系统特定功能的系统动力。通过构建和运算以专业关系为基础的各类关系矩阵,并结合系统耦合分析方法分析发现,本科专业和高职专业的对接和层次适配处于较为初级的自发为序的状态,表现在专业对接强度分布不均、专业层次结构的稳定性和协调性都有待提高等方面,这不利于教育功能的实现。因而,实现两个专业层次在专业结构上的良性互动以推动教育系统的发展演进并实现预期的教育功能是微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校际专业交往是中观层面关系到院校自身的专业发展和院校之间的专业资源配置问题。应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可以以矩阵形式构建并表达高校之间基于共同举办的专业而形成的不同层次的校际专业关系网络。使用结构洞分析方法对这些矩阵进行分析发现,校际专业交往能力存在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现象。由于内生冲突的存在,院校无法在提升校际专业交往效率的同时提升交往资源的集中程度和对网络的控制力,因而陷入两难决策的困境中。面对影响校际专业关系强度的技术性因素、学科与专业的隔离效应因素、学校发展历史性因素以及教育主体对校际专业关系功能和作用认识的主观因素等原因,开展校际专业关系网络治理以提升校际专业交往资源配置效率和院校专业交往能力是中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以就业为主要关系的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问题是宏观层面社会、教育与人的协同发展问题。在“社会—教育—人”的系统交互和社会与教育“母系统—子系统”的关系模式中,使用耦合分析方法和供需均衡分析方法对教育系统就业供需的专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专业供需行业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教育系统的专业供需处于整体上的供不应求状态,而在社会系统中国民经济各行业对于专业的供需又处于较大程度上的供大于求的状态,产生了“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它是教育系统专业设置的自发独立性与社会系统行业对专业需求的天然不均衡性二者冲突的系统表现,而这种冲突的解释和解决也必然需要在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视角中进行。因此,调整专业与行业的供需关系以解决教育与社会的结构性冲突并实现毕业生职业发展和就业质量的协同即成为宏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通过以上全局性的系统分析发现和识别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目前存在“微观上专业层次适配处于自发为序的状态”“中观上存在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宏观上存在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三个现象,根据其不同的表现可以设立不同的治理目标并开发相应的治理工具以及配套安排等治理要素。使用链理论对这些治理要素进行系统整合,可以发展出一个使各治理要素在横向内容上相互补充和协调,在纵向层次上相互衔接和配套,在时间上保持延续和动态演进的三维治理链,该治理链体系是为教育治理现代化在专业设置和优化调整的地区治理方面构建机制框架方面所做的一种尝试。
二、特种动物养殖现状与我国的出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种动物养殖现状与我国的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1)东平县产业扶贫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贫困 |
2.1.2 精准扶贫 |
2.1.3 产业扶贫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参与式扶贫理论 |
2.2.2 可行性能力理论 |
2.2.3 利益共同体理论 |
3 东平县产业扶贫总体情况分析 |
3.1 东平县区域概况 |
3.2 东平县贫困户基本情况分析 |
3.3 东平县产业扶贫发展情况 |
3.3.1 东平县产业扶贫发展现状 |
3.3.2 东平县产业扶贫的主要模式 |
4 东平县产业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资金整合困难 |
4.2 发展基础薄弱 |
4.3 贫困户参与度低 |
4.4 专业人才缺乏 |
4.5 产业化水平低 |
5 东平县产业扶贫典型案例及其启示 |
5.1 东平县产业扶贫典型案例分析 |
5.1.1 商老庄乡食用菌产业扶贫 |
5.1.2 沙河站镇柳编加工扶贫 |
5.1.3 银山镇南堂子村乡村旅游扶贫 |
5.1.4 老湖镇西三村特种养殖扶贫 |
5.2 东平县产业扶贫典型案例启示 |
6 东平县产业扶贫发展对策建议 |
6.1 创新资金整合机制 |
6.2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
6.3 创新健全参与机制 |
6.4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
6.5 推进产业链条延伸 |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基于资源环境测度的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资源环境与资源环境测度 |
1.3.2 资源型城市中的森工城市 |
1.3.3 城市转型与资源型城市转型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4.1 国内相关研究 |
1.4.2 国外相关研究 |
1.4.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论文框架 |
第2章 研究基础 |
2.1 资源环境理论及测度研究 |
2.1.1 资源环境的理论观点 |
2.1.2 资源环境测度研究 |
2.1.3 资源环境综合测度的基本框架 |
2.2 森工城市转型相关理论及空间研究 |
2.2.1 森工城市的特征与组成 |
2.2.2 森工城市转型的理论构成 |
2.2.3 以转型为目标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
2.3 资源环境与森工城市转型的系统关联 |
2.3.1 传统森工城市的资源环境负效应 |
2.3.2 转型森工城市的资源环境正效应 |
2.4 方法体系构建与技术路线选择 |
2.4.1 方法体系构建思路 |
2.4.2 技术路线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黑龙江省森工城市特征 |
3.1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基础概况 |
3.1.1 研究范围界定 |
3.1.2 城市转型发展基础调研 |
3.1.3 资源环境总体概况 |
3.2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的转型压力 |
3.2.1 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 |
3.2.2 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的振兴需要 |
3.2.3 地方民生的实际诉求 |
3.3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的资源环境约束特征 |
3.3.1 资源环境对城市空间的塑形 |
3.3.2 资源环境对城市网络的疏散 |
3.3.3 资源环境对生产方式的固化 |
3.3.4 资源环境对社会结构的解离 |
3.4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发展的主要矛盾 |
3.4.1 禀赋差异与转型方向 |
3.4.2 主体功能与既有格局 |
3.4.3 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 |
3.4.4 生态服务与产业结构 |
3.4.5 城市引力与基础设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资源环境测度模型构建 |
4.1 测度模型框架设计 |
4.1.1 测度模型的设计思路 |
4.1.2 测度模型框架 |
4.1.3 模型要素选择与指标处理 |
4.2 转型模式识别模块的测度方法 |
4.2.1 基于产业视角的转型模式的轮廓限定 |
4.2.2 模式识别指针的选取 |
4.2.3 指标构成与测度方法 |
4.3 转型空间响应模块的测度方法 |
4.3.1 基于资源环境系统机制的方法集成 |
4.3.2 面向转型格局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测度 |
4.3.3 面向产业结构的森林生态服务测度 |
4.3.4 面向生态修复的安全格局测度 |
4.3.5 面向人居环境的空间适宜性测度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发展的模式判定 |
5.1 基于指标测度的黑龙江省森工城市差异性 |
5.1.1 资源环境禀赋层面 |
5.1.2 产业结构层面 |
5.1.3 经济社会发展层面 |
5.1.4 区位条件层面 |
5.2 基于模式指针的聚类分析 |
5.2.1 模式指针测度结果 |
5.2.2 基于指针读数的聚类分析 |
5.2.3 聚类特征提取与转型思路 |
5.3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发展模式差异与路径特征 |
5.3.1 转型模式的生成 |
5.3.2 引力核心模式 |
5.3.3 产销基地模式 |
5.3.4 精明收缩模式 |
5.3.5 职能置换模式 |
5.4 模式化发展的协调性与可变性 |
5.4.1 基于边界融合的模式协调 |
5.4.2 基于非均思路的模式异变 |
5.4.3 重要转型节点的模式镶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响应模式差异的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策略 |
6.1 响应引力核心模式的空间调控策略 |
6.1.1 资源环境承载力引领核心城市发展 |
6.1.2 优化内生空间提升城市引力 |
6.1.3 发挥多元化优势协调三产结构 |
6.1.4 典型城市铁力的测度方法实践 |
6.2 响应产销基地模式的产业布局策略 |
6.2.1 生态服务水平主导转型方向 |
6.2.2 整合区域资源培育优势产业聚集 |
6.2.3 基于生态服务差异的产业空间布局 |
6.2.4 典型生产单元朗乡的测度方法实践 |
6.3 响应精明收缩模式的生态储备策略 |
6.3.1 生态储备空间的精细化管控 |
6.3.2 以生态安全格局决策空间发展 |
6.3.3 融合景观文脉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
6.3.4 典型城市五大连池的测度方法实践 |
6.4 响应职能置换模式的空间重构策略 |
6.4.1 外向连接寻找新增长点 |
6.4.2 内部协作重置产业结构 |
6.4.3 产城融合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
6.4.4 牡丹江市产业园区的测度方法实践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疫情冲击下广西特种养殖生产恢复行为探讨——以广西竹鼠养殖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疫情之下对广西竹鼠养殖业的影响与冲击 |
1.1 重点扶贫产业遭受重大影响 |
1.2 疫情对竹鼠养殖业带来的影响 |
1.2.1 养殖企业生产经营进退两难。 |
1.2.2 竹鼠养殖贫困户面临极大的返贫风险。 |
1.2.3 特种养殖业缺乏风险防范措施。 |
1.2.4 特种养殖业动物检疫标准缺失。 |
2 疫情之后特种养殖业参与扶贫的若干思考 |
2.1 补充完善特种养殖业帮扶政策 |
2.2 建立特种养殖业退出补偿机制 |
2.3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 |
2.4 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范围 |
2.5 强化社会保障兜底作用 |
(5)特种养殖未来发展何去何从(论文提纲范文)
史上“最严禁野令”出台 |
特种养殖业的现状 |
特种养殖业面临的形势 |
特种养殖业的转型发展路 |
多方联动,共渡难关 |
(6)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基层法治离我们有多远? |
二、基层治理的法治悖论 |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四、基本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限定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现实困境与发展方向 |
第一节 基层政府的职能与职权 |
一、基层政府职能与职权的规范分析 |
二、基层政府职权的法律特征 |
第二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现状分析 |
一、基层政府失灵与政府权力异化 |
二、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异化之根源 |
第三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塑造 |
一、基层政府治理的理念误区与极端倾向 |
二、合法性: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底线 |
三、有效性: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重塑 |
四、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三维架构 |
第三章 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化 |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配置失衡及其解决路径 |
一、问题意识:纵向权力配置失衡 |
二、制度性根源:法定职权与管理的错位 |
三、关于基层乡镇政府地位的理论主张 |
第二节 强镇扩权:基层政府赋权改革探索与反思 |
一、改革历程与实践样本 |
二、行政性分权:强镇扩权改革的路径反思 |
第三节 基层政府赋权的法治化路径 |
一、确立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基本原则 |
二、明确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目标: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 |
三、健全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保障 |
第四章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法治化 |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实践图景——以上海群租治理为例 |
一、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现实——群租治理的真实场景 |
二、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依据——群租治理的政策推进 |
三、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过程——群租治理中的街镇角色 |
第二节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现实特征 |
一、基层政府权力的“运动式运行”困境 |
二、基层政府权力的“压力型运行”困境 |
三、基层政府权力的“失调型运行”困境 |
第三节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法治化建构 |
一、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法治框架 |
二、基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法治化 |
三、基层政府行政决策的法治化 |
四、基层政府行政执法的法治化 |
第五章 基层政府权力监督的法治化 |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腐败的表象与根源 |
一、基层政府权力腐败:硬腐败与软腐败 |
二、基层政府权力廉政监督与效能监督的统一 |
第二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廉洁性监督 |
一、基层政府权力腐败的危害性 |
二、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腐败的根源分析 |
三、价值导向:从事后惩戒转向事前预防 |
四、基层政府权力监督的制度化构建 |
第三节 基层政府权力效能监督的法治化 |
一、基层政府效能监督的实证分析:以2019年D区街镇考核为例 |
二、基层政府效能监督的法治困境 |
三、基层政府效能监督法治化的改进路径 |
第六章 余论: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未来展望 |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法治虚无主义批判 |
一、基层治理中法治虚无主义的新变异 |
二、基层法治虚无主义的形态与后果 |
第二节 警惕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法治浪漫主义 |
一、法治浪漫主义思潮的形成 |
二、法治浪漫主义的迷惑性与危害性 |
第三节 坚持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法治现实主义 |
一、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背景 |
二、秉持法治现实主义的渐进改革立场 |
三、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渐进实现路径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兼怀人生四十 |
(7)长白山野猪×杜洛克猪杂交群体种质特性的初步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野猪研究进展 |
1.1.1 野猪生态与生境 |
1.1.2 野猪生物学特性 |
1.1.3 野猪的驯化 |
1.1.4 野猪的遗传研究 |
1.2 野猪的市场需求及利用价值 |
1.2.1 野猪的市场需求 |
1.2.2 野猪的食用价值 |
1.2.3 野猪的医用价值 |
1.2.4 野猪的生态价值 |
1.3 野猪对家猪品种改良的作用 |
1.3.1 野猪与家猪的杂交改良现状 |
1.3.2 长白山野猪概况 |
1.3.3 杜洛克猪概况 |
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动物 |
3.1.2 试验仪器 |
3.1.3 试验试剂 |
3.2 测定项目及试验方法 |
3.2.1 生长性能测定 |
3.2.2 繁殖性状测定 |
3.2.3 胴体性状指标的测定 |
3.2.4 肉质性状指标的测定 |
3.2.5 肌肉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的测定 |
3.2.6 肌肉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测定 |
3.2.7 数据整理分析 |
4 结果 |
4.1 体型外貌 |
4.2 体重体尺 |
4.3 繁殖性能 |
4.4 生长育肥性能 |
4.5 产肉性能 |
4.5.1 胴体性状 |
4.5.2 肉质性状 |
4.5.3 肌肉脂肪酸、氨基酸和风味物质 |
4.6 抗逆性和高效性 |
5.讨论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延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林下经济 |
2.1.1 林下经济概念 |
2.1.2 林下经济模式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生态学理论 |
2.2.2 经济学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章 延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3.1 延边国有林区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气候特点 |
3.1.3 地理地貌 |
3.2 延边国有林区经济发展现状 |
3.3 延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历史变革 |
3.4 延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
3.4.1 林下经济产值情况 |
3.4.2 林下经济产值占林业总产值的比重 |
3.4.3 延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各产业产值情况 |
3.5 延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
3.5.1 林下种植模式 |
3.5.2 林下养殖模式 |
3.5.3 林下采集加工产业 |
3.5.4 森林景观利用 |
第四章 延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SWOT-PEST模型分析 |
4.1 延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的优势 |
4.1.1 政治优势 |
4.1.2 经济优势 |
4.1.3 社会优势 |
4.1.4 技术优势 |
4.2 延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的劣势 |
4.2.1 政治劣势 |
4.2.2 经济劣势 |
4.2.3 社会劣势 |
4.2.4 技术劣势 |
4.3 延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的机会 |
4.3.1 政治机会 |
4.3.2 经济机会 |
4.3.3 社会机会 |
4.3.4 技术机会 |
4.4 延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的威胁 |
4.4.1 政治威胁 |
4.4.2 经济威胁 |
4.4.3 社会威胁 |
4.4.4 技术威胁 |
4.5 延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战略 |
4.5.1 优势-机会战略(SO型发展型战略) |
4.5.2 优势-威胁战略(ST型综合利用性战略) |
4.5.3 劣势-机会战略(W0型产业升级型战略) |
4.5.4 劣势-威胁战略(WT型保守型战略) |
第五章 延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建议 |
5.1 合理布局林下经济产业结构,加速产业调整 |
5.2 增加森林景观利用开发力度 |
5.3 完善政策法规,增加林业主管部门支持力度 |
5.4 多渠道筹措资金,扩大林下经济产业规模 |
参考文献 |
感谢 |
(9)山东地区毛皮动物养殖现状及国际皮草行业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山东省毛皮动物养殖业发展的新亮点 |
1.1 地域分布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
1.2 产业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有所提高 |
1.2.1 养殖规模大, 数量多。 |
1.2.2 品种多元化, 自主育种趋势明显。 |
1.2.3 机械化程度和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
1.2.4 特养饲料工业飞速发展。 |
1.2.5 毛皮动物养殖协会和合作社迅速壮大。 |
1.2.6 产业链逐步完善 |
2 阻碍山东省毛皮动物养殖业高效绿色发展的突出问题 |
2.1 优良种源相对不足 |
2.2 标准化养殖程度不高 |
2.2.1 饲料品质难保, 配制技术落后 |
2.2.2 抗生素和激素滥用情况严重 |
2.2.3 卫生防疫不到位 |
2.2.4 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
2.3 信息化程度不高 |
2.4 整个行业缺乏标准 |
2.5 环境污染严重 |
2.6 动物福利注重程度不够 |
3 国际皮草行业的发展趋势 |
3.1 产业规范化 |
3.2 产品高端化 |
3.3 动物福利水平高 |
4 结语 |
(10)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 |
1.2.1 研究对象 |
1.2.2 核心概念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外对于专业设置的认知差异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1.3.3 国内研究 |
1.3.4 研究评述 |
第2章 专业关系的研究范畴与分析方法 |
2.1 专业关系的分类及其量化 |
2.1.1 专业关系系统分类 |
2.1.2 专业关系的主体范畴、数据与标识 |
2.1.3 专业关系赋值规则及量化框架 |
2.2 专业与院校之间举办关系的量化考察 |
2.2.1 本科院校与本科专业的举办关系 |
2.2.2 举办高职专业的院校与高职专业的举办关系 |
2.3 基本理论与方法 |
2.3.1 基本理论 |
2.3.2 分析方法和工具 |
2.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3章 微观分析:专业层次适配与教育系统发展 |
3.1 专业层次的两分法与专业对接 |
3.1.1 专业层次的两分法 |
3.1.2 专业对接的含义与内容 |
3.1.3 本科专业目录与高职专业目录的对接关系 |
3.1.4 院校与专业的对接关系 |
3.2 专业层次相互关系的社会系统论 |
3.2.1 帕森斯AGIL社会系统论 |
3.2.2 专业层次适配的社会系统解释 |
3.2.3 专业对接之于教育社会系统的意义 |
3.3 适应—整合:专业对接是专业层次适配的基本环节 |
3.3.1 专业对接与专业层次适配的社会系统关系 |
3.3.2 专业对接的基本单位与组织结构 |
3.3.3 专业对接关系的强度 |
3.3.4 专业对接强度的地区状态 |
3.4 整合—潜在模式维持:专业层次适配是双螺旋模式的结构要求 |
3.4.1 专业层次与双螺旋模式的社会系统关系 |
3.4.2 专业对接的双螺旋模式结构分析 |
3.4.3 双螺旋专业对接链的长度与层次适配 |
3.5 潜在模式维持—目标达成:双螺旋效率是教育功能实现的系统动力. |
3.5.1 专业层次双螺旋模式与教育功能实现的社会系统关系 |
3.5.2 专业对接指数 |
3.5.3 专业结构效率的系统分析方法 |
3.5.4 专业对接的耦合度分析 |
3.5.5 专业对接的耦合协调性分析 |
3.5.6 双螺旋模式的系统效率 |
3.6 小结与讨论:专业层次适配的阶段特征及治理的原则、分类方法与空间 |
3.6.1 治理起点:地区专业层次适配的阶段性特征 |
3.6.2 专业层次适配地区特征的成因 |
3.6.3 专业层次适配的治理空间 |
3.6.4 专业层次适配的治理原则 |
3.6.5 专业层次适配的分类治理方法 |
第4章 中观分析:校际专业交往与院校专业发展 |
4.1 校际专业交往与校际专业关系 |
4.1.1 校际专业交往与校际专业关系的含义与特性 |
4.1.2 校际专业交往规定了校际专业关系的内容 |
4.1.3 校际专业交往构建了校际专业关系存在形式的可能性空间 |
4.1.4 校际专业交往规定了校际专业交往关系的强度 |
4.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是校际专业关系的社会存在表达形式 |
4.2.1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定义 |
4.2.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结构与属性 |
4.2.3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存在性及其意义 |
4.2.4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构建方法 |
4.3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与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
4.3.1 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
4.3.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形成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机制 |
4.3.3 结构洞: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测量 |
4.4 地区院校专业交往能力的分类实证分析 |
4.4.1 类型一:举办高职专业院校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
4.4.2 类型二:举办本科专业院校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
4.4.3 类型三:全局专业院校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
4.4.4 类型四:基于专业对接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
4.4.5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比较分析 |
4.5 小结与讨论:校际专业交往能力引致的院校专业发展治理需求 |
4.5.1 治理起点: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 |
4.5.2 治理难题:影响校际专业关系网络调整和演化的因素追溯 |
4.5.3 治理目标:提升院校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
4.5.4 治理工具 |
4.5.5 治理能力涵养 |
第5章 宏观分析:专业就业协调与社会事业发展 |
5.1 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是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
5.1.1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社会系统论 |
5.1.2 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结构性冲突 |
5.1.3 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是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解决方案 |
5.2 地区性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
5.2.1 研究方法设计 |
5.2.2 本科专业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
5.2.3 高职专业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
5.2.4 “需求导向”与“学科导向”的专业供需耦合差异 |
5.2.5 教育系统专业供需协调的“低水平发展陷阱” |
5.3 地区性就业供需行业结构耦合分析 |
5.3.1 研究方法设计 |
5.3.2 各行业的本科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
5.3.3 各行业的高职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
5.3.4 各行业的全局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
5.3.5 行业专业供需协调的地区特征共性 |
5.3.6 行业专业供需协调的层次和行业特性 |
5.4 小结与讨论:教育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治理 |
5.4.1 治理起点: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 |
5.4.2 专业供需平衡的动力机制 |
5.4.3 治理目标:教育、社会与人的协同发展 |
5.4.4 治理思路 |
5.4.5 治理工具 |
第6章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及行动路径 |
6.1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原则 |
6.2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目标 |
6.3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工具 |
6.4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配套 |
6.5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构建与运行 |
6.5.1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概念 |
6.5.2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构建 |
6.5.3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运行 |
第7章 结语 |
7.1 主要的发现与结论 |
7.1.1 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分析的三个发现 |
7.1.2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行动路径总结 |
7.2 创新与贡献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T地区高等院校名单、标识及举办的专业数量 |
附录B: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 年)(部分) |
附录C:能与高职专业目录对接的本科专业名单 |
附录D:能与本科专业目录对接的高职专业名单 |
附录E:T地区举办的本科专业与高职专业对接院校数量关系 |
附录F:T地区本科专业与产业就业供需协调状况 |
附录G:T地区高职专业与产业就业供需协调状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特种动物养殖现状与我国的出路(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平县产业扶贫问题研究[D]. 李瑾.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3)
- [2]基于资源环境测度的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模式研究[D]. 李昂.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3]疫情冲击下广西特种养殖生产恢复行为探讨——以广西竹鼠养殖业为例[J]. 白法璋.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11)
- [4]生物安全视角下《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订:逻辑起点、类型化方法及主要建议[J]. 秦天宝.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20(03)
- [5]特种养殖未来发展何去何从[J]. 农新. 农村新技术, 2020(04)
- [6]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问题研究[D]. 翟磊.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7]长白山野猪×杜洛克猪杂交群体种质特性的初步评估[D]. 李天皓.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8]延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 孙立涓. 延边大学, 2019(01)
- [9]山东地区毛皮动物养殖现状及国际皮草行业发展趋势[J]. 屈平平,李涛,纪丽丽,姜八一. 中国动物保健, 2018(10)
- [10]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D]. 张磊. 天津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