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奉献永远不会过时

爱和奉献永远不会过时

一、爱心与奉献永不过时(论文文献综述)

胡杨[1](2021)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育人主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育人载体,依托相应的媒介,通过有效的育人途径使大学生在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中认知红色文化资源并积极内化红色精神和红色优良传统,继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外化成高尚行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意义重大。从国家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维护党的执政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唤醒人民群众心中的“红色记忆”;从大学生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助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红色文化资源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高校间也积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并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取得了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率不断提高,部分校园的红色文化氛围渐显浓郁,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话语空间也更为宽广等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敏锐地洞察到国外不良思潮、市场经济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新媒体中的不良言论等环体层面的宏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冲击,以及育人主体过分强调理论灌输,缺乏体验、感悟式的实践教育,脱离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育人实践等方法技术和育人主客体的个人原因等微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消解。宏观和微观因素合力造成了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过程中具实存在的利用主体、主题、方式、动力和评价层面的问题。它们都是高校进一步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的障碍。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要想取得成效,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这就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育人评价体系,学理性地探讨高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评价原则、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的现实设立依据、开展评价工作的现实困境等范畴。只有适时精准地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工作,才能够及时观察和搜集育人过程中凸现出来的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靶向,助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开展。行之有效的路径是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要有效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价值,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诉求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积极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建构起良性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话语,拓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传播媒介,倡导大学生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自我教育,打造起“六位一体”的新型育人格局,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提高。与此同时,建构和完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有助于避免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陷入低效、无效的境地,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建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必须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设立起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加强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优化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宏观和微观环境。

李可欣[2](2021)在《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雷锋精神代代传承的重要性。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其思想道德和人生价值观的状况影响着未来社会道德风尚和价值观的走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如何引导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雷锋式”时代新人,已成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育人任务。全文共由引言、正文、结论三大部分构成。引言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正文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概述雷锋精神的相关内容。首先,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对雷锋精神的形成背景进行梳理。其次,阐述雷锋精神的概念和时代内涵。厘清雷锋精神不等同于雷锋的精神。最后,从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行为实践、精神传承四方面提炼出雷锋精神的特征。第二部分主要从大学生和高校两方面阐述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的现实意义。对大学生而言,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对高校而言,是推动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需要。第三部分通过对大连市部分高校师生访谈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调查分析,从中挖掘出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高校缺少对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部分教师未能在雷锋精神培育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尚未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的育人合力以及部分大学生缺乏对雷锋精神的价值认同四方面进行原因分析。第四部分针对调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以及展开的原因分析,提出相应对策。首先,要推进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工作的常态开展。其次,发挥教师对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的示范引领作用。再次,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的育人合力。最后,从思想认知、情感认同、内化为价值追求和实践养成四方面激发大学生雷锋精神的自我教育。结论主要对全文的整体思路和主要意旨做了简要概述,并对高校长效推进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做了展望。

王蕊[3](2021)在《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在2021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指出“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接班人,必须立志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中内蕴无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要求党的年轻干部必须始终践行并传承下去。青年公职人员是党的年轻干部队伍的主要后备军和人才储备力量,是年轻一代国家行政的主体,是未来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中流砥柱和中坚力量。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年轻干部的道德建设工作,在多次会议和讲话中强调年轻干部要讲政德、立政德、修政德、强政德,青年公职人员道德虽不完全等同于年轻干部政德,但其内涵价值也自然蕴蓄其中。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的道德状况不仅代表着整个职业群体的道德总水平,还对全社会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关乎整个民族的道德进步和文明发展程度,关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因此,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在新时代尤为重要,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工作尤为紧迫。新时代强调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不仅对规范青年公职人员自身行政行为以确保正确履职尽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更是新时代为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铸魂补钙”所必须施行的关键举措。强化青年公职人员的道德有利于在国家行政人员群体中进一步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补足精神信仰之钙、把稳思想灵魂之舵、秉承民族精神之脉。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应以政治品德建设作为中心和统领,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作为基本准则,深度融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基本纲要中的总体要求和四个基本着力点,同时注意结合青年公职人员的特质和优势,为促进并形成更高水平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而不懈努力探索。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工程的顺利推进以及建设目标的最终达成需要将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与扎实可行的实践探索紧密结合,以尽快在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内外布局中形成强大合力获取最优效果。为此,本文特采取理论研宄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将全文共划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详细论证与分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学界目前关于相关论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行文思路、逻辑架构、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何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等,奠定了本论题的研究基础和起点。第二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问题概述。分别对公职人员、青年公职人员、青年公职人员道德三个核心概念进行阐释和界定,同时对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各方要素包括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原则、主要内容等进行具体解析,以此明确本研究的主体和价值。第三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理论资源。本章节分别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理论、国外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做法与经验借鉴等四个层面出发,作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理论之基,为后续章节相关结论的得出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第四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问题及成因。这一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首先,对目前我国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状加以概述,这部分内容主要突出我国在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方面已经取得的成绩,具体包括:青年公职人员的个人素养多维提升、道德认同显着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卓有成效、先进道德模范层出不穷等几个方面。紧接着,明确指出目前我国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主要问题在于:理想信念面临挑战、教育培训效果欠佳、制度体系存在缺陷等,并针对现存问题着重从思想观念、制度机制、社会环境三个层面深入系统地分析了可能导致上述现存问题出现的原因。本部分内容的论述为下一篇章部分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优化路径明确了方向。第五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优化路径。这是本论文的又一重点部分。本篇章中认为,为了更好的解决和优化上一部分中指出的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主要问题,首先要把握两个基本前提,即注重顶层设计和抓牢“关键少数”。紧接着重点从深化青年公职人员自身道德修养,以实现“以心修德”;强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培训,以实现“以教强德”;完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制度设计,以实现“以制固德”;优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环境,以实现“以境养德”等几个具体层面着力展开相关论述。通过编织全面、系统、安全的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网络,形成科学、有效、灵活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发展模式,加快提升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水平,有效促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周璐[4](2020)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研究 ——以部编版英雄人物选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们奋发向上的强大力量,始终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核心。千百年来,我国一直都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我们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我国历史文明的孕育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身上都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气息。对于小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通过学习英雄人物的事迹,感受英雄人物身上的爱国精神,激励学生从小努力奋斗,拥有扎实的基本功,立志长大以后报效祖国,回馈祖国。语文学科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故笔者从语文学科入手,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研究对象,以英雄人物选文为切入点,对整套教科书共十二册课本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进行了梳理,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频数统计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相结合。从笔者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英雄人物选文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包括爱国英雄人物的选编存在着性别单一、数量分布不均衡、时代性不强;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各部分占比分布不均衡、分布缺乏规律,时代特征、现实性不强等问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这些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于女性存在性别弱势和革命战争持续时间较长,也是因为教科书的编写者没有一个具体的参考标准等等。为了使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英雄人物选文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更加合理,笔者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在爱国英雄人物的选编上,可以适当增加女性形象;并且着眼于新时代下的爱国英雄人物,选取具有时代意义的爱国英雄形象;其数量和分布应该符合小学生的接受水平。在英雄人物选文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编排上,各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有逻辑性的分布,能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并且要有一定的规律性,难易程度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步加深,册与册之间要有衔接,呈连续状态。

陈伶浪[5](2020)在《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劳动模范(简称劳模)是党和政府授予在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取得显着成绩的劳动者的一种崇高荣誉称号。劳模精神是通过劳模行为体现的,并通过劳模表彰得到承认,是劳模在社会实践中所展现的价值观念、道德风范、精神风貌、行为准则等。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瑞金就涌现了劳模表彰运动的雏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劳模表彰工作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劳模表彰作为发动群众、联系群众、为了群众的制度固定下来。一部我国劳模运动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史、振兴史。一代又一代劳模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积极倡导下,历经近90年的演化,劳模精神的内涵功能不断丰富完善、示范引领作用越来越凸显,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劳模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始终把其作为影响、带动和鼓舞亿万劳动群众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而不懈努力的风向标和精神动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劳模座谈、考察调研、劳模大会等不同场合多次就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充分发挥劳模作用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对进一步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劳模精神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发扬光大劳模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新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劳模精神无疑是新时代最具感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的精神力量。因此,加强对劳模精神的研究,挖掘、阐释这一“精神富矿”的内涵功能、时代价值、弘扬路径等,对于充分焕发亿万职工群众的劳动热情、激发职工群众的创新活力、迸发职工群众的无穷力量,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建功立业、展现风采、再铸辉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正是以劳模精神起源于何时?劳模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有何困境?新时代如何弘扬劳模精神?这4个问题为主线进行探析研究。首先追溯了劳模表彰运动的历史起源,以及劳模精神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所发挥的巨大精神引领作用,并创造性地将我国劳模精神内涵的嬗变历程划分为萌芽期(新中国成立以前)、雏形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成形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完善期(新时代),同时针对每一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劳模精神所展现的特色加以研究。在此基础上,比较详细解读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的深刻含义以及劳模精神所具有的激励教育、示范引领、文化影响等功能作用,而后得出我国劳模精神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从实践层面看得益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主流媒体的大力宣传、人民群众的广泛尊崇、工会组织的积极作为以及劳模群体的自我弘扬;从理论层面看,其根本原因在于有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作为理论基石、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习近平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作为理论指导。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绘就了新时代的宏伟蓝图,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新时代仍然是一个奋斗的时代,需要有劳模精神的力量、劳模精神的作用、劳模精神的激励,从而进一步激发广大劳动群众以脚踏实地的干劲、勇往直前的闯劲、攻坚克难的钻劲建功新时代。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劳模精神的弘扬也确实遇到了一些困境和问题,本文阐述了社会认识偏差、社会功利化、多元价值观、西方意识形态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分析了由于普通劳动者地位有所弱化、工人阶级归属感有所淡化、劳模管理服务仍存在薄弱环节、劳模精神宣传教育还不够到位等原因所造成的不利影响。面对这些困境和问题,本文阐明了全社会只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坚持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四最”劳动精神,坚持倡导正确的劳动观,就能提高认识、主动作为,自觉弘扬、传承、践行劳模精神,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要创新方式方法、完善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等意见建议。

赵盛梅[6](2020)在《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创造性转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哲学思想和伦理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宝藏。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完备的道德教育体系。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有助于解决当今社会人们遭遇的某些精神困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结合时代要求继承、转化和创新,展现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有利于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是当前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教育资源之一,以其深厚的儒学积淀、海纳百川的胸襟、开拓进取的精神、直面现实的品格以及躬行践履的工夫进入我们的视野,教育人如何通过主观践履冲破内外障蔽,化德性为德行,实现从理念伦理到实践伦理的转换。其思想体系中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等精华,有助于强化道德观念,提高主体意识,通过事上磨炼提高实践能力,塑造道德品格,坚守良知初心,对我国当下开展道德教育,推进道德建设有较高的借鉴意义。要想充分发挥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须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目前关于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关于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实现创造性转化的系统研究相对薄弱。本论文所论的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王阳明道德教育的目标、理念、内容、原则和方法等。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发掘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体系中含有当代价值的精神内核,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研究,具体分为“以何转”、“何以解”、“何以转”三部分。第一部分,“以何转”,即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以何价值内涵转化成为新时代道德教育体系构建的思想资源。第一章,通过详细阐述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明朝中期的历史背景,认真梳理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展现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思想脉络。第二章,呈现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全面深入地阐释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以及清晰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框架构成和完整面貌。第二部分,“何以解”,即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对新时代道德教育建设的启发。第三章,通过考察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和历史价值,对其进行客观理性的综合评析,分析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局限性,反思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深入探究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理论体系中的精华,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道德教育现状,提炼和彰显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对新时代道德教育思想体系构建的当代价值,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第三部分,“何以转”,针对当前道德领域和道德教育出现的问题,利用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精髓给予启发和价值借鉴,进而开展创造性转化探索研究。这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第四章,从现实论域探索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创造性转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包含当代道德教育境遇和转化何以可能的前提条件。第五章,从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研究和创新性实践探索,包含创造性转化的原则、路径和实践。以期经创造性转化后的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能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为新时代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智慧借鉴。

孙园媛[7](2020)在《红旗渠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红色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红旗渠精神是一种具体的红色文化,具有民族性,同时又具有区域性优势,将其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利于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目标,培养教师的家国情怀以及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效性等。从红旗渠精神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融入情况来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有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弱化、教学内容上缺乏对红旗渠精神的充分开发利用、融入红旗渠精神的方法单一、部分学生对红旗渠精神缺乏了解以及学校对红旗渠精神的宣传力度不够。通过分析,其原因为教师的教学理念深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教师研究红旗渠精神的意识不足、教师教学方法创新动力不足、学生的思想受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以及学校培养目标定位上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及原因,为了使红旗渠精神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融入达到更好的效果,本文认为应该做到:教师树立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教师提高对红旗渠精神的情怀、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融入红旗渠精神,以此来提高教师将红旗渠精神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识和能力。将红旗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开展红旗渠精神实践教学、开设研究红旗渠精神的兴趣课程,以此来拓宽学生学习红旗渠精神的渠道。学校加强文化建设,拓宽弘扬红旗渠精神的渠道;学校增加经费投入,加强宣传红旗渠精神的物质保障;学校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开发利用红旗渠精神的能力。以此为红旗渠精神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有效支持。最后,本文设计了一个教学案例,具体讲述如何有效地将红旗渠精神融入到课程中。

申承林[8](2020)在《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特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办好特殊教育”。而办好特殊教育的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特殊教育工作有其特殊性,选择适合的人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不仅会提高工作的效益,还会降低工作中的管理成本,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本研究的问题来自特殊教育实践一线,希望通过研究能为一线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研究目的:探讨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结构,主要有四方面:(1)构建中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的理论模型;(2)初步编制适合中国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量表;(3)检验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量表的信度和效度;(4)调查了解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状况。研究方法:首先采用文献法和访谈法建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特质理论模型。基于模型依次进行以下研究步骤: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探索构建模型内部各因素的拟合情况,并最终构建起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的结构模型,并对测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最终确定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问卷,对全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与职业承诺、职业倦怠和角色冲突的关系进行分析。个案访谈49名,其中行政领导19名,优秀教师30名,问卷访谈982名,其中特殊教育学校教师495名,普通学校教师124名,在校大学生363名。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问卷正式取样1089名,其中男教师210名,女教师879名,年龄范围在22-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岁,教龄在1-37年之间,其中5年以下教龄400人,6-15年教龄383人,16年以上306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特质现状研究取样3635人,其中男教师696人,女教师2939人,年龄分布20-60岁,平均年龄约37岁,专任教师2957人,行政领导146人,“双肩挑”岗位人员532人,初级职称1646人,中级职称1476人,高级职称507人,正高级6人,有特殊教育专业经历1974人,培智学校1214人,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2006人,自闭症学校42人,启聪学校(聋校)325人,启明学校7人,自闭症机构42人。参与现状测试的教师也同时完成了职业认同、职业倦怠和角色冲突问卷。研究结果:(1)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包含7个维度,分别是事业心、效能感、自控力、同情心、进取心、平和心境和奉献精神。基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维度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问卷共36个项目,分别是事业心8个项目,效能感6个项目,自控力6个项目,同情心5个项目,进取心4个项目,平和心境3个项目,奉献精神4个项目。(2)《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总量表以及各个因子题项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系数在0.707-0.952之间,分半信度系数在0.721-0.901之间,所有指标均大于0.7。因此,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预测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经计算获得验证性因子分析指标,结果发现:χ2/df<3,GFI>0.9,CFI>0.9,RMR<0.04,RMSEA<0.08。(3)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测量结果显示: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事业心、效能感、自控力和奉献精神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全部因子得分均存在显着的年龄差异;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全部因子得分均存在显着的地域差异;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的所有维度在教龄变量上的差异显着;人口学变量中的教师职称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中除平和心境之外的其它维度影响显着。(4)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特质各因素与职业承诺、职业倦怠和角色冲突量表各维度相关显着,具体情况: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特质及其附属维度与职业承诺总分、情感承诺、规范承诺呈显着的正相关,并且各因素相关系数均在0.35以上,以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特质的七个维度作为自变量,以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承诺总分作为因变量进入回归方程,方差膨胀系数(VIF)取值在1.518-2.834之间,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特质中的六个维度进入回归方程,依次是:进取心、奉献精神、平和心境、效能感、事业心、自控力,多元相关系数为0.496,联合解释的变异量为24.6%,其中进取心的解释率最高,为17.0%;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特质及其附属维度与职业倦怠总分、职业倦怠中的低自我成就感维度得分呈显着的正相关。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特质及其附属维度与职业倦怠中的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维度得分呈较显着的负相关,以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总分作为因变量进入回归方程,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VIF取值在1.349-2.566之间,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特质中的四个维度进入回归方程,依次是:效能感、同情心、事业心、自控力,多元回归系数为0.204,联合解释的变异量为4,2%,其中进取心的解释率最高,为3.3%;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特质及其附属维度与角色冲突总分呈显着的负相关,以特殊教育教师的角色冲突总分作为因变量进入回归方程,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VIF取值在1.595-3.029之间,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特质中的七个维度全部进入回归方程,多元回归系数为0.466,联合解释的变异量为21.7%,其中事业心的解释率最高,为17.5%。研究结论:(1)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与量表编制者的理论构想基本一致,经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测量数据与构建模型之间拟合合理,七个维度模型结构稳定、可靠,本问卷可以作为测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的工具;(2)通过考察Cronbach’s α系数,分半信度,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3)通过文献法、访谈法以及听询专家意见等方法,考察量表的内部一致性、验证性因子分析保证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4)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总体状况良好,但在性别,年龄、地域、教龄、职称方面水平有差异;(5)通过分析职业人格量表与职业承诺、职业倦怠和角色冲突量表各因子之间的相关,验证了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表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问卷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适应性具有很好的预测功能。(6)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量表可广泛用于特殊教育教师的选拔、培训、评估。

张雷[9](2020)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个人的挺立,依靠的是脊梁;一个民族的崛起,支撑的是精神。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但需要遍地林立的物质大厦,更需要建造巍峨耸立的精神大厦。人是精神的载体,人物报道是传播和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主流舆论的利器,也是建造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作为中国人民的“第一大报”,70多年来,一代代人民日报的新闻工作者,秉承党中央机关报的历史使命,书写着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战斗、生活、建设、发展的当代史,描绘着新中国精神大厦的图谱,形成了独特的人物报道传统。2014年8月18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经由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这个指导意见的通过,标志着“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有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在党中央领导下,打响了一场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主体、夺取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主流媒体排头兵和主力军,人民日报抓住媒体融合的时代机遇,坚持“一手抓技术,一手抓内容”,在依托“中央厨房”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同时,不断提高优质内容生产能力,把人物报道这一传统优势和长处发挥到了极致,人物报道的栏目创新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根据本研究所做的全样本统计,2014年8月至2019年4月,人民日报共刊发人物报道9000多篇,月均150余篇,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栏目稿,涉及栏目387个,新开设栏目197个,人物报道由以往的“多栏目”格局演化为“多栏目集群”的新格局。以人物的精神为“特殊材料”,以栏目建设为主体,人民日报在其版面、网页、移动新媒体上构建起一种类似当今“摩天大楼”所普遍采用的“巨型框架+核心筒+加强桁架”结构,映射出“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生动镜像。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格局发生变化:首先是典型报道栏目多样化、立体化、系统化:重大典型报道以“时代楷模”宣传为核心,“时代先锋”、“先锋足印”、“最美基层干部”、“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四大栏目“鼎足之势”,各类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不断推陈出新。这四大栏目与“时代楷模”以及众多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结合在一起,就构筑起了一座精神大厦的“核心筒”。2013年之前,人民日报已经出现多个大型常设普通人故事栏目,并形成了“人生境界”、“劳动者之歌”、“身边的感动”、“暖流”等多个栏目“接力”的局面。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以“普通人”为报道对象的栏目由过去的“接力”,发展到“栏目集群”,“新春走基层”、“点赞中国”、“故事·百姓影像”、“守望”、“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发现身边”等新栏目与“劳动者之歌”齐头并进,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类似超高层建筑上围绕在“核心筒”周围的“巨型框架”结构。在人民日报四大类栏目集群当中,还有一类数量较大的“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基本上都是为了适应阶段性主题宣传而设置。这些人物报道栏目均为战役性主题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围绕特定主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通过人的故事来鼓舞人心、凝聚人心、激励人心,形成了人民日报建设民族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人民日报上的人物报道,走过了70多年的光辉历程,书写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生动故事,树立了一个个光辉的典型、榜样、楷模。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借助最新的“中央厨房”全媒体运行平台,人民日报的人物报道也探索出一条“用全媒体手段讲述人物故事”的新路径,开创出一个个全新的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构筑起中华民族精神大厦最具创新色彩、时代特色的“塔尖”。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的实践,为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提供了宝贵的参照,也启发了更多的思考:任何一座高楼大厦,要想巍然耸立,矗立不倒,必须打好坚实深厚的基础。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巍然耸立在党心民心的基础之上。党心和民心,是这座大厦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不忘初心锤炼党魂,使精神大厦的“核心筒”根深蒂固;二是扎根人民凝聚民心,使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牢不可破;三是守正创新做强媒体,使精神大厦的“建筑师”坚强有力。

汤敏[10](2020)在《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雷锋精神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孕育锤炼出来的,以其蕴涵的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情操被全社会普遍认可和广泛传扬。进入新时代,由于世情国情民情的变化,不仅弘扬雷锋精神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而且随着实践的发展,雷锋精神也增添了新内容。为此,研究新时代如何弘扬雷锋精神,既有利于把雷锋精神的研究推向深入、丰富中国精神的内容;又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论文以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为着眼点,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题导向法和问卷调查法,在对雷锋精神的历史沿革及其时代价值进行梳理和挖掘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据此提出解决挑战的对策。论文除绪论外,分三章进行分析阐释。第一章论述了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首先从时代背景、历史文化基础和雷锋个人经历等三方面分析了雷锋精神的产生;接着按照时间顺序对雷锋精神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201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对雷锋精神的论述对雷锋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概括。据此,从促进社会风尚积极向好、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伟大中国梦的实现以及彰显新时代中国精神等四个方面分析阐述了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的价值。第二章结合本文的调查问卷具体分析了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面临的挑战。总体而言,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整体向好,但也面临着错误思想观念影响弘扬雷锋精神,如利己主义价值观的冲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干扰等;学雷锋活动本身存在局限性,如学雷锋活动呈现形式化、功利化和方法相对滞后等;雷锋精神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如雷锋精神的宣传形式有待与时俱进、对雷锋精神内涵存在错位解读现象等挑战。第三章提出了新时代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的对策。针对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面临的挑战,从用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引领弘扬雷锋精神,不断完善新时代学雷锋活动、加强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的宣传教育和营造弘扬雷锋精神良好氛围等四个方面,提出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的具体对策。

二、爱心与奉献永不过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爱心与奉献永不过时(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对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育人与红色文化资源
    第一节 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与价值
        三、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二节 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概述
        一、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内涵廓定
        二、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构成要素
        三、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特征阐释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性
    第三节 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育人的时代价值
        一、红色文化资源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宝贵资源
        二、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素材
        三、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精神养分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实现资源传承的重要途径
第二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依据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依据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基础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借鉴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实依据
        一、充实高校育人内容的现实需要
        二、拓宽高校育人方式的客观要求
        三、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依托
        四、提升高校育人价值的优秀载体
第三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调查分析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调查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分析与评介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成效
        一、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认同感提升
        二、部分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氛围渐显浓郁
        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育人的空间得到拓展
第四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体问题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题问题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方式问题
        四、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动力问题
        五、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问题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宏观原因阐释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微观原因辨析
第五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原则和评价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原则
        一、共建共享:形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及育人的合力
        二、实事求是:还原红色史实的同时注重因材施教
        三、以生为本:关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诉求
        四、知行合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适时衔接
        五、灵活多样: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同步开展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原则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指标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方法
        四、高校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评价的依据
第六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及保障体系建构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
        一、理性升华: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二、情感激发:红色文化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三、氛围营造: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运用
        四、话语更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话语建构中的有效运用
        五、新型平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传播媒介中的有效运用
        六、自主探究:培育大学生自主学习红色文化资源的能力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建构
        一、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二、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
        三、加强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
        四、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
        五、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
        六、优化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环境
结语
    一、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
    二、形成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合力
    三、建构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文化资源的“和合共生”
    四、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附录: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和不足
一、雷锋精神相关概述
    (一)雷锋精神形成背景
        1.雷锋精神形成的社会背景
        2.雷锋的个人成长历程
    (二)雷锋精神的概念和时代内涵
        1.雷锋精神的概念
        2. 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
    (三)雷锋精神的特征
        1.理想信念的坚定性
        2.道德品质的崇高性
        3.行为实践的平凡性
        4.精神传承的时代性
二、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
        1.坚定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
        2.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培养大学生崇德向善的道德品质
    (二)推动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需要
        1.有利于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2.有助于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有利于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
三、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氛围不够浓厚
        2.部分高校雷锋精神培育过程存在形式化
        3.部分教师对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缺乏影响力
        4.部分大学生学习雷锋精神的动机问题有待于教育引导
    (二)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问题的原因
        1.高校缺少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
        2.部分教师未能在雷锋精神培育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3.学校、社会、家庭尚未形成育人合力
        4.部分大学生缺乏对雷锋精神的价值认同
四、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对策
    (一)推进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工作的常态开展
        1.建立健全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
        2.发挥雷锋精神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
        3.营造雷锋精神培育的校园文化环境
        4.开展多种形式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二)发挥教师对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的引领作用
        1.教师提升自身对雷锋精神的认识水平
        2.教师转变对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的理念
        3.教师注重言传身教在培育中的示范作用
    (三)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培育大学生雷锋精神的育人合力
        1.强化学校与社会相互联动的雷锋精神育人环境
        2.发挥家庭与学校互相配合的雷锋精神育人合力
    (四)激发大学生雷锋精神的自我教育
        1.提高对雷锋精神的思想认知
        2.增强对雷锋精神的情感认同
        3.内化雷锋精神为自我价值追求
        4.自觉参与雷锋精神的实践养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B 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 C 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情况访谈记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问题概述
    2.1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的核心概念
        2.1.1 公职人员
        2.1.2 青年公职人员
        2.1.3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
    2.2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要素解析
        2.2.1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2.2.2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指导原则
        2.2.3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3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
        3.1.1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青年思想
        3.1.2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仆思想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
        3.2.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青年相关论述
        3.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干部道德建设相关论述
    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3.3.1 以“内修”和“仁政”为核心的儒家官德建设思想
        3.3.2 以“大道”和“不争”为核心的道家官德建设思想
        3.3.3 以“信义”和“法治”为核心的法家官德建设思想
    3.4 国外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做法借鉴
        3.4.1 英国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3.4.2 美国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3.4.3 日本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3.4.4 韩国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第4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问题及成因
    4.1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成绩
        4.1.1 个人素养多维提升
        4.1.2 道德认同显着强化
        4.1.3 廉政建设卓有成效
        4.1.4 道德模范层出不穷
    4.2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主要问题
        4.2.1 理想信念面临挑战
        4.2.2 教育培训效果欠佳
        4.2.3 制度体系存在缺陷
    4.3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思想观念原因
        4.3.2 制度机制原因
        4.3.3 社会环境原因
第5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优化路径
    5.1 以心修德:深化青年公职人员自身道德修养
        5.1.1 提升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仰
        5.1.2 培养道德情感,构建道德良心
        5.1.3 磨砺道德意志,修炼道德品格
        5.1.4 鼓励道德实践,争当道德模范
    5.2 以教强德:强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培训
        5.2.1 创新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原则方法
        5.2.2 丰富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核心内容
        5.2.3 整合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各方资源
    5.3 以制固德:完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制度设计
        5.3.1 加快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法制建设
        5.3.2 深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培训机制
        5.3.3 健全青年公职人员道德监管机制
        5.3.4 强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考评机制
    5.4 以境养德:优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环境
        5.4.1 培厚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5.4.2 打造绿色健康经济新常态环境
        5.4.3 培育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环境
        5.4.4 营造文明和谐舒心的社会环境
        5.4.5 构建清朗明净网络空间新秩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4)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研究 ——以部编版英雄人物选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缘由
        1.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语文学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3.英雄人物彰显爱国主义精神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1.小学语文教科书
        2.英雄人物
        3.爱国主义教育
    (四)文献综述
        1.有关英雄人物的已有研究
        2.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已有研究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五)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六)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七)研究的重点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1.研究的重点
        2.研究的难点
        3.研究的拟创新之处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适宜性分析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基本特点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契合
        1.教学内容以专题组织为主,系统进行爱国教育
        2.教学内容以间接表达为主,触发学生爱国情感
        3.教学内容以正面彰显为主,感悟人物爱国精神
    (二)利用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势
        1.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蕴含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2.小学语文教科书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生动情境
        3.小学语文教科书为爱国主义教育奠定情感基础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英雄人物选文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分析
    (一)英雄人物的选文现状分析
        1.英雄人物选文统计分析
        2.英雄人物形象选编分析
    (二)英雄人物选文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分析
        1.坚贞不屈,维护祖国尊严
        2.无私奉献,团结同胞
        3.努力奋斗,建设祖国
三、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英雄人物选文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英雄人物选文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1.爱国英雄人物选编存在的问题
        2.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二)英雄人物选文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爱国英雄人物选编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2.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四、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英雄人物选文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选编建议
    (一)爱国英雄人物选择的建议
        1.增添女性英雄人物
        2.数量适当,符合小学生的接受水平
        3.选取具有时代意义的爱国英雄人物
    (二)英雄人物选文中爱国教育内容编排的建议
        1.有逻辑性分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2.有规律性分布,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创新之处
    1.6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我国劳模精神内涵的演化过程及经验启示
    2.1 我国劳模精神内涵的演化过程
        2.1.1 新中国成立前——劳模精神内涵的萌芽期
        2.1.2 新中国成立初期——劳模精神内涵的雏形期
        2.1.3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劳模精神内涵的发展期
        2.1.4 改革开放新时期——劳模精神内涵的成形期
        2.1.5 新时代——劳模精神内涵的完善期
    2.2 劳模精神发展历程的经验启示
        2.2.1 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2.2.2 主流媒体的大力宣传
        2.2.3 人民群众的广泛尊崇
        2.2.4 工会组织的积极作为
        2.2.5 劳模群体的自我弘扬
第3章 劳模精神的内涵功能及弘扬意义
    3.1 劳模精神的主要内涵
        3.1.1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
        3.1.2 艰苦奋斗、勇于创新
        3.1.3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3.2 劳模精神的功能作用
        3.2.1 劳模精神的激励教育功能
        3.2.2 劳模精神的示范引领功能
        3.2.3 劳模精神的文化影响功能
    3.3 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的现实意义
        3.3.1 弘扬劳模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3.3.2 弘扬劳模精神是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有力保证
        3.3.3 弘扬劳模精神是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客观需要
第4章 劳模精神的理论诠释
    4.1 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是劳模精神成因的理论基石
        4.1.1 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
        4.1.2 劳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4.1.3 劳动创造价值
        4.1.4 劳动理应得到社会尊重
    4.2 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思想是劳模精神产生的理论支撑
        4.2.1 工人阶级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强大阶级力量
        4.2.2 工人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4.2.3 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最坚实和最可靠的阶级基础
        4.2.4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
    4.3 习近平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是劳模精神发扬光大的理论指导
        4.3.1 劳模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4.3.2 劳模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丰富发展
        4.3.3 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第5章 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遇到的困境及其原因
    5.1 弘扬劳模精神的社会认识偏差
        5.1.1 劳模精神缺乏时代性
        5.1.2 劳模精神缺乏民本性
        5.1.3 劳模精神缺乏普遍适用性
    5.2 影响劳模精神弘扬的主要因素
        5.2.1 弘扬劳模精神受功利化的负面影响
        5.2.2 弘扬劳模精神受多元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5.2.3 弘扬劳模精神受西方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
    5.3 弘扬劳模精神遇到困境的原因分析
        5.3.1 普通劳动者的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5.3.2 工人阶级的归属感有所淡化
        5.3.3 劳模的管理服务还存在薄弱环节
        5.3.4 劳模精神的宣传教育工作不够到位
第6章 新时代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的对策建议
    6.1 提高弘扬劳模精神的社会认识
        6.1.1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6.1.2 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6.1.3 坚持弘扬“四最”劳动精神
    6.2 创新弘扬劳模精神的方式方法
        6.2.1 注重发挥传统媒体的主渠道作用
        6.2.2 注重提高新媒体的宣传效能
        6.2.3 注重加强劳模纪念场所建设
        6.2.4 注重创作劳模影视作品
    6.3 完善弘扬劳模精神的制度保障
        6.3.1 着力加强党对弘扬劳模精神工作的领导
        6.3.2 着力深化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6.3.3 着力提高技术工人待遇
        6.3.4 着力提升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质量
        6.3.5 着力发挥工会组织作用
    6.4 营造弘扬劳模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
        6.4.1 聚焦科学选树劳模
        6.4.2 聚焦加强劳模培养教育
        6.4.3 聚焦切实关心爱护劳模
        6.4.4 聚焦营造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创造性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思考
    四、研究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
    第一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背景
        一、政治背景:朝廷内乱外患“沉疴积痿”
        二、经济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功利沦浃”
        三、文化背景:世风衰颓败陋“学术虚夸”
    第二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良知”:对孟子思想的继承
        二、“发明本心”:对陆九渊思想的发展
        三、“知行合一”:对程朱理学“知先行后”思想的补充
        四、“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对程颢思想的发展
第二章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
    第一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良知”本体论
        二、“复其心体之同然”人性论
        三、“致良知”功夫论
        四、“满街都是圣人”目的论
        五、“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境界论
    第二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体系
        一、道德教育目标:“学为圣人”思想
        二、道德教育理念:“致良知”思想
        三、道德教育内容:“厚德厚俗”思想
        四、道德教育原则:“随人分限所及”思想
        五、道德教育方法:“知行合一”思想
        六、道德教育评价标准:“学贵得之心”思想
        七、道德教育境界:“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思想
第三章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
        一、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
        二、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第二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
        二、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践价值
第四章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创造性转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第一节 当代道德教育境遇
        一、道德理想缺失
        二、道德“旁观者”现象
        三、德性德行短缺
        四、生活实践缺乏
        五、生态道德教育欠缺
    第二节 创造性转化何以可能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二、道德的传承性与新时代的道德需求
        三、文化的连续性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借鉴
第五章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探索
    第一节 创造性转化的原则
        一、时代性
        二、开放性
        三、大众化
        四、化人育人性
    第二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路径
        一、“学为圣人”思想的推陈出新:争做时代新人
        二、“致良知”思想的古为今用:致良知理性
        三、“知行合一”思想的取精用弘:知行辩证统一
        四、“学贵得之心”思想的去粗取精:学贵得于心、践于行
        五、“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思想的礼敬传承:生态共同体
    第三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实践
        一、“争做时代新人”的实践探索:立鸿鹄志,做奋斗人
        二、“致良知理性”的实践探索:致志愿者
        三、“知行辩证统一”的实践探索:学以致用、担当作为
        四、“学贵得于心、践于行”的实践探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生态共同体”的实践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红旗渠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红旗渠精神及其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红旗渠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自力更生的精神内涵
        二、艰苦创业的精神内涵
        三、团结协作的精神内涵
        四、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
    第二节 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发展
        一、党民一心、求真务实的精神
        二、勇往直前、敢于担当的精神
        三、改革创新、开放合作的精神
        四、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精神
    第三节 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二、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资源
        三、为激励全社会创新创业提供动力支持
    第四节 红旗渠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章 红旗渠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节 红旗渠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目标
        二、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家国情怀
        三、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第二节 红旗渠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可行性
        一、国家对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视
        二、红旗渠精神内涵和课程内容的契合
        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
第三章 红旗渠精神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红旗渠精神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入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弱化
        二、教学内容上缺乏对红旗渠精神的充分开发利用
        三、融入红旗渠精神的方法单一
        四、部分学生对红旗渠精神缺乏了解
        五、学校对红旗渠精神的宣传力度不够
    第二节 红旗渠精神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薄弱的原因
        一、教师的教学理念深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
        二、教师研究红旗渠精神的意识不强
        三、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动力不足
        四、学生思想受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五、学校培养目标定位上的问题
第四章 红旗渠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对策
    第一节 教师提高将红旗渠精神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识和能力
        一、教师树立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
        二、教师提高对红旗渠精神的情怀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融入红旗渠精神
    第二节 拓宽学生学习红旗渠精神的渠道
        一、将红旗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
        二、开展红旗渠精神实践教学
        三、开设研究红旗渠精神的兴趣课程
    第三节 学校为红旗渠精神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有效支持
        一、加强文化建设,拓宽弘扬红旗渠精神的渠道
        二、增加经费投入,加强宣传红旗渠精神的物质保障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开发利用红旗渠精神的能力
第五章 红旗渠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案例——以《增强生命的韧性》为例
    第一节 红旗渠精神融入《增强生命的韧性》教学案例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及创新点
        五、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
    第二节 红旗渠精神融入《增强生命的韧性》教学的效果
        一、结合红旗渠案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融入红旗渠精神,帮助学生内化知识
        三、融入红旗渠精神,提高学生文化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8)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特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要求选拔适合的人员成为特殊教育教师
        1.1.2 职业特点要求特殊教育教师的选拔必须将人格作为核心维度
    1.2 文献综述
        1.2.1 职业人格概念及其在非教育领域研究情况
        1.2.2 教师职业人格的研究情况
        1.2.3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研究情况
    1.3 问题提出
        1.3.1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结构有待研究
        1.3.2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测量的工具有待开发
        1.3.3 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状况有待研究
        1.3.4 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与工作状态的相关关系有待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假设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假设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1.6 核心概念
        1.6.1 特殊教育
        1.6.2 特殊教育教师
        1.6.3 人格
        1.6.4 职业人格
        1.6.5 教师职业人格
    1.7 研究方案
        1.7.1 研究设计
        1.7.2 研究内容及步骤
第二章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特征模型的理论建构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法
        2.3.2 个案访谈法
        2.3.3 问卷调查法
    2.4 研究结果
        2.4.1 文献分析结果
        2.4.2 个案访谈结果
        2.4.3 问卷调查结果
    2.5 讨论
第三章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量表的编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编制初始问卷
        3.2.2 试测与修订
        3.2.3 正式取样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探索性因子分析
        3.3.2 信度检验
        3.3.3 效度检验
    3.4 讨论
第四章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特质表现状况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3 研究结果
        4.3.1 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总体状况
        4.3.2 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性别差异
        4.3.3 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年龄差异
        4.3.4 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地域差异
        4.3.5 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教龄差异
        4.3.6 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职称差异
    4.4 讨论
        4.4.1 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发展水平
        4.4.2 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人口学变量分析
    4.5 研究结论
第五章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特质相关研究
    5.1 特殊教育教师核心职业人格特质对职业承诺的影响
        5.1.1 研究目的
        5.1.2 研究方法
        5.1.3 研究结果
        5.1.4 讨论
    5.2 特殊教育教师核心职业人格特质对职业倦怠的影响
        5.2.1 研究目的
        5.2.2 研究方法
        5.2.3 研究结果
        5.2.4 讨论
    5.3 特殊教育教师核心职业人格特质对教师角色冲突的影响
        5.3.1 研究目的
        5.3.2 研究方法
        5.3.3 研究结果
        5.3.4 讨论
第六章 基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视角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6.1 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发展的政策取向
        6.1.1 专业标准建设需融入职业人格的要求
        6.1.2 构建基于职业人格的特殊教育教师准入制度
    6.2 优化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
        6.2.1 师资培养过程注重职业人格的考察
        6.2.2 培养的课程体系须安排职业人格有关的课程
    6.3 特殊教育教师的选拔
        6.3.1 基层特殊教育学校(机构)人员选拔中的困境
        6.3.2 特殊教育教师招聘的基本原则
        6.3.3 基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选拔的流程
    6.4 特殊教育学校治理
        6.4.1 特殊教育学校的制度建设
        6.4.2 特殊教育学校的文化建设
        6.4.3 基层特殊教育教师评价的维度
        6.4.4 特殊教育学校长的领导力
    6.5 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6.5.1 坚持学习,完善自己的职业人格
        6.5.2 坚持反思,深刻认识特殊教育的价值
        6.5.3 坚持实践,不断提升自我效能感
        6.5.4 学会分享,做情绪的主人
        6.5.5 学会合作,保持积极的进取心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附录七
    附录八
    附录九
    附录十
    附录十一
    附录十二
    附录十三
    附录十四
    附录十五
    附录十六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1.1 媒体融合是一场巩固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
        1.1.1 媒体融合的背景:主流媒体面临空前挑战
        1.1.2 媒体融合的手段: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1.1.3 媒体融合的目的:传播和塑造主流价值观
    1.2 人民日报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2.1 独特地位:党中央机关报的使命与担当
        1.2.2 重要作用:从主流媒体到新型主流媒体
        1.2.3 具体实践:用主流新闻塑造传播主流价值观
    1.3 人物报道对传播塑造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1.3.1 人物报道溯源:东方纪传体史书与西方人物传记
        1.3.2 中国特色人物报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体现
        1.3.3 西方特色人物报道:现代传播学的借鉴
    1.4 栏目创新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
        1.4.1 栏目:也是一种系统化的框架结构
        1.4.2 人民日报的栏目创新:正处在新的活跃期
        1.4.3 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尚待深耕的“沃土”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结构
        1.5.1 本研究选题的目的
        1.5.2 本研究选题的意义
        1.5.3 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1.5.4 本研究的逻辑结构
第二章 媒体融合阶段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多维分析
    2.1 文本分析:对9462篇人物报道的量化分析
        2.1.1 人物报道日均发稿量在5篇以上
        2.1.2 人物报道发稿的主阵地在要闻版
        2.1.3 人物报道的主旋律是核心价值观
        2.1.4 人物报道是人民日报的核心优势
    2.2 栏目分析: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空前活跃
        2.2.1 栏目众多:涉及人物报道的栏目多达387个
        2.2.2 创新活跃:新开设人物报道栏目多达197个
        2.2.3 结构有序:人物报道栏目呈现四大集群现象
    2.3 模式分析:媒体融合催生人物报道新模式
        2.3.1 “扫一扫”背后:媒体融合带来新闻模式之变
        2.3.2 人物报道新体验:“扫描二维码体验更丰富”
        2.3.3 人物报道新映像:“看人民映像品百味人生”
        2.3.4 人物报道新呈现:“扫一扫与人物面对面”
    2.4 理论分析:社会文化空间的重构与精神交往升级
        2.4.1 文化空间重构呼唤精神交往升级
        2.4.2 人类精神交往具有“多层次性”特征
        2.4.3 高层次精神交往追求人与人的默契、心与心的和谐
        2.4.4 高层次精神交往的价值在于构建心灵相通的意义世界
        2.4.5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精神交往意义
第三章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历程:久久为功的铸魂工程
    3.1 纸媒体阶段:树立重大典型,报道新人新事
        3.1.1 典型人物报道的三次高潮(1949—1989)
        3.1.2 典型人物报道的栏目化趋势(1990-1996)
        3.1.3 “新人新事”类栏目的演化(1951—1996)
    3.2 报网互动阶段:弘扬时代先锋,讲述百姓故事(1997—2013)
        3.2.1 报网互动开启典型报道“新模式”
        3.2.2 “时代先锋”栏目成为典型报道“顶梁柱”
        3.2.3 普通人物报道栏目成为“新常态”
    3.3 媒体融合阶段:讴歌时代楷模,构建精神大厦(2014——2019)
        3.3.1 典型报道栏目集群:矗立起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3.3.2 普通人报道栏目集群:编织起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3.3.3 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构造出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3.3.4 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突出为精神大厦的“塔尖”
第四章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4.1 时代楷模报道:铸就“核心筒”的“中心柱”
        4.1.1 “时代楷模”的来龙去脉
        4.1.2 “时代楷模”的“全媒体交响”
        4.1.3 人民日报上的“时代楷模”
    4.2 四大典型报道栏目:“核心筒”的“四大支柱”
        4.2.1 “时代先锋”栏目:先锋模范的典型事迹
        4.2.2 “先锋足印”:践行核心价值观
        4.2.3 “最美基层干部”:扎根基层的颂歌
        4.2.4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永恒的英烈精神
    4.3 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群:“核心筒”的有机结构
        4.3.1 多姿多彩的“典型风采”
        4.3.2 别出心裁的“典型呈现”
        4.3.3 各式各样的“典型故事”
    4.4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为国家立心,为时代铸魂
        4.4.1 典型人物:体现“榜样的力量”
        4.4.2 典型人物报道:体现党报的担当
        4.4.3 栏目创新:为典型人物报道开辟新空间
第五章 人民日报普通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5.1 大型栏目:“巨型框架”的“巨型柱”
        5.1.1 “走转改”系列:歌颂基层一线的普通劳动者
        5.1.2 “微故事”系列:微小故事里的伟大进程
        5.1.3 “影像”系列:镜头里的百姓故事
        5.1.4 “青春派”:青春飞扬的新一代
    5.2 中小型栏目群:“巨型框架”的“二级柱”
        5.2.1 “发现”系列:挖掘生活深处的精神之美
        5.2.2 “生活”系列:老百姓的美好新生活
        5.2.3 “法治”系列:见证法治进程
        5.2.4 “青春”系列:新生代的故事
    5.3 人民日报普通人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
        5.3.1 用“新人新事”反映“新时代新风尚”
        5.3.2 讲述普通人身边的感人故事
        5.3.3 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第六章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6.1 新时代主题人物报道栏目群:四大“腰桁架”
        6.1.1 中国梦系列栏目:用“中国梦”凝聚人心
        6.1.2 新时代系列栏目:演奏新时代交响
        6.1.3 脱贫攻坚系列栏目:脱贫攻坚的故事
        6.1.4 中国故事系列栏目: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6.2 纪念性栏目群:四大“伸臂桁架”
        6.2.1 抗战主题系列人物栏目:传承抗战精神
        6.2.2 长征主题系列栏目:重温长征精神
        6.2.3 改革开放系列栏目:坚定改革开放的脚步
        6.2.4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栏目:掀起爱国主义的高潮
    6.3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智媒时代尤需“以情动人”
        6.3.1 重大主题报道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6.3.2 不断提高重大主题报道的“人气指数”
        6.3.3 “以情动人”是重大主题报道的最高境界
第七章 人民日报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塔尖”
    7.1 在媒体融合大潮中开创人物报道新栏目
        7.1.1 “点赞中国”:第一个大型全媒体互动人物报道栏目
        7.1.2 “工匠绝活”栏目:用绝活表现“绝活”
        7.1.3 “暖闻热评”栏目:用评论传播“人物”
        7.1.4 “中国有我”栏目:用故事为奋斗者喝彩
    7.2 在“中央厨房”支撑下讲述全国两会“融故事”
        7.2.1 “融·两会”栏目:中央厨房的新呈现新体验
        7.2.2 “融两会”栏目: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讲述
        7.2.3 “我当融记者”栏目:人民日报记者的“融故事”
    7.3 在媒体融合时代讲好“总书记”的“微故事”
        7.3.1 “我和总书记面对面”栏目:“大主题”的“全媒体呈现”
        7.3.2 “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栏目:脱贫攻坚最前沿的故事
        7.3.3 总书记的“微镜头”:“大人物”的“微视角”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
    8.1 铸党魂:强化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8.1.1 活力的源泉:党的主题教育活动接力
        8.1.2 永远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8.1.3 榜样的力量:用英烈先锋教育全党
    8.2 聚民心:优化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8.2.1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8.2.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民心”
        8.2.3 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8.3 砺铁军:锤炼精神大厦的“铸魂人”
        8.3.1 新闻工作者也是“铸魂人”
        8.3.2 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新闻工作者
        8.3.3 担当起“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历史重任
        8.3.4 书写好当代中国人民的奋斗史、生活史、心灵史
参考文献
致谢:一个新闻记者的心路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0.1.1 选题目的
        0.1.2 选题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
        0.3.1 文献研究法
        0.3.2 问题导向法
        0.3.3 问卷调查法
    0.4 创新点
1 雷锋精神的内涵及时代价值
    1.1 雷锋精神的产生及发展
        1.1.1 雷锋精神的产生
        1.1.2 雷锋精神的历史沿革
    1.2 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
        1.2.1 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1.2.2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
        1.2.3 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1.2.4 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1.2.5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1.3 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的价值
        1.3.1 有利于促进社会风尚积极向好
        1.3.2 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3 有利于助推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1.3.4 有利于彰显新时代的中国精神
2 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面临的挑战
    2.1 错误思想观念影响弘扬雷锋精神
        2.1.1 利己主义价值观的冲击
        2.1.2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干扰
        2.1.3 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影响
    2.2 学雷锋活动本身存在局限性
        2.2.1 学雷锋活动呈现形式化
        2.2.2 学雷锋活动趋于功利化
        2.2.3 学雷锋活动方法相对滞后
    2.3 雷锋精神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
        2.3.1 雷锋精神的宣传形式有待与时俱进
        2.3.2 对雷锋精神内涵存在错位解读现象
        2.3.3 雷锋精神的榜样引领作用发挥不够
        2.3.4 弘扬雷锋精神的宣传氛围不够浓烈
3 新时代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的对策
    3.1 用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引领弘扬雷锋精神
        3.1.1 正确理解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
        3.1.2 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3.1.3 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
        3.1.4 让学习雷锋精神在祖国大地蔚然成风
    3.2 不断完善新时代学雷锋活动
        3.2.1 促进新时代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3.2.2 开展特色志愿服务活动
        3.2.3 创新学雷锋活动方式方法
    3.3 加强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的宣传教育
        3.3.1 利用宣讲团讲好雷锋故事
        3.3.2 深化雷锋精神的内涵解读
        3.3.3 发挥学雷锋教育基地的作用
        3.3.4 强化雷锋精神引领示范作用
    3.4 营造弘扬雷锋精神良好氛围
        3.4.1 社会注重塑造和培养雷锋文化
        3.4.2 网络传递雷锋精神正面能量
        3.4.3 校园营造弘扬雷锋精神良好氛围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四、爱心与奉献永不过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D]. 胡杨.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2]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研究[D]. 李可欣.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研究[D]. 王蕊. 吉林大学, 2021(01)
  • [4]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研究 ——以部编版英雄人物选文为例[D]. 周璐.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研究[D]. 陈伶浪. 吉林大学, 2020(03)
  • [6]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创造性转化研究[D]. 赵盛梅.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9)
  • [7]红旗渠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研究[D]. 孙园媛.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特质研究[D]. 申承林.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9]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D]. 张雷. 河北大学, 2020(02)
  • [10]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研究[D]. 汤敏. 辽宁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爱和奉献永远不会过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