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

道家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

一、道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姬华悦[1](2021)在《老子养生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古以来,人们生活中就会有病痛、衰老和有限的生命等烦恼,保健养生便成为人们追求的永恒话题。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的养生活动便已然形成,逐步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应运产生各种养生方法。与此同时,一大批思想家都开始对养生理论以及养生方法进行探究。在诸多养生学术思想中,对中国养生文化产生最深远影响的便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养生观。历史在不断地更迭变化,社会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同时,我们对于老子养生观的理解也在进一步深化。我们要摒弃老子养生观中消极落后的观念,汲取其中积极合理的观念,结合当代社会的现状,不断创新、优化老子养生思想,从而使其更具普适性,更能被现代人所接受。当代社会,我们对于老子养生观的研究,有助于当代人树立正确的养生观;有助于解决养生误区等社会问题;有助于民族强盛和国家富强。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对老子养生观进行阐释。第一部分论述了“养生”概念的界定以及老子养生观的形成背景。“养生”一词虽然不是老子首创,但《老子》一书中却出现了“摄生”“长生”等与“养生”有相同含义的词语。所谓“养生”,就是通过采取一系列养生措施,来维护身体的健康、长寿,对生命的延续起到积极的作用,具有较强的生命关怀。老子养生观是在前人的养生实践、老子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思想文化背景的条件下产生。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老子养生观的内容。首先,阐述了“道法自然”和“形神兼养”的主要原则,道法自然是指养生要尊重自然规律,即遵从万物自然而然的发展规律。对此人不应该一味地追逐外物,这是与人之本性背道而驰的,要做到“自然无为”。形神兼养是指老子把外在的形体与内在精神作为养生的关键,并提倡注重“养形”和“养神”相结合。其次,探讨了老子养形的方法,主要从贵身重生和大患如身两个方面进行阐释,认为“形”是养生之基础。再次,阐述了老子养神的方法,主要有啬宝精气、养心止欲、致虚守静和尚柔不争四个方面,第一,老子从“精、气、神”方面出发,认为养神就是要保全精气,即啬宝精气;第二,在老子看来,生命的长寿之道在于养心,养心可以使生命全生、尽年,而养心之道的核心便在“止欲”,即养心止欲。第三,老子坚持把“道”作为最高养生意旨,而“虚”是“道”的一种表现状态,“静”则是“道”在宇宙万物中的具体呈现,虚静正是内在生命与外在环境的融合,所以老子把致虚守静作为天地万物的长养方法。第四,老子认为,生命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本,生命以一种柔弱的形态呈现于世人面前,所以,尚柔不争,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便成为了老子的长养方法。最后,老子阐述了其养生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就是坚持突破自我生命的局限,从而实现长生久视的养生境界。第三部分对老子养生观进行评价并探讨了其当代价值。老子养生观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有其独特的养生理论贡献;由于早期社会人们知识水平有限,思想观念的不成熟和科学技术的欠发达,老子养生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历史局限和理论缺陷。总而言之,老子养生观对后世道教和传统中医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并且对于当代社会有其独特的价值,即有利于树立悦生惜死的生死观、有利于缓解焦虑,提高受挫能力、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老子所提出的养生方法,至今仍不过时,仍然与当代社会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完美切合,人们可以从中汲取适用的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养生行为,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的价值。

白颖,暴雪丽,高思华[2](2021)在《浅论道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医道同源互生,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巨大。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主格调,恬淡虚无、冲气为和、阴阳和谐的追求构成了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本文从道法自然的养生观出发,分析总结了中医顺时、顺处养生理念;随后从虚无无为、阴阳和谐、崇阴尚柔等道家哲学思想归纳出中医虚无、和谐、尚柔的养生原则,以及宁心定志、饮食调养、导引吐纳、调畅情志、形神兼修的养生方法,这些无不与道家的思想紧密融合。道家哲学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指导了中医养生原则和理论的形成,中医养生的许多方法和具体手段也是直接来源于道家。对于道家思想和道学理论的挖掘和深入研究,必能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创新养生方法,促进大众对摄生保健、益寿延年的认知。

王思特[3](2020)在《文化人类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研究》文中认为中医音乐治疗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最早可追溯到巫术丛林时代,但是其思想观念和实践经验却散落在各类浩瀚的文献中,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上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音乐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传入我国,90年代开始来自中医学界和音乐学界的学者带着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探索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音乐治疗体系。但由于中西方医学理论体系的不同,西方音乐治疗建立在形式逻辑和系统实验方法基础上,中医音乐治疗以象数模型和辨证思维为基础,其理论语言具有抽象性和不可证伪性,在当代世界音乐治疗体系中鲜有话语权。如何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建立既有本土化特色又能比肩现代西方医学的中医音乐治疗体系,不仅是一个医学技术和方法论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反思的文化问题。将中医音乐治疗的研究放入到文化人类学的语境下,以“多元”视角构建中医音乐治疗研究的三维立体空间,即历史语境空间、跨学科语境空间、跨文化语境空间,通过回望传统、关照当下、放眼世界、谋求中医音乐治疗未来发展的格局,通过对中医音乐医疗与西方音乐治疗的比较,揭示中医音乐医疗的本土化特征和独特的时代价值。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历史文献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美学分析与文化分析方法。首先,追溯巫术文化语境下音乐治疗的发展与变迁,揭示巫术音乐治疗与中医音乐治疗的关系及其当代回归。巫术音乐治疗,在其观念表达上不仅显示出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分而未离”,也与现代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不谋而合,巫术音乐治疗的当代回归,不仅是民间自发的养生文化现象,也折射出对当代医学困境的反思;其次,挖掘传统文化语境下中医音乐治疗的文化基因,梳理儒道文化中的音乐治疗思想、观念和实践。“阴阳”“五行”的音乐治疗观往上可追溯到上古农耕时代的自然观和殷商时期的五方观念,向后则影响了儒道两家音乐治疗的观念、理论和实践,传统文化的基因决定了中医音乐治疗区别于现代西方音乐治疗的本土文化特征,也决定了中医音乐治疗的理论体系、思维方法、价值理念和临床运用;再次,分别展开美学向度和医学向度的理论研究,通过对音乐与医学关系的分析,建立一个不同学科之间平等对话的语境。运用普遍与个案结合的方法讨论音乐“美”的治疗价值,从美学现象分析中,归纳出音乐“美”具有“共振刺激”“平衡补泄”“反映移情”的治疗功能,以及表现为“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治疗机制。从中医方法论出发,总结中医音乐治疗的思维方式、现代医学价值及其文化内涵,中医文化、传统文化与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具有多层次同构关系,在微观层次上表现出乐理与医理的同构,在中观层次上是文化基因的同构,在宏观层次上由人类学视角体现出“本民族”、“本土化”的健康理念和生命意识;最后,将西方音乐治疗与中医音乐治疗进行跨文化比较,在跨文化语境中审视中医音乐治疗“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及意义,正是中西方文化既有差异又有共振的现象,才使中医音乐治疗的“本土化”走向“国际化”成为可能。

谢双峥[4](2020)在《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及文献研究》文中提出四时养生是中华传统养生的重要内容,在养生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四时养生历史悠久,不仅有着丰富的经验方法,而且有着系统的思想理论,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近年来随着传统养生研究的深入发展,有关四时养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但对四时养生的历史发展及其文献的系统研究,仍属阙如。有鉴于此,本课题从文献调查入手,充分运用目录学、文献学、历史学、诠释学等研究方法,对四时养生的历史与文献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分析,旨在揭示四时养生的历史发展轨迹,总结各历史时期的思想理论特点,全面收集存世的四时养生文献,进行合理分类,并对文献载录的四时养生的内容方法作出简要归纳,以便为深入开展四时养生的文献与理论研究奠定一个初步基础。本论文即为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大体分为历史发展与文献研究两大部分,共十五章。具体内容,摘要如下:第一章,四时养生的内涵研究。在简要辨析四时概念的基础上,对四时养生作出了具体界说,认为四时养生就是根据春夏秋冬四时阴阳变化规律,结合人体自身的体质及脏腑气血特点,合理安排精神情志、饮食起居、生活劳作等行为活动,并采取积极的调摄养护手段和方法,以达到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乃至延年益寿的目的。第二章,先秦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是四时养生的初始和奠基阶段。上古时期,中华先民就有了顺时养生的初始观念和早期经验积累。夏商周时期,通过天象观察和物候认识,以《尧典》、《夏小正》、《礼记·月令》为标志,表明对四时变化的规律有了较深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各家对四时养生均有理论阐述,尤以《吕氏春秋》“十二纪”为代表,初步奠定了四时养生的基础。第三章,秦汉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是四时养生的确立阶段。以《黄帝内经》为标志,构建起四时养生的理论框架,包括四时养生的思想基础、宗旨目的、原则纲要和内容大法。第四章,晋唐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是四时养生丰富充实阶段。无论是医家、养生家,还是早期道教学者,均是在《内经》四时养生的基础上,进行某些方面的充实和完善。第五章,宋元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是四时养生的突破创新时期,提出了四气摄生、摄生月令、养生月览、四时养老、四时导引、四时饮食、四时宜忌、四时用药等一系列命题,四时养生有着专门化的逻辑发展趋向,并形成了专门的着作文献。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四时养生呈现全面繁荣兴盛的景象,表现为着作众多、月令扩充、方法类聚、程式精致、世俗流行,四时养生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七章至第十四章,为古代四时养生文献研究。第七章为古代四时养生文献概述,在介绍古代四时养生文献一般情况的基础上,对古代四时养生文献进行了简明分类,包括月令养生、四季养生、逐月养生、节令养生、时辰养生、运气养生、养生宜忌共七大类。从第八章起,即按照七大类的每类一章,逐章对每类文献的一般情况进行概括性阐述,并对每类的重点文献进行了专门介绍。第十五章,古代四时养生的主要内容。根据前述七类四时养生文献所载养生方法经验的总结和分析,古代四时养生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精神调摄、脏腑调摄、起居调摄、饮食调摄、运动调摄、服食调摄、药物调摄、疾病预防、宜忌调摄等九个方面。每个方面均列举了代表性的方法或进行了概括性的说明。研究形成以下结论:一、四时养生的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要素为:春夏秋冬四时有其阴阳变化的规律,有时会出现反常;人体各有特点,对四时变化的适应各有不同;四时养生的关键是合理安排日常生活行为和采取必要的调护方法;四时养生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二、四时养生有着悠久的历史,肇始于先秦,确立于汉代,《黄帝内经》构建了四时养生的理论框架,晋唐时期有所充实完善,宋元时期获得创新性突破,明清时期更为繁荣兴盛。三、四时养生文献中众多,从载体上来说可分成单篇、散在或专着三类。按照内容,可分为月令养生、四季养生、逐月养生、节气养生、时辰养生、宜忌养生、运气养生共七大类。四、四时养生的内容宏富,方法繁多,根据文献载录,可以分为精神调摄、脏腑调摄、起居调摄、饮食调摄、运动调摄、服食调摄、药物调摄、疾病预防、宜忌调摄九个方面。

赵吉超[5](2020)在《气学说与中医学术发展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基于《黄帝内经》产生的时代背景,选取秦汉以前传统文化中道、儒两家的代表着作《管子》、《老子》、《列子》、《庄子》、《四书》,进行传统文化气学说源流研究,寻找中医学术赖以建立的气学说内涵。并以此为根据,选取中医学术发展历程中的代表性着作,对其中的气学说进行研究,以明晰古代气学说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全文分为四章进行阐述。第一章为气学说源流研究,通过对《黄帝内经》之前道儒两家共八本着作中气学说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诸多名词的内涵与气相同,如道、天、心、性等。并且古人对气的体悟称为“内求法”,通过这种方法得出很多观点,涵盖了对形而上本体的认识,以及形而下万事万物的认识,成为中医学术理论体系构架的基石。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中医学独特的生命观:天人整体的生命观、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第二章为古代气学说的基本定理。通过对第一章的研究论述,阐发气学说相关的六大基本定理: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气充盈于宇宙虚空;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之一;气是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气化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肇始;气与神相关。第三章为气学说对中医基础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这一章将中医基础理论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分别为形成时期与发展时期。形成时期以《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分别代表中医学术的理论基础、临床基础、中药理论基础,分析其中的气学说的内涵,以明晰气学说对其形成的影响。发展时期分为晋至唐、宋至明、清至近代三个阶段,共15位医家及相关的15本着作,对各医家的着作进行气学说的研究分析,明晰气学说在中医学术发展中的作用。最后,综合研究内容,归纳出两点启示,展望气学说在现代科学中的发展方向。第四章为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结合中医学的医学属性,对比了其与现代医学对生命认识的异同,对中医学两大生命观进行了简单概括。以此分析了气学说在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的运用及价值。最后,选取《古今医案按》、导师以及笔者自身临床中的医案进行分析,对气学说在针灸、推拿按摩、中药方剂中的具体临床运用,以气学说为核心对临床诊断、疾病机理、药理进行了分析,以细节展现气学说的价值,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故通过以上研究,认为气学说包含了形而上本体论与形而下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能量论与规律论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对通过内求法对自身生命体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的高度总结,涵盖了内圣的修持理法与成就外王事业具体运用的学说。气学说使中医学在根本上成为与传统文化一致的存在,将之运用于自身则可循理体悟本体,运用于社会,则可拯危救困。同样,这些研究为气学说的现代化乃至中医学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钟礼韬[6](2020)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医用药风潮及成因研究》文中指出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但学界有人认为在现代医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中医药理论已经失去了临床价值,更应当被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而非医学技术来看待。事实上,中医药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在药物研发上,中医药理论为其提供灵感与思路;在疫情防治上,中医药技术一直活跃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在养生保健上,中医治未病理念普遍被民众用于强身健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医药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也佐证了中医药学的社会价值。此外,现代社会流行的回归自然生存理念、大健康卫生理念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都与中医药理论相契合。中医药理论诞生于传统农业社会,是中华先贤基于大量健康卫生经验,运用东方自然哲学思维进行的大胆创建。在中医药发展过程中,诸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都不同程度地作用于它并沉淀其中,对其发展构成的影响呈现出一些多彩的画面。医疗如何用药本应是严肃的医学行为,俗称对症下药,然而历史上却不断呈现有为诸多因素所左右的用药风潮。时至今日,这种现象仍在我国医药界留有痕迹,如民间偏方、奇方奇药、补养药、进口药等颇受亲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通过历史研究这一现象,揭示该现象发生的必然性对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具有研究意义。本研究基于大量中医药发展史料,通过文献分析、案例调查,从中医药自身、传统哲学思维和其他社会文化因素对中医用药风潮进行剖析,揭示其对中医用药风潮的作用机理。从其结论看来,中医药的理论缺陷和事实缺陷是形成中医用药风潮的关键因素,如,中国传统儒、道哲学理念对中医用药有理论推动作用;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对中医用药风潮亦有社会引导作用;同时中医用药风潮的发展对中医药理论亦有改正纠错及完善补全的反作用。因此,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既需要中医药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更需要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对中医药的大力支持,并推动中医药文化哲学的繁荣。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从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意义等方面展开了对传统社会中医用药风潮的探讨。第二部分对中医用药风潮的定义进行界定,对本文主要涉及的四种用药风潮结合历史事实进行阐述。第三部分围绕中医药理论的内在特征展开讨论,联系阴阳五行范式对中医用药的指导和制约,并从中医理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从中国古代哲学的角度对用药风潮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该部分论述了儒、道等中国传统社会主流哲学思想的学术特点,从儒家修德养性与道教炼丹求仙的修炼方式,以及道家道法自然的人生理念展开研究,从而论述传统社会的哲学思想对中医用药理论的影响。第五部分从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展开对用药风潮成因的研究,试阐明社会发展背景对中医药理论所具有的导向性。第六部分通过研究传统社会中医用药风潮对中医药的现代发展进行反思,辩证地看待中医药理论与用药风潮间的相互作用。最后为本文的结语,总结了传统社会中医用药风潮的成因以及用药风潮与中医药理论间的相互影响,并通过此研究从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层面提出对中医药现代化建设的路径。

吴超[7](2020)在《从道家哲学视角看《红楼梦》医学场景》文中研究表明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身心健康离不开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红楼梦》作为经典小说,人物保养身体的方式无不体现中国传统医疗意识。本文以《红楼梦》医学场景文本为分析内容,结合道家哲学思想研究其在《红楼梦》中的体现,目的是通过对道家思想和红楼梦医学场景的结合分析,了解中国古代的养生观、疾病观、治疗观及生死观等,这些研究结果可以更好的为“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提供帮助。文章对《红楼梦》身体养生及心理精神疾病的研究采用人物与疾病相结合的方式。依据人物的身份、性格、生活背景、生活方式等状态分析道家思想“顺应自然”及“复归婴儿”在健康保养或疾病形成等方面的体现。对《红楼梦》疾病防治的研究采用人物身体状态与治疗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依据人物疾病的状态及个人身体素质分析道家思想“无为”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对《红楼梦》生死意识的研究采用梳理人物对话的方式,依据对生死观点的表述分析道家思想“生死一体”在生死价值或生死本源意识的体现。本研究历时大约两年,研究对象为两个部分,其一是《红楼梦》的原文文本。其中包括养生方式、疾病结局、治疗手段及生死观点等医疗场景。其二是道家核心思想。包括“顺应自然”、“复归婴儿”、“无为”及“生死一体”等。本研究对《红楼梦》相关文本作出细致分类,结合道家思想分析其对《红楼梦》医学态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养生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人是自然的一体,人的生长状态只有符合自然发展规律才会健康;其次,精神疾病对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人的性格会影响精神状态;再次,面对疾病选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对健康恢复可造成不同的影响,医者应该根据患者的身体素质选用不同的方案;最后,生死价值与起源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红楼梦》关于生死的主张与对话体现了道家“生死一体”的哲学思考。根据研究,以上结论对“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在养生方面,遵循道家适度、相对、和谐观点可保持身体健康发展;在精神疾病方面,学习“婴儿”状态:营魄抱一、涤除玄鉴、见素抱朴、绝学弃智、知足知止、知和知常可保证精神状态的饱满;在疾病治疗方面,遵循道家“无为”原则可将副作用尽力降低的同时又可将疾病治愈;面对生死问题,道家“生死一体”思想可帮助我们理解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肖翔[8](2020)在《道家思想对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2015年发布的《北京中医药文化传播发展报告(2015)》蓝皮书中,明确显示了一个现状:中医“治未病”严重缺乏上工。到目前为止,各级医院组建“治未病”中心或“治未病”科时,依然存在不少仓促上马、带有一定迎合性的组建方式等问题,在“治未病”专业人才的整合上捉襟见肘。中医“治未病”专业人才的缺乏,归根结底在于“治未病”理论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战乱、迁徙等原因逐渐丧失模糊。本文通过论文整理、总结、归纳对道家思想及“治未病”理论之间相互影响的比较有助于完善“治未病”理论,填补“治未病”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丰富“治未病”的试验教学,增加“治未病”的实践方法,推动“治未病”科室的建立。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降低医疗成本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符合“健康中国2030”中说的‘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要求。“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与融合的而发展起来的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集中于儒释道三家学说,儒家以“仁”为核心,提倡礼乐教化;佛家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讲因果轮回;道家以“道”为核心,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比较三家学术思想的核心发现道家更为注重本我的修炼,其认为人生天地间,人人得一生,这就为其影响“治未病”的形成打下基础。研究道家思想对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影响,可以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更好的完善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建设,从一定程度上提升“治未病”理论及道家思想的群众知晓率。方法本文通过用顺查法查询“治未病”及道家思想的相关文献,将搜集到的文献依据来源进行分类,对搜集的全部文献一一辨别其来源、真伪,以辨别其是否可以作为参考文献,去伪存真,再将剩余文献依据内容进行分类,接着对文献资料的归纳梳理,以此来比较道家思想对中医“治未病”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乃至对现代的影响。结果论述了道家思想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相关性,回答了道家思想在“治未病”理论从萌芽、形成、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并提出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心理健康等对“治未病”的影响。结论道家思想在“治未病”形成及其发展的过程中具有着重要作用,解决了“治未病”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⑴为何要治未病?道家“贵人、防患”思想的提出为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提出奠定了一个哲学基础。指出人的重要性,同时也告知防患的必要性。⑵如何治未病?通过“天人合一、守中节欲、阴阳五行”等三个方面总结了道家思想在具体“治未病”的过程中所起到的实际作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受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影响,并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总结完善扩展,时至今日“治未病”已经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中医学科,其拥有完善的理论体系,丰富多样的临床治疗手段,已足以作为独立的学科进行传承和发展。

马焰瑾[9](2020)在《基于“五劳”文献的健康生活方式研究》文中指出“视”“卧”“坐”“立”“行”作为人的基本行为方式,首次在《内经》中以“五劳”的形式集体出现,《内经》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意识到不当的行为方式,会损伤五脏的精气,从而影响人的健康。2011年,世界经济论坛报告中指出,在所有慢性病的决定因素中,生活方式不当占到60%,由此可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人保持长寿的关键因素,而“视”“卧”“坐”“立”“行”作为人的基本行为方式,对于它们的研究变得十分有价值。故而本文基于中医“五劳”相关文献,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养生文化,为国人“视”“卧”“坐”“立”“行”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提供可靠的文献指导依据。本文分为上下篇两大版块,上篇通过对古籍中“五劳”文献的整理与分类,系统介绍了“五劳”作为整体概念的相关内容。从“五劳”的概念辨析、病因病机、不良损伤以及历代医家对其进行的药物、方剂、针灸、食疗等四方面的治疗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分类,弥补了古籍中“五劳”文献记载过于散乱的缺憾.下篇分为四章,分别对“视”“卧”“坐”“立”“行”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进行了细致的探讨.第一章,养目健康生活方式的探析,从眼睛与身体的关系入手,分析眼科史上着名的五轮学术、肝窍学说以及玄府学说,揭露出眼睛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借鉴四十余部着名眼科专着及中医养生学专着,从饮食与导引对现代用眼卫生的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理论指导。第二章,“卧”的健康生活方式探析,从久卧对人体气血的损伤出发,结合儒释道三家的睡眠养生方法,从卧姿、卧时、卧向、卧具以及睡眠禁忌养生等五个方面,总结了历代养生家们对于“卧”的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旨在为现代大众“卧”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提供文献素材。第三章,“坐”的健康生活方式探析,从久坐对人体生理诸如气血、脉、肉、脾肾等的损伤,以及对诸多疾病产生的促进作用出发,强调了久坐对人体健康损伤的严重性,并指出古人以坐治坐的养生思想,分析了儒家静坐、道家盘坐、佛家禅坐、医家静坐导引的具体养生方式,为当前不可避免的久坐行为的修缮提供新思路。第四章,“立”与“行”健康生活方式的探析,因古籍中对于“立”与“行”的养生介绍较少,故将两者一并进行探讨,“久立”“久行”对于身体的损伤主要表现在肝肾筋骨之伤。早在千年之前,古人就发明了以禹步这种简单三九步达到调神健身效果的步伐,而后逐渐销声匿迹,本文将其进行再次挖掘,因其步伐简单,值得被推广。“立”与“行”的养生文献主要来自现代人们对其的发掘,比如风靡全球的健步走及顾氏步伐,还有利于站姿健康的养生桩,这些文献的整理分析对于现代人们“行”“立”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大有裨益。总之,本文立足于中医古籍,积极吸收儒释道家中的行为养生理论,再结合现代养生文献,为大众挑选简便易行,贴近生活的优秀养生理论进行研究介绍,旨在为大众“视”“卧”“坐”“立”“行”的健康行为方式的养成提供可靠的文献理论基础。

廖越[10](2020)在《《道德经》主要养生思想在健身气功中的体现研究》文中认为健身气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老子《道德经》一书中包含着很多养生思想,《道德经》一书的养生思想对健身气功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研究老子《道德经》中的主要养生思想以及在健身气功中的体现,对健身气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推动健身气功的发展。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以《道德经》主要养生思想和健身气功四套老功法为研究对象,以《道德经》主要养生思想文献,结合健身气功相关文献为主要资料,总结《道德经》一书中的主要养生思想,重点研究了《道德经》主要养生思想在健身气功中的体现,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道德经》一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致虚守静”、“专气致柔”、“营魄抱一”、“少私寡欲”、“道法自然”等主要养生思想在健身气功中均有体现。不仅有健身气功动作技术上的体现,更有文化理论上的体现。“致虚守静”、“专气致柔”、“营魄抱一”是老子重要的养生方法;“少私寡欲”主要体现于心态之中;“道法自然”是总纲领。各养生思想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习练健身气功首先需要静,随之遵循柔、达到柔的境界,进而达到形神合一,保持寡欲的心态,最终达到“道法自然”之状。2.健身气功深受老子《道德经》养生思想的影响而发展,这是由道而术;健身气功以动作技术为基础,在习练健身气功反归了解老子养生思想,了解功法中的内涵,是为由术而道。因此,健身气功的发展是由道而术,再由术而道;回归于道再提高术,由术再去探寻道,以此无限循环。

二、道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道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老子养生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重点难点
        2.创新点
一、 “养生”概念的界定及老子养生观的产生背景
    (一) “养生”概念的界定
    (二)老子养生观的产生背景
        1.前人的养生实践
        2.社会历史背景
        3.思想文化背景
二、老子养生观的内容
    (一)养生的原则
        1.道法自然
        2.形神兼养
    (二)养形的方法
        1.贵身重生
        2.大患如身
    (三)养神的方法
        1.啬宝精气
        2.养心止欲
        3.致虚守静
        4.尚柔不争
    (四)养生的目的
三、老子养生观的评价及其当代价值
    (一)老子养生观的理论贡献及局限
        1.理论贡献
        2.理论局限
    (二)老子养生观的历史影响
        1.对后世道教的影响
        2.对传统中医养生的影响
    (三)老子养生观的当代价值
        1.有利于树立悦生惜死的生死观
        2.有利于缓解焦虑,提高受挫能力
        3.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2)浅论道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道法自然的养生理念
    1.1 顺时养生
    1.2 顺处养生
2 虚无、和谐、尚柔的养生思想
    2.1 清静无为的生活方式
    2.2 阴阳和合的平衡之道
    2.3 崇阴尚柔的生命追求
3 道家养生诸法简述
    3.1 导引吐纳调整脏腑气血
    3.2 静心节欲返归淳朴本真
    3.3 舒畅情志养护调摄心神
    3.4 食饮有节调养精气精神
4 结语

(3)文化人类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1 研究的缘起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中医音乐治疗”在中医学学科体系内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2.2 “中医音乐治疗”在音乐学学科体系内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2.3 “中医音乐治疗”之中医学与音乐学的关系
        2.4 “文化人类学”相关概念
    3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3.1 中医学界的研究
        3.2 音乐学界的研究
        3.3 其它领域的研究
        3.4 问题与展望
    4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4.1 研究目标
        4.2 主要研究内容
    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起源与变迁:巫术文化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1 舞、医、巫同源
    2 巫术音乐治疗的文化功能
        2.1 反抗厌胜型的巫术音乐治疗
        2.2 宗教祭祀型的巫术音乐治疗
        2.3 养生娱乐型的巫术音乐治疗
    3 巫术音乐治疗的观念表达
        3.1 自然观:从调和自然到调和身心的交感音乐巫术
        3.2 社会观:从群体认同到跳神通灵的踏歌狂舞
        3.3 生命观:从生育繁衍到祈求长生的歌唱巫术
    4 巫术音乐治疗的变迁与当代回归
        4.1 巫术音乐治疗与中医文化
        4.2 巫术音乐治疗的当代回归
    5 小结
第二部分 基因与传承:传统文化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观
    1 “阴阳”“五行”音乐治疗观
        1.1 象数思维的音乐理论
        1.1.1 音乐起源思想
        1.1.2 音乐实践活动
        1.1.3 音乐律制
        1.1.4 音乐与健康
        1.2 沟通天人的古琴音律
        1.2.1 器物层面的天人合一
        1.2.2 演奏状态的天人合一
        1.2.3 从古琴律学到五行音乐疗法
        1.3 五行音乐疗法的多层思维
        1.4 “阴阳”“五行”音乐治疗观评述
    2 儒家文化语境下的音乐治疗观
        2.1 礼乐养生观
        2.2 美善相“和”
        2.3 仁义道德观
    3 道家文化语境下的音乐治疗观
        3.1 “有声之乐”的动态养生
        3.1.1 游戏与自娱
        3.1.2 长啸放情
        3.2 “无声之乐”的静观养生
        3.2.1 “大音希声”的养生内涵
        3.2.2 养生之乐的“音”“心”关系
        3.2.3 “平和”“淡和”之乐养生
        3.3 “非礼”“求真”与超越生死的生命观
        3.3.1 从“非礼”到“求真”
        3.3.2 超越生死的生命观
    4 小结
第三部分 审美与健康:美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1 中医音乐治疗与音乐美学
        1.1 音乐美学的相关概念
        1.2 美学语境研究的必要性
        1.3 音乐美学在中医音乐治疗中的运用
    2 音乐“美”的治疗价值论
        2.1 音乐“美”的治疗价值
        2.2 具有治疗价值的音乐“美”
        2.2.1 音乐“美”的探讨
        2.2.2 具有治疗价值的音乐“美”的内容
        2.3 治疗音乐的价值构成与价值评价
        2.3.1 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
        2.3.2 价值评价与价值取向
    3 音乐“美”的治疗功能与治疗机制——以阮籍的《乐论》与《酒狂》为例
        3.1 阮籍的《乐论》
        3.1.1 《乐论》的成书时间
        3.1.2 调和儒道的理性主义
        3.2 阮籍的《酒狂》
        3.2.1 音乐结构的规整
        3.2.2 乐思材料的统一
        3.2.3 调式的统一
        3.2.4 “偏离—回归”的生命现象
        3.2.5 理性主义的生命哲学
        3.3 音乐“美”的治疗功能和治疗机制
        3.3.1 “共振刺激”治疗功能
        3.3.2 “平衡补泄”治疗功能
        3.3.3 “反映移情”治疗功能
        3.3.4 三个层面的治疗机制
    4 小结
第四部分 方法与哲学:哲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1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中医与传统音乐的关系
        1.1 同根同源的文化滥觞
        1.2 传统基因的文化共振
        1.2.1 阴阳——消长起伏的生命现象
        1.2.2 五行五音五脏——天人合—的整体观
        1.2.3 中正平和——治未病思想
        1.3 殊途同归的终极关怀
    2 中医文化视域下的音乐养生思想
        2.1 以乐养气
        2.2 以乐养德
        2.3 以乐养形
        2.4 以乐养神
        2.5 古代音乐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
    3 中医音乐治疗的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
        3.1 乐能乱阴阳,亦能调阴阳——负反馈控制法
        3.2 乐者乐也——意象与联觉
        3.3 中医方法论与艺术思维相互交融
        3.4 与现代科学方法论不谋而合
    4 中医音乐治疗的现代医学价值与文化内涵
        4.1 古代中医音乐治疗的现代医学价值
        4.1.1 声波治疗
        4.1.2 诱发“α波”
        4.1.3 音乐引导想象
        4.1.4 对现代医学的借鉴意义
        4.2 古代中医音乐治疗的文化内涵
        4.2.1 微观层次——乐理与医理的同构
        4.2.2 中观层次——文化基因的同构
        4.2.3 宏观层次——本土化的生命意识
    5 小结
第五部分 冲突与发展:文化比较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1 西方音乐治疗的历史和观念
        1.1 起源与神话
        1.2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1.3 中世纪时期(3-14世纪)
        1.4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14-17世纪)
        1.5 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时期(17-19世纪)
    2 中医音乐治疗的历史和观念
        2.1 起源与神话
        2.2 春秋至秦汉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2.3 魏晋隋唐时期(3-10世纪)
        2.4 宋元明清时期(10-19世纪)
    3 中西音乐治疗的历史和观念比较
        3.1 起源观念的比较
        3.2 古希腊与春秋秦汉时期的比较(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3.2.1 音乐和谐观
        3.2.2 调式与健康
        3.3 3-19世纪的比较
        3.3.1 人的觉醒
        3.3.2 类同相召
        3.4 19世纪以后的比较
    4 中医音乐治疗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4.1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内涵
        4.2 中西音乐医疗文化中的通约性问题
        4.2.1 可通约性
        4.2.2 难以通约性
        4.3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4.3.1 可通约性是“国际化”的基础
        4.3.2 难以通约性体现“本土化”的特色
        4.3.3 信息论美学对“本土化”和“国际化”的意义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上篇 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研究
    第一章 四时养生的内涵
        一、时与四时
        (一)时
        (二)四时
        二、四时养生内涵
    第二章 先秦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一、上古时期
        (一)顺时养生的初始观念
        (二)顺时养生的早期经验
        二、夏商周时期
        (一)岁时观念的形成
        (二)物候知识的积累
        (三)调养理念的产生
        三、春秋战国时期
        (一)儒家四时养生思想
        (二)道家四时养生思想
        (三)杂家四时养生思想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一、西汉时期
        (一)西汉早期出土文献论四时养生
        (二)西汉早期思想家论四时养生
        (三)《黄帝内经》构建了四时养生的理论体系
        二、东汉时期
        (一)张仲景《金匮要略》对四时养生的贡献
        (二)《四民月令》论四时养生
    第四章 晋唐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张湛《养生要集》四时养生理论
        (二)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论四时养生
        (三)《荆楚岁时记》论四时养生
        二、隋唐时期
        (一)《崔禹锡食经》论四时饮食
        (二)孙思邈的四时养生思想
        (三)胡愔《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论四时养生
        (四)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论四时养生
        (五)王冰《素问六气玄珠密语》论运气养生
        (六)施肩吾《西山群仙会真记》论四时养生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一、四气摄生
        二、摄生月令
        三、养生月览
        四、四时养老
        五、四时导引
        六、四时饮食
        七、四时宜忌
        八、四时药物
        九、运气养生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一、着作众多
        二、月令扩充
        三、方法类聚
        四、世俗流行
        五、程式精致
        六、时辰考究
下篇 古代四时养生文献研究
    第七章 古代四时养生文献概述
        一、古代四时养生文献的一般情况
        二、古代四时养生文献的分类
        (一)月令养生类文献
        (二)四时养生类文献
        (三)逐月养生类文献
        (四)节气养生类文献
        (五)时辰养生类文献
        (六)宜忌养生类文献
        (七)运气养生类文献
    第八章 月令养生类文献
        一、月令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夏小正》
        (二)《吕氏春秋》
        (三)《四民月令》
        (四)《月令通考》
    第九章 四时养生类文献
        一、四时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灵剑子》
        (二)《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
        (三)《四气摄生图》
        (四)《混俗颐生录》
        (五)《养生月录》
        (六)《摄生消息论》
        (七)《遵生八笺》
    第十章 运气养生类文献
        一、运气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第十一章 逐月养生类文献
        一、逐月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孙真人摄养论》
        (二)《养生月览》
        (三)《摄生月令》
        (四)《运化玄枢》
    第十二章 节气养生类文献
        一、节气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保生月录》
        (二)《二十四气坐功导引治病图》
        (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第十三章 时辰养生类文献
        一、时辰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二六功课》
    第十四章 宜忌养生类文献
        一、宜忌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四时宜忌》
    第十五章 古代四时养生的主要内容
        一、精神调摄
        (一)精神调摄
        (二)情志调摄
        二、脏腑调摄
        (一)四季脏腑调摄
        (二)逐月脏腑调摄
        三、起居调摄
        (一)作息
        (二)睡眠
        (三)沐浴
        (四)晨起
        (五)服饰
        (六)居处
        四、饮食调摄
        (一)食材选择
        (二)注意事项
        五、运动调摄
        六、服食调摄
        (一)组方分类
        (二)剂型分类
        (三)按时分类
        七、药物调摄
        (一)四季药方
        (二)逐月药方
        八、疾病预防
        (一)居处卫生
        (二)药物预防
        九、宜忌调摄
        (一)饮食禁忌
        (二)起居禁忌
        (三)房中宜忌
        (四)行为禁忌
结论
课题创新点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5)气学说与中医学术发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气学说源流研究
    1 《管子》气学说研究
        1.1 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
        1.2 《管子》气学说的特点
        1.2.1 精气、心、道、德同论
        1.2.2 心为主宰
        1.2.3 修持理法
        1.3 《管子》气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2 《老子》气学说研究
        2.1 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
        2.2 《老子》气学说的特点
        2.2.1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2.2.2 对道的体认
        2.2.3 对道体性用的描述
        2.3 《老子》气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3 《列子》气学说研究
        3.1 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
        3.2 《列子》气学说的特点
        3.2.1 宇宙万物的来源
        3.2.2 道家的修道
        3.2.3 气形质——天地万有产生的四个阶段
        3.2.4 冲和气者为人
        3.3 《列子》气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4 《庄子》气学说研究
        4.1 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
        4.2 《庄子》气学说的特点
        4.2.1 养气所达境界——逍遥游
        4.2.2 乘天地之正气的至人、神人、圣人
        4.2.3 对证得道体的修持理法及悟道境界的描述
        4.2.4 道无处不在
        4.2.5 《庄子》的养生
        4.2.6 内圣为体,外王为用
        4.2.7 气“化”
        4.3 《庄子》气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5 《四书》气学说研究
        5.1 《四书》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
        5.2 《四书》气学说的特点
        5.2.1 《论语》学问的境界——仁
        5.2.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5.2.3 《中庸》之中和境界
        5.2.4 《孟子》之养吾浩然之气
        5.3 《四书》气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6 小结
第二章 古代气学说的基本定理
    1 气学说基本定理的内容
        1.1 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1.2 气充盈宇宙虚空
        1.3 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之一
        1.4 气是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1.5 气化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肇始
        1.6 气与神相关
    2 以气学说为基石的气科学体系
        2.1 气学说与阴阳学说
        2.2 气学说与五行学说
        2.3 气学说与干支理论
        2.4 气学说与八卦
第三章 气学说对中医基础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1 中医基础理论形成时期
        1.1 理论基础
        1.1.1 《黄帝内经》
        1.1.2 《难经》
        1.2 临床基础
        1.2.1 《伤寒论》
        1.3 中药理论基础
        1.3.1 《神农本草经》
        1.4 小结
    2 中医基础理论学术发展时期
        2.1 晋至唐
        2.1.1 葛洪《肘后备急方》
        2.1.2 巢源方《诸病源候论》
        2.1.3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2.1.4 王焘《外台秘要方》
        2.1.5 小结
        2.2 宋至明
        2.2.1 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2.2.2 张从正《儒门事亲》
        2.2.3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
        2.2.4 朱丹溪《格致余论》
        2.2.5 张景岳《景岳全书》
        2.2.6 赵献可《医贯》
        2.2.7 杨继洲《针灸大成》
        2.2.8 小结
        2.3 清至近代
        2.3.1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2.3.2 吴鞠通《医医病书》
        2.3.3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
        2.3.4 唐容川《医易通说》
        2.3.5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2.3.6 小结
    3 对气学说发展方向的启示
        3.1 气学说的发展可吸收现代优秀的科技成果
        3.2 现代物理学场性物质对气学说的揭示作用
第四章 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气学说与中医学生命观
        1.1 天人整体的生命观
        1.2 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
        1.3 中医、西医生命观之异同
    2 气学说与人体生理
        2.1 形的生理
        2.2 气的生理
        2.3 神的生理
    3 气学说与人体病理
        3.1 形的病理
        3.2 气的病理
        3.3 神的病理
    4 气学说与中医诊断
        4.1 气学说与望闻问切
        4.2 气学说与辨证
    5 气学说与中医治疗
        5.1 气学说与针灸治疗
        5.2 气学说与导引吐纳
        5.3 气学说与按摩刮痧
        5.4 气学说与中药治疗
    6 气学说与中医养生
        6.1 强调天人合一
        6.2 注重形气神合一
        6.3 重视正气
    7 病案举例
        7.1 《古今医案按》医案举例
        7.2 导师医案
        7.3 笔者医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与学术成果
文献综述 气学说研究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中国传统社会中医用药风潮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现代医学的发展遭遇困境
        二、中医药的发展前景广阔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金石药用药风潮研究现状
        二、香药用药风潮研究现状
        三、温补药用药风潮研究现状
        四、人部药用药风潮研究现状
        五、传统社会中医用药风潮研究述评
    第三节 选题意义
        一、继承中医药文化的需要
        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需要
        三、创新中医药文化的需要
第一章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主要用药风潮
    第一节 用药风潮的定义
        一、风潮的概念
        二、用药风潮的划分
        三、用药风潮的影响
    第二节 金石药用药风潮
        一、金石药的定义
        二、金石药的药性
        三、金石药用药风潮的兴衰
    第三节 香药用药风潮
        一、香药的定义
        二、香药的药性
        三、香药用药风潮的兴衰
    第四节 温补药用药风潮
        一、温补药的定义
        二、温补药的药性
        三、温补药用药风潮的兴衰
    第五节 人部药用药风潮
        一、人部药的定义
        二、人部药的药性
        三、人部药用药风潮的兴衰
    小结
第二章 中医的内在特征促进用药风潮的形成
    第一节 中医药理论的局限与用药风潮的产生
        一、传统中医理论的经验性
        二、传统中药理论的或然性
        三、传统中医理论与用药风潮产生
    第二节 中医阴阳五行范式与用药风潮的流行
        一、中医理论的阴阳五行思想
        二、五行思维在香药风潮兴起的作用
        三、阴阳思想对人部药用药风潮的促进
        四、阴阳五行在温补药用药风潮的体现
    第三节 中医认识论、方法论对用药风潮的影响
        一、中医的认识论
        二、中医的方法论
    小结
第三章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社会用药风潮的理论引导
    第一节 儒家贵生、修养功夫与香药的流行
        一、儒家“贵生”的生命思想
        二、“贵生”思想下的养生之道
        三、儒家修养与香药功效的契合
    第二节 道教神仙信念为丹药流行注入动力
        一、道教的神仙及长生思想
        二、道教修仙重在炼丹服食
        三、皇室崇尚长生对炼丹风潮的助推
    第三节 道家道法自然促成服散风潮大行其道
        一、玄学理论对天人思想的继承
        二、“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思辨
        三、服散功效与崇尚自然之性的契合
    小结
第四章 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对用药风潮的影响
    第一节 政治因素对用药风潮的影响
        一、统治者喜好对用药风潮的导向作用
        二、政治外交对用药风潮的间接推动
        三、战争对用药理论的发展和促逼
    第二节 经济因素对用药风潮的影响
        一、贸易繁荣对用药风潮规模的影响
        二、香药作为支付手段推动风潮的传播
        三、经济驱使下的用药风潮形成
    第三节 文化因素对用药风潮的影响
        一、文化教育对用药风潮的传播
        二、文学作品对用药风潮的推动
        三、医学传承与用药风潮的形成
    小结
第五章 对传统社会中医用药风潮的反思
    第一节 用药风潮对中医药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一、用药风潮促进中医理论创新
        二、用药风潮加快医学知识普及
        三、用药风潮促进医药管理进步
    第二节 正确的哲学思维引导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以正确哲学思维指导中医药实践
        二、坚持扬弃态度借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三、运用新时代哲学理论引导中医药发展
    第三节 提升传统文化素养是复兴中医文化的关键所在
        一、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医教育中的作用
        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医传播中的作用
        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医创新中的作用
    第四节 弘扬中医药文化必须加强中医药现代化建设
        一、中医药现代化是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去伪存真
        二、中医药现代化是检验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路径
        三、中医药现代化是立足过去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审核证明

(7)从道家哲学视角看《红楼梦》医学场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案例分析法
        1.3.3 跨学科分析法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1.5 论文框架
    1.6 论文的创新点
2 从道家“顺应自然”视角看《红楼梦》身体养生
    2.1 适度养生观
        2.1.1 质朴养生需注意“生生之厚”
        2.1.2 有节养生需注意“动静相衡”
    2.2 相对养生观
        2.2.1 平衡养生需注意“负阴抱阳”
        2.2.2 辩证养生需注意“损余补缺”
    2.3 和谐养生观
        2.3.1 自然养生需注意“抱一守道”
        2.3.2 无为养生需注意“无为之事”
3 从道家“复归婴儿”视角看《红楼梦》心理精神疾病
    3.1 黛玉之死
        3.1.1 治疗精神不凝需“营魄抱一”
        3.1.2 治疗忧思过度需“涤除玄鉴”
    3.2 凤姐之死
        3.2.1 治疗贪生逐利需“见素抱朴”
        3.2.2 治疗聪明反误需“绝学弃智”
    3.3 贾瑞之死
        3.3.1 治疗心乱神迷需“知足知止”
        3.3.2 治疗纵情纵欲需“知和知常”
4 从道家“无为”视角看《红楼梦》疾病与防治
    4.1 饥饿疗法
        4.1.1 不妄为:顺势而为
        4.1.2 有中生“无”
    4.2 狼虎药殇
        4.2.1 不强为:至柔克刚
        4.2.2 润物“无”声
    4.3 疾病预防
        4.3.1 不白为:防患未然
        4.3.2 “无”处而为
5 从道家“生死一体”视角看《红楼梦》生死意识
    5.1 从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看《红楼梦》“气之聚散”意识
    5.2 从道家“重生贵生”思想看《红楼梦》“死得其所”意识
    5.3 从道家“生死同源”思想看《红楼梦》“生死必然”意识
    5.4 从道家“生游死归”思想看《红楼梦》“生死之界”意识
    5.5 从道家“万物齐一”思想看《红楼梦》“万物平等”意识
6 结束语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道家思想对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 道家思想对“治未病”理论的影响
4 道家思想对于现代“治未病”理论的意义
5 “治未病”理论的现代发展展望
6 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医“治未病”研究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9)基于“五劳”文献的健康生活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五劳”文献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健康生活方式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研究缘起
    2 研究材料
    3 研究预期
第一章 古籍中的“五劳”文献的整理与分类
    第一节 “五劳”的概念辨析
    第二节 “五劳”的病因分析
    第三节 “五劳”的损伤危害
    第四节 “五劳”的治疗措施
        1 药物治疗
        2 方剂治疗
        3 针灸治疗
        4 饮食治疗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目”的生理与“目”的健康生活方式探究
    第一节 “视”的内涵
    第二节 中医对目的生理认识
        1 五轮学说
        2 肝窍学说
        3 玄府学说
    第三节 “目”的健康生活方式
        1 食疗养目
        2 导引养目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久卧”所伤与“卧”的健康生活方式探究
    第一节 “卧”的含义
    第二节 “久卧”所伤
        1 “久卧”伤气
        2 “久卧”伤肉
    第三节 “卧”的健康生活方式
        1 侧卧以养
        2 卧必有时
        3 卧需有向
        4 谨防禁忌
        5 善用卧具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久坐”所伤与“坐”的健康生活方式探究
    第一节 “久坐”的含义
    第二节 “久坐”所伤
        1 “久坐”对生理性结构的损伤
        2 “久坐”所致病理性疾病的产生
    第三节 “坐”的健康生活方式
        1 坐欲端正
        2 坐宜常练
        3 善用坐具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久行”“久立”健康生活方式探究
    第一节 “行”的内涵
    第二节 “久行”所伤
    第三节 “行”的健康生活方式
        1 禹步调神健身
        2 当代健康步伐研究
    第四节 “立”的内涵
    第五节 “久立”所伤
    第六节 “立”的健康生活方式
    第七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道德经》主要养生思想在健身气功中的体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道德经》养生思想的研究
        1.关于《道德经》书籍中养生思想的研究
        2.关于《道德经》文献中养生思想的研究
        3.关于《道德经》养生思想与太极拳、武术的研究
    (二)关于健身气功的研究
        1.关于健身气功源流的研究
        2.关于健身气功功效的研究
        3.关于健身气功特点作用的研究
        4.关于健身气功传播的研究
        5.关于健身气功教学的研究
        6.关于健身气功文化的研究
        7.关于健身气功与《道德经》的研究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专家访谈法
        3.逻辑分析法
四.相关概念的解读
    (一)养生思想
    (二)健身气功
    (三)体现
五.健身气功概述
    (一)健身气功的源流
    (二)健身气功的特点
        1.整体锻炼,三调合一
        2.松紧结合,刚柔相济
        3.动静相兼,圆和大方
        4.形神兼备,天人相应
    (三)健身气功的作用
六.《道德经》主要养生思想在健身气功中的体现
    (一)致虚守静养生思想及其体现
        1.致虚守静
        2.致虚守静在健身气功中的体现
    (二)专气致柔养生思想及其体现
        1.专气致柔
        2.专气致柔在健身气功中的体现
    (三)营魄抱一养生思想及其体现
        1.营魄抱一
        2.营魄抱一在健身气功中的体现
    (四)少私寡欲养生思想及其体现
        1.少私寡欲
        2.少私寡欲在健身气功中的体现
    (五)道法自然养生思想及其体现
        1.道法自然
        2.道法自然在健身气功中的体现
七.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参考文献
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道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子养生观研究[D]. 姬华悦.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浅论道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影响[J]. 白颖,暴雪丽,高思华. 环球中医药, 2021(02)
  • [3]文化人类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研究[D]. 王思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及文献研究[D]. 谢双峥.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气学说与中医学术发展探析[D]. 赵吉超.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中国传统社会中医用药风潮及成因研究[D]. 钟礼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从道家哲学视角看《红楼梦》医学场景[D]. 吴超.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8]道家思想对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影响[D]. 肖翔.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9]基于“五劳”文献的健康生活方式研究[D]. 马焰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道德经》主要养生思想在健身气功中的体现研究[D]. 廖越.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标签:;  ;  ;  ;  ;  

道家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