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试验因子对药敏试验结果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骆延波[1](2021)在《高通量细菌药敏检测仪器的研制及应用》文中提出研制的细菌药敏试验高通量检测仪器包括高通量药敏试验接种仪、96点阵琼脂检测盒、便携式细菌培养箱、药敏试验图像采集转换仪等,实现了细菌药敏试验高通量检测技术的准确性、稳定性、标准化。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药敏试验稀释法标准,对药敏试验接种仪的结构和操作稳定性、重复性、与CLSI药敏标准方法比对验证等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使用该药敏试验接种仪方法与CLSI药敏标准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检测了8种抗生素对48株禽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显示:该药敏试验接种仪便于灭菌,易于操作,结构合理,接种细菌量重复性好,与CLSI微量肉汤稀释法比对检测结果吻合率达95%,批量检测结果吻合率90%以上,检测效率高5倍以上。针对国内养殖场临床化验不具备细菌培养条件的现状,研制开发出一种便携式细菌培养箱,箱体的长、宽、高分别为40~50 cm、20~30 cm、20~30 cm,热功率为30~40 W。主要由密封的泡沫盒、加热带、电线、温控开关等组成,经过温度稳定性、温度差异性、与常规恒温培养箱培养性能比对验证及使用费用对比、实地培养应用等研究,结果表明,该便携式细菌培养箱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箱体内温度相对恒定(温度范围30-42℃),符合常规细菌的培养要求,与常规培养设备相比成本降低90%,适用于基层现场和实验室培养细菌。研制的药敏试验图像采集转换仪包括外壳、显示屏、图像采集室、控制板、图像采集转换装置,其中显示屏固定在壳体上,控制板、图像采集转换装置和图像采集室安装在内部,图像采集转换装置与图像采集室对应,控制板连接控制器,图像采集转换装置的数据输出端口连接控制器的数据接收端口,显示屏连接控制器。图像采集转换装置包括扫描仪和光源。CMOS感光器或CCD感光器,连接到控制器。稳定性验证结果表明药敏试验图像采集系统进出托盘和操作系统运行顺畅。每个药敏板的读数值基本一致,重复性好。与目测结果比对验证表明,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而且检测效率是目测的5倍以上。检测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图像采集仪能够识别琼脂板上直径大于0.5mm的菌落。本软件设计记忆功能,对于初次不能识别的较小直径菌落,经过软件识别标记,再次扫描时即能识别。为便于操作,撰写了96点阵药敏计算机采集系统v1.0使用说明书。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药敏试验图像采集转换仪能够实现高通量图像采集和MIC统计分析,设计合理,运行稳定,读取结果重复性好,敏感性高,检测效率比常规目测和手工录入数据提高10倍以上,适合批量细菌药敏试验检测。为验证该优化集成的细菌药敏试验高通量检测仪器,使用该集成技术对分离鉴定的临床分离细菌进行了抗药性检测,在此基础上检测高抗药性基因。分离鉴定出菌株总数为10617株,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肠球菌、沙门氏菌、克雷伯氏菌、变形杆菌等。对主要细菌进行了抗药性检测,筛选部分抗药性水平较高的细菌,对其抗药性基因进行了检测,并统计了10余种常用药物对细菌的MIC频率分布。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对于氟苯尼考、恩诺沙星、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对多黏菌素、头孢噻肟、头孢噻呋、多西环素、环丙沙星抗药率高于40%;对庆大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相对敏感。沙门氏菌的总体抗药性水平略低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复方新诺明、红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的抗药性高于70%,对其它药物较为敏感性低于20%。健康动物源大肠杆菌对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庆大霉素、头孢噻呋、多黏菌素的抗药性明显低于病料来源大肠杆菌。健康动物粪便源大肠杆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养殖畜种抗药性背景指示菌的作用。多重高抗表型的大肠杆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均含有多种抗性基因,同时含有多种毒力基因。从山东省8个大型集约化养鸡场中720份新鲜粪便样品,分离鉴定到697株非重复大肠杆菌。检测结果表明:83株携带mcr-1基因;从mcr-1阳性菌株中共检测到5种ESBL基因和4种PMQR基因。药敏检测只用了1个月时间,比常规方法节省5个月,检测成本降低80%。综上所述,细菌药敏试验高通量检测技术准确、稳定、可重复、效率高,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为国内首创,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适用于科研、教学、生产,为细菌抗药性检测与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赵彬[2](2021)在《基于条件重编程细胞培养的三阴性乳腺癌敏感药物筛选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三阴性乳腺癌是指ER、PR及HER-2表达均为阴性的乳腺癌。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相比,三阴性乳腺癌进展快,侵袭性强,容易复发和转移。目前三阴性乳腺癌术后的辅助治疗手段比较单一,缺乏特异性的治疗靶点,亟需寻找个体化的、有效的治疗靶点。条件重编程细胞模型是一种可在不转入外源基因的情况下诱导体细胞的无限增殖的细胞模型,具有培养成功率高,成本低,与原肿瘤一致性强的优点,具有用于个体化肿瘤药敏预测的潜力。本研究中,我们构建了三阴性乳腺癌的条件重编程细胞模型,并使用该模型进行了高通量敏感药物筛选实验,以探索条件重编程细胞药敏试验在三阴性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方法:(1)前瞻性收集2019年3月1日至2020年3月1日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确诊为乳腺癌并拟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病例信息。术中留取肿瘤组织及配对正常乳腺组织的标本并培养条件重编程细胞。选择病理证实的三阴性乳腺癌条件重编程细胞传代扩增。(2)通过全外显子测序和转录组测序检测条件重编程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及原肿瘤组织的DNA突变谱和转录组表达谱,对比条件重编程细胞与原肿瘤组织在常见突变基因位点的一致性,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条件重编程细胞与原肿瘤组织转录组表达谱的一致性。(3)使用高通量药敏试验检测上述细胞对110种药物的敏感性,分别构建剂量-效应曲线,计算药物敏感性评分(DSS),并根据DSS评分寻找每株条件重编程细胞的敏感药物。使用RRA算法整合DSS评分,得到反应药物有效性的综合药物排序。(4)检索外显子测序结果中与相关药物敏感性相关的基因,并与药敏结果进行比对。通过基因集变异分析(GSVA)计算经典通路或重要基因集的活化程度评分,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各通路GSVA评分与条件重编程细胞药物敏感性DSS评分的关联。(5)获取GEO数据库和TCGA数据库中三阴性乳腺癌的高通量mRNA芯片数据和转录组测序数据,通过差异基因筛选、差异基因富集分析以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寻找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生物标记;通过GSVA分析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寻找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显着相关的生物通路。结果:(1)成功构建了 6株条件重编程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和6株配对正常乳腺组织的条件重编程细胞。条件重编程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和原肿瘤组织的DNA突变谱相似,二者的转录组基因表达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R=0.855)。(2)PF-04691502,一种PI3K/Akt和mTOR双靶点抑制剂是RRA综合药物敏感性评分最佳的药物,而其他排名前十位的药物中,有2种mTOR抑制剂,2种Akt靶向药物,1种Syk(脾酪氨酸激酶)抑制剂,1种拓扑异构酶抑制剂,1种EGFR抑制剂,1种植物来源的小分子药物(重楼皂苷VI)。mTOR抑制剂西罗莫司、替西罗莫司、利罗莫司和Torin1的DSS评分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0.82~0.97)。EGFR靶向药物阿法替尼、吉非替尼、拉帕替尼的DSS评分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0.61~0.93)。(3)条件重编程细胞转录组中PI3K-Akt通路的GSVA评分与Ipatasertib的DSS评分显着相关(R=0.587,P=0.045)。mTOR通路的GSVA评分与Torin 1的DSS评分显着相关(R=0.62,P=0.030)。EGF通路的GSVA评分与吉非替尼的DSS评分具有显着相关性(R=0.60,P=0.039)。(4)我们进一步通过GEO和TCGA数据分析了 GSVA评分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发现Akt1/mTOR信号通路、HIF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和脂肪合成相关通路的GSVA评分升高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较短的总体生存期相关(P<0.05)。T细胞抗原受体信号通路GSVA高评分或抗原加工和呈递通路GSVA评分较高的患者总体生存期较长(P<0.05)。结论:(1)本研究培养的6株条件重编程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与原肿瘤组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以作为个体化肿瘤模型用于三阴性乳腺癌发病机制研究和药敏试验。(2)条件重编细胞药敏试验结果较稳定,可以用于三阴性乳腺癌药物敏感性预测。本研究中的条件重编程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对靶向PI3K-Akt、mTOR、EGFR、Syk通路的药物以及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比较敏感。(3)条件重编程细胞转录组数据中PI3K-Akt和mTOR等通路的GSVA评分与针对相应通路的靶向药物的有效性成正相关,三阴性乳腺癌肿瘤组织中转录组PI3K-Akt和mTOR等通路的GSVA评分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总体生存显着相关,因而GSVA评分也可以用于三阴性乳腺癌的药物敏感性预测以及患者预后的评价。
程江涛[3](2021)在《分子检测联合类器官药敏试验优化获得性EGFR T790M突变非小细胞肺癌奥希替尼耐药后治疗方案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s)为代表的靶向药物开启了肺癌的精准治疗时代,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目前已有奥希替尼(Osimertinib)等第三代EGFR-TKIs进入临床,虽然疗效显着,但患者仍会耐药,且耐药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耐药后处理亦是临床治疗难点。因此我们思考,奥希替尼耐药后行病理活检及分子检测,根据耐药机制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可否延长患者生存期。方法本研究第一部分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肺癌研究所2017年到2020年对二线及以后线奥希替尼耐药的NSCLC患者的临床信息,根据耐药后是否行组织活检及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分为及再活检组和无再活检组,再活检组依据患者病理类型及分子特征确定下一线治疗方案,无再活检组则予以化疗、最佳支持治疗等处理。我们比较了两组奥希替尼耐药后下一线治疗方案的无进展生存期(post-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PFS),两组总生存期(post-Overall Survival,pOS)等数据。本项研究的第二部分依据奥希替尼耐药前后NGS检测结果,分析了奥希替尼耐药前后分子特征。部分患者在奥希替尼的后续治疗耐药后再次行NGS检测,我们分析了这些患者EGFRT790M突变丰度变化,并考察了 EGFR T790M突变丰度升高患者进行奥希替尼再挑战的可能性。本研究的第三部分,我们利用奥希替尼耐药后患者肺癌组织建立了类器官模型,进行了抗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在临床实践中验证药敏试验方案的疗效。结果本研究首先比较了奥希替尼耐药后再活检组和无再活检组患者的生存数据,明确依据分子分析联合病理类型分析所制定的治疗方案可以提高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由此确定了联合检测对于制定治疗方案的意义。本研究根据患者治疗全程的多次NGS检测结果,分析发现EGFRT790M突变丰度增高的患者,再次接受奥希替尼治疗有获益趋势。肺癌类器官药敏试验显示,依据联合检测制定的方案对患者类器官有效,从机制方面明确了联合检测组具有治疗优势的原因。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分子检测联合类器官药敏试验的临床实践模式,对减少原发耐药,改善患者生存期及节约经济消耗有积极意义。结论二线及以后对奥希替尼耐药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基于NGS检测和病理活检的结果制定的后续治疗方案可改善此类患者的生存期;奥希替尼耐药并经后续治疗后EGFR T790M突变丰度增高的患者,再次接受奥希替尼治疗可能获益。类器官模型及药敏试验明确联合检测方案有效的机制,并减少原发耐药的几率。
白慧丽[4](2020)在《广西部分地区牛源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的构建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为建立一种高效便捷检测牛源大肠杆菌毒力和耐药情况的动物模型,并通过模型来探索牛源大肠杆菌对其免疫信号通路的影响和根据模型体内药物试验来快速筛选有效的抗菌药物,从而为牛病防治和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常规方法从牛病料中分离鉴定大肠杆菌,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别检测毒力因子和耐药基因,获得的大肠杆菌分别构建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和大肠杆菌-小鼠致病模型,并运用构建的模型检测大肠杆菌对秀丽隐杆线虫免疫信号通路的影响,以及抗菌药对秀丽隐杆线虫的作用,结果如下:1.从广西南宁、桂林、柳州等地收集的13份病料中分离获得13株牛源大肠杆菌,其中O126血清型占30.77%(4/13),为优势血清型,O44、O20血清型占15.38%(2/13)。2.从13株大肠杆菌中检测出19种毒力因子,其中大肠杆菌持家基因pho A和外膜蛋白omp A的检出率均为100%,其次是Stx1的检出率为76.92%,uid A和h1y A的检出率均为69.23%,K88、ipa H和vat的检出率最低,为7.69%。3.对13株大肠杆菌进行15种耐药基因的检测,喹诺酮类耐药基因(Gyr A/Gyr B/Par C)检出率最高,均为100%,磺胺类耐药基因(SUL1/SUL2)检出率76.92%100%,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erm B的检出率最低,为7.69%。13株大肠杆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对头孢噻呋和左氧氟沙星高度敏感(84.62%96.31%);对庆大霉素、泰乐菌素中度敏感(53.85%);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钠、磺胺间甲氧嘧啶和恩诺沙星耐药(0%)。4.构建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结果:根据线虫的致死率建立了大肠杆菌对秀丽线虫的致病力强、中、弱三种标准,大肠杆菌对线虫致病力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第2 d4 d,结果与大肠杆菌-小鼠致病模型结果相比,对小鼠不致死的大肠杆菌对线虫的致死率最低,同样的,对小鼠致病力强的大肠杆菌对线虫的致病力最高,对小鼠致病力中等的大肠杆菌对线虫的致死率中等,两个感染模型的结果相符,成功构建了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5.用RT-PCR的方法检测大肠杆菌对秀丽隐杆线虫的免疫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显示,致病力强的大肠杆菌对线虫的TGF-β免疫信号通路和胰岛素样信号通路的影响比致病力弱的大肠杆菌的影响大。线虫体内抗菌肽Spp-1、Abf-2、Clec-85和Lys-7的上调和下调与致病力的强弱无明显相关性。6.抗菌药对线虫的毒理作用以及药物在线虫体内的拯救效果显示,从27种抗菌药中筛选出5种对线虫生存试验影响最小的抗菌药,分别为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氟苯尼考和左氧氟沙星,其中左氧氟沙星和氟苯尼考能拯救感染了大肠杆菌的线虫,左氧氟沙星效果最显着。结论:1.从广西不同地区分离鉴定出13株牛源大肠杆菌,大肠杆菌的优势血清型为O126(30.77%,4/13)。13株牛源大肠杆菌中共检测出19种毒力因子,大肠杆菌持家基因pho A、外膜蛋白omp A和志贺毒素Stx1毒力因子的检出率最高,分别是100%(13/13)、100%(13/13)、76.92%(10/13)。2.成功建立了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模型,该模型可代替大肠杆菌-小鼠感染模型,实现对大肠杆菌的毒力和耐药性的检测。3.13株大肠杆菌的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存在差异。4.致病力强的大肠杆菌对线虫的TGF-β免疫信号通路和胰岛素样信号通路的影响比致病力弱的大肠杆菌的影响大。抗菌肽基因Spp-1、Abf-2、Clec-85和Lys-7表达的上调和下调与大肠杆菌致病性无明显相关性。
段小女[5](2020)在《临床感染样本和粪便调查样本中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子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及目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阴性菌导致的感染,因其对β-内酰胺酶高度的稳定性常用于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菌株引起的感染,但是由于近几年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及不规范使用,导致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临床分离阳性率逐渐上升,尤其是耐碳青酶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不仅给临床抗生素有效治疗带来巨大挑战,还有潜在导致医疗机构耐药菌大爆发的风险。肠道是各种细菌的储存库,包括具有多重耐药性的细菌。近几年也有报道从人类粪便中分离出携带一种或多种碳青霉烯酶基因的CRE,甚至是携带多粘菌素耐药基因的耐药菌。CRE定植在正常人肠道中,如果宿主发生感染,极有可能会导致抗生素治疗失败导致最后无有效抗生素可以使用,这将会大大增加患者感染死亡率。另外,人体肠道也可以作为各种耐药菌和耐药基因的来源,对耐药菌和耐药性的广泛传播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主要通过比较临床来源CRE和粪便来源CRE的分子特征,分析临床CRE与粪便CRE之间的联系,为CRE感染预防和控制的提供更多依据。研究方法1.样本的收集 收集我院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送检的各类临床感染样本中分离的CRE;收集我院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2000例住院患者入院粪便常规检查的剩余粪便样本作为粪便调查标本,接种于终浓度2mg/L美罗培南的麦康凯培养基,筛选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美罗培南不敏感的革兰阴性杆菌。2.菌株种属鉴定及药敏实验 BD phoenix 100进行菌株种属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筛选出最终确认为临床感染标本及粪便调查标本中分离的CRE菌株。对所有筛选的CRE菌株行E-test的替加环素药敏实验。3.PCR检测常见碳青霉烯酶基因 PCR检测临床感染标本及粪便调查标本中分离的CRE中常见碳青霉烯酶基因blaKPC.blaNDM.blaVIM、blaIMP、blaSPM和blaOXA-48,将阳性PCR产物进行测序确认。4.PCR检测常见ESBLs基因 PCR检测临床感染标本及粪便调查标本中分离的CRE中常见ESBL基因blaCTX-M.blarEM和blaSHV,将阳性PCR产物进行测序确认。5.PCR检测多粘菌素耐药基因 PCR检测临床感染标本及粪便调查标本中分离的CRE中多粘菌素耐药基因mcr-1、mcr-2、mcr-3、mcr-4和mcr-5,将阳性PCR产物进行测序确认。6.PCR检测Ⅰ、Ⅱ、Ⅲ类整合子及基因盒 检测临床感染标本及粪便调查标本中分离的CRE中Ⅰ、Ⅱ、Ⅲ类整合酶基因,筛选出携带Ⅰ、Ⅱ、Ⅲ类整合子的菌株,再进一步扩增其可变区,进行RFLP分析后测序分析。7.PCR检测ISCR及其基因盒 检测临床感染标本及粪便调查标本中分离的CRE中ISCR1基因,筛选出携带ISCR1基因的菌株,再进一步扩增其可变区,进行RFLP分析后测序分析。8.质粒接合转移试验 筛选需要进行质粒接合试验的菌株,以EJ53为受体菌进行供体菌与受体菌的质粒接合转移,接种于含有4μg/mL的美罗培南筛查平板,对可疑阳性接合子行药敏试验及耐药基因的检测。9.ERIC-PCR 对临床CRE和粪便CRE中检出率最高的三个菌种进行ERIC-PCR基因分型及电泳图谱聚类分析,研究菌株之间克隆相关性。10.全基因组测序及基因组学分析 从临床CRE和粪便CRE中各选取1株代表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针对测序结果进行基因组学分析。研究结果1.样本的收集 临床感染样本中分离99株CRE,主要来自血液科(37.4%)和重症医学科(22.2%);2000份粪便调查标本中最终筛选出30株CRE。2.菌株种属鉴定及药敏实验 CRKP是临床标本和粪便标本中分离阳性率最高的菌株,占所有CRE的66.7%,其次是阴沟肠杆菌(17.1%),和大肠埃希菌(8.5%)。大部分菌株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均耐药;而几乎所有CRE菌株对替加环素和多粘菌素高度敏感。3.CRE中常见碳青霉烯酶基因 在129株CRE中,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的CRE菌株占97.8%,其中在临床CRE和粪便CRE中blaKPC-2均是主要检测的碳青霉烯酶基因占93.8%,其次是blaNDM为52.7%,blaSPM和blaOXA-48未检测出。4.CRE中常见ESBLs基因 所有CRE菌株中携带ESBL基因的菌株占96.9%。临床CRE中blaCTX-M、blaTEM和blaSHV分别占24.2%、78.8%和87.9%;粪便CRE中blaCTX-M、blaTEM和blaSHM分别占 30.0%、90.0%和 86.7%。5.CRE中多粘菌素耐药基因 粪便CRE中检测出两菌株mcr-1阳性,mcr-2、mcr-3、mcr-4 和 mcr-5 未检测出。6.CRE中Ⅰ、Ⅱ、Ⅲ类整合子及基因盒 在所有CRE中检测Ⅰ、Ⅱ类整合子阳性率分别为78.3%和4.7%,其中Ⅰ、Ⅱ类基因盒检出率分别占28.7%和50.0%。临床CRE和粪便CRE均以Ⅰ类整合子为主,Ⅲ类整合子未检测出。另外,在Ⅱ类整合子中检测出两种新的耐药基因盒结构。7.CRE中ISCR及其基因盒 在所有CRE中检测ISCR1阳性率为69.8%,其中基因盒检出率占4.44%。临床CRE中ISCR1检出率为71.7%,粪便CRE中ISCR1检出率为63.3%。8.质粒接合转移试验 阳性接合子可检测到相关耐药基因,且有表达出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特性,表明耐药基因位于质粒上,有水平转移的可能。9.ERIC-PCR基因分型 来自临床CRE和粪便CRE的肺炎克雷伯杆菌有一半以上比例的菌株表现出超过90%的相似性,而阴沟肠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基因分型差异性较大。10.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从临床CRE和粪便CRE中各选择出一株携带blaKPC-2基因的CRKP,比较分析两菌株的染色体和质粒结构结果显示两株菌高度相似,由此可见临床来源CRKP与粪便来源的CRKP关系密切。根据两株KPC-CRKP对四环素和替加环素敏感性不同,发现soxR基因突变和MarR家族转录调节基因与肺炎克雷伯杆菌对替加环素和四环素的敏感性下降有关。研究结论1.本研究中99株临床CRE和30株粪便CRE从菌种分布、携带的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比率、ERIC基因分型及全基因组学分析这些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来源CRE和粪便来源CRE分子特征十分相似。因此,加强粪便管理和监测对CRE的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2.MarR家族转录调节基因和soxR基因突变与肺炎克雷伯杆菌对替加环素和四环素的敏感性下降有关。
李美霞[6](2019)在《小麦赤霉病菌呼吸链系统关键基因对呼吸链抑制剂类杀菌剂药敏性的调控作用研究》文中提出小麦赤霉病是造成小麦产量减产甚至绝产的一种世界性真菌病害,在全世界各小麦种植区均有发生。自1970年,我国主要以多菌灵为主的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用于防控小麦赤霉病。近年来,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与用药剂量的增大,赤霉病菌病原群体已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且抗药性比例逐年增高、抗药性范围逐年扩大,病害防效显着降低。因此,研发或筛选新型替代杀菌剂已刻不容缓。近年来,杀菌剂市场中陆续出现了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等新型呼吸抑制剂类杀菌剂,由于作用位点新颖、杀菌谱广等优点,在防治小麦赤霉病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的抑菌机理主要是该类杀菌剂作用于植物病原真菌呼吸链复合物Ⅱ上SDHB、SDHC或SDHD亚基,影响呼吸链上电子的传递,从而干扰ATP的生成,抑制真菌的生长。已有报道证明一些真菌对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抗性机理可能是SDHC亚基基因氨基酸点突变引起,所以本文主要研究亚洲镰孢菌SDHC亚基对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药敏性的调控作用。KEGG通路分析显示在亚洲镰孢菌中SDHC亚基存在2个基因,即FGSG09012(命名为SDHC1)和FGSG01981(命名为SDHC2),而在其它真菌中只存在一个SDHC基因。禾谷镰孢菌中的SDHC1与其它病原真菌SDHC基因的同源性要高于SDHC2。本文采用Double-joint PCR技术及实验室构建的正负筛选标记载体体外构建SDHC1和SDHC2基因敲除载体,采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分别成功将SDHC1基因和SDHC2基因敲除,并研究SDHC亚基遗传分化对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药敏性的调控作用。SDHC1基因敲除突变体得到2个,分别为△SDHC1-8和△SDHC1-9,SDHC2基因敲除突变体得到2个,分别为△SDHC2-5和△SDHC2-7,并分别得到了两个基因的回复体。为了揭示亚洲镰孢菌SDHC亚基遗传分化对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药敏性的调控机制,本文采用4种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测定对亚洲镰孢菌野生型和敲除突变体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结果表明SDHC1基因敲除突变体对该类杀菌剂的敏感性降低,而SDHC2基因敲除突变体对该类杀菌剂的敏感性增加,为了进一步揭示亚洲镰孢菌SDHC亚基遗传分化对其它生物学表型的影响,测定了野生型和基因敲除突变体的生长速率、产孢能力、致病能力、呼吸速率、组织内ATP含量等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SDHC1基因敲除突变体生长速率、产孢量、致病力与野生型相比没有显着变化,而呼吸速率和组织内ATP合成的量均显着下降;SDHC2基因敲除突变体生长速率没有显着变化,而产孢量、致病力、呼吸速率、组织内ATP合成的量均显着降低。上述结果表明,SDHC亚基遗传分化成SDHC1和SDHC2两个基因,且SDHC1基因调控亚洲镰孢菌对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抗药性,SDHC2基因调控亚洲镰孢菌对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敏感性,说明两个基因对该类杀菌剂药敏性的调控机制不同。SDHC1和SDHC2基因不参与调控亚洲镰孢菌的生长速率,显着影响了亚洲镰孢菌对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的敏感性、呼吸速率、ATP的合成等。SDHC1基因不影响无性繁殖,对致病力影响不显着;SDHC2影响无性繁殖,显着影响亚洲镰孢菌对小麦的致病力。本文还主要研究了亚洲镰孢菌呼吸链复合物Ⅲ有关基因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药敏性的调控作用。采用Double-joint PCR技术及实验室构建的正负筛选标记载体外构建Cytc、Cytc1和ISP基因敲除载体,并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分别成功同源置换亚洲镰孢菌中的目的基因,分别得到△Cytc-1和△Cytc-6、△Cytc1-16和△Cytc1-20与△ISP-13突变体,并分别得到了三个基因的回复体。为了揭示亚洲镰孢菌Cytc、Cytc1和ISP基因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药敏性的调控作用,分别用吡唑醚菌酯、氟嘧菌酯、丁香菌酯、嘧菌酯和嘧菌酯等5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测定对野生型菌株和基因敲除突变体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结果表明Cytc、Cytc1和ISP基因敲除突变体对该类杀菌剂的药敏性显着降低,回复体的敏感性恢复到了野生型水平,揭示了Cytc、Cytc1和ISP均参与调控亚洲镰孢菌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敏感性。为了进一步揭示Cytc、Cytc1和ISP基因对其它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分别测定了野生型菌株和3个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菌丝生长速率、产孢能力、呼吸速率、致病能力、产毒能力、菌丝组织内ATP含量和Cytb表达量等生物学表型。结果显示三个基因的敲除突变体较野生型菌株生长速率减慢、药敏性降低、呼吸速率减慢、致病力降低、产毒能力降低、Cytb的表达量降低等,即三个基因均调控亚洲镰孢菌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敏感性、有丝分裂、呼吸、产毒、对小麦的致病力等。但不同基因缺失对组织内ATP的合成影响不同,Cytc基因敲除后,菌丝组织内ATP含量无显着变化,而Cytc1基因和ISP基因敲除突变体的组织内ATP的含量增加,推测可能与亚洲镰孢菌体内存在的旁路呼吸途径有关,由于呼吸链上基因的缺失,呼吸链上正常的电子传递被影响或者阻断,旁路氧化酶(AOX)在特殊条件下被诱导表达,造成电子不经过由复合物Ⅲ和复合物Ⅳ直接传递给O2,旁路氧化途径补偿了因基因缺失造成的生物学功能缺陷。
胡洁[7](2019)在《基于MALDI-TOF MS对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快速鉴定及药敏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是一种快速准确检测细菌的有效手段。目前临床微生物室使用的MALDI-TOF MS主要是进口的仪器,虽然近年来国产质谱仪迅速发展,但仅仅停留在对细菌单菌落的鉴定,尚无直接检测临床样本的相关数据。而血流感染,尤其是多重耐药菌株的感染是临床最严重的感染之一,发病率和致死率高,因此对血培养阳性样本病原菌以及对耐药菌的直接、快速和准确检测是临床有效诊断和治疗的关键。本次研究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采用改良检测方法评估国产质谱仪(毅新博创Clin-TOF-ⅡMS)对血培养阳性标本中病原菌快速鉴定的能力,为国产质谱进入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提供数据支持;第二部分采用德国布鲁克质谱仪(Microflex LT Bruker MS)直接检测血培养阳性标本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旨在缩短临床报告耐药菌时间,降低临床治疗费用,为临床有效合理的治疗提供帮助。第一部分:采用改良检测方法评估国产质谱仪Clin-TOF-ⅡMS对血培养阳性标本中病原菌快速鉴定的能力。收集临床666瓶阳性血培养瓶,包括美国BD公司的97瓶树脂需氧瓶(BACTEC’s Plus Aerobic/F,PAF)、121瓶树脂厌氧瓶(BACTEC’s Lytic Anaerobic/F,LAF),法国梅里埃生物公司的161瓶中和抗生素成人需氧培养瓶(BacT/Alert FAN Aerobic,FA)、197瓶成人厌氧培养瓶(BacT/Alert FAN Anaerobic Plus,FN)、90瓶成人需氧培养瓶(Standard Aerobic,SA),前处理后采用Clin-TOF-ⅡMS进行鉴定,以Bruker MS对传统纯培养的鉴定结果作为参考。结果表明,Clin-TOF-ⅡMS对血培养阳性标本的鉴定准确率高达88.6%(590/666)。第二部分:采用Bruker MS直接检测血培养阳性标本中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选取50株已知碳青霉烯耐药基因背景清晰的肺炎克雷伯菌和1株肺炎克雷伯菌标准菌株ATCC700603作为建库用模拟菌株,采用快速水解法确定美罗培南的完整峰和水解峰,以获得区分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的特征峰。收集临床106份血培养阳性标本进行快速鉴定,鉴定为肠杆菌科细菌样本采用水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106份血培养样本中105份鉴定成功,鉴定失败的1份样本为混合菌感染样本。105份鉴定成功样本中94份鉴定为肠杆菌科细菌,用Bruker MS进行美罗培南水解法药敏试验,检测为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准确度达到92.6%(87/94),具有84.2%(32/38)的灵敏度和100%的特异性(55/55)。我们的研究显示采用本课题组改良方法对国产质谱仪在血培养样本的快速鉴定上具有非常好的优势,同时,对血培养样本快速鉴定和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的直接检测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缩短了报告时间,有助于临床医生针对性的治疗,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有效的保障。
王晓禹[8](2019)在《宁夏地区奶牛乳房炎念珠菌分离株毒力因子、耐药性及生理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念珠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是引起真菌性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念珠菌致病性强弱与其毒力因子的携带情况有关,这些毒力因子主要有二相性、溶血活性、细胞表面疏水性和磷脂酶活性等。克柔氏念珠菌等多种念珠菌对多种抗真菌药物具有天然耐药性。营养条件、pH值以及离子等能够影响念珠菌耐药性及毒力因子的表达。非白念的感染率日益上升,而对于非白念的相关研究较少。本课题通过对宁夏地区奶牛乳房炎非白色念珠菌分离株毒力因子、耐药性及生理学特性研究,从而为了解和治疗由念珠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炎打下基础。通过采集482份疑似感染真菌性乳房炎的奶牛奶样,经分离鉴定得到的60株念珠菌中包括14株克柔氏念珠菌(C.krusei)、6株近平滑念珠菌(C.parapsilosis)和4株近邹褶念珠菌(Candida rugosa)等9种念珠菌;毒力因子检测发现,克柔氏念珠菌分离株CK1和近平滑念珠菌分离株CP1携带所检测的全部毒力因子,近邹褶念珠菌分离株CA1携带除磷脂酶外的三种毒力因子;药物敏感性试验发现,试验株CK1对酮康唑和伊曲康唑耐药,对于试验所选四种耐药基因(CDR1、CDR2、MDR1和ERG11)出现高表达;CP1和CA1耐药性较弱,对五种抗真菌药物表现为敏感及剂量依赖。采用三唑类药物、咪唑类药物、氟尿嘧啶类药物和多烯类药物联合作用,通过计算抑菌浓度指数分别得到协同、相加、无关和拮抗四种作用结果。通过模拟奶牛乳房内环境设置不同温度及pH条件组,并分别添加Cu2+和抗生素作用于试验株,结果发现温度达到42℃时只有克柔氏念珠菌能够在沙氏琼脂培养基表面生长,Cu2+浓度达到3.2μg/mL时开始抑制念珠菌的生长,抗生素的添加能够促进试验株的生长。随着温度、pH及Cu2+浓度的升高,各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升高。研究结果表明,感染宁夏地区奶牛真菌性乳房炎的病原菌主要为克柔氏念珠菌及近平滑念珠菌,该地区引起真菌性奶牛乳房炎的致病菌以非白色念珠菌为主。分离株携带多种毒力因子,克柔氏念珠菌表现出强疏水性;念珠菌分离株表现为多重耐药,克柔氏念珠菌分离株耐药性尤其严重,与其多药耐药基因及唑类药物耐药基因高表达有关;念珠菌所携带的毒力因子及耐药性强弱会因多种生理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温度和pH的变化是影响念珠菌生长情况、耐药性及毒力因子表达情况的重要因素。Cu2+具有抑制念珠菌的生长、增强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以及抑制毒力因子表达的作用。抗生素的使用能够直接促进念珠菌的生长,并且易使念珠菌产生耐药性,这也是导致奶牛乳房炎症状严重的原因之一。
何迪[9](2019)在《聚中性红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及其在抗菌药物有效性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中性红是一种碱性吩嗪染料,由于其结构中存在氧化还原中心,因而可作为一种良好的媒介体使用。本论文以电聚合法制备聚中性红修饰玻碳电极(GCE),并以此修饰电极为电化学探针,考察代表性抗菌药物对埃希氏大肠杆菌(E.coli)的有效性,评估基于聚中性红(PNR)修饰GCE(PNR/GCE)的生物电化学体系应用于抗菌药物快速检测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以壳聚糖(CS)为成膜材料,石墨烯(GR)为导电纳米材料,通过制备生物复合纳米材料并直接修饰的方式制备GR/CS/E.coli/PNR/GCE。将最优条件下制备的GR/CS/E.coli/PNR/GCE应用于抗菌药物的有效性检测,考察构建的微生物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抗菌药物有效性快速检测的可行性。方法以GCE为基体电极,采用电聚合法制备(PNR/GCE),运用循环伏安法(CV)对修饰电极进行表征,并以CV图中-0.45V处的氧化峰电流为指标,研究了中性红浓度、扫描段数、缓冲液p H值及支持电解质Na NO3浓度对聚合过程的影响,筛选了最佳聚合条件。继而借助中性红可作为电子媒介体的特性,以E.coli为模型微生物,通过考察E.coli活性与抗菌药物浓度的关系,构建一种新型体外药效检测方法,用于快速检测抗菌药物有效性。在此基础上,以CS为成膜材料,GR为导电纳米材料,将E.coli固定于PNR/GCE,得到GR/CS/E.coli/PNR/GCE。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大肠杆菌的固定化条件进行筛选,并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考察GR浓度、CS浓度和E.coli浓度三个因素对本实验的影响。将最优条件下制备的GR/CS/E.coli/PNR/GCE应用于代表性抗菌药物的有效性检测。结果(1)中性红浓度0.5 mmol/L,扫描段数Segment 30,缓冲液p H 7.0,Na NO3浓度0.5 mol/L为中性红最佳聚合条件。(2)菌悬液光密度值(OD600)0.5,反应时间40 min,以标准葡萄糖-谷氨酸溶液(GGA,BOD5为220 mg/L)为营养物质,此时抗菌药物有效性检测的灵敏度最高。(3)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头孢哌酮、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四种抗菌药物对E.coli的半数抑菌浓度(IC50)分别为34.15 mg/L、27.98 mg/L、8.83 mg/L、11.49 mg/L;作为抗革兰氏阳性菌的万古霉素对E.coli的抑菌效果较差。(4)在PNR/GCE的基础上进行微生物固定化条件筛选。得出GR终浓度0.50 mg/m L,CS终浓度0.75%,E.coli终浓度0.50 g/m L为最佳微生物固定化条件。(5)将最优条件下制备的GR/CS/E.coli/PNR/GCE应用于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钠、哌拉西林钠及万古霉素5种抗菌药物的有效性测定。前4种抗菌药物对E.coli的10%抑菌浓度(IC10)分别为15.81 mg/L、19.62 mg/L、65.74 mg/L、62.47 mg/L;而针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万古霉素对E.coli基本无抑制作用。结论(1)采用电聚合法制备的PNR/GCE稳定性好、重复性好、灵敏度高。以PNR/GCE为工作电极,E.coli为模型微生物构建的生物电化学体系可用于抗菌药物有效性检测。相较于传统的药敏试验,此方法简便快速,可精确测得抗菌药物的有效率,因此可以作为检测抗菌药物有效性的传统方法的补充方法,在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和临床细菌耐药性检测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2)在最佳微生物固定化条件下制备的GR/CS/E.coli/PNR/GCE可用于抗菌药物有效性检测,具有一定的储存周期,避免了每次进行检测前都需要提前培养微生物的繁琐操作,有效减少了测试周期,在抗菌药物有效性检测和细菌耐药性监测方面皆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杨德鸿[10](2018)在《苏北地区猪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流行病学调查及灭活疫苗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是导致猪场仔猪发生腹泻的一种重要致泻性致病菌,感染后引起初生到保育期间仔猪腹泻和黄白痢,也是目前规模化猪场难以根除的一种肠道致病菌。发病仔猪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脱水、消瘦、拉黄痢或白痢,严重可引起死亡,且具有传染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猪大肠杆菌病。经临床调查发现仔猪黄白痢是发生频率最高的猪大肠杆菌病,其病原ETEC存在普遍高耐药性和高致病性,严重危害养猪业健康发展。本研究通过调查苏北地区规模化猪场ETEC流行情况,分析其血清型、耐药性和致病力等生物学特性,研制具有广谱免疫保护效果的O抗原灭活疫苗,对苏北地区规模化猪场ETEC进行监测及有效防控。1苏北地区猪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分离鉴定从苏北地区21个规模化猪场采集初生到30日龄仔猪的新鲜粪样、直肠棉拭子及小肠样共562份,经平板划线、菌落形态观察,其中528份病料分离出792株疑似大肠杆菌。通过显微形态观察、PCR鉴定菌株特异性致病型、16S rRNA测序鉴定确定为ETEC菌株有141株,占总病料数的25.1%。使用PCR方法结合37种标准O抗原血清进行玻板凝集试验鉴定141株ETEC菌株的血清型;用14种常见抗生素标准药敏纸片,分析分离菌株耐药性和敏感性,并做整体耐药性分析;小鼠攻毒试验鉴定分离菌株致病力;研制灭活苗,并进行小鼠免疫保护试验分析灭活疫苗免疫保护效果。使用常规血清型鉴定玻板凝集试验结合PCR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使用7种多价O抗原血清和37种单因子ETEC常见O抗原血清,对分离出的141株ETEC菌株进行血清型鉴定。试验结果表明,所分离的141株ETEC菌株具有较多的O抗原血清型,定型85株,占ETEC菌株总数的60.3%,1株自凝,2株出现多价凝集而单价不凝;其中08、0101和0128为优势血清型,分别占定型菌株数的29.4%、20%和占11.8%,占ETEC菌株总数的17.7%、12.1%、7.1%;三个优势血清型占定型菌株数的61.2%,占ETEC菌株总数的36.9%。其他血清型包括09、03、020、0148、0149、0111、0138、0139、0141、025、0115、0119、0153、045、089 等 15 种。2苏北地区猪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生物学特性分析对所分离141株ETEC菌株肠毒素和毒力岛等相关毒力因子进行鉴定,试验结果表明所有ETEC分离菌株均含有ST基因,有25%的菌株含有LT基因,有25%的菌株含有Ler基因,含有Irp2、fyuA、eaeA基因的菌株占10%。药敏试验对141株ETEC进行14种药敏片的耐药性分析,得出所分离的ETEC对新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强力霉素、阿莫西林、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高度耐药,分别为 95%(134/141)、100%(141/141)、99.3%(140/141)、80.9%(114/141)、100%(141/141)、92%(130/141)、96.5%(136/141),耐药菌株比例均在 80%以上;有 50.4%的ETEC对恩诺沙星敏感(71/141),中等敏感的为多粘菌素B占66%(93/141)、头孢噻肟占51.8%(73/141);多重耐药主要集中在8耐、9耐、10耐、11耐,占总ETEC的68%(96/141),分别为 17%(24/141)、16.3%(23/141)、19%(27/141)、15.6%(22/141),拥有10重耐药性的菌株占比最大。动物实验使用常规的ICR小鼠,小鼠攻毒试验通过初筛141株ETEC致病力,得到9株高致病力菌株,均能以1×107CFU致死小鼠。然后分别筛选优势血清型08和0101强毒株,以5×107CFU攻毒小鼠,发现08血清型中有8株为强毒株,占08血清型菌株总数的38.1%,0101血清型中有5株为强毒株,占0101血清型菌株总数的27.8%;综合初筛和单因子O抗原血清型强毒株筛选结果,测定08血清型一强毒株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4×107CFU;最低致死量(MLD)为3×107CFU。3苏北地区猪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灭活疫苗的初步研究优势血清型单价灭活疫苗小鼠免疫效果结果显示,单价灭活疫苗对同种血清型的强毒株具有完全的保护,保护率为100%;用优势血清型的2株强毒株经灭活制成二价灭活ETEC疫苗,免疫小鼠能形成有效的保护效果,对两种优势血清型所有强毒株的保护率均在83%以上,对高浓度感染也具有较高保护率,且免疫无应激死亡,对其他血清型强毒株也有部分保护效果。比较免疫前后小鼠血清抗体效价,发现二免后血清抗体效价上升较快,但一免后攻毒小鼠也能形成有效保护;比较不同免疫剂量的免疫效果发现,以2×108CFU免疫小鼠的效果最佳;比较不同致病力菌株灭活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发现,三种不同致病力菌株制备的灭活疫苗均能对小鼠形成有效保护。本研究通过对苏北地区猪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其优势血清型,整体耐药性,并初步研制出可用于防控分离株中大部分致病性ETEC的二价灭活疫苗,给养殖生产业提供了可行的监测和防控参考。
二、不同试验因子对药敏试验结果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试验因子对药敏试验结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通量细菌药敏检测仪器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药敏试验标准的制定与发展 |
1.1 EUCAST与CLSI药敏试验标准的主要差异 |
1.2 药敏试验标准的发展趋势 |
第二章 细菌药物敏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2.1 常规传统药敏试验方法 |
2.2 自动药敏检测系统 |
2.3 新型药敏试验技术 |
2.4 展望 |
第三章 药物敏感试验高通量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3.1 药敏试验检测技术及仪器的研制使用现状 |
3.2 高通量药物敏感试验检测技术的研制和进展 |
3.3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高通量药敏试验接种仪的研制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便携式细菌培养箱的研制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药敏试验图像采集转换仪的研制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优化集成的高通量细菌药敏检测系统的临床应用 |
4.1 材料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致谢 |
附件1:96点阵药敏计算机采集系统v1.0使用说明书 |
附件2 |
(2)基于条件重编程细胞培养的三阴性乳腺癌敏感药物筛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条件重编程细胞的培养、鉴定 |
一、实验材料 |
1、患者与样本 |
2、主要试剂、耗材 |
3、主要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1、条件重编程细胞培养及传代 |
2、高通量测序 |
三、实验结果 |
1、条件重编程细胞及其镜下形态 |
2、条件重编程细胞与肿瘤组织的一致性 |
四、讨论 |
1、条件重编程培养技术的发展过程 |
2、条件重编程细胞与原肿瘤组织的一致性 |
五、小结 |
第二部分: 条件重编程三阴性乳腺癌细胞高通量药筛试验 |
一、实验方法 |
1、药物组设计 |
2、敏感药物筛选实验 |
3、药筛实验数据分析 |
二、实验结果 |
1、条件重编程细胞药敏筛查 |
2、条件重编程细胞药敏试验DSS评分的整合 |
3、条件重编程药敏试验的稳定性 |
三、讨论 |
1、条件重编程细胞药敏试验的稳定性 |
2、PI3K-Akt通路靶向药物在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
3、mTOR通路靶向药物在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
4、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药物在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
5、靶向血管形成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应用 |
6、拓扑异构酶靶向药物在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
7、靶向乏氧在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
四、小结 |
第三部分: 条件重编程细胞的高通量测序 |
一、实验方法 |
1、条件重编程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外显子基因突变分析 |
2、条件重编程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与条件重编程正常乳腺组织细胞总体转录组差异分析 |
3、条件重编程细胞基因集变异分析 |
二、实验结果 |
1、外显子基因突变情况 |
2、条件重编程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与条件重编程正常乳腺组织细胞的转录组差异 |
3、三阴性乳腺癌来源的条件重编程细胞的基因集变异分析 |
4、基因集变异分析与药物敏感性的相关性 |
三、讨论 |
1、靶点基因外显子突变对药物敏感性的预测作用 |
2、基因集变异分析对药物敏感性的预测作用 |
四、小结 |
第四部分: 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相关通路分析 |
一、实验方法 |
1、数据获取及批间差校正 |
2、差异基因筛选及基因集富集分析 |
3、生存分析 |
二、实验结果 |
1、批间差校正 |
2、差异基因筛选 |
3、基因集富集分析 |
4、差异基因对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生存的影响 |
5、GSVA评分对患者生存的影响 |
三、讨论 |
1、三阴性乳腺癌的预后生物标记 |
2、GSVA评分可作为三阴性乳腺患者的预后评估手段 |
四、小结 |
结论 |
综述: 个体化肿瘤模型在乳腺癌中的应用 |
背景 |
一、2D肿瘤模型 |
二、肿瘤类器官 |
三、PDX模型 |
四、条件重编程细胞模型 |
五、微流控芯片肿瘤模型 |
六、3D生物打印肿瘤模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3)分子检测联合类器官药敏试验优化获得性EGFR T790M突变非小细胞肺癌奥希替尼耐药后治疗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肺癌的流行病学 |
2 靶向治疗的机制及现状 |
3 EGFR靶向药物发展概况 |
4 类器官概述 |
实验仪器设备与试剂 |
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 试验所用试剂 |
第一部分 分子和病理检测改善奥希替尼耐药后NSCLC患者预后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二线及以后奥希替尼耐药机制及生物标记物动态变化 |
1 材料和方法 |
2 方法 |
3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第三部分 基于PDO药敏试验结果处理Osimertinib耐药性的初步探索 |
1 材料和方法 |
2 操作步骤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全文总结和创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写索引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4)广西部分地区牛源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大肠杆菌研究进展 |
1.1.1 大肠杆菌生物学特性 |
1.1.2 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 |
1.1.3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 |
1.1.4 牛大肠杆菌病的国内研究进展 |
1.2 秀丽隐杆线虫的研究进展 |
1.2.1 秀丽隐杆线虫的生物学特征 |
1.2.2 秀丽隐杆线虫作为模式生物的特征 |
1.2.3 秀丽隐杆线虫作为模式生物的研究进展 |
1.2.4 秀丽隐杆线虫的免疫系统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广西牛源大肠杆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生物学特性 |
2.1 前言 |
2.2 材料 |
2.2.1 样品 |
2.2.2 主要仪器 |
2.2.3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
2.2.4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 |
2.2.5 引物的合成 |
2.3 试验方法 |
2.3.1 大肠杆菌的分离纯化 |
2.3.2 大肠杆菌的鉴定 |
2.3.3 大肠杆菌的克隆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广西牛源大肠杆菌的分离纯化与生化鉴定结果 |
2.4.2 大肠杆菌的O血清型鉴定结果 |
2.4.3 大肠杆菌的16S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广西牛源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的致病力鉴定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 |
3.2.1 实验动物 |
3.2.2 细菌来源 |
3.2.3 线虫培养基及主要溶液的配制 |
3.2.4 大肠杆菌毒力因子引物的合成 |
3.3 试验方法 |
3.3.1 细菌的培养 |
3.3.2 大肠杆菌对小鼠的致病力试验 |
3.3.3 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的检测 |
3.3.4 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的克隆 |
3.3.5 线虫的复苏、传代与保存 |
3.3.6 线虫的同期化处理 |
3.3.7 大肠杆菌对秀丽线虫的致病性试验 |
3.3.8 大肠杆菌在线虫肠道内的定植情况 |
3.4 结果 |
3.4.1 大肠杆菌对小鼠的致病力试验 |
3.4.2 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的检测结果 |
3.4.3 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的克隆结果 |
3.4.4 大肠杆菌对线虫生存试验的判定结果 |
3.4.5 大肠杆菌对小鼠和线虫的致病力试验对比结果 |
3.4.6 大肠杆菌在线虫肠道内的定植情况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广西牛源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免疫信号通路关键调控基因的分析 |
4.1 前言 |
4.2 材料 |
4.2.1 实验动物 |
4.2.2 菌种 |
4.2.3 主要试剂 |
4.2.4 免疫基因引物的合成 |
4.3 试验方法 |
4.3.1 大肠杆菌感染线虫 |
4.3.2 线虫RNA的提取 |
4.3.3 反转录 |
4.3.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4.3.5 荧光定量PCR数据处理 |
4.4 结果 |
4.4.1 P38MAPK信号通路免疫基因的表达 |
4.4.2 TGF-β信号通路免疫基因的表达 |
4.4.3 胰岛素样信号通路免疫基因的表达 |
4.4.4 某些抗菌肽基因的表达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广西牛源大肠杆菌体外与体内耐药情况对比分析 |
5.1 前言 |
5.2 材料 |
5.2.1 药敏纸片的制备 |
5.2.2 耐药基因引物的合成 |
5.3 试验方法 |
5.3.1 大肠杆菌药敏试验 |
5.3.2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的检测 |
5.3.3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的克隆 |
5.3.4 抗菌药对线虫的毒性试验 |
5.3.5 抗菌药对线虫模型的药物拯救试验 |
5.4 结果 |
5.4.1 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 |
5.4.2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
5.4.3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克隆结果 |
5.4.4 抗菌药对大肠杆菌毒性试验结果 |
5.4.5 线虫体内体外用药效果的对比结果 |
5.5 讨论 |
5.5.1 广西牛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情况 |
5.5.2 大肠杆菌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的相关性分析 |
5.5.3 线虫体内体外抗菌药抵抗大肠杆菌的差异性分析 |
5.6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 |
(5)临床感染样本和粪便调查样本中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子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和粪便中耐碳青霉烯肠杆菌分离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第二部分 CRE中常见碳青霉烯酶基因、ESBL基因及多粘菌素耐药基因的检测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部分 CRE耐药相关可移动遗传元件的检测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部分 CRE的ERIC-PCR基因分型和聚类分析 |
4.1 材料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第五部分 全基因组测序及基因组学分析 |
5.1 材料 |
5.2 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全文总结 |
特色与创新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硕士期间完成和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小麦赤霉病菌呼吸链系统关键基因对呼吸链抑制剂类杀菌剂药敏性的调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小麦赤霉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
1 亚洲镰孢菌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活史 |
2 小麦赤霉病主要流行因素 |
2.1 气象条件 |
2.2 菌源数量 |
2.3 品种抗病性和生育时期 |
2.4 栽培条件 |
3 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治 |
3.1 农业防治 |
3.2 生物防治 |
3.3 农药防治 |
4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杀菌剂 |
4.1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主要品种 |
4.1.1 萎锈灵 |
4.1.2 啶酰菌胺 |
4.1.3 氟唑菌酰胺 |
4.2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作用机理 |
4.3 抗药性产生情况及抗性产生分子机理 |
5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
5.1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主要品种 |
5.1.1 嘧菌酯 |
5.1.2 吡唑醚菌酯 |
5.1.3 氟嘧菌酯 |
5.1.4 丁香菌酯 |
5.1.5 肟菌酯 |
5.2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作用机制 |
5.3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抗药性产生情况 |
5.4 抗药性产生的生理生化机理 |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亚洲镰孢菌复合物Ⅱ基因对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药敏性调控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菌株 |
1.2 试剂 |
1.2.1 供试药剂 |
1.2.2 供试试剂和试剂盒 |
1.3 试验培养基、仪器及耗材 |
1.3.1 培养基 |
1.3.2 仪器及耗材 |
2 生物学操作方法 |
2.1 CTAB法提取DNA |
2.2 载体构建 |
2.3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 |
2.4 原生质体的制备和转化 |
2.5 转化子验证 |
2.5.1 特异性引物验证 |
2.5.2 Southren杂交验证 |
2.6 突变体的生物表型测定 |
2.6.1 菌落生长情况 |
2.6.2 突变体敏感性测定 |
2.6.3 突变体产孢量测定 |
2.6.4 突变体致病力测定 |
2.6.5 突变体呼吸速率测定 |
2.6.6 突变体组织内ATP含量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转化子验证 |
3.2 转化子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和产孢情况 |
3.3 转化子对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敏感性 |
3.4 转化子致病力情况 |
3.5 突变体呼吸速率测定 |
3.6 突变体组织内ATP含量的测定 |
4 讨论 |
第三章 亚洲镰孢菌复合物Ⅲ基因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药敏性的调控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菌株 |
1.2 试剂 |
1.2.1 供试药剂 |
1.2.2 供试试剂和试剂盒 |
1.3 试验培养基、仪器及耗材 |
1.3.1 培养基 |
1.3.2 仪器及耗材 |
2 生物学操作方法 |
2.1 CTAB法提取DNA |
2.2 总RNA |
2.3 载体构建 |
2.4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 |
2.5 原生质体的制备和转化 |
2.6 转化子验证 |
2.6.1 特异性引物验证 |
2.6.2 Southren杂交验证 |
2.7 突变体的生物表型测定 |
2.7.1 菌落生长情况 |
2.7.2 突变体敏感性测定 |
2.7.3 突变体产孢量测定 |
2.7.4 突变体致病力测定 |
2.7.5 突变体呼吸速率测定 |
2.7.6 突变体组织内ATP含量测定 |
2.7.7 突变体毒素含量测定 |
2.7.8 突变体TRI5和Cytb基因表达量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突变体特异性验证 |
3.2 突变体菌落生长 |
3.3 突变体敏感性测定 |
3.4 突变体产孢情况 |
3.5 突变体的致病力情况 |
3.6 突变体呼吸速率的测定 |
3.7 突变体组织内ATP含量的测定 |
3.8 突变体毒素含量的测定 |
3.9 突变体TRI5和Cytb基因表达量测定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一、本文获得的主要结果 |
二、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三、本文尚未解决的问题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基于MALDI-TOF MS对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快速鉴定及药敏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MALDI-TOF-MS在病原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 |
1.1.1 培养后病原菌的鉴定 |
1.1.2 临床样本直接检测细菌 |
1.2 MALDI-TOF MS在细菌耐药性检测中的研究与应用 |
1.2.1 直接分析法 |
1.2.2 酶水解法 |
1.2.3 曲线下面积法 |
1.2.4 其他方法 |
1.3 质谱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
1.4 质谱在其他方面的运用 |
1.5 研究目的 |
1.6 研究方案 |
1.7 预期目标 |
第二章 评估国产质谱仪(毅星博创Clin-TOF-ⅡMS)对血培养阳性标本的直接鉴定能力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血培养标本来源 |
2.2.2 主要试剂和材料 |
2.2.3 仪器设备 |
2.2.4 溶液配置 |
2.3 方法 |
2.3.1 传统纯培养法 |
2.3.2 Clin-TOF-ⅡMS直接检测法 |
2.3.3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2.4 结果 |
2.4.1 菌株收集情况 |
2.4.2 传统纯培养法鉴定结果 |
2.4.3 直接检测法鉴定结果 |
2.4.4 不同类型血培养瓶的鉴定结果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对碳青霉烯酶的快速检测 |
3.1 前言 |
3.2 材料 |
3.2.1 模拟实验菌株来源 |
3.2.2 血培养标本来源 |
3.2.3 主要试剂和材料 |
3.2.4 仪器设备 |
3.2.5 溶液配置 |
3.3 方法 |
3.3.1 血培养模拟试验 |
3.3.2 临床标本验证试验 |
3.4 实验结果 |
3.4.1 模拟试验的鉴定结果 |
3.4.2 美罗培南峰和水解峰 |
3.4.3 临床标本鉴定结果 |
3.4.4 临床标本水解法药敏试验结果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宁夏地区奶牛乳房炎念珠菌分离株毒力因子、耐药性及生理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真菌性奶牛乳房炎概述 |
1.1.1 念珠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
1.1.2 真菌性奶牛乳房炎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1.1.3 念珠菌感染特点及奶牛乳腺结构特点 |
1.1.4 真菌性奶牛乳房炎检测与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
1.1.5 真菌性奶牛乳房炎的防控 |
1.2 致病念珠菌毒力及生理特性研究进展 |
1.2.1 念珠菌的适应能力 |
1.2.2 毒力因子多样性及其对生理环境适应性研究进展 |
1.3 致病念珠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
1.3.1 抗真菌药物的分类 |
1.3.2 耐药机制 |
1.4 本研究的设计思路 |
1.4.1 目的及意义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因子携带分析 |
2.1 材料 |
2.1.1 试验菌株 |
2.1.2 试验培养基及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方法 |
2.2.1 病原菌的分离 |
2.2.2 病原菌的鉴定 |
2.2.3 RAPD分析 |
2.2.4 临床念珠菌分离株毒力因子携带情况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病原菌的采集及分离结果 |
2.3.2 病原菌鉴定结果 |
2.3.3 RAPD分析结果 |
2.3.4 临床念珠菌分离株毒力因子携带情况分析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临床分离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
3.1 材料 |
3.1.1 试验菌株 |
3.1.2 试验培养基及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方法 |
3.2.1 药敏纸片法测定念珠菌药物敏感性 |
3.2.2 抗真菌药物对念珠菌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
3.2.3 抗真菌药物体外联合药敏试验 |
3.2.4 念珠菌耐药基因相对表达量的检测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药敏纸片法测定念珠菌药物敏感性结果 |
3.3.2 抗真菌药物对念珠菌最小抑菌浓度测定结果 |
3.3.3 抗真菌药物体外联合药敏试验结果 |
3.3.4 念珠菌耐药基因相对表达量检测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生理因素对念珠菌生长特性、耐药性以及毒力因子表达影响 |
4.1 材料 |
4.1.1 试验菌株 |
4.1.2 试验培养基及试剂 |
4.1.3 主要仪器 |
4.2 方法 |
4.2.1 健康及患病奶牛牛奶样品pH检测 |
4.2.2 温度、pH和Cu~(2+)对念珠菌生长情况的影响 |
4.2.3 念珠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4.2.4 温度、pH及Cu~(2+)对念珠菌药物敏感性影响 |
4.2.5 温度、pH及Cu~(2+)对念珠菌表型转换的影响 |
4.2.6 温度和Cu~(2+)对念珠菌溶血活性的影响 |
4.2.7 温度、pH及Cu~(2+)对念珠菌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4.2.8 温度、pH及Cu~(2+)对念珠菌磷脂酶活性的影响 |
4.2.9 添加抗生素对念珠菌生长情况、耐药性以及毒力因子表达影响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健康及患病奶牛牛奶样品pH检测结果 |
4.3.2 温度、pH和Cu~(2+)对念珠菌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 |
4.3.3 念珠菌生长曲线测量结果 |
4.3.4 温度、pH及Cu~(2+)对念珠菌药物敏感性影响结果 |
4.3.5 温度、pH和Cu~(2+)对菌株表型转换的影响结果 |
4.3.6 温度、Cu~(2+)对溶血活性的影响结果 |
4.3.7 温度、pH和Cu~(2+)对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结果 |
4.3.8 温度、pH和Cu~(2+)对磷脂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
4.3.9 添加抗生素对念珠菌生长情况、耐药性以及毒力因子表达影响结果 |
4.4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介 |
(9)聚中性红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及其在抗菌药物有效性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应用 |
第二章 基于聚中性红修饰玻碳电极的传感体系在抗菌药物有效性检测中的应用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章 基于GR/CS/E.coli/PNR/GCE的传感体系在抗菌药物有效性检测中的应用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二、致谢 |
三、个人简介 |
(10)苏北地区猪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流行病学调查及灭活疫苗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符号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概述 |
1 仔猪腹泻特征 |
2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的研究进展 |
2.1 病原学 |
2.2 形态特征及培养特点 |
2.3 鉴定方法 |
2.4 血清型 |
2.5 毒力因子 |
2.6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的致病机制 |
3 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
3.1 大肠杆菌耐药现状 |
3.2 大肠杆菌的耐药机制 |
3.3 大肠杆菌耐药性检测技术 |
4 猪大肠杆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
4.1 大肠杆菌灭活疫苗概况 |
5 仔猪腹泻的防治措施 |
5.1 饲养管理 |
5.2 药物防治 |
5.3 免疫防控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临床采样 |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3 培养基 |
1.4 参考菌株 |
1.5 引物 |
1.6 病料处理 |
1.7 分离鉴定 |
1.8 血清型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采样与疑似菌株的分离 |
2.2 分离鉴定 |
2.3 血清型鉴定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生物学特性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菌株和动物 |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3 培养基 |
1.4 引物 |
1.5 毒力基因的检测 |
1.6 药敏试验 |
1.7 致病力测定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毒力基因检测 |
2.2 药敏试验 |
2.3 致病力测定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灭活疫苗初步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菌株和动物 |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3 培养基 |
1.4 灭活疫苗的制备方法 |
1.5 最适免疫剂量测定 |
1.6 单价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估 |
1.7 二价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估 |
1.8 血清抗体效价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最适免疫剂量测定 |
2.2 不同致病力菌株免疫效果比较 |
2.3 单价灭活疫苗免疫效果评估 |
2.4 二价灭活疫苗免疫效果评估 |
2.5 血清抗体效价比较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 |
致谢 |
四、不同试验因子对药敏试验结果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通量细菌药敏检测仪器的研制及应用[D]. 骆延波.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条件重编程细胞培养的三阴性乳腺癌敏感药物筛选的研究[D]. 赵彬.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分子检测联合类器官药敏试验优化获得性EGFR T790M突变非小细胞肺癌奥希替尼耐药后治疗方案的研究[D]. 程江涛.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4]广西部分地区牛源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的构建及应用[D]. 白慧丽. 广西大学, 2020
- [5]临床感染样本和粪便调查样本中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子特征研究[D]. 段小女.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6)
- [6]小麦赤霉病菌呼吸链系统关键基因对呼吸链抑制剂类杀菌剂药敏性的调控作用研究[D]. 李美霞.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基于MALDI-TOF MS对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快速鉴定及药敏试验研究[D]. 胡洁.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8]宁夏地区奶牛乳房炎念珠菌分离株毒力因子、耐药性及生理学特性研究[D]. 王晓禹. 宁夏大学, 2019(02)
- [9]聚中性红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及其在抗菌药物有效性检测中的应用[D]. 何迪. 锦州医科大学, 2019(01)
- [10]苏北地区猪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流行病学调查及灭活疫苗初步研究[D]. 杨德鸿.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