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刺走罐法为主治疗咳嗽症60例(论文文献综述)
黄文婷[1](2021)在《通元针法治疗肺肾两虚型慢性咳嗽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通元针法和常规针刺治疗肺肾两虚型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验证通元针法治疗慢性咳嗽的有效性,以探寻效果更佳的针刺治疗方案,为针灸治疗慢性咳嗽拓宽临床取穴思路,并为通元针法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研究提供数据。方法:本研究所收集的60例肺肾两虚型慢性咳嗽患者均符合研究设计的入选标准,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通元针法)30例和对照组(常规针刺)30例,两组均进行相应的针刺治疗,2周为1疗程,共治疗4周,分别记录治疗前后研究对象的咳嗽症状积分、莱斯特咳嗽问卷(LCQ)得分。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分析,从咳嗽症状积分、LCQ得分及临床疗效三方面对比两组间的疗效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及观察指标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咳嗽症状评分方面,两组治疗1疗程、治疗2疗程后咳嗽症状的总积分、日间积分、夜间积分均较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2疗程后,治疗组总积分和夜间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日间积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对减轻慢性咳嗽患者的咳嗽症状均有效,两者对日间咳嗽治疗效果相当,但通元针法在减轻患者夜间咳嗽方面效果更明显。3.LCQ评分方面,治疗后两组的LCQ总积分以及生理、心理、社会区域积分均明显提高(P<0.05),提示通元针法与常规针刺对于提高慢性咳嗽患者的生命质量均有较好疗效;治疗后,治疗组在生理和社会两个区域中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心理区域两组相比P>0.05,表明通元针法对患者的生理、社会方面的作用较常规针刺治疗好,而在心理方面,两种治疗方法效果相当。4.疗效方面,治疗组经治疗后达到96.67%的有效率,其中痊愈3例,对照组达到83.67%的有效率,其中痊愈1例,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通元针法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结论:1.通元针法与常规针刺均能有效改善肺肾两虚型慢性咳嗽患者的咳嗽症状积分及LCQ得分,提示两种针刺方案治疗肺肾两虚型慢性咳嗽均有确切疗效。2.通元针法在减轻夜间咳嗽症状方面,与常规针刺组相比,疗效更明显。3.通元针法对患者生理、社会活动的积极影响更大,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4.通元针法与常规针刺治疗相比,可以更好地提高有效率和治愈率。
郭琛琛[2](2020)在《清及清以前咳嗽中医外治法研究及导师治疗咳嗽思路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清及清以前咳嗽中医外治法文献搜集、整理,以总结分析取穴、用药规律,为当今临床科研提供借鉴。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检索源,将检索文献进行整理,建立数据库分析,并结合导师治疗咳嗽临床经验,探析治疗咳嗽思路。结果:涉及医籍201部,条文2826条,外治法19种,穴位处方1962个,药物外治处方862个,推拿功法处方57个。其中腧穴146个,以膀胱经、肺经为主,多位于胸腹部,特定穴以五输穴为主,高频腧穴有肺俞、天突、膻中、列缺、太渊;常用配伍为肺俞→天突、天突+肺俞→膻中。外治药物341味,共涉及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等,药性多温,药味多苦,常用药有苦杏仁、款冬花、川贝母、甘草、雄黄;配伍多为苦杏仁→川贝母、川贝母+苦杏仁→甘草。结论:清及清以前中医外治法治疗咳嗽方法众多,用穴、用药规范有效,为临床和科研提供新思路。
陈凯欣[3](2018)在《穴位埋线与针刺治疗肺脾两虚型慢性咳嗽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慢性咳嗽是指咳嗽病程超过8周,而胸片未见明显异常的临床症状。是内科常见疾病之一,亦是国内门诊就诊患者常见就诊原因之一。目前许多患者深受慢性咳嗽困扰,咳嗽长期不愈会造成很多负面影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给患者生理、心理造成严重影响。根据现代医学研究,导致慢性咳嗽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上气道综合征、咳嗽变异型哮喘、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等。慢性咳嗽经对因治疗后,多可得到缓解,但由于在病因诊断上往往需要一定的设备及技术条件支持,且亦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因而为慢性咳嗽患者寻找一种简便有效、疗效持久的疗法十分有必要。目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肺脾两虚型慢性咳嗽,并与普通针刺治疗相对比进行疗效观察,为穴位埋线治疗肺脾两虚型慢性咳嗽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亦为肺脾两虚型慢性咳嗽患者提供一种简便有效疗法。方法:本研究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肺脾两虚型慢性咳嗽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穴位埋线)34例和对照组(普通针刺)34例。两组均选用肺俞、孔最、脾俞、足三里、定喘、膻中穴。2周为1疗程,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1疗程后、治疗2疗程后、随访1个月后的咳嗽症状积分及LCQ得分。分别从咳嗽症状积分、LCQ得分及疗效评定三个方面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中1例患者因吸收较差退出本研究,而对照组中4例患者因未能坚持针刺而退出研究。经统计分析得出,治疗2疗程后,两组LCQ得分、咳嗽症状总积分、日间咳嗽症状积分、夜间咳嗽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差异(P<0.01),而两组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一个月后实验组LCQ得分、咳嗽症状总积分、日间咳嗽症状积分对比治疗2疗程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对比治疗2疗程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0%,对照组为86.7%,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与普通针刺均能有效改善肺脾两虚型慢性咳嗽患者的咳嗽症状积分及LCQ得分,提示穴位埋线与普通针刺对于肺脾两虚型慢性咳嗽均有疗效。而两组疗法比较,穴位埋线组的观察指标改善更明显,且随访1个月后仍有进一步改善,提示运用穴位埋线疗效更佳,效果更持久。
黄本银,刘子志[4](2017)在《温针灸结合红外线罐法治疗咳嗽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温针灸结合红外线罐法治疗咳嗽症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治疗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于本院诊治的250例患者为样本,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2009年)所制定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诊断标准均确诊为咳嗽症,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温针灸治疗,实验组在温针灸基础上采用红外线罐法进行治疗。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2.4%,实验组为90.4%(P<0.05);对照组总病程(9.7±2.8)d,实验组(4.3±1.5)d(P<0.05);对照组治疗后13例复发,实验组4例(P<0.05)。结论温针灸结合红外线罐法治疗咳嗽症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治愈率,缩短治疗疗程,减少复发,适合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倮伍有姑莫,孟宪军,朱安宁,匡子芳,王昱,徐伟伟[5](2017)在《闽南针家张水生针灸临床特色》文中提出张水生是福建针灸名家,通过整理其论文和医案,发现其针灸临床特色表现为:尊崇《黄帝内经》中对"厥头痛"的分经认识,以"辨经论治"为大法完善临床具体疗法;善用巨、缪刺法,主张虚实是巨刺法的辨证关键,脉象正常而体表血络的异常变化是缪刺(刺络)的辨证依据,两种刺法均强调得气;善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常采用透穴深刺加温针灸辅以电针之法;善疗咳嗽,独创"平刺走罐法";传承国学,养身保健,设计"踏豆按摩法"治疗失眠病和多汗病。
蒋珊珊[6](2016)在《针刺五脏俞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针刺五脏俞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并与传统针刺做对照,探索针刺五脏俞对治疗顽固性面瘫是否具有提高临床疗效的切实作用,为进一步治疗顽固性面瘫提供一种更为简捷、有效方案。方法:将符合所有纳入标准的6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五脏的背俞穴配合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传统穴位加电针。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传统穴位加电针,其针刺手法、留针时间、疗程数皆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应用H-B量表及症状体征量表进行疗效观察,分别于针刺前、1疗程后、2疗程后、3疗程后、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和比较。结果:疗程结束后,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83.3%,两组对治疗顽固性面瘫均有一定疗效。治疗后两组间面神经功能评价经秩和检验有显着性改善(P<0.05),症状积分评价经T-test检验有显着性改善(P<0.05),说明治疗组在痊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方面更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五脏俞配合传统穴位加电针治疗顽固性面瘫可以提高其临床疗效,在显愈程度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穴位加电针疗法。
邵锋锋[7](2014)在《邵氏“五针法”治疗痰湿蕴肺型咳嗽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邵氏“五针法”治疗痰湿蕴肺型咳嗽进行系统、规范的临床研究,观察邵氏“五针法”对痰湿蕴肺型咳嗽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白细胞数量的变化,证实邵氏“五针法”治疗痰湿蕴肺型咳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特色疗法,以便推广。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痰湿蕴肺型咳嗽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试验组选用邵氏“五针法”;对照组选用常规针灸治疗法。两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10天为1疗程,疗程间需休息1天,共2疗程。治疗结束后分别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时间各随访1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白细胞数量的变化情况,评价邵氏“五针法”治疗痰湿蕴肺型咳嗽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实际完成病例54例,其中试验组27例,临床控制1例,显效22例,有效4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27例,临床控制0例,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两组间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观察两种治法对痰湿蕴肺型咳嗽患者症状体征总积分、咳嗽、咯痰、喘息、哮鸣的影响,结果显示:组内因素均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差异(P<0.05),症状体征总积分、咳嗽、喘息组间因素P<0.05,两组症状总积分、咳嗽、喘息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5),说明邵氏“五针法”能显着改善痰湿蕴肺型咳嗽患者的临床症候,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尤其在改善咳嗽、喘息症状方面,邵氏“五针法”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在随访期咳嗽、咯痰、喘息、哮鸣症状得到控制,疗效稳定,均未复发。3.观察两种治法对两组痰湿蕴肺型咳嗽患者相关症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组治疗前后鼻塞、流涕、纳呆、腹胀、口渴、易感、气短有统计学差异(P<0.05),口干舌燥、胸痛、自汗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鼻塞、流涕、腹胀、易感、气短有统计学差异(P<0.05),纳呆、口舌干燥、胸痛、口渴、自汗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显着改善患者的相关症状,但是试验组改善的症状多于对照组,特别是在治疗气短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4.观察两种治法对两组痰湿蕴肺型咳嗽患者血常规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组红细胞、血红蛋白、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白细胞数量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血象差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白细胞总数均有明显减少,而红细胞、血红蛋白、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没有变化。结论1.邵氏“五针法”治疗痰湿蕴肺型咳嗽疗效显着,其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2.邵氏“五针法”能够显着改善患者的咳嗽、咯痰、喘息、哮鸣临床症状体征,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尤其对咳嗽、喘息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说明本法能化痰降气、止咳平喘,可迅速改善临床症状。3.邵氏“五针法”能够降低痰湿蕴肺型咳嗽患者白细胞数量,减少炎症浸润程度,这可能是邵氏“五针法”治疗痰湿蕴肺型咳嗽的治疗机制之一。4.邵氏“五针法”治疗痰湿蕴肺型咳嗽具有取穴精,见效快,效专力宏的特点,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马彬[8](2013)在《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国家对中医药领域研究的资助力度逐年递增,其科技论文数量亦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逐渐认识到,科技成果的质量才是重点。临床研究是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导致其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设计、实施与报告等各环节可能会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各因素以及与国外研究存在的具体差异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以促进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目的1.通过文献计量学和质量评价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包括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研究现状、与国外同类研究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环节、要点和问题及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回顾分析并进行对比分析,全面掌握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方法与报告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2.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确定在论文发表阶段影响其报告质量的因素,为临床研究报告规范今后在我国的推广和实施提供针对性的参考依据。3.基于以上研究的结果,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中医药研究的特性,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提高和改善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促进其成果的利用和转化。方法1.基于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回顾性分析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方法和报告质量。2.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等重点环节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3.基于CONSORT清单和STRICTA清单被引入国内的不同时间段,回顾性分析国内针灸RCTs的方法和报告质量是否随着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改善和提高。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采用频数、中位数和四分位距进行统计描述,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369篇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研究,突出表现的问题包括:45%的研究文献检索方法不全面甚至不正确(203篇/369篇);97.3%(359篇/369篇)的研究未检索不同发表类型的研究;96.5%(356篇/369篇)的研究未提供排除文献的清单;42%(155篇/369篇)的研究纳入标准宽泛不具体、甚至存在错误;58.8%(217篇/369篇)的研究未采用双人独立机制对文献和数据进行筛选和提取:55%(203篇/369篇)的研究未详细描述文献筛选纳入全过程及排除原因;70.7%(261篇/369篇)的研究数据合并方法不恰当,其方法与报告质量普遍较低。另外,其总体引用率较低,引用率为零的研究占到46.1%(170篇/369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亦较低(49.9%,184篇/369篇)。2.共纳入366篇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其中Chinese SRs共88篇,Other SRs共226篇,Ccohrane SRs共52篇。3种不同类型SRs研究在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中符合率大于8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Chinses SRs).vs73%(Other SRs).vs91%(Ccohrane SRs)和59%(Chinses SRs).vs74%(Other SRs).vs78%(Ccohrane SRs),其中Chinses SRs在两个清单中的符合率均最低。Chinese SRs与Other SRs和Cochrane SRs存在较大差距的方面主要包括:不同发表类型文献的纳入(2%.vs91%.vs100%)、广泛而全面的检索(40%.vs87%.vs100%)、相关利益冲突的说明(0%.vs61%.vs100%)、证据综合结果(23%.vs99%.vs96%)和计划书和注册信息(0%.vs4%.vs100%)等方面。此外,Chinese SRs, Other SRs和Cochrane SRs中被引次数为零的研究所占比例分别为53%.vs26%.vs40%,由临床医生完成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27%.vs63%.vs54%,进行更新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0%.vs3%.vs92%,可见Chinese SRs的被引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方面亦最低。3.共纳入1978篇国内针灸RCTs研究,1996年之前发表的为144篇其中针刺RCTs为122篇;1997年-2003年间发表为353篇,其中针刺RCTs为312篇;2004年-2012年间发表为1481篇,其中针刺RCTs为1301篇。虽然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刺RCTs在STRICTA清单各条目上的符合率均略有提高,但其实际比例依然很低,包括①针刺治疗的具体类型(6.6%.vs9.9%.vs12.7%);②针刺治疗的理由和依据(0%.vs0.3%.vs1.0%);③每位受试对象每个治疗单元所用针的数目(0%.vs0.3%.vs0.2%);④对针刺组施加的其他干预措施描述(19.7%.vs30.1%.vs33.7%);⑤对针灸师资质报告(0%.vs0%.vs0.4%);⑥无研究报告有关对治疗师的操作指导及其给患者的信息和解释等。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灸RCTs在CONSORT清单中符合率大于5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1996年).vs8%(1997年-2003年).vs26%(2004年-2012年)。主要问题主要包括:①研究方法阐述过于简单,包括资料收集的场所和地点(12.5%.vs24.6%.vs69.7%)、样本量确定依据(0%.vs0%.vs1.2%)等;②随机方法不消楚,包括对产生随机序列的方法报告(1.4%.vs15%.vs26.3%)、隐蔽分组机制(0%.vs1.4%.vs4.9%)和盲法实施(0%.vs5.7%.vs9.1%)等;③结果部分内容描述不清甚至缺少,包括受试者流程(0%.vs11.6%.vs20.6%)、招募受试者时期和随访时间(0%.vs2.1%.vs2.8%)、基线资料的提供(9.0%.vs17.8%.vs34.8%)和结局效应估计值及95%CI的报告(18.1%.vs36%.vs50.7%)等。此外,无任何研究注册及阐明可能的利益冲突。4.共纳入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杂志,其中SCl收录2种,Medline/Embase收录8种,CSCD收录7种,统计源收录46种。仅3种杂志在其“稿约”中提及并要求作者按照CONSORT声明各条目来规范报告RCTs,且给出了具体的版本和网址。此外,仅1种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CONSORT扩展版。无任何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PRISMA、MOOSE、TREND、STARD和STROBE等其他类型研究的报告清单。通过电话和E-mail方式,对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编审人员进行问卷调晒,54种期刊杂志给予回复,反馈率为85.7%,其中编辑为39人(占72.2%)、主编为3人(占5.6%)、编辑部主任为9人(16.7%)、其他人员为3名(占5.6%)。对于CONSORT声明,有8位编辑知道并子解,3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其中仅3位编辑表示对投稿的RCTs,该期刊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要求和遵循了CONSORT声明的要求,46%的编辑(2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CONSORT声明。对于PRISMA清单,仅2位编辑知道并了解,7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表示对投稿的SRs/Meta-分析,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未要求和遵循PRISMA清单的要求,65%的编辑(3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PRISMA清单。而对于其他类型临床研究报告清单,无任何人知晓并了解。结论临床研究质量是影响其转化和利用的关键因素,只有高质量的研究才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的研究显示:尽管国内中医药,特别是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在研究的题目、摘要、纳入研究的特征和文献质量评价方法阐述等方面的符合率较好,但在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文献检索方法不同发表情况的文献的纳入、对发表偏倚的评估、利益冲突的说明、文献筛选流程图的呈现、数据合并的合理性、研究间异质性或偏倚的分析以及对证据综合结果分析的的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同类研究存在较大差距。而对于国内针灸RCTs,尽管2003年之后发表的针刺RCTs的数量是之前所发表总数的3倍多,且各条目的符合率在不同的3个发表年代略有提高,但在多个条目上的实际符合比例上依然非常低,如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隐蔽分组的机制和实施、盲法细则、样本量计算依据和资料收集场所和地点等方面,其质量并未随着STRICTA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此外,国内中医药领域期刊“稿约”中对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情况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期刊的编审人员对研究报告的规范、临床研究注册制度等信息的知晓率较低。而且,尽管大部分期刊有意愿在今后进入此类相关报告规范,以提高不同类型的临床研究报告质量,但均无任何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和时间规划。因此,我们强烈建议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方法和报告质量:①国内医学期刊尽早在“稿约”中引入这些国际临床研究报告标准,以规范和提高国内临床研究的报告质量,提升临床研究水平;②从期刊协会层面制定相关制度,由鼓励和建议投稿作者、期刊编辑在文章投稿、编审和专家评审阶段遵循相关的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过渡到强制执行;③对期刊编审人员开展和加强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培训,并建立考核机制,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更新;④将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加入到医学继续教育课程中,由国家授权各地区具备资质的科研单位,对其服务地区的临床医生、科研人员进行全面的SRs/Meta-分析方法学的培训:⑤在医学在校教育中引入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
江芳超[9](2012)在《感冒后咳嗽治疗措施与疗效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咳嗽是多种基础病引发的常见的内科疾病症状;属机体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因子的防御反射;频繁剧烈的咳嗽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当感冒本身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咳嗽仍然迁延不愈,临床上称为感冒后咳嗽。除了呼吸道病毒外,其他呼吸道感染亦可能导致此类迁延不愈的咳嗽,有文献统称为感染后咳嗽。目前,对于感冒后咳嗽疗效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见,本研究对其进行探讨并初步分析不同治疗措施的疗效。目的总目的采用多中心、开放式、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感冒后咳嗽主要疗效相关因素的调查,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数据挖掘,总结感冒后咳嗽疗效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初步比较不同治疗措施对疗效的影响,为制定感冒后咳嗽的临床决策提供依据。具体目的理论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共识,总结感冒后咳嗽疗效的可能关联因素,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临床研究:通过临床研究,总结感冒后咳嗽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初步比较不同治疗措施对疗效的影响。方法1.理论研究方法1.1文献研究:借鉴系统综述的方法,查阅1989年至2011年5月中国学术期刊网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咳嗽疗效关联因素的中西医文献,总结咳嗽疗效关联因素。1.2专家共识:采用定性定量研讨厅体系和层次分析法,进行专家共识,.补充文献研究的不足,所得结果与文献研究结果共同做为问卷设计的依据。2.临床研究方法2.1治疗措施与疗效的相关性研究:采用多中心、开放式、前瞻性的设计方法,通过现场问卷调查收集初诊患者信息;通过现场问卷调查和电话随访相结合的方法,收集患者服药后病情变化等相关资料,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将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挖掘,总结出感冒后咳嗽疾病疗效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依据得到的结果分析治疗措施与疗效的相关性,同时进行不同措施的疗效比较。2.2其他因素与疗效的相关性研究:依据得到的结果分析其他因素与疗效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对疗效的影响。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1.1文献研究:共获得363篇以中文发表的文章,患者39.813名。文献中涉及的关联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血常规、胸片检查结果、咳嗽的中医证候积分、咳嗽的症状等级、患者既往史及痰培养结果等,其中涉及最多的为性别、年龄、病程、病情。1.2专家共识:共识结果:文献研究所得到的相关因素在临床研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全面收集;同时应考虑到疾病(感冒后咳嗽)严重程度、患者既往病史、家族史、个人过敏史等情况和不同干预措施对疗效的影响。2.临床研究结果2.1完成病例情况及初步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完成病例397例,其中男性115例,占28.97%,女性282例,占71.03%;患者平均年龄46.99±15.74岁;平均病程25.62±13.44天。2.2感冒后咳嗽疗效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治疗措施、年龄、病程和性别。2.3治疗措施对疗效的影响:辨证论治中药汤剂组、中成药组和单纯西药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咳嗽症状及生命质量均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性别对疗效有影响且三组性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故以性别进行分层分析:治疗后三组女性患者相比(咳嗽症状积分表总分、视觉模拟评分总分和LCQ总分),中药汤剂组改善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P<0.05);治疗后三组男性患者相比(咳嗽症状积分表总分、视觉模拟评分总分),中药汤剂组改善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男性LCQ总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其他因素对疗效的影响:治疗措施为辨证论治中药汤剂时,多元回归结果显示,年龄、病程和性别对感冒后咳嗽疗效有影响。结论1.感冒后咳嗽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女性患者比例高于男性;感冒后咳嗽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中年患者发生的比例更高。2.治疗措施是药物治疗感冒后咳嗽疗效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年龄、病程和性别亦影响感冒后咳嗽的疗效。3.对于感冒后咳嗽患者,辨证论治中药汤剂、中成药和西药均有较好疗效;其中三组相比,辨证论治中药汤剂为最佳治疗手段。4.当治疗措施是辨证论治中药汤剂时,年龄、病程和性别则是感冒后咳嗽疗效的主要影响因素。
林诗智[10](2010)在《田从豁教授针灸临床经验总结》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中医学的发展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始终是中医药学术不断积累、整理、总结、提炼和升华的过程,此过程离不开名老中医。“名老中医”是将中国传统医学基础理论、前人经验与当今自身实践相结合,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当代中医学术发展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中医药学术特色、理论特质的集中体现,与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文献相比,更加鲜活,更具直观性、实效性,更具有传承研究价值。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主任、研究员田从豁教授是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之一。田从豁教授在近六十年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针灸治疗经验,具有显着的疗效,并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学术思想。而如何整理并总结田从豁教授针灸临床经验并探索效果较好的老中医临床经验总结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是在田从豁教授的指导下,通过对田从豁教授临床病例的收集整理,运用中医基本理论系统分类归纳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治疗某些疾病的临床经验加以整理和研究,通过“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结合深度访谈的方法探索其临证规律,总结其临床经验,挖掘其学术内涵,总结田从豁教授针灸临床学术思想。研究目的通过临床病例的收集,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研究,将得出的结果以“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原则与田从豁教授深入访谈,以期得出田从豁教授临床针灸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方法1全面收集整理关于田从豁教授近几年的前瞻性医案、回顾性医案等原始资料以及有关其学术观点的论文、论着,利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课题临床信息采集系统,建立田从豁教授临床医案资料数据库。2利用医案采集系统信息,运用EXCEL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提取出现频次最多的及临床上疗效较好具有治疗特色的(5大类7种)疾病。通过对患者基本情况、针灸穴方及治疗过程等进行描述,初步总结出田从豁教授临床治疗某些疾病的常用穴组。通过“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原则与田从豁教授深度访谈,确定穴方及具体运用,进而总结出其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结果1运用现代化的信息采集分析系统总结并与田从豁教授访谈后总结出痹症、肺系疾病、皮肤系疾病、中风和面瘫5大类7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其中包括:经验穴方、穴位组成、加减规律、针法、灸法、辅助疗法,并附上典型医案一例。最终加以总结分析,挖掘、整理。1.1痹症主穴:肓俞、阴交、水分(脐周四穴);膈俞、肝俞、脾俞、肾俞(背俞四穴)。颈椎病:风池、天柱、颈夹脊、肩外俞、肩髃、肩骼、天宗、曲池。腰痛:肾俞、关元俞、命门、腰阳关、志室、腰部夹脊穴、次髎、秩边、委中。坐骨神经痛:肾俞、关元俞、八髎穴、秩边、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悬钟、昆仑。膝骨关节病:血海、鹤顶、内外膝眼、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1.2肺系疾病哮喘:百会、大椎、风池、定喘、C6-T7华佗夹脊穴、尺泽、孔最。咳嗽:大椎、风池、风门、肺俞、天突、尺泽、列缺。过敏性鼻炎:鼻通、印堂、上星、风池、曲池。1.3皮肤系疾病荨麻疹:百会、风池、大椎、肩髃、曲池、风市、血海、足三里、三阴交。1.4中风中风先兆:风池、大椎、阳陵泉、足三里、丰隆、太冲。中脏腑:闭证:人中、劳宫、十二井穴或十宣穴。脱证:神阙、气海、关元。中经络:急性期:百会、风府、风池、大陵、行间、丰隆恢复期后遗症期:百会、极泉、曲池、环跳、绝骨、足三里。1.5面瘫主穴:大椎、风池、翳风、阳白、攒竹、鱼腰、太阳、颧髎、迎香、颊车、曲池、合谷、足三里。讨论1田从豁教授临床思想的总结辨证论治上,采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辨证和经络辨证法,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辨证为主。在治疗上,整体论治、以平为期;标本缓急、治病求本;补虚泄实、调和阴阳;调理脏腑、养益中焦。讲究理、法、方、穴、术的配合,重视手法的操作,注意补泻的结合运用,并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辅助手法,以提高疗效。2以疾病为线索,结合“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数据挖掘及深度访谈的方法整理名老中医经验本次研究在收集大量临床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后,按照“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原则进行数据挖掘研究,不断进行深度访谈,以疾病为线索,通过详尽阐述田从豁教授的治法治则、穴方加减、介绍综合治疗手法及附上典型病例的形式,翔实反映了田从豁教授诊治全过程,更能真实反映出老中医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
二、平刺走罐法为主治疗咳嗽症6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刺走罐法为主治疗咳嗽症60例(论文提纲范文)
(1)通元针法治疗肺肾两虚型慢性咳嗽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1.1.1 慢性咳嗽的流行病学 |
1.1.2 慢性咳嗽的病因 |
1.1.3 慢性咳嗽现代医学治疗 |
1.2 中医研究概况 |
1.2.1 病因病机 |
1.2.2 辨证分型 |
1.2.3 中医治疗慢性咳嗽的相关研究 |
1.3 赖氏通元针法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 |
1.3.1 通元针法的学术思想 |
1.3.2 临床应用研究 |
1.3.3 通元针法治疗慢性咳嗽 |
1.4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 |
2.2.1 病例来源 |
2.2.2 病例选择 |
2.3 研究方案 |
2.3.1 样本含量 |
2.3.2 分组方法 |
2.3.3 治疗方法 |
2.3.4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
2.3.5 盲法的实施 |
2.3.6 不良反应/事件处理 |
2.3.7 材料与统计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1.1 性别比较 |
3.1.2 年龄比较 |
3.1.3 病程比较 |
3.2 治疗结果分析 |
3.2.1 咳嗽症状积分分析 |
3.2.2 LCQ评分结果分析 |
3.2.3 临床疗效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理论依据 |
4.1.1 证型的选择 |
4.1.2 通元针法治疗慢性咳嗽的理论依据 |
4.2 结果讨论 |
4.2.1 一般资料讨论 |
4.2.2 咳嗽症状积分讨论 |
4.2.3 LCQ评分讨论 |
4.2.4 临床疗效评定讨论 |
4.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2)清及清以前咳嗽中医外治法研究及导师治疗咳嗽思路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清及清以前咳嗽中医外治法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文献的选择 |
3 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标准 |
4 数据的规范化 |
5 数据库的建立 |
6 数据的处理与统计 |
6.1 频次统计 |
6.2 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外治法分类 |
2 穴位处方规律 |
2.1 穴位配伍种类 |
2.2 穴位频次 |
2.3 穴位归经 |
2.4 特定穴属性 |
2.5 五输穴应用 |
2.6 穴位分布 |
2.7 穴位补泻手法 |
2.8 穴位关联规则分析 |
3 药物处方规律 |
3.1 药物处方类型 |
3.2 药物频次 |
3.3 药物类别 |
3.4 药物药性 |
3.5 药物药味 |
3.6 药物归经 |
3.7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讨论 |
1 病名源流 |
2 病因病机 |
2.1 脏腑学说 |
2.2 经络学说 |
3 外治法分析 |
4 穴位处方规律分析 |
4.1 穴位频次 |
4.2 穴位配伍 |
4.3 取穴归经 |
4.4 特定穴属性 |
4.5 穴位分布 |
4.6 穴位补泻手法 |
5 药物处方规律分析 |
5.1 药物频次 |
5.2 药物配伍 |
5.3 药物类别 |
5.4 药物性味及归经 |
第二部分 导师治疗咳嗽思路探析 |
1 病因病机 |
2 治疗方法 |
3 典型病案 |
4 讨论 |
结语 |
1 研究结果 |
2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十年来咳嗽中医外治法临床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3)穴位埋线与针刺治疗肺脾两虚型慢性咳嗽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慢性咳嗽的认识 |
1.1.1 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 |
1.1.2 病因 |
1.1.3 慢性咳嗽的现代医学治疗 |
1.2 祖国医学对慢性咳嗽的认识 |
1.2.1 病名由来 |
1.2.2 病因病机 |
1.2.3 辨证分型 |
1.2.4 祖国医学对于慢性咳嗽的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 |
2.2.1 病例来源 |
2.2.2 样本含量 |
2.2.3 病例选择 |
2.3 研究方法 |
2.3.1 分组方法 |
2.3.2 治疗方法 |
2.3.3 观察指标 |
2.3.4 疗效评定标准 |
2.3.5 记录方法 |
2.3.6 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
2.3.7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病例一般资料 |
3.2 治疗结果分析 |
3.2.1 LCQ得分分析 |
3.2.2 咳嗽症状积分分析 |
3.2.3 临床疗效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选择依据 |
4.1.1 穴位埋线疗法的依据 |
4.1.2 普通针刺疗法的依据 |
4.1.3 穴位选择的依据 |
4.2 结果讨论 |
4.3 不良反应分析 |
4.4 问题和展望 |
4.4.1 样本量不足 |
4.4.2 研究方法应用不足 |
4.4.3 观察指标局限性 |
4.4.4 缺乏远期疗效评定 |
4.4.5 机理研究不足 |
4.4.6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5)闽南针家张水生针灸临床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尊崇经典,辨经论治厥头痛 |
1.阳明头痛 |
2.太阴头痛 |
3.厥阴头痛 |
4.少阴头痛 |
5.太阳头痛 |
6.少阳头痛 |
善用巨、缪刺法 |
1.取穴 |
2.针刺手法 |
善治下肢深静脉血栓 |
善疗咳嗽,针罐结合 |
传承国学,养身保健 |
小结 |
(6)针刺五脏俞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诊断标准 |
(二)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四)剔除标准 |
(五)脱落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病例选择 |
(二)分组方法 |
(三)治疗方法 |
(四)观察指标 |
(五)疗效判定标准 |
三、统计学方法 |
四、治疗结果 |
(一)一般资料 |
(二)治疗结果 |
(三)临床疗效比较 |
讨论 |
一、中医学对面瘫的认识 |
(一)病名 |
(二)病因病机 |
(三)面瘫后遗症 |
二、现代医学对面瘫的认识 |
(一)对发病机制的认识 |
(二)顽固性面瘫形成病因 |
三、选穴原则 |
(一)局部选穴 |
(二)远部选穴 |
四、五脏俞治疗面瘫应用 |
(一)对五脏俞治病的认识 |
(二)从五脏出发治疗面瘫的中医理论探讨 |
五、结果探讨 |
(一)结果分析 |
(二)机理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7)邵氏“五针法”治疗痰湿蕴肺型咳嗽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症状分级量化评分 |
4 病例选择标准 |
5 研究方法 |
6 安全性评价 |
7 资料分析与统计方法 |
8 质量监控 |
9 受试者权力保证 |
结果 |
1 研究对象分析 |
2 基线资料分析 |
3 治疗结果 |
理论探讨 |
1 中医学对咳嗽的认识 |
2 西医对咳嗽的认识 |
3 咳嗽的治疗概况 |
4 导师学术思想 |
5 结果讨论 |
6 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工作的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1 技术路线图 |
附录 2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3 在校期间论文着作及科研情况 |
(8)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医药在我国卫生保健体系中作用 |
1.1.2 中医药现代化是促进其发展和被广泛认可的唯一途径 |
1.1.3 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材料与方法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回顾性调查 |
2.1 研究背景 |
2.1.1 系统评价的发展沿革及概念特点 |
2.1.2 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与步骤 |
2.1.3 系统评价方法质量与报告质量的评估工具 |
2.1.4 系统评价在我国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
2.2 研究内容 |
2.3 材料与方法 |
2.3.1 技术路线图 |
2.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
2.3.3 文献筛选流程 |
2.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2.3.5 质量控制措施 |
2.4 结果 |
2.4.1 文献检索结果 |
2.4.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
2.4.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方法质量 |
2.4.4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报告质量 |
2.5 讨论 |
2.5.1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
2.5.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质量存在的问题 |
2.5.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 |
2.5.4 研究的局限性 |
2.6 结论 |
第三章 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对比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1.1 针灸在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
3.1.2 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针灸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
3.2 研究内容 |
3.3 材料与方法 |
3.3.1 技术路线图 |
3.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
3.3.3 文献筛选流程 |
3.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3.3.5 质量控制措施 |
3.4 结果 |
3.4.1 文献检索结果 |
3.4.2 国内外针灸统评价/Meta-分析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
3.4.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质量 |
3.4.4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 |
3.5 讨论 |
3.5.1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基本特征和特点方面的差异 |
3.5.2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方法质量方面的差异 |
3.5.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报告质量方面的差异 |
3.5.4 研究的局限性 |
3.6 结论 |
第四章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与报告质量回顾性分析 |
4.1 研究背景 |
4.1.1 随机对照试验定义 |
4.1.2 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工具简介 |
4.1.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4.2 研究内容 |
4.3 材料与方法 |
4.3.1 技术路线图 |
4.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
4.3.3 文献筛选流程 |
4.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4.3.5 质量控制措施 |
4.4 结果 |
4.4.1 文献检索结果 |
4.4.2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
4.4.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质量 |
4.5 讨论 |
4.5.1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存在的问题 |
4.5.2 STRICTA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
4.5.3 CONSORT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
4.5.4 研究的局限性 |
4.6 结论 |
第五章 中医药期刊编辑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认知率及“稿约”中规定和引入需求调查 |
5.1 研究背景 |
5.2 研究内容 |
5.3 对象与方法 |
5.3.1 研究对象 |
5.3.2 调查方法 |
5.3.3 技术路线 |
5.3.4 统计分析 |
5.3.5 质量控制措施 |
5.4 结果 |
5.4.1 纳入期刊数量和种类 |
5.4.2 临床研究报告规范在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的规定 |
5.4.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认知和应用现状调查结果 |
5.5 讨论 |
5.5.1 “稿约”中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引入率较低 |
5.5.2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知晓和认知程度普遍较低 |
5.5.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率较差 |
5.5.4 研究的局限性 |
5.6 结论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主要结论 |
6.2 特色与创新 |
6.3 提高国内中医药研究质量的建议 |
6.4 促进国内中医药研究成果转化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9)感冒后咳嗽治疗措施与疗效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综述 |
综述一 中西医对感冒后咳嗽的认识 |
1 中医对感冒后咳嗽的认识 |
2 西医对感冒后咳嗽的认识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感冒后咳嗽的相关治疗措施及疗效 |
1 中医对感冒后咳嗽的治疗措施及疗效 |
2 西医对感冒后咳嗽的治疗措施及疗效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及专家共识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感冒后咳嗽疗效关联因素的文献研究 |
1 概述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专家共识感冒后咳嗽疗效关联因素的专家共识 |
前言 |
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 |
层次分析法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研究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田从豁教授针灸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继承现状概况 |
1 名老中医的定义 |
2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的特点 |
3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的重要性 |
4 国家对名老中医经验继承的方针与政策 |
5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继承现状 |
6 讨论 |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田从豁教授针灸临床经验总结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选择 |
2.3 研究方案 |
三 研究结果 |
3.1 病例资料初步研究结果 |
3.1.1 病例特点 |
3.1.2 疾病特点 |
3.1.3 临床方法分布情况 |
3.2 五大类疾病经验总结 |
3.2.1 痹症 |
3.2.2 肺系疾病 |
3.2.3 皮肤系疾病 |
3.2.4 中风 |
3.2.5 面瘫 |
四 结论:田从豁教授临床针灸经验初探 |
4.1 辨证特点 |
4.2 治疗原则 |
(1) 整体论治 调和阴阳 |
(2) 标本缓急 治病求本 |
(3) 补虚泄实 调和气血 |
(4) 调理脏腑 补益中焦 |
4.3 治疗特点 |
(1) 取穴法 |
(2) 针具的选择 |
(3) 针法 |
(4) 灸法 |
(5) 拔罐疗法 |
(6) 针药并用 |
(7) 其他辅助治疗方法 |
五 讨论 |
六 跟诊体会 |
(1) 学无止境 严谨治学 |
(2) 以人为本 济世救人 |
(3) 淡泊名利 从容豁达 |
(4) 善于思考 勤学苦练 |
(5) 善于总结 有效沟通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四、平刺走罐法为主治疗咳嗽症6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通元针法治疗肺肾两虚型慢性咳嗽临床疗效观察[D]. 黄文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清及清以前咳嗽中医外治法研究及导师治疗咳嗽思路探析[D]. 郭琛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穴位埋线与针刺治疗肺脾两虚型慢性咳嗽对照研究[D]. 陈凯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4]温针灸结合红外线罐法治疗咳嗽症的临床观察[J]. 黄本银,刘子志.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7(13)
- [5]闽南针家张水生针灸临床特色[J]. 倮伍有姑莫,孟宪军,朱安宁,匡子芳,王昱,徐伟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01)
- [6]针刺五脏俞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D]. 蒋珊珊.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3)
- [7]邵氏“五针法”治疗痰湿蕴肺型咳嗽的临床研究[D]. 邵锋锋. 河南中医学院, 2014(01)
- [8]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D]. 马彬. 兰州大学, 2013(05)
- [9]感冒后咳嗽治疗措施与疗效相关因素研究[D]. 江芳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8)
- [10]田从豁教授针灸临床经验总结[D]. 林诗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