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时交易环境下网络通信协议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陆家源[1](2021)在《面向大宗商品的程序化交易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期货交易中的程序化交易的比重越来越大。程序化交易是指以数学和金融建模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完成交易的过程。凭借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程序化交易突破人的生理反应极限,提高交易质量;而且可以代替人为的主观判断,极大减少交易者主观情绪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我国程序化交易起步较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基本没有与国际接轨。而作为程序化交易的实现载体,目前流行的程序化交易系统存在着门槛高、费用贵、学习成本高等缺点,阻碍了程序化交易的发展。从专业的角度看,许多程序化交易系统通用性较差,功能割裂和片面,缺乏有机统一;某些平台虽然功能齐全,但是也存在行情延迟、回测与实盘交易不一致等问题。为促进我国的程序化交易的发展,针对程序化交易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进行了面向大宗商品的程序化交易系统研究,设计并实现了一个低门槛而专业的程序化交易系统,主要工作如下:(1)提高程序化交易系统的通用性:系统提供了账户信息管理、行情存储和展示、策略开发和编译、策略组合回测、实盘交易等程序化交易的必备功能,支持高级编程语言c++的交易程序开发环境,实现了程序化交易系统功能的有机统一。(2)降低行情收发的延迟:使用Memcache和基于socket的自定义通信协议进行行情播发,增强系统的并发能力;通过行情和K线的本地持久化,支持非交易时间下查看历史行情;通过预加载方式,减少K线请求时的等待时间。(3)提供交易策略回测功能,并提高回测与实盘交易的一致性:实现了基于C/S架构策略的开发、编译和回测的功能,同时提供资金管理功能,提升系统风险控制能力,并且根据与期货交易所的一致的撮合方法设计回测模块,提高回测与实盘交易的一致性。
廉获珍[2](2020)在《铁路安全通信协议RSSP-Ⅱ密钥管理机制改进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CTCS-3级列控系统使用铁路安全通信协议RSSP-II来防护信号安全设备之间安全相关信息的交互,其中,协议采用对称加密技术来确保所传输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私密性,为此,协议制定了密钥管理机制。通过对该机制的分析,发现该机制在传输密钥和验证密钥的管理方面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第一,传输密钥受人为干预的分发方式以及长期不变的特点致使该密钥存在暴露的风险,进而会危及验证密钥的安全;第二,密钥管理功能集中于密钥管理中心,存在中心化问题。因此,为加强协议的安全性,使列控系统安全相关实体之间的通信更为安全可靠,本文对RSSP-II的密钥管理机制提出改进。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上述安全隐患,本文提出区块链共识机制Raft结合椭圆曲线加密机制的改进策略,使得系统中一定区域内的所有安全相关设备能够在拜占庭环境下,通过去密钥管理中心、降低人为干预的方式来更新和共享验证密钥,从而加强验证密钥的安全性。同时,该改进策略并不会改变安全实体之间安全数据的通信策略,不对安全相关信息的通信造成影响。(2)基于EN50159中的威胁防御矩阵对方案进行定性分析,证明方案满足EN50159标准,具备安全性;接着,采用基于行为时序逻辑的形式化验证方法对共识方案进行分析:首先,构建共识进程在非拜占庭环境下的状态机模型,并通过TLC模型检测器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共识方案不存在死锁问题,同时能够实现集群对密钥信息的更新与共识功能,从而证明方案具备功能正确性;其次,通过逻辑证明的方式证明方案在非拜占庭环境下具备安全性;最后,在已有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攻击者模型,并通过TLC工具检测新模型,其结果表明,共识方案在受到攻击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正确实现共识功能,证明方案在拜占庭环境下具备安全性。(3)为了保证改进方案的性能,本文提出在Xilinx Zynq-7000系列开发平台上以软硬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改进方案的实现。首先是共识进程,为保证进程的灵活性,提出在平台的ARM处理器部分以软件方式实现其关键的流程控制;其次是运算复杂的椭圆曲线密码算法,为了保证算法的效率,选择基于FPGA的硬件方式来实现。对于椭圆曲线密码算法,本文对硬件模块的构建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并利用Verilog语言给出了实现,同时编写testbench对各个公私钥加解密模块进行了Modelsim仿真,结果证明各个模块的功能正确;在此基础上,搭建ARM基于AXI总线控制密码模块的硬件平台,进而完成控制流程的实现,最后,在两个节点之间进行共识进程的验证,结果表明共识方案能够达到预期的功能。图42幅,表18个,参考文献80篇。
熊寒[3](2020)在《基于资源虚拟化区块链平台的列控密钥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成为了众多市民出行的首选交通方式。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Communication-Based Train Control,CBTC)系统保证了列车高效、有序地运行,在城市轨道交通网中得到广泛应用。无线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引入有效提高了CBTC系统的运行效率,但这些技术本身的脆弱性导致系统更易受到各方面的信息安全攻击,因此列控系统信息安全愈发受到重视。身份认证机制是保证列控系统信息安全的一项有效手段。现有的一些轨道交通安全通信协议中缺少身份认证机制,不能保证数据在传输时的安全性;少数拥有身份认证机制的协议,采用中心化的密钥管理方式,对单点故障十分敏感。区块链凭借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认证技术能有效解决中心化带来的问题。但现有的通用区块链系统(如比特币,以太坊等)并不是为轨道交通系统密钥管理所开发的,其系统的交易速率并不能满足密钥更新的实时性需求。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利用虚拟化与云计算技术,搭建了基于资源虚拟化的区块链平台,实现了对物理资源的虚拟化分配,在牺牲部分安全性的前提下,有效提高了区块链平台的实时性;利用设计的基于资源虚拟化的区块链平台,本文开发了一个分布式密钥管理系统,并将该系统部署在仿真的列控系统中。分布式密钥管理系统在保证列控通信数据传输安全的同时,提高了系统对抗单点攻击的能力。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研究了现有通用区块链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资源虚拟化的区块链平台,实现了区块链上的用户创建、交易发送、智能合约部署等操作;同时制定平台的资源虚拟化方案,利用交易分级的方式实现对区块链节点虚拟化资源的合理调配和灵活运用。(2)设计了基于区块链的列控密钥管理系统的整体框架,搭建了分布式密钥管理系统。密钥管理系统的实现内容包括基于系统架构及功能完成智能合约的编写与部署,根据密钥管理所需的密钥注册、更新、恢复与撤销操作编写Node.js交易脚本,最后设计与实现了前端的密钥显示与操作界面。(3)将分布式密钥管理系统与列控系统进行对接,根据通信链路编写接口软件,完成数据在区块链节点的准确转发。采用数字签名技术设计了列控系统安全通信协议,在数据转发的同时利用该协议实现消息的身份认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最后,编写性能测试软件对系统通信实时性进行评估,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的通信性能不受影响。(4)利用Kubernetes云计算的关键技术实现了区块链节点的资源虚拟化。并对区块链节点进行拓展,实现云平台上区块链节点的部署与管理;通过相关接口设计实现区块链云节点与物理节点的交互,提升了资源虚拟化区块链平台下资源配置的灵活性,提高了整个分布式密钥管理系统的可拓展性。
严正[4](2020)在《分布式电商系统移动端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端设备的普及,电子商务领域的快速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模式为电商企业带来新的契机。目前,集中式电子商务模式仍然处于垄断地位,在集中式电子商务中,用户的个人信息交易信息都集中式地存储在第三方平台中,用户隐私保护欠缺越来越明显;并且第三方平台会收取高昂的代理费用。在这种背景下,分布式电商也即P2P电子商务模式,是一种没有中间服务和费用,卖家和买家直接“面对面”地处理商品信息,进行交易活动的模式,脱离了原先集中式的管理,使得电子商务的发展道路有了新的方向。本文所涉及的分布式电商系统是基于国外开源OpenBazaar分布式电商框架实现的去中心化电商平台。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子商务平台,目前只支持PC端,且功能只支持简单的购买,没有注册审核,推荐服务等功能,在移动化的时代,显然是无法受大众接受的。本文针对项目组前期开发的分布式电商系统,通过调研分析总结,提出了一种分布式电商移动端系统设计方案,并设计了一种基于分布式电商场景,兼顾隐私保护和数据开放的分布式推荐服务模型。论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分布式电商移动端系统的研究现状,调研并分析了现有分布式电商系统的架构;然后结合目前主流的移动端开发技术以及开发模式,设计出了分布式电商移动端的整体架构;将现有分布式电商系统服务器端分离出来作为个人服务器端部署在云服务器上,负责与区块链网络和IPFS网络进行交互,移动客户端与个人服务器端一一对应,负责与用户进行交互,响应业务需求;同时,结合电商系统的基本需求,在云端添加了推荐系统服务器,基于DSSM双塔模型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分布式推荐服务模型,完成系统的推荐服务。最后,对整个系统进行了详细功能和性能测试。针对服务器端系统进行了接口的稳定性以及压力测试;针对移动客户端进行了兼容性,适配性以及流畅性测试;确定系统各功能可正常使用;同时对推荐服务方案进行性能测试,验证推荐服务的准确性,测试结果符合预期。目前,区块链技术在国内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已经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在区块链与实体经济融合的趋势下,本文所设计的去中心化电商移动应用具有很大的市场价值和应用前景。
杜蕙[5](2019)在《基于POF-CAN总线的电动汽车充电站监控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电动汽车充电桩是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保障的重要能源服务基础设施,充电桩的站级监控系统是电网侧对电动汽车用电端的数字化、集中化、智能化管理的途径。目前针对电动汽车充电站内监控设备的技术标准尚未形成,不同厂商生产的设备的信息交互协议、报文格式不尽相同。有必要对兼具合理性与实用性的监控系统设计方案展开研究。同时,考虑到充电站建设具有控制点面多、面广和数量分散的特点,加之充电站内大功率电能变换设备产生的电磁噪声可能对通信系统造成影响,对建设运行方案通信传输的可靠性、经济性、灵活性进行研究与设计也具有价值和意义。本文选取塑料光纤(Plastic Optical Fibre,POF)这一兼具抗干扰性、灵活性和经济性的通信传输介质,结合控制器局域网(Controller Area Network,CAN)多主、高效、易于拓展的技术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POF-CAN的电动汽车充电桩/站监测系统,并按设备/采集层、POF-CAN通信层与主站站控层的三层架构进行了分层研究与设计。在系统通信层,结合CAN协议的物理层和链路层设计规范与POF环网的通信特点,对POF-CAN环网物理层中具备逐位仲裁机制与防自锁功能的驱动/接收器电路进行设计。并且根据电动汽车充电站监控系统中报文信息交互特点,提出了应用层协议的设计方案。在设备/采集层,基于STM32微控制器,参考相关行业标准与通信协议,对具备IC卡交互、实时电量采集和充电桩通断控制的监测节点硬件结构及其嵌入式软件进行了设计与实现。在站控层,基于LabVIEW对主站上位机状态控制、实时监测、用户管理、数据存储、历史数据查询等功能进行编程实现,并且对简洁、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进行了设计。上述环节均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模拟测试,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提出的基于POF-CAN总线的电动汽车充电站监控系统采用全光通信链路,相对无线通信的桩/站监控系统,其优势在于安全性更好,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相对石英光纤、双绞线等传统通信介质则更为灵活便捷,易于安装维护。为电动汽车充电站内控制通信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选方案。通过进一步的技术改进与完善,将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和应用前景。
林声锦[6](2019)在《面向广域电力光网络业务的信令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能源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电网广域互联在WDM等技术的支持下,其规模日渐庞大,广域互联业务对光通信网络的要求也日益增长。信令协议作为光网络控制平面的业务连接控制的关键,直接影响广域互联光网络对业务的支持能力。因此本文针对广域互联复杂环境下各国的多业务传输控制尚未完善的情况,开展面向电力广域互联光网络的业务信令优化研究。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通过分析电网广域互联工程建设、通信技术现状,选择以长距离电力光纤通信技术奠定后续电力广域光网络控制架构设计的基础。再结合广域互联业务交互,广域调度等需求分析,开展面向电力广域光网络工程建设与信令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其次在进行面向能源广域互联的光网络系统架构设计的基础上,综合跨国海底光缆的适应性环境分析和光缆选型等设计条件下,初步设计跨国海底光网络传输系统方案和电力广域光网络信令交互控制体系。最后在上述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光网络物理层感知中的光信噪比OSNR进行信令机制优化方案的设计;利用MATLAB对方案中OSNR参数进行仿真验证,再通过融合IEC61970标准和IEC62325标准与主动安全机制,给出基于光网络信令优化的跨国电力调度和交易信息应用传输方案的设计,为以后面向广域电力业务信息传输方案的研究提供参考。
朱德栋[7](2003)在《实时交易环境下网络通信协议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国内外交易市场的复苏,以及随后股指期货等新的实时交易品种的推出,对整个交易市场将有很大促进;同时,大量的经纪公司也将参与股指交易,无论是资金面还是客户量、交易量都将有很大的增长。更多的实时交易种类、更大的交易金额以及更强的性能、安全和可靠性要求,对整个交易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大多数实时交易系统是面向商品设计的,采用交易主机/会员端服务器两层体系结构,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多交易品种、大交易量的交易要求,其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成为实时交易的瓶颈。因此,对目前的系统进行整体性地调整,采用新的体系结构,建立一套能适应各类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计算机系统,提高交易过程中数据通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我国五大交易所之一—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交易原型系统的研究和开发项目,研究实时交易系统中的数据通信协议:信息打包协议XMP(Exchange Message Protocol)和交易协议XTP(Exchange Transaction Protocol),并讨论了协议的设计和实现。 本文首先介绍了最新交易原型系统的模型,说明了交易主机,交易前置机和会员端服务器的三层模型的架构。用前置机作为会员端接入软件/交易终端与交易主机之间的桥梁,在三层客户/服务器模型中起到应用隔离、网络隔离、链路管理和负载均衡等功能。然后介绍了适用于实时交易系统的数据通信协议XMP和XTP。针对一台交易主机挂接多台交易前置机、一台交易前置机挂接多台会员端服务器的体系结构以及双向实时数据传输的特点,提出了“流(Flow)机制”和“序列号机制”相结合的思想来实现协议数据传输的唯一性处理、数据包丢失检测和错误重传;着重说明了“流机制”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实现思路。最后介绍了协议应用程序接口(API)的设计思想及实现。目前,本人实现的XMP/XTP数据通信系统正应用于上海期货交易所期货交易系统,运行效果良好,为整个交易系统的性能提供了有力保证;并已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张涛[8](2021)在《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因素及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移动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商务逐渐成为网络购物的主要形态,在不同的大众领域为用户提供了各式各样的精准化服务,如移动购物、移动支付、移动旅游、移动理财等。移动商务平台通过获取用户隐私信息来定位用户个性化需求,以便向用户提供精准、个性化服务,移动商务平台和用户可以通过用户披露的隐私信息达到“互利双赢”的局面。然而,移动商务用户享用精准、个性化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隐私安全威胁。用户披露的隐私信息在被移动商务平台获取、使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被泄露、滥用、窃取的风险,越来越多的用户对披露个人隐私信息的安全感到担忧,这直接影响着用户披露个人隐私信息的意愿。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用户隐私信息披露和移动商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也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围绕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因素及风险评估方法展开研究,具体解决以下四方面问题:(1)移动商务情景下用户在披露个人隐私信息时面临收益和风险,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和用户感知风险影响因素是怎样的?(2)移动商务情景下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因素具体有哪些,如何构建一套风险评标体系?(3)移动商务情景下用户如何对移动商务平台进行定量、准确的风险评估?(4)如何改善移动商务平台的风险环境,如何提升政府、行业等监管职能的发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引入隐私计算理论来构建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模型,实证分析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的内在机理及用户感知风险的影响因素,依据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理论按照“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的研究思路来构建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有效的风险度量和评估方法,来帮助用户选择风险“可接受”或“可控”的移动商务应用,指导改善移动商务风险环境,从而确保用户的隐私信息安全,以此达到移动商务平台健康发展和用户安全享用精准、个性化服务的“互利共赢”目的。首先,本文围绕研究问题利用文献研究法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研究:一是对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披露风险因素及风险评估方法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概述,在此基础上探索本文研究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方法的切入视角。二是对移动商务的内涵、特点及与传统电子商务的差别进行了介绍,对隐私信息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阐述,并对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和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进行了概念界定。三是对隐私计算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等与本文研究问题息息相关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为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模型的构建及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奠定理论基础。其次,本文结合隐私计算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来构建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模型和理论假设条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样本数据,检验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本文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实证和检验,并从用户风险感知的角度对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通过纸质问卷和“问卷星”两种形式发放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512份。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技术风险、平台环境风险、平台运营管理风险、移动终端风险、用户自身脆弱风险正向影响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感知风险;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感知风险负向影响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意愿,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感知收益正向影响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意愿;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意愿正向影响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再者,本文参照风险管理理论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从技术风险、移动商务平台环境风险、移动商务平台运营管理风险、移动终端风险、用户自身脆弱风险等5个维度构建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国内外学者关于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度量和评估方法:基于信息熵和马尔可夫链的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估方法,并提出了用于对比分析的基于经典评价方法的风险评估方法,重点围绕评估方法的理论依据、设计思路和计算步骤进行阐述。本文结合移动商务实际应用梳理出具有代表性的移动商务平台应用案例,来检验提出的风险评估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或专家评分等形式收集样本数据,分别对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和BP神经网络的风险评估方法、基于信息熵和马尔可夫链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并对两种风险评估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检验了本文提出的新方法的实效性。最后,本文根据风险评估方法实证分析结果对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特点及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重点围绕风险较高的风险指标提出管理策略,分别从信息安全技术、平台环境、平台运营管理、移动终端、用户自身及监管层中的政府、行业等角度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对论文研究的内容、结论进行概括总结,梳理出论文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性,并提出该领域未来研究应关注的研究方向。综合上述研究内容和结论,本文主要的贡献和创新点如下:(1)结合隐私计算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构建了移动商务情景下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模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提出的理论模型及关系假设进行了验证,进一步探索了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的内在作用路径和影响因素,并从用户感知角度探讨了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的决策过程及用户感知风险因素,对于构建移动商务用户隐私行为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2)构建了移动商务情景下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风险属性模型。在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和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内在机理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构建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风险属性模型,对模型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从技术风险、移动商务平台环境风险、平台运营管理风险、移动终端风险及用户自身脆弱风险等不同层面对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因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描述,从新的视角扩充了移动商务情景下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属性模型。(3)提出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移动商务用户隐私披露风险评估方法。将信息论中的信息熵和数理统计中的马尔可夫链引入到移动商务情景下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估之中,从跨学科研究的视角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估方法:基于信息熵和马尔可夫链的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估方法,利用信息熵对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进行度量,通过马尔可夫矩阵描述更加真实的复杂风险环境,计算出目标风险评估值及各类风险因素的风险熵。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将提出的新方法与经典的模糊综合评价法、BP神经网络预测法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检验了本文新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本文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移动商务情景下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能够提供较为客观、准确的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估结果。(4)提出了移动商务情景下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管理策略。根据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估结果,本文梳理和总结了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的特点及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风险管理策略,围绕风险指标分别从平台技术、平台环境、平台运营管理、移动终端、用户及监管层中的政府、行业等角度提出具体的用户隐私保护措施,对移动商务环境下用户隐私信息保护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也为进一步改善移动商务隐私风险环境提供有益的启示。
鲁昌其[9](2021)在《基于区块链和边缘计算的分布式物联网系统研究》文中指出边缘计算是物联网演进和云计算技术发展的产物,它在用户侧为用户提供计算、存储、网络等网络基础设施。与传统基于云计算的中心化物联网架构相比,边缘计算解决了云计算在服务过程中通信时延延长、传输流量大的问题,同时为低时延、高带宽的网络应用提供了更好的支持。随着物联网中用户和设备产生的数据量越来越多,边缘计算环境中的安全和隐私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区块链作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安全技术,已在金融、保险等多个行业广泛应用。借助边缘服务器的计算能力,可以在边缘侧部署区块链平台/应用,为网络边缘环境提供安全服务。虽然在很多物联网应用场景中,已经有将边缘计算与区块链整合的解决方案,但在扩展性、可移植性和异构数据处理方面稍显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块链和边缘计算的分布式物联网系统,将整个物联网分为三层:设备层、边缘层和应用层,并在边缘层构建可信边缘平台将边缘计算框架和区块链网络进行整合,保证边缘侧数据安全。针对可信边缘平台的功能本文进行了详细设计,基于微服务架构将整个平台分为三个微服务:安全认证微服务、边缘应用微服务和API网关微服务。其中,安全认证微服务连接区块链网络,给整个平台提供设备注册、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等服务;边缘应用微服务连接边缘计算平台,在边缘侧组织业务应用;API网关用于接收终端和用户的请求,让每次请求变得更加安全。在技术选型上本文选用了业界优秀的开源技术EdgeX Foundry边缘计算平台和Hyperledger Fabric区块链。最后,为了验证本文所提出的设计,我们搭建了一个分布式物联网系统,在多个硬件平台上部署可信边缘平台,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来验证本文所设计系统的优越性。同时,为了验证系统的可用性,我们对可信平台的几个关键流程进行了测试。最终实验结果证明本文设计的物联网系统能满足实际场景下的应用需求,且与传统物联网相比能够在边缘侧提供质量更高的服务。
姜思如[10](2021)在《大规模传感阵列数据传输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随着近些年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和壮大,大型测控系统中逐渐增加的信息交互使得系统需要处理和传输的数据量也剧烈增加,尤其航天系统和军事设备探测能力不断增强且测量精度提高,传统低带宽、低实时性的传输系统不能完成大规模数据的传输任务。本文基于我校自研总线设计了大规模传感阵列数据传输系统。首先分析了任务设计指标并确定了核心设计思想和整体设计方案,然后详尽地剖析了任务的关键技术及其突破口,解决了大规模测量阵列的组网重构设计、复杂狭小空间内电路布局设计、强电磁环境下电磁兼容性设计等问题。随后介绍了基于自研总线的系统硬件设计,路由器以FPGA为主控单元作为系统的数据集散中心,通过RS-422接口作为设备拓展和通信的接口,多层级联组网可以迅速组织不少于1500个传感单元的大型传感阵列;系统的采集模块通过RS-485接口芯片ISO1176T对挂接的24路传感单元实施串行采集模式,通信模块采用支持USB 2.0的FT2232HL芯片作为与上位机的通信接口,可以实现上位机对传感阵列传回数据的可视化监测;对传感单元及其通信链路进行了MFS技术处理,方便其在狭小异形空间内安装和拓展。随后介绍了采集模块的通信协议和路由器的重构及寻址设计,并且设计上位机软件;最后对系统的硬件电路和系统功能做了实验和测试。经过对基于自研总线的大规模传感阵列数据传输系统的实验结果分析,本文搭建的大规模传感阵列的数据传输系统能够很好得完成设计任务,高实时性和高可靠性的总线网络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二、实时交易环境下网络通信协议的研究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时交易环境下网络通信协议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大宗商品的程序化交易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期货程序化交易现状 |
1.2.1 程序化交易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程序化交易系统 |
1.2.3 程序化交易系统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程序化交易系统相关技术和原理 |
2.1 综合交易平台CTP |
2.2 Socket网络通信框架 |
2.3 SQLite本地数据库 |
2.4 MVC软件模式 |
2.5 TA-Lib技术指标库 |
2.6 客户端开发工具Qt |
2.7 QsciScintilla代码编辑器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2 系统设计 |
3.2.1 系统功能设计 |
3.2.2 系统架构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键模块设计 |
4.1 行情模块设计 |
4.1.1 行情播发 |
4.1.2 行情本地持久化 |
4.1.3 K线的展示和预加载 |
4.2 回测模块设计 |
4.2.1 策略开发环境 |
4.2.2 策略权限管理 |
4.2.3 回测和交易撮合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开发实现 |
5.1 客户端整体实现 |
5.1.1 实现方案 |
5.1.2 客户端工作过程 |
5.1.3 客户端启动实现 |
5.1.4 客户端运行实现 |
5.1.5 客户端退出实现 |
5.2 行情储存和展示 |
5.2.1 行情MVC实现 |
5.2.2 行情数据获取 |
5.2.3 行情数据存储 |
5.2.4 行情数据展示 |
5.3 策略生成和回测 |
5.3.1 策略开发环境搭建 |
5.3.2 策略回测 |
5.3.3 策略管理和同步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功能验证和性能评测 |
6.1 测试环境 |
6.2 功能验证 |
6.2.1 启动 |
6.2.2 行情展示 |
6.2.3 手动交易 |
6.2.4 策略开发和回测 |
6.3 性能评测 |
6.3.1 计算机资源占用 |
6.3.2 行情响应 |
6.3.3 策略回测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铁路安全通信协议RSSP-Ⅱ密钥管理机制改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现状 |
1.3.1 RSSP-Ⅱ协议的研究现状 |
1.3.2 区块链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3 共识算法的研究现状 |
1.3.4 加密算法的研究现状 |
1.3.5 形式化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架构 |
2 理论基础 |
2.1 椭圆曲线加密体制的基本原理 |
2.1.1 二进制域GF_2~m的概述 |
2.1.2 二进制域上的椭圆曲线 |
2.1.3 GF_2~m上的椭圆曲线密码体制 |
2.2 Raft共识算法的基本原理 |
2.3 基于行为时序逻辑的模型检测 |
2.3.1 基本概念 |
2.3.2 基本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3 RSSP-Ⅱ协议密钥管理机制的改进方案 |
3.1 需求分析 |
3.2 引入椭圆曲线加密(ECC)机制 |
3.2.1 椭圆曲线参数的选取 |
3.2.2 椭圆曲线密钥对的管理 |
3.2.3 基于椭圆曲线密码体制的通信 |
3.3 引入区块链的分布式共识机制 |
3.3.1 验证密钥的生成 |
3.3.2 验证密钥的Raft共识 |
3.4 本章小结 |
4 改进方案的安全性分析 |
4.1 基于EN50159的定性分析 |
4.2 形式化分析 |
4.2.1 形式化分析的必要性 |
4.2.2 基于TLA对 KMAC共识方案的功能验证 |
4.2.3 基于TLA对 KMAC共识方案的安全性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改进方案的实现与验证 |
5.1 实现方法的确定 |
5.2 椭圆曲线密码算法的硬件实现与验证 |
5.2.1 椭圆曲线E(GF_2~m)上点运算模块设计 |
5.2.2 GF_2~m域上运算模块的设计 |
5.2.3 Modelsim仿真 |
5.3 共识进程控制流程的设计 |
5.3.1 PS对PL侧模块的控制流程的设计 |
5.3.2 硬件平台的设计 |
5.3.3 共识进程控制流程的功能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资源虚拟化区块链平台的列控密钥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列控系统通信协议 |
1.2.2 密钥管理关键技术 |
1.2.3 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认证技术 |
1.2.4 研究现状总结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主要框架 |
2 区块链基本原理与资源虚拟化区块链平台的部署 |
2.1 区块链基本概念 |
2.1.1 区块 |
2.1.2 智能合约 |
2.1.3 共识机制 |
2.2 常用区块链简介 |
2.2.1 比特币 |
2.2.2 以太坊 |
2.2.3 EOS |
2.3 资源虚拟化区块链平台部署 |
2.3.1 平台搭建 |
2.3.2 资源虚拟化的实现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密钥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密钥管理系统框架 |
3.2 密钥管理智能合约的算法与编译 |
3.2.1 智能合约的算法 |
3.2.2 智能合约的编译 |
3.3 密钥管理智能合约的部署与执行 |
3.3.1 智能合约的部署 |
3.3.2 智能合约的执行 |
3.4 密钥管理的前端设计与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4 列控系统通信协议及其与分布式密钥管理系统的接口设计与实现 |
4.1 通信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
4.1.1 通信协议的格式 |
4.1.2 通信协议的算法与实现 |
4.2 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
4.2.1 接口设计原理 |
4.2.2 接口软件的算法与实现 |
4.3 协议的性能测试软件实现 |
4.3.1 认证及转发时延测试 |
4.3.2 交易时延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Kubernetes的资源虚拟化区块链平台设计与实现 |
5.1 Kubernetes简介 |
5.1.1 概述 |
5.1.2 Kubernetes平台架构 |
5.2 Kubernetes云平台的实现 |
5.2.1 区块链云平台框架 |
5.2.2 Kubernetes云平台的部署 |
5.3 资源虚拟化区块链在Kubernetes平台的部署 |
5.3.1 部署准备 |
5.3.2 配置Pod |
5.3.3 资源虚拟化区块链云节点的部署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分布式电商系统移动端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分布式电商移动端研究现状 |
1.2.2 推荐服务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综述 |
2.1 电商系统概述 |
2.2 分布式电商系统介绍 |
2.2.1 OpenBazaar概述 |
2.2.2 区块链概述 |
2.2.3 智能合约概述 |
2.2.4 IPFS概述 |
2.2.5 现有分布式电商系统介绍 |
2.3 电商推荐相关技术介绍 |
2.3.1 推荐算法选型 |
2.3.2 深度网络语义模型与双塔模型 |
2.3.3 特征嵌入技术 |
2.3.4 保留格式加密 |
2.4 相关开发技术介绍 |
2.4.1 Go语言 |
2.4.2 Solidity |
2.4.3 移动端开发框架选型 |
2.4.4 Expo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移动端整体架构和功能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2 系统整体架构 |
3.3 系统功能设计 |
3.3.1 注册审核模块 |
3.3.1.1 注册审核流程设计 |
3.3.1.2 注册审核存储设计 |
3.3.2 商品模块 |
3.3.3 订单模块 |
3.3.4 聊天模块 |
3.3.5 个人中心模块 |
3.3.6 通信模块 |
3.3.7 存储模块 |
3.3.7.1 移动端存储模块设计 |
3.3.7.2 个人服务器端存储模块优化设计 |
3.4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基于DSSM模型分布式推荐服务的研究与设计 |
4.1 分布式推荐服务的整体设计 |
4.2 用户节点端模型的设计 |
4.3 推荐服务节点端模型的设计 |
4.4 分布式DSSM双塔模型的构建 |
4.4.1 用户节点端U2I双塔模型 |
4.4.2 推荐服务节点端U2I双塔模型 |
4.5 分布式DSSM双塔模型算法实现 |
4.6 用户匿名化处理设计 |
4.7 数据集存储的设计 |
4.8 推荐服务模型仿真实验 |
4.8.1 实验数据集 |
4.8.2 实验设置 |
4.8.3 评价指标 |
4.8.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9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
5.1 注册审核模块的实现 |
5.1.1 注册审核模块服务器端的实现 |
5.1.2 注册审核模块前端的实现 |
5.2 商品模块的实现 |
5.2.1 商品模块服务器端的实现 |
5.2.2 商品模块移动端的实现 |
5.3 订单模块的实现 |
5.3.1 订单模块服务器端的实现 |
5.3.2 订单模块移动端的实现 |
5.4 个人中心模块 |
5.4.1 个人中心模块服务器端的实现 |
5.4.2 个人中心模块移动端的实现 |
5.5 聊天模块 |
5.5.1 聊天模块服务器端接口实现 |
5.5.2 聊天模块移动端实现 |
5.6 推荐服务模块 |
5.6.1 推荐服务模块推荐服务端的实现 |
5.6.2 推荐服务模块用户端的实现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分布式电商移动端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环境以及测试流程 |
6.1.1 测试环境 |
6.1.2 测试流程 |
6.2 系统功能测试 |
6.2.1 注册审核模块测试 |
6.2.2 商品模块测试 |
6.2.3 订单模块测试 |
6.2.4 个人中心模块测试 |
6.2.5 聊天模块测试 |
6.2.6 推荐服务模块测试 |
6.3 系统性能测试 |
6.3.1 服务器端性能测试 |
6.3.2 移动客户端性能测试 |
6.3.3 移动客户端兼容性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POF-CAN总线的电动汽车充电站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充电站电监控系统技术现状 |
1.2.2 塑料光纤局域网通信应用现状 |
1.3 系统总体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组织框架 |
2 POF-CAN通信层研究 |
2.1 通信组网方式研究 |
2.1.1 CAN总线结构与特点 |
2.1.2 POF的传输原理 |
2.1.3 拓扑结构与组网方式 |
2.2 POF-CAN物理层实现 |
2.2.1 环网逻辑控制 |
2.2.2 驱动/接收器电路 |
2.3 CAN应用层协议设计 |
2.3.1 报文帧格式 |
2.3.2 通信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设备/采集层开发 |
3.1 监控节点结构与功能设计 |
3.1.1 充电桩监测需求分析 |
3.1.2 硬件组成结构 |
3.1.3 功能设计 |
3.2 硬件电路开发 |
3.2.1 微控制器核心单元 |
3.2.2 外围模块电路设计 |
3.2.3 监控节点硬件集成 |
3.3 嵌入式软件开发 |
3.3.1 主程序架构 |
3.3.2 IC卡信息交互 |
3.3.3 电量采集计费 |
3.4 系统功能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4 站控层上位机设计 |
4.1 POF-USB通信接口 |
4.2 后台程序设计 |
4.2.1 主线程 |
4.2.2 数据接收线程 |
4.2.3 数据库操作线程 |
4.3 人机交互界面 |
4.3.1 界面层次设计 |
4.3.2 主控制界面 |
4.3.3 实时数据监测 |
4.3.4 历史数据查询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硬件PCB设计图 |
附录二 充电桩监控节点原理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面向广域电力光网络业务的信令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电网广域互联现状 |
1.2.2 面向广域能源互联的通信技术现状 |
1.2.3 光网络信令的技术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电力广域互联的通信需求 |
2.1 全球能源互联环境下电网互联 |
2.2 电力广域互联业务的通信需求 |
2.2.1 广域调度的信息传输需求 |
2.2.2 广域保护的需求 |
2.2.3 跨国电力交易的需求 |
2.3 适应电网广域互联的通信媒介分析 |
2.3.1 卫星通信技术 |
2.3.2 高空平流层通信技术 |
2.3.3 长距离电力光纤通信技术 |
2.4 面向广域电力的光网络技术特征 |
2.4.1 通信容量的适应性分析 |
2.4.2 工程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
2.4.3 信令机制的适应性分析 |
2.4.4 面向广域电力业务的光网络控制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力广域光网络系统架构与信令体系 |
3.1 电力广域业务的光网络适应性分析 |
3.2 电力广域光网络的系统架构设计 |
3.2.1 系统总体架构 |
3.2.2 控制平面技术 |
3.3 电力广域复杂环境的光网络传输方案设计 |
3.3.1 跨国海底光缆的适应环境分析 |
3.3.2 光缆的选择 |
3.3.3 通信设备供电电源方案设计 |
3.3.4 基于遥泵的跨国电力光通信超长距离增强方案 |
3.3.5 跨国电力海底光网络的初步系统设计 |
3.4 面向电力广域业务的信令体系设计 |
3.4.1 电力广域光网络的信令协议 |
3.4.2 电力广域光网络的信令交互控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力广域光网络的信令机制优化方案 |
4.1 电网广域互联环境下的光网络信令优化需求分析 |
4.1.1 长距离光纤的传输损伤分析 |
4.1.2 电力广域多业务的时延要求 |
4.1.3 电力广域光网络信令的综合需求分析 |
4.2 基于物理层感知的信令优化机制 |
4.2.1 长距离光网络损伤信息获取方式的选择 |
4.2.2 基于OSNR感知的光网络信令优化方案 |
4.3 信令模块优化方案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信令优化仿真与应用方案设计 |
5.1 基于OSNR感知的信令优化仿真 |
5.1.1 广域长距离光网络OSNR感知模型 |
5.1.2 基于OSNR感知的信令优化仿真验证 |
5.2 面向跨国电力业务的信令优化应用方案设计 |
5.2.1 适应跨国电力环境的光网络管理方案设计 |
5.2.2 面向跨国电力业务的光网络信令作用 |
5.2.3 包含OSNR信息的跨国电力调度通信协议体系设计 |
5.2.4 包含OSNR信息的能源交易通信协议安全体系设计 |
5.2.5 中日韩跨国海底光网络系统方案初步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7)实时交易环境下网络通信协议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实时交易系统概述 |
1.1.1 引言 |
1.1.2 两层实时交易系统体系模型 |
1.1.3 三层实时交易系统体系模型 |
1.2 实时交易环境下的网络通信系统 |
1.2.1 FIX协议 |
1.2.2 SWIFT系统 |
1.2.3 OFX协议 |
1.2.4 XMP/XTP协议 |
1.3 论文完成的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实时交易原型系统介绍 |
2.1 引言 |
2.2 实时交易原型系统设计框架 |
2.2.1 设计原则 |
2.2.2 实时交易原型系统的总体框架 |
2.3 子系统设计 |
2.3.1 中心数据库系统 |
2.3.2 主机系统 |
2.3.3 前置交易(FRONTTRANS) |
2.3.4 前置机内协议机(XTPCOM) |
2.3.5 会员端协议机(MEMBERPROTO) |
2.3.6 客户端与API层 |
2.3.7 接口设计 |
2.3.8 关于检测进程活动情况的心跳传输 |
第三章 XMP/XTP数据通信协议的设计 |
3.1 引言 |
3.1.1 XMP/XTP数据通信协议的引入 |
3.1.2 XMP/XTP数据通信系统框架 |
3.1.3 XMP/XTP数据通信协议的数据流图设计 |
3.2 XMP协议 |
3.2.1 XMP报头 |
3.2.2 扩充报头 |
3.2.3 信息正文 |
3.3 XTP协议 |
3.3.1 XTP报头 |
3.3.2 XTP信息正文 |
3.4 数据流的信息交换 |
3.4.1 请求错误应答 |
3.4.2 交易数据流(Transaction Flow) |
3.4.3 私有数据流(Private Flow) |
3.4.4 市场数据流(Market Flow) |
3.5 XMP/XTP通信系统数据流图 |
3.6 数据包结构的描述 |
3.6.1 交易流 |
3.6.2 私有流 |
3.6.3 市场流 |
第四章 流(FLOW)机制的设计及实现 |
4.1 流(FLOW) |
4.1.1 引言 |
4.1.2 设计思想 |
4.1.3 流类与协议类的整合 |
4.1.4 流的设计的实现 |
4.1.5 流的应用设置 |
第五章 XMP/XTP通信协议应用层API的设计 |
5.1 前言 |
5.2 API的运行机制 |
5.2.1 运行结构 |
5.2.2 会员端实现的方式 |
5.3 API分类 |
5.3.1 交易员API |
5.3.2 交易管理员API |
5.3.3 系统管理员API |
5.4 API运行和设计 |
5.4.1 API运行描述 |
5.4.2 API类的描述 |
5.5 类库设计及功能描述 |
5.6 API函数说明 |
5.6.1 初始化(init) |
5.6.2 系统关闭(shutdown) |
5.6.3 网络断开指示(OnRecvChannelLost) |
5.6.4 登录管理 |
5.6.5 交易员修改口令/应答 |
5.6.6 强行退出交易员 |
5.6.7 普通报单处理 |
5.6.8 数据查询 |
5.6.9 市场信息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进一步的工作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因素及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研究 |
二、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因素研究 |
三、移动商务用户隐私披露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及内涵分析 |
一、移动商务相关概念 |
二、用户隐私信息的相关概念 |
三、用户隐私披露行为 |
第二节 隐私计算理论 |
第三节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一、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
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
第四节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及风险因素 |
第一节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研究必要性 |
第二节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 |
一、研究设计 |
二、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关系假设 |
三、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模型 |
第三节 量表设计与数据收集 |
一、量表设计 |
二、样本数据收集 |
第四节 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 |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
二、模型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估方法 |
第一节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价指标 |
一、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二、评价指标选取 |
三、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二节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和BP神经网络的风险评估方法 |
一、风险评估方法概述 |
二、风险评估模型 |
三、风险评估指标权重计算 |
四、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数据预处理 |
五、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 |
第三节 基于信息熵和马尔可夫链的风险评估方法 |
一、风险评估方法概述 |
二、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框架 |
三、基于信息熵的用户隐私披露风险 |
四、基于马尔可夫链的用户隐私披露风险状态 |
五、基于信息熵和马尔可夫链的风险评估方法 |
六、基于信息熵和马尔可夫链的风险评估过程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估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案例介绍 |
第二节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和BP神经网络的风险评估方法分析 |
一、问卷设计 |
二、数据集设计 |
三、模型实现 |
四、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基于信息熵和马尔可夫链的风险评估方法分析 |
一、评估过程 |
二、评估结果分析 |
第四节 方法对比分析 |
一、方法结果分析 |
二、方法特点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管理策略 |
第一节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分析 |
第二节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管理策略 |
一、用户自身隐私信息管理策略 |
二、移动终端隐私信息管理策略 |
三、移动商务平台运营管理策略 |
四、移动商务平台环境管理策略 |
五、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
六、基于政府方面的管理策略 |
七、基于移动商务运营商方面的管理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性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9)基于区块链和边缘计算的分布式物联网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工作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综述 |
2.1 边缘计算概述 |
2.1.1 边缘计算基本模型 |
2.1.2 边缘计算平台基础架构 |
2.1.3 EdgeX Foundry边缘计算平台介绍 |
2.2 区块链概述 |
2.2.1 区块链基本原理 |
2.2.2 链式区块结构 |
2.2.3 哈希函数与公钥加密 |
2.2.4 共识机制 |
2.2.5 智能合约 |
2.2.6 Hyperledger Fabric联盟链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区块链和边缘计算技术的分布式物联网系统设计 |
3.1 分布式物联网架构设计 |
3.1.1 整体设计 |
3.1.2 设备层 |
3.1.3 边缘层 |
3.1.4 应用层 |
3.2 可信边缘平台设计 |
3.2.1 可信边缘平台架构设计 |
3.2.2 技术选型 |
3.2.3 边缘应用微服务 |
3.2.4 安全认证微服务 |
3.2.5 API网关微服务 |
3.3 边缘可信平台系统流程设计 |
3.3.1 设备注册流程 |
3.3.2 身份认证流程 |
3.3.3 访问控制流程 |
3.3.4 边缘应用执行流程 |
3.3.5 多节点协同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微服务的可信边缘平台实现 |
4.1 系统开发环境搭建 |
4.2 系统测试实验设计 |
4.3 实验数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大规模传感阵列数据传输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2 整体方案的设计及关键技术分析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1.1 设计任务 |
2.1.2 技术指标 |
2.1.3 系统设计思路 |
2.2 功能分析 |
2.3 关键技术研究 |
2.3.1 大规模测量阵列的组网重构设计 |
2.3.2 复杂狭小空间内电路布局设计 |
2.3.3 强电磁环境下电磁兼容性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数据传输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硬件电路总体设计方案 |
3.2 采集模块电路 |
3.2.1 FPGA控制模块设计 |
3.2.2 通信模块选型 |
3.2.3 RS-485 接口模块设计 |
3.3 路由器电路设计 |
3.4 USB接口设计 |
3.5 传感单元设计 |
3.6 系统电源模块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系统软件设计概述 |
4.2 RS-485 通信协议设计 |
4.3 路由器网络路由表设计 |
4.4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与分析 |
5.1 系统搭建 |
5.2 系统通信功能测试 |
5.3 总线网络实时性、确定性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实时交易环境下网络通信协议的研究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大宗商品的程序化交易系统研究[D]. 陆家源.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铁路安全通信协议RSSP-Ⅱ密钥管理机制改进的研究[D]. 廉获珍.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基于资源虚拟化区块链平台的列控密钥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熊寒.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分布式电商系统移动端的设计与实现[D]. 严正.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5]基于POF-CAN总线的电动汽车充电站监控系统研究[D]. 杜蕙. 武汉大学, 2019(06)
- [6]面向广域电力光网络业务的信令优化研究[D]. 林声锦.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7]实时交易环境下网络通信协议的研究与实现[D]. 朱德栋. 电子科技大学, 2003(04)
- [8]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因素及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 张涛.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9]基于区块链和边缘计算的分布式物联网系统研究[D]. 鲁昌其.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10]大规模传感阵列数据传输系统设计[D]. 姜思如. 中北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