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干旱胁迫下的胡杨脯氨酸累积特点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家强[1](2021)在《地下水埋深对胡杨生理学指标的影响及其光谱特征响应》文中研究表明胡杨林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河流沿岸构成了天然绿色走廊,维持着荒漠绿洲过渡带荒漠河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地下水是胡杨获取水分的唯一来源,对胡杨的生存及生长起到及其关键的作用。地下水位下降,导致胡杨生存环境逐渐恶化,对区域胡杨林进行客观准确地健康监测,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在叶尔羌河下游天然胡杨林保护区不同地下水埋深区域设定研究样地,获取胡杨叶片的光谱反射率及生理学指标密度,分析胡杨叶片光谱特征及生理学指标密度变化特征,进而利用PROSPECT-SAIL模型,模拟胡杨冠层光谱,筛选敏感波段,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建立胡杨冠层生理学指标估测模型,完成基于高光谱遥感的胡杨生理学指标密度制图,以期揭示塔里木河胡杨林植物生理学指标的空间变化信息,为天然胡杨林精准管理及荒漠河岸生态系统的保育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地下水埋深范围的设定,与干旱胁迫相对应,地下水位越深,干旱胁迫越严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地下水埋深为8-10 m区域内胡杨叶绿素密度、类胡萝卜素密度、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的比值比正常条件下有显着降低,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显着升高,说明受干旱胁迫,胡杨的光合强度与抗逆能力在下降;SOD、POD、MDA、SSC、Pro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加,有升高趋势,以抵御过多的活性氧自由基的伤害,并对胞内渗透势进行调节或产生次级代谢产物等,来提高胡杨的抗旱性。ABA、Z、ZR随地下水埋深增加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ABA作为一种植物激素,在胡杨受干旱胁迫时,对其有生长抑制作用,ABA也能阻止POD、SOD活性降低,有效调节活性氧的代谢平衡,ABA与许多生化组分有复杂的联系,干旱胁迫时会呈持续升高的态势。Z和ZR浓度持续较高,能促进冠层叶片发育,增强冠层叶片光合适应性;一方面可能是在干旱胁迫下各激素需要达到平衡,另一方面可能是使胡杨在其形态和生理上与干旱胁迫相适应,来提高抗旱能力。由于干旱胁迫,叶片比叶重增加,需要大量元素来进行叶片结构的改变。Fe2+、Mn2+、Cu2+的增加说明胡杨趋于保持正常的养分代谢功能,增强自身的抗性;Zn2+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加,密度显着降低,一方面说明其他离子如Fe2+、Mn2+、Cu2+等吸收增加抑制了胡杨对Zn2+的吸收,另一方面Zn2+吸收的降低说明如果胁迫进一步加剧胡杨的部分生理代谢功能将会受到影响。K+、Ca2+吸收量增加,Na+吸收量下降,说明细胞趋于保持高的K+/Na+,降低细胞内的渗透压。(2)地下水埋深为6-8m和8-10m的胡杨叶片红谷位置及近红外区域的光谱反射率与其他地下水埋深梯度的胡杨叶片有显着差异,利用5nm和10nm重采样的一阶/二阶导数光谱及光谱相似性参数SID、SAM能够区分不同地下水埋深的胡杨叶片光谱曲线。包络线去除光谱显示出两个明显的吸收谷,在500nm附近的吸收谷,ρ500(反射率)、W500(吸收宽度)随地下水埋深增加,呈上升趋势,而λ500(吸收位置)、Tan500(斜率)、S500(对称度)、SAI500(吸收指数)呈下降趋势;在675nm附近的吸收谷,ρ675、SAI675随地下水埋深增加,呈上升趋势,而H675(吸收深度)、Tan675、AL675(左面积)、AR675(右面积)、A675(总面积)、W675呈下降趋势;Tan500和W675与叶绿素密度的相关性最高。随地下水埋深增加,蓝边、黄边、红边、绿峰,红谷的吸收强度均在减弱,黄边、红边幅值均在减小。红谷参数与大部分生理学指标都有极显着的相关性,吸收特征参数Tan500、W675和红谷参数是胡杨叶片生理学指标特征变化的敏感因素。(3)通过PROSPECT-SAIL模型模拟了胡杨冠层光谱,构建了NDVI、RVI、DVI光谱指数,对反演胡杨冠层生化组分的最优光谱指数进行了筛选。利用筛选的光谱指数作为建模因子,构建了SVM、RF和ANN胡杨冠层生理学指标估算模型。其中SVM估算模型有Chl a、Chl b、Chl a+b、Car、Ant、N、SLA、Ca、ABA、2ipr、Z、ZR和2ip这14个指标模型通过了精度验证;故而推荐SVM算法作为本研究的最佳建模算法,可为基于影像的估算建模里模型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依据。(4)基于AHSI高光谱影像,采用SVM模型对胡杨生理学指标进行估算建模,结果表明Chl a、Chl b、Chl a+b、Car、Ant、Chl/Car、N、SLW、SLA、Fe、Mn、Zn、Ca、ABA、GA3、Z、ZR这17个指标的估算模型的验证精度达到建模要求,综合这些指标,完成了区域胡杨林健康评估,并用制图表达了结果。
孙阳[2](2021)在《密胡杨抗逆生理生态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盆栽控制试验于2018-2020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团苗木基地进行,以2年生密胡杨幼苗为材料,2年生胡杨幼苗(父本)、灰叶胡杨幼苗为对照;在不同浓度Na Cl条件下和模拟自然干旱条件下,研究密胡杨耐盐性和抗旱性。野外调查于2019年在南疆5个团场11个样点进行,以团场密胡杨人工种植林为材料,调查密胡杨生长情况和土壤养分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盆栽条件下,通过设置不同Na Cl浓度梯度的盐环境,在高浓度Na Cl(350~450 mmol/L)时,密胡杨叶片小而厚,相对电导率、MDA含量显着增加,密胡杨在高浓度Na Cl中细胞膜损伤较为严重;在中低浓度Na Cl(200~300 mmol/L)时,通过提高SOD、POD和CAT活性来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在高浓度Na Cl(350~450 mmol/L)时,3种抗氧化酶活性显着降低;高浓度Na Cl条件下,密胡杨通过增加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来提高渗透调节能力。(2)盆栽条件下,通过模拟自然环境中无降水的干旱环境,在重度干旱条件下密胡杨叶面积减小,光合参数(Pn、Tr、Gs和Ci)和水分生理指标(水势、RWC)显着下降,且密胡杨净光合速率降低的同时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也降低,同时气孔限制值上升,说明在干旱条件下光合速率下降主要由气孔因素引起。密胡杨在干旱条件下通过增加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等渗透调节物质适应和抵御干旱环境。(3)通过对密胡杨和胡杨、灰叶胡杨进行对照试验,盐环境下3个树种生长量、叶解剖形态参数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基本一致;干旱环境下,3个树种叶形变化、光合参数和水分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基本一致。利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综合分析法对密胡杨、胡杨和灰叶胡杨进行耐盐性和抗旱性综合评价,3个树种耐盐性强弱为:胡杨>密胡杨>灰叶胡杨;3个树种抗旱性强弱为:胡杨>密胡杨>灰叶胡杨。(4)基于团场密胡杨种植样点的实际调查,在密胡杨种植的11个样点中,30团样点3密胡杨生长状况最好,224团生长状况最差。(5)密胡杨人工种植林的11个样点中,29团样点2和30团3个样点为碱性土壤,其他样点均为强碱性土壤。11个样点有机质含量等级均为5级或6级,有机质含量较少,土壤较为贫瘠。密胡杨种植样点土壤酸碱性与密胡杨生长情况较为密切,土壤养分含量与密胡杨叶片养分元素含量相关性不显着。
葛欣[3](2021)在《DA-6和褪黑素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黑龙江春季干旱发生频率和面积较大,严重影响大豆幼苗生长,限制了大豆品种产量潜力发挥。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仅可以调控正常供水条件下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还可显着提高作物抗旱能力,减少干旱胁迫造成的作物产量损失。DA-6和褪黑素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活性高、环境友好,在作物生产中具有较大应用潜力。因此,本研究通过盆栽培养大豆至V2开始控制土壤含水量至田间持水量50%模拟干旱,在达到土壤目标含水量时叶面喷施100μmol·L-1褪黑素和DA-6种子包衣处理,同时在正常供水条件下(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80%)也进行了同样浓度褪黑素喷施和DA-6种子包衣处理,研究了DA-6和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大豆幼苗生长的促进效应。结果表明:1.正常供水和干旱胁迫下,DA-6包衣和叶面喷施褪黑素处理均可不同程度地促进大豆幼苗生长,这种促进作用在干旱胁迫下更显着。干旱胁迫导致大豆幼苗生长相关形态指标和干物质积累显着下降,与干旱胁迫处理相比,DA-6包衣处理株高、根长和叶面积分别提高了9.67%、11.22%和34.54%,叶面喷施褪黑素处理株高、根长和叶面积分别提高了15.55%、6.37%和32.10%。2.DA-6包衣和叶面喷施褪黑素处理可有效提高大豆幼苗抗旱能力。干旱胁迫下抗氧化关键酶活性(SOD、POD、CAT)提高,ASA和GSH循环能力增强,H2O2和O2-含量下降,膜质过氧化程度显着降低。正常供水条件下,DA-6包衣和叶面喷施褪黑素对大豆幼苗抗氧化关键酶活性、活性氧含量和膜质过氧化无显着影响。3.干旱和正常供水条件下,DA-6包衣和叶面喷施褪黑素处理均可不同程度地促进大豆幼苗光合作用能力的提高,这种促进作用在干旱胁迫下更显着。干旱胁迫导致叶绿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荧光参数显着下降,与干旱胁迫处理相比,DA-6包衣处理和叶面喷施褪黑素处理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4.干旱和正常供水条件下,DA-6包衣和叶面喷施褪黑素处理均可不同程度地促进收获期大豆单株粒重的提高。正常供水条件下,DA-6包衣和叶面喷施褪黑素处理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分别提高了3.19%和4.78%、1.65%和11.52%、4.18%和8.37%。干旱胁迫下DA-6包衣和叶面喷施褪黑素处理上述指标分别提高了7.69%和15.38%、9.24%和16.59%、6.91%和14.14%。综合产量和经济效益分析人为,DA-6包衣处理对正常供水及干旱胁迫下大豆产量和效益提高幅度更大,且成本极低,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前景广阔。
齐容镰[4](2021)在《不同灌溉梯度下小胡杨2号抗旱性研究》文中认为在以营造人工林为主要方式对自然环境恶劣地区进行生态修复时,水分是影响造林成活及林木生长的关键因子,同时还存在树种贫乏的问题。选择高抗性沙生优良树种并对其抗旱机理进行系统性研究,对于造林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小胡杨2号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设置不同灌水梯度,探究该杂交树种在不同程度干旱条件下光合、叶片水分及生理生化等特征的变化,系统分析小胡杨2号对不同水分条件的响应机制,确定其适宜水分范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灌溉量的减少,小胡杨2号新枝长与新枝直径增长量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且土壤水分亏缺对新枝长度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2)3个灌溉量下小胡杨2号叶片相对含水量随灌溉天数的增加逐渐下降,水分饱和亏逐渐上升;500m3·hm-2灌溉量下小胡杨2号通过调整水分利用策略,最大程度减缓叶片水分亏缺。(3)小胡杨2号主动调节自身光合机制以适应干旱条件,3个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随灌溉天数的延长由双峰型变为单峰型,且轻度干旱胁迫可以提高Pn日进程峰值;各灌溉量下小胡杨2号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Ci)的下降与Pn的降低具有同步性;小胡杨2号在强光高温条件下提高蒸腾速率(Tr)来调节叶片的温度以抵御环境伤害。(4)各灌溉量下小胡杨2号Pn随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增强逐渐增大,适宜水分及中重度水分胁迫下更易受到强光的抑制作用;叶片Ci值随PAR的增大而降低,到一定光强阈值时,细胞间CO2收支平衡;小胡杨2号Tr随PAR的增大持续上升与其叶片在强光下仍然维持较高的气孔导度有关;中重度水分胁迫下,植株通过维持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以保存实力达到存活目的。(5)轻度及中度干旱胁迫下,小胡杨2号提高了对强光及弱光的利用能力,同时通过减弱呼吸作用保存光合产物来抵御逆境胁迫;但重度干旱胁迫下小胡杨2号缩窄光照生态幅,降低对光照的利用能力。(6)小胡杨2号通过积累可溶性蛋白(SP)等渗透调节物质及提高抗氧化酶(CAT、POD)活性来维持细胞膜的正常功能,增强对活性氧的有效清除,提高抗旱能力;但严重的土壤水分亏缺会使保护酶活性受到抑制,导致丙二醛(MDA)含量上升,叶片细胞发生膜脂过氧化作用。(7)小胡杨2号Pn、Tr、WUE与土壤含水量存在相应数学关系,其土壤水合补偿点为0.86%,对干旱逆境的忍耐能力较强;以小胡杨2号光合产量为标准,最终确定其在该地区适宜生长的土壤水分范围为7.99%~13.77%。综上,小胡杨2号通过调整自身的光合机制、水分利用策略以及生理保护体系等来抵御干旱逆境,作为抗旱性良好的喜光树种,小胡杨2号可广泛用于固沙造林、植被恢复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林业建设中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俞永玮[5](2021)在《十个优良杨树无性系抗旱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干旱是全球环境治理中高度重视的议题之一,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广范围大,三北防护林工程在此初见成效,但仍需更进一步加强建设,在规划建设期内打造出完整稳固的西北生态屏障。杨树作为速生丰产用材林的主要树种之一,能无性繁殖保证了其优良性状不会变异,显着的三大效益保证了其林木栽培中的生产地位。引进和选育抗旱性较强的优良无性系,再通过区域栽培试验,筛选出适应西北地区环境且抗逆性良好的无性系加以推广,既可进一步满足我国杨木生产加工的原料需求,另一方面亦能为三北防护林建设提供大量的种质资源。本文采用了人工盆栽控水方法,以意大利引进的5个黑杨供试无性系La、Pa、Ta、Ti、Qg为材,中林46和107杨为对照;白杨派无性系5个——A23、A39、A46、A50、A54,84K和I-101为对照。设定正常水分供应(田间持水量的100%)、轻度胁迫(田间持水量的60%)和重度胁迫(田间持水量的30%)3种梯度,测定了各无性系幼苗在3种水分梯度下其生长形态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分析不同胁迫梯度对各供试无性系的影响,构建抗旱性综合评价体系,对所有供试无性系抗旱能力强弱进行排序。以便后期合理选择杂交育种亲本组合,也为不同立地条件引种栽培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研究表明,黑杨各供试无性系在胁迫影响下,Ti单叶面积和根干重在两种胁迫梯度下均为最小,根系发育受抑制最为明显;107杨在重度胁迫下单叶面积最低,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同等胁迫梯度下均最低,光合作用受抑制最为明显;中林46杨在两种梯度下其叶片相对电导率均最高,细胞膜透性受损相对最为严重;Ta无性系地径生长量同梯度下均最低;Pa无性系在两种梯度下叶片相对含水量最低,叶片持水力相对最差。白杨各供试无性系在胁迫影响下,84K杨株高、地径、单叶面积、地上生物量、根干重在同等胁迫下,较其他供试无性系均最低,生物量累积受到明显抑制;在轻度胁迫下,84K水分利用效率和叶片相对含水量较其余无性系均为最低。A23相对电导率在两种胁迫梯度下均最高,说明A23细胞膜透性受损最为明显;在重度胁迫下,A23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较其余无性系均最低。对各供试无性系进行综合评价,抗旱系数法结果表明,14个供试无性系抗旱能力强弱依次为:I-101>107杨>Qg>A54>A23>A39>Pa>84K>A46>A50>Ti>中林46>Ta>La。
代崇雯[6](2021)在《外源缓解物质对红椿干旱胁迫的调控作用及生理机制》文中提出红椿(Toona ciliata Roem.),为楝科香椿属落叶或半落叶乔木,是中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珍贵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红椿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但天然呈零星分布且自然更新能力较差,已成为渐危树种,被列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作为一种速生用材树种,红椿的生长常受到土壤水分的限制,干旱不仅能够降低红椿的产量,还限制着红椿的适生环境。我国约一半的土地面积为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对红椿的生存与生长发育造成较大压力。为提升红椿的人工栽培潜力,扩大红椿种植区域,本文根据重庆地区干旱特点选择对中度干旱胁迫下红椿的生理生长特性进行研究,并选取3种常见的外源干旱缓解物质褪黑素(MT)、水杨酸(SA)、茉莉酸甲酯(Me JA),研究其对红椿干旱胁迫的缓解作用,旨在为干旱胁迫生境红椿的生理调节机制与适宜的外源缓解物质的筛选提供理论基础。试验得出结果如下:1.干旱胁迫能够显着抑制红椿的生长。3种缓解物质中SA能够显着缓解干旱胁迫造成的生长抑制,有效维持干旱胁迫下红椿叶肉细胞的形态;MT能缓解干旱胁迫对红椿地径生长的影响,但抑制株高生长;Me JA能缓解干旱胁迫对红椿株高生长的影响,却抑制地径生长。2.干旱胁迫下脯氨酸是红椿调节自身渗透系统的重要物质,SA与MT能够显着提升干旱胁迫下红椿叶片中脯氨酸的含量,而Me JA抑制红椿脯氨酸的积累。3种缓解物质能够促进红椿As A-GSH循环,GSH含量可能是红椿As A-GSH循环中的限制因子。MT能够显着降低H2O2含量,但对O2没有明显清除效果,而SA与Me JA能够使H2O2和O2含量显着降低。3.干旱胁迫下红椿光合能力受到显着抑制,光合机构受到一定损伤。SA对Pn的提升作用最为显着,Me JA对红椿叶片的气体交换有显着缓解作用。3种缓解物质均使得红椿对弱光的利用能力增强并维持红椿PSII反应中心运转,其中SA与MT使红椿需光性与呼吸消耗下降,并且能够提高红椿对CO2的利用能力,而Me JA使红椿对弱光环境的利用能力大幅提升,但对强光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CO2的利用能力下降。4.红椿受干旱影响的生理响应顺序为:光合生理>氧化还原系统>渗透调节系统;叶绿素、APX酶活性、Pn、E可作为评价红椿抗旱性的参考指标。3种缓解物质中SA对红椿干旱生理具有最佳的缓解作用,对干旱下红椿生长的促进作用远高于MT和Me JA。5.SA对干旱胁迫下红椿的生理缓解途径可能是通过调节细胞渗透势维持细胞形态和功能,通过促进As A-GSH循环中主要物质的再生和积累提高植株抗氧化能力,维持较高的叶绿素水平、保护光合系统不受破坏,增强植株对弱光和CO2的利用使植株维持较高的光合和生物质积累能力;MT对干旱胁迫下红椿的生理缓解途径可能是通过促进脯氨酸积累调节渗透作用,促进As A-GSH循环,有效清除H2O2,增强植株的光合能力;Me JA对干旱胁迫下红椿的生理缓解途径可能是通过调节植株渗透压,能促进As A-GSH循环,有效清除植株体内的O2离子。
齐容镰,莎仁图雅,李钢铁,李佳陶,何亮,杨文斌[7](2020)在《干旱胁迫对小胡杨2号幼苗光合及生理特征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2 a生小胡杨2号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持续干旱的方法探究其光合及生理特征对干旱逆境的响应,结果表明:(1)随干旱胁迫程度加剧,小胡杨2号主动调节自身光合机制以适应逆境条件,其净光合速率(Pn)等参数日变化曲线均由双峰型变为单峰型;同时,小胡杨2号积极调整水分利用策略,维持高水分利用效率以应对干旱环境。(2)轻度及中度干旱胁迫提升了小胡杨2号对强光的利用效率;重度干旱胁迫下苗木降低呼吸消耗保存光合产物、提高对弱光的利用能力以抵御干旱逆境。(3)经回归拟合,小胡杨2号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与土壤含水量存在相应数学关系,确定适宜小胡杨2号幼苗生长的最优土壤水分范围为7.3%~11.0%。(4)小胡杨2号通过积累渗透调节物质与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来减轻干旱胁迫的伤害作用,但重度干旱也会使其保护酶活性受到抑制,最终使膜脂过氧化程度加深。综上,小胡杨2号作为抗旱性良好的喜光树种,可广泛用于固沙造林、植被恢复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林业建设中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曾明[8](2020)在《胡杨异形叶性的环境适应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异形叶性是植物基于表型可塑性在同一植株产生不同形态叶片的现象,是植物对环境适应及资源最优化利用的一种生存策略。胡杨是一种典型的木本异形叶植物,它是中亚和中国西北荒漠地区唯一的天然乔木树种和重要的建群树种,在抵御风沙、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年胡杨具有披针形叶、卵圆形叶、锯齿卵圆形叶等多种形态叶片,对不利环境条件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因而是研究树木对环境适应的重要模式树种。目前,对胡杨异形叶特性及环境适应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结构及生理特性的解析,有关其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开展胡杨异形叶分子生物学的比较研究,能够从一定层面揭示胡杨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对胡杨林的保护和更新复壮、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等工作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以胡杨的披针形叶、卵圆形叶及锯齿卵圆形叶为研究材料,分别对其生理生化特性、蛋白表达特征、编码基因及非编码RNA(lncRNA,circRNA,miRNA)的表达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竞争性内源RNA调控网络分析,并对竞争性内源RNA调控网络中差异表达的关键基因PePIP2;5进行功能研究。旨在揭示胡杨异形叶性的环境适应分子机制,为异形叶植物尤其是木本异形叶植物的环境适应性的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探究了胡杨三种典型异形叶生理生化特性与异质环境适应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冠层上部叶片的光照条件优于冠层下部的叶片,处于冠层下部的披针形叶表现出耐荫性,具有较小的比叶重、暗呼吸速率及光饱和点,使其在弱光环境中更有效地捕获光能,降低碳损耗,提高光合产物积累。而处于冠层上部的锯齿卵圆形叶和卵圆形叶表现出对强光的适应性,具有较大的比叶重、光饱和点及最大光合速率。值得注意的是,锯齿卵圆形叶表现出明显的旱生结构和较好的抗逆性:该形态叶气孔下陷、气孔尺寸小密度大、具有表皮毛结构,能够有效调节蒸腾失水。此外,锯齿卵圆形叶中类黄酮、总酚、类胡萝卜素、木质素含量较高,对不利环境条件的耐受性较好。(2)分析了三种典型异形叶的蛋白表达特征与环境适应性的关系。由此构建了胡杨异形叶差异表达蛋白互作网络,提出了胡杨异形叶环境适应的代谢调控网络。结果表明,光系统I反应中心亚基V家族蛋白和光系统II放氧复合体蛋白等在内的光合光反应相关蛋白质在卵圆形叶与锯齿卵圆形叶中表达量较高,冠层上部的叶片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与植物碳代谢和氮代谢等基础代谢相关蛋白质如丙酮酸激酶与谷氨酸脱羧酶等在卵圆形叶中的表达量较高,表明卵圆形叶片具有较高的基础代谢能力。与植物逆境响应相关的蛋白,如过氧化物酶、咖啡酸-O-甲基转移酶、谷氨酰胺合成酶等蛋白在锯齿卵圆形叶中表达量较高,有利于锯齿卵圆形叶对强光、高温、干旱等不利环境的响应。(3)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了异形叶编码基因和非编码RNA(lncRNA,circRNA,miRNA)。在披针形叶和锯齿卵圆形叶中鉴定586个差异基因,包括WRKY、NAC、COL、C2H2等17类植物重要的转录因子。差异基因主要参与植物防御反应及生物碱、木质素等次生代谢过程。参与胡杨逆境响应及次生代谢的b HLH转录因子、NAC转录因子及调控叶片形状的TCP转录因子在锯齿卵圆形叶中上调,能够使锯齿卵圆形叶具有较好抗逆性并导致胡杨不同形态叶片的产生。鉴定了1725个胡杨异形叶lncRNA,其中54个lncRNA在披针形叶和锯齿卵圆形叶中差异表达,并参与调控光适应、蛋白修复、胁迫响应和生长发育相关的靶基因的表达,有利于植株高效利用环境资源、响应不利环境条件。通过系统分析,构建了环境适应相关的差异lncRNA-差异靶基因互作网络,提出了胡杨异形叶对异质光环境的响应规律,位于冠层上部的锯齿卵圆形叶通过调控表皮蜡合成及依赖叶黄素循环的光保护机制避免强光损伤及抑制;位于冠层下部的披针形叶通过上调表达光合天线蛋白,增强在弱光环境下的光捕获能力。在胡杨异形叶中鉴定了1702个circRNA,76个在披针形叶和锯齿卵圆形叶中差异表达。差异circRNA主要参与氧化还原过程、植物防御反应、乙醛酸盐和二羧酸根阴离子代谢和氮代谢等过程。构建了胡杨两种异形叶circRNA-miRNA靶向关系网络,其中59个circRNA能与72个miRNA结合,参与编码基因转录后调控。在异形叶中鉴定了517个已知miRNA及127个新预测miRNA,22个在披针形叶和锯齿卵圆形叶中差异表达。差异表达miRNA主要参与细胞对盐胁迫的响应、RNA降解、磷酸肌醇代谢、角质、软木脂和蜡的生物合成、碱基切除修复等与植物抗逆相关的代谢途径,能够调控在胡杨抗旱及耐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核转录因子Y、F-box蛋白、b HLH转录因子、NAC转录因子及阳离子质子反向运输载体等的表达,使锯齿卵圆形叶对不利环境条件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对异形叶竞争性内源RNA(ce RNA)调控网络进行预测,获得由差异表达的5个circRNA、9个lncRNA、17个miRNA、93个m RNA构成了胡杨异形叶ce RNA调控网络。分析鉴定了包括水通道蛋白PePIP2;5等在内的4个ce RNA调控组符合ce RNA表达调控特征。建立了胡杨两种异形叶的竞争性内源RNA调控网络。(4)克隆到胡杨PePIP2;5基因,并对其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ePIP2;5在胡杨不同组织及不同形态叶片中的表达量存在差异,在锯齿卵圆形叶中高表达,有利于该形态叶片更好地应对高光、高温、水分亏缺等不利环境条件。利用叶盘法将构建的PePIP2;5过表达载体转化野生型84K杨树,获得PePIP2;5过表达的84K转基因植株并进行功能研究。异源转化证明PePIP2;5能够增强植株抗干旱胁迫的能力,使植株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维持较好的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氧化酶活性,有利于植株保水及对抗氧化胁迫,使植株在胁迫条件下能保持一定的光合效率,提升植株在胁迫环境下的生存能力。进一步证明了锯齿卵圆形叶上调表达的PePIP2;5能够增强其抗干旱胁迫的能力,缓解其在水分亏缺的环境条件下所受生理抑制,维持一定的光合生产能力。以上结果表明胡杨异形叶性是一种植物响应异质环境的机制,是以提高植株自身生存能力和生产效率为目的的适应策略。本研究结果为理解胡杨及其它异形叶植物环境适应性的分子机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张乃元[9](2020)在《生态修复中耐盐植物应对盐、碱和干旱胁迫的生长规律》文中研究指明西北干旱荒漠区土地沙化严重、煤炭基地周边及大部分区域土地盐碱化。干旱胁迫、盐及碱胁迫是制约植物发展的主要非生物因素之一,也是制约生态环境建设的严峻问题。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一胁迫对观赏植物、粮食作物种子抗逆性,本研究以羊场湾煤矿矸石场为研究区域,以草木樨、紫花苜蓿及蜀葵等为原材料,研究了干旱、盐、碱及交互胁迫下3种耐盐植物体内脯氨酸含量、种子累积萌发率及耐盐指数的变化,比较了其在不同胁迫下的响应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单一胁迫对植物全生长季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在种子萌发阶段,D20(20%田间持水量)、S200(200 mmol/L Na Cl)、A50(50 mmol/L Na HCO3)及A60(60mmol/L Na HCO3)萌发率分别减少了40%、47.3%、41.7%及100%。三种耐盐植物萎蔫系数为:紫花苜蓿(3.02%)<草木樨(3.44%)<蜀葵(5.32%)。在保育期,植物耐碱胁迫的能力草木樨大于紫花苜蓿。多重胁迫同时存在时,干旱胁迫是主要影响因素,其次为碱胁迫。干旱对盐胁迫有一定的补偿作用,在保育期,多重胁迫使植物永久萎蔫天数较对照提前了7—14天。草木樨、蜀葵及紫花苜蓿全生长季内需水量排序为:紫花苜蓿(338.55 mm)>蜀葵(242.45 mm)>草木樨(237.00 mm);保育期内日需水强度为14—9 mm d-1时,可保证三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需求。对干旱及盐胁迫,草木樨脯氨酸上升曲线出峰陡峭、峰值高,紫花苜蓿响应交互胁迫的时间短,耐受性阈值范围窄,出现峰值的时间长,抵抗交互胁迫的时间长。草木樨在盐及碱胁迫下脯氨酸上升曲线上升速率快,峰值高,响应盐及碱交互胁迫的时间短,但紫花苜蓿的脯氨酸峰值低,对盐和碱的交互胁迫的抵抗能力明显强于草木樨。通过对耐盐植物生态修复适用性评价得出,适用性排序为:蜀葵>草木樨>紫花苜蓿。植物抗逆性与体内脯氨酸含量之间的关系具有阶段性,分阶段观察能够全面、准确的表达植物抗逆的阶段性;整体分析脯氨酸累积曲线可以更加精确的描述植被恢复时植被生长状态,并在野外原位测量中准确描述植被抗逆现状。
翟军团[10](2020)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胡杨异形叶结构型和功能型性状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8径阶和16径阶胡杨在适宜和干旱土壤水分条件下,均表现出随树高增加,叶形指数减小、叶面积增大、叶片干重和叶片厚度增加以及比叶面积减小等叶形态性状的改变,主脉维管束面积、主脉木质部面积、主脉木质部与维管束面积比、导管面积、导管数增加等结构性状的改变,且异形叶结构型性状与异形叶所在高度有密切关系。两种土壤水分条件下,树冠上端异形叶比树冠下部异形叶有更明显的抗旱结构特征,土壤干旱条件下胡杨异形叶形态解剖结构的抗旱特征比适宜水分条件更为明显。(2)在适宜水分条件和土壤干旱条件下,8径阶、16径阶异形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均随树高的增加而增加,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与取样高度呈显着/极显着正相关。两种土壤水分条件下,均是位于树冠上端的异形叶有更强的光合能力,土壤干旱条件下异形叶的光合能力强于适宜水分条件下。(3)适宜水分条件下,8径阶异形叶相对含水量随树高的增加呈增加趋势,16径阶叶水势呈增加趋势,相对含水量、叶水势、δ13C与取样高度呈显着/极显着正相关,与水分饱和亏呈显着负相关。土壤干旱条件下,8径阶、16径阶相对含水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16径阶瞬时水分利用效率随着取样高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δ133 C与取样高度呈显着正相关。在适宜水分条件下,位于树冠上部异形叶比下部异形叶有更好的水分环境。在土壤干旱条件下,位于树冠中部水分环境相对较好,适宜水分条件下的8径阶、16径阶水分状况优于土壤干旱条件下的。(4)适宜水分条件下,8径阶、16径阶脯氨酸含量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增加趋势,土壤干旱条件下,仅16径阶随着树高增加而增加。在两种土壤水分条件下,8径阶、16径阶丙二醛含量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增加,脯氨酸、丙二醛、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与取样高度呈显着/极显着正相关。两种土壤水分条件下,均是位于树冠上端的异形叶所受胁迫较大,表现出更强的渗透调节能力,土壤干旱条件下的胡杨渗透调节能力强于适宜水分条件下的。(5)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水分生理各指标与结构型和功能型指标密切相关。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各结构型性状和功能型性状指标对水分含量的相关性大小不同,表现出了对不同土壤水分条件的应对策略不同。(6)当胡杨面对土壤水分干旱时,随着树高的增加,胡杨异形叶的形态解剖结构抗旱性特征明显,光合能力增强,水分环境较差,所受胁迫较大,但渗透调节物质含量较高,渗透调节能力较强,形成了应对土壤干旱胁迫的一种生存策略。
二、干旱胁迫下的胡杨脯氨酸累积特点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干旱胁迫下的胡杨脯氨酸累积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地下水埋深对胡杨生理学指标的影响及其光谱特征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表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理学指标的影响 |
1.2.2 干旱胁迫下植物生理学指标的光谱响应 |
1.2.3 植物生理学指标的光谱估算建模 |
1.2.4 高光谱遥感在森林健康评价方面的应用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气象及水文 |
2.1.2 地形地貌 |
2.1.3 土壤 |
2.1.4 植被 |
2.1.5 社会经济状况 |
2.2 典型样区选择 |
2.3 植物样品采集及光谱测试 |
2.4 植物生理学指标测定 |
2.4.1 叶片含水量的测定 |
2.4.2 比叶重(SLW)与比叶面积(SLA)的测定 |
2.4.3 色素密度的测定 |
2.4.4 大量元素密度的测定 |
2.4.5 中微量元素密度的测定 |
2.4.6 生化组分的测定 |
2.4.7 胡杨叶片内源激素的测定 |
2.5 光谱曲线的处理方法 |
2.5.1 光谱平滑处理 |
2.5.2 光谱相似性 |
2.5.3 导数光谱 |
2.5.4 包络线去除处理 |
2.5.5 光谱吸收特征参数 |
2.5.6 光谱位置参数 |
2.5.7 植被指数 |
2.6 建模方法及精度检验 |
2.6.1 支持向量机(SVM) |
2.6.2 人工神经网络(ANN) |
2.6.3 随机森林(RF) |
2.6.4 精度验证方法 |
2.7 卫星影像及预处理 |
2.7.1 高分5 号卫星(GF-5)影像 |
2.7.2 大气校正 |
2.7.3 几何校正 |
3 胡杨叶片生理学指标的变化特征 |
3.1 引言 |
3.2 研究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胡杨叶片色素含量的变化特征 |
3.3.2 胡杨叶片N、P、K含量及SLM、SLA的变化特征 |
3.3.3 胡杨叶片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特征 |
3.3.4 胡杨叶片生化组分的变化特征 |
3.3.5 胡杨叶片内源激素的变化特征 |
3.3.6 胡杨叶片生理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4 胡杨叶片光谱特征对地下水埋深的响应 |
4.1 引言 |
4.2 研究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胡杨叶片反射光谱特征变化 |
4.3.2 不同地下水埋深的胡杨叶片光谱相似性分析 |
4.3.3 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胡杨叶片光谱吸收特征的变化 |
4.3.4 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胡杨叶片光谱位置参数的变化特征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基于冠层尺度的高光谱生理学指标的估算模型模拟 |
5.1 引言 |
5.2 研究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胡杨冠层反射率的光谱模拟 |
5.3.2 基于胡杨冠层反射率的生理生化参数含量的高光谱指数构建 |
5.3.3 基于植被指数的胡杨冠层生理生化组分的估算模型 |
5.4 讨论 |
5.5 小结 |
6 基于GF-5 高光谱影像的胡杨健康评价 |
6.1 引言 |
6.2 研究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基于GF-5 高光谱影像的胡杨信息提取 |
6.3.2 基于GF-5 高光谱影像的胡杨生理学指标的估算建模 |
6.3.3 基于GF-5 高光谱影像的胡杨健康评价及制图 |
6.4 讨论 |
6.5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1.1 不同地下水埋深下,胡杨生理学指标的变化特征 |
7.1.2 不同地下水埋深下,胡杨叶片的光谱特征 |
7.1.3 不同地下水埋深下,胡杨冠层生理学指标的光谱估算建模 |
7.1.4 基于高光谱影像的胡杨健康评价分析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密胡杨抗逆生理生态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密胡杨研究进展 |
1.2.2 胡杨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
1.2.3 植物对盐碱条件的适应性研究进展 |
1.2.4 植物对干旱条件的适应性研究进展 |
1.2.5 植物对土壤养分的适应性影响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4.1 密胡杨幼苗对盐碱条件的生理适应性 |
1.4.2 密胡杨幼苗对干旱条件生理适应性 |
1.4.3 密胡杨对土壤养分的适应性研究 |
第2章 不同NaCl条件下密胡杨生理适应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区概况 |
2.1.2 试验材料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指标的测定方法 |
2.1.5 数据处理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NaCl处理条件下生长指标随NaCl浓度的变化 |
2.2.2 不同NaCl处理条件下叶结构型性状随NaCl浓度的变化 |
2.2.3 不同NaCl处理条件下生理生化特性随NaCl浓度的变化 |
2.2.4 3 个树种耐盐性综合性评价 |
2.3 讨论 |
2.3.1 不同NaCl处理条件下3 个树种生长量和叶解剖结构的差异 |
2.3.2 不同NaCl处理条件下3 个树种生理生化特性的差异 |
2.3.3 密胡杨对盐环境的适应策略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同干旱条件下密胡杨生理适应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研究区概况 |
3.1.2 试验材料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指标的测定方法 |
3.1.5 数据处理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干旱条件下叶形态性状的变化 |
3.2.2 不同干旱条件下光合生理特性的变化 |
3.2.3 不同干旱条件下水分生理特性的变化 |
3.2.4 不同干旱条件下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 |
3.2.5 不同干旱条件下叶结构指标和光合水分生理指标相关性分析 |
3.2.6 3 个树种抗旱性综合评价 |
3.3 讨论 |
3.3.1 不同干旱条件下3 个树种叶形态性状的差异 |
3.3.2 不同干旱条件下3 个树种光合生理特性的差异 |
3.3.3 不同干旱条件下密胡杨水分生理特性的差异 |
3.3.4 不同干旱条件下3 个树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 |
3.3.5 密胡杨对干旱环境的适应策略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生态条件下密胡杨生长状况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研究区概况 |
4.1.2 样株的确定 |
4.1.3 试验材料 |
4.1.4 指标的测定方法 |
4.1.5 数据处理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生态条件下密胡杨生长情况 |
4.2.2 不同生态条件下密胡杨叶形态性状的差异性 |
4.2.3 不同生态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性 |
4.2.4 不同生态条件下密胡杨生理生化特性的差异性 |
4.2.5 不同生态条件下密胡杨养分吸收差异性 |
4.2.6 土壤养分、离子含量与密胡杨生长、养分指标相关性分析 |
4.3 讨论 |
4.3.1 不同生态条件下密胡杨生长指标、叶形态性状的差异 |
4.3.2 不同生态条件下密胡杨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 |
4.3.3 不同生态条件下密胡杨生理生化特性的差异 |
4.3.4 密胡杨对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全文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DA-6和褪黑素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干旱胁迫对作物形态的影响 |
1.2.2 干旱胁迫对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1.2.3 干旱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1.2.4 干旱胁迫对激素含量的影响 |
1.2.5 干旱胁迫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1.2.6 褪黑素的植物生理功能及其干旱胁迫下的调节作用 |
1.2.7 DA-6的植物生理功能及其干旱胁迫下的调节作用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试验设计 |
2.4 取样时间及方法 |
2.5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5.1 形态指标的测定 |
2.5.2 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关键指标测定 |
2.5.3 碳水化合物含量测定 |
2.5.4 干旱胁迫相关生理指标测定 |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供水及干旱胁迫下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
3.1.1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供水及干旱胁迫下大豆形态指标的影响 |
3.1.2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供水及干旱胁迫下大豆干重的影响 |
3.2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供水及干旱胁迫下大豆抗旱相关指标的影响 |
3.2.1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供水及干旱胁迫下大豆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
3.2.2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供水和大豆干旱胁迫下大豆叶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3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供水及干旱胁迫下大豆光合特性的影响 |
3.3.1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供水及干旱胁迫下大豆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2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供水及干旱胁迫下大豆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3.3.3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供水及干旱胁迫下大豆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3.3.4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供水及干旱胁迫下大豆叶片主要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3.4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供水及干旱胁迫下大豆产量的影响 |
3.5 DA-6和褪黑素对正常及干旱胁迫下大豆经济效益的影响 |
4 讨论 |
4.1 DA-6和褪黑素对大豆幼苗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4.2 DA-6和褪黑素对大豆幼苗叶片光合的影响 |
4.3 DA-6和褪黑素对大豆幼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不同灌溉梯度下小胡杨2号抗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1.2.1 干旱胁迫对植物形态的影响 |
1.2.2 干旱胁迫对植物水分生理的影响 |
1.2.3 干旱胁迫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
1.2.4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理指标的影响 |
1.3 小胡杨2号研究现状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气候特征 |
2.3 地形地貌 |
2.4 土壤水文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试验材料与设计 |
3.3 指标测定与方法 |
3.3.1 生长指标 |
3.3.2 水分生理指标 |
3.3.3 光合指标 |
3.3.4 生理生化指标 |
3.4 数据处理 |
3.5 技术路线图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灌溉量下土壤含水量变化 |
4.2 不同灌溉量对小胡杨2号生长指标的影响 |
4.3 不同灌溉量对小胡杨2号水分生理的影响 |
4.3.1 不同灌溉量对小胡杨2号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4.3.2 不同灌溉量对小胡杨2号叶片水分饱和亏的影响 |
4.3.3 小结 |
4.4 不同灌溉量对小胡杨2号光合日进程的影响 |
4.4.1 不同灌溉量对小胡杨2号净光合速率日进程的影响 |
4.4.2 不同灌溉量对小胡杨2号气孔导度日进程的影响 |
4.4.3 不同灌溉量对小胡杨2号胞间CO_2浓度日进程的影响 |
4.4.4 不同灌溉量对小胡杨2号蒸腾速率日进程的影响 |
4.4.5 小结 |
4.5 不同灌溉量对小胡杨2号光响应特征的影响 |
4.5.1 净光合速率随光合有效辐射的变化 |
4.5.2 气孔导度随光合有效辐射的变化 |
4.5.3 胞间CO_2浓度随光合有效辐射的变化 |
4.5.4 蒸腾速率随光合有效辐射的变化 |
4.5.5 水分利用效率随光合有效辐射的变化 |
4.5.6 不同灌溉量对光响应参数的影响 |
4.5.7 小结 |
4.6 小胡杨2号光合指标和土壤含水量关系 |
4.7 不同灌溉量对小胡杨2号生理指标的影响 |
4.7.1 不同灌溉量对小胡杨2号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4.7.2 不同灌溉量对小胡杨2号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4.7.3 不同灌溉量对小胡杨2号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4.7.4 不同灌溉量对小胡杨2号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4.7.5 小结 |
5 讨论 |
5.1 不同灌溉量对小胡杨2号生长指标的影响 |
5.2 不同灌溉量对小胡杨2号水分生理的影响 |
5.3 不同灌溉量对小胡杨2号光合日进程的影响 |
5.4 不同灌溉量对小胡杨2号光响应特征的影响 |
5.5 小胡杨2号光合指标和土壤含水量关系 |
5.6 不同灌溉量对小胡杨2号生理指标的影响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十个优良杨树无性系抗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杨树资源特征及分布 |
1.1.1 杨树特性和特性 |
1.1.2 杨属分布概况 |
1.1.3 利用价值 |
1.2 杨树育种研究进展 |
1.2.1 引种 |
1.2.2 杂交育种 |
1.2.3 倍性育种 |
1.2.4 基因工程育种 |
1.3 抗旱性研究综述 |
1.3.1 植物抗旱机理 |
1.3.2 抗旱性研究方法 |
1.3.3 抗旱性研究指标 |
1.3.4 抗旱性评价数量分析方法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不同干旱胁迫梯度对各无性系生长指标的影响 |
1.5.2 不同干旱胁迫梯度对各无性系生理指标的影响 |
1.5.3 各无性系抗旱性强弱的综合评价 |
第二章 实验内容与方法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测定指标 |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对各无性系生物量的影响 |
3.1.1 对株高的影响 |
3.1.2 对地径的影响 |
3.1.3 对单叶面积的影响 |
3.1.4 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
3.1.5 对根系生物量的影响 |
3.2 对各无性系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1 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2.2 对气孔导度的影响 |
3.2.3 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3.3 对各无性系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3.4 对各无性系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5 对各无性系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3.6 各无性系抗旱性综合评价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植株形态变化与抗旱性 |
4.1.2 植株生理生化指标变化与抗旱性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外源缓解物质对红椿干旱胁迫的调控作用及生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干旱胁迫研究现状 |
1.2 红椿研究概况 |
第2章 绪论 |
2.1 立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地概况 |
3.2 试验材料 |
3.3 试验设计 |
3.4 测定方法 |
3.4.1 生长指标测定 |
3.4.2 生理指标测定 |
3.4.3 光合指标测定 |
3.5 数据处理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外源缓解物质对干旱胁迫下红椿生长指标的影响 |
4.1.1 外源缓解物质对红椿生长的影响 |
4.1.2 外源缓解物质对红椿表观形态的影响 |
4.1.3 外源缓解物质对红椿微观形态的影响 |
4.1.4 小结与讨论 |
4.2 外源缓解物质对干旱胁迫下红椿生理特性的影响 |
4.2.1 外源缓解物质对红椿叶片相对含水率的影响 |
4.2.2 外源缓解物质对红椿叶片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4.2.3 外源缓解物质对红椿叶片ROS的影响 |
4.2.4 外源缓解物质对红椿叶片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
4.2.5 外源缓解物质对红椿叶片As A-GSH循环物质的影响 |
4.2.6 小结与讨论 |
4.3 外源缓解物质对干旱胁迫下红椿光合特性的影响 |
4.3.1 外源缓解物质对红椿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3.2 外源缓解物质对红椿净光合的影响 |
4.3.3 外源缓解物质对红椿气体交换参数和WUE的影响 |
4.3.4 外源缓解物质对红椿光响应的影响 |
4.3.5 外源缓解物质对红椿CO_2响应的影响 |
4.3.6 外源缓解物质对红椿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4.3.7 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胞间CO_2浓度、气孔导度、叶片相对含水率的相关性 |
4.3.8 小结与讨论 |
4.4 外源缓解物质对红椿干旱胁迫的影响评价 |
4.4.1 干旱胁迫下红椿生理指标的主效应分析 |
4.4.2 外源缓解物质对红椿抗旱生理的影响 |
4.4.3 干旱缓解物质及红椿抗旱指标筛选 |
4.4.4 小结与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7)干旱胁迫对小胡杨2号幼苗光合及生理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1.2 光合特征指标测定 |
1.2.1 光合作用日变化测定 |
1.2.2 光响应曲线测定 |
1.2.3 光响应参数值模型拟合 |
1.3 生理指标测定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干旱胁迫对小胡杨2号光合特征的影响 |
2.1.1 干旱胁迫下小胡杨2号光合指标日变化 |
2.1.2 干旱胁迫下小胡杨2号光响应曲线 |
2.1.3 光合指标与土壤含水量关系 |
2.2 干旱胁迫对小胡杨2号生理特征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8)胡杨异形叶性的环境适应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植物的异形叶性 |
1.1.1 异形叶的定义 |
1.1.2 植物异形叶适应环境的机制 |
1.1.3 胡杨的异形叶性 |
1.2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环境适应性研究中的应用 |
1.2.1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技术方法 |
1.2.2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环境适应性研究中的应用 |
1.3 非编码RNA对植物基因表达的调控 |
1.3.1 lncRNA的特征及其调控作用 |
1.3.2 microRNA的特征及其调控作用 |
1.3.3 CircRNA的特征及其调控作用 |
1.3.4 竞争性内源RNA调控机理及其生物学意义 |
1.4 水通道蛋白与植物的环境适应性 |
1.4.1 植物水通道蛋白的发现及结构 |
1.4.2 水通道蛋白的功能与对环境的响应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2 胡杨异形叶结构及生理特性与环境适应性 |
2.1 植物材料 |
2.2 方法 |
2.2.1 叶片比叶重的测量 |
2.2.2 光响应曲线、叶片光强及叶温的测量 |
2.2.3 叶片表皮结构的观察 |
2.2.4 类黄酮含量的测定 |
2.2.5 总酚含量的测定 |
2.2.6 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
2.2.7 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叶片形态和比叶重的差异 |
2.3.2 叶片所受光强差异及光响应曲线 |
2.3.3 叶片气孔及表皮特征 |
2.3.4 类黄酮、总酚、类胡萝卜素、木质素等次生代谢物含量差异 |
2.4 讨论与小结 |
3 异形叶差异表达蛋白与胡杨环境适应性 |
3.1 植物材料 |
3.2 方法 |
3.2.1 叶片蛋白质提取和裂解 |
3.2.2 蛋白质定量检测 |
3.2.3 蛋白质酶解及肽段标记 |
3.2.4 LC-MS/MS质谱鉴定 |
3.2.5 质谱数据分析 |
3.2.6 差异蛋白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7 差异蛋白互作网络构建 |
3.2.8 异形叶环境适应相关蛋白的转录水平验证 |
3.3 结果 |
3.3.1 差异表达蛋白的鉴定及统计 |
3.3.2 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注释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3 差异蛋白互作关系 |
3.3.4 q RT-PCR对 i TRAQ数据中环境适应相关蛋白的验证 |
3.4 讨论 |
3.4.1 与光合作用相关的蛋白 |
3.4.2 与基础代谢相关的蛋白 |
3.4.3 与逆境响应相关的蛋白 |
3.5 小结 |
4 异形叶转录组及非编码RNA对胡杨环境适应性的调控作用 |
4.1 植物材料 |
4.1.1 植物材料 |
4.2 方法 |
4.2.1 转录组测序及基因功能分析 |
4.2.2 lncRNA测序、鉴定与功能分析 |
4.2.3 circRNA测序、鉴定与功能分析 |
4.2.4 miRNA测序、鉴定与功能分析 |
4.2.5 ceRNA调控网络分析 |
4.3 结果 |
4.3.1 两种异形叶基因表达及差异基因功能分析 |
4.3.2 两种异形叶lncRNA表达及差异lncRNA功能分析 |
4.3.3 两种异形叶circRNA表达及差异circRNA功能分析 |
4.3.4 两种异形叶mi RNA表达及差异mi RNA功能分析 |
4.3.5 两种异形叶中ceRNA调控网络及功能分析 |
4.4 小结 |
5 胡杨异形叶PePIP2;5的表达模式及功能分析 |
5.1 材料 |
5.1.1 植物材料 |
5.1.2 菌株及质粒 |
5.2 方法 |
5.2.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5.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
5.2.3 总RNA的提取 |
5.2.4 cDNA的合成 |
5.2.5 目的片段的扩增和凝胶检测 |
5.2.6 胡杨PePIP2;5基因扩增 |
5.2.7 扩增目的片段的胶回收及纯化 |
5.2.8 T载体的连接及转化 |
5.2.9 阳性克隆验证和质粒提取及酶切 |
5.2.10 重组质粒构建与鉴定 |
5.2.11 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 |
5.2.12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和植株阳性检测 |
5.2.13 转基因植株在干旱胁迫下的表型和生理检测 |
5.3 结果 |
5.3.1 胡杨PePIP2;5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5.3.2 PePIP2;5基因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5.3.3 Pe PIP2;5 基因的84K杨遗传转化 |
5.3.4 转基因84K杨的分子检测 |
5.3.5 转PePIP2;5基因植株的抗逆性分析 |
5.4 讨论与小结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9)生态修复中耐盐植物应对盐、碱和干旱胁迫的生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盐碱地生态修复耐盐植物的选择 |
1.3 不同胁迫对耐盐植物的影响 |
1.3.1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1.3.2 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1.4 植物对胁迫的响应表征 |
1.4.1 耐盐植物萎蔫系数 |
1.4.2 植物的干重、鲜重及含水率 |
1.4.3 植物体内的的脯氨酸 |
1.5 耐盐植物生态需水研究现状 |
1.6 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
2.2 实验设计 |
2.2.1 野外控制实验设计 |
2.2.2 室内模拟实验设计 |
2.3 植物样品采集与分析 |
2.3.1 萎蔫系数的测定 |
2.3.2 鲜重、干重及盐耐受指数的测定 |
2.3.3 脯氨酸的测定 |
2.3.4 植被全生长期需水量的测定 |
2.4 统计方法 |
3 干旱胁迫下耐盐植物的理化性质分析 |
3.1 干旱胁迫对植物累积萌发率的影响 |
3.2 干旱胁迫对植物萎蔫系数及临界需水量的影响 |
3.3 干旱胁迫下植物体内的脯氨酸上升曲线 |
3.4 干旱胁迫下三种耐盐植物日需水强度及需水量 |
3.5 讨论与小结 |
4 盐胁迫下紫花苜蓿及草木樨的理化性质分析 |
4.1 盐胁迫对植物种子累积萌发率的影响 |
4.2 盐胁迫对植物盐耐受指数的影响 |
4.3 盐胁迫下植物体内的脯氨酸上升曲线 |
4.4 讨论与小结 |
5 碱胁迫下紫花苜蓿及草木樨的理化性质分析 |
5.1 碱胁迫对植物种子累积萌发率的影响 |
5.2 碱胁迫下植物体内的脯氨酸上升曲线 |
5.3 讨论与小结 |
6 交互胁迫下紫花苜蓿及草木樨的理化性质研究 |
6.1 盐及干旱交互胁迫对植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
6.1.1 盐及干旱交互胁迫对植物种子累积萌发率的影响 |
6.1.2 盐及干旱交互胁迫下植物体内的脯氨酸上升曲线 |
6.2 盐及碱交互胁迫胁迫对植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
6.2.1 盐及碱交互胁迫对植物种子累积萌发率的影响 |
6.2.2 盐及碱交互胁迫下植物体内的脯氨酸上升曲线 |
6.3 耐盐植物生态修复适用性评价 |
6.4 讨论与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10)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胡杨异形叶结构型和功能型性状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植物叶片结构型性状研究进展 |
1.2.2 植物功能型性状研究进展 |
1.2.3 胡杨异形叶结构型和功能型性状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3.1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胡杨异形叶结构型性状的比较 |
1.3.2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胡杨异形叶功能型性状的比较 |
1.3.3 异形叶结构型和功能型性状与水分生理的关系 |
第2章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胡杨异形叶结构型性状的比较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区概况 |
2.1.2 样株的确定及采样方法 |
2.1.3 异形叶结构型性状指标的测定方法 |
2.1.4 数据处理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异形叶结构型性状随树高的变化 |
2.2.2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异形叶结构型性状的比较 |
2.3 讨论 |
2.3.1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异形叶结构型性状的差异 |
2.3.2 异形叶结构型性状对干旱环境的适应策略 |
2.4 小结 |
第3章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胡杨异形叶功能型性状的比较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研究区概况 |
3.1.2 样株的确定及采样方法 |
3.1.3 异形叶功能型性状指标的测定方法 |
3.1.4 数据处理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异形叶功能型性状随树高的变化 |
3.2.2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异形叶功能型性状的比较 |
3.3 讨论 |
3.3.1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异形叶功能型性状的差异 |
3.3.2 异形叶功能型性状对干旱环境的适应策略 |
3.4 小结 |
第4章 胡杨异形叶结构型和功能型性状与水分生理的关系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研究区概况 |
4.1.2 样株的确定及采样方法 |
4.1.3 结构型性状和功能型性状指标的测定方法 |
4.1.4 数据处理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异形叶结构型性状与功能型性状的相关性 |
4.2.2 异形叶结构型性状与水分生理的相关性分析 |
4.2.3 异形叶功能型性状与水分生理的相关性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表 |
四、干旱胁迫下的胡杨脯氨酸累积特点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地下水埋深对胡杨生理学指标的影响及其光谱特征响应[D]. 王家强.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2]密胡杨抗逆生理生态初步研究[D]. 孙阳. 塔里木大学, 2021
- [3]DA-6和褪黑素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D]. 葛欣.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4]不同灌溉梯度下小胡杨2号抗旱性研究[D]. 齐容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5]十个优良杨树无性系抗旱性研究[D]. 俞永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6]外源缓解物质对红椿干旱胁迫的调控作用及生理机制[D]. 代崇雯. 西南大学, 2021(01)
- [7]干旱胁迫对小胡杨2号幼苗光合及生理特征的影响[J]. 齐容镰,莎仁图雅,李钢铁,李佳陶,何亮,杨文斌. 干旱区研究, 2020(06)
- [8]胡杨异形叶性的环境适应分子机制研究[D]. 曾明.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9]生态修复中耐盐植物应对盐、碱和干旱胁迫的生长规律[D]. 张乃元.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10]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胡杨异形叶结构型和功能型性状的比较研究[D]. 翟军团. 塔里木大学,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