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钙对高温胁迫下烟草幼苗抗氧化代谢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杜锦华,樊德苗,冯晓东[1](2021)在《氯化钙对高温胁迫下茄子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探究氯化钙对茄子幼苗响应高温时的调控特性,本研究以‘天津2苠茄’为材料,在40℃/35℃条件下用不同浓度氯化钙(0, 10, 20, 30, 40, 50 mmol/L)喷施真十字期的茄子幼苗叶片,通过测量茄子幼苗的生理特性指标,研究了氯化钙对高温胁迫下茄子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0℃/35℃条件下,叶面喷施40 mmol/L氯化钙能显着提高茄子幼苗体内SOD、POD、CAT、APX、DHAR和GR抗氧化酶的活性,喷施30 mmol/L氯化钙能显着促进As A和GSH的含量的增加,可以明显降低氧自由基在茄子幼苗中的积累,使高温胁迫条件下茄子幼苗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显着降低;同时,叶面喷施大于10 mmol/L氯化钙能促进茄子幼苗体内脯氨酸含量的显着增加,增强其抵抗高温的能力。本研究结果表明外源氯化钙可以通过提高抗氧化酶系统的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来减轻高温胁迫产生的各类氧自由基和渗透胁迫对茄子幼苗造成的伤害,提高茄子幼苗对高温的抵抗能力。
乌日娜[2](2021)在《干旱胁迫及复水条件下扁蓿豆抗逆基因筛选及功能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是苜蓿属牧草及其他牧草抗逆性改良的优质基因资源。通过分子手段挖掘扁蓿豆抗性基因将其导入其他牧草,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改良效果,因此对扁蓿豆抗逆基因的研究与利用对苜蓿属牧草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直立型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Zhilixing’)为研究对象,在干旱胁迫及复水条件下,结合形态、生理及其分子水平的变化,初步探索了在低水势环境下扁蓿豆的响应机理以及适应机制,同时挖掘扁蓿豆抗旱基因并通过遗传转化验证其抗旱功能,为其分子育种的创新利用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直立型扁蓿豆叶片的气孔参数、生理和生物量分配格局等对干旱胁迫均有响应,在干旱胁迫至叶片萎蔫复水后各指标基本能恢复,直立型扁蓿豆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和阶段适应性。(2)从扁蓿豆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出2905个响应不同阶段干旱胁迫及复水的DEGs。干旱胁迫下,DEGs主要富集在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以及光合作用相关的代谢途径。复水后DEGs主要富集在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以及植物昼夜节律调节等途径。表明扁蓿豆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应对干旱胁迫及复水条件。(3)过表达MrERF、Mrb ZIP、Mr SURNod基因烟草的抗逆性、生物量及种子产量均优于野生型,且开花早,生育期短,是其应对逆境胁迫的方式之一。(4)扁蓿豆MrERF、Mrb ZIP、Mr SURNod基因有利于植株根系的发育。MrERF、Mrb ZIP均能够使主根伸长的同时增加侧根数量,而Mr SURNod主要促进烟草根系的伸长。这样的根系特征有利于转基因烟草的株高、生物量增加。(5)MrERF、MrbZIP基因是响应干旱、盐胁迫的正调控因子,而Mr SURNod是响应干旱与低温胁迫的正调控因子。综上,扁蓿豆采用不同的方式来适应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及复水,MrERF、Mrb ZIP、Mr SURNod基因有利于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其中以MrERF基因的效果最优。
张汉林[3](2021)在《外源氯化钙和硝酸钙对渍水胁迫下紫花苜蓿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一种多年生豆科牧草,产量高、品质好、利用方式多、适口性好,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广泛栽培,是最具经济价值的优良牧草。紫花苜蓿具有较强的抵抗逆境能力,但在我国南方渍水胁迫是制约其扩大栽培面积和提高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提高紫花苜蓿的耐渍水能力,提高紫花苜蓿在渍水胁迫下的产量和质量是大力发展南方草牧业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本研究的试验材料为紫花苜蓿品种WL-712,该品种对渍水胁迫响应敏感,采用盆栽法种植,浸盆法模拟渍水胁迫条件,探究外源喷施氯化钙和硝酸钙对渍水胁迫下紫花苜蓿株高、根长、生物量等形态学指标和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外源喷施氯化钙对紫花苜蓿的叶片和根系中渍水胁迫造成的伤害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其主要表现为:与仅进行渍水胁迫处理的紫花苜蓿相比,喷施氯化钙能显着提高渍水胁迫下紫花苜蓿的株高、根长和地上生物量(p<0.05)。喷施5mmol·L-1的氯化钙后,渍水胁迫下紫花苜蓿的叶片中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在喷施5 mmol.L-1和10 mmol.L-1的氯化钙条件下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喷施不同浓度氯化钙后均显着升高(p<0.05)。对渍水胁迫下的紫花苜蓿喷施不同浓度的氯化钙均能使其叶片和根系相对电导率和MDA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然而,喷施氯化钙却使得渍水胁迫下的紫花苜蓿叶片中SOD和CAT活性上升的同时POD活性下降,其根系中SOD和CAT活性也有上升但POD活性仅在喷施10 mmol·L-1和15 mmol·L-1的氯化钙处理时显着提升。喷施不同浓度的氯化钙均使得渍水胁迫下的紫花苜蓿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提高。2.外源喷施硝酸钙对紫花苜蓿的叶片和根系中渍水胁迫造成的伤害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其主要表现为:与仅进行渍水胁迫处理的紫花苜蓿相比,喷施氯化钙能使渍水胁迫下紫花苜蓿的株高和地上生物量增加,且当喷施5 mmol·L-1的硝酸钙时株高和地上生物量显着提高(p<0.05),根长和地下生物量也在喷施5 mmol·L-1的硝酸钙时提高。喷施不同浓度的硝酸钙均使得渍水胁迫下的紫花苜蓿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提高,但其含量提高量均随硝酸钙浓度的升高而减少。喷施5 mmol·L-1和10 mmol·L-1的硝酸钙后,渍水胁迫下的紫花苜蓿叶片和根系中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均显着提高(p<0.05),喷施硝酸钙浓度为15 mmol·L-1时其叶片和根系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也有提升但不显着。喷施3种浓度的硝酸钙对渍水胁迫下的紫花苜蓿叶片和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未受显着影响。渍水胁迫下的紫花苜蓿喷施不同浓度的硝酸钙均能使其叶片和根系中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喷施硝酸钙却使得渍水胁迫下的紫花苜蓿叶片中SOD活性提高的同时POD活性降低,CAT活性也仅在喷施5 mmol·L-1的硝酸钙条件下有所提高。渍水胁迫下的紫花苜蓿根系中SOD、CAT和POD活性在喷施不同浓度的硝酸钙后均有提高。综上所述,外源添加氯化钙和硝酸钙均能有效缓解渍水胁迫对紫花苜蓿叶片和根系的伤害作用,且叶片和根系中各项指标变化规律大体一致。研究结果为利用外源添加物提高紫花苜蓿耐渍水能力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皇甫列翔[4](2021)在《褪黑素促进盐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及调控叶片衰老和产量相关性状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水稻(Oryza sativa)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解析水稻抗逆和产量相关性状的分子机理并挖掘相关的基因,将对水稻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褪黑素(melatonin)是一类在动物中普遍存在的吲哚类激素,对人体具有免疫调节、改善睡眠、缓解神经衰弱等方面的作用。褪黑素在植物体内也普遍存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其在促进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调节其他激素水平、增强植物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抗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尽管已有报道表明褪黑素在提高植物对盐害的耐受性和叶片生长发育中起到重要作用,但一方面其在促进盐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的作用及其机制还不明确,另一方面其在调控水稻叶片衰老和产量性状方面的功能还有待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结合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和生理指标测定,揭示了外源褪黑素在促进盐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中的潜在作用机制;二、构建了水稻褪黑素合成酶基因OsCOMT过表达和基因敲除系的转基因材料,解析了其调控内源褪黑素含量及其在调控水稻叶片衰老及产量性状的功能和作用机制。一、外源褪黑素促进盐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的分子机制研究盐害是水稻生产中一种重要的非生物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种子萌发。本研究通过不同浓度的外源褪黑素和氯化钠处理水稻种子进行萌发实验,结合生理学、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综合分析了外源褪黑素对盐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影响的潜在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对三种不同条件(对照、盐胁迫、盐胁迫+褪黑素预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分析发现,适当浓度的褪黑素能够显着促进盐胁迫下水稻种子的萌发:5 μM褪黑素预处理之后,在100 mMNaCl胁迫下的水稻种子发芽率提高35%。2.基于对不同处理之间的转录组学数据分析,发现褪黑素加盐对比盐处理有4794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包括2843个上调表达基因和1951个下调表达基因。3.功能注释发现许多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抗氧化过程、植物激素生物合成和信号转导等相关通路。4.基于对多个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发现,经过褪黑素预处理后的水稻种子,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明显增强。除此之外,外源褪黑素显着提高了盐胁迫下玉米素(ZT)和吲哚乙酸(IAA)的含量,降低了茉莉酸(JA)和脱落酸(ABA)的含量。5.基于代谢组学分析,发现处理间共有230种差异代谢产物。外源褪黑素显着促进了盐胁迫下的水稻种子中软脂酸、花生酸、α-亚麻酸和多种氨基酸的积累,抑制了腺苷类物质的形成。上述基于多组学的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在盐胁迫条件下,通过对水稻种子的褪黑素预处理,可以通过转录调控,提升种子抗氧化能力并改变植物激素的水平,从而促进盐胁迫下水稻种子的萌发,研究结果对阐明外源褪黑素促进盐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对通过外源物质缓解盐害对水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二、褪黑素合成酶基因OsCOMT调控水稻叶片衰老和产量的功能研究为解析内源褪黑素在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中的功能,本文以褪黑素合成酶基因OsCOMT的过表达以及CRISPR/Cas9突变体株系为实验材料,解析了其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分子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OsCOMT基因在水稻各组织中都有表达,并且在根和叶片中表达量较高。GUS染色和活性分析发现,随着生育进程发展,OsCOMT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逐渐升高,表明OsCOMT基因可能参与叶片衰老的调控过程。2.基于水稻原生质体和本氏烟草叶片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OsCOMT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膜上。3.OsCOMT蛋白在体内和体外均具有乙酰血清素甲基转移酶(Acetylserotonin O-methyltransferase;ASMT)活性。oscomt突变体株系内源褪黑素含量相对于野生型降低了57.9%;而OsCOMT过表达株系则显着增加了48.4%。因此OsCOMT基因参与水稻体内褪黑素的生物合成。4.与野生型相比,oscomt突变体植株的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大小显着减小,单株产量显着降低;而OsCOMT过表达植株则每穗粒数、千粒重、籽粒大小显着增加,其单株产量显着提高了17.5%。5.oscomt突变体在开花后出现叶片早衰的表型,主要表现为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绿体数目减少且结构异常,光合能力下降,并导致有更多的活性氧积累和细胞死亡现象;而OsCOMT基因过量表达则显着延缓了成熟期叶片的衰老,延长了高光合效率的持续时间。6.OsCOMT基因参与叶片和茎维管束的发育,OsCOMT过表达系中的维管系统发达,维管束数量和大小均比野生型增加,而oscomt突变体则展示出维管组织的异常发育。7.从播种后85天开始连续10天对oscomt突变体株系喷施浓度为100 μM/L褪黑素溶液,调查结果显示喷施外源褪黑素可以部分互补oscomt突变体所表现出的叶片早衰和产量下降的表型。表明oscomt突变体叶片早衰与褪黑素含量减少有关。以上结果表明OsCOMT基因参与水稻褪黑素生物合成,能显着影响水稻体内褪黑素的含量,并进一步通过调控体内活性氧的累积、叶片衰老和维管组织发育来调控水稻的产量。表明OsCOMT基因可以作为一个新的遗传改良靶基因位点。
后有丽[5](2020)在《外源脱落酸和外源脯氨酸对红砂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是柽柳科红砂属的多年生小灌木,是典型的荒漠生态树种,对荒漠区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干旱作为荒漠区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非生物胁迫之一,对红砂的植被恢复和生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研究外源物质缓解干旱对红砂的伤害对于红砂种群的繁殖和保护意义重大。本试验以大田环境中多年龄红砂植株为材料,采用室外试验研究了自然干旱下喷施不同浓度的外源ABA(2 mg·L-1、4 mg·L-1、6 mg·L-1、8 mg·L-1)和外源Pro(50 mg·L-1、100 mg·L-1、150 mg·L-1、200 mg·L-1、250 mg·L-1)对红砂生理特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外源ABA能降低红砂叶片中渗透物质的含量(SS、游离Pro、SP),缓解了渗透物质调节的压力;同时提高了叶片抗氧化酶活性(SOD、POD、CAT),促进对ROS的清除作用;缓解了叶绿素的降解,Chl(a+b)、Chl a以及Chl b含量的下降和Chl a/b值的上升得到抑制;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以及胞间CO2浓度(Ci)也随外源ABA的添加进一步降低,提高了红砂叶片细胞保水能力,同时,净光合速率(Pn)的下降得到缓解,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干旱胁迫下红砂Pn的降低不仅是气孔限制的结果,也有非气孔限制的因素存在;外源ABA的施用也缓解了Fm、Fv/Fm、qP的下降和F0以及NPQ的上升,对红砂叶片PSⅡ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减小干旱对光合机构的损伤。2.外源Pro能提高红砂叶片中SP含量,降低SS和游离Pro的积累;提高红砂叶片抗氧化酶活性(SOD、POD、CAT);也能提高红砂叶片中Chl(a+b)、Chl a以及Chl b含量,降低Chl a/b值,对叶绿素的合成具有促进作用;同时,红砂叶片的Pn、Gs、Tr、Ci以及WUE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外源Pro处理也能提高PSⅡ反应中心活性,促进电子传递,缓解了F0和NPQ的上升以及Fm和Fv/Fm的下降,同时提高了qP,对干旱胁迫造成的光抑制具有缓解作用。3.外源ABA和外源Pro在缓解干旱胁迫对红砂的伤害方面,是通过多种途径相互协同来完成的,主要体现在维持红砂体内水分平衡和提高红砂细胞耐受性两个方面。4.外源ABA和外源Pro对红砂干旱胁迫的缓解具有浓度效应。用隶属函数法将两种外源物质的缓解作用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发现外源ABA以6 mg·L-1的浓度处理效果最明显,低于或超过此浓度时,作用效果会减弱;外源Pro浓度为100 mg·L-1时效果最好,而250 mg·L-1的高浓度处理反而会进一步加强红砂受到的伤害。外源物质的处理也具有时间效应,随着处理天数的增加,作用效果会减弱。在两种外源物质间比较后发现,在缓解干旱胁迫对红砂的伤害方面,外源Pro处理效果优于外源ABA处理。
张夏燕[6](2020)在《凤丹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CCoAOMT基因功能的研究》文中指出凤丹(Paeonia ostii)属于芍药科芍药属的多年生木本植物,具有很高观赏价值、药用价值和油用价值。凤丹作为卫生部批准的油用牡丹资源,因其易成活、结籽量大、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等优点而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区推广种植,尤其是山区和沙荒地等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在干旱或半干旱生境条件下,干旱胁迫是影响凤丹生长的主要非生物胁迫因子,如何缓解干旱胁迫对凤丹的伤害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系统研究干旱胁迫对凤丹的影响、采取适宜的措施缓解干旱胁迫对凤丹的伤害并找到凤丹响应干旱胁迫的关键基因,对于改善凤丹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生长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本研究以凤丹为材料,分析了凤丹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探讨了外源氯化钙(CaCl2)对凤丹干旱胁迫伤害的缓解作用,基于转录组测序筛选了凤丹响应干旱胁迫的关键基因,克隆了候选基因PoCCoAOMT序列并对其调控耐旱功能进行了验证,主要结果如下:(1)干旱胁迫引起了凤丹叶片萎蔫、干枯,降低了叶片相对含水量,增加了胁迫相关生理指标中的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H2O2)和超氧阴离子(O2·-)积累量,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抗氧化酶活性。同时,干旱胁迫使得凤丹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最大光能利用效率(Fv/Fm)、实际光合效率(Y(Ⅱ))下降,而使得非光化学叶绿素荧光猝灭系数(qN)、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NPQ)上升。此外,持续干旱胁迫会破坏凤丹叶片的叶绿体结构、关闭叶片气孔,进而抑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2)外源CaCl2处理能够减轻干旱胁迫下凤丹叶片的萎蔫、干枯等症状,降低叶片相对含水量的下降速度,使植株一直保持较低的脯氨酸(Pro)含量、REC、H2O2和O2·-积累量以及较高的SOD、POD、APX等抗氧化酶活性。此外,外源CaCl2处理能够增加光合与叶绿素荧光参数中的Pn、Gs、Ci、Tr Fv/Fm、Y(Ⅱ)和qN,降低最小荧光(Fo)。(3)对自然干旱处理后第12天的凤丹叶片和对照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共获得了78,391个高质量的unigenes,其中33,877个unigenes得到注释。在此基础之上,共鉴定到22,870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对随机选择的18个DEGs表达模式进行检测,验证了 RNA-seq数据准确、可靠。DEGs的Pathway功能分析显示,共有6,997个DEGs定位于126个通路中,但只有23个通路满足Q≤0.05,其中有7个通路上调,有16个通路下调。这些通路可以被归纳为6大类:ROS系统、次生代谢的生物合成、光合代谢、脯氨酸代谢、脂肪酸代谢和植物激素代谢。其中,大量与ROS清除、光合作用和玉米素合成通路相关的DEGs下调,与脯氨酸合成和亚麻酸合成通路相关的DEGs上调。(4)采用RACE技术对前期筛选获得的凤丹响应干旱胁迫的候选基因进行克隆,并获得了PoCCoAOMT基因全长序列,该序列长987 bp,开放阅读框为744 bp,共编码247个氨基酸,与其他植物的CCoAOMT序列均有较高的同源性。对PoCCoAOMT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发现,该蛋白分子量为27915.84 Da,属于稳定蛋白和亲水性蛋白,不存在信号肽,且蛋白位于膜外。采用qRT-PCR技术检测了PoCCoAOMT基因在干旱胁迫处理凤丹叶片与对照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干旱胁迫诱导了PoCCoAOMT基因的表达。(5)构建含PoCCoAOMT基因序列的超表达载体pCAMBIAD01-PoCCoAOMT,借助烟草进行亚细胞定位观察发现其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并在叶绿体中也有少量表达。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载体转入烟草并经PCR和qRT-PCR检测得到阳性转基因植株。对野生型和转基因烟草进行自然干旱处理,在干旱胁迫23天后野生型烟草叶片严重萎蔫下垂,而转基因烟草一直保持正常生长状态。(6)在干旱胁迫下,转基因烟草一直保持较低的REC、H2O2和O2·-积累量,较高的叶片相对含水量、SOD和POD活性以及Pn、Gs、Ci、Tr、Fv/Fm和Y(Ⅱ)等光合与叶绿素荧光参数,并且过敏诱导蛋白18基因(HIN1)、半胱氨酸蛋白酶1基因(CP1)和半胱氨酸蛋白酶2基因(CP2)等与衰老相关的基因在转基因烟草中的表达水平同样较低。此外,转基因烟草的根、茎、叶等组织中PoCCoAOMT基因表达水平和木质素含量在干旱胁迫下均较野生型高,并且在根中最高,叶片中最低,同时干旱胁迫还诱导了转基因烟草叶片中苯丙氨酸裂解酶基因(PAL)、肉桂醇脱氢酶基因(CAD)、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基因(4CL)和咖啡酸-O-甲基转移酶基因(COMT)等与木质素合成相关的基因高量表达,上述结果表明凤丹PoCCoAOMT基因可以通过促进木质素大量合成来提高植株对干旱胁迫的抗性。
张洁[7](2020)在《珍稀泌盐植物长叶红砂RtCML42和RtCDPK16的克隆与功能分析》文中指出钙是植物胞内第二信使,参与植物体内多种生理活动调节,同时在抵御环境胁迫时,通过调节细胞内钙浓度变化,激活一些蛋白质或酶,从而引发胁迫应答反应。长叶红砂(Reaumuria trigyna),隶属于柽柳科(Tamarieaceae)琵琶柴属(Reaumuria),是第三纪古地中海孑遗植物,强旱生泌盐盐生小灌木,为东阿拉善-西鄂尔多斯特有种。本研究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克隆了长叶红砂2个Ca2+调控基因RtCML42和RtCDPK16的全长cDNA片段,并构建双元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通过对其表达特性和基因功能开展研究,探讨RtCML42和RtCDPK16在植物抵抗逆境胁迫中的作用,进一步解析钙信号调控植物响应逆境的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RtCML42的ORF长度为657bp,编码218个氨基酸,RtCDPK16基因的ORF长度为1689bp,编码562个氨基酸,两种蛋白均属亲水性蛋白,具有4个与Ca2+结合的EF-hand-Hand型结构域。RtCML42与蓖麻的CBL3同源性最高;RtCDPK16与葡萄CDPK16同源性最高。2.利用qRT-PCR进行基因表达特性分析,结果显示,RtCML42和RtCDPK16的表达可被高温、低温、NaCl、PEG等非生物胁迫和ABA、CaCl2处理显着诱导。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RtCML42和RtCDPK16分别定位于内质网和细胞膜。同时Ca2+等温滴定实验证明,RtCML42可通过EF-Hand区域与Ca2+结合发挥作用。3.构建pPZP221-RtCML42和pPZP221-RtCDPK16真核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对野生型和T3代转基因株系进行干旱、盐和ABA胁迫,发现胁迫处理下转基因拟南芥的根长、侧根数、鲜重和叶绿素含量等表型指标均显着高于野生型,表明过表达RtCML42和RtCDPK16基因提高了植物抗逆性。4.检测不同胁迫处理下转基因和野生型拟南芥中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活性氧、渗透调节物质和离子含量,结果发现转基因株系中SOD、POD、CAT等抗氧化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均显着高于野生型,H2O2、O2-、MDA的含量显着低于野生型,表明超表达RtCML42和RtCDPK16基因,能够提高转基因拟南芥抗氧化能力,减轻膜损伤程度,从而改善转基因植株在干旱、盐及ABA胁迫下的生长状况。此外,外施一定浓度的CaCl2更有利于提高转基因拟南芥的抗氧化酶活性,降低ROS积累,提高其抗逆性。5.对转基因和野生型拟南芥进行Na+、K+、Ca2+三种离子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与野生型株系相比,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拟南芥K+、Ca2+含量明显上升,Na+含量以及Na+/K+显着降低,表明转基因株系通过调控拟南芥中Na+、K+、Ca2+三种离子含量、维持较低Na+/K+,进而调控转基因拟南芥体内离子稳态平衡。此外,外施一定浓度的CaCl2更有利于提高转基因拟南芥体内Na+含量和Ca2+/Na+,提高其抵抗逆境胁迫的能力。6.qRT-PCR检测干旱、盐和ABA胁迫下,过表达RtCML42和RtCDPK16基因的拟南芥,相比野生型,抗氧化酶基因AtSOD1、AtPOD1、AtAPX1、AtCAT1,离子转运相关基因AtSOS1,ABA合成相关基因AtNCED3,以及其他抗逆相关基因AtRD29A、AtABF4、AtRD22的表达均被显着诱导,表明RtCML42和RtCDPK16可能通过调节转基因植物氧化、渗透、离子平衡,提高植物的耐受性。
龙聪颖[8](2019)在《外源SA、GSH、Ca和CA对Cd胁迫下绵毛水苏的缓解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壤重金属镉污染治理是当前研究的全球性热点问题。重金属Cd为植物体内非必需金属离子,对植物具有毒害作用。探讨外源物质对重金属Cd胁迫下植物生理响应机理以及植物体内Cd积累的变化,可揭示外源物质对植物体内Cd毒害的缓解机理。本研究以草本植物绵毛水苏(Stachys lanata)为试验材料,采用土培方法,用Cd2+浓度300mg/kg胁迫10d后、分别喷施梯度浓度水杨酸(SA)、谷胱甘肽(GSH)、钙(Ca)和柠檬酸(CA)于相应植株的叶片,以Cd2+浓度300mg/kg胁迫(CK)为对照,研究不同梯度浓度处理下,4种外源物质对绵毛水苏生长、叶片渗透物质含量、叶绿素含量、3大抗氧化酶活性、AsA-GSH循环系统和植株体内Cd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生长植株(0mg/kg Cd)相比,(1)CK抑制了绵毛水苏的生长。与CK相比,4种外源物质处理对植株的株高、叶色、叶面积和萌蘖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并提高了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地下部、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促进了植物根系活力。其中SA、GSH、Ca和CA在浓度为1.0、0.4、2.0和1.0mmol/L时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达到CK的130.53%、138.17%、193.13%、170.23%。(2)处理第7d时CK叶片MDA含量升高了83.47%,添加缓解剂后MDA均下降,其中SA、GSH、Ca依次在1.0、0.2、4.0mmo/L处理第7d较CK降低了47.17%、53.28%、50.32%,而CA在1.5mmo/L处理第3d时降低了22.40%。CK处理下,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分别降低了26.15%、15.42%和32.17%。与CK相比,除0.4mmol/L GSH处理第3d可溶性糖含量降低外,其余处理均高于CK。其中,SA处理下,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值分别出现在SA浓度1.0、1.5mmol/L处理第3d时,较CK增加了16.06%和14.13%;游离脯氨酸在0.5mmol/L处理第7d达到峰值,较CK增加了311.39%。而GSH、Ca和CA处理下,三指标的峰值均出现在第7d,其中,GSH处理浓度依次为0.3、0.3、0.1mmol/L,分别较CK增加50.28%、12.77%和313.77%;Ca处理浓度依次为4.0、3.0和1.0mmol/L,分别较CK增加78.76%、29.33%和260.00%;CA处理处理浓度依次为1.5、0.5和0.5,分别较CK增加88.98%、12.71%和313.77%。CK处理下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了60.34%。与CK相比,SA、GSH、Ca和CA处理分别使叶绿素含量提高了1.051.47倍、1.071.72倍、1.081.15倍和0.991.49倍。(3)CK处理下,绵毛水苏SOD、POD和CAT活性均升高。与CK相比,4种外源物质处理使绵毛水苏SOD、POD和CAT活性增加,其中SA处理下,浓度1.5mmol/L时,三指标分别在处理第1d、7d和7d时达最高值,较CK依次增加了57.39%、85.00%和38.51%;GSH处理下,三指标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浓度0.3mmol/L处理第1d,0.3mmol/L处理第7d和0.2mmol/L处理7d,较CK依次增加了60.77%、26.81%和50.21%;Ca处理下,三指标最大值依次在4.0mmol/L处理第1d、3.0mmol/L处理第3d和3.0mmol/L处理第7d,较CK分别增加了98.33%、29.98%和49.39%;CA处理下,三指标依次在1.0mmol/L处理第1d、1.5mmol/L处理第3d和1.5mmol/L处理第1d达到最大值,依次较CK增加了105.81%、40.78%和26.15%。(4)CK处理第7d绵毛水苏AsA含量降低了47.08%、GSH含量增加了38.30%,APX和GR活性分别增加了193.00%和202.29%。与CK比较,4种外源物质处理下AsA、GSH、APX和GR活性变化趋势不尽一致,其中,SA、GSH、Ca和CA处理下,AsA含量最大值出现在处理第7d,处理浓度分别为1.0、0.3、3.0和2.0mmol/L,较CK增加了83.46%、144.26%、166.62%和170.75%;GSH含量最大值分别出现在1.5mmol/LSA处理第3d,0.2mmol/LGSH、3.0mmol/LCa和1.5mmol/LCA处理第1d时,分别较CK增加了158.03%、110.26%、68.63%和13.97%;APX活性峰值在1.5mmol/L SA处理第3d,0.4mmol/LGSH、1.0mmol/LCa、1.5mmol/LCA处理第7d,分别为CK的1.58、1.72、1.54和1.93倍;GR活性峰值分别出现在1.5mmol/L SA和0.2mmol/LGSH处理第1d、3.0mmol/LCa和1.5mmol/LCA处理第3d,分别较CK增加了218.25%、213.83%、144.50%和131.85%。(5)绵毛水苏吸收的Cd主要集中在根部。外源SA对植物Cd吸收无明显影响,GSH抑制了Cd向地上部的运输,Ca处理抑制植株对Cd的吸收,而CA促进了植物根系和叶片对Cd的富集。综上认为,外源SA、GSH、Ca和CA对Cd胁迫下绵毛水苏具有一定的缓解效果,且最佳缓解浓度分别为:SA 1.01.5mmol/L、GSH 0.30.4mmol/L、Ca 2.03.0mmol/L、CA 1.52.0mmol/L。
马晓寒[9](2019)在《β-氨基丁酸不同浓度和施用方式及与Ca2+互作对烟草幼苗低温的缓解》文中提出为了提高烟株在低温下的生长状况及品质,以河南烟区主栽品种“豫烟10号”为试验材料,在低温环境为11℃/8℃下进行处理,利用外源物质β-氨基丁酸、氯化钙及两者的互作对烟草幼苗进行调控,筛选出能够缓解低温损伤的外源物质的施用方式以及施用浓度。通过观察表型,测定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等从生理水平上对其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低温环境下烟草幼苗生长受到明显限制,豫烟10号的农艺性状较CK处理有显着的差异,其中根长、最大叶长、叶宽和叶面积较CK显着降低;低温处理通过自身的调节减少低温的损害,其抗氧化酶活性、脯氨酸、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得到提高。一方面低温造成自身的膜脂化程度加重,另一方面渗透协调物质的生成也缓解了一部分的低温损伤;低温下光合色素含量降低、光合作用参数也发生一定改变: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气孔限定值都有所降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低温下与烟草逆境相关的基因NtLDC1、NtERD10B和NtERD10BD表达量有了显着地变化,其中NtLDC1基因表达量在低温下下调,NtERD1OB和NtERD10BD表达量显着上调。2、低温下灌根β-氨基丁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冷害对烟草幼苗的损伤,其中随着灌根浓度的升高,缓解程度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不同的灌根浓度处理中,农艺性状、抗氧化酶活性、光合色素都表现为灌根0.05 mmol/L处理最好,并且丙二醛含量最低,在NtLDC1、NtERD10B和NtERD10BD三个基因中相对表达量较高。灌根0.02 mmol/L的各生理指标都仅次于灌根0.05 mmol/L处理,其次是灌根0.1 mmol/L处理。低温下喷施β-氨基丁酸同样有一定地缓解作用,其中缓解程度随着灌根浓度的升高而表现出降低的趋势。相对来说低温下喷施浓度为0.2 mmol/Lβ-氨基丁酸效果最好,其次是0.5mmol/L。对比两种施用方式和浓度发现,喷施0.2 mmol/L的处理各生理生化指标较好,其次是灌根0.05 mmol/L的处理。而喷施1 mmol/L的和灌根0.1 mmol/L的处理表现不佳,各方面与低温处理差异不大。说明外源施用β-氨基丁酸存在着适宜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效果。3、以喷施0.2 mmol/Lβ-氨基丁酸为基础,通过复配氯化钙以及钙离子螯合剂、钙调蛋白抑制剂来探究β-氨基丁酸与钙离子的互作以及β-氨基丁酸调控低温的机理。可以发现与低温处理相比,喷施0.2 mmol/Lβ-氨基丁酸、灌根10 mmol/L氯化钙以及两者互作的处理在鲜重干重、抗氧化酶活性、ASA、GSH含量、APX、GR活性以及ZA、GA、IAA、ABA四大激素含量上有显着提升,在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和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方面显着下降。而低温下β-氨基丁酸和钙离子螯合剂、钙调蛋白抑制剂复配的处理的趋势与前三个处理结果相反。说明β-氨基丁酸与钙离子互作更能提高烟草幼苗的耐冷性,而β-氨基丁酸对于调控烟草的耐冷性可能与钙离子信号传递有关。
谢德志[10](2019)在《水禾对镉和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水禾(Hygroryza aristata)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镉(cadmium,Cd)和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为水禾的进一步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在常温(25℃)下采用水培试验,设置2、4和6 mg·L-1(T1、T2和T3)3个浓度Cd胁迫处理,以不添加Cd为对照(CK),分别在处理0、4、8和12 d时,观察叶片形态,测定株高、根系、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过氧化氢(H2O2)含量、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脯氨酸(proline,Pro)含量、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活性和抗氧化物[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和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A)]含量。在 Cd 胁迫 12 d 后,高温(38℃)胁迫处理1d,测定相应的生理生化指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d胁迫下,水禾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形态上表现为叶片萎蔫、干枯、褪绿发黄,严重者出现坏死斑;株高随着Cd胁迫浓度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根系总长度和根尖数均显着降低;相对含水量显着降低。生理上表现为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显着降低;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显着降低。(2)Cd对水禾叶片产生严重的毒害作用。水禾叶片的H2O2和MDA含量随着Cd胁迫浓度的增加逐渐升高;Pro含量在处理4 d和8 d时随着Cd胁迫浓度的增加逐渐升高,处理12 d时,T1的Pro含量显着高于对照,T2的Pro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着,T3的Pro含量显着低于对照。(3)Cd胁迫下,水禾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发生变化。水禾叶片的SOD、POD和CAT活性随着Cd胁迫浓度的增加逐渐升高,APX活性显着升高;GSH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ASA含量显着降低。(4)水禾对高温有较强的抗性。高温胁迫下,水禾叶片的MDA含量变化不明显,Pro含量显着升高;SOD、CAT和APX活性显着升高,POD活性变化不明显;GSH和ASA含量显着降低。(5)相较于单一 Cd胁迫,Cd+高温复合胁迫对水禾叶片毒害更大,抵御逆境胁迫的能力降低。与单一 Cd胁迫相比,在Cd+高温复合胁迫下,水禾叶片的MDA和Pro含量显着升高;SOD和CAT活性显着降低,POD活性变化不明显,APX活性显着升高;GSH含量变化不明显,ASA含量显着降低。
二、钙对高温胁迫下烟草幼苗抗氧化代谢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钙对高温胁迫下烟草幼苗抗氧化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氯化钙对高温胁迫下茄子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
1.1 不同浓度氯化钙对高温胁迫下茄子幼苗生长的影响 |
1.2 不同浓度氯化钙对高温胁迫下茄子幼苗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1.3 不同浓度氯化钙对高温胁迫下茄子幼苗抗氧化剂含量的影响 |
1.4 不同浓度氯化钙对高温胁迫下茄子幼苗ROS含量的影响 |
1.5 不同浓度氯化钙对高温胁迫下茄子幼苗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2 讨论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材料的培养与处理 |
3.3 测量方法 |
3.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作者贡献 |
(2)干旱胁迫及复水条件下扁蓿豆抗逆基因筛选及功能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形态、生理及分子响应 |
1.1.1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形态响应 |
1.1.2 植物对干旱胁迫生理响应 |
1.1.3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分子响应 |
1.2 植物干旱后复水研究现状 |
1.3 扁蓿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扁蓿豆干旱胁迫研究现状 |
1.3.2 扁蓿豆抗逆基因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2 扁蓿豆对干旱胁迫及复水的形态及生理响应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材料培养与试验处理方法 |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干旱胁迫及复水条件下扁蓿豆幼苗叶片表皮及气孔特征变化 |
2.2.2 干旱胁迫及复水处理条件下扁蓿豆幼苗生理指标的变化 |
2.2.3 干旱胁迫及复水处理对扁蓿豆幼苗生物量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2.2.4 干旱胁迫对扁蓿豆形态及生理参数可塑性指数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扁蓿豆叶片对干旱胁迫及复水的形态响应 |
2.3.2 扁蓿豆叶片对干旱胁迫及复水的生理响应 |
2.3.3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扁蓿豆生物量的影响 |
2.3.4 扁蓿豆对干旱胁迫的适应策略 |
2.3.5 扁蓿豆对复水的适应策略 |
2.4 小结 |
3 干旱胁迫及复水条件下扁蓿豆的转录组测序分析 |
3.1 材料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试剂配制 |
3.1.4 转录组学分析 |
3.1.5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 |
3.2 结果分析 |
3.2.1 测序总RNA质量检测 |
3.2.2 转录组测序组装及测序质量评估 |
3.2.3 Unigene功能注释 |
3.2.4 干旱胁迫及复水条件下扁蓿豆差异表达基因鉴定 |
3.2.5 不同处理条件下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
3.2.6 不同处理条件下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 |
3.2.7 差异基因中的转录因子分析 |
3.2.8 qRT-PCR验证 |
3.3 讨论 |
3.3.1 扁蓿豆中度干旱胁迫的分子响应 |
3.3.2 扁蓿豆重度干旱胁迫的分子响应 |
3.3.3 扁蓿豆复水的分子响应 |
3.3.4 转录因子分析 |
3.3.5 AP2 转录因子分析 |
3.3.6 bZIP转录因子分析 |
3.4 小结 |
4 抗旱相关基因的遗传转化 |
4.1 目的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4.1.1 材料与方法 |
4.1.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4.1.3 试验方法 |
4.2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遗传转化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2 试验方法 |
4.3 结果分析 |
4.3.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4.3.2 基因表达载体构建 |
4.3.3 植物表达载体的农杆菌转化 |
4.3.4 转基因植株PCR检测 |
4.4 讨论 |
4.4.1 转录因子在抗旱研究中的作用 |
4.4.2 MrERF基因功能预测 |
4.4.3 MrbZIP基因功能预测 |
4.5 小结 |
5 转基因烟草的抗逆功能验证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抗生素筛选 |
5.1.2 PCR检测 |
5.1.3 qRT-PCR检测 |
5.1.4 种子萌发期抗旱鉴定 |
5.1.5 苗期抗旱鉴定 |
5.1.6 统计方法 |
5.2 结果分析 |
5.2.1 阳性植株筛选 |
5.2.2 基因在T1 代植株中代表达情况 |
5.2.3 非生物胁迫下转基因烟草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5.2.4 非生物胁迫下转基因烟草形态生理变化 |
5.3 讨论 |
5.3.1 3 个抗旱相关基因在生长发育中的功能分析 |
5.3.2 逆境胁迫下3 种转基因植株表达分析 |
5.3.3 逆境胁迫下3 种转基因植株形态特征变化 |
5.3.4 逆境胁迫下3 种转基因植株的生理变化 |
5.4 小结 |
6 结论 |
7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外源氯化钙和硝酸钙对渍水胁迫下紫花苜蓿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渍水胁迫对植物的毒害作用 |
1.3.2 钙对植物逆境胁迫的缓解作用 |
1.3.3 NO对植物逆境胁迫的缓解作用 |
1.3.4 氮钙互作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氯化钙对紫花苜蓿叶片和根系渍水胁迫的缓解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氯化钙对渍水胁迫下紫花苜蓿形态学指标的影响 |
2.2.2 氯化钙对渍水胁迫下紫花苜蓿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2.3 氯化钙对渍水胁迫下紫花苜蓿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2.2.4 氯化钙对渍水胁迫下紫花苜蓿叶片和根系中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2.2.5 氯化钙对渍水胁迫下紫花苜蓿叶片和根系中过氧化指标的影响 |
2.2.6 氯化钙对渍水胁迫下紫花苜蓿叶片和根系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氯化钙对渍水胁迫下紫花苜蓿形态学指标的影响 |
2.3.2 氯化钙对渍水胁迫下紫花苜蓿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3.3 氯化钙对渍水胁迫下紫花苜蓿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2.3.4 氯化钙对渍水胁迫下紫花苜蓿叶片和根系中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2.3.5 氯化钙对渍水胁迫下紫花苜蓿叶片和根系中过氧化指标的影响 |
2.3.6 氯化钙对渍水胁迫下紫花苜蓿叶片和根系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3章 硝酸钙对紫花苜蓿叶片和根系渍水胁迫的缓解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硝酸钙对渍水胁迫下紫花苜蓿形态学指标的影响 |
3.2.2 硝酸钙对渍水胁迫下紫花苜蓿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3 硝酸钙对渍水胁迫下紫花苜蓿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3.2.4 硝酸钙对渍水胁迫下紫花苜蓿叶片和根系中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3.2.5 硝酸钙对渍水胁迫下紫花苜蓿叶片和根系中过氧化指标的影响 |
3.2.6 硝酸钙对渍水胁迫下紫花苜蓿叶片和根系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硝酸钙对渍水胁迫下紫花苜蓿形态学指标的影响 |
3.3.2 硝酸钙对渍水胁迫下紫花苜蓿含量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3.3.3 硝酸钙对渍水胁迫下紫花苜蓿叶片和根系中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3.3.4 硝酸钙对渍水胁迫下紫花苜蓿叶片和根系中过氧化指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褪黑素促进盐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及调控叶片衰老和产量相关性状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褪黑素的合成路径 |
1.2 褪黑素在植物非生物逆境响应中的作用 |
1.2.1 植物褪黑素在干旱胁迫响应中的作用 |
1.2.2 植物褪黑素在低温胁迫响应中的作用 |
1.2.3 植物褪黑素在高温胁迫响应中的作用 |
1.2.4 植物褪黑素在盐胁迫响应中的作用 |
1.2.5 植物褪黑素在重金属、UV辐射胁迫响应中的作用 |
1.3 褪黑素在植物生物胁迫响应中的作用 |
1.3.1 褪黑素在植物真菌病害抗性中的作用 |
1.3.2 褪黑素在植物细菌病害抗性中的作用 |
1.3.3 褪黑素在植物病毒性病害抗性中的作用 |
1.4 褪黑素对植物形态建成的影响 |
1.4.1 褪黑素对植物营养生长阶段的影响 |
1.4.2 褪黑素对植物生殖生长阶段的影响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外源褪黑素促进盐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的分子机制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种子萌发试验 |
2.2.3 氧化酶类指标测定 |
2.2.3.1 过氧化物酶活性检测 |
2.2.3.2 过氧化氢酶活性检测 |
2.2.3.3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检测 |
2.2.3.4 总抗氧化能力检测 |
2.2.3.5 总疏基含量检测 |
2.2.3.6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检测 |
2.2.4 植物激素含量检测 |
2.2.5 代谢组学分析 |
2.2.5.1 代谢物提取 |
2.2.5.2 实验流程 |
2.2.5.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6 转录组测序和分析 |
2.2.6.1 测序样品准备 |
2.2.6.2 文库构建 |
2.2.6.3 转录本质量评估 |
2.2.6.4 参考序列比对分析 |
2.2.6.5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2.2.6.6 基因功能注释分析 |
2.2.6.7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2.6.8 RT-qPCR验证 |
2.2.7 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外源褪黑素促进盐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 |
2.3.2 转录组测序与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 |
2.3.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
2.3.4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通路分析 |
2.3.5 活性氧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2.3.6 参与植物激素代谢通路相关差异基因分析 |
2.3.7 转录因子分析 |
2.3.8 外源褪黑素促进盐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的代谢组学分析 |
2.3.8.1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
2.3.8.2 差异代谢物的鉴定 |
2.3.9 外源褪黑素提高盐胁迫下萌发种子的抗氧化活性 |
2.3.10 外源褪黑素改变盐胁迫下种子中植物激素的含量 |
2.4 小结与讨论 |
2.5 创新与展望 |
第三章 褪黑素合成酶基因OSCOMT调控水稻叶片衰老和产量的功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1.1 载体质粒和菌株选择 |
3.2.1.2 常用酶类、生化试剂以及培养基 |
3.2.2 实验方法 |
3.2.2.1 水稻生长条件和农艺性状调查 |
3.2.2.2 非生物胁迫处理 |
3.2.2.3 DNA提取、目的基因验证和胶回收 |
3.2.2.4 植物总RNA提取、反转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3.2.2.5 水稻过表达材料构建 |
3.2.2.6 CRISPR/Cas9突变体材料构建 |
3.2.2.7 GUS材料构建 |
3.2.2.8 亚细胞定位载体构建 |
3.2.2.9 大肠杆菌、农杆菌转化和质粒提取 |
3.2.2.10 烟草瞬时表达和水稻原生质体提取及转化 |
3.2.2.11 GST标签蛋白的诱导和纯化 |
3.2.2.12 内源褪黑素含量检测 |
3.2.2.13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 |
3.2.2.14 组织化学染色 |
3.2.2.15 GUS检测 |
3.2.2.16 植物组织切片与电镜观察 |
3.2.2.17 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测定 |
3.2.2.18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3.2.2.19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OsCOMT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分析 |
3.3.2 OsCOMT基因在逆境响应中的表达分析 |
3.3.3 OsCOMT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3.3.4 OsCOMT基因参与水稻褪黑素合成 |
3.3.5 OsCOMT基因正调控水稻产量 |
3.3.6 OsCOMT基因影响叶片衰老 |
3.3.7 衰老相关基因和叶绿体发育基因的表达分析 |
3.3.8 OsCOMT基因正调控光化学效率 |
3.3.9 OsCOMT基因调控维管束发育 |
3.3.10 外源褪黑素延缓oscomt突变体早衰特性 |
3.4 小结与讨论 |
3.5 创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植物组织总RNA提取步骤 |
附录2 用于第二章节中转录数据验证的引物 |
附录3 常用试剂及配方 |
附录4 主要农艺性状调查方法 |
附录5 DNA提取、目的基因验证和胶回收 |
附录6 反转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附录7 本研究的第三章节所用到的引物列表 |
附录8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步骤 |
附录9 质粒提取步骤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5)外源脱落酸和外源脯氨酸对红砂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写词列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1.1.1 干旱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1.2 干旱对植物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
1.1.3 干旱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1.1.4 干旱对植物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1.2 施用外源物质缓解干旱胁迫的研究现状 |
1.3 脱落酸(ABA)与植物抗旱性研究现状 |
1.3.1 ABA来源与功能 |
1.3.2 外源ABA与植物的抗旱性 |
1.4 脯氨酸(Pro)与植物抗旱性研究现状 |
1.4.1 Pro来源和功能 |
1.4.2 外源Pro与植物的抗旱性 |
1.5 本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供试材料 |
2.3 试验处理 |
2.3.1 前期自然干旱 |
2.3.2 外源物质处理 |
2.3.3 采样 |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4.1 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测定 |
2.4.2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2.4.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4.4 光合指标的测定 |
2.4.5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外源ABA对红砂生理特性的影响 |
3.1.1 外源ABA对红砂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3.1.2 外源ABA对红砂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1.3 外源ABA对红砂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1.4 外源ABA对红砂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1.5 外源ABA对红砂叶片荧光特性的影响 |
3.2 外源脯氨酸对红砂生理特性的影响 |
3.2.1 外源Pro对红砂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3.2.2 外源Pro对红砂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2.3 外源Pro对红砂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4 外源Pro对红砂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5 外源Pro对红砂叶片荧光特性的影响 |
3.3 外源ABA和外源Pro对红砂生理特性影响的综合评价 |
3.3.1 外源物质处理下红砂叶片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3.3.2 运用隶属函数法对外源物质处理下红砂叶片各指标的综合性评价 |
第四章 讨论 |
4.1 外源ABA对红砂生理特性的影响 |
4.2 外源Pro对红砂生理特性的影响 |
4.3 外源物质对红砂干旱胁迫的缓解效果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6)凤丹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CCoAOMT基因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非生物胁迫分类 |
1.1.1 温度胁迫 |
1.1.2 光照胁迫 |
1.1.3 水分胁迫 |
1.1.4 盐胁迫 |
1.1.5 其他胁迫 |
1.2 干旱胁迫下植物响应机制研究进展 |
1.2.1 干旱胁迫对植物形态结构的影响 |
1.2.2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
1.2.2.1 渗透调节 |
1.2.2.2 活性氧代谢 |
1.2.2.3 光合作用 |
1.2.3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分子响应 |
1.2.3.1 功能性相关基因 |
1.2.3.2 调控性相关基因 |
1.3 缓解植物干旱胁迫的方法 |
1.3.1 栽培措施 |
1.3.2 外源物质调控 |
1.3.3 分子育种技术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凤丹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1.2.1 叶片相对含水量测定 |
2.1.2.2 REC测定 |
2.1.2.3 MDA含量测定 |
2.1.2.4 Pro含量测定 |
2.1.2.5 ROS积累水平测定 |
2.1.2.6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2.1.2.7 光合特性测定 |
2.1.2.8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2.1.2.9 透射电镜观察 |
2.1.2.10 数据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干旱胁迫对植株表型的影响 |
2.2.2 干旱胁迫对胁迫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
2.2.3 干旱胁迫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2.4 干旱胁迫对光合特性的影响 |
2.2.5 干旱胁迫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2.2.6 干旱胁迫对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 |
2.3 讨论 |
第3章 外源氯化钙对凤丹干旱胁迫伤害的缓解作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1.2.1 叶片相对含水量测定 |
3.1.2.2 REC测定 |
3.1.2.3 Pro含量测定 |
3.1.2.4 ROS积累水平测定 |
3.1.2.5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3.1.2.6 光合特性测定 |
3.1.2.7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3.1.2.8 数据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外源CaCl_2对干旱胁迫下凤丹植株表型的影响 |
3.2.2 外源CaCl_2对干旱胁迫下凤丹胁迫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3 外源CaCl_2对干旱胁迫下凤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2.4 外源CaCl_2对干旱胁迫下凤丹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5 外源CaCl_2对干旱胁迫下凤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4章 基于转录组测序筛选凤丹响应干旱胁迫的关键基因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1.2.1 总RNA提取 |
4.1.2.2 cDNA文库构建及测序 |
4.1.2.3 测序数据处理、评估及表达量计算 |
4.1.2.4 基因功能注释 |
4.1.2.5 DEGs的筛选及功能分析 |
4.1.2.6 DEGs的表达模式分析 |
4.1.2.7 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验证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转录组测序结果及其质量评估 |
4.2.2 Unigenes的功能注释 |
4.2.3 Unigenes的差异表达分析 |
4.2.4 DEGs的GO富集分析 |
4.2.5 DEGs的Pathway功能分析 |
4.3 讨论 |
第5章 凤丹CCoAOMT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1.2.1 基因序列克隆 |
5.1.2.2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5.1.2.3 基因的表达模式检测 |
5.1.2.4 基因的超表达载体构建 |
5.1.2.5 重组质粒菌液PCR验证 |
5.1.2.6 重组质粒双酶切验证、检测 |
5.1.2.7 基因的亚细胞定位观察 |
5.1.2.8 基因在烟草中的遗传转化 |
5.1.2.9 转基因植株鉴定 |
5.1.2.10 干旱胁迫下转基因植株相关指标观测 |
5.1.2.11 数据统计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PoCCoAOMT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5.2.1.1 PoCCoAOMT基因序列的克隆 |
5.2.1.2 PoCCoAOMT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5.2.2 PoCCoAOMT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 |
5.2.3 PoCCoAOMT基因超表达载体构建 |
5.2.4 PoCCoAOMT基因的亚细胞定位观察 |
5.2.5 转PoCCoAOMT基因植株鉴定 |
5.2.6 干旱胁迫对转PoCCoAOMT基因植株的影响 |
5.2.6.1 干旱胁迫对转PoCCoAOMT基因植株表型的影响 |
5.2.6.2 干旱胁迫对转PoCCoAOMT基因植株胁迫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
5.2.6.3 干旱胁迫对转PoCCoAOMT基因植株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5.2.6.4 干旱胁迫对转PoCCoAOMT基因植株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5.2.6.5 干旱胁迫对转PoCCoAOMT基因植株与衰老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5.2.6.6 干旱胁迫对转PoCCoAOMT基因植株木质素含量和与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5.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珍稀泌盐植物长叶红砂RtCML42和RtCDPK16的克隆与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钙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 |
1.1.1 细胞内钙信号的传递 |
1.1.2 钙作为信使参与植物非生物胁迫的响应 |
1.2 植物CaM/CML研究进展 |
1.2.1 钙调素(CaM)及钙调素类蛋白(CML)的结构特征 |
1.2.2 CaM/ CML介导植物的生长发育 |
1.2.3 CaM/ CML参与植物非生物胁迫响应的调控 |
1.3 植物CDPK研究进展 |
1.3.1 CDPK的结构特征 |
1.3.2 CDPK的表达特性及调控机制 |
1.3.3 CDPK介导的植物对非生物胁迫响应的调控 |
1.4 长叶红砂研究进展 |
1.4.1 长叶红砂生物学特征 |
1.4.2 长叶红砂抗逆性研究进展 |
1.5 研究意义和技术路线图 |
1.5.1 研究意义 |
1.5.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长叶红砂RtCML42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1.1 植物种子、菌种和质粒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长叶红砂幼苗的培养 |
2.2.2 幼苗RNA提取 |
2.2.3 RtCML42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4 RtCML42基因表达特性分析 |
2.2.5 cDNA第一链合成 |
2.2.6 长叶红砂基因RtCML42的克隆 |
2.2.7 RtCML42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
2.2.8 RtCML42 基因EF-Hand区域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大肠杆菌转化 |
2.2.9 体外获得Pet32a-RtCML42-EF重组蛋白 |
2.2.10 RtCML4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11 RtCML42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与鉴定 |
2.2.12 转基因拟南芥RtCML42的抗逆性分析 |
2.2.13 非生物胁迫下RtCML42转基因拟南芥抗逆响应基因表达量检测 |
2.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结果分析 |
2.3.1 RtCML42基因的克隆 |
2.3.2 RtCML42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3 RtCML42基因表达特性分析 |
2.3.4 RtCML42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
2.3.5 RtCML42-EF-Hand结构域与Ca~(2+)特异性结合 |
2.3.6 RtCML42转基因拟南芥的获得及抗逆性分析 |
2.3.7 RtCML42转基因拟南芥对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分析 |
2.3.8 非生物胁迫下RtCML42转基因拟南芥抗氧化能力检测 |
2.3.8.1 H_2O_2和O~(2-)的含量及积累速率检测 |
2.3.8.2 抗氧化酶活性及膜损伤程度检测 |
2.3.9 非生物胁迫下RtCML42转基因拟南芥中离子含量测定 |
2.3.10 非生物胁迫下RtCML42转基因拟南芥中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
2.4 讨论 |
第三章 长叶红砂RtCDPK16 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长叶红砂RtCDPK16 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2 RtCDPK16 基因表达特性分析 |
3.2.3 RtCDPK16 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
3.2.4 RtCDPK16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与鉴定 |
3.2.5 RtCDPK16 转基因拟南芥的抗逆性分析 |
3.2.6 非生物胁迫下RtCDPK16 转基因拟南芥相关抗逆响应基因表达量分析 |
3.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结果分析 |
3.3.1 RtCDPK16 基因的克隆 |
3.3.2 RtCDPK16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3 RtCDPK16 基因表达特性分析 |
3.3.4 RtCDPK16 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
3.3.5 RtCDPK16 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
3.3.6 RtCDPK16 转基因拟南芥纯合体的获得 |
3.3.7 RtCDPK16 转基因拟南芥对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分析 |
3.3.8 非生物胁迫下RtCDPK16 转基因拟南芥抗氧化能力检测 |
3.3.8.1 H_2O_2和O~(2-)的含量及积累速率检测 |
3.3.8.2 抗氧化酶活性及膜损伤程度检测 |
3.3.9 非生物胁迫下RtCDPK16 转基因拟南芥中胁迫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
3.4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外源SA、GSH、Ca和CA对Cd胁迫下绵毛水苏的缓解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文献综述 |
1.1 土壤重金属Cd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植物耐受机制研究 |
1.1.1 Cd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1.2 植物对Cd胁迫的耐受机制 |
1.2 植物修复技术在Cd污染土壤中的应用 |
1.2.1 植物修复技术机理 |
1.2.2 植物修复技术的应用 |
1.3 外源物质对重金属胁迫下植物缓解效应研究现状 |
1.3.1 外源水杨酸SA对重金属胁迫下植物的缓解效应 |
1.3.2 外源谷胱甘肽GSH对重金属胁迫下植物的缓解效应 |
1.3.3 外源钙Ca对重金属胁迫下植物的缓解效应 |
1.3.4 外源柠檬酸CA对重金属胁迫下植物的缓解效应 |
1.4 绵毛水苏的基本特征及研究现状 |
2.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2.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2.2 研究内容、材料和方法 |
2.2.1 研究内容 |
2.2.2 研究材料 |
2.2.3 试验设计 |
2.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2.5 数据处理 |
3.结果与分析 |
3.1 几种外源物质对Cd胁迫下绵毛水苏生长和物质积累的影响 |
3.1.1 几种外源物质对Cd胁迫下绵毛水苏植株形态的影响 |
3.1.2 几种外源物质对Cd胁迫下绵毛水苏株高、根长和干重的影响 |
3.2 几种外源物质对Cd胁迫下绵毛水苏相对含水量、根系活力的影响 |
3.2.1 几种外源物质对Cd胁迫下绵毛水苏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3.2.2 几种外源物质对Cd胁迫下绵毛水苏根系活力的影响 |
3.3 几种外源物质对Cd胁迫下绵毛水苏MDA含量的影响 |
3.4 几种外源物质对Cd胁迫下绵毛水苏主要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3.4.1 几种外源物质对Cd胁迫下绵毛水苏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4.2 几种外源物质对Cd胁迫下绵毛水苏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4.3 几种外源物质对Cd胁迫下绵毛水苏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5 几种外源物质对Cd胁迫下绵毛水苏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6 几种外源物质对Cd胁迫下绵毛水苏3大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6.1 几种外源物质对Cd胁迫下绵毛水苏SOD活性的影响 |
3.6.2 几种外源物质对Cd胁迫下绵毛水苏POD活性的影响 |
3.6.3 几种外源物质对Cd胁迫下绵毛水苏CAT活性的影响 |
3.7 几种外源物质对Cd胁迫下绵毛水苏ASA-GSH循环的影响 |
3.7.1 几种外源物质对Cd胁迫下绵毛水苏AsA含量的影响 |
3.7.2 几种外源物质对Cd胁迫下绵毛水苏GSH含量的影响 |
3.7.3 几种外源物质对Cd胁迫下绵毛水苏APX活性的影响 |
3.7.4 几种外源物质对Cd胁迫下绵毛水苏GR活性的影响 |
3.8 几种外源物质对Cd胁迫下绵毛水苏根、叶中Cd含量的影响 |
4.讨论 |
4.1 外源物质对Cd胁迫下植物生长变化及生理机理 |
4.1.1 外源物质对Cd胁迫下植物生长的影响 |
4.1.2 外源物质对Cd胁迫下植物生理的影响 |
4.2 外源物质条件下,植物吸收、积累重金属Cd的差异特征 |
5.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9)β-氨基丁酸不同浓度和施用方式及与Ca2+互作对烟草幼苗低温的缓解(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低温冷害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1.1 对植物形态指标的影响 |
1.1.2 对植物细胞膜系统的影响 |
1.1.3 对植物丙二醛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1.1.4 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1.5 对植物内源激素的影响 |
1.1.6 对植物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
1.2 低温冷害对烟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1 对烟株现蕾开花的影响 |
1.2.2 对烤烟感官质量的影响 |
1.3 外源物质缓解植物低温胁迫的研究 |
1.4 外源物质β-氨基丁酸和Ca~(2+)缓解植物胁迫的研究 |
1.4.1 外源物质β-氨基丁酸缓解植物胁迫的研究 |
1.4.2 Ca~(2+)及钙调蛋白缓解植物胁迫的研究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地点及材料 |
3.2 试验设计 |
3.3 指标测定方法 |
3.3.1 烟草叶片农艺性状及生物量的测定 |
3.3.2 烟草叶片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
3.3.3 烟草叶片光合指标和光合色素的测定 |
3.3.4 烟草叶片生理生化相关的测定 |
3.3.5 烟草叶片激素含量的测定 |
3.3.6 烟草叶片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
3.4 数据分析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β-氨基丁酸不同浓度和施用方式对低温胁迫下烟草幼苗的影响 |
4.1.1 对低温胁迫下烟草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4.1.2 对低温胁迫下烟草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1.3 对低温胁迫下烟草幼苗丙二醛、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1.4 对低温胁迫下烟草幼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4.1.5 对低温胁迫下烟草幼苗光合作用参数的影响 |
4.1.6 对低温胁迫下烟草幼苗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4.2 β-氨基丁酸与钙离子互作对烟草幼苗耐冷性的影响 |
4.2.1 对低温胁迫下烟草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4.2.2 对低温胁迫下烟草幼苗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4.2.3 对低温胁迫下烟草幼苗MDA、H_2O_2和O~(2-)含量的影响 |
4.2.4 对低温胁迫下烟草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2.5 对低温胁迫下烟草幼苗ASA-GSH循环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4.2.6 对低温胁迫下烟草幼苗激素含量的影响 |
5 结论与讨论 |
5.1 关于β-氨基丁酸对低温胁迫下烟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
5.1.1 对低温胁迫下烟草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5.1.2 对低温胁迫下烟草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剂物质等的影响 |
5.2 关于β-氨基丁酸对低温胁迫下烟草幼苗的光合参数及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5.3 关于β-氨基丁酸与钙离子互作对低温下烟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
5.3.1 两者互作对低温下烟草幼苗的生长量的影响 |
5.3.2 两者互作对低温下烟草幼苗的MDA、H_2O_2、O~(2-)、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5.4 关于β-氨基丁酸与钙离子互作对低温下烟草幼苗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5.4.1 两者互作对低温胁迫下烟草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5.4.2 两者互作对低温胁迫下烟草幼苗的ASA-GSH循环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5.5 关于β-氨基丁酸与钙离子互作对低温下烟草幼苗激素含量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10)水禾对镉和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镉的理化性质 |
1.2 镉污染现状 |
1.3 镉对植物的毒害作用 |
1.3.1 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2 镉对植物细胞膜系统的影响 |
1.3.3 镉对植物渗透调节的影响 |
1.3.4 镉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1.3.5 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4 高温对植物的危害 |
1.4.1 高温对植物含水量的影响 |
1.4.2 高温对植物细胞膜系统的影响 |
1.4.3 高温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1.4.4 高温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5 水禾的研究概况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4 材料与方法 |
4.1 材料培养 |
4.2 实验处理 |
4.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4.3.1 生长指标 |
4.3.2 生理生化指标 |
4.4 数据分析 |
5 结果与分析 |
5.1 镉胁迫对水禾生长的影响 |
5.1.1 镉胁迫对水禾叶片形态的影响 |
5.1.2 镉胁迫对水禾株高的影响 |
5.1.3 镉胁迫对水禾根系的影响 |
5.1.4 镉胁迫对水禾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5.2 镉胁迫对水禾光合性能的影响 |
5.2.1 镉胁迫对水禾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5.2.2 镉胁迫对水禾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
5.3 镉胁迫对水禾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5.3.1 镉胁迫对H_2O_2含量的影响 |
5.3.2 镉胁迫对MDA含量的影响 |
5.3.3 镉胁迫对Pro含量的影响 |
5.3.4 镉胁迫对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5.4 镉+高温复合胁迫对水禾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5.4.1 镉+高温复合胁迫对MDA含量的影响 |
5.4.2 镉+高温复合胁迫对Pro含量的影响 |
5.4.3 镉+高温复合胁迫对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6 讨论 |
6.1 镉胁迫对水禾生长的影响 |
6.2 镉胁迫对水禾光合性能的影响 |
6.3 镉、高温胁迫对水禾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钙对高温胁迫下烟草幼苗抗氧化代谢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氯化钙对高温胁迫下茄子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 杜锦华,樊德苗,冯晓东. 分子植物育种, 2021(16)
- [2]干旱胁迫及复水条件下扁蓿豆抗逆基因筛选及功能验证[D]. 乌日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3]外源氯化钙和硝酸钙对渍水胁迫下紫花苜蓿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D]. 张汉林. 扬州大学, 2021(08)
- [4]褪黑素促进盐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及调控叶片衰老和产量相关性状的分子机制研究[D]. 皇甫列翔. 扬州大学, 2021
- [5]外源脱落酸和外源脯氨酸对红砂生理特性的影响[D]. 后有丽.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6]凤丹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CCoAOMT基因功能的研究[D]. 张夏燕. 扬州大学, 2020(04)
- [7]珍稀泌盐植物长叶红砂RtCML42和RtCDPK16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 张洁.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8]外源SA、GSH、Ca和CA对Cd胁迫下绵毛水苏的缓解效应研究[D]. 龙聪颖.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9]β-氨基丁酸不同浓度和施用方式及与Ca2+互作对烟草幼苗低温的缓解[D]. 马晓寒.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10]水禾对镉和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D]. 谢德志.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