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主办国优势看2008年奥运会我国田径竞争实力(论文文献综述)
罗姣[1](2020)在《现代夏季奥运会(1984-2020)项目设置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拥有着100多年的历史,现已成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之一。奥运会项目设置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艰难探索阶段(18961916年)、逐渐规范阶段(19201944年)、成熟与完善阶段(19481980年)、多元化阶段(1984年至今)。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采用商业化模式运作之后,奥运会竞赛项目在短时间内得以不断扩张,小项数量不断膨胀。2014年国际奥委会在第127次全会中提出了奥运会项目设置不再限制28个大项数量,举办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设定,大项除了会在28个固定项目中选取还将会有35个新增临时项目,新增项目可以是已经在奥运会中出现过的项目,奥运会小项数量将控制在310个左右的改革方案。且2020东京奥运会上新增了棒垒球、攀岩、空手道、冲浪及滑板等五个项目,其项目增减变化不仅可以反映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与革新的趋势,同时也对我国体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将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逻辑分析、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主要从1984-2020奥运会项目设置增减变化及变化原因等方面进行研究,比较分析不同维度下奥运会项目设置变化,分析奥运项目设置过程中,新旧更迭现象产生的内外动因,总结出1984-2020奥运会项目设置变化特征及规律,预测奥运会项目未来发展改革的趋势。并举例分析影响运动项目进入奥运会的因素以及奥运项目改革对我国体育发展的影响,依据新增项目设置变化规律和奥运改革方向,为我国应对奥运项目发展改革在建设体育强国发展战略中的一系列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同时也为今后体育项目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借鉴。
刁永辉[2](2019)在《全国大运会主观评分类与客观类项目持续竞争优势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体育竞赛中,持续竞争优势对参赛队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拥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参赛队可以获得更多的投入,能更好的进行梯队建设,往往在下次比赛中的夺牌呼声更高;失去持续竞争优势的参赛队或将面临更大的外部问责,直至破坏运动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持续竞争优势理论运用于全国大运会项目绩效研究之中,比较分析主观评分类和客观类项目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差异,初步探讨影响项目持续竞争优势的因素及原因。本文按照选题背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顺序与框架进行,以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体育绩效、主观和客观类项目为理论基础,将近三届全国大运会各个参赛省市在主观评分类和客观类项目上的持续竞争优势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负二项回归、比较分析和STATA软件等方法与工具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近十年来各个参赛省市在两类项目上的竞争优势保持状况、两类项目对各参赛省市的绩效和竞争优势持续性的影响情况以及项目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持续竞争优势研究提供补充,为参赛省市的运动队梯队建设、参赛项目划分和参赛项目比重调整提供参考,为促进大学声誉的提高、保持学校持续竞争优势以及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提供借鉴。实证研究通过将各参赛省市在两个类型项目中取得的奖牌总数进行自回归,发现全国大运会主观评分类和客观类项目都存在持续竞争优势,但竞争优势只能持续两届,无法像奥运会那样持续三届;通过将两类项目的回归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不论主、客观类项目,全国大运会上一届的奖牌总数都会显着影响当届的奖牌总数,但主观评分类项目的显着性更高、持续性更强;通过对多个控制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初步探讨了项目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发现主办省市对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不大,人均GDP对持续竞争优势没有显着的影响,意外的发现参赛省市高校的声誉对项目持续竞争优势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最后根据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司雪成[3](2019)在《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设置的演变过程与发展趋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际奥委会为了现代奥运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为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奥运会,需吸纳新兴运动项目加入奥运会比赛项目;另一方面也要保证现代奥运会规模在可控之内,为保证奥运会规模不过于庞大,奥运会比赛项目加入了新兴项目,需删减掉社会大众参与度不高、观赏性较低的陈旧项目,田径运动渐渐脱离了在奥运会中的主体地位。为了田径运动在以后奥运会发展中不会被其他新兴的项目所代替,为了让更多的社会大众积极参与田径运动,让田径运动成为学校体育的主要课程。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历史研究、逻辑分析、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现代奥运会田径发展过程进行合理划分,把其过程分为发展探索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通过对不同阶段项目设置发展过程及其规律进行探究,得出:(1)1896年1920年探索发展阶段,项目设置演变呈现不规则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此阶段只有男子田径项目的发展,且大多数是无规则项目,项目的删减随意性比较大,项目比赛也无特定的比赛规则,所以此阶段多为探索性发展;此阶段奥运会田径项目尚未对女子开放。(2)1924年1956年缓慢发展阶段,项目演变呈现规则化发展特征,在此阶段男子田径项目增减性较小,逐步趋于规则化,在此阶段前期男子跳跃、投掷、短跨类项目都已发展成为现在的规则化项目,中后期全部项目演变为规则化项目;女子田径项目也逐渐加入现代奥运会项目中,只是此阶段女子田径项目列入奥运会数量较少,仅有短距离和技术简单的跳跃、投掷类项目,因参考男子项目发展,仅有一项不规则项目。(3)1960年2000年快速发展阶段,项目设置演变呈现出项目数量处于一直增加特征,表现为主要是女子田径项目的增加,以男子项目类型和数量为标准,逐渐向男子田径项目的数量和模式靠拢,女子项目的增加主要是中长距离项目,男子在竞走类项目逐渐发展完善。(4)2000年至今完善阶段,项目设置演变呈现男女项目数量达到几乎平衡,项目类型一致的特征,具体表现为男女项目六大类项目全都涉及,男女项目数量仅差一项,50km竞走仍未对女子开放。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设置梳理分析发现,影响田径项目设置的因素有:国际奥委会项目遴选要求的改变,普及与推广度要求的提高;国际田联拥有众多的会员,国际田联对项目发展的能力与决心;社会大众对田径健身性、观赏性等多元需求。未来田径项目设置更加符合国际奥委对项目治理的要求;更利于田径商业化发展,促进各种赛事的举办,吸引各国田径精英积极参与田径赛事,加快商业化发展;利于田径项目的普及与推广,社会大众广泛的参与。田径项目未来设置对中国的影响:调动青少年积极参与田径课程中,改变田径课程越来越少人参与的现状;通过扩大田径的参与度,增加我国竞技田径后备力量,丰富我国后备人才的储备量;推动我国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更多的人参与体育运动,加快实现体育强国的中国梦。
赵阳[4](2016)在《文化社会学视域下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文中研究说明于我国而言,奥林匹克运动是典型的外生性文化,它从“舶来品”成长为中国当今主流的文化是多元的社会主体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关系中互动协商和社会建构的结果,是社会结构中权力与意识形态相互博弈的产物。本学位论文汲取了“社会建构主义”、“文化分层理论”、“场域”和“文化表征”等社会文化理论以及奥运文化及中国奥运史的相关文献资料要点,利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以文化社会学的视角系统全面地探究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研究结果表明:1.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经历了 1900年至1949年的“萌芽期”、1949年至1979年的“蛰伏期”、1979年至2008年的“多元成长期”和2008年至今的“人本回归期”四个历史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行动者主要涵盖了多元场域下的政治机构、教育机构、大众传媒机构、商业机构和体育类社会组织和团体等。2.在不同历史阶段下奥运文化在我国社会建构的多元场域中,奥运文化社会建构的动机和原因由于社会建构行动者在国际和国内社会关系中特定的身份与地位不尽相同,但是社会建构的动因又遵循着利用奥运文化的价值与功能(体育的意识形态)在旧的“身份认同”的基础上改造和建构新的“身份认同”的基本逻辑。在本质上,“奥运文化”是国人改变与创造新的现实的“合理性”工具。3.奥运文化在我国社会建构的过程中,不同的社会建构主体依据其组织方式与机制进行着文化意义的生产和社会现实的建构。而对于任何场域的建构者而言,他们都遵循着文化表征模式,以社会化生产的方式将奥运文化的象征性符号输入到公共社会生活中,进而开启文化意义的客观化→主观化→客观化的生产与再生产、建构和再建构的进程。4.奥运文化在我国的社会建构产物不仅仅包涵了体育运动与身体文化和围绕“奥林匹克精神”为中心的理想主义价值观,同时鉴于社会建构场域中不同的主体及其动因,奥运文化在我国社会建构的产物还呈现出与场域和主体相匹配的文化意义和符号,涵盖了政治性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商业性的消费主义、媒介化的多元意义集合和“公民精神”等文化客体。
徐菁[5](2016)在《江苏田径队项目布局与实力结构及其发展方式创新的研究》文中提出众所周知,田径运动是竞技体育的基础性项目,在大型综合性比赛中占有较大的奖牌比重。一个省(区、直辖市)要想成为体育强省(区、直辖市),就必须拥有自身的优势项目,且优势项目涵盖范围的大小及其竞争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这个地区的综合竞技能力。田径一直是江苏省的一类重点项目。如何力争使优势项目保持优势和潜优势实现突破,全面提高江苏田径竞技水平,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以江苏田径队项目布局与实力结构及其发展方式创新为研究对象,并以部分教练员、管理人员和相关领域的专家为调查对象和访谈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特尔菲法、巴雷托截取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全面调查江苏田径队项目布局情况以及竞技水平现状,深入剖析江苏田径队项目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重点内容及影响因素,明确提出江苏田径队潜优势项目实力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田径队已布局的男、女项目分别占奥运会设项总数的81.82%和76.19%。项目布局特征主要有:男子和女子的项目布局存在差别,中跑和田赛项目布局及其发展总体滞后,集体项目布局与建设工作显示成效,项目布局的论证、决策和建设等工作已得到高度重视,布局项目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女子项目竞技水平总体优于男子,短跑、长跑和竞走等项目具有竞争优势。江苏田径队项目实力结构由竞赛成绩名次、科学化训练水平及其创新、领军人物状态、运动员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与梯队、教练员团队和训练资源与保障水平等七个一级指标组成,并涵盖了33个二级指标。影响江苏田径队项目布局和建设的因素包括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员因素和训练因素,并涵盖了21个二级指标。提升江苏田径队潜优势项目实力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有:后备人才由单轨培养向多轨培养转变,训练发展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运行模式由相对封闭向开放合作转变,教练员队伍由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管理方式由行政管理向专家治队转变,目标定位由趋同向特色发展转变,训练评价由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等。
郑洪才,高沫,杜放[6](2011)在《“备战2011田径世锦赛”——世界优秀男子110m栏运动员竞争实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文献资料、观察对比、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根据23-29届奥运会田径男子110m栏项目前八名成绩与相应各奥运周期内世界最好成绩相关性研究,以2006-2010年世界最好成绩为基点,预测2011年田径世锦赛男子110m栏项目前三名成绩。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国优秀男子110m栏运动员在2011年田径世锦赛的竞争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以供有关人员参考。
刘春梅[7](2011)在《全运会主办省市的主场效应理性分析研究》文中认为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全运会)是国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水平最高的综合性运动会。全运会在我国承担着为奥运会选拔后备体育人才和全面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任务。全运会是我国体育发展的一根调控杠杆,其作用不可低估。我们应该立足当下,切实发挥全运会的作用,为我国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增砖添瓦。全运会作为国内统一练兵的最高形式的赛事,其公正化程度备受各界的广泛关注。2001年全运会撤销了在上海、广东、北京三地轮流承办的规定,以后每届由全国各省自主申办,自主申办后出现了全运会主办省份的金牌总数均为第一的现象,这种现象引起各方的广泛争议,本文总结第八届到第十一届全运会主办省份在主办届的金牌、奖牌的变化情况,分析全运会主办单位存在主场效应的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认为全运会的主场效应现象是体育内在规律的客观表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但也不否认在全运会举办过程中也存在主办方通过不合理手段为自己谋求利益的现象。结合奥运会在主场效应方面的研究,为全运会下一步的开展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张硕[8](2011)在《大学生对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参赛成绩社会期望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社会期望亦称社会期待,是指社会成员依据群体的社会经验对正在面临或即将面临的事件或行为结果做出的主观判断,从现实的角度看它甚至是一种主观愿望,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距。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大学生对伦敦奥运会中我国代表团参赛成绩的社会期望做了调查研究。研究结论为:1、对于奥运会,57.6%的大学生最为欣赏的比赛理念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对于赛场上各国激烈争夺名次的实质,62.9%的大学生认为是带有“政治色彩”的国家之间的竞争。2、对于我国目前的奥运成绩和奖牌榜排名,大学生选择“满意及以上”的大学生均在80%以上。对于伦敦奥运会上我国代表团的运动成绩,72.1%的大学生期望我国运动成绩继续上升。有72.2%的大学生表示,当伦敦奥运会我国代表团成绩不能使他们满意时,他们会给予理解。3、调查中显示,67%的大学生期望我国今后在基础大项上获得更多的金牌。4、大学生对于明星运动员的期望:①对于刘翔,68%的大学生期望他“以最佳状态跑出自己最好成绩”,期望值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以鼓励为主的期望。②对于张琳、刘子歌,53.6%的大学生期望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竞技水平”,期望值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以鼓励为主的期望。③对于中国女排,59.8%的大学生期望女排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竞技水平”,期望值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以鼓励为主的期望。④对于中国男篮,70.1%的大学生选择期望男篮在伦敦奥运会上“提升名次,进入前八”。5、83.5%的大学生认为,奥运会期间媒体对于金牌获得者的过度报道在某种程度上会强化“金牌第一”的想法。本文认为今后我国应调整奥运战略,由抓金牌数量向抓金牌质量转变;媒体在报道奥运会时要摒弃“金牌第一”的观念,真正从奥林匹克精神的视角报道奥运。对我国各基础大项,本文希望首先把好青年后备人才培养关;第二,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训练中的应用以及与世界强国的交流;第三,加强国内教练员的培养,引进国外高水平教练员;最后,处理好运动员退役问题,拓宽就业渠道,解除现役队员的后顾之忧。
丰志帅[9](2010)在《伦敦奥运周期我国竞技体育实力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奥运会代表团作为东道主,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绝对优势,以51金21银28铜、位列金牌榜第一的历史最好成绩,‘圆满完成征战北京奥运会的任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提高了国家影响力、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书写了中国竞技体育史上的新篇章。举世瞩目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已经落下帷幕,就在圣火被熄灭的那一刻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式进入伦敦时间,进入了备战伦敦奥运会新的奥运周期,面对新的挑战我们需要对成功的经验及时地总结和梳理,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的论点为指导,与时俱进、未雨绸缪,这样我们才能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奥林匹克运动的赛场上,再创佳绩、续写辉煌。新的奥运周期已经开始,如何做好备战工作,确保中国奥运代表团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取的满意成绩,是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中的首要课题。由此,本论题通过重大赛事宏观表现和竞技体育基础实力的评价体系,对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实力进行分析与评价,以及总结和阐述伦敦奥运周期面临的机遇,旨在伦敦奥运周期的备战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通过对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实力研究显示:从奖牌榜分析,中国奖牌榜呈现“倒金字塔”结构特征,进一步说明中国竞技体育仍处于“强弱明显”的“高点扎堆儿”期,处在赶超的过程中,基础薄弱的现实并没有随着金牌的大踏步超越而得到全面改善。从获奖项目分布分析,中国的奖牌主要分布在体操、举重、跳水、射击、乒乓球和羽毛球等技巧性较强的传统优势项目;局部优势项目,新兴项目则取得重大突破;而在世界体坛公认的“强队标尺”游泳和田径和三大球等集体项目中,中国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从竞技体育的基础实力分析,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加强;在“举国体制”的体育管理制度下,对体育投入也得到了保障;在群众体育、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文化等方面,也随着社会的进步悄悄地发生改变。竞技体育的基础实力不断的加强与提升,不仅是宏观实力表现的基础,而且作用于其发挥的效率。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在准确分析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实力的基础上,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出现的新形势,以及国际竞技体育的格局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概述,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对成功的经验及时的进行总结和梳理,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的论点为指导,做好在科学训练、科学竞赛、科学保障等方面的备战工作,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备战环境提供理论参考。
舒盛芳[10](2010)在《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是大国竞技体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由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从而使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虽然大小强弱国家在这个世界舞台上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但大国力量的消长却左右着世界的发展进程。当今世界大国主导着国际秩序。在世界竞技体育领域里,大国同样主导着世界的秩序,引领着世界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大国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推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苏联(俄罗斯)、美国和中国都是当今世界的最有影响的4个国家,通过对大国竞技体育崛起以及战略价值的研究,可以为我们认识中国竞技体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参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对比分析和建构主义等研究方法,从国际政治学等多学科领域,以大国竞技体育崛起以及战略价值作为对象,对日本、苏联(俄罗斯)、美国和中国等4个大国从竞技体育崛起、崛起动因、崛起战略产生以及战略价值逐项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竞技体育崛起指竞技体育的突起。竞技体育崛起的涵义包括3个方面。2.竞技体育崛起的战略价值包括3个方面涵义:第一,它的意义是就大国竞技体育崛起整个过程的指导和规划而讲的;第二,它的意义是为了实现大国竞技体育崛起的目的而制定的;第三,它的意义是关于竞技体育全局的,具有宏观、全面、长期的特征。是对历史的总结、当前的把握、未来的选择。3.大国竞技体育崛起的主要标志是大国在奥运会上金牌榜排名进入“前三”。大国竞技体育崛起的一般规律表现在:与“国家生命周期”具有一致性;从优先发展到协调发展;在时效上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后基本能维持一定实力水平。4.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必然伴随着崛起战略的产生。大国竞技体育崛起以及崛起战略产生的主要动因有:国家经济实力是大国竞技体育崛起以及崛起战略产生的基础;制度创新是大国竞技体育崛起以及崛起战略产生的保障;科学技术发展是大国竞技体育崛起以及崛起战略产生的先导;国际竞技体育政治化是大国竞技体育崛起以及崛起战略产生的推动力;大国国民的心理需求。5.大国竞技体育崛起的战略价值主要有3个方面的体现。(1)通过竞技体育崛起表达国民心理需求和政治要求,这是大国竞技体育崛起的基本规律。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受国民政治诉求影响。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在不同时期其国民政治诉求不同。国民政治诉求表现最迫切的时候,往往是经济和社会急速上升时期。大国竞技体育崛起时的国民心态和政治诉求具有同步和一致性。大国对竞技体育崛起在政治诉求上所表现出的强烈程度不同。其战略价值主要表现在:“二战”后,日本通过实现竞技体育崛起,实现重建国家和恢复民族信心的愿望。苏联通过竞技体育崛起体现国民对苏联新政权的拥护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通过竞技体育表露出国家的蓬勃向上,并且与国际环境相抗衡。美国通过竞技体育崛起在两极对垒中担当领袖角色,在自由世界树立旗帜,显示社会的优越感。中国通过竞技体育崛起,满足实现民族国家伟大复兴和在国际社会受到尊重的需要。(2)国家互动建构竞技体育全球化体系,而竞技体育全球化又建构了国家身份。在竞技体育全球化体系中,国家之间更多地表现为竞争对手。在竞技体育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追求国家利益。竞技体育全球化建构了大国的国家身份和利益。国家身份是国家利益的基础。由于大国所具有的身份不同,所追求的国家利益也有所区别。政治利益是大国追求的首要利益。其战略价值主要表现在:在政治利益博弈上,日本通过竞技体育崛起,谋求国际社会承认和国际地位;苏联通过竞技体育崛起,谋求大国体育地位和霸权;美国通过竞技体育崛起,向世界输出民主价值观;中国通过竞技体育崛起,谋求争取主权与平等,获取国际尊严,加入国际竞技体育组织争取话语权。(3)奥运赛场上的竞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演义。大国都很重视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和呈现的效果。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核心部分是政治要素。其战略价值主要表现在:日本通过提高竞技体育实力,在国际大赛上取得好成绩,提高影响力;在体育赛场上顽强拼搏,体现出了战后独有的日本精神。苏联在包括奥运会在内的国际舞台上挑战西方和美国,显示实力。美国的社会体育组织具有强大的活力而产生的吸引力;美国竞技体育实力与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散发出广泛的影响力。中国在奥运会和亚运会上取得好成绩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说服力与民族的凝聚力;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所产生的政治辐射力。6.对我国的主要启示。大国竞技体育的崛起要遵循“合秩序性”原则。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后要防止过大的波动,否则,会削弱竞技体育崛起的政治影响力。大国竞技体育崛起要着眼于长远发展,不能急功近利。要充分认识到竞技体育政治功能,但也不能人为地夸大竞技体育的政治作用。中国竞技体育的未来发展要考虑全体中国人民对奖牌和金牌的心理需要。大国要主动适应竞技体育全球化变化以谋取自身的国家政治、文化和经济利益。大国在获取国家利益时必须采取“合法性”。要警惕美国文化霸权对中国进行的隐性文化控制,迅速做强我国体育事业,增强我国竞技体育对外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力。我国要在奥运会和亚运会上保证金牌和奖牌总数领先,增强我国竞技体育体制的创新活力,以及在参与制定国际规则和建立国际机制的能力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以确保我国竞技体育核心软实力的增强不受影响。
二、从主办国优势看2008年奥运会我国田径竞争实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主办国优势看2008年奥运会我国田径竞争实力(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夏季奥运会(1984-2020)项目设置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内研究动态 |
1.3.2 国外研究动态 |
2 研究的主要方法及思路 |
2.1 研究方法 |
2.1.1 文献资料法 |
2.1.2 比较分析法 |
2.1.3 案例分析法 |
2.1.4 历史逻辑分析法 |
2.2 研究的主要思路 |
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科学发展观理论 |
3.2 系统管理理论 |
3.3 项群理论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现代夏季奥运会项目设置原则及标准 |
4.1.1 .现代夏季奥运会项目设置原则 |
4.1.2 现代夏季奥运会项目设置标准 |
4.2 现代夏季奥运会项目的发展阶段 |
4.2.1 奥运会项目设置的初期探索阶段(1896~1916年) |
4.2.2 奥运会项目设置的形成规范阶段(1920~1944年) |
4.2.3 奥运会项目设置的发展完善阶段(1948~1980年) |
4.2.4 奥运会项目设置的多元改革阶段(1984年~至今) |
4.3 1984~2020奥运会项目设置变化情况 |
4.3.1 基于各分类标准的项目所设比例变化 |
4.3.2 基于各优势类奥运项目的设置情况 |
4.4 影响1984-2020奥运会项目设置变化的因素分析 |
4.4.1 项目自身发展因素 |
4.4.2 影响奥运会项目设置变化的经济因素 |
4.4.3 影响奥运会项目设置变化的政治因素 |
4.4.4 影响奥运会项目设置变化的社会文化因素 |
4.4.5 国际体育组织 |
4.5 奥运项目改革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 |
4.5.1 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战略变化 |
4.5.2 1984-2016年奥运会中国夺金点项目分布特征 |
4.5.3 我国奥运改革发展观念的转变 |
4.5.4 我国竞技体育未来发展路径 |
4.6 奥运项目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 |
4.6.1 扩大项目普及程度 |
4.6.2 彰显社会发展理念与价值取向 |
4.6.3 提升国际体育组织之间的协调配合度 |
4.6.4 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全国大运会主观评分类与客观类项目持续竞争优势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概念的界定 |
1.3.1 主观评分类项目与客观类项目 |
1.3.2 持续竞争优势 |
1.3.3 大学声誉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对象与方法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
1.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2.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持续竞争优势 |
2.2 全国大运会主、客观类项目 |
2.3 文献述评 |
3.全国大运会发展历程与机制特征 |
3.1 全国大运会的发展历程 |
3.2 全国大运会的机制特征 |
4.全国大运会项目持续竞争优势实证研究 |
4.1 数据的来源与选择、变量的选择 |
4.1.1 数据的来源与选择 |
4.1.2 主观评分类和客观类项目的选择 |
4.1.3 变量的选择 |
4.2 模型构建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整体竞争优势持续性分析 |
4.3.2 两个类别项目竞争优势显着性分析 |
4.3.3 滞后绩效变量、持续性参数和控制变量分析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致谢 |
(3)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设置的演变过程与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的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关于奥运会的研究 |
1.3.2 国外关于奥运会的研究 |
1.3.3 国内关于中国田径发展的研究 |
1.3.4 国内关于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的研究 |
1.3.5 评述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2.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设置概况 |
2.1 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的构成及价值意义 |
2.2 现代奥运会项目布局与田径项目的地位 |
2.3 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设置状况(以2020 年东京奥运会为标准) |
3.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设置发展历程 |
3.1 发展探索阶段(1896~1920 年) |
3.2 缓慢发展阶段(1920~1956 年) |
3.3 快速发展阶段(1956~2000) |
3.4 完善阶段(2000 至今) |
4.影响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设置的因素分析 |
4.1 现代奥运会发展的总体状况 |
4.2 国际奥委会遴选项目标准的变化 |
4.3 国际田联发展田径项目的能力与决心 |
4.4 社会大众对田径项目的多元需求 |
5.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设置的趋势前瞻 |
5.1 国际奥委会项目的遴选评估标准 |
5.2 项目设置符合国际奥委会的项目治理要求 |
5.3 田径项目设置更适于大型赛事举办 |
5.4 项目设置适合社会大众与青少年参与 |
5.5 项目设置适合赛事商业化发展 |
5.6 项目设置适合田径的传播 |
6.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设置趋势对中国田径运动发展的影响 |
6.1 对中国田径竞技水平的影响 |
6.2 对中国田径普及推广的影响 |
6.3 对中国青少年田径教学的影响 |
7.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1.1 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历史发展规律 |
7.1.2 田径项目发展影响因素 |
7.1.3 未来田径发展趋势 |
7.1.4 未来田径发展趋势对中国影响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文化社会学视域下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提出 |
2 文献综述 |
2.1 文化与文化社会学 |
2.1.1 关于文化的概念、特征、分类和结构 |
2.1.2 关于文化社会学 |
2.2 关于奥运文化 |
2.3 关于中国奥运史 |
2.4 社会建构主义及其应用 |
2.4.1 关于社会建构主义的概念和特征 |
2.4.2 关于社会建构主义的应用 |
3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研究创新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个案研究法 |
3.2.4 文本分析法 |
3.3 研究思路 |
3.4 研究创新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4.1.1 奥运文化概念的界定和内涵 |
4.1.2 社会建构的概念界定 |
4.2 奥运文化在中国社会建构的环境、参照系与要素分析 |
4.2.1 奥运文化在中国社会建构的环境——国际国内社会背景 |
4.2.2 奥运文化在中国社会建构的参照系——演进的奥运文化 |
4.2.3 奥运文化在中国社会建构的要素 |
4.2.4 小结 |
4.3 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之萌芽期(1900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 |
4.3.1 社会背景 |
4.3.2 演进的奥运文化 |
4.3.3 政治场域中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 |
4.3.4 社会场域中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 |
4.3.5 大众媒介场域中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 |
4.3.6 小结 |
4.4 奥运文化在中国社会建构之蛰伏期(1949年——1979年) |
4.4.1 社会背景 |
4.4.2 演进的奥运文化 |
4.4.3 政治场域中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 |
4.4.4 小结 |
4.5 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之多元成长期(1979年——2008年) |
4.5.1 社会背景 |
4.5.2 演进的奥运文化 |
4.5.3 政治场域中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 |
4.5.4 教育场域中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 |
4.5.5 经济场域中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 |
4.5.6 大众媒介场域中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 |
4.5.7 小结 |
4.6 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之人本回归期(2008年——至今) |
4.6.1 社会背景 |
4.6.2 演进的奥运文化 |
4.6.3 政治经济场域中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 |
4.6.4 社会场域中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 |
4.6.5 小结 |
4.7 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的规律性 |
4.7.1 社会建构行动者的规律性 |
4.7.2 社会建构过程的规律性 |
4.7.3 社会建构产物的规律性 |
5 结论与后续研究建议 |
5.1 结论 |
5.2 后续研究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江苏田径队项目布局与实力结构及其发展方式创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不断开拓我国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征程的重要性 |
1.1.2 认真贯彻落实加快科学发展、建设体育强省精神的自觉性 |
1.1.3 解决《江苏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所指出问题的紧迫性 |
1.1.4 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推动竞技体育跨越式发展的主动性 |
1.1.5 有关省级层面田径潜优势项目及其转变发展方式研究的滞后性 |
1.2 研究意义 |
1.2.1 顺应江苏建设体育强省的需要,全面振兴基础大项 |
1.2.2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动江苏田径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1.2.3 为江苏田径队进一步优化项目布局和改善项目实力结构提供参考与借鉴 |
1.2.4 丰富有关田径项目转变发展方式的研究内容体系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相关概念解释 |
1.4.1 优势项目 |
1.4.2 潜优势项目 |
1.4.3 项目布局 |
1.4.4 转变发展方式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特尔菲法 |
2.2.4 巴雷托截取法 |
2.2.5 专家访谈法 |
2.2.6 实地调查法 |
2.2.7 数理统计法 |
2.2.8 逻辑分析法 |
2.3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省级田径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的概念界定与认定标准 |
3.1.1 概念界定 |
3.1.2 认定标准 |
3.2 江苏田径队项目布局及其特征的调查与分析 |
3.2.1 现有项目布局统计 |
3.2.2 项目发展的组织与实施 |
3.2.3 全运会获奖牌项目和第4-8名项目的变化特征 |
3.2.4 近年来我省选手进入田径各项目全国年度排名前12名的变化特征 |
3.2.5 项目布局特征 |
3.2.6 项目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其经验教训 |
3.3 江苏田径队项目实力结构的调查与分析 |
3.3.1 有关研究内容及其方法的确定 |
3.3.2 江苏田径队项目实力结构的组成 |
3.3.3 江苏田径队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分析 |
3.4 江苏田径队项目布局与建设的发展方式转变与创新 |
3.4.1 影响田径项目布局和建设的因素分析 |
3.4.2 提升潜优势项目实力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6 附件 |
7 致谢 |
(6)“备战2011田径世锦赛”——世界优秀男子110m栏运动员竞争实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资料法 |
1.2.2 观察对比法 |
1.2.3 数理统计法 |
1.2.4 逻辑分析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第23-29届奥运会田径男子110m栏前八名成绩变化情况 |
2.2 2011田径世锦赛男子110m栏成绩预测结果 |
2.3 世界优秀男子110m栏筛选和预测结果分析 |
2.4 世界优秀男子110m栏运动员成绩变化趋势分析 |
2.4.1 刘翔成绩变化趋势分析 |
2.4.2 史冬鹏成绩变化趋势分析 |
2.4.3 Trammell变化趋势分析 |
2.4.4 Doucoure成绩变化趋势分析 |
2.4.5 Robles成绩变化趋势分析 |
2.4.6 Amold与Johnson成绩变化趋势分析 |
3 结论与建议 |
3.1 结论 |
3.2 建议 |
(7)全运会主办省市的主场效应理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全运会的发展历史 |
1.2 全运会的特殊性 |
1.2.1 全运会参赛单位的特殊性 |
1.2.2 特殊的计分方式 |
1.3 全运会的重要性 |
1.4 研究对象 |
第2章 主场效应研究 |
2.1 主场效应定义的界定 |
2.2 主场效应的研究现状 |
2.2.1 国外主场效应的研究 |
2.2.2 国内主场效应的研究 |
第3章 全运会的主场效应 |
3.1 全运会的历史成绩分析 |
3.2 主场效应的成因分析 |
3.2.1 主场的特征 |
3.2.2 运动员的心理因素 |
3.2.3 政治因素 |
3.2.4 经济因素 |
3.2.5 观众因素 |
3.2.6 熟悉因素 |
3.2.7 裁判因素 |
3.3 全运会的主场效应其他影响因素 |
3.3.1 运动员交流 |
3.3.2 竞赛安排的倾向性 |
第4章 奥运会对全运会的启示 |
4.1 奥运会的历史成绩分析 |
4.2 奥运会主场效应对全运会主场效应研究的启示 |
4.2.1 举办当届金牌在项目分布上更广 |
4.2.2 室外比赛项目中优势更明显 |
4.2.3 技能类项群主场效应优势明显 |
4.2.4 主办单位在集体项目中更容易获得突破 |
4.2.5 主办单位不同项群项目中主场优势存在差异 |
第5章 对策建议 |
5.1 观众控制方面 |
5.1.1 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理性的观众行为 |
5.1.2 科学组织观众,加强安全检查 |
5.1.3 严格出、入场的票证检查 |
5.1.4 落实防范措施,强化预防职能 |
5.2 裁判控制方面 |
5.2.1 严格规范裁判员选拔和评估 |
5.2.2 端正裁判员作风 |
5.2.3 加强裁判学术传播和研究 |
5.2.4 电子工具的合理利用 |
5.2.5 加强体育立法 |
5.3 运动员交流方面 |
5.3.1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 |
5.3.2 限制交流运动员的参赛项目 |
5.3.3 控制全运会期间的交流运动员数量 |
5.3.4 严格控制运动员"功利性"交流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大学生对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参赛成绩社会期望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期望的理论研究 |
1.2.2 关于社会期望理论的研究 |
1.2.3 关于对奥运会上我国运动成绩的研究 |
1.2.4 关于伦敦奥运会上我国运动成绩的研究 |
第2章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基本理论基础 |
3.1.1 期望理论 |
3.1.2 社会期望理论 |
3.2 大学生对中国代表团奥运会成绩的社会期望 |
3.2.1 大学生对奥运会的普遍社会期望 |
3.2.2 大学生对目前我国现有奥运成绩的满意度 |
3.2.3 大学生对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运动成绩的社会期望 |
3.3 大学生对伦敦奥运会上我国基础大项有无突破的期望 |
3.3.1 大学生对伦敦奥运会上田径项目成绩的期望 |
3.3.2 大学生对伦敦奥运会上游泳项目成绩的期望 |
3.3.3 大学生对伦敦奥运会上篮球项目成绩的期望 |
3.3.4 大学生对伦敦奥运会上足球项目成绩的期望 |
3.4 大学生对伦敦奥运会上我国代表团中明星运动员和明星队伍表现的期望 |
3.4.1 大学生对伦敦奥运会上刘翔表现的期望 |
3.4.2 大学生对伦敦奥运会上刘子歌、张琳表现的期望 |
3.4.3 大学生对伦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表现的期望 |
3.4.4 大学生对伦敦奥运会上中国男篮表现的期望 |
3.5 大学生对报道奥运会媒体的社会期望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伦敦奥运周期我国竞技体育实力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选题关键词的界定 |
2.2 国外奥运战略的相关研究 |
2.3 我国奥运战略的相关研究 |
2.3.1 对竞技体育竞争实力评价基础指标的研究 |
2.3.2 针对奥运项目发展进行分析研究 |
2.3.3 实施我国竞技体育奥运战略的对策研究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逻辑分析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比较研究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伦敦奥运周期我国竞技体育竞技实力分析 |
4.1.1 第29届奥运会奖牌榜总体态势分析 |
4.1.2 第29届北京奥运会我国竞技体育宏观竞技实力分析 |
4.1.3 我国竞技体育基础实力分析 |
4.2 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 |
4.2.1 奥运会对主办国竞赛成绩的影响 |
4.2.2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
4.2.3 北京奥运会给中国体育事业带来的影响 |
4.2.4 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道路的抉择 |
5 结论与对策 |
5.1 结论 |
5.2 对策 |
5.2.1 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 |
5.2.2 调整与优化奥运项目发展结构 |
5.2.3 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推动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
5.2.4 加强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正确引导体育新闻宣传工作 |
6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日本竞技体育崛起研究 |
二、苏联(俄罗斯)竞技体育崛起研究 |
三、美国竞技体育崛起研究 |
四、中国竞技体育"优先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大国释义 |
二、竞技体育崛起及战略价值释义 |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
一、本文的创新点 |
二、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
第二章 大国竞技体育崛起的动因及战略 |
第一节 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历程 |
一、大国竞技体育崛起的主要标志 |
二、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历程 |
三、大国竞技体育崛起的一般规律 |
第二节 大国竞技体育崛起以及崛起战略产生的背景与主要动因 |
一、大国竞技体育崛起以及崛起战略产生的背景 |
二、大国竞技体育崛起以及崛起战略产生的主要动因 |
第三节 大国竞技体育崛起的战略价值 |
一、国民政治诉求 |
二、国家利益 |
三、竞技体育软实力 |
第三章 大国竞技体育崛起战略价值之一:国民政治诉求 |
第一节 大国竞技体育崛起的国民政治诉求 |
一、日本竞技体育崛起的国民政治诉求 |
二、苏联(俄罗斯)竞技体育崛起的国民政治诉求 |
三、美国竞技体育崛起的国民政治诉求 |
四、中国竞技体育崛起的国民政治诉求 |
第二节 大国竞技体育崛起时国民政治诉求的战略价值 |
一、大国竞技体育崛起时的国民政治诉求特征 |
二、大国竞技体育崛起时在国民政治诉求方面所表现出的战略价值 #86启示 |
第四章 大国竞技体育崛起的战略价值之二:国家利益 |
第一节 竞技体育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利益建构 |
一、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 |
二、国家互动建构竞技体育全球化体系,而竞技体育全球化又建构了国家身份 |
三、在竞技体育全球化体系中,国家之间更多地表现为竞争对手 |
四、在竞技体育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追求国家利益 |
五、国家身份是国家利益的基础 |
第二节 大国竞技体育崛起的国家利益博弈 |
一、大国崛起与谋求大国身份 |
二、大国竞技体育崛起与国家利益博弈 |
第三节 大国竞技体育崛起过程中国家利益博弈的战略价值 |
一、大国竞技体育崛起过程中国家利益博弈的特征比较 |
二、在国家利益博弈方面所体现出的战略价值 |
第五章 大国竞技体育崛起的战略价值之三:竞技体育软实力 |
第一节 竞技体育软实力 |
一、竞技体育软实力 |
二、竞技体育软实力构成要素及其内涵 |
第二节 大国竞技体育崛起过程中的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 |
一、日本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与呈现效果 |
二、苏联(俄罗斯)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与呈现效果 |
三、美国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与呈现效果 |
四、中国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与呈现效果 |
第三节 大国竞技体育崛起过程中软实力建设的战略价值 |
一、大国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与呈现效果的比较 |
二、在大国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与呈现方面所体现出的战略价值 |
第六章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四、从主办国优势看2008年奥运会我国田径竞争实力(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夏季奥运会(1984-2020)项目设置变化研究[D]. 罗姣.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全国大运会主观评分类与客观类项目持续竞争优势比较研究[D]. 刁永辉.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3]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设置的演变过程与发展趋势研究[D]. 司雪成.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4]文化社会学视域下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D]. 赵阳.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4)
- [5]江苏田径队项目布局与实力结构及其发展方式创新的研究[D]. 徐菁. 苏州大学, 2016(12)
- [6]“备战2011田径世锦赛”——世界优秀男子110m栏运动员竞争实力分析[J]. 郑洪才,高沫,杜放. 辽宁体育科技, 2011(04)
- [7]全运会主办省市的主场效应理性分析研究[D]. 刘春梅.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4)
- [8]大学生对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参赛成绩社会期望的调查研究[D]. 张硕.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4)
- [9]伦敦奥运周期我国竞技体育实力分析及对策研究[D]. 丰志帅. 浙江师范大学, 2010(04)
- [10]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D]. 舒盛芳. 上海体育学院, 2010(05)
标签:田径论文; 2008年北京奥运会论文; 奥运会田径论文; 竞技体育论文; 奥运会项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