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氏吐司与丽江》一书出版

《穆氏吐司与丽江》一书出版

一、《木氏土司与丽江》一书出版(论文文献综述)

褚玉杰,赵振斌,任佩瑶,许颖[1](2020)在《寻找精神家园:边地旅游的概念模型与实证》文中提出旅游的精神意义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但旅游的精神性体验如何产生,包含哪些内容,是否存在一种旅游类型以精神性体验为核心,却少有研究探讨。为探索精神性体验与特定旅游类型的关系,文章基于精神意义和文学领域的边地研究构建了边地旅游概念模型,以郎木寺镇和束河古镇两个边地小镇旅游接待场所内的1183条游客留言文本为研究资料,运用质性分析方法从游客主体体验视角对边地旅游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边地旅游以精神性体验的主体地位和与客源地较高的隔离程度为主要特征,是满足游客精神性需求的重要旅游类型,其精神性体验有追求个体与世界的联系,追寻个人生命意义、自我超越、旅行仪式感与神圣性4个子范畴。远离现代性是游客在边地旅游中寻求精神意义的驱动力,边地空间相对偏远的地理位置、匮乏的物质条件、原始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文化氛围是游客产生精神性体验的环境条件。该研究有助于厘清体验与旅游产品类型的关系,促进旅游体验理论的具体化,进而指导旅游产品开发实践。

卢倩,刘梦雨[2](2019)在《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活动年表考略》文中认为中国营造学社于其成立的1930年至1946年间,完成了大量的学术工作,对中国建筑史学界影响深远。因此,探讨营造学社的学术活动轨迹,对于今日理解广义的中国建筑史,乃至中国建筑教育史而言,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等一手资料,对营造学社的历年活动与学术成果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还原。文章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国营造学社的成立时间、办公地点等若干关键问题加以考辨,试图厘清这些学界一直未能形成清晰共识的问题;第二部分则是按照编年体例,将营造学社历年的学术活动和社内要事依时间顺序排列,整理出一份相对全面可靠的学术年表,方便研究者参考利用。

姜宇秋[3](2019)在《城市形象的媒介建构与演化 ——基于丽江古城的历史考察》文中认为本研究在媒介化社会进程推进的背景下,从城市形象的媒介建构角度出发,通过梳理丽江从无人知晓到闻名国内外这一过程中其城市形象在各种媒介文本上的呈现,运用个案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在媒介文本呈现的基础上,以媒介的建构为主,同时纳入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分析丽江城市形象的媒介建构方式,探讨媒介在丽江城市形象建构中的互动关系与文化意义。丽江的城市形象在其城市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变化。旅游开发以前,虽然位置偏僻但由于承载了丰厚的纳西文化、独特的摩梭风情,形成了“神秘古国”的城市形象;1996年大地震后,丽江旅游业发展迈上正轨,“家家垂柳、户户饶水”的如画风景使丽江被认为作“高原姑苏”;旅游发展驱动下,丽江古城逐渐被各种商业经营填满,小资情调的慵懒生活方式招呼人们陷入丽江的“柔软时光”当中;同时,“殉情”、酒吧等文化土壤滋养出一个“艳遇之都”;2014年起,旅游发展形成了“丽江模式”的丽江接连爆发了一系列被广泛讨论的社会舆论事件,人们在失望与不满中感叹着“丽江已死”。在这一系列城市形象的建构与演化中,媒介作为连接社会关系网络的中介、作为意义化“再现”的载体,成为日益重要的因素之一参与到大众对城市形象想象的建构当中。研究发现媒介化社会中,城市形象建构在媒介场景变化下的总体趋势是参与建构的媒介形态不断丰富、媒介文本的生产群体多元化、作为实体空间的丽江古城的符号化增强、城市形象的想象群体角色定位日渐模糊,城市形象建构逻辑中的媒介逻辑影响日益增强。媒介化社会深化过程中,媒介的使用日益成为生活组成的一部分,渗入到生活日常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媒介交往中形成了场景分区,人们游移在不同的媒介场景分区过程中建构了对世界的更加立体的认识,促使现实城市与媒介建构的“第二城市”之间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

程洁钰[4](2016)在《旅游目的地形象负面化现象下的目的地社会冲突研究 ——以丽江古城为例》文中提出一直以来,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都是就形象谈形象,但对形象这一表征所折射的其他问题却少有人关注,形象的变化是一个表象,它反映的是目的地的社会问题。目的地形象不是静止的,它是不断变化,流动的,但目前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多为截面研究,缺乏时序性研究。短短二十几年,丽江从一个旅游年收入不过三千万的小城转变为一个蜚声海内外的世界遗产地,成为中国最值得去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其旅游形象却由1996年以前的“人间天堂”逐渐演变成现在广为人知的“艳遇之都”。丽江古城的旅游发展可谓中国同类型旅游地发展的典型案例。本文以丽江古城为案例地,通过对相关文献、报刊杂志和网络文本的研究,(1)系统梳理了丽江古城从大众旅游兴起之前直到现在超过20年的形象变化过程,发现目的地形象的变化与当地的旅游发展有着动态的联系,随着旅游发展进入不同时期,形象也进入了不同时期,丽江旅游形象的变化过程其实是随着旅游规模的扩大而负面化的过程。(2)通过实地调查访谈,获得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对形象变化的态度和对形象成因的认知,经由对比研究发现,形象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目的地社会冲突的成因;(3)通过对目的地形象负面化的反思来审视不同群体自身的问题,从而找出形象负面化和目的地旅游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的成因。

杨海潮[5](2014)在《动词丽江》文中指出一句"你丽江了吗",让"丽江"从名词变成了动词。其实,丽江古城的形象也在随着岁月而变。让我们看看它怎样变化、变成什么。河山为屏:没有城墙的古城丽江古城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城墙。为什么没有城墙?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人想砍掉院子里的一棵大树,邻居问他:"这棵树长得好好的,你为什么要砍掉它?"他说:"我这庭院四四方方,有了这棵树就成了个‘困’字,很不吉利。"邻居笑道:"依你的说法,院子里有人就成了个‘囚’字,岂非更不吉利?"

邹媛莹[6](2013)在《云南丽江纳西族文化变迁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智慧凝聚,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缩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并团结着民众,引导着民族发展昌盛。中华民族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中华民族文化的兴盛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又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纳西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历史上纳西族民众在与周边的汉、藏等民族相互交流和影响下创造了纳西族文化。至今,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是纳西族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财富。800多年来,丽江这片土地孕育了纳西族文化。20世纪90年代初,在西部大开发和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背景下,丽江旅游业的兴起使纳西族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在旅游业市场上日益得到重视。丽江纳西族文化被商业化开发不但是丽江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成为推动纳西族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主要推动力。在纳西族文化逐步被纳入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面临着如何保留纳西族文化的民族性同时又不因此而阻碍纳西民族追求发展进步的步伐,这是一个动态的难题,也是纳西族文化在发展中不能逃避的难题。对纳西族文化变迁的研究,就要对纳西族文化追根溯源,在古往今来的文化变迁复杂现象中梳理出规律性。因为文化具有历史延续性,我们可以通过把握这些历史规律性来规划纳西族文化未来的发展。本文是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和深入丽江古城区实际调研的基础上,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指导论文进行分析,运用归纳法和比较法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对纳西族文化变迁现象进行历时性的纵向梳理,并在共时性的背景下进行适当的比较研究。试图总结出纳西族文化变迁的过程和特点,并反思其得失及何以得失,以期望能对纳西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纳西族民众的主体性发展民族文化起到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杨海潮[7](2009)在《丽江古城及其形象的形成与变迁》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出发,通过梳理丽江古城的地名与社区形态的历史演变,结合现代旅游业与传媒关于丽江古城城市形象的塑造与生产之考察,分析了丽江古城及其形象的演变过程。本文指出,历史上的丽江古城并不是一座城,而仅仅是一个集市、一个贸易中转站;如今的丽江古城则在各种现代话语和商业资本的塑造之下与古城及其原住民越来越没有关系。从多中心的视角来看,这一过程与茶马古道密切相关,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丽江古城与其从属地区的关系,而是它与更远处的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丽江古城很早就与它们处于一个网络之中。

蒋芳春[8](2008)在《论明代丽江木氏土司的家族教育》文中研究说明明朝时期云南丽江地区的木氏土司,以其“土地广大”、“传世最远”、“富冠诸土郡”而与蒙化土府、元江土府并称为云南三大土府,又以“知诗书,好礼守义为首”的赞誉成为云南地区影响深远的少数民族世家大族。木氏土司家族的影响力,不仅是家族成员世代为官的显赫,而且是其家族子孙们出色的汉文化成就和他们自身符合当时儒家道德标准的内在品质。对于明朝时期未设学校的丽江地区,木氏土司家族成员只能更多的依靠其家族内部的教育,因此,他们那令世人叹羡的汉文化成就和自身所具备的忠、孝、仁、义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其家族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本文以木氏土司的家族教育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发掘新的材料,促进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木氏土司及其家族教育。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分析了木氏土司家族的概况,即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来全面了解木氏土司家族的教育背景:家族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及世代累积的厚重的家学为木氏土司家族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第二部分概述了木氏土司家族教育的具体情况。在此部分中,首先分析了其家族教育兴起和得到重视的原因,然后叙述其家族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最后归纳了其家族教育的特点。从所存的关于木氏土司的史料中,可以大致了解木氏土司家族是通过言传身教、修谱建祠和延请名师等方式来对子孙进行道德、文化等方面的教育,以实践的方式来锻炼他们的军事才能。第三部分则概述了木氏土司家族教育所产生的历史作用,肯定了其家族教育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木氏土司家族教育各方面的分析,揭示了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于丽萍[9](2006)在《我国大型文化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它是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也是能源短缺时代下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本文旨在通过自己粗浅的研究来探讨在我国文化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的大型文化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思想和方法,主要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并针对中西方文化资源、文化消费习惯及文化环境的对比分析,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并搜集了大量文化企业的营销实例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文章首先对文化产业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我国文化企业营销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文化企业营销环境的分析,指出了我国文化企业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文化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引入现代营销观念,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核心的营销战略思想。从我国大型文化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出发,运用SWOT分析对我国大型文化企业所面临的环境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了大型文化企业市场选择、市场竞争和市场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并就如何贯彻实施文化企业营销战略这一问题进行阐述,从营销组合、人力资源保障和企业文化熏陶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重点在营销组合方面提出了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设计定价方案、选择和管理营销渠道、设计营销沟通和促销组合、保护知识产权等五项措施。本文结合传统营销理论,试图寻找文化经济学与市场营销学的紧密结合点,在4P理论的基础上将保护知识产权也作为文化营销策略之一,以更好地迎接未来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产业挑战,由于文化产业与一个国家的政治法律密切相关,因而当文化产业面向世界市场时,保护知识产权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本文的一个理论创新点。文章用较大篇幅对文化企业营销的战略设计和战略实施进行了充分的论述。 文章列举了大量文化企业营销的实例,并从崭新的角度进行分析,对我国大型文化企业从事营销活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郭正春[10](2005)在《纳西东巴文化中的伦理观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之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呼唤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研究。纳西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伦理道德传统,系统分析、研究纳西族传统伦理道德,将有助于纳西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本文对纳西东巴文化中的伦理观进行了梳理,进而分析了纳西东巴文化伦理观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纳西族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价值,阐述了继承和发展东巴文化伦理观的基本途径,并就纳西族地区建构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伦理道德体系问题作了一些探讨。纳西东巴文化是传承了上千年的纳西族古代文化,集纳西族古代社会各种文化之大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伦理思想。东巴文化伦理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独特的阴阳五行观念及其由此生产的生命观;乐观进取的人生观;充满人生哲理的生死观;质朴率真的善恶观;崇尚和礼敬自然的生态观。东巴文化伦理观具有自发而又质朴、交融性、权威性和多层次性、宗教性等特点。东巴文化伦理观中包含着许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鼓舞和激励纳西族人们不断走向现代文明的优秀成分,包括团结互助、凝聚力强的品质;勤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民族、国家不惜牺牲自我的“不畏死”的精神和不畏艰难、奋发向上的不屈不挠之志;对待外来文化的开放亲和、进取向上的态度;诚朴忠厚、诚信待人的人生准则以及崇尚自然、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人文生态观念等等,这也是东巴文化伦理观的现代价值之所在。继承和发展东巴文化伦理观,首先应该通过认真的比较、分析和提炼,批判地继承纳西族传统伦理道德;其次应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综合创新,并重建和调适纳西族地区的伦理道德,以建立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伦理道德体系;再次应在重建和调适过程中,正确协调和处理好纳西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辩证关系,通过弘扬纳西族传统美德,提高纳西族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纳西族地区的民族关系和谐,以及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二、《木氏土司与丽江》一书出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木氏土司与丽江》一书出版(论文提纲范文)

(1)寻找精神家园:边地旅游的概念模型与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研究综述与概念模型
    1.1 研究综述
    1.2 边地旅游概念模型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区域
        2.1.1 郎木寺镇
        2.1.2 束河古镇
    2.2 研究材料
        2.2.1 研究资料适用性
        2.2.2 研究资料收集
    2.3 研究方法
3 边地游客的旅游体验分析
    3.1 旅游体验的构成
        3.1.1 旅行世俗生活体验
        3.1.2 旅行特殊生活感知
        3.1.3 情感体验与生活感悟
        3.1.4 精神性体验
    3.2 两地旅游体验的结构差异
4 边地旅游的精神性体验分析
    4.1 寻求个体与世界的联系
    4.2 追寻个人生命意义
    4.3 自我超越
    4.4 旅行仪式感与神圣性
5 讨论、结论与局限性
    5.1 讨论
        5.1.1 边地旅游的精神性构成
        5.1.2 边地特性与旅游精神性体验
        5.1.3 宗教氛围与旅游精神性体验
        5.1.4 现代游客的精神性需求与边地空间
    5.2 结论
    5.3 研究的局限性

(3)城市形象的媒介建构与演化 ——基于丽江古城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文献综述
        1. 城市作为媒体的研究
        2. 城市文化的媒介传播研究
        3. 城市形象研究
        4. 城市形象的媒介建构研究
    (三)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丽江城市形象建构的演化
    (一) 西方视角下的“神秘古国”(1924-1984)
    (二) 旅游推介中的“高原姑苏”(1985-2002)
    (三) 小资情调弥漫的“柔软时光之城”(2002-2013)
    (四) 刀尖上狂欢的“艳遇之都”(2004-2014)
    (五) 拉响警笛的“死去之城”(2008-2018)
三、媒介化社会进程中城市形象的媒介建构
    (一) 参与建构的媒介
    (二) 媒介文本的生产者
    (三) 作为主体的丽江实体空间
    (四) 城市形象的想象者
    (五) 城市形象的建构逻辑
四、城市形象建构中的意义分析
    (一) 媒介建构在城市发展中的意义
        1. 旅游业发展的局部放大镜
        2. 整体观照城市的发展
    (二) 媒介建构活动中的意义生产
        1. 媒介交往中形成场景分区
        2. “虚”“实”之间的城市
五、结语与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4)旅游目的地形象负面化现象下的目的地社会冲突研究 ——以丽江古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设计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丽江旅游相关研究
    2.2 目的地形象
    2.3 社会冲突理论
    2.4 地方感理论
第三章 丽江旅游形象变迁
    3.1 丽江概述
    3.2 丽江旅游发展
    3.3 丽江旅游形象的变迁
    3.4 小结:形象变迁的过程实际是形象负面化的过程
第四章 不同群体对形象负面化的解读
    4.1 差异:不同群体对形象负面化的态度
    4.2 冲突:不同群体对形象负面化成因的认知
    4.3 小结
第五章 形象负面化背后的社会冲突
    5.1 群体间冲突
    5.2 社会冲突的成因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对丽江旅游发展的反思
    6.1 原住民
    6.2 外来经营者
    6.3 游客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7.1 结论
    7.2 研究启示
    7.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访谈提纲
致谢

(6)云南丽江纳西族文化变迁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对纳西族文化的研究现状
        1.3.2 国外对纳西族文化的相关研究
    1.4 论文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
2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概述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观
        2.1.1 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的概念阐述
        2.1.2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概要
        2.1.3 列宁文化观的主要内容
    2.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2.2.1 毛泽东的文化观
        2.2.2 邓小平的文化观
        2.2.3 江泽民的文化观
        2.2.4 胡锦涛的文化观
3 纳西族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3.1 文化和文化变迁的概念
    3.2 纳西族文化简介
        3.2.1 纳西族概况
        3.2.2 纳西族文化内涵
    3.3 纳西族文化变迁的发展阶段
        3.3.1 牧业文化向农耕文化的转变
        3.3.2 尚武精神到习儒观念的转变
        3.3.3 阶级地位的改变
        3.3.4 农业文化向商业文化的转变
    3.4 纳西族文化变迁动因分析
        3.4.1 民族迁移
        3.4.2 经济发展
        3.4.3 民族文化交流
        3.4.4 城镇化
    3.5 纳西族文化变迁当代意义
4 现代化进程中纳西族文化变迁分析
    4.1 市场经济条件下新文化的滋生
        4.1.1 文化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4.1.2 客栈文化
        4.1.3 酒吧文化
    4.2 纳西族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
        4.2.1 文化具有现实性、开放性
        4.2.2 文化商品与产业化
        4.2.3 纳西族文化产业发展历程
        4.2.4 文化产业化背后的危机
    4.3 纳西族手工技艺文化商品化问题
        4.3.1 文化资源与文化商品
        4.3.2 古城区旅游纪念品商铺分布
        4.3.3 古城区文化旅游纪念品非纳西族特色问题分析
    4.4 纳西族文化功能的转移
        4.4.1 社会文化的能动性
        4.4.2 传统功能
        4.4.3 现代功能
5 现代化进程中发展纳西族文化的思考
    5.1 纳西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5.1.1 东巴文化
        5.1.2 民族语言
    5.2 纳西族文化变迁的启示
        5.2.1 纳西族的文化变迁总是处在不断进行的过程之中
        5.2.2 纳西族文化变迁受到统一国家发展历史的影响
        5.2.3 纳西族文化变迁受到多民族文化的滋养
        5.2.4 教育在纳西族文化变迁中拥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5.2.5 纳西族人民始终是纳西族文化的创造者
    5.3 纳西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5.3.1 加强丽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5.3.2 加快推进民生为本和人才优先的丽江社会建设
        5.3.3 推进纳西族文化形成丽江支柱产业
        5.3.4 要稳步抓好丽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丽江古城旅游纪念品游客调查问卷

(8)论明代丽江木氏土司的家族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研究综述及意义
第一章 明代丽江木氏土司概况
    一、政治上称霸一隅
        (一) 政治待遇
        (二) 所辖领域
    二、经济上富甲一方
        (一) 输饷助国
        (二) 庄园与赋税收入
        (三) 饮食
    三、文化上独树一帜
        (一) 异军突起的"木氏作家群"
        (二) 树标扬彩的众多诗文集
第二章 明代丽江木氏土司家族教育状况
    一、木氏土司重视家族教育的原因
        (一) 外部原因
        (二) 内部原因
    二、木氏土司家族教育的内容
        (一) 思想道德教育
        (二) 知识文化教育
        (三) 军事实践教育
    三、木氏土司家族教育的方式
        (一) 言传身教
        (二) 修谱建祠
        (三) 延请名师
    四、木氏土司家族教育的特点
        (一) 家族教育的严格性
        (二) 重文扬武的家族教育
        (三) 教育理念的良好传承性
第三章 明代丽江木氏土司家族教育的作用
    一、培养了诸多优秀人才
    二、汉学成就斐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明朝时期木氏土司职位传袭序列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我国大型文化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我国大型文化企业市场营销的背景
        二、研究我国大型文化企业营销战略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三节 主要观点和框架
第二章 理论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文化和文化产品
        二、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
        三、大型文化企业
    第二节 文化市场营销的特点和构成
        一、文化市场及其特点
        二、文化企业市场营销
        三、文化企业市场营销的特点
第三章 我国大型文化企业的营销现状
    第一节 我国大型文化企业营销概况
        一、我国大型文化企业营销的发展简况
        二、我国大型文化企业营销所取得的成就
    第二节 我国大型文化企业营销的宏观环境分析
        一、人口环境
        二、经济环境
        三、技术环境
        四、自然环境
        五、社会文化环境
        六、政治和法律环境
    第三节 我国大型文化企业营销的微观环境分析
        一、消费者分析
        二、竞争者分析
    第四节 我国文化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思想观念滞后
        二、市场化程度低,文化市场发育不充分
        三、企业经营水平较低
        四、文化产业人才匮乏
        五、文化管理体制缺乏活力
第四章 我国大型文化企业市场营销战略规划设计
    第一节 我国大型文化企业的SWOT分析
        一、机会(Opportunity)
        二、威胁(Threats)
        三、优势(Strength)
        四、劣势(Weakness)
    第二节 营销战略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树立现代营销观念
        二、我国大型文化企业营销战略设计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营销战略设计的思路和框架
        一、通过营销信息系统获取内外部信息
        二、营销机会分析
        三、设计营销战略
第五章 我国大型文化企业营销战略设计的内容
    第一节 市场选择战略设计
        一、文化产业市场细分
        二、目标市场选择
        三、市场定位
    第二节 竞争战略设计
        一、市场领导者战略
        二、市场挑战者战略
        三、市场追随者战略
    第三节 市场发展方向战略设计
        一、引入阶段的营销战略
        二、成长阶段的营销战略
        三、成熟阶段的营销战略
        四、衰退阶段的营销战略
    第四节 市场发展方式战略设计
        一、多元化战略
        二、纵向一体化战略
        三、密集性战略
        四、跨国经营战略
第六章 我国大型文化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实施
    第一节 设计营销组合
        一、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
        二、设计定价方案
        三、选择和管理营销渠道
        四、设计营销沟通和促销组合
        五、保护知识产权
    第二节 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一、文化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
        二、文化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方式
    第三节 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
        一、提炼和完善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二、建立健全企业文化的类型
        三、实现个人的价值观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
        四、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五、传播企业文化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已发表的专业论文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纳西东巴文化中的伦理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研究
        1.3.2 关于纳西东巴文化研究
        1.3.3 关于纳西族传统伦理道德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基本结构
第2章 东巴文化伦理观的形成
    2.1 纳西族历史文化源流
    2.2 纳西东巴文化及其特点
        2.2.1 东巴文化概述
        2.2.2 东巴文化的特点
    2.3 东巴文化的载体——东巴教
        2.3.1 东巴教的特点
        2.3.2 东巴教对纳西族传统社会的影响
    2.4 伦理观在东巴文化中的孕育
        2.4.1 独特的生命哲学和人生态度的形成
        2.4.2 崇尚自然的生态伦理观的产生
        2.4.3 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内聚力的形成
        2.4.4 延续至今的一些社会规范和伦理思想的产生
第3章 东巴文化伦理观的内容
    3.1 源于阴阳五行的生命观
        3.1.1 生命出自“精我五行”
        3.1.2 生命复归“精我五行”
        3.1.3 其它礼俗中的生命五行观
    3.2 乐观进取的人生观
        3.2.1 歌颂劳动以勤劳为美德
        3.2.2 以团结互助为行为准则
        3.2.3 颂扬崇勇尚武的精神
        3.2.4 以开放亲和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
    3.3 充满人生哲理的生死观
        3.3.1 生死乃自然规律的人生感悟
        3.3.2 充满伦理意识的“不畏死”
    3.4 质朴率真的善恶观
        3.4.1 善与恶的矛盾斗争
        3.4.2 做善事才能得福和成功
        3.4.3 为善就要崇祖祭祖
    3.5 崇尚自然的生态观
        3.5.1 人与自然是同父异母之兄弟
        3.5.1 对自然界“欠债”与“还债”
第4章 东巴文化伦理观的特点
    4.1 自发而又淳朴
    4.2 交融性
    4.3 权威性和多层次性
    4.4 宗教性
第5章 东巴文化伦理观的继承与发展
    5.1 东巴文化伦理观的现代价值
    5.2 继承和发展东巴文化伦理观的基本途径
        5.2.1 批判继承纳西族传统伦理道德
        5.2.2 重建和调适纳西族地区的伦理道德
        5.2.3 正确协调和处理好纳西族传统美德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与声明
个人简历、申请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木氏土司与丽江》一书出版(论文参考文献)

  • [1]寻找精神家园:边地旅游的概念模型与实证[J]. 褚玉杰,赵振斌,任佩瑶,许颖. 旅游学刊, 2020(01)
  • [2]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活动年表考略[J]. 卢倩,刘梦雨.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 2019(02)
  • [3]城市形象的媒介建构与演化 ——基于丽江古城的历史考察[D]. 姜宇秋. 云南大学, 2019(03)
  • [4]旅游目的地形象负面化现象下的目的地社会冲突研究 ——以丽江古城为例[D]. 程洁钰. 暨南大学, 2016(02)
  • [5]动词丽江[J]. 杨海潮. 世界遗产, 2014(03)
  • [6]云南丽江纳西族文化变迁的思考[D]. 邹媛莹.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2)
  • [7]丽江古城及其形象的形成与变迁[J]. 杨海潮.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11)
  • [8]论明代丽江木氏土司的家族教育[D]. 蒋芳春. 云南师范大学, 2008(S1)
  • [9]我国大型文化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 于丽萍. 山东大学, 2006(05)
  • [10]纳西东巴文化中的伦理观研究[D]. 郭正春. 清华大学, 2005(08)

标签:;  ;  ;  ;  ;  

《穆氏吐司与丽江》一书出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