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老中医龚志贤临床经验荟萃(1)(论文文献综述)
陶莹[1](2021)在《青年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病理及中医证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青年组和中老年组大肠息肉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内镜特征、病理类型及中医证型等方面进行总结比较,分析青年大肠息肉的发病特点,加强对青年大肠息肉的认识,为大肠息肉的中西医诊疗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12月-2021年1月于山西省中医院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并诊断为大肠息肉的18-44岁青年患者120例,同期配对选取45岁以上中老年大肠息肉患者240例作为对照组。对符合纳排标准的360例内镜下诊断为大肠息肉,进行内镜下切除并送病理学检查的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填写大肠息肉患者信息收集表(见附录四),归纳总结后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内镜特征、病理类型及中医证型等情况,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性别与年龄:青年大肠息肉好发年龄为39-44岁,男女比例2.24∶1;中老年大肠息肉好发年龄为59-66岁,男女比例1.35∶1。2.BMI情况:青年组BMI以偏胖、肥胖及重度肥胖者最多(46.7%),其次为正常(42.5%),偏瘦者例数最少(10.8%);中老年组BMI以正常者最多(50.8%),其次为偏胖、肥胖及重度肥胖者(41.3%),偏瘦者例数最少(7.9%)。3.息肉数量:青年大肠息肉以单发稍多(50.8%),而中老年大肠息肉以多发为主(67.5%)。4.息肉部位: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大肠息肉部位均以乙状结肠最多见,其中262枚青年组大肠息肉分布部位由高到低依次为乙状结肠(32.4%)>升结肠(17.6%)>直肠(14.5%)>横结肠(13.0%)>降结肠(10.7%)>回盲部(8.0%)>肝曲(3.8%);859枚中老年组大肠息肉分布部位由高到低依次为乙状结肠(27.8%)>升结肠(17.1%)>降结肠(16.3%)>直肠(15.0%)>横结肠(14.0%)>肝曲(5.4%)>回盲部(4.4%)。5.息肉大小:青年组与中老年组患者均以直径在0.5cm-1.0cm大小息肉最多,其中120例青年组大肠息肉大小所占比例依次为0.5cm-1.0cm(67.5%)、<0.5cm(20.8%)、≥1.0cm(11.7%);240例中老年组大肠息肉大小所占比例依次为0.5cm-1.0cm(64.6%)、≥1.0cm(23.7%)、<0.5cm(11.7%)。6.息肉形态: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均以广基形态息肉为主,亚蒂型次之,带蒂型息肉最少。青年组大肠息肉形态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广基(82.5%)>亚蒂(15.0%)>带蒂(2.5%);中老年组大肠息肉形态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广基(80.4%)>亚蒂(14.2%)>带蒂(5.4%)。7.息肉病理类型:120例青年组检出的262枚息肉,有病理结果的为171枚,青年组病理类型由高到低依次为炎性息肉(53.2%)>管状腺瘤(25.1%)>增生性息肉(17.5%)>管状绒毛状腺瘤(1.8%)>绒毛状腺瘤(1.2%)>锯齿状腺瘤(0.6%)=错构瘤性息肉(0.6%),其中非肿瘤性息肉(71.3%)>肿瘤性息肉(28.7%);240例中老年组检出859枚息肉,有病理结果的为477枚。中老年组病理类型由高到低依次为炎性息肉(52.6%)>管状腺瘤(33.1%)>增生性息肉(8.6%)>管状绒毛状腺瘤(3.6%)>绒毛状腺瘤(1.7%)>锯齿状腺瘤(0.4%),其中非肿瘤性息肉(61.2%)>肿瘤性息肉(38.8%)。8.临床症状:青年组临床症状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腹泻(36.7%)>腹痛(33.3%)>无症状(12.5%)>便秘(11.7%)>便血(5.8%);中老年组临床症状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无症状(29.2%)>腹痛(27.9%)>便秘(22.1%)>腹泻(18.3%)>便血(2.5%)。9.中医证型:青年组中医证型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虚湿蕴证(26.7%)>湿热内蕴证(25%)>脾肾阳虚证(23.3%)>肝郁气滞证(19.2%)>气滞血瘀证(5.8%);中老年组中医证型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虚湿蕴证(28.7%)>湿热内蕴证(21.7%)>肝郁气滞证(21.2%)>脾肾阳虚证(14.2%)=气滞血瘀证(14.2%)。结论:1.大肠息肉好发于男性,39-44岁为青年人群大肠息肉好发年龄,59-66岁为中老年大肠息肉好发年龄,BMI偏瘦者为患大肠息肉的保护因素。2.青年大肠息肉以单发较多,中老年息肉以多发为主,大肠多发息肉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息肉部位两组均以乙状结肠最多,其次为升结肠。两组均以广基、直径0.5cm-1.0cm大小息肉最多。3.青年组与中老年组患者均以炎性息肉最多见,其次为管状腺瘤,青年组肿瘤性息肉比例低于中老年组,肿瘤性息肉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4.临床症状上青年组以腹泻及腹痛为主,中老年组以无症状、腹痛及便秘为主。5.中医证型上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均以脾虚湿蕴证最多见,其次为湿热内蕴证。
郑文玉[2](2021)在《基于医案关联规则技术分析的乌梅丸方证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乌梅丸是伤寒论经典方,也是临床常用方剂,在治疗多种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且疗效显着。本课题以大量乌梅丸医案为材料,构建一个规范的乌梅丸应用案例库,在此基础上,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全面分析乌梅丸相关的方剂配伍、症状与症状、药物和症状、证和症状、药物和药物等之间的关联关系,归纳总结出乌梅丸的方证规律。方法:利用近现代公开出版的相关医家着作、中文知网(CNKI)、万方数据、读秀数据等数据库,以“乌梅丸”为检索关键词,选择1949年截至2020年12月的中医文献类别范围,选择并下载数据库中所收录的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乌梅丸临床医案,建立乌梅丸的中医文献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技术、黄金分割法,分别对乌梅丸医案的病种、症状(体征)以及方药等方面进行数据挖掘,对乌梅丸的方证关系及临床应用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及总结。结果:634例乌梅丸医案中,男性、女性患者分布较为平均,年龄分布以青壮年为主。(1)在病种方面,涉及中医病种47个,以蛔厥、泄泻、痢疾、胃痛、腹痛、头痛、眩晕等为主;西医病种58个,以结肠炎、蛔虫病、慢性胃炎等为主。(2)症状体征方面,共计336项,症状以腹痛、四肢厥冷、大便稀溏、口苦等为主,舌象以淡红舌、红舌、薄苔、白苔、黄苔为主,脉象以脉弦、脉细、脉沉为主。症状与症状之间关联关系最高的是口干与口苦,置信度、支持度最高的是泄泻与腹痛,其次是心烦与四肢厥冷;舌象之间支持度最高的是淡红舌与白苔;脉象之间支持度最高的是脉细和脉弦;症状与舌象之间,食欲减退与白苔支持度、提升度均较高;症状与脉象之间,恶心、口苦、心烦、失眠、食欲减退、四肢厥冷与脉弦的提升度及食欲减退、泄泻、腹痛与脉细的提升度均较高;舌象与脉象之间,支持度最高的是薄苔与脉细。(3)药物方面,主要药物包括乌梅、黄连、花椒、细辛、附子、人参、当归、干姜,高频药物除前8味外,还包括黄柏、桂枝、肉桂、甘草、白芍、吴茱萸、白术、木香、黄芩、大黄、半夏、茯苓、川楝子;药物之间关联度最高的是乌梅、黄连、花椒,是乌梅丸的核心药组。(4)药物与症状体征方面,弦脉与乌梅、花椒的关联度较强,但对于乌梅丸的使用意义不大。结论:(1)乌梅丸在临床中应用丰富,主要用于虫病、脾胃系疾病,也可用于其它系统或其它科疾病。(2)其症状以腹痛、四肢厥冷、大便稀溏、口苦、乏力、失眠、心烦、畏寒、泄泻等为主,舌象以淡红舌、红舌、白苔、薄苔、黄苔为主,脉象以弦脉、细脉、沉脉为主。(3)药物以乌梅、黄连、花椒为核心组成。(4)在临床加减运用中,乌梅丸常常与清热解毒药、活血理气药、消食导滞药、化湿药等同用以达到治疗效果。(5)乌梅丸的主要病机是厥阴病之上热下寒证,亦即半表半里虚寒为本,同时夹有标热。
孙志华[3](2020)在《济生乌梅片预防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及复发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济生乌梅片预防结直肠腺瘤患者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其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03月至2019年03月在重庆市中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入组满足条件的120例结直肠腺瘤并已于入组前行内镜下腺瘤切除术的患者。治疗组在结直肠腺瘤切除术后恢复饮食后予济生乌梅片,治疗3个月,术后1年复查肠镜。对照组在结直肠腺瘤切除术后恢复饮食后予碳酸钙D3片,治疗3个月,术后1年复查肠镜。空白组仅于术后1年复查肠镜。通过比较观察三组患者的腺瘤情况,如息肉的位置、直径大小、多少、形态及病理组织学分型,整理数据并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分析三组之间腺瘤复发率,评价济生乌梅片防治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的优越性与安全性,分析年龄、性别、烟酒嗜好、喜食红肉、是否合并代谢综合征、腺瘤部位、形态、瘤径、数目、病理类型、分化程度、预防方案等方面与腺瘤复发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三组组间术后复发率:济生乌梅片组复发率为15.4%;碳酸钙D3片组复发率为43.2%,空白组复发率为47.3%。三组组间复发率两两比较,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与空白组复发率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说明济生乌梅片治疗后较对照组、空白组,能够显着降低腺瘤的复发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三组复发的腺瘤直径:济生乌梅片组<碳酸钙D3片组<空白组,经三组组间两两比较,口服济生乌梅片进行预防较口服碳酸钙D3片能明显降低复发腺瘤的最大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济生乌梅片治疗组较未行预防的空白组显着降低复发腺瘤的最大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可见济生乌梅片在降低术后复发率的同时还可明显降低术后复发腺瘤的直径。3.本课题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腺瘤复发与年龄、腺瘤最大直径、位置和形态没有相关性(P>0.05)。与患者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是否喜食红肉、合并代谢综合征、腺瘤数量、病理类型、是否伴上皮内瘤变、预防方案等因素有相关性(P<0.05)。4.影响腺瘤复发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显示病理为管状绒毛状腺瘤是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口服济生乌梅片的预防方案是复发的保护性因素(P<0.05)。5.三组患者安全性分析:在整个临床观察过程中,治疗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中有1例出现便秘,症状较轻微,属轻度不良反应,未达到终止标准,予以对症处理后痊愈。结论:1.结直肠腺瘤患者术后是否复发与患者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是否喜食红肉、合并代谢综合征、腺瘤数量、病理类型、是否伴上皮内瘤变、预防方案等因素有相关性。其中病理为管状绒毛状腺瘤是结直肠腺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口服济生乌梅片的预防方案是复发的保护性因素。2.济生乌梅片能有效降低结直肠腺瘤患者术后复发率及明显降低术后复发腺瘤的直径,临床疗效确切,实施经济实用,安全性高,易被患者接受,值得推广。
苏锦华[4](2020)在《乌梅丸加减治疗上热下寒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乌梅丸治疗上热下寒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阜新市中医医院门诊及住院的眩晕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两组均进行西药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汤剂乌梅丸加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眩晕改善效果。结果对照组38例,显效13例,有效1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6.32%;治疗组38例,显效21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11%。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乌梅丸加减治疗上热下寒型眩晕临床效果较佳,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郭晓燕[5](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原发性高血压医案知识发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近代着名学者章太炎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着。”中医医案是医家诊疗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能够反映其临床经验和学术特色,是具有参考和借鉴性的诊疗资料,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对其的总结记述。研习医案可以获得关于疾病诊断、治疗、转归、预后等资料,尤其是对各种方剂、药物的应用范围、加减变化、配伍、剂量等方面研究能发挥较大作用,帮助我们培养知常达变的本领。原发性高血压属于现代医学的疾病名称,其发病率高、影响广泛、病因病机未明、服药周期长,对工作和生活造成极大不便,患者依从性较差。该病在祖国医学中多属于“眩晕”、“头痛”范畴,并在临床诊疗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留下了大量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诊疗医案。面对数量巨大的医案信息,如何更便利、快捷、有效的汲取其精华,提升自己的临床诊疗水平,是一个每位医家都关注的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收集大量近现代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的医案,构建规范化、标准化的高血压病“症-证-方药”数据知识库,并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的大数据知识发现方法进行分析,运用频次统计、层次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现代大数据处理技术,对原发性高血压医案数据库进行挖掘、分析,将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经验和用药规律等隐性知识进行显性化,从中总结经验、汲取精华,充分了解高血压病中医学理法方药的综合应用特点,以获取启迪思维的方法,为中医理论指导下诊疗原发性高血压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主要有两方面,其一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集1979年1月-2018年12月共40年间有关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头痛、眩晕相关文献中的个案;其二为检索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收集有关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头痛、眩晕相关书籍共13本中的个案。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收集到的医案进行原始数据采集,并对数据进行规范化,构建原发性高血压医案数据库。将数据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利用系统进行标准化,同时人工核查,最终生成原发性高血压医案数据库-总库标准库。运用频次统计、层次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对医案的就诊者基本情况、症状体征、中医诊断证型、中药及药物用量、常见证素、常用中药等方面知识进行挖掘,并对常见证素及核心药物进行深入分析,以发现蕴藏在大量原发性高血压医案中隐性知识。结果:经筛选,共纳入1043篇医案,分析结果如下:男就诊者、女就诊者分别为591条(57%)、442条(43%),比例为1.33:1。在所有年龄段中,50-59岁的就诊者最多(占全部就诊者的33.24%),其次是60-69岁和40-49岁,三个年龄段的就诊者占所有就诊者的79.5%。原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症状是头晕、头痛,常见伴随症状有:阳亢-眼花、失眠、心烦、耳鸣、口干、多梦、眠差、口苦、头胀、易怒、心悸;阴虚-失眠、耳鸣、眼花、口干、心烦、心悸、多梦;瘀-胸部胀闷、乏力、心悸、小便正常、睡眠不实、麻木不仁、眼花、心烦;痰-头痛、胸部胀闷、恶心、眼花、纳呆、心烦、乏力、肥胖、麻木不仁;火-心烦、口干、失眠、眼花、口苦、头胀、胸部胀闷、易怒、梦多;风-眼花、失眠、心烦、肢体麻木、头胀;气虚-乏力、胸部胀闷、纳呆、心悸、眼花、气短、神疲;肝郁-心烦、口苦、失眠、梦多、胸部胀闷、心悸、性急、大便干燥、睡眠不实、口干、头胀、易怒、纳呆。原发性高血压常见的舌质、舌苔、脉象如下:最常见的舌质依次为舌红、舌暗、舌淡、舌胖大等,而在痰、瘀、气虚中舌暗出现频率最高;最常见的舌苔依次是苔白、苔黄、苔薄、苔腻,而在阳亢、阴虚、火、风、肝郁中则以苔黄出现频率最高,痰中以苔腻出现频率最高;最常见的脉象依次为脉弦、脉细、脉数、脉滑,而在瘀证中以脉细出现频率最高。原发性高血压所用药物的基本属性如下:以性平偏寒为主,瘀、痰、气虚相对其他证而言温性药物使用比例稍多;甘味药物使用最为广泛,其次为和苦味、辛味药,而火、肝郁则以苦味药的使用最广泛;总数据库及各证型均以归肝经的药物使用最为广泛,次要归经稍有不同,总库为肾经、脾经、肺经、心经、胃经,阳亢、阴虚为肾经、心经,痰、气虚、肝郁为脾经、肺经,瘀为脾经、心经,火为肺经、心经,风为心经、肺经。药物功效以强筋骨、平抑肝阳、平肝潜阳、补肝肾、清热凉血最多。各证所使用的的药物功效差别则较大,具体如下:阳亢-平肝潜阳、强筋骨、补肝肾、平抑肝阳、清热凉血;阴虚-强筋骨、平肝潜阳、补肝肾、清热凉血、平抑肝阳;瘀-润肠通便、活血祛瘀、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痰-燥湿化痰、利水渗湿;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风-平肝潜阳、平抑肝阳;气虚-润肠通便、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肝郁-清热解毒、平抑肝阳、清热燥湿、平肝潜阳、疏肝解郁。原发性高血压最常用的核心药物是牛膝、钩藤、白芍、茯苓、天麻、地黄、甘草,各证素使用药物差别较大,具体如下:阳亢-钩藤、牛膝、白芍、天麻、地黄、石决明、菊花、牡蛎、夏枯草;阴虚-地黄、牛膝、白芍、钩藤、牡蛎、天麻、石决明、菊花;瘀-丹参、牛膝、川芎、赤芍、当归、红花、天麻、钩藤、地龙、茯苓;痰-半夏、茯苓、天麻、钩藤、陈皮、白术、甘草、丹参;火-黄芩、夏枯草、钩藤、栀子、甘草、地黄、白芍、牛膝;风-钩藤、天麻、牛膝、白芍、地黄、石决明、菊花;气虚-黄芪、当归、甘草、川芎、茯苓、白芍、白术、党参、牛膝;肝郁-柴胡、栀子、白芍、甘草、黄芩、菊花、夏枯草、钩藤。原发性高血压最常用的药对有:钩藤-天麻、牡蛎-龙骨、茯苓-白术等,各证型常用的药对有阳亢:钩藤-天麻、牡蛎-龙骨、白芍-地黄;阴虚:白芍-地黄、钩藤-天麻、牡蛎-龙骨;瘀:川芎-当归;痰:半夏-白术;火:栀子-黄芩;风:钩藤-天麻;气虚:黄芪-当归;肝郁:柴胡-白芍。高频药物的常用剂量如下:常用剂量为6g的药物有:甘草;常用剂量为10g的药物有:陈皮、柴胡、天麻、黄芩、菊花、当归、川芎、地龙、牡丹皮、栀子、半夏;常用剂量为15g的药物有:牛膝、钩藤、白芍、茯苓、地黄、丹参、夏枯草、泽泻、桑寄生、杜仲、赤芍、酸枣仁;常用剂量为30g的药物有:石决明、牡蛎、龙骨、葛根、黄芪。原发性高血压医案核心药物所对应的症状及药物配伍有所不同,除了头晕、头痛、眼花、心烦、失眠、这几个常见症状,牛膝常偏于心悸、梦多、耳鸣、口干、乏力;钩藤常偏于口干、头胀、睡眠不实、麻木、口苦;白芍常偏于心悸、梦多、耳鸣、口干、乏力;茯苓常偏于胸部胀闷、乏力、心悸、纳呆、睡眠不实、心烦、恶心;天麻常偏于睡眠不实、失眠、乏力、口干、麻木、胸部胀闷;地黄常偏于耳鸣、口干、腰酸、心悸、乏力;甘草常偏于胸部胀闷、乏力、心悸、失眠、纳呆、口干。结论:总的来说,通过构建原发性高血压医案数据库并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可以将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诊疗规律归纳为:辨证上,识标本虚实,辨阴阳盛衰,抓核心症状;治疗上,以肝为主、调和五脏;平气血、调阴阳;化痰、消瘀、疏肝、清火,据证应用;用药上,甘苦性寒药物为主,酌配辛温;成方运用有限,跟据证素选用核心药物为主;灵活使用药对;药量偏大,用时审慎。
苟筱雯,邸莎,王青,赵林华[6](2019)在《乌梅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文中认为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乌梅具有以下特点。1)用量范围为5~80 g,其中常用剂量为10~30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治疗息肉(直肠、鼻、声带、宫颈等部位),用量多为5~10 g;治疗泄泻、溃疡性结肠炎、小儿脾胃失调等病,用量多为10~30 g;治疗2型糖尿病,用量多为15~20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敛肺止咳配伍五味子、半夏、橘红,苦酸制甜治疗糖尿病配伍黄连,治疗各种增生、息肉配伍僵蚕、象牙屑、鳖甲等。乌梅丸苦酸并进、寒热并用,用治寒热错杂诸证。
刘婷婷[7](2019)在《月华丸(胶囊)对耐多药结核菌感染自噬关键蛋白LC3、Beclin-1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和探讨月华丸(胶囊)对耐多药结核菌感染单核巨噬细胞自噬关键蛋白LC3、Beclin-1的影响,从血清药理学及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其对耐多药结核菌感染巨噬细胞自噬的作用及其机制,为明确传统名方月华丸抗结核的效应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月华丸(胶囊)含药血清的制备。以人与大鼠间按体表面积换算等效剂量,取3.02mg·kg-1的剂量,给大鼠每日灌胃1次,连续灌胃7天,经腹主动脉取血制备含药血清。(2)含药血清有效浓度测定。CCK-8法检测月华丸(胶囊)含药血清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选取月华丸(胶囊)含药血清有效作用浓度。(3)按细胞:细菌=1:10构建细胞感染模型。(4)自噬关键蛋白LC3B、Beclin-1及其基因测定,以月华丸(胶囊)含药血清干预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实验共分为5组:(1)阴性对照组;(2)10%月华丸(胶囊)含药血清组;(3)自噬抑制剂组: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月华丸(胶囊)含药血清组;(4)自噬诱导剂组:雷帕霉素(Rep)组;(5)正常组:未被感染的细胞组。培养8小时后,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RT-q PCR法检测LC3B蛋白、Beclin-1蛋白及其基因表达情况。结果(1)CCK-8检测月华丸(胶囊)含药血清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活力作用表明,10%含药血清浓度时细胞增殖效果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间接免疫荧光测验显示:阴性对照组细胞胞浆中未见LC3B蛋白颗粒。与阴性对照组比较:10%月华丸(胶囊)含药血清组细胞胞浆LC3B蛋白颗粒明显增多;自噬诱导剂组细胞胞浆LC3B蛋白颗粒最多;自噬抑制剂组细胞胞浆中未见明显增多的LC3B蛋白颗粒。(2)Western blot显示:与阴性对照组、正常组、自噬抑制剂组比较,10%月华胶囊含药血清组、自噬诱导剂组细胞的Beclin-1、Beclin-1/β-actin比值均明显增加,Beclin-1蛋白表达增高,其差异的显着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对照组、正常组、自噬抑制剂组细胞间各比值差异的显着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3)RT-q PCR显示:与正常组、阴性对照组、自噬抑制剂组含药血清组比较,10%月华丸含药血清组、自噬诱导剂组细胞中LC3、Beclin-1m RNA相对于内参基因的表达量值明显增加,LC3、Beclin-1m RNA表达均增高,其差异的显着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阴性对照组、自噬抑制剂组间各值比较,差异的显着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月华丸(胶囊)含药血清能促进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的增殖,对其活力有促进作用。(2)10%月华丸(胶囊)含药血清调控Beclin-1、LC3 m RNA及蛋白表达增高。证明月华丸(胶囊)能诱导被耐多药结核菌感染巨噬细胞自噬。检测耐多药结核菌感染上述蛋白表达变化有助于为耐多药结核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丁齐又,赵林华,邸莎,郑玉娇,仝小林[8](2019)在《知母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文中研究表明整理历代医家文献,总结知母临床用量及配伍特点如下。1)临床用量范围为6~90 g。2)结合疾病、证型及症状选择知母的最佳剂量。如用于治疗以阳明热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为30~90 g,若要发挥较好的降糖功效,须达30~60 g;而若用于清虚热、养阴、生津以治疗内科杂病时,知母用量可在6~30 g。3)所治疗疾病不同,知母的配伍不同。如清解阳明热毒时常配伍石膏,降糖时常配伍赤芍、桑叶、黄连等;若用于滋阴清虚热则配伍黄柏、青蒿、鳖甲等。
陈中沛,张西俭[9](2017)在《张西俭教授湿滞互结证的观点和诊治经验(一)》文中研究指明张西俭教授,重庆市名中医,全国第4、5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工作室指导老师。张西俭教授在多年的工作中对湿滞互结证颇为关注,并深有体会,据法辨证施治临床疗效良好;笔者在跟师学习中,张师屡屡根据实例进行点拨和临床阐发,现将张师湿滞互结证相关的观点从病证释义、病因病机和诊治经验等方面做一个全面的总结,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张凌云[10](2017)在《“乌梅丸”加减预防结肠腺瘤术后复发及癌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以乌梅丸为基础,探讨结肠腺瘤术后复发及癌变的中医认识、相关因素等,并用乌梅丸加减观察其对预防结肠腺瘤术后复发及癌变的临床疗效,以及类胰岛素生长因子-l(IGF-l)和血清C肽在治疗前后水平的变化,为预防结肠腺瘤术后的复发及癌变提供治疗依据。研究方法:1.本研究的对象为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的所有住院及门诊治疗的结肠腺瘤术后患者60例,按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2.治疗组患者采用乌梅丸化裁加减治疗;对照组患者不作任何处理。3.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主要有一般资料分析,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比较,临床症状,腺瘤术后总体复发率比较,同时观察比较治疗前后的IGF-1和血清C肽水平的变化。研究结果:随访6个月后,60例患者中复发28例,总复发率为46.7%。其中对照组复发18例,复发率为60%,治疗组复发10例,复发率为33%,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存在差异(p<0.05)。对结肠腺瘤术后患者随访6个月,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除里急后重)与治疗前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IGF-1、C肽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IGF-1、C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IGF-1、C肽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IGF-1、C肽较治疗前降低,但差异尚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乌梅丸加减对预防结肠腺瘤术后复发及癌变疗效显着,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结肠腺瘤的术后复发率,促进患者症状的恢复,可有效降低IGF-1,血清C肽表达,适宜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二、名老中医龚志贤临床经验荟萃(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名老中医龚志贤临床经验荟萃(1)(论文提纲范文)
(1)青年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病理及中医证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4 调查问卷设计 |
1.5 数据处理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肠镜下表现 |
2.3 临床症状 |
2.4 中医证型分布 |
3 讨论 |
3.1 息肉发病性别、年龄及BMI情况 |
3.2 息肉数量、大小及形态 |
3.3 息肉部位 |
3.4 息肉病理 |
3.5 临床表现 |
3.6 中医证型 |
3.7 本研究对临床上大肠息肉防治的意义 |
3.8 展望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青年人群大肠息肉的中西医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三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附录四 |
致谢 |
(2)基于医案关联规则技术分析的乌梅丸方证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乌梅丸的源流与发展 |
1.1 乌梅丸方的出处 |
1.2 乌梅丸方药解析 |
1.3 乌梅丸证的病机研究 |
1.4 乌梅丸的现代发展运用研究 |
2 方证关系理论及研究进展 |
2.1 方证关系的来源及发展 |
2.2 方证关系的现代研究进展 |
3 关联规则 |
3.1 数据挖掘 |
3.2 关联规则 |
3.3 关联规则在中医中的应用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乌梅丸医案数据整理及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建立数据库 |
2.2 医案收集标准 |
2.3 数据规范 |
2.4 医案整理 |
2.5 数据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医案基本信息 |
3.2 频数分析结果 |
3.3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
第三部分 乌梅丸方证研究 |
1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 |
2 乌梅丸的症状特点 |
3 乌梅丸的舌象特点 |
4 乌梅丸的脉象特点 |
5 乌梅丸的药物特点 |
6 乌梅丸的药-症(征)特点 |
7 乌梅丸证的病机特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乌梅丸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济生乌梅片预防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及复发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复发率评价 |
2.4 腺瘤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
2.5 安全性指标 |
2.6 安全评价 |
2.7 数据管理 |
2.8 统计分析 |
2.9 受试者权益保护 |
2.10 质量控制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比较 |
2.1 一般资料 |
2.2 流行病学资料 |
2.3 入组前结直肠腺瘤情况 |
3 治疗后结直肠腺瘤复发情况 |
3.1 三组间术后1年复发率比较 |
3.2 三组复发患者的腺瘤情况比较 |
4 影响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
4.1 影响结直肠腺瘤复发的单因素分析 |
4.2 影响腺瘤复发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5 安全性观察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 现代医学对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的认识及预防 |
2 碳酸钙D3片对照组设立的理论依据及临床疗效分析 |
3 中医对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的认识 |
4 济生乌梅片预防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的理论分析 |
5 济生乌梅片降低结直肠腺瘤术后1年复发率 |
6 济生乌梅片降低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腺瘤的直径 |
7 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
8 不足和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医防治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知情同意书 |
附临床病例观察表 |
(4)乌梅丸加减治疗上热下寒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治疗方法 |
1.6 疗效观察及统计学方法 |
1.6.1 疗效评价标准: |
1.6.2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5)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原发性高血压医案知识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认识 |
一、原发性高血压概念 |
二、原发性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
三、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
四、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及预防 |
第二节 中医学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认识 |
一、古今认识 |
二、病因病机 |
三、辨证分型与治疗 |
第三节 中医药领域内数据挖掘技术应用概况 |
一、数据挖掘方法及其应用概述 |
二、数据挖掘在中医诊疗高血压方面研究进展 |
第四节 文献研究小结 |
第二章 建立数据库 |
第一节 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 |
一、西医诊断标准 |
二、中医诊断依据 |
第二节 文献来源及筛选 |
一、文献来源 |
二、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第三节 数据录入及规范化 |
一、数据录入 |
二、数据规范化 |
第四节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知识发现 |
第一节 原发性高血压医案总数据库知识发现 |
一、患者基本信息统计 |
二、常见症状统计分析 |
三、常见舌质频次统计 |
四、常见舌苔频次统计 |
五、常见脉象频次统计 |
六、中医诊断统计 |
七、证型统计 |
八、治法统计 |
九、方剂统计 |
十、药物基本属性统计 |
十一、常用药物使用频次统计 |
十二、常用药物聚类分析 |
十三、常用药物使用剂量统计 |
十四、中药-中药关联分析 |
十五、中药-中药复杂网络分析 |
第二节 原发性高血压医案常见证素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一、阳亢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二、阴虚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三、瘀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四、痰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五、火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六、风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七、气虚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八、肝郁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第三节 原发性高血压医案数据库常见中药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一、牛膝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二、钩藤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三、白芍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四、茯苓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五、天麻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六、地黄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七、甘草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第四章 结果讨论 |
第一节 就诊者基本情况分析 |
第二节 症状体征分析 |
一、症状分析 |
二、舌质、舌苔、脉象分析 |
第三节 中医诊断辨证及治法方剂分析 |
第四节 用药分析 |
一、药物基本属性分析 |
二、常用药物分析 |
三、药物配伍分析 |
四、药物聚类分析 |
五、常用药物用量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6)乌梅临床应用及其用量(论文提纲范文)
1 经典名方用量与配伍 |
2 名老中医用量与配伍 |
3 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用量与配伍 |
4 现代医家用量与配伍 |
4.1 乌梅丸加减 |
4.2 配伍 |
5 小结 |
(7)月华丸(胶囊)对耐多药结核菌感染自噬关键蛋白LC3、Beclin-1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细胞株及菌株 |
1.2 主要试剂 |
1.3 设备 |
1.4 月华胶囊制作 |
2.方法 |
2.1 月华胶囊含药血清制备及细胞培养 |
2.1.1 月华胶囊含药血清的制备 |
2.1.2 单核细胞的培养、传代、冻存、复苏 |
2.2 含药血清最佳浓度选择 |
2.3 耐多药结核菌的培养 |
2.4 耐多药结核菌感染细胞构建 |
2.5 耐多药结核菌感染的RAW264.7 细胞分组与给药 |
2.5.1 分组 |
2.5.2 给药 |
2.6 指标检测 |
2.6.1 Beclin-1、LC3B蛋白的定性定量分析 |
2.6.2 Beclin-1、LC3 基因的检测 |
2.7 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月华丸(胶囊)对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 |
2 10%月华丸(胶囊)对耐多药结核菌感染自噬关键因子LC3和Beclin-1 表达的影响 |
2.1 10%月华丸(胶囊)对耐多药结核菌感染自噬关键蛋白LC3 的影响 |
2.2 月华丸(胶囊)对耐多药结核菌感染RAW264.7 细胞Beclin-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2.3 月华丸(胶囊)对耐多药结核菌感染RAW264.7 细胞Beclin-1、LC3mRNA影响的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耐多药结核病的认识 |
1.1 关于结核病与肺痨的论述 |
1.2 月华胶囊组成及释义 |
1.3 月华胶囊功用及主治 |
2 现代医学对耐多药结核病机制的认识与治疗 |
2.1 全球耐多药结核病现状 |
2.2 耐多药结核病治疗及治疗难度 |
3 月华胶囊对耐多药结核菌感染自噬关键蛋白LC3、Beclin-1 影响的研究 |
3.1 结核感染与细胞自噬 |
3.1.1 MTB感染 |
3.1.2 细胞自噬 |
3.2 LC3和BECN1/Beclin-1 |
3.1.3 LC3 |
3.1.4 BECN1/Beclin-1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知母临床应用及其用量(论文提纲范文)
1 经典名方用量与配伍 |
2 名老中医用量与配伍经验 |
2.1 龚志贤 |
2.2朱良春 |
2.3 冯世纶 |
2.4 路志正 |
2.5 施今墨 |
3 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用量与配伍 |
3.1 张炳厚 |
3.2 仝小林 |
3.3 黄煌 |
3.4李赛美 |
4 现代医者用量与配伍 |
4.1 配伍黄柏 |
4.2 配伍黄芪 |
4.3 配伍桂枝 |
5 结语 |
(9)张西俭教授湿滞互结证的观点和诊治经验(一)(论文提纲范文)
1 病证释义 |
1.1 证名渊源 |
1.2 定义 |
2 病因病机 |
2.1 形成湿滞之邪 |
2.2 湿与滞互结中焦 |
2.3 痰(饮)滞互结中焦 |
2.4 湿滞互结与湿阻中焦和积滞不化 |
2.5 中焦气痹,病机之要 |
2.6 因郁化火 |
2.7 致火、风、毒上炎、外发、下迫、犯血 |
2.8 兼证 |
(10)“乌梅丸”加减预防结肠腺瘤术后复发及癌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结肠腺瘤的认识 |
1.1 结肠腺瘤病名溯源 |
1.2 结肠腺瘤术后复发及癌变的病因病机 |
2. 乌梅丸源流发展 |
2.1 古方发展运用 |
2.2 古方新用,在结肠腺瘤术后复发及癌变中的运用依据 |
第二部分 西医文献研究 |
1. 腺瘤癌变的病理表现 |
2. 结肠腺瘤术后复发及癌变相关因素 |
第三部分 研究内容 |
1. 立题依据 |
2. 立题目的 |
3. 研究对象 |
3.1 病例来源 |
3.2 诊断标准 |
3.3 纳入标准 |
3.4 排除标准 |
3.5 剔除、脱落病例标准 |
第四部分 实施方法 |
1. 治疗组方药组成 |
2. 观察指标 |
3. 症状疗效评级 |
4. 统计方法 |
第五部分 结果 |
1. 可比性分析 |
2. 疗效情况 |
3. 安全性观察结果 |
第六部分 讨论 |
1. 古方新用之乌梅丸方解 |
2. 君药乌梅在结肠腺瘤术后复发及癌变中的作用 |
3. 疗效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与血清C肽在结肠腺瘤癌变中的表达 |
观察表 |
知情同意书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名老中医龚志贤临床经验荟萃(1)(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年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病理及中医证型分析[D]. 陶莹.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1(09)
- [2]基于医案关联规则技术分析的乌梅丸方证关系研究[D]. 郑文玉.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3]济生乌梅片预防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及复发相关因素分析[D]. 孙志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乌梅丸加减治疗上热下寒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J]. 苏锦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20(04)
- [5]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原发性高血压医案知识发现[D]. 郭晓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乌梅临床应用及其用量[J]. 苟筱雯,邸莎,王青,赵林华. 吉林中医药, 2019(09)
- [7]月华丸(胶囊)对耐多药结核菌感染自噬关键蛋白LC3、Beclin-1的影响[D]. 刘婷婷.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知母临床应用及其用量[J]. 丁齐又,赵林华,邸莎,郑玉娇,仝小林. 吉林中医药, 2019(01)
- [9]张西俭教授湿滞互结证的观点和诊治经验(一)[J]. 陈中沛,张西俭. 中国中医急症, 2017(04)
- [10]“乌梅丸”加减预防结肠腺瘤术后复发及癌变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凌云.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