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超监测胎儿宫内状态130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韦玉月,梁伟璋,陈秉钧,龚景进,杨铱琳,李秀姿,贺芳[1](2021)在《宫内妊娠合并葡萄胎十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宫内妊娠合并葡萄胎的诊断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9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10例宫内妊娠合并葡萄胎的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性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同期本院产科分娩65 960例, 宫内妊娠合并葡萄胎的发生率为1/6 596。10例中, 完全性葡萄胎与胎儿共存(complete hydatidiform mole and coexisting fetus, CHMCF)和部分性葡萄胎与胎儿共存(partial hydatidiform mole and coexistent fetus, PHMCF)分别为4例和6例。10例患者年龄(30.9±4.1)岁, 范围为26~35岁;妊娠2.5(1~4)次。9例在22周+3(12周+3~32周+3)发现, 1例于孕9周+发现。(2)6例妊娠期反复阴道出血, 3例出现妊娠呕吐, 2例妊娠中晚期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例发生子痫前期, 1例发生重度二尖瓣反流伴轻度肺动脉高压。(3)10例血清β-hCG最高值为139 935(16 990~546 033)U/L, 其中CHMCF和PHMCF患者分别为212 500(200 000~546 033)U/L和60 768(16 990~225 000)U/L。(4)5例超声提示胎盘蜂窝状暗区, 2例超声仅提示胎盘增厚, 1例B超示双侧卵巢巨大黄素化囊肿、胸部CT见左肺下叶多个转移瘤、肺部MRI提示左侧肺部胸膜壁多个结节、盆腔MRI提示妊娠合并完全性葡萄胎, 1例超声提示胎盘水泡样, 1例超声提示胎儿腹壁连续中断、可见包块、其内可见胃泡、肝脏、部分肠管回声以及脐膨出, 1例为胚胎停育。(5)1例羊水胎儿染色体核型为46,XX, 未发现异常,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检测结果为arr[hg19](1-22)×2。其余病例拒绝产前诊断。(6)10例患者中, 3例予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引产术, 2例行药物流产+清宫术, 2例发生自然流产行清宫术、妊娠物可见胎儿及葡萄胎样组织, 1例葡萄胎局部侵犯子宫、行全子宫切除术, 1例因孕妇左下肺转移瘤行剖宫取胎术, 1例孕33周+4发生子痫前期、行剖宫产获得两早产儿;4例病理提示妊娠合并完全性水泡状胎块、免疫组织化学P57(-), 6例病理提示妊娠合并部分性水泡状胎块、P57(+)。(7)10例患者按葡萄胎术后随访, 2例CHMCF发生持续性滋养细胞疾病并予以化疗, 8例未发生持续性滋养细胞疾病。结论产前发现宫内妊娠合并葡萄胎后, 应立即鉴别PHMCF或CHMCF。CHMCF可能存在更高的流产、胎儿宫内死亡、早产、子痫前期等妊娠并发症风险, 是否继续妊娠, 应采取个体化原则。PHMCF患者胎儿畸形或胎儿丢失风险较高, 建议及时终止妊娠。
奚婷[2](2021)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 探究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黄体功能不足(LPD)型复发性流产(RS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2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学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机制。3 探究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急性衰老对胚胎着床的影响。4 以“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急性衰老为切入点,探究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分子机制,并对上述网络药理学预测机制进行验证。方法1 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脾肾两虚型LPD型RSA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培元补肾安胎方和西药地屈孕酮片治疗,对照组予西药地屈孕酮片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孕12周妊娠结局、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E2、P和β-HCG、盆腔B超,及治疗前后肝肾功、血常规等安全性指标。2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运用分子对接学对结果进行初步验证,具体方法如下:通过检索TCM、TCMSP数据库得到培元补肾安胎方的化合物;通过TCMSP、Pubchem、CHEMBL得到化合物对应的靶点;利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收集RSA相关基因;利用R语言得到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潜在靶点;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图;应用clusterProfiler包对共同靶点完成GO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采用MOE软件分子对接评估培元补肾安胎方重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活性。3 采用体内和体外实验相结合方法,体内实验:将ICR雌鼠随机分为PD0-PD9组、除衰组、对照组①、米非司酮(RU486)组、对照组②。PD0-PD9组分别于PD0-9天下午取材,除衰组、对照组①、RU486组、对照组②分别于PD5和PD9下午取材,观察对比胚胎着床数目,应用SA-β-gal染色、IHC、WB检测子宫内膜组织衰老标志物(SA-β-gal活性、P16蛋白)的表达。体外实验:不同浓度、时间点的甲羟孕酮(MPA)对2BS细胞进行干预,应用WB检测各组2BS衰老标志蛋白P53、P21、P16表达量,SA-β-gal染色检测2BS SA-β-al活性,光学显微镜观察2BS形态的改变,EdU检测2BS增殖功能,RT-PCR检测2BS SASP、PRL mRNA表达量。收集MPA诱导2BS的衰老上清液与HTR-8/SVneo共培养,应用CCK8、EdU、划痕及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HTR-8/SVneo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功能。4采用Clark经典复发性流产模型鼠造模方法造模,将CBA/J雌鼠随机分为12组。正常组B、模型组B、西药组B、中药低剂量组B、中药中剂量组B、中药高剂量组B在PD14取材计算胚胎丢失率;正常组A、模型组A、西药组A、中药低剂量组A、中药中剂量组A、中药高剂量组A在PD5下午取材,应用HE染色观察小鼠卵巢黄体面积,Elisa检测血清P水平,SA-β-gal染色检测内膜的SA-β-gal活性,WB和RT-PCR检测子宫内膜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IHC检测子宫P16蛋白定位分布及表达。结果1培元补肾安胎方对LPD型RSA临床疗效1.1保胎结局:治疗组保胎成功率93.33%高于对照组70%(p<0.05)。1.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60.00%(p<0.01)。1.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脾肾两虚型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改善LPD型RSA患者脾肾两虚型证候优于对照组(p<0.05)。1.4止血时间:治疗组平均止血时间4.29±0.46天短于对照组6.48±0.54天(p<0.05)。1.5腹痛消失时间:治疗组平均腹痛消失时间5.48±0.35天短于对照组8.63±0.84天(p<0.05)。1.6血清激素水平:治疗组在孕9、11、12周血清E2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孕6、7、9、11、12周血清P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孕8、9、10、11、12周血清β-HCG值高于对照组(p<0.01)。1.7 B超检查:治疗组胚胎发育与孕周相符22例,小于孕周6例,胎停育2例;对照组胚胎发育与孕周相符14例,小于孕周7例,停育9例。1.8不良反应:治疗组肝功异常1例,对照组肝功异常3例、皮疹1例,两组在安全性方面无差异(p>0.05)。2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作用机制2.1培元补肾安胎方潜在化合物及作用靶点:潜在化合物186个,作用靶点136个。2.2 RSA疾病靶点:经过筛选去重共得到RSA靶点1658个。2.3共同靶点筛选及互作网络构建:共同靶标65个,潜在靶点分别至少与两个化合物相连接。2.4 PPI网络的构建和关键靶点的提取:PPI网络中有65个节点,其中VEGFA、IL6、EGFR、MPAK8、ESR1等是关键靶点。2.5 GO和KEGG富集:GO主要涉及转录因子活性、单加氧酶活性等。KEGG主要涉及 PI3K-Akt、MPAK、P53 等。2.6分子对接:核心化合物和潜在靶点分子对接得分均≤-5.0 kcal/mol。3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内膜细胞衰老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研究3.1“种植窗期”内膜存在急性衰老的生理表现:IHC结果显示,P16蛋白在子宫内膜间质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胞核呈阳性表达,PD0-PD5组随着怀孕天数的增加P16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多,于PD5达到最大值,PD6-PD9组P16表达量逐渐减少。WB和β-gal染色也得出相同结果。3.2“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有利于胚胎着床:清除衰老细胞后胚胎着床数目、SA-β-gal活性、内膜P16蛋白表达量少于对照组(p<0.01)。3.3孕酮可诱导成纤维细胞衰老:与空白组相比,各组MPA干预后2BS细胞SA-β-gal活性和衰老标志蛋白P16、P21、P53表达量增多(p<0.01),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核增大,其中MPA(8μM)作用16天,各指标变化显着(p<0.01)。EDU结果显示MPA干预后2BS增殖减慢(;p<0.01)。RT-PCR实验结果显示,MPA组CXCL-2、CXCL-1 等 SASP、PRL mRNA 表达高于空白组(p<0.01)。3.4孕酮诱导细胞衰老是胚胎着床的重要条件:RU486阻断孕酮作用后胚胎着床数目、内膜P16蛋白表达量及SA-β-gal活性小于对照组(p<0.01)。3.5孕酮诱导形成的衰老微环境有利于滋养细胞功能:Senescent CM共培养的HTR-8/SVneo细胞水平和垂直迁移、侵袭功能强于Young CM组(p<0.01)。4基于“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研究4.1胚胎丢失率:模型组胚胎丢失率高于正常组(p<0.01),提示造模成功。中药各剂量组和西药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4.2血清P水平:模型组血清P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西药组血清P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4.3卵巢黄体面积:模型组黄体面积少于正常组(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西药组卵巢黄体面积多于模型组(p<0.05)。4.4 SA-β-gal染色:模型组内膜SA-β-gal活性少于正常组(p<0.01)。中药中、高剂量组和西药组内膜组织SA-β-gal活性多于模型组(p<0.01)。4.5内膜组织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模型组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低于正常组(p<0.05)。中药低、中剂量组、西药组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4.6免疫组化:P16蛋白在内膜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的胞核中呈阳性表达,模型组内膜P16蛋白表达量低于正常组(p<0.01),中药低、中剂量组、西药组内膜P16蛋白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1培元补肾安胎方能明显改善脾肾两虚证候,减轻阴道流血、腹痛症状,提高血清E2、P、β-HCG水平,促进胚胎发育,提高LPD型RSA的保胎成功率。2通过网络药理学初步明确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P53信号通路,调节细胞衰老,从而治疗RSA。3“种植窗期”内膜急性衰老是胚胎着床的必要条件之一,其中足量足时间的孕酮是诱导内膜衰老的重要因素。4 P不足、“种植窗期”内膜急性衰老不足可能是LPD型RSA发病机制。培元补肾安胎方可能通过提高血清P和卵巢黄体面积,增加“种植窗期”内膜P53、P21、P16表达,促进“种植窗期”内膜衰老从而发挥保胎作用。
连照安[3](2021)在《腹腔镜及开腹手术方式对宫内外复合妊娠宫内妊娠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两种手术方式腹腔镜(laparoscopy)及开腹(laparotomy)手术对宫内外复合妊娠患者术后宫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自建库到2020年6月的文献,筛选文中同时涉及到腹腔镜及开腹手术治疗宫内合并宫外复合妊娠的病例对照研究及队列研究,提取相关数据,统计术后患者的流产、早产、足月产及总的活产情况,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总共纳入12篇文献,共537例患者,其中腹腔镜组304例,开腹组233例。总的流产情况(OR=1.91;95%CI:1.05,3.47),腹腔镜组高于开腹组(P=0.03);活产情况(OR=0.55;95%CI:0.32,0.93),开腹组优于腹腔镜组(P=0.03);早产情况(OR=0.98;95%CI:0.62,1.53)、足月产情况(OR=0.80;95%CI:0.55,1.16)两种手术方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HP的患者,开腹对比腹腔镜手术能够降低术后宫内妊娠流产并能提高术后宫内妊娠活产。【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宫内外复合妊娠的临床特点及腹腔镜和开腹不同手术方式对复合妊娠宫内妊娠结局的影响,为复合妊娠的临床诊治提供经验性意见。【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且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22例HP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开腹手术组(n=7)和腹腔镜手术组(n=15),通过追踪病例及电话随访术后宫内妊娠结局,对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和宫内妊娠结局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2例患者中,1例为促排卵受孕,21例为IVF-ET术后,其中2例移植鲜胚(9.1%)、19例移植冻胚(86.4%)。既往基础疾病史(包括1例甲状腺功能减退,1例PCOS)2例(9.1%),既往盆腹腔手术史13例(59.1%),既往痛经者13例(59.1%)。2.22例患者TVS诊断时间为妊娠35-58天,平均45.45±7.41天。以阴道流血为首发症状者8例(36.4%),单纯腹痛者1例(4.5%),腹痛和阴道流血均存在者7例(31.8%),无症状者6例(27.3%)。ET部位分别为输卵管20例(90.9%),卵巢1例(4.55%),阔初带1例(4.55%)。7例患者接受开腹手术(31.8%),手术时间72-130分钟,平均101.86±21.29分钟;术中见异位妊娠破裂3例(13%),ET包块24cm者3例(13%),盆腔粘连4例(17.4%);盆腔积血0-300ml,平均135.71±154.69ml。15例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68.2%),手术时间20-145分钟,平均82±37.5分钟;术中见异位妊娠破裂4例(17.4%),ET包块24cm者5例(21.7%),盆腔粘连10例(43.5%);盆腔积血10-2000ml,平均346±590.13ml。3.7例接受开腹手术患者有1例患者(14.3%)术后2周胚胎停止发育行人工流产。5例患者(71.4%)均孕足月剖宫产分娩1活婴,母婴结局良好,其中1例新生儿(20%)出生后因高胆红素血症转儿科治疗;1例患者(14.3%)孕期出现妊娠期糖尿病(GDM);所有新生儿至今体格及智力发育良好。1例患者(14.3%)目前仍在继续妊娠中,孕24+周,无妊娠期并发症。15例接受腹腔镜手术患者7例(46.7%)术后发生流产,7例患者(46.7%)均孕足月分娩1活婴(4例顺产,3例剖宫产),其中2例(13.3%)孕期出现并发症,所有新生儿出生时评分良好,母婴结局平安,无1例新生儿转儿科,所有新生儿至今体格及智力发育良好,目前仍有1例患者正在继续妊娠中,孕24+周,无妊娠期并发症。两种手术术后术后宫内妊娠结局,包括流产率、活产率、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体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〇.〇5),所有新生儿无畸形,智力体格发育正常。【结论】开腹和腹腔镜手术均能有效治疗复合妊娠,手术方式不影响术后宫内妊娠结局。
王淑平[4](2020)在《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湿热内蕴型的临床研究及其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对比分析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与健康孕妇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探索中医体质分型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的关系,为临床预防、诊断、治疗以及护理提供新的中医理论依据参考。(2)从临床疗效、症状表现、血清生化指标以及围产结局等方面研究茵陈蒿汤对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影响,进而探讨茵陈蒿汤的作用药理机制及其临床应用价值。(3)通过比较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与正常孕妇体内相关免疫指标的表达水平,探讨Th17/Treg平衡对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机制的作用。(4)通过比较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免疫指标的变化,研究茵陈蒿汤对于Th17/Treg平衡的影响,进而从免疫学角度探讨茵陈蒿汤对于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1.中医体质分型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关系1.1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产科门诊以及住院部就诊患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且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患者13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取13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1)孕周≥28周,单胎且胎儿发育正常;(2)符合ICP诊断标准;(3)可依照末次月经及B超显示结果确定孕周;(4)无其他妊娠期并发症;(5)纳入孕妇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自愿参与同意书。1.2研究方法对130例正常孕妇及130例ICP孕妇均采用统一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及资料调查表》进行详细询问调查。研究对象回答《中医体质分类判定表》中的9个亚量表共60个条目的问题,每个问题均按5级评分,原始分值为1-5分,根据条目问题的不同有逆向评分(即5-1分);回答全部问题后,计算原始分值与转化分值,进而判定体质类型。1.3观察指标(1)收集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并统计分析;(2)对比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中医体质分型结果;(3)采用logistic回归对中医体质分型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进行相关性分析。2.茵陈蒿汤对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的临床研究及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2.1研究对象上述13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患者中符合湿热内蕴型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选取同期正常孕妇30例作为常规组。纳入标准:(1)孕周≥28周,单胎且胎儿发育正常;(2)符合上述ICP诊断标准;(3)可依照末次月经及B超显示结果确定孕周;(4)无其他妊娠期并发症;(5)纳入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自愿参与同意书;(6)符合上述ICP湿热内蕴型辨证标准;(7)纳入本研究前未进行ICP相关治疗且近期未使用性激素相关药物;(8)积极配合医生诊断治疗且对研究干预过程(服药、复查等)依从性高。2.2研究方法收集三组纳入对象基本资料,包括居住环境、工作性质、民族、文化程度、ICP史等,研究对象采用口服熊去氧胆酸(进口药物注册证号:H20150365),每日15mg/kg·d,连续14天一个疗程。观察组研究对象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茵陈蒿汤,茵陈蒿汤(茵陈18g,大黄6g,栀子9g),每日1剂,水煎至150ml,分早晚温服,连续14d。常规组正常孕妇不做药物干预治疗,仅定期按常规进行常规孕检。2.3观察指标(1)对比分析三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孕周、产次、ICP史、焦虑抑郁、居住环境、工作性质、文化程度等。(2)对比分析三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总胆汁酸(TBA)、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3)对比分析三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含量(IL-17、TGF-β、IL-35)(4)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皮肤瘙痒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5)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6)比较三组研究对象围产结果情况(7)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良围产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1.中医体质分型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关系(1)研究组130例ICP患者与对照组130例正常孕妇在年龄、孕周、产次、民族分布、职业性质、居住环境、文化程度等个人基础资料方面不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2)在130例对照组健康孕妇中,平和质状态为68例,占比52.3%,研究组130例ICP患者中平和质状态为10例,占比7.7%,二组比较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主要分布于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三种中医体质类型,分别为66例(50.8%)、24例(18.5%)、12例(9.2%),并且该三种体质分布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3)痰湿质、湿热质状态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呈现正相关性(OR>1,P<0.05),且平和质可能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潜在保护因素(OR<1,P<0.05)2.茵陈蒿汤对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的临床研究及对Th17/Treg的影响(1)观察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纳入对象在年龄、孕周、产次、居住环境、工作性质、文化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及ICP史高于健康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ICP患者体内血清生化指标(TBA、DBIL、TBIL、AST、ALT)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健康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TBA、DBIL、TBIL、AST、ALT)相比于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与治疗前比较均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TBA、DBIL、TBIL、AST、ALT)改善的程度要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组间数据对比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ICP患者体内血清IL-17水平含量显着高于常规组健康孕妇,且体内血清TGF-β、IL-35水平含量明显低于常规组健康孕妇,均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免疫指标细胞因子IL-17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免疫指标细胞因子TGF-β、IL-35均明显升高(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IL-17降低幅度与TGF-β、IL-35增加幅度要大于对照组,治疗后二组IL-17、TGF-β、IL-35含量对比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相比治疗前皮肤瘙痒评分均有所下降,且均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皮肤瘙痒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且二者皮肤瘙痒评分组间比较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一定程度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患者,且二者比较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痊愈、显效、有效例数分别为10例、12例、7例,无效例数为1例,对照组痊愈、显效、有效例数分别为5例、8例、10例,无效例数为7例。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达到96.7%,远远高于对照组的76.7%,二者比较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围产结局方面,早产、剖宫产、低体重儿、胎儿宫内窘迫、产后出血例数低于对照组,且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羊水污染、围产儿死亡例数二者不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P患者与常规组健康孕妇在围产结局方面比较均不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ICP患者与常规组健康孕妇比较,早产、剖宫产、胎儿宫内窘迫、产后出血数显着高于常规组,且二者比较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7)ICP史、焦虑抑郁、TBA、ALT、AST、TBIL与围产不良结局存在相关性(OR>1,P<0.05)。结论:(1)中医体质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关系,湿热质、痰湿质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病存在正相关性,而平和质状态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保护因素,说明湿热质、痰湿质体质状态的孕妇更易发生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上可尝试通过调和、药物等方式纠正患者偏颇体质进行防治ICP。(2)茵陈蒿汤有利于缓解ICP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含量,增强肝脏解毒功能,改善妊娠结局以及降低不良围产儿结局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3)茵陈蒿汤对于调节Th17/Treg平衡具有正面效果,可能通过调节Th17/Treg平衡,促进初始CD4+T细胞更多分化为Treg细胞,增加ICP患者体内细胞因子TGF-β以及IL-35的表达,并抑制Th17细胞的分化,降低IL-17的含量,减轻ICP患者免疫损伤,进而改善ICP患者病症及预后。
齐瑶[5](2020)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母体凝血功能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during pregnancy,ICP)对母体凝血功能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以期获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临床证据,为临床避免发生相关并发症和最佳妊娠结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8.1.1-2019.1.1在甘肃省人民医院建档立卡及分娩的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出216例孕妇作为实验组:1.将其按照血清总胆汁酸浓度(Serum total bile acid,TBA)的不同分为2组,轻度ICP组(10μmol/L≤TBA<40μmol/L)156例;重度ICP组(TBA≥40μmol/L)60例;随机选取216例正常孕妇设立为对照组。观察三组因程度不同对母体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具体研究: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 in time,TT)以及血小板(Platelet,PLT)水平;并研究分析不同ICP严重程度的围产儿结局,胎儿宫内窘迫、早产、羊水粪染,低体重儿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2.分析比较对照组及实验组产后出血是否具有差异性。3.为进一步明确ICP对围产儿的影响,将实验组216例样本根据起病孕周不同给予分层,具体为:A组:28周≤孕周<34周,87例;B组:孕周≥34周,129例。观察分析胎儿宫内窘迫、早产、羊水粪染,低体重儿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结果:1.轻度ICP组、重度ICP组P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ICP组与重度ICP组APTT、FIB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ICP组与重度ICP组TT、PL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ICP组APTT、FIB、TT明显高于轻度ICP组,PLT明显低于轻度IC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程度的ICP围产儿结局:重度ICP组在胎儿宫内窘迫、早产、羊水粪染、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方面发生率高于轻度ICP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ICP组较对照组在胎儿宫内窘迫、早产、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方面发生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孕妇羊水粪染率对照组低于轻度I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实验组中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中产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孕周ICP患者围产儿结局比较:A组围产儿发生胎儿宫内窘迫、早产和低体重儿的几率较B组围产儿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围产儿在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ICP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孕产妇凝血机制,增加患者出现产后出血的风险,应在临床工作中着重关注重度ICP患者,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2.重度ICP组胎儿宫内窘迫、早产、羊水粪染、低体重儿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组与对照组。说明ICP发病程度越严重,围产儿预后越差;3.ICP起病时间越早,胎儿宫内窘迫、早产和低体重儿的发生率越高。说明ICP发病时间越长,围产儿预后越差。故孕产妇一经发现并诊断ICP,需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密切关注胎儿情况,适当延长胎龄,及时终止妊娠,以取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江俊秀[6](2019)在《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的脐动脉血流频谱及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研究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monochrionic diamniotic,MCDA)妊娠多普勒脐动脉血流参数与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关系,探讨MCDA妊娠合并不同合并症时脐动脉血流变化特点,分析两胎儿间脐动脉血流差异与临床妊娠结局之间的联系,对妊娠期并发症及妊娠结局进行预测,为进行合理的孕期管理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我院)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产检资料相对完善的MCDA妊娠孕妇151例,收集孕妇及其新生儿的资料。根据是否出现并发症,分为无并发症组、双胎输血综合征组(twin-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TTTS)、选择性宫内生长受限组(selective in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s IUGR),妊娠期糖尿病组(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胎膜早破组(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ROM)和子痫前期组(preeclampsia,PE)。其中,并发症组为观察组,无并发症组为对照组,根据分组对各组妊娠结局及妊娠期间超声检查资料的脐动脉血流参数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合并不同合并症时的双胎出生体重、体质量差异、出生体长、出生头围、新生儿出生1min Apgar评分、脐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脐动脉血流搏动指数(PI)和脐动脉血流速度峰谷比(S/D)等数据,探讨MCDA妊娠存在TTTS、s IUGR等并发症时,妊娠结局及脐动脉血流参数的变化情况,从而进一步探索MCDA并发症对脐血流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此外,通过对比32周之后分娩的MCDA妊娠两胎儿间妊娠结局的差异及孕期末次超声检查双胎之间脐动脉血流参数的差异,探索脐动脉血流频谱差异与MCDA两胎儿间妊娠结局相关性,为产前咨询及临床处理提供依据。1、资料收集拟定分娩情况调查表收集孕产妇及新生儿资料,内容包括年龄、孕产次、孕周、分娩方式、产科合并症、双胎出生体重、双胎出生体质量差异、双胎出生体长、双胎出生头围、新生儿出生1min Apgar评分、脐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脐动脉血流搏动指数(PI)和脐动脉血流速度峰谷比(S/D)。2、分组根据并发症的特点,设置六个组别,包括双胎输血综合征组、选择性宫内生长受限组、妊娠期糖尿病组、胎膜早破组、子痫前期组和无并发症组。其中不同并发症组设置为观察组,无并发症组为对照组。3、统计学分析。对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s),使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1、MCDA妊娠并发双胎输血综合征的产妇年龄及分娩孕周明显小于无并发症组,双胎出生体重、体长、头围和新生儿出生1min Apgar评分也明显较小。26周前的脐动脉RI值和29周前EDF异常血流发生率均大于无并发症组,其余脐血流参数无明显差异。2、MCDA妊娠并发选择性宫内生长受限的产妇分娩孕周明显小于无并发症组,双胎出生体重、体长、头围也明显较小。26-33周的脐动脉RI值、≤26周以及30-33周的脐动脉PI值、30-33周脐动脉S/D值和26周前EDF异常血流发生率均大于无并发症组,而30-37周EDF异常血流发生率小于无并发症组,其余脐血流参数无明显差异。3、MCDA妊娠并发妊娠期糖尿病的产妇产次明显大于无并发症组,≤26周的脐动脉RI值和PI值均大于无并发症组,34-37周EDF异常血流发生率小于无并发症组,其余脐血流参数无明显差异。4、MCDA妊娠并发胎膜早破的产妇双胎出生体重、体长、头围、出生1min Apgar评分明显小于无并发症组。两组间脐血流参数无明显差异。5、MCDA妊娠并发子痫前期组与无并发症组妊娠结局无明显差异,双胎出生体重、体长、头围和新生儿出生1min Apgar评分也明显较小。26周前的脐动脉RI值、PI值和EDF异常血流发生率均小于无并发症组,其余脐血流参数无明显差异。6、MCDA双胎间脐动脉RI值差异,PI值差异与双胎出生体重之差、双胎出生体质量差异、双胎出生体长之差、双胎出生头围之差、新生儿出生1min Apgar评分之差有明显相关性。而脐动脉S/D值差异与妊娠结局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MCDA妊娠,合并TTTS、s IUGR均与分娩孕周提前存在密切联系,其分娩孕周越小,双胎出生体重、体长、头围均明显减少。合并TTTS还会导致新生儿出生1min Apgar评分降低。2、合并胎PRMO会使双胎出生体重、体长、头围和新生儿出生1min Apgar评分下降。3、合并GDM、PE的孕产妇情况及妊娠结局与无并发症组无明显差异。4、MCDA妊娠合并不同合并症组与无并发症组的脐动脉血流发生差异时间不同。TTTS、PE在26周之前,GDM在26-29周,s IUGR在33周之前均有发生差异。PROM脐动脉血流与无并发症组无明显差异。5、MCDA妊娠晚期B超两个胎儿之间脐动脉RI的差值、PI的差值与两胎儿妊娠结局的差异有密切联系,可作为预测妊娠结局的指标,而脐动脉S/D的差值对于预测妊娠结局没有意义。
杨晓艳[7](2019)在《高龄产妇妊娠结局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近些年,生育年龄推迟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高龄妊娠人数正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随着高龄产妇(分娩时年龄≥35周岁的孕产妇)人数及比例的逐渐增加,高龄产妇的妊娠结局也越来越受到临床产科医师的重视。高龄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如早产、巨大儿、死胎死产等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因此,了解高龄产妇孕产期高危因素,可为保障优生优育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指导高龄产妇孕期保健,提高产科医疗技术质量,改善高龄产妇围产儿结局。目的分析高龄产妇妊娠结局的现状,并探讨高龄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相关影响因素,旨在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及妇幼保健院完善高龄产妇孕产期管理,降低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发生率,保障优生优育,改善高龄产妇围产儿结局。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安阳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456例高龄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作为高龄组(年龄3546岁),另选取同期在此院进行分娩的非高龄产妇180例作为非高龄组(年龄2234岁),比较两组产妇一般临床资料、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分娩方式、分娩及产褥期并发症、精神状态及围产儿结局情况。根据围产儿是否产生不良结局将高龄产妇分为不良结局组(n=72)和结局良好组(n=384),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分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高龄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1.高龄组产妇妊娠合并贫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龄组(P<0.01)。2.高龄组产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及羊水量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龄组(P<0.05或P<0.01)。3.高龄组产妇剖宫产率明显高于非高龄组(P<0.01)。4.孕晚期高龄组产妇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明显高于孕早期和非高龄组(P<0.01)。5.高龄组胎儿窘迫、早产儿、胎儿畸形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龄组(P<0.05)。6.二分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与高龄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是高龄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的危险性因素(OR>1)。结论1.高龄产妇不良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发生率、剖宫产率、孕期不良心理状态的严重程度及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高龄产妇。2.产妇年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是高龄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的危险性因素。
乐菁华,姚佳,王天成[8](2014)在《B超诊断羊水偏少孕妇阴道试产130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足月妊娠妇女B超检查提示羊水偏少,经临床补液治疗后,阴道试产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应用B超测定羊水指数估计羊水量,同时测定脐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S)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D)的比值(S/D),比较分析130李B超诊断羊水偏少者和130例羊水量正常的足月妊娠妇女阴道试产后的分娩结局。结果两组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差异无显着性,观察组胎心率变异减速(VD)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急诊剖宫产率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产妇在产后出血、产褥病率及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诊断羊水偏少的足月妊娠妇女,经临床补液治疗后,在严密监护下可以经阴道试产。
黄莺莺,张燕菲,张园,王志坚[9](2014)在《13例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病例的母儿预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的妊娠结局及母儿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住院分娩的13例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的母儿病历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调查。结果 1.孕妇情况:首次发现双胎之一胎儿死亡的时间在13+136+5周,平均29周。分娩孕周在3039+1周,平均35周。2.胎儿结局:存活胎儿出生体重在1 1302 890 g,平均体重2 220 g。2例存活儿B超发现异常,其中1例为透明隔增宽,1例为胎儿生长受限。1例新生儿重度窒息,1例新生儿轻度窒息,11例未发生新生儿窒息。死胎原因有脐带扭转1例、染色体异常1例、脐带绕颈1例、绒毛膜炎1例、胎盘早剥1例;8例死胎原因不详。3.产妇及存活儿随访情况:2例产妇分娩前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慢性高血压,分娩后仍存在;1例产妇患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复查血糖仍有异常。1例产妇发生产后出血,1例发生产后慢性DIC,11例产妇未发生晚期产后出血。存活儿现年龄2个月10岁,1例7岁患儿身体发育较同龄儿童滞后,1例查体发现凝血功能轻度异常。结论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是早产及剖宫产率增高的重要原因,孕晚期死胎对产妇凝血功能影响较大,顺产和剖宫产对母儿的结局无明显差别,存活儿的预后与孕龄、出生体重及有无窒息关系更为密切。
宋晓平[10](2009)在《羊膜镜检查、胎心监护仪与多普勒超声联合诊断胎儿窘迫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羊膜镜检查、胎心电子监护和B型超声三种检查单独及联合应用监测羊水情况对诊断胎儿窘迫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一种诊断胎儿窘迫的可靠方法。方法:于2007年1月-12月对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符合条件的256例孕妇在剖宫产终止妊娠前—24 h内或临产时均行胎心监护、B超、羊膜镜检查作为筛检方法,将三种检查单独、联合与后羊水情况进行比较,来探讨三种筛检方法在诊断胎儿窘迫的意义。结果:与分娩时羊水情况比较,将B型超声、胎心监护、羊膜镜三者单一检查的敏感度(SEN)、特异度(SPE)、阳性预测值(+PV)、阴性预测值(-PV)、Kappa值、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分别作对比:B超为72.3214%,34.7222%,46.2857%,61.7284%,0.0663,1.1079,0.7971。胎心监测为76.5766%,43.4483%,50.8982%,70.7865%,0.1891,1.3541,0.5391。羊膜镜为77.8761%,95.8042%,93.6170%,84.5679%,0.750031,18.5605,0.2309。B超、胎心监测联合检查,B超阳性组对羊水情况判断的一致性明显小于胎心监测阳性组(P<0.05);羊膜镜、B超联合检查,B超阳性组与羊膜镜阳性组对羊水情况的判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胎心监测、羊膜镜检查联合检查,羊膜镜阳性组对羊水情况判断的一致性明显小于胎心监测阳性组(P<0.05)。结论:羊膜镜检查的敏感度、阳性预测值、Kappa值、阳性似然比明显高于胎心监护、B超,说明羊膜镜的诊断价值较高,而且与分娩时羊水情况比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B超、胎心监测检查的基础上行羊膜镜联合试验,并联试验、串联试验灵敏度、特异度均增高,说明羊膜镜具有早期诊断价值,联合试验可提高诊断效率。而且说明联合检查能够早期发现胎儿窘迫,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检查手段,可成为诊断胎儿窘迫的可靠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二、B超监测胎儿宫内状态130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超监测胎儿宫内状态13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复发性流产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研究 |
2 复发性流产的治疗现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因病机 |
2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证型分布状况 |
3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治疗现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子宫细胞衰老与女性生殖功能 |
1 衰老细胞 |
2 子宫的生理解剖及功能 |
3 子宫衰老细胞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影响 |
4 子宫衰老细胞的治疗现状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黄体功能不足型复发性流产临床疗效观察 |
前言 |
1 研究材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作用机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子宫内膜细胞衰老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研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基于“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对复发性流产作用机制的研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研究总结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腹腔镜及开腹手术方式对宫内外复合妊娠宫内妊娠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腹腔镜及开腹手术方式对宫内外复合妊娠宫内妊娠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宫内外复合妊娠22例临床分析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复合妊娠的诊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湿热内蕴型的临床研究及其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中医认识及治疗研究进展 |
1.1.1 中医学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认识 |
1.1.2 中医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研究进展 |
1.1.3 中医体质分型与妊娠期及产后相关病症 |
1.2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西医认识及诊治发展状况 |
1.2.1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定义解释 |
1.2.2 ICP临床症状表现 |
1.2.3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引发因素与病理机制 |
1.2.4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诊断依据 |
1.2.5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西医治疗简述 |
1.3 Th17/Treg在 ICP患者体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1.3.1 Th17 细胞与Treg细胞 |
1.3.2 Th17/Treg平衡与ICP发生发展的关系 |
1.3.3 Th17/Treg平衡对ICP患者的临床意义 |
第二章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与中医体质分型的关系 |
2.1 研究内容及临床意义 |
2.2 临床资料 |
2.2.1 研究对象 |
2.2.2 ICP诊断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中医体质判定 |
2.3 研究方法 |
2.3.1 调查方法 |
2.3.2 中医体质分型方法 |
2.3.3 统计方法 |
2.4 结果 |
2.4.1 两组纳入对象个人基础资料比较 |
2.4.2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中医体质分型情况比较 |
2.4.3 中医体质分型与ICP相关性分析 |
2.5 讨论与小结 |
2.5.1 中医体质理论的发展 |
2.5.2 中医体质分型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
2.5.3 中医体质分型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相关性 |
第三章 茵陈蒿汤治疗ICP湿热内蕴型的临床研究及其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 |
3.1 研究内容和目的 |
3.1.1 研究对象 |
3.1.2 ICP诊断标准 |
3.1.3 纳入标准 |
3.1.4 排除标准 |
3.1.5 终止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干预措施 |
3.2.2 皮肤瘙痒症状评分标准 |
3.2.3 临床疗效判定 |
3.2.4 中医证候积分判定 |
3.2.5 观察内容 |
3.2.6 统计方法 |
3.3 结果 |
3.3.1 三组纳入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
3.3.2 三组纳入对象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比较 |
3.3.3 三组纳入对象治疗前后免疫指标比较 |
3.3.4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皮肤瘙痒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3.5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3.3.6 三组纳入对象围产结局情况比较 |
3.3.7 围产儿不良结局多因素Logistic分析 |
3.4 讨论 |
3.4.1 茵陈蒿汤治疗ICP的临床应用与作用机制探讨 |
3.4.2 茵陈蒿汤对ICP患者预后及围产结局的影响 |
3.4.3 茵陈蒿汤对ICP患者体内免疫细胞Th17/Treg平衡的影响 |
3.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伦理审查批件 |
(5)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母体凝血功能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1 概述 |
1.2 ICP的国内外研究现况 |
1.3 研究目的 |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1.4 实验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结果 |
2.1 基本资料的比较 |
2.2 不同严重程度的ICP对母体凝血功能的比较 |
2.3 不同严重程度的ICP对围产儿结局的比较 |
2.4 不同孕周的ICP对围产儿结局的比较 |
第3章 讨论 |
3.1 不同程度的ICP对母体凝血功能的影响及意义 |
3.2 不同程度的ICP对围产儿结局的影响及意义 |
3.3 不同孕周的ICP对围产儿结局的影响 |
3.3.1 不同孕周的ICP发生胎儿宫内窘迫的几率及意义 |
3.3.2 不同孕周的ICP发生早产的几率及意义 |
3.3.3 不同孕周的ICP发生羊水粪染的几率及意义 |
3.3.4 不同孕周的ICP发生低体重儿的几率及意义 |
3.3.5 不同孕周的ICP发生新生儿窒息的几率及意义 |
3.4 研究ICP的社会效益 |
第4章 结论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的脐动脉血流频谱及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MCAD妊娠合并不同合并症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分析 |
一、研究对象 |
二、分组 |
三、收集数据 |
四、统计分析 |
五、结果与分析 |
六、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MCAD妊娠合并不同合并症与脐动脉血流频谱的相关性分析 |
一、研究对象 |
二、分组 |
三、脐动脉血流测量方式 |
四、统计分析 |
五、结果与分析 |
六、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MCDA双胎妊娠双胎间脐动脉血流差异与妊娠结局相关系的临床分析 |
一、研究对象 |
二、分组 |
三、脐动脉血流测量方式 |
四、统计分析 |
五、结果与分析 |
六、小结与讨论 |
总结与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英文缩略词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高龄产妇妊娠结局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高龄产妇的妊娠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B超诊断羊水偏少孕妇阴道试产13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羊水偏少孕妇的处理与羊水采集 |
1.2.2 羊水偏少的B超诊断 |
1.2.3 处理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产前及产时监护 |
2.2 2组分娩情况比较 |
2.3 两组新生儿预后比较 |
2.4 两组剖宫产术后产妇恢复情况比较 |
2.5 羊水指数与实际羊水量的关系 |
3 讨论 |
(10)羊膜镜检查、胎心监护仪与多普勒超声联合诊断胎儿窘迫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方法 |
3. 诊断标准 |
4.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羊水情况比较 |
2. 胎心电子监测与羊水情况比较 |
3. 羊膜镜与羊水情况比较 |
4. 三种检查方法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对比 |
5. 三种检查方法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的对比 |
6. 三种检查方法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的对比 |
7. 三种检查方法的Kappa值的对比 |
8.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胎心监测联合检查对羊水情况判断的比较 |
9. 羊膜镜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查对羊水情况判断的比较 |
10. 胎心监测、羊膜镜检查联合检查对羊水情况判断的比较: |
11. 联合试验的评价 |
讨论 |
1. 胎儿窘迫的原因 |
2. 羊水与胎儿窘迫 |
3. 胎心监护与胎儿窘迫 |
4.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胎儿窘迫 |
5. 多指标监护与胎儿窘迫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四、B超监测胎儿宫内状态130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宫内妊娠合并葡萄胎十例临床分析[J]. 韦玉月,梁伟璋,陈秉钧,龚景进,杨铱琳,李秀姿,贺芳.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1(11)
- [2]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D]. 奚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腹腔镜及开腹手术方式对宫内外复合妊娠宫内妊娠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及临床研究[D]. 连照安.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湿热内蕴型的临床研究及其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D]. 王淑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母体凝血功能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D]. 齐瑶.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6]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的脐动脉血流频谱及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D]. 江俊秀. 暨南大学, 2019(03)
- [7]高龄产妇妊娠结局回顾性分析[D]. 杨晓艳.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8]B超诊断羊水偏少孕妇阴道试产130例临床分析[J]. 乐菁华,姚佳,王天成. 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 2014(02)
- [9]13例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病例的母儿预后分析[J]. 黄莺莺,张燕菲,张园,王志坚. 妇产与遗传(电子版), 2014(02)
- [10]羊膜镜检查、胎心监护仪与多普勒超声联合诊断胎儿窘迫的分析[D]. 宋晓平. 新疆医科大学, 2009(03)
标签: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论文; 胆汁淤积症论文; 羊水指数论文; 脐动脉论文; 羊水检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