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钢筋混凝土一般裂缝的成因与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纪奕东,邹小舟,裘煜,罗运海,熊哲,刘锋,李丽娟[1](2021)在《房屋建筑楼板裂缝及其防治措施》文中认为随着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房屋建筑中的广泛应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混凝土具有收缩、抗拉强度低等特点,导致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经常出现裂缝。裂缝的出现严重影响房屋建筑的美观性和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本文深入分析了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的开裂机理,分别从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施工、养护等方面对裂缝预防方案进行探讨总结,并提出可行的治理措施,为今后对房屋建筑裂缝的进一步研究、预防及治理提供参考。
郑博[2](2021)在《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施工阶段腹板沿管道开裂分析及防治措施》文中提出随着跨径的增大,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箱梁结构不断趋于宽箱、薄壁,在挂篮悬臂施工阶段大多出现与腹板下弯预应力束管道线形拟合程度较高的斜裂缝,裂缝最深处可达预应力波纹管附近。梁体的开裂加速了钢筋的氧化锈蚀与膨胀,增大了桥梁结构的挠度,对其使用性与耐久性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目前,对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施工阶段箱梁腹板沿管道开裂的研究不够清晰全面,无法为后续桥梁的施工提供有效借鉴。论文将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施工阶段箱梁腹板沿下弯预应力束管道斜裂缝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方面分析了腹板沿下弯预应力束管道开裂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平陆运河特大桥箱梁局部有限元模型,对施工阶段腹板沿管道开裂的理论影响因素敏感性进行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⑴采用弹性力学二维平面问题求解方法,推导了集中荷载作用引起的横向拉应力计算公式,确定了纵向下弯预应力束大吨位预压应力在腹板锚固区的应力扩散效应。并从理论方面分析了下弯预应力束管道偏位、箱梁空间效应与横向应力效应、腹板厚度、沿下弯预应力束管道混凝土强度等级及箍筋配束情况对腹板沿管道斜裂缝的影响机理。⑵建立了1/8跨处的7#特征节段局部有限元模型,模拟箱梁悬臂施工状态,研究了腹板下弯预应力束张拉引起的横向拉应力对沿管道混凝土主拉应力的影响规律。并确定了腹板沿管道斜裂缝的各理论敏感因素影响规律,发现腹板下弯束预压应力、竖向预压应力及腹板厚度对腹板混凝土主拉应力的影响较大。⑶建立了0#~3#节段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腹板下弯预应力束管道偏差位置及偏差方向对管道偏差区域附近混凝土主拉应力的影响规律,确定了腹板下弯预应力束管道施工定位时的最不利耦合工况;建立了0#~6#节段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了竖向预应力筋分别采用立即张拉、整体张拉及滞后张拉工序时,腹板竖向正应力沿梁段分布规律。建议腹板竖向预应力筋采用分段张拉,且滞后张拉梁段数越少越好。⑷针对论文分析的腹板在施工阶段出现沿管道斜裂缝影响因素,结合平陆运河特大桥从设计与施工两方面提出了腹板在施工阶段沿管道开裂的防治措施建议。
陈博文[3](2021)在《某双曲拱桥的承载能力评估及加固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随着我国交通运输量的增大,部分已加固双曲拱桥的承载能力无法满足运行要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威胁桥梁运行的安全性,需进行二次加固。所以准确评估双曲拱桥的承载能力和针对桥梁实际技术状态选择最优的二次加固方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一座需二次加固的双曲拱桥为研究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完成桥梁承载能力评估及加固方法的比选。研究的主要内容为:(1)根据桥梁的桥面系、主拱圈和拱上建筑等结构,归纳双曲拱桥各结构的典型病害类型及表现形式。分析双曲拱桥的病害成因,即构造缺陷、设计荷载低、施工技术不足和交通运输量大等。(2)根据规范完成桥墩与主拱圈的抗推刚度计算,推得桥梁不考虑“连拱作用”。将三跨双曲拱桥拆分为两个边孔跨和一个主孔跨。对拆分的主孔跨与边孔跨分别进行承载能力检算,确定桥梁的主孔跨承载能力不足。(3)完成桥梁主体结构的病害和材料性能的检测,总结桥梁损伤情况与病害成因,根据检测结果评定桥梁技术状态等级。拟定桥梁静载试验方案,进行桥梁的静载试验。分析载荷试验中桥梁控制断面挠度和应变结果,完成桥梁承载能力的评估。(4)介绍双曲拱桥常用加固方法及其优缺点和适用条件,结合该桥2007年采用增大截面法加固、不能中断交通施工和桥梁管养技术不足等实际情况。选择粘贴钢板法、缩跨法和改变主拱圈截面形式法作为比选的加固方法。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分别建立桥梁主孔跨的三种有限元加固模型。以荷载作用下桥梁控制截面的位移值、最大应力和结构自振频率为控制指标,分析三种加固方法的控制指标变化情况。(5)对比三种加固方法的控制指标,研究表明:在相同的荷载作用下,缩跨法加固使桥梁主孔跨的拱顶截面拱肋位移减小,位移横向分布最平均,最大应力降幅最大,结构整体刚度增幅最大。从而确定缩跨法为该桥的最优加固方式。
田帅[4](2020)在《在役RC肋梁桥桥面板疲劳性能与维护规划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是一种经典的桥型,在我国应用较为广泛。随着我国公路交通量的快速增长,车辆荷载的快速增加,公路桥梁车辆活荷载应力水平已经明显增大,在车辆荷载长期的反复作用下,钢筋混凝土肋梁桥的疲劳问题不容回避。而钢筋混凝土肋梁桥在其服役时间内容易遭受疲劳荷载作用的是混凝土桥面板,而且大量的在役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旧桥,在建桥时对未来交通量预测的不准确,从而导致混凝土桥面板疲劳损坏日益严重,甚至出现疲劳塌陷问题。为了确保旧桥的运营安全,为桥梁的评估、维护、加固、设计等提供参考,对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桥面板疲劳性能评估与疲劳加固方法的研究已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从2017年开始,对在役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桥面板的疲劳性能与疲劳加固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共进行了 3片基准试验梁、4片疲劳试验梁、3片基准加固试验梁、3片疲劳加固试验梁及6个锚固试件等的试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在役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桥面板的疲劳破坏形态与评价体系、疲劳性能分析、疲劳加固性能分析、附加锚固分析、疲劳维护与规划分析等。主要工作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15座桥梁,调研了近10年来我国在役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桥面板疲劳破坏的现状,选取两座典型的钢筋混凝土肋梁桥进行桥面板实态检测,对比了国内外现有的钢筋混凝土桥面板疲劳损伤的判定基准。基于调研结果,在役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桥面板,疲劳破洞面积86.7%在3m2以下,以冲剪破坏为主,疲劳破坏年限主要体现在30年以内,比正常疲劳寿命要短10年以上,建桥后10~20年发生疲劳破坏的桥梁占46.7%,桥面板疲劳破坏年限严重地低于设计使用年限。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是影响桥面板疲劳破坏的关键因素之一,重铺桥面铺装不能延缓桥面板的疲劳破坏。我国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桥面板缺少疲劳评价体系。(2)选取16m跨径的钢筋混凝土简支T形肋梁桥,按照1:4相似比例,缩尺设计跨径为4m的试验梁,基于长宽比6.5、1.88的2片基准试验梁,通过静载试验测出桥面板的极限承载力,基于长宽比6.5、3.76、1.88的3片疲劳试验梁,疲劳荷载水平取0.515,进行定点等幅疲劳加载试验。基于试验结果,在疲劳荷载作用下,桥面板表面产生放射状裂缝,发生冲剪破坏,长宽比为6.5、3.76、1.88的试验梁桥面板疲劳寿命的比值为1:1.228:1.396,在相同的疲劳荷载情况下,双向板的疲劳性能好于单向板。(3)基于疲劳试验,使用ABAQUS建立试验梁有限元疲劳损伤分析模型,分别分析长宽比、疲劳荷载水平、板厚对桥面板疲劳性能的影响,探讨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桥面板的S-N曲线。基于模拟分析,桥面板长宽比由6.5降低到3.76、1.6,其疲劳寿命分别延长15%、33%,双向板疲劳寿命长出单向板20%左右,疲劳荷载水平由0.383降低到0.271,其疲劳寿命延长54%,当桥面板增厚12.5%时,桥面板的疲劳寿命延长15%左右。在相同的疲劳荷载水平、疲劳损伤次数下,长宽比较小的桥面板剩余承载力,高于长宽比较大的桥面板,板厚对桥面板疲劳性能的影响大于长宽比,小于疲劳荷载水平。(4)选取条形钢板、碳纤维布和碳纤维网格,作为桥面板疲劳加固材料,选择长宽比2.8的试验梁作为桥面板加固对象,依次开展静载破坏试验、疲劳荷载水平为0.515的定点等幅疲劳加载试验,探讨疲劳加固下桥面板S-N曲线。基于试验结果,当荷载循环次数达到疲劳寿命的90%以上时,加固桥面板在加载点处出现疲劳主裂缝,未加固、碳纤维布加固、碳纤维网格加固、条形钢板加固的试验梁桥面板,其疲劳寿命之比为1:1.754:1.789:1.533,桥面板加固后,其疲劳寿命延长53.3%~78.9%,桥面板加固后劣化速度明显放慢,在疲劳进展期,加固材料将桥面板的劣化值降低50%左右,在相同的疲劳荷载情况下,碳纤维布和碳纤维网格对桥面板的疲劳加固效果好于条形钢板加固。(5)通过6片试验板的加载试验,分析碳纤维布加固单向板的适宜锚固方法,针对桥面板上面补强的特点,开展碳纤维布与桥面铺装结构层间粘结性能研究。基于试验结果,非封闭碳纤维压条集中粘贴锚固、封闭缠绕碳纤维压条集中粘贴锚固的锚固效果,强于非封闭碳纤维压条有间隔粘贴锚固、钢板压条螺栓锚固,桥面板的剥离破坏发生在压条有间隔的锚固情况,碳纤维压条抵抗碳纤维布剥离破坏的能力强于钢板压条,对钢筋混凝土肋梁桥单向板加固时,适宜采用非封闭碳纤维压条集中粘贴锚固的形式,加铺碳纤维的桥面板与桥面铺装结构层间的抗剪强度、黏结强度满足要求。(6)以折衷规划、失效树规划为基础,借鉴机械设备维修规划理念,建立在役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桥面板疲劳的维护与规划模型,采用Weibull分布理论,分析桥面板疲劳寿命与不同破坏概率之间的关系,疲劳荷载水平取0.515,疲劳维修时间节点取0.4倍的疲劳寿命时,模型失效概率不到0.01,维修时间节点取为0.2倍的疲劳寿命时,模型失效概率为0.00011~0.000013。
姚卫忠[5](2020)在《保障房混凝土裂缝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发展保障性住房是改善我国普通民众居住环境的重要举措,得到国家大力支持,是十三五期间住房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在调研国内部分保障房项目施工及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目前大规模保障房所面临的质量问题,利用具体案例对影响较大的裂缝问题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关键区域的开裂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实际调研结果对保障房较常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从不同原因造成的保障房混凝土开裂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一般性的预防保障房混凝土开裂的措施。(2)对目前的混凝土裂缝修复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了填充法、化学灌浆法、自修复法等常用裂缝修复方法的特点及修复步骤,并比较了不同修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分析了实际工程中不同部位裂缝出现的原因及对应的修复措施和效果。(3)针对保障房中的屋面、卫生间等开裂影响较大且经常接触水的区域,提出采用掺加自修复材料的方法来修复裂缝,设计并浇筑了不同渗透结晶材料掺量的再生混凝土试件,对其进行了压力荷载下的预开裂,然后经一定时间的浸水养护后,测试了裂缝修复情况和抗压强度修复情况,得出了适用于再生混凝土的最优渗透结晶材料掺量。(4)针对保障房建设过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为避免连续浇筑过程中混凝土内外温差太大造成开裂,设计了不同类型的配合比并在部分配合比中添加了膨胀剂,测试了其水化热,然后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实际工程的数值模型,并针对不同外部环境及浇筑情况分析了混凝土浇筑期间的温度变化,得出了最大内外温差,预测了浇筑过程中的开裂情况,为实际施工过程提出了建议。实际浇筑结果验证了数值分析的可靠性。本文对保障房混凝土的开裂原因、表现及常用修复方法的系统总结,可以为目前大规模开展的保障房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提高其施工质量。同时针对卫生间等有水环境下提出的混凝土裂缝自修复方法以及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提出的配合比和开裂预测方法可以为保障房中的此类关键工程提供借鉴。
李川[6](2020)在《简支空心板梁桥受力特征及病害处理技术》文中研究指明空心板梁桥是中小跨径桥梁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桥型,由于空心板梁桥数量大,导致出现了很多典型病害,主要包括空心板梁底裂缝、铰缝破损、桥面铺装纵向开裂,本论文主要针对这些病害进行统计、分析,阐述病害的特征及对病害原因进行分析。通过有限元分析原理计算桥面铺装参与空心板梁结构整体受力,分析超重货车及大件运输车对空心板梁的影响,分析并总结空心板梁桥常见病害的维修加固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阐述论文研究的背景、空心板梁结构发展史、各套空心板梁标准图结构构造的特点、空心板梁桥常见病害及结构受力性能研究现状。2、通过具体桥梁检测项目为背景,对桥梁分类统计,总结空心板梁桥常见病害及与这些统计对象的关系,同时阐述空心板梁桥的常见病害特征及对病害原因进行分析。3、研究桥面铺装、车辆荷载对空心板梁桥的受力性能影响,重点分析大件运输车辆对空心板梁桥的受力影响情况,主要包括大件运输特征的阐述、空心板梁桥安全储备的分析、空心板梁桥抗力计算、空心板梁桥在大件运输车辆荷载作用下承载能力的计算。进一步提出在大件运输车辆荷载作用下,空心板梁桥承载能力综合检算系数Z1的计算方法。4、通过空心板梁桥实际案例分析,阐述空心板梁桥常见病害的维修加固方案,重点对空心板梁底粘贴纵向钢板及碳纤维布进行加固计算、设计。研究加固方案对空心板梁桥受力性能的影响。
陈同庆[7](2020)在《基于结构健康监测的预应力刚构连续梁桥开裂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在过去的十几年是道路桥梁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桥梁的建设水平也大大的提高。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更是凭借着其优越的跨越性,适应性,结构合理性,建造快速,应力强度高等显着的优势在众多桥型中脱颖而出。但是无论何种桥型随着服役时间的增加,都会出现各种病害问题。近年来,已经发现了不少大跨混凝土连续箱梁桥出现,跨中挠度过大,箱体裂缝急剧增加,普遍开裂等病害。病害的频频出现使得桥梁服役不再安全,将缩大桥的安全运营时间和使用寿命,因此急需我们研究其裂缝的扩展规律。本文以现役东营黄河大桥为工程实例,首先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全桥的杆系模型,对大跨预应力箱梁桥的最典型病害裂缝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箱梁纵向、竖向预应力和温度效应,以及混凝土收缩徐变对主拉应力的影响。从而分析得出预应力箱梁中最常见的裂缝类型之一——腹板斜裂缝的主要成因。本文还单独选择黄河大桥实际产生箱梁裂缝最多的跨中一段作为重点分析对象。运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主桥跨中桥段的实体模型,对典型病害梁段的细部应力分布特点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对其局部裂缝扩展规律进行详细讨论,从而验证了裂缝形成以及其扩展规律与应力过大、边界条件、加载规律、钢筋分布都密切相关。同时运用已建成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收集了近半年的应变、温度、以及车辆荷载信息。结合桥梁实际勘测的开裂情况,采用Matlab对桥梁的健康监测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获得了桥梁温度、应变与其裂缝扩展规律之间的联系。最后我们着重对混凝土刚构连续桥梁最典型的病害(挠度过大)与箱梁开裂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详细研究了箱梁顶板、腹板、底板等不同位置的纵向预应力钢束以及不同年限的混凝土收缩徐变对跨中挠度的影响程度。同时对影响桥梁长期功能退化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并给出了加固措施。
傅睿[8](2020)在《地下车库梁柱损伤成因分析及加固处理》文中研究表明面临城市土地资源缺乏与城市空间需求增加的矛盾问题,我国自“十三五”以来大力推动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随着地下建筑建造的不断开展,近年来我国地下结构在实际施工建造过程中频频发生结构破坏性事故,此类构件破坏形态相似但其受损成因各异。为减少此类工程事故的发生,本文通过对一个在建地下车库受损案例的分析探究其结构受损成因,并对其选用最优加固方案处理,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设计施工指导依据以及参考。基于结构安全性鉴定方法与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破坏准则,结合设计资料、施工背景以及现场检测结果等,建立实际施工环境下地下车库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在不同影响因素工况下地下车库的内力分布规律以及破坏表现形态。通过对比实际裂缝分布状态、裂缝形式与模型分析结果,验证了成因分析的正确性。得出了地下车库柱产生大量柱端水平裂缝主要是因为顶板长时间暴露所产生的温度效应和局部堆载超限这两个诱导因素使柱端施工缝质量缺陷位置处发生应力集中现象。提出了在顶板施工采用局部堆载时,尽量采用满跨形式堆载以减少小偏心受压柱的破坏范围;在结构必须考虑温度作用影响时,尽量控制竖向支撑构件的侧向约束强度,同时增强其构件的抗弯剪承载能力以减小温度的影响。基于加固设计的基本思路与原则,根据实际损伤柱的加固要求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增大截面加固法与外包型钢加固法,结合YJK鉴定加固模块初步确定了两种加固方案。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两种方案的加固柱模型,以两种加载方式即竖向位移与偏压来模拟柱实际受力情况。通过分析对比柱的反力-位移曲线以及等效塑性累积量PEEQ图和等效应力MISES云图,综合得出增大截面法优于外包型钢法。该方案已在本工程案例中运用,取得了良好的加固效果以及经济效果。
李运浦[9](2020)在《预应力连续箱梁早期腹板裂缝分析及防治措施》文中认为进入1980年代,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大跨度桥梁的主要桥型之一。这些桥梁逐渐投入使用、承受负荷、设计和施工中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尤其是不同性质的开裂问题较为普遍,以腹板斜裂缝最为明显。本文以红水河大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在设计、施工及运营期间内常见的突出病害和影响因素,将红水河大桥箱梁悬臂浇筑施工期腹板裂缝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主要针对腹板裂缝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红水河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为例,利用Midas/civil软件建立空间模型来模拟实际桥梁结构,根据计算结果,分析验算该桥在正常使用极限应力状态、承载能力极限应力状态及施工阶段应力状态的受力状况,讨论主梁腹板开裂原因。(2)总结红水河特大桥早期0#-5#块腹板开裂的原因,采取对应的防治措施进行模拟分析与实桥验证。通过控制实桥施工质量控制如优化混凝土设计配合比、加入钢纤维混凝土、分层对称浇筑、水化热保温、振捣控制等措施;(3)通过对比分析Midas/fea仿真模拟计算0#块水化热保温前后各测点的应力及温度变化情况,制定保温方案减少水化热作用;通过实桥建模对比分析加载龄期3d、7d、30d对收缩徐变的影响,相对湿度40%、70%、90%对早期收缩徐变的影响,制定相应的养护措施防治早期收缩裂缝。(4)通过0#-5#块以及后续块段施工的开裂结果对比,验证了红水河大桥的裂缝防治措施,有效避免了后续块段的开裂问题,也对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施工过程中的腹板开裂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姚嘉诚[10](2020)在《基于纳米改性水泥基渗透结晶材料的混凝土自修复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混凝土在浇筑和服役过程中易因物理化学作用产生裂缝。而裂缝的存在及发展趋势必然会影响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因此,改善和增强混凝土的裂缝自修复能力对于提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选用的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Cementitious Capillary Crystalline Waterproofing Materials,CCCW)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无机防水材料,能够借助水渗入混凝土的毛细孔或裂缝,促进未水化水泥颗粒与水的化学反应,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体,闭合裂缝和填补孔隙,提高混凝土密实性和自修复性能,从而起到恢复并提升混凝土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的作用。纳米SiO2(Nano Silica,NS)是一种经济实用的纳米材料,具有很高的活性和巨大的比表面积,不仅可以促进水泥水化反应,而且能够物理填充微孔隙,从而降低混凝土的孔隙率,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鉴于此,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778272)的资助下,通过试验研究了CCCW和NS对损伤修复后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氯离子侵蚀性能和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分析了混凝土修复后裂缝处水化产物的微观结构。主要成果如下:1、CCCW和NS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CCCW对混凝土早期强度有一定的削弱作用,但提高了混凝土的后期强度;NS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尤其是早期强度,但抗压强度随着NS掺量的增加而降低;复掺CCCW与NS能够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复掺情况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高于基准混凝土及单掺CCCW混凝土,且复掺CCCW与NS对混凝土强度的提升效果随着龄期的延长而增强。2、CCCW和NS对混凝土修复后抗压强度和微观结构的影响。清水环境下单掺CCCW和复掺CCCW与NS能够有效恢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且复掺情况下混凝土的自修复性能强于单掺情况;养护龄期越短,修复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越高;修复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着预加载应力水平的增大而增大;修复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强度恢复率和波速随着浸泡龄期的延长而增大;与基准混凝土和单掺CCCW混凝土相比,复掺CCCW与NS混凝土的裂缝修复后的微观结构在SEM观察下水化更加充分,结构更加密实。3、CCCW和NS对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性能的影响。复掺CCCW与NS混凝土和单掺CCCW混凝土的抗氯离子侵蚀性能明显强于基准混凝土,其中复掺CCCW与NS混凝土的抗氯离子侵蚀性能最强;清水环境下修复30d后复掺CCCW与NS混凝土的抗氯离子侵蚀性能明显强于未修复的复掺CCCW与NS混凝土;混凝土的氯离子浓度和氯离子扩散系数随着应力水平的增大而增大;随着侵蚀龄期的延长,不同应力水平下混凝土的氯离子浓度差值和氯离子扩散系数差值而逐渐降低,而混凝土的氯离子浓度均呈现上升趋势,且取粉深度越浅,氯离子浓度的变化越明显;对于三种配合比混凝土的同一取粉深度,各个侵蚀龄期之间的浓度差值随着侵蚀龄期的延长而降低,其中复掺CCCW与NS混凝土的浓度差值的下降趋势更明显。4、CCCW和NS对钢筋混凝土梁损伤修复后受弯性能的影响。试验梁的跨中截面应变较好地符合平截面假定;在不同的暴露环境下,三类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均得到了修复,其中复掺CCCW与NS对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的修复效果最佳;清水环境对复掺CCCW与NS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的修复效果最为明显;当预制裂缝宽度不大于0.3mm时,复掺CCCW与NS对钢筋混凝土梁的表面裂缝具有明显的修复效果。本文通过分析CCCW与NS对损伤修复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氯离子侵蚀性能以及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的影响,为解决混凝土建筑开裂、渗漏和耐久性失效相关方面的工程实际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钢筋混凝土一般裂缝的成因与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筋混凝土一般裂缝的成因与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房屋建筑楼板裂缝及其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常见裂缝的种类及成因 |
2.1 塑性沉降裂缝 |
2.2 塑性收缩裂缝 |
2.3 干缩裂缝 |
2.4 温度裂缝 |
3 裂缝的预防及治理措施 |
3.1 裂缝的预防措施 |
3.1.1 设计方面的预防措施 |
3.1.2 混凝土配合比方面的预防措施 |
3.1.3 施工方面的预防措施 |
3.1.4 养护方面的预防措施 |
3.2 裂缝的预防措施 |
3.2.1 表面修补法 |
3.2.2 压力灌浆法 |
3.2.3 填充法 |
4 总结 |
(2)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施工阶段腹板沿管道开裂分析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PC箱梁桥腹板开裂研究现状 |
1.2.2 PC箱梁桥腹板开裂对策研究现状 |
1.3 当前研究的不足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腹板非线性分析基本理论 |
2.1 工程背景 |
2.1.1 背景桥介绍 |
2.1.2 设计标准 |
2.1.3 材料参数 |
2.2 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本构模型 |
2.2.1 钢筋的本构模型 |
2.2.2 混凝土的本构模型 |
2.3 腹板沿管道斜裂缝有限元分析 |
2.3.1 非线性方程组求解 |
2.3.2 有限元分析的迭代收敛标准 |
2.3.3 有限元ANSYS分析建模关键技术 |
2.4 混凝土的破坏机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施工阶段腹板沿管道开裂分析 |
3.1 腹板下弯预应力束预压应力效应分析 |
3.1.1 腹板在弹性工作阶段应力状态分析 |
3.1.2 腹板下弯预应力束预压应力对主拉应力的影响机理 |
3.1.3 腹板下弯预应力束预压应力扩散效应研究 |
3.2 施工阶段腹板沿管道开裂其它影响因素分析 |
3.2.1 腹板下弯预应力束张拉引起的等效径向力敏感性研究 |
3.2.2 箱梁空间效应与横向应力效应敏感性研究 |
3.2.3 腹板厚度敏感性研究 |
3.2.4 下弯预应力束管道附近混凝土强度等级敏感性研究 |
3.2.5 腹板锚固区箍筋配束情况敏感性研究 |
3.3 施工阶段腹板沿管道开裂有限元分析 |
3.3.1 施工阶段腹板沿下弯预应力束管道应力分布规律 |
3.3.2 基于ANSYS的腹板沿管道开裂理论敏感因素研究 |
3.4 腹板开裂的理论敏感因素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下弯预应力束管道偏位和竖预应力筋张拉工序影响分析 |
4.1 腹板纵向下弯预应力束管道偏位影响分析 |
4.1.1 单一长度范围内管道向板外的横向偏差影响研究 |
4.1.2 管道向板内的横向偏差开裂研究 |
4.1.3 偏差区域位置对腹板沿管道开裂影响规律 |
4.1.4 管道最不利偏差工况组合研究 |
4.2 竖向预应力筋张拉工序影响分析 |
4.2.1 分段立即张拉对腹板应力影响规律 |
4.2.2 整体张拉对腹板应力影响规律 |
4.2.3 滞后张拉对腹板应力影响规律 |
4.2.4 三种竖向预应力筋张拉工序对比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施工阶段腹板沿管道斜裂缝防治措施研究 |
5.1 设计方面的防治措施建议 |
5.1.1 优化箱梁应力计算模式 |
5.1.2 增大沿管道箍筋配筋率 |
5.1.3 增大锚垫板尺寸 |
5.2 施工方面的防治措施建议 |
5.2.1 控制混凝土原材料品质 |
5.2.2 严格控制梁段混凝土施工质量 |
5.2.3 严格控制下弯预应力束管道的施工线形 |
5.2.4 保证预应力管道灌浆质量 |
5.2.5 竖向预应力筋的张拉顺序 |
5.3 腹板已有沿管道斜裂缝修补措施建议 |
5.3.1 面处理法 |
5.3.2 涂膜法 |
5.3.3 压浆法 |
5.3.4 粘贴加固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某双曲拱桥的承载能力评估及加固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双曲拱桥概述 |
1.1.1 双曲拱桥的起源和发展 |
1.1.2 双曲拱桥的构造和受力特点 |
1.2 双曲拱桥加固研究意义与进展 |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2 双曲拱桥的典型病害与成因分析 |
2.1 双曲拱桥的典型病害 |
2.1.1 桥面系主要病害 |
2.1.2 主拱圈主要病害 |
2.1.3 拱上建筑主要病害 |
2.1.4 下部结构及基础主要病害 |
2.1.5 其他附属设施主要病害 |
2.2 典型病害成因分析 |
2.2.1 结构自身不足 |
2.2.2 设计缺陷 |
2.2.3 施工原因 |
2.2.4 管养原因 |
2.2.5 交通原因 |
2.3 双曲拱桥的病害预防措施 |
2.4 本章小结 |
3 双曲拱桥结构分析 |
3.1 双曲拱桥内力分析理论 |
3.1.1 双曲拱桥传统计算理论 |
3.1.2 双曲拱桥有限元法 |
3.2 拱桥空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1 工程概况 |
3.2.2 桥梁计算简图 |
3.2.3 模型的参数 |
3.2.4 作用的选择 |
3.2.5 建立有限元模型 |
3.2.6 分析要点和假设 |
3.3 桥梁主孔跨结构分析 |
3.3.2 变形分析 |
3.3.3 控制截面强度检算 |
3.3.4 整体刚度分析 |
3.4 桥梁边孔跨结构分析 |
3.4.1 变形分析 |
3.4.2 控制截面强度检算 |
3.4.3 整体刚度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桥梁状态评估与检测 |
4.1 桥梁外观检测评定内容 |
4.1.1 外观检测评定的目的及流程 |
4.1.2 外观检测评定的项目及其要点 |
4.1.3 构件的编号 |
4.1.4 桥梁外观检测结果 |
4.1.5 桥梁外观调查评定结果 |
4.2 桥梁静载试验 |
4.2.1 静载试验目的 |
4.2.2 试验内容 |
4.2.3 试验方案 |
4.2.4 静载试验结果 |
4.3 评估与鉴定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5 加固方案法比选分析 |
5.1 加固方法分析 |
5.1.1 增大截面法 |
5.1.2 粘贴钢板法 |
5.1.3 调整拱轴线与压力线加固法 |
5.1.4 缩跨法 |
5.1.5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
5.1.6 改变截面形式法 |
5.1.7 加固方法比选分析 |
5.2 一次加固 |
5.2.1 概述 |
5.2.2 受力分析 |
5.3 粘贴钢板法 |
5.3.1 加固流程 |
5.3.2 变形分析 |
5.3.3 应力分析 |
5.3.4 自振频率分析 |
5.3.5 控制指标分析 |
5.4 缩跨法 |
5.4.1 加固流程 |
5.4.2 变形分析 |
5.4.3 应力分析 |
5.4.4 自振频率分析 |
5.4.5 控制指标分析 |
5.5 改变截面形式法 |
5.5.1 加固流程 |
5.5.2 变形分析 |
5.5.3 应力分析 |
5.5.4 自振频率分析 |
5.5.5 控制指标分析 |
5.6 加固方案控制指标分析 |
5.6.1 变形比较 |
5.6.2 应力比较 |
5.6.3 自振频率比较 |
5.6.4 比选结果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在役RC肋梁桥桥面板疲劳性能与维护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钢筋混凝土桥面板疲劳性能研究 |
1.2.2 钢筋混凝土桥面板疲劳加固研究 |
1.2.3 钢筋混凝土桥面板维护规划研究 |
1.2.4 当前RC肋梁桥桥面板疲劳性能研究与加固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在役RC肋梁桥桥面板破坏形态及评价体系 |
2.1 引言 |
2.2 疲劳破坏形态调查 |
2.2.1 调查状况 |
2.2.2 特征统计 |
2.2.3 典型旧桥桥面板疲劳问题的实态检测 |
2.2.4 桥面板典型破坏成因分析 |
2.3 在役桥梁疲劳损伤的评价体系 |
2.3.1 国内外桥面板损伤的等级划分 |
2.3.2 国内外桥面板疲劳损伤的判定基准 |
2.3.3 我国在役RC肋梁桥桥面板疲劳评价体系的趋向 |
2.4 本章小结 |
3 RC肋梁桥桥面板疲劳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疲劳性能试验 |
3.2.1 试验方案 |
3.2.2 试验现象描述 |
3.2.3 试验结果分析 |
3.3 疲劳模拟分析 |
3.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3.3.2 桥面板疲劳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RC肋梁桥桥面板疲劳加固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方案 |
4.2.1 RC肋梁桥桥面板加固方法的选取 |
4.2.2 试验梁设计 |
4.2.3 试验工况 |
4.2.4 试验装置与加载方法 |
4.2.5 测试内容与测点布置 |
4.3 试验现象与结果分析 |
4.3.1 静载试验桥面板破坏模式 |
4.3.2 疲劳试验桥面板破坏模式与破坏机理 |
4.3.3 疲劳荷载作用下裂缝发展规律 |
4.3.4 疲劳荷载作用下应变变化规律 |
4.3.5 疲劳荷载作用下挠度发展及疲劳退化规律 |
4.3.6 疲劳加固对桥面板使用寿命的影响 |
4.3.7 疲劳加固下桥面板S-N曲线探讨 |
4.3.8 桥面板适宜的疲劳加固方法探讨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静力性能的RC肋梁桥桥面板CFRP布补强方法 |
5.1 引言 |
5.2 试验方案 |
5.2.1 CFRP布锚固试验设计 |
5.2.2 CFRP布-桥面铺装界面粘结试验设计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5.3.1 CFRP布锚固试验结果分析 |
5.3.2 CFRP布-桥面铺装界面粘结结果分析 |
5.4 补强理论探讨 |
5.4.1 CFRP布锚固理论 |
5.4.2 CFRP布-桥面铺装界面粘结理论 |
5.5 本章小结 |
6 在役RC肋梁桥桥面板疲劳的维护规划模型 |
6.1 引言 |
6.2 模型的规划基础 |
6.2.1 折衷规划 |
6.2.2 失效树规划 |
6.2.3 设备维修规划 |
6.3 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
6.3.1 模型的建立 |
6.3.2 模型的应用 |
6.4 模型的可靠性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主要结论 |
本文创新点如下 |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保障房混凝土裂缝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保障房混凝土质量问题研究现状 |
1.2.2 保障房混凝土裂缝预防措施研究现状 |
1.2.3 保障房混凝土裂缝修复方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保障房混凝土裂缝类型及成因分析 |
2.1 荷载裂缝 |
2.1.1 荷载裂缝的开裂原因 |
2.1.2 荷载裂缝的防治措施 |
2.2 收缩裂缝 |
2.2.1 收缩裂缝的开裂原因 |
2.2.2 收缩裂缝的防治措施 |
2.3 温差裂缝 |
2.3.1 温差裂缝的开裂原因 |
2.3.2 温差裂缝的防治措施 |
2.4 沉降裂缝 |
2.4.1 沉降裂缝的开裂原因 |
2.4.2 沉降裂缝的防治措施 |
2.5 构造裂缝 |
2.5.1 构造裂缝的开裂原因 |
2.5.2 构造裂缝的防治措施 |
2.6 施工裂缝 |
2.6.1 施工裂缝的类型 |
2.6.2 施工裂缝的开裂原因 |
2.6.3 施工裂缝的防治措施 |
第三章 保障房混凝土裂缝修复方法分析 |
3.1 填充法与化学灌浆法修复裂缝 |
3.1.1 填充法 |
3.1.2 化学灌浆法 |
3.1.3 填充/灌浆法相关的工程应用 |
3.2 表面处理法与结构加固法修复裂缝 |
3.2.1 表面处理法 |
3.2.2 结构加固法 |
3.2.3 表面处理/结构加固法相关的工程应用 |
3.3 自修复法修复裂缝 |
3.3.1 自修复混凝土简介 |
3.3.2 结晶自修复 |
3.3.3 胶囊自修复 |
3.3.4 微生物自修复 |
3.3.5 自修复法相关应用 |
3.4 混凝土裂缝修复方法比较 |
第四章 水环境下开裂混凝土自修复效应试验研究 |
4.1 试验设计及材料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配合比 |
4.2 试件制备及试验过程 |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1 CCCW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4.3.2 开裂时间对再生混凝土自修复性能的影响 |
4.3.3 养护龄期对再生混凝土自修复性能的影响 |
4.3.4 预压程度对再生混凝土自修复性能的影响 |
4.3.5 CCCW改性再生混凝土裂缝修复及微观试验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保障房底板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开裂预测 |
5.1 工程简介 |
5.2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5.3 混凝土基本性能测试 |
5.4 混凝土水化热测试 |
5.4.1 水化热试验 |
5.4.2 水化热试验数据分析 |
5.5 大体积底板混凝土开裂预测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简支空心板梁桥受力特征及病害处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简支空心板梁桥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空心板梁结构发展历史 |
1.2.2 国内简支空心板梁病害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简支空心板梁桥结构受力性能研究现状 |
1.2.4 国外简支空心板梁桥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常见病害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
2.1 概述 |
2.2 桥梁分类统计 |
2.2.1 桥梁按结构形式分类 |
2.2.2 桥梁按全长及跨径分类 |
2.2.3 桥梁按技术状况评定等级分类 |
2.2.4 桥梁按路线分类 |
2.2.5 桥梁按修建时间分类 |
2.2.6 桥梁按病害分类 |
2.3 桥梁实际案例病害特征及原因分析 |
2.3.1 东蜀山桥实际案例分析 |
2.3.2 东岙桥实际案例分析 |
2.3.3 塘下金互通立交桥实际案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简支空心板梁桥受力性能影响分析 |
3.1 概述 |
3.2 荷载横向分布系数影响分析 |
3.2.1 铰接板法计算荷载横向分布系数 |
3.2.2 梁格法计算荷载横向分布系数 |
3.3 桥面铺装对简支空心板梁桥受力性能影响分析 |
3.3.1 桥面铺装对梁板挠度的影响分析 |
3.3.2 桥面铺装对梁板应力的影响分析 |
3.3.3 桥面铺装厚度对简支空心板梁受力的影响分析 |
3.3.4 桥面铺装强度对简支空心板梁受力的影响分析 |
3.4 车辆荷载对简支空心板梁桥受力性能影响分析 |
3.4.1 普通超重车辆对简支空心板梁桥受力性能影响分析 |
3.4.2 大件运输车辆对简支空心板梁桥受力性能影响分析 |
3.4.3 简支空心板梁桥极限车辆荷载的受力分析 |
3.5 简支空心板梁桥在大件运输车辆荷载作用下承载能力评定的影响分析 |
3.5.1 大件运输的特征 |
3.5.2 简支空心板梁桥承载能力安全储备的分析 |
3.5.3 简支空心板梁桥在大件运输车辆荷载作用下抗力影响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简支空心板梁桥维修加固分析 |
4.1 概述 |
4.2 简支空心板梁桥常见病害预防措施及维修加固方案 |
4.2.1 简支空心板梁桥常见病害的预防措施 |
4.2.2 简支空心板梁开裂加固方案 |
4.2.3 铰缝破损加固方案 |
4.2.4 桥面铺装纵向开裂加固方案 |
4.3 简支空心板梁桥实际案例加固方案 |
4.3.1 维修、加固设计内容 |
4.3.2 简支空心板梁桥加固设计计算分析 |
4.3.3 简支空心板梁桥详细加固设计 |
4.3.4 维修加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7)基于结构健康监测的预应力刚构连续梁桥开裂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混凝土连续刚构箱梁桥开裂机理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预应力连续箱梁桥裂缝成因分析 |
2.1 某刚构连续梁桥基本概况及检测系统 |
2.1.1 东营大桥的基本情况介绍 |
2.1.2 东营大桥的健康监测系统 |
2.2 混凝土桥梁裂缝的主要类型 |
2.2.1 混凝土的温度裂缝 |
2.2.2 荷载引起的裂缝 |
2.2.3 工程原材料引起的裂缝问题 |
2.2.4 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 |
2.3 箱型截面梁桥裂缝的主要形式 |
2.3.1 顶板裂缝 |
2.3.2 腹板裂缝 |
2.3.3 底板裂缝 |
2.4 预应力桥梁常见裂缝的成因分析 |
2.4.1 预应力连续箱梁腹板裂缝成因分析 |
2.4.2 预应力连续箱梁底板纵向裂缝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某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连续桥空间有限元模拟与参数分析 |
3.1 腹板斜裂缝分析 |
3.1.1 裂缝现状 |
3.1.2 腹板斜裂缝理论分析 |
3.2 有限元建模方法 |
3.3 模型尺寸 |
3.3.1 设计标准 |
3.3.2 桥梁结构 |
3.4 空间有限元整体建模过程 |
3.4.1 模型主要参数 |
3.4.2 模型简介 |
3.5 各影响因素对腹板主拉应力的影响分析 |
3.5.1 纵向预应力对腹板主拉应力的影响 |
3.5.2 竖向预应力对腹板主拉应力的影响 |
3.5.3 温度效应对腹板主拉应力的影响 |
3.5.4 参考不同设计规范对计算腹板主拉应力的影响 |
3.5.5 收缩徐变对腹板主拉应力的影响 |
3.6 腹板斜裂缝的成因总结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某在役预应力刚构连续梁桥跨中裂缝成因分析 |
4.1 现场检测的局部裂缝现状和抗裂要求 |
4.1.1 现役桥梁裂缝分布情况 |
4.1.2 桥梁裂缝特征 |
4.1.3 混凝土规范中对裂缝的有关验算规定 |
4.1.4 对预应力混凝土抗裂验算的规定 |
4.2 箱梁局部有限元分析 |
4.3 ABAQUS相关理论介绍 |
4.3.1 ABAQUS的混凝土本构关系 |
4.3.2 ABAQUS混凝土损伤理论 |
4.3.3 ABAQUS钢筋的本构关系 |
4.4 构件尺寸以及有限元建模 |
4.4.1 构件尺寸 |
4.4.2 模型单元 |
4.4.3 网格划分 |
4.4.4 接触关系 |
4.4.5 边界条件 |
4.5 FEM荷载模拟下应力分布与裂缝扩展 |
4.5.1 边界条件良好整体挠度下的应力分析 |
4.5.2 边界条件良好跨中挠度下的应力分析 |
4.5.3 一侧支座脱空的跨中挠度应力分析 |
4.5.4 底板约束失效的跨中挠度应力分析 |
4.5.5 预应力和表面压应力作用下的应力分析 |
4.6 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温度-应变裂缝分析 |
4.6.1 传感器类型及其参数 |
4.6.2 光纤传感器原理 |
4.6.3 传感器的测点布置 |
4.6.4 温度与应变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挠度与桥梁裂缝的相关性分析 |
5.1 国内外部分主梁挠度过大的病害实例 |
5.2 东营黄河大桥主桥挠度的相关性分析 |
5.2.1 纵向预应力与主桥挠度的相关性分析 |
5.2.2 收缩徐变与主桥挠度的相关性分析 |
5.3 基于长期监测数据的挠度与裂缝相关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考虑桥梁长期功能退化的影响分析与加固 |
6.1 现役混凝土桥梁寿命折减的主要因素 |
6.1.1 荷载的因素 |
6.1.2 运营环境的因素 |
6.1.3 建筑材料的因素 |
6.1.4 实例分析 |
6.2 考虑长期性能退化的影响分析 |
6.2.1 考虑箱梁支座失效对桥梁寿命的影响 |
6.2.2 考虑钢筋锈蚀对桥梁寿命的影响 |
6.2.3 考虑冻融损伤对桥梁寿命的影响 |
6.3 影响桥梁功能退化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
6.3.1 交通运输量的敏感分析 |
6.3.2 车辆超载的敏感分析 |
6.3.3 设计参数的敏感分析 |
6.4 桥梁工程混凝土裂缝的防控措施 |
6.4.1 干缩裂缝的防治对策 |
6.4.2 荷载裂缝预防措施 |
6.4.3 原材料的控制 |
6.4.4 完善裂缝处理技术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地下车库梁柱损伤成因分析及加固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背景 |
1.1.2 意义 |
1.2 国内外混凝土构件损伤及加固研究现状 |
1.2.1 地下结构构件损伤成因研究概况 |
1.2.2 结构加固处理方法研究概况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地下车库损伤调查及成因分析 |
2.1 地下车库工程概况 |
2.2 现场损伤现状检测与调查 |
2.2.1 工程事故背景简介 |
2.2.2 损伤检测鉴定内容及结果 |
2.2.3 损伤项目情况调查 |
2.3 地下车库分析模型建立 |
2.4 地下车库损伤成因分析 |
2.4.1 地下车库施工质量影响分析 |
2.4.2 地下车库承载力验算分析 |
2.4.3 地下车库顶板局部堆载影响分析 |
2.4.4 地下车库温度效应影响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结构受损案例加固方法比选 |
3.1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加固方法 |
3.1.1 增大截面加固法 |
3.1.2 外包型钢加固法 |
3.1.3 粘贴钢板加固法 |
3.1.4 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 |
3.1.5 钢筋钢丝网砂浆加固方法 |
3.2 加固方法初步选取 |
3.2.1 工程实例加固方法筛选 |
3.2.2 YJK软件验算两种加固方案 |
3.3 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比选及确定 |
3.3.1 ABAQUS有限元软件简介 |
3.3.2 ABAQUS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3 模型数据分析比较及方法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4 地下车库受损案例的加固设计 |
4.1 建筑结构加固的思路与原则 |
4.1.1 结构加固的基本思路 |
4.1.2 结构加固设计的基本原则 |
4.2 工程案例的加固设计 |
4.2.1 现存损伤柱修补加固方案 |
4.2.2 框架柱的加固设计 |
4.3 项目加固施工后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9)预应力连续箱梁早期腹板裂缝分析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
1.2.1 预应力连续箱梁腹板裂缝防治方法 |
1.3 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二章 腹板斜裂缝的形成机理分析 |
2.1 裂缝的形成机理 |
2.2 裂缝的基本概念 |
2.2.1 荷载裂缝的形成机理 |
2.2.2 非荷载作用引发裂缝 |
2.3 裂缝的分类 |
2.3.1 顶板裂缝 |
2.3.2 底板裂缝 |
2.3.3 腹板裂缝 |
2.3.4 横隔板裂缝 |
2.4 裂缝常见的防治措施 |
2.4.1 设计防治措施 |
2.4.2 施工阶段措施 |
2.4.3 运营阶段措施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应力连续箱梁桥实例整体分析 |
3.1 概述 |
3.1.1 病害统计 |
3.1.2 分析思路 |
3.2 施工工况及计算荷载 |
3.2.1 工程概况 |
3.3 整体模型分析有限元理论 |
3.3.1 数值分析模型 |
3.3.2 空间梁单元 |
3.4 红水河特大桥有限元模型 |
3.4.1 主要材料 |
3.4.2 模型计算荷载 |
3.4.3 正常使用极限应力状态 |
3.4.4 短期效应组合应力验算 |
3.4.5 长期效应组合应力验算 |
3.4.6 施工阶段腹板应力验算 |
3.4.7 有限元受力分析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预应力连续箱梁腹板裂缝控制措施研究 |
4.1 裂缝控制措施研究 |
4.2 预应力连续箱梁腹板早期裂缝成因探讨 |
4.2.1 水化热效应 |
4.2.2 混凝土收缩变形 |
4.2.3 施工质量分析 |
4.3 实桥控制措施 |
4.3.1 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措施 |
4.3.2 混凝土水化热控制措施 |
4.3.3 收缩徐变控制措施 |
4.4 裂缝控制措施结果 |
4.4.1 混凝土强度 |
4.4.2 箱梁裂缝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基于纳米改性水泥基渗透结晶材料的混凝土自修复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危害 |
1.2.1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 |
1.2.2 混凝土裂缝的危害 |
1.3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 |
1.3.1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简介 |
1.3.2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特点 |
1.3.3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研究现状 |
1.3.4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防水机理 |
1.4 纳米二氧化硅对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 |
1.4.1 纳米材料的特性 |
1.4.2 纳米二氧化硅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总结及思考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CCCW与 NS改性混凝土损伤修复后强度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概况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件制备及养护 |
2.2.3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CCCW与 NS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2.3.2 CCCW与 NS对混凝土自修复性能的影响 |
2.3.3 养护龄期对混凝土自修复性能的影响 |
2.3.4 应力水平对混凝土自修复性能的影响 |
2.3.5 浸泡龄期对混凝土自修复性能的影响 |
2.3.6 CCCW与 NS改性混凝土微观试验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CCW与 NS改性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概况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件制备及养护 |
3.2.3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CCCW与 NS对氯离子含量的影响 |
3.3.2 应力水平对氯离子含量的影响 |
3.3.3 侵蚀龄期对氯离子含量的影响 |
3.3.4 表面氯离子浓度计算 |
3.3.5 氯离子扩散系数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性混凝土梁损伤修复后受弯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概况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件设计及制备 |
4.2.3 试验加载方法及测量内容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裂缝开展情况分析 |
4.3.2 试验梁修复前后表面特征 |
4.3.3 破坏模式 |
4.3.4 平截面假定验证 |
4.3.5 挠度分析 |
4.3.6 极限弯矩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四、钢筋混凝土一般裂缝的成因与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房屋建筑楼板裂缝及其防治措施[A]. 纪奕东,邹小舟,裘煜,罗运海,熊哲,刘锋,李丽娟. 第二十一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1
- [2]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施工阶段腹板沿管道开裂分析及防治措施[D]. 郑博. 广西大学, 2021(12)
- [3]某双曲拱桥的承载能力评估及加固方法的研究[D]. 陈博文.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4]在役RC肋梁桥桥面板疲劳性能与维护规划方法研究[D]. 田帅.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5]保障房混凝土裂缝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D]. 姚卫忠. 江苏大学, 2020(02)
- [6]简支空心板梁桥受力特征及病害处理技术[D]. 李川. 浙江大学, 2020(01)
- [7]基于结构健康监测的预应力刚构连续梁桥开裂机理研究[D]. 陈同庆. 济南大学, 2020(01)
- [8]地下车库梁柱损伤成因分析及加固处理[D]. 傅睿.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9]预应力连续箱梁早期腹板裂缝分析及防治措施[D]. 李运浦. 广西大学, 2020(02)
- [10]基于纳米改性水泥基渗透结晶材料的混凝土自修复性能研究[D]. 姚嘉诚. 江苏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