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达时代阳光6200(论文文献综述)
薛艳[1](2019)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关系的统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企业管理国际化的推进,社会财富呈几何级数增长。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代价是自然资源的粗放式消耗、生态环境的灭绝式破坏、地区经济的非平衡发展,信息网络的两极式分化。在可持续发展压力严峻的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运动席卷全球,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经济体和社会组织的关注和重视,也对我国企业的持续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指出,2006年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元年”,自此之后,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逐步形成基本共识,在行为管理、企业实践、推进方式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尽管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增速却有所下降,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一些企业,包括管理者将社会责任投入与企业的短期绩效挂钩,当短期内回报达不到预想,甚至无回报时,就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投入只会增加运行成本,影响利润创造,因而放弃或拒绝履行社会责任。但也有学者指出,企业社会责任应该纳入到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中,通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树立积极健康的企业形象,获得顾客的支持与信赖,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能提高企业绩效,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关于企业是否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以及应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在此背景下,探索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承担与企业成长之间的作用路径和影响关系,不仅可以指导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实现持续成长,而且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社会问题的治理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从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成长的基本理论出发,首先界定两者的基本内涵,理论上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承担在传统价值链和新经济时代价值网中的作用,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之间的作用机理,构建了两者关系的概念模型,以考察不同所有制性质、上市时间、所属行业以及所属区域的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差异,及其与企业成长的影响关系。一方面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另一方面也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企业的成长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导。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一、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的概念模型提出本文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契约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企业成长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分析,提出一方面,无论是在传统企业价值链传递,亦或是新经济时代企业价值网形成的过程中,企业作为社会资本的集合体,通过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主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获得利益相关者提供的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创造价值增值,提升企业的成长能力。另一方面,企业的持续成长,使其有意愿有能力进行社会责任投资,更好地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形成良性互动循环过程。在剖析两者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的概念模型,为本文的实证研究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二、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现状与差异比较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差异导致企业成长表现不同。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从股东、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员工、政府和社会七个方面选择相关指标对不同性质、不同上市时间、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连续十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差异性检验。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为后续各章提供数据支持。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在不同所有制性质、不同上市时间、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的A股企业之间表现出显着的差异,国有企业中较好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比例较高,而非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效果更好;上市时间较长的老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强,上市时间较短的企业社会责任平均履行效果较好;制造企业相较非制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较好的企业占比更多,非制造业平均履行效果较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强,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高。三、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关系的作用路径分析为了考察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的作用关系,本文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对两者之间的作用路径进行实证分析。其中,从空间维度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成长、企业成长→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成长三种模型进行比较分析。时间维度上采用了自回归交叉滞后模型开展自回归、前因、后果和相互作用模型分析。根据时空两个维度的分析,使得研究结论更具可靠性。研究发现:截面路径分析模型的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的路径系数为0.60,三类模型中系数最大,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程度最大,且关系显着;企业成长对企业社会责任,以及两者相互影响的路径系数较小,且均不显着。纵向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成长的预测变量,企业当年承担社会责任,对当年及下一年的企业成长有正向的影响,且跨期的预测效应不变;企业成长并不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预测变量。四、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轨迹的动态影响分析企业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发展变化随时间推移存在显着不同的群体异质性。本文首先探讨企业成长轨迹的变化过程,采用增长混合模型(GMM)将企业成长轨迹分成不同的潜类别,然后以潜在类别分类结果作为因变量,继而引入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规模等协变量作为预测变量,建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承担对企业成长的动态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企业成长轨迹存在三个显着不同类别,分别是“缓慢上升成长”、“缓慢下降衰退”和“高速上升成长”组。样本资料中约有81.4%的上市公司样本属于“缓慢下降衰退”组,说明我国上市企业的成长情况不容乐观。以“缓慢下降衰退”组为参照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规模对高速上升成长组的正向影响更加显着;产权性质、企业年龄和行业特征变量对缓慢上升组的影响显着高于高速上升成长组;所属区域对高速上升成长组的影响高于缓慢上升成长组,但差异效应并不显着。五、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的倾向值匹配分析为了消除异质性因素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本文运用倾向值得分匹配分析法(PSM),将产权性质、企业年龄、企业规模、所属区域等因素进行了相对评分,实现相似条件下的匹配,从而分离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将企业成长表现的差异仅归结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不同,而不是企业规模、产权性质等其他混杂变量。这不仅为研究企业成长的差异提供直接的依据,同时为制定差异化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方面提供有效的指导。研究发现:排除其他因素后,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具有时滞效应。考察期内处理组企业成长在第1、2年与控制组相比,差异并不显着,到第3、4年处理组企业的成长显着高于匹配后的控制组企业。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的概念模型,弥补现有研究缺乏理论支撑的不足;第二,比较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差异,丰富已有研究成果;第三,从时空两个维度验证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的因果关系,所得结论更可靠;第四,构建增长混合模型,更好地解释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的动态效应;第五,计算出企业社会责任承担对企业成长的净效应,研究结论更具实际意义。总之,本文立足于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成长理论,全面分析了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作用,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企业的持续成长提供了一定的实践指导。
陈碧娇[2](2019)在《基于动、静态多源数据的城市开敞空间供需互馈评价 ——以当涂县总体城市设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敞空间系统是城市推进绿色发展,共筑生态文明的有利抓手,而现今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对开敞空间系统没有相应完善的评估和编制方法,随着城市设计对优化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改善城市风貌的作用日趋显着,在总体城市设计层面对开敞空间系统进行定量分析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而运用新兴数据方法对城市空间进行量化评估是规划发展的一大趋势。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开敞空间的相关研究,发现存在以数据增强量化研究逐渐取代传统访谈、调查研究,以联系经济、社会、文化多角度分析逐渐取代单一角度分析的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综述了大数据应用于城市规划领域和基于动、静态数据对开敞空间的研究,确定利用多源数据结合使用来评价开敞空间系统。进一步,本文对开敞空间系统进行了更深入全面的认知,一方面基于国内外已有研究,界定开敞空间为空间增长边界内向公众开放的,建筑覆盖比例很低或没有的,具备休闲游憩功能,承担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互动交流功能,有一定公共设施的城市空间。并将开敞空间划分为绿地、水系、公共活动三类。同时,总结了开敞空间的功能、布局模式。另一方面,从纵向的历史观出发,根据国内外城市开敞空间的形成历程,整合相关规划思想,总结了国内外不同阶段的开敞空间发展特征。发现国内外城市开敞空间都经历过古代早期以街道、广场为主要构成的开敞空间时期,和后来公园、绿地等空间逐渐融合并行发展的时期,并且国内外城市都有了开敞空间的规划设计应趋向精细化管理、供需动态平衡和可持续性规划设计的意识。在以上认知基础上,本文从开敞空间供需互馈角度建构评价体系。通过相关供需互馈关系良好的开敞空间案例分析,得出开敞空间供需动态平衡,互相作用的基本特征。进而总结出开敞空间供需互馈的五个评价因子,包括服务覆盖可达性、设施便利度、公平性、人群活动热度、空间使用满意度,每个因子都有次一级的评价内容。结合本文的评价对象和评价目标,得出总的开敞空间供需互馈评价体系是对现状存量和总体规划期末两个阶段层次各自的开敞空间进行供给侧服务能力和需求侧活动情况的多维度研究分析。紧接着第四章,总结了现今使用频率较高的多种数据类型,根据数据内容特征,将其分为5大类和26小类。考虑实际能获取的数据类型及评价因子需要,本文选取了包括地理空间数据、开放的测绘数据、城市业态POI数据、微信宜出行数据、微博签到数据、微博文本数据、总体规划编制空间数据、现状小区房价数据在内的多种数据用于开敞空间供需互馈评价。随后介绍了各种数据的内容和使用原理,确定相应的软件分析平台和具体数理处理方法。实证部分呈现了当涂县城市发展格局变迁和开敞空间演化,梳理了现状及总体规划期末的开敞空间构成要素,结合多源数据建立分析数据库,利用供需互馈评价体系,对当涂县开敞空间系统进行多维度分析研究,还结合居住小区房价分布探讨了开敞空间资源分布公平性问题。实证分析的最后,本文总结出当涂县开敞空间系统的整体供需情况九个特征,分别是:整体供需大致吻合,局部匹配失衡,城市重心明显转移;公共活动类开敞空间供需匹配度较高;绿地、水系类开敞空间大部分供大于求;社区级开敞空间供需匹配度普遍高于城市级;服务设施对开敞空间人群活动影响作用明显;新建城市片区更易达到供需平衡;供给侧自身存在不足与矛盾;需求侧空间活动热度与满意度存在错位;城市特色意向载体供需失衡,作用不突出。在对城市各个片区的相应供需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总结出各片区的开敞空间供需问题及优化建议。进而提出当涂县总体城市设计范围内的开敞空间系统7条优化建议,分别是:增补相应开敞空间要素,促进整体供需平衡;提升公共活动类开敞空间,塑造城市新兴活力带;对绿地、水系类开敞空间植入保健因素和服务设施;重视加强社区级开敞空间的建造和提升;加强城市特色意象载体的建设和宣传;以开敞空间为基础构建城市特色空间系统;建设开敞空间智慧化管理机制。文章末尾,针对全文研究亮点,提出三点研究结论,分别是:运用多源数据对城市空间进行量化研究评估是规划发展大趋势;新的数据分析方法的尝试为研究城市空间提供更多的可能;开敞空间供需互馈评价对认知和优化开敞空间系统有积极作用。
黄志敢[3](2013)在《实达公司基于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摘要:论文的目的是想利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以实达公司作为案例,对比分析各个生命周期阶段的营销策略,重点分析实达公司目前处于衰退期的营销困境和摆脱衰退期的营销策略建议,揭示了可以通过营销战略和策略组合来实现企业目标,避免进入盲动期,并通过营销创新突破发展瓶颈;可以通过营销战略和策略的组合和优化来使企业走出衰退期困境,希望为IT行业公司的市场营销提供一些参考。论文主要采用文献借鉴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等四种研究方法。以上市公司实达公司作为案例,查阅了大量的IT行业相关公司的大量资料,并运用所学到的有关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具体分析了实达公司进入IT行业从抚育期、扩张期、成熟期到由于一味想做强做大而进入盲目投资的盲动期再到衰退期的这段漫长时间内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并与其它IT公司及竞争对手进行对比,重点针对实达公司目前处于衰退期的困境进行分析,加上对此所做的市场调研和收集各方的意见、建议,并结合作者的实际经验,提出了摆脱衰退期的营销策略的优化建议,以及落实这些建议的实施保障措施,希望以此摆脱衰退期,进行再创业,使企业生命周期再次循环,重新步入抚育期或扩张期的营销建议。最后进行总结,得出四个主要结论和建议:一是企业的发展是具有生命周期的,在发展各阶段及时地调整,特别是营销战略和策略,以此来整合、分配、协调、共享企业资源;二是营销策略在企业发展的各阶段应灵活组合,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组合模式;三是企业发展到成熟期后,容易碰到发展的“天花板”,这时企业容易进入盲动期,企业要加强管理防止进入盲动期,当进入盲动期出现危机时要通过有效的管理,尽量减少损失,通过营销战略和策略的配合而设法走出之后衰退期;四是对实达公司目前的困境进行剖析,提出了一些市场上比较成功的做法和比较符合市场实际情况的建议和实施保障措施。论文共有图
王丁[4](2002)在《台式机》文中研究说明 从1 981年IBM推出第一台采用开放工业标准设计的个人电脑开始.PC发展到今天已经走过了21个年头,其问伴随着软、硬件领域内的多次革命性变化.PC从内到外也都产生了质的飞跃。从去年开始.Intel Pentium 4处理器和微软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相继出现.又进一步激活了PC厂商的设计思路,“让应用带动发展”的理念使得PC的发展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国内的PC行业开始形成产业化差不多也有十个年头了.从最初的模仿、学习国外品牌的产品.到今天已经具有了和国外品牌分庭抗礼的实力,最近刚刚在美国圣何塞举行的秋季IDF上,Intel为七家厂商的八款产品颁发了Inhovative PC奖,
姚文祥[5](2002)在《实达重新START》文中研究说明7月6日中午,记者在北京燕山大酒店苦候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见到了本次采访的主角 实达电脑科技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电脑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林新步履匆匆地从酒店大门外走进来。仲夏正午的阳光正是一派明媚,这是近来北京难得一见的好天气,而步履匆匆的林新,看得出他的心情也正和这天气一样好。 林新的好心情当然是有原因的:一是7月2日实达在北京
陈霞[6](2005)在《五粮液公司营销战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四川宜宾五粮液公司是我国特大型企业集团,主要从事五粮液系列酒的产品设计、酿造生产、销售等业务。五粮液公司十余年来以近乎眩目的速度迅猛发展,2004年与1995年相比,其销售收入增长了8.4倍,相当于白酒行业的22%,产量相当于全行业的7%。“五粮液”品牌在2004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评价中,品牌价值为306.82亿元,居全国白酒制造业第一位。本文从营销模式的品牌管理、价格策略、渠道建设、广告管理四个方面对五粮液公司进行了细致研究,认为五粮液在品牌买断经营作为一种品牌和产品的管理模式,正是五粮液当前成功的关键所在,但五粮液在运用买断经营模式以及对买断品牌的管理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解决,将引发五粮液正常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风险。除此之外,在价格策略方面,五粮液敢于承受风险,实践证明其策略方向是正确的,但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其思路并招致调价问题的发生;在渠道建设与管理方面,五粮液基本上以自我为中心,渠道建设不够合理,渠道管理不够健全,其现状令人担忧;在广告管理方面,五粮液每年投入巨大,对诸如五粮春、金六福等部分品牌的形象确立和销售拉动效果比较明显,但受五粮液品牌体系不健全的影响,广告的投入产出状况不够理想,并且没有发挥品牌系列的整合作用。针对五粮液在以上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在品牌规划与管理方面,五粮液在确立了其“1+9+8”的品牌规划后,应着力加强其执行力度;在价格策略方面,五粮液应尊重市场和渠道的利益,通过细致的市场调查,了解市场的承受能力并对其反应进行预测,从实际出发来制定价格,而不应将自身意念强加给市场;在渠道规划方面,五粮液应尽快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积极进行渠道的规划和管理,防止在市场变化时整个渠道体系发生严重问题的风险;在广告管理方面,五粮液应在坚持目前的品牌形象宣传策略的同时,在宣传手段和广告创意上着力加以提高。
田野[7](2004)在《“液晶双雄”再次出击》文中研究表明
黄顺芳[8](2004)在《PC沙场大点兵》文中认为 俗语说,“筑得好巢引凤来”。PC厂家不断提升的品牌知名度、丰富的产品线、卓越的产品品质、健全的渠道体系,以及全面完善的服务支持,不仅使得自己的用户群不断壮大,也吸引了众多渠道伙伴加入到大家庭中来。由此,众厂商在保证自己产品品质的同时,在渠道、服务、营销等
郭开森,曹东[9](2003)在《PC的击鼓传花》文中指出江苏大亚集团对IT产业的挥戈猛进与实达集团的大踏步撤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金云义,杨昱[10](2003)在《实达 连环生死劫》文中指出 实为创业之本,达则兼济天下,实达这个名字的由来也真实的反映了当年实达创业者,这个知识分子群体与其他类别办企业的人不同。 实达也正是靠着一群有技术、有头脑的知识分子才把企业办起来,几经人事变革和权力变局后的实达没有轰然倒下,靠的这群知识分子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为实达续命。 但实达却最终没能成为知识分子办企业的成功样板,相反,却不可回避的成为知识分子办企业的失
二、实达时代阳光6200(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达时代阳光6200(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关系的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问题的意义 |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的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文献回顾 |
一、国外研究 |
二、国内研究 |
第二节 企业成长研究的文献回顾 |
一、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研究 |
二、企业成长的评价 |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关系研究的文献回顾 |
一、国外研究 |
二、国内研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二章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关系的概念模型构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关系的作用机理 |
一、价值链形成中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 |
二、价值网创造中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 |
第三节 概念模型的提出 |
一、企业社会责任承担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
二、企业成长对社会责任承担的影响 |
第三章 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及差异比较分析 |
第一节 指标的选择 |
一、企业对股东的责任 |
二、企业对债权人的责任 |
三、企业对供应商的责任 |
四、企业对员工的责任 |
五、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 |
六、企业对政府的责任 |
七、企业对社会的责任 |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分析与差异性检验 |
一、样本选取 |
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现状分析 |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差异性检验 |
第三节 上市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与比较 |
一、评价模型 |
二、数据的预处理 |
三、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的比较分析 |
第四章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关系的路径分析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假设的提出 |
二、研究变量的设计 |
第二节 研究模型介绍与数据预处理 |
一、截面路径分析模型 |
二、纵向路径分析模型 |
三、样本选取与数据预处理 |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的路径分析 |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的截面路径分析 |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的纵向路径分析 |
第五章 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轨迹的动态影响分析 |
第一节 增长混合模型介绍 |
一、增长混合模型概述 |
二、增长混合模型的形成原理 |
第二节 增长混合模型的建模过程 |
一、提出研究假设 |
二、模型参数估计 |
三、模型类别数确定与评价 |
四、模型比较与分析 |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轨迹影响的实证研究 |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 |
二、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轨迹的影响分析 |
第六章 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的倾向值匹配分析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介绍 |
二、研究变量设计 |
三、模型设定 |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影响的净效应 |
一、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统计数据 |
二、计算程序 |
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
一、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参与(主持)的科研课题 |
三、参加的学术会议 |
致谢 |
(2)基于动、静态多源数据的城市开敞空间供需互馈评价 ——以当涂县总体城市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开敞空间系统是城市推进绿色发展,共筑生态文明的有利抓手 |
1.1.2 现有城市规划体系中开敞空间处境尴尬 |
1.1.3 总体城市设计层面对开敞空间系统进行分析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1.1.4 运用新兴数据方法对城市空间进行量化评估是规划发展的一大趋势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1.4.1 城市开敞空间的研究概况 |
1.4.2 大数据应用于城市规划领域的研究概况 |
1.4.3 动、静态数据应用于开敞空间的研究概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开敞空间的相关认知 |
2.1 开敞空间的概念辨析 |
2.1.1 城市开敞空间 |
2.1.2 城市公共空间 |
2.1.3 城市绿色空间 |
2.2 开敞空间的构成 |
2.2.1 构成类型 |
2.2.2 绿地类开敞空间 |
2.2.3 水系类开敞空间 |
2.2.4 公共活动类开敞空间 |
2.3 开敞空间的功能 |
2.3.1 生态维护功能 |
2.3.2 康体养生功能 |
2.3.3 避难容灾功能 |
2.3.4 经济触媒功能 |
2.3.5 社会文化功能 |
2.4 开敞空间的布局模式 |
2.4.1 绿地、水系类开敞空间布局模式 |
2.4.2 公共活动类开敞空间布局模式 |
2.5 开敞空间的国内外发展特征 |
2.5.1 开敞空间国内发展特征 |
2.5.2 开敞空间国外发展特征 |
2.6 开敞空间的相关规划理论 |
2.6.1 系统论思想 |
2.6.2 空间生产理论 |
2.6.3 景观都市主义 |
2.6.4 公园城市理论 |
2.6.5 空间均衡理论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开敞空间供需互馈评价体系 |
3.1 供给侧与需求侧 |
3.1.1 供给侧 |
3.1.2 需求侧 |
3.1.3 供需互馈 |
3.2 开敞空间供需互馈评价原则 |
3.2.1 系统整体性 |
3.2.2 科学性 |
3.2.3 可操作性 |
3.2.4 适用性 |
3.3 开敞空间供需互馈的案例分析 |
3.3.1 美国布莱恩特公园 |
3.3.2 美国布鲁克林大桥公园 |
3.3.3 法国香榭丽舍大道 |
3.4 开敞空间供需互馈基本特征 |
3.4.1 较好的物质空间品质 |
3.4.2 较高的便捷可达性 |
3.4.3 一定的服务设施配置 |
3.4.4 较高的人群活动热度 |
3.4.5 较好的人群使用体验 |
3.5 开敞空间供需互馈评价体系设计 |
3.5.1 开敞空间供需互馈评价因子 |
3.5.2 评价对象 |
3.5.3 评价目标 |
3.5.4 评价体系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多源数据的评价方法 |
4.1 动、静态数据与多源数据 |
4.2 多源数据类型构成及各种数据的应用方向 |
4.3 开敞空间供需互馈评价数据选取 |
4.3.1 数据选取 |
4.3.2 数据解析 |
4.4 开敞空间供需互馈评价数据处理 |
4.4.1 数据处理软件平台 |
4.4.2 数据坐标统一 |
4.4.3 数据处理分析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当涂县开敞空间供需互馈评价实践与实证 |
5.1 研究范围与空间发展格局 |
5.2 当涂县城市与开敞空间演化变迁 |
5.3 现状存量和总体规划开敞空间构成及布局模式 |
5.3.1 现状开敞空间构成 |
5.3.2 总体规划开敞空间构成 |
5.3.3 当涂县开敞空间布局模式 |
5.4 现状存量开敞空间供需互馈评价 |
5.4.1 供给侧服务能力评价 |
5.4.2 需求侧人群活动分析 |
5.4.3 存量空间总体供需对比分析 |
5.5 总体规划期末开敞空间供需互馈评价 |
5.5.1 供给侧服务能力评价 |
5.5.2 需求侧人群活动分析 |
5.5.3 总体规划期末开敞空间综合供需情况 |
5.6 结合房价分布进一步深入探讨开敞空间分布社会公平性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当涂县开敞空间系统优化建议 |
6.1 开敞空间系统总体供需特征总结 |
⑴ 整体供需大致吻合,局部匹配失衡,城市重心明显转移 |
⑵ 公共活动类开敞空间供需匹配度较高 |
⑶ 绿地、水系类开敞空间大部分供大于求 |
⑷ 社区级开敞空间供需匹配度普遍高于城市级 |
⑸ 服务设施对开敞空间人群活动影响作用明显 |
⑹ 新建城市片区更易达到供需平衡 |
⑺ 供给侧自身存在不足与矛盾 |
⑻ 需求侧空间活动热度与使用满意度存在错位 |
⑼ 城市特色意向载体供需失衡,作用不突出 |
6.2 各个城市片区开敞空间多维度供需互馈情况比对 |
⑴ 老城区内部 |
⑵ 城东片区 |
⑶ 城南片区 |
⑷ 城北片区 |
⑸ 经开区北区 |
⑹ 经开区南区 |
⑺ 藏汉片区 |
6.3 各个片区开敞空间优化建议 |
6.4 开敞空间系统优化建议 |
⑴ 增补相应开敞空间要素,促进整体供需平衡 |
⑵ 提升公共活动类开敞空间,塑造城市新兴活力带 |
⑶ 对绿地、水系类开敞空间植入保健运动因素和服务设施 |
⑷ 重视加强社区级开敞空间的建造和提升 |
⑸ 加强城市特色意象载体的建设和宣传 |
⑹ 以开敞空间为基础构建城市特色空间系统 |
⑺ 建设开敞空间智慧化管理机制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及结论 |
7.1.1 全文内容总结 |
7.1.2 研究结论 |
7.1.3 主要创新点 |
7.2 不足与展望 |
7.2.1 不足 |
7.2.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作者简介 |
(3)实达公司基于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企业营销策略概况 |
1.3.1 营销策略的概念及作用 |
1.3.2 企业营销策略理论的发展及现状 |
1.3.3 营销战略及营销策略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
1.4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及影响 |
1.4.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1.4.2 企业生命周期对营销的影响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2 实达公司概况及生命周期营销策略分析 |
2.1 公司简介 |
2.2 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
2.2.1 IT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
2.2.2 实达公司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
2.3 实达公司生命周期内营销策略分析及比较 |
2.3.1 抚育期营销策略分析及比较 |
2.3.2 扩张期营销策略分析及比较 |
2.3.3 成熟期营销策略分析及比较 |
2.3.4 盲动期营销策略分析及比较 |
2.3.5 衰退期营销策略分析及比较 |
3 公司现阶段的营销困境及存在的问题 |
3.1 公司现阶段的营销困境 |
3.1.1 公司陷入衰退期 |
3.1.2 激烈的同行竞争 |
3.2 公司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
3.2.1 公司缺乏全面的发展战略 |
3.2.2 产品研发严重滞后 |
3.2.3 漠视客户需求的变化 |
3.2.4 营销策略缺乏创新 |
4 实达公司摆脱衰退期的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4.1 重新规划和定位公司发展战略 |
4.2 鼓励营销创新 |
4.3 灵活使用营销4P策略 |
4.3.1 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产品策略 |
4.3.2 灵活使用定价策略 |
4.3.3 渠道改进措施 |
4.3.4 针对性的促销措施 |
4.4 改进人员激励和进行营销组织创新 |
4.5 引入服务营销创造客户价值 |
4.6 加强关系营销培养忠诚客户 |
5 营销优化策略的实施保障措施 |
5.1 制定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 |
5.2 培养重新创业的内部环境 |
5.3 优化组织机构和加强人才培养 |
5.4 加强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 |
5.5 调整和改进公司的激励措施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6.2.1 研究的不足之处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五粮液公司营销战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1篇 五粮液公司营销战略分析 |
1.1 引言 |
1.2 公司简介 |
1.2.1 历史 |
1.2.2 主要产品 |
1.2.3 业务状况 |
1.3 白酒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
1.3.1 白酒行业发展历程 |
1.3.2 白酒市场需求分析 |
1.3.3 白酒行业特点分析 |
1.3.4 行业政策 |
1.3.5 白酒行业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
1.4 五粮液营销战略分析 |
1.4.1 营销模式分析 |
1.4.2 五粮液产品/品牌的定位 |
1.4.3 五粮液的价格策略 |
1.4.4 五粮液的营销渠道 |
1.4.5 五粮液的促销模式 |
1.4.6 五粮液的主要竞争者 |
1.5 结论与建议 |
1.5.1 结论 |
1.5.2 建议 |
第2篇 联想与DELL 的竞争力分析 |
2.1 引言 |
2.2 商用台式PC 市场的供求特征 |
2.2.1 商用台式PC 市场的总体情况 |
2.2.2 2002 年商用台式PC 市场的供给特征 |
2.2.3 2002 年商用台式PC 市场的需求特征 |
2.2.4 联想与DELL 的市场表现 |
2.3 竞争力分析 |
2.3.1 价值链构成 |
2.3.2 供应链总体比较 |
2.3.3 生产 |
2.3.4 产品策略 |
2.3.5 销售 |
2.3.6 广告 |
2.3.7 服务 |
2.3.8 小结 |
第3篇 阿尔斯通水力发电设备市场营销战略分析 |
3.1 公司介绍 |
3.1.1 公司历史 |
3.1.2 电力业务介绍 |
3.1.3 与中国在电力业务方面的合作 |
3.1.4 水力发电在中国取得的业绩 |
3.2 水电行业发展及水电设备市场分析 |
3.2.1 水电行业发展评估 |
3.2.2 水电设备市场分析 |
3.2.3 水电设备市场供应商竞争分析 |
3.3 营销战略分析 |
3.3.1 营销分析背景 |
3.3.2 产品细分战略 |
3.3.3 产品定位战略 |
3.3.4 产品战略 |
3.3.5 产品定价战略 |
3.3.6 产品渠道战略 |
3.3.7 产品促销战略 |
3.4 对营销战略的评价和建议 |
第4篇 电脑行业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 |
4.1 公司治理结构分析 |
4.1.1 公司简介及股本结构 |
4.1.2 各公司股价变动对股东的回报 |
4.2 财务状况分析 |
4.3 风险分析 |
4.3.1 市场风险及收益水平 |
4.3.2 β因子分析 |
4.4 投资结构分析 |
4.4.1 投资策略分析 |
4.4.2 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资产收益率(ROC)分析 |
4.4.3 各公司股权EVA 和公司EVA |
4.5 资本结构分析 |
4.5.1 融资方式分析 |
4.5.2 当前债务成本情况 |
4.5.3 市值债务权益比与帐面债务权益比分析 |
4.5.4 最佳资本结构分析 |
4.6 股利政策分析 |
4.7 股票价格分析 |
4.7.1 类比估价法 |
4.7.2 市盈率估价法 |
4.8 公司成长方式分析 |
4.8.1 长城电脑 |
4.8.2 实达电脑 |
4.8.3 清华同方 |
4.9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实达时代阳光6200(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关系的统计研究[D]. 薛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2]基于动、静态多源数据的城市开敞空间供需互馈评价 ——以当涂县总体城市设计为例[D]. 陈碧娇. 东南大学, 2019(05)
- [3]实达公司基于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黄志敢. 中南大学, 2013(03)
- [4]台式机[J]. 王丁. 个人电脑, 2002(10)
- [5]实达重新START[J]. 姚文祥. 电子与电脑, 2002(08)
- [6]五粮液公司营销战略分析[D]. 陈霞. 清华大学, 2005(11)
- [7]“液晶双雄”再次出击[J]. 田野. 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4(47)
- [8]PC沙场大点兵[J]. 黄顺芳. 计算机与网络, 2004(03)
- [9]PC的击鼓传花[J]. 郭开森,曹东. IT经理世界, 2003(18)
- [10]实达 连环生死劫[J]. 金云义,杨昱. 知识经济, 2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