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江泽民的辩证生态观(论文文献综述)
魏丽玲[1](2018)在《生态伦理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乡村,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实现生态环境之美、社会建设之美、美好生活之美,旨在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公平原则、和谐原则、理性原则、系统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人对自然的态度,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理念。借鉴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思想;遵守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吸收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道法自然”的生态道德观、“众生平等”的生态平等观;以及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绿色发展观,这都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生态伦理依据。在生态伦理指导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有助于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美”;有助于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产业美”;有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生活美”;有助于提升农村生态道德水平,实现“人文美”。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质是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同时不对自然环境和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种构成危害,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惠共生、持续发展的目标,这与生态伦理的思想不谋而合。在党中央的积极号召下,很多乡村建设正在循序渐进的开展,它们在乡村产业发展、环境改善、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就。但是,也存在着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问题。如化肥、农药、地膜、秸秆等带来的污染;存在着农民日常生活垃圾带来的污染,如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等;存在着农村工业带来的污染问题,如乡镇企业、城市工业转移带来的污染等。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不足的原因有多种。从政治因素来看,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政府生态环境管理行为缺失对美丽乡村建设有重要影响;从经济因素来看,农村经济科技发展滞后、农村粗放发展模式制约、农民落后生活方式,都是影响农村生态发展的因素;从文化因素来看,农村传统“经济至上”的价值取向、农民生态环保意识淡薄、农民生态环境道德素质不高等原因,也制约着美丽乡村建设。然而,要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就要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诸多问题。为此,在政治方面,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统筹治理、规范政府生态环境管理行为。在经济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实现科技兴农;转变生产方式,实现绿色生产;转变生活方式,实现绿色消费。在文化方面,要转变农村传统价值观念,确立生态价值观;提高农民生态环保意识,培养生态责任意识;加强生态伦理的宣传教育,提升农民道德素质。
陈志林,钱杭园[2](2016)在《江泽民生态思想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建设生态文化是人类发展的需要。近年来,生态文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历届领导人都对生态问题有所关注,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江泽民生态文化的来源和主要内容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能发现对于江泽民生态思想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
舒振华[3](2011)在《农村中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研究 ——以湘中娄底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生态问题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和环境污染,就要从培养国民的生态意识开始,使全人类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意识。生态问题不是单纯依靠对已遭到破坏的环境进行修补就可以解决的,要从根本上改善生态问题,关键是要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要针对不同人群进行生态意识教育。中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是进行生态意识教育的关键,也是逐步提高国民整体生态意识水平的关键。因此要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状态,就要在教育过程中从各方面对中学生进行生态意识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态意识。针对我国近几十年来的工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许多农村、城镇的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的情况,要想改变现今农村恶劣环境的现状,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有针对性的对农村中学生进行与城镇学生相同或更进一步的生态意识教育,使农村中学生在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也能逐渐形成正确的生态意识,自觉的保护环境。本文通过对湘中娄底市某农村中学学生进行关于生态意识的问卷调查,并结合当地农村中学生生态教育的实际情况,研究分析出在当地农村中学进行生态意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由于我国整个农村生态观念落后、生活环境制约、生态意识教育落后、生态环境保护观念欠缺等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正在逐步恶化,这也说明我国农村中学生的生态意识教育亟待加强。本文共分为生态意识教育的理论依据、农村中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湘中农村中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的现状分析、农村中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的建议四大部分进行研究分析,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湘中农村中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并对农村中学生进行生态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一些系统性的针对意见:我国应该在对中学生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要系统性的生态意识教育;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有针对性的制定生态意识教育的指导性方针;社会环境保护部门和环境保护机构要定期举办环保活动;农村学校要结合本地自身生态环境特点进行生态意识教育;农村中学教师要结合本学科教学特点逐步渗透生态意识教育;学生要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从身边做起用行动参与环保等。
贾恭惠[4](2004)在《论江泽民的辩证生态观》文中认为江泽民的辩证生态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武器。其主要思想体现在生态环境生产力论、人与自然和谐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论、科技进步依靠论、自力更生与国际合作结合论、教育法制互补论、“三位一体”系统论等方面。
贾恭惠[5](2003)在《论江泽民的辩证生态观》文中提出江泽民的辩证生态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武器。其主要思想体现在生态环境生产力论、人与自然和谐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论、科技进步依靠论、自力更生与国际合作结合论、教育法制互补论、“三位一体”系统论等方面。
二、论江泽民的辩证生态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江泽民的辩证生态观(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伦理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2 生态伦理与美丽乡村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阐述 |
2.1.1 生态伦理 |
2.1.2 美丽乡村 |
2.2 美丽乡村建设的生态伦理依据 |
2.2.1 借鉴西方生态伦理思想 |
2.2.2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 |
2.2.3 吸收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念 |
2.2.4 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
2.3 生态伦理指导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 |
2.3.1 有助于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美” |
2.3.2 有助于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产业美” |
2.3.3 有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生活美” |
2.3.4 有助于提升农村生态道德水平,实现“人文美” |
3 当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就 |
3.1 生态化生产方式形成 |
3.1.1 可持续生产方式得以推广 |
3.1.2 农村能源结构有所调整 |
3.2 生态化生活方式形成 |
3.2.1 农村人居环境有所改善 |
3.2.2 农村绿色消费方式有所提升 |
4 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生态问题 |
4.1 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 |
4.1.1 化学物质污染 |
4.1.2 农业遗留物污染 |
4.2 农村日常生活垃圾带来的污染 |
4.2.1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 |
4.2.2 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 |
4.3 农村工业带来的污染 |
4.3.1 乡镇企业带来的污染 |
4.3.2 城市工业转移带来的污染 |
5 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生态问题的原因 |
5.1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政治因素 |
5.1.1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障碍 |
5.1.2 政府生态环境管理行为缺失 |
5.2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经济因素 |
5.2.1 农村经济科技发展落后 |
5.2.2 农村粗放发展模式制约 |
5.2.3 农民落后生活方式影响 |
5.3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文化因素 |
5.3.1 农村传统“经济至上”的价值取向 |
5.3.2 农民生态环保意识淡薄 |
5.3.3 农民生态环境道德素质不高 |
6 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问题的有效途径 |
6.1 从政治方面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生态问题 |
6.1.1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统筹治理 |
6.1.2 规范政府生态环境管理行为 |
6.2 从经济方面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生态问题 |
6.2.1 加大科技投入,实现科技兴农 |
6.2.2 转变生产方式,实现绿色生产 |
6.2.3 转变生活方式,实现绿色消费 |
6.3 从文化方面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生态问题 |
6.3.1 转变传统价值观念,确立生态价值观 |
6.3.2 提高农民生态环保意识,培养生态责任意识 |
6.3.3 加强生态伦理的宣传教育,提升农民道德素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2)江泽民生态思想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江泽民生态思想的理论来源 |
(一)中国古代传统生态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思想 |
二、江泽民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
(二)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
(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四)在生态建设中发挥科技作用 |
(五)加强国际合作 |
三、简要述评 |
(3)农村中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研究 ——以湘中娄底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四、本课题的创新 |
第一章 生态意识教育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观 |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生态观 |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中的生态观 |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生态观 |
第二章 农村中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的前提及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农村中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
第二节 农村中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的可能性 |
第三节 农村中学生进行生态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三章 农村中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的现状分析——以湘中娄底地区为例 |
第一节 湘中农村生态环境的概况 |
第二节 湘中农村中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节 湘中农村中学生生态意识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农村中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的建议 |
第一节 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有针对性的生态意识教育的指导性方针 |
第二节 社会环境保护部门和环境保护机构要定期举办环保活动 |
第三节 注重家庭对农村中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的启蒙作用 |
第四节 农村学校要结合本地生态环境特点进行生态意识教育 |
第五节 农村教师要结合本学科教学特点逐步渗透生态意识教育 |
第六节 农村中学生生态意识培养与高校生态研究互动 |
第七节 农村中学生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参与环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后记 |
(4)论江泽民的辩证生态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态环境生产力论 |
二、人与自然和谐论 |
三、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论 |
四、科技进步依靠论 |
五、自力更生与国际合作结合论 |
六、教育、法制互补论 |
七、“三位一体”系统论 |
四、论江泽民的辩证生态观(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伦理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问题研究[D]. 魏丽玲. 河北经贸大学, 2018(07)
- [2]江泽民生态思想研究综述[J]. 陈志林,钱杭园. 学理论, 2016(04)
- [3]农村中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研究 ——以湘中娄底地区为例[D]. 舒振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11(12)
- [4]论江泽民的辩证生态观[J]. 贾恭惠. 社科纵横, 2004(03)
- [5]论江泽民的辩证生态观[J]. 贾恭惠.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4)